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1.93米惊心动魄的较量(论文文献综述)
冯聪[1](2020)在《基于中英电影语料库比较的英语电影翻译研究》文中认为本研究源于我对于英语影片的喜爱,以及对影视翻译日益浓厚的兴趣,同时也受到语料库翻译学研究范式的影响与启发。十多年来,随着国家的开放和科技的高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外国影片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进入了我国观众的视野,引进影片有配音的也有原声配字幕的,其中很多译制影视作品都引发了国内观众极大的热情。所以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就是在找出英语电影译文特色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其翻译策略,并找出其背后的种种影响因素以及影视翻译的共性。本研究基于语料库翻译学理论框架,建立了一个英汉平行语料库,其中包括50部奥斯卡获奖或提名电影的中文字幕及其对应的英语原文字幕作为主体文本,同时也建立了一个由215部中国现当代题材的故事片语料库,作为英语电影译文的参照文本,用来对比研究,发掘出英语电影译文语言上的特点。本研究采用语料库统计与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这50部英语电影的译文字幕进行了系统的描写和研究。在语料库统计中,我们借助语料统计软件对英语电影译文和中国电影原文进行了详细的数据分析,从数据统计的角度来发现英语电影译文语言上的特性,及其可以改进完善之处。之后,在频值、均值、分级值、倍值分析研究的基础之上,我们进一步进行定性分析,从多个角度研究电影字幕翻译策略及其成因。本论文旨在借助语料库翻译学对影视翻译从一个新的角度做出研究,弥补国内影视翻译研究在这个研究方向的空缺。本研究概述了国内外影视翻译研究和语料库翻译研究的现状,指出了国内外在这两个研究领域有待改进之处,描述了影视翻译中最主要的两种译制模式,即配音翻译与字幕翻译。本研究在主体部分展开了基于语料库的英语电影译文的定量分析研究,通过频值、均值、分级值和倍值等语料分析方法,对英语电影译文语料库和中国电影原文语料库进行数据分析,通过字和词汇的分级值,找出各个级别的特色字和特色词,发现了英语电影译文可以改进的地方。中国电影原文与英语电影译文的参照对比起到了意想不到的作用,在用词与句式上都非常值得英语电影翻译的借鉴。通过中国电影原文特色字、特色词、特色句的对照,我们也发现了英语电影译文里翻译得极为精彩的许多例句,可供翻译学习者和研究者参考。本研究在主体部分还展开了基于语料库的我国英语电影翻译的定性研究,借助文体学、修辞学、社会文化等方面的理论知识,对影视翻译中语言层面和文化层面的翻译策略进行对比研究,又将网络字幕与影院官方字幕进行对比研究,已发掘出其中的差异和背后成因。本研究的主要发现有两点:首先是通过频值、均值、分级值、倍值等语料分析方法,从高频、中频、基础这三个层面对电影文本进行了分段式的定量分析,发现中国电影在词长句长、用字用词用句、句首句尾、成语和四字格词语使用等方面有许多十分鲜明的特点,值得英语电影翻译学习借鉴;其次是在频值、倍值等定量分析的基础之上,我们对英语电影在翻译的层面上进行了定性研究,发现口语小词和感叹词在不同语境下的差异,粗俗语在汉译过程中有隐化倾向,中国电影在成语和四字格词汇使用上有明显的口语化和多样性特色,文化负载词在汉译过程中经常采用归化策略,官方译文相比网络翻译明显更为口语化,这些都非常值得英语电影翻译高度关注。本研究的创新之处有以下四个方面:一、在研究的领域拓展方面,本文把国内外影视翻译研究和语料库翻译研究融合在一起,展开充分的定量定性研究,这在国内目前尚处于空白。二、在研究的视角拓展方面,本文把源语的原创作品在语言风格和特色上去对比翻译文本并指导翻译活动。三、在研究的指标拓展方面,本文采用了频值、均值、分级值、倍值等语料库数值以及分级字表和词表的分段式研究方法来分析电影文本。四、在研究的语料拓展方面,本论文用一个英语电影译文语料库与三个中国电影原文语料库做比较,为准确分析评判英语电影译文的字、词、习语、短句、句首、句尾提供了很好的标杆。
李国敏[2](2019)在《新时代中国企业海外拓展的战略风险 ——基于典型案例的系统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的核心问题是,如何认识和应对中国企业海外拓展面临的战略风险。对于企业国际化面临的各种风险及其应对,国内外有了丰富的研究,但对于海外战略风险,人们并没有予以足够的重视。我们认为固然战略风险与政治风险关系极其密切,但鉴于企业海外战略风险影响后果的特殊严重性,有必要予以专门而深入的研究。围绕上述核心问题,我们以复杂系统思维方法为主,同时运用历史考察、案例分析等方法展开全文。首先弄清企业国际化理论和中国企业的海外拓展史,重点是实施“走出去”战略之后的中国企业海外拓展情况,以及“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新时代”背景下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战略机遇。其次,着重对企业海外战略风险进行解析。在梳理企业国际化面临的各种风险基础上,以复杂系统思维方法探讨海外战略风险的特点,并对新时代中国企业“走出去”面临的战略风险进行总体分析。企业海外战略风险往往由宏观国际环境格局或中观双边外交关系的重大变动所造成,具有宏观全局性、强烈的政治性和立体多维的关联性,呈现复杂的非线性因果关系和突变式涌现特征,其破坏性极大,并且可能持续发生不利影响。论文还对新时代中国企业“走出去”面临的战略风险进行总体分析。接着以中兴通讯和华为两个中国高科技企业作为案例,分析在新时代、百年大变局背景下美国遏制中国政策对中国企业海外拓展造成的严重战略风险。本文还以国电投密松电站项目和中企利比亚项目为案例,分析国际国内政治等因素对于中企海外项目造成的战略风险。最后,论文就新时代中国企业海外拓展的战略风险提出了应对建议,并对新时代中国企业拓展海外利益和防范化解战略风险的前景进行了展望。
