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案设计的概念指导方法

图案设计的概念指导方法

一、图案设计的构想指导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陈景[1](2021)在《中小学校服款式设计开发数字化信息平台研究--基于“千恪”校服品牌 ——基于“千恪”校服品牌》文中研究说明校服的市场容量决定产业的发展规模,预示着行业未来的发展前景。近些年来,随着九年义务教育制度的普及和二胎政策的全面开放,中小学在校学生的数量不断攀升,刺激校服需求进一步扩大,推动校服产业的快速发展。国内不少校服企业开始走市场化品牌化发展道路,实施品牌化发展战略,打造知名校服品牌,提升校服品牌的影响力。“千恪”是安徽省明光市的知名校服品牌,隶属安徽省明光鑫烨文教用品有限公司。该公司作为当地有名的优秀企业和高新技术建设企业,十分重视数字化技术在校服产业中的应用。为了提高企业整体的数字化水平,实现“立足定远,辐射安徽”校服品牌发展目标,该企业在数字化技术方面进行积极探索,致力于将其应用于生产的各个环节,推动生产实践的科技化、特色化发展,提升校服产品设计的效率和质量。基于以上背景,本文构想借助服装数字化技术与数据库技术,对“千恪”校服设计研发流程进行数字化改造,构建校服款式设计信息平台。将AI、CAD、V-Stitcher等数字化技术应用于校服产品设计开发的各个环节,并借助数据库技术和网页技术将各个环节的设计元素资源进行分类存储,实现校服设计资源的快速调用和循环利用,从而提高了校服设计开发的效率。论文内容分为三个部分:(1)通过市场调研的方式收集国内知名校服品牌的成品款式图590例,并按照系列、品类、风格对其进行归类分析。然后借助数理统计的方法对各个系列的样本进行统计分析,总结了中小学校服在廓形、色彩、材质、部件和图案五个设计元素上的特点。根据分析结果对校服设计元素进行二级分类,以此作为“千恪”校服在设计研发过程中的设计元素的分类原则。这些分类指标也可以成为中小学生校服信息平台中数据库结构设计的逻辑依据和数据的检索指标。(2)结合市场调研结果和校服设计开发的流程,对“千恪”校服的设计研发过程进行数字化创新性改造,并构建中小学校服款式设计信息平台。在校服数字化设计流程上,将AI、PS、CAD、Vstitcher等数字化技术应用于款式开发、二维样板制作和三维样衣虚拟环节,研究了“千恪”校服在廓形、材质、色彩、部件和图案元素在设计开发过程的快速组合调用的技术路径。其中重点研究了本地文化元素在图案上的创新性融合设计,以满足校服特色化发展的需求。对得到的校服数字化技术流程和图案数字化设计方法进行了验证,并据此完成各类款式图48款,图案设计72例,仿真样本21例,为后续中小学校服信息平台的各类数据库提供了数据资源的支持。(3)中小学校服款式设计开发信息平台是一款集宣传展示和设计资源存储与调用的综合性平台。根据其相应的设计需求对信息平台的功能模块、数据库模块、数据表结构和系统建模分别进行了设计。整个信息平台的功能结构框架分为两级,一级页面由首页、标准.资讯、成衣校服、定制设计、校服科技五个部分构成,其中首页、标准.资讯和校服科技为静态页面,作为公司宣传使用,具有活动发布、信息更新和标准查询等功能。成衣校服、定制设计均设有二级数据库,存储相应的设计素材,具有数据浏览、数据编辑、数据检索和数据下载的功能。在技术开发上,整个系统基于Win10操作平台,采用B/S(浏览器/服务器)结构、Bootstrap、IDLE、Flask服务器、My SQL数据库等技术进行开发,运用Python语言完成前后台界面的搭建,实现系统整体的运行。本课题对“千恪”校服的设计元素和产品开发流程进行了数字化工程的探索研究,契合了当下服装数字化发展趋势,也符合校服品牌化和市场化的发展潮流。中小学生款式设计开发信息平台的搭建,不仅实现了设计资源的存储和快速调用,提高了校服设计开发的效率,还整合了校服款式开发的各个环节,借助数字化技术实现联动开发,提高了企业的数字化科技水平,大大地增加了企业经济效益。

赵艾茜[2](2021)在《现代服装设计中道家美学风格研究》文中提出现代服装设计领域中,设计表象化倾向日益凸显,成为研究者和设计者关注和思考的问题。另一方面,近年来的美学和设计学相关研究中,设计东方学的观念成为热点问题。道家美学源于老、庄的哲学思想,其主要特征为重玄思、尚自然、主意象,不仅奠定了中国艺术精神和古典美学品格的基调,而且对现代服装设计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本文基于老、庄着作的经典文本,归纳道家美学风格及其服饰美学风格,并对现代服装设计中道家美学风格的表现形式、具体案例、流行原因等方面进行归纳与总结,以期为上述问题提供相应的理论参考。论文由七个部分组成。第一章为绪论,主要对本文的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进行概述,基于理论与现实两个层面分析本文的研究意义。通过梳理数据库的文献记录,从美学、设计美学、服装设计方面的着作和学术论文分别进行整理,评述本论文的研究现状并总结相关研究的不足之处。在此基础上,确立本文的研究目标、内容以及方法,完成研究技术路线,并对研究范围与相关的概念进行界定。第二章依据老、庄着作中的文本,结合文本的原文与古今经典注释注译,分析道家思想中以“无”为美、以“淡”为美、以“自然”为美的美学风格、探讨道家所主张的服饰美学风格,如“被褐怀玉”、“解衣般礴”、“气韵生动”等理念,并从极简化设计手法、可持续设计理念以及设计意境营造三个方面,归纳总结道家美学为现代服装设计带来的启示意义。第三章主要探析现代服装设计中道家美学风格表现,以现代服装设计中的廓形、色彩、面料、图案四大要素为基点,依据国内外的设计作品案例,分别从“形神统一”的廓形设计、“素雅淡泊”的色彩设计、“朴拙自然”的面料设计、“虚实相生”的图案设计四个方面展开进行分析。第四章根据国内外服装品脾案例,探析不同的文化背景下,设计师对于道家美学元素的设计应用以及对道家美学风格的营造。选取国内服装品牌无用、盖娅传说,国外品牌三宅一生、山本耀司,分别对应道家美学中的“自然无为”、“境生象外”、“大象无形”、“无色之美”的美学理念,进一步总结现代服装设计中道家美学风格的表现形式和应用特点。第五章深入探析了现代服装设计中道家美学风格流行的原因,主要从社会发展、文化因素、大众审美的角度出发,具体涉及消费主义盛行、文化复兴热潮、服装审美变迁三个方面,对影响现代服装设计中道家美学风格流行的原因进行总结。第六章依据现代服装设计理论,从道家美学理念及美学风格中汲取设计灵感,完成相应的服装设计实践,主要包括系列的设计灵感阐释、效果图与打版图、制作过程说明以及最终的成衣效果展示。第七章是对全文的总结。研究认为:在文化自信与多元化审美时代背景下,道家美学介入现代服装设计之中,对设计师的设计创作及设计风格,设计作品的表现形式及应用原则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有助于丰富设计语义、提升设计的文化质感和文化自信。

唐世华[3](2021)在《适用于中老年人群的智能跑步服的设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全民健身的号召下,越来越多的中老年人加入到健身运动中来,中老年运动服装市场也逐渐扩大。中老年人群随着年纪增大,身体素质下降,在跑步运动中将会面临更多的风险。智能可穿戴服装的出现,能够给予中老年人在跑步中更多更全面的防护,因此将中老年跑步服与智能科技结合会是一个不可阻挡的趋势。本文研究的创新点在于跑步服的设计研究针对的是45周岁至75周岁的特殊人群在跑步运动中的需求,将智能可穿戴技术与跑步服结合后并设计制作出一系列跑步服,由此得出一套完整的中老年智能跑步服设计体系,填补中老年跑步服设计研究的空缺,还能够预防和减少中老年人运动损伤的发生,对于促进中老年人科学安全的运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研究过程中本文运用了文献分析法和问卷调研法分析总结了中老年人群生理和心理特征对于服装的影响、中老年人跑步服喜好以及中老年跑步中面临的风险。在此基础上总结出中老年人群生理和心理特点对于服装的影响、服装喜好和中老年人跑步中的风险与需求,并确定了中老年智能跑步服装的设计定位。通过对比分析法选择适合中老年跑步服的智能硬件进行植入研究,并根据监测特性确定中老年智能跑步服智能化设计的流程与方法,此外还探讨了防护结构和夜间安全防护的设计位置和方法。通过案例分析法从面料、款式、结构、细节、色彩、图案设计等角度对跑步服舒适性和美观性进行探讨,并对各部分设计进行总结归纳后得出一套完整的设计理论体系。最后在这套理论的基础上设计了一组智能跑步服套装并制作出实物,又通过功能性和舒适性进行评价,验证和完善了设计理论。在这些研究和实践之下,本文提供了一个中老年智能跑步服完整的设计与实践过程,并通过对各个部分的分析与归纳总结出中老年智能跑步服装的技术要求、款式特征、版型特点、面料种类等,填补了中老年智能跑步服的研究空白,能够为今后中老年智能跑步服的品牌管理、色彩预测、风格定位及价格范围等研究奠定基础。也希望本次研究能够引导服装市场将更多的目光放在中老年人智能运动服装产品上,促进中老年智能服装市场的发展。

