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电视中专教务网络管理系统的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吴美珍[1](2019)在《广播电视大学“中职—大专直通车”人才培养现状调查研究 ——以广州市A区电大为例》文中认为广播电视大学是由中央电大、省级电大、地级市电大、县(区)级电大分校和工作站组成的覆盖面涉及全国范围的远程教育系统(以下简称:电大)。虽然电大在提高我国国民科学文化素质、推动高等教育创新改革等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由于近十年来我国人口结构发生较大的变化,间接导致了初中、高中等学校出现生源不断减少的情况。同时,我国2009年以后中高职院校和本科院校的持续扩招,各种民办非学历高等学校、民办非学历高等教育机构的发展,以及社会公众对电大的师资建设、课程设计、教育方法和学生综合能力的质疑等多重客观因素的相互影响,致使县(区)级电大面临生源逐年减少、招生难等困境。为了改变县(区)级电大的招生情况和提高办学质量,国家先后颁布了《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等系列政策。同时,各县(区)级电大也充分地发挥自身的办学特点和办学优势,开展了系列改革探索和创新变革,不断地科学设计课程,提升教学方法,优化办学模式。例如:增加全日制中职办学模式、发展远程教育和社区教育等。其中:“中职—大专直通车”(即:电大自办全日制中职与电大开放教育专科(大专)连接教育)是电大为了在竞争激烈的教育市场当中,力图解决遭遇的发展瓶颈而采用的重大人才培养策略,尤其是对县(区)级电大的可持续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笔者通过文献研究发现,目前国内很少学者对电大“中职—大专直通车”人才培养进行系统研究,仅有个别学者对这种模式进行了初步的调研,相关成果尚不足以全面解析其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也没有提出系统性的对策或建议。因此,本研究运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对电大“中职—大专直通车”人才培养进行了比较深入的调查研究。笔者以广州市A区电大(以下简称:A区电大)为个案,通过对学生、教师问卷调查,对教师、企业人力资源人员深度访谈,发现电大“中职—大专直通车”人才培养仍然存在不少问题。问题可以归类为以下四个维度:一是基于招生宣传工作方面生成的问题。具体表现为招生途径分配不合理,宣传内容不到位。二是基于专业设置方面生成的问题。具体表现为专业设置出发点过于片面,缺乏周密的调查。三是基于课程建设与实施方面生成的问题。具体表现为课程重复率高,教学计划断层,教学方法不灵活,实训开出率低等问题。四是基于教师队伍建设生成的问题。具体表现为教师教学层次混淆,教师结构不合理,学历层次偏低等问题。笔者在对各类问题进行客观描述和合理归因的基础上,提出促进招生工作、完善专业设置、加强课程建设、优化教学组织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的建议。本研究可以为完善A区电大现行的“中职—大专直通车”人才培养提供建议,同时还为其它县(区)级电大推行这种模式提供相关参考意见。
张瀚月[2](2019)在《改革开放四十周年远程高等教育的政策变迁研究(1978-2018年)》文中研究说明1978年以来,改革开放使中国社会各领域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极大的推进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因而,随着国家的未来发展,教育改革已经成为一项重要的国家战略。随着教育改革不断推进,高等教育发展与日俱新,远程高等教育逐步兴起。由于二十世纪末,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加速了远程高等教育的发展。远程高等教育的实施逐渐成为普及高等教育的重要方式,成为提高人民素质、构建终身学习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的有效途径。在推进远程高等教育发展的过程中,国家出台一系列法规政策,逐步完善远程高等教育法规政策体系,从而对有效促进远程高等教育发展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因而,远程高等教育的发展,离不开法规政策的建立和完善。本文运用文献研究法、内容分析法和历史研究法等研究方法,对1978-2018年期间我国远程高等教育政策发展变迁进行研究与探讨。通过三种不同的研究方法,从不同的维度探究远程高等教育政策的历史变革轨迹。以丁兴富教授对远程教育发展历程的研究为参考,结合本文研究的时代特点,对远程高等教育发展划分几个关键时期,分别为:萌芽与准备时期、创建与中断期、起步与推进期、战略革新与起飞期、调适与深化期。并对每个时期关于远程高等教育政策的改革背景、改革内容及价值取向进行分析与总结。与此同时,本文还分析了远程高等教育的改革开放40年来取得的成果与成效以及面临的重大挑战,并在此基础上,对未来远程高等教育的发展给予了展望。文章基本结构如下:第一章,为本研究的绪论,主要包含相应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与意义、文献综述、研究思路与方法等板块。文献综述主要通过运用文献研究法对国内外对远程高等教育研究的研究现状分析。国内的研究现状主要从文献发布时间,统计高产作者和作者工作单位等数据,以此来分析和探究。第二章,对改革开放40周年远程高等教育的起飞与推进期的研究。由于远程教育萌芽较早,这也是一个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因此,在开始论述以1978年为起点的远程高等教育之时,本研究对1978年以前的发展历程进行简单明了的阐述,使之为一个连续不断、有始有“终”的发展历程。在起飞与推进期,随着“三个面向”、“恢复高考”等战略的实施,广播电视大学快速发展,同时也初步使用信息技术运用于教育领域。第三章,对改革开放40周年远程高等教育的战略革新与起飞期的研究。远程高等教育逐渐得到了国家层面的重视,开始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同时开启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为了普及高等教育,实现“开放、共建、协同、共享”的价值观,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大力建设基础设施与教育教学资源,同时也开展对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的培训。第四章,对改革开放40周年远程高等教育的调适与深化期的研究。随着“互联网+”概念的提出,21世纪对人才培养目标的革新,远程高等教育的发展路径也随之发生变化。“互联网+教育”模式的大量创新,大数据也开始在教育领域的实施应用,在线教育产业也随之风起云涌。第五章,分析与总结改革开放40周年远程高等教育取得的成果与成效,同时,也归纳出远程高等教育当前所面临的挑战。最后,结合教育信息化2.0时代的发展趋势以及新兴技术的不断发展,展望远程高等教育的未来发展。