丁美玲(DINH MY LINH)[3](2019)在《21世纪初中国影视在越南的传播与接受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1世纪初,在全球合作共赢大趋势的影响下,各国影视文化的传播与交流日益频繁,中国与时俱进提出了“走出去”的影视战略。在此战略的引导下,中国影视从内容和技术形式上都进行了全面的革新,使得海外观众再次被中国影视的魅力所征服。越南作为中国邻邦,且两国关系历来友好,加上越南在新世纪提出了促进“融入国际文化”的策略,使中国影视在越南的传播与接受为中国影视如何“走出去”提供了重要的经验。作为一位越南留学生,对此我感受颇深。尤其是近十年来,中国影视投资“精品”制作与搭建网络传播平台,在越南引起了观赏中国影视的新潮流。我们在通过“越南观众对21世纪初中国影视接受”的定量调查与定性调查,发现越南观众对21世纪初中国影视的观看选择模式主要有“发散效应”、“明星效应”、“舆论效应”等几种。相比之下,电视剧比电影的传播与接受效果更明显一些。对此,本文从传播学中的“编码/解码”理论对中国影视的传播与接受实践作了符号学分析。除了绪论和结语,具体分为五章:一是描述21世纪新时代下影视发展的大背景,诸如世界各国影视合作交流共赢、新媒体飞速发展、数字技术突飞猛进及其对人类生活的改变。二是基于时代的变迁,梳理21世纪初中国影视作品全面的艺术革新,包括西方格式化的创作、精品大制作的推进、视觉效应与画面刺激感的加强等。一方面,21世纪中国影视作品更加关注当代人的心理问题和人对命运的主动权问题,但另一面看又多少忽视了人物性格特征的刻画,从中反映出21世纪中国影视的一种新追求,从原来的人物心理演绎向特效画面感转移。三是考察发生变革了的21世纪初中国影视在越南如何被接受。具体从播放形式、影视作品的组成要素以及审美观三大角度进行分析研究,认为21世纪初中国影视改变了越南观众对上世纪中国影视的原有印象。四是进一步探索人们在行为层面上的接受,同时揭示这些年越南人在精神文化、经济生活方面的改变,从中描绘出社会文化在新时代变化的全景。五是考察中国影视承载的深层的价值观在越南传播与接受的效果,按照霍尔“编码/解码”理论分析越南观众对21世纪初中国影视的解读方式与接受效果,以此推断中国影视业传播与发展的前景。
张维松[4](2018)在《1927年-1937年《字林西报》外侨体育和国人体育报道研究》文中提出《字林西报》的英文名称是North China Daily News,又称《字林报》,其前身为《北华捷报》(North China Herald),1856年由英国人奚安门(Shearman)创办于上海,是英人在中国出版的历史最久的英文报纸。它的内容包罗万象,涵盖了广告、金融、商业、外侨动态、船期新闻、体育娱乐新闻等,可谓是外国人了解上海、了解中国的一个窗口。本文以《字林西报》中的体育报道为主,试图勾勒出当年以英人眼光为基点的体育活动,钩沉出《字林西报》中相关的体育信息,对《字林西报》体育报道进行翻译以供汉语学者进行研究探讨,并适时地再现驻沪外侨的体育生活方式以及弥补近代上海体育史研究者的相关的空白点。《字林西报》的体育报道内容十分丰富,尽管作为一份旨在服务于外侨的报纸,它的关注点却不仅仅锁定在外侨身上。该报的体育报道中除了涵盖了丰富的外侨体育信息之外,对于华人的体育活动的记录同样也是极其详尽。本文《字林西报》体育报道的研究范围锁定在1927年-1937年,一方面是因为在这十年里,中国国内环境相对平稳,经济社会建设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人们也因此得以将一定的精力投入到体育活动中去,因而这一阶段《字林西报》的体育报道十分丰富多彩。另一方面,在这十年里,外侨体育和华人体育不再是两个壁垒分明的个体,尽管依旧矛盾重重,它们之间却也出现了很多共通融合之处。本文通过分析《字林西报》外侨体育报道中赛马、足球、田径、其他球类运动报道和国人体育中三届全运会与三届远东运动会报道,以期表达的一个观点即在于外侨体育与华人体育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在中国近代体育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无法忽视外侨在其中所产生的作用。
邓雷[5](2017)在《简本《水浒传》版本研究》文中认为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呼吁简本《水浒传》研究以来,迄今已有三十余年,然而关于简本《水浒传》的版本研究依然很少,不少简本《水浒传》未得到相应的关注,更不必说对简本《水浒传》版本进行系统的研究。本文在将京本忠义传、种德书堂本、插增本、评林本、英雄谱本、二刻英雄谱本、刘兴我本、藜光堂本、慕尼黑本、李渔序本、十卷本、汉宋奇书本、征四寇本、百二十四回本、八卷本、三十卷本等十六种简本基本收集齐全的情况下,对诸简本进行系统划分,诸如刘兴我本、藜光堂本、慕尼黑本、李渔序本属于嵌图本系统,十卷本、汉宋奇书本、征四寇本属于嵌图本后续本系统,基本以系统为单位,以系统底本的刊刻时间为轴,对诸种简本逐一进行研究。在研究过程中坚持点面结合的原则,不仅对单一的简本《水浒传》版本进行细致的分析研究,同时与其他的版本进行比对,力求将其置于整个《水浒传》版本链条中进行研究。通过细致的文字校勘、精确的数据分析以及详尽的文本比对等方法,对诸简本的版本系统进行判别,梳理版本源流,归纳版本特征。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其一,对之前不少未受关注的简本《水浒传》进行了研究。如慕尼黑本、李渔序本、十卷本、汉宋奇书本、征四寇本、百二十四回本等。其二,对所有的《水浒传》简本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梳理与研究。其三,使用传统文字比勘法的同时,还使用了数据统计分析法。
李彬[6](2015)在《新时期:社会变迁与新闻变革札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代中国的社会变迁和新闻变革似有一种正反合的三部曲:八十年代高度政治化、九十年代去政治化与新世纪以来再政治化。文章由此政治视角审视了新闻传播领域的一系列演化及其社会历史背景,在纷繁复杂、众语喧哗的社会文化背景下,梳理归结中国新闻变革之轨迹、踪影与脉络。
贾迪[7](2013)在《花园口堵口复堤问题再研究(1946年3月-1947年7月)》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938年,为阻日军前进,国民政府在郑县将花园口决堤。花园口决口后,黄河泛滥,形成了覆盖豫皖苏三省的黄泛区,数百万民众受难。此后,将花园口堵口,让黄河回复故道一直是各方面政治力量以及国内外民主人士关心的主要建设问题之一,由此出现了相关的技术讨论和水工实验。抗战胜利后,黄河归故问题逐渐被提上战后重建日程。黄河回复故道,涉及到两方面的工程,一是花园口的堵口工程,一是下游故道的复堤工程。而此时的下游故道大部分已建有村庄,其中有三分之二位于中共控制的冀鲁豫边区。于是花园口堵口复堤工程的实施,就需要国共两党的密切合作。虽然这一工程牵涉到国共两党切身的政治、军事利益,但在民众利益的要求下、国内外舆论的推动下、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的介入下,两党开始合作,花园口工程于1946年3月正式动工。为了使工程顺利完成,并尽量的争取有利于自身的施工条件,围绕工程的实施,国共两党包括联总在内召开过多次会议并形成了七个主要协议,但基本都没有落实到具体施工中。历次协议所规定的堵口时间多有更改,且每一次更改不仅受到施工环境和技术条件的影响,还体现着两党力量的博弈;按照规定应由国民政府和联总拨发给中共的工款、工粮和施工器械大多因为政治军事的原因没有如数拨发;联总对国共的分别援助也因受到美国对华政策的影响而有失公允;国共在施工中的合作也受到两党当时敌对关系的影响而充满矛盾,充斥着军事冲突和宣传斗争。除此之外,因工程浩大,抗战胜利之初人力物力的匮乏、工程师施工意见的冲突、施工单位人事更迭、贪污浪费、土匪的侵扰以及复杂多变的自然条件等困难也交织于其中。最终在各种人为因素和自然困难的拖延下,以花园口为中心的堵口复堤工程于1947年7月全部竣工。本文以恩格斯的历史合力论为指导理论,综合分析了作用于花园口堵口复堤工程中的各种力量及其意志,认为花园口堵口工程能够在国共濒临内战的情况下投入施工,并于内战激烈之时完竣,其开始、进程以及竣工虽然不以国共两党以及联总等任何单一力量的意志为转移,但却是这些力量综合作用的结果。作为合力结果,花园口工程的最终竣工也对当时相关民众的生活以及时局产生了重大影响。
