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流盛会 一流管理——记云南世博园管理公司(论文文献综述)
王津宁[1](2012)在《中国园林展发展概况及展会后管理运作研究 ——以南京中国绿化博览园为例》文中指出园林展(garden show)这一名词来源于现当代西方国家,旨在通过举办展览的方式,促进园林、园艺事业的交流与发展,是以园林园艺展示为主题的节事性展览活动。虽然中国园林展作为一种新生态事物,其发展仅仅历经了十几年的时间,但其实早在中国古代就有类似于西方现当代园林展的一些艺术形式及展示内容,中国园林展有一定的历史背景和时代特殊性,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着鲜明的中国特色。本文在对国外园林展全面介绍的基础上,对中国园林展的萌芽期、断档期、参与期、学习借鉴及传承保护期这几大发展阶段进行系统的阐述,使得中国园林展有一套较为清晰的发展脉络和历史连贯性。在此基础上系统分析了近些年来在中国举办的各种形式多样的园林园艺博览会,进而研究现当代西方园林展对中国园林展发展的影响及会后运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发展对策,并以首届中国绿化博览会举办地——南京中国绿化博览园为实证案例,对其会展后的管理运作情况做重点分析研究。通过管理运作来逐步调整和改善规划阶段、设计阶段、施工阶段所存在的问题,总结经验以便更好的完善中国园林展的发展模式,逐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园林博览盛会,对今后各种园林展览会在中国的举办也能起到较好的借鉴作用。
陆璐[2](1998)在《一流盛会 一流管理——记云南世博园管理公司》文中指出 由云南世博园艺博览园管理有限公司编写并修改完善的《世博园管理总体方案》近日通过了专家论证。《方案》以一流的管理、一流的秩序,一流的服务为目标,根据世博园管理工作
朱梦梦[3](2019)在《园林展的空间再生产模式研究 ——以扬中园博园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园林展是展现园林园艺新科技新技术的交流平台,它的成功举办,不仅极大地促进园林园艺业的发展,也为带动城市新区发展、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起到重要作用。中国自1999年举办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以来,各类园林展的举办只增不减,公顷化和规模化是现阶段园林展的主要特征。在园林展的后续利用中,出现游人骤然下降、展园内部入不敷出等问题,与举办时的“热闹”场面大相径庭,尤其是选址位于城市边缘区、旨在带动新城发展的园林展。本文以扬中园博园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研究、实地调研、跨学科研究等研究方法,构建园林展的空间再生产模式及其实现路径,为园林展的后续利用提供理论借鉴和参考意见,解决我国在展会过后所面临的困境。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展开研究,首先是基础研究,主要对相关概念进行诠释以及对国内外相关理论进行综述,并总结出园林展后续利用模式。其次是核心研究,借鉴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研判扬中园博园的生命周期,指出其目前处于衰落或复苏阶段,从主观因素、客观因素两个方面深入剖析其后续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以此为依据选取旅游地生命周期复苏和园林展后续利用的成功案例,归纳总结其成功经验。以空间生产为理论指导依据,构建园林展空间再生产模式,即遵循“园林展内部空间的丰富—城市物质空间的更新—社会空间的转变”三个空间的完善来引导园林展从“空间中的生产”到“空间的生产”地转变,并分别针对三类空间提出实现的路径。最后是实证研究,结合扬中园博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现有的基础条件,提出改造的方向和目标,并将构建的模式和方法落实到具体的空间上,对会后的展园空间进行优化。
刘水云[4](2009)在《寄语《旅游研究》》文中提出
