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信贷扶贫不能忽视贷款的安全性——对东兰县扶贫专项贴息贷款风险情况的调查(论文文献综述)
王泽润[1](2021)在《中国开发式扶贫的内涵、历程与政策效果评估》文中研究指明
陈闫[2](2021)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河南省Z县金融扶贫长效机制构建研究》文中认为
代欢[3](2021)在《C县财政扶贫资金管理案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周亚鑫[4](2021)在《非国家级贫困地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研究 ——以湖北省监利市为例》文中认为
滕鹏[5](2021)在《安徽省S县扶贫工程财政专项资金利用效率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贫困,是全世界、全人类共同面对的重大难题。为解决该难题,各国政府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探索与努力。中国共产党始终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艰苦奋斗,全国贫困人口数不断降低。二〇一三年以来,我国以“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理念为指导,持续稳步推进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令全世界瞩目的伟大成就,为全世界贫困治理贡献了中国智慧。资金投入是扶贫开发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之一,在我国的扶贫资金组成中,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占据主要且重要位置,其分配、使用和监督水平等直接制约了我国扶贫工程的实施效果。目前,我国已经打赢了脱贫攻坚战。接下来,如何进一步做好包括防范致贫、返贫等在内的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具体措施,规划好、推进好、落实好乡村振兴战略,并将二者有机、有效结合起来,已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的新工作重点之一。财政专项资金在我国扶贫开发工程中具体分配、使用、成效的数据分析与深入探究,以及在此基础上总结出下一步资金利用政策建议,不仅对巩固扶贫开发成果,也对推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和参考价值。本文以安徽省S县为研究对象,利用2015-2019年8个样本乡镇扶贫开发相关数据,探索扶贫工程中财政专项资金使用存在的问题,并试图提出相应的改进策略。首先,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对近年国内外专家、学者对于扶贫开发、扶贫资金使用及绩效评价等研究进行了整理、归纳和概括;其次,对财政专项资金、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及其利用效率评价等相关概念进行了阐释,为文章后续奠定理论基础;再次,对安徽省S县县情、扶贫开发总体情况等进行了阐述,在此基础上构建DEA模型,对相关数据进行定量测算、分析,找出财政专项扶贫资金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例如扶贫资金投入和预期目标存在偏差导致整体利用效率不高等;最后,根据上文S县相关数据计算和定性分析发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与之相应的对策建议,例如进一步做好项目前期可行性研究,尽可能与贫困地区、贫困农民发展真实需求相匹配吻合,并提升资金使用过程中的监管力度等,努力实现扶贫资金整体利用效率的再提升,助力“三农”工作。
