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有企业前程似锦(论文文献综述)
徐亚娟[1](2020)在《前程似锦》文中研究说明集团公司成立了监事会。一批副处职以上的领导干部一纸任免令就到了监事会。集团公司改革进入深水区,管内大批基层单位撤销合并,全面调整生产力布局。老季收到的就是这样一张被任命为集团公司监事的人事命令。对于这样二十多万人的国有企业来说,公司监事会目前是个欲语还休的部门。大家直观的理解是,这个部门有"镇宅"的功能。监事会里一字排列的各位监事,大家都比照从前的"顾问"来理解。
昝丙艳[2](2019)在《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政策与制度研究》文中指出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在过去几年中大幅增长,到2017年末,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18090.4亿美元,其存量规模世界排名第二。近年来,中国企业对外投资不断扩大,2017年对外直接投资流量为1582.9亿美元,位列全球第三,已超过了外商在华投资规模。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迅猛增长已成为全球经济的一个重要现象。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具有明显的特点,其投资主体主要为国有企业,然而与国际同行相比较,缺乏竞争优势,其投资形式主要为跨境并购。本文主要采用实证分析、政策分析、对比分析、法律经济分析和文献研究等方法,从政府管理的母国政府政策与东道国制度因素两个角度考量,采用制度理论构建了理论框架,主要研究了母国政策和东道国制度因素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重点探讨了中国跨境并购政策以及欧盟反规避制度。首先,从国家层面讲,该研究对于提升对外直接投资的数量和质量,更好地发挥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正向作用有重要意义。其次,从企业层面讲,该研究对引导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决策与行为有较大的实践意义。第三,该论文解释了近些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各种特有的问题和现象,是现有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的补充。本文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对外直接投资计量指标从强度、密度和广度三元维度衡量;(2)在中国企业跨境并购政策和如何应对欧盟反规避制度上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本文的研究内容包括以下七个部分。首先,阐述了研究背景和选题意义,并介绍了研究内容、研究方法、逻辑结构以及主要的创新。第二,回顾了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理论,以及政策和制度相关的主要文献,为后续研究提供了的理论依据。第三,探讨了影响母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四项政策,分别是:(1)双边投资协定,(2)中国企业跨境并购政策,(3)基于出口和对外直接投资关系的OFDI政策,(4)“一带一路”倡议下的对外直接投资政策。母国政策是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重要影响因素,通常是正面支持,但在可能存在风险或者已经出现问题时母国政府要实施限制政策。双边投资协定初衷是母国政府对于对外直接投资的一种保护,但在中国跨境并购已经偏离理性轨道的时候母国政府应该要有一定的监管和限制措施。出口在中国经济发展中一直占有重要地位,第三章详细分析出口与对外直接投资的关系,在第六章提出相应的对外直接投资策略。“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对外开放及对外直接投资的建设重点,一方面有利于促进国际产能合作,另一方面可以帮助中国实现更多国际话语权。第四,从三个角度探讨了影响对外直接投资的东道国制度因素,分别是:(1)东道国制度环境下中国企业海外利益维护,(2)欧盟反规避制度,(3)企业异质性在东道国制度环境下的作用。东道国制度环境是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重要影响因素。中国在对外直接投资时,要面对不同的国家体制、政治环境、经济环境以及复杂的人文环境,因此如何维护中国企业合法权益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以欧盟反倾销反补贴法下的反规避制度为例,本文分析了东道国制度因素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提出了中国企业切实可行的应对策略。运用实际案例,从企业所有制结构视角出发,分析了中国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不同的所有制特征,以及这种异质性对于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作用。第五,运用法律经济分析与对比分析的方法,对相关的母国政策进行了探讨。法律经济分析方面借鉴了经济学领域效率等于产出与投入之比的概念,构建了政策效率分析模型,涉及了中国企业跨境并购政策的法律经济分析和金融业服务体系改革的法律经济分析,并验证了其效率性。对比分析涉及了中国和巴西的对外直接投资政策差异,以及中国和印度的对外直接投资比较,经过不同国家的对比,验证了对外直接投资中坚持开放和积极参与国际合作的观点。第六,依据前述分析,本文提出了国家层面和企业层面的政策建议,分别是中国企业跨境并购政策建议、应对欧盟反规避制度的政策建议、如何参与到全球治理之中的政策建议以及国际产能合作政策建议等。第七,研究结论。对全文的研究内容进行了概括性总结,结合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给出了全文研究结论。本文的主要结论是加强国际产能合作,积极参与到全球治理之中,重塑国际新秩序;政府继续给予投资企业退税或者补贴的政策支持;同时政府应引导企业实施国际贸易和对外直接投资的双重战略,并引导企业在投资国遇到不公正待遇时拿起法律的武器;为确保中国企业未来的跨境并购回归到真实、合规与理性的行为,政府必须实施相关系列的改革措施,充分发挥国内外的比较优势,实现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对于欧盟反规避制度,本文认为多数欧盟所谓的“规避行为”与关税规避行为并无本质不同,在关税法下即可处理。