邢恩源[8](2013)在《柯庆施与中国当代政治》文中指出柯庆施于“文革”之前主政上海及华东十余年,是建国以后毛泽东最为赏识的地方领导人之一。1949年后,柯庆施先后担任南京市副市长、市长、市委书记,1953年初任江苏省委第一书记,1954年10月调任上海市委第一书记、中共中央上海局书记。从1956年起,柯庆施的政治生涯开始如日中天,在风起云涌的政坛上备受瞩目:他积极支持毛泽东对“反冒进”的批评,严厉指责所谓的“右倾保守主义”。1957年在上海贯彻毛泽东“引蛇出洞”反右方针,成为反右派运动主将。同年12月因发表《乘风破浪,加速建设社会主义的新上海!》的报告得到毛泽东的夸奖。1958年在成都会议上,柯庆施语出惊人地提出:“相信毛主席要相信到迷信的程度,服从毛主席要服从到盲从的程度”,大力树立对毛泽东的个人崇拜。他全力支持毛泽东发动“大跃进”运动,在1958年夏天放出华东钢铁产量八百万吨的“大卫星”,对毛泽东要求当年全国钢铁产量达到“一 0七0”万吨起了决定性影响。在人民公社化运动中,他首创了公共食堂“吃饭不要钱”口号。1959年的庐山会议上,他一方面对“大跃进”百般维护,另一方面严厉批判彭德怀的“右倾机会主义”。1962年初七千人大会上,他对刘少奇有关大跃进运动的总结报告表示不满,并希望继续跃进;1963年,为响应毛泽东在八届十中全会上重新倡导的“阶级斗争”,提出“大写十三年”口号,在华东迅速掀起现代戏运动,为“文革”的爆发奠定了广泛的舆论氛围和群众基础。此后,他与江青合作在上海打造“文化革命的试验基地”,并提携张春桥、姚文元等人,基本形成了日后上海“文革”的政治构架。在他的大力支持与运作下,上海成为“文革”爆发的重要策源地。柯庆施的举动深得毛泽东的赏识,地位也随之不断攀升。1956年中共“八大”上他当选中央委员。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上他被增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从1960年开始担任重新成立的中共中央华东局第一书记,解放军南京军区第一政委,同时继续兼任上海市委第一书记、市长,成为响当当的华东“第一人”。1965年初升任国务院副总理。关于柯庆施的学术研究很具有典型意义。他是当时中共地方党政负责人中的一员,其表现出的政治姿态带有某种普遍性,只是更加突出和激烈而已。随着毛泽东“继续革命论”理论的变相发展,中共的执政主旨思想越来越急于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急于从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中共中央及地方绝大多数领导干部都主动或被动地遵循毛泽东的指导思想亦步亦趋地紧跟。在党内大环境的制约下,柯庆施一方面揣摩毛泽东的心态,一再表达迎合性的极“左”言论,进而献言献策;另一方面彻底贯彻毛泽东所提出的各项“左”的政治方针,一直冲在历次政治运动的最前沿。但是,不可否认,在柯庆施的身上又充满了秉承“左”的路线思想和保持共产党员党性原则相互之间的矛盾。作为建国后在地方上最积极支持和拥护毛泽东极“左”路线的代表,柯庆施在1956—1965年间之所以能够飞黄腾达,说明了他的实际行动完全符合毛泽东的政治理念,是毛泽东政治思想在地方上的具体实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中共党内,政治生态已经很不正常,整个社会在“左”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汪旭娟[9](2011)在《近代上海电影与社会生活关系研究(1927-1937)》文中认为在近代上海现代化进程中,20世纪20—30年代是上海社会生活现代性最为突出的时期,而电影,作为体现社会生活现代性的一个方面,与时代的变迁、社会生活的变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1927—1937年,上海社会处于急遽的转型时期,社会的剧变对电影事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因此,本文从社会生活的视角出发,以电影为窗口,系统研究1927—1937年上海电影与社会生活之间的关系。全文分为三章。第一章主要介绍了20世纪20—30年代上海电影发展的概貌。文章首先阐述了近代上海电影放映业和电影制片的发展历程,在此基础之上,继续阐述并分析1927—1937年间电影出品产量,最后,在综合时局的发展和电影内容的变化基础上,将1927—1937年间的上海电影发展分为两个阶段,从而论述各个阶段电影的发展特点、与社会时局变化的联系及原因分析。第二章主要研究的是影像世界中的社会生活,着重探讨社会生活对电影的影响以及电影对社会生活的反映。中国早期电影受到中西文化的相互影响,20—30年代上海社会剧变,对电影业的发展也造成了重大影响,电影的创作方向发生了较大的转变,走上了现实主义的道路。文章主要选取了农村破产景象及迷信思想,社会底层人物生活以及劳资矛盾等社会现实,分析了电影与这些社会现实的关系;最后,从早期影人群体中的几位代表人物出发,阐述早期影人的艺术创造和价值追求。第三章主要探讨的是社会生活中的电影,着墨于电影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层面。文章首先从各方认识、引领途径和社会反响几个方面探讨电影对社会生活的教化和引导作用;其次研究了电影与受众之间的关系,主要从电影院的分级与受众身份、收入与受众两个方面阐述、分析;最后,从知识群体出发,以鲁迅先生为代表,阐述鲁迅丰富的电影生活以及他对电影的认识和评价。
