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桑园地面覆盖有色薄膜对桑树生长和产量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施祥斌[1](2021)在《提高蚕种质量的几点体会》文中研究说明蚕种质量优劣直接影响栽桑养蚕的经济效益,关系着蚕种生产单位的生存与发展。蚕种生产单位必须创造良好的饲养环境,加强蚕种生产过程的监督管理和彻底贯彻各项技术措施,提升蚕种质量。
梁善宽[2](2021)在《桑蚕饲养技术与病害防控探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文章分析了桑蚕饲养技术的要点,研究如何做好饲养过程中的病害防控工作,指导养蚕户了解桑蚕饲养的技术要领,减少病虫害,提升桑蚕产量和质量,增加收入。
高志霞,胡小萍[3](2020)在《霍山县家蚕血液型脓病的发生原因及防控措施》文中研究指明介绍了霍山县的蚕桑产业发展情况,分析认为消毒防病不规范、蚕作处理不规范、不良气候条件诱发、桑园害虫交叉感染等是家蚕血液型脓病发生的主要原因。2019年针对性地采取了提高防病水平、加强消毒工作、规范蚕作处理、加强桑园管理、调整养蚕布局等防控措施,使霍山县家蚕血液型脓病最严重的中秋蚕期发病率下降了9.10个百分点。
鲁冰瑜[4](2020)在《三种大豆害虫绿色防控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进行了不同生物杀虫剂和化学杀虫剂对三种大豆田害虫药效试验、化学杀虫剂与增效剂混用减量增效试验、吡虫啉种衣剂防治大豆蚜试验、不同施药方法对溴氰菊酯药效影响试验和物理防治方法黄色诱虫板防治大豆蚜试验,筛选出对几种大豆田害虫防效好的杀虫剂、杀虫剂与增效剂混用配方,明确了不同施药方法对溴氰菊酯防效的影响,明确了吡虫啉种衣剂、黄色诱虫板对大豆蚜防效。结果如下:(1)吡虫啉、溴氰菊酯、阿维菌素和球孢白僵菌可用于防治大豆蚜盆栽试验中,化学杀虫剂吡虫啉、溴氰菊酯,生物杀虫剂阿维菌素、球孢白僵菌可防治大豆蚜,印楝素和苦参碱防效较差。田间试验中,吡虫啉15000倍液、溴氰菊酯1500倍液、阿维菌素3000倍液能有效防治大豆蚜,药后8 d防效高于95%,极显着高于球孢白僵菌300倍液(89.54%),球孢白僵菌有一定防效,但杀虫作用较慢,建议在大豆蚜发生轻时使用。(2)哒螨灵、阿维菌素和印楝素可用于防治大豆上叶螨化学杀虫剂哒螨灵2500倍液、生物杀虫剂阿维菌素3000倍液、印楝素1200倍液能有效防治叶螨,药后7 d防效均达90%以上,极显着高于苦参碱600倍液的防效(53.32%)。苦参碱防效较差,不建议使用。(3)溴氰菊酯、阿维菌素和印楝素可用于防治黏虫化学杀虫剂溴氰菊酯1500倍液、生物杀虫剂阿维菌素1000倍液和印楝素300倍液能有效防治黏虫,药后7 d校正虫口减退率为100%,极显着高于苦参碱250倍液(45.30%)。苦参碱防效较差,不建议使用。(4)施倍丰和激健对吡虫啉和溴氰菊酯防治大豆蚜有增效作用防治大豆蚜时,吡虫啉与施倍丰3000倍液混用时可减量40%,大豆蚜发生较轻时可减量60%。吡虫啉减量20%、40%并与施倍丰混用处理与正常用量(15000倍液)处理防效无显着差异,减量60%处理在仅药后1 d时显着低于正常用量处理。溴氰菊酯与施倍丰3000倍液混用防治大豆蚜可减量40%。溴氰菊酯减量20%、40%处理的防效与正常用量处理(1500倍液)无显着差异,减量60%处理防效在调查中均显着低于正常用量处理,不建议使用。防治大豆蚜时,与激健2000倍液混用可使吡虫啉减量60%。吡虫啉减量20%、40%和减量60%处理防效均与吡虫啉正常用量(15000倍液)处理无显着差异。防治大豆蚜时,与激健2000倍液混用可使溴氰菊酯减量40%。溴氰菊酯减量20%、40%处理防效与正常用量处理(1500倍液)差异不显着,减量60%处理防效药后均显着低于正常用量处理,防效低,不宜使用。(5)施倍丰对哒螨灵防治叶螨有增效作用防治叶螨时,哒螨灵与施倍丰3000倍液混用可减量40%,叶螨发生较轻时可减量至60%。哒螨灵减量20%处理药后1 d、3 d防效显着高于正常用量处理(2500倍液),减量40%处理防效与正常用量处理防效无显着差异,减量60%处理的防效在药后1 d、3 d极显着低于正常用量处理,但7 d时差异不显着,在叶螨发生轻时可使用。(6)施倍丰和激健对溴氰菊酯防治黏虫有增效作用防治黏虫时,溴氰菊酯与施倍丰3000倍液混用可减量40%,黏虫发生较轻时可减量至60%使用。溴氰菊酯减量20%、40%处理与正常用量(1500倍液)处理的防效无显着差异,减量60%处理的防效药后1 d、3 d极显着低于正常用量处理,7 d时上升至与正常用量处理差异不显着,可在黏虫发生轻时使用。防治黏虫时,溴氰菊酯与激健2000倍液混用可减量20%,黏虫发生较轻时可减量至60%。