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维吾尔族的茶文化(论文文献综述)
付媛媛[1](2021)在《新中国动画电影中地域文化的审美特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文章从新中国动画电影中的地域文化元素出发,整理总结了新中国动画电影中地域文化元素在不同动画电影题材上的表现,以及地域文化在新中国动画电影发展中的审美流变。进而再从新中国动画电影的视听艺术中分析地域文化的审美特征,最后结合作者创作的动画电影剧本《簕山渔村历险记》,分析了该剧本中地域文化元素的题材和主题表现,研究了该剧本中地域文化的审美特色,探索了地域文化元素在未来中国动画电影创作中的可能性。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是梳理新中国动画电影中地域文化元素在四种动画电影题材上的表现。其次分析了地域文化元素在新中国动画电影三个阶段发展中的审美流变,这也是为后文新中国动画电影中地域文化元素的审美特征研究论述做铺垫。第二是结合新中国成立以后创作的优秀动画电影作品,研究了动画电影视听艺术中地域文化的审美特征。从画面和声音两个方面展开论述,分别从:外貌与服装、场景设计、动作设计、饮食符号四个方面论述画面构成审美感知和体验。又分别从:民族音乐、地方戏曲、方言对白三个方面论述声音增强审美表达和想象。第三是通过作者创作的动画电影剧本《簕山渔村历险记》,分析了该剧本中地域文化元素在动画电影题材和主题上的表现,并从外貌服饰、饮食文化、场景设计、地方音乐四个方面对该剧本中的地域文化元素进行审美研究,最后是探索地域文化元素在未来中国动画电影中的发展前景,使整个研究结构更加完整。结语主要是在全文的基础上对地域文化元素在新中国动画电影中的审美研究做了进一步的梳理与总结,并对自己的剧本创作加以分析,从自己创作的剧本展望中国动画电影的未来,衷心期待地域文化元素能在我国未来的动画电影创作中大放异彩。
万飘飘[2](2021)在《汉维茶文化对比初探》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开始热衷于研究茶文化,这股热潮也是现代人对茶文化的重视的反映。自中原饮茶习俗传至西域后,茶与新疆少数民族相互融合生成次生文化多层重叠积淀。本论文以茶为切入点,从茶文化的礼俗与茶文化的内涵两个方面对汉、维茶文化进行比较研究。
胡婧怡[3](2020)在《新疆永利假日酒店茶室室内设计》文中认为提到茶人们大多想到的是烟雨江南和巴蜀文化,很难将茶与新疆联系起来。随着对新疆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新疆特有的茶文化也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本论文的主要内容是新疆地域元素在茶室室内设计中的应用,通过对新疆地域元素的收集分析与提取再利用,使地域元素在现代设计中再度焕发活力,从而引起人们对于地域文化的关注,产生对历史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共鸣。本文首先通过通过文献研究法对传统意义上的茶文化和新疆地区特有的茶文化进行了探究,分析了两者的异同,发现新疆地区的茶文化具有更注重茶的养生作用、将茶作为人际交往的纽带以及饮茶氛围上更为热烈活跃的特点。其次从功能的角度出发对茶室进行了探究,将茶室分为商务洽谈型、休闲娱乐型、品牌推广型三大类,了解到茶室设计需在满足基本的茶事活动以外,还应满足人们包含休闲娱乐、展示销售、文化体验在内的其它需求,并且可根据消费对象的特点在整体中式复古的基础上融入其他设计元素。然后是通过调查研究法对新疆地区地域元素进行收集整理,通过实地调研以及文献查阅,从自然元素和人文元素两个方面对地形地貌、地域植物、维吾尔族民居及手工艺品等进行了分类整理,为实践部分对地域元素的提取和运用提供素材。实践部分以新疆永利假日酒店为对象,通过对项目的地理位置、周边环境以及原始空间的调研,得出该项目在功能上在满足大部分人群的使用功能外,还需要满足地域文化体验以及销售推广的需要。通过对阿以旺厅、檐廊、拱形窗、拼花砖饰等地域元素进行提取和运用,并从当地自然景观、民居以及手工艺品中对色彩进行提取,尝试探索出新疆地域元素与现代茶室空间的融合方法,希望对今后地域文化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起到一定的帮助。