李柳璇[6](2021)在《精准扶贫背景下驻村帮扶实践模式研究 ——以河北省S村为例》文中研究说明2020年我国的脱贫工作步入了最后的阶段,脱贫攻坚目标的实现补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为突出的短板,同时推动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进程。企业驻村扶贫作为中国特有的扶贫方式,不仅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同时其独特优势也加快了我国脱贫工作的进展步伐,企业驻村扶贫模式的大规模推广,在实现全面脱贫的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本研究以河北省X县S村的企业扶贫帮扶实践为研究对象,从社会工作视角出发,通过实地调研,采用观察法与访谈法,从村民能力的提升与自我意识的增强两方面总结S村的驻村帮扶实践工作模式,呈现了驻村帮扶工作所带来的成效,并从政府政策、驻村人员自身能力和村民增能成效三个方面分析了在此实践模式下驻村帮扶工作所遇到的困境。在探究原因的基础上,提出对于企业驻村扶贫制度的改进与优化相关建议及对策,为我国即将迈入的扶贫新阶段提供依据与经验参考,使驻村扶贫的优势最大化、人力资源得以充分利用,顺利实现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
孙颖鹿[7](2021)在《河北省燕山—太行山片区财政扶贫支出效率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行了多次大规模扶贫开发,扶贫事业取得丰硕成果。但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以下简称“连片特困区”)的贫困程度较深,致贫因素复杂,扶贫难度较大。燕山—太行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以下简称“燕太片区”)作为兼具连片特困区、革命老区、民族地区以及“环京津贫困带”的地区,其贫困特征和致贫因素更为复杂,研究这一地区的财政扶贫问题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2020年3月河北省贫困县全部“摘帽”,河北省燕太片区精准脱贫已全部完成,在后扶贫时代,相对贫困和脱贫人口返贫问题将凸显。要巩固脱贫成果,还需要后续帮扶政策的推进,做到“政策不变,力度不减,人员不撤”。在扶贫的过程中,财政支出是最主要的扶贫手段,财政扶贫资金的使用对财政扶贫效果的发挥具有重要影响。因此,有必要对河北省燕太片区财政扶贫支出进行效率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提出相应的效率优化策略。本文基于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梳理了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研究,在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对河北省燕太片区贫困的基本特征和特殊性、扶贫历程以及财政扶贫支出评价政策演进进行论述,并以河北省燕太片区财政扶贫支出为研究对象,对其效率的影响因素、效率检验以及效率测度三个方面进行定量分析,根据研究结果提出河北省燕太片区财政扶贫支出效率优化对策。核心内容和研究结果如下:(1)采用多层线性模型对河北省燕太片区财政扶贫支出效率的多层次影响因素进行定量分析,通过调研河北省燕太片区22个贫困县1250户家庭的基本情况作为微观人力资本变量,并以统计数据为宏观变量,深入剖析微观因素和宏观因素对河北省燕太片区财政扶贫支出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微观层面,人力资本要素对河北省燕太片区财政扶贫支出效率产生显着的正向效应;在宏观层面,经济发展水平、居民储蓄能力、城镇化水平、人口密度以及财政分权度对河北省燕太片区财政扶贫支出效率产生显着的正向效应,产业结构对河北省燕太片区财政扶贫支出效率产生显着的负向效应,而固定资产投资水平对河北省燕太片区财政扶贫支出效率的负向效应不显着。同时,受到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城镇化水平等不同宏观因素的影响,不同人力资本要素对河北省燕太片区财政扶贫支出效率的县域影响也呈现差异化特征。(2)考虑片区贫困县间人力资本要素的相似性,根据宏观因素对河北省燕太片区财政扶贫支出效率的影响程度及方向,采用倾向得分匹配对河北省燕太片区财政扶贫支出效率进行检验。结果显示:静态上,河北省燕太片区财政扶贫支出均通过了最近邻匹配、核匹配、k近邻匹配以及卡尺匹配检验,表明连片特困区财政扶贫支出能够显着促进河北省燕太片区财政扶贫支出效率提升,河北省燕太片区财政扶贫支出有效;动态上,随着连片特困区财政扶贫支出年份的增加,河北省燕太片区财政扶贫支出的平均处理效应不断提高,表明河北省燕太片区财政扶贫支出效率提高呈可持续趋势,河北省燕太片区财政扶贫支出具有长效性。