溴氰菊酯减量20%并与增效剂混用处理与正常用量(1500倍液)处理的防效差异不显着。减量40%处理与正常用量处理的防效仅3 d时差异显着,减量60%处理施药后1 d、3 d时防效极显着低于正常用量处理,但药后7 d时均与正常用量处理无显着差异。(7)叶背施药方式能提高溴氰菊酯对大豆蚜防效施药后1d、3d、8d溴氰菊酯叶背用药处理(1500倍液)校正虫口减退率分别为77.65%、87.66%、98.32%,正常施药处理(1500倍液)分别为72.62%、85.52%、98.16%,在三次调查中二者间无显着差异,但叶背用药处理的校正虫口减退率均高于正常用药处理。(8)吡虫啉种衣剂能有效防治大豆蚜吡虫啉种衣剂能有效防治大豆蚜,2018年吡虫啉种衣剂处理的平均防效为44.01%,2019年为38.32%。种衣剂处理大豆蚜发生量在大豆全生育期均低于CK,在大豆蚜发生高峰期能显着降低虫口数,且通过观察发现种衣剂对大豆生长无不良影响。2018年8月22日时虫口数和防效均最高,CK虫口数为11293.33头/百株,种衣剂处理虫口数为4360.00头/百株,极显着低于CK,防效达61.39%。2019年8月3日,大豆蚜发生量最大,CK虫口数为6568.89头/百株,种衣剂处理为4281.11头/百株,与CK差异显着,防效为34.83%。(9)黄色黏虫板可在大豆蚜发生高峰期防治大豆蚜,后期应停止使用黄板在大豆蚜发生高峰期对大豆蚜有一定防效,大豆蚜发生后期时防效低,且会误杀天敌,田间使用时应在高峰期结束后(试验中为8月下旬后)停止使用。2018年8月17日至9月21日在田间使用黄板,结果表明,黄板处理大豆蚜发生量高于未使用黄板处理,虫口减退率低于未使用黄板处理。2019年7月2日至9月22日在田间使用黄板,大豆蚜发生高峰期(试验中为7月末至8月下旬)黄板处理大豆蚜发生量和增长速度低于未使用黄板处理,发生后期大豆蚜发生量较高,虫口减退率低于未使用黄板处理。2019年使用黄板对大豆无显着的增产效果。
徐伟芳[5](2020)在《桑树内生枯草芽孢杆菌7PJ-16对桑椹菌核病生防作用及机理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桑椹菌核病,又称白果病或白椹病,是一种侵染果桑的主要真菌性病害。根据病原菌种类以及染病桑果的病症差异,可将该病害分为肥大性桑椹菌核病、小粒性桑椹菌核病和缩小性桑椹菌核病。不同病原菌引起的桑椹菌核病侵染循环基本一致,该病在我国重庆、四川、浙江等地均有发生,染病桑果失去商品与食用价值,给果桑产业带来极大经济损失。由于该病传播速度快、蔓延范围广、危害程度大,导致其有效防控难度较大。目前对桑椹菌核病的防治仍主要依赖于化学农药,但过量使用化学药剂不仅造成环境污染,亦会威胁桑椹食用安全。利用植物内生菌进行桑椹菌核病的生物防控将有利于果桑产业的健康发展,亦可为其他桑树病害防控提供新策略。本实验室前期从健康桑树中寻获一株对桑椹菌核病具有生防潜能的内生芽孢杆菌7PJ-16(前期研究鉴定其为Bacillus tequilensis 7PJ-16)。为进一步探索该菌株的生防作用及机理,本研究首先通过动物安全性实验和侵染定植实验,评估Bacillus sp.7PJ-16的生防潜力;并在优化7PJ-16菌株产抑菌活性物质发酵条件的基础上,大量制备菌悬液和活性发酵上清液,检测其对病原菌生长、桑园土壤微生态的影响,及田间防病与温室促生效果;进而基于对7PJ-16菌株的全基因组和互作转录组分析,挖掘并验证其发挥生防作用的功能基因,最终结合对抑菌活性物质的分离鉴定与促生相关物质的检测,系统揭示Bacillus sp.7PJ-16的生防机理。本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内生芽孢杆菌7PJ-16生防潜力的评估利用目标菌株生物防治桑椹菌核病需确保其使用安全。本研究利用Bacillus sp.7PJ-16菌悬液与发酵上清液,通过灌胃与肌肉注射两种接种方式处理小鼠后,所有小鼠均生长良好,且与对照相比,处理组小鼠的体重变化、血液常规指标与脏器指数均无显着差异;将Bacillus sp.7PJ-16菌悬液与发酵上清液处理的桑叶饲养家蚕,均未引起家蚕中毒死亡,且各处理组家蚕的生长发育及全茧量、茧层量、茧层率等蚕茧经济指标与对照组基本一致。动物安全性实验结果显示,Bacillus sp.7PJ-16菌悬液及其发酵上清液均不影响小鼠和家蚕的正常生长,具有较高的生物安全性。在宿主植物中有效定植将有利于生防菌更好地发挥防病促生作用。Bacillus sp.7PJ-16菌株具有较好的生物膜形成能力与运动性,这使其在植物体内具有较强的定植潜能。利用pGFP22质粒电转化7PJ-16菌株,成功获得与野生型7PJ-16菌株生物学特性无明显差异、且携带绿色荧光蛋白及氯霉素抗性标记的芽孢杆菌7PJ-16/gfp菌株。