田锦筠[4](2020)在《侗族油茶饮品的文化生态研究 ——以贵州省黎平县龙额乡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油茶饮品”是云贵高原东南缘“新月形”地带多个民族中普遍存在的一种文化事项。通过对相关研究的文献梳理发现,以往对油茶饮品的研究主要聚焦于如下几个方面:一是以油茶饮品为媒介,对单一民族文化展开全方位的探讨;二是对食物的获取、生产和消费进行解析,探寻油茶饮食文化的起源、礼俗和流变;三是探讨油茶饮品在社会、文化和经济等方面的功能,以及对不同民族间油茶饮品的加工进行比较分析。遗憾的是,相关研究并未对各民族油茶饮品烹制方法等要素为何会趋同而展开深入的探讨,即对油茶饮品并非单一民族的文化专利做出解释;亦未对油茶饮品形成的特殊历史过程,以及和生态环境的关系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围绕这一问题,笔者在油茶饮品概念界定的基础上,试图梳理其空间分布特点,探明其在云贵高原东南缘低山丘陵区跨文化分布的原因。论文以侗族油茶饮品的饮食习俗作为主要线索,选择贵州省黎平县龙额乡作为主要田野点对上述问题展开调查和研究。这是因为,当地侗族乡民一日三餐吃油茶,年岁节气吃油茶,人际往来吃油茶,油茶饮品在当地都被看作是“珍宝”,且有非常浓郁的油茶饮食习俗,符合研究中对油茶饮品所作的界定。通过民族学的参与观察与深度访谈,论文对龙额乡油茶饮品的分析发现,一方面,油茶饮品作为特定区域中的日常饮食,透露了传统社区中生产的琐碎,传递了社区成员间的社会关系。同时,油茶饮品的餐饮序列和配置等体现了游耕文化的残留。另外其丰富的食材构成与所处的生态环境密切关联;另一方面,临近龙额乡的广西和湖南等多地的苗、瑶、壮、土家、仫佬等民族也有相似的油茶饮品饮食习俗,在云贵高原东南缘的“新月形”地带形成了跨民族、跨文化的油茶饮品文化圈。论文认为,在油茶饮品的这种跨民族、跨文化的共享现象中,相关民族都经历了从游耕社会到固定农耕过渡的基本过程。为了更好地理解游耕文化在油茶饮品中的残留,本研究梳理了中国古代的游耕文化在南方山地发展的过程,认为在传统社区中,相关民族随着农耕文化的发展,由于受到自然与生态环境的影响,走向固定农耕并不彻底。同时,云贵高原东南缘地处常绿阔叶林带,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生物多样性凸显,可供食物的资源极多,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各民族的饮食文化特点。因此,油茶饮品可以看作是特殊历史过程中,相关民族应对相似的自然与生态环境,形成了跨文化的共享现象。从贵州省黎平县龙额乡侗族油茶饮品的民族志描述,分析其文化生态结构,以期通过个案的研究展现民族文化与自然生态的密切互动,说明油茶饮品是相关民族对其所处自然与生态环境具有能动适应性、创造性的文化事实,进而揭示人类社会生活与自然资源利用之间的良性关系,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与社会意义。
杨化冰[5](2020)在《安化黑茶的文化生态史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茶业的形成,是民族文化与生态环境在超长历史时期内相互作用的产物。研究安化黑茶即是探索安化黑茶从普通植物物种向茶业发展转化中,所体现出来的文化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相互适应与调适的过程。本文以安化黑茶为研究对象,从文化生态学的视角,借助跨学科的综合分析方法,对安化黑茶的发展脉络进行一个全方位的历史梳理。在层次上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安化黑茶在商品化的历史进程中,其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密切关联;二是安化黑茶产业社会功能与社会地位变迁的问题。安化黑茶作为一项重要产业,影响和推动其形成的因素不是纯自然环境,不是纯经济因素,也不是纯政治、文化因素或者某一民族独创的产物。他是当事民族为了本民族全体成员的生存与繁衍,凭借民族文化对当地生态系统进行不断适应、改造与利用的结果。可以说,安化黑茶的发展史就是一部茶叶文化生态史。因此,对这一关系的厘清,本文主要分为以下五个部分进行阐述。第一部分是论文的第三章和第四章。安化所处的自然生态系统,如土壤、气候、地理位置等自然生态条件均是最适宜茶树生长的地带之一,这成为安化黑茶产业发展的基本前提。从远古时代到北宋王朝,伴随着梅山文化的形成,大量汉族民众开始定居此地,融入当地文化,并参与到当地民族的茶叶经营。多民族文化的交织、互动以及调适使得安化黑茶的种植、加工制作技艺开始走向成熟,并与市场接轨,开始了商品化进程。第二部分是论文的第五章。这里主要运用文化生态学的相关理论,分析茶政变迁对安化黑茶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唐德宗年间始征茶税,茶叶被纳入国家统一的税赋管理体制。宋代西北边防吃紧,朝廷启动“茶马互市”政策,在西北边疆“以茶易马”,一直延续至清代中期。安化黑茶以其优良的品质和优惠的价格,从以非正规渠道逐步转向正规渠道进入“茶马互市”,并从中获利。明代以降,安化地区被确定为“盐茶开中”政策的主要执行区。清道光以后,为平息太平天国事件,湘军和淮军等地方武装为筹集军饷,转而插手控制茶叶的销售渠道,同时扩大自身的政治影响。