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谈三相变压器组别的判定(论文文献综述)
邓任任,许冠军,刘俊,何胜利,郑梦阳,邢建旭,卢峰[1](2021)在《船舶岸电变压器励磁涌流动态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船舶变压器是港口岸基供电系统中重要的电力设备,相较于传统变压器励磁涌流的影响,船舶变压器励磁涌流不仅会导致变压器本身继电保护装置发生误动,还会致使变频电源过流跳闸以及岸电系统自身保护发生误动。为了研究岸电系统励磁涌流产生的影响因素及其抑制办法,文中分别详细地推导了船舶变压器二次侧为Y接和△接时的励磁涌流数学解析表达式。并基于此,搭建了船舶变压器仿真平台,从铁芯剩磁、电阻等变量因素对励磁涌流动态特性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抑制励磁涌流的建议方法。结果验证了理论分析的正确性,并为解决实际工程问题提供了理论依据。
崔聪[2](2021)在《基于损耗功率比较的配电变压器在线检测技术研究》文中指出配电变压器作为配电网中的关键设备之一,价格昂贵且故障率较高。配电变压器作为电网的终端设备,一旦发生事故,不仅会因设备损坏造成直接经济损失、供电中断引起间接经济损失,还会对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产生不良影响。因此,为了正确的对配电变压器的实际运行情况做出科学、准确的判断,预测设备的发展趋势,有必要对配电变压器运行状态进行在线检测。有功功率和负载损耗作为配电变压器运行的主要技术参数,实现对这些参数的在线测量不仅可以及时掌握配电变压器的运行状况,还能发现设备的潜在缺陷。本论文对配电变压器有功功率变化率及负载损耗的在线测量问题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在分析配电变压器工作原理和运行参数的基础上,分别推导出有功功率变化率、短路损耗以及绕组温升的公式,并在此基础上搭建了仿真模型进行相关状态量的在线测量模拟试验,本论文的主要工作及创新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提出基于有功功率变化率的配电变压器状态在线检测方法。通过分析配电变压器故障与电气特征量之间的数理关系,研究在线检测系统的信号采集、分析、计算方法,得到配电变压器实际运行情况下的有功损耗;通过对不同负载情况下的配电变压器理论功率损耗的进行实时计算,与实际有功损耗进行比较,实现基于有功功率变化率的配电变压器状态在线检测,并通过相关故障仿真试验,验证损耗功率检测方法的有效性。(2)提出一种基于负载损耗在线检测的配电变压器绕组故障识别方法。通过构建等效电路模型,推导等效电阻具体的计算公式,研究了配电变压器负载损耗与绕组温升的在线计算和测量方法,为所搭建的配电变压器损耗功率在线检测系统提供了理论基础。本研究所提出的在线检测方法无需增加任何二次设备。(3)实现基于功率比较的配电变压器状态检测与评价。以电流、电压互感器在线获得的电气参量为主要依据,结合相关辅助信息的状态评价体系和方法,建立了配电变压器绕组运行状态在线评价综合模型,引入隶属函数解决了各状态等级之间的边界过渡问题,采用评分的方法将定性参量定量化解析,实现配电变压器运行状态量的实时检测和参数评价。
杜雨时[3](2021)在《核电厂断相故障检测方法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核电厂的保护按常规岛和核岛,设计规范标准差异极大。常规岛如普通电厂,保护的设置是极尽全面,越多越好。而核岛,首先考虑的是保护类型若设置过多,引起保护误动的概率就会增大,带来的核安全隐患就越大,所以保护方案遵循“减法原则”,即配置的保护越精简越好。国内外绝大部分核电厂普遍设置的保护为过流保护、零序保护和差动保护,都未装配关于断相故障的保护;同时由于核电厂的检修比较频繁,当断相故障发生在轻载(空载)的主变或辅助变高压侧时,微小的电气量变化会使得以电流为基础的断相保护无法可靠动作,会留下很大的安全隐患。多个现场运行经验表明,仅利用检测某一相电流大小或基于序分量不平衡度检测等方法进行断相检测,并不能保证在所有工况下百分百可靠,尤其在变压器空载或轻载的情况下,电气量变化十分微弱,电流互感器无法满足电流量测量值的精度要求,故仍需对现有的保护方案进行完善和改进。本文围绕断相故障检测困难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分别进行了磁路和电路的理论分析,以及不同地点、不同变压器连接组别和铁芯结构、不同工况、不同带载率下的断相故障仿真模拟,并据此提出断相保护方案以及应急厂用母线的投切方案。在对变压器的磁路结构分析和基于对称分量法的电路分析基础上,详细阐述了断相故障发生后故障检测困难的原因以及电气量变化的特征,并基于其中一些变化的特异性,在传统保护方案的基础上,提出了关于断相检测的新构想,为后续综合的保护方案提供理论支撑。利用项目合作方提供的核电厂数据,通过电磁暂态仿真平台PSCAD/EMTDC进行建模,分别对不同类型的断相故障进行了仿真分析,并与其他类型故障的特征进行了详尽地对比,得到特有的电气量特征。通过仿真结果验证了理论分析的结论,并为保护方案的提出提供数据和仿真支撑。基于理论分析和仿真分析,本文提出了一种综合的断相故障检测方法,在故障检测的逻辑中考虑工况的影响,并结合功率法、相角差法、序分量法等进行逻辑整定并对以上三种检测方法进行了仿真验证,体现出良好的保护效果,并以此提出了应急厂用母线的投切逻辑。论文的研究结果对核电厂保护方案的完善、核电厂的安全可靠运行,提供了有益的发展思路。
