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变压器试验(七)(论文文献综述)
杨志刚[1](2017)在《ITER PPEN主变压器电磁设计及其特性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是在建的世界上最大的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其输电电压和配电装机容量达到400kV/1.2GVA/27GVA,其中脉冲功率电网(PPEN)是将400kV变换为66kV和22kV电压,为ITER 100路MVA级的磁体电源和微波加热系统提供专用的脉冲负荷供电和保护。ITER是脉冲工作方式;脉冲功率巨大,最大有功功率超过600MW;无功变化剧烈,最大无功功率超过900Mvar。如此复杂的工况,对组成PPEN的设备是前所未有的考验,尤其是PPEN最核心的设备-主变压器,其设计有别于常规电力变压器,这也是PPEN项目的最大难点之一。本文对PPEN主变压器的设计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研究,最终保障了设备的制造、试验和交付。具有创新和成果如下:论文针对ITER脉冲功率负荷运行特性,深入进行了变压器电磁分析,完成了变压器方案设计及工程设计;针对ITER三绕组负荷供电特点及其负荷平衡要求,进行功率潮流分析,提出了在低压绕组侧内置串联了一个电感值为2.72mH的电抗器,解决了三绕组无功不平衡的问题。并通过解析计算和仿真分析对变压器空载损耗、负载损耗和温升进行了分析,最终成功研制变压器,试验数据验证了变压器设计方案的正确性。论文从动稳定性和热稳定性两个方面深入分析了 PPEN主变压器短路故障。详细计算各种短路电流值,并利用变压器漏磁场分析专用软件BB-XCX008A对短路故障时漏磁场进行了分析和计算,结合短路电流和漏磁密求取PPEN主变压器的轴向电动力和辐向电动力和短路时绕组导体的温度值。最终验证该PPEN变压器具有承受短路故障的能力。论文对PPEN主变压器的绝缘水平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和分析。基于二维电场有限元分析软件ELECTRO对PPEN主变压器的绝缘结构建立模型和详细的仿真分析,对电场云分布图及绝缘安全裕度进行计算和确认,依据IEC 60076.3: 2013完成了 PPEN主变压器出厂试验中的绝缘试验项目,验证了变压器绝缘结构设计的正确性和可靠性。PPEN三台主变压器于2016-2017年分别完成所有的制造、试验和交付,各项制造和试验指标均达到了 IEC标准和IO的技术要求。
黄绍真[2](2004)在《电力变压器计算机辅助测试系统的研制》文中研究指明电力变压器是电网主要高压电气设备之一,其运行状态的变化对整个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经济运行影响很大。随着我国电力工业的发展,对变压器可靠运行提出的要求越来越高,变压器检测技术得到了相当的发展。本文将计算机辅助测试(Computer Aided Testing,简称CAT)技术应用于变压器出厂试验,开发研制一套微机型变压器自动测试系统,弥补传统人工检测在测试准确度、可靠性及灵活性等方面的不足,提高电力变压器试验水平及运行的安全可靠性。文章介绍了本CAT系统实现变压器七个出厂试验项目基本试验功能的方法,具体研究了该测试系统在试验数据采集、A/D转换等方面的软、硬件实现过程;基于误差理论对试验数据进行误差分析,并通过一些数据处理办法达到综合利用结果数据的目的;对于试验中噪声信号的抑制,系统设计了具体硬件滤波电路并对滤波效果作了有效分析。另外,还在CAT程序中使用了软件滤波方法;文章最后介绍了本CAT系统的数据管理办法,并将试验数据用于变压器出厂阶段的缺陷判断。
徐先勇[3](2010)在《调频式谐振特高压试验电源的研制及应用》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特高压交流输电工程的发展和特高压交流电气设备国产化能力的提升,无论是在特高压交流输电技术的研究上,还是在特高压交流电气设备的绝缘考核上都离不开特高压交流试验电源。因而展开特高压交流试验电源的研究具有重大意义,可极大推动我国特高压电网的发展和提高其运行的稳定性。目前,我国在特高压交流试验电源理论、关键技术和其工程应用方面的研究较少。本论文以国家电网公司1000kV级交流特高压输变电工程关键技术—调频式谐振特高压试验电源(Ultra High Voltage Frequency Tuned Resonant Test Power Supply, UHV-FTRTPS)项目为依托,以调频式谐振特高压试验电源的理论研究和工程应用为主线,研究内容涵盖了调频式谐振特高压试验电源的基本工作原理、拓扑结构、主要结构部件设计与制作、控制算法和特高压交流输电现场工程应用等方面,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关于调频式谐振特高压试验电源的理论、关键技术、装置研制与应用方案。在对调频式谐振特高压试验电源通用结构和基本谐振方式介绍的基础上,对本论文提出的基于模拟放大器的UHV-FTRTPS基本原理和结构进行了详细阐述,深入研究了该类型特高压试验电源主要部件的电路及工艺特点、工作原理和关键参数的选取。并首次分析了被测试品容值(即特高压电气设备)的大小、整个电源重量与负载容性无功之间的关系、特高压谐振电路品质因数与UHV-FTRTPS输出电压信号频率上限之间的关系,从理论上指出UHV-FTRTPS输出信号频率上、下限分别为30和300 Hz较为合适。