吴增辉[10](2011)在《北宋中后期贬谪与文学》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依靠北宋中后期的历史背景,以儒学复兴的演变、南北地域文化的冲突、士人心态的衰变及诗歌风格的流转为主要线索,对此期的贬谪与文学间关系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全文共分八章,其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概述党争与贬谪关系。首先揭示党争的学术动因,指出王氏新学与以洛学为中心的北方学术之间存在着根本性的矛盾,双方的学术歧异决定了新旧党争的不可调和,最终造成愈演愈烈的局面。其次将北宋中后期分为熙丰、元佑、绍圣至徽宗朝三个阶段,对每一阶段的党争与贬谪情况分别加以论述,勾勒出相应的历史轮廓,以为后面的展开张本。其三则主要从制度层面对被贬士大夫的生存状态加以描述,揭示党争愈烈而贬谪日重的状况。第四节则从文化角度揭示出北宋中后期士大夫的心态的内敛趋势,而贬谪则是这种变化的重要因素,这直接影响到北宋晚期的诗歌风格。第二章论述熙丰间的贬谪与文学。第一节首先对“道”“势”关系进行探讨,王安石主政使王氏新学由民间学术的“道统”上升为“政统”,从而与朔学、洛学、蜀学等民间学术重新形成对立关系。第二节对司马光等元老重臣的文化心态及文学创作加以分析,认为其退守洛阳等地主要表示一种对抗新法的姿态,其创作的文化意义大于文学意义。第三节从三个方面论述贬放地方的士大夫的创作,揭示出他们心忧天下而又欲归隐林泉、依傍王权而又欲疏离王权的心理矛盾。第四节分析贬谪士大夫与园林组诗间的关系,指出宋代士大夫的内倾心态造成了其审美趣味的幽细玲珑,而贬谪际遇使其更乐于面对池榭亭台等安静幽闲的园林意象,一定意义上促进了园林组诗的繁荣。第三章论述乌台诗案与苏轼、苏辙之贬。首先对乌台诗案的文化内蕴加以剖析,指出乌台诗案乃是文化专制、春秋笔法与苏轼的自由人格激烈冲突的结果,其后结合文学创作及交游情况对苏轼贬谪际遇下的心态嬗变进行了细致的考察,认为其贬后心态大体经历了苦闷超越、幻灭、归真四个阶段,而其生存哲学及文学观念则是“随物赋形”。苏辙贬谪期间所奉行的乃是“省之又省”的老子哲学,这一方面是其生存哲学,同时也成为文学观念,它与李翱的“复性论”一起,对苏辙贬谪筠州期间的文学创作造成了不可忽视的影响。第四章主要探讨元佑贬谪与文学。首先对元佑更化的文化原因及这一阶段的党争特点加以剖析,指出元佑更化的根本原因在于南北地域的文化冲突,旧党对儒家价值的执守造成对新党批判的泛道德化。第二节对车盖亭诗案的历史事实进行了新的清理,以求更深刻地揭示新旧党争的复杂性。第三节论述元佑更化对新党的打击,他们既有失落与反思,也有愤恨与忧惧,其诗歌创作呈现出政治重压下的平淡风格。第四节则对洛蜀党争进行分析,指出旧党虽然掌握政权,实际上承受着内部斗争及新党可能复辟的双重压力,与新党相比,有着更为深重的忧惧心态,表现为诗歌创作同样呈现出平淡风格。第五章共分三节,首先概述徽宗朝的政治状况及士人人格的蜕变,指出党争的加剧造成了三代理想的破灭及士风的整体堕落,这促使置身贬谪中的士人对新党、新学乃至儒文化进行了深入的反思与批判。士人思想变化的总趋势是转向内在,皈依佛禅,居士文化大行其道,这在被贬士人那里有着突出的表现。本章以郑侠、陈瓘、邹浩、苏辙为例,对居士文化特征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论析。第六章主要分析苏轼、黄庭坚贬谪际遇下的心理矛盾及通常被忽视的性格侧面,以深入揭示贬谪与其心态之间的关系及其文化人格的本质。苏、黄晚年都追求平淡诗风,却具有不同的文化内涵,苏轼之平淡主要是其随缘任运的生命哲学的外化,黄庭坚之平淡主要是怨而不怒、哀而不伤的儒家诗教的体现。尽管有这样的不同,二人的平淡追求本质上都标志着生命激情的消颓及时代精神的没落。第七章与第八章具体论述苏门成员及元佑老臣贬谪际遇下的心态特征及创作变化,在描述其创作个性的同时揭示其创作共性,以深入探究其审美追求与当时的政治环境及时代精神之间的关系,从而揭示北宋中后期文学发展的规律性。第九章主要论证北宋后期诗歌的发展趋势。首先分析苏门贬谪际遇下的交游情况,尤其具体分析苏轼与黄庭坚交游的不同特征,以揭示二人对诗坛的不同影响及双方地位沉浮消长原因。其次考察贬谪与江西诗派兴起之间的关系,联系北宋后期回归儒学的学术思潮,以潘大临与陈师道的诗学选择为例,说明为什么是黄庭坚的创作观念及创作模式最终成为诗坛主流。
二、1.93米惊心动魄的较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1.93米惊心动魄的较量(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中英电影语料库比较的英语电影翻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缘起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内容与问题 |
1.5 论文的主体与框架 |
第二章 研究综述 |
2.1 影视翻译研究 |
2.1.1 国内影视翻译研究 |
2.1.2 国外影视翻译研究 |
2.2 语料库翻译学研究 |
2.2.1 翻译语言特征研究 |
2.2.2 翻译规范研究 |
2.3 配音与字幕翻译的特点 |
2.3.1 配音翻译 |
2.3.2 字幕翻译 |
第三章 英语电影译文语料库定量分析 |
3.1 语料分析方法概述 |
3.2 英语电影译文用字特色 |
3.2.1 高频特色字 |
3.2.2 中频特色字 |
3.2.3 基础特色字 |
3.2.4 中国电影特色字的参照 |
3.3 英语电影译文用词特色 |
3.3.1 高频特色词 |
3.3.2 中频特色词 |
3.3.3 基础特色词 |
3.3.4 中国电影特色词的参照 |
3.4 英语电影译文句子特色 |
3.4.1 一字特色句 |
3.4.2 二字特色句 |
3.4.3 三字特色句 |
3.4.4 句子首尾特色 |
3.4.5 中国电影特色句的参照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英语电影翻译语料库定性研究 |
4.1 基于语言层面的研究 |
4.1.1 口语小词的比较与处理 |
4.1.2 感叹词的比较与处理 |
4.1.3 粗俗语诅咒语的比较与处理 |
4.2 基于文化层面的研究 |
4.2.1 尊称敬辞的比较与使用 |
4.2.2 比喻词语的比较与处理 |
4.2.3 习语的比较与处理 |
4.3 基于官方译本的研究 |
4.3.1 多译本语言的比较与处理 |
4.3.2 多译本文化因子的比较与处理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 |
5.1 研究结论 |
5.2 研究创新之处 |
5.3 局限性与不足之处 |
后记 |
参考文献 |
参考工具书 |
附录一:影视剧字频表 |
附录二:影视剧词频表 |
附录三:影视剧句频表 |
附录四:中国影视剧独特成语表 |
附录六:中国影视剧独特四字格词表 |
附录七:中国影视剧特色四字格词表 |
(2)新时代中国企业海外拓展的战略风险 ——基于典型案例的系统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核心问题与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论 |
三、思维方法、创新与不足 |
四、论文的结构 |