通过镜检观察浸根接种7PJ-16/gfp菌株的桑苗发现,接种1天后,该标记菌株在根尖、侧根、根毛等位点吸附和大量聚集,此时的菌体主要存在于根部侵染点的外表皮处;接种2-7天后,细菌逐渐向内表皮及维管组织中定植,在细胞内呈分散或聚集状分布;接种14-16天后,完成根部定植的菌体通过木质部导管向茎中迁徙,并于接种20天后,成功定植在叶片细胞间隙与叶脉中。进而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在含氯霉素平板上定量分析7PJ-16/gfp在桑树各组织器官内的消长动态。结果显示,标记菌株在浸根处理的桑苗根、茎、叶,以及田间单独喷菌处理的花(果)部位均具相同的动态变化规律,即先上升后下降最终趋于稳定。显微观察及重分离实验结果表明,Bacillus sp.7PJ-16可在桑根、茎、叶和花(果)中实现成功定植。进一步利用组织分离培养法在2015与2016年冬季、春季、秋季(共计六个季节),从四个果桑品种(川桑7637、长果桑、红果2号及新伦教)茎部中共分离获得608株内生细菌分离株。不同季节桑树内生菌种群分布结果显示,Bacillus spp.在连续两年各季节内生细菌中所占比例均在20%以上,尤以2016年冬季分离得到的芽孢杆菌最多,占该季节细菌总分离株的37.21%;同时Bacillus spp.的种群分布对宿主品种无明显偏好性,为多个品种果桑内生细菌的优势菌群。健康桑树内生细菌种群分布结果显示,Bacillus spp.能够长期以较高丰度稳定存在于不同品种的果桑体内。2.内生芽孢杆菌7PJ-16防病促生效果的研究为给后续室内抑菌和室外田间生防提供充足的实验材料,本文利用单因素与正交实验优化Bacillus sp.7PJ-16产生抑菌活性物质的发酵条件。发酵优化结果显示,该菌株最佳培养基配方与发酵条件为:蛋白胨0.5%、硫酸铵0.75%、麦芽糖3%、Na2HPO4 0.3%、培养温度为30℃、初始pH值为7.5、接种量为4%、装瓶量为30%、发酵时间为120 h。优化后的发酵培养基和培养条件有利于抑菌活性物质的合成。利用优化培养基大量发酵Bacillus sp.7PJ-16,收获菌悬液和发酵上清液,检测其对病原菌生长和桑园土壤微生态的影响。结果显示,7PJ-16菌悬液和发酵上清液均可明显抑制菌核萌发、菌丝生长、子实体生长发育以及孢子活力等菌核病原菌生长过程;与清水对照相比,经生防菌处理的桑园土壤中放线菌门的细菌比例显着升高,厚壁菌门中芽孢杆菌属的丰度亦有上升趋势,且β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接种生防菌的土壤菌群结构更加稳定。连续两年的田间生防实验结果表明,不同浓度菌悬液和不同稀释倍数发酵上清液均能不同程度防控桑椹菌核病的发生,其中施用3次1.0×109 CFU/mL菌悬液处理组的田间防效最高(90.84%),其防效甚至稍优于化学农药处理组(90.52%),且该处理组对桑果的生长具有一定的催熟作用。温室浸种和盆栽实验结果显示,不同浓度菌悬液和不同稀释倍数发酵上清液对桑种萌芽和桑幼苗生长的影响差异较大,其中1.0×106CFU/mL的菌悬液和100倍稀释的发酵上清液能显着提升桑种发芽势和发芽率,且其对桑幼苗生长的各项指标均能起到促进作用。3.内生芽孢杆菌7PJ-16防病促生作用的分子机制研究Bacillus sp.7PJ-16菌株全基因组测序分析结果显示,该菌株基因组是由一条大小4.2 M的环形染色体以及两个内生质粒构成。基于芽孢杆菌近缘物种系统进化树分析,将前期鉴定为特基拉芽孢杆菌的7PJ-16菌株重新鉴定为枯草芽孢杆菌,更名为B.subtilis 7PJ-16。基因功能注释和次生代谢产物预测结果显示,7PJ-16菌株基因组中包含6个与抑菌物质合成相关的基因簇以及19个与促生物质合成相关的基因,这些基因与表面活性素、丰原素、铁载体、吲哚乙酸等生防相关代谢物的生物合成有关,同时该菌株基因组中亦发现21个与侵染定植过程(生物膜形成、运动性)相关的基因。为进一步挖掘生防相关基因及阐明B.subtilis 7PJ-16菌株与菌核病原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 PZ-2、Scleromitrula shiraiana SXSG-5)之间的互作过程,本研究采用转录组测序技术,对共培养过程中的生防细菌与病原真菌分别进行原核和真核转录组分析。通过分析原核转录组数据发现,病原菌生长导致拮抗细菌的鞭毛组装和驱性相关基因下调表达,但其诱导了丰原素、铁载体、溶杆菌素等多种生防代谢物合成相关基因的上调表达;在真核转录组中,经拮抗细菌生物胁迫后,病原真菌的抗氧化酶相关基因多数表达上调,而其细胞壁组分合成(e.g.,几丁质)、植物胞壁降解酶代谢(e.g.,果胶酶、纤维素酶)、黑色素合成等与致病力相关的基因显着表达下调。