宋哲琦[4](2020)在《《装饰》杂志设计文化发展研究(1958-2018)》文中研究表明《装饰》作为国内重要的艺术设计类核心期刊,从1958年创刊起,与中国设计共同成长,记录了工艺美术与现代设计的发展历程,汇集了国内外着名专家学者。以《装饰》作为展现学术思想、指导学科实践的平台。本文以《装饰》发展历程为线索,通过期刊分析、文献分析、表格梳理、人物访谈等的研究方法,根据不同时期不同的内容侧重点将杂志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来进行分析,论述《装饰》与中国设计文化发展之间的关联,并对20年来的杂志内容进行系统的整理,更全面的阐述该杂志的发展历程与时代背景下相互影响的关系,以及对《装饰》、对中国设计文化、教育的作用与影响进行总结。

蔡佳祺[5](2020)在《民间包袱皮及其“三土特产”包装设计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和物质生活水平的极大丰富,人类在享受包装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给环境资源带来了严重破坏,地球“白色污染”的现象日益严重。纵观我国土特产包装市场,发现其包装设计与现代消费者的审美存在一定差距,土特产包装设计缺少人文关怀与绿色理念,包装形式显得单一,甚至有一些土特产没有包装,采用散装、裸装的方式售卖,更为不可取的是许多土特产仍然在使用一次性塑料袋包装,给周遭的环境以及产品都带来了危害。同时虚假、浮夸的土特产礼品包装也在频频出现,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资源的浪费,这些严峻的包装现象逐渐引起社会关注。民间包袱皮作为一种传统的包装形式,在当今的市场上却鲜少见到它的身影,采用包袱皮进行土特产包装设计,不仅可以展现传统文化特色,同时可以回收再利用。对此,在绿色包装理念的指导下,笔者对民间包袱皮及土特产包装进行设计研究,希望这种形式朴实、简单、易操作的包装形式重新回到人们的视野。前期笔者通过大量的文献资料收集和实地考察,对包袱皮的历史背景,造型图案,使用功能等进行了调查和记录,并结合实际品牌案例“三土特产”进行设计实践,通过分析品牌产品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结合包袱皮的文化属性和自身特征,对其图案、色彩、造型和材质做了一系列设计的构想,探索出全面提升土特产包装设计的新形式,解决原有包装辨识度不高,缺乏创造力和设计感,以及包装无法为消费者提供购买欲望的问题。本课题旨在通过将民间包袱皮的形式应用于土特产包装设计中,实现既低碳环保又可以回收再利用的绿色包装。

朱迪[6](2020)在《版面设计中的图案应用原理研究 ——以徽菜馆品牌设计为例》文中研究表明人类文明发展的历程中,图案一直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连,它是优秀传统手工艺的重要载体之一,往往有着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反映了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生活习惯和审美情趣,更是版面设计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从具有装饰意义的审美性图案,到传达信息的视觉性图案,再到引导感官流程的指引性图案等等,都体现了图案内在的寓意性,也赋予了其多重表现功能。首先通过阅读大量文献资料,明确了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综合国内外研究现状,梳理图案发展的历史脉络;其次,运用归纳整合法结合视觉心理学、符号学、文化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探讨图案之于版面设计不仅有装饰作用,还与引导、传达、丰富空间有着一定的关联,剖析图案设计的形式美、个性化发展、作用表现等内容,为后续创作时遇到形式语言选择的问题提供了依据;再次,通过对安徽民间装饰图案中徽州雕刻图案、阜阳剪纸图案、芜湖铁画图案在现代设计中应用原理的研究,深入探讨其设计来源、创新性应用、原则。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安徽民间装饰图案应该从形式到内容上进行分离、重构、创新,并结合案例分析法深入探讨其在包装设计、品牌设计、服装设计以及本人硕士毕业设计中的继承与创新。本文内容可以分为以下四个方面:第一方面,通过对图案历史脉络的阐述,引出图案设计的文化内涵;从图案设计的美学因素与功能因素两方面分析其在版面设计中的形式美法则、发展与作用。第二方面,针对具体地域图案文化,文章对安徽民间装饰图案进行研究分析,在阐述其在现代设计中重要性的基础上,举例了三种具有典型特征的安徽民间装饰图案,分析了设计来源,提出了应用原则,即应该坚持人文性设计、多元化设计、人性化设计;而后提出了创新性应用方式,即显性与隐性语言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可以直接引用图案元素、或者对图案进行抽象变形处理,也可以通过分离与重构,使图案在保留原有文化特色的基础上,再生成新的图案设计,这是显性语言的应用方式;通过弘扬安徽装饰图案文化的神韵,使其融入到现代设计环境中,提高设计的地域特色是隐性语言的应用方式。第三方面,文章通过大量的案例展示分析了安徽民间装饰图案在设计中的应用表现,论证了安徽民间装饰图案在现代设计中的继承与创新。第四方面,通过对前文图案原理的认知以及安徽民间传统图案的应用分析,从中提炼设计元素,运用到带有地域特点的品牌设计中去,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文章通过对版面设计中图案应用原理的分析,以安徽民间装饰图案为主要分析对象,目的是为了在地域文化与现代设计中寻找沟通的桥梁,在继承和发扬安徽民间装饰图案文化的同时,促进现代设计文化语言的多样性,扩展设计的范围空间,增强现代设计中的地域民族特色和文化品位。图77,文献34

