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明溪县召开金融研讨会(论文文献综述)
李传祀[1](2021)在《明溪县生猪屠宰监管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文中认为本文主要分析明溪县生猪屠宰监管现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
颜廷[2](2021)在《江苏新侨乡的兴起——历史背景、发展进程与基本特点》文中提出改革开放以来,江苏海外华侨华人数量不断增长,来苏创新创业人口持续增加,尤其是近年来江苏与海外侨胞之间建立了各类合作交流平台与机制,制度性地强化了海外侨胞与江苏的经济社会联系,加强了二者之间的情感认同与亲缘沟通,从而促进了江苏新侨乡的形成与兴起。与传统侨乡相比,江苏新侨乡对外移民人口素质相对更高、移民省内地区来源分布更均衡、侨胞对家乡身份认同更清晰,且侨乡内涵更丰富。同时,作为新侨乡,江苏对海外侨胞来苏创新创业也形成了更为强大的吸引力。
巫伍华,李显耀,涂诗琪[3](2020)在《日本金融知识普及教育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文中研究说明2000年,日本发布《21世纪新金融构建》,强调金融教育的重要性,由此揭开了日本全面推进金融知识普及教育的序幕。日本先后两次制定完善金融教育的国家战略,建立以日本金融厅和中央金融服务信息委员会为核心的中央与地方协调统一的金融教育组织架构,推动金融教育快速发展。本文从金融教育立法、金融教育战略、教育管理部门、金融国民教育等方面,梳理日本金融知识普及教育经验,并提出相关启示。
胡旭荣[4](2020)在《龙栖山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与农户生计协调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朱静静[5](2019)在《福建省农业信息化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文中提出农业信息化在促进农业提质增效与可持续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福建省是我国首个生态文明示范区,也是信息化建设领域的试点省份,具有较好农业信息化基础,但整体上农业信息化水平不高,存在信息技术与农业生产融合不够深入、农业信息资源开放共享程度低、农业信息化人才缺乏等问题。因此,研究福建省农业信息化现状与水平,提出切实有效的促进农业信息化发展对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信息生产力理论、信息市场理论、信息化促进经济增长的理论为基础,通过走访农业信息服务中心等部门,查阅统计年鉴、统计公报等资料,分析了福建省农业信息化发展现状,构建了福建省农业信息化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并进行了综合评价,并在分析福建省农业信息化建设优势、劣势、机会与威胁的基础上,提出了农业信息化发展对策。主要结果如下:(1)福建省农村拥有良好的光纤、电视、移动电话、广播、电信网络信息通讯基础设施;拥有“淘宝镇”24个、“淘宝村”189个、农产品电子商务比较发达;已建设运行了13个农业行业应用系统,视频会议系统延伸到9个设区市以及全省的69个县(市、区),12316农业信息服务平台拥有上传企业基地119家,农业管理过程信息化、农业信息综合服务能力不断提升;设施农业占地总面积仅为福建耕地面积的2.27%,设施灌溉面积占灌溉耕地面积的9.10%,拥有的农业机械以果树修剪、机动脱粒机为主,生产过程自动化、信息化程度不高。(2)农业信息化示范点建设初见成效。福建省已建立了农业物联网示范基地180个、现代化农业智慧园14个、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21个、信息进村入户试点20个,初步积累了农业信息化建设经验。(3)构建了福建省农业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该体系包括4个一级指标,即农业信息基础设施、农业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农业信息化人才、农业经济基础;13个二级指标,即农村家庭平均每百户拥有计算机数量、彩色电视机数量、移动电话数量,每周广播播出时间、电视播出时间,广播、电视覆盖率,人均电信业务总量,高中及以上学历占总人数比重,国有企事业单位农业技术人员数占总专业技术人员数的比重,信息传输、软件、信息技术服务业占总从业人员数的比重,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第一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占总投资的比重。(4)农业信息化发展水平评价结果表明,由变异系数法和熵值法福建省农业信息化水平总指数20132017年分别提高了54.43%、68.48%,福建省农业信息化水平稳步提高。现阶段影响福建省农业信息化发展水平的关键因素在于农业经济基础,农业信息化人才及农业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农业信息基础设施的影响较小。