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下垂的治疗体会

胃下垂的治疗体会

一、胃下垂的治疗体会(论文文献综述)

杨涛,周运峰[1](2018)在《举陷平胃通降汤联合掌振顶托按摩法治疗胃下垂》文中指出目的:观察举陷平胃通降汤联合掌振顶托按摩法对胃下垂患者临床疗效及中医证候疗效的影响。方法:92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两组均给予临床常规治疗。对照组予养胃颗粒、胃复安片、维生素B6治疗。治疗组予举陷平胃通降汤联合掌振顶托按摩法治疗。掌振顶托按摩法取穴:鸩尾穴、中脘、气海、天枢;主要手法为掌振法、顶托法,辅以一指禅推、按法、摩法。两组均以14 d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比较疗效。结果:两组临床疗效比较,对照组有效率为56.52%,治疗组有效率为82.6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中医证候疗效比较,对照组有效率为65.22%,治疗组有效率为86.9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中医证候积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前后胃角切迹低于两侧髂嵴连线的距离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ilton anxiety scale,HAMA)积分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积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应用举陷平胃通降汤联合掌振顶托按摩法治疗胃下垂疗效显着,且可显着减轻患者临床中医证候,提高患者预后,改善患者心理抑郁、焦虑等状态。

彭薇淇[2](2013)在《胃下垂的常见中医分型与胃肠动力学指标的相关性研究》文中认为研究背景胃下垂是依靠X线诊断的一种以器官形态改变病名的疾病,在我国具有较高的发病率,既往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地方发病率5.78%-14.59%。胃下垂的发病机理被认为与胃围韧带松弛、胃壁张力减低、腹腔脂肪过少、多产、腹压下降、精神紧张及焦虑等相关,其临床症状不具有特异性,常表现为饱胀感持续不减、纳差、便秘、腹痛等,仅小部分病人表现出下腹部有时呈葫芦样外观、振水音等具有特异性的体征,临床常常漏诊、误诊。古代文献中没有胃下垂这个名词,而溯本归原,本病可分属于中医学之“胃下”、“胃缓”、“痞满”、“胀满”等病之范畴。其辨证分型包括脾虚气陷、脾虚饮停、胃阴不足、肝胃不和和胃络瘀阻证。研究目的通过对52例五种证型胃下垂患者的临床症状进行归纳,探寻患者年龄与体重指数以及症状、心理因素与中医证型的关系。收集其中肝胃不和、脾虚饮停两个主要证型胃下垂的27名患者以及13例健康对照者的24小时胃十二指肠同步测压结果,分析胃肠动力学指标与中医证型分布的关系。研究方法对胃下垂症状的患者进行上消化道钡餐确诊,胃镜排除上消化道恶变、胃十二指肠溃疡等病变,收集52例患者主要症状及次要症状,辨证分为五个证型,并统计其钡餐下直观指标,根据中医辩证分型标准把符合脾虚饮停、肝胃不和两个主要证型的,进行HAMA、HAMD量表评分,入选行24h胃十二指肠同步测压检查,监测胃下垂患者的24h测压数据。用统计软件分析各个中医证型症状的分布规律及与钡餐指标、24h胃十二指肠测压指标与证型的相关性。研究结果胃下垂五个证型之间的发病年龄、体重指数无统计学意义(P>0.05),五种证型均未达到亚洲人体重指数范围(18.5-22.9)最低值。胃下垂的主要症状有胃脘痞胀、胃内振水音、餐后小腹隆起、头晕乏力、胃痛、便秘、久站或劳累后加重,肝胃不和证较脾虚饮停证,胃痛及便秘两症显着多见(P<0.05);而脾虚饮停证较肝胃不和证,胃内振水音及餐后小腹隆起两症显着多见(P<0.05)。两证型HAMA评分相比无统计学意义,两证型评分均未超过7分以上“可能有焦虑”的标准(P>0.05)。两证型HAMD评分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肝胃不和证患者HAMD评分较脾虚饮停患者高提示有抑郁情绪但不能诊断为抑郁症。胃下垂患者钡餐观测下的六大指标中,其中脾虚饮停证患者的胃空腹潴留液较其他证型多(P<0.05),而胃空腹潴留液、近端胃容受性扩张功能、十二指肠球部位置改变,与钡餐提示非胃下垂患者相比较,具有特异性。胃下垂患者在胃十二指肠测压消化间期的观测中,自胃发起的及白小肠发起的消化道移行性复合运动(MMC) Ⅲ相时程,均较健康对照组MMCⅢ时程相短(P<0.05),而发自胃MMCⅢ相比小肠MMCⅢ相长(P<0.05)。肝胃不和证在胃MMCⅢ相时程比脾虚饮停证短(P<0.05)。