一、多孔板固定存贮器(论文文献综述)
薛佰洋[1](2016)在《跑台丝网印刷烘干机的控制系统设计》文中研究说明烘干是丝网印刷过程中极其关键的一个环节,影响着印刷产品质量,同时也是最耗能的单元操作之一。不同的物料、染料、产品物理参数、产品质量要求等,都会对烘干机有着相应的特异性要求。显然,没有一款烘干机具有广泛的普适性。本文针对企业的通用需求并结合生产工况、成本、质量等特性需求,设计制造一款兼顾功能要求与成本控制的专用烘干机,降低能耗,具有很高的实用性。本文以一款高性能PLC为控制核心,结合工程需求整理出烘干机的工作流程,基于市场上烘干机的设计基础,对控制系统的硬件部分及软件部分进行优化,设计完成了一个丝网印刷烘干机的控制系统。本文主要工作包括对整个控制系统构建,以及各关键模块的实现方案及元器件的选型方案。主要模块有:机械主运动部分、温度控制部分、加热执行器部分、信号采集及处理部分等。其中,温度控制是烘干机控制系统设计中的关键部分,在对PID控制技术进行深入研究后,本文采用了一款基于PID控制的电力调整器作为专用的温控器,作为外部设备独立于PLC总控系统。最后,本文设计的烘干机控制系统经实验室及现场调试,得到调试报告,结果符合设计要求,实现预定功能。
龚伟杰[2](2014)在《独立传动圆网印花机外围控制系统设计》文中指出圆网印花机是当前印染行业的重要设备。随着计算机控制技术的引入,圆网印花机在各个方面都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彻底改变了传统的印花作业方式。目前,国际上圆网印花机朝着圆网独立传动和计算机集成控制的方向发展,使得圆网印花的精度和劳动生产率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以便适应高性能及高效率等市场要求。在我国,圆网印花技术是八十年代从国外引进的。十多年过去了,早期圆网印花机的技术已不适应生产需求,一种新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控制系统方案的提出迫在眉睫[4]。本文就是基于这个环境下,自行设计、开发了高精度基于CAN总线的独立伺服圆网印花机外围控制系统。本文首先简单叙述了圆网印花机的发展概况以及现代圆网印花机的技术进步。同时介绍了圆网印花机的系统结构组成部分,并在此基础上详细分析了圆网印花机的独立传动以及电气控制系统,以PLC为控制核心、独立伺服的传动、以及采用现场侧与控制柜侧的系统结构等方面。然后,文章详细介绍了为该圆网印花机设计的外围控制系统实际方案,包括磁棒电源台的电路设计、基于单片机的控制板设计以及基于CAN总线的接口电路及相应通讯程序。整个外围控制系统突出了通讯方面的高效性,提高了整个设备的工作性能,实验结果也验证了该外围控制系统的可靠性。
李少维[3](2013)在《从原始卵泡培育MⅡ卵制备胚胎干细胞的可行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1.建立从原始卵泡培育具有良好发育潜能的MⅡ卵的组织工程技术方案;2.从原始卵泡培育的MⅡ卵制备胚胎干细胞。方法:1.分别对出生21天的雌性小鼠或新生0.5天雌性小鼠卵巢异体移植21天的受体鼠腹腔注射PMSG10IU/只,44h后分别从21天的雌性小鼠卵巢或异体移植卵巢中用机械穿刺法分离COCs用于体外成熟培养。在小鼠卵母细胞体外成熟过程中分别采用胎牛血清(FBS)、牛血清白蛋白(BSA)、血清替代物(KSR)作为蛋白添加物构成不同的培养体系,比较观察不同体系的卵母细胞成熟率、体外受精率和晚期囊胚发育率。2.新生鼠卵巢移植到宿主小鼠肾被膜下,21天时对宿主腹腔注射PMSG10IU/只,44h后用机械穿刺法分离卵巢移植物中的卵冠丘复合体,体外成熟培养16h,得到的IVM-MⅡ卵进行体外受精,受精卵发育至囊胚时从内细胞团制备小鼠胚胎干细胞。结果:1.三种不同体系在卵母细胞成熟、受精及晚期囊胚发育率上无显着差异(P>0.05);2.从移植物所获COCs在体外成熟后得到的IVM-MⅡ卵,可受精发育至囊胚并分离出ICM,成功制备2批胚胎干细胞。其中1批所获干细胞系已传代至第6代,取第3代的干细胞做碱性磷酸酶及SSEA-1抗原检测,结果均为阳性,畸胎瘤试验结果表明所制备胚胎干细胞能分化为三个胚层来源的组织细胞;结论:KSR、BSA均可替代FBS作为卵母细胞体外成熟体系的添加物使用,但KSR对卵丘的成熟和卵母细胞发育具有更好的综合优势。首次报道证实了新生鼠卵巢(卵泡募集前卵巢)异体移植联合体外成熟培养所获的成熟卵(MⅡ卵)可用于制备小鼠胚胎干细胞系