杨丹[7](2020)在《中职工艺美术专业《图案》课程“泥泥狗文化”主题教学实践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基于非遗文化校园传承的政策导向和中职工艺美术特色专业教学的需要,运用文献研究法,梳理了国内外对于“泥泥狗文化”引入中职教学以及艺术设计类专业课程主题教学的研究。发现目前将“泥泥狗文化”作为一种教学资源的开发还不够系统和深入,学校教学在泥泥狗与设计专业的创新应用方面的融合以及学生后续的专业学习的衔接方面有待加强的问题,这为即将开展的研究提供了方向。本论文的研究一是为引起相关的教育工作者更多的关注泥泥狗等本地非遗的教育价值,并积极挖掘地域特色,凝练文化价值,融入中职教学当中,通过教学传承与发展地域特色文化。二是拟通过“泥泥狗文化”主题教学的实践研究,体现“泥泥狗文化”的教学价值,改善当前图案教学效果,并为地方特色专业的建设和地方文化产业发展贡献微薄之力。本论文运用调查研究法,通过教师访谈、学生问卷以及笔者进入中职学校实际观察,了解中职《图案》课程目前的教学现状。结合问卷、访谈和课堂观察发现,目前在中职图案教学存在教学内容陈旧,缺乏地域特色;以章节分割知识点缺乏整体性;图案创新设计方面有待提高的问题。为解决上述问题,笔者提出了中职工艺美术专业《图案》课程“泥泥狗文化”主题教学的构想。随后对“泥泥狗文化”图案教学资源、《图案》课程标准和教学改革的意见要求以及目前非遗文化的教育传承机制的建立和完善进行了深入分析,确定了“泥泥狗文化”主题教学的可行性。基于以上的调查和分析,提出了中职工艺美术专业《图案》课程“泥泥狗文化”主题教学的实践策略。结合中职《图案》课程性质,中职人才培养目标以及学生特点等,从教学模式、教师教法和学生学法方面分别阐述了中职工艺美术专业《图案》课程“泥泥狗文化”主题教学的策略。具体为:参照教学目标应用主题教学模式,根据学生特点运用行动导向教法,结合泥泥狗艺术特征丰富体验式学法。最后,依据上述策略,在中职工艺美术专业图案教学中进行实践探索以解决目前图案教学中存在的部分问题。在《图案》课程当中用“泥泥狗文化”来代表民间传统图案,突出地方图案教学特色,解决图案教学内容陈旧,缺乏地域特色的问题。将“泥泥狗文化”与图案课程相融合,形成民间传统图案—“泥泥狗文化”主题教学,突破教材教学章节和课时的限制,整合图案鉴赏-图案设计-图案应用的系统知识网络,以解决以章节分割知识点缺乏整体性的问题。遵循中职“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原则意见,让学生通过主题学习,并最终能够对主题图案进行创作和应用,以解决学生在图案创新设计方面有待提高的问题。并对应策略部分,从“泥泥狗文化”主题教学设计、教师教和学生学方面对教学过程进行的详细介绍。中职工艺美术专业《图案》课程“泥泥狗文化”主题教学的实践研究验证了将“泥泥狗文化”融入图案教学,可突出地域图案教学特色,“泥泥狗文化”主题教学的设计与实施可改善以章节分割知识点缺乏整体性和学生图案创新设计方面有待提高的问题。此外,整个主题教学强调激发学生兴趣,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学习活动将理论与实践沟通,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在获得自身所需知识的同时,对“泥泥狗文化”起到传承与创新的作用。最后,本文所研究的重点是“泥泥狗文化”融入中职图案主题教学的实践,笔者希望能够通过“泥泥狗文化”主题教学传承与发展“泥泥狗文化”,并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真正将知识与实践结合,做到学以致用。其次,本文以“泥泥狗文化”为主题,设计了主题教学并应用于《图案》课程中,通过教学实践验证了在“泥泥狗文化”主题教学的可行性并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在以后的教学工作和研究中,可尝试别的主题教学,以更好的推进中职教育教学改革,体现教学特色,满足学生学习需要。

鞠斐[8](2020)在《租界时期上海纺织、服装工业化与现代性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西方先进的纺织生产方式尚未进入上海地区之前,上海正处于农业社会手工业生产的大环境中。鸦片战争之后,《南京条约》签订,上海设立租界,机制纺织商品和动力机器纺织工厂始进入上海。此后随着上海地区工业化程度的不断加深,机制纺织品与新式服装逐渐成为新的生产、生活文化的标志,随后引起社会个体价值观的变化,进而连带的引发了社会生产和生活系统的变革。在中国租界时期史上的百年之间,上海纺织服装设计在经历了西方科技本土化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向现代化设计的前进方向发展,在这个发展过程中,客观条件和人的主观能动性都成为设计现代化的推动力量。围绕租界时期上海地区纺织、服装设计现状与产业背景等上海纺织、服装现代设计发展成因中最关键的基础条件,通过对这一时期上海地区纺织、服装工业化发展和现代设计行为的研究,还原了工业生产条件下纺织、服装的产销业态和设计价值,进一步揭示了租界时期上海地区纺织、服装设计的演变规律、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并探索其对上海市民的生活方式、纺织、服装生产的工业化和上海城市现代化的影响、促进和提升的具体作用,以及从设计学的角度分析租界时期上海纺织、服装设计的工业化和现代化对上海地区消费文化变迁的影响。作为中国租界时期最具代表性的城市之一,上海汇聚了20世纪初中国最活跃、最发达的政治、经济、文化与艺术因素,涌现出各个行业的标志性成果,聚集了大量的艺术与设计人才,出现了中国最早的具有现代意味的设计机构。中国早期的现代纺织、服装设计便是在这样的背景条件之下,伴随着初期民族纺织、服装产业的发展而迅速地涌现与成长,形成了与早期纺织轻工产品相辅相成的现代设计产业萌芽,本土的现代纺织、服装设计正是在这样的关系中悄然地、坎坷地成长起来,既从西方现代设计发展过程中提取经验,也从本土传统资源中汲取了能量,形成了独特的发展路径。

李帅男[9](2020)在《吉林市近代建筑装饰图案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建筑装饰图案是建筑的重要外在艺术样式,也是建筑物整体风貌的重要表现方式,存在着其独特的美学价值,赋予建筑整体生气与灵性,在建筑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与作用,是城市面貌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个不同的历史时期,都会发展出具有该时期代表性的建筑风格,这种风格中同样也蕴含着代表这段历史的装饰图案艺术,所以建筑中的装饰图案是对特定地域、特定时期城市文脉最好的呈现。图案以或写实或简约的形式,遍布在建筑室内外的立面、细部构件等各个方面,透过这些图案,不仅能直观感受到其对建筑的装饰美化作用与自身的艺术性,更能够探究到建筑不同的功能性与精神象征,以及更深层次的宗教、社会、历史文化等。建筑装饰图案凝聚着人类亘古至今的智慧、才华与心境,图案与建筑浑然天成融为一个整体,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得以传承下来。吉林市是我国广大东北地区(以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为限定)鲜少的经历了三百多年历史变迁,由封建古城发展演变而来的城市,也是我国少数民族满族文化的发祥地之一,作为原吉林省省会,吉林市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等资源值得当今学者深入探究。从我国近代时期城市发展角度来讲,吉林市经历了三个主要发展时期,即清朝末期古城、开埠后时期(1840年~1912年),民国时期(1912年~1931年)和沦陷后殖民地时期(1931年~1945年),建筑伴随着不同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激烈碰撞而发展起来,动荡时期所产生的建筑,见证了城市的变换更迭,如今留存下来的建筑,更是近代吉林市社会的缩影,一砖一瓦,不同的肌理、色彩与图案,似乎能够带我们重回那个年代。笔者有幸在导师的细心指导下,对吉林市内近代建筑的装饰图案进行较为全面的研究,研究内容的时间跨度为1840年鸦片战争起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在充分学习总结国内外在该领域多维度重要研究的基础上,笔者进行了大量的资料查阅并进行对比分析,多次实地走访吉林市进行现场拍摄,以确保论文的正确性和严谨性,尊重历史与客观事实。论文将充分梳理出吉林市现存的近代近110年期间的建筑,对这一时期建筑的主要类型和主要建筑形式进行归纳总结,详细研究吉林市近代建筑装饰图案的表现主题与艺术设计手法以及在不同风格建筑中的具体应用,结合图案学、形式美学、历史学、心理学等,进行跨学科多领域的研究,探索吉林市近代建筑装饰图案所蕴含的文化艺术价值和保护发展的现实意义。

郭文瞻[10](2020)在《赣南苏区红色旅游资源挖掘及旅游产品设计研究》文中认为赣南苏区是中国红色历史中极具代表性和特殊性的革命老区,在这里诞生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红色政权,同时也是两万五千里长征的起点。在过去的历史中,赣南广大人民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做出了巨大牺牲,而这种血与汗的浇灌使得赣南苏区红色精神成为了中华文化中的璀璨宝珠。本次选题针对赣南苏区红色旅游资源所具有的教育价值、艺术价值、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商业价值以及红色旅游产品开发优势,探究红色旅游产品创新设计的角度和思路,从而发展、宣传红色旅游文化。首先,对于现今红色旅游及旅游产品现状进行考察,针对赣南苏区红色旅游现状,将遗址景观、文物资源作为基础,苏区精神作为补充,文化内涵作为内核并结合市场调查结果进行赣南苏区红色旅游资源的挖掘。以上述内容作为旅游产品创新设计的现实基础,设计原则、设计方法作为理论基础,运用符号化传递信息的方式,进行红色旅游产品创新设计,并投入实践当中得到“赣南情”主题的赣南苏区红色特色旅游产品。红色旅游是传播爱国主义精神、传承革命传统,提升民族自信心的重要内容,而赣南苏区作为红色旅游的重要名片,对于其所具有的精神财富和物质文化内容进行传播就是对于红色文化、爱国精神的传承。通过赣南苏区红色旅游产品的开发,以达到传播红色文化、树立地区红色品牌形象的目的,从而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增强红色文化感染力是极具社会价值。而这种将旅游产品开发和红色文化传播相结合的方式,为赣南苏区红色文化的理论研究提供了灵感和素材,也为日后红色旅游产品的设计实践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和参考案例。