贡献较大的4个二级指标对总指数的贡献率为76.6%(变异系数法)、93.8%(熵值法),贡献大小顺序为:第一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占总投资的比重,人均电信业务总量,信息传输、软件、信息技术服务业占总从业人员数的比重,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农村居民计算机拥有量、受教育程度以及农业技术人员的缓慢增长制约了福建省农业信息化的发展。(5)SWOT分析表明,福建省发展农业信息化具有农业综合效益高、基础设施完善、经济结构优化及地理区位优势;劣势为农业生产智能化水平不高、农业信息化发展不均衡、人才缺乏、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建设不完善;各级政府出台的农业信息化建设、“数字福建”建设等政策以及政府的资金投入为农业信息化建设提供重要机遇;面临的威胁为信息意识薄弱、农业劳动力不足、信息资源共享程度不高。(6)通过农业信息化发展水平评价以及战略组合分析,提出了福建省农业信息化发展对策,主要包括:加强政府主导作用,加大农业信息化建设投入;加强信息技术与农业生产融合应用;培养农业信息化人才;抓好示范点建设与推广工作;建立农业信息化建设激励机制。
黄沁芳[6](2019)在《中职学校外贸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研究 ——以福建省为例》文中提出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对外开放格局不断提高,高素质技能型外贸人才的需求量随之越来越大。面对国际上不断变化的新形势,以及对外贸专业人才的新需求,培养一名能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得心应手处理外贸业务的人才,成为各中职学校在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方案上必须重视的问题。国际经济一体化的进程越快,对中职学校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要求就越高,他们不仅要拥有熟练的语言技能,而且要具有跨文化交际的技巧和能力,这对中职毕业生来说是一项重大挑战。所以,中职教育不仅要重视学生基础英语语言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更应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作为一项不容忽视的教学内容。本文从福建省中职学校外贸专业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问题入手,以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理论基础、并借鉴西方经济学的人力资本理论、以及情境教学理论,讨论了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与经济发展的关系。通过对福建省经济特点以及中职学校外贸专业的课程设置、培养方式等进行分析,并与国内外职业院校外贸相关专业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方式对比,发现了福建省中职学校外贸专业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并总结了一些经验,提出了建议和对策,以促进中职学校外贸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技能的培养,从而更好地促进经济发展。
胡伟[7](2019)在《石狮彭田村离散人群研究》文中指出本研究旨在分析自明清以来彭田人向海外迁移的历史轨迹,分析其人口与规模、历史与迁移方向以及与侨乡存续之关系,所运用的资料包括《彭山蔡氏家谱》,以及田调资料和口述史等。本文综合运用历史学、人类学及社会学的研究方法,一方面厘清彭田人数百年移民史,弄清楚彭田人从哪儿来,到哪儿去,及其外迁规模和人口流向;另一方面聚焦彭田离散人群之生计、组织及其与家乡的互动,关注其当代全球化背景下宗亲网络的新发展。全文包括三大部分:绪论、主体、结语。绪论主要阐述了问题缘起、学术史回顾以及研究内容;主体是本文的重点部分,从彭田村蔡姓族支源流考、历史以来彭田村的离散移民、联结离散人群的宗乡纽带和组织机制、侨乡形塑的精神本质等视角进行探究;结语为本文主要内容的总结性概括以及对彭田离散人群“乡愁”问题的再探讨。本研究表明,彭田离散人群逐渐在菲律宾及港澳台地区发挥重要作用,并对侨乡当地社会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彭田离散人群也适时改变,积极主动融入当地社会,推动华人新移民社会与当地社会的和谐发展。
周超[8](2019)在《政府推动农地经营权抵押融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农民融资难、融资贵是长期困扰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突出问题。农民缺乏抵押资产是导致农民融资约束的重要原因。自我国农地制度“三权分置”改革以来,农地经营权被赋予了抵押、担保职能,我国也开始尝试进行农地经营权抵押融资改革探索。本文根据我国的具体国情,选择从政府作用角度研究我国政府推动农地经营权抵押融资对农民融资改善情况,丰富了目前我国农地金融改革的研究视角。本文首先回顾了国内外关于农地金融发展的研究情况,分别对国外农地金融的可得性、制约因素、融资模式及成效和国内农地金融的可行性、制约因素、融资模式及成效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国内外农地抵押融资对农民获得信贷融资非常重要,具有积极作用,并且受政府公共服务影响显着。