班璇[5](2010)在《大型节事旅游后现象理论及其实证研究》文中认为随着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提升,越来越多的大型国际节事活动选择在中国举办,大型节事旅游越来越常态化和规模化,并逐渐发展成为中国旅游的一种新业态。大型节事活动的举办时间是有限的,活动期间会对城市和旅游业产生良好的正面效应和一定的负面影响,而随着节事活动的结束,这些效应和影响会在后期引发品牌递延和游客规模递减、区域内供求失衡、旅游产能过剩、资产过剩、节事举办主体和节后经营主体转换等一系列的大型节事旅游后现象,其主办地的旅游业在节事活动闭幕以后的发展走势将取决于正向效应与负向效应长期博弈的结果。为此,可以通过设置专门的节事管理机构、加强节事后期预案规划、妥善处理节事过剩资产和关联产业化经营以降低节事旅游后现象的影响,以实现旅游业的持续健康发展。论文分为六个部分:第一章,绪论部分。对论文选题背景、研究意义、论文选题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思路和方法进行了阐述;第二章,相关概念和理论体系。对本文所涉及的相关概念和理论进行分析和研究,包括大型节事旅游的概念、作用、影响以及旅游后现象,最后为大型节事活动后节事效应的主要表现;第三章,实证研究。通过分析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的相关旅游指标数据变动情况以及北京奥运会、韩日世界杯旅游后现象的综合表现,以说明上述盛会旅游后现象的凸现以及对旅游业的影响,同时剖析了昆明世博集团在应对这一系列世博效应中所采取的种种有效措施;第四章,大型节事旅游后现象理论探析。通过构建大型节事旅游后现象的理论框架,针对大型节事活动所具有的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在系统动力学、拐点理论及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的基础上,设计了大型节事旅游后现象的预警系统运行机制,并提出相关管控措施;第五章,研究应用。运用上章的大型节事旅游后现象理论尤其是管控措施,来指导上海世博会何以尽最大努力去规避与控制消极的节事旅游后现象,从而实现上海世博会后世博园的可持续发展;最后,结束语。包括本文的创新之处、不足之处与后续研究方面。
刘源[6](2014)在《昆明世博园景区旅游会展营销研究》文中指出在旅游经济迅猛发长的今天,旅游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已被国内外企业广泛关注,并进行了诸多实践与探索。目前,景区仍然是旅游业中最重要的实体支撑,因而如何借力其他产业的优势进行旅游营销,成为景区发展乃至旅游业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旅游与会展有着天然的、千丝万缕的关联关系,会展业的体验性、专题性,具有聚集人流,引领消费的自生优势,与旅游营销的目的高度契合,能够有效地缓解传统景区旅游发展速度减缓所带来的整体旅游业发展步伐变慢的问题。如果立足于会展业与旅游业的融合关系,以形成独特的“景区旅游会展营销”,即通过举办会展活动助推景区营销,以解决景区不能积极迎合旅游市场需求这一问题,则有利于景区充分利用观光资源和场地资源,满足游客的消费和体验需求,为景区发展提供新的动力。本文选取昆明世博园作为景区旅游会展营销的载体,以产业融合、旅游学和市场营销学理论为研究平台,对“景区旅游会展营销”做出界定,结合世博园的发展历程、现有条件、存在问题及自身特点,对昆明世博园景区旅游会展营销的内涵进行了概括,指出其具备聚集人气、现场体验、消费延伸和提升品牌的特征,依据构建该模式的核心要素,将“省外游客+省内观众”作为市场定位,以“节、会、展、演、赛”作为会展载体,得出“景区产品+会展产品”这一产品创新思路。本文还通过对昆明文化旅游博览会这一大型会展活动的分析,探讨了景区旅游会展营销是一种符合昆明世博园景区实际的营销,可以达到景区可持续发展,提高综合竞争力的目的,同时也为其它旅游景区的旅游营销提供借鉴。本文创新之处在于:第一,对“景区旅游会展营销”概念进行了界定;第二,指出“会展营销”是昆明世博园景区营销创新的必然选择;第三,对昆明世博园景区旅游会展营销内涵和特征进行了总结归纳,并提出了该模式的核心要素和主要内容,使其具有可操作性;第四,通过对昆明文化旅游博览会案例研究,提供景区旅游会展营销成功的范例。
周玉康,何建国[7](2005)在《守护"绿色" 开拓"绿色"——云南世博集团科学发展纪实》文中研究表明昆明世界园艺博览园(昆明世博园),一个因成功举办中国’99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而备受世人瞩目的地方,一个现今已成为昆明市城市名片、云南旅游形象窗口、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和中国最佳人居环境的地方,正坚实地走着一条独创的绿色环保、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之路。作为昆明世博园的领导者、建设者和未来发展蓝图的勾画者,也是世博企业科学发展的探索者和实践者,云南世博集团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王兢,早已把自己人生的奋斗价值与世博企业的发展紧紧联系在了一起。 世博企业的发展道路一直被一系