本文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领域的知识体系做出了贡献,有实证分析结果,也有理论政策建议。与大多数关于新兴经济体对外直接投资的研究不同,本文强调对外直接投资政策与制度的重要性。本文的理论框架也可以扩展到分析其他新兴经济体的对外直接投资政策,对政府和企业决策者有一定的参考意义。本文探讨了中国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的所有制特征及其对跨国并购的影响,并对中企跨境并购行为进行了深入探讨,为中国企业跨境并购行为回归理性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本文的研究成果对现有的中国跨国公司并购文献是一个补充,也为跨国公司的决策者和管理者提供了现实的启示。由于数据不完整及论文的篇幅所限,本文未对WTO规则中确立对反规避的立法以及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外直接投资过程中中国主导适用法律体系问题进行分析,有待作者继续研究。
宋洁[3](2019)在《利率市场化对企业技术创新影响的实证分析 ——基于信贷资源配置视角》文中提出目前,中国经济已进入高质量的经济发展阶段,企业是促进优质经济发展的支柱。在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也是实现企业技术创新不断发展、活力和创造力不断增强的过程。但在现实环境下,企业技术创新缺少大量的信贷资源支持。而利率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推进会促使银行信贷资源的更优分配,因此,根据利率市场化、信贷资源配置与企业技术创新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探寻利率市场化对企业技术创新的系统性影响,为推动企业技术创新水平的提高提供依据和参考。本文以信贷资源配置下,利率市场化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为研究主线。首先以利率市场化、信贷资源配置及企业技术创新三者之间的国内外相关研究以及利率市场化、信贷资源配置及技术创新概念的界定、模型的阐述为理论基础。其次,理论上系统阐述信贷资源约束下利率市场化对企业技术创新作用效应的作用机制,并根据作用机制选取2012-2016年的企业面板数据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实证分析,实证验证其影响。再次,对在信贷资源配置视角下,利率市场化对企业技术创新活动水平的溢出效应作用机制进行分析,根据作用机制选取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企业数据作为样本,实证分析各地区企业技术创新活动水平是否存在差异性,并检验在信贷资源配置视角下,利率市场化对企业技术创新活动水平的空间效应。最后,基于实证结果,为提升企业技术创新水平提出对策建议。主要研究如下:构建动态面板(GMM)模型,研究利率市场化对企业技术创新信贷资源约束的影响的作用路径。结果显示,利率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推进可以缓解企业技术创新所存在的信贷资源约束问题。利率市场化可以促使银行信贷资源进行更有效地配置,使资源流向优质企业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金融支持,促进企业技术创新。同时,企业技术创新不仅存在信贷资源约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固定资产投资约束,因此,通过与利率市场化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固定资产投资约束的影响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利率市场化在缓解企业技术创新信贷资源约束作用方面更为显着。除此之外,利率市场化推行之前,信贷资源更倾向于流向国有企业、高科技企业,从而抑制了非国有企业及非高科技企业技术创新的发展,通过对具有不同企业属性和行业特征的企业进行实证检验,发现利率市场化可以有效缓解非国有企业和非高新技术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的信贷资源约束,使信贷资源能够有效配置。之后,在信贷资源配置视角下,基于空间杜宾(SDM)模型,研究利率市场化对企业技术创新活动水平的空间效应。结果显示,利率市场化对企业技术创新活动水平具有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根据我国各省、市、自治区的企业技术创新活动水平来看,各地区具有明显的空间差异性。而且,当利率市场化改革逐步深入,使得企业能在更大程度上获得银行信贷资源,从而提升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水平,且原有的经济发展水平高、信贷资源充足的省份,其信贷资源会逐渐往周围省份流入,从而促进周围地区企业技术创新活动水平的提高。在考虑了空间作用的同时,当期信贷资源约束的减弱与利率市场化改革不断深入的协同作用下,促进当地技术创新活动水平的提高,并对周边地区产生显着的溢出效果。当利率市场化水平提升一个单位,则周边地区的企业技术创新活动水平将会提升12.720,且其作用在1%作用水平下显着。同时,对我国三大地区分别进行实证检验发现,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均具有明显的溢出效应,其空间自回归系数分别为0.060、0.330、0.760,根据估计结果可知,在东、中、西三大地区中技术创新活动水平的溢出效应中,最高的是西部地区,其次是东部地区,中部地区溢出效应最低。最后,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1)发挥银行的资金支持职能;(2)降低企业与银行之间的信息不对称;(3)优化信贷资源分配格局;(4)发挥技术创新水平高的区域的主导作用;(5)建立利率市场化、信贷资源配置与企业技术创新的协同发展机制。本文主要创新有,在研究视角上,基于企业微观层面研究利率市场化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及基于省级层面研究信贷资源配置下利率市场化对企业技术创新水平的空间效应。在研究方法上,利用动态面板模型及空间杜宾模型,精确刻画信贷资源配置视角下,利率市场化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路径及关键因素。在研究观点上,认为利率市场化可以缓解企业技术创新的信贷资源约束,尤其是对非国有企业、非高科技企业而言,且与固定资产投资约束进行对比更为显着,同时,认为利率市场化对企业技术创新活动水平具有空间溢出效应。
