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发现脆性 X 综合征基因

科学家发现脆性 X 综合征基因

一、美科学家发现脆性X综合症的基因(论文文献综述)

张煜[1](2019)在《生命伦理视角下基因检测受检者的权利保护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基因检测技术在医疗领域的广泛应用与发展使得其价值愈发得到人们的认同,与此同时,检测所可能带来的伦理问题也逐渐显现,引发了社会的关注与讨论。作为一项新兴的生命科学技术,基因检测在疾病的诊断、预防以及治疗方面蕴含着巨大的价值,对提高全人类的生命质量和健康水平有着重要意义。但在诸多福泽的背后,基因检测技术也对受检者包括基因平等权、基因自主权以及基因隐私权在内的各项基因权发起了挑战,引发了涉及受检者权利的伦理问题。生命伦理学作为研究生命科学和医疗保健领域伦理问题的应用伦理学分支学科,在我国基因权立法相对滞后的情况下,为受检者权利保护的研究指明了方向。本文通过对大量文献资料进行阅读研究,综合运用伦理学、遗传学以及法学等学科理论与方法对基因检测过程中涉及受检者权利的伦理问题进行分析,试图在生命伦理的基础上提出受检者权利保护的建议。本文首先对基因检测技术产生的背景进行简要介绍,并在此基础上阐明基因检测技术的概念、特点以及发展现状。随后从人类平等、自由以及尊严等人格利益出发描述了基因检测过程中涉及受检者的基因权利内容,并对相关的伦理问题进行分析。指出基于基因的歧视、知情同意的缺失、基因隐私受干涉分别是可能挑战基因平等权、基因自主权、基因隐私权的主要形式。为了保护检测过程中受检者的各项权利,本文从生命伦理学的视角出发,以尊重自主原则、不伤害原则、有利原则以及公正原则这四项普遍公认的伦理原则为理论规范,有助于引导基因检测相关人员在实践过程中做出正确决定。进而提出个人学习理论知识和树立维权意识、机构开展专项学习与加强自我监督、社会科学宣传教育与舆论监督导向、国家完善管理办法与健全法律法规等多个层次的实践措施,为受检者权利的保护提供建议。

李星[2](2017)在《铅致阿尔茨海默症样变神经毒性及对相关通路蛋白表达的影响》文中认为铅是一种常见的神经毒物,对神经系统具有异常亲和力,可诱发严重的神经功能障碍和学习认知功能损伤。学习记忆和认知是高级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基本体现。海马不仅是学习记忆发生与认知功能塑形的关键场所,也是铅神经毒性作用的主要靶位点。胰岛素/Pi3k/Akt和MAPKs信号通路的活化表达是细胞增殖、分化、凋亡、迁移等过程发生和发展的分子基础,其表达紊乱或活化异常可导致一系列疾病状态及病理表现的发生。阿尔茨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AD)是一种原发型进行性神经退行性疾病,其发病受环境和遗传因素的共同调节。进行性认知功能障碍,及学习记忆能力损伤是AD的典型临床症状,该过程中常伴随Tau蛋白过磷酸化、神经元大量凋亡、突触结构/功能退化及通路蛋白表达异常。虽然AD发病机制尚不清楚,但大量研究数据提示,Aβ表达异常和蓄积可能是各种原因诱导AD发病的共同通路。近期研究发现,AD可能并不属于单纯的老年型疾病,其发病亦具有一定的胚胎源性,这符合成人疾病的胚胎基础假说(Fe BAD)的论述。已知孕哺期铅暴露会诱发严重影响子代中枢神经系统的正常发育;且人群研究结果证实发育早期铅暴露与儿童智力损伤,空间学习记忆能力障碍、认知和注意力下降具有强相关性,但该机制尚不十分清楚。本研究拟运用小鼠孕哺期铅暴露模型和PC12细胞染毒模型,检测孕早期铅暴露对子代小鼠血铅和海马铅含量、海马Aβ相关蛋白(IDE)和学习记忆相关蛋白(NGF)表达的影响;结合体外实验,观察铅暴露对神经细胞生长发育的影响,探讨该过程中可能涉及的AD相关蛋白,神经发育相关因子及MAPKs信号通路蛋白表达变化,对铅的细胞和神经毒性进行阐述和分析,为AD发病机理的探讨及神经功能修复提供理论依据。目的1.通过构建铅中毒动物模型,比较孕哺期铅暴露对仔鼠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检测各浓度铅暴露组海马IDE和NGF的差异表达,评估孕哺期母体铅暴露对子代小鼠神经元发育和功能表达的影响,进而说明铅的致AD样病变作用。2.通过构建体外细胞染毒模型,分析对比不同剂量及不同时间铅暴露对AD相关细胞因子,神经发育相关因子和胞内信号蛋白表达的影响,探索铅暴露对Aβ及其衍生物表达的影响,说明铅致AD样病变作用并探讨其对信号传导通路表达的影响,为AD的防治和铅毒性的干预治疗提供线索。