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水稻拔秧机的研制概况(论文文献综述)
卫一[1](2005)在《行进中的广东农机——广东农机化发展五十六年成绩斐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宋建农[2](2005)在《水稻钵苗行栽机的试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水稻钵育秧移栽技术是我国水稻生产上的一项新的增产栽培技术。本课题从我国水稻生产的实际问题出发,对水稻钵苗行栽作业机械进行了试验研究,解决目前水稻种植机械存在的问题;研究成果对提高水稻种植机械化水平,促进水稻生产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课题从基础理论分析和试验研究入手,通过对水稻钵苗的物理力学特性和秧苗从穴盘拔取力的试验研究,探讨穴盘自动输秧拔秧机理;研究开发了水稻穴盘子自动精确定量输秧拔秧装置;通过对水稻钵苗摩擦特性及秧苗落差高度对栽植深度影响的试验研究,设计了导管式分秧栽植机构。在大量部件研究试验的基础上,完成了水稻钵苗行栽机的总体方案的确定和样机的设计、试制工作;并进行了样机的性能检测和田间生产试验。 结论如下: 1.秧苗物理力学特性和穴盘拔秧试验研究表明:水稻钵苗的抗拉断力随秧龄的增加而增大;随秧苗夹秧位置的提高而下降;多株秧苗的综合抗拉断力随秧苗株数的增加而增加;水稻钵苗从育秧盘取出时的拔秧力与秧苗的秧龄无明显关系,但受秧苗钵体湿度的影响较大。在正常条件下,秧苗抗拉断力远远大于秧苗从秧盘中拔出时的拔秧力,因此,采用拔取方式取秧是可行的。 2.通过秧苗摩擦特性的试验和秧苗落差高度对栽植深度影响的研究得知:秧苗钵体滑动摩擦系数受钵体湿度影响较大:一般随湿度的增加而增加,在相对湿度为70~90%时为最大:秧苗对不同材料的动、静摩擦系数与秧苗钵体温度的关系曲线的变化规律基本一致,且动摩擦系数小于静摩擦系数;秧苗栽植深度随落差高度的增加而增大。在田间整地较好时,秧苗落差高度在0.75~1.5m范围内,可满足钵苗栽植的农艺要求。 3.在部件试验和理论分析基础上,完成了水稻钵苗行栽机的样机设计与试制。本机采用同步输秧和周向交错对辊式拔秧装置,实现了育秧穴盘的连续、精确定量输秧和自动拔秧,达到了水稻钵苗成行有序栽植的要求;采用“深波浪型拖板”,有利于形成播前条状软泥浆苗床,提高了钵苗的入土(泥)深度和直立度;解决了常规拖板前方拥泥拥水现缘,并降低了机器行走阻力。整机设计合理,结构原理新颖,为国内外首创,居国内领先水平,并获4项国家专利。 4.样机性能试验利检测结果显示:样机的各项性能指标均达到或超过了设计指标,满足农艺要求。其主要技术性能和经济指标如下:(1)生产效率:0.3hm2/h。(2)株距合格率:90.1%。(3)行距:300mm。(4)秧苗平均栽植深度:5mm。(5)秧苗立秧率:95.0%。 5.样机田间生产试验结果表明:水稻钵苗行栽机具有结构简单,重量轻,操作使用方便,工作可靠等优点。可大幅度减轻水稻抛栽作业劳动强度,提高作业质量和生产效率。采用该机作业,比人工抛秧作业节约作业成本412.5元/hm2,比机插秧节约322.5元/hm2,增产稻谷588kg/hm2,增产幅度达10%,按每kg稻谷1.6元计算,增收59.52元/hm2,创综合效益81~87元/hm2。具有显着的社会经济效益。 目前,本项目研制的水稻钵苗行栽机已在黑龙江、吉林、北京、江苏、云南、广西等地推广应用,取得了良好效果。研究成果具有较广泛使用价值和推广前景。与同类机型相比,该成果达到国内领先水平。获科技部国家重点科技攻关优秀项目奖。
广东省农机所拔秧机组[3](1979)在《广东-160双幅水稻拔秧机》文中提出 我所与东莞县农机所、东莞县农机修造厂共同研制的广东-160双幅水稻拔秧机(图1)已由省一机局组织通过了新产品鉴定,在东莞县农机修造厂投入小批生产.