Kiran Lamsal(拉姆萨)[4](2011)在《酒店建筑智能化系统设计》文中认为随着弱电技术的飞速发展,其在各类建筑中得到了越来越为广泛的应用,弱电系统与建筑技术相互融合,形成了实现不同功能的各种智能化的弱电系统工程,本文设计了一个酒店弱电系统工程,其中弱电系统按功能分为:1、综合布线系统:通过综合布线系统使话音和数据通信设备、交换设备和其它信息管理系统彼此相连,或者与外部通信网络相连,能够使各种网络有机结合,提高综合利用效率。2、通信系统:包含计算机网络和数字程控交换系统。其中计算机网络系统能够提供网络互联,数据共享等网络功能,而数字程控系统除了承担语音通讯的应用,还可为内部的数据、图象及其它传输需求提供通道。3、综合安防系统:通过使闭路监控、报警、门禁及巡更四个子系统有机结合,实现全方位的安防功能4、公共广播系统:通过对控制中心和音频终端的布线连接,实现在特定区域或公共区域内播放不同语音信息。5、客房控制系统:客房控制管理系统通过控制客房的空调等设备,使入住的客人感觉更舒适、更方便,并能节约能耗从而收回客控系统的投入。6、楼宇自控系统:采用楼宇自动化控制系统对建筑中的机电设备进行监控和管理。该系统既能保证提供舒适、洁净的工作环境,又能监控和保障各种设备的正常运行。7、机房工程系统:通过建立安全、稳定、标准的机房环境,实现对通信系统风险的有效防范。基于设计合理、技术先进、性能优良、安全可靠、适时超前、经济适用的原则,本设计通过对上述六个弱电子系统与酒店建筑特点及实际功能需求进行有机融合,在有效简化弱电系统工程设计的前提下最大程度地实现了酒店的智能化。
郝青[5](2011)在《基于PLC与MCGS的煤粉电除尘器控制系统设计》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对大气的污染程度也愈来愈严重。粉尘污染在大气污染中所占的比例也在逐年增大,粉尘污染不仅严重危害到人类的身体健康,还会造成大量贵重材料的流失。电除尘器作为治理大气污染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其研究和应用变得越来越广泛。如何能够有效的实现电除尘器的控制成为重要的研究项目之一。本论文以煤粉电除尘器为模型,将PLC自动控制技术和MCGS组态软件相结合应用于煤粉电除尘器的控制系统设计当中,首先利用PLC来完成除尘现场数据的采集和处理,上位机则利用MCGS组态软件来开发煤粉电除尘器的监控界面,利用其对煤粉电除尘器的除尘情况进行实时监控,大大提高了电除尘器控制系统的功能性和可操作性。本论文首先制定了PLC总控制系统方案,外部接线图以及总控制梯形图,通过PLC对振打过程的控制,对风机的控制,对各电场的时序控制,对消防报警的控制,对卸灰装置的控制以及对浓度的PID控制等六大部分进行研究,确定了详细的PLC电除尘控制系统。本论文依据目前常见的通信方法,应用计算机语言VB编程,实现了一台计算机与8台PLC之间的网络通信,从而达到了信息数据传输的目的。本论文应用MCGS组态软件,实现了对煤粉电除尘控制系统的实时监控,具有安全登录,实时数据采集,现场监控,历史数据保存等功能,达到了对电除尘器监控的目的。
丁珠玉[6](2009)在《基于模糊PID的花椒烘房温度自动控制系统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干燥是农副产品加工和储藏的重要手段,也是农副产品生产中应用极为广泛的操作方法。目前,我国农村花椒干燥的主要方法仍采用自然晾晒法。由于自然晾晒花椒所需时间太长,容易受到不同天气的影响,不利于花椒的采收和储藏,而农村现有的花椒烘房完全依靠人工控制的方式,存在干燥不均匀,干燥速率相对较慢,能耗损失较大等问题。本文首次系统地将模糊PID温度自动控制技术应用在花椒烘房的自动干燥上,研究对比了PID技术、模糊控制技术、模糊PID控制技术在自动控制系统中的功能特点,并结合32位ARM处理器和GPRS技术实现花椒烘房的自动控制和远程报警提示,有利于解决目前农村地区自动控制设备通讯难的问题,能为我国农村花椒干燥自动化应用寻求一条新的出路。在控制方法的理论设计上,本文首先深入研究了花椒干燥过程中的不同物理现象和现有的国内外研究成果,进行了温度控制系统实时数据采集与控制的大量试验,在此基础上以花椒烘房内的温度为被控对象,分析了模糊PID控制器的不同参数控制规则,利用MATLAB7.1版本软件在计算机上建立了烘房两阶段的仿真模型结构,并对模糊控制器、PID控制器和模糊PID控制器的控制性能和抗干扰能力分别进行了仿真研究。仿真结果显示:模糊PID控制器性能优于模糊控制器和PID控制器,具有调节时间短、超调量小、鲁棒性好、稳态误差在±0.2℃内的控制精度、对干扰信号有很强的抑制能力。在硬件电路设计上,本文采用了先进的32位ARM技术,系统的主芯片为ST公司生产的微处理器芯片STM32F103CB。硬件电路设计了数字信号采集电路、数据显示电路、键盘控制电路、抽风排湿控制电路、调温控制电路等;在系统安全性设计上,设计了过压控制电路、过流保护电路、GPRS远程无线报警提示电路;为了尽量减少各单元电路被信号干扰的可能性,分别设计了各单元电路的干扰信号抑制电路。在软件设计上,本文以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UCOS/II为温度控制系统的管理方案。它主要是控制其它程序运行,管理系统资源并为用户提供操作界面的系统软件的集合。它可以对每个不同任务量的系统在软件进程上进行有条理的管理。通过在UCOS/II基础上建立FAT16文件管理系统,并且驱动系统底层驱动函数库(API)和不同子任务的功能子函数。整个温度控制系统软件程序主要完成:系统初始化、温度采集、数据处理、温度曲线显示、打开关闭执行机构、超温保护及超限报警等功能任务的软件调度与系统管理。