但是,目前国内外的相关文献多从金融学角度研究农地金融发展情况。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农地金融尚处于探索发展阶段,相关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严重供应不足。因此,从政府提供公共产品、完善配套机制、培育金融市场的角度来研究我国农地经营权抵押融资,更符合我国国情,更加有利于我国农地金融制度的建设和发展。本文从政府推动农地经营权抵押融资的理论依据、重要意义、作用方式、传导机制四个方面分别进行了政府推动农地经营权抵押融资的理论分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阐述了政府推动的理论依据;政府推动农地经营权抵押融资的重要意义分别为:政府是农村金融制度变迁的重要力量;政府为实现农地“还权赋能”提供保障;分割产权承担抵押职能需要政府支持;农地经营权特殊性需要政府实施推动。政府推动农地经营权抵押融资的作用方式分别为:特殊农地制度下政府克服“市场失灵”;威廉姆森交易成本分析理论中政府推动降低交易成本;农地经营权抵押融资主体的演化博弈模型中政府作用有利于实现演化稳定策略。最后,政府推动农地经营权抵押融资是分别通过提高金融机构对农地经营权抵押融资的供给意愿和提高农户农地经营权抵押融资的需求可得性来实现政府推动农地经营权抵押融资。为了进一步从实践的角度对我国政府推动农地经营权抵押融资的作用进行分析。本文选择了政府推动农地经营权抵押融资的案例进行案例分析和运用调研数据对政府推动农地经营权抵押融资进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办法。通过上述的两种分析方法得出的结论都表明,政府推动农地经营权抵押融资效果明显。在中国目前农地金融制度不健全,配套机制缺失的情况下,政府通过提供公共产品、完善配套机制、培育农地金融市场,显着改善了农地金融环境和政策制度环境。金融机构提供农地经营权抵押融资的意愿明显增强;农户获得农地经营权抵押融资的需求可得性明显增强,而且农户获得农地经营权抵押融资额度明显增加。另外,本文还借鉴了发达国家政府推动建立成熟的农地金融制度的经验。根据对农地金融制度发展成熟的典型国家——德国、美国、日本政府推动农地金融发展的经验可以看出政府在发达国家农地金融制度建立和发展过程中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发达国家政府推动成熟的农地金融制度建设经验为我国政府推动农地经营权抵押融资过程中加强农地金融制度建设提供了借鉴。本文得出的研究结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政府推动农地经营权抵押融资提供了理论依据;政府推动农地经营权抵押融资有其必然性和合理性;政府推动农地经营权抵押融资重点应当是提供公共产品和完善配套机制;政府推动农地经营权抵押融资应通过影响农地经营权抵押融资的供需主体发挥作用;政府推动农地经营权抵押融资应坚持顶层设计与完善配套机制相结合。根据研究结论,本文提出了政府推动农地经营权抵押融资的如下对策建议:对于金融机构。在顶层设计方面,政府应当建立完备的农地经营权抵押融资法律制度,支持金融机构开展农地经营权抵押融资;政府应当建立完备的组织机构为金融机构开展农地经营权抵押融资提供便利;政府应当提供多元化的农地经营权抵押融资的资金来源渠道扶持金融机构开展农地经营权抵押融资。在配套机制方面,政府应当加快确权颁证步伐;建立科学的农地经营权价值评估体系;建立健全信用体系、强化违约处罚力度;建立多层次、多主体的风险分担机制;加大政策和资金的支持力度;加快农地经营权流转市场建设。对于农户。在顶层设计方面,政府应当建立法律制度保障经营权人的合法权益;完善健全农村社保体系,剥离农地社保功能。在配套机制方面,政府应当建立专门的农地经营权抵押担保机构,避免农民的农地经营权流失;引导农民参加融资保险分散转移风险;加大对农地金融政策的宣传;加大对农业生产规模化水平高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育。最后,政府在推动农地经营权抵押融资的过程中,还需要有效克服政府作用的一些局限性。要明确政府职能,避免政府职能缺位、错位与越位;要避免政府在推动农地经营权抵押融资的过程中,对农地金融无限度兜底,偏离农地金融的市场化方向;政府推动农地经营权抵押融资的过程中,既要克服“市场失灵”,也要避免“政府失灵”。
柯永华[9](2018)在《新罗区岩溶塌陷发育特征与分区研究》文中提出龙岩市是福建省岩溶塌陷重灾区,全省78.87%岩溶塌陷地质灾害发生在其市辖区内。岩溶塌陷地质灾害具有隐蔽性和突发性,岩溶地质的调查及评价方法尚未成熟,目前没有明确的技术规范与工作指南。论文依托龙岩市岩溶塌陷调查与评价项目,以资料收集与地面调查为基础,总结岩溶塌陷的发生规律,利用风险评价体系,进行隐伏岩溶勘探技术的探索研究。在全面分析岩溶塌陷影响因素基础上,建立了多目标模糊决策地面塌陷预测模型,采用加权平均型对新罗区岩溶塌陷地质灾害危险性进行了预测评价,并取得以下成果:(1)通过对调查区的岩溶塌陷情况的调查分析,揭示了形成岩溶地面塌陷必须具备3个条件:一是下伏岩层存在溶洞发育;其二是分布有松散盖层并达到一定厚度;其三是岩溶地下水水动力条件易于改变。本区岩溶地面塌陷主要原因就是在自然因素的基础上由人为因素诱发的。(2)本项目在工作区内划定地质灾害高易发区面积约180.00km2,约占工作区总面积的10.00%。区内的地面塌陷点有38处,占总塌陷点的86.36%。(3)调查研究结果表明,高易发区内的地貌条件主要为河流Ⅰ级阶地和Ⅱ级阶地,地质环境条件较复杂,并以浅覆盖型岩溶区为主,岩溶发育强烈;另外,人类工程活动频繁时,容易发生地面塌陷。
