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工记》的国别和创作年份

《考工记》的国别和创作年份

一、《考工记》的国别和成书年代(论文文献综述)

邱海文[1](2021)在《《考工记·匠人营国》着作年代考》文中认为《匠人营国》篇的布局原则主要有"一门三道""前朝后市""左祖右社"。这些原则的思想渊源均能在先秦文献中找到。"一门三道"源自先秦时期为社会稳定有序而作的理想化设计。"左祖右社"源自先秦时代的阴阳思想以及由此引申出的"左吉右凶"的观念。"前朝后市"则是对商、西周时代王与王后分治观念的追述。实际上《周礼》的天、地、春、夏、秋五官系统中也包含这几种原则。由此可知上述几种布局原则在先秦时代已经形成,所以《匠人营国》篇并不是根据西汉长安城的布局写定的,其着作年代应在战国时期。

顾王乐[2](2020)在《清末民国时期利用古文字资料校证《说文》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说文》是我国第一部运用“六书”原理对汉字进行系统分析的文字学专着。《说文》中保存了大量的古代文字资料,以及许慎时代关於文字的研究成果,爲古文字学的研究提供重要的依据。但是许慎所见到的小篆、古文、籀文等字形已有譌误,他对字形结构和造字本义的理解有不少是不可信的。而且《说文》成书以後,屡经传抄刊刻,年代浸远,谬误滋多。历代学者在校正《说文》方面都做出了很大努力,但真正有所突破则是在近代古文字学兴起以後。随着古文字资料在《说文》研究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古文字与《说文》的互证研究已经成爲《说文》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清末、民国时期学者在利用古文字资料考订《说文》方面取得了十分显着的成果,除一些专门研究《说文》的着述外,这一时期的许多甲骨金文考释书籍、论文、札记和题跋中都能看到不少根据古文字资料纠正《说文》错误的意见。目前对於清末民国学者利用古文字资料校正《说文》的研究和总结还有很多不到位之处,许多早期的研究成果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而一些已经被古文字学界判定爲错误的观点在《说文》学界仍然有很大的影响,也没有得到及时的修正。本文对清末民国时期学者在利用古文字资料校证《说文》方面的成就、特点以及不足进行全面系统的总结。全文主要分爲以下几个部分:绪论部分包括相关术语的界定,学术史的回顾,选题目的及其意义,研究思路等方面内容。第一章主要讨论了与清末民国时期利用古文字资料研究《说文》密切相关的学术背景:一是利用金石文字考订《说文》的学术传统;二是清末民国古文字学的发展及其对传统《说文》学的拓新;三是出土材料的新发现与研究在清末民国《说文》学界的不同反响。第二章详细介绍了清末民国时期利用古文字资料研究《说文》的学术历程,共分爲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883年吴大澂《说文古籀补》书成到甲骨文发现前夕;第二阶段,从1899年殷墟甲骨文发现到1929年马叙伦《说文解字研究法》出版;第三阶段,从三十年代起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每一阶段介绍代表人物及其主要研究成果。第三、四章是清末民国时期利用古文字资料校证《说文》成果例释。第三章主要考察清末民国学者在利用古文字资料印证和纠正《说文》篆文和说解方面的具体成果。第四章则主要收录清末民国学者利用古文字资料考订《说文》古籀形体方面的成果。第五章是清末民国时期利用古文字资料校证《说文》研究之失误例析。我们对这一时期学者在利用古文字资料校证《说文》研究中的失误类型和失误原因进行分类与总结。结语部分对清末民国时期利用古文字资料校证《说文》的研究进行总体的评价,并对研究中需要注意的问题进行说明。附录部分是清末民国利用古文字资料校证《说文》的相关论着目录,分爲《说文》研究论着目录、古文字学论着目录和文字学通论着作目录三类。

薛小明[3](2020)在《近二十年《周礼》音乐史料研究综述》文中认为本文较为全面地搜集了近二十年《周礼》音乐史料的相关研究成果,把它们分为乐律、乐器、乐舞、乐官、乐教等方面,对这些研究成果尽可能地做了实事求是的分析和归纳,揭示出学术界在这些方面所取得的进展,同时也指出需要加强或值得商榷的地方,为《周礼》音乐史料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本文共分四章:第一章论述《周礼》乐律相关研究成果。学者们对《周礼》三大祭中“五音无商”问题进行了研究,并从乐律学角度对“成均之法”进行了讨论。音乐考古发现,西周编钟存在无商声的现象,以及其他西周乐器存在商声,说明了“五音无商”是无“商调”。第二章论述《周礼》乐器研究成果。学者们利用音乐考古材料,将对《周礼》所载乐悬制度的年代以及《考工记》乐器形制等问题展开研究,在指出出土乐器实物与《周礼》文献记载存在差异的同时,也强调了《周礼》有关乐器的记载是有现实依据的。此外,学者们也从文献学角度,对《周礼》中的乐器类名物词的词源义。词义关系等问题进行研究,并在名物词典中对《周礼》乐器词条进行收录。第三章论述《周礼》乐舞研究成果。学界以六代乐舞为中心,对六代乐舞与《乐经》关系、六代乐舞的乐名、内容等问题进行研究,比较了六代乐舞与小舞的区别与联系。其中,六代乐舞为《乐经》说,为研究《乐经》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第四章论述《周礼》乐官及乐教相关研究成果。结合传世文献与金文资料,学者们对《周礼》中大司乐、大师等乐官进行考辩,指出《周礼》中的一些乐官与西周时期的乐官存在渊源,《周礼》中的一些乐官是在相关实践基础上设立的。学者们也对《周礼》中乐教对象、乐教内容以及乐教目的进行了研究。《周礼》中乐教目的体现在礼乐关系上,乐为礼之用,礼为乐之本,乐教的本质是礼教,乐教的目的是实现礼乐教化。