基于7PJ-16菌株组学研究中挖掘到的大量生防相关基因,本研究从该菌株基因组中成功筛选和克隆到13个关键生防基因,其中包含5个表面活性素合成相关的基因(srfAA、srfAB、srfAC、srfAD、sfp)、7个溶杆菌素合成相关的基因(bacA、bacB、bacC、bacD、bacE、bacF、bacG)以及1个丰原素合成相关的基因(fenE);利用同源重组技术,成功敲除与丰原素(fenE)和溶杆菌素(bacG)合成相关的两个生防基因,获得稳定转化子?FenE和?BacG,敲除株生物膜形成能力和抑菌活性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4.内生芽孢杆菌7PJ-16生防相关代谢物的分析与鉴定结合生防相关基因的分析与功能验证,为进一步揭示B.subtilis 7PJ-16产生的生防相关代谢物,本研究首先检测了其活性发酵上清液中代谢产物的理化性质。结果显示,该活性发酵上清液对高温、酸碱具有较好的耐受性,对α-糜蛋白酶、胰蛋白酶不敏感,而对胃蛋白酶、蛋白酶K敏感。基于活性代谢物的理化性质,设计纯化策略,通过追踪抑菌活性,采用萃取、硅胶柱层析、薄层层析(TLC)、高效液相色谱(HPLC)等分离手段,从7PJ-16活性发酵上清液中分离纯化获得环二肽cycle(Pro-Phe)等6个单体III小分子物质;并利用酸沉淀与甲醇抽提相结合的方法,从7PJ-16发酵液中获得具有强烈抑菌活性的脂肽粗提物,经HPLC半制备分离后,质谱鉴定结果表明,该活性组分中包含表面活性素和丰原素两种脂肽抗生素,这与前文功能基因分析验证的结果一致。此外,7PJ-16菌株还可产生铁载体、植物外源激素吲哚乙酸和赤霉素等促生相关物质。综上所述,本研究从基因组、转录组、基因功能的分析验证及代谢物等层面,明确了拮抗作用与促生作用是桑树内生B.subtilis 7PJ-16对桑椹菌核病具有生防作用的主要机制。该菌株安全性能高,定植能力强,可通过产生表面活性素、丰原素、二肽小分子物质(环二肽和溶杆菌素)等多种抗生素来抑制桑椹菌核病原菌生长,进而在田间成功防控菌核病的发生与危害,且该菌株可通过产生植物激素、铁载体等促进桑种萌发和桑幼苗生长,从而来提升宿主系统抗性间接减少病害发生。论文研究取得的相关结果为桑椹菌核病生物防治奠定理论依据和实验基础,亦可为其他植物病害的生物防治提供重要参考。
叶志毅[6](2020)在《桑树栽培与保护讲座(4)》文中研究说明4桑树培护管理优良的桑树品种,必须有良好的栽培管理措施,才能发挥其高产优质的特性;合理密植也要配合足够的肥水条件,才能实现快速丰产;有了较好的肥水条件,如果不及时中耕、除草,就会造成肥水的浪费,降低肥水的增产效果。只有在选用良种、合理栽植的同时加强桑园管理,才能实现高产、优质。4.1耕作除草4.1.1耕作
梁永琨[7](2019)在《新时期融水县桑树标准化栽培技术探讨》文中研究说明桑树是重要的经济作物,在广西融水县得到了广泛的栽培种植。融水县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云贵高原苗岭山地向东延伸部分。融水县地势中部高四周低,中西部和西南部为中山地区,东南部和东北部为低山地区,南端为丘陵岩溶区。融水县桑园面积在2300hm2以上。本文浅析了传统的桑树种植栽培技术,探究了新时期融水县桑树标准化种植栽培技术,以期为新时期融水县桑树种植栽培提供借鉴。
陈紫梅,欧阳雪灵,黄金枝,王军文[8](2018)在《桑枝条粉碎制作堆肥技术》文中指出从堆肥模式、堆肥制作方法、腐熟标志以及使用方法等方面介绍了桑枝条粉碎快速发酵堆肥技术。制成的桑枝有机肥,可改善桑园土壤性能、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具有提高农产品品质和增加产量的效果。
王静[9](2018)在《如皋地区桑树主要害虫发生规律的调查及防治技术应用》文中指出在桑树生长过程中,常常受到各种害虫的侵害,影响桑树的正常生长,降低桑叶的产量和质量,影响蚕茧生产。桑园害虫种类繁多,而且一些害虫近年来发生趋于严重,并在局部桑园爆发成灾,因此桑树病虫害的发生危害已成为蚕桑生产中的一大隐患。本文对如皋地区桑树主要害虫的发生规律进行了调查,并根据其发生规律、生物学特征,对其防治技术进行了研究总结和推广应用,现将主要结果总结如下:1、根据近年的调查,如皋地区桑园发生严重的害虫主要有桑螟、桑尺蠖、桑象虫、斜纹夜蛾、桑粉虱、桑蓟马、红蜘蛛等。2、主要害虫的发生危害规律:(1)桑螟在如皋地区一年发生5代,第4代幼虫与中秋蚕争食桑叶,造成桑叶减产、叶质下降。各代幼虫发生期在6月、7月、8月和9月中旬,有世代重叠现象,以第4代为害最重。桑螟卵期若遇潮湿多雾天气则孵化率高,而幼虫遇高温干旱天气会加重为害;(2)桑尺蠖在如皋地区一年发生3-4代,主要以越冬代为害春芽及第3代为害秋叶。冬季温暖有利于幼虫越冬.5月以后高温多湿有利于成虫羽化和卵孵化,以早春和秋季危害较严重;(3)斜纹夜蛾在如皋地区一年发生4~5代,以蛹在土下3~5cm处越冬,但若土壤板结,则在落叶或表土中越冬;(4)桑象虫一年发年生1代,主要以成虫在化蛹洞穴里越冬,喜欢在半枯桩取食。