喻登科,薛静[4](2018)在《组织性格维度及表征与认知差异:员工认知视角》文中研究说明新经济环境下,组织性格成为企业差异化竞争优势的源泉。根据认知心理学进行研究设计,通过问卷调查获得员工认知视角下的组织性格描述性词语,利用质性分析工具进行编码,提取得到中国情境下企业组织性格的5个维度,并对不同性质企业组织的性格表征差异和不同类型员工对组织性格的认知差异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企业组织性格可以分为创新、宜人、开放、责任、发展等5个维度,5个维度围绕情感、思想和目标3个中心构念形成完整体系,由此提出企业组织的"五型性格"框架;企业组织在性格表征与认知方面均存在差异,表明组织性格既有内生也有外生成分,从人格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角度对其进行诠释都有一定的科学依据。企业组织的性格维度及其表征与认知差异,为中国企业性格培育带来了一些重要管理启示。
王秀玲[5](2019)在《股权激励范围设定对上市公司业绩的影响研究》文中提出股权激励是上市公司长期激励计划的一种方式,是激励对象薪酬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2005年12月31日,证监会颁布《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的意愿越来越强烈。根据激励对象的划分标准,可以将股权激励分为高管股权激励和员工股权激励,高管和员工在公司所承担的责任和义务、权利和能力存在很大的差异,股权激励对不同激励对象产生不同的激励效果。而实施股权激励的目标之一是促进公司业绩的增长,所以研究对不同的激励对象实施股权激励对公司业绩的影响有重要的意义。而在实践中,上市公司越来越倾向于扩大股权激励范围,对高管实施股权激励的同时,进一步会对员工实施股权激励。在目前研究股权激励多以高管股权激励作为研究对象,对员工股权激励关注较少。员工作为公司全生产要素的直接使用者,对公司的经营活动的成果起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对员工实施股权激励计划可以提高员工的风险承担能力,营造员工的团队合作和相互监督的文化,对公司业绩起到促进作用。因此,不仅研究高管股权激励,关注员工股权激励对公司业绩的影响也非常有意义。本文基于2006-2017年的数据为样本,研究股权激励范围对公司业绩的影响,得出的结论如下:(1)高管股权激励的强度与公司业绩负相关。(2)员工股权激励能够促进公司业绩。员工股权激励的强度与公司业绩正相关;相比于高管,员工股权激励对公司业绩的促进作用更加明显。(3)本文进一步检验了影响员工股权激励的激励效果的因素,分别从股权激励模式、股权激励有效期、员工之间的搭便车、员工股权激励范围、产权性质等角度研究其对于公司业绩的影响,为员工股权激励计划提供更多的思考。本文的主要内容: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包括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框架、研究创新。第二部分是文献综述,主要归纳总结了高管股权激励与公司业绩的关系、员工股权激励与公司业绩的关系以及股权激励计划设计的相关研究,最后对文献进行综合述评。第三部分是理论基础和假设提出,此部分主要介绍了关键变量的概念,本文的理论基础包括委托代理理论、管理层权利理论、人力资本理论、双因素激励理论,股权激励的现状分析,最后是基于理论分析提出假设。第四部分是研究设计,此部分介绍了样本选择和数据来源和变量的定义,最后是回归模型的建立。第五部分是实证结果和分析,此部分主要是对样本进行描述性统计和相关性分析、回归结果分析、稳定性检验和进一步分析。最后得出本文的研究结论和启示。根据本文研究提出以下建议:(1)扩大股权激励范围,合理设计高管股权激励方案,在制定中长期激励计划时,鼓励上市公司实施员工股权激励。(2)完善公司治理机制。健全上市公司的股东大会制度,完善董事会的结构,提高对高管实施股权激励的效率。(3)在设计员工股权激励方案时,公司可选择限制性股票,实施有效期长的股权激励,并且应该扩大员工激励范围,对更多的员工实施股权激励。(4)结合我国制度环境,鼓励国有企业实施股权激励计划,并提高国有企业股权激励效率。
任小琴[6](2019)在《当代中国大学生幸福观养成教育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改革开放的脚步越来越深入,我国的物质经济基础得到极大的发展,继建设小康社会、和谐社会被提上日程之后,党和国家更加关注人民的幸福问题。事实上,让人民幸福是党和国家一贯的追求目标和永恒的事业。政府的工作报告越来越多地提到“幸福”。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围绕党的事业,服务于国家的需要。当我们把关注的目光投向幸福这个终极目的,发现大学生的幸福观至关重要。本研究探索了大学生幸福观养成教育。第一章、第二章为此进行了理论准备,第一章对研究背景及意义、研究思路和方法、分析模式的设定等进行了论述,为研究做前期准备。第二章对幸福观的相关理论资源进行了梳理,在此基础上对幸福观、幸福观养成教育进行理论建构,为研究做了理论准备。第三章是在充分的理论准备之后,研究了我国大学生幸福观养成教育的基本情况。分为三个方面,“时代背景”是首要考察的环节。幸福观养成教育要确立目标,除了传统意义和普适意义上的目标外,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应当有新的时代性目标,即幸福观养成教育需与中国梦、核心价值体系、健康财富观、市场文化等融合起来。要完成这样的目标,我国当前的时代存在很多机遇,当然也有来自教育客体外部环境、内部环境的各种挑战。“历史考察”回顾了我国计划经济时期的以政治为取向的幸福观教育;经济转型期以经济为取向的幸福观教育;市场经济时期多元取向的幸福观养成教育。“现实状况”则回归当代,通过一系列实证研究发现,大学生幸福感的多少,与其幸福观是紧密相连的。当代中国大学生幸福观总体向好,但也存在很多问题。如幸福感总体并不十分强烈;在对幸福的系列问题的理解和认知上,不少大学生存在偏差;在追求幸福的路径、方式、受挫反应上,部分大学生存在不理性的态度。此外,在幸福观认知领域、追求领域、享有领域的养成教育上,我国采取的通常做法是不够完善的,幸福观教育还面临着一些困境。第四章是在第三章的基础上,从更细致的角度进行分析。运用五元分析模式从政府、社会、高校、家庭、个人进行了全方位的五元分析。首先,从政府层面,政府应当对大学生幸福观养成教育起引领的作用;其次,从社会的层面,社会应当在大学生幸福观养成教育上有积极的影响;再次,从高校的层面,高校是大学生幸福观养成教育的直接承担者,肩负着教育的重任;第四,从家庭的层面,家庭应助推大学生科学幸福观的内化;第五,从大学生个人的层面,个人作为幸福观养成教育的内因和受益者,必须有能力和有觉悟进行自省。这五个方面的应然和实然存在着较大差距,通过大量实证调查,探索了存在差距的原因。第五章在国内分析的基础上,将目光投向国外,以期分析国外在幸福观养成教育上的做法、经验和借鉴。选择美国、英国、法国进行研究,考察了这三个国家在幸福观养成教育上的基本举措,研究起主要特点,并分析了我国在五元视角下可以反思和借鉴的经验。