(3)在检验河北省燕太片区财政扶贫支出有效的基础上,构建河北省燕太片区财政扶贫支出效率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对产出指标进行降维,并采用三阶段SBMDEA模型进一步对河北省燕太片区财政扶贫支出效率进行县域测度。结果显示:整体上河北省燕太片区县域财政扶贫支出效率有待提升,县域技术效率差异较大;环境因素调整前后各县区财政扶贫支出效率差异明显,尤其是《燕山—太行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11-2020年)》和精准扶贫提出后;环境因素中产业结构、财政分权度、城镇化水平等环境变量对效率的动态影响较大;在效率分解中,规模效率低下是河北省燕太片区财政扶贫支出技术效率偏低的主要原因。本文的创新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提出了检验河北省燕太片区财政扶贫支出效率的动态平均处理效应。通过动态分析河北省燕太片区财政扶贫支出整体效率的变动趋势,判定其长效性,为河北省燕太片区财政扶贫支出效率的结构性分析奠定基础,有效提升了效率评价环节的完整性,为其他连片特困区财政扶贫支出效率评价研究提供了良好借鉴。(2)构建了包含现代化指标的河北省燕太片区财政扶贫支出效率评价体系。针对河北省燕太片区的贫困特征,从民生、基础设施以及产业三个方面设计了河北省燕太片区财政扶贫支出效率评价指标体系,并根据河北省燕太片区的特殊区位条件提出了产业现代化产出指标,强化了指标体系设计的针对性,完善了财政扶贫支出效率评价体系分析框架。(3)运用因子分析对河北省燕太片区财政扶贫支出效率评价指标进行处理。将多产出指标降维成医疗卫生扶贫产出、教育扶贫产出、基础设施覆盖度、交通与通信扶贫产出、减贫与就业产出以及产业现代化产出6个指标,为河北省燕太片区财政扶贫支出效率县域测度奠定基础,增强了指标设置的科学性与评价结果的客观性。
肖怡然[8](2021)在《岷江上游民族地区村寨旅游扶贫绩效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武怡娟[9](2020)在《商业银行与精准扶贫研究 ——以河北省行唐县商业银行为例》文中研究指明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举办的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座谈会上曾提出过要把防止返贫这一问题摆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并于2020年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中明确指出巩固脱贫成果难度很大。精准脱贫、防止返贫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环节。我们要不断改进精准扶贫的措施,使脱贫工作再上新台阶;更要多措并举提高脱贫质量,探索建立稳定脱贫长效机制,明确脱贫不返贫才是真脱贫。精准扶贫作为一项社会全员参与的伟大工程,商业银行在其中也担负了一定的政治任务;同时,在这种关键时刻,商业银行的资金支持无疑成为了脱贫工作不可缺少的强心剂,肩负着不可推脱的社会责任。本文以河北省革命老区行唐县辖内现有商业银行与其精准扶贫工作为研究对象,以构建商业银行精准扶贫的长效机制为主要目标,在梳理国内外研究的基础上,对商业银行精准扶贫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同时提出构建精准扶贫长效机制的对策。本文一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选题的背景和研究意义,探讨在新时代背景下构建商业银行精准扶贫长效机制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同时阐述了本文的研究内容和方法;第二部分,商业银行与精准扶贫相关概念与理论概述,论述了精准扶贫、金融支持的含义、相关模式与理论基础,同时分析了商业银行与精准扶贫之间的关系;第三部分,河北省行唐县商业银行精准扶贫现状分析,对河北省行唐县金融扶贫及商业银行精准扶贫现状进行分析;第四部分,商业银行精准扶贫存在的主要问题,主要从商业银行精准扶贫运行不畅、政策激励不足、缺乏有效创新和有效保障欠缺、缺乏有力支撑等方面展开研究;第五部分,建立商业银行精准扶贫长效机制及政策建议,主要从商业银行扶精准贫的支撑体系、引导机制、动力机制、保障机制和运行机制五个方面提出构建商业银行精准扶贫长效机制的对策及建议。
