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蜈蚣

(2) 蜈蚣

一、(二)辛温解表药水蜈蚣(论文文献综述)

刘永信,杨春梅[1](2021)在《当归四逆汤加减口服和冻疮合剂外用治疗冻疮的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当归四逆汤加减口服和冻疮合剂外用治疗冻疮的疗效。方法:2016年1月-2018年12月收治冻疮患者116例,均应用当归四逆汤加减口服和冻疮合剂外用治疗。结果:治愈90例,好转11例,未愈5例,总有效率为87.07%。结论:当归四逆汤加减口服和冻疮合剂外用治疗冻疮的效果显着。

陈子龙[2](2021)在《缺血性脑卒中合并勃起功能障碍患者中医证素调查及中医治疗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索缺血性脑卒中(Ischemic Stroke,IS)合并勃起功能障碍(Erectile Dysfunction,ED)患者中医证素分布特点及年龄、发病季节和体重指数(BMI)对其证素分布的影响,总结脑病科治疗IS后遗症期的核心治法,探索IS合并ED患者核心病机,并依据“以药测证”及“异病同治”理念,探索IS和ED的核心病机相关性。方法:1流行病学调查:依据朱文锋教授的《证素辨证学》中《证候辨常见证素量表》为基础制作四诊信息采集表,收集符合纳入标准的IS合并ED的受试者共计425例,IS组患者共115例,统计分析两组患者的证素分布规律及其差异,并根据年龄、季节、BMI等对IS合并ED患者进行分组,分析IS合并ED患者中医证素在不同分组中的差异。2前瞻性队列研究: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的方法,选取符合IS合并ED组纳入标准的住院治疗的IS后遗症期患者共90例,按照观察期间在西医基础治疗基础上是否接受中药辨证治疗分成中药组和对照组,最终中药组共纳入50例,对照组共纳入40例,中药组接受中药辨证治疗结合西医基础治疗,对照组仅接受西医基础治疗,观察时长为4周,总结中药组中药用药规律,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神经功能、勃起功能及证素积分的变化。结果:1流行病学调查1.1本调查中IS合并ED组共出现病位证素是17个,病性证素是25个,IS组共出现病位证素是16个,病性证素是23个,其中IS合并ED组常见的病位证素是肝、肾、经络,常见的病性证素是湿、痰、血瘀、气虚、阳虚、阴虚,IS组常见的病位证素是肝、经络,常见的病性证素是痰、湿、阴虚;1.2 IS合并ED患者与IS组患者相比,证素肝、经络、湿、血瘀、阴虚分布相同,而在肾、痰、阳虚、气虚分布上存在差异(P<0.05);1.3 IS合并ED的老年患者在肺、肾、筋骨、寒、血瘀、阳亢、精亏等证素的出现频率比青中年患者要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1.4 IS合并ED患者的证素肺、肝、经络,热、气滞和阳虚在四季中的分布是存在差异的,具体表现为证素肺秋季组>夏季组(P<0.05),证素肝春季组>夏季组(P<0.05),证素经络秋季组>夏季组(P<0.05),证素热夏季组>冬季组(P<0.05),证素气滞春季组、夏季组>冬季组(P<0.05),证素阳虚秋季组、冬季组>夏季组(P<0.05);1.5相比于体重正常的IS合并ED的患者,超重及肥胖患者在证素脾、湿、痰及阳亢的发生率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1.6与IS组患者比较,IS合并ED的患者伴有抑郁、焦虑及抑郁焦虑合病的情况发生率明显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前瞻性队列研究1.1 IS后遗症期的使用的中药四气是以温、寒及平性药物为主,五味是以苦、辛、甘味药物为主,归经是以肝、脾、心、肺、胃、肾经为主,中药药效归类主要是以补虚药、活血化瘀药、化痰平肝熄风药及清热药为主;1.2治疗4周后,中药组患者NIHSS评分改善程度较对照组改善更多,但差异尚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组IIEF-5评分及性生活满意度评分较对照组改善更显着,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组高频证素肝、肾、经络、气虚、阳虚、血瘀、阴虚、痰、湿积分改善较对照组更显着,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 IS合并ED患者主要病位在肝、肾、经络,主要病性是湿、痰、血瘀、气虚、阳虚、阴虚,可知IS合并ED患者的基本病理基础为痰浊、血瘀,基本病机为肝肾不足、痰浊血瘀内生;2 IS合并ED患者与IS组患者在证素肾、痰、阳虚、气虚上存在差异,IS合并ED患者多属于络脉瘀滞,久病及肾,而更多表现为气虚、阳虚等虚性的证候特点,而IS组患者处于疾病发展的初级阶段,病位在肝和经络,尚未及肾,标实为主,表现为邪壅经络的实性证候特点为主;3相较于青、中年患者,IS合并ED的老年患者在肺、肾、筋骨、寒、血瘀、阳亢、精亏等证素的出现频率要更高,提示我们在针对老年IS合并ED患者的治疗上在活血祛瘀的基础上,应加强扶正固本的治疗;4不同季节中,IS合并ED患者的证素分布存在差异,具体表现为肺、肝、经络,热、气滞和阳虚在四季中的分布是存在差异的(P<0.05),提示我们在治疗IS合并ED患者时应该根据发病季节的不同,因时制宜,根据病机不同有所侧重;5相比于体重正常的IS合并ED的患者,超重及肥胖患者在证素脾、湿、痰及阳亢的发生率更高,提示我们对于超重及肥胖患者的干预在常规辨证论治的基础上需要更加注重健脾化痰的治疗思路,另外,超重及肥胖患者还需要警惕阳亢的发生。6抑郁、焦虑可能对于IS合并ED的发生是危险因素,同时IS合并ED的患者多伴有抑郁或者焦虑等不良的情绪障碍,故临床在治疗时应该注意患者情绪的疏解,采用心理疗法或者疏肝解郁的中药配合常规治疗,对于疾病的防治会有更好的疗效;7IS后遗症期的中药四气主要为温、寒及平性药物,五味主要为苦、辛、甘味药物,药物归经主要为肝、脾、心、肺、胃、肾经;中药功效归类主要以补虚药、活血化瘀药、化痰平肝熄风药及清热药为主,可知IS合并ED组中药核心治法为“益气养血、化痰祛瘀”,依据“以药测证”中医理念可见IS患者核心病机为“本虚标实,痰浊血瘀”;8IS后遗症期“益气养血、化痰祛瘀”核心治法对于IS合并ED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及勃起功能均有改善作用,可知IS合并ED患者核心病机为“本虚标实,痰浊血瘀”,依据“异病同治”的中医理念,可见IS与ED可能具有相同的核心病机,亦为“本虚标实,痰浊血瘀”;并且治疗前后患者证素积分改善与神经功能及勃起功能改善具有较强相关性,可见证素作为中医药疗效评价指标是可行的。