同时结合基于模拟放大器的UHV-FTRTPS电路的特点,对其调幅、调频控制方法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的智能调频控制算法可以依据频率误差对频率进行先‘粗调’后‘细调’,精度可达0.1 Hz。提出的模糊最优非线性PI调幅控制策略,在大偏差范围内采用模糊控制,以获得更好的瞬态性能;在小偏差范围内采用最优非线性PI控制,以获得更好的稳态性能及超调抑制性能。整个控制算法具有响应速度快、鲁棒性强的特点。随着电力电子技术的发展,各种功率开关器件不断面世,借鉴现代电力电子技术,本论文提出一种基于不可控整流-H桥逆变的调频式谐振特高压试验电源,介绍了它的基本工作原理和谐振原理。并对其大功率H桥逆变器的缓冲电路和输出滤波器进行了优化设计,从缓冲电路抑制IGBT关断过电压能力、自身损耗和器件投资三个方面出发,建立了缓冲电路优化设计的目标函数;从大功率H桥逆变器输出滤波器初期投资、输出滤波器输出电压和电流信号畸变率、输出滤波器基波压降几个方面出发,建立了输出滤波器优化设计的目标函数;采用模糊优化方法来求解这两个多目标优化函数。对于该类型UHV-FTRTPS的调幅控制提出了电压调节自调整PI控制方法、调频控制提出了一种新的PI锁相自动调频控制方法,不仅具有计算量小、易于工程应用的特点,而且还省去了频率设定值。为了精确保证特高压试验电源整流输入侧电压与电流同相位,最大程度消除UHV-FTRTPS对电网的影响,本论文提出基于可控PWM整流-H桥逆变的调频式谐振特高压试验电源结构。针对可控PWM整流电路,提出了电源电压辨识的PWM整流器控制策略。针对逆变器及特高压谐振电路,提出以特高压谐振电容电压有效值为外环,以逆变器输出滤波器电容瞬时电流为内环的调幅、调频控制策略,因内环被控量为正弦量,故采用一种多模递推PID控制算法,能很好地消除周期变化信号所产生的稳态误差。为了得到特高压试验电源输出信号最佳波形,在167-300Hz高频率段采用同步SPWM调制,使逆变器输出滤波器在具有较小体积的情况下,获得最佳载波比N;在30-167Hz低频率段,采用特定次谐波消除方法在线计算各开关角度,消弱低次谐波,利于输出滤波器滤除高次谐波;同时,还引入虚拟电阻到LCL输出滤波器中,增强其滤波性能。本论文所研究的几种不同结构UHV-FTRTPS都拥有一个共同部分—特高压无局放产生电路,包括:中间励磁升压变压器、高压谐振电抗器、高压补偿电抗器、高压测量谐振电容器和均压环。从工艺制作和现场需求出发,给出了特高压无局放产生电路各个部件的详细参数和制作过程,并保证了各个部件具有很小的局部放电量。同时对特高压无局放产生电路的各个部件进行了型式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各个部件设计合理、符合标准要求。针对特变电工衡阳变压器厂生产的特高压变压器的局部放电试验,本论文提出了相应的试验方案;还针对特高压交流试验示范工程荆门变电站的1100kV等级GIS装置的交流耐压试验,本论文也提出了相应的试验方案;使用本文研制的基于模拟放大器的大功率UHV-FTRTPS分别对特高压变压器和GIS进行了工程现场试验,工程试验结果表明该特高压试验电源装置能够很好地完成特高压电气设备试验需求;并总结了基于模拟放大器的UHV-FTRTPS在工程实际应用中的关键问题,给出了解决方法。
范竞敏[4](2018)在《氧化物色谱检测器气敏特性及在油中气体分析中的应用》文中提出电力变压器是电网的关键设备。通过在线监测系统实时监测电网各变压器的状态,确定最合适的检修时机和合理的检修方案,可极大的提高检修经济效益,对实现电网的安全、可靠运行具有重大的实际意义。变压器发生故障时会使绝缘油发生裂解,产生低分子烃类等气体。油中溶解气体分析对保障变压器的安全运行具有重要作用。为了推进变压器等充油电气设备在线监测及状态检修技术的发展,本文在理论仿真研究的基础上,研制了氧化锡色谱检测器及氧化锆固体燃料电池(Solid Oxide Fuel Cell,SOFC)色谱检测器,并用于油中溶解气体分析。研究了色谱信号去噪算法,检测器特性及定量理论,基于检测数据的变压器故障诊断算法,并研制出了基于氧化锡及SOFC色谱检测器的油中溶解气体在线监测系统。本文的具体内容及创新点如下:(1)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第一性原理方法,以油中溶解特征气体H2为代表,建立了H2吸附在Sn O2(110)面不同特征原子位置的气体吸附模型,理论计算了H2吸附在不同特征位置的吸附能,Mulliken电荷布居,Sn O2(110)面吸附前后态密度变化,H2分子吸附前后态密度及吸附位特征原子的分态密度。理论计算结果表明:H2吸附后氧化锡的导带发生负移,向费米能级靠近,价带与导带间的禁带变窄,降低了价带电子向导带跃迁时需要的能量,增加了电子跃迁的概率。特征原子O2c是H2的最佳吸附位,吸附过程中H2分子与表面间发生电荷转移,电子被氧化锡表面捕获后进入到导带中,增加了半导体氧化锡导带中的载流子浓度,降低了表面耗尽层的势垒高度,从而导致气敏响应特性,上述结论说明进行油中气体定量分析时,势垒理论可以作为氧化锡的基础模型。(2)研制了与气相色谱技术结合的氧化锡检测器,提出了氧化锡色谱检测器多组分气体定量分析理论模型,解决了交叉敏感问题及线性标定法准确性差的问题。基于静电纺丝法研制了氧化锡纳米气敏材料,并在此基础上研制了氧化锡气敏检测器。为了实现混合气体的各组分定量检测,解决交叉敏感问题,在仿真研究的基础上从氧化锡半导体晶体的势垒理论出发,结合氧离子化和吸脱附模型,提出了适用于氧化锡色谱检测器定量分析的理论模型。在遗传阈值色谱信号去噪的基础上,进行了理论模型的实验验证。