杨北椿[4](1979)在《广东-160双幅水稻拔秧机已经鉴定》文中提出 广东-160双幅水稻拔秧机,是广东省农机所、东莞县农机所和东莞县农机修造厂共同于1974年开始研制的。经几年不断试验改进,性能基本达到设计要求,并经受了较大面积的生产考棱。广东省一机局于1978年10月6~10日在东莞县召开了鉴定会,会议认为可以定型,小批试制,继续扩大使用考核。该机是小钳夹迥转式机动拔秧机,单叶轮驱动,船
广西农机研究所拔秧机组[5](1978)在《广西工农12水稻拔秧机》文中研究指明 我所与有关单位协作,研制了以工农—12手扶拖拉机为动力的2 YJ—130型小钳夹式水稻拔秧机(图1)。该机伤断秧率小于5%,拔起秧苗根部松散,不缠结,带泥少,起拔后经人工稍加整理和捆扎,即可运至本田机插。该机与手扶配套,四小时便可装拆完毕。这样,不仅扩大了手扶拖拉机的作业范围,可一机多用,而且降低了生产成本,减轻了贫下中农的经济负担。该机已于一九七七年十一月经自治区鉴定定型,投入批量生产。
岑溪县农机所[6](1978)在《苦战能过关——广西2YR—1型人力水稻拔秧机研制的体会》文中研究说明 在伟大的领袖和导师毛主席关于“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的光辉指示指引下,一个向水田机械化进军的群众运动蓬勃发展,广大工人、贫下中农、干部和技术人员都在为农业机械化事业贡献力量。一九六五年广西65型人力水稻插秧机定型生产以来,改变了几千年来弯腰插秧的局面,显示了巨大的优越性。但机插前的拔秧、洗秧和装秧等仍费工费时,往往需要几个甚至十几个人为它服务。因此,实现拔秧机配套,便成为当务之急。在这种形势下,我县一个社员提出了一种人力拔秧机的方案,并用木材做了一台模型。这一新生事物出现后,
广东省农机所整播室广东-160机动拔秧机研制组[7](1977)在《拔秧机的液压式钳排夹紧机构》文中研究说明 小钳夹式机动水稻拔秧机钳排的夹紧机构,是直接影响拔秧机质量和工效的关键机构之一。我们针对机械式夹紧机构存在冲击大、磨损快、可靠性较差的缺点,从1975年开始研制液压式钳排夹紧机构。现将研试情况简介如下:一、结构和工作原理液压式钳排夹紧机构(见图1)主要
东莞农机研究所[8](1977)在《围绕农业生产因地制宜地开展农机科研工作》文中提出 我所于一九七二年成立,到目前已有十三名工人、技术员和干部,还有四名拖拉机手,共十七人,两台东方红-54拖拉机结合试验使用。四年多来,遵照毛主席关于“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的伟大教导,在“农业学大寨”和“工业学大庆”的群众运动中,根据县委的指示,围绕农业生产的需要,因
上海市川沙县农机所[9](1976)在《上海—130型小钳夹机动水稻拔秧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我所在市、县各级党委的正确领导下,为落实毛主席"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的指示,自一九六七年起组织了以能工巧匠为主体的农改队伍,开展了对水稻拔秧机的研制工作。几年来,通过向全国有关兄弟单位学习,不断改进提高,尤其通过近两年来,厂、所结合,组织会战、攻关,机具已趋完善,在生产试验中得到了贫下中农的欢迎。该机已鉴定定型,在川沙县农机一厂投入批量生产。
广西壮族自治区农机研究所[10](1976)在《广西2YR—1型人力水稻拔秧机设计和试验》文中提出 随着广西65型人力水稻拔秧机定型大批量生产和大面积推广使用,对农业生产赶上季节、节省劳动力和提高产量起了一定的作用。但突出的矛盾是:机插前的拔秧、洗秧和装秧等三道工序仍需手工操作,消耗劳动力仍然较多,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插秧机的推广使用。为解决这一不配套的矛盾,我们从1972年2月份开始,
二、水稻拔秧机的研制概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水稻拔秧机的研制概况(论文提纲范文)