赵瑞敏[7](2009)在《液体中簧片哨发声特性的理论模拟和实验研究》文中提出水是宝贵的自然资源,是整个生物界存在的基础。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活动对可供利用的水资源造成了污染,并进一步危害着人类的健康,因此,高效的水处理方法是人们探求的热点。在传统的水处理方法不能满足新的环境标准要求时,声空化和水力空化技术作为新的水处理方法诞生了。现有的超声实验处理装置存在机电转换效率低、能耗大等缺点,并且空化效应只发生在超声发生器附近,空化范围被限制在有限区域内,因此,声空化一般仅限于小容器内的实验,难以应用于大规模的水处理;水力空化中以流体动力式发生器为声源的装置,具有机构简单、坚固耐用、处理量大、耗电量小及动力源方便等优点,很适合于工业上的应用。本文主要对流体动力式发生器中的簧片哨发声时的声学特性和它对化学物质的降解效果作理论和实验上的探讨,主要内容及结论如下:(1)理论上对簧片的固有频率进行计算,并用ANSYS软件模拟簧片在液体中的振动,探讨结构参数对簧片固有频率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当簧片长度和宽度一定时,增大厚度,振动频率相应增大;当簧片厚度和宽度一定时,长度越小振动频率越高;当簧片厚度和长度一定时,改变宽度,同一振动模态的频率不变化,即簧片宽度对振动频率无影响,这与理论上的计算结果一致。总体来说,公式计算所得固有频率值偏大,这可能与模拟时边界条件的理想话和公式计算时相关系数的修定有关。(2)用水听器来测量簧片哨发声时的声波图,采用控制变量法探讨水循环管道中压强、簧片哨结构参数、喷口到簧片的距离对簧片哨发声频率和声强的影响。对比测量所得声谱图,发现对于同一机构参数的簧片,进口压力不同时,声谱不同。压强为0.1Mpa和0.2Mpa时,声谱图中的明显的线状谱多表现为水泵的基频或谐频;从0.3Mpa开始,簧片发出较为明显的啸叫声,声谱图中出现可考虑为哨声的线状谱。簧片哨本身的结构参数,如簧片长度、宽度、厚度、喷口宽度和喷口壁厚等对发声频率和声强都有影响,这些参数的影响并非简单的增大或减小,而是存在一个最佳值。改变喷口到簧片的距离,压强较小时,声谱图中明显的线状谱主要表现为水泵的本底噪声,随着压强的增大,声谱图间有较大差别,但三种喷距的声谱图中都出现了可考虑为哨声的线状谱。(3)对簧片哨进行水力空化实验,通过研究空化装置对对罗丹明B的降解效果,探讨不同的参数对空化效果的影响,如时间、进口压力、簧片哨结构参数、喷距等。实验结果表明:时间越长,罗丹明B的降解效果越好;进口压力不同,降解效果不同,0.2Mpa时,降解效果相对比较稳定,效果较好,说明并非压力越大效果越好,而是存在一个最佳的压力值;簧片和喷口的结构参数对空化效果都有影响;不同参数的簧片和喷口产生空化时,存在一个喷距的最佳值,使得该种组合的空化效果最强。
田建川[8](2008)在《基于PLC的风洞风速调控系统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土地荒漠化的日趋严重,利用风洞试验研究风蚀问题已成为一种重要手段。风速调控及数据采集处理作为风洞试验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风速调控系统性能的优劣直接影响风洞试验效率和试验数据的准确性。本文针对目前国内外对风蚀风洞风速的控制大多采用开环控制,精度和自动化程度普遍不高,且由于风速易受外界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使得风洞试验工作烦琐,数据精度低,严重影响风蚀试验研究工作的现状,对0FDY-1.2型风蚀风洞风速的计算机调控硬件及软件系统进行了研究。调控系统以个人计算机为开发平台,VB为调控界面开发语言,PLC为控制器, RS-232为通信接口组建了一套闭环计算机指导的调控系统,采用改进PID控制算法实现对风速的分段平稳调控。经试验验证,本研究所开发的风速调控系统有效地提高了试验精度和可靠性,可为风蚀研究提供精确的风速试验数据。