曹雨杨[4](2020)在《《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叁)》疑难字词集释及释文校注》文中研究说明2008年7月,清华大学入藏了一批战国时期的竹简,据碳14年代测定为战国中晚期,文字风格主要为楚系。经整理,2010年12月出版《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内容包含《尹至》《尹诰》《程寤》《保训》《耆夜》《周武王有疾周公所自以代武王之志(金縢)》《皇门》《祭公之顾命(祭公)》《楚居》等九篇;2011年12月出版《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贰)》,内容包含《系年》一篇;2012年12月出版《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叁)》,内容包含《说命上》《说命中》《说命下》《周公之琴舞》《芮良夫毖》《良臣》《祝辞》《赤鹄之集汤之屋》等八篇;2013年12月出版《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肆)》,内容包含《筮法》《别卦》《算表》等三篇;2015年4月出版《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伍)》,内容包含《厚父》《封许之命》《命训》《汤处於汤丘》《汤在啻门》《殷高宗问于三寿》等六篇;2016年4月出版《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陆)》,内容包含《郑武夫人规孺子》《管仲》《郑文公问太伯(甲、乙)》《子仪》《子产》等五篇;2017年4月出版《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柒)》,内容包含《子犯子余》《晋文公入于晋》《赵简子》《越公其事》等四篇。本文主要以《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柒)》的三十六篇文献为研究对象,分上下两编,上编主要对简文中一些未能解决、讨论较多的疑难字词进行串联集释,收集各家观点以及研究成果,同时对诸家观点尽量客观分析并补充自己的意见,下编在归纳总结学界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综合利用古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文献学的方法进行分析研究,对简文进行重新校注,力求反应当下学界的研究成果。限於篇幅,本论文仅选择《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叁)》部分。

臧公秀[5](2019)在《城市规划视角下《考工记》的国别问题——《匠人营国》与《管子》的比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文本对比和城市建设的历史实践表明,《匠人营国》和《管子》的城市规划思想分属不同的思想体系,《匠人营国》与齐国城市建设没有直接关连,不具有"齐国官文书"属性,也不是西周制度规定,而是战国时代王权至上思想的空间表述。《考工记》不是"齐国官文书"。《管子》城市规划思想内涵丰富,符合城市发展的一般规律,是齐国城市建设的经验概括和理论指导,也是先秦城市建设的理论总结,值得深入分析和总结。

武廷海[6](2019)在《《考工记》成书年代研究——兼论考工记匠人知识体系》文中研究指明《考工记》是中国科技史上的重要文献,长期以来对《考工记》成书年代这个基本问题一直众说纷纭。文章注意到"匠人营国"是"匠人"工作的一部分,匠人属于"百工",《考工记》实际上是关于"百工"技术与工艺的文献。通过文献与考古资料的双重证据,发现汉文帝前元年间公元前179年—公元前164年)至武帝元光年间(公元前134年—公元前129年),"考工"开始替代"工室"并流行于世,认为这可能是《考工记》成书的年代。所谓"考工"就是"巧工",《考工记》是关于"考工"的"记",强调的是"工"之"巧",《考工记》中的文本可能取材于先秦或秦汉不同时代,客观上反映了新时代对"考工"的新要求。匠人一方面反映了工之巧,另一方面匠人建国、营国、为沟洫的知识体系面向整个国土空间、城邑体系与城乡地区,天地人城综合整体思考,具有治地的空间特征,这可能是匠人所在的《考工记》被用来填补《周官·冬官司马》之阙的重要原因。随着《周官》被改为《周礼》,匠人知识体系也从规划建设史料而成为制度规范的组成部分。