清廷被迫放弃“茶引制”,改行“以票代引”。这一举措不仅化解了经费开支浩繁的难题,财政收入的增加,同时也促进了安化黑茶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安化黑茶由此而跻身世界名茶之列。可以说,安化的黑茶产业是在历代封建王朝的盐茶专卖制度体系下发展起来的。安化黑茶从民间普通商品交易,发展成为国家专卖物资,是社会制度和民族文化干预的结果。安化黑茶的身份、地位发生了质的变化,也为成为一项世界级的繁荣产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第三部分是论文的第六章。这部分主要探讨安化黑茶的边疆贸易和对外出口贸易。中国西北内陆以及北亚、俄罗斯等地,由于其特殊的自然与生态环境,当地民众形成了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计方式。茶叶不仅可以为他们提供所缺的碳水化合物、维生素C等营养成分,还可以作为一种蔬菜的替代品,进而饮茶的生活方式逐渐成为当地民众获取营养物质的重要来源。安化黑茶这一物美价廉的茶品在进入西北民众视野后,很快就被接纳,并广泛传播开来。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安化黑茶产业的快速发展。同时,在应用于政治、经济和文化、宗教等社会交往过程中,黑茶被西北、蒙古乃至俄罗斯的民众赋予了多重文化意义。黑茶已经不单单是一种简单的商品,而是经过异域文化调适过的“文化”产物,具有了一种社会“生命”物质的属性,并且已经完全融入到当地民众的日常生活之中,不可获缺。第四部分是论文的第七章。这一章运用文化生态学的理论,阐释了安化黑茶产制技艺的形成、发展和演变与政治、经济、民族文化等社会环境和气候、地理等自然环境密切相关。安化黑茶的育种、种植、采摘、制作等技术系统都明显带有浓厚的地方特色,这同样是民族文化与生态环境互动调适的产物。第五部分是论文的第八章。这一章通过对当地遗留下来的碑文深入剖析,证明安化黑茶产业在当地社会经济生活中所占据的重要地位,几乎整个社会都是围绕黑茶这一文化事项而展开,充分展示出在茶叶市场建构过程中,由于国家强制力的干预,而促成了各种制度及市场机制的形成,不同利益主体在不同时空条件下的互动,以及各种权利诉求、利益分配、社会文化资源的交互作用和影响,进而使得规范和约束茶叶种植和买卖的相应茶规也应运而生。以茶规为依托,围绕着茶叶的种植和运销活动,安化这一地方社会也逐渐发展出一整套适应市场需要的运行机制和新秩序。本文的第九章分析和总结了安化茶业社会功能与社会地位变迁的问题。纵观安化黑茶产业在传统社会的发展历程,从远古时期到清朝,安化黑茶从普通的植物物种一跃成为一项世界级的产业,其在社会中所发挥的政治和军事功能一直相伴而生。但是,伴随着国内、国际格局的巨变,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到来,安化黑茶产业发展的社会环境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国家性质的改变,国家政策的调整,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黑茶产业一直以来所发挥的政治和军事功能逐渐弱化,甚至开始退出历史舞台,从而导致黑茶产业在很长一段时期内的慢慢衰落,原来的富裕地区出现了贫困现象。暂时的衰败,绝对不能否定茶叶产业上千年的繁荣和所作出的历史贡献。在新时代背景下,茶叶产业的生态价值、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符合当代社会的发展需求,仍然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因此,对于安化黑茶的复兴,应该换一种思路,将其从旧社会制度的桎梏中脱离出来,置入新的社会制度之中,并赋予其新的文化生态价值和生命力,对其革新而不革命。只有通过这样的历史经验的总结和反思,才能提出推动安化黑茶产业复兴与可持续发展的有效举措,推动当下的生态文明建设,同时为类似地区的可持续脱贫提供有效借鉴和路径选择。
潘勇勇,李金芳[6](2020)在《试论新疆各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以维吾尔族茶文化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疆各民族文化从一开始就打上了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印记。以维吾尔族茶文化为例,自历史上从中原地区的茶叶传入新疆,本文通过以此形成的茶文化来探寻维吾尔族文化的根脉。进入新时代,新疆各民族要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增强中华文化认同,拥抱现代文明成果,在交流互鉴、融合共生中推动新疆各民族文化走向现代化。