第六章是对策章,基于上述对幸福观养成教育的目标研究、历史考察、现状分析,结合五元分析的结果,同时借鉴西方大学生幸福观养成教育的经验与教训,提出了一系列对策。这些对策形成了一个整体的系统,包括宏观上的顶层设计和微观上的具体设计。具体来看,首先,政府层面的设计。政府当明确幸福观养成的目标要求;坚持幸福观养成的主流声音;构建幸福观养成的纠偏机制;牵引幸福观养成的实践高度。其次,从社会的层面。社会当从社会制度层面夯实幸福观养成的基础;从社会文化的层面营造幸福观养成的氛围;从社会网络层面净化幸福观养成的环境;从社会市场层面提供幸福观养成的支撑;从财富分化层面纠正幸福观养成的误区;从多元载体层面引导幸福观养成的观念。第三,从高校的层面。高校当走出认识误区,设立目标体系,细化目标群体,依托心理科学,进行科际整合,完善现实对接,优化学科设置,发展体验式与价值选择式教学。第四,从家庭的层面。应大力推行家长教育,营造和谐家庭氛围,加强原生家庭的幸福延续和创伤阻断。第五,从个人的层面。个人当增强树立科学幸福观的自觉意识;提高获取幸福的能力;自觉抵制不健康幸福观的冲击;提高精神境界和需要层次。第七章主要针对五元要素之间要互动起来,形成动态与静态的结合,更好地完成大学生幸福观养成教育。第八章是对全文的总结。
张婷[7](2020)在《印尼民主转型背景下政商关系的演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构建新型政商关系,近年来国内学界关于政商关系的研究掀起了一个小高潮。然而国内外学者在进行研究时大多都聚焦于亚洲发达国家,对于一些发展中国家有所忽略,印尼就是其中之一。通过对印尼政治界和商界的互动交往的观察可以发现,在1998年经历了民主转型之后,政商关系出现了新变化。在此之前政界拥有绝对话语权,商界软弱无力、缺乏自主性、依附于政界而存在,政商之间不存在平等的沟通与对话或者是势均力敌的博弈。民主转型后,政商两界的天平虽未完全平衡,但政界开始从集中走向分散,并且在某些方面,例如选举,必须与商界进行沟通甚至是共谋,商界话语权和影响力逐步提升。本文以印度尼西亚的政商关系作为研究对象,从印尼民主转型前后的经济政策、政治经济发展历程和政商互动相关资料的整理和分析入手,对民主转型前后的政商关系进行梳理,对民主转型对印尼国家权力结构、政府政策输出和社会环境三方面的影响进行了归纳,并从而分析民主转型作为政商关系变化的动力因素是如何通过这三个方面发挥作用的。本文结构主要分为以下五个部分:第一章为引言部分,主要论述选题缘由与研究现状分析,介绍文章的主要研究思路和框架以及政商关系和民主转型的相关概念阐述。第二章回顾印尼民主转型前政商关系的形成历程,从强政府和弱商界两个方面入手分析民主转型前强政府控制下商界对政界的侍从关系。第三章从民主转型启动背景下国家权力结构、政策输出方式、社会环境三个方面的变化入手分析总结民主转型对政商关系的影响路径。第四章从政治精英对商界的影响和商业精英对政府的影响入手分析民主转型启动后政商关系的变化:从商界对政界的侍从关系转变为政商两界的共谋关系。最后,结语部分小结了本文主要内容,提出印尼民主转型后的政商关系距离健康的新型政商关系还有进步空间,而我国在构建新型政商关系时也可以吸取印尼的经验教训。
毛丹[8](2020)在《MT公司绩效考核体系优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随着全球环境气候变化,煤炭、石油等传统能源供需矛盾日益增加,虽然由于煤炭能源经济实惠的特性,在未来一段时间里煤炭将仍然是我国主要能源之一,但煤炭行情复杂多变,市场饱和竞争激烈,国内煤炭型企业为了适应新常态下的市场环境,提高自身核心竞争力将成为重中之重。在诸多企业管理手段中,绩效考核作为人力资源管理核心职能之一,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一个重要工具,它能够客观公正的评价员工对企业的贡献,以激发员工活力、开发员工潜力、吸引外来人才,共同实现企业战略目标。MT公司作为传统煤炭型国有企业,面临着同类企业通病,人才需求缺口大和人才流失严重,这要求企业必须尽快提高自身管理能力,如何建立一套科学、完善、有效的绩效考核体系是MT公司目前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本文基于绩效考核理论研究基础,以MT公司作为研究对象。首先通过基层员工问卷调查和领导层访谈对公司基层员工现行绩效考核体系进行了统计分析,发现了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了问题产生原因,以在此基础上对现行绩效考核体系作出优化设计,建立一套贴合MT公司实际,科学、便捷、有效的绩效考核体系,使绩效考核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在优化MT公司绩效考核体系的过程中,运用了目标管理法和平衡计分卡法分解MT公司战略发展目标,在以公司战略为导向的前提下运用关键绩效指标法对考核指标进行了重新设计,解决了现行绩效考核体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同时调整补充了考核流程体系,完善了考核结果应用,梳理了方案顺利实施的保障措施,希望以此能提升MT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同时对其它同类企业基层员工绩效考核起到借鉴作用。
汪海[9](1997)在《国有企业前程似锦》文中认为 这些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随着个体、乡镇、三资等非国有企业的急速发展,我国的国有企业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国有企业能不能搞好?优秀的传统的管理办法对国有企业还有没有用?中国民族工业能不能参与国际市场竞争?这些都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 这里我们可以告慰大家的是,国有青岛双星集团公司在历经十几年的风雨沧桑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已从十几年前的一个仅有2000多名员工,资产总额不足千万元的中型鞋厂,发展成为当今世界实际生产规模最大、拥有2万多名员工、130多家成员单位、资产总额高达16亿元的跨国企业集团。从1984年到1995年,双星的销售收入由3900万元增至20亿元;年出