时晓婷[3](2020)在《基于文献研究中医外治方治疗痤疮剂型应用及用药规律探究》文中认为目的:通过文献研究对中医外治方治疗痤疮的剂型应用和用药规律进行探讨。为临床运用外治法治疗痤疮提供使用思路。材料与方法:1.材料准备:收集中国知网、万方、维普库中2020年1月1日-2000年1月1日(近20年)。检索关键词为痤疮并含(外治法或面膜或自拟方或非口服给药)的中医外治法治疗痤疮相关文献,经过严格的纳入标准、排除标准,最大程度全面收集中医外治方治疗痤疮相关文献。将上述文献内的有效信息药物组成、中药分类、剂型等提取到Excel中,形成中医外治方治疗痤疮数据库。2.研究方法:收集的数据在Excel、SPSS 26.0上进行分析、总结。采用频数分析、聚类分析输出中药频次,中药分类频次,重点药物关联、剂型频次等结果。结果:1.收录文献102篇、方剂114首、药物共129味,建立数据库2.药物总频次为727次,药物种类前四位分别为清热解毒药、活血化瘀药、解表药、泻下药。3.外治药物剂型为糊剂、膏剂、溶液剂、倒模及外治剂型的关于痤疮不同皮疹表现的运用。C1.糊剂:适用于肿疡初起而肿势局限尚未成脓,或已成脓尚未破溃阶段。C2.膏剂:适用于皮损部位色素沉着,结节、囊肿为临床表现的痤疮。C3.溶液:适用于痤疮皮疹表现中面部油腻,皮疹尚未成脓破溃的时期。C4.倒模:适用于面部痤疮未破溃的各个时期以及痤疮后期的皮肤修复。4.通过聚类分析出外治法治疗痤疮具有临床意义的潜在新药方。C1:潜在组方组成为:大黄—白芷—黄连—连翘—黄柏—黄芩。C2:潜在组方组成为:白及—皂角刺—紫花地丁—当归—桑皮—甘草—栀子—红花。C3:潜在组方组成为:金银花—野菊花—白花蛇舌草—蒲公英—苦参—冰片。C4:潜在组方为:硫磺—牡丹皮—赤芍—白及—皂角刺—紫花地丁。结论:1.外用治疗痤疮常用药物前十位的依次是黄芩,白芷,大黄,丹参,黄连,金银花,连翘,黄柏,野菊花,蒲公英。2.治疗痤疮药物种类多为清热药、活血化瘀药、解表药、泻下药这四大类3.外治药物剂型多为糊剂、膏剂、溶液剂、倒模。4.通过聚类分析得出外治法治疗痤疮的潜在组方及潜在组方关于痤疮不同皮疹表现的运用。

梁薛辰[4](2020)在《基于六经辨证理论以小柴胡汤加味治疗交感型合并颈型颈椎病(少阳病少阳不和证)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在六经辨证理论指导下通过观察小柴胡汤加味治疗交感神经型合并颈型颈椎病(少阳病少阳不和证)的临床疗效,以客观指标评价该方的临床疗效,进一步检验运用六经理论指导交感神经型合并颈型颈椎病治疗的临床思维方法。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交感神经型合并颈型颈椎病患者60例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治疗组以口服小柴胡汤加味为治疗方法,对照组以口服塞来昔布联合敏使朗为治疗方法,两组均嘱患者卧床休息及加强颈项肌功能锻炼,1周为1疗程,共2个疗程,分别记录治疗前、治疗开始后1周、2周交感神经型合并颈型颈椎病患者的VAS评分、“20分法”评分、中医证候评分及临床疗效评定标准来判定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3.33%,对照组总有效率83.33%,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疼痛程度、“2 0分法”评分和中医证候评分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对比性(P>0.05)。治疗后1周两组VAS评分、“20分法”评分和中医证候评分均低于本组治疗前,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同期,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周两组VAS评分、“20分法评分”和中医证候评分均显着低于本组治疗前,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 1),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同期,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六经辨证理论指导下小柴胡汤加味治疗交感神经型合并颈型颈椎病(少阳病少阳不和证)可减轻患者疼痛及头晕,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疗效显着,值得推广。