樊虎帅,苏强,朱芸[7](2020)在《从中医药角度浅析维吾尔民族药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从中医药角度研究和重新认识维吾尔药茶。方法:从中医药组方的角度,利用文献与统计学结合的方法,对维吾尔族药茶的组成进行整理归纳,与中医药进行对比,对性味归经、配伍特点、功效及发展现状进行分析。结果:整理出关于药茶组方的文献12篇,涉及核心药物丁香、胡椒、肉桂及其他药物26种,姜科、伞形科、胡椒科、樟科的果实种子类居多,16种属药食同源;药性以温热为主,药味以辛、甘及苦味为主,归经以脾、胃、肾为主,功效分类以温里类和补虚类的芳香药为主,同时整理出5个常用药对。结论:对维吾尔药茶配伍特点、功效及发展现状等有了更新的认识和解读,为进一步开发维吾尔药茶提供了依据。
买托合提·居来提[8](2019)在《和田维吾尔医疗的地方实践 ——以医疗、疾病与文化为中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民族医药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是各民族智慧的结晶,亦是传统文化的瑰宝。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和交流,和田地区形成了极具特色的民族医药,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新中国成立之后,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和田地区的医疗事业取得了瞩目的成就,维吾尔医疗更是如此。本文从民族学和人类学的视角,对和田地区的部分维吾尔医院、私人诊所和医务人员进行了调研同时,探究了丝绸之路的繁荣对维吾尔医学形成和发展的影响、医疗空间的变化、医学知识的传承模式、医疗实践中的信任逻辑以及医疗实践中形成的医患关系等问题,并从医疗、疾病和文化角度对和田维吾尔医的地方实践进行了研究。本文共分以下六大部分:第一章:和田维吾尔医的医疗和文化。主要围绕以下两个主题展开:第一,维吾尔医药学产生的历史渊源、类型和特点,根据相关文献和田野调查资料,进一步探讨和田民间医疗文化的类型和特点,对民间医疗的社会认知和地位,丝绸之路的繁荣在维吾尔医药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以及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进行了探讨。第二,从文化视角看维吾尔民间医疗,对疾病分类、民间医疗中的符号以及疾病与治疗的逻辑进行了研究。第二章:和田维吾尔医的整体格局及现代发展。主要围绕以下四个主题展开:第一,作为医疗空间的家,系统地介绍了和田维吾尔医的形式和类型,具有多种身份的提维普(Tivip)和医师在社会上的地位;第二,医疗空间的转移,以此为切入,系统阐述从家庭到街头,逐步走向专业化和商业化的医疗实践。同时,介绍了此过程的主要途径、特点和实际存在的问题;第三,维吾尔“医院”的诞生历程,从而阐述维吾尔医学的重要发展阶段;第四,医疗管理体制和政策,本节系统的介绍了民族医药政策法规评价体系、民族医药政策在新疆民族医药中的作用以及民族医药制度改革对维吾尔医学的影响。第三章:和田维吾尔医的知识生产与延续。本章论述了传统医学知识继承模式的发展过程、教育模式下医学知识继承的状况、传统维吾尔医学和医学知识继承模式作为知识体系和医疗实践信任的逻辑。主要围绕以下三个主题展开:第一,作为知识体系的传统维吾尔医学及其传承模式;第二,知识传承的现代转型;第三,医疗实践中的信任逻辑。第四章:和田维吾尔族医疗实践中的医患关系。本章从以下四个角度进行研究。第一,医患双方对疾病的认知和培养,主要阐述不同身份的医患双方对疾病的理解以及在医疗实践中的博弈;第二,道德:维吾尔族制约医患关系的文化规则,论证了医德在整个治疗实践过程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第三,现代医学的制度逻辑及其对传统医学的影响,主要阐述了信任和医患沟通在整个治疗过程中的重要性;最后,维吾尔医疗场域中的医患关系,解释了不同领域的医者和患者之间的关系。维吾尔医学作为中华民族医药文化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民族医学的范畴,地域和文化的差异使其极具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作为维吾尔医药的发祥地之一,和田维吾尔医形成了具有和田地域特色的医疗文化,并已融入和田人民的日常生活。笔者作为和田人,在长期观察和田野调查中发现了很多实际问题。目前,维吾尔医学领域最大的问题是忽视了中医药学与维吾尔医学的关系。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维吾尔医学与佛教医学的关系。必须明确的是,维吾尔医学绝对不能等同于伊斯兰医学,维吾尔医学不是一个单一的文化圈,是以中华医药文化为基础形成和发展的医学文化;此外,执业医师综合素质较低,对传统医学知识和医疗实践的认识和理解不足,部分执业医师存在一定的医德问题。一些公立维吾尔医院管理模式和管理理念落后,跟不上社会的发展,与西方医疗机构相比,二者之间差距更大。江湖医生仍然存在,庸医的行为直接影响着医疗事业的发展;沟通观察能力差影响医患关系;医学知识的继承与保护存在一些问题。