3、研究分析发现,特殊的气象条件对桑树主要害虫的发生危害具有较大的影响。越冬气温高,许多桑树害虫越冬死亡率下降,越冬存活基数变高,来年发生危害重。短时间的大风暴雨能降低田间害虫数量,特别是微小昆虫,比如能明显抑制桑蓟马、红蜘蛛的发生危害。高温能明显增加红蜘蛛的发生数量,高温闷湿天气能使鳞翅目害虫的孵化成活率提高,从而加大对桑树的为害。4、防治试验表明:(1)10%吡虫啉和0.2%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及二者混用对桑粉虱的卵都具有很好的防治效果;10%吡虫啉+25%噻嗪酮对桑粉虱低龄、高龄若虫和伪蛹都具有很好的防治效果,2%苏云·吡虫啉和和80%敌敌畏也有较好的防效;10%吡虫啉+25%噻嗪酮对桑粉虱成虫也有一定的防效(80.75%),但其它处理对成虫的防治效果较差。(2)40%丙溴.辛硫磷乳油对低龄桑尺蠖药后7天的防效达88.74%,具有较好防治效果。(3)植保无人机对桑园四代桑螟防效明显优于普通喷雾器的防治效果。(4)冬季修剪枯枝试验表明,该措施对桑象虫有明显控制效果,又有利于安全养蚕。5、根据如皋地区的气候特点和桑园主要害虫的发生规律,总结出全年桑园主要害虫的防治技术。早春加强农业防治,控制主要害虫的种群数量,减轻秋季发生基数,如采取人工捕杀桑园鳞翅目越冬幼虫,剪去病虫害及冻害枝条,清除桑田杂草和不合理夹种,疏通水系,开沟降渍等方法;6月桑树夏伐以后,重点防治桑象虫、桑螟、桑尺蠖、斜纹夜蛾、桑蓟马、红蜘蛛等。此外,还制定了桑粉虱的综合防治技术规程。最后,通过加强宣传和技术培训,积极开展田间指导等技术推广形式,提高蚕农的病虫害防治水平。
周金钱[10](2018)在《改革开放以来的浙江蚕业(Ⅱ)——蚕桑生产技术的发展(养蚕、资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部分为第二部分之养蚕技术发展、蚕桑资源循环。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0世纪八十~九十年代,创建了适应千家万户养蚕的小蚕共育技术体系,建立了优质茧生产技术,构建了大面积氟化物污染与农药污染的防控技术体系,全面普及了全龄省力化养蚕技术。21世纪后,蚕桑资源循环利用快速发展,创建并推广了桑地利用3种模式,开展了果桑采摘及乡村旅游,促进了蚕桑产业健康发展。
二、桑园地面覆盖有色薄膜对桑树生长和产量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桑园地面覆盖有色薄膜对桑树生长和产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提高蚕种质量的几点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 消毒 |
1.1 养蚕前消毒 |
1.2 蚕期中消毒 |
1.3 制种结束后的消毒 |
2 加强桑园管理,提高桑叶叶质 |
2.1 春季桑园管理 |
2.1.1 施肥 |
2.1.2 除草 |
2.2 夏秋季桑园管理 |
2.2.1 夏伐 |
2.2.2 合理施肥 |
2.2.3 除草 |
2.2.4 理墒 |
2.2.5 治虫 |
2.3 加强桑园冬季管理 |
3 收蚁时间的确定 |
4 精心饲育,增强蚕的体质,增加蚕的抗病能力 |
4.1 温、湿、气、光的调节 |
4.1.1 温度调节 |
4.1.2 湿度调节 |
4.1.3 气流调节 |
4.1.4 光线调节 |
4.2 超前扩座,合理给桑 |
4.3 严格提青分批,淘汰迟眠蚕 |
5 制种期的管理 |
6 秋季人工越夏 |
7 冬季浴洗消毒、整理 |
(2)桑蚕饲养技术与病害防控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桑园田间管理 |
2 桑蚕饲养技术要点 |
2.1 小蚕饲养技术要点 |
2.1.1 小蚕要选叶精养、保温保湿(确保大小均匀) |
2.1.2 贮桑 |
2.1.3 扩座、匀座 |
2.1.4 除沙 |
2.1.5 眠起处理 |
2.2 大蚕饲养技术要点 |
2.2.1 良桑饱食 |
2.2.2 蚕座要稀 |
2.2.3 提青分批 |
2.2.4 通风要好 |
2.2.5 消毒要勤 |
2.2.6 除沙 |
3 桑蚕饲养病害防控 |
3.1 消除病原体 |
3.2 加强环境的清理 |
3.3 消除桑园中的病虫害 |
4 结束语 |
(3)霍山县家蚕血液型脓病的发生原因及防控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 血液型脓病发生的主要原因 |
1.1 消毒防病不规范 |
1.2 蚕作处理不规范 |
1.3 不良气候条件诱发 |