何力生[8](2012)在《广州花地河世界园博会举办策略与城市开发策划研究》文中提出“花城”作为广州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独特的符号,却由于城市化的快速发展,而逐渐淹没在现代文明的浪潮之中。与其相关的花卉产业链也面临同样的问题。“盛会改变城市,主办权就是发展权”。在全球化趋势的影响下,世界各大城市在更大空间尺度上面临各种机遇和挑战。在这场城市发展竞赛中,为了提升自身在世界城市群中的竞争地位,都积极地申办世界园博会。借助园博会为营销工具,调动各方面资源的能动性,减少矛盾,使得正常政策手段下难以建成的大型项目得以实现,从而加速城市发展进程,促进城市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全球化的背景也为广州提供了一个面向世界的舞台。在后亚运时代,广州有必要利用世界园博会这个城市发展的触媒,争取再一次获得全新的发展机遇。本策划研究提出通过会展效应启动广州花地河两岸的城市开发建设进程,优化与其相关的花卉产业链结构,带动整个城市乃至周边地区的社会、经济的发展,最终目的是实现“建设具有岭南特色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城市发展战略目标,打造名副其实的“花城”。本文以在广州花地河两岸举办世界园博会为线索,系统地梳理了园博会的概念、办会要求及其运作方式,调研、分析了历届园博会经典案例的办会情况,总结出适合广州办会的策略(生态文明建设引导城市发展)与模式(会展场地后续利用规划前置),提出将会展场地后续利用与城市发展目标相结合,对城市资源进行整合与优化,以及对城市环境进行综合治理,企图实现办会与城市开发双赢。文中对广州办会的选址、对象、目的、意义、必要性、策略、模式及规模、场地建设及运营过程、投资与收益、对环境的影响等做了充分的分析探讨,对办会的可能性进行了评估。希望本策划研究能够策动广州花地河两岸的城市开发建设,为广州旧城保护与有机更新提供新的思路与智力支持,并引发更多关于旧城改建方式的思考。
永树理[9](2015)在《会馆遗址利用及可持续发展探索——以’99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会址为例》文中研究说明"中国’99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是中国政府上世纪末在云南省昆明市成功举办的最大一次国际盛会,也是中国政府首次举办的A1级世博会。世博会后,根据当时中央领导的指示及省委、省政府的决定,昆明世博园完整保留至今。15年来,世博企业对这一世博会会址场馆和展园进行了一系列保护和企业化运作实践探索,为我国举办类似大型国际会展活动会址场馆的保留利用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些宝贵的借鉴经验。
鹿晓[10](2009)在《昆明世博园股份有限公司发展战略研究》文中指出本文以昆明世博园股份有限公司为研究对象,采用宏观与微观、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着重探讨其在当前形势下,如何适应市场环境的变化,利用外部机遇和自身的优势,制定适宜的整体发展战略。首先,本文通过运用PEST分析法、波特的五种竞争力量模型、产业关键成功因素对公司所处的外部环境进行了分析,通过分析得出,昆明世博园股份有限公司目前面临着国家对旅游企业发展的大力支持等发展机会,同时也面临着竞争对手的激烈竞争、客户侃价能力不断提升等威胁;然后运用外部战略要素评价矩阵(EFE矩阵)对公司利用外部机会、规避外部威胁的能力进行评价,评价结果显示昆明世博园股份有限公司利用外部机会规避外部威胁的能力比较好。其次,通过对昆明世博园股份有限公司的内部资源、能力及核心能力的分析,明晰了昆明世博园股份有限公司拥有良好的资产、品牌、区位等优势的同时,也存在着人力资源管理能力较弱、市场营销能力函需加强等劣势,并运用内部战略要素评价矩阵(IFE矩阵]对公司发挥内部优势克服内部劣势的能力进行评价,评价结果显示昆明世博园股份有限公司发挥内部优势克服内部劣势的能力比较好。然后,运用lE矩阵分析,确定昆明世博园股份有限公司的发展战略取向,利用SWOT矩阵分析,进行战略匹配,识别公司的备选发展战略为产品发展战略、市场渗透战略、相关多元化战略和战略联盟。最后从定性和定量(QSPM)两方面对昆明世博园股份有限公司的备选发展战略进行评价,确定昆明世博园股份有限公司的发展战略为相关多元化战略。并从巩固提升核心竞争力、强化人力资源管理、创建学习型组织等方面对发展战略的实施提出了相关的建议。