王创懿[7](2019)在《中国先秦时期建筑空间的秩序化初探 ——以《三礼》文献解析为线索》文中认为无论从文献记载还是考古实证观察角度出发,都能够得出这样一个结论,那就是中国古代建筑空间秩序是从“礼”的规范衍生出相应标准的。这里可以使用清代的《朝庙宫室考》中的描述说明:“学礼而不知古人宫室之制,则其位次与夫升降出入,皆不可得而明,故宫室不可不考。”这里充分说明了,宗法礼制长期引导和规范人民在营造建筑改造空间的行为,是建筑形制发展的核心基础,确定了中国古建筑的文化基调。三礼正是正是我国“礼”之文化的巨擘,而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礼乐文化对后世影响是巨大的,在古代中国对礼法的实行和巩固上,不仅仅是体现在对礼仪、祭祀、生活中,它对建筑的形制、规范和引导都有着巨大的影响力。由于需要把森严的礼法观念与王道以及人伦一样贯彻为社会的根基,所以日常中最大的具象化实体——建筑。建筑除了本身的空间功能,还被赋予了礼的象征,包含了身份地位,以及社会典范,这是一种文化需求,也是一种政治需要。基于上述原因,论文结合三礼原文与行为相对应的先秦时期建筑空间的秩序化进程进行比对研究,试图厘清二者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直接从建筑词汇切入,根据对三礼中建筑词汇的提取与分析,可以得出不同建筑空间在不同的场合、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用途,有的随着发展逐步完善,有的又逐渐消失。第一章绪论主要简述了三礼的研究现状与本次课题研究概况。第二章从字词句章的角度,分别从建筑文献、建筑空间、建筑尺度、城市建设方面对先秦建筑空间的秩序化进程进行了梳理与论证,可发现其秩序化进程与礼制思想发展的一脉相承。第三、四章则是从礼乐制度层面入手,结合考古实例进行空间分析,对整个先秦时期的建筑空间的秩序化规律进行探索。第三章以平面布局为视角,从单体布局到群体布局展开;第四章则从空间方位展开,从方位的源起与发展,及之后的定制到最后的具象表征,其间都可以看出其秩序化发展轨迹与礼乐文化发展的顺承对应关系。第五章则是以《仪礼·大射礼》为例,根据文中的仪式行为进行流线图的复原,再根据复原行为活动与其对应的活动空间,进行相关空间的秩序性的解读。综上,本文从三礼原着入手,结合现有考古实例与相关空间复原研究推论这对先秦建筑空间的秩序化进程展开探讨,验证二者的关联性。

陈筱,韩博雅[8](2018)在《中国古代都城规划的理论基础——《考工记·匠人》文本性质及内容考辨》文中研究指明《考工记·匠人》是中国目前所知年代最早,也是最为系统的城市规划理论文献。比对文献与考古材料来看,《考工记》的文本性质不是对既有城市模式的记录,而是一份在成书阶段并未完全实现的理想规划。《考工记》描述了理想周王城的边界与规模,城门与干道以及城市的主要功能构成及布置,后世学者在复原中又强调了它的轴线、中心点和规划模数,为都城的规划营建提供了易于参照的理论框架,应视作中国古代理想城市的文本渊源。