周鹏[10](2017)在《老挝云南籍新移民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老两国唇齿相依、山水相连,历史渊源深厚,双边经贸往来频繁,古往今来,有大批云南人因各种原因移居老挝,云南省亦凭借与老挝接壤的地缘优势,成为中国向老挝移民的主要输出省份。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中老两国相继确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对外开放,中国政府也逐渐放宽了对外移民的限制,老挝蕴藏的巨大市场价值和发展潜力吸引越来越多的中国新移民移居于此,目前老挝正成为中国新移民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云南籍新移民则占据了老挝的中国新移民的绝大部分。相较于此前移入老挝的老移民来说,新移民无论是在移民动因还是移民类型上均有着较大差异,在与老挝社会融合的过程中,云南籍新移民也在自我适应和自我调整,但新移民较快的增长速度也引起了老挝社会一定程度的担忧。云南籍新移民的涌入给中老双方的经济发展、文化交流带来了巨大的动力,亦成为中老边境地区非传统安全视角下的不稳定因素。除了绪论和结语部分,本文主要分为四章进行论述和分析。第一章主要探讨了云南籍新移民移居老挝的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原因,为老挝云南籍新移民研究做出背景铺垫。第二章梳理了老挝云南籍新移民的人口规模、来源及分布等群体状况,并归纳了老挝云南籍新移民的主要类型。第三章从老挝社会对云南籍新移民的接纳与隔阂两个方面展开,探究了云南籍新移民在融入老挝社会的诸多努力,也指出了老挝社会与云南籍新移民之间的隔阂。第四章则在老挝云南籍新移民现状及问题的基础上,探究老挝云南籍新移民对中老关系的影响。老挝云南籍新移民是当下国际移民的有机组成部分,有着国际移民的一般共性和自身的特殊性,老挝云南籍新移民引发的问题以及对中老关系的影响不容小觑,希望本文的论述能在该领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对后续研究略有裨益。
二、明溪县召开金融研讨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明溪县召开金融研讨会(论文提纲范文)
(1)明溪县生猪屠宰监管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1 明溪县生猪养殖及屠宰现状 |
1.1 生猪养殖现状 |
1.2 生猪屠宰监管现状 |
1.3 生猪屠宰场现状 |
1.4 生猪屠宰运营现状 |
2 存在的问题 |
2.1 乡(镇)村集市生猪产品停止现场检疫 |
2.2 乡(镇)村集市生猪产品主要来源仍是传统屠宰 |
3 对策建议 |
3.1 总体工作对策建议 |
3.2 生猪产品配送 |
3.3 运载设备要求 |
3.4 部门配合,分工协作 |
3.5 完善各项工作保障措施 |
(2)江苏新侨乡的兴起——历史背景、发展进程与基本特点(论文提纲范文)
一、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初期江苏国际人口的迁移 |
(一)新中国成立至“文化大革命”前江苏国际人口的迁移情况 |
(二)“文化大革命”时期至改革开放初期江苏国际人口的迁移情况 |
二、20世纪90年代至新世纪初江苏新侨乡的萌芽 |
三、江苏新侨乡社会的形成 |
四、江苏新侨乡的基本特点 |
(一)江苏新侨乡的兴起丰富与发展了传统“侨乡”的概念与内涵,更具海纳百川、兼容并包的气魄与胸怀。 |
(二)江苏海外华侨华人地区来源分布较为分散、相对平均。 |
(三)江苏海外侨胞整体素质较高,具有高学历、高技能、高素养等显着特征。 |
(四)江苏侨胞与其原籍地侨乡有着良好的经济社会互动关系,其身份认同比较清晰。 |
五、结语 |
(3)日本金融知识普及教育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一、日本金融知识普及教育概况 |
(一)金融教育的法律规定。 |
(二)政府主导金融教育工作 |
1. 专门机构负责金融教育。 |
2. 其他部门、机构、组织推动 |
(三)制定实施金融教育战略目标 |
1.2005年首次制定金融教育国家战略。 |
2. 正在进行的第二个金融教育国家战略。 |
(四)将金融教育内容纳入学校课程。 |
(五)广泛开展涉及全社会的金融教育。 |
(六)金融知识问卷调查。 |
1. 金融素养调查。 |
2. 儿童生活与金钱调查。 |
二、对推进我国金融教育的启示 |
(一)加快金融教育立法,实施金融教育战略。 |
(二)统筹全国金融教育力量,发挥各级政府在金融教育中的作用。 |
(三)建立多样化的金融教育实施渠道,深入推进金融知识纳入国民教育体系。 |
(四)完善金融教育有效性评估机制。 |
(5)福建省农业信息化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农业信息化的概念、内涵及其基本特征 |
1.2.2 农业信息化理论 |
1.2.3 农业信息化研究领域 |
1.2.4 农业信息化发展水平评价 |
1.2.5 农业信息化在农业发展中的重要性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2 研究思路与方法 |
2.1 研究思路 |
2.2 研究内容与方法 |
2.2.1 福建省农业信息化发展现状分析 |
2.2.2 福建省农业信息化发展水平评价 |