陈世泠(TRAN THE LINH)[5](2020)在《国医大师周仲瑛教授辨治类风湿关节炎寒痹的经验与临床应用》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1)以国医大师周仲瑛教授多年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寒痹的门诊医案为基本资料,运用数据挖掘和统计分析对医案进行研究,探讨周仲瑛教授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寒痹的辨治思路、用药经验,总结、整理、提炼周仲瑛教授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寒痹的学术思想,以利于临床运用,为进一步提高中医药临床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寒痹的疗效打下基础。(2)运用周仲瑛教授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寒痹的主要治法及组方用药,进行疗效观察,验证治法方药的确切疗效。研究方法:(1)收集并整理1985-2014年间周仲瑛教授诊治的所有类风湿关节炎寒痹的门诊病案,根据纳入标准、排除标准进行筛选,最终纳入114诊次病案,建立病案数据库,运用频数分析、关联规则等方法研究病案中症状、舌象、脉象、病机、方药之间的规律,结合周仲瑛教授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经验进行分析归纳。(2)采用周仲瑛教授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寒痹的学术思想、主要治法治疗30例类风湿关节炎风寒湿痹证患者,予中药汤剂口服,每日一剂,30天为一个疗程,连续治疗3个疗程,于治疗前、治疗1月后、2月后、3月后采集患者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中医证候分级量化评分,于治疗前、治疗3月后采集类风湿关节炎疾病活动性指数(DAS28),并根据中西医疗效评价标准判定疗效,观察治疗效果。运用Excel2016以及SPSS 24.0软件分析包分析治疗前后的数据,进行疗效评价。研究结果:(1)共收集类风湿关节炎寒痹病案50例,其中男性患者10例,女性患者40例,年龄22-69岁,平均48.07±10.35岁。共有114次诊次,在所有诊次中频率较高的症状依次为肢节疼痛、怕冷、关节僵硬、关节肿胀、汗出、畏寒、屈伸不利、关节疼痛、怕风,分别占61.40%、29.82%、20.18%、15.79%、14.91%、13.16%、12.28%、11.40%、10.53%,主要舌象为苔薄、苔薄腻、质暗、质淡,主要脉象为细、弦、滑;类风湿关节炎寒痹的脏腑病位多在肾、肝,病理因素以湿、风、寒、痰、瘀为主,病性虚实参半,实性病机可归纳为风寒湿痹、痰瘀互结,虚性病机可归纳肾阳不足、肝肾亏虚;所有诊次中共使用药物有124种,其中祛风湿药所用药物种类以及所占频次最高,频次最高药物为青风藤,其次为补虚药,频次最高药物为黄芪。关联规则研究显示,症状关联度较高的组合是腰痛与肢节疼痛、遇寒加重与肢节疼痛、关节变形与肢节疼痛、肢冷与肢节疼痛、晨僵与肢节疼痛、发麻与肢节疼痛、关节肿胀与肢节疼痛、关节僵硬与肢节疼痛、屈伸不利与肢节疼痛;舌象关联度较高的组合是质暗紫与苔薄腻、质隐紫与苔薄、质淡紫与苔薄、质淡有紫气与苔薄、有齿印与苔薄;脉象关联度较高的组合为细滑、细弦;病机关联度较高的组合是风寒湿痹与痰瘀阻络、风寒湿痹与肝肾亏虚、痰瘀阻络与肝肾亏虚;最常用的药物组合有桂枝、生黄芪、细辛、制川乌,两两之间有较高的关联性。(2)采用周仲瑛教授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寒痹的学术思想、主要治法治疗30例类风湿关节炎风寒湿痹证患者,治疗1月后、治疗2月后、治疗3月后患者VA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治疗3月后患者DAS28评分明显低于治疗前(p<0.01);治疗1月后、治疗2月后、治疗3月后,患者关节疼痛积分、关节肿胀积分、关节压痛积分、畏/恶风寒积分、腰膝酸软积分等中医症候较治疗前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中医证候总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1);经治疗1月后,总有效率33.33%,有效10例,显效0例,20例无效。治疗2月后,总有效率达96.67%,其中有效27例,显效2例,无效1例,与治疗1月后数据相比总有效率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3月后,总有效率达96.67%,其中有效18例,显效11例,无效1例,与治疗1月后数据相比总有效率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研究结论:(1)周仲瑛教授辨治类风湿关节炎寒痹的医案患者主要症状是肢节疼痛、怕冷、关节僵硬、关节肿胀、汗出、畏寒、屈伸不利、关节疼痛、恶风等,其中肢节疼痛是最主要的症状,病性总属于本虚标实,气血亏虚、肝肾亏损为本虚,风、寒、湿、痰、瘀为标实,治法以祛风除湿散寒、通经活络、化痰除瘀、蠲痹通络、益气养血、补益肝肾为主。用药种类上祛风湿药物较多,辅以补益气血药扶正,尤其善用藤类药物,活血化瘀药、化痰类药物、虫类药物,并围绕以“病机证素”为核心,归纳为三大治法,并列出基础方剂。以病理因素风、寒、湿为主要病机的治法为祛风散寒、除湿通络,代表方有麻黄加术汤、乌头汤、薏苡仁汤、麻附细辛汤、阳和汤等;以病理因素痰、瘀为主要病机的治法为化痰祛瘀、蠲痹通络,代表方有青州白丸子方、桃红饮:以气血亏虚、肝肾不足为主要病机的治法为扶正祛邪、治本顾标,代表方有独活寄生汤、蠲痹汤等。(2)运用周仲瑛教授辨治类风湿关节炎寒痹的思路与方药治疗30例类风湿关节炎风寒湿痹证患者,经中药汤剂治疗3月后,患者疼痛程度较治疗前明显降低,病情活动度较治疗前明显降低,患者症状较治疗前明显改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观察结果表明,周仲瑛教授辨治类风湿关节炎的经验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慕云霞[6](2019)在《基于文献分析对草乌配伍及中毒解救的研究》文中认为目的:全面整理历代主要医籍、本草中含草乌的方剂,并对“草乌类方”进行系统的研究,探索草乌配伍用药及药物类别规律,同时就乌头类中药中毒原因及解毒方法进行相关探讨,为临床遣药组方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中医药古籍文献研究与医学统计学相结合的研究方式,选取有关草乌配伍和中毒解救的“草乌类”375首方剂及中华医典数据库中209条古籍条目文献纳入研究,建立各历史时期含草乌方剂的数据库,进而探索草乌各时代的组方配伍规律、毒性因素及中医解毒方法。结果:历代与草乌配伍的高频药物功效类别主要为活血化瘀药(12.70%),解表药(11.12%),祛风湿药(7.66%),化痰止咳平喘药(6.63%),补虚药(6.55%),并且各时期祛风湿药和补虚药的配伍频次逐渐上升,祛风湿药分别为宋金元以前5.78%,明清时期7.77%,近现代14.74%;补虚药分别为宋金元以前2.89%,明清时期6.45%,近现代6.92%。历代与草乌配伍的高频药物主要有祛风湿药川乌、独活,解表药白芷、防风、细辛、羌活,活血化瘀药乳香、川芎、没药,化痰止咳平喘药天南星、半夏、皂荚,补虚药当归、甘草。配伍频次依次为川乌(158)、白芷(116)、当归(85)、乳香(84)、天南星(83)、防风(77)、川芎(74)、细辛(69)、没药(69)、羌活(55)、甘草(54)。研究还发现“草乌类方”中外用类方剂比例逐渐升高,依次为宋金元以前28.70%,明清时期43.48%,近现代50.00%。草乌与“十八反”药物的配伍广泛存在,配伍药物有化痰药半夏、川贝母或浙贝母,收敛止血药白及和清热解毒药白蔹,且各时期与半夏配伍均较多,未见与瓜蒌、天花粉配伍。乌头类药物中毒原因主要为误服、服用过量及服用热食,解毒方法有服用黑大豆、绿豆、饴糖、远志肉、防风、甘草等单味药;多味药同用,如黄连、甘草、犀角配伍,入萝卜汁煎服,或甘草、人参、干姜配伍;炮制解毒,可用童便浸炒去毒,油炸存心等。结论:随着医学知识持续更新,对草乌等毒性药物的研究逐渐深入,更注重用药的安全性与合理性,其配伍药物及类别也开始有所变化;外用方剂逐渐增多;草乌与“十八反”药物诸如半夏、白及、贝母等的配伍,历代皆有出现,值得深思与深入探索;同时对于乌头类中药中毒原因及解毒方式的研究也为临床用药提供借鉴。