二、图案设计的构想指导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图案设计的构想指导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中小学校服款式设计开发数字化信息平台研究--基于“千恪”校服品牌 ——基于“千恪”校服品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内容及目标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目标
    1.3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
    1.4 研究意义及创新点
        1.4.1 研究意义
        1.4.2 创新点
        1.4.3 研究难点
2 文献综述
    2.1 校服起源和发展
        2.1.1 国外
        2.1.2 国内
    2.2 中小学校服产业现状和相关标准
        2.2.1 国外
        2.2.2 国内
    2.3 中小学校服设计开发
        2.3.1 款式设计
        2.3.2 订购系统
    2.4 相关数字化技术
        2.4.1 三维虚拟技术
        2.4.2 数据库技术
3 中小学校服现状调研
    3.1 中小学校服产品调研及分析
        3.1.1 样本收集与归类分析
        3.1.2 设计元素分析
    3.2 “千恪”校服调研及分析
        3.2.1 问卷调研
        3.2.2 实践调研
        3.2.3 “千恪”校服特色图案设计
    3.3 “千恪”校服款式设计方案
        3.3.1 设计元素属性分类
        3.3.2 校服数字化流程设计
    3.4 本章小结
4 “千恪”校服设计数字化改造技术方案
    4.1 数字化技术平台概述
        4.1.1 平台概述
        4.1.2 功能特点
    4.2 数字化改造的技术流程说明
        4.2.1 校服款式开发
        4.2.2 校服结构数字化设计
        4.2.3 校服三维虚拟数字化设计
    4.3 校服设计元素的数字化设计
        4.3.1 廓形元素数字化设计
        4.3.2 材质元素数字化设计
        4.3.3 色彩元素数字化设计
        4.3.4 部件元素数字化设计
    4.4 校服图案数字化设计
        4.4.1 图案元素设计
        4.4.2 图案工艺设计
        4.4.3 图案仿真设计
    4.5 本章小结
5 “千恪”校服款式设计信息平台的搭建
    5.1 信息平台建立目标
        5.1.1 信息平台目标
        5.1.2 信息平台设计原则
        5.1.3 网站定位
    5.2 信息平台整体功能模块设计
        5.2.1 信息平台对象
        5.2.2 信息平台功能需求分析
        5.2.3 信息平台整体框架和概念模型设计
    5.3 信息平台功能模块实现
        5.3.1 信息平台开发工具
        5.3.2 数据库表设计
        5.3.3 前后台功能模块实现
    5.4 信息平台应用实例验证与评价
        5.4.1 信息平台实例验证
        5.4.2 信息平台应用评价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中小学校服款式产品样图
附录2 校服行业相关标准
附录3 明光中小学生校服款式问卷调查
附录4 款式设计图
附录5 部件设计图部分样品
附录6 图案设计部分样品
附录7 校服款式仿真图
附录8 信息平台系统运行部分代码
致谢

(2)现代服装设计中道家美学风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数据库文献分析
        1.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技术路线
    1.4 研究范围与相关概念界定
        1.4.1 研究范围
        1.4.2 相关概念界定
2 道家美学风格及其启示意义
    2.1 道家美学风格
        2.1.1 以“自然”为美
        2.1.2 以“无”为美
        2.1.3 以“淡”为美
    2.2 道家服饰美学风格
        2.2.1 被褐怀玉
        2.2.2 解衣般礴
        2.2.3 气韵生动
    2.3 道家美学风格对现代服装设计的启示意义
        2.3.1 “素朴”之感与极简化设计
        2.3.2 “自然”之道与可持续设计
        2.3.3 “意蕴”之美与设计意境营造
    2.4 本章小结
3 现代服装设计中道家美学风格表现
    3.1 “形神统一”的廓形设计
    3.2 “素雅淡泊”的色彩设计
    3.3 “朴拙自然”的面料设计
    3.4 “虚实相生”的图案设计
    3.5 本章小结
4 道家美学风格服装品牌案例分析
    4.1 国内服装品牌案例分析
        4.1.1 无用——“自然无为”
        4.1.2 盖娅传说——“境生象外”
    4.2 国外服装品牌案例分析
        4.2.1 三宅一生——“大象无形”
        4.2.2 山本耀司——“无色之美”
    4.3 本章小结
5 现代服装设计中道家美学风格流行的原因
    5.1 消费主义盛行
    5.2 文化复兴热潮
    5.3 服装审美变迁
    5.4 本章小结
6 道家美学元素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设计实践
    6.1 设计理念
    6.2 实践过程
    6.3 成衣展示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3)适用于中老年人群的智能跑步服的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中老年服装及其智能化的研究现状
        1.2.2 运动服装及其智能化的研究现状
        1.2.3 文献综述总结
    1.3 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意义
        1.3.3 创新点
    1.4 研究方法及路径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路径
2 智能跑步服设计基础理论概述
    2.1 运动智能服装的发展条件
        2.1.1 运动智能服装发展的有利条件
        2.1.2 运动智能服装发展的不利条件
    2.2 运动智能服装设计原则
    2.3 智能跑步服装设计模式
3 中老年人群的跑步服需求分析
    3.1 中老年生理与心理特点对服装的影响
        3.1.1 中老年人群定义
        3.1.2 中老年生理特点对于服装的影响
        3.1.3 中老年人群的服装消费心理
    3.2 中老年跑步运动兴起的原因
        3.2.1 社会环境因素
        3.2.2 跑步运动的优点
    3.3 中老年智能跑步服的需求调研
        3.3.1 调研目内容与目标
        3.3.2 调研对象
        3.3.3 调研结果分析
        3.3.4 中老年智能跑步服的设计定位
    3.4 中老年跑步风险及解决方案
        3.4.1 中老年跑步运动存在的风险
        3.4.2 针对性解决措施
        3.4.3 中老年智能跑步服功能模块分类汇总
4 中老年智能跑步服的功能性设计
    4.1 中老年跑步服的智能化设计
        4.1.1 智能设备植入设计
        4.1.2 应急功能设计
        4.1.3 APP功能设计
    4.2 中老年跑步服的功能结构设计
        4.2.1 防护结构设计
        4.2.2 夜间安全防护设计
    4.3 中老年跑步服的功能可定制模式
5 中老年智能跑步服的舒适性与美观性设计
    5.1 中老年人群的服装喜好调研
        5.1.1 调研目标
        5.1.2 样本分布情况
        5.1.3 调研结果分析
    5.2 中老年跑步服的面料与款式选择
        5.2.1 跑步服面料性能需求
        5.2.2 跑步服可选材料分析
        5.2.3 跑步服款式分析
    5.3 中老年跑步服的结构设计
        5.3.1 结构修正设计
        5.3.2 结构分割设计
        5.3.3 简洁结构设计
    5.4 中老年跑步服的细节设计
        5.4.1 领子
        5.4.2 拉链
        5.4.3 口袋
        5.4.4 门襟
    5.5 中老年跑步服的色彩运用
        5.5.1 跑步服的色彩设计现状
        5.5.2 跑步服的色彩拼接形式与色彩趋势
        5.5.3 中老年跑步服的色彩应用
    5.6 中老年跑步服的图案设计
        5.6.1 图案设计的重要性
        5.6.2 跑步服的图案种类
        5.6.3 中老年跑步服图案设计的趋势与应用
    5.7 小结
6 中老年智能跑步服的设计实践
    6.1 设计构思
        6.1.1 设计灵感来源
        6.1.2 设计思路阐述
    6.2 设计呈现
        6.2.1 设计要点分析
        6.2.2 设计图呈现
    6.3 实物制作
        6.3.1 实物制作前准备
        6.3.2 智能器件安装
        6.3.3 防护结构安装
        6.3.4 成衣效果展现
    6.4 中老年智能跑步服的评价测试
        6.4.1 服装功能性测试
        6.4.2 服装舒适性测试
7 结论与不足
    7.1 研究的主要成果与结论
    7.2 研究存在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中老年智能运动服装需求调查表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目录
致谢
附件