刘增强[9](2017)在《清代度量衡知识形态研究》文中指出度量衡,在一个国家的政治管理、经济、文化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是科学技术的基础,是一个文明存在的必要条件之一。中国传统度量衡起源很早,至迟在春秋时已形成严密的计量体系。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形成了具有独特礼乐特征的度量衡文化,表现在多种构思巧妙的度量衡器具上。虽然,随着王朝的兴替,器具淹没存留不定,但历代典籍对度量衡制度、器物形制的记载,从未间断。后代据存世古器和史籍文献的片断记忆,多次尝试恢复度量衡古制,当然也曾因时制宜的创制。有清一代,作为中国最后一个王朝,在国家度量衡制度、管理上,仍然因循前朝,并以不滋扰百姓为其宗旨,在度量衡制度建设方面并无显着建树,似无足观。然而,前辈度量衡史家,对清代部颁度量衡器的形制、量值标准、制度建设及管理等方面,仍然作了有益的总结,取得了重要成果。而本文则转换视角,基于对清代复兴古学与西学渗透并存的学术特点的认识,试图从学术史角度,讨论清代度量衡的知识存在状态和演化情形。由于清人在这方面工作众多,本文仅做了初步的研究,选取律学中、经学中、西学下的部分工作进行梳理,希望对理清清代度量衡学术和深化认识有所裨益。第一章,首先对度量衡的一般认识和明末至清末的总体学术背景做了交待;接着简要介绍了西方度量衡和近代计量发展的情况。在这一章,重点梳理了清代以前中国度量衡相关文献,分析了民国以来学者对古代度量衡的研究成果。其中,着重讨论了前人对明末至清末度量衡的研究情况,并尽可能的介绍与度量衡相关问题的研究现状,如律与度量衡关系、民间度量衡及海关度量衡、清宫仪器、物质比重、清代测量以及科技翻译中的度量衡问题。总之,本章尽可能的梳理清人学术之外的度量衡研究成果,以作为后面研究清代度量衡学术之基础。第二章,探讨清代学者律学中的度量衡研究。首先讨论了清人对律与度量衡关系的认识,发现康熙及之后的官方表述不打算脱离《汉书·律历志》以黄钟律为根本、度量衡为其用的藩篱,这也是清代大多数律学家的一般认知;而仍有一些律学家有不同的观点,江永从早期的以象数为本、度量衡为范、律生于度数之中的认识到宗承朱载堉的观点,认为律度相互为用而无相生关系。揭示安清翘超越前此众家的认识,律与度本无相生,也无须相互未用,律仅是一种数学比率,这是一种与今人观点相近的认识。本章又从度、量、衡三个方面梳理了清人的研究。在考度方面,指出康熙累黍工作与朱载堉的异同之处,并揭示了康熙考尺度时曾使用西法验证;首次梳理江永考古尺的工作,指出其在朱载堉学说之外,坚持以人体起度、用水银校准并完善数学计算等不同认识;首次讨论了孔尚任及之后清代学者群体对建初铜尺的狂热追踪及鉴赏考证;揭示了钱塘在考证历代尺度上,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及前人成果,驳乱反正,认清了周尺、汉尺的不同,在清人尺度考证上成就最高,其汉尺尺度与今日所得基本相同。在容量考证方面,本章梳理并重新解读了江永、戴震、钱塘、徐养原、成瓘、邹伯奇对《考工记》“栗氏量”的考证工作,提出了与前人不同的观点,并发现成瓘试图解释《九章算术·商功章》粟斛、米斛、菽麻麦斛斛积的工作;全面梳理了钱塘因律考律的工作,认为其汉斛研究是闭门造车之举,但其对《隋书·律历志》所载晋以来及唐宋造律考律工作能追溯源流并纠正史书错误,功力独到;并考察了孔继涵所作周代、汉代容量与清代量值折算表。在权衡考证方面,梳理了江永、钱塘、孔继涵所得古今量值,指出清人使用传统的以黍定权、以钱定权、以米定权,虽有实验验证,但均为间接方法,与今人依据出土古权直接测量所得,差距很大。第三章,选取《小尔雅》“度量衡”三篇作为窗口,考察清代经学研究中的度量衡问题。首先介绍了《小尔雅》的版本、体例以及清代注解情况。接下来,围绕戴震以《小尔雅》中度量衡进位关系的混乱为判据、贬低《小尔雅》的观点,以此讨论了莫栻、王煦、胡承珙、胡世琦、葛其仁、宋翔凤对“度量衡”三篇的解读,发现王煦和胡承珙、胡世琦的解读最详尽,对《小尔雅》的维护最有力;并介绍了诸家的生平和着述情况以见其人学术工作之概况;同时,探讨了诸家的研究方法;并揭示了胡世琦《小尔雅义疏》参考了胡承珙的工作;另外,对胡世琦、洪亮吉、段玉裁围绕《小尔雅义疏》书信交流的情况,做了分析。本章还统计分析了这些注家注释《小尔雅》度量衡三篇时所引用的文献,发现以经部文献最多,而经部中又以三礼文献最多,并专门讨论了《考工记》、《汉书·律历志》、《说文解字》、《春秋》的引用情况。指出清代诸家注解《小尔雅》“度量衡”主要使用经部文献,是为读经、读礼服务的。也可以认为,清代考据家眼中的“度量衡”是存在于经学和及其礼学中的,这是其知识存在的状态。同时,本章讨论了清人注解《小尔雅》的缘由及其价值,认为注解缘由是随清代考据学之潮流,提升《小尔雅》的地位;也考察了这些注家对《小尔雅》度量衡三篇并没有区别对待,而是基于名物之学的训诂研究;至于其价值,仍然是经学之羽翼,潜在的目标是求古礼以治世。最后又介绍了晚清学者邹伯奇补充《小尔雅》度量衡三篇的工作,笔者对其内容作了分类,并逐条考察了其内容,认为邹伯奇与此前诸家不同,对经学中的度量衡,已区别对待,有客观的度量衡标准意识,并形成认知体系。第四章,论述晚清西学东渐影响下,洋务运动时期、维新变法时期及庚子事变后政体改革中,清代学者的度量衡研究状况。首先讨论了冯桂芬在洋务时期,以今文经学家托古改制的目标,撰述《校邠庐抗议》,提出《一权量议》;但在此后的丈量田亩实践中,遇到阻碍而无法统一步弓,最终妥协,并以清代官方文献为准,施行新旧两套办法,取得相对统一;并统计分析了戊戌变法中朝廷官员对冯桂芬《一权量议》的签注意见,揭示了庚子事变后的意见与戊戌时期截然不同。接着,研究了叶在扬的《度量衡新议》,指出其着作综合中、西两种办法,取长补短,以数理协和为宗旨创制新度量衡,是出于对时局的忧虑和强烈的民族自尊;文章对其着作做了详细分析,纠正一些错误;并交代了该着作产生的时代背景;最后揭示了清末政府颁定度量衡改革办法和章程时参考了叶在扬的着作,并推断叶氏可能直接参与了清末度政改革。本章最后,对清末众多的中西度量衡用表,作了考察,介绍了其基本情况、对各表翻译名词作了统计、分析了中西尺度折算的数据来源;并讨论了这些数表的流传和影响,指出其对民国时期划一度量衡的工作作了铺垫。最后一章,对前面三章的工作作了总结,同时提出并讨论清代度量衡学术研究的若干问题。如,清代学者的学术旨趣、度量衡知识的存在情状及在时间向度的演化、度量衡研究者之间的知识共享和交流、清代学者的研究方法及其研究成果、官方学术对民间学者的影响等等。文章最后,分析了本文的不足,并指出进一步研究的方向和有待深化、拓展的内容。本文仅仅是对清代度量衡学术的初步研究,还有很多工作可以从事,研究清人的度量衡学术,对认识清代学术的整体面貌,将有助益。