杨慧珍(Yang Huei-Chen)[7](2019)在《台湾医家黄正昌医师学术思想探讨及其临床经验整理》文中研究指明黄正昌医师是一个学徒出身的中医师,担任过多个医学会理事长,是台湾知名中医师。他是少数集合中药房与中医诊所并存的传统中医医疗模式,在治疗中对许多疾病有其特殊经验的诊疗方式,不少患者都是长期被病痛所困扰,在黄医师的悉心治疗下获得改善。能成为良医必然有其独特的辨证思路和治法,是值得探讨的缘由。本研究在导师的指导下采取访谈及搜集资料方式,收集整理黄正昌医师诊疗经验及独到心得,并参考黄正昌医师经年累计的宝贵临床病例,从中研究病案的治疗特点及用药规律。将黄医师的学习历程、学术源流,诊疗经验,临床独到之心得等以录影及录音方式记录,并整理汇集为文后,以供中医同业作为学习中医的参考资料。本文共分六大部分,具体研究内容涵盖如下:(1)黄正昌医师简介及研究缘由,(2)黄正昌医师学术思想特点,(3)黄正昌医师临床治病思维模式,(4)肝胆病诊疗探讨与临床案例解析,(5)保肝平胃思想诊疗探讨与临床案例解析,(6)学习黄正昌医师学术思想的临床实践等。黄医生的学术思想在中医理论的架构下,包含整体观的全面思考,四诊合参,病证结合和标本同治观念。他重视阴阳调合,并且认为现代中医,最好是中西医的知识都要精通。采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西医有灵活的检查工具,中医有依证型不同相对应的药材,知道中西医的疗效极限和副作用,才能当一个称职的中医师。他治疗疾病特色除了正规药材外,还采用台湾本土药材和虫药,因此对病人的治疗有了更宽广的帮助。黄正昌医师在治病的思维模式中,重视望诊,尤重视望目,且重视观察病人的气色盛衰。他辨证思路是以阴阳为纲,多因合病以阴阳互补方式进行。治法中他特别重视保肝平胃的思想,因为肝胆和脾胃的关系最为密切。黄正昌医师研究肝脏多年,在肝胆病的治疗上,颇有心得。他以“阴阳为纲”辨证分型,并以“保肝平胃解毒”基础下循证医治,治疗上首重保肝利胆,不活动型肝炎采保肝、健脾、扶正为主,解毒为辅,活动型肝炎以解毒为主,保肝、健脾、扶正为辅。在遣方用药上,黄正昌医师治疗疾病时除了使用正规本草药材外,还会参考台湾名间偏方,如利用台湾本土药材叶下珠治疗肝炎,蛇胆治黄疸等。对於病毒性肝炎治疗,肝癌,肝硬化治疗,都有提出不同治法与诊疗案例,供学医者参考。另外他建议六M理论对肝藏的保健预防。论文中除列举了病毒性肝炎的相关案例外,还列举了保肝平胃思想为主的十个案例。例如:一、中风后遗症,二、斗鸡眼,三、油风,四、荨麻疹,五、失眠,六、重症肌无力,七、类风湿性关节炎,八、过敏性鼻炎,九、腮腺炎、十、流行性感冒等辨证治法和案例。学习黄正昌医师学术思想的临床实践则包括:一、胃痛,二、便秘,三、女子痛经,四、女子带下病等。在附录中还有黄正昌医师的个人经历和他的学术成就等珍贵照片。本研究系首次对黄正昌医师,治疗疾病的学术思想,和临床治疗方法经验进行收集整理、归纳总结。并讨论其与各种治疗疾病的方法进行比较,以明确黄正昌医师对疾病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为临床治疗疾病提供新的思路。研究讨论结束将撰写相关综述及论文在国内期刊发表,通过本研究总结有效的治疗方法,为临床以中医药治疗本病提供参考,并将其资讯整理归纳后得以永久保存,进而推广宣导,从而指导临床。