第一章 企业国际化与中国企业的海外拓展 |
第一节 企业国际化与跨国公司 |
一、企业国际化的特点 |
二、经济全球化是企业国际化的主要外部条件 |
三、跨国公司 |
第二节 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及其初期实践 |
一、中国企业的早期海外拓展 |
二、“走出去”战略的提出 |
三、“走出去”战略的初期实践(2000——2010) |
第三节 中国企业海外拓展进入新时代(2010-) |
一、后危机时代 |
二、“一带一路”为中国企业海外拓展打开新空间 |
第二章 中国企业海外拓展的战略风险分析 |
第一节 企业国际化面临的主要风险 |
一、非政治风险 |
二、政治风险的内涵与外延 |
第二节 企业海外战略风险的特点与类型 |
一、“战略”的基本含义是“全局性” |
二、企业海外战略风险的强烈政治性 |
三、企业海外战略风险的系统复杂性 |
四、企业海外战略风险的生成类型与严重危害 |
第三节 新时代中国企业面临的海外战略风险 |
一、国际格局大变革带来企业战略风险 |
二、中国企业海外战略风险的若干形态 |
三、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的海外战略风险比较 |
第三章 美国对华全面遏制与中国企业战略风险—以中兴通讯和华为公司为例 |
第一节 美国对华遏制战略的演变 |
一、美国对华战略敌视(1949—1971) |
二、美国对华战略接触与遏制(1972-2016) |
三、“美国优先”与特朗普政府对华全面战略遏制(2017-) |
第二节 美国对中兴通讯的两次制裁 |
一、中兴通讯的海外拓展及国际化战略 |
二、美国对中兴通讯的第一次制裁 |
三、美国对中兴通讯的第二次制裁 |
四、美国制裁中兴通讯的原因、影响和启示 |
第三节 美国对华为的全力“围剿” |
一、华为的海外拓展及国际化战略 |
二、“孟晚舟事件”及其影响 |
三、美国遏制华为手机和5G业务全球拓展 |
四、华为反制美国打压与自强自卫的应对策略 |
第四节 美国对华遏制造成中国企业海外战略风险 |
一、新时代美国打压中国高科技企业的原因 |
二、中兴通讯与华为公司应对美国打压政策比较 |
第四章 中国企业海外项目遭受的战略风险—以国电投密松电站项目和中企利比亚项目为例 |
第一节 缅甸密松电站项目及其搁置 |
一、密松电站的设想与立项 |
二、密松电站项目的突然中止与长期搁置 |
第二节 密松电站项目战略风险的系统分析 |
一、缅甸国内复杂的政治社会因素 |
二、美西方因素与密松电站项目搁置 |
三、中方认识和处置密松电站战略风险之反思 |
四、“一带一路”倡议与密松电站项目 |
第三节 利比亚中企项目经受的战略风险 |
一、中国企业走进利比亚 |
二、“阿拉伯之春”与利比亚战乱 |
三、中企利比亚项目蒙受重大损失 |
第四节 中资密松项目与利比亚项目战略风险比较 |
一、密松项目与利比亚项目战略风险的相似之处 |
二、密松项目与利比亚项目战略风险的不同之处 |
第五章 新时代中国企业海外战略风险对策 |
第一节 加强合规管理认清海外环境 |
一、中国企业要加强合规管理,提高国际化水平 |
二、认清东道国的政治状况及与中国的外交关系 |
三、认清中国对外投资国际背景的变化及其影响 |
第二节 中国企业应对海外战略风险的策略机制 |
一、战略风险预防性策略机制 |
二、战略风险分散性策略机制 |
三、战略风险补救缓解性策略机制 |
第三节 中国政府如何帮助企业管控海外战略风险 |
一、政府帮助“走出去”企业加强与东道国的互动 |
二、综合利用国内、国际双层法律手段防范战略风险 |
三、同东道国主要利益集团和民众建立友好和谐关系 |
结论 |
一、新时代中国企业海外战略风险是复杂的系统风险 |
二、防范化解战略风险需要危机意识与复杂系统思维 |
三、中国企业海外拓展的前景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21世纪初中国影视在越南的传播与接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
一、研究背景 |
二、问题的提出 |
第二节 研究现状 |
一、中国学者对国产影视作品在国外传播与接受的研究 |
二、越南学者对国内观众“接受心理”的研究 |
三、中越两国对中国影视在越南传播与接受的研究 |
四、中越两国相关研究存在的不足 |
五、概念 |
第三节 研究目的、内容和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内容 |
三、研究意义 |
第四节 研究的理论方法及资料来源 |
一、理论基础 |
二、研究方法 |
三、资料来源 |
第一章 21世纪初中国影视在越南传播的背景 |
第一节 影响21世纪中国影视在越南传播与接受的政策 |
一、中国提升影视文化软实力的政策 |
二、21世纪初中国影视“走出去”政策 |
三、21世纪越南融入国际经济与文化的政策 |
四、越南电影法:规范化电影进口政策 |
第二节 中越媒体对21世纪初中国影视在越南传播与接受的评论 |
一、中国媒体对越南传播中国影视的评论 |
二、越南媒体对中国影视的评论 |
第三节 从传播渠道角度考察 |
一、21世纪中国电影在越南影院放映情况 |
二、21世纪中国电视剧在越南商业化电视频道播映情况 |
三、21世纪初中国影视在越南网络传播情况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21世纪初中国影视的变化及在越南的传播 |
第一节 21世纪初中国影视叙事手法的创新 |
一、21世纪初中国电影的典型故事与叙事手法 |
二、21世纪初中国电视剧的典型故事与叙事手法 |
第二节 21世纪初中国影视审美风格的新变 |
一、21世纪初中国影视的表演风格 |
二、21世纪初中国影视摄影风格 |
三、21世纪初中国影视布景风格 |
四、21世纪初中国影视服装与道具风格 |
第三节 21世纪初中国影视在越南的传播 |
一、21世纪初中国电影在越南传播的类型 |
二、21世纪初中国电视剧在越南传播的代表作与优势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越南观众对21世纪初中国影视作品的接受 |
第一节 越南观众对21世纪初中国影视传播方式的接受度 |
一、21世纪初越南观众的观影选择 |
二、21世纪初中国影视在越南的播放方式及其效果 |
三、21世纪初中国影视传播方式对越南观众观影习惯的影响 |
第二节 从传播效果看越南观众接受中国影视的情况 |
一、越南观众对21世纪初中国影视类型的认知度 |
二、21世纪初中国影视作品受越南观众喜爱的元素 |
三、21世纪初中国影视不太受越南观众喜爱的元素 |
第三节 越南观众对21世纪初中国影视审美风格的接受 |
一、越南观众对21世纪初中国演员之美的接受 |
二、越南观众对21世纪初中国影视美术设计的接受 |
三、21世纪初中国影视改变越南观众的影视艺术观念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从越南观众对21世纪初中国影视的接受看越南大众文化 |