徐龙国,徐建委[10](2017)在《汉长安城布局的形成与《考工记·匠人营国》的写定》文中认为笔者曾对中国古代都城城门门道进行专门研究。据目前所见,古代都城城门门道设置多少并不一致,主要有一门一道、一门二道、一门三道、一门五道等几种形制。其中,一门三道是除一门一道外流行时间最长、发现最多的形制,春秋战国时期初露端倪,西汉时期形成定制,自此以后便成为中国古代都城城门的基本形制[1]。一门三道城门形制也是《考工记·匠人营国》的重要内容,它与《匠人营国》具有密切关系。关于《匠人营国》写定于何时,它所描述

二、《考工记》的国别和成书年代(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考工记》的国别和成书年代(论文提纲范文)

(1)《考工记·匠人营国》着作年代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 《考工记·匠人营国》着作年代研究状况评述
二、 《匠人营国》所载布局原则的思想渊源
三、 《匠人营国》着作年代蠡测

(2)清末民国时期利用古文字资料校证《说文》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凡例
绪论
    一、相关术语的介绍
    二、清末民国时期利用古文字校证《说文》研究之回顾
    三、选题目的及意义
    四、研究思路
第一章 清末民国时期利用古文字资料研究《说文》的学术背景
    第一节 利用金石文字考订《说文》的学术传统
    第二节 清末民国时期古文字学的发展及其对传统文字学的拓新
    第三节 出土材料的新发现与研究在《说文》学界的不同反响
第二章 清末民国时期利用古文字资料研究《说文》的学术历程
    第一节 探索尝试时期(1883-1898)
    第二节 初步发展时期(1899-1929)
    第三节 蓬勃发展时期(1930-1949)
    第四节 汉学家利用古文字资料研究《说文》的情况
第三章 清末民国时期利用古文字资料校证《说文》例释(上)
    第一节 利用古文字资料印证《说文》保存的单字和古说
        (一)《说文》保存的单字
        (二)《说文》保存的古说
    第二节 利用古文字资料纠正《说文》篆形和说解的错误
        一、《说文》分爲二字或三字、古实爲一字
        二、校正《説文》篆形和字形结构分析之失
        三、纠补《说文》释义之失
        四、纠正《说文》形义分析俱失
    第三节 利用古文字资料补苴《说文》漏收偏旁字
    第四节 利用古文字资料探求文字形体演变之迹
第四章 清末民国时期利用古文字资料校证《说文》例释(下)
    第一节 利用古文字资料校证《说文》古文例释
    第二节 利用古文字资料校证《说文》籀文例释
第五章 清末民国时期利用古文字资料校证《说文》研究之失误例析
    第一节 利用古文字资料校证《说文》失误类型分析
        一、误析字形结构
        二、误认文字初形
        三、误说字本义
        四、误混二字爲一字
    第二节 利用古文字资料校证《说文》失误原因分析
        一、因误据古文字形而误
        二、因误析古文字形结构而误
        三、因不明汉字构形演变规律而误
        四、因囿於《说文》而误
        五、因不明字词关系而误
        六、因所见古文字资料有限而误
结语
附录:清末民国时期利用古文字资料研究《说文》论着目录
    一、《说文》研究论着目录
    二、相关古文字学论着目录
    三、文字学通论着作目录
单字索引
简称对照表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学术成果