2.2.3 福建省农业信息化SWOT分析 |
2.2.4 福建省农业信息化发展对策分析 |
2.3 技术路线 |
3 福建省农业信息化发展现状分析 |
3.1 农业信息基础设施 |
3.2 农业生产过程信息化 |
3.2.1 设施农业面积 |
3.2.2 设施灌溉面积 |
3.2.3 农业生产机械化、自动化 |
3.3 农产品流通过程信息化 |
3.4 农业产业过程管理信息化 |
3.5 农业农村信息服务情况 |
3.5.1 福建省农业网站服务情况——以福建省农业农村厅门户网站为例 |
3.5.2 12316 农业信息服务 |
3.5.3 农业信息综合服务情况 |
3.6 福建省农业信息化试点示范建设现状 |
3.6.1 省级农业物联网示范基地建设情况 |
3.6.2 省级现代化农业智慧园建设情况 |
3.6.3 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建设情况 |
3.6.4 信息进村入户试点建设情况 |
4 福建省农业信息化发展水平评价 |
4.1 福建省农业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 |
4.2 福建省农业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数据 |
4.3 指标权重计算 |
4.3.1 变异系数法确定权重 |
4.3.2 熵值法确定权重 |
4.4 福建省农业信息化水平综合评价 |
4.4.1 福建省农业信息化水平总指数 |
4.4.2 福建省农业信息化水平一级指标 |
4.5 小结 |
5 福建省农业信息化发展的SWOT分析 |
5.1 优势分析(S) |
5.1.1 农业产值快速增长、综合效益稳步提升 |
5.1.2 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
5.1.3 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农民人均纯收入快速增长 |
5.1.4 地理区位优势 |
5.2 劣势分析(W) |
5.2.1 全省农业设施化、规模化经营程度不高 |
5.2.2 福建省农业信息化示范点发展不均衡 |
5.2.3 缺乏复合型农业信息化人才 |
5.2.4 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建设不完善 |
5.3 机会分析(O) |
5.3.1 各级政府出台相关政策,推动农业信息化发展 |
5.3.2 “数字福建”的建设目标为推动福建省农业信息化发展提供了技术保障 |
5.3.3 政府的资金投入推动农业信息化发展 |
5.4 威胁分析(T) |
5.4.1 农业信息化意识薄弱,培训指导工作不到位 |
5.4.2 农业劳动力不断减少 |
5.4.3 信息资源共享程度不高 |
5.5 福建省农业信息化发展的SWOT战略组合分析 |
5.5.1 优势-机会(SO)战略组合 |
5.5.2 劣势-机会(WO)战略组合 |
5.5.3 优势-威胁(ST)战略组合 |
5.5.4 劣势-威胁(WT)战略组合 |
5.5.5 战略组合分析矩阵 |
6 福建省农业信息化发展对策分析 |
6.1 加强政府主导作用,加大农业信息化建设投入 |
6.1.1 加大对农业信息化的宣传力度 |
6.1.2 加大财政资金的投入,确保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有效运营 |
6.1.3 建立农业大数据中心,推进农业信息资源开放共享 |
6.1.4 推进农业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建立有序的农业信息市场 |
6.2 加强信息技术与农业生产融合应用 |
6.2.1 推广大田种植业信息技术应用 |
6.2.2 推进设施农业信息技术应用 |
6.2.3 加强畜禽养殖业信息化管理 |
6.3 培养农业信息化人才,提高农业信息化应用推广能力 |
6.3.1 培养引进农业信息化人才 |
6.3.2 加强农业信息化技术应用培训 |
6.4 进一步抓好示范点建设与推广工作 |
6.4.1 抓好农业物联网、智慧园示范建设工作 |
6.4.2 抓好农业电子商务试点示范工作 |
6.4.3 抓好信息进村入户示范建设工作 |
6.5 建立农业信息化建设激励机制,保障农业信息化水平持续提高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6)中职学校外贸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研究 ——以福建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选题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选题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
一、国外研究文献综述 |
二、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四节 创新与不足 |
一、创新之处 |
二、不足之处 |
第一章 相关概念的界定与理论基础 |
第一节 相关概念的界定 |
一、中等职业教育 |
二、外贸专业 |
三、跨文化交际 |
第二节 相关理论基础 |
一、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
二、西方经济学的人力资本理论 |
三、情境教学理论 |
第二章 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概述 |