第一节 21世纪初中国影视对越南文化经济的刺激 |
一、21世纪初中国影视对越南电影消费经济的影响 |
二、21世纪初中国影视引导越南观众的购物新潮流 |
三、21世纪初中国影视影响越南人旅游倾向 |
第二节 21世纪初中国影视对越南观众生活习惯的重要影响 |
一、上世纪中国影视对越南社会精神文化的影响 |
二、21世纪初中国影视对越南社群起到了联结的作用 |
第三节 官方舆论与公众舆论对21世纪中国影视的评价 |
一、两国官方舆论对越南观众接受21世纪初中国影视的评价 |
二、越南观众对于媒体宣传21世纪初中国影视的评价 |
三、越南观众对改善中国影视宣传方式的期待与建议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21世纪初中国影视价值观在越南的传播与接受及其前景 |
第一节 21世纪初中国影视价值观在越南的传播与接受 |
一、21世纪初中国影视承载的核心价值观 |
二、越南观众对21世纪初中国影视中个人价值观的认同情况 |
三、越南观众对21世纪初中国影视中社会价值观的认同情况 |
第二节 从价值观认同看21世纪初中国影视被越南观众接受与排斥的原因 |
一、21世纪初中国影视传播的价值观 |
二、21世纪初中国影视在越南被接受的一种符号学分析 |
三、21世纪初中国影视进入越南遇到的困难 |
第三节 未来中国影视在越南传播与接受前景的展望 |
一、越南人接受中国影视与他国影视的比较 |
二、21世纪初越南与中国影视市场的比较 |
三、中国影视在越南继续传播与接受的预判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1.越南观众对21世纪初中国影视评价调查问卷 |
2.访谈提问表 |
后记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4)1927年-1937年《字林西报》外侨体育和国人体育报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目的 |
1.2 研究意义 |
2.文献综述 |
2.1 海派文化研究 |
2.2 与体育相关的上海史研究 |
2.3 上海近代体育研究 |
2.4 《字林西报》整体研究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字林西报》外侨体育报道 |
4.1.1 体育赛事预告 |
4.1.2 体育赛事报道 |
4.1.2.1 利益与休闲并存的外侨赛马运动 |
4.1.2.2 华洋相争相融的外侨足球 |
4.1.2.3 种类繁多,兴盛繁荣的外侨田径运动 |
4.1.2.4 从跑马场走出的其它球类运动 |
4.2 《字林西报》中的国人体育报道 |
4.2.1 从受制于人走向独立自主的全运会 |
4.2.1.1 第四届杭州全运会 |
4.2.1.2 第五届南京全运会 |
4.2.1.3 第六届上海全运会 |
4.2.2 荣辱并存的远东运动会 |
4.2.2.1 第八届上海远东运动会 |
4.2.2.2 第九届东京远东运动会 |
4.2.2.3 第十届马尼拉远东运动会 |
5 结论 |
6 致谢 |
7 参考文献 |
(5)简本《水浒传》版本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文文摘 |
绪论 百年《水浒传》版本研究述略 |
第一章 简本《水浒传》祖本探考 |
前言 材料的择取 |
第一节 祖本引首诗与回末诗的问题 |
第二节 祖本分回的问题 |
第三节 祖本回数的问题 |
第四节 祖本分卷以及卷数的问题 |
第五节 简本祖本与繁本关系的问题 |
第六节 祖本第九回的问题 |
第七节 从引首诗看简本祖本田王故事的品质 |
第二章 《京本忠义传》的研究与思考 |
第一节 前人关于《京本忠义传》的研究 |
第二节 《京本忠义传》研究中的歧路与困惑 |
第三节 《京本忠义传》研究中的版本启示 |
第三章 种德书堂本《水浒传》研究 |
第一节 种德书堂本《水浒传》的概况 |
第二节 种德书堂本与容与堂本比对研究 |
第三节 种德书堂本中的田王故事 |
第四章 插增本《水浒传》研究 |
第一节 插增本《水浒传》的概况 |
第二节 插增本与种德书堂本、评林本卷数、回数、回目比对 |
第三节 插增本与种德书堂本、评林本插图、插图标目比对 |
第四节 插增本与种德书堂本、评林本正文比对 |
第五章 评林本《水浒传》研究 |
第一节 评林本《水浒传》的概况 |
第二节 轮王寺本与内阁文库本研究 |
第三节 评林本中的余呈问题 |
第四节 评林本的编辑问题 |
第六章 英雄谱本《水浒传》研究 |
第一节 英雄谱本《水浒传》的概况与辨疑 |
第二节 刘世德先生关于初刻、二刻英雄谱本的研究以及补遗 |
第三节 钟伯敬本与英雄谱本研究 |
第四节 评林本与英雄谱本研究 |
第七章 嵌图本《水浒传》研究 |
第一节 嵌图本《水浒传》的概况与辨识 |
第二节 嵌图本《水浒传》四种的研究 |
第三节 嵌图本与种德书堂本、插增本、评林本的研究 |
第四节 嵌图本与其后续本的研究 |
第八章 八卷本与百二十四回本《水浒传》研究 |
第一节 八卷本与百二十四回本《水浒传》的概况 |
第二节 陈枚与《水浒传》 |
第三节 八卷本与百二十四回本《水浒传》回目研究 |
第四节 八卷本与百二十四回本《水浒传》正文研究 |
第九章 三十卷本《水浒传》研究 |
第一节 三十卷本《水浒传》的概况与辨识 |
第二节 三十卷本《水浒传》图像与标目研究 |
第三节 三十卷本《水浒传》正文研究 |
结语 |
附录 |
一、简本《水浒传》版本知见录 |
二、百年《水浒传》版本研究论文辑录 |
主要参考书目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后记 |
(7)花园口堵口复堤问题再研究(1946年3月-1947年7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意义 |
二、学术史回顾 |
三、相关理论与研究方法 |
四、创新与难点 |
(一) 创新 |
(二) 难点 |
1 花园口堵口复堤问题的提出 |
1.1 堵复前黄泛区、故道区以及花园口口门地区概况 |
1.1.1 堵复前黄泛区概况 |
1.1.2 堵复前故道概况 |
1.1.3 花园口口门概况 |
1.2 堵复工程的提出、讨论和准备 |
1.2.1 地方政府、社会团体以及民主党派的呼吁 |
1.2.2 有关堵复工程的讨论 |
1.2.3 国民政府对堵复工作的准备 |
1.3 中共对堵复问题提出的反应 |
1.4 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与黄河堵复工程 |
2 堵复工程与国共博弈 |
2.1 堵复前的国共关系 |
2.1.1 国民党方面 |
2.1.2 共产党方面 |
2.2 堵复时的国共博弈 |
2.2.1 堵口和复堤的时间问题 |
2.2.2 中共工段的工款、工粮等以及故道居民的迁移救济费问题 |
2.2.3 联总救济问题 |