卢宁[4](2021)在《地铁直流牵引网非典型谐波特征及距离保护原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建设以地铁为代表的现代交通系统是解决中心城市交通拥挤的重要举措,也是展现城市综合实力的最佳名片。地铁车辆无一例外采用电力牵引和控制,但地铁直流牵引供电系统在工作中极易发生威胁性和危害性极大的线路故障。受行车密度过大和车辆运行多变的影响,造成现行的馈线保护误动频繁,并严重影响到地铁运输的连续性。因此,有必要在定性分析牵引负荷特性的基础上,通过建立线-地回路模型和开展供电系统实时仿真,研究基于阻抗特征的新型馈线保护原理。论文首先简述地铁牵引供电系统的组成结构,并详细分析直流牵引网的保护配置和工作原理;根据时序波形的差异,区分出短路故障电流和数值较大的牵引负荷电流,并指出特殊负荷电流是引起DDL保护误动的主要原因;根据波形相似性,将牵引负荷电流分成系统振荡电流和机车振荡电流,并利用分形关联维数算法定性分析了短路电流、两类特殊负荷电流的本质特征。其次,将直流牵引供电系统划分为适合实时仿真平台RT-plus建模的电力元件模块;根据既有的电力元件和线路的等值电路与电气参数,计算出各电力元件仿真参数,并配置到各功能模块的仿真模型中;搭建牵引供电系统和车辆等值电路仿真模型,并通过仿真分析找到特殊牵引负荷电流产生的原因;仿真定性分析平衡电抗器是导致馈线电流出现高次谐波的结构原因。最后,以短路阻抗特性为切入点并通过理论推导,构建入基于阻抗特征的新型地铁牵引网保护算法,并给出了整定原则;利用RT-plus半实物实时仿真平台,并通过设定不同短路电和车辆不同运行工况来检验新型保护算法的可靠性。大量实时仿真实验验证,该保护算法具有概念清晰、整定方便的特点,且能有效躲避两类振荡电流的影响,非常适用用于地铁牵引网馈线保护。
董伟广[5](2021)在《电力变压器在线监测与故障诊断的系统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物联网、云计算和智能算法等技术的发展与普及,数据采集技术已经足够成熟,在此基础上实现基于人工智能技术和大数据分析的设备健康管理与故障诊断预测,进而成为具备自学习和自成长能力的智慧系统。电力变压器作为电力系统重要设备之一,其运行的可靠性、安全性直接影响整个电力系统的安全和系统的经济效益。本文在变压器工作状态方面的研究主要从在线监测变压器运行参数和基于DGA数据诊断故障两方面进行分析,设计与实现了变压器的监测和故障诊断系统。首先是变压器在线监测的研究。通过研究以单片机、DSP等处理器为核心在线监测变压器的应用,发现在监测方面存在着参数采集不够精确,电路设计较为复杂,不够灵活,系统运行不稳定等缺点。FPGA作为当前主流三大处理器之一,其在硬件和软件上具有超性能和灵活性特征,比单片机、DSP等在电路中的应用更加可靠。本文基于FPGA灵活实现电路的运行方式功能构建出配电变压器在线监测系统,通过对系统软硬件电路方案的确定,完成了对电路板的焊接和相关电路模型的搭建,实现了对变压器在线监测的模拟实验。主要实现对电力变压器绕组温度、电压、电流、功率因数及频率等参数的采集实现对配电变压器在线监测,并将采集的参数通过FPGA对数据的分析确定配电变压器是否处于正常运行状态,实现报警功能。实际电路测量结果表明该系统具有精度高,稳定性好、经济实用以及可视化程度高等特点,可以满足很多实际项目的需要。其次是变压器故障诊断的研究。本文通过对变压器油中气体数据分析,来判别变压器所处故障类型。为提高变压器故障诊断精度,提出一种特殊浓度归一化法结合交叉验证RBF神经网络算法用来诊断变压器中常见的五种故障类型。首先在大数据平台中对原始数据进行缺失值和异常值检测处理,再利用特征浓度归一化法将气体成分样本进行归一化,将处理后的样本数据随机分为训练集和测试集,分别应用到变压器故障诊断模型中。在变压器故障诊断模型中,针对变压器故障样本数据有限和RBF神经网络泛化能力较差以及容易出现过拟合等问题,建立K-折交叉验证法改善网络泛化能力及提高RBF网络分类准确率、分类召回率。最后建立了分类算法评估模型,利用ROC、PR曲线图及K-S曲线等指标对整体算法模型分类效果评估。通过实验分析结果得出,该分类算法模型下变压器故障诊断分类平均准确率可达90.84%,与传统的RBF神经网络、随机森林(RF)及梯度提升决策树分类(GBDT)算法分类相比,特征浓度归一化法结合交叉验证改进RBF神经网络能够提高变压器故障诊断准确率,避免了陷入局部最优,并且有效地提升了网络模型的拟合程度和稳定性。
张述铭[6](2021)在《基于PMU量测数据的地磁暴电网灾害防御策略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我国电网规模的不断扩大和电压等级的不断攀升,地磁感应电流(GIC)对电网安全运行的威胁与日俱增。输电距离更长、直流电阻更小、多分裂导线的输电线路和单相变压器、自耦变压器在电网中的广泛应用,使我国电网GIC量值水平及其衍化效应对电网的威胁不断提升。我国大电网运行形态下的电网安全稳定运行也因此面临着严峻挑战。本文基于我国电网GIC的分布特征规律,研究基于PMU数据的电网GIC实时监测方法和地磁暴灾害侵害电网的风险评估方法,并进一步研究基于均摊电网GIC目标的地磁暴灾害防治方案,研究结果将为电网调度运行管理部门实现电网GIC的实时监测、风险评估和调度防治提供了系统性的理论方法和决策支持。