二、一流盛会 一流管理——记云南世博园管理公司(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一流盛会 一流管理——记云南世博园管理公司(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园林展发展概况及展会后管理运作研究 ——以南京中国绿化博览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写符号 |
绪论 |
0.1 研究背景 |
0.2 研究概念界定 |
0.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0.4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国外园林展综述 |
1.1.1 德国园林展综述 |
1.1.2 荷兰园林展综述 |
1.1.3 英国园林展综述 |
1.1.4 法国园林展综述 |
1.2 中国园林展综述 |
第二章 中国园林展各历史时期概况 |
2.1 中国园林展历史简述 |
2.2 中国园林展发展时期及各阶段案例分析 |
2.2.1 中国园林展的萌芽期(商、周、秦、汉时期——1840年鸦片战争前) |
2.2.2 中国园林展的断档期(1840年鸦片战争——1949年新中国成立) |
2.2.3 中国园林展的参与期(1980年中国园林艺术第二次西传——至今) |
2.2.4 中国园林展的传承保护期(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今) |
2.2.5 中国园林展的学习借鉴期(20世纪末西方现当代园林展的舶来期) |
2.2.6 中国园林展各历史时期综述 |
第三章 中国当代园林展发展状况 |
3.1 中西方当代园林展的关系 |
3.2 中国当代园林展的现状 |
3.3 中国当代园林展的级别 |
3.3.1 国际级别的园林园艺博览会—世界园艺博览会 |
3.3.2 国家级别的园林园艺博览会—园博会、花博会、绿博会 |
3.3.3 省市级别的园林园艺博览会—如:江苏省园艺博览会 |
3.4 中国当代园林展的内容 |
3.5 中国当代园林展的申办 |
3.6 中国当代园林展的场地和组织运作 |
3.7 中国当代园林展的功能和作用 |
3.7.1 完善城市绿地系统 |
3.7.2 推广和实践园林艺术 |
3.7.3 园林相关产业的市场推广机会 |
3.7.4 调整城市的功能布局和产业结构 |
3.7.5 城市衰落地区的恢复 |
3.7.6 小结 |
第四章 中国当代园林展案例分析 |
4.1 中国昆明世界园艺博览园 |
4.1.1 昆明世博园概况 |
4.1.2 昆明世博园的性质 |
4.1.3 昆明世博园现状及面临的问题 |
4.1.4 昆明世博园的发展对策 |
4.2 中国济南国际园林花卉博览园 |
4.2.1 济南园博园概况 |
4.2.2 济南园博园的特点 |
4.2.3 济南园博园的作用 |
4.2.4 济南园博园的建设与发展 |
第五章 中国当代园林展会后管理运作研究——以南京中国绿化博览园为例 |
5.1 南京中国绿化博览园概况 |
5.2 首届南京中国绿化博览会盛况 |
5.3 南京中国绿化博览园会后状况及面临的问题 |
5.3.1 南京中国绿化博览园会后状况 |
5.3.2 南京中国绿化博览园面临的问题 |
5.4 南京中国绿化博览园会后管理运作及发展对策 |
5.4.1 南京绿博园特色景点建设 |
5.4.2 南京绿博园节约型园林建设 |
5.4.3 南京绿博园台帐管理 |
5.4.4 南京绿博园免费开放相关管理运作建设 |
5.4.5 南京绿博园物业保洁服务管理 |
5.4.6 南京绿博园绿地养护工程管理 |
第六章 结语与展望 |
附录一:南京滨江公园管理有限公司绿地养护季度考核表 |
附录二:历届国际(A1级)园林园艺展列表 |
附录三:战后德国历届国际(IGA)和联邦(BUGA)园林展列表 |
附录四:各界园林展的规划目标定位分类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园林展的空间再生产模式研究 ——以扬中园博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园林展的发展 |
1.1.2 园林展的后续利用 |
1.1.3 园林展的再利用与旅游热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意义 |
1.4.1 理论意义 |
1.4.2 实践意义 |
1.5 研究方法 |
1.6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1.7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和研究进展 |
2.1 园林展概念诠释 |
2.1.1 园林展的级别 |
2.1.2 园林展的展览内容及特征 |
2.1.3 举办园林展的内在驱动力 |
2.2 空间生产概念诠释 |
2.2.1 空间生产的实质 |
2.2.2 空间生产的属性 |
2.3 旅游地生命周期概念诠释 |
2.4 园林展研究进展 |
2.4.1 国外园林展的研究进展 |