试验结果表明:氧化锡气相色谱分析技术及本文提出的模型能实现油中六组分故障特征气体(H2,CO,CH4,C2H4,C2H6,C2H2)的准确定量,不存在交叉敏感问题,较好地解决了直接应用氧化锡传感器时选择性差及线性拟合法准确性差的问题。整机系统用廉价的空气做载气,传感器成本低,色谱系统造价便宜,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3)研制了氧化锆固体燃料电池色谱检测器及其气相色谱分析系统,基于SOFC气敏机理及能斯特理论,提出了SOFC检测器N-S定量数学模型及双对数拟合模型,解决了峰面积线性模型法定量误差大的问题,实现了不同气体浓度范围内油中溶解气体的准确定量。为了解决氧化锡色谱检测器基线稳定时间长的问题,实现油中溶解痕量气体的高灵敏度分析,研制了氧化锆固体燃料电池(SOFC)色谱检测器及其气相色谱分析系统。针对检测器内部氧分压变化时峰面积线性拟合法定量误差较大的问题,从描述SOFC发电模型的能斯特理论出发,在假设燃料气充分燃烧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检测器内部氧含量消耗的N-S定量理论模型。当可燃气浓度较大使得假设条件不满足时,提出了适用于SOFC色谱检测器多组分气体定量分析的双对数理论模型,实验部分在不同浓度范围内对上述理论模型进行了验证。试验结果表明:SOFC色谱检测器技术及本文提出的模型能实现油中六组分故障特征气体的准确定量,分别适用于痕量气体(<50μL/L)的直接定量测量及微量气体(>50μL/L)的外标定量测量,对乙炔的灵敏度达到0.05μL/L,有利于发现变压器的早期故障,解决了传统的峰面积法直接定量时准确性差的问题,而且测量痕量气体时整机系统无需标定过程,降低了系统硬件的复杂度,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4)提出一种基于RVM-ANFIS的变压器故障及状态评估算法,解决了数据故障特征模糊时传统智能诊断算法准确率低或者无法诊断的问题。油中溶解气体浓度测量的目的是利用测试数据对变压器进行故障诊断与状态评估。根据变压器油中溶解气体故障数据的有限样本、非线性、模糊性的特点,针对样本数据故障特征模糊时传统智能诊断算法准确率低,容易出现误判的问题,提出了变压器故障诊断RVM-ANFIS算法及拓扑结构,即先用RVM划分过热与放电故障,再用ANFIS算法对故障类型进行进一步细分,并与常规诊断算法ANN,SVM进行了对比,验证其有效性和优越性,同时介绍了算法的工程应用效果。仿真测试结果表明:采用RVM算法对变压器过热和放电故障进行分类的误判率<1%,RVM-ANFIS算法自适应能力强,可以很好的适应高维度、小样本故障数据,尤其对于存在重叠区的故障特征,用模糊集和隶属度的方法能够很好的解决,算法诊断准确率达到95%,为变压器的故障分类和状态评估专家系统的实现提供了一种有效的途径。
姚远[5](2018)在《高压开关柜过热问题及其解决方法研究与应用》文中认为高压开关柜作为电力系统中的主要设备广泛应用于变电站中,由于高压开关柜设计逐渐小型化,造价不断降低,许多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过热便是其中之一。高压开关柜过热会导致柜内绝缘件加速老化,降低柜内绝缘水平,严重过热极有可能导致内部短路故障发生,且实际案例也多有发生,因此如何解决高压开关柜过热问题是许多运维单位及设备厂家努力的方向。目前主流解决高压开关柜过热问题的方法是进行定期的红外测温或安装温度在线监测装置,本文对几种不同原理在线监测手段的优缺点进行了分析,指出了在线监测手段的不足之处,认为无论是定期红外监测或是在线温度监测均是补漏措施,并没有从发热源头上解决问题,对此本文提出了另外一种思路,从高压开关柜过热源头提出了一种解决方法,即改善柜体结构及加装热管散热装置,本文针对已有高压开关柜进行风道改造,优化柜体散热能力,同时在触头上加装导热管散热,进一步降低导体问题,使高压开关柜内导体的温升始终保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有效的解决过热问题。
侯赞[6](2018)在《基于随机集理论的电力系统运行风险评估》文中研究表明电力系统的运行目的是将符合电能质量标准的电力传送给用户,并兼顾其可靠性和经济性。但是,随着电力系统互联程度的不断加深,多种内外部因素都会对电力系统的运行可靠性产生影响,导致系统故障事故频繁发生。因此,为降低电力系统运行风险,需要研究更为严谨的运行风险评估理论和方法,综合考虑电力系统实时运行条件,实现电网风险的实时评估和预警。在风险评估过程中,需要考虑各节点负荷的波动性,以更加精确的负荷模型来描述负荷的不确定性。由于每种预测方法得到的负荷模型都有其优缺点,为了综合利用各种方法所提供的信息,本文提出了采用随机集理论作为多源不确定性信息统一表示框架,充分地利用原始数据和各预测模型的信息,将异类不确定性信息转化为统一的随机集形式来刻画。并基于D-S组合规则将随机集形式表示的多种负荷模型信息进行融合,弥补了单模型方法的不足,提高了预测精度。元件的故障率是风险评估的基础输入数据,因此需要在考虑系统实时运行条件和外部环境等因素的情况下求解得到元件的实时故障率。本文以变压器为例,建立了基于BP神经网络的变压器实时故障率预测模型。首先通过数据预处理提取与变压器运行状态紧密相关的主要监测量,将提取后的监测景数据作为BP神经网络的输入,通过变压器历史故障记录数据库计算得到的对应故障率作为模型的输出。基于当前时刻的实时监测数据,就可以预测变压器的实时故障率。基于前述的负荷模型与故障率预测模型,建立了系统的运行风险评估算法。本文利用随机集形式来统一表示电网故障和负荷的不确定信息,给出了不确定性参数综合影响下节点和支路等元件级风险指标的概率分布。并按照故障重数对所有系统状态进行统计分类,计算每类系统运行状态对各种系统级风险的支持程度,即基本概率分配。然后利用D-S证据组合规则对所有基本概率分配进行决策融合,获得所有不确定性因素对系统可靠性的综合影响。通过IEEE 33 配电系统和IEEE 39算例系统的计算结果验证了所提方法的合理性。