主要研究工作和取得的成果如下:1)分析了我国500kV至1000kV不同电压等级的典型电网网架结构的GIC量值水平与分布特征,并通过引入灵敏度系数指标,量化了包括输电线路电气距离、线路的走向、单位长度直流电阻等电网结构参数对GIC量值和分布的影响。2)提出了采用PMU装置进行实际测量获取的PMU数据实时的进行电网GIC识别的研究方法,并基于该方法针对2017年9月8日和2019年5月14日两次不同强度的磁暴期间华北电网PMU数据与电网GIC相关程度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基于PMU数据与卡尔曼滤波原理的电网GIC识别方法,并通过两次磁暴期间华北电网的GIC分布验证了方法的可行性和适用性。3)建立了以PMU数据应用为基础的电网GIC风险评价体系,证明了磁暴历史数据特征符合皮尔逊—Ⅲ型分布,利用熵权VIKOR法,在考虑电网结构参数敏感度与历史数据特征的基础上实现了计及多维度影响因素的电网GIC风险客观评价,结合华北电网运行参数进行了仿真校验,证实了方法的有效性。4)研究并归纳了地磁暴灾害治理的典型方法,并从调控运行角度出发,提出了采用线路开断法的改进均摊电网GIC的地磁暴治理方案,并利用华东电网实际网架结构进行了校验,结果证明线路开断法可作为电网地磁暴灾害防治的有效调控运行手段。本文的研究结果将为调控运行领域的地磁暴灾害防御提供参考,对评估电网磁暴灾害风险,制定合理的磁暴灾害防御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李晴[7](2021)在《地铁直流牵引供电系统模型及保护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解决交通拥堵问题必须要大力建设城市轨道交通。地铁供电是保障城市轨道交通稳定运转的核心。牵引供电系统故障将会致使整个城市经济的巨大损失,同时会危害乘客们的人身财产安全,影响社会的正常运转秩序。所以深度研究地铁牵引供电系统故障,探索对应的保护方法,对实现城市轨道交通的有序稳定运行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因此,本文以西安地铁为例,对其供电系统的组成、运行原理、仿真模型、故障以及故障保护等进行研究。具体工作内容如下:1)深入研究西安地铁4号线供电系统的高压系统、中压环网系统和牵引供电系统的运行原理、主电路拓扑以及列车交流传动机理等,分析了各电压等级设备故障时保护控制开关动作情况,为地铁牵引供电系统仿真模型、故障建模和保护研究提供理论基础。2)对地铁牵引供电系统中的主变电站、整流模块、牵引网和列车传动系统建模,并在MATLAB/Simulink中验证地铁牵引供电系统数学模型,仿真结果表明:搭建的仿真模型与实际输出结果相符合,接触网电压波形与实际一致,同时牵引供电系统带负载列车模型也符合实际工况,说明了所搭建仿真模型的有效性和可行性,为牵引供电系统短路故障和保护研究提供实验基础。3)完成了单边、双边供电场景下的牵引供电系统短路故障分析、短路故障仿真。仿真结果表明:短路电流上升率按指数函数规律衰减。针对实际短路电流故障,研究馈线保护机制,过电流保护、ROR电流变化率保护等的基本原理。并且针对研究的基于电流积分值、电流均值与峰值比值的保护方法中阈值设置不灵活的特点,提出基于模糊推理的保护算法,在保护供电系统安全的同时,避免列车起动电流过大造成的保护误动。最后用西安地铁实际故障验证了模型的正确性和金属性故障下保护的有效性。
魏博凯[8](2021)在《非晶合金干式变压器优化设计方法与系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非晶合金配电变压器具有低空载损耗的特性,属于变压器领域中较为理想的节能型产品。与常规硅钢片铁心变压器相比,非晶合金铁心变压器的设计成本较高。另外,传统的变压器采用手工设计方法,自动化程度不高、设计工作量大且周期长,难以获取高效节能低成本设计方案。针对目前非晶合金变压器设计中存在的问题,本课题以降低非晶合金变压器主材成本与总损耗为目标,采用智能算法对其进行单目标与多目标优化,并结合市场需求设计了一套基于智能算法的非晶合金干式变压器优化系统,提高了优化设计效率。本文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研究了非晶合金干式变压器传统的手工设计方法,构建了非晶合金干式变压器设计流程,介绍了变压器铁心与绕组相关的电磁参数、结构参数以及性能参数的工程计算方法,为目标函数与优化变量的选取提供参考。(2)构建了非晶合金干式变压器单目标与多目标优化计算模型,选取变压器主材成本与总损耗为优化目标函数。介绍了单目标遗传算法(GA)与多目标NSGA-Ⅱ的基本理论,综述了GA与NSGA-Ⅱ在非晶合金干式变压器优化设计中存在的不足,并对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策略。提出了混沌遗传算法(CGA)、自适应遗传算法(AGA)、混沌自适应遗传算法(CAGA)与改进的NSGA-Ⅱ在非晶合金干式变压器单目标与多目标优化模型的实现方法,为软件系统的优化算法程序设计提供参考。(3)基于变压器电磁设计与优化算法理论,结合软件系统功能与用户需求,采用Visual Basic 6.0软件平台设计与开发了一套基于智能算法的非晶合金干式变压器优化系统。通过软件系统交互接口设计,实现优化系统与其它软件的交互连接。(4)研究了GA、粒子群算法(PSO)与差分进化算法(DE)的寻优能力与运行速度。仿真计算结果表明,GA更适用于非晶合金干式变压器优化设计。在此基础上,将CAG、AGA、CAGA与改进的NSGA-Ⅱ对SCLBH15-315/10型非晶合金干式变压器进行单目标与多目标优化。实例优化结果分析表明:在单目标优化设计中,CAGA优化效果最佳,CAGA能极大地降低变压器主材成本与改善其损耗性能;在多目标优化设计中,改进的NSGA-Ⅱ在节材与节能的基础上能获取更多Pareto前沿解,为变压器制造厂家提供更多的优化方案。通过对优化系统的执行时间与优化效果分析,验证了优化系统的实用性与高效性;