1.4 桑园害虫交叉感染 |
2 血液型脓病防控采取的主要措施 |
2.1 提高防病水平 |
2.2 加强消毒工作 |
2.3 规范蚕作处理 |
2.4 加强桑园管理 |
2.5 调整养蚕布局 |
3 血液型脓病防控取得的成效 |
4 经验与体会 |
(4)三种大豆害虫绿色防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英文摘要 |
1 引言 |
1.1 大豆害虫发生和防治方法 |
1.1.1 大豆害虫发生情况 |
1.1.2 大豆害虫防治措施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生物杀虫剂的特点和在大豆田的应用 |
1.2.2 有机硅增效剂和激健增效剂的应用 |
1.2.3 溴氰菊酯的特点及提高利用率的必要性 |
1.2.4 种衣剂防治大豆害虫的应用 |
1.2.5 黄色黏板防治大豆害虫的应用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1.1 主要仪器设备及试剂 |
2.1.2 供试杀虫剂及增效剂 |
2.1.3 供试昆虫及作物品种 |
2.1.4 试验地点 |
2.2 试验方法 |
2.2.1 化学杀虫剂减量增效及生物杀虫剂的筛选试验 |
2.2.2 种衣剂防治大豆蚜效果试验 |
2.2.3 物理防治方法黄色黏板防治大豆蚜试验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化学杀虫剂减量增效及生物杀虫剂的筛选结果 |
3.1.1 防治大豆蚜的杀虫剂药效和减量增效试验结果 |
3.1.2 防治叶螨的杀虫剂药效和减量增效试验结果 |
3.1.3 防治黏虫的杀虫剂药效和减量增效试验结果 |
3.2 吡虫啉种衣剂防治大豆蚜的效果 |
3.2.1 2018年吡虫啉种衣剂防治大豆蚜效果 |
3.2.2 2019年吡虫啉种衣剂防治大豆蚜效果 |
3.3 黄色黏板防治大豆蚜效果 |
3.3.1 2018年黄板处理防治大豆蚜效果 |
3.3.2 2019年黄板处理防治大豆蚜效果 |
4 讨论 |
4.1 生物杀虫剂防治大豆害虫的效果 |
4.2 增效剂对化学杀虫剂防治大豆害虫的增效作用 |
4.3 溴氰菊酯叶背用药防治大豆蚜的增效作用 |
4.4 吡虫啉种衣剂防治大豆蚜效果 |
4.5 黄色黏板防治大豆蚜效果 |
5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5)桑树内生枯草芽孢杆菌7PJ-16对桑椹菌核病生防作用及机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文献综述 |
1.1 桑椹菌核病的研究概况 |
1.1.1 发生及危害 |
1.1.2 病原菌的种类及侵染循环 |
1.1.3 防治措施 |
1.2 植物内生菌起源及其生物学作用 |
1.2.1 植物内生菌的概念 |
1.2.2 植物内生菌的多样性与生物学功能 |
1.3 芽孢杆菌的分布及对植物病害的生物防治作用 |
1.3.1 芽孢杆菌的基本概况 |
1.3.2 芽孢杆菌防治植物病害的主要机制 |
1.4 微生物组学研究概况 |
1.4.1 微生物基因组学研究 |
1.4.2 微生物转录组学研究 |
1.4.3 芽孢杆菌组学研究 |
第2章 引言 |
2.1 研究背景 |
2.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2.3 主要研究内容 |
2.3.1 内生芽孢杆菌7PJ-16生防潜力的评估 |
2.3.2 内生芽孢杆菌7PJ-16防病促生效果的研究 |
2.3.3 内生芽孢杆菌7PJ-16防病促生作用的分子机制研究 |
2.3.4 内生芽孢杆菌7PJ-16生防相关代谢物的分析与鉴定 |
2.4 技术路线 |
第3章 内生芽孢杆菌7PJ-16生防潜力的评估 |
3.1 实验材料 |
3.1.1 菌株 |
3.1.2 试验动物 |
3.1.3 质粒、供试桑种与土壤 |
3.1.4 桑树样本的采集 |
3.1.5 主要培养基 |
3.1.6 主要试剂及其配制 |
3.1.7 主要仪器设备 |
3.2 实验方法 |
3.2.1 内生Bacillus sp.7PJ-16 对小鼠生长的影响 |
3.2.2 内生Bacillus sp.7PJ-16 对家蚕生长的影响 |
3.2.3 内生Bacillus sp.7PJ-16 在桑树中的侵染定植特征 |
3.2.4 健康桑树内生细菌的种群分析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内生Bacillus sp.7PJ-16 对小鼠生长的影响 |
3.3.2 内生Bacillus sp.7PJ-16 对家蚕生长发育的影响 |
3.3.3 内生Bacillus sp.7PJ-16 在桑树中定植能力的分析 |