王艺凯[3](2018)在《上海市电视中等专业学校新市场定位下的品牌重塑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入,教育事业得到了快速发展,教育质量也在日益提高。我国社会从改革开放的“新时期”,过渡到了“新时代”。社会的进步发展对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校面对社会和市场的新需求,需要尽快适应新的市场需求和教育环境,实施自我改革和重新定位。在这场“新时代”造就的教育市场竞争中,学校也面临着巨大的竞争压力,打造学校独特的品牌价值意义重大。上海市电视中等专业学校(后统称“上海电中”)致力于我国中等学历教育中较为特殊的成人教育领域,其培养对象是上海地区十六周岁以上人群,与九年制义务教育形成政策性互补。上海电中在过去40年的发展历程中,主要致力于为上海地区的成人低学历人群、社会特殊人群提供政策性学历补充教育,学校办学以政策导向为主。上海电中在提供教学服务的同时,也解决了一部分社会民生问题,为社会的和谐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支持。但随着我国居民受教育程度越来越高,中、高等教育普及化程度越来越高,上海电中原有的目标受教育人群在逐年递减。在原有目标人群不断减少的同时,不少民营学校和培训机构也涉足了成人中等学历教育领域。上海电中不仅面临原有市场萎缩的困境,更需要应对市场竞争的冲击。这是目前上海电中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学校需要跳出现有的办学模式和办学思路,调整现有的办学理念和市场定位,利用自身的优势和特点进入市场竞争中去,在明确新的市场定位的基础上,着手学校的品牌建设,通过全新的品牌塑造,提升学校的市场知名度和社会美誉度,让学校在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本次论文的分析对象是上海市电视中等专业学校。本文就该校的市场定位和品牌塑造两个方面的问题展开了分析,并尝试就这两方面的问题提出建设性意见。首先来看市场定位方面。本文经过专家座谈、分校走访、市场调研并结合市场定位理论工具综合分析后认为,上海电中市场定位的局限性总体上表现为,由于长期的政策性办学,该校缺乏市场参与和市场竞争的经验,市场定位不符合当前情况。具体来说,就是其产品定位过于狭窄,仅限于提供补偿式成人中等学历教育;学校定位也不恰当,这使它尽管拥有“国家背景”和良好的社会资源,知名度却并不高;在竞争定位方面,由于前两者的原因,它有着生源质量和品牌竞争力均落后于普通中等教育学校的天然弱势;最后,在消费者定位上,它着眼于在上海地区工作和生活的16周岁以上人群,这件事本身无所谓优劣,但上海电中没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与这四个具体问题相对应,本文上海电中应该根据市场定位的相关理论,采取如下四种手段即产品差异化、服务差异化、人员差异化和形象差异化,找出自身的潜在竞争优势并大力传播,以此明确自身的新市场定位。在确立新市场定位的基础上,本文从教学质量、教学管理团队、学校品牌定位、学校文化、品牌推广、学校形象等六个方面对上海电中的学校品牌进行了分析,认为上海电中首先应通过巩固办学理念、提高办学质量、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等方面进行学校品牌文化塑造;其次应该通过对学校品牌理念识别系统、学校品牌行为识别系统、学校品牌视觉识别系统这三大系统的设计来完成其品牌形象设计;再次应该通过专注人才培养、开展校企紧密合作、使办学符合社会发展需求、实施分销品牌统一管理等策略完成其品牌价值塑造;最后应该通过多样化的传播途径和传播手段拓宽学校品牌的传播路径。
金礼久[4](2017)在《改革开放以来农村教师培训政策研究 ——以江苏为例》文中提出在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中,农村教育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的作用。加强农村教师的培养与培训是农村教育政策的重要议题,也是推进农村教育发展的重要政策行动。从实践层面看,农村教师培养与培训政策的实施,的确产生了积极的政策影响。但从另一维度看,农村教师培养与培训政策的实施,也在不断遭遇新的问题与困境。对农村教师培养与培训政策的研究成为深化教育政策研究的重要课题与任务。本论文聚焦于农村教师培训政策的研究。全文从梳理和分析国家的政策目标和行动计划出发,紧紧以江苏为例,并将一条主线、一个观念、三个观测点贯穿于全文中,以全方位立体式地展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教师培训政策的目标定位、政策行动、政策成效以及政策问题。贯穿其中的一条主线是每个时期农村教师培训政策总是与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普及程度和要求相适应的,并由义务教育的要求来决定的,即有什么样的农村教师培训政策,其背后一定是义务教育普及对师资队伍建设相应的需求或要求。这是改革开放以来农村教师培训政策出台的基本规律。贯穿其中的一个观念是国家主导的以社会为本的农村教师培训政策在塑造伟大成就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会忽视甚至压抑农村教师发展的主体性,有悖教育发展以人为本的理念。这是唯物辩证法在教师培训领域的基本运用。贯穿其中的三个政策观测点是政府、培训机构、农村教师这三个代表性的政策主体在不同时期的政策行为及其差异。本研究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章为绪论。主要介绍研究缘起、文献综述、相关概念界定、研究视角、研究方法、研究思路及创新等。为本研究提供立论基础和方法论的指导。第二章为学历补偿教育与合格教师培训政策的提出与实施(1978~1984年)。合格教师的政策目标源于农村普及小学教育对师资队伍的基本要求。农村教师培训机构的政策重建、师范院校订单式的定向培养、学历补偿教育、地办校助培训模式开启了机构推动的一系列政策行动。学历补偿教育与合格教师培训满足了农村普及教育对合格教师数量的需求,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模式不可避免地导致了政策执行过程中培训机构的官僚化和违背教育规律的低水平制造。第三章是学历达标与提高培训的政策运行(1985~1999)。这是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对师资队伍从数量到质量的制度化要求。教师资格认证制度与职务聘任制度的衔接、教师继续教育制度和对教师培训机构的评估制度等一系列制度化的政策行动强力推进了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普及。然而,政策执行过程中对培训效率的过度追求,导致了行动中的形式主义和功利主义的泛滥。第四章是新世纪以来全员培训政策的推进(2000~今)。全员培训政策是与我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相适应的。以新课程师资培训、教师网联计划、“国培计划”为代表的一系列工程计划推进了农村教师全员培训的高端化、专业化和信息化,而与工程化思维相适应的自上而下的计划管控则显示了“人”在培训中的缺失。第五章基于前三个阶段政策目标、政策行为、政策成效和问题的分析,提出了以社会为本向以教师为本转换的政策目标,尊重农村教师发展的特殊性,以市场化来塑造农村教师培训场域多样性的共存、平等的主体关系和正当的利益关系,以专业化引领农村教师发展,构筑互助合作、自主发展的伙伴关系,改变农村教师“被”培训的惯习,推动个性化农村教师培训的政策转型。