王依宁[10](2020)在《管理会计工具在YL集团战略管理中的整合性应用》文中研究说明在中国市场化进程不断发展的背景下,企业必须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才能在竞争中获得生存和发展的有利地位。在未来的发展中,要不断提高对技术水平和产成品质量的要求,并在配合其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改进管理模式,这样可以有助于企业全面竞争力的提高。中国的许多公司都广泛使用了管理会计工具,或者机械照搬了其他国外公司的成功管理经验,但还没有形成能够满足自身发展所需的管理模型。因此,中国企业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如何依据企业自身的发展现状实现管理方式的创新。面对这一重要问题,许多公司正在积极探索,一些企业已经采用将不同的管理会计工具进行整合应用的方法来实现管理模式的创新。从战略管理的角度出发,以YL集团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研究与案例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进行战略管理会计工具整合性应用的探讨。首先,对管理会计工具发展的国内外背景及研究成果进行介绍,阐述本文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接下来,在分析YL集团现行战略的基础上,着重介绍了管理会计工具整合的做法,在战略调整阶段将SWOT分析与价值链分析进行整合,在战略实施阶段将战略地图与平衡计分卡进行整合。将调整后的战略在YL集团不同的业务部门进行应用,在实施战略的过程中体现管理会计工具整合的必要性。通过对案例的分析,认为YL集团的发展离不开战略管理形成的核心竞争力,管理模式的创新是增强其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而管理会计工具的整合极大地推动了管理模式的创新。由于战略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所以在企业发展的不同时期也应对其战略进行相应的调整。本文通过对管理会计工具在YL集团战略管理中的整合性应用的研究,体现了企业在管理模式上进行创新整合的必要性,也为日后在战略管理的基础上实现管理会计工具的整合提供了发展方向的指导。
二、国有企业前程似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国有企业前程似锦(论文提纲范文)
(1)前程似锦(论文提纲范文)
一 |
二 |
三 |
四 |
(2)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政策与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
1.2 理论及实践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研究内容与结构框架 |
1.4 主要研究方法 |
1.5 数据来源、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
1.5.1 数据来源 |
1.5.2 研究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
1.5.3 研究难点与不足之处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国际投资理论回顾 |
2.2 政策与制度国内外文献回顾 |
2.2.1 国内文献回顾 |
2.2.1.1 国内文献研究侧重点 |
2.2.1.2 国内文献小结 |
2.2.2 国外文献回顾 |
2.2.2.1 国外文献侧重点 |
2.2.2.2 国外文献小结 |
2.3 文献述评和本文研究要点 |
2.3.1 文献述评 |
2.3.2 本文研究要点 |
第3章 母国政策因素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 |
3.1 政策的内涵与外延 |
3.2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政策演变 |
3.3 双边投资协定对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影响的实证分析 |
3.3.1 计量模型设计、数据与变量 |
3.3.2 BIT对OFDI影响的实证估计结果、分析与检验 |
3.3.3 实证结论 |
3.4 中国企业跨境并购政策 |
3.4.1 跨境并购大幅增长 |
3.4.2 大规模跨境并购的深层动因 |
3.4.3 非理性不合规跨境并购的负面效应 |
3.4.4 加大监管力度引导真实合规性与理性回归 |
3.4.5 新政策下跨境并购走势 |
3.5 基于出口与对外直接投资的关系的OFDI政策 |
3.6 “一带一路”下的对外直接投资政策 |
3.6.1 “一带一路”倡议的意义 |
3.6.2 “一带一路”的内在背景与化解产能过剩 |
3.6.3 “一带一路”的外在背景与构建全球新秩序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东道国制度环境因素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 |
4.1 制度的内涵与外延 |
4.2 东道国制度环境下的中国企业海外利益维护 |
4.3 欧盟反规避制度下的对外直接投资 |
4.3.1 欧盟反规避制度的演变与发展 |
4.3.2 欧盟反规避条款的正当性质疑 |
4.3.3 欧盟反规避条款的合法性质疑 |
4.4 企业异质性在东道国制度环境下的作用 |
4.4.1 企业所有制结构 |
4.4.2 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特点 |
4.4.3 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案例分析 |
4.4.4 国有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特点 |
4.4.5 国有企业实际案例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政策法律经济分析与比较分析 |
5.1 母国政策的法律经济分析 |
5.1.1 跨境并购监管政策法律经济分析 |
5.1.2 金融服务体系改革政策效率法律经济分析 |
5.1.3 法律经济分析小结 |
5.2 母国对外直接投资政策的比较分析 |
5.2.1 中国与巴西对外直接投资政策比较分析 |
5.2.2 中国与印度对外直接投资政策比较分析 |
5.2.3 对比分析小结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政策建议 |
第7章 研究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3)利率市场化对企业技术创新影响的实证分析 ——基于信贷资源配置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关于银行信贷资源与技术创新的研究 |
1.2.2 关于利率市场化与信贷资源配置的研究 |
1.2.3 关于利率市场化与技术创新的研究 |
1.2.4 文献评述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本文技术路线图 |
1.3.3 研究方法 |
1.4 创新之处与不足 |
1.4.1 创新之处 |
1.4.2 本文不足 |