2.4.2 国内园林展的研究进展 |
2.5 空间生产的研究进展 |
2.5.1 空间生产的引进和阐述 |
2.5.2 空间生产理论在我国的运用 |
2.6 研究述评 |
2.6.1 园林展研究述评 |
2.6.2 园林展后续利用的模式总结 |
2.6.3 空间生产与园林展 |
第三章 扬中园博园生命周期研判及后续利用主要问题 |
3.1 扬中园博园概况 |
3.1.1 江苏省园艺博览会概况及使用现状 |
3.1.2 扬中园博园基地位置及概况 |
3.2 扬中园博园的生命周期研判 |
3.2.1 旅游地生命周期类型与影响因素 |
3.2.2 旅游地生命周期的研判依据 |
3.2.3 扬中园博园的生命周期 |
3.3 扬中园博园后续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
3.3.1 主观因素 |
3.3.2 客观因素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园林展空间再生产模式的建构及其实现路径 |
4.1 生命周期复苏的案例研究 |
4.1.1 昆明世博园 |
4.1.2 常州中华恐龙园 |
4.1.3 复苏经验总结 |
4.2 园林展后续成功利用的案例研究 |
4.2.1 西安世博园 |
4.2.2 荷兰芬洛世博园 |
4.2.3 后续利用的成功经验总结 |
4.3 园林展空间再生产模式的建构原则 |
4.3.1 协同发展原则 |
4.3.2 空间整体性原则 |
4.3.3 多样化空间融合原则 |
4.3.4 生态性规划原则 |
4.4 构建园林展空间再生产模式 |
4.4.1 园林展空间再生产的构想 |
4.4.2 园林展空间再生产的内涵 |
4.4.3 园林展空间再生产模式的建构 |
4.5 园林展空间再生产模式的实现路径 |
4.5.1 丰富园林展内部空间 |
4.5.2 加强园林展与城市空间的联系 |
4.5.3 完善园林展与社会空间的关系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扬中园博园的空间再生产实证研究 |
5.1 扬中园博园的发展契机 |
5.1.1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较高 |
5.1.2 地理优势与政策扶持 |
5.1.3 旅游资源与生态资源 |
5.2 丰富扬中园博园的内部空间 |
5.2.1 后续功能定位 |
5.2.2 空间改造策略划分 |
5.2.3 强空间的功能叠加 |
5.2.4 弱空间的功能置换 |
5.2.5 内部基础设施完善 |
5.2.6 公共参与性 |
5.3 加强扬中园博园与城市空间的联系 |
5.3.1 扬中园博园与邻近空间的组团发展 |
5.3.2 城市绿色空间布局—空间联动 |
5.3.3 基础设施网络构建 |
5.4 完善扬中园博园与社会空间的关系 |
5.4.1 多角色协同发展 |
5.4.2 生态、经济链的丰富 |
5.4.3 分步分阶段—空间生产机制转变 |
5.5 扬中园博园生命周期的预判 |
5.5.1 旅游市场预测的概念及方法 |
5.5.2 预判扬中园博园的生命周期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讨论 |
6.3 研究尚待完善之处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
附录 |
致谢 |
(5)大型节事旅游后现象理论及其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节事旅游研究现状 |
1.2.2 国内节事旅游研究现状 |
1.2.3 研究结论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2 大型节事旅游后现象基本理论 |
2.1 大型节事旅游 |
2.1.1 大型节事旅游的界定 |
2.1.2 大型节事旅游的类型 |
2.1.3 大型节事旅游的作用 |
2.1.4 大型节事旅游的影响 |
2.2 大型节事旅游后现象 |
2.2.1 旅游后现象理论 |
2.2.2 大型节事活动的后节事效应——事件影响的主要表现 |
3 大型节事旅游后现象典型案例分析 |
3.1 ’99 昆明世博会旅游后现象实证分析 |
3.1.1 昆明世博会的相关旅游指标分析 |
3.1.2 昆明世博会旅游后现象分析 |
3.1.3 昆明世博会的旅游后现象总结 |
3.2 北京奥运会旅游后现象分析 |
3.3 韩日世界杯旅游后现象分析 |
4 大型节事旅游后现象理论探析 |
4.1 大型节事旅游后现象理论 |
4.1.1 大型节事旅游后现象的界定 |
4.1.2 大型节事旅游后现象的系统动力学分析 |
4.1.3 大型节事旅游后现象的成因及综合表现 |
4.1.4 大型节事旅游后现象的预警系统运行机制 |
4.2 大型节事旅游后现象的管控 |
4.2.1 设立专门的节事管理机构 |
4.2.2 加强大型节事活动的后期处置规划和预案规划 |