李姗[10](2020)在《金融精准扶贫现状及问题研究 ——以山东省东阿县为例》文中提出金融精准扶贫是我国消除贫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自扶贫工作在我国正式开展以来,金融精准扶贫工作的重要性及普遍性逐渐显现,并逐步成为政府开展扶贫工作过程中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目前在将金融产品与服务应用在精准扶贫的过程中,我国逐渐形成了将金融精准扶贫与现代产业互相关联、互为依托的核心机制,在贫困地区开展金融精准扶贫工作,对实现区域乃至全国整体脱贫具有重要意义。2020年已过去近11个月,全国各个地区的脱贫攻坚成果举世瞩目,自扶贫工作开展以来,全国已有五千五百七十五万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经过多年实践,我国逐渐形成了以政府为主导,通过整合社会资源,即企业和金融机构等各方主体,为贫困对象提供生产经营机会、资金支持、技术支持的金融精准扶贫模式,以金融精准扶贫的举措促进贫困对象实现真脱贫、不返贫的目标。本文以多中心治理理论为基础,运用个案研究和比较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选取东阿县为典型案例,分析我国县域金融精准扶贫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得出:目前金融精准扶贫在政府治理层面存在资金使用效率、项目选择、资金管理的问题,在金融体系方面存在农村基层金融机构少、金融产品单一、信用环境较差的问题,在贫困对象层面存在缺乏金融意识和缺乏脱贫意识和脱贫规划的问题。这些问题多是政府对扶贫政策的规划管理不足、贫困地区落后的经济文化环境、金融精准扶贫内在的矛盾与风险导致的。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从政府治理的角度出发,改善贫困地区金融精准扶贫的基础设施和群众意识、加强对金融精准扶贫政策的管理和规划、通过审慎选择和创新模式化解矛盾风险。本研究试图通过对东阿县这一案例的深入研究,分析我国金融精准扶贫的整体状况,弥补已有研究中对金融精准扶贫模式和问题产生原因的讨论的不足,并通过对国内县域金融精准扶贫的成功案例的讨论得出一定的经验借鉴。此外,由于2020年全球新冠疫情持续时间较长,严重影响了世界整体经济的发展,加上2020年是我国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标的决胜年,保证基层的脱贫工作顺利进行,保证脱贫的贫困对象真脱贫、不返贫,保证扶贫效果的长效,研究金融精准扶贫模式以及长效机制对于实际扶贫工作的开展以及我国经济的整体良好运行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二、信贷扶贫不能忽视贷款的安全性——对东兰县扶贫专项贴息贷款风险情况的调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信贷扶贫不能忽视贷款的安全性——对东兰县扶贫专项贴息贷款风险情况的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5)安徽省S县扶贫工程财政专项资金利用效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研究文献综述 |
1.2.2 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
1.2.3 国内外研究文献评述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技术路线与创新点 |
1.4.1 技术路线 |
1.4.2 创新点 |
2 扶贫工程财政专项资金利用效率研究基本理论 |
2.1 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的理论概述 |
2.1.1 财政专项资金的概念 |
2.1.2 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的概念 |
2.1.3 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的来源和使用 |
2.1.4 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的脱贫机理 |