在两证型振幅指数的比较中,脾虚饮停组在胃起搏MMCⅡ相中胃、十二指肠及空肠的振幅指数,以及Ⅲ相的空肠振幅指数,均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其自小肠发起的MMCⅢ相中十二指肠振幅指数,亦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肝胃不和证在胃发起MMC中,十二指肠Ⅲ相振幅指数明显较脾虚饮停组高(P<0.05),肝胃不和证在肠发起MMC中,胃Ⅱ相振幅指数、十二指肠Ⅲ相振幅指数明显较脾虚饮停组高(P<0.05),在胃下垂患者胃发起与肠发起的两种MMC的振幅指数的区别中,胃发起的MMCⅡ相胃通道的振幅指数、MMCⅢ相十二指肠及空肠通道的振幅指数,均较小肠发起的上述指标高(P<0.05)。两组证型在胃窦十二指肠协调性的比较中,肝胃不和证在胃发起MMCⅡ相胃窦十二指肠协调性较脾虚饮停病人顺应性高(P<0.05),但肠起搏MMCⅡ相胃窦十二指肠协调性与脾虚饮停组无差异(P>0.05),相比正常对照组58%胃窦十二指肠协调性,两组证型均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消化期的观测中,两证型远端胃振幅指数均较正常对照组低(P<0.05),脾虚饮停组具有显着意义(P<0.01)。在正常对照组中,胃窦幽门十二指肠协调收缩的发生率为41%,幽门十二指肠协调收缩发生率为22.2%,这两种为正常具有推进意义的协调收缩,发生率总和为63.2%,而在肝胃不和患者中,两者发生率总和为21.7%,脾虚饮停的患者中,两者发生率总和为30.2%,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而IPPWW的发生率(52.1%及51.4%)明显较正常对照组(18.3)高(P<0.01)。餐后0-30min及30-60min动力未见明显异常。研究结论胃下垂的常见中医辨证分型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胃十二指肠同步测压具有一定特异性,肝胃不和及脾虚饮停两证型之间在动力学指标、心理因素、临床症状上有一定差异性。而脾虚饮停证在胃肠动力学指标、临床表现方面,更具特异性,并可能存在肌源性发病机制。胃十二指肠测压作为一种检测手段,在功能性胃肠病的中西医诊断、治疗及康复评价中,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李晓红[3](2009)在《枳术丸加减治疗胃下垂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胃下垂是指由于膈肌悬吊力不足、腹内脏器支持韧带松弛、腹内压降低、胃张力低下等原因引起胃的位置降低至髂嵴联线以下,导致十二指肠球部向左偏移的一种病症。主要的临床表现有腹胀、嗳气、恶心、呕吐、食欲减退、便秘等。本病临床发病率高,虽为非器质性病变,但病人痛苦很大,没有有效的药物治疗,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现代医学没有良好的治疗方法,必要时只能采用胃大部切除术等方法,但由于治疗创伤性及不良反应大,很难被患者接受。中医药学强调整体观念,辨证论治,采用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方法,在胃下垂的治疗上显示了显着的优势。本论文主要包括胃下垂的中医学临床研究进展,胃下垂的现代医学认识和临床研究部分。第一部分着重从辨证治疗、专方治疗等方面概述近年来中医药对胃下垂的临床研究进展,指出近年来中医学对胃下垂的研究与过去相比,在其中医病名,病因病机,辨证思路,治疗手段等方面都有了新的探索和尝试。说明了中医中药在本病治疗领域优势明显,前景广阔。第二部分阐述了现代医学对本病病因、发病机制及治疗等方面的认识。现代医学虽对胃下垂的发病机制及诊断比较明确,但却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第三部分临床研究部分,其研究目的是:本课题应用补中益气汤为对照,系统观察枳术丸加减治疗胃下垂的临床疗效,以期为胃下垂的中医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研究方法:本研究60例患者均来源于2006年5月-2008年12月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消化内科门诊及病房就诊的胃下垂患者60例。随机分为枳术丸加减煎剂治疗组和补中益气汤治疗组。每天两次口服,连用3个月,对两组进行疗效评估。使用SPSS13.0主要对两组一般情况、综合疗效、疗后症状积分、X线复查程度进行统计学分析。研究结果:1、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程、X线检查程度分级、病情、治疗前症状严重程度及舌脉情况方面,经统计学检验均无显着性差异;2、60例患者中黄、腻苔共占到66.7%,暗、红舌共占到43.2%,弦细脉、弦滑脉及涩脉共占到73.3%,说明胃下垂病机并非为单纯虚证,而已虚实夹杂为主。3、分别经过3个月的治疗后,胃下垂临床综合疗效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3%和77%,差异有显着性意义;用上消化道钡餐造影复查3个月后治疗组和对照组胃位置恢复正常分别为43%和17%,差异有显着性意义;用治疗3个月后治疗组和对照组临床症状积分改善比较,总有效率所占比例分别为97%和87%,差异有显着性意义。研究结论:1、胃下垂病机以升降失调,虚实夹杂,且以标实为主要表现。故治疗应以升清降浊,健脾和胃为法。2、临床上枳术丸加减治疗胃下垂要明显优于补中益气汤。