4.2.3 保持大型节事活动举办主体和后期经营主体的一致性 |
4.2.4 过剩资产处置方式和后期经营 |
5 研究应用——上海世博会后世博园可持续发展对策 |
5.1 设立专门的世博旅游管理机构 |
5.2 世博国际会展场馆的后续开发利用 |
5.3 会后提倡投资主体多元化的企业式运作 |
5.4 会后上海世博园区的提质增效 |
5.5 继续深化长三角区域的联动发展 |
5.6 会后的旅游营销策略 |
6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昆明世博园景区旅游会展营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综述 |
1.3 研究主要内容及价值 |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2 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2 基本理论 |
3 昆明世博园景区营销现状分析 |
3.1 昆明世博园景区概况 |
3.2 昆明世博园景区营销管理现状 |
3.3 昆明世博园景区营销创新分析 |
4 昆明世博园“景区旅游会展营销”研究 |
4.1 昆明世博园景区旅游会展营销内涵和特征 |
4.2 昆明世博园景区旅游会展营销构建 |
5 “昆明文化旅游博览会”案例研究 |
5.1 “昆明文化旅游博览会”举办背景 |
5.2 “昆明文化旅游博览会”运行情况 |
5.3 “昆明文化旅游博览会”主要内容 |
5.4 “昆明文化旅游博览会”数据整理 |
5.5 “昆明文化旅游博览会”研究结论 |
6 结语 |
6.1 研究结论 |
6.2 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守护"绿色" 开拓"绿色"——云南世博集团科学发展纪实(论文提纲范文)
“操盘”世界一流国际盛会 |
“经营”世博园 |
“创建”世界名园 |
(8)广州花地河世界园博会举办策略与城市开发策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申办世界园博会的必要性 |
1.3 申办世界园博会对实现广州城市发展战略目标的作用 |
1.4 园博会的作用及策划研究的意义 |
1.5 研究对象、研究的内容及解决的关键问题 |
1.6 研究工作基础 |
1.7 国内外研究情况 |
1.8 拟采取的研究方法 |
1.9 本策划研究的思路与基本框架 |
第二章 园博会综述 |
2.1 概念界定 |
2.2 园博会历史简述 |
2.3 种类及申办要求 |
2.4 组织机构与运作 |
第三章 广州园博会的办会策略及模式选择与分析 |
3.1 历届园博会举办策略与会场后续利用形式发展变化过程 |
3.2 园博会经典案例办会策略及其后续利用形式分析 |
3.3 园博会经典案例对办会的借鉴意义 |
3.4 广州办会条件分析 |
3.5 广州世界园博会的办会模式选择与分析 |
第四章 会展场地建设策划 |
4.1 会展场地后续利用规划 |
4.2 会展期间场地规划 |
4.3 会展基础设施及配套服务功能规划 |
4.4 项目招标的范围及方式 |
4.5 实施计划 |
第五章 会展运营方案策划 |
5.1 运营内容 |
5.2 运营的重点工作 |
第六章 会展收益与投资分析 |
6.1 收益分析 |
6.2 投资分析 |
6.3 资金平衡 |
6.4 资金筹措方式 |
第七章 会展对环境影响的分析 |
7.1 分析评价的依据 |
7.2 会场选址环境现状 |
7.3 影响环境的因素分析及对策 |
7.4 结论 |
结议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1:历届世界(AIPH/BIE A1 认定)园博会信息列表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9)会馆遗址利用及可持续发展探索——以’99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会址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昆明世博园的完整保留与创新发展,形成“昆明模式” |
二、昆明世博生态城与昆明城市建设发展相融合,形成昆明世博新区 |
三、昆明世博会会址利用的企业化运作与成功上市 |
四、发杨世博精神与继承世博文化 |
五、昆明世博园的持续经营与“云南旅游”上市公司的可持续发展 |
(10)昆明世博园股份有限公司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论文研究背景 |
1.2 本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3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
1.4 论文研究框架 |