曾刚[9](2019)在《浅析社会礼俗功能视角下的维吾尔族茶文化》文中研究说明在维吾尔族人民的日常生活中,茶扮演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民间甚至有着"无茶则病"和"宁可一日无食,不可一日无茶"的说法。从这两句谚语中,就可看出茶文化在维吾尔族文化生活中所占的重要地位。可以说,茶在维吾尔族人的眼中已经超越了饮品的定义,上升为其所特有的文化与礼俗,彰显着这个民族的风情与特色。本文从社会礼俗与功能的视角出发探析维吾尔族茶文化,从饮茶礼仪与禁忌、茶文化的社会功能等方面展开。
夏依旦·瓦力[10](2019)在《哈密麦西热甫中舞蹈文化的调查与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哈密是古代丝绸之路的要道,也是多种文化传播、交流和沉淀的历史文化遗产之地,这使哈密人民自古能歌善舞,喜诗会吟,每一个音符、每一组动律都渗透他们的血液中。在哈密艺术文化的历史长河中,哈密麦西热甫是哈密地区人民生活中独特的一种民俗活动,具有多种文化的撞击与交融的文化背景,蕴藏着丰厚的中华民族文化与民俗资源。而与这一文化空间不可分割的哈密民间舞蹈,在活动过程中作为一种“媒介”,不仅仅是娱乐活动和自身愉悦的手段,而且在社会、群体、个体中都具有一定的作用与价值所在,承载着中华民族文化与精神,它经历的是从民间艺术到宫廷艺术再到民间艺术这一悠久的发展历程。哈密民间舞蹈数量之庞大,种类之繁多,资源之丰富,遍布整个哈密地区。是哈密人民以身体为载体抒发感情,表达生活理想的一种艺术手段,也是当地人民的精神支柱与财富,更是联系民众感情的重要纽带。如今,哈密民间舞蹈已经走上舞台,走进课堂,值得我们的深思、研究与发现其中所蕴含的价值。本文以哈密最有特色的“阔克麦西热甫”与“奥尔达麦西热甫”为例,并作为理论知识与切入点,通过梳理与分析,对其中的哈密民间舞蹈进行分类,并对舞蹈的动作形态特征、表现内容与表演形式等进行调查与研究,展现出舞蹈蕴含在哈密麦西热甫中的作用与价值。基于此,对哈密麦西热甫中舞蹈文化的调查与研究,是认知哈密地区文化艺术的入口,也是对哈密地区舞蹈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提供有效地帮助。
二、维吾尔族的茶文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维吾尔族的茶文化(论文提纲范文)
(1)新中国动画电影中地域文化的审美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研究背景 |
二 研究现状 |
三 研究内容与意义 |
第一章 新中国动画电影中地域文化的概述 |
第一节 地域文化的概念 |
第二节 地域文化的特点 |
第三节 地域文化丰富拓展了新中国动画电影创作 |
第二章 新中国动画电影中地域文化元素的题材表现与审美流变 |
第一节 地域文化元素在新中国动画电影题材中的表现 |
一 民间传说题材挖掘中国传统文化 |
二 民间信仰题材表现民众精神生活 |
三 奇幻历险题材凸显地域文化符号 |
四 现实题材反映真实市井生活 |
第二节 地域文化元素在新中国动画电影发展中的审美流变 |
一 20 世纪50至60 年代民俗元素为主要表现形式 |
二 20 世纪80至90 年代民间故事为主要创作题材 |
三 21 世纪以来不同地域文化呈现多元化特征 |
第三章 新中国动画电影视听艺术中地域文化的审美特征 |
第一节 画面构成审美感知与体验 |
一 外貌与服饰塑造角色形象之美 |
二 场景设计彰显地域空间之美 |
三 动作设计凸显民俗活动之美 |
四 饮食符号表现地方习俗之美 |
第二节 声音增强审美表达与想象 |
一 民族音乐营造影片氛围之美 |
二 地方戏曲刻画角色形象之美 |
三 方言对白表现生活气息之美 |
第四章 动画电影剧本《簕山渔村历险记》中地域文化的审美探究 |
剧本内容阐述 |
第一节 地域文化元素的题材和主题表现 |
第二节 地域文化元素在动画电影剧本中的审美分析 |
一 外貌与服饰塑造广西簕山渔民形象 |
二 地方饮食文化反映渔民日常生活 |
三 地方场景设计体现渔村地理环境 |
四 地方民乐增强地域文化审美表达 |
第三节 地域文化元素在未来国产动画电影中的发展前景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剧本《簕山渔村历险记》 |
致谢 |
(2)汉维茶文化对比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一、茶的礼俗对比 |