丁雷[4](2007)在《胃下垂的临床研究进展》文中提出胃下垂在现代医学方面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中医中药在本病治疗领域优势明显,前景广阔。本论文主要包括胃下垂的现代医学认识,中医学临床研究进展和枳术丸加减治疗胃下垂52例体会三个部分。第一部分阐述了现代医学对本病病机,诊断,治疗方面等方面的认识。第二部分着重从中医辨证治疗、专方治疗等方面概述近年来中医药对胃下垂的临床研究进展,指出近年来中医学对胃下垂的研究与过去相比,在其中医病名,辨证思路,治疗手段等都有了新的探索和尝试。最后探讨了枳术丸加减治疗52例胃下垂的体会。提出胃下垂临床多见虚实夹杂,脾胃同病,枳术丸升降并用,强胃健脾,收到良好的治疗效果,为胃下垂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杨淞龙[5](2014)在《补中升陷汤加减治疗脾虚气陷型胃下垂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补中升陷汤加减对脾虚气陷型胃下垂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及数字胃肠钡透检查结果的影响,并评价其临床疗效。方法:选择脾虚气陷型胃下垂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最终治疗组纳入30例,对照组纳入27例)。治疗组给予补中升陷汤加减治疗,对照组给予养胃颗粒治疗,治疗12周后,观察比较两组的临床症状及数字胃肠钡透情况。结果:1、单项中医症状积分比较:治疗组各项中医主要症状治疗前后比较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对照组在改善食欲,神疲乏力上治疗前后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但在脘腹坠胀感方面治疗前后无统计学差异(P<0.05)。2、中医症状积分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均能改善临床症状,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的症状总积分显着降低,与治疗前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治疗后中医症状总积分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在改善中医症状方面,总有效率分别为90%、74.07%,经秩和检验后发现,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对中医症状的疗效较好,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数字胃肠钡透比较:与治疗前相比,治疗组治疗后胃角切迹低于两侧髂嵴连线的距离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钡透检查结果比较,具有显着差异(P<0.05)。4、疾病疗效比较:补中升陷汤加减和养胃颗粒在疾病疗效方面,总有效率分别为86.67%、70.47%,经秩和检验后发现,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疾病疗效较好,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结果表明,补中升陷汤加减治疗能更好改善脾虚气陷型胃下垂患者的临床症状及胃下垂程度,疗效优于养胃颗粒,提示中药辨证加减治疗疗效优于固定方药。