李彩云[8](2019)在《神经末梢切断术联合中药熏洗治疗原发性肛门瘙痒症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原发性肛门瘙痒症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其常见的症状是肛周的反复性瘙痒,如虫爬、蚁走、虫叮、火灼,常因晚上或温度过高、食辛辣、刺激性食物之后后而病情加重,导致患者心乱如麻、寝食难安、精神委靡,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睡眠与休息,给患者的生活带来极大的困扰。本研究通过分析神经末梢切断术联合中药熏洗对原发性肛门瘙痒症患者的临床疗效,为肛门瘙痒症患者寻找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有效的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而指导临床治疗。[方法]:将符合病例纳入标准的60例原发性肛门瘙痒症患者,运用平行对照随机法操作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比例1:1,两组各30例。治疗组患者在局麻下行神经末梢切断术,术后每天给予中药坐浴30分钟左右,换药时给予切口挤压,将肛周少量积血排除。对照组给予患者派瑞松软膏外用治疗,每日外擦2-3次。每日擦药之前用温水清洗肛门,待肛门擦净后取适量药膏,涂抹于患处,轻柔按摩1分钟,再取适量药膏继续按照同样方法轻柔按摩,确保药膏充分吸收。两组均以治疗1周为1个疗程,记录患者的肛周情况及患者的自我感觉,依据治疗后量化评分标准,对其治疗后第2天、第4天、第7天时的各项症状体征进行评分。观察项目为治疗后患者肛门瘙痒程度、肛门瘙痒发生频率、肛门潮湿、皮损面积的治愈情况,并于治疗后第9个月随访患者,记录患者的复发率。统计并整理相关数据,将其输入SPSS23.0软件统计包对数据进行处理,得出相应结果。根据评定结果的反馈,来判定神经末梢切断术联合中药熏洗和派瑞松软膏治疗原发性肛门瘙痒症效果的孰优孰差。[结果]:通过数据统计后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各项症状总积分比较,(P均<0.05),说明神经末梢切断术联合中药熏洗与派瑞松软膏均可治疗原发性肛门瘙痒症,临床症状均得到改善。在临床总有效率方面,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在肛门瘙痒程度方面,治疗组患者肛门瘙痒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在肛门瘙痒发生频率方面,治疗组患者肛门瘙痒发生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在肛门潮湿方面,治疗组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在皮损面积方面,治疗组患者皮损面积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之间各项症状总积分比较,说明治疗组在治疗顽固性肛门瘙痒症各项症状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在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结论]:神经末梢切断术联合中药熏洗可以更加有效的治疗原发性肛门瘙痒症患者,肛门瘙痒症患者各方面症状均得到显着的改善,提高患者的治愈率,且复发率低,患者易于接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宋爽[9](2019)在《三黄祛瘀汤内服外洗治疗气虚血瘀证臁疮30例临床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应用三黄祛瘀汤内服外洗治疗气虚血瘀证臁疮30例,观察三黄祛瘀汤的临床疗效及探究其作用机理,为日后中医中药治疗臁疮的临床应用提供新的思路及借鉴。方法:本研究总共观察符合纳入标准30例患者,病人来源均为2018.1-2019.1至我院皮肤科门诊就诊患者,治疗上均予以三黄祛瘀汤口服,每日三次,每次150ml,及加用三黄祛瘀汤外洗局部皮损处后使用三黄祛瘀汤浸透纱布湿敷于疮面,最后纱布包扎换药治疗,每日1次。治疗疗程共30天,每10天观察1次,分别于治疗前、治疗10天后、治疗20天后、治疗30天后(治疗结束)观察并记录溃疡面治疗前后的疗效,包括皮损面积、色泽、分泌物、局部感觉、新生肉芽组织、中医证候及不良反应情况等;治疗结束1月后对治疗结果判定为临床痊愈的患者进行随访,观察是否有复发情况发生,最终对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疾病评判:临床痊愈9例,显效6例,有效11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86.67%,无效率13.33%,可见三黄祛瘀汤内服外洗治疗气虚血瘀证臁疮对于皮损的愈合总体疗效较好。中医证候评判:有效率100%,中医证候改善疗效显着。(2)在肉芽组织、色泽上治疗前后对比在统计学上均有显着差异,其中肉芽组织在治疗10天时与治疗前无差异,从治疗20天开始有显着差异,色泽及中医证候改善均在10天时就有显着差异。结论:三黄祛瘀汤内服外洗治疗气虚血瘀证臁疮可见较好疗效,对于肉芽组织的生长及色泽的改善有良好作用,中医证候亦可见显着改善,而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及复发,故三黄祛瘀汤应用于气虚血瘀证臁疮疗效良好,安全性高,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推广。

于文杰[10](2018)在《基于《医宗金鉴》特色灸法的临床应用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本文以《医宗金鉴》特色灸法的临床应用为研究对象,研究该书的灸法源流,归纳总结其古今临床应用情况,以期为临床提供依据。方法:针对《医宗金鉴》各类灸法的源流及古今临床应用情况等方面运用统计学的方法展开研究,重点在其临床应用的研究上。结果:1.《医宗金鉴》涉及20种特色灸法,每种灸法均有相对完善的应用记载。2.《医宗金鉴》灸法应用涵盖中医内、外、妇、儿、骨伤临床各科,60%以上的内容集中于中医外科。3.隔姜灸、隔蒜灸、瘢痕灸、麦粒灸、雷火神针、隔核桃壳灸等灸法目前临床广泛应用,研究各类灸法的古今应用对指导中医临床大有裨益。结论:《医宗金鉴》是古代中医临床集大成之作,其灸疗方法承古启今,其灸法取材繁多,治病广泛,用量得宜,灸药结合,扩大了外科病的灸治范围。

二、(二)辛温解表药水蜈蚣(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二)辛温解表药水蜈蚣(论文提纲范文)