(一)以茶待客的礼节 |
1. 汉族以茶待客的礼节 |
2. 维吾尔族以茶待客的礼节 |
(二)婚俗中的茶文化 |
1. 汉族婚俗中的茶文化 |
2. 维吾尔族婚俗中的茶文化 |
二、汉维茶文化内涵对比 |
(一)汉民族茶文化价值观 |
1. 以茶尚和 |
2. 以茶崇俭 |
(二)维吾尔族茶文化价值观 |
1. 以茶示礼 |
2. 以茶会友 |
三、结语 |
(3)新疆永利假日酒店茶室室内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的内容和框架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框架 |
1.4 研究现状及设计案例 |
1.4.1 研究现状 |
1.4.2 设计案例 |
1.5 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
2 茶室室内设计概述 |
2.1 茶文化的研究现状 |
2.1.1 传统意义上的茶文化 |
2.1.2 新疆地区特有的茶文化 |
2.2 茶室的研究现状 |
2.2.1 茶室的发展及类型 |
2.2.2 当代茶室设计的原则 |
2.2.3 当代茶室设计的趋势及挑战 |
3 新疆地域元素类型分析 |
3.1 自然元素 |
3.1.1 地形地貌 |
3.1.2 地域植物 |
3.2 人文元素 |
3.2.1 维吾尔族民居 |
3.2.2 拼花砖饰 |
3.2.3 家具 |
3.2.4 门饰 |
3.2.5 艾德莱斯绸 |
3.2.6 土陶 |
4 新疆永利假日酒店茶室室内设计实践 |
4.1 项目概况 |
4.1.1 地理位置 |
4.1.2 周边环境 |
4.1.3 内部原始空间 |
4.2 设计分析 |
4.2.1 项目定位 |
4.2.2 初步设计构思 |
4.2.3 功能分析 |
4.2.4 设计概念植入 |
4.3 功能分析 |
4.3.1 整体空间分析 |
4.3.2 整体功能分析 |
4.3.3 整体方案推演 |
4.3.4 平面布置图 |
4.3.5 功能分析及交通流线分析 |
4.4 地域元素在空间中的应用 |
4.4.1 建筑元素 |
4.4.2 装饰元素 |
4.4.3 色彩元素 |
4.4.4 材料元素 |
4.5 软装搭配方案 |
4.5.1 风格定位 |
4.5.2 材质定位 |
4.6 茶室整体效果展示 |
4.6.1 电梯口造景 |
4.6.2 服务台 |
4.6.3 接待区和茶艺展示区 |
4.6.4 地域文化体验区 |
4.6.5 沙发区 |
4.6.6 散座区 |
4.6.7 操作区 |
4.6.8 过道部分 |
4.6.9 包间部分 |
4.6.10 卫生间部分 |
5 结语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新疆永利假日酒店茶室室内设计施工图 |
附录B: 展板展示 |
附录C: 模型展示 |
附录D: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学术成果 |
致谢 |
(4)侗族油茶饮品的文化生态研究 ——以贵州省黎平县龙额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缘由 |
第二节 研究现状 |
一、关于生态民族学的研究 |
二、关于民族学与饮食文化的研究 |
第三节 研究对象及方法 |
第一章 龙额乡概况 |
第一节 自然与生态环境 |
第二节 特殊历史过程 |
第三节 民族与文化 |
第二章 食材构成的多样性 |
第一节 油茶饮品的食材构成 |
第二节 食材与所处环境的关系 |
第三节 食材与生计模式的关系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餐饮配置的特征 |
第一节 消费量大 |
第二节 功能多样 |
第三节 餐饮朴实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烹饪工艺的特征 |
第一节 茶油在烹制中的独特性 |
第二节 茶叶在烹制中的专属性 |
第三节 加工工艺的传统性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文化生态的适应 |
第一节 历史的模塑 |
第二节 环境的模塑 |
第三节 文化与环境的耦合 |
本章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5)安化黑茶的文化生态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缘起 |
第二节 文化生态学研究理论 |
第三节 安化黑茶研究现状 |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五节 研究意义与价值 |
第二章 跨文化语境下的物质流通 |
第一节 早期的物质流通研究 |
第二节 政治经济学派的物质研究 |
第三节 物质流通研究新走向 |