第一节 跨文化交际的产生与发展 |
一、跨文化交际的产生 |
二、跨文化交际的发展 |
第二节 外贸相关专业跨文化交际培养特征 |
一、语言——英语语言技能的熟练 |
二、语境——对外国文化以及商务外贸的了解 |
三、交际关系——交际能力的训练 |
四、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
第三节 福建省中职学校外贸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现状 |
一、福建省中职学校外贸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培养课程定位 |
二、福建省外贸专业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相关中职学校状况 |
三、福建省中职学校外贸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优势条件 |
第三章 福建省中职学校外贸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第一节 中职学校外贸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
一、能力培养方式与外贸经济发展需求匹配度不够高 |
二、跨文化交际课程设置不够科学合理 |
三、综合能力素质不能满足外贸经济发展要求 |
第二节 中职学校外贸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存在问题的原因 |
一、体制性原因 |
二、政策性原因 |
三、社会文化原因 |
四、中职学校自身原因 |
第四章 国内外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主要经验及启示 |
第一节 国外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经验 |
一、英国ESL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主要经验 |
二、美国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主要经验 |
第二节 国内跨文化交际能力主要培养经验 |
一、上海市中等职业学校的创设情境 |
二、衡山职业中专的产教融合 |
第三节 国内外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经验的启示 |
一、从理论到实践的创新 |
二、创设跨文化交际情境 |
三、引企入教,产教融合 |
第五章 福建省中职学校外贸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对策 |
第一节 明确办学定位,优化能力培养方式 |
一、明确中职教育定位 |
二、明确专业与培养目标定位 |
三、优化专业能力培养方式,对接经济发展需求 |
第二节 科学规划课程,加大培养力度 |
一、把握课程特点,合理选用教材 |
二、根据专业性质,恰当安排课时 |
三、增设实践环境,加强校企合作 |
第三节 培养综合素质,注重全面发展 |
一、重视学生品德教育,德育为先 |
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学水平 |
三、加强中外文化的学习,克服文化定势 |
第六章 结论 |
附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石狮彭田村离散人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问题意识 |
一、问题缘起 |
二、概念和研究对象的界定 |
第二节 学术史回顾 |
一、关于“侨乡”概念界定的研究 |
二、“侨乡”研究的阶段性 |
三、“侨乡”专题研究的进展 |
第三节 研究方法和资料来源 |
一、研究方法 |
二、资料来源 |
第二章 聚族而居:彭田村蔡姓族支源流考 |
第一节 彭田村地理、人口与行政沿革 |
第二节 彭田蔡氏族份:蓝田、屏山、钞厝 |
第三章 造就侨乡:历史以来彭田村的离散移民 |
第一节 向台湾的移民 |
一、彭田人迁台谱系 |
二、彭田人迁台家庭类型和世居情况分析 |
三、迁台聚居地点考源 |
第二节 向菲律宾的移民 |
一、彭田人往菲移民史 |
二、移民家庭迁移个案及其与祖乡联系情况分析 |
三、彭田人在菲律宾的发展 |
第三节 向香港和澳门的移民 |
第四章 移民的两端:联结离散人群的宗乡纽带和组织机制 |
第一节 彭田村宗亲组织网络的建构 |
一、作为建构“共祖”意象的祠堂 |
二、联络海外宗亲的组织纽带:彭田老年协会 |
第二节 离散乡团组织 |
一、菲律宾济阳柯蔡宗亲总会 |
二、旅菲鹏山同乡会 |
三、澳门石狮彭田同乡会 |
四、彭田旅港同乡会 |
第五章 离散与“乡愁”:侨乡形塑的精神本质 |
第一节 家乡社会公益事业发展中的“乡愁”表达 |
一、办学兴教,培养子弟 |
二、改善基础设施 |
第二节 鹏山师范学校互动个案 |
第三节 金鹏海内外宗亲福盛陵园与祖祠清明祭扫仪典 |
一、捐建缘起 |
二、祭扫仪式 |
第四节 侨乡形塑精神本质的再探讨 |
第六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菲律宾鹏山同乡会总章 |
附录B 彭田村婚丧喜庆村规民约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8)政府推动农地经营权抵押融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 |