黄均毅[6](2009)在《胃下垂的中医病因病机及证治的理论研究》文中认为胃下垂是现代临床常见疾病之一,此病西医诊断明确,但在治疗方面缺乏有效手段,主要采用中药和针灸治疗。近三十年来治疗胃下垂的中医药报道不断涌现,积累了丰富经验,临床治疗方法逐渐摆脱传统单纯补益升提之法。但是此类报道多局限于个人经验,缺乏系统性研究。古代文献没有“胃下垂”之称,但存在很多类似疾病记载。1目的通过对中医治疗胃下垂文献整理和系统研究,探究其发病病因病机,同时使中医治疗胃下垂理论方法系统化,以更好地指导临床。2方法采用文献学方法收集整理古代文献中类似胃下垂疾病的记载,探究古代对此类疾病治疗理论和方法。收集整理近十年来临床文献报道中关于此病报道,对其进行症状和证候学频度分析,寻找主要证候和症状,并对其进行理论分析。3结果依据从《内经》到明清历代医家有关胃下垂相关疾病的论述,结合近十年来临床报道,系统整理研究此病的病因病机、证候、发病途径及规律、治疗原则和方药。发现此病实证以气滞、血瘀、痰浊为主,虚证以气虚、阳虚、阴虚为主,病位在胃、脾、肝、肾、大小肠。治疗药物上依据临床证候不同采用不同治疗方法和方药。4结论对胃下垂疾病治疗应坚持中医辨证论治,不能把下垂简单划为中气下陷,应随证治之。

许秋玉[7](2016)在《理郁升陷汤加减治疗胃下垂(肝胃不和型)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通过观察理郁升陷汤加减治疗胃下垂(肝胃不和型)在中医证候学、X线钡餐、总有效率等方面来评价其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试从理论和临床研究两个方面探索其作用机理,从而为中医药治疗本病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74例门诊患者按就诊顺序,采用完全随机数字表法,按1:1比例将所观察病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7例(脱落2例),对照组37例(脱落2例),治疗组给予理郁升陷汤加减治疗,每日早晚分服,每次1袋(100ml,中药饮片的购置与药液的煎煮由河南省中医院中药房专人负责)。对照组给予口服胃苏冲剂治疗,每日3次,每次1袋。治疗12周后,观察两组治疗前后患者的中医证候疗效、X线钡餐值以及安全性指标和不良反应事件。结果:(1)中医证候疗效方面:按照中医证候疗效评定标准进行评价分析,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2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4.28%。两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2)X线钡餐值监测方面: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0.00%;对照组为51.40%。两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3)综合疗效比较:治疗组痊愈1例、好转6例、有效26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4.30%;对照组痊愈0例、好转6例、有效18例、无效11例,总有效率为68.60%.两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4<0.05)。结论:理郁升陷汤加减治疗胃下垂(肝胃不和型)疗效确切,能显着、全面改善胃下垂患者的中医证候、X线钡餐,总有效率高,临床应用安全有效,是治疗胃下垂的有效方剂。

李鴳[8](2013)在《温针灸结合穴位埋线治疗胃下垂的临床观察》文中指出目的:观察温针灸结合穴位埋线治疗胃下垂的临床疗效,并对其机理进行初步探讨,以期寻求针刺治疗胃下垂的科学的、有效的方案。方法:将62例胃下垂患者,按照1:1随机分配原则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31例,分别给与温针灸结合穴位埋线和单纯针刺治疗。均治疗90天后对两组患者胃下垂的级别、中医证候、近期疗效、愈显天数及远期与近期疗效变化指标进行评定比较。结果:通过对两组治疗后的胃下垂的级别、中医症候、近期疗效、愈显天数、远期疗效与近期疗效的变化指标的比较,有统计学上的差异(P<0.05),说明观察组优于对照组。结论:温针灸结合穴位埋线治疗与单纯针刺法治疗胃下垂均有较好的疗效,且温针灸结合穴位埋线治疗胃下垂的疗效明显优于单纯针刺疗法。

曹方,宋柏林[9](2018)在《推拿在胃下垂临床治疗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胃下垂为临床常见的消化系统慢性疾病,可引起腹胀、腹痛、便秘、嗳气等消化道不良症状,病势缠绵难以尽愈,西医对此尚无明确有效的治疗方法。推拿对其治疗效果显着,相比西医治疗方法副作用小、易于患者接受。本文综述了推拿在临床上治疗胃下垂的应用情况,以及推拿结合针刺、中药、耳穴、艾灸、医疗体育等治疗胃下垂的操作方法。提出未来应在推拿手法种类、频率、力度等方面开展规范研究,总结名老中医的临床经验辨证施治,将推拿与中药、针灸、医疗体育锻炼结合,多疗法开展胃下垂治疗,促进推拿临床应用的推广。