材料与方法1研究对象动物模型:将怀孕SPF级昆明小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10只,1个对照组及3个铅暴露组。孕鼠自怀孕第1d起(E0)至仔鼠断乳时,分别给予醋酸铅含量为0%(对照组)、0.1%(低剂量组)、0.2%(中剂量组)和0.5%(高剂量组)的去离子饮用水。仔鼠出生后仍由母鼠喂养照料至PND21。细胞株:选用褐家鼠肾上腺嗜铬细胞瘤PC12细胞株作为实验对象,经分化处理后,分别给予终浓度为0μM、20μM、100μM和500μM的醋酸铅染毒。2.方法2.1动物实验2.1.1采用Z-5000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仪测定仔鼠血铅和海马铅浓度。2.1.2采用Morris水迷宫实验评价仔鼠的学习记忆能力。2.1.3采用Western Blot检测IDE和NGF在不同剂量铅暴露组中的表达量。分别采用免疫组化和免疫荧光技术对IDE和NGF在海马组织中的分布和表达进行了描述(对照组和高剂量组)。2.2细胞实验2.2.1采用MTT法检测不同暴露浓度及暴露时间对细胞活性的影响。2.2.2采用Western Blot技术检测AD相关蛋白(Aβ和Aβ寡聚体),神经发育相关蛋白(IGF1/IGF1R)及胞内信号通路相关蛋白(IR、p-Akt、IDE、ERK1/2、JNK1/2/3、P38)蛋白表达的改变,采用实时定量PCR分析APP、INSR、IDE和IGF1/IGF1R基因m RNA的表达。3.统计分析实验使用SPSS 21.0软件包(SPSS Inc,USA)进行统计分析,两组数据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多组数据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比较使用Bonferroni检验法,若不满足正态分布,则使用秩和检验,若数据满足正态分布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检验水平为α=0.05。结果1.动物实验结果1.1孕哺期母体铅暴露对仔鼠血铅、海马铅含量及其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不同剂量孕哺期铅暴露后,PND21仔鼠血铅和海马铅含量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Morris水迷宫结果显示,中、高暴露剂量组仔鼠的逃避潜伏期和错误次数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1.2.孕哺期母体铅暴露对仔鼠海马组织IDE和NGF蛋白表达的影响1.2.1 Western Blot结果显示,各铅暴露组仔鼠海马IDE和NGFβ蛋白表达水平较对照组均明显降低(P<0.05)。1.2.2免疫组化结果显示,高剂量铅暴露组仔鼠海马CA1区NGF免疫组化阳性反应物的平均灰度值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1.2.3免疫荧光实验结果显示,高剂量铅暴露组仔鼠海马神经元活性剂IDE免疫荧光抗体的平均光密度均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2.细胞实验结果1.醋酸铅处理对PC12细胞增殖的影响根据细胞的数量变化及形态学改变最终选择0μM、20μM、100μM和500μM醋酸铅暴露浓度及12h、24h和72h来开展后续研究。2.醋酸铅处理对PC12细胞Aβ和Aβ寡聚体表达的影响不同浓度醋酸铅暴露12h后,500μM染铅组PC12细胞Aβ的表达低于对照组(P<0.05);Aβ寡聚体蛋白在20μM染铅组细胞中的表达低于对照组(P<0.05),100μM和500μM染铅组PC12细胞Aβ蛋白的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染毒24h后,各染铅组细胞Aβ的表达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Aβ寡聚体蛋白在各染铅组细胞中的表达无明显改变(P>0.05)。染毒72h后,Aβ蛋白在100μM和500μM染铅组细胞中的表达低于对照组(P<0.05);Aβ寡聚体蛋白在各染铅组细胞中的表达均高于对照组(P<0.05)。3.醋酸铅处理对PC12细胞IGF1/IGF1R表达的影响醋酸铅暴露12h后,20μM染铅组PC12细胞IGF1的表达高于对照组(P<0.05),IGF1和IGF1R蛋白在100μM和500μM染铅组细胞中的表达均低于对照组(P<0.05)。