2.2 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利用效率的相关理论概述 |
2.2.1 利用效率的概念 |
2.2.2 财政专项资金的利用效率评价 |
2.2.3 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的利用效率评价 |
3 安徽省S县扶贫工程财政专项资金利用现状分析 |
3.1 安徽省S县整体县情概述 |
3.1.1 安徽省S县基本县情 |
3.1.2 安徽省S县脱贫攻坚主要举措 |
3.2 S县贫困人口特征 |
3.2.1 S县贫困人口年龄分布情况分析 |
3.2.2 S县贫困人口致贫原因分布情况分析 |
3.2.3 S县贫困人口文化程度分布情况分析 |
3.3 安徽省S县扶贫工程财政专项资金现状分析 |
3.3.1 扶贫工程财政专项资金来源情况 |
3.3.2 扶贫工程财政专项资金投向情况 |
3.3.3 扶贫工程财政专项资金的监管 |
4 安徽省S县扶贫工程财政专项资金利用效率实证分析 |
4.1 变量的选取与数据来源 |
4.1.1 决策单元的选取 |
4.1.2 指标的选取 |
4.1.3 数据来源 |
4.2 扶贫工程财政专项资金利用效率评价模型 |
4.2.1 数据包络分析法简介 |
4.2.2 数据包络分析法模型 |
4.3 实证结果分析 |
4.3.1 DEA-BCC模型测算结果 |
4.3.2 DEA-BCC模型测算结果分析 |
4.4 影响扶贫工程财政专项资金利用效率原因分析 |
4.4.1 扶贫方式单一 |
4.4.2 资源配置效率低 |
4.4.3 资金监管缺失 |
4.4.4 乡村整体水平不高 |
5 结论和展望 |
5.1 研究结论 |
5.2 提高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利用效率的政策建议 |
5.2.1 优化资金分配,发挥资金合力 |
5.2.2 简化拨付流程,提高拨付效率 |
5.2.3 完善评估体系,科学动态评价 |
5.2.4 加强资金管理,提高管理水平 |
5.3 研究不足和展望 |
5.3.1 研究不足 |
5.3.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6)精准扶贫背景下驻村帮扶实践模式研究 ——以河北省S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目的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研究伦理 |
第2章 文献综述及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贫困 |
2.1.2 精准扶贫 |
2.1.3 驻村帮扶 |
2.2 文献综述 |
2.2.1 有关贫困成因及影响的研究 |
2.2.2 有关反贫困政策及实践的研究 |
2.2.3 研究评述 |
2.3 理论基础 |
2.3.1 阿玛蒂亚·森的贫困理论 |
2.3.2 增能理论 |
第3章 S村驻村干部帮扶现状 |
3.1 S村基本情况及帮扶制度要求 |
3.1.1 S村基本情况 |
3.1.2 S村帮扶制度要求 |
3.2 驻村帮扶工作的实践内容 |
3.2.1 精准识别驻村帮扶对象 |
3.2.2 全面开展驻村帮扶工作 |
3.2.3 加强驻村帮扶的长效管理机制 |
3.3 驻村帮扶的主要成效 |
3.3.1 村民脱贫能力提升 |
3.3.2 村民健康保健意识提升 |
3.3.3 村民脱贫意识提升 |
第4章 S村驻村帮扶困境 |
4.1 帮扶政策有待完善 |
4.2 驻村扶贫工作人员能力有待提升 |
4.2.1 工作人员协调能力需要提升 |
4.2.2 工作人员资源整合的能力有待提高 |
4.2.3 工作人员的帮扶方式亟待专业化 |
4.3 村民的“增能”成效不显着 |
4.3.1 村民长期的生活习惯难以改变 |
4.3.2 村民资金流通维持能力尚且不足 |
第5章 提升驻村帮扶工作的对策建议 |
5.1 加强对驻村帮扶政策的优化与完善 |
5.2 提升驻村扶贫人员专业能力 |
5.3 建立帮扶工作长效机制 |
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7)河北省燕山—太行山片区财政扶贫支出效率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
1.3 研究思路与基本框架 |
1.3.1 研究思路 |
1.3.2 基本框架 |
1.4 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
1.4.1 研究方法 |
1.4.2 创新点 |
第二章 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财政支出 |