景一文[7](2021)在《配电网柔性熄孤系统研究》文中认为随着配电网中架空线路的绝缘化和城市线路的电缆化,以及非线性负荷、新能源容量的不断增加,配电网发生单相接地故障时故障电流含有较大的有功分量及谐波分量,采用传统的消弧线圈无法补偿这些分量,且故障残流较大,接地故障电弧难以自行熄灭,因此有必要对接地故障的电压电流全补偿技术展开深入研究。本文分析了配电网在非有效接地情况下发生单相接地故障时的故障特征,主要对中性点不接地和经消弧线圈接地两种情况分别进行了分析,说明了现有消弧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功率源转换与有源逆变器相结合的柔性熄弧方法,该方法将故障相电压注入系统中性点,并在主变压器回路中加入一个有源逆变器,在二者的共同作用下,将故障点电压控制为零,从而实现故障点的熄弧。利用Matlab/Simulink仿真工具,搭建了配电网柔性熄弧系统的仿真模型。研究了仅靠功率源转换进行消弧的方法,可知该方法消弧效果有限。在功率源转换外加熄弧电源的柔性熄弧系统,证明柔性熄弧系统能够完全补偿接地点残流和残压。分析了柔性熄弧在各种运行工况下的运行特性和后期产品化后在现场会遇到的各种限制因素,确定了柔性熄弧系统的应用条件以及现场安装调试的可行性方法。在陕西省电科院的配网真型试验场地进行了实验,验证了在实际系统发生单相接地故障时柔性熄弧系统可以可靠消弧。针对逆变器电压电流冲击问题,完善柔性熄弧系统的实用性和可行性。分析实验和仿真数据结果验证了本文设计的配电网柔性熄弧系统的正确性与合格性。
常宪民,王友功[8](1986)在《变压器油与十二烷基苯混合油的老化特性》文中提出本文详细介绍了矿物变压器油与十二烷基苯混合油的热氧老化性能及其与配比的关系。发现在不同老化阶段的tgδ配比曲线差异较大。并就此进行了分析与讨论。试验结果表明,十二烷基苯的热氧老化性能最好。如果需要使用两者的混合油,其十二烷基苯的含量(体积比)是很重要的。
朱浩男[9](2021)在《配电网电压互感器非谐振故障分析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配电网升级改造,电缆化率逐渐提升,伴随着系统对地电容逐渐增大,电压互感器事故频发,严重影响电力系统稳定运行。电压互感器频繁故障主要原因有铁磁谐振和非谐振故障,由于系统对地电容的增加,其非谐振故障发生概率更大。鉴于此,论文针对配电网电压互感器非谐振故障分析方法进行研究,在阅读了大量的国内外文献基础上,主要进行下述研究工作:首先,在分析电压互感器铁磁谐振和非谐振故障特征基础上,基于瞬时对称分量法分析单相接地故障期间及消失后两个暂态过程中电压互感器各相瞬时电流序分量的变化情况及影响因素。其次,利用ATP-EMTP建立的电磁式电压互感器仿真模型,模拟不同对地电容、电压互感器铁芯励磁特性、单相接地故障消失时刻与故障点接地电阻等情况下的故障暂态过程,分析电压互感器—次侧电流与母线电压的变化情况,并计算各种影响因素下电压互感器绕组在故障过程中的功率损耗,发现系统对地电容的增大是电压互感器频繁故障的主要原因。接着,从补偿对地电容与消耗电容储存能量的角度,研究分析了在系统中性点加装消弧线圈和电压互感器一次侧中性点加装消谐器两种抑制措施,仿真结果表明,消弧线圈在过补偿状态下的抑制效果较好,补偿度越接近完全补偿效果越好。最后,基于户外试验场进行配电网单相接地故障检测试验,模拟不同对地电容和故障点接地电阻情况下的单相接地暂态过程,验证消弧线圈的抑制效果。为了更全面的研究消弧线圈的抑制效果,参照真型试验数据,搭建等效仿真模型,模拟了消弧线圈在不同励磁特性情况下的抑制效果,验证了消弧线圈在各种工况下对互感器均有较好的保护效果。
黄绍真,周建华,杜炎森[10](2004)在《计算机辅助测试在变压器出厂试验中的应用》文中指出介绍了计算机辅助测试 (CAT)技术在电气试验中的应用。以电力变压器出厂试验为例 ,从硬件和软件两方面作了具体阐述 ,并详述了CAT技术中的数据管理及测试诊断。简要给出了采用滤波电路对测试误差进行抑制的结果
二、变压器试验(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变压器试验(七)(论文提纲范文)
(1)ITER PPEN主变压器电磁设计及其特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论文研究背景 |
1.1.1 能源需求 |
1.1.2 ITER计划 |
1.1.3 ITER电源系统 |
1.2 论文选题依据 |
1.2.1 ITER脉冲功率电网采购包 |
1.2.2 国内外Tokamak配电系统发展情况 |
1.3 论文研究意义及主要内容 |
1.3.1 论文研究意义 |
1.3.2 论文主要内容 |
1.4 本章小结 |
第2章 PPEN负荷特性分析与主变压器设计要求 |
2.1 脉冲功率电网介绍 |
2.2 PPEN的负荷组成及特性分析 |
2.2.1 磁体电源变流器 |
2.2.2 辅助加热系统 |
2.2.3 负荷特性分析 |
2.3 PPEN变压器的设计要求 |
2.3.1 变压器主要参数 |
2.3.2 电压和频率波动范围 |
2.3.3 谐波含量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PPEN主变压器电磁设计 |