2.2.4 “国共合作”问题 |
3 花园口堵复过程 |
3.1 施工经过 |
3.1.1 花园口堵口工程 |
3.1.2 黄河下游复堤工程 |
3.2 工程进行中的困难 |
3.2.1 工程师之争 |
3.2.2 堵复局人事变动 |
3.2.3 贪污浪费 |
3.2.4 匪祸 |
4 花园口堵复工程产生的影响 |
4.1 给相关群众带来的影响 |
4.1.1 对黄泛区人民的影响 |
4.1.2 对口门区人民的影响 |
4.1.3 对故道区人民的影响 |
4.2 对时局的影响 |
4.3 工程收效 |
结语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8)柯庆施与中国当代政治(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绪论 |
一、选题缘起 |
二、学术史回顾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一章 引言 |
第一节 去世后的哀荣 |
一、病逝成都 |
二、超乎常规的葬礼 |
三、死因重提 |
第二节 出身和早期经历 |
一、出身 |
二、新潮学生 |
第三节 家庭和工作作风 |
一、简朴的家庭生活 |
二、勤恳的工作作风 |
第二章 早期生涯 |
第一节 峥嵘岁月 |
一、见到列宁 |
二、年轻的共产党员 |
三、在“王明路线”时期 |
第二节 延安整风之中 |
一、与刘少奇“结怨” |
二、延安整风的开展 |
三、被“抢救” |
第三节 石家庄的“试验田” |
第三章 在南京的日子 |
第一节 主政南京 |
一、刘少奇的一封电报 |
二、接管南京 |
三、基层政权的建立 |
四、恢复生产 |
五、推动城市转型 |
第二节 江苏省委书记任上 |
一、中共高层“过渡”时间上的分歧 |
二、“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宣传 |
第三节 推行农业合作化 |
一、“农业社会主义思想” |
二、为江苏互助合作运动打下基础 |
三、推行统购统销工作 |
第四章 在上海初显身手 |
第一节 初露锋芒 |
一、入主上海 |
二、跑步进入社会主义 |
三、上海的“对资改造” |
四、“论十大关系”对上海的影响 |
第二节 关于反右运动 |
一、整风运动 |
二、鼓励鸣放 |
三、反右主将 |
四、上海反右派风暴 |
第五章 从反冒进到大跃进 |
第一节 柯庆施与大跃进运动兴起 |
一、“主要矛盾”问题 |
二、乘风破浪 |
三、批评反冒进 |
四、无限崇拜 |
五、“急先锋” |
第二节 城市大跃进的楷模 |
一、上海进入“大跃进” |
二、“一0七0”指标的提出 |
三、大炼钢铁 |
四、“技术革命” |
五、“全国一盘棋” |
第三节 上海农村人民公社化 |
一、推波助澜 |
二、大办人民公社 |
三、短暂的纠“左” |
四、不服输 |
第六章 庐山会议后的继续跃进 |
第一节 庐山会议 |
一、再度转向 |
二、上海反右倾斗争 |
三、打击刘顺元 |
第二节 继续跃进 |
一、工业再跃进 |
二、“救命稻草” |
三、“穷过渡” |
第三节 跃进的代价 |
一、更上层楼 |
二、保钢 |
三、农村危局 |
四、不糊涂的糊涂账 |
第七章 七千人大会前后 |
第一节 坚守最后的阵地 |
一、大兴调查研究之风 |
二、不同的反思 |
三、最后的“社会主义阵地” |
第二节 分裂的开始 |
一、三分天灾,七分人祸 |
二、中央高层重心的偏移 |
三、为毛泽东辩护 |
第三节 重提“阶级斗争” |
一、中共八届十中全会 |
二、上海的阶级斗争之弦 |
三、“四清”运动 |
第八章 文化大革命的试验基地 |
第一节 倡导现代戏 |
一、“大写十三年” |
二、华东各地贯彻 |
三、毛泽东的支持 |
第二节 “文革”前华东现代戏高潮 |
一、华东成为现代戏的海洋 |
二、全国现代戏高潮的出现 |
三、高潮的背后 |
四、柯庆施的文艺“四清”运动 |
第三节 柯庆施与“文革”的发动 |
一、与江青合作 |
二、提携张春桥、姚文元 |
三、关于“评海瑞罢官”的争议 |
结语 |
附1 1954 年—1965年上海市委主要领导 |
附2 1949 年以后柯庆施大事记 |
参考文献 |
后记 |
(9)近代上海电影与社会生活关系研究(1927-1937)(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英文摘要 |
绪论 |
一 、研究缘起 |
二、 国内外学术史回顾 |
三、 研究对象的说明 |
四、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意义 |
第一章 20 世纪20—30 年代上海电影的发展概貌 |
一、电影落户上海及其发展 |
(一)近代上海电影放映业的发展 |
(二)近代上海电影制片业的发展 |
(三)1927—1937 年间上海电影公司出品影片分析 |
二、1927—1937 年上海电影的发展阶段及分析 |
第二章 电影中的社会生活 |
一、中西融合:中外文化水乳交融下的上海电影 |
(一)中国文化对电影的影响 |
(二) 好莱坞对中国电影的影响 |
二、社会之影:“梦工厂”里的上海社会写实 |
(一)战争中的电影与电影中的战争 |
(二)视角向下:影像中的社会众生 |
(三)从劳资问题到电影界的三反主义 |
(四)对中国农村现状的刻画和描写 |
三、精神之花:艺术创造和电影人的价值追求 |
(一)从社会转型到电影转机:电影的现实性创作 |
(二)从郑正秋到孙瑜:早期影人的价值追求 |
第三章 社会生活中的电影 |
一、电影对社会生活的教化与引导 |
(一)认识:电影是辅助社会教育的手段 |
(二)引领:电影对社会生活的指导 |
二、20—30 年代上海电影受众分析 |
(一)上海为电影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
(二)20—30 年代上海电影受众分析 |
三、知识分子眼中的影像世界——以鲁迅为例 |
(一)20—30 年代鲁迅观影统计 |
(二)鲁迅对电影的认识和评价 |
结语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攻读硕士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作者在攻读硕士期间所参与的项目 |
致谢 |
(10)北宋中后期贬谪与文学(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本论题的研究现状及本选题的意义 |
二、对本文研究对象、范围及方法的说明 |
三、本文的主要线索 |
第一章 北宋中后期的党争与贬谪述论 |
第一节 学术歧异与北宋中后期的党争 |
1、南北文化的差异与王氏新学的兴起 |
2、王氏之"道"的自然特质 |
3、王氏之"道"的自然性与其政治理念的功利性 |
第二节 北宋中后期的党争与贬谪述论 |
1、熙丰间的党争与贬谪 |
2、元佑更化 |
3、从绍圣到崇宁 |
第三节 党争背景下的贬谪与被贬者的生存状态 |