王小静[10](2015)在《俞募配穴埋线法治疗胃下垂(中气下陷型)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目的:通过俞募配穴埋线法治疗中气下陷型胃下垂患者的治疗前后胃脘胀满,纳差,便秘或腹泻,胃脘疼痛,恶心,嗳气,乏力等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及X线钡餐检查恢复情况比较,客观评价其临床疗效。方法:本研究将符合纳入标准的50例中气下陷型胃下垂患者,分为治疗组、对照组,每组25例。所有纳入组的患者均给补中益气丸的基础治疗,1丸,日三次,连服3个月。不同之处在于给予治疗组俞募配穴埋线法治疗。选择的穴位有督脉百会、胃之募穴中脘、气海、小肠募穴关元、胃之俞穴胃俞、脾之俞穴脾俞、胃之合穴足三里、奇穴胃上、提胃穴。每3周一次,3个月后分析临床疗效。最后对两组进行治疗前后的中医症状和X线检查结果评分。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88.00%,对照组52.00%,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且两组的P<0.05,具有显着差异;临床主次症的总分比较,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2.00%,对照组为64.00%,且两组的P<0.05,具有显着差异;X线复查显示总的有效率:治疗组为96.00%,对照组为72.00%,且两组的P<0.05,具有显着差异。结论:1.俞募配穴埋线法治疗中气下陷型胃下垂的疗效确切,优于对照组。2.俞募配穴埋线法可提升下垂的胃部,改善X线钡餐检查积分,疗效优于对照组。3.俞募配穴埋线法可改善中医症状积分,优于对照组。

二、胃下垂的治疗体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胃下垂的治疗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举陷平胃通降汤联合掌振顶托按摩法治疗胃下垂(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1.2.2西医鉴别诊断
        1.2.3 中医诊断标准
        1.2.4 中医辨证分型标准
    1.3 病例纳入标准
    1.4病例排除标准
    1.5 治疗方法
    1.6 疗效判定标准
        1.6.1 临床疗效判定标准
        1.6.2 中医证候疗效判定标准
    1.7观察指标
    1.8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胃下垂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2.2 两组胃下垂患者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2.3 两组胃下垂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2.4 两组胃下垂患者治疗前后胃角切迹低于两侧髂嵴连线的距离比较
    2.5 两组胃下垂患者治疗前后HAMA、HAMD积分比较
    2.6 两组胃下垂患者不良反应比较
3 讨论

(2)胃下垂的常见中医分型与胃肠动力学指标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文献与理论研究
    1.1 中医研究进展
        1.1.1 胃下垂的中医病名
        1.1.2 胃下垂的中医病因病机及临床表现
        1.1.3 胃下垂的中医辨证分型及药物治疗
    1.2 西医研究进展
        1.2.1 西医病名及临床表现
        1.2.2 发病机理探讨及进展
        1.2.3 动力学研究方法及进展
        1.2.4 胃下垂的西医诊治进展
第二章 临床研究
    2.1 研究方案
        2.1.1 研究内容
        2.1.2 研究方法
        2.1.3 诊断标准
        2.1.4 纳入标准
        2.1.5 排除标准
        2.1.6 统计方法
    2.2 研究结果
        2.2.1 结论
        2.2.2 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3)枳术丸加减治疗胃下垂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胃下垂的中医学临床研究进展
        1 病名与症状
        2 病因病机
        3 胃下垂的治疗
        4 问题与展望
    综述二 胃下垂的现代医学认识
        1 胃下垂的病因
        2 胃下垂的发病机制
        3 胃下垂的现代医学诊断标准
        4 胃下垂的现代医学治疗
        5 讨论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前言
    临床资料
        1.研究对象
        2.研究方法
        3 治疗方法
        4 观察指标
        5 统计学处理
    研究结果
        1.资料分析
        2 一般情况分析
        3 两组患者的基本情况
        4 两组疗效比较
讨论
    1 关于胃下垂的中医病名
    2 胃下垂的病因病机分析
    3 胃下垂的症候学特点
    4 治疗胃下垂的疗效分析
    5 组方分析
    6 现代药理研究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附表