3.1 变压器电磁设计简介 |
3.1.1 变压器电磁设计的任务 |
3.1.2 变压器电磁设计的步骤 |
3.2 PPEN主变压器铁芯和绕组的设计 |
3.3 PPEN主变压器短路阻抗的计算 |
3.3.1 短路阻抗的计算原理与方法 |
3.3.2 短路阻抗的计算结果 |
3.4 短路阻抗的匹配设计 |
3.4.1 短路阻抗匹配设计方案 |
3.4.2 短路阻抗匹配设计方案验证 |
3.5 PPEN主变压器损耗的计算 |
3.5.1 空载损耗的计算 |
3.5.2 空载电流的计算 |
3.5.3 负载损耗的计算 |
3.5.4 损耗计算的验证 |
3.6 PPEN主变压器温升的计算 |
3.6.1 温升的计算原理与方法 |
3.6.2 温升的计算结果 |
3.6.3 温升计算的验证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PPEN变压器抗短路能力分析 |
4.1 PPEN主变压器短路电流计算 |
4.1.1 短路电流的计算原理 |
4.1.2 三相对称短路 |
4.1.3 单相对地短路 |
4.1.4 两相对地短路 |
4.2 PPEN主变压器漏磁场分析 |
4.2.1 漏磁计算原理与方法 |
4.2.2 仿真软件简介 |
4.2.3 漏磁场仿真分析 |
4.3 PPEN主变压器短路电动力和热稳定计算 |
4.3.1 短路电动力计算 |
4.3.2 热稳定计算 |
4.4 PPEN主变压器抗短路能力的校核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PPEN变压器绝缘特性分析 |
5.1 变压器的绝缘概念及绝缘水平 |
5.1.1 变压器的绝缘概念 |
5.1.2 PPEN主变压器的绝缘水平 |
5.2 PPEN主变压器的电场计算 |
5.2.1 PPEN主变压器绝缘结构建模 |
5.2.2 PPEN主变压器电场计算结果 |
5.3 PPEN主变压器的绝缘试验 |
5.3.1 绕组直流电阻试验 |
5.3.2 绝缘电阻试验 |
5.3.3 介质损耗因数试验 |
5.3.4 雷电冲击试验 |
5.3.5 操作冲击试验 |
5.3.6 外施耐压试验 |
5.3.7 感应电压试验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全文总结 |
6.1 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
发表的论文 |
申请的专利 |
(2)电力变压器计算机辅助测试系统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测试技术的发展 |
1.2 CAT 技术的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二章 计算机辅助测试系统 |
2.1 CAT 系统基本模型分类 |
2.2 CAT 系统的主要技术指标 |
2.3 变压器试验CAT系统的构造 |
第三章 数据采集与处理 |
3.1 数据采集 |
3.2 信号的频域分析 |
3.3 信号的滤波 |
第四章 误差分析与数据处理 |
4.1 误差分析 |
4.2 数据处理 |
第五章 变压器出厂试验 CAT |
5.1 空载试验 |
5.2 负载试验 |
5.3 工频耐压试验 |
5.4 感应高压试验 |
5.5 直流电阻试验 |
5.6 绝缘电阻试验 |
5.7 变压比试验 |
5.8 数理管理与试验判断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3)调频式谐振特高压试验电源的研制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插图索引 |
附表索引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2 高压电气设备试验的目的及分类 |
1.3 高压试验电源技术的发展概况和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高压试验电源种类的研究现状 |
1.3.2 高压试验电源控制方法的研究现状 |
1.3.3 高压试验电源PWM调制方法的研究现状 |
1.3.4 高压电气设备试验方法的研究现状 |
1.4 论文选题的支撑及各章节安排 |
第2章 基于模拟放大器的UHV-FTRTPS原理和控制方法 |
2.1 UHV-FTRTPS的基本结构 |
2.1.1 串联谐振方式 |
2.1.2 并联谐振方式 |
2.1.3 串并联谐振方式 |
2.2 基于模拟放大器的UHV-FTRTPS结构及原理 |
2.3 UHV-FTRTPS输出电压信号频率范围的确定 |
2.3.1 负载的频率特性 |
2.3.2 电源的重量与容性无功之间的关系 |
2.3.3 品质因数与频率上限的关系 |
2.4 DSP控制的智能调频、调幅控制算法 |
2.4.1 频率智能控制环节 |
2.4.2 电压幅值模糊-最优非线性PI控制环节 |
2.4.3 控制算法仿真结果分析 |
2.5 基于模拟放大器的UHV-FTRTPS主要部件设计 |
2.5.1 DSP控制器及正弦波发生器 |
2.5.2 桥式放大电路 |
2.5.3 过流、击穿保护电路 |
2.5.4 中间励磁升压变压器 |
2.5.5 特高压谐振电抗器及高压测量谐振电容器 |
2.6 试验结果分析 |
2.7 本章小结 |
第3章 不可控整流-H桥逆变的UHV-FTRTPS原理和控制方法 |
3.1 基于不可控整流-H桥逆变的UHV-FTRTPS结构 |
3.2 不可控整流-H桥逆变UHV-FTRTPS的数学模型 |