2.1.2 财政扶贫支出 |
2.1.3 财政扶贫支出效率 |
2.2 相关理论 |
2.2.1 效率理论 |
2.2.2 多层次理论 |
2.2.3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理论 |
2.2.4 决策科学理论 |
2.3 财政扶贫支出效率评价方法 |
2.3.1 多层线性模型 |
2.3.2 倾向得分匹配 |
2.3.3 数据包络分析 |
2.3.4 随机前沿分析 |
2.3.5 因子分析 |
2.4 小结 |
第三章 河北省燕太片区贫困特征及扶贫进展 |
3.1 河北省燕太片区的界定 |
3.2 河北省燕太片区的贫困特征 |
3.2.1 河北省燕太片区基本贫困特征 |
3.2.2 河北省燕太片区贫困的特殊性 |
3.3 燕太片区扶贫历程及扶贫政策梳理 |
3.3.1 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确立前的扶贫 |
3.3.2 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确立——新时期精准扶贫阶段 |
3.4 财政扶贫支出评价政策演进 |
3.4.1 我国财政扶贫支出评价政策梳理 |
3.4.2 河北省财政扶贫支出评价政策梳理 |
3.5 小结 |
第四章 河北省燕太片区财政扶贫支出效率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多层线性模型 |
4.1 多层线性模型 |
4.1.1 多层线性模型的一般形式 |
4.1.2 多层线性模型的基本步骤 |
4.1.3 多层线性模型的优点 |
4.2 财政扶贫支出效率的多层次性特征 |
4.3 变量选取与数据来源 |
4.3.1 变量选取 |
4.3.2 研究假设 |
4.3.3 数据来源与描述性统计分析 |
4.4 实证检验 |
4.4.1 零模型的实证分析 |
4.4.2 微观变量的随机系数模型估计 |
4.4.3 全变量的完整模型估计 |
4.5 小结 |
第五章 河北省燕太片区财政扶贫支出效率检验:基于倾向得分匹配模型 |
5.1 倾向得分匹配模型设定与匹配种类 |
5.1.1 倾向得分匹配模型设定 |
5.1.2 倾向得分匹配种类 |
5.2 河北省燕太片区财政扶贫支出效率检验模型设定 |
5.2.1 河北省燕太片区财政扶贫支出效率检验的倾向得分匹配模型 |
5.2.2 河北省燕太片区财政扶贫支出效率检验的匹配方式 |
5.2.3 稳定性检验 |
5.3 实证检验 |
5.3.1 变量选取 |
5.3.2 数据分析 |
5.4 小结 |
第六章 河北省燕太片区财政扶贫支出效率测度:基于三阶段SBM-DEA模型 |
6.1 河北省燕太片区财政扶贫支出效率测度模型设定 |
6.1.1 三阶段DEA模型对河北省燕太片区财政扶贫支出效率测度的适用性 |
6.1.2 三阶段SBM-DEA模型设定 |
6.2 变量选取与数据来源 |
6.2.1 变量选取 |
6.2.2 数据来源 |
6.2.3 变量描述性统计分析及处理 |
6.3 实证结果分析 |
6.3.1 三阶段技术效率结果分析 |
6.3.2 三阶段技术效率分解分析 |
6.3.3 区域效率差异分析 |
6.4 小结 |
第七章 河北省燕太片区财政扶贫支出效率优化策略研究 |
7.1 适度扩大片区财政扶贫支出规模 |
7.1.1 强化财政扶贫资金投入支撑 |
7.1.2 推动财政扶贫资金筹集渠道多元化 |
7.1.3 创新财政扶贫投资方式 |
7.2 调整片区财政扶贫支出结构 |
7.2.1 优化财政产业扶贫支出结构 |
7.2.2 强化人力资本的财政投资 |
7.2.3 推进片区城镇化进程 |
7.2.4 实施差别化的区域财政扶贫支出策略 |
7.3 优化片区财政扶贫支出决策管理 |
7.3.1 提高基层财政分权度 |
7.3.2 严格财政扶贫绩效审计 |
7.4 创新片区财政扶贫支出长效机制 |
7.4.1 构建过渡期财政扶贫退出长效机制 |
7.4.2 完善财政涉农资金整合使用的长效机制 |
7.4.3 构建财政扶贫动态监测与预警机制 |
7.5 小结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8.1 研究结论 |
8.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8.2.1 研究不足 |
8.2.2 未来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9)商业银行与精准扶贫研究 ——以河北省行唐县商业银行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1.2.1 理论意义 |