邓祥力,杨梅,吴文强,陈兴霖,朱慧,刘世民[9](2021)在《基于变压器多运行状态漏感参数辨识的绕组轴向变形在线检测研究》文中认为得出了绕组变形程度与漏感参数的函数关系,并形成了轴向变形在线检测整定曲线,通过不同运行状态下辨识模型的应用,准确辨识正常运行和涌流情况下绕组漏感参数,利用绕组变形程度与漏感的关系,实现对绕组变形程度的在线检测,并通过仿真验证了该检测方案的正确性。
陈友鹏[10](2021)在《配电变压器抗短路能力研究》文中提出配电变压器作为配电网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设备,是联系配电网与用户之间的重要枢纽。因此配电变压器应该具备足够的抗短路能力,应对不同短路故障的影响,以保障用户供电的可靠性。随着用户对用电质量要求的日益提高,目前配变的抗短路能力已无法满足用户要求。在此情形下,关于配变抗短路能力的研究课题受到了众多学者的关注。本文对不同分接头的配电变压器高、低压绕组的轴向和辐向短路力进行了仿真计算和研究,考虑了材料、工艺、短路受力等影响,提出基于层次分析法(Analytical Hierarchy Process,AHP)和模糊评判法的综合评估模型对配变的抗短路能力进行评估。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首先,为准确计算短路后变压器的故障电流,为后续有限元仿真提供精确的激励源,以三相短路为研究对象,推导出该故障下短路电流的瞬时表达式。以S13-M-400/10油浸式配变作为建模实例,建立无穷大系统三相短路仿真模型,模拟实际三相短路故障下短路电流变化情况。结果表明最大峰值出现在故障后1/2周期,且仿真结果与理论计算结果基本一致,仿真结果可用于后续该配变的受力仿真。其次,以同一配电变压器作为仿真研究对象,以电磁场-结构力场耦合原理为理论基础,并以ANSYS Maxwell有限元软件为平台,构建额定分接情况下三维模型和二维模型,利用磁-路耦合法对二维模型进行可行性验证。对配变的高、低压绕组的轴、辐向漏磁场和短路电动力进行非线性瞬态求解,并将受力结果耦合到WORKBENCH中进行静态结构场的应力分析,计算三种分接头下的应力大小,为后续评估奠定计算基础。最后,分析了配变各分接下的短路受力情况,提出采用AHP-模糊综合评判法对普通配变的抗短路能力进行等级评估。针对传统评估方法片面性缺点,考虑了配变的材料选用、制造工艺和短路受力情况等因素,利用熵权法求取客观权重,结合主观权重构造综合权重,采用蒙特卡洛模拟进行多次评估,客观地评定配变抗短路能力的优次。对三个不同的配变进行实例分析,结合现场试验验证了评估模型的实用性和可靠性。针对抗短路能力较弱的配变,按照评估结果提出有效的提升措施,为后续配变的生产制造提供有用的参考。
二、谈三相变压器组别的判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谈三相变压器组别的判定(论文提纲范文)
(1)船舶岸电变压器励磁涌流动态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船舶变压器励磁涌流特性分析 |
1.1 船舶变压器接线方式为Y-Y时励磁涌流特性分析 |
1.2 船舶变压器接线方式为Y-△时励磁涌流特性分析 |
2 变量因素对励磁涌流动态特性影响分析 |
2.1 铁芯剩磁对励磁涌流动态特性影响分析 |
2.2 电阻对励磁涌流动态特性影响分析 |
3 仿真验证及分析 |
3.1 船舶变压器接线方式为Y-Y和Y-△时励磁涌流特性 |
3.2 变量因素对励磁涌流动态特性影响分析 |
4 结论 |
(2)基于损耗功率比较的配电变压器在线检测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1.1 配电变压器损耗检测意义 |
1.1.2 配电变压器有功损耗变化率及绕组温升在线检测的提出 |
1.2 配电变压器在线检测的研究现状 |
1.2.1 绕组故障的在线检测方法及研究现状 |
1.2.2 损耗检测的研究现状 |
1.2.3 配电变压器运行状态评价方法的研究现状 |
1.2.4 发展趋势 |
1.3 论文技术难点及主要工作 |
1.3.1 技术难点 |
1.3.2 主要工作 |
第二章 配电变压器损耗功率比较原理 |
2.1 配电变压器有功损耗变化率在线检测原理 |
2.2 配电压器有功损耗离线测量方法 |
2.2.1 空载损耗的离线测量 |
2.2.2 负载损耗的离线测量 |
2.3 配电变压器损耗功率比较在线检测方法 |
2.3.1 配电变压器有功损耗变化率计算 |
2.4 配电变压器损耗功率比较仿真在线试验测量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负载损耗的配电变压器绕组运行状态在线检测 |
3.1 配电变压器运行状态在线检测的主要电气参量 |
3.2 配电变压器绕组温升检测原理及检测方法 |
3.2.1 配电变压器绕组温升检测原理 |
3.2.2 配电变压器绕组温升检测方法 |
3.3 配电变压器负载损耗、绕组等效电阻与温升计算 |
3.3.1 配电变压器等效电阻及负载损耗计算 |
3.3.2 配电变压器绕组温升计算 |
3.3.3 在线检测误差分析 |
3.4 在线检测仿真试验研究 |