第四节 儒学复兴与党争际遇下士大夫的心态衰变 |
1、士族的衰落与庶民文化的兴起 |
2. 庶民文化与疑经之风 |
3、三代理想的破灭与儒家信仰的失落 |
第二章 熙丰间的贬谪与文学 |
第一节 从"道尊于势"到"人君之道"——"道"向"势"的转化及重新对峙 |
第二节 洛阳与开封——道与势的对抗 |
1、司马光的历史批判 |
2、二程的哲学批判 |
(1)、功利与人性 |
(2)、佛道与性理 |
(3)、人道与天道 |
第三节、赋闲重臣的心态与文学 |
1、旧党显贵的没落与感伤 |
2、司马光洛阳期间的诗文创作 |
第四节 贬放地方的文人创作 |
1、守道与忧民 |
2、归隐之想与林泉之乐 |
3、对儒家价值的疏离及对湖山的精神皈依 |
4、贬谪与园林组诗 |
第三章 乌台诗案与二苏之贬 |
第一节 文化专制与《春秋》笔法的合谋 |
1、"道""势"合一与文化专制 |
2、《春秋》笔法与专制思维的合流 |
3、苏轼人格的自由本质 |
第二节 苏轼黄州期间的文化心态与创作演变 |
1、苏轼黄州期间的心态演变 |
(1) 初至黄州的苦闷与借景消愁 |
(2) 痛定后的反思与超越 |
(3) 对儒学的疏离及对释道的归依 |
(4) 从幻灭到归真 |
2、随物赋形——贬谪际遇下的生存哲学与文学观念 |
(1) 生存哲学 |
(2) 文学观念 |
第三节 苏辙被贬筠州的文化心态与文学创作 |
1、"省之又省"与苏辙之"道" |
2、贬谪与抗拒——苏辙贬筠期间的文化心理 |
3、复性与苏辙贬筠期间的诗文特征 |
(1) 复性论与诗的创作 |
(2) 复性论与文的创作 |
第四章 元佑贬谪与文学 |
第一节 元佑更化的历史文化内蕴 |
1、元佑更化与南北文化冲突 |
2、旧党对新党批判的泛道德化 |
第二节 车盖亭诗案的历史还原 |
1、车盖亭诗案的再考察 |
2、高后与旧党的不同心理 |
3、诗案过程中旧党的心态变化 |
第三节 元佑更化与新党的文化之痛 |
1、失落与反思 |
2、以平淡消解忧惧——元佑被贬新党创作略论 |
第四节、洛蜀党争的地域背景及党人心态 |
第五章 绍圣至崇宁的贬谪与士人心态的嬗变 |
第一节 从绍圣到崇宁的党争与贬谪 |
1、党争的加剧与贬谪的泛化 |
2、崇宁党禁与专制强化 |
3、从尊道到弄权——士人群体的人格蜕变 |
第二节 被贬士人的文化反思 |
1、陈瓘《尊尧集》对新党的批判 |
2、晁说之《儒言》对新学的批判 |
3、苏轼《东坡易传》对党争的反思及对儒学的超越 |
4、程颐《伊川易传》对传统道德的回归 |
(1) "天理"与秩序 |
(2) "至诚"与修德 |
(3) 处穷与知命 |
第三节 三教合流与被贬士大夫的居士特征 |
1、儒家信仰的弱化与三教合流的形成 |
2、被贬士大夫的居士特征 |
(1)、郑侠——以儒为宗的大庆居士 |
(2)、陈瓘——由儒到佛 |
(3)、邹浩——心仪原初的"道乡居士 |
(4)、苏辙——圆融三教的东轩老人 |
第六章 苏、黄贬谪文化人格的典范意义 |
第一节 苏轼岭海之谪及其文化人格的递嬗 |
1、从养生之术到自然之道 |
2、"吾生如寄"与"此生安归" |
3、旷达与悲情 |
(1) 生如飘篷之悲 |
(2) 生命幻灭之悲 |
第二节 黄庭坚贬谪文化人格的基本特征 |
1、砥柱意象与对儒节的坚守 |
2、拘囚下的自由——沉重的逍遥游 |
3、"不俗"观念的升华——从形迹到精神 |
第三节、苏、黄晚年对平淡诗风的追求 |
第四节、平淡诗风的文化审视与价值判定 |
第七章 贬谪与绍圣后诗坛的创作演变(上) |
第一节 贬谪与绍圣后诗坛的衰落 |
第二节、贬谪与苏门的文化心态 |
1、和陶——归隐的想象 |
2、苏门贬谪境遇下的内敛心态与自由追求 |
第三节 贬谪与苏、黄的创作特征 |
一、苏轼贬谪期间的创作特征 |
1、追趋与游离——苏轼和陶诗的矛盾性 |
2、苏轼和陶诗的风格评价 |
(1)、意象的弱化及缺失与诗味的寡淡 |
(2)、诗思跳宕与典故运用对平淡的破坏 |
3、苏轼非和陶诗的创作特征 |
二、平淡追求与黄庭坚晚年的创作特征 |
1、平淡追求与自然流贯 |
2、"向唐律中作活计"与对余味的追求 |
第八章 贬谪与绍圣后诗坛的创作演变(下) |
第一节、贬谪与秦观诗歌的创作演变 |
1、秦观贬后的心态特征 |
2、秦观贬后的诗作特征 |
第二节 贬谪与晁补之诗歌的创作特征 |
第三节 贬谪与张耒晚年的创作特征 |
第四节 贬谪与陈师道的创作特征 |
1、陈师道贬后心态 |
2、闭门觅句——典故的补凑与诗境的破碎 |
3、五律——由追求骨力到瘦硬通神 |
第五节 贬谪与苏门外围成员的创作特征 |
1、李之仪之清远悲健 |
2、李昭玘——废居与闲放 |
3、毛滂——颓废与俗趣 |
4、唐庚——豪旷与闲适 |
第六节 进退从容——绍圣后被贬重臣的儒者情怀 |
1、屡遭贬谪的坚毅与从容 |
2、用世壮心的消褪及政治品格的软化 |
3、晚境的悲凉及对温情的渴望 |
第九章 苏门贬后的交游与北宋末诗坛的衰变 |
第一节 苏轼绍圣后之交游及对诗坛的影响 |
1、东坡贬谪间的交游 |
2、东坡交游的自由性与精英意识 |
3、东坡的独立人格及对诗法的疏离 |
第二节 黄庭坚贬后的交游及对诗坛的影响 |
1、强烈的道德教化色彩 |
2、道德秩序与诗文法度的内在统一 |
3、构建人材网络 |
第三节 秦、晁、张、陈贬谪间的交游及影响 |
第四节 贬谪的促动与江西诗派的流行 |
1、绍圣后的专制强化与重归儒学的学术暗潮 |
2、由崇苏到宗黄——北宋后期的诗学选择 |
(1) 陈师道的诗学选择 |
(2) 潘大临的诗学选择 |
主要参考文献 |
一、古代文献 |
二、现代文献 |
专着 |
期刊 |
后记 |
四、1.93米惊心动魄的较量(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中英电影语料库比较的英语电影翻译研究[D]. 冯聪. 华东师范大学, 2020(08)
- [2]新时代中国企业海外拓展的战略风险 ——基于典型案例的系统分析[D]. 李国敏. 中共中央党校, 2019(04)
- [3]21世纪初中国影视在越南的传播与接受研究[D]. 丁美玲(DINH MY LINH). 广西民族大学, 2019(01)
- [4]1927年-1937年《字林西报》外侨体育和国人体育报道研究[D]. 张维松. 上海体育学院, 2018(01)
- [5]简本《水浒传》版本研究[D]. 邓雷. 福建师范大学, 2017(05)
- [6]新时期:社会变迁与新闻变革札记[J]. 李彬.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03)
- [7]花园口堵口复堤问题再研究(1946年3月-1947年7月)[D]. 贾迪. 郑州大学, 2013(11)
- [8]柯庆施与中国当代政治[D]. 邢恩源. 南京大学, 2013(01)
- [9]近代上海电影与社会生活关系研究(1927-1937)[D]. 汪旭娟. 上海大学, 2011(07)
- [10]北宋中后期贬谪与文学[D]. 吴增辉. 复旦大学, 2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