曾艳芳[9](2008)在《新型电感靶式流量计研制》文中指出流量测量在工业、农业以及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流量计作为测量流量仪表因此也被广泛的应用。现在流量计的种类已达百余种,不同场合和测量介质选用不同的流量计。本文设计的流量计采用磁力电感作为传感器进行流量信号采集,采用Philips公司生产的高性能、微功耗P89LPC936单片机作为控制核心。整个系统设计的原则就是尽量降低功耗、简化电路设计、完善功能、操作方便等。本论文首先对本课题的背景、以及流量计的分类和发展状况做了简要分析、介绍,得出流量测量仪表对于工业发展的重要意义和开发新型仪表的重要性。第一章我们从靶式流量计的计量原理出发、推出本仪表的测量方法,进而提出了本测量仪表所要实现的功能,并列出了软件和硬件两部分的技术要求。接下来第二章我们对新型电感靶式流量计的硬件电路设计部分做了具体介绍,本章以模块方式对所设计的硬件电路进行详细讲解,并分析了每个电路所实现的功能。第三章讲述流量计系统软件实现部分,这一章介绍本测量系统的几个主要软件模块和其实现的功能;第四章对设计成功的流量计性能进行实地检测,并将得出的数据进行分析。最后,介绍了流量计的参数及其设置方式。通过本论文的具体介绍,可以清楚地了解新型磁力电感靶式流量计设计的思想与步骤。它具有体积小、功耗低、电路设计简单、测量范围宽、操作方便等特点,相信可以受到用户的好评,前景不错。
Stanley Jing[10](2006)在《雷霆430XP摩机杂记》文中提出430XP是一款在国内个体接收领域应用相当广泛的接收机,但在消费者的使用过程中,该机也暴露出了许多不尽如人意的问题。StanleyJing先生在下面的文章里,对这些不足逐一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并有针对性地为全面改进430XP的缺陷,提升其性能制定了一整套的“打摩”方案。为此,本刊特重开“DIY”栏目,在推出StanleyJing先生大作的同时,更希望广大读者积极投身到这一行列中来,与众多的志同道合者共同分享“缔造完美”的乐趣与成就感。本文所提供的方案几乎涉及到430XP的每一个组件,是一篇不可多得的精品摩机文章,也为430XP的生产厂家改进相关产品提供了参考。从文中可以看出,尽管令430XP存在不足的原因多种多样,但仍旧可以大体分为两类:先天设计失误和生产过程中为节约成本而造成的缺陷。如果说前一种原因尚可理解的话,那么,后一种原因则无疑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二、多孔板固定存贮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多孔板固定存贮器(论文提纲范文)
(1)跑台丝网印刷烘干机的控制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丝网印刷概述 |
1.3 烘干技术发展现状 |
1.3.1 烘干技术理论研究 |
1.3.2 烘干技术应用现状 |
1.3.3 烘干技术发展趋势 |
1.4 丝网印刷烘干机发展现状 |
1.4.1 辐射烘干机 |
1.4.2 微波烘干机 |
1.4.3 热风烘干机 |
1.6 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总体方案与设计基础 |
2.1 烘干机的机械系统设计 |
2.2 工艺流程与关键参数 |
2.2.1 烘干机的工艺流程 |
2.2.2 关键设计参数要求 |
2.3 控制方案的选择 |
2.3.1 单片机控制方式 |
2.3.2 继电器控制方式 |
2.3.3 PLC控制方式 |
2.4 控制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
2.5 PLC系统设计基础 |
2.5.1 PLC系统的设计步骤 |
2.5.2 PLC的型号选择 |
2.6 PID温控理论基础 |
2.6.1 PID控制原理 |
2.6.2 PID控制参数 |
2.6.3 PID控制分析 |
2.6.4 数字PID控制 |
2.7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控制系统的硬件设计 |
3.1 可编程逻辑控制器 |
3.1.1 电源模块的选择 |
3.1.2 I/O模块的选择 |
3.1.3 PLC总控系统构成 |
3.2 温度控制系统模块 |
3.2.1 温控系统模块的原理 |
3.2.2 加热执行器模块设计 |
3.2.3 电力调整器的型号选择 |
3.2.4 T7电力调整器的研究 |
3.2.5 电力调整器的接线设计 |
3.3 电动机选型 |
3.3.1 电动机类型的选择 |
3.3.2 电动机型号初选 |
3.3.3 电动机的校验 |
3.4 控制系统的工作原理接线图 |
3.4.1 供电层接线图 |
3.4.2 控制层接线图 |
3.4.3 执行层接线图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控制系统的软件设计 |
4.1 程序流程图设计 |
4.2 软件控制原理设计 |
4.3 编程平台介绍 |
4.4 PLC编程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现场安装与调试 |
5.1 实验室调试 |
5.1.1 实验室调试步骤 |
5.1.2 实验室调试方法 |