染毒24h后,IGF1蛋白在各染铅组细胞中的表达均低于对照组(P<0.05);IGF1R蛋白在20μM和500μM染铅组细胞中的表达低于对照组(P<0.05)。染毒72h后,IGF1蛋白在各染铅组细胞中的表达均低于对照组(P<0.05);100μM和500μM染铅组细胞IGF1R的表达低于对照组(P<0.05)。4.醋酸铅处理对PC12细胞IR、p-Akt、IDE表达的影响染毒12h后,20μM染铅细胞IR的表达低于对照组(P<0.05),100μM染铅组细胞IR和p-Akt蛋白表达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500μM染铅组细胞p-Akt的表达低于对照组(P<0.05);500μM染铅组细胞IDE的表达低于对照组(P<0.05)。染毒24h后,20μM及100μM染铅组细胞IR的表达低于对照组(P<0.05);p-Akt蛋白在20μM和100μM染铅组细胞中的表达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500μM染铅组细胞p-Akt的表达量则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IDE蛋白在各染铅组细胞中的表达均低于对照组(P<0.05)。染毒72h后,IR蛋白在20μM和500μM染铅组细胞中的表达低于对照组(P<0.05);p-Akt蛋白在500μM染铅组细胞中的表达低于对照组(P<0.05);100μM及500μM染铅组细胞IDE的表达低于对照组(P<0.05)。5.醋酸铅处理对PC12细胞MAPK信号通路相关蛋白(ERK1/2、JNK1/2/3、P38)表达的影响不同浓度醋酸铅处理12h后,与对照组比较,各染铅组细胞ERK1的表达增高,而ERK2和P38蛋白表达降低(P<0.05);500μM染铅组细胞JNK1的表达低于对照组(P<0.05);20μM及100μM染铅组细胞JNK2的表达高于对照组(P<0.05);100μM及500μM染铅组细胞JNK3的表达低于对照组(P<0.05)。染毒24h后,与对照组比较,20μM染铅组细胞ERK1表达显着升高,而500μM染铅组细胞ERK1蛋白表达降低(P<0.05);ERK2蛋白在各染铅组细胞中的表达均低于对照组(P<0.05);100μM及500μM染铅组细胞JNK1的表达低于对照组(P<0.05);500μM染铅组细胞JNK2蛋白的表达低于对照组(P<0.05);20μM及500μM染铅组细胞JNK3的表达低于对照组(P<0.05);P38蛋白在100μM和500μM染铅组细胞中的表达低于对照组(P<0.05)。染毒72h后,与对照组比较,各染铅组细胞ERK2及JNK1蛋白的表达均降低(P<0.05);500μM染铅组细胞ERK1的表达低于对照组(P<0.05);100μM染铅组细胞JNK2的表达高于对照组(P<0.05),500μM染铅组细胞JNK2的表达低于对照组(P<0.05);JNK3蛋白在100μM及500μM染铅组细胞中的表达均低于对照组(P<0.05);100μM及500μM染铅组细胞P38的表达低于对照组(P<0.05)。6.醋酸铅对PC12细胞APP、INSR、AKT、IDE和IGF1/IGF1R转录水平的影响PCR结果显示,醋酸铅处理12h后,APP m RNA在各染铅组细胞中的表达无明显改变(P>0.05);20μM染铅组细胞INSR m RNA的表达低于对照组(P<0.05);各染铅组细胞AKT m RNA的表达均低于对照组(P<0.05);各实验组细胞IDE m RNA的表达无显着差异(P>0.05);20μM和100μM染铅组细胞IGF1/IGF1R m RNA的表达均低于对照组(P<0.05)。染毒24h后,20μM及100μM染铅组细胞APP m RNA的表达高于对照组(P<0.05);100μM染铅组细胞INSR m RNA的表达低于对照组(P<0.05);20μM及100μM染铅组细胞AKT m RNA的表达低于对照组(P<0.05);20μM染铅组细胞IDE m RNA的表达低于对照组(P<0.05);100μM染铅组细胞IGF1 m RNA的表达低于对照组(P<0.05),各实验组细胞IGF1R m RNA的表达无明显差异(P>0.05)。染毒72h后,20μM及100μM染铅组细胞APP m RNA的表达均低于对照组(P<0.05);仅20μM染铅组细胞INSR m RNA的表达低于对照组(P<0.05);AKT m RNA在20μM及100μM染铅组细胞中的表达低于对照组(P<0.05);IDE m RNA在各实验组中的表达无明显改变(P>0.05);20μM和100μM醋酸染铅组细胞IGF1/IGF1R m RNA的表达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1.孕哺期母体铅暴露可导致仔鼠血铅和海马铅浓度明显升高,抑制Aβ降解酶IDE及神经生长因子NGF的表达,损伤仔鼠的空间学习能力,该损伤效应呈暴露浓度依赖性。提示子代学习记忆能力障碍、脑AD样神经退行性变与孕哺期母体铅暴露密切相关。2.细胞染毒实验结果与动物研究结果相一致。醋酸铅暴露会对PC12细胞AD相关蛋白表达产生影响,该过程可能涉及胞内信号通路蛋白的异常表达。铅暴露在抑制ERK2、JNK1/3及P38蛋白表达的同时,刺激了ERK1和JNK2 MAPKs的表达。说明铅暴露可通过诱发信号通路表达异常来诱导AD样病变的产生。