(3)近二十年《周礼》音乐史料研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对象
    二、选题意义
    三、研究现状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周礼》乐律研究
    第一节 五音无商问题研究
        一、无“商声”说
        二、无“商调”说
    第二节 成均之法相关研究
        一、“成均”为乐律学理论说
        二、“成均”为“学校”说
第二章 《周礼》乐器研究
    第一节 乐悬制度研究
        一、乐悬所用乐器种类
        1.钟、磬说
        2.钟、磬、镈说
        3.钟、磬、镈、鼓说
        4.乐队说
        二、乐悬制度的时代问题
        1.东周後期说
        2.早于东周後期说
        三、《周礼》与乐仪图
    第二节 《考工记》中的乐器形制研究
        一、《磬氏》比值研究
        1.半成品磬的相对标准
        2.官方乐器的规范化标准
        3.官方乐器规范化或半成品标准
        二、《凫氏》中的“去二”研究
    第三节 乐器语词研究
        一、乐器名物词研究
        二、乐器词条的收录
第三章 《周礼》乐舞研究
    第一节 六代乐舞与《乐经》关系研究
        一、六代乐舞为《乐经》说
        二、六代乐舞非《乐经》说
    第二节 六代大舞乐章研究
        一、大舞乐章研究
        1.《大韶》
        2.《大夏》与《九夏》
        3.《大武》
        4.《云门》
        5.《大咸》(《咸池》)
        二、大舞、小舞之异同
第四章 《周礼》乐人及乐教研究
    第一节 《周礼》乐人研究
        一、乐人人数研究
        二、乐官渊源研究
        1.大司乐、大师等乐官
        2.四夷乐官
        3.盲人乐官
        三、“大司乐”考辨
        1.“大司乐”是音乐机构还是职官名称
        2.《礼记》“乐正”与“大司乐”关系
        四、乐官的职能与设置研究
        1.乐官职能属性
        2.乐官设置
    第二节 《周礼》乐教研究
        一、乐教对象研究
        1.国子和专业乐人说
        2.国子和“万民”说
        3.国子、未来乐工、部分庶民才俊之子、“万民”说
        4.国子、乐工、野人说
        二、乐教内容研究
        三、乐教目的研究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4)《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叁)》疑难字词集释及释文校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凡例
前言
上编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叁)》疑难字词集释
    第一章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疑难字词集释
        第一节 《尹至》
        第二节 《尹诰》
        第三节 《程寤》
        第四节 《保训》
        第五节 《耆夜》
        第六节 《周武王有疾周公所自以代王之志(金縢)》
        第七节 《皇门》
        第八节 《祭公之顾命(祭公)》
        第九节 《楚居》
    第二章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贰)》疑难字词集释
        第一节 《系年》
    第三章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叁)》疑难字词集释
        第一节 《说命上》
        第二节 《说命中》
        第三节 《说命下》
        第四节 《周公之琴舞》
        第五节 《芮良夫毖》
        第六节 《良臣》
        第七节 《祝辞》
        第八节 《赤 之集汤之屋》
下编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叁)》释文校注
    第一章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释文校注
        第一节 《尹至》
        第二节 《尹诰》
        第三节 《程寤》
        第四节 《保训》
        第五节 《耆夜》
        第六节 《周武王有疾周公所自以代王之志(金縢)》
        第七节 《皇门》
        第八节 《祭公之顾命(祭公)》
        第九节 《楚居》
    第二章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贰)》释文校注
        第一节 《系年》
    第三章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三)》释文校注
        第一节 《说命上》
        第二节 《说命中》
        第三节 《说命下》
        第四节 《周公之琴舞》
        第五节 《芮良夫毖》
        第六节 《良臣》
        第七节 《祝辞》
        第八节 《赤(?)之集汤之屋》
附录一:全文全称简称对照表
附录二:引用文献及简称
附录三:《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叁)》论着知见录
    凡例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
        《尹至》篇知见录
        《尹诰》篇知见录
        《程寤》篇知见录
        《保训》篇知见录
        《耆夜》篇知见录
        《周武王有疾周公所自以代王之志(金縢)》篇知见录
        《皇门》篇知见录
        《祭公之顾命(祭公)》篇知见录
        《楚居》篇知见录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贰)》(存目)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叁)》(存目)
    综论知见录(存目)

(5)城市规划视角下《考工记》的国别问题——《匠人营国》与《管子》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6)《考工记》成书年代研究——兼论考工记匠人知识体系(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一、匠人、《考工记》与《周礼》
    1.“匠人”的工作
    2.“匠人”属于“百工”
    3.《考工记》所在的《周礼》
二、“考工”作为官职
    1. 文献中作为官职的“考工”或“考工室”
    2. 考古学所见秦汉“工室”与汉代“考工”
    3.“考工”一词的流行
三、《考工记》是关于“考工”的“记”
    1.“考工”即“巧工”
    2.“巧匠”或匠人之巧
    3.“国工”的标准
四、考工记匠人知识体系
    1.“匠人”作为一个知识体系
    2.《考工记》因为“匠人”而纳入《周官》
    3. 考工记匠人作为空间叙事
结论