5.2 现场安装与调试 |
5.2.1 安装环境 |
5.2.2 安装步骤 |
5.2.3 现场调试 |
5.3 调试报告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独立传动圆网印花机外围控制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引言 |
1.2 研究内容的背景和意义 |
1.3 研究内容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
1.3.1 印花机的控制系统 |
1.3.2 印花机的对花系统 |
1.3.3 印花机的刮浆装置、网头等 |
1.3.4 印花机的节能减排 |
1.4 本文的主要内容及结构 |
2 圆网印花机原理 |
2.1 系统结构 |
2.1.1 进布装置 |
2.1.2 印花部分 |
2.1.3 烘房 |
2.1.4 落布装置 |
2.2 印花传动与电气控制 |
2.2.1 单元拖动 |
2.2.2 圆网传动 |
2.2.3 电气控制系统 |
3 圆网印花机的圆网独立传动与控制 |
3.1 圆网独立传动 |
3.1.1 伺服电动机传动 |
3.2 控制系统 |
3.2.1 控制系统结构设计 |
3.2.2 圆网和导带的同步控制 |
3.3 磁台电源电路设计 |
3.3.1 电源电路部分 |
3.3.2 主电路部分 |
3.3.3 反馈电路部分 |
3.3.4 控制电路部分 |
3.3.5 磁台电源电路实验结果及硬件实物 |
4 基于CAN总线的操作信号收发装置电路硬件设计 |
4.1 CAN总线控制 |
4.1.1 CAN总线的工作原理 |
4.1.2 CAN总线的应用 |
4.2 现场侧控制板设计 |
4.2.1 现场侧控制板1 |
4.2.2 现场侧控制板2 |
4.2.3 现场侧控制板电路硬件实物 |
4.3 控制柜侧控制板设计 |
4.3.1 控制柜侧控制板 |
4.3.2 控制柜侧控制板电路硬件实物 |
5 基于CAN总线的操作信号收发装置电路软件设计 |
5.1 CAN节点通讯程序设计 |
5.1.1 CAN节点的初始化程序 |
5.1.2 数据接收和发送功能的实现 |
5.2 单片机程序设计 |
5.2.1 集成开发软件——Keil C51 |
5.2.2 单片机部分程序设计 |
6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1 磁台电源电路设计 |
2 现场侧控制板1 |
3 现场侧控制板2 |
4 控制柜侧控制板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目录 |
致谢 |
(3)从原始卵泡培育MⅡ卵制备胚胎干细胞的可行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不同体外成熟体系对卵母细胞成熟及发育潜能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第二部分 人工培育 IVM-MⅡ 卵制备胚胎干细胞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综述 |
参考文献 |
(4)酒店建筑智能化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弱电工程在智能化建筑中的现状 |
1.3 弱电工程在智能化建筑中的发展前景 |
第2章 综合布线系统 |
2.1 系统概述 |
2.2 产品选型 |
2.3 方案设计 |
2.3.1 工作区子系统设计说明 |
2.3.2 水平子系统设计说明 |
2.3.3 垂直干线子系统 |
2.3.4 管理子系统 |
2.3.5 设备间子系统设计说明 |
2.4 主要设备性能介绍 |
2.4.1 六类信息模块 |
2.4.2 六类非屏蔽双绞线 |
2.4.3 室内六芯多模光纤 |
2.4.4 24口RJ-45配线架 |
2.4.5 光纤配线架 |
2.4.6 语音主干配线架 |
2.5 主要设备清单 |
第3章 通信系统 |
3.1 计算机网络系统 |
3.2 总体组网方案概述 |
3.3 核心层 |
3.4 数字程控交换系统 |
第4章 综合安防系统 |
4.1 系统概述 |
4.2 闭路电视监控系统 |
4.2.1 系统组成及设计说明 |
4.2.2 系统监控点位 |
4.3 防盗报警系统 |
4.4 巡更子系统 |
4.5 门禁系统 |
4.6 门禁管理系统设计 |
4.6.1 系统结构设计 |
4.6.2 控制器设计 |
4.6.3 报警输入输出模块设计 |
4.6.4 管理计算机和软件设计 |
第5章 公共广播系统 |
5.1 系统概述 |
5.2 设计方案 |
5.3 Praesideo系统连接参考图 |
第6章 客房控制系统 |
6.1 系统概述 |
6.2 系统组成 |
6.3 方案设计 |
6.4 采用以太网结构 |
6.5 采用网络型温度控制器 |