3.3.4 内生芽孢杆菌在健康桑树中的种群分布 |
3.4 小结与讨论 |
第4章 内生芽孢杆菌7PJ-16防病促生效果的研究 |
4.1 实验材料 |
4.1.1 供试菌株、桑种和土壤 |
4.1.2 培养基 |
4.1.3 主要仪器设备 |
4.2 实验方法 |
4.2.1 内生Bacillus sp.7PJ-16 发酵条件的优化 |
4.2.2 内生Bacillus sp.7PJ-16 对菌核病原菌生长和土壤微生态的影响 |
4.2.3 内生Bacillus sp.7PJ-16 对田间防病效果的检测 |
4.2.4 内生Bacillus sp.7PJ-16 对温室促生效果的检测 |
4.2.5 数据处理与统计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内生Bacillus sp.7PJ-16 产抑菌活性物质发酵条件的优化 |
4.3.2 内生Bacillus sp.7PJ-16 对菌核病原菌生长与土壤微生态的影响 |
4.3.3 内生Bacillus sp.7PJ-16 田间防病效果的检测 |
4.3.4 内生Bacillus sp.7PJ-16 温室促生效果的检测 |
4.4 小结与讨论 |
第5章 内生芽孢杆菌7PJ-16防病促生作用的分子机制研究 |
5.1 实验材料 |
5.1.1 供试菌株与质粒 |
5.1.2 培养基和主要试剂 |
5.1.3 主要设备仪器 |
5.2 主要方法 |
5.2.1 内生Bacillus sp.7PJ-16 全基因组的解析 |
5.2.2 内生Bacillus sp.7PJ-16 与菌核病病原菌的互作转录组研究 |
5.2.3 内生Bacillus sp.7PJ-16 生防相关基因的克隆与功能验证 |
5.3 结果与分析 |
5.3.1 内生Bacillus sp.7PJ-16 的全基因组解析 |
5.3.2 内生B.subtilis7PJ-16 与菌核病病原菌的互作转录组研究 |
5.3.3 内生B.subtilis7PJ-16 生防相关基因的克隆与功能验证 |
5.4 小结与讨论 |
第6章 内生芽孢杆菌7PJ-16生防相关代谢物的分析与鉴定 |
6.1 实验材料 |
6.1.1 供试菌株 |
6.1.2 主要培养基与试剂 |
6.1.3 主要仪器设备 |
6.2 实验方法 |
6.2.1 内生B.subtilis7PJ-16 发酵上清液制备与理化性质检测 |
6.2.2 抑菌活性的检测方法 |
6.2.3 内生B.subtilis7PJ-16 发酵液中小分子抑菌活性物质的分离鉴定 |
6.2.4 内生B.subtilis7PJ-16 发酵液中脂肽抗生素的分析与鉴定 |
6.2.5 内生B.subtilis7PJ-16 促生相关物质的检测 |
6.3 结果与分析 |
6.3.1 内生B.subtilis7PJ-16 发酵上清液理化性质的检测 |
6.3.2 内生B.subtilis7PJ-16 发酵液中抑菌活性物质的分离鉴定 |
6.3.3 内生B.subtilis7PJ-16 促生相关物质的检测 |
6.4 小结与讨论 |
第7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论文创新性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研课题 |
致谢 |
(6)桑树栽培与保护讲座(4)(论文提纲范文)
4桑树培护管理 |
4.1耕作除草 |
4.1.1耕作 |
4.1.1.1栽植前的深耕 |
4.1.1.2栽植后的中耕 |
4.1.2除草 |
4.1.2.1桑园杂草的类群及发生规律 |
4.1.2.2杂草的防除 |
4.2灌溉排水 |
4.2.1桑园灌溉的意义 |
4.2.2桑园水分状况 |
4.2.3灌水时期和灌水量 |
4.2.3.1灌水时期 |
4.2.3.2灌水量 |
4.2.4灌水方法 |
4.2.5排水 |
4.2.5.1水涝对桑树的危害 |
4.2.5.2排水措施 |
4.3桑树的树体管理 |
4.3.1疏芽留条 |
4.3.2摘芯 |
4.3.3剪梢 |
4.3.4树体整理 |
4.4灾害处理 |
4.4.1霜害 |
4.4.2冻害 |
4.4.3雹害 |
4.4.4洪涝灾害 |
4.4.5农药污染为害 |
(7)新时期融水县桑树标准化栽培技术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
1 传统的桑树种植栽培技术 |
1.1 桑树良种繁育技术 |
1.2 桑树育苗技术 |
1.3 合理密植建园 |
1.4 水肥管理技术 |
1.5 桑树剪伐及收获技术 |
2 新时期融水县桑树标准化种植栽培技术 |
2.1 桑苗选择及桑地整理 |
2.2 种植方法 |
2.3 桑园肥培管理 |
2.4 桑树速成丰产栽培技术 |