(7)中国先秦时期建筑空间的秩序化初探 ——以《三礼》文献解析为线索(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建筑史学从“文本”角度研究的重要性及《三礼》的重要价值
        1.1.2 礼乐文化影响下的中国传统建筑
        1.1.3 当代建筑史学对“身体—礼仪—空间”的现象学研究
    1.2 研究范围及内容
        1.2.1 关于标题“秩序化”的界定与解析
        1.2.1.1 “秩序化”的界定
        1.2.1.2 从三礼角度解析“秩序化”
        1.2.2 研究范围
        1.2.2.1 三礼研究样本
        1.2.2.2 文献参考研究范围
        1.2.2.3 考古实例范围
    1.3 研究现状
        1.3.1 建筑学与其他学科对《三礼》的研究
        1.3.1.1 国内研究现状
        1.3.1.2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建筑学及相关领域对建筑空间秩序的解读
        1.3.2.1 国内研究现状
        1.3.2.2 国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方法及框架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框架
    1.5 研究目标与价值
        1.5.1 学术目标
        1.5.2 实用价值
2 从《三礼》建筑语汇解析先秦城市与建筑的秩序化
    2.1 从字出发——《三礼》中的建筑词汇的提取研究
        2.1.1 研究方法——以词频统计为视角
        2.1.2 三礼中建筑词汇的分布与频率分析
    2.2 以“门”及相关衍生词为例——三礼建筑语汇下建筑单体局部空间的秩序化
        2.2.1 门
        2.2.2 相关衍生词——塾
    2.3 以“野度以步。”等句为例——三礼建筑语汇下建筑尺度的秩序化
        2.3.1 “布手知尺”——尺度单位的出现
        2.3.2 夏代尺度的分级化——尺、寸、分制开始出现
        2.3.3 商代尺度单位进一步细化——新长度单位“寻”出现
        2.3.4 周代建筑尺度进入成熟阶段
        2.3.4.1 雉等城墙专用长度单位的出现
        2.3.4.2 建筑面积单位的广泛使用
        2.3.4.3 度量衡制度的建立
    2.4 以《周礼》为例——三礼建筑语汇下城市建设的规范化
        2.4.1 选址勘界——专人专职
        2.4.2 营造规划——结构分明
        2.4.3 宫室制度——前朝后寝
        2.4.4 道路交通——一道三涂
        2.4.5 城防工事——筑城守民
    2.5 小结
3 从《三礼》礼制思想解析先秦建筑空间平面的秩序化
    3.1 建筑平面的规制化——平面的对称性演变
        3.1.1 夏代——对称性的萌芽
        3.1.2 商代——对称性的发展
        3.1.3 周代——对称性的成熟
    3.2 建筑布局的完善化——仪式行为对建筑规制的影响
        3.2.1 两阶制——“主就东,尊宾西”的行为规范
        3.2.1.1 自然崇拜——“望祭”仪式
        3.2.1.2 人类的右手文化
        3.2.2 偶开间——仪式活动决定空间形制
        3.2.3 三朝五门——礼制思想影响建筑布局
        3.2.3.1 三朝
        3.2.3.2 五门
    3.3 小结
4 《三礼》礼制文化影响下建筑空间方位的秩序化
    4.1 方位观念的形成与发展
        4.1.1 方位观念的形成
        4.1.2 方位观念的发展
    4.2 方位秩序与建筑礼制秩序
        4.2.1 “三礼”中的建筑方位礼仪
        4.2.2 建筑中方位的礼制意义
    4.3 四方择中——方位的秩序化在商周城邑遗址中的具象表征
        4.3.1 偃师商城遗址
        4.3.2 洹北商城遗址
        4.3.3 殷墟小屯宫殿宗庙区
        4.3.4 楚都纪南城
    4.4 小结
5 《仪礼·大射第七》中大射礼空间复原研究初探
    5.1 大射礼空间复原的研究背景
        5.1.1 对建筑空间秩序化研究的积极影响
        5.1.2 大射礼的源起
    5.2 历代仪礼图中对大射礼空间的复原猜想
        5.2.1 历代仪礼图解
        5.2.2 最早的宫室复原图——以宋杨复《仪礼图》为例
        5.2.3 最精的宫室复原图——以清张惠言《仪礼图》为例
    5.3 大射礼举办场所空间复原研究
        5.3.1 大射礼举办场地位置研究
        5.3.2 大射礼举办场所空间布置复原
    5.4 大射礼中射箭阶段行为流线复原
        5.4.1 选取射箭阶段原因
        5.4.2 射箭阶段第一轮——“三耦射”行为流线复原
    5.5 小结
6 结语与反思
参考文献
附录
    A.三礼中“门“塾”二字词频统计的汇总表
    B.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C.学位论文数据集
致谢