6.6 采用网络型智能节电器 |
6.7 实时主动上传客房内的服务请求 |
第7章 楼宇自控系统 |
7.1 工程概述 |
7.2 系统功能和控制对象 |
7.3 方案设计 |
第8章 机房建设系统 |
8.1 系统概述 |
8.2 方案设计 |
8.3 机房装修工程 |
8.3.1 机房装修主要材料的选择 |
8.3.2 机房照明系统方案 |
8.3.3 电源回路设计方案 |
8.3.4 空调系统设计 |
8.3.5 主要设备清单 |
第9章 总结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科研工作与发表论文 |
致谢 |
(5)基于PLC与MCGS的煤粉电除尘器控制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
1.2.1 电除尘器发展及现状 |
1.2.2 PLC 发展及现状 |
1.2.3 组态软件发展及现状 |
1.3 本课题研究主要内容 |
1.4 小结 |
第2章 电除尘器基本理论 |
2.1 电除尘器的基本工作原理 |
2.2 电除尘器的分类 |
2.3 电除尘器的结构 |
2.3.1 电晕电极 |
2.3.2 收尘极 |
2.3.3 放电极 |
2.3.4 高压供电设备 |
2.3.5 气流分布板 |
2.3.6 烟箱及气流均布装置 |
2.3.7 灰斗和卸输灰系统 |
2.3.8 壳体 |
2.3.9 支座及辅助系统 |
2.4 小结 |
第3章 基于PLC 的电除尘器控制系统设计 |
3.1 可编程控制器(PLC) |
3.1.1 PLC 的基本结构 |
3.1.2 PLC 的扫描工作方式 |
3.1.3 PLC 的工作过程 |
3.1.4 PLC 的编程语言——梯形图 |
3.1.5 FX 系列PLC |
3.2 PLC 总控制系统方案 |
3.3 PLC 对风机的控制 |
3.4 PLC 对振打过程的控制 |
3.4.1 除尘工艺流程中对于振打控制的要求 |
3.4.2 各电场的时序控制 |
3.4.3 程序设计 |
3.5 PLC 对消防报警的控制 |
3.6 PLC 对卸灰装置的控制 |
3.7 PLC 对浓度的PID 控制 |
3.7.1 PLC 对浓度的PID 控制的实现 |
3.7.2 PID 控制器的数字化 |
3.7.3 FX 系列PLC 的PID 指令 |
3.7.4 PID 控制程序设计 |
3.8 小结 |
第4章 基于VB 的PLC 网络通信技术研究 |
4.1 总设计方案 |
4.2 通信系统硬件 |
4.2.1 FX-485PC-IF |
4.2.2 RS-232 通信模块 |
4.2.3 RS-485 通信模块 |
4.2.4 485ADP |
4.3 程序设计思路 |
4.3.1 上位机通信协议 |
4.3.2 通信的实现 |
4.4 小结 |
第5章 MCGS 监控系统设计 |
5.1 MCGS 组态软件 |
5.1.1 MCGS 组态软件整体结构 |
5.1.2 MCGS 组态软件的组成 |
5.2 监控系统软件主体设计 |
5.3 监控系统功能设计 |
5.3.1 数据采集与实时处理功能 |
5.3.2 分布式控制和管理功能 |
5.3.3 可视性和可操作性功能 |
5.4 监控系统流程及监控功能实现 |
5.4.1 监控系统操作流程 |
5.4.2 系统监控功能实现 |
5.5 小结 |
第6章 结束语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6)基于模糊PID的花椒烘房温度自动控制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农副产品干燥设备的发展现状 |
1.3 温度自动控制技术发展现状 |
1.4 我国农村花椒干燥的现状 |
1.5 我国农村花椒干燥所面临的问题 |
1.6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章 烘房温度自动控制系统模型的建立 |
2.1 温度控制系统中PID控制器原理 |
2.1.1 常规PID控制系统原理 |
2.1.2 温度PID控制原理的分析 |
2.1.3 PID控制器的优缺点 |
2.2 烘房温度模糊控制器原理分析 |
2.2.1 模糊控制的基本思想 |
2.2.2 模糊控制系统组成 |
2.2.3 模糊控制系统优缺点 |
2.3 烘房模糊PID控制器模型分析 |
2.3.1 花椒烘房温度模型的建立 |
2.3.2 花椒烘房控制器结构建立 |
2.4 烘房温度控制系统变量关系分析 |
2.4.1 输入输出变量语言描述 |
2.4.2 模糊控制规则的建立 |
2.4.3 模糊推理与解模糊 |
第3章 烘房温度自动控制系统仿真分析 |
3.1 在MATLAB中温度控制系统分析 |
3.2 三种控制方式仿真模型建立 |
3.3 三种控制方式系统响应曲线 |
3.4 抗干扰能力比较分析 |
第4章 烘房温度控制系统硬件电路设计 |
4.1 系统硬件控制模块结构 |