(1)行进中的广东农机——广东农机化发展五十六年成绩斐然(论文提纲范文)
农业机械工业体系较完备 |
农业机械化服务支持体系较完善 |
农业机械化水平显着提高 |
农机议案加速广东农机化发展 |
(2)水稻钵苗行栽机的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
1.1 概述 |
1.2 水稻种植模式及特点 |
1.3 水稻钵育栽培技术高产机理及农艺要求 |
1.4 国内外研究概况 |
1.5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6 课题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二章 水稻秧苗物理力学特性及穴盘拔秧性能试验研究 |
2.1 水稻秧苗物理力学特性研究 |
2.2 水稻穴盘育秧秧苗拔取力能试验 |
2.3 结论 |
第三章 自动输秧拔秧机构的理论分析与试验研究 |
3.1 机用水稻育秧盘的研究设计 |
3.2 自动精确定量输秧机构的方案选择与参数确定 |
3.3 对辊式拔秧机构的理论分析与设计计算 |
3.4 自动输秧拔秧机构的试验研究 |
3.5 结论 |
第四章 导管式分秧栽植机构的理论分析与试验研究 |
4.1 秧苗相对于导管壁摩擦系数的测定 |
4.2 钵体苗落差高度对栽植深度和立秧率的影响 |
4.3 分秧斗及导秧管设计计算 |
4.4 结论 |
第五章 水稻钵苗行栽机总体设计 |
5.1 水稻钵苗行栽机总体方案的选择与确定 |
5.2 总体参数的确定 |
5.3 主要工作部件的设计计算 |
5.4 强度计算及动力功耗校核 |
5.5 整机结构及技术经济性指标 |
5.6 结论与建议 |
第六章 水稻钵苗行栽机性能与田间生产试验 |
6.1 水稻钵苗行栽机性能指标的制定与性能、生产试验方法 |
6.2 水稻钵苗行栽机技术性能指标检测与性能试验 |
6.3 水稻钵苗行栽机田间生产试验 |
6.4 结论 |
第七章 水稻钵苗行栽机社会、经济效益分析 |
7.1 水稻钵苗行栽机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
7.2 制造工艺分析与加工成本核算 |
7.3 社会、经济效益分析 |
第八章 结论与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1 专利证书(4份) |
2 获奖证书(1份) |
3 鉴定证书(1份) |
作者简介 |
四、水稻拔秧机的研制概况(论文参考文献)
- [1]行进中的广东农机——广东农机化发展五十六年成绩斐然[J]. 卫一. 现代农业装备, 2005(Z2)
- [2]水稻钵苗行栽机的试验研究[D]. 宋建农. 中国农业大学, 2005(05)
- [3]广东-160双幅水稻拔秧机[J]. 广东省农机所拔秧机组. 农业机械, 1979(04)
- [4]广东-160双幅水稻拔秧机已经鉴定[J]. 杨北椿. 粮油加工与食品机械, 1979(02)
- [5]广西工农12水稻拔秧机[J]. 广西农机研究所拔秧机组. 农业机械, 1978(03)
- [6]苦战能过关——广西2YR—1型人力水稻拔秧机研制的体会[J]. 岑溪县农机所. 广西农业科学, 1978(02)
- [7]拔秧机的液压式钳排夹紧机构[J]. 广东省农机所整播室广东-160机动拔秧机研制组. 粮油加工与食品机械, 1977(12)
- [8]围绕农业生产因地制宜地开展农机科研工作[J]. 东莞农机研究所. 粮油加工与食品机械, 1977(05)
- [9]上海—130型小钳夹机动水稻拔秧机[J]. 上海市川沙县农机所. 农业机械资料, 1976(05)
- [10]广西2YR—1型人力水稻拔秧机设计和试验[J]. 广西壮族自治区农机研究所. 粮油加工, 197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