(4)《装饰》杂志设计文化发展研究(1958-2018)(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致谢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相关领域研究现状
        1.2.1 期刊论文类
        1.2.2 专着类
    1.3 研究的方法、思路
        1.3.1 研究的方法
        1.3.2 研究的思路
2 百花盛开的工艺美术发展(1958-1961)
    2.1 《装饰》创刊溯源
    2.2 《装饰》杂志风格主要视觉特点
        2.2.1 封面文字
        2.2.2 封面视觉图案
        2.2.3 内页版面设计
    2.3 传统工艺美术的发展
        2.3.1 重新重视民间美术
        2.3.2 指导工艺美术创作
    2.4 为美化人民生活服务
        2.4.1 面向大众生活创作
        2.4.2 向西方世界开展学习
3 求索争鸣的设计萌芽(1980-1996)
    3.1 复刊时代背景
    3.2 《装饰》视觉元素的变化
        3.2.1 封面设计形式的探索
        3.2.2 封面主体立意的变迁
        3.2.3 内页版式的有序与变化
    3.3 工艺美术的变革
        3.3.1 “工艺美术“名词的局限
        3.3.2 “装饰热”的兴起
    3.4 现代化的新浪潮
        3.4.1 科技与艺术的大讨论
        3.4.2 现代设计的浪潮
    3.5 《装饰》步伐的“守”与“进”
4 对话世界文化自信的设计现代化(1997-2018)
    4.1 走入“全球化”
    4.2 《装饰》设计的多元化
        4.2.1 和谐的整体性
        4.2.2 现代感的民族美
        4.2.3 敢于尝试的创意美
        4.2.4 版式装饰的简洁美
    4.3 开放视野立足传统
        4.3.1 工艺美术的新发展
        4.3.2 设计批评的引入
        4.3.3 中国创造带来的思考
    4.4 面向时代关注当下
        4.4.1 设计的伦理学问题
        4.4.2 技术与设计的关系
        4.4.3 从设计艺术到设计科学
    4.5 《装饰》内容的“质”与“量”
5 总结
    5.1 从工艺美术到现代设计
    5.2 从教育理论到学科实践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采访文字稿
附录二 《装饰》1958-2018杂志封面
附录三 《装饰》1958-2018文章整理
作者简介

(5)民间包袱皮及其“三土特产”包装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第2章 包袱皮与土特产包装设计
    2.1 包袱皮的历史背景
    2.2 包袱皮的造型和图案
    2.3 包袱皮的文化内涵
    2.4 包袱皮在土特产包装设计中的优势
        2.4.1 土特产包装设计现状
        2.4.2 绿色材料的使用
        2.4.3 包袱皮的多功能用途
        2.4.4 精神文化的传承
第3章 包袱皮在“三土特产”包装设计构想
    3.1 “三土特产”包装设计分析
        3.1.1 产品现有包装分析
        3.1.2 包装改进设计思路
    3.2 包装内部材质和结构的设计构想
    3.3 不同包裹造型的设计构想
    3.4 包袱皮图案的设计构想
        3.4.1 吉祥图案元素的提取
        3.4.2 依托地域文化的图案设计
        3.4.3 土特产原材料的手绘表现
第4章 包袱皮在“三土特产”包装设计实施
    4.1 产品市场的分析定位
    4.2 包装设计方案的选取与实施
        4.2.1 图案和色彩的选取
        4.2.2 品牌标签设计
        4.2.3 造型材质的确定
    4.3 设计成果展示
    4.4 设计总结与反思
第5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6)版面设计中的图案应用原理研究 ——以徽菜馆品牌设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课题研究现状
    1.3 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4 课题研究方法
        1.4.1 资料收集整理法
        1.4.2 案例分析法
        1.4.3 归纳整合法
2 版面设计的图案原理认知
    2.1 图案设计的发展
        2.1.1 图案设计的起源与发展
        2.1.2 外域引进的图案学
    2.2 版面设计基本原则
        2.2.1 主题鲜明突出
        2.2.2 形式与内容统一
        2.2.3 深化整体布局
    2.3 版面设计中的图案属性及样态
        2.3.1 统一与变化
        2.3.2 节奏与韵律
        2.3.3 对比与调和
        2.3.4 动感与静感
        2.3.5 对称与均衡
        2.3.6 整体与局部
    2.4 图案在版面信息整构中运用的理念和方法
        2.4.1 取向装饰设计理念
        2.4.2 引入现代创新思维
        2.4.3 人文主义情感传递
    2.5 图案设计在版面中的作用表现
        2.5.1 图案是引导视觉方向的元素
        2.5.2 图案是丰富审美的装饰性元素
        2.5.3 图案是营造空间层次的元素
3 安徽民间装饰图案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
    3.1 安徽民间图案文化在现代设计中的重要性
    3.2 安徽民间装饰图案的设计来源
        3.2.1 徽州雕刻图案的提取
        3.2.2 阜阳剪纸图案的传承
        3.2.3 芜湖铁画图案的创新
    3.3 安徽民间装饰图案在现代设计中的创新性应用原则
        3.3.1 坚持人文性设计
        3.3.2 坚持多元化设计
        3.3.3 坚持人性化设计
    3.4 安徽民间图案文化在现代设计中的创新性应用方式
        3.4.1 安徽民间图案文化的显性语言在现代设计中的创新应用
        3.4.1.1 直接引用
        3.4.1.2 抽象变形
        3.4.1.3 分离重构
        3.4.2 安徽民间图案文化的隐性语言在现代设计中的创新应用
    3.5 安徽民间装饰图案设计在品牌设计中的应用表现
        3.5.1 徽州雕刻图案在品牌设计中的应用
        3.5.2 阜阳剪纸图案在品牌设计中的应用
        3.5.3 芜湖铁画图案在品牌设计中的应用
4 我的创作——“皖味道”徽菜馆品牌设计
5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附件