(1)当归四逆汤加减口服和冻疮合剂外用治疗冻疮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2)缺血性脑卒中合并勃起功能障碍患者中医证素调查及中医治疗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勃起功能障碍和缺血性脑卒中中西医研究概况
        1 勃起功能障碍的中西医研究概况
        2 缺血性脑卒中中西医研究概况
    综述二 勃起功能障碍和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性及证素研究的进展
        1 勃起功能障碍和缺血性脑卒中相关性的研究
        2 勃起功能障和缺血性脑卒中证候要素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流行病学调查
    一、研究方法
        1 研究对象
        2 诊断标准
        3 纳入标准
        4 排除标准
        5 剔除标准
        6 调查表制定
        7 调查方法
        8 样本量估算
        9 统计方法
    二、研究结果
        1 人口学资料
        2 一般情况统计
        3 脑梗情况统计
        4 IS合并ED组勃起功能情况统计
        5 两组证素分布一般规律
        6 IS合并ED组证素季节分布规律
        7 IS合并ED组证素BMI分布规律
        8 IS合并ED组证素年龄分布规律
        9 两组患者情绪调查
    三、讨论
        1 一般情况分析
        2 两组患者证素分布一般规律讨论
        3 IS合并ED患者证素季节分布规律讨论
        4 IS合并ED组证素BMI分布规律讨论
        5 IS合并ED组证素年龄分布规律讨论
        6 两组患者情绪调查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前瞻性队列研究
    一、对象和方法
        1 研究对象
        2 诊断标准
        3 纳入标准
        4 排除标准
        5 剔除、脱落及中止试验标准
        6 观察指标
        7 研究方法
        8 中药标准化
        9 统计方法
    二、研究结果
        1 中药用药规律
        2 患者一般情况
        3 治疗前后病位证素积分情况
        4 治疗后神经功能与勃起功能改善情况比较
        5 两组治疗后证素积分改变情况比较
    三、讨论
        1 用药规律分析
        2 中药疗效分析
    参考文献
结语
    1 结论
    2 创新性分析
致谢
附录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3)基于文献研究中医外治方治疗痤疮剂型应用及用药规律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痤疮病因病机及中医治疗概要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4)基于六经辨证理论以小柴胡汤加味治疗交感型合并颈型颈椎病(少阳病少阳不和证)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病例选择
    2 治疗方法
        2.1 临床分组
        2.2 治疗方案
    3 观察指标及疗效评价标准
        3.1 安全性指标
        3.2 不良反应观察
        3.3 疗效观察指标
        3.4 临床疗效判定指标
    4 统计方法
第二部分 结果与分析
    1 一般资料分析
        1.1 性别、年龄、病程分布情况
        1.2 治疗前两组患者VAS评分表、“20分法”评分表、中医证候分级量化表评分比较
    2 治疗结果分析
        2.1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VAS评分比较
        2.2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中医证候分级量化表评分比较
        2.3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20分法”评分比较
    3 临床疗效分析
第三部分 讨论
    1 祖国医学对交感神经型合并颈型颈椎病的认识
        1.1 病因病机
        1.2 祖国医学对交感神经型合并颈型颈椎病的治疗研究
    2 现代医学对交感神经型合并颈型颈椎病的认识
        2.1 病因及发病机制的研究
        2.2 现代医学对交感神经型合并颈型颈椎病的治疗研究
    3 小柴胡汤治疗交感神经型合并颈型颈椎病的相关讨论
        3.1 小柴胡汤治疗交感神经型合并颈型颈椎病的理论依据
        3.2 导师对小柴胡汤的理解
        3.3 小柴胡汤组方分析
第四部分 结论
第五部分 问题和展望
    1 存在的问题
    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中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5)国医大师周仲瑛教授辨治类风湿关节炎寒痹的经验与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类风湿关节炎的理论研究
    1 类风湿关节炎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1.1 类风湿关节炎流行病学的特征
        1.2 类风湿关节炎发病机制的认识
        1.3 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特征
        1.4 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进展
    2. 类风湿关节炎的中医学研究进展
        2.1 类风湿关节炎中医病名的历史沿革
        2.2 中医学对类风湿关节炎病因病机的认识
        2.3 各个时期治疗类风湿关节炎代表性认识
    3. 类风湿关节炎寒痹的中医治疗
        3.1 类风湿关节炎寒痹的治法
        3.2 类风湿关节炎寒痹的中医内治方法
        3.3 类风湿关节炎寒痹的中医外治方法
        3.4 小结
第二部分 周仲瑛教授辨治类风湿关节炎寒痹的病案回顾性研究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对象
    3 数据采集
        3.1 数据录入
        3.2 数据检索
        3.3 数据清洗
    4 医案数据分析
    5 研究结果
        5.1 入选医案的基本资料
        5.2 入选医案临床资料频次频率分布
        5.3 关联规则数据结果
第三部分 周仲瑛教授从病机辨证角度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寒痹的经验探讨
    1. 周仲瑛教授构建病机辨证新体系的意义及内涵
    2. 病机证素与复合病机
        2.1 病机证素学说
        2.2 复合病机学说
    3. 周仲瑛教授对类风湿关节炎寒痹的病机认识
        3.1 复合病机的认识
        3.2 审证施治
    4. 周仲瑛教授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寒痹的用药规律
        4.1 常用药物解析
        4.2 症候用药规律
        4.3 病机辨证用药规律
        4.4 围绕以“病机证素”为核心的基本治法及基础方剂
        4.5 复法组方的用药经验
        4.6 小结
第四部分 30例类风湿关节炎风寒湿痹证中医药治疗临床观察
    1. 研究资料
        1.1 研究对象
        1.2 疾病诊断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治疗方案
        2.2 治疗时间
    3 观察指标和疗效评价
        3.1 观察和评价方法
        3.2 观察指标
        3.3 安全性指标
        3.4 不良反应评价
    4 统计学分析
    5. 研究结果
        5.1 剔除、脱落情况
        5.2 一般资料
        5.3 临床评分结果
        5.4 疗效结果
        5.5 安全性评价
        5.6 小结
结论
    1. 研究亮点
    2. 研究结论
    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医案症状分布
    附录2 医案药物分布表
    附录3 DAS28疗效评估表
    附录4 类风湿关节炎中医症候分级量化评分表
    附录5 类风湿关节炎中医症候分级量化评分标准
致谢