1.1.2.2 现实意义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2.1 精准扶贫概念 |
1.2.2.2 关于金融精准扶贫模式 |
1.2.2.3 关于商业银行支持精准扶贫存在的问题 |
1.2.2.4 关于商业银行精准扶贫对策建议 |
1.2.2.5 关于商业银行扶贫扩大脱贫效果 |
1.2.2.6 关于构建脱贫长效机制的研究 |
1.2.2.7 关于商业银行扶贫长效机制的构建 |
1.2.3 文献研究述评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2.1 文献研究法 |
1.3.2.2 实地调研法、数据分析法相结合 |
1.3.2.3 归纳总结与系统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
1.4 创新点和不足 |
第二章 商业银行与精准扶贫相关理论 |
2.1 精准扶贫理论 |
2.1.1 精准扶贫内涵 |
2.1.2 贫困恶性循环理论 |
2.2 金融支持相关理论 |
2.2.1 金融排斥理论 |
2.2.2 普惠金融理论 |
2.2.3 金融支持模式 |
2.2.3.1 商业银行金融支持 |
2.2.3.2 开发性金融支持 |
2.2.3.3 共享金融支持 |
2.3 商业银行与精准扶贫的关系 |
2.3.1 金融支持精准扶贫概念 |
2.3.2 商业银行与精准扶贫的关系 |
第三章 河北省行唐县商业银行精准扶贫现状分析 |
3.1 行唐县金融扶贫概况 |
3.1.1 行唐县农村金融发展概况 |
3.1.2 金融扶贫参与主体 |
3.1.3 金融扶贫产品 |
3.2 行唐县商业银行精准扶贫现状 |
3.2.1 行唐县各商业银行精准扶贫现状 |
3.2.1.1 中国农业银行行唐县支行精准扶贫现状 |
3.2.1.2 行唐利丰村镇银行有限责任公司精准扶贫现状 |
3.2.1.3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行唐县支行精准扶贫现状 |
3.2.1.4 行唐县农村信用联社股份有限公司精准扶贫现状 |
3.2.2 行唐县商业银行精准扶贫特点 |
第四章 河北省行唐县商业银行精准扶贫存在的主要问题 |
4.1 商业银行精准扶贫运行不畅 |
4.1.1 扶贫体系不健全 |
4.1.2 成本收益不匹配 |
4.1.3 政、银、保协调不畅 |
4.2 商业银行精准扶贫政策激励不足 |
4.2.1 财政薄弱 |
4.2.2 政策激励不够 |
4.3 商业银行精准扶贫缺乏有效创新 |
4.4 商业银行精准扶贫有效保障欠缺 |
4.4.1 扶贫贷款“收得回”难以保障 |
4.4.2 风险补偿机制滞后 |
4.5 商业银行精准扶贫缺乏有力支撑 |
4.5.1 信息系统不完善,金融扶贫难精准 |
4.5.1.1 对扶贫对象识别模式不精准 |
4.5.1.2 信息采集数据需经多次重复验证 |
4.5.1.3 农村金融主体参与度低 |
4.5.1.4 贫困信息未能实现共享 |
4.5.2 县域信用体系建设滞后 |
4.5.3 金融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不高 |
4.6 小结 |
第五章 河北省行唐县商业银行精准扶贫长效机制的构建 |
5.1 商业银行精准扶贫长效机制的内容 |
5.2 构建商业银行精准扶贫运行机制 |
5.2.1 提升农村金融服务能力 |
5.2.2 发展涉农保险,防止农户返贫 |
5.3 政策引导,完善政府引导机制 |
5.3.1 拓宽扶贫融资渠道,整合扶贫资金 |
5.3.2 大力发展产业扶贫,打造扶贫名片 |
5.4 金融创新,构建精准扶贫动力机制 |
5.4.1 推动金融技术创新,提高金融业劳动生产率 |
5.4.2 推进金融扶贫模式创新,深化农村金融改革 |
5.4.3 开展信贷机制创新,形成地方特色扶贫 |
5.5 巩固成效,构建精准扶贫保障机制 |
5.5.1 建立精准扶贫反馈制度 |
5.5.2 建立精准脱贫考核机制 |
5.6 建立商业银行精准扶贫支撑体系 |
5.6.1 不断精进,实现精准扶贫信息管理 |
5.6.1.1 细化建档立卡工作,精准识别及退出 |
5.6.1.2 搭建信息完备的大数据平台 |
5.6.1.3 精准确定帮扶措施 |
5.6.2 补足短板,全面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
5.6.2.1 大力建设社会信用体系,改善金融生态环境 |
5.6.2.2 加快金融扶贫政策的宣传普及 |