3.2.1 H桥电压型逆变器的传递函数 |
3.2.2 延时环节的传递函数 |
3.2.3 输出滤波器和谐振电路的传递函数 |
3.3 不可控整流-H桥逆变UHV-FTRTPS的控制策略 |
3.3.1 电压及频率总体控制策略 |
3.3.2 电压自调整PI控制 |
3.3.3 比例积分锁相自动调频控制原理及控制器参数取值范围 |
3.3.4 控制策略仿真研究与分析 |
3.4 大功率H桥逆变器缓冲电路及输出滤波器优化分析 |
3.4.1 大功率H桥逆变器缓冲电路的优化分析 |
3.4.2 大功率H桥逆变器输出滤波器的优化分析 |
3.5 试验验证与分析 |
3.5.1 RCD缓冲电路优化设计结果试验验证 |
3.5.2 控制算法试验研究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可控PWM整流-H桥逆变的UHV-FTRTPS控制方法和PWM波形研究 |
4.1 可控PWM整流-H桥逆变UHV-FTRTPS的基本结构 |
4.2 单相半桥PWM整流电路控制策略的研究 |
4.2.1 单相半桥PWM整流器工作模式 |
4.2.2 电源电压辨识的PWM整流器控制策略 |
4.3 H桥逆变器及特高压谐振电路控制策略的研究 |
4.3.1 逆变电路及特高压谐振电路数学模型 |
4.3.2 电压外环电流内环的控制策略 |
4.4 最佳PWM波形分析与实现 |
4.4.1 高频段同步SPWM调制最佳载波比N值的选取 |
4.4.2 低频段特定低次谐波消除调制法 |
4.4.3 带虚拟电阻的LCL输出滤波器 |
4.5 试验结果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大功率UHV-FTRTPS装置的型式试验及工程应用 |
5.1 大功率UHV-FTRTPS特高压无局放产生电路的研制 |
5.1.1 中间励磁升压变压器的研制 |
5.1.2 特高压谐振电路的研制 |
5.2 大功率UHV-FTRTPS特高压无局放产生电路的型式试验 |
5.2.1 中间励磁升压变压器的型式试验 |
5.2.2 高压谐振电抗器的型式试验 |
5.2.3 高压测量谐振电容器的型式试验 |
5.3 特高压变压器局部放电试验方案及试验结果 |
5.3.1 局部放电的基本原理 |
5.3.2 特高压变压器试品的参数及试验标准 |
5.3.3 特高压变压器局部放电试验方案 |
5.3.4 特高压变压器局部放电试验结果分析 |
5.4 特高压GIS耐压试验方案及试验结果 |
5.5 大功率UHV-FTRTPS工程应用中的关键问题 |
5.5.1 大功率功率放大柜工程应用中的关键问题 |
5.5.2 大功率UHV-FTRTPS工程应用中整体组装问题 |
5.6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
(4)氧化物色谱检测器气敏特性及在油中气体分析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变压器油中溶解气体分析技术的意义及研究现状 |
1.1.2 变压器油中溶解特征气体传感器技术研究现状 |
1.2 氧化物色谱气敏检测器在DGA中的应用 |
1.2.1 氧化锡气敏传感器研究现状 |
1.2.2 氧化锆燃料电池气敏检测器研究现状 |
1.3 基于DGA的变压器故障诊断及状态评估研究现状 |
1.3.1 比值法及特征气体法 |
1.3.2 智能算法用于变压器故障诊断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2章 基于第一性原理的气敏检测器特性仿真研究 |
2.1 绝热近似和哈特里-福克自洽场近似 |
2.2 密度泛函理论 |
2.2.1 Thomas-Fermi-Dirac模型 |
2.2.2 Hohenberg-Kohn定理 |
2.2.3 Kohn-Sham方程 |
2.2.4 交换关联泛函 |
2.3 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实现 |
2.3.1 周期超晶格方法及Bloch定理 |
2.3.2 赝势近似法 |
2.4 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第一性原理的气敏检测器机理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氧化锡气敏色谱检测器特性研究 |
3.1 氧化物色谱检测器气敏检测理论 |
3.1.1 色谱柱塔板理论及流出曲线方程 |
3.1.2 气相色谱定量检测技术 |
3.1.3 氧化锡气敏检测器的制备及气敏检测方法 |
3.1.4 氧化锡色谱检测器定量数学模型 |
3.2 氧化物气敏色谱检测器信号去噪算法 |
3.2.1 氧化物气敏色谱检测器信号特点 |
3.2.2 离散小波变换与Mallat信号分解与重构 |
3.2.3 遗传阈值小波去噪研究 |
3.3 仿真与实验研究 |
3.4 氧化锡色谱检测器特性及定量试验 |
3.4.1 重复性试验 |
3.4.2 模型参数确定 |
3.4.3 准确性试验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氧化锆固体燃料电池色谱检测器特性研究 |
4.1 氧化锆固体燃料电池色谱检测器气敏检测理论 |
4.1.1 氧化锆固体燃料电池色谱检测器机理 |
4.1.2 氧化锆固然燃料电池色谱检测器制备及气敏检测方法 |
4.1.3 氧化锆固然燃料电池检测器定量数学模型 |
4.2 氧化锆固体燃料电池色谱检测器气敏特性试验研究 |
4.2.1 基线与灵敏度相关关系试验 |
4.2.2 重复性试验 |
4.2.3 检测限试验 |