第2章 概念界定与模型阐述 |
2.1 概念界定 |
2.1.1 利率市场化 |
2.1.2 信贷资源配置 |
2.1.3 技术创新 |
2.2 模型阐述 |
2.2.1 企业投资-现金流敏感度的欧拉方程模型 |
2.2.2 动态面板模型 |
2.2.3 空间杜宾模型 |
第3章 信贷资源配置下利率市场化对企业技术创新的作用路径 |
3.1 利率市场化对企业技术创新影响效应的作用路径 |
3.2 利率市场化对企业技术创新溢出效应的作用路径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信贷资源约束下利率市场化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效应 |
4.1 模型构建 |
4.2 变量选取与说明 |
4.3 实证检验及结果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信贷资源配置下利率市场化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溢出效应 |
5.1 模型设定 |
5.2 变量选取与说明 |
5.3 实证检验与结果分析 |
5.3.1 企业创新产出的差异性分析 |
5.3.2 空间权重矩阵 |
5.3.3 空间相关性检验 |
5.3.4 实证结果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
6.1 主要结论 |
6.2 政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4)组织性格维度及表征与认知差异:员工认知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文献回顾 |
2 研究设计 |
2.1 问卷设计、发放与回收 |
2.2 研究步骤与方法 |
2.2.1 数据整理与词频统计 |
2.2.2 组织性格维度提取 |
2.2.3 组织性格表征与认知差异辨析 |
3 研究分析 |
3.1 维度提取 |
3.1.1 描述性分析 |
3.1.2 组织性格分析 |
3.2 表征与认知差异分析 |
3.2.1 认知差异分析 |
3.2.2 表征差异分析 |
4 结论 |
4.1 研究结论 |
4.2 创新与启示 |
4.3 不足与展望 |
(5)股权激励范围设定对上市公司业绩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研究框架和研究方法 |
1.4 研究创新 |
2 文献综述 |
2.1 高管股权激励与公司业绩的相关研究 |
2.1.1 基于管理者防御假说的研究 |
2.1.2 基于利益趋同假说的研究 |
2.1.3 基于管理者防御假说与利益趋同假说共同作用的研究 |
2.2 员工股权激励与公司业绩的相关研究 |
2.2.1 员工股权激励对公司业绩的促进作用 |
2.2.2 员工股权激励对公司业绩的抑制作用 |
2.3 股权激励制度设计的相关研究 |
2.3.1 激励对象的范围对股权激励效应的影响 |
2.3.2 授予数量的多少对股权激励效应的影响 |
2.3.3 激励模式的选择对股权激励效应的影响 |
2.3.4 激励期限的长短对股权激励效应的影响 |
2.4 文献综述评述 |
3 理论分析与假设提出 |
3.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3.1.1 高管股权激励的概念界定 |
3.1.2 员工股权激励的概念界定 |
3.1.3 公司业绩的概念界定 |
3.2 理论基础 |
3.2.1 委托代理理论 |
3.2.2 管理层权利理论 |
3.2.3 人力资本理论 |
3.2.4 双因素激励理论 |
3.3 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现状 |
3.3.1 实施股权激励上市公司行业分布 |
3.3.2 股权激励授予对象分析 |
3.3.3 实施员工股权激励的股权激励模式 |
3.3.4 实施员工股权激励上市公司性质 |
3.4 研究假设 |
3.4.1 高管股权激励对公司业绩的影响研究 |
3.4.2 扩大股权激励范围对公司业绩的影响研究 |
4 研究设计 |
4.1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
4.2 变量定义 |
4.2.1 被解释变量 |
4.2.2 解释变量 |
4.2.3 控制变量 |
4.3 回归模型的建立 |
5 实证结果和分析 |
5.1 描述性统计 |
5.1.1 全样本的描述性统计 |
5.1.2 股权激励样本组的描述性统计 |
5.2 相关性检验 |
5.3 股权激励效果分析 |
5.3.1 高管股权激励对公司业绩的实证检验 |
5.3.2 扩大股权激励范围对公司业绩的实证检验 |
5.4 稳健性检验 |
5.4.1 替换被解释变量 |
5.4.2 遗漏控制变量 |
5.4.3 处理效应模型 |
5.5 进一步分析 |
5.5.1 股权激励模式对公司业绩的影响研究 |
5.5.2 股权激励有效期对公司业绩的影响研究 |
5.5.3 员工之间的搭便车对员工股权激励有效性的影响研究 |
5.5.4 员工股权激励范围对公司业绩的影响研究 |
5.5.5 产权性质对员工股权激励有效性的影响研究 |
6 研究结论与启示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启示 |
6.3 研究局限与展望 |
6.3.1 研究不足 |
6.3.2 进一步展望 |
参考文献 |
后记 |
(6)当代中国大学生幸福观养成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 |
1.2.2 国外研究 |
1.2.3 观点评述 |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分析模式的设定 |
1.4.1 模式依据 |
1.4.2 模式设计 |
1.4.3 模式验证 |
1.5 概念与理论基础 |
1.5.1 概念厘定 |
1.5.2 理论基础 |
1.6 研究创新与不足 |
1.6.1 创新之处 |
1.6.2 不足之处 |
第二章 大学生幸福观养成教育的理论准备 |
2.1 幸福观的理论资源 |
2.1.1 马克思主义幸福观 |
2.1.2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幸福观 |
2.1.3 西方的典型幸福观 |
2.2 幸福观的理论建构 |
2.2.1 幸福观的结构 |
2.2.2 幸福观的特征 |
2.2.3 幸福观的功能 |
2.3 幸福观养成教育的理论建构 |
2.3.1 幸福观养成教育的构成 |
2.3.2 幸福观养成教育的功能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当代中国大学生幸福观养成教育的基本情况 |
3.1 时代背景 |
3.1.1 新时代赋予的目标要求 |
3.1.2 大学生幸福观养成教育面临的挑战 |
3.1.3 大学生幸福观养成教育存在的机遇 |
3.2 历史考察 |
3.2.1 计划经济时期政治取向的幸福观养成教育 |