朱娟娟[3](2014)在《LncRNA MEG3在肝癌细胞中的功能及作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非编码RNA(noncoding RNA, ncRNA)是近年来发现的一类在生物体内普遍存在并在生命活动中行使重要功能的RNA分子,与mRNA、tRNA和rRNA不同,其不编码蛋白质,也不直接参与蛋白质的合成。NcRNA广泛存在于从低等到高等的多种生物中,种类繁多,主要包括:miRNA(microRNA)、piRNA、gRNA、lncRNA (long noncoding RNA)等。LncRNA是一类长度大于200个碱基,缺少完整的开放阅读框,无或很少有蛋白编码能力的RNA。研究表明lncRNA在细胞生理和病理活动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并参与包括肿瘤在内的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本文研究了lncRNA异常表达与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关系。利用基因表达谱测序法和实时定量PCR检测了lncRNA在肝癌和癌旁组织间的表达,发现GAS5、NCRNA00107、NCRNA00115、SNHG6和MEG3等lncRNA在两种组织间存在显着性的差异表达。通过构建lncRNA真核表达载体,并在癌细胞中过表达,运用实时定量PCR、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免疫印迹、表达谱芯片、RNA-pulldown和RIP等技术,发现MEG3通过与p53蛋白相互作用延长p53蛋白的半衰期,促进p53的转录活性,进而抑制肝癌细胞增殖,促进肝癌细胞凋亡。本研究还通过Arraystar Human LncRNA Microarray V2.0芯片对肝细胞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所有差异表达的lncRNA和mRNA进行了大规模分析,获得了肝癌相关lncRNA,并构建了lncRNA-mRNA共表达网络,为深入研究肝癌发生发展过程中lncRNA的作用机制提供了基础。取得的主要进展有:1.通过基因表达谱测序分析,发现肝癌组织中部分lncRNA异常表达,定量PCR结果显示GAS5、NCRNA00107、NCRNA00115和SNHG6在肝细胞癌组织中表达升高,而MEG3表达显着下降。2. MEG3具有抑制肝癌细胞增殖及克隆形成的能力,在肝癌细胞HepG2细胞中过表达MEG3可以显着地促进细胞凋亡。3. MEG3可调控p53的转录活性及其靶基因的表达。过表达MEG3可导致p53蛋白水平增加,并促进p53的转录活性。4. RNA pulldown和RIP实验证明MEG3与p53直接相互作用,并发现p53通过其DNA结合结构域与MEG3结合。MEG3截短体的荧光素酶实验结果证明全长MEG3对于其促进p53转录活性的作用是必需的。5.通过lncRNA芯片及统计分析发现有214条lncRNA和338条mRNA与肝癌相关。针对338条mRNA进行GO分析,结果显示富集最显着的生物学过程包括细胞代谢过程、细胞组成成分组装、细胞周期过程和对化学刺激物的反应过程。6.在3对肝癌和癌旁样本中采用实时定量PCR验证了芯片中50条差异表达的lncRNA,结果显示40/50的lncRNA表达趋势与芯片结果是一致的。在19对肝癌和癌旁样本中通过实时定量PCR检测了从芯片结果中筛选的8个lncRNA,结果显示这些lncRNA的表达变化与芯片结果基本一致。同时,还发现这些lncRNA及其周边编码蛋白基因在肝癌及癌旁组织的表达变化趋势基本一致。7.构建了肝癌相关lncRNA-mRNA共表达网络。采用生物信息学分析3例肝癌和癌旁组织的lncRNA芯片的结果,在全基因组范围内寻找在肝癌发生发展过程中差异表达的lncRNA和mRNA。根据其表达变化差异,构建了lncRNA-mRNA共表达网络。综上所述,本论文揭示了在肝癌中异常表达的lncRNAMEG3能结合p53蛋白,影响其半衰期和转录活性,进而抑制肝癌细胞增殖,促进细胞凋亡。同时,利用lncRNA芯片及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了一批肝癌相关lncRNA,并构建了肝癌相关lncRNA-mRNA共表达网络,为从全基因组范围内研究肝癌发病机制提供了一定的基础。