肖晖[5](2016)在《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县级分校发展策略研究 ——以永安电大为例》文中认为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终身学习理念的提出,远程教育市场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因此,为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需求,实现县级电大的长远发展,必须加强战略管理的理论指导。在此背景下,本文借鉴企业战略管理理论,采用文献法、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对县级电大的外部环境和资源能力等内部条件系统分析的基础上,分析了电大战略行为,并以永安电大为例进行战略选择,为县级电大的战略制定、实施和评价提供参考依据。本文采取SWOT分析方法,发现永安电大目前拥有的拥有的优势为:已建立起较为完善的教学管理体系和形成具有特色的县域社区教育运行模式。通过问卷调研和访谈,得出其目前存在的劣势为:办学定位模糊,缺乏明确的目标支持、教学资源匮乏,师资队伍薄弱、发展途径单一、办学经费紧张,发展后劲不足、社会认识欠缺,办学观念认同差、管理力量薄弱,管理效率较低和评价手段单一,质量评价困难。电大内部管理体制不健全、缺乏应有法律法规的保障和高校函授和网络教育对电大办学的冲击。面临的机遇主要包括:电大学历教育得到国家和社会认可、电大系统办学的优势、免试入学的开放政策和地理位置优越,与电大系统的生源竞争中具有竞争优势。面临的威胁主要包括:高校扩招,使电大的全日制办学班级发生萎缩、网络学院的出现,成为电大强有力的竞争者和独立设置的电大锐减,系统完整性受到冲击。以SWOT分析方法为依据,综合评价和分析永安电大的各因素,最终的发展策略应当选择SO战略。最后,提出福建县级电大发展战略及实施对策。政府方面,应完善办学投入机制,创新投资办学体制和转变政府职能,创新开放大学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电大自身方面,应转变办学理念,争取办学自主权、完善内部资源与创新机制、推进教学模式创新、深化管理制度创新、创新招生制度、改善人员结构,提高教师素质和拓展发展空间。
韩磊[6](2016)在《开放大学在新型职业农民培养中的“一站式服务”策略研究——以山东广播电视大学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我国农业人口多,平均耕地面积少,农业经济相对落后,造成了我国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具有长期性、系统性、复杂性的特点。在国家提出终身教育的背景下,根据开放大学自身办学特色提出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的"一站式服务"模式,其中教学模式创新、办学层次完善、服务支持到位是培养的关键所在。
余洁萍[7](2016)在《江门一职学生成绩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分析》文中认为目前,江门一职教务管理混乱,尤其是成绩管理,成绩审核周期长、成绩录入效率低下,在此背景下,开发了江门一职学生成绩管理系统。首先,论文进行了项目背景、同类系统研究现状的描述,论文给出了业务、功能、数据三大分析,业务分析中论文给出了五大功能模块的原有业务、优化业务的分析:功能分析中论文给出了七大功能模块的用例图分析、包图分析,根据用例图、包图给出了相关文档描述;数据分析中论文给出了七大功能模块的缩略图分析、实体类关系分析、控制类关系分析,论文最后给出了研究总结和下一步的工作。
李佳萍[8](2014)在《我国社区教育管理的问题与对策研究》文中指出现代意义的社区教育在我国开展已近三十年,作为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提高国民综合素质、创建学习型社会、维护社会和谐等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近年来,社区教育越来越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注和重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广泛开展城乡社区教育,加快各类学习型组织建设,基本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社区教育发展的战略地位已然被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但是客观地审视,我国要实现“广泛开展城乡社区教育”的目标,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目前,我国社区教育仍然处于实验探索阶段。虽然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绝大多数的省份都已经建立了国家级实验区,并积累一定的发展经验,但就发展的现实结果而言,社区教育仅仅在东部沿海地区呈现出了普及的态势,其它更多的地区,尤其是中西部和广大农村,发展的脚步仍然十分缓慢。总体来说,社区教育服务于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的能力有着明显不足,与时代进步的诉求、社会结构变迁的需求、人民群众的渴求还相去甚远。为此,我们不免要问,为什么社区教育无法迅速而广泛的开展?是什么构成了社区教育发展的桎梏和顽疾?怎么才能突破社区教育发展瓶颈?如何提高社区教育的公共服务能力?本研究正是基于对这些问题的思考,试图运用管理的手段来干预问题的解决,重点对政策法规、管理体制、资源开发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实证调查,并在此基础上,综合运用了相关理论,对问题的成因进行了深入剖析,指出多中心治理模式是解决社区教育发展问题的有效出路、构建了“蝴蝶模式”的治理结构,并从社区教育管理的源头出发,循着“思想上的重视----健全政策法规----完善管理体制----加强资源开发利用,是推进社区教育发展的环环相扣的链条”的思路,提出了具体治理策略。论文共分为以下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和第一章,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绪论部分,包括研究论题的确认、研究意义、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的阐述,以及对相关研究的文献进行了梳理;二是第一章,主要对社区教育的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论述了社区教育的意义,并在此基础上介绍了社区教育及其管理的发展历程。