4.3 氧化锆固体燃料电池色谱检测器气敏特性试验研究 |
4.3.1 N-S模型准确性 |
4.3.2 双对数模型准确性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氧化物色谱检测器及故障诊断算法的变压器在线监测系统 |
5.1 变压器油中溶解气体在线监测系统 |
5.1.1 基于真空鼓泡脱气法的油气分离单元设计 |
5.1.2 基于氧化物色谱检测器的分离单元 |
5.1.3 精密温度控制及高精度色谱信号数据采集 |
5.1.4 远程通信及客户端软件设计 |
5.2 基于油中气体分析的传统变压器故障诊断法及问题 |
5.3 RVM-ANFIS变压器故障诊断与状态评估模型 |
5.3.1 RVM理论及变压器过热和放电故障划分 |
5.3.2 ANFIS变压器故障诊断方法 |
5.3.3 RVM-ANFIS变压器故障评估方法 |
5.4 算例仿真与结果 |
5.4.1 变压器过热和放电故障划分 |
5.4.2 故障诊断细分及评估 |
5.5 在线监测系统及RVM-ANFIS工程应用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研究论文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申请的发明专利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申请的软件着作权 |
附录B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持、参与的科研项目 |
(5)高压开关柜过热问题及其解决方法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2 高压开关柜运行情况分析 |
1.2.1 高压开关柜过热故障现状分析 |
1.2.2 开关柜故障案例 |
1.2.2.1 220kV某变电站10kV 5020乙隔离手车故障 |
1.2.2.2 220kV某变电站10kV变低开关柜故障 |
1.2.3 现有温度监测及控制手段效果分析 |
1.3 大电流手车式开关柜触头热管集中散热装置研究目的 |
第二章 高压开关柜热管散热设计 |
2.1 热管装置设计 |
2.1.1 热管传热机理 |
2.1.2 热管参数设计 |
2.2 试验研究 |
2.2.1 试验平台建立 |
2.2.2 温升试验研究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柜体结构及热管装置结构优化 |
3.1 柜体结构优化 |
3.1.1 柜体结构优化方法 |
3.1.2 试验验证 |
3.2 热管装置结构优化 |
3.2.1 热管装置结构优化方法 |
3.2.2 试验验证 |
3.2.3 优化后热场仿真计算 |
3.2.3.1 仿真工况 |
3.2.3.2 分析方法 |
3.2.3.3 仿真结果及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大电流开关柜加装热管装置绝缘性能研究 |
4.1 电场仿真研究 |
4.1.1 电场仿真方法选择 |
4.1.2 电场仿真计算结果 |
4.2 耐压试验研究 |
4.2.1 工频耐压试验研究 |
4.2.2 耐雷冲击试验研究 |
4.2.3 试验结论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研究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6)基于随机集理论的电力系统运行风险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可靠性评估中负荷模型研究现状 |
1.3 元件故障率预测模型研究现状 |
1.4 运行风险评估与传统可靠性评估的对比 |
1.5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章 短期负荷预测综合模型 |
2.1 引言 |
2.2 不确定性理论 |
2.2.1 随机集的概念及性质 |
2.2.2 D-S证据理论的随机集描述 |
2.3 不确定性信息的随机集表示 |
2.3.1 随机变量的随机集表示 |
2.3.2 模糊集的随机集表示 |
2.3.3 随机集框架下多种负荷模型信息的融合 |
2.4 应用举例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元件运行故障率模型 |
3.1 引言 |
3.2 运行故障率预测模型 |
3.2.1 元件运行状态影响因素 |
3.2.2 主成分分析 |
3.2.3 故障率的计算 |
3.2.4 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 |
3.3 算法流程 |
3.4 算例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运行风险评估 |
4.1 引言 |
4.2 参数的不确定性建模 |
4.2.1 支路参数 |
4.2.2 节点负荷特征 |
4.2.3 约束所有参数的随机关系 |
4.3 风险指标的随机集形式 |
4.3.1 蒙特卡洛模拟法 |
4.3.2 随机集的扩展准则 |
4.3.3 区间潮流计算 |
4.3.4 元件级风险指标 |
4.3.5 系统级风险水平的一致性描述 |
4.4 算例分析 |
4.4.1 IEEE 33节点配电系统风险评估 |