1.2.1 概念界定 |
1.2.2 研究框架 |
1.2.3 主要内容 |
1.3 研究方法 |
1.4 主要创新与不足 |
1.4.1 主要创新 |
1.4.2 不足之处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国外文献综述 |
2.1.1 农地抵押融资可得性研究 |
2.1.2 农地抵押融资制约因素研究 |
2.1.3 农地抵押融资模式及成效研究 |
2.2 国内文献综述 |
2.2.1 农地经营权抵押融资可行性研究 |
2.2.2 农地经营权抵押融资制约因素研究 |
2.2.3 农地经营权抵押融资模式及成效研究 |
2.3 国内外研究文献述评 |
2.3.1 国内外研究的主要贡献 |
2.3.2 国内外研究可拓展之处 |
第3章 政府推动农地经营权抵押融资的理论分析 |
3.1 政府推动农地经营权抵押融资的理论依据 |
3.1.1 政府推动农地经营权抵押融资是政府提供公共产品的必然要求 |
3.1.2 政府推动农地经营权抵押融资是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必然要求 |
3.2 政府推动农地经营权抵押融资的重要意义 |
3.2.1 政府是农村金融制度变迁的重要力量 |
3.2.2 政府为实现农地“还权赋能”提供保障 |
3.2.3 分割产权承担抵押职能需要政府支持 |
3.2.4 农地经营权特殊性需要政府实施推动 |
3.3 政府推动农地经营权抵押融资的作用方式 |
3.3.1 特殊农地制度下政府克服“市场失灵” |
3.3.2 政府推动降低农地经营权抵押融资交易成本 |
3.3.3 农地经营权抵押融资主体演化博弈模型中政府作用 |
3.4 政府推动农地经营权抵押融资的传导机制 |
3.4.1 供给层面:政府推动提高金融机构供给意愿 |
3.4.2 需求层面:政府推动提高农户需求可得性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政府推动农地经营权抵押融资的案例分析 |
4.1 我国农地制度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
4.2 政府推动农地金融的历史与现状 |
4.3 政府推动农地经营权抵押融资的典型案例 |
4.3.1 江苏金湖 |
4.3.2 山东武城 |
4.3.3 河南长葛 |
4.4 政府推动农地经营权抵押融资存在的问题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政府推动农地经营权抵押融资的实证分析 |
5.1 政府推动提高金融机构供给意愿 |
5.1.1 计量模型设计与变量选择 |
5.1.2 数据来源与描述性分析 |
5.1.3 研究假设与实证结果分析 |
5.2 政府推动提高农户需求可得性 |
5.2.1 计量模型设计与变量选择 |
5.2.2 数据来源与描述性分析 |
5.2.3 研究假设与实证结果分析 |
5.3 融资额度影响因素分析——基于政府推动作用视角 |
5.3.1 计量模型设计与变量选择 |
5.3.2 数据来源及描述性分析 |
5.3.3 研究假设与实证结果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发达国家政府推动农地金融经验及其借鉴 |
6.1 德国 |
6.1.1 德国农地金融制度的发展情况 |
6.1.2 德国农地金融制度的主要特征 |
6.1.3 德国农地金融制度的经验借鉴 |
6.2 美国 |
6.2.1 美国农地金融制度的发展情况 |
6.2.2 美国农地金融制度的主要特征 |
6.2.3 美国农地金融制度的经验借鉴 |
6.3 日本 |
6.3.1 日本农地金融制度的发展情况 |
6.3.2 日本农地金融制度的主要特点 |
6.3.3 日本农地金融制度的经验借鉴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
7.1 研究结论 |
7.2 对策建议 |
7.2.1 充分发挥政府推动对金融机构的扶持作用 |
7.2.2 充分发挥政府推动对农户的保障引导作用 |
7.2.3 有效克服政府作用的局限性 |
附录一 金融机构信贷员参与农地经营权抵押融资问卷 |
附录二 农户参与农地经营权抵押融资问卷 |
附录三 宝丰豫丰村镇银行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协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
(9)新罗区岩溶塌陷发育特征与分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岩溶塌陷研究现状 |
1.2.2 国内岩溶塌陷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第2章 研究区背景调查研究 |
2.1 研究区概况 |
2.1.1 自然地理 |
2.1.2 地形地貌 |
2.1.3 气象特征 |
2.1.4 水文特征 |
2.2 区域地质与水文地质概况 |
2.2.1 区域地质概况 |
2.2.2 区域水文地质概况 |
2.3 岩溶水文地质条件 |
2.3.1 岩溶地下水类型及其特征 |
2.3.2 岩溶地下水的补给、径流及排泄特征 |
2.3.3 龙岩盆地岩溶地下水特征 |
2.3.4 地下水水位动态变化与岩溶水开采 |
第3章 岩溶地质特征及发育规律 |
3.1 灰岩层组基本特征 |
3.1.1 石炭纪夹层状灰岩层组 |
3.1.2 二叠纪连续厚层-巨厚层状灰岩层组 |
3.1.3 三叠纪厚层状灰岩层组 |