(4)胃下垂的临床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综述一 胃下垂的现代医学认识
        1 胃下垂发病机制
        2 胃下垂的现代医学诊断标准
        3 胃下垂的现代医学治疗
        4 讨论
    综述二 胃下垂的中医学临床研究进展
        1 病名研究
        2 病因病机研究
        3 治则治法研究
        4 讨论
枳术丸加减治疗胃下垂52 例体会
    1 一般资料
    2 治疗方法
    3 疗效观察
    4 典型病例
    5 讨论
    6 结语
致谢
个人简历

(5)补中升陷汤加减治疗脾虚气陷型胃下垂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资料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病例选择标准
    3 治疗方法
    4 观察方法
    5 疗效评定标准
    6 统计方法
第二章 结果
    1 一般资料
    2 中医症状积分比较
    3 两组治疗后数字胃肠钡透比较
    4 疾病疗效评价
    5 不良反应
第三章 讨论
    1 现代医学对胃下垂的认识
    2 祖国医学对胃下垂的认识
    3 本课题研究依据
    4 案例分析
    5 临床疗效分析
    6 研究总结
    7 问题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胃缓(胃下垂)临床病例观察表
致谢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6)胃下垂的中医病因病机及证治的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综述一 胃下垂现代临床研究进展
    1 胃的生理解剖结构
    2 胃下垂发病机制
    3 胃下垂的现代医学诊断
    4 胃下垂的现代医学治疗
    5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胃下垂的中医学临床研究进展
    1 胃下垂中医名称研究
    2 胃下垂病因病机研究
    3 胃下垂治则治法研究
    4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三 古代文献中与胃下垂相关病证记载
    1 先秦两汉早期认识
    2 隋唐时期全面发展
    3 宋代金元臻至繁荣
    4 明清时期日渐完备
    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胃下垂中医证候文献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2 分析结果
    3 文献研究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理论研究
    1 胃的生理特性
    2 胃与味、吐物、二便关系
    3 胃与经络关系
    4 胃与其他脏腑关系
    5 胃下垂病因
    6 胃下垂病机
    7 胃下垂治疗方法
    8 常用胃下垂方药统计
    9 医案举要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7)理郁升陷汤加减治疗胃下垂(肝胃不和型)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对象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病例选择标准
        2.1 西医诊断标准
        2.2 中医症候诊断标准
        2.3 病例纳入标准
        2.4 病例排除标准
        2.5 病例脱落及终止标准
    3 研究方法
        3.1 试验分组
        3.2 给药方法
        3.3 观察内容
        3.4 评定时间
    4 观察指标
        4.1 安全性指标
        4.2 疗效性指标
    5 疗效评定标准
        5.1 X线钡餐评定标准
        5.2 中医证候疗效评定标准
        5.3 疾病综合疗效判定标准
    6 统计学处理
    7 CRF表的制作
结果
    1 两组患者一般情况分析
    2 治疗前两组患者X线钡餐检查比较
        2.1 治疗前两组患者X线钡餐病情比较
        2.2 治疗前两组患者X线钡餐值比较
    3 检验结果
        3.1 治疗后两组X线钡餐病情比较
        3.2 治疗前后X线钡餐值比较
        3.3 治疗后两组X线钡餐疗效评定
        3.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各证候积分的比较
        3.5 治疗前后两组症状体征总积分比较
        3.6 两组患者治疗后中医证候疗效的比较
        3.7 治疗后两组患者综合疗效比较
    4 安全性指标的评价
    5 不良反应
讨论
    1 祖国医学对本病的认识
    2 现代医学对胃下垂的认识
    3 导师学术思想探讨
    4 理郁升陷汤加减方药物组成及药理分析
    5 对照组药物的选择
    6 理郁升陷汤加减方临床疗效
    7 存在问题与展望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安全性指标
    附录2 中医证候积分评定标准
    附录3 X线钡餐评定标准及积分
    附录4 病例观察表
    附录5 文献综述 中医药治疗胃下垂概况
        参考文献
    附录6 在校期间科研情况和论文着作