3.4.1 配电变压器等效电阻在线测量 |
3.4.2 配电变压器负载损耗在线测量 |
3.4.3 检测结果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配电变压器运行状态评价模型的建立 |
4.1 配电变压器状态评价的总体原则 |
4.2 配电变压器状态评价方法的研究 |
4.2.1 评价因素指标的确定 |
4.2.2 评语集的确定 |
4.2.3 隶属函数的确定 |
4.2.4 指标效用函数和隶属函数的构造 |
4.2.5 评价方法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及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及研究成果 |
致谢 |
(3)核电厂断相故障检测方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课题研究现状 |
1.2.1 发变组断路器断相检测研究现状 |
1.2.2 变压器侧断相故障保护研究现状 |
1.2.3 其他类型断相故障保护研究现状 |
1.3 论文的主要工作 |
第2章 断相故障相关理论研究 |
2.1 引言 |
2.2 变压器构造方式的影响 |
2.2.1 变压器铁芯结构对断相故障检测的影响 |
2.2.2 连接组别对断相故障检测的影响 |
2.3 断相故障下的电路分析 |
2.3.1 基于电流的断相故障分析 |
2.3.2 基于电压的断相故障分析 |
2.3.3 基于功率的断相故障分析 |
2.4 小结 |
第3章 断相故障仿真分析 |
3.1 引言 |
3.2 仿真平台PSCAD/EMTDC简介 |
3.3 基于PSCAD/EMTDC仿真平台的断相故障仿真分析 |
3.3.1 核电厂仿真模型的参数与等效 |
3.3.2 核电厂主变压器断相故障仿真分析 |
3.3.3 核电厂高压厂用变压器断相故障仿真分析 |
3.3.4 核电厂辅助变压器断相故障仿真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核电厂断相保护方案研究 |
4.1 引言 |
4.2 现有断相故障保护方案 |
4.3 断相保护新方法的探讨 |
4.3.1 核电厂高压厂用变压器断相保护方案 |
4.3.2 核电厂辅助变压器断相保护方案 |
4.3.3 核电厂发电机出口断路器断相故障保护方案 |
4.3.4 核电厂主变压器断相故障保护方案 |
4.3.5 综合的断相故障检测方法 |
4.3.6 核电厂断相保护的行波识别法 |
4.4 应急厂用母线投切方案 |
4.4.1 应急厂用母线的配置要求 |
4.4.2 故障后应急厂用母线投切方案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研究成果总结 |
5.2 后续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4)地铁直流牵引网非典型谐波特征及距离保护原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论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地铁供电系统建模方面 |
1.2.2 状态信号特征提取算法方面 |
1.3 本论文课题来源及创新点 |
1.3.1 课题来源 |
1.3.2 创新点 |
1.4 主要研究内容与章节安排 |
第二章 地铁直流牵引供电系统及负荷形式 |
2.1 地铁直流牵引供电系统概述 |
2.2 地铁牵引网运行特点 |
2.3 地铁牵引网馈线保护 |
2.3.1 大电流脱扣保护 |
2.3.2 DDL保护 |
2.4 地铁牵引网DDL保护误动产生原因 |
2.4.1 牵引网短路与振荡电流波形特点 |
2.4.2 振荡电流产生机理 |
2.5 基于分形关联维数的电流识别 |
2.5.1 分形关联维数分析法 |
2.5.2 重要参数确定 |
2.5.3 实例分析 |
2.6 基于EMD法的电流识别 |
2.7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地铁牵引供电系统及其电力传动系统建模 |
3.1 RT-plus建模仿真环境介绍 |
3.2 外部电源及主变电所建模 |
3.3 牵引变电所建模 |
3.3.1 24 脉波整流机组 |
3.3.2 整流系统建模及输出特性 |
3.4 平衡电抗器特性及建模分析 |
3.4.1 平衡电抗器工作原理 |
3.4.2 平衡电抗器在整流系统中电流分析 |
3.4.3 案例仿真及实验 |
3.5 直流母线建模 |
3.6 牵引网与走行轨建模 |
3.7 牵引传动系统建模 |
3.7.1 直流滤波电路建模 |
3.7.2 逆变系统建模 |
3.7.3 电力机车负荷建模 |
3.8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地铁直流牵引网距离保护算法研究 |
4.1 地铁直流牵引供电系统等值电路研究 |
4.1.1 地铁双边供电方式下的短路计算 |
4.1.2 接触网对钢轨短路微分方程 |
4.2 基于距离保护的新型馈线保护原理 |
4.3 基于距离保护新型馈线保护方法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RT-plus的地铁动模实验验证 |
5.1 实验场景概述 |
5.1.1 KF1300 直流保护测控装置 |
5.1.2 特殊定制变送器 |
5.2 牵引网短路故障仿真 |