这一部分是本研究对研究对象的基本认识,是解决问题的认识前提。第二部分为第二章,这一部分是对社区教育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的确认。通过实际调查研究结果,明确指出社区教育管理存在政策法规不健全、管理体制机制不完善、资源开发不充分等三大关键性问题。第三部分为第三章,这一部分是针对问题的归因分析。首先以“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为基本依据,指出政府、民众以及驻区单位对社区教育认识不足是造成管理困境的根本原因;其次根据社区教育属性、社区教育委员会性质对政府角色定位影响的分析,指出政府角色定位不清是问题存在的主要原因;最后,针对问题点,从内部条件与外部环境两个层别对近端原因进行分析和查找,指出经济、文化、教育等外部条件,以及自身“人、财、物、体制机制”相互之间的条件限制是问题固化的直接原因。第四部分为第四章,针对原因提出了问题的解决策略。首先,提出社区教育多中心治理的改革思路,综合运用相关理论,尝试建构了多中心治理模式,创新性地提出以人的需求与社会需求为导向,以法律政策、管理体制机制和资源条件为肌体,以政府、民间组织、社区学院、驻区单位为主要推动力的“一体四翼”蝴蝶治理模型。其次,结合国内外已有先进经验,分别从加强宣传、健全法制、完善体制机制、加强教师培训、拓宽经费渠道等微观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龚健敏[9](2014)在《福建省新型职业农民学历教育教学管理研究 ——基于福建农林大学的调查》文中研究表明我国正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时期,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青壮劳动力和受教育人口大量流失,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面临人才匮乏的局面。因此,如何全面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加快培育一批高素质、会经营、以农业为职业的新型职业农民,吸引和留住一批新型职业农民后继者,从而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永续发展,已成当下研究的热点问题。福建省为贯彻落实2012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的“大力发展新型职业农民”和农业部印发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工作方案》的通知精神,2013年在全省范围内组织实施了新型职业农民素质提升工程,对新型职业农民进行学历教育培养,提高其农业生产技能和经营管理水平,推动福建省新型职业农民骨干队伍的形成。影响新型职业农民学历教育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是做好其教学管理工作。本文在定义新型职业农民、学历教育、教学管理等含义的基础上,以人力资本理论、成人学习理论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以福建农林大学承担的福建省新型职业农民学历教育班学员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揭示当前福建省新型职业农民学历教育教学管理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了完善新型职业农民学历教育管理体系、建立富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新型职业农民教学管理规范建设、建立稳定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和搭建学习互助交流平台等五个方面的建议和对策来完善福建省新型职业农民学历教育教学管理工作。
赵崇真[10](2013)在《城市大学远程开放式教育网络平台的分析与设计》文中提出对于远程教育而言,计算机网络及软件技术的应用对开放式教学和管理的支撑是至关重要的。开放教育是相对于封闭教育而言的一种教育形式,基本特征为:以学生和学习为中心,取消和突破对学习者的限制和障碍。学习者对课程的选择和媒体的使用有一定的自主权,在学习方式、学习进度、时间和地点等方面也可以由学习者根据需要决定;且学习者主要采用多种媒体教材进行自主学习,通过网络远程接受教师的学习指导和必要的面授辅导等支持服务。目前,远程开放教育的主要途径是利用计算机互联网络面向全国实施网上教学,同时,学校利用多种教学媒体和信息技术为教学手段,为学习者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完善的学习支持服务,这更为学习者个别化自主学习提供了可能。随着城市大学的发展,信息化技术将会进一步促进开放式的城市远程教学和管理水平的提高。本文立足城市大学现有的网络硬件基础,分析了远程教育网络平台的具体需求、建设目标和建设方法,在此基础上确定了数字化校园的体系结构和建设内容;同时采用了软件工程原理、方法和工具对远程开放教育网络平台进行了分析与设计,其内容是一个分布式的远程教学系统,对基础设施平台、应用支撑平台、应用系统平台、集成性门户平台等进行了阐述;描述了远程开放式教育网络平台各项应用功能子系统及数据中心的实现方法。
二、关于电视中专教务网络管理系统的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电视中专教务网络管理系统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广播电视大学“中职—大专直通车”人才培养现状调查研究 ——以广州市A区电大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问题提出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研究思路 |
2.研究方法 |
(四)文献综述 |
1.电大“中职-大专”衔接教育研究 |
2.全日制中高职衔接教育研究 |
3.国内学者对国外职业教育研究 |
(五)基本概念 |
1.广播电视大学 |
2.中等职业教育 |
3.开放大学专科 |
4.中职—大专直通车 |
一、电大“中职—大专直通车”培养模式的背景分析 |
(一)国家教育政策背景分析 |
(二)社会发展需求背景分析 |
(三)电大转型与模式改革分析 |
二、A区电大“中职—大专直通车”培养现状调查分析 |
(一)调查设计与实施 |
1.调查样本及其基本情况 |
2.调查方法 |
3.调查过程 |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
1.招生情况 |
2.专业设置情况 |
3.课程建设情况 |
4.教学组织情况 |
5.教师队伍情况 |
6.学生就业情况 |
7.自我评价情况 |
8.社会评价情况 |
三、A区电大“中职—大专直通车”人才培养存在问题及成因分析 |