(8)温针灸结合穴位埋线治疗胃下垂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研究
    一、一般资料
        (一)病例选择标准
        (二)一般情况
    二、研究方法
        (一)病例来源
        (二)分组方法
        (三)取穴及操作方法
        (四)观察指标
        (五)疗效评定标准
        (六)统计学处理方法
    三、研究结果
        (一)X 线下,胃下垂级别对比
        (二)治疗前后,观察者和对照组在中医临床症候方面的比较
        (三)观察组与对照组的近期疗效比较
        (四)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愈显天数的比较
讨论
    一、祖国传统医学对胃下垂的认识
        (一)祖国传统医学有关胃下垂的文献记载
        (二)祖国传统医学对胃下垂的病因病机的认识
        (三)祖国传统医学对胃下垂的治疗
    二、现代医学对胃下垂的认识
        (一)现代医学对胃下垂的定义
        (二)现代医学对胃下垂的病因病理的认识
        (三)现代医学治疗胃下垂的现状
    三、组方分析
    四、结果分析
    五、机理探讨
        (一)针刺治疗胃下垂的作用机理
        (二)温针灸的作用机理
        (三)穴位埋线的作用机理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详细摘要

(9)推拿在胃下垂临床治疗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单纯推拿治疗
    1.1 多部位多手法
    1.2 单部位多手法
2 推拿为主的综合治疗
    2.1 针刺配合推拿
    2.2 中药配合推拿
    2.3 耳穴配合推拿
    2.4 艾灸配合推拿
    2.5 医疗体育配合推拿
3 结语

(10)俞募配穴埋线法治疗胃下垂(中气下陷型)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文献综述
    1. 祖国医学对胃下垂的认识及研究
        1.1 历代医家对胃下垂的病名及症状的认识
        1.2 胃下垂的中医病因病机
        1.3 中医对胃下垂的治疗方法
        1.4 中医治疗胃下垂的诊疗体会
    2. 现代医学对胃下垂的认识及研究
        2.1 胃下垂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2.2 胃下垂的现代医学诊断标准
        2.3 胃下垂的现代医学治疗方法
        2.4 现代医学治疗胃下垂的诊疗体会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病例标准
        1.4 排除病例标准
        1.5 病例剔除或脱落
    2. 治疗方法
        2.1 治疗组
        2.2 对照组
    3. 观察指标
        3.1 症状分级标准
        3.2 中医证候指标观察
        3.3 X线评定标准
        3.4 临床综合疗效评定标准
    4. 统计学处理
    5. 结果
        5.1 两组患者中医症状总积分比较
        5.2 两组患者X线检查结果的情况比较
        5.3 两组临床疗效及有效率比较
讨论
    1. 关于胃下垂病因病机
    2. 关于采用俞募配穴法的立论依据
    3. 关于采用穴位埋线法的依据
    4. 关于在研究其他穴位选取的依据
    5. 关于本研究治疗中气下陷型胃下垂的临床疗效的分析
    6. 病例脱落分析
    7. 不足与展望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四、胃下垂的治疗体会(论文参考文献)

  • [1]举陷平胃通降汤联合掌振顶托按摩法治疗胃下垂[J]. 杨涛,周运峰. 中医学报, 2018(07)
  • [2]胃下垂的常见中医分型与胃肠动力学指标的相关性研究[D]. 彭薇淇.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3(S1)
  • [3]枳术丸加减治疗胃下垂的临床疗效观察[D]. 李晓红.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9(11)
  • [4]胃下垂的临床研究进展[D]. 丁雷.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7(02)
  • [5]补中升陷汤加减治疗脾虚气陷型胃下垂的临床疗效观察[D]. 杨淞龙.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14(09)
  • [6]胃下垂的中医病因病机及证治的理论研究[D]. 黄均毅.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9(10)
  • [7]理郁升陷汤加减治疗胃下垂(肝胃不和型)的临床研究[D]. 许秋玉. 河南中医药大学, 2016(04)
  • [8]温针灸结合穴位埋线治疗胃下垂的临床观察[D]. 李鴳.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3(04)
  • [9]推拿在胃下垂临床治疗中的应用研究[J]. 曹方,宋柏林.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8(07)
  • [10]俞募配穴埋线法治疗胃下垂(中气下陷型)的临床疗效观察[D]. 王小静.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15(12)

标签:;  ;  ;  ;  ;  

胃下垂的治疗体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