(7)中职工艺美术专业《图案》课程“泥泥狗文化”主题教学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课题来源与背景
        1.非遗文化校园传承的政策导向
        2.中职工艺美术特色专业教学的需要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1.研究目的
        2.研究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
        1.“泥泥狗文化”引入中职教学的研究
        2.艺术设计类专业课程主题教学的研究
    (四)相关概念界定
        1.中职工艺美术专业《图案》课程
        2.“泥泥狗文化”
        3.主题教学
    (五)相关理论基础
        1.“泥泥狗文化”引入中职教学符合文化适应理论
        2.“泥泥狗文化”主题教学符合建构主义教学理论
    (六)研究思路与方法
二、中职工艺美术专业《图案》课程教学的现状
    (一)中职工艺美术专业图案教学现状调查
        1.《图案》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情况
        2.《图案》课程教学内容的选用情况
        3.“泥泥狗文化”融入中职教学的情况
    (二)中职工艺美术专业图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内容陈旧,缺乏地域特色
        2.以章节分割知识点缺乏整体性
        3.图案创新设计方面有待提高
三、中职工艺美术专业《图案》课程“泥泥狗文化”主题教学的可行性分析
    (一)极具地域特色的民间图案素材为图案教学提供资源
        1.泥泥狗的内在文化意蕴
        2.泥泥狗图案的艺术特征
    (二)图案课程标准与教学改革的要求为图案教学提供依据
        1.中职《图案》课程标准的要求
        2.中职《图案》课程教学改革的需要
    (三)文化教育传承机制的建立和完善为图案教学提供支持
四、中职工艺美术专业《图案》课程“泥泥狗文化”主题教学的实践策略
    (一)参照教学目标应用主题教学模式
        1.源于课程而超越课程的主题目标设置
        2.源于教材而超越教材的教学内容整合
        3.基于真实任务情境的师生交互活动
    (二)根据学生特点运用行动导向教法
        1.以发展创新思维为主的头脑风暴法
        2.以学习新知识为主的任务驱动教学
        3.以培养职业综合能力为主的项目教学
    (三)结合“泥泥狗文化”特点丰富体验式学法
        1.直观感知丰富视觉体验
        2.学以致用激发创新体验
        3.学有所成达成成就体验
五、中职工艺美术专业《图案》课程“泥泥狗文化”主题教学的实践探索
    (一)“泥泥狗文化”主题教学的设计实践
        1.理实一体,创新实践的教学设计思路
        2.突出地域特色的图案教学内容整合
        3.基于课程标准设置主题教学目标
        4.合理利用教学资源,创设学习氛围
    (二)丰富教学方法的实践——以《泥泥狗文创产品设计与制作》项目教学活动为例
        1.展示文创作品,引发学习动机
        2.探讨项目任务,激发创新思维
        3.合作完成项目,锻炼实践能力
        4.学习成果展评,增强学习体验
    (三)增强学生学习体验的实践
        1.视觉体验促进图案认知发展
        2.创作体验增强本土文化情感
        3.成就体验促进学习行为养成
    (四)“泥泥狗文化”主题教学的评价与反思
六、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中职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二:学生调查问卷
    附录三:《泥泥狗文创产品设计与制作》教学设计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8)租界时期上海纺织、服装工业化与现代性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选题的缘起
        二、研究的背景
        三、选题的依据
        四、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选题意义
    第二节 工业化与现代设计问题的提出与尺度
        一、工业化与现代设计——问题的出发点
        (一)什么是工业化
        (二)现代化社会中的现代设计
        (三)现代设计行为的主体
        (四)工业化范围的界定与运用尺度
        (五)社会的现代化与设计的现代化
        二、租界时期上海的工业化商品范式
    第三节 研究现状评述
        一、租界时期上海社会背景研究
        (一)综合性研究
        (二)租界与历史、政治、社会思想、文化
        (三)科学思想与科学技术
        (四)经济、人口、生活与风俗
        (五)租界时期社会发展论文举要
        二、租界时期上海纺织、服装工业生产研究
        (一)历史、综合性研究
        (二)纺织科技、行业及专门史研究
        (三)纺织技术及工程研究论文举要
        三、租界时期上海纺织服装设计的产生与发展研究
        (一)租界时期设计历史、思想、文化类
        (二)纺织、服装设计编着与着作
        (三)纺织、服装设计论文举要
        (四)相关设计类着作及论文举要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五节 研究的内容与创新
        一、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二、研究的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一)研究的重点
        (二)研究的难点
        (三)研究的创新点
第一章 租界时期上海地区纺织服装设计的工业化与现代化
    第一节 核心概念的界定
        一、租界时期历史中的上海
        (一)时间的界定
        (二)租界时期上海地区社会性质的界定与经济形态特征
        (三)租界与现代性纺织、服装工业的发展关联
        二、纺织服装工业生产及现代设计的相关概念
        (一)动力机器与纺织服装工业化生产范围界定
        (二)纺织、服装机制商品、民生设计属性及现代性概念界定
        (三)现代纺织服装设计发展阶段界定
        三、纺织、服装的“产业链”与“多元化”的销售模式
        (一)上海开埠前传统的手工产销业态
        (二)上海开埠后上海地区市场的变化
        (三)租界早期上海纺织商品流通渠道的多重性
        四、纺织、服装生产经历的工业化变革
        (一)两次西方工业革命的影响
        (二)民族纺织工业的产生与艰难发展
        (三)租界时期上海纺织产业链的更迭
    第二节 动力机器纺织、服装的生产要素
        一、上海地区纺织原料的发展变革
        (一)近代上海地区纺织原料的改进
        (二)纺织原料加工方式的变革
        (三)近代上海地区纺织品印染原料的演变
        二、劳动者的类型与转变
        (一)手工劳动者与现代工人
        (二)外地人、本地人与外国人
        (三)裁缝学徒与纺织女工
        三、生产组织形式和工具的变革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
        (一)动力机器纺织、服装工业的生产组织形式
        (二)纺织、服装生产机器
        (三)纺织、服装机器生产工艺
        四、动力机器纺织、服装的工业化范式
        (一)机制纺织商品种类与范式
        (二)机制服装商品种类与范式
        (三)上海家用纺织品的现代性体验
        (四)上海人着衣的现代性体验
    第三节 纺织、服装工业化与现代设计的发展关联
        一、欧风美雨之吹沫——西方文明传播的效力
        (一)上海的市政建设与现代化城市的影响
        (二)租界时期西方文化在上海的传播
        (三)西方审美影响下的城市新面貌
        二、工业化与现代纺织、服装设计行为的发生
        (一)上海纺织工业的发展变迁
        (二)租界时期上海纺织工厂创办简况
        (三)工业化条件下的纺织、服装生产
        三、租界时期上海地区纺织工业的产生与发展
        (一)缫丝、丝织工业的产生与发展
        (二)棉纺织工业的产生与发展
        (三)针织及棉复制工业的产生与发展
        (四)毛纺织工业的产生与发展
        (五)动力纺织机器工业的产生与发展
        四、现代化与现代纺织、服装设计行为的发生
        (一)东方服饰之都演绎的海上繁华梦
        (二)文化转型与纺织服装设计的“现代性”
        (三)纺织服装设计文化功能的嬗变
第二章 传输与移植:纺织、服装工业的初发萌芽
    第一节 西方纺织、服装工业初入上海
        一、租界的设立与上海的崛起
        (一)租界初立时期的历史背景与社会环境
        (二)租界与华界的巨大差异
        二、“十里洋场”与“奇技奇器”
        (一)接触西方工业文明的起点
        (二)从棉布商业看上海早期的洋布市场
        (三)早期洋货市场的局限性
        三、内外贸易与纺织商品流通的初步发展
        (一)上海地区棉布商业的“现代性”萌发
        (二)交通的发展与商品行销范围的扩大
        (三)从生产到消费的间接流通
        四、手工纺织的停滞与动力机器纺织的孕育
        (一)欧洲动力机器纺织的迅猛发展与落后的中国近代科技
        (二)上海手工纺织业中的资本主义萌芽
        (三)外资纺织工业进入上海
        (四)洋务运动与上海本土纺织工业的萌芽
    第二节 “古法趋新”与本土纺织服装设计的工业化萌芽
        一、上海地区纺织、服装的传统产销业态
        (一)手工纺织生产规模的演变
        (二)纺织、服装商品的直接流通
        (三)上海地区手工纺织生产设计特征的转变
        二、传统手工纺织业中孕育的工业化种子
        (一)古代纺织科技的发展脉络及其影响
        (二)高度完善的手工机器和纺织工艺
        (三)动力纺织机器的雏形
        (四)“中间技术”的过渡
        三、西方技术、商品转移中工业化观念的渗透
        (一)晚清上海传统纺织与西式纺织设计生产之差异
        (二)传统纺织产品与西方机器纺织产品之差异
        (三)伴随西方科技带来的新思想
        (四)技术转移与工业化观念转变
        四、西方纺织生产技术变革带来的上海纺织工业革命
        (一)纺织生产原材料的开拓
        (二)纺织生产机器的更新
        (三)纺织生产动力的改进
        (四)化学染料对传统染料的超越
    第三节 技术之“变”
        一、纺织技术体系的开放性转变
        (一)异质文化交流与物质层面交锋
        (二)中国古代纺织技术体系的非开放性特征
        (三)近代上海纺织科技的开放性转变
        二、早期上海纺织工业中先进的纺织技术举要
        (一)洋商创办的缫丝工厂
        (二)从缫丝技术看生产方式的差异
        (三)上海机器织布局与新式棉纺织机器
        三、“格致”与纺织生产技术的变革
        (一)《格致汇编》与西方科学技术的引进与传播
        (二)《格致汇编》中的西方纺织技术
        (三)自上而下的自救运动与“格致”的传播
        四、轻盈棉布的“现代”意味
        (一)以土布为代表的传统手工艺
        (二)以机制棉布为代表的现代机制商品
        (三)机制棉布的物质性与文化性
        (四)机制布与仿机制布:现代性的认同与模仿
    第四节 渐进的科技发展与设计工业化观念的形成
        一、“有识之士”对“格致”的推动作用
        (一)新式学堂与西学学校
        (二)派遣留学生
        (三)科举制度的废除和新式学校的建立
        (四)办学是传播和振兴科技的重要途径
        二、“格致”与上海纺织工业萌发
        (一)科学技术是本土纺织工业化产生的重要基础
        (二)生产力发展与社会分工加深是工业化萌芽的动力因
        (三)上海地区现代化社会发展的必然性趋势
        三、“格致”的传播与上海现代纺织、服装设计思想的萌芽
        (一)新旧兼容的思维模式与科学思想
        (二)“排斥”、“不安”与“崇尚”:上海地区社会主流群体的态度变化
        (三)移风易俗与文明进步
第三章 传授与效法:纺织、服装设计的因地制宜
    第一节 百万人口大都市与“外资兴业时代”
        一、移民入迁与现代化都市的形成
        (一)人口变迁与社会变革
        (二)人口结构与社会分层
        (三)地缘关系与地域性社会关系构成
        (四)人口、文化与设计目的转变
        二、上海城市的现代化进程与纺织工业的发展关联
        (一)文人墨客眼中的现代化生活
        (二)西式休闲娱乐活动的传播
        (三)现代化都市的逐步形成
        三、“外资兴业”与上海地区现代设计行为的诞生
        (一)工业生产与现代设计行为发生
        (二)工业化精神的影响与设计观念的转变
        (三)新材料的引进与设计条件的变革
    第二节 “仿行西法”与本土纺织、服装设计的工业化雏形
        一、上海纺织行业产销业态的突破和变革
        (一)外资纺织企业的示范作用
        (二)“条约”对本土棉纺织工业的积极影响
        (三)国家政策的推行对上海纺织工业发展的积极影响
        二、民族纺织、服装工业的起步
        (一)内外因共同作用下的民族纺织工业起步
        (二)“易服运动”与本土机制服装业的起步
        (三)本土纺织、服装机器制造产业的起步
        (四)动力机器的重要作用
        三、新旧交替之间呈现的早期纺织、服装设计工业化特征
        (一)民族纺织、服装工业诞生的根源
        (二)“平等”、“享乐”与“现代性”的本土设计师
        (三)纺织、服装工业起步阶段的设计特征
    第三节 技术之“践”
        一、新型纺织技术的实践
        (一)动力缫、纺技术的实践
        (二)动力织造技术的实践
        (三)动力机器印花、染整技术的实践
        二、西方纺织技术的本土化适应过程
        (一)民族缫丝、轧花机器制造专业的先行发展
        (二)纺织工业发展影响下的民族棉纺织、针织机器制造业
        (三)丝绸工业的兴起和丝织机器的仿制与改良