(一)A区电大“中职—大专直通车”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
1.基于招生宣传工作方面的问题 |
2.基于专业设置方面的问题 |
3.基于课程建设与实施方面的问题 |
4.基于教师队伍建设的问题 |
(二)A区电大“中职—大专直通车”人才培养现状问题的成因 |
1.招生宣传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
2.专业设置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
3.课程建设与实施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
4.教师队伍建设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
四、A区电大“中职—大专直通车”人才培养的对策与建议 |
(一)加大招生宣传力度,全员助力招生工作 |
1.转变招生宣传理念,加强初中学生及其家长的职业教育引导 |
2.扩大招生宣传途径,鼓励教师全面参与招生工作 |
3.进行专业招生培训,合理安排招生宣传内容 |
4.加强制度扶持力度,提升学校吸引力 |
(二)完善专业设置,满足人才培养需求 |
1.充分调研,开设需求专业 |
2.明确专业人才培养要求,制定衔接专业目录 |
3.建立专业调节机制,及时调整专业设置 |
(三)加强课程建设,实现“中职-大专”连贯性和递进性 |
1.联合制定课程目标,贯穿课程实施全过程 |
2.合理安排课程内容,实现连贯性和递进性 |
3.合理选择教材,积极开发校本教材 |
(四)优化教学组织,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
1.中职、大专联合制定教学计划,做好衔接教育 |
2.灵活选用教学方法,实现教学目标 |
3.明确课程评价标准,科学考核方式 |
4.落实教学比例,重视实训教学 |
(五)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整体师资力量 |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合理制定工作计划 |
2.合理安排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及科研水平 |
3.优化教师结构,提高双师型比例 |
4.加强外聘教师管理,提高教学水平 |
结语 |
注释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直通车班级学生问卷 |
附录二 直通车班级教师问卷 |
附录三 访谈记录 |
(一)专业教师访谈记录 |
(二)企业人事部负责人访谈记录 |
(三)直通车班级毕业生访谈记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2)改革开放四十周年远程高等教育的政策变迁研究(1978-2018年)(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内远程高等教育政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远程高等教育的研究现状 |
1.4 核心概念及理论基础 |
1.4.1 核心概念 |
1.4.2 理论基础 |
1.5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5.1 研究思路 |
1.5.2 研究方法 |
第2章 改革开放四十周年远程高等教育政策的起步与推进(1978 年-20 世纪90年代中期) |
2.1 改革开放前远程高等教育政策萌芽与中断的概述 |
2.1.1 萌芽与准备期 |
2.1.2 创建与中断期 |
2.2 起步与推进阶段的政策环境 |
2.2.1 “三个面向”...教育改革的战略方针 |
2.2.2 “恢复高考”——教育秩序重建和高等教育需求被唤醒 |
2.3 内容分析 |
2.3.1 广播电视大学的推进与快速开展 |
2.3.2 初步使用现代化手段发展远程高等教育事业 |
2.3.3 明确国家发展远程高等教育的基本方针 |
2.4 价值取向分析 |
第3章 改革开放四十周年远程高等教育政策的战略革新与起飞(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2010 年) |
3.1 战略革新与起飞期的改革背景 |
3.1.1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
3.1.2 开启教育体制(高等教育)改革 |
3.2 内容分析 |
3.2.1 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 |
3.2.2 大力实施开放教育,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 |
3.2.3 初步建立开放式教育网络公共服务平台 |
3.2.4 现代远程高等教育课程资源建设 |
3.2.5 面向全体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 |
3.3 价值分析 |
第4章 改革开放四十周年远程高等教育政策的调适与深化(2010 年—2018 年) |
4.1 调适和深化期的改革背景 |
4.1.1 “互联网+”——教育的颠覆性创新 |
4.1.2 “核心素养”——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
4.2 内容分析 |
4.2.1 在线教育产业的兴起 |
4.2.2 大数据驱动的信息技术应用 |
4.2.3 致力于新兴“互联网+教育”模式的创新 |
4.3 价值分析 |
第5章 回首40年:远程高等教育的成效、挑战与展望 |
5.1 远程高等教育政策的成效与经验 |
5.1.1 远程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贯彻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 |
5.1.2 远程高等教育政策体系不断完善 |
5.1.3 远程高等教育政策价值取向与宏观国家价值取向相融合 |
5.2 远程高等教育的挑战与展望 |
5.2.1 远程高等教育面临的主要挑战 |
5.2.2 展望远程高等教育的未来发展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局限性 |
6.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校期间的科研情况 |
(3)上海市电视中等专业学校新市场定位下的品牌重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3 研究思路及方法 |
1.4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基本理论概述 |
2.1 市场定位概述 |
2.1.1 市场定位的内容 |
2.1.2 市场定位的手段 |
2.1.3 市场定位的步骤 |
2.2 品牌概述 |
2.2.1 品牌定位概述 |
2.2.2 品牌价值概述 |
2.2.3 品牌形象概述 |
2.2.4 品牌推广概述 |
第三章 上海电中市场定位分析 |