5.6.3 注重人才培养,建立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金融精准扶贫现状及问题研究 ——以山东省东阿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2.3 研究评述 |
1.3 研究思路 |
1.4 研究方法 |
1.4.1 个案研究法 |
1.4.2 比较研究法 |
1.4.3 问卷调查法 |
1.4.4 访谈法 |
1.5 创新和不足 |
第2章 相关既念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贫困与扶贫 |
2.1.2 精准扶贫 |
2.1.3 金融精准扶贫 |
2.2 理论基础 |
2.2.1 多中心治理理论 |
2.2.2 农业信贷补贴理论 |
2.2.3 普惠金融理论 |
第3章 东阿县金融精准扶贫现状分析 |
3.1 东阿县金融精准扶贫的背景与举措 |
3.1.1 东阿县基本现状及贫困状况 |
3.1.2 东阿县金融精准扶贫的举措及方向 |
3.2 东阿县金融精准扶贫的模式选择 |
3.2.1 “输血模式” |
3.2.2 “造血模式” |
3.2.3 两种模式对比 |
3.3 东阿县金融精准扶贫的实际成效 |
第4章 金融精准扶贫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4.1 存在的问题 |
4.1.1 政府治理层面的问题 |
4.1.2 金融机构层面的问题 |
4.1.3 贫困对象层面的问题 |
4.2 原因分析 |
4.2.1 政府对于金融精准扶贫工作缺乏统筹管理能力 |
4.2.2 金融机构对于扶贫贷款管理不合理 |
4.2.3 贫困对象受限于自身能力水平 |
第5章 我国县级地区金融精准扶贫的经验借鉴 |
5.1 甘肃省清水县 |
5.2 河南省兰考县 |
5.3 黑龙江省延寿县 |
5.4 三个县级地区金融精准扶贫的主要经验 |
第6章 解决金融精准扶贫问题的对策 |
6.1 提高政府扶贫项目管理能力 |
6.1.1 提高政府扶贫资金管理能力 |
6.1.2 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
6.1.3 审慎选择扶贫项目 |
6.1.4 增强政府的协调沟通能力 |
6.2 金融机构完善扶贫贷款管理机制 |
6.2.1 提高客户经理参与意愿 |
6.2.2 制定有效的信息共享机制 |
6.3 为贫困对象安排多种多样的活动 |
6.3.1 政府提供创造美好生活系列活动 |
6.3.2 金融机构提供金融知识宣传系列活动 |
6.4 建立稳定的脱贫长效机制 |
结语 |
附录A 金融精准扶贫现状及问题研究访谈提纲(政府工作人员) |
附录B 金融精准扶贫现状及问题研究访谈提纲(金融机构领导) |
附录C 金融精准扶贫现状及问题研究调查问卷(金融机构客户经理) |
附录D 金融精准扶贫现状及问题研究调查问卷(贫困对象) |
参考文献 |
一、论文类 |
二、着作类 |
三、其他类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四、信贷扶贫不能忽视贷款的安全性——对东兰县扶贫专项贴息贷款风险情况的调查(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开发式扶贫的内涵、历程与政策效果评估[D]. 王泽润. 西北大学, 2021
- [2]乡村振兴背景下河南省Z县金融扶贫长效机制构建研究[D]. 陈闫. 华中师范大学, 2021
- [3]C县财政扶贫资金管理案例研究[D]. 代欢.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 2021
- [4]非国家级贫困地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研究 ——以湖北省监利市为例[D]. 周亚鑫. 长江大学, 2021
- [5]安徽省S县扶贫工程财政专项资金利用效率研究[D]. 滕鹏. 安徽理工大学, 2021
- [6]精准扶贫背景下驻村帮扶实践模式研究 ——以河北省S村为例[D]. 李柳璇. 北京建筑大学, 2021
- [7]河北省燕山—太行山片区财政扶贫支出效率评价研究[D]. 孙颖鹿. 河北大学, 2021(09)
- [8]岷江上游民族地区村寨旅游扶贫绩效研究[D]. 肖怡然. 西南民族大学, 2021
- [9]商业银行与精准扶贫研究 ——以河北省行唐县商业银行为例[D]. 武怡娟. 河北地质大学, 2020(05)
- [10]金融精准扶贫现状及问题研究 ——以山东省东阿县为例[D]. 李姗. 山东大学, 20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