4.2 温度检测电路的设计 |
4.2.1 传感器DS18B20工作原理 |
4.2.2 数据采集前端电路设计 |
4.2.3 烘房内温度数据采集与转换 |
4.3 STM32F103CB微处理器模块 |
4.3.1 Cortex-M3内核原理 |
4.3.2 STM32F103CB内部结构 |
4.3.3 STM32F103CB最小系统 |
4.4 TFT_LCD模块电路设计 |
4.4.1 TFT_LCD模块 |
4.4.2 TFT_LCD显示电路 |
4.5 电加热模块电路设计 |
4.5.1 固态继电器控制的工作原理 |
4.5.2 电加热电路设计 |
4.6 控制执行模块电路设计 |
4.6.1 风机门控开度控制 |
4.6.2 步进电机控制电路设计 |
4.7 过压、过流、超温保护电路 |
4.7.1 过压保护电路设计 |
4.7.2 过流保护电路设计 |
4.7.3 超温保护电路设计 |
4.8 GPRS报警提示电路 |
4.8.1 串口通信单元电路 |
4.8.3 GPRS与URAT通信单元电路 |
4.9 硬件抗干扰技术的设计 |
第5章 烘房温度自动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
5.1 系统软件架构描述 |
5.2 烘房温度控制系统主程序的设计 |
5.3 操作系统子任务工作流程 |
5.3.1 温度采集子任务 |
5.3.2 SD卡初始化、读写子任务 |
5.3.3 模糊PID控制子任务 |
5.3.4 两阶段烘烤执行子任务 |
5.3.5 TFT_LCD显示子任务 |
5.4 烘房自动控制系统软件抗干扰设计 |
第6章 试验结果与分析 |
6.1 系统实时动态字符数据分析 |
6.2 系统实时动态响应曲线分析 |
第7章 结论与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模糊PID控制规则 |
附录二 控制系统主控硬件电路 |
致谢 |
发表论文及参加的课题 |
(7)液体中簧片哨发声特性的理论模拟和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选题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3 本文研究内容 |
1.4 本章小结 |
第2章 流体动力式发生器分类及空化原理 |
2.1 流体动力式发生器分类 |
2.1.1 共振腔哨 |
2.1.2 旋笛 |
2.1.3 旋涡哨 |
2.1.4 圆板哨 |
2.1.5 簧片哨 |
2.2 超声空化效应的原理与特点 |
2.2.1 超声空化效应的原理 |
2.2.2 影响超声空化效应的因素 |
2.3 水力空化效应的原理与特点 |
2.3.1 水力空化效应的原理 |
2.3.2 影响水力空化效应的因素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簧片固有振动频率的数值模拟与理论计算 |
3.1 数值模拟 |
3.1.1 簧片模型和参数设置 |
3.1.2 振动过程图像 |
3.1.3 模拟结果与分析 |
3.2 理论计算 |
3.3 数值模拟和理论计算结果的比较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簧片哨发声特性的实验研究 |
4.1 实验器材 |
4.1.1 簧片哨的设计 |
4.1.2 实验装置图及主要仪器 |
4.1.3 仪器参数 |
4.2 实验结果与分析讨论 |
4.2.1 用水听器测量簧片哨的发声声谱 |
4.2.2 1号簧片和1号喷口组合时的簧片哨声谱 |
4.2.3 相同簧片,不同喷口时的簧片哨声谱 |
4.2.4 相同喷口,不同簧片时的簧片哨声谱 |
4.3 簧片哨声谱特点分析 |
4.4 簧片哨的发声机理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簧片哨降解罗丹明B的实验研究 |
5.1 实验过程 |
5.2 实验结果与分析讨论 |
5.2.1 压强对降解效果的影响 |
5.2.2 喷距对降解效果的影响 |
5.2.3 簧片对降解效果的影响 |
5.2.4 喷口对降解效果的影响 |
5.3 簧片哨对液体的降解作用的机理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8)基于PLC的风洞风速调控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风蚀风洞简介 |
1.2 风洞风速调控现状 |
1.3 PLC 的发展现状及其在调速方面的应用 |
1.4 选题意义 |
1.5 课题的主要任务 |
2 控制原理及其研究方案 |
2.1 控制原理 |
2.1.1 控制系统的分类 |
2.1.2 本研究系统控制原理 |
2.2 研究方案 |
3 控制系统硬件的组成 |
3.1 监控计算机 |
3.2 PLC 控制器 |
3.3 变频系统 |