3.1 成人中等学历教育市场现状 |
3.1.1 成人中等学历教育简介 |
3.1.2 成人中等学历教育市场现状 |
3.2 上海电中现有市场定位 |
3.2.1 产品定位 |
3.2.2 学校定位 |
3.2.3 竞争定位 |
3.2.4 消费者定位 |
3.3 上海电中市场新的定位 |
3.3.1 学校的市场定位手段 |
3.3.2 市场定位过程 |
3.3.3 明确学校新定位 |
第四章 基于市场重新定位的品牌塑造 |
4.1 成人中等学校品牌要素构成 |
4.2 上海电中学校品牌分析 |
4.3 学校品牌文化塑造 |
4.3.1 学校办学理念 |
4.3.2 学校办学质量 |
4.3.3 学校办学特色 |
4.4 上海电中品牌形象设计 |
4.4.1 学校品牌理念识别系统设计 |
4.4.2 学校品牌行为识别系统设计 |
4.4.3 学校品牌视觉识别系统设计 |
4.5 上海电中品牌价值塑造 |
4.5.1 专注人才培养 |
4.5.2 开展校企紧密合作 |
4.5.3 办学贴合社会发展需求 |
4.5.4 实施分校品牌统一管理 |
4.5.5 承担应有的社会责任 |
4.6 上海电中品牌推广 |
4.6.1 学校品牌传播路径 |
4.6.2 学校品牌传播手段 |
第五章 上海电中品牌维护及有效性验证 |
5.1 学校品牌维护机制建立 |
5.2 学校品牌的危机管理 |
5.3 品牌的建立及推广有效性验证 |
第六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4)改革开放以来农村教师培训政策研究 ——以江苏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一) 有缘农村教师 |
(二) 有缘农村教师培训 |
(三) 有缘教师教育政策研究 |
(四) 有感师范院校承载的责任 |
二、文献综述 |
(一) 关于农村教师的研究 |
(二) 关于支持农村教师发展的政策研究 |
(三) 关于支持农村教师发展的培训政策研究 |
(四) 以往研究的不足 |
三、概念界定 |
(一) 教师与农村教师 |
(二) 对教师培训与教师教育、教师进修、教师继续教育、教师专业化、教师发展等概念的界定 |
(三) 教师培训政策与教育政策 |
四、研究方法 |
(一) 文献法 |
(二) 问卷调查与访谈 |
(三) 教育政策分析 |
五、研究思路与创新、论文框架与不足 |
(一) 研究思路与创新 |
(二) 论文框架 |
(三) 研究不足 |
第二章 学历补偿教育与合格教师培训政策的提出与实施(1978~1984) |
一、学历补偿教育与合格教师培训政策议题的提出 |
(一) 农村普及小学教育的政策期待 |
(二) 农村普及小学教育面临的“问题教师” |
(三) 合格教师培训政策目标的确立 |
二、机构推进:农村教师合格培训的政策行动 |
(一) 农村教师培训机构的恢复与重建 |
(二) 师范院校订单式的定向培养 |
(三) 在职学历补偿教育的形式与待遇 |
(四) “地办校助”的培训模式 |
三、政策成效 |
(一) 造就合格教师,解决义务教育师资短缺问题 |
(二) 成就教师进修院校,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农村教师培训体系 |
(三) 依托师范院校,开创了农村教师合作培训模式 |
四、政策问题 |
(一) 农村教师培训体系的官僚化 |
(二) 管理模式的过于集中 |
(三) 学历补偿教育中的低水平制造 |
第三章 学历达标与提高培训的政策运行(1985~1999) |
一、农村教师学历达标和提高培训政策的形成 |
(一) 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政策期待 |
(二) 农村教师学历达标和提高培训的政策制定 |
(三) 江苏省关于教师学历达标和提高培训的政策目标 |
二、制度化推进:农村教师学历达标与提高培训的政策强化 |
(一) 教师资格认证制度与职务聘任制度的衔接 |
(二) 继续教育证书制度:农村教师提高培训的制度规约 |
(三) 专业认证制度:对农村教师培训机构的复查与评估 |
三、从江苏省小学教师基本功训练看农村教师提高培训的政策实施 |
(一) 基本功训练政策议题的提出 |
(二) 制度化考核的政策制定 |
(三) 基本功大赛的政策动员与政策行动 |
(四) 基本功大赛的政策成效 |
(五) 基本功考核制度化的政策评价 |
四、政策成效 |
(一) 政府行为突显主体责任 |
(二) 提高培训助力农村教师成长 |
(三) 联合办学形成多元开放的教师教育新体系 |
(四) 以评促建掀起教师进修院校建设高潮 |
五、政策问题 |
(一) 运动式培训对效率的过度追求 |
(二) 经费不足与市场化条件下的逐利倾向 |
(三) 提高培训中的能力不足与业务转向 |
第四章 新世纪以来全员培训的政策推进(2000~今) |
一、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与农村教师全员培训的政策制定 |
(一) 全员培训面临城乡教师的质量差距 |
(二)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对高素质农村教师的政策期待 |
(三) 实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启动农村教师全员培训 |
二、工程化推进:农村教师全员培训的政策执行 |
(一) 新课程师资培训:先培训,后上岗 |
(二) 教师网联计划:面向全员、突出骨干、倾斜农村 |
(三) “国培计划”:示范引领、培育“种子”教师 |
三、政策成效 |
(一) 政府投入与转移支付力度的加大 |
(二) 师范院校成为农村教师培训的主体 |
(三) 信息技术开创了农村教师网络培训新时代 |
四、政策问题 |
(一) 自上而下的计划管控 |
(二) 培训的针对性与实效性不强 |
(三) 远程培训工程实施的困境 |
第五章 个性化农村教师培训政策展望 |
一、“以教师为本”:农村教师培训的政策定位 |
(一) 农村教师培训政策价值取向的异化 |
(二) 尊重农村教师群体的特殊性和个性特点 |
(三) 从社会本位向教师本位的立场转换 |
二、市场化选择:个性化农村教师培训的政策推进 |
(一) 提供多样化的政策选择和平等参与机会 |
(二) 型塑正当的利益关系和价值观 |
(三) 共建互助合作的伙伴关系 |
三、专业自主性:改变农村教师“被”培训的惯习 |
(一) 自主性与专业化的程度密切相关 |
(二) 专业化引领农村教师发展 |
(三) 基于选择性学习的自由发展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后记 |
(5)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县级分校发展策略研究 ——以永安电大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文文摘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及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 |
四、研究内容与方法 |
五、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第一章 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县级分校发展综述 |