第三章 安化的地理环境与社会文化 |
第一节 自然地理与生态环境 |
第二节 梅山地域与族属 |
第三节 “梅山”历史沿革 |
第四章 安化黑茶的商品化发端 |
第一节 资江水运及货物运输 |
第二节 《茶经》与梅山茶事 |
第三节 商品茶定名 |
第五章 茶政变迁与黑茶贸易的互动关系 |
第一节 君王们的点金术:榷茶与税茶 |
第二节 几经波折:湖茶跻身茶马政 |
第三节 不断拓展疆域的黑茶贸易 |
第四节 传统专卖体制对茶业发展的影响 |
第六章 安化黑茶的贸易拓展 |
第一节 千年前的茶叶商贸活动 |
第二节 黑茶在蒙古的商贸往来 |
第三节 黑茶在新疆的商贸往来 |
第四节 黑茶在俄国的商贸往来 |
第七章 口述史中的“产”与“制” |
第一节 炊烟袅袅:沸腾的雪峰山麓 |
第二节 黑毛茶初制的传统工艺 |
第三节 千两茶:文化范畴的再生产 |
第八章 地方社会中的茶业人和茶事 |
第一节 茶叶流通环节的社会性适应 |
第二节 茶政管理者 |
第三节 中间商 |
第四节 茶叶生产者 |
第九章 安化黑茶与生态扶贫 |
第一节 黑茶产业与生态扶贫 |
第二节 安化黑茶产业面临的的困境 |
第三节 安化黑茶产业发展对策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附录 |
附录一 :安化黑茶制作技艺 |
附录二 :安化地方有关茶的民歌 |
附录三 :茶亭 |
附录四 :民间传说 |
(6)试论新疆各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以维吾尔族茶文化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唐代茶叶传入维吾尔人的社会生活 |
二、维吾尔族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
三、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增强中华文化认同 |
(7)从中医药角度浅析维吾尔民族药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来源与检索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用药频次分析、科属来源和药用部位分析 |
2.2 性味分析 |
2.3 归经分析 |
2.4 药对分析 |
2.5 成方制剂 |
3 讨论 |
3.1 煎煮习惯 |
3.2 制剂现状 |
3.3 对比中医 |
4 讨论 |
(8)和田维吾尔医疗的地方实践 ——以医疗、疾病与文化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的缘由 |
二、选题意义 |
三、概念界定 |
(一) 概念界定 |
四、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 国外研究现状 |
(二) 国内研究现状 |
五、研究方法 |
(一) 田野调查 |
(二) 文献资料研究 |
六、田野点概况 |
七、研究重难点与创新点 |
(一) 研究重难点 |
(二) 创新点 |
第一章 和田维吾尔医的医疗与医疗文化 |
第一节 维吾尔医药学的历史渊源、类型及特点 |
一、丝路文化交流与维吾尔医学形成与发展 |
二、和田民间医疗文化的类型和特点 |
三、民间医疗的社会认知及地位 |
第二节 作为文化体系的维吾尔民间医疗 |
一、疾病的文化解读 |
二、民间医疗中的象征符号 |
三、疾病与治疗的文化逻辑 |
第二章 和田维吾尔医的整体格局及其现代发展 |
第一节 作为医疗空间的家 |
一、医疗形式及其类型 |
二、拥有多重身份的民间郎中(提维普Tivip) |
三、医师的社会文化定位及权威 |
第二节 医疗空间的变迁:从家庭到街头 |
一、走向职业化和商业化的医疗实践 |
二、职业化和商业化医疗实践的过程及特点 |
三、职业化转化的路径及存在的问题 |
第三节 维吾尔“医院”的诞生 |
一、医院的建立:门诊发展为医院 |
二、私立医院与公立医院 |
三、现阶段维吾尔医医院的发展状况 |
第四节 医疗管理体制与政策 |
一、民族医药相关政策法规的评价 |
二、国家民族医药政策在新疆民族医药事业中的作用 |
三、国家医疗体制改革对维吾尔医学发展的意义 |
第三章 和田维吾尔医的知识生产与延续 |
第一节 作为知识体系的传统维吾尔医学及其传承模式 |
一、知识传承模式 |
二、习得与传承的基本模式 |
三、维吾尔医学中的知识观 |
第二节 知识传承的现代转型 |
一、师徒关系与师生关系 |
二、权威的维护与传递 |
三、从传统道德走向职业道德---传统的转型 |
第三节 医疗实践中的信任逻辑 |
一、传统医疗实践中的人际关系与权威 |
二、新时期医疗实践与社会信任 |
第四章 和田维吾尔医疗实践中的医患关系 |
第一节 医患双方的疾病认知 |
一、医师的知识体系 |
二、患者对疾病的认知 |
三、医疗实践中的博弈 |