        (四)仿制、改造的能力与本土化的适应过程
        三、轻薄夏衣:产品设计的拓宽与生活方式的改良
        (一)纺织产品的拓宽
        (二)面料出新及剪裁进步推动下的服装及纺织产品拓宽
        (三)轻薄夏衣与衣着方式的改良
    第四节 工业化冲击下的上海纺织设计的继替与突破
        一、西方科学技术对近代上海纺织技术的影响
        (一)中国古代纺织技术的对外传播
        (二)中国古代手工纺织机器与西方动力纺织机器的比较
        (三)科技流通对上海纺织技术发展的重要影响
        二、西方纺织机器的传入与传统纺织、服装生产的巨大变革
        (一)纺织原料与机器材质选择的突破
        (二)操作方式的变化
        (三)缝纫机和现代服装手工业改良
        (四)机制织物令手工织物逐渐成为文化遗存
        三、设计的“焦点”效应与现代设计思想的初践
        (一)机制织物和西式服装的“焦点”效应
        (二)租界内外服装工业化的区别与设计的联系
        (三)工业化生产与纺织、服装设计的现代化动因
        (四)现代性纺织、服装设计思想的初期实践
第四章 变革与惟新:纺织、服装设计的推陈出新
    第一节 上海纺织、服装工业化进程中的进退消长
        一、民国时期民族纺织工业的大规模兴起
        (一)华商纺织企业繁荣发展
        (二)纺织品销售的变革
        (三)“大上海”计划与民族纺织、服装工业的黄金时代
        二、民族品牌与博览会
        (一)世界博览会与纺织、服装品牌的国际传播
        (二)民族主义推动下展开的全国展览会
        (三)对民族固有样式的突破与国家形象的呈现
        三、战争是近代上海纺织、服装设计发展的分水岭
        (一)“孤岛时代”纺织、服装工业的式微
        (二)“孤岛”时期纺织、服装产业的畸形发展
        (三)绝望的抗争:民族纺织、服装企业在压迫中前进
    第二节 民族纺织、服装工业发展的差异性、趋向性与地域性比较
        一、上海地区参差不齐的纺织行业衍变过程
        (一)非同步性的纺织行业发展
        (二)以棉纺织业为首的行业结构
        (三)纺织企业集团化的发展趋向
        二、不同地区纺织工业化的先后及纺织工业基地的形成
        (一)上海开众多纺织行业之先河
        (二)江浙地区纺织设计生产的继承与发展
        (三)租界时期纺织工业分布区域的迁移
        三、近代上海地区服装与纺织行业衍变的比较
        (一)纺织、服装行业内产销模式的差异性
        (二)对动力机器的依赖性造成的行业衍变差异
        (三)“量身定制”、“特异独行”与阶级象征性造成的服装行业衍变
    第三节 技术之“革”
        一、传统织物基础上的突破性技术创新
        (一)纺织机器的技术创新与民族机器纺织商品的新特征
        (二)对舶来织物质感的仿效
        (三)基于传统丝织物基础上的技术与产品创新
        二、廉价材料转化为美:人造丝的混织与印染应用
        (一)人造丝的诞生和混织应用
        (二)人造丝与近代上海丝织品种的拓宽
        (三)进口动力织机与混纺机织物
        (四)“化学反应”中的技术革新
        三、技术的变革与纺织、服装设计的“现代性”
        (一)现代化纺织产品设计的变革
        (二)泳装与上海新运动时尚
        (三)构建现代生活的新面貌与对地区形象的重新塑造
    第四节 本土纺织、服装设计的民族意识觉醒
        一、外资纺织、服装企业的垄断和压迫
        (一)上海地区外资棉纺织工厂的发展与垄断
        (二)日商纺织集团掀起的在华纺织事业高潮
        (三)进口毛纺织商品和外资毛纺织工厂的垄断和压迫
        (四)压迫之下掀起的国货运动与民族认同
        二、国货运动对本土纺织、服装工业发展的推动力
        (一)国货运动与“民族认同”
        (二)《国货样本》与民族纺织、服装工业的现代化
        (三)《国货样本》与国货认识
        (四)纺织、服装构建的设计身份认同
        三、现代性纺织、服装设计构建的物质文化与价值导向
        (一)具有现代性特征的上海物质文化构建
        (二)社会阶层文化差异下纺织、服装的物质文化表现
        (三)民国中期的时装展演:现代性物质文化的价值导向功能
第五章 融合与变迁:双轮驱动下的上海纺织、服装设计
    第一节 上海是中国近代纺织、服装设计的大本营
        一、纺织、服装行业是现代设计行为发生的河床
        (一)租界时期上海地区的现代设计定义与定位
        (二)现代设计区别于传统设计的重要特征
        (三)现代美术思想与现代设计观念的产生
        二、租界时期上海纺织服装设计、教育产业
        (一)租界时期上海的设计机构、教育机构和学术科研团体
        (二)纺织教育与现代性纺织、服装设计
        (三)租界时期上海纺织、服装设计着作的诞生与发展
    第二节 租界时期上海纺织设计的“革旧鼎新”
        一、实践的智慧:纺织机器的本土化改良与设计创新
        (一)租界时期上海纺织生产工具设计的发展历程
        (二)纺织机器的仿造、改良与创新
        (三)上海纺织机器设计的工业化特征
        二、多元化的纺织图案设计创新
        (一)纺织图案设计的引进和图案设计专业的建立
        (二)中西绘画差异与纺织图案设计风格转变
        (三)纺织图案设计是构建艺术与制造之间的桥梁
        三、纺织产品设计及品牌意识的觉醒
        (一)纺织产品的开拓创新与民族纺织品的商标设计
        (二)纺织品广告设计与传播、消费关联
        (三)地缘文化影响下的现代纺织设计
    第三节 “服色时易”与近代上海服装设计的发展变迁
        一、服装设计与上海“文化地图”中的服饰文化识别
        (一)一个时代的“影像”
        (二)“变化多端”的设计形式
        (三)现代服装设计是文化结构变化的先锋
        二、本土服装设计的变化与突破
        (一)西方文化影响下服装形制的变化
        (二)侨民着装影响下的搭配方式变革
        (三)真正的童装:本土儿童服装设计的诞生
        三、时尚意识与社会追求:“迥异”的男、女服装设计趋向
        (一)保暖、礼仪和身份识别:服装功能的演进
        (二)差别化与多样化:租界时期上海地区服装设计的工业特征
        (三)改良旗袍与中山装:两种设计经典的物化呈现
    第四节 、文明转型与纺织、服装设计的互动趋向
        一、现代化生活方式的蜕变与现代设计的体现
        (一)文明的教化与民俗的改变
        (二)西式婚礼服:民俗改良在服装设计中的体现
        (三)纺织、服装广告对现代化生活方式构建的影响
        二、租界时期上海消费文化与设计的现代性
        (一)西方侨民消费方式的影响与百货公司对新式消费的建立
        (二)阶层的分化与品味的培养:上海消费文化的改变
        (三)设计的现代性与审美的现代性
        三、“人”的现代性与设计的现代性
        (一)源自设计、生产与消费环节的“人”
        (二)设计者与消费者之间的文化关联
        (三)上海都市文化对现代设计的影响
结论
    第一节 上海现代纺织、服装设计的特点与研究价值
    第二节 租界时期上海地区纺织、服装工业变革与现代设计行为的诞生与发展的关系以及深层原因
    第三节 租界时期上海地区纺织、服装工业化对现代设计的启迪
        一、租界时期上海地区现代纺织、服装设计对当代设计的启示
        二、在异质文化交流中再获新生
附录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9)吉林市近代建筑装饰图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
    1.2 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4 课题研究内容与方法
    1.5 创新点
    1.6 论文框架
第2章 装饰图案与建筑相关性概述
    2.1 关于图案的概述
        2.1.1 “图案”的含义定义
        2.1.2 我们想要什么以及图案的欲望
        2.1.3 探索纵向时间东西方图案的发展与演变
    2.2 装饰的“语言”
        2.2.1 诉说装饰
        2.2.2 装饰艺术的由来与发展
    2.3 对建筑产生的思考
        2.3.1 建筑——古老神圣的媒介
        2.3.2 建筑与艺术的融合——理性与感性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近代吉林市城市与建筑及其图案的发展特征
    3.1 吉林市纵向时间轴的历史沿革与变迁
    3.2 近代时期吉林市城市与建筑及其装饰图案主要的发展阶段
        3.2.1 清朝末期、开埠后阶段
        3.2.2 中华民国阶段
        3.2.3 沦陷后殖民地阶段
    3.3 近代时期吉林市不同类型建筑的发展
        3.3.1 城市公共建筑
        3.3.2 城市民居建筑
        3.3.3 城市工业建筑
    3.4 吉林市现存近代建筑涵盖的风格与图案装饰特征
        3.4.1 中国传统建筑风格
        3.4.2 哥特式建筑风格
        3.4.3 历史主义建筑风格
        3.4.4 伪满洲式建筑风格
    3.5 吉林市尚存近代具有可考价值建筑一览表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吉林市近代建筑装饰图案表现主题研究
    4.1 植物类装饰图案
        4.1.1 建筑中的东西方植物类装饰图案
        4.1.2 建筑中植物类装饰图案的表现种类
        4.1.3 清末、开埠后时期建筑植物类图案表现
        4.1.4 民国时期建筑植物类图案表现
        4.1.5 沦陷后时期建筑植物类图案表现
    4.2 动物类装饰图案
        4.2.1 东西方建筑中动物类图案的起源与蕴含文化
        4.2.2 清末、开埠后时期建筑动物类图案表现
        4.2.3 民国时期与沦陷后时期建筑动物类图案表现
    4.3 几何图形类装饰图案
        4.3.1 几何图形类图案的形成与应用
        4.3.2 吉林市近代各时期不同风格建筑几何图形类图案表现
    4.4 文字、符号类装饰图案
        4.4.1 吉林市近代建筑中文字、符号类图案的应用缘由
        4.4.2 文字、符号类图案在吉林市近代建筑中的实例应用
    4.5 其它主题装饰图案
        4.5.1 吉林市近代建筑中的云形装饰图案
        4.5.2 云形装饰图案在吉林市近代建筑中的实例应用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多元文化建筑装饰图案促进城市面貌更新
    5.1 装饰图案在吉林市近代建筑中的设计规律
        5.1.1 遵循建筑形体结构而设计
        5.1.2 突出装饰图案给建筑带来的整体性装饰效果
        5.1.3 图案构图追求比例上的均衡与和谐
        5.1.4 对自然事物与文化元素的提取归纳与重组设计
        5.1.5 带有世界多元文化思维的融合型设计
    5.2 多元文化建筑装饰图案在城市面貌更新中的现实意义
    5.3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图片来源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10)赣南苏区红色旅游资源挖掘及旅游产品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第三节 研究的现状及问题
    第四节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第五节 研究创新之处
    第六节 写作思路及构架
        一、论文写作思路
        二、论文写作构架
第二章 红色旅游及旅游产品综述
    第一节 红色旅游概述
        一、红色旅游概念
        二、红色旅游起源及发展
        三、红色旅游的功能与意义
        四、红色旅游开发现状
    第二节 红色旅游产品概述
        一、红色旅游产品概念
        二、红色旅游产品范畴及分类
        三、红色旅游产品的特征
        四、红色旅游产品的价值
    第三节 红色旅游产品开发现状及开发途径
        一、红色旅游产品开发现状
        二、红色旅游产品开发途径
    第四节 红色旅游及旅游产品发展趋势分析
        一、红绿结合
        二、红古结合
        三、红俗结合
第三章 赣南苏区红色旅游资源挖掘
    第一节 赣南苏区概述
        一、赣南苏区概念
        二、赣南苏区的由来
        三、赣南苏区历史意义
        四、赣南苏区红色旅游价值
    第二节 赣南苏区红色旅游资源
        一、纪念性景观
        二、文物资源
        三、苏区精神
        四、历史趣事
    第三节 赣南苏区地域性文化资源
        一、客家文化
        二、宋城文化
        三、绿色文化
    第四节 赣南苏区红色旅游市场调查
        一、市场调查目的
        二、消费需求
        三、购买行为
第四章 赣南苏区红色旅游产品设计策略
    第一节 赣南情红色旅游产品设计构思
        一、赣南红色旅游产品主题构建
        二、赣南苏区红色旅游产品设计定位
        三、赣南红色旅游产品的文化题材定位
    第二节 赣南苏区红色旅游产品设计原则
        一、主题性与品牌性相结合原则
        二、纪念性与地域性相结合原则
        三、艺术性与文化性相结合原则
        四、传承性与创新性相结合原则
        五、审美性与功能性相结合原则
    第三节 赣南苏区红色旅游产品设计方法
        一、绿色设计
        二、系列化设计
        三、符号化设计
        四、情感化设计
第五章 赣南情:红色旅游产品创新设计实践
    第一节 赣南情:红色旅游产品设计要素整合
        一、主题品牌形象设计
        二、赣南苏区文化元素系列化设计
        三、旅游产品应用设计
    第二节 赣南情:品牌形象设计
    第三节 赣南情:苏区文化元素系列化设计
        一、遗址建筑类
        二、革命文物类
        三、苏区精神提取文字应用类
    第四节 赣南情:旅游产品应用设计
    第五节 赣南情:红色旅游产品方案展示
第六章 结论
    一、研究成果
    二、存在问题
    三、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附录A《红色旅游产品市场调查》问卷数据统计
附录B《赣南情》红色旅游产品作品集
致谢