4.4.2 IEEE 39节点算例系统风险评估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7)配电网柔性熄孤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背景和研究意义 |
1.2 单相接地消弧技术研究现状 |
1.2.1 无源消弧技术 |
1.2.2 有源消弧技术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2 配电网单相接地故障特征分析 |
2.1 中性点不接地系统单相接地故障特征分析 |
2.2 谐振接地系统单相接地故障特征分析 |
2.3 本章小结 |
3 配电网单相接地故障有源电压消弧原理研究 |
3.1 电压消弧原理的分析 |
3.2 柔性消弧系统原理分析 |
3.3 配电网单相接地故障柔性消弧实现流程 |
3.4 本章小结 |
4 配电网柔性熄弧系统的仿真分析 |
4.1 柔性熄弧仿真系统参数的选择 |
4.1.1 10k V配电网系统的等值参数 |
4.1.2 配电变压器的参数计算 |
4.1.3 注入变压器的参数计算 |
4.1.4 隔离变压器的参数计算 |
4.2 柔性熄弧的仿真模型的搭建 |
4.2.1 消弧线圈补偿的仿真分析 |
4.2.2 仅投功率源的仿真分析 |
4.2.3 柔性系统的仿真分析 |
4.2.4 柔性熄弧和消弧线圈配合的仿真分析 |
4.2.5 柔性熄弧无故障的仿真分析 |
4.2.6 柔性熄弧选相错误的仿真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5 配电网柔性熄弧系统的实验验证 |
5.1 实验环境 |
5.1.1 户外试验场一次接线 |
5.1.2 中性点接地方式 |
5.1.3 试验线路 |
5.2 配电网柔性熄弧系统实验 |
5.2.1 柔性熄弧系统仅投功率源实验 |
5.2.2 柔性熄弧系统实验 |
5.2.3 逆变器冲击问题实验 |
5.3 实验结果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9)配电网电压互感器非谐振故障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课题研究现状 |
1.2.1 电压互感器故障 |
1.2.2 电压互感器模型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
2 单相接地故障暂态过程 |
2.1 理论分析 |
2.1.1 单相接地故障发生 |
2.1.2 单相接地故障消失 |
2.2 暂态特征 |
2.2.1 铁磁谐振 |
2.2.2 非谐振故障 |
2.3 本章小结 |
3 10kV配电网仿真模型 |
3.1 电磁式电压互感器 |
3.1.1 励磁特性 |
3.1.2 仿真模型 |
3.2 其他设备 |
3.2.1 输电线路 |
3.2.2 变压器 |
3.3 配电网仿真模型及暂态特征判断 |
3.4 本章小结 |
4 单相接地故障消失后电压互感器暂态电流影响因素及抑制措施 |
4.1 暂态过程影响因素 |
4.1.1 故障消失时刻 |
4.1.2 系统对地电容 |
4.1.3 电压互感器励磁特性 |
4.1.4 接地电阻 |
4.2 电压互感器功率损耗计算 |
4.3 电压互感器暂态电流抑制措施 |
4.3.1 消耗电容存储能量 |
4.3.2 补偿系统对地电容 |
4.4 本章小结 |
5 配电网单相接地故障真型试验 |
5.1 系统介绍 |
5.1.1 主接线 |
5.1.2 设备参数 |
5.1.3 试验步骤 |
5.2 真型试验及仿真 |
5.3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学术成果 |
(10)计算机辅助测试在变压器出厂试验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CAT系统的工作原理 |
3 变压器出厂试验CAT |
3.1 试验项目概述 |
3.2 使用直接数字式测量仪器的试验项目 |
3.3 硬件模块式测试单元 |
4 CAT技术支持下的数据管理及测试诊断 |
4.1 数据管理 |
4.2 测试诊断 |
4.3 诊断实例 |
5 测量误差的抑制 |
6 结束语 |
四、变压器试验(七)(论文参考文献)
- [1]ITER PPEN主变压器电磁设计及其特性分析[D]. 杨志刚.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7(02)
- [2]电力变压器计算机辅助测试系统的研制[D]. 黄绍真. 东南大学, 2004(02)
- [3]调频式谐振特高压试验电源的研制及应用[D]. 徐先勇. 湖南大学, 2010(12)
- [4]氧化物色谱检测器气敏特性及在油中气体分析中的应用[D]. 范竞敏. 湖南大学, 2018(06)
- [5]高压开关柜过热问题及其解决方法研究与应用[D]. 姚远. 华南理工大学, 2018(12)
- [6]基于随机集理论的电力系统运行风险评估[D]. 侯赞.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18(04)
- [7]配电网柔性熄孤系统研究[D]. 景一文. 西安科技大学, 2021
- [8]变压器油与十二烷基苯混合油的老化特性[J]. 常宪民,王友功. 变压器, 1986(03)
- [9]配电网电压互感器非谐振故障分析研究[D]. 朱浩男. 西安科技大学, 2021
- [10]计算机辅助测试在变压器出厂试验中的应用[J]. 黄绍真,周建华,杜炎森. 电工技术杂志, 20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