3.2.2 转型经济时期经济取向的幸福观养成教育 |
3.2.3 市场经济时期多元取向的幸福观养成教育 |
3.3 现实状况 |
3.3.1 大学生幸福感现状 |
3.3.2 大学生幸福观现状 |
3.3.3 大学生幸福观养成教育现状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当代中国大学生幸福观养成教育的五元分析 |
4.1 政府层面的大学生幸福观养成教育 |
4.1.1 应然要求 |
4.1.2 实然状况 |
4.1.3 问题原因 |
4.2 社会层面的大学生幸福观养成教育 |
4.2.1 应然要求 |
4.2.2 实然状况 |
4.2.3 问题原因 |
4.3 高校层面的大学生幸福观养成教育 |
4.3.1 应然要求 |
4.3.2 实然状况 |
4.3.3 问题原因 |
4.4 家庭层面的大学生幸福观养成教育 |
4.4.1 应然要求 |
4.4.2 实然状况 |
4.4.3 问题原因 |
4.5 个人层面的幸福观养成教育 |
4.5.1 应然要求 |
4.5.2 实然状况 |
4.5.3 问题原因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西方大学生幸福观养成教育的反思与借鉴 |
5.1 基本举措 |
5.1.1 美国大学生幸福观养成教育 |
5.1.2 英国大学生幸福观养成教育 |
5.1.3 法国大学生幸福观养成教育 |
5.2 主要特点 |
5.2.1 广泛渗透性 |
5.2.2 目标淡化性 |
5.2.3 科际整合性 |
5.2.4 价值选择性 |
5.2.5 交流对话性 |
5.2.6 现实实用性 |
5.3 经验借鉴 |
5.3.1 政府层面:公民教育的反思与借鉴 |
5.3.2 社会层面:影视与文化的反思借鉴 |
5.3.3 高校层面:校内教学的反思与借鉴 |
5.3.4 个人层面:实践体验的反思与借鉴 |
5.3.5 家庭与个人层面:宗教思想的反思与借鉴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当代中国大学生幸福观养成教育的五元设计 |
6.1 政府层面的设计 |
6.1.1 定位:明确幸福观养成的目标要求 |
6.1.2 导航:坚持幸福观养成的主流声音 |
6.1.3 纠偏:构建幸福观养成的纠偏机制 |
6.1.4 提升:牵引幸福观养成的实践高度 |
6.2 社会层面的设计 |
6.2.1 从社会制度层面夯实幸福观养成的基础 |
6.2.2 从社会文化层面营造幸福观养成的氛围 |
6.2.3 从社会网络层面净化幸福观养成的环境 |
6.2.4 从社会市场层面提供幸福观养成的支撑 |
6.2.5 从社会现象层面纠正幸福观养成的误区 |
6.2.6 从社会载体层面引导幸福观养成的观念 |
6.3 高校层面的设计 |
6.3.1 认识前提:走出认识误区,完善思想政治教育 |
6.3.2 目标设定:设立目标体系,贯穿奋斗幸福观 |
6.3.3 客体细分:细化目标群体,分层实施幸福观教育 |
6.3.4 渠道优化:思政主渠道与科际整合结合 |
6.3.5 保障支撑:现实对接与学科设置相结合 |
6.3.6 实效提升:依托心理科学,提升幸福观教育实效 |
6.4 家庭层面的设计 |
6.4.1 大力推进家长教育,提升家长素质 |
6.4.2 多维度营造和谐幸福的家庭氛围 |
6.4.3 加强原生家庭的幸福延续和创伤阻断 |
6.5 个人层面的设计 |
6.5.1 增强树立科学幸福观的的自觉意识 |
6.5.2 提高获取幸福的能力 |
6.5.3 自觉抵制外界不健康幸福观的冲击 |
6.5.4 提高精神境界与需要层次 |
6.6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五元互动做好大学生幸福观养成教育 |
7.1 五元静态配合织育人之网 |
7.1.1 五元各司其职 |
7.1.2 五元内外结合 |
7.2 五元动态协调育幸福之人 |
7.2.1 五元互相渗透 |
7.2.2 五元互利共生 |
7.3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大学生幸福观养成教育现实状况调查 |
附录二 五元分析模式各层次的实然状况调查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7)印尼民主转型背景下政商关系的演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
1.1.1 选题缘由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基本概念界定 |
1.3.1 民主转型 |
1.3.2 政商关系 |
1.4 论文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1.4.1 论文创新点 |
1.4.2 本文的不足之处 |
1.5 论文研究方法与结构 |
1.5.1 研究方法 |
1.5.2 论文结构 |
第2章 民主转型前印度尼西亚的政商关系 |
2.1 民主转型前印度尼西亚政商关系的形成历程 |
2.1.1 1950 —1965:政界和商界的初步构建 |
2.1.2 1966 —1998:强政府主导下政商关系成型 |
2.2 民主转型前印度尼西亚的政商两界发展状况 |
2.2.1 政府体制与官僚体系 |
2.2.2 强政府主导的经济建设 |
2.2.3 商界主要资本的发展情况 |
2.2.4 政商互动情况 |
2.3 民主转型前的政商关系的特点 |
2.3.1 弱商界对强政界的依附 |
2.3.2 政商互动的范围有限 |
第3章 民主转型对印尼政商关系变化的影响分析 |
3.1 民主转型导致国家权力结构变化及对政商关系的影响 |
3.1.1 民主转型启动后国家权力结构由集中到分散 |
3.1.2 国家权力结构变化对商界的影响 |
3.1.3 国家权力结构变化对政商关系的影响 |
3.2 民主转型导致政府政策输出方式变化及对政商关系的影响 |
3.2.1 民主转型前政府政策输出方式 |
3.2.2 民主转型启动后政府政策输出方式 |
3.2.3 政策输出方式改变后政商关系的变化 |
3.3 民主转型导致社会环境变化及对政商关系的影响 |
3.3.1 民主转型启动后社会环境更加宽松 |
3.3.2 社会环境变化后政商关系的改变 |
第4章 民主转型启动后印度尼西亚政商关系的变化 |
4.1 民主转型启动后印度尼西亚政商两界的发展状况 |
4.1.1 政界走向分散 |
4.1.2 商业精英实力进一步发展 |
4.1.3 政商人物身份的相互渗透 |
4.1.4 政商互动情况 |
4.2 民主转型启动后政商关系的特点 |
4.2.1 政商合作共谋利益 |
4.2.2 政商互动范围扩大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MT公司绩效考核体系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研究思路、内容及方法 |
1.2.1 研究思路 |
1.2.2 研究内容 |
1.2.3 研究方法 |
1.3 国内外绩效考核研究现状 |
1.4 主要创新点 |
第二章 理论综述 |
2.1 绩效考核和绩效管理 |