四、图案设计的构想指导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小学校服款式设计开发数字化信息平台研究--基于“千恪”校服品牌 ——基于“千恪”校服品牌[D]. 陈景. 东华大学, 2021(09)
  • [2]现代服装设计中道家美学风格研究[D]. 赵艾茜. 武汉纺织大学, 2021(09)
  • [3]适用于中老年人群的智能跑步服的设计研究[D]. 唐世华. 东华大学, 2021(01)
  • [4]《装饰》杂志设计文化发展研究(1958-2018)[D]. 宋哲琦. 浙江大学, 2020(12)
  • [5]民间包袱皮及其“三土特产”包装设计研究[D]. 蔡佳祺. 湖北工业大学, 2020(11)
  • [6]版面设计中的图案应用原理研究 ——以徽菜馆品牌设计为例[D]. 朱迪.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4)
  • [7]中职工艺美术专业《图案》课程“泥泥狗文化”主题教学实践研究[D]. 杨丹. 广西师范大学, 2020(06)
  • [8]租界时期上海纺织、服装工业化与现代性设计研究[D]. 鞠斐. 南京艺术学院, 2020(01)
  • [9]吉林市近代建筑装饰图案研究[D]. 李帅男. 吉林建筑大学, 2020(05)
  • [10]赣南苏区红色旅游资源挖掘及旅游产品设计研究[D]. 郭文瞻.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5)

标签:;  ;  ;  ;  

图案设计的概念指导方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