第一节 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发展概述 |
一、广播电视大学发展的阶段 |
二、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县级分校发展情况 |
第二节 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县级分校面临的发展困境 |
一、社会认识欠缺,办学观念认同差 |
二、电大内部管理体制不健全 |
三、教学资源匮乏,师资队伍薄弱 |
四、缺乏明确的发展措施 |
五、管理体制不灵活 |
六、经费支持不足 |
第二章 永安电大现状及SWOT分析 |
第一节 永安电大的发展概况 |
第二节 永安电大SWOT分析 |
一、拥有的优势 |
二、存在的劣势 |
三、面临的机遇 |
四、面临的威胁 |
第三节 永安电大发展战略选择 |
第三章 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县级分校发展策略的选择及举措 |
第一节 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县级分校发展策略选择 |
第二节 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县级分校发展战略举措 |
一、促进政府完善办学投入机制 |
二、促进政府创新开放大学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 |
三、构建与组织架构相匹配的发展战略 |
四、加强内涵建设 |
五、创新内部管理制度 |
六、拓展发展空间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永安电大发展现状问卷调查 |
附录二: 永安电大发展战略访谈提纲 |
致谢 |
(6)开放大学在新型职业农民培养中的“一站式服务”策略研究——以山东广播电视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开放大学视角下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的关键性要素思考 |
(一)“互联网+职业农民教育”是教学模式创新的突破口 |
(二)职业观的塑造是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的首要任务 |
(三)建立学习服务支持体系是培养效果的基本保证 |
1. 建立高效可持续的学习服务支持体系 |
2. 农业类名师支持团队建设 |
3. 量身打造专业课程服务体系 |
(四)系统建设是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的质量保障 |
1. 教学组织建设 |
2. 涉农类实践培训基地建设 |
(五)建立学分银行与证书制度相结合的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机制 |
1. 建立统一的学分管理平台 |
2. 设立农民学员个人“新型职业农民学分银行”账户 |
二、终身学习视角下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架构 |
(一)构建中专、专科、本科相衔接的农村学历教育体系 |
1. 利用山东燎原广播电视学校农村实用技术资源优势 |
2.“一村一名大学生”的专业设置向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倾斜 |
3. 成人农业类本科学历教育向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的需求靠近 |
(二)在非学历教育方面,积极推进农村实用技能培训工作 |
(三)利用社区大学,做好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和农村社区教育 |
(四)资源建设方面,建设山东特色的“三农”教育资源库 |
(7)江门一职学生成绩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项日背景 |
1.2 同类系统研究与应用现状 |
1.3 研究的内容和主要工作 |
1.3.1 研究的内容 |
1.3.2 本人主要工作 |
1.4 论文结构 |
第二章 业务分析 |
2.1 业务描述 |
2.1.1 业务问题定义 |
2.1.2 组织职能分析 |
2.1.3 业务人员分析 |
2.2 原有业务流程分析 |
2.2.1 成绩填报管理流程 |
2.2.2 成绩审核管理流程 |
2.2.3 成绩补登纠错管理流程 |
2.2.4 成绩表管理流程 |
2.2.5 成绩通知单管理流程 |
2.2.6 成绩证明管理 |
2.3 业务流程优化 |
2.3.1 成绩填报管理流程 |
2.3.2 成绩审核管理流程 |
2.3.3 成绩补登纠错管理流程 |
2.3.4 成绩表管理流程 |
2.3.5 成绩通知单管理流程 |
2.3.6 成绩证明管理 |
第三章 功能分析 |
3.1 用户角色分析 |
3.2 系统用例分析 |
3.2.1 总体用例分析 |
3.2.2 子用例分析 |
3.3 系统功能包图 |
3.3.1 总体功能包图 |
3.3.2 子功能包图 |
第四章 数据分析 |
4.1 功能数据分析 |
4.1.1 基本信息管理缩略图 |
4.1.2 成绩填报管理缩略图 |
4.1.3 成绩审核管理缩略图 |
4.1.4 成绩补登纠错管理缩略图 |
4.1.5 成绩表管理缩略图 |
4.1.6 成绩通知单管理缩略图 |
4.1.7 成绩证明管理缩略图 |
4.1.8 系统管理缩略图 |
4.2 实体类关系分析 |
4.3 数据库表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进一步的工作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我国社区教育管理的问题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导论 |
一、 研究背景与问题确认 |
(一) 研究背景 |
(二) 问题提出 |
二、 研究意义 |
(一) 理论意义 |
(二) 实践意义 |
三、 相关研究评述 |
(一) 相关文献综述 |
(二) 现有研究评价 |
四、 研究方法与思路 |
(一) 研究方法 |
(二) 研究思路 |
第一章 社区教育管理的认识与发展 |
一、 社区教育的概念界说 |
(一) 社区的含义 |
(二) 社区教育概念的多元描述 |
(三) 社区教育与相关概念的关系辨析 |
(四) 关于社区教育内涵与外延的再认识 |
二、 社区教育的特征与意义 |
(一) 社区教育的特征 |
(二) 我国开展社区教育的意义 |
三、 社区教育管理的本质与特征 |
(一) 社区教育管理的本质 |
(二) 社区教育管理的基本特征 |
四、 社区教育及其管理的发展演变 |
(一) 启动阶段的社区教育(1986-1992 年) |
(二) 转型阶段的社区教育(1993-1999 年) |
(三) 实验深化阶段的社区教育(2000-至今) |
第二章 社区教育管理存在的问题表征 |
一、 保障性孱弱:政策法规不完善 |
(一) 政策法规的梳理 |
(二) 问题的规整与呈现 |
二、 动力性阻滞:体制机制不健全 |
(一) 体制机制的乱象 |