3.2 岩溶发育特征及规律 |
3.2.1 岩溶地貌特征 |
3.2.2 岩溶发育程度 |
3.2.3 溶洞发育规律 |
3.2.4 岩溶发育影响因素 |
第4章 岩溶地面塌陷发育特征与影响因素 |
4.1 岩溶地面塌陷概况 |
4.1.1 岩溶地面塌陷的分布状况和形态特征 |
4.1.2 岩溶地面塌陷的空间分布特征 |
4.2 岩溶地面塌陷的形成条件与影响因素 |
4.2.1 地下岩溶发育是地面塌陷的基础条件 |
4.2.2 覆盖层的特征是决定塌陷的重要条件 |
4.2.3 地下水是引起塌陷的动力因素 |
4.3 小结 |
第5章 岩溶塌陷典型案例 |
5.1 龙岩市第二实验小学岩溶塌陷案例 |
5.1.1 第二实验小学岩溶塌陷概况 |
5.1.2 地形地貌、地质概况 |
5.1.3 水文地质条件 |
5.1.4 钻孔验证 |
5.1.5 岩溶塌陷原因分析 |
5.1.6 小结 |
第6章 新罗区岩溶塌陷危险性预测评价与分区 |
6.1 岩溶塌陷危险性预测评价 |
6.2 岩溶塌陷预测方法及选择 |
6.3 新罗区岩溶塌陷因素编图迭置预测 |
6.3.1 理论基础 |
6.3.2 迭置原则及方法 |
6.3.3 验证 |
6.4 新罗区岩溶塌陷模糊综合预测 |
6.4.1 模糊综合评判的基本原理 |
6.4.2 模糊层次分析法 |
6.4.3 岩溶塌陷模糊综合预测评价 |
6.5 岩溶塌陷易发性分区评价 |
6.5.1 工作区分区评价 |
6.5.2 远景规划区分区评价 |
第7章 结论和建议 |
7.1 结论 |
7.2 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10)老挝云南籍新移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与综述 |
三、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四、相关概念和理论界定 |
第一章 老挝云南籍新移民产生的原因 |
第一节 老挝云南籍新移民产生的政治原因 |
一、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放宽了对移民的限制 |
二、老挝对华政策转变 |
第二节 老挝云南籍新移民产生的经济原因 |
一、经贸往来频繁 |
二、移民成本较低 |
三、交通便利 |
第三节 云南籍新移民移居老挝社会原因 |
一、云南人移居老挝的历史传统 |
二、移民纽带 |
第二章 老挝云南籍新移民的群体状况及类型 |
第一节 老挝云南籍新移民的群体状况 |
一、人口规模 |
二、来源及分布 |
第二节 老挝云南籍新移民的主要类型 |
一、商务移民 |
二、技术劳务人员 |
三、跨国婚姻类移民 |
四、非法移民 |
第三章 老挝社会对云南籍新移民的接纳与排斥 |
第一节 老挝社会对云南籍新移民的接纳 |
一、云南籍新移民对老挝社会的自我适应 |
二、云南籍新移民的自我调整 |
三、华人社团助推新移民融入老挝社会 |
第二节 老挝社会对云南籍新移民的排斥 |
一、中国威胁论再起 |
二、民族主义复兴 |
三、反向同化的担忧 |
第四章 老挝云南籍新移民对中老关系的影响 |
第一节 中老经济合作的推动者 |
一、为老挝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
二、促进中老市场有效对接 |
第二节 中老文化交流的参与者 |
一、促进中老文化的交融与借鉴 |
二、促进老挝教育水平的提升 |
第三节 中老非传统安全视角下的不稳定因素 |
一、加大了中老边境地区的毒品问题的治理难度 |
二、加剧了中老边境地区艾滋病的传播 |
三、致使中老边境地区宗教渗透日益严重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四、明溪县召开金融研讨会(论文参考文献)
- [1]明溪县生猪屠宰监管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J]. 李传祀. 福建畜牧兽医, 2021(06)
- [2]江苏新侨乡的兴起——历史背景、发展进程与基本特点[J]. 颜廷. 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03)
- [3]日本金融知识普及教育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J]. 巫伍华,李显耀,涂诗琪. 福建金融, 2020(07)
- [4]龙栖山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与农户生计协调发展研究[D]. 胡旭荣. 福建师范大学, 2020
- [5]福建省农业信息化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D]. 朱静静. 福建农林大学, 2019(05)
- [6]中职学校外贸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研究 ——以福建省为例[D]. 黄沁芳. 福建师范大学, 2019(12)
- [7]石狮彭田村离散人群研究[D]. 胡伟. 华侨大学, 2019(01)
- [8]政府推动农地经营权抵押融资研究[D]. 周超. 辽宁大学, 2019(05)
- [9]新罗区岩溶塌陷发育特征与分区研究[D]. 柯永华.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8(08)
- [10]老挝云南籍新移民研究[D]. 周鹏. 云南师范大学, 201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