5.3 地铁牵引网距离保护仿真验证 |
5.3.1 保护模型搭建及参数设置 |
5.3.2 故障分析 |
5.3.3 灵敏性分析 |
5.4 既有工程DDL馈线保护仿真对比分析 |
5.4.1 与既有工程保护配合 |
5.4.2 既有DDL馈线保护仿真对比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5)电力变压器在线监测与故障诊断的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变压器在线监测研究现状 |
1.2.2 变压器故障诊断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变压器故障的类型及其监测与诊断系统 |
2.1 常见变压器的故障概述 |
2.2 变压器油中溶解气体相关概述 |
2.2.1 变压器油中溶解气体的产生 |
2.2.2 变压器油中溶解气体分析 |
2.2.3 油中气体在线监测与故障诊断系统的研究 |
2.3 变压器常见监测方法 |
2.3.1 变压器局部放电在线监测技术 |
2.3.2 绕组变形在线监测 |
2.3.3 铁心接地在线监测 |
2.3.4 变压器振动频谱在线监测 |
2.3.5 变压器温度及电参数在线监测 |
2.4 变压器常见故障诊断方法 |
2.4.1 变压器故障诊断三比值法 |
2.4.2 变压器专家系统故障诊断方法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变压器在线监测系统设计与实现 |
3.1 基于FPGA实现变压器在线监测的原理设计 |
3.2 在线监测系统设计中软件的使用 |
3.3 基于FPGA对变压器在线监测系统主要的程序设计 |
3.3.1 绕组电压电流采集 |
3.3.2 绕组温度采集 |
3.3.3 频率及功率因数采集 |
3.4 变压器在线监测实验结果分析及实物图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变压器故障诊断分析 |
4.1 相关分类算法介绍 |
4.1.1 朴素贝叶斯分类 |
4.1.2 贝叶斯网络分类 |
4.1.3 决策树分类 |
4.1.4 随机森林分类 |
4.1.5 人工神经网络分类 |
4.2 变压器故障诊断的系统设计 |
4.2.1 DGA数据结构及归一化法 |
4.2.2 数据缺失值处理及异常值检测 |
4.2.3 RBF神经网络模型的建立 |
4.2.4 基于TRBF分类算法对变压器故障分析 |
4.3 基于K折交叉验证RBF分类算法分析 |
4.4 多重交叉验证改进RBF算法仿真数据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参加学术会议及获奖 |
致谢 |
(6)基于PMU量测数据的地磁暴电网灾害防御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的背景及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磁暴侵害电力系统的研究现状 |
1.2.2 电网GIC计算与识别方法的研究现状 |
1.2.3 电网地磁暴防治方法的研究现状 |
1.3 本论文的主要工作 |
第2章 超/特高压电网GIC的特征研究 |
2.1 我国电网结构特征 |
2.2 我国电网GIC的分布特征 |
2.2.1 蒙东500kV电网GIC水平计算 |
2.2.2 甘肃750kV电网GIC水平计算 |
2.2.3 我国1000kV电网GIC水平计算 |
2.2.4 我国电网GIC分布特征分析 |
2.3 GIC对电网结构参数的敏感度分析 |
2.3.1 敏感度系数 |
2.3.2 电网参数模型 |
2.3.3 算例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PMU量测数据的电网GIC识别方法研究 |
3.1 PMU量测数据的量值特征 |
3.2 应用PMU监测电网GIC的可行性试验 |
3.2.1 数据分析原理 |
3.2.2 数据采集内容 |
3.3 基于卡尔曼滤波方法的GIC识别方法 |
3.3.1 卡尔曼滤波原理 |
3.3.2 算法模型 |
3.3.3 技术路线 |
3.4 仿真验证及可行性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PMU数据的电网GIC风险评价体系研究 |
4.1 电网GIC风险评估理论 |
4.2 GIC风险因子的选取 |
4.3 GIC风险综合评价方法 |
4.3.1 皮尔逊—Ⅲ型分布 |
4.3.2 熵权VIKOR法 |
4.4 算例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电网的地磁暴灾害防御策略研究 |
5.1 地磁暴灾害典型防治手段 |
5.1.1 变压器中性点串接小电容治理方法 |
5.1.2 变压器中性点串接小电阻治理方法 |
5.1.3 变压器中性点反向注入电流法 |
5.1.4 变压器中性点电位补偿法 |
5.2 基于线路开断原理的电网GIC治理方法 |
5.2.1 地磁暴灾害调度防治策略需求分析 |
5.2.2 线路开断法原理 |
5.2.3 线路开断法可行性分析 |
5.2.4 线路开断法适用性分析 |
5.3 改进均摊电网GIC方法 |
5.3.1 改进均摊法治理策略 |