(二) 问题的扫描与审视 |
三、 支撑性不足:资源开发不充分 |
(一) 人力资源之弊:社区教育队伍匮乏且素质不高 |
(二) 财力资源之限:社区教育经费短缺且使用不当 |
(三) 物力资源之锢:设施贫瘠且资源开放程度不高 |
(四) 课程资源之困:课程开发能力不足且实施不力 |
(五) 信息资源之滞:平台建设不成熟且受众群体有限 |
第三章 社区教育管理问题的归因分析 |
一、 根本原因:认知共识的缺失 |
(一) 行政领导阶层的漠视 |
(二) 社区居民的忽略与偏见 |
(三) 驻区单位的冷淡与轻视 |
二、 主要原因:政府角色定位不清 |
(一) 政府角色的应然定位 |
(二) 政府角色定位不清的实然表现 |
三、 直接原因:内外部条件的限制 |
(一) 外部客观条件的影响 |
(二) 管理自身条件之间的相互影响 |
第四章 解决社区教育管理问题的对策建议 |
一、 建立多中心治理格局,重构政府角色 |
(一) 构建多中心治理结构 |
(二) 调整政府权能,建立协作秩序 |
二、 加强宣传与培训力度,提高思想认识 |
(一) 加大对管理者的培训力度 |
(二) 加强对居民的舆论引导 |
三、 健全法律与政策体系,明确战略地位 |
(一) 建立健全法律法规 |
(二) 优化政策系统 |
四、 完善管理体制与机制,规范管理行为 |
(一) 创新管理体制 |
(二) 完善功能机制 |
五、 重视资源开发与利用,完备保障体系 |
(一) 提高教师素养,优化队伍水平 |
(二) 拓宽筹资渠道,增强财力保障 |
(三) 建立课程体系,积累学习资源 |
(四) 夯实基础建设,促进机构开放 |
(五) 重视网络平台,扩展学习方式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9)福建省新型职业农民学历教育教学管理研究 ——基于福建农林大学的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2.3 研究评述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论文的创新与不足 |
1.4.1 论文的创新之处 |
1.4.2 存在的不足 |
2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职业农民 |
2.1.2 新型农民和新型职业农民 |
2.1.3 学历教育 |
2.1.4 教学管理 |
2.2 理论基础 |
2.2.1 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 |
2.2.2 成人学习理论 |
2.2.3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
3 福建省新型职业农民学历教育教学管理现状分析 |
3.1 福建省新型职业农民学历教育的基本概况 |
3.2 基于福建农林大学新型职业农民学历教育教学管理的调查 |
3.2.1 调查问卷的设计与发放 |
3.2.2 问卷数据统计与分析 |
3.2.2.1 个体特征 |
3.2.2.2 教学管理情况 |
3.2.3 访谈结果 |
3.2.4 问题与分析 |
4 完善新型职业农民学历教育教学管理的对策建议 |
4.1 完善新型职业农民学历教育管理体系 |
4.2 建立富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 |
4.2.1 制定具有农民特色的培养方案 |
4.2.2 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 |
4.2.3 采取灵活创新的教学方式 |
4.2.4 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
4.2.5 加强专用教材建设 |
4.3 加强新型职业农民教学管理规范建设 |
4.3.1 强化科学的教学管理理念 |
4.3.2 加强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建设 |
4.3.3 建立联合管理机制 |
4.4 建立稳定的、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
4.5 完善课后服务机制,搭建学习互助交流平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10)城市大学远程开放式教育网络平台的分析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与论文结构 |
第二章 相关技术介绍 |
2.1 XML简介 |
2.2 UML建模技术 |
2.3 Rational Rose简介 |
2.4 Webservice |
2.5 数据库系统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系统需求分析 |
3.1 业务需求分析 |
3.2 网络需求分析 |
3.3 系统主要角色设置 |
3.4 功能需求分析 |
3.5 非功能性需求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系统设计 |
4.1 设计原则 |
4.2 设计目标 |
4.3 系统体系架构设计 |
4.4 网络设计 |
4.5 网络拓扑结构设计 |
4.6 网络安全设计 |
4.7 系统功能设计 |
4.8 数据交换与服务设计 |
4.9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关于电视中专教务网络管理系统的设计(论文参考文献)
- [1]广播电视大学“中职—大专直通车”人才培养现状调查研究 ——以广州市A区电大为例[D]. 吴美珍. 广西师范大学, 2019(09)
- [2]改革开放四十周年远程高等教育的政策变迁研究(1978-2018年)[D]. 张瀚月. 西华师范大学, 2019(01)
- [3]上海市电视中等专业学校新市场定位下的品牌重塑研究[D]. 王艺凯. 电子科技大学, 2018(04)
- [4]改革开放以来农村教师培训政策研究 ——以江苏为例[D]. 金礼久. 南京师范大学, 2017(01)
- [5]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县级分校发展策略研究 ——以永安电大为例[D]. 肖晖. 福建师范大学, 2016(05)
- [6]开放大学在新型职业农民培养中的“一站式服务”策略研究——以山东广播电视大学为例[J]. 韩磊. 山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6(04)
- [7]江门一职学生成绩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分析[D]. 余洁萍. 云南大学, 2016(05)
- [8]我国社区教育管理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 李佳萍. 东北师范大学, 2014(04)
- [9]福建省新型职业农民学历教育教学管理研究 ——基于福建农林大学的调查[D]. 龚健敏. 福建农林大学, 2014(05)
- [10]城市大学远程开放式教育网络平台的分析与设计[D]. 赵崇真. 厦门大学, 201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