(6)基于文献分析对草乌配伍及中毒解救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绪论
    一、古籍研究概述
        (一)草乌名称历史考证概述
        (二)草乌药性、主治及功效概述
    二、现代文献研究概况
        (一)草乌配伍规律研究概况
        (二)草乌毒性研究概况
        (三)草乌研究现状及不足
第二部分 草乌配伍规律的文献研究
    一、研究对象
        (一)文献范围
        (二)研究中所涉及的医籍
    二、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建立含草乌方剂数据库
        (二)数据的整理与归纳
        (三)统计学处理与分析
    三、研究结果
        (一)草乌用药规律研究
        (二)草乌配伍规律研究
        1.草乌配伍药对研究
        2.各历史时期草乌配伍药对研究
        (三)草乌配伍药物的功效类别研究
第三部分 草乌毒性的文献研究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建立关于乌头类毒性文献数据库
        (二)数据的整理与归纳
        (三)统计学处理与分析
    三、研究结果
        (一)乌头类药物致毒原因的研究
        (二)乌头类药物中毒的解毒方式研究
第四部分 某三甲中医院草乌临床用药研究
    一、某三甲中医院草乌用药规律研究
        (一)某三甲中医院草乌配伍药对研究
        (二)某三甲中医院草乌高频药对功效类别研究
    二、某三甲中医院草乌配伍研究分析
第五部分 讨论
    一、草乌配伍研究分析
        (一)草乌配伍及常用药对研究分析
        (二)草乌高频药对功效类别分析
    二、乌头类药物毒性分析
        (一)乌头类药物致毒原因的研究分析
        (二)乌头类药物解毒方式的研究分析
    三、草乌的合理应用
        (一)合理配伍,减毒增效
        (二)规范煎煮,存效降毒
        (三)科学炮制,扬效抑毒
        (四)剂量适度,中病即止
第六部分 结论
    一、各历史时期草乌配伍特点
    二、草乌配伍规律及常用药对
    三、草乌主要应用范围
    四、本研究中相反药的配伍禁忌
    五、草乌的主要致毒原因及解毒方式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7)台湾医家黄正昌医师学术思想探讨及其临床经验整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黄正昌医师简介与研究缘由
    第一节 研究缘由
    第二节 黄正昌医师生平事略
        一、初中毕业后就到中药房当学徒
        二、高中半工半读下完成学业
        三、三十六岁考上中医执照
        四、积极进修取得博士学位
        五、勤学不怠成为名医
        六、热心讲学造福人群
        七、提携后辈给予典范
    第三节 经历和重要着作简介
        一、黄正昌医师经历
        二、担任职位
        三、黄正昌医师证照
        四、发表研究论文及文章
        五、黄正昌医师着作
第二部分 黄正昌医师学术思想特点
    第一节 标本同治整体观
        一、四诊合参
        二、病证结合
        三、标本同治
    第二节 重视阴阳平和
    第三节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一、采用西医诊断工具
        二、中医辨证思维
    第四节 既病防变是关键
    第五节 采用台湾本土药材善用虫药
        一、采用台湾本土药材
        二、善用虫药
第三部分 黄正昌医师临床治病的思维模式
    第一节 重视望诊
        一、重望神望目
        二、重气色盛衰
    第二节 阴阳为纲的辨证思路
        一、肝胆病以阴阳为纲
        二、多因合病采阴阳双补
    第三节 治法中的“保肝平胃”思想
        一、保肝平胃思想
        二、常用的经方
        三、常用的单味药
第四部分 肝胆病诊疗探讨与临床案例解析
    第一节 病毒性肝炎
        一、病毒性肝炎
        二、现代医学对病毒性肝炎的研究进展
        三、中医学对病毒性肝炎的认识
    第二节 以“阴阳为纲”辨证分型
        一、脾蕴湿热证
        二、肝胃不和证
        三、肝脾两虚证
        四、热毒内陷证
        五、活动型vs非活动型肝炎
    第三节 “保肝平胃解毒”基础下循证医治
        一、治法首重保肝利胆
        二、热重于湿证-泻火解毒法
        三、湿重于热证-祛浊化湿法
        四、肝胃不和证-和解法
        五、肝脾两虚证-益气健脾法
        六、热毒内陷证-清热解毒法
        七、肝郁气滞证-理气开郁法
        八、不活动型肝炎-保肝、健脾、扶正为主解毒为辅
        九、活动型肝炎-解毒为主保肝、健脾、扶正为辅
    第四节 保肝平胃治法下的遣方用药
        一、常用方剂
        二、常用的单味药
        三、常用的动物或虫类用药
        四、常用本土单方草药
    第五节 肝功能异常情形下的处理
        一、肝指数(ALT)正常时的处理
        二、肝指数(ALT)上升在300以下的处理
        三、肝指数上升在300以上的慢性肝炎急性发作的处理
        四、胆色素(Bilirubin Total)指数的升高时的处理
        五、白蛋白(Albumim)减少时的处理
        六、防治肝昏迷处理
        七、急性肝功能衰竭(猛暴性肝炎)处理
    第六节 肝癌,肝硬化
        一、肝癌,肝硬化
        二、阴阳双补扶正兼以祛邪
        三、肝癌,肝硬化的转化与治疗
    第七节 肝胆病针灸选穴
    第八节 “六M理论”对肝保健预防
        一、排汞(Mercury detoxication)
        二、通经络(Meridian system)
        三、必需均衡营养(Main Nutrition)
        四、现代医学检查(Modern medicine)
        五、传统医学顾护元气(Natural Medicine)
        六、信仰精神支持(Mental Support)
    第九节 临床实践案例研究解析
        案例一、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成功阴转病例
        案例二、肝硬化案例
        案例三、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标本同治病例
第五部分 保肝平胃思想诊疗探讨与临床案例解析
    第一节 中风后遗症
        一、中风后遗症
        二、治验案例
    第二节 斗鸡眼(斜视)
        一、斗鸡眼(斜视)
        二、治验案例
    第三节 油风(鬼剃头)
        一、油风
        二、治验案例
    第四节 荨麻疹
        一、荨麻疹
        二、治验案例
    第五节 失眠
        一、失眠
        二、治验案例
    第六节 重症肌无力
        一、重症肌无力
        二、治验案例
    第七节 类风湿性关节炎
        一、类风湿性关节炎
        二、治验案例
    第八节 过敏性鼻炎
        一、过敏性鼻炎
        二、治验案例
    第九节 腮腺炎
        一、腮腺炎
        二、治验案例
    第十节 流行性感冒
        一、流行性感冒
        二、治验案例
第六部分 学习黄正昌医师学术经验临床实践
    第一节 临床案例1胃痛
        一、案例说明
        二、讨论
    第二节 临床案例2便秘
        一、案例说明
        二、讨论
    第三节 临床案例3痛经
        一、案例说明
        二、讨论
    第四节 临床案例4女子带下病
        一、案例说明
        二、讨论
结论
研究生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参考文献
附录-照片
结语
致谢
附件2:不涉及统计分析证明
详细摘要