2.1.1 绩效和绩效考核 |
2.1.2 绩效管理 |
2.1.3 绩效考核和绩效管理 |
2.2 绩效考核体系 |
2.2.1 绩效考核指标体系 |
2.2.2 绩效考核流程体系 |
2.3 绩效考核常用工具 |
2.3.1 目标管理法(MBO) |
2.3.2 平衡计分卡法(BSC) |
2.3.3 关键绩效指标法(KPI)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MT公司绩效考核现状 |
3.1 MT公司概况 |
3.1.1 公司概况 |
3.1.2 公司组织架构 |
3.1.3 公司人员结构 |
3.2 MT公司绩效考核体系现状 |
3.2.1 现行绩效考核指标体系 |
3.2.2 现行绩效考核流程体系 |
3.2.3 现行绩效考核结果应用 |
3.2.4 现行绩效考核体系调研 |
3.3 MT公司现行绩效考核存在的问题 |
3.3.1 考核目的不明确 |
3.3.2 考核指标权重不科学 |
3.3.3 考核流程不够合理 |
3.3.4 考核反馈机制不健全 |
3.4 MT公司现行绩效考核存在问题原因分析 |
3.4.1 员工对绩效考核认识不足 |
3.4.2 绩效考核过程中缺乏有效沟通 |
3.4.3 企业缺乏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 |
第四章 MT公司绩效考核体系优化设计 |
4.1 绩效考核体系优化设计思路、目标和原则 |
4.1.1 设计思路 |
4.1.2 设计目标 |
4.1.3 设计原则 |
4.2 绩效考核指标优化设计 |
4.2.1 MBO公司战略目标分解 |
4.2.2 BSC部门级考核指标确认 |
4.2.3 公司中层管理人员考核指标设计 |
4.2.4 公司基层员工考核指标设计 |
4.3 绩效考核流程体系优化 |
4.3.1 绩效计划制定 |
4.3.2 绩效实施与辅导 |
4.3.3 结果反馈和沟通 |
4.3.4 考核结果应用 |
第五章 方案运行保障措施 |
5.1 组织保障 |
5.2 文化保障 |
5.3 制度保障 |
5.4 人员保障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局限与展望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10)管理会计工具在YL集团战略管理中的整合性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2 文献综述与相关理论 |
2.1 文献综述 |
2.1.1 国外研究文献 |
2.1.2 国内研究文献 |
2.1.3 国内外研究文献评述 |
2.2 战略管理的基础理论 |
2.2.1 战略管理的内涵 |
2.2.2 战略管理的基本特征 |
2.2.3 战略管理的关键环节 |
2.3 战略管理的主要管理会计工具 |
2.3.1 SWOT分析法 |
2.3.2 价值链分析法 |
2.3.3 平衡计分卡 |
2.3.4 战略地图 |
2.4 战略管理的理论基础 |
2.4.1 资源基础理论 |
2.4.2 动力能力理论 |
3 YL集团战略管理现状及改进设想 |
3.1 YL集团及其经营情况 |
3.1.1 YL集团简介 |
3.1.2 YL集团的经营情况 |
3.2 YL集团现行战略 |
3.2.1 市场渗透战略 |
3.2.2 品牌竞争战略 |
3.3 YL集团战略管理存在的问题 |
3.3.1 YL集团发展战略与外部环境不协调 |
3.3.2 战略实施存在资源条件缺口 |
3.3.3 战略执行不利 |
3.3.4 战略实施过程中各种信息反馈受阻 |
3.4 应用管理会计工具改进YL集团战略管理的设想 |
3.4.1 YL集团战略管理改进的现实需求 |
3.4.2 管理会计工具整合性应用的设想 |
4 管理会计工具在YL集团战略调整中的整合性应用 |
4.1 管理会计工具在YL集团战略调整中整合性应用方式设计 |
4.2 YL集团战略环境的SWOT分析 |
4.2.1 外部的机会与威胁分析 |
4.2.2 内部的强项与弱项分析 |
4.2.3 内外部环境的综合分析 |
4.3 YL集团战略定位的价值链分析 |
4.3.1 内部价值链的分析 |
4.3.2 外部价值链的分析 |
4.3.3 基于价值链的战略定位分析 |
4.4 YL集团的战略调整与重新制定 |
4.4.1 YL集团发展战略的调整 |
4.4.2 YL集团竞争战略的调整 |
4.4.3 YL集团营销战略的制定 |
4.4.4 YL集团产品战略的制定 |
5 管理会计工具在YL集团战略实施中的整合性应用 |
5.1 管理会计工具在YL集团战略实施中整合性应用方式设计 |
5.2 战略地图的引入 |
5.2.1 引入原因与目标 |
5.2.2 基于战略地图的战略管理模式 |
5.3 YL集团各维度主题与关键绩效指标的确定 |
5.3.1 财务维度的主题与关键绩效指标 |
5.3.2 客户维度的主题与关键绩效指标 |
5.3.3 内部流程维度的主题与关键绩效指标 |
5.3.4 学习与成长维度的主题与关键绩效指标 |
5.3.5 YL集团的战略地图的绘制 |
5.4 业务部门的平衡计分卡的设计 |
5.4.1 业务部门经营战略维度的划分 |
5.4.2 业务部门经营战略维度目标的确定 |
5.4.3 业务部门经营战略维度指标的确定 |
5.4.4 基于平衡计分卡的业务部门战略地图的绘制 |
5.5 基于战略地图的YL集团战略实施的管控 |
5.5.1 战略实施过程的反馈 |
5.5.2 战略实施绩效的考核评价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四、国有企业前程似锦(论文参考文献)
- [1]前程似锦[J]. 徐亚娟. 中国铁路文艺, 2020(03)
- [2]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政策与制度研究[D]. 昝丙艳.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19(01)
- [3]利率市场化对企业技术创新影响的实证分析 ——基于信贷资源配置视角[D]. 宋洁. 江西财经大学, 2019(01)
- [4]组织性格维度及表征与认知差异:员工认知视角[J]. 喻登科,薛静.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8(20)
- [5]股权激励范围设定对上市公司业绩的影响研究[D]. 王秀玲. 东北财经大学, 2019(08)
- [6]当代中国大学生幸福观养成教育研究[D]. 任小琴. 电子科技大学, 2019(04)
- [7]印尼民主转型背景下政商关系的演变研究[D]. 张婷.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8]MT公司绩效考核体系优化研究[D]. 毛丹. 山西大学, 2020(01)
- [9]国有企业前程似锦[J]. 汪海. 求是, 1997(01)
- [10]管理会计工具在YL集团战略管理中的整合性应用[D]. 王依宁. 哈尔滨商业大学, 20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