(9)清代度量衡知识形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前人相关研究与文献综述
        1.2.1 西方度量衡史及近代计量史的研究简述
        1.2.2 明末之前中国度量衡相关史料及研究简述
        1.2.3 对明末至清末中国度量衡及相关问题的研究
    1.3 概念界定
    1.4 本文的目标及研究思路
    1.5 本文创新之处
第2章 律学与度量衡:清代学者律学研究中的度量衡问题
    2.1 清代对律与度量衡关系的讨论
        2.1.1《律吕正义》、《律吕正义后编》及嘉庆御制诗中的认知
        2.1.2 江永对律与度量衡的认识
        2.1.3 钱塘《律吕古谊》所述观点
        2.1.4 安清翘《律吕心得》之见解
        小结
    2.2 清代学者对古代尺度的考订
        2.2.1 清代学者古尺考订的基础:朱载堉考历代尺度
        2.2.2《律吕正义》及其后编论古尺
        2.2.3 江永的考订
        2.2.4 孔尚任及钱塘的考订
        2.2.5 陈澧《声律通考》中的考订
    2.3 清代学者对量之考订
        2.3.1 清代官方文献历代量考
        2.3.2 江永对古代量值的讨论
        2.3.3 戴震、徐养原、成瓘、邹伯奇对栗氏量形制的探讨
        2.3.4 钱塘因律考量
        2.3.5 孔继涵《同度记》推算古今量值
    2.4 清代学者对权衡之考订
        2.4.1 清代官方文献论历代权衡
        2.4.2 江永宗承朱载堉论权衡
        2.4.3 钱塘因律考权
        2.4.4 孔继涵《同度记》推算古今权重
第3章 经学与度量衡:清代学者注解《小尔雅》度量衡三篇研究
    3.1《小尔雅》编辑体例、度量衡三篇内容及注本简介
        3.1.1 编辑体例
        3.1.2 度量衡三篇内容
        3.1.3 注本简介
    3.2 清代学者注解《小尔雅》之成果
        3.2.1 莫栻《小尔雅广注》
        3.2.2 王煦《小尔雅疏》
        3.2.3 胡承珙及胡世琦《小尔雅义证》
        3.2.4 宋翔凤《小尔雅疏证》及葛其仁《小尔雅训纂》
    3.3 清代诸家注疏《小尔雅》度量衡三篇所引用文献
        3.3.1 清代诸家注解《小尔雅》引文统计分析
        3.3.2 清代其它学者对度量衡相关引文的统计
    3.4 清代诸家注解《小尔雅》之缘由及价值
    3.5 乾嘉经学之余绪:邹伯奇《补小尔雅释度量衡》
        3.5.1 邹伯奇及其着述
        3.5.2 邹伯奇对度量衡的关注
        3.5.3《补小尔雅释度量衡》着述方式及内容
        3.5.4 小结
第4章 西学与度量衡:晚清度量衡礼乐特征蜕变后的研究
    4.1 晚清官绅对度量衡统一的认识:围绕冯桂芬及其《一权量议》讨论
        4.1.1 冯桂芬及其《校邠庐抗议》
        4.1.2 冯桂芬《一权量议》及其划一度量衡的思想演变
        4.1.3 戊戌时期朝廷官员对划一度量衡的看法
        4.1.4 庚子事变后《一权量议》的影响
        4.1.5 余论
    4.2 叶在扬对中西度量衡的研究与清末度量衡的改制——以《度量衡新议》为中心
        4.2.1《度量衡新议》着者的一度误解
        4.2.2 叶在扬对度量衡划一的理论探讨
        4.2.3《度量衡新议》产生的时代背景
        4.2.4《度量衡新议》与《画一章程》关系
        4.2.5 小结
    4.3 清末度量衡用表浅谈
        4.3.1 清末度量衡表简介
        4.3.2 中西度量衡表术语统计
        4.3.3 各表数据分析
        4.3.4 中西度量衡表用途及影响
        4.3.5 小结
第5章 结语
    5.1 清代度量衡知识的存在状态
    5.2 清代度量衡知识在时间向度的演化
    5.3 清代学者对于度量衡的学术旨趣
    5.4 清代学者研究度量衡的方法
    5.5 清代学者研究的成就
    5.6 度量衡研究者之间知识共享及交流
    5.7 官方学术对民间学者的影响
    5.8 进一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10)汉长安城布局的形成与《考工记·匠人营国》的写定(论文提纲范文)

一都城门道形制发展脉络
二汉长安城形制与《考工记·匠人营国》
三《考工记·匠人营国》的写定时间

四、《考工记》的国别和成书年代(论文参考文献)

  • [1]《考工记·匠人营国》着作年代考[J]. 邱海文. 中国典籍与文化, 2021(02)
  • [2]清末民国时期利用古文字资料校证《说文》之研究[D]. 顾王乐. 吉林大学, 2020(03)
  • [3]近二十年《周礼》音乐史料研究综述[D]. 薛小明. 吉林大学, 2020(08)
  • [4]《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叁)》疑难字词集释及释文校注[D]. 曹雨杨. 吉林大学, 2020(08)
  • [5]城市规划视角下《考工记》的国别问题——《匠人营国》与《管子》的比较研究[J]. 臧公秀.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2019(06)
  • [6]《考工记》成书年代研究——兼论考工记匠人知识体系[J]. 武廷海. 装饰, 2019(10)
  • [7]中国先秦时期建筑空间的秩序化初探 ——以《三礼》文献解析为线索[D]. 王创懿. 重庆大学, 2019(01)
  • [8]中国古代都城规划的理论基础——《考工记·匠人》文本性质及内容考辨[J]. 陈筱,韩博雅. 中国城墙, 2018(00)
  • [9]清代度量衡知识形态研究[D]. 刘增强.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7(04)
  • [10]汉长安城布局的形成与《考工记·匠人营国》的写定[J]. 徐龙国,徐建委. 文物, 2017(10)

标签:;  ;  ;  ;  ;  

《考工记》的国别和创作年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