5.3.2 治理效果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有待继续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7)地铁直流牵引供电系统模型及保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论文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直流牵引供电系统建模研究现状 |
1.2.2 列车负荷模型研究现状 |
1.2.3 直流牵引保护现状 |
1.3 论文研究主要工作及结构安排 |
2 地铁牵引供电系统组成及原理 |
2.1 高压电源系统 |
2.2 中压环网供电系统 |
2.3 牵引供电系统 |
2.3.1 牵引变电所 |
2.3.2 牵引网 |
2.3.3 杂散电流产生原理 |
2.3.4 牵引变电所运行方式 |
2.4 牵引传动系统 |
2.5 本章小结 |
3 牵引供电系统及传动系统建模 |
3.1 主变电站建模 |
3.2 牵引变电所建模 |
3.2.1 十二脉波整流机组建模 |
3.2.2 二十四脉波整流机组建模 |
3.3 地铁直流母线建模 |
3.4 牵引网建模 |
3.4.1 接触网建模 |
3.4.2 钢轨-排流网-大地回流建模 |
3.5 牵引供电系统建模 |
3.6 传动系统建模 |
3.6.1 地铁交流列车电力传动系统 |
3.6.2 矢量控制建模 |
3.6.3 牵引供电系统带列车负载仿真 |
3.7 本章小结 |
4 牵引供电系统短路故障仿真及保护研究 |
4.1 直流牵引供电系统短路故障类型 |
4.2 短路电流计算 |
4.3 故障距离对短路电流的影响 |
4.3.1 单边供电牵引网短路仿真 |
4.3.2 双边供电牵引网短路仿真 |
4.4 牵引系统保护 |
4.4.1 电流脱扣保护 |
4.4.2 电流定时限保护 |
4.4.3 热过负荷保护 |
4.4.4 双边联跳保护 |
4.4.5 线路测试 |
4.4.6 电流变化率保护 |
4.4.7 多列车启动电流保护设计 |
4.5 基于模糊控制的多列车起动电流保护设计 |
4.5.1 基于模糊推理的多列车起动电流保护算法 |
4.5.2 基于模糊推理的列车ROR保护算法仿真验证 |
4.6 故障案例分析 |
4.6.1 航天城车辆段直流馈线断路器214跳闸案例 |
4.6.2 航天城车辆段牵混所215馈线断路器跳闸案例 |
4.7 本章小结 |
5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成果 |
致谢 |
(8)非晶合金干式变压器优化设计方法与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非晶合金变压器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变压器优化设计研究现状 |
1.3.1 变压器优化算法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2 变压器优化软件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本课题主要研究工作 |
第二章 非晶合金干式变压器的电磁设计研究 |
2.1 引言 |
2.2 非晶合金干式变压器的设计研究 |
2.2.1 非晶合金干式变压器设计标准 |
2.2.2 非晶合金干式变压器手工设计 |
2.2.3 非晶合金干式变压器电磁参数设计流程 |
2.3 非晶合金干式变压器电磁与结构参数计算 |
2.3.1 高、低压侧电压电流计算 |
2.3.2 绕组部分电磁参数计算 |
2.3.3 绕组部分结构参数计算 |
2.3.4 铁心部分电磁参数计算 |
2.3.5 铁心部分结构参数计算 |
2.4 非晶合金干式变压器性能参数计算 |
2.4.1 空载损耗与空载电流计算 |
2.4.2 负载损耗与短路阻抗计算 |
2.4.3 变压器绕组温升计算 |
2.4.4 变压器效率计算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智能算法的非晶合金干式变压器优化设计研究 |
3.1 引言 |
3.2 非晶合金干式变压器优化模型的建立 |
3.2.1 变压器优化目标函数的选取 |
3.2.2 变压器优化变量的选取 |
3.2.3 变压器优化约束条件及其处理方法 |
3.3 非晶合金干式变压器单目标优化算法 |
3.3.1 遗传算法及其改进策略 |
3.3.2 混沌遗传算法(CGA) |
3.3.3 自适应遗传算法(AGA) |
3.3.4 混沌自适应遗传算法(CAGA) |
3.4 非晶合金干式变压器多目标优化算法 |
3.4.1 NSGA-Ⅱ算法基本理论 |
3.4.2 NSGA-Ⅱ算法的改进策略 |
3.4.3 改进的NSGA-Ⅱ在变压器多目标优化模型中的实现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非晶合金干式变压器优化系统设计与开发 |
4.1 引言 |
4.2 软件系统设计与开发环境 |
4.3 软件系统需求分析 |
4.3.1 功能需求 |
4.3.2 业务需求 |
4.4 软件系统总体设计 |
4.4.1 软件系统设计流程 |
4.4.2 软件系统总体架构设计 |
4.4.3 软件系统运行流程设计 |
4.5 软件系统界面设计与开发 |
4.5.1 主界面设计与开发 |
4.5.2 输入产品参数界面设计与开发 |
4.5.3 智能算法界面设计与开发 |
4.5.4 输出产品优化结果界面设计与开发 |
4.6 软件系统数据交互接口及其程序设计 |
4.6.1 软件系统交互接口设计 |