2.5 桑园现代水肥技术 |
2.6 条桑收获技术 |
2.7 桑树病害防治 |
3 结语 |
(8)桑枝条粉碎制作堆肥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技术原理 |
2 堆肥模式 |
3 堆肥制作方法 |
3.1 发酵菌种 |
3.2 发酵材料 |
3.3 发酵场地 |
3.4 原料碳氮比 |
3.5 原料含水量 |
3.6 接种有益菌种 |
3.7 覆膜、发酵与翻堆 |
3.8 腐熟标志 |
4 堆肥的施用与效果 |
(9)如皋地区桑树主要害虫发生规律的调查及防治技术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桑树主要害虫危害及种类 |
1.2 我国桑树主要害虫分类及生物学特征 |
1.2.1 桑螟 |
1.2.2 桑尺蠖 |
1.2.3 斜纹夜蛾 |
1.2.4 桑粉虱 |
1.2.5 桑象虫 |
1.3 桑树虫害的综合防治技术 |
1.3.1 植物检疫 |
1.3.2 农业防治 |
1.3.3 生物防治 |
1.3.4 物理机械防治 |
1.3.5 化学防治 |
第二章 如皋地区桑树主要害虫的发生规律 |
2.1 研究方法 |
2.1.1 调查对象 |
2.1.2 测报灯监测 |
2.1.3 田间调查 |
2.1.4 测报及发生于环境的分析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发生规律及为害 |
2.2.2 环境对桑园害虫发生的影响 |
第三章 桑园重要害虫的防治技术研究 |
3.1 桑树主要害虫的防效试验 |
3.1.1 桑粉虱的药剂试验 |
3.1.2 40%丙溴·辛硫磷乳油对桑尺蠖防效试验 |
3.1.3 植保无人机对桑园四代桑螟防效试验 |
3.1.4 冬季修剪枯桩对桑象虫的防治试验 |
3.2 小结与讨论 |
第四章 桑树害虫的综合防治技术应用与推广 |
4.1 桑园主要害虫的防治指标 |
4.2 桑园害虫化学防治技术 |
4.3 桑粉虱综合防治技术规程 |
4.4 桑园全年主要害虫综合防治技术 |
4.5 桑树害虫综合防治技术推广应用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获奖成果 |
(10)改革开放以来的浙江蚕业(Ⅱ)——蚕桑生产技术的发展(养蚕、资源)(论文提纲范文)
1 养蚕技术 |
1.1 养蚕设施与设备 |
1.1.1 养蚕设备 |
1.1.2 小蚕加温设施 |
1.1.3 养蚕大棚 |
1.2 饲养技术 |
1.2.1 养蚕布局 |
1.2.2 蚕种催青 |
1.2.3 小蚕饲养 |
1.2.3. 1 共育方式 |
1.2.3. 2 饲养技术 |
1.2.4 大蚕饲养 |
1.2.5 方格蔟应用 |
1.2.5. 1 推广政策 |
1.2.5. 2 企业与扶持 |
1.2.5. 3 上蔟方法 |
1.3 污染防控 |
1.3.1 农药中毒 |
1.3.2 氟化物中毒 |
1.3.3 防控措施 |
1.3.3. 1 防控农药污染中毒 |
1.3.3. 2 防控氟化物污染中毒 |
2 资源循环 |
2.1 桑 |
2.1.1 桑园 |
2.1.2 桑枝 |
2.1.2. 1 食用菌 |
2.1.2. 2 桑枝地板 |
2.1.3 果桑 |
2.2 蚕 |
2.2.1 蚕蛹 |
2.2.2 蚕丝 |
2.2.3 平板丝 |
2.3 蚕沙 |
四、桑园地面覆盖有色薄膜对桑树生长和产量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提高蚕种质量的几点体会[J]. 施祥斌. 广东蚕业, 2021(06)
- [2]桑蚕饲养技术与病害防控探究[J]. 梁善宽. 广东蚕业, 2021(03)
- [3]霍山县家蚕血液型脓病的发生原因及防控措施[J]. 高志霞,胡小萍. 中国蚕业, 2020(04)
- [4]三种大豆害虫绿色防控的研究[D]. 鲁冰瑜. 东北农业大学, 2020(05)
- [5]桑树内生枯草芽孢杆菌7PJ-16对桑椹菌核病生防作用及机理的研究[D]. 徐伟芳. 西南大学, 2020(11)
- [6]桑树栽培与保护讲座(4)[J]. 叶志毅. 蚕桑通报, 2020(01)
- [7]新时期融水县桑树标准化栽培技术探讨[J]. 梁永琨. 农业与技术, 2019(05)
- [8]桑枝条粉碎制作堆肥技术[J]. 陈紫梅,欧阳雪灵,黄金枝,王军文. 蚕桑茶叶通讯, 2018(05)
- [9]如皋地区桑树主要害虫发生规律的调查及防治技术应用[D]. 王静. 扬州大学, 2018(06)
- [10]改革开放以来的浙江蚕业(Ⅱ)——蚕桑生产技术的发展(养蚕、资源)[J]. 周金钱. 蚕桑通报, 201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