1.5 本章小结 |
2 理论综述 |
2.1 战略的定义 |
2.2 战略理论的发展 |
2.2.1 古典战略理论 |
2.2.2 竞争战略理论 |
2.2.3 战略管理理论新发展 |
2.3 战略管理过程 |
2.3.1 战略分析阶段 |
2.3.2 战略选择阶段 |
2.3.3 战略实施阶段 |
2.3.4 战略评价和调整阶段 |
2.4 本章小结 |
3 昆明世博园股份有限公司发展现状 |
3.1 公司概况 |
3.1.1 组织结构 |
3.1.2 公司主要经济指标 |
3.1.3 主要业务单元构成 |
3.2 世博股份业务单元现状 |
3.3 世博股份发展历程 |
3.4 世博股份现有战略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4 昆明世博园股份有限公司外部环境分析 |
4.1 宏观环境分析 |
4.1.1 政治法律环境分析 |
4.1.2 经济环境分析 |
4.1.3 社会文化环境分析 |
4.1.4 技术环境分析 |
4.2 旅游企业产业环境分析 |
4.2.1 世界旅游企业发展现状 |
4.2.2 我国旅游企业发展现状 |
4.2.3 我国旅游企业发展趋势 |
4.2.4 竞争状况分析 |
4.3 产业关键成功因素(KSFs)识别 |
4.3.1 产业关键成功因素调查表设计 |
4.3.2 成功重要性评价值确定 |
4.4 外部战略要素评价 |
4.4.1 外部战略要素评价方法 |
4.4.2 外部战略要素评价过程 |
4.5 本章小结 |
5 昆明世博园股份有限公司内部环境分析 |
5.1 世博股份现有资源条件分析 |
5.1.1 资产情况分析 |
5.1.2 政府资源 |
5.1.3 品牌资源 |
5.1.4 技术资源 |
5.1.5 区位资源 |
5.2 世博股份经营管理能力分析 |
5.2.1 人力资源管理能力 |
5.2.2 市场营销能力 |
5.2.3 财务能力分析 |
5.2.4 资源整合能力 |
5.2.5 企业文化建设能力 |
5.3 世博股份核心竞争力分析 |
5.3.1 竞争力要素调查表设计 |
5.3.2 核心竞争力确定 |
5.4 世博股份内部战略要素评价 |
5.4.1 内部战略要素评价方法 |
5.4.2 内部战略要素评价过程 |
5.5 本章小结 |
6 昆明世博园股份有限公司发展战略制定 |
6.1 发展战略制定的原则和目标 |
6.1.1 发展战略制定的原则 |
6.1.2 战略目标 |
6.2 发展战略的分析 |
6.2.1 基于lE矩阵的发展战略取向分析 |
6.2.2 基于SWOT矩阵的备选发展战略分析 |
6.3 发展战略选择 |
6.3.1 备选发展战略定性评价 |
6.3.2 备选发展战略定量评价分析 |
6.4 总体战略方案确定 |
6.5 本章小结 |
7 昆明世博园有限公司发展战略的实施建议 |
7.1 战略学习与认同 |
7.2 战略实施建议 |
7.2.1 组织结构调整 |
7.2.2 创建学习型组织 |
7.2.3 巩固提升核心竞争力 |
7.2.4 加强人力资源管理 |
7.2.5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
7.3 本章小结 |
8 结论 |
8.1 所做工作 |
8.2 研究结论 |
8.3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表 |
四、一流盛会 一流管理——记云南世博园管理公司(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园林展发展概况及展会后管理运作研究 ——以南京中国绿化博览园为例[D]. 王津宁. 南京农业大学, 2012(01)
- [2]一流盛会 一流管理——记云南世博园管理公司[J]. 陆璐. 人与自然, 1998(03)
- [3]园林展的空间再生产模式研究 ——以扬中园博园为例[D]. 朱梦梦. 苏州大学, 2019(04)
- [4]寄语《旅游研究》[J]. 刘水云. 旅游研究, 2009(01)
- [5]大型节事旅游后现象理论及其实证研究[D]. 班璇. 云南大学, 2010(05)
- [6]昆明世博园景区旅游会展营销研究[D]. 刘源. 云南大学, 2014(07)
- [7]守护"绿色" 开拓"绿色"——云南世博集团科学发展纪实[J]. 周玉康,何建国. 了望新闻周刊, 2005(Z1)
- [8]广州花地河世界园博会举办策略与城市开发策划研究[D]. 何力生. 华南理工大学, 2012(01)
- [9]会馆遗址利用及可持续发展探索——以’99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会址为例[J]. 永树理. 云南行政学院学报, 2015(03)
- [10]昆明世博园股份有限公司发展战略研究[D]. 鹿晓. 西安理工大学, 2009(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