(8)神经末梢切断术联合中药熏洗治疗原发性肛门瘙痒症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历史回顾
    1.中医治疗
    2.西医治疗
    3.中西医结合治疗
    4.总结
1.研究对象与相关标准
    1.1 病例资料
    1.2 病例诊断标准
    1.3 中医辨证分型
    1.4 病例纳入标准
    1.5 病例排除标准
2.研究方法
    2.1 分组
    2.2 材料与药物
    2.3 治疗相关操作
    2.4 数据采集
3.观察指标
    3.1 安全性指标
    3.2 记录项目及方法
4.疗效标准
    4.1 症状评分量化标准
    4.2 疗效评定
5.技术路线
6.统计学方法
7.结果
    7.1 肛门瘙痒程度
    7.2 肛门潮湿情况
    7.3 皮损面积
    7.4 瘙痒发生频率
    7.5 两组症状总积分比较
    7.6 两组总有效率比较
    7.7 两组术后安全性评价指标
    7.8 复发率比较
8.讨论
    8.1 课题设计分析
    8.2 中医对肛门瘙痒症的认识
    8.3 西医对肛门瘙痒症的认识
    8.4 神经末梢切断术的讨论
    8.5 中药处方的讨论
    8.6 研究结果讨论
    8.7 结论
    8.8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表
个人简介
答辩委员会名单

(9)三黄祛瘀汤内服外洗治疗气虚血瘀证臁疮30例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引言
第一部分 临床资料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对象
        2.1 病例来源
        2.2 诊断标准
        2.2.1 中医诊断标准
        2.2.2 西医诊断标准
        2.2.3 中医证型诊断标准
    3 纳入标准
    4 排除标准
    5 脱落及剔除标准
第二部分 研究方案
    1 研究总体设计
    2 技术路线图
    3 治疗方法
        3.1 三黄祛瘀汤组方成分
        3.2 中医内治法:口服三黄祛瘀汤
        3.3 中医外治法:外洗三黄祛瘀汤
        3.3.1 外洗法
        3.3.2 外洗中药三黄祛瘀汤成分剂量及用法
        3.4 药物来源
    4 治疗注意事项及医嘱
        4.1 注意事项
        4.2 医嘱
    5 观察指标
        5.1 一般资料
        5.2 病程病史
        5.3 治疗疗程观察时间及随访时间
        5.4 疗效观察指标
        5.4.1 皮损各项观察指标评分
        5.4.2 中医证候评分
    6 疗效评定标准
    7 安全性观察
        7.1 不良反应事件记录
        7.2 不良反应分级评分
    8 随访
    9 统计学处理
第三部分 结果分析
    1 病例完成情况
    2 一般情况
        2.1 病人性别分布情况
        2.2 病人年龄分布情况
        2.3 病人病程情况
        2.4 病人病史情况
    3 治疗疗效分析
        3.1 治疗前后总体疗效情况
        3.2 治疗前后皮损面积对比
        3.3 治疗前后皮损各项观察指标评分对比
        3.4 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评分对比
        3.5 安全性及不良反应情况
        3.6 随访情况
        3.7 研究结果分析
第四部分 讨论
    1 中医对臁疮的病因、病机认识
        1.1 病名溯源
        1.2 古代中医对臁疮病因、病机的认识
        1.3 现代中医对臁疮病因、病机的认识
        1.4 臁疮的辩证论治
        1.5 臁疮的治疗
        1.5.1 中医外治法
        1.5.2 中西医结合治疗
    2 西医对臁疮的发病机制的认识
        2.1 发病机制
        2.2 分类
        2.3 西医治疗
        2.3.1 非手术治疗
        2.3.2 手术治疗
    3 本研究选病选方依据
        3.1 三黄祛瘀汤来源及选用依据
        3.2 组方分析及现代药理研究
        3.3 选用外洗法依据
        3.3.1 外洗法定义
        3.3.2 传统医学对外洗法作用机理的认识
        3.3.3 现代医学对中药外洗机理的认识
结论
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1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2
附件1

(10)基于《医宗金鉴》特色灸法的临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一、《医宗金鉴》特色灸法源流及临床特色
    (一)直接灸法
        1.化脓灸
        2.麦粒灸
    (二)间接灸法
        1.隔蒜灸
        2.隔核桃壳灸
        3.隔姜灸
        4.隔饼灸
        4.1 隔豆豉饼灸
        4.2 隔蟾酥饼灸
        4.3 隔附子饼灸
        4.4 隔烙脐饼子灸
        5.隔药灸
        5.1 隔蛴螬灸
        5.2 隔榆皮灸
        5.3 隔商陆灸
    (三)其他灸法
        1.黄蜡灸
        2.神灯照法
        3.草纸灸
        4.阳燧锭灸
        5.桑柴火灸
        6.雌雄霹雳火灸
        7.艾合定痛散灸
        8.雷火神针
    (四)典型病例
二、讨论
    1.《医宗金鉴》基本情况
    2.《医宗金鉴》灸学思想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

四、(二)辛温解表药水蜈蚣(论文参考文献)

  • [1]当归四逆汤加减口服和冻疮合剂外用治疗冻疮的疗效观察[J]. 刘永信,杨春梅. 中国社区医师, 2021(35)
  • [2]缺血性脑卒中合并勃起功能障碍患者中医证素调查及中医治疗的研究[D]. 陈子龙.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基于文献研究中医外治方治疗痤疮剂型应用及用药规律探究[D]. 时晓婷.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0(02)
  • [4]基于六经辨证理论以小柴胡汤加味治疗交感型合并颈型颈椎病(少阳病少阳不和证)的临床疗效观察[D]. 梁薛辰.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20(03)
  • [5]国医大师周仲瑛教授辨治类风湿关节炎寒痹的经验与临床应用[D]. 陈世泠(TRAN THE LINH).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8)
  • [6]基于文献分析对草乌配伍及中毒解救的研究[D]. 慕云霞. 青岛大学, 2019(02)
  • [7]台湾医家黄正昌医师学术思想探讨及其临床经验整理[D]. 杨慧珍(Yang Huei-Chen).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3)
  • [8]神经末梢切断术联合中药熏洗治疗原发性肛门瘙痒症的研究[D]. 李彩云.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19(02)
  • [9]三黄祛瘀汤内服外洗治疗气虚血瘀证臁疮30例临床观察[D]. 宋爽.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9(04)
  • [10]基于《医宗金鉴》特色灸法的临床应用研究[D]. 于文杰.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8(01)

标签:;  ;  ;  ;  ;  

(2) 蜈蚣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