3.3.1 变频调速原理 |
3.3.2 变频器 |
3.4 风洞风机 |
3.5 风速传感系统 |
3.5.1 皮托管组 |
3.5.2 微压差变送器 |
4 调控系统的实现 |
4.1 系统控制程序结构 |
4.2 监控界面及其功能 |
4.2.1 界面 |
4.2.2 各模块功能 |
4.3 PLC 程序设计 |
4.3.1 风速的检测 |
4.3.2 风速的计算 |
4.3.3 风速的PID 调节及输出 |
4.4 通信过程的实现 |
4.4.1 通信协议 |
4.4.2 通信过程的实现 |
4.4.3 通信的实现举例 |
4.5 PID 参数整定 |
4.6 抗干扰措施 |
4.6.1 干扰源分析 |
4.6.2 系统的抗干扰措施 |
5 风洞试验与试验结果分析 |
5.1 风洞调控系统试验 |
5.1.1 试验条件 |
5.1.2 试验内容 |
5.2 试验结果分析 |
5.2.1 最大误差分析 |
5.2.2 风速均值分析 |
5.2.3 稳定性分析 |
5.2.4 阶跃响应分析 |
5.3 系统试验结果小结 |
6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介 |
(9)新型电感靶式流量计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流量计的发展 |
1.1.1 流量计研究背景 |
1.1.2 流量计的发展和现状 |
1.2 靶式流量计的原理 |
1.3 一般电感传感器的工作原理 |
1.4 新型电感靶式流量计的设计思想 |
1.4.1 新型电感传感器的工作原理 |
1.4.2 硬件设计框架 |
1.4.3 软件设计框架 |
1.5 本论文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电感靶式流量计的硬件电路设计 |
2.1 电感传感器硬件电路原理及其分析 |
2.1.1 传感器电路芯片 |
2.1.2 传感器信号发生电路 |
2.1.3 传感器的性能分析 |
2.2 主控芯片选择 |
2.3 信号采集电路设计 |
2.3.1 温度采集电路 |
2.3.2 压力采集电路 |
2.4 电源电路 |
2.5 脉冲输出电路 |
2.6 电压输出电路 |
2.7 电流输出电路 |
2.7.1 AD421的特点及其应用 |
2.7.2 电流环原理图 |
2.8 LCD介绍及其硬件电路 |
2.9 键盘电路 |
2.10 PCB设计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电感靶式流量计的软件设计 |
3.1 KeilC51软件的简介 |
3.2 LCD驱动程序 |
3.3 流量计算和显示 |
3.4 温度压力补偿 |
3.5 流量计信号输出 |
3.6 温度压力测量 |
3.7 FLASH数据存储 |
3.8 系统时钟 |
3.9 键盘功能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流量计测试与使用 |
4.1 实验数据与数据分析 |
4.2 流量计功能与设置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与研究成果 |
附录Ⅰ LCD驱动与其控制芯片RAM的映射表 |
附录Ⅱ 流量计主板的硬件电路原理图 |
附录Ⅲ 接线板硬件电路的原理图 |
附录Ⅳ 流量计系统主板的硬件PCB图 |
附录Ⅴ 流量计的接线板的PCB图 |
四、多孔板固定存贮器(论文参考文献)
- [1]跑台丝网印刷烘干机的控制系统设计[D]. 薛佰洋. 东华大学, 2016(02)
- [2]独立传动圆网印花机外围控制系统设计[D]. 龚伟杰. 东华大学, 2014(05)
- [3]从原始卵泡培育MⅡ卵制备胚胎干细胞的可行性研究[D]. 李少维. 福建医科大学, 2013(01)
- [4]酒店建筑智能化系统设计[D]. Kiran Lamsal(拉姆萨). 东华大学, 2011(05)
- [5]基于PLC与MCGS的煤粉电除尘器控制系统设计[D]. 郝青. 河北大学, 2011(11)
- [6]基于模糊PID的花椒烘房温度自动控制系统的研究[D]. 丁珠玉. 西南大学, 2009(10)
- [7]液体中簧片哨发声特性的理论模拟和实验研究[D]. 赵瑞敏. 陕西师范大学, 2009(S1)
- [8]基于PLC的风洞风速调控系统的研究[D]. 田建川.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08(11)
- [9]新型电感靶式流量计研制[D]. 曾艳芳. 电子科技大学, 2008(05)
- [10]雷霆430XP摩机杂记[J]. Stanley Jing.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20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