4.6.2 软件系统数据传输程序设计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非晶合金干式变压器优化设计实例分析 |
5.1 引言 |
5.2 案例相关参数设定 |
5.3 选择遗传算法的原因 |
5.4 非晶合金干式变压器单目标优化设计 |
5.4.1 以主材成本为目标的单目标优化 |
5.4.2 以总损耗为目标的单目标优化 |
5.5 非晶合金干式变压器多目标优化设计 |
5.5.1 以主材成本与总损耗为目标的双目标优化 |
5.5.2 改进的NSGA-Ⅱ优化性能验证 |
5.5.3 非晶合金干式变压器双目标优化结果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论文工作总结 |
6.2 后续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9)基于变压器多运行状态漏感参数辨识的绕组轴向变形在线检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变压器绕组轴向变形与漏感参数变化的相关性 |
3 绕组漏感参数的多状态多模型的辨识 |
3.1 Y/Δ接线变压器漏感参数辨识模型 |
3.2 多模型多状态漏感参数辨识模型 |
3.2.1 暂态辨识模型 |
3.2.2 稳态参数辨识模型 |
3.2.3 运行多状态的识别 |
4 绕组变形在线监测的方法 |
4.1 绕组变形在线检测整定曲线的形成非线性函数的一般式可以表示为 |
4.2 变压器绕组变形程度监测算法的实现 |
5 仿真验证 |
5.1 绕组变形整定曲线的计算 |
5.2 绕组变形程度检测的仿真研究 |
6 结论 |
(10)配电变压器抗短路能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电力变压器电磁特性的研究现状 |
1.2.2 电力变压器机械特性的研究现状 |
1.3 论文的主要内容和章节安排 |
第二章 配电变压器短路电流与漏磁场分析 |
2.1 配电变压器短路电流分析 |
2.1.1 配电变压器短路电流计算 |
2.1.2 配电变压器短路电流仿真 |
2.2 配电变压器漏磁场分析 |
2.3 配电变压器的受力分析 |
2.3.1 辐向短路电动力 |
2.3.2 轴向短路电动力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配电变压器电磁场-力场耦合分析 |
3.1 仿真模型的建立 |
3.1.1 仿真实例 |
3.1.2 电磁场-力场耦合分析的有限元分析理论 |
3.1.3 仿真建模 |
3.1.4 模型验证 |
3.2 电磁场仿真 |
3.2.1 仿真步骤 |
3.2.2 配变漏磁场仿真结果 |
3.2.3 配变短路电动力仿真结果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配电变压器抗短路能力评估 |
4.1 基于AHP-模糊综合评判法的综合评价模型 |
4.1.1 配变抗短路能力综合评价体系 |
4.1.2 评价体系的评语等级 |
4.1.3 隶属度函数 |
4.1.4 评价因素的模糊权重向量 |
4.1.5 模糊综合评价结果 |
4.2 综合权重的确定 |
4.2.1 主观权重 |
4.2.2 客观权重 |
4.2.3 综合权重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配电变压器抗短路能力实例评估与提升措施 |
5.1 实例评估 |
5.1.1 实例概况 |
5.1.2 配电变压器抗短路能力的模糊综合评价 |
5.2 现场试验验证 |
5.2.1 电力变压器短路承受能力试验 |
5.2.2 短路试验结果 |
5.3 配变抗短路能力提升措施与建议 |
5.3.1 结构设计 |
5.3.2 材料选取 |
5.3.3 制造工艺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与学位论文相关的成果 |
致谢 |
四、谈三相变压器组别的判定(论文参考文献)
- [1]船舶岸电变压器励磁涌流动态特性研究[J]. 邓任任,许冠军,刘俊,何胜利,郑梦阳,邢建旭,卢峰. 华东交通大学学报, 2021(03)
- [2]基于损耗功率比较的配电变压器在线检测技术研究[D]. 崔聪. 山东理工大学, 2021
- [3]核电厂断相故障检测方法的研究[D]. 杜雨时.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1(01)
- [4]地铁直流牵引网非典型谐波特征及距离保护原理研究[D]. 卢宁. 石家庄铁道大学, 2021(01)
- [5]电力变压器在线监测与故障诊断的系统研究[D]. 董伟广. 湖北民族大学, 2021(12)
- [6]基于PMU量测数据的地磁暴电网灾害防御策略研究[D]. 张述铭.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1
- [7]地铁直流牵引供电系统模型及保护研究[D]. 李晴. 西安工业大学, 2021
- [8]非晶合金干式变压器优化设计方法与系统研究[D]. 魏博凯. 江西理工大学, 2021(01)
- [9]基于变压器多运行状态漏感参数辨识的绕组轴向变形在线检测研究[J]. 邓祥力,杨梅,吴文强,陈兴霖,朱慧,刘世民. 变压器, 2021(05)
- [10]配电变压器抗短路能力研究[D]. 陈友鹏. 广东工业大学, 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