第二节 道德:约束维吾尔医患关系的文化规则 |
一、基于道德的医患关系:来自田野的本土经验之一 |
二、医疗实践中的性别:来自田野的本土经验之二 |
三、“维医”或“伪医”:市场、权利、信任 |
四、传统医患关系中的信任规则及其调试 |
第三节 现代医学的制度逻辑及其对传统医学的冲击 |
一、道德约束缺失与信任危机 |
二、“医德”还是“异”德 |
三、信息不对称:医患沟通中的话语特征 |
第四节 维吾尔医疗场域中的医患关系:三甲医院的事例 |
一、病房中的医患关系:认知差异的实践形态 |
二、医师与患者不同的心理需求:相互理解的出发点 |
三、交流方式与信息交换:医患沟通中的问题与解决路径 |
结论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9)浅析社会礼俗功能视角下的维吾尔族茶文化(论文提纲范文)
一、维吾尔族茶文化的礼俗功能 |
(一) 饮茶礼仪 |
(二) 饮茶禁忌 |
二、茶文化的社会功能 |
(一) 茶的文艺功能 |
1. 民歌中的茶文化 |
2. 舞蹈中的茶文化 |
3. 麦西来甫中的茶文化 |
(二) 茶的养生功能 |
1. 药茶与季节的联系 |
2. 药茶与地域的联系 |
(10)哈密麦西热甫中舞蹈文化的调查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选题依据与背景 |
1.2 研究意义与价值 |
1.3 研究现状 |
1.3.1 相关着作研究 |
1.3.2 相关学术论文 |
1.4 基本思路与方法 |
1.5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1.5.1 创新点 |
1.5.2 不足之处 |
2.哈密麦西热甫的文化空间 |
2.1 哈密麦西热甫的种类 |
2.1.1 阔克麦西热甫 Kθk m??r?p |
2.1.2 奥尔达麦西热甫 Orda m??r?p |
2.2 哈密麦西热甫的基本构成 |
2.2.1 内容与流程 |
2.2.2 参与角色 |
2.2.3 音乐舞蹈环节 |
2.2.4 各类游戏环节 |
2.2.5 “茶”文化 |
2.2.6 场地、饮食、服饰 |
3.哈密麦西热甫中的舞蹈类型 |
3.1 哈密麦西热甫中的自娱性舞蹈 |
3.2 哈密麦西热甫中的表演性舞蹈 |
3.2.1 动物模拟舞蹈 |
3.2.2 技巧舞 |
4.哈密麦西热甫中舞蹈的文化特性与功能 |
4.1 哈密麦西热甫中舞蹈的文化特性 |
4.1.1 融合性 |
4.1.2 自娱性 |
4.1.3 技术性 |
4.2 哈密麦西热甫中舞蹈的功能 |
4.2.1 教育熏陶功能 |
4.2.2 象征功能 |
4.2.3 审美功能 |
4.2.4 交际功能 |
4.2.5 健身功能 |
5.舞蹈在哈密麦西热甫中的作用 |
5.1 舞蹈对哈密麦西热甫结构的形成作用 |
5.2 舞蹈对哈密麦西热甫发展的推进作用 |
5.2.1 舞蹈与哈密麦西热甫的水乳交融 |
5.2.2 舞蹈推进着哈密麦西热甫的发展 |
5.3 舞蹈对哈密麦西热甫传承的促进作用 |
5.3.1 舞蹈对哈密麦西热甫的传承有着重要影响 |
5.3.2 舞蹈是哈密麦西热甫传承发展的重要途径 |
结论 |
附录一:田野调查笔记 |
附录二:笔者田野调查地点与人物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四、维吾尔族的茶文化(论文参考文献)
- [1]新中国动画电影中地域文化的审美特征研究[D]. 付媛媛.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2]汉维茶文化对比初探[J]. 万飘飘. 才智, 2021(09)
- [3]新疆永利假日酒店茶室室内设计[D]. 胡婧怡.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0(02)
- [4]侗族油茶饮品的文化生态研究 ——以贵州省黎平县龙额乡为例[D]. 田锦筠. 吉首大学, 2020(03)
- [5]安化黑茶的文化生态史研究[D]. 杨化冰. 吉首大学, 2020(02)
- [6]试论新疆各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以维吾尔族茶文化为例[J]. 潘勇勇,李金芳. 丝绸之路, 2020(01)
- [7]从中医药角度浅析维吾尔民族药茶[J]. 樊虎帅,苏强,朱芸. 亚太传统医药, 2020(02)
- [8]和田维吾尔医疗的地方实践 ——以医疗、疾病与文化为中心[D]. 买托合提·居来提.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1)
- [9]浅析社会礼俗功能视角下的维吾尔族茶文化[J]. 曾刚. 中国民族博览, 2019(06)
- [10]哈密麦西热甫中舞蹈文化的调查与研究[D]. 夏依旦·瓦力. 新疆师范大学, 201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