韩霄帆[4](2014)在《人类大脑基底节钙化致病基因SLC20A2果蝇研究模型的建立》文中研究指明特发性基底节钙化(IBGC)是人类的一种先天性神经系统疾病,又称Fahr病。患者的基底节和其它大脑区域呈现对称性钙化。目前,国际合作研究团队已经成功发现并克隆了IBGC的第一个致病基因SLC20A2,该基因编码一种跨膜蛋白PiT2,与无机磷的跨膜转运有关。果蝇基因CG42575(dSLC20A2)是人类特发性基底节钙化致病基因SLC20A2的同源基因。dSLC20A2位于果蝇的第三号染色体上,全长约11kb,编码一种由667个氨基酸组成的钠离子依赖型磷酸盐跨膜转运蛋白。该蛋白与人类基因SLC20A2编码的PiT2蛋白的一致性达到了42%。我们以果蝇基因dSLC20A2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一系列的转基因果蝇工具株,包括定点突变果蝇、部分缺失突变体、无功能的突变体和带有GFP标签的高表达果蝇等,希望能够为人类SLC20A2基因致病机理的研究提供参考。我们已经利用定点突变技术和显微注射的方法获得了4种与人类IBGC患者具有相同位点错义突变的果蝇疾病模型。我们通过高表达带有GFP标签的转基因果蝇发现dSLC20A2可以定位于果蝇三龄幼虫的大脑及神经肌肉接头(neuromuscular junction, NMJ)。另外,我们还发现在神经系统高表达dSLC20A2-S588W可以导致果蝇三龄幼虫神经突触发育异常。该IBGC的果蝇研究模型的建立将为解析dSLC20A2基因的功能特别是在神经系统中的功能提供重要的研究工具。

李晓一[5](2014)在《我国基因检测技术的发展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起始于1990年的人类基因组计划(human genome project,HGP)完成之后,基因工程的发展日新月异,目前已应用于医药卫生、农牧业、食品工业、环境保护等众多领域,基因检测便是其中的重要应用之一。近些年来,中国经济一直保持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部分高收入群体对健康的需求大幅度提升;同时,生物学、医学、信息技术等学科的发展与结合使以预防疾病、维护健康为中心的医疗模式成为可能;高通量第二代测序技术的发展,使基因检测开始逐步推向大众。由于基因检测行业缺乏相关政府部门监管,目前市场运营的检测公司良莠不齐。除基因检测的效度评价问题常常被商家和消费者所忽视外,还存在商家夸大宣传、利润过高,以及伴随基因检测信息的基因歧视、保密性等一系列社会问题。本文对国内及国外基因检测服务的发展现状(包括技术发展、检测机构、检测项目、价格收费)及发展环境(包括政治、经济、社会、医学及行业环境等)进行了系统阐述,并基于此对国内基因检测行业公司的发展战略进行了详细分析,提出了相应的战略保障方案,以此为基因检测行业的健康、科学、有序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荆伟[6](2008)在《扬子鳄微卫星位点的筛选及其多态性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扬子鳄(Alligator sinensis)是我国特有的珍稀濒危保护动物。虽然扬子鳄饲养种群近年来有了较大发展,但由于奠基者效应,已发现子代繁殖衰退的迹象。随着重引入工程的启动,正确评价扬子鳄种群的遗传多样性现状,从而制定更加有效的保护策略,已成为当务之急。本研究利用磁珠富集法,筛选扬子鳄自身的多态性微卫星位点,同时利用这些位点对两个扬子鳄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和种群结构进行了比较分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共挑取4000个克隆,检测后得到260个阳性克隆。随机抽取其中的150个克隆进行测序,其中92个序列可供设计微卫星引物,56对引物能成功扩增出预期大小的产物。对这56对引物进行多态性检测后,最终获得扬子鳄的11个多态性微卫星位点。2.57只扬子鳄经以上11个多态性微卫星位点检测后,共获得31个等位基因,平均每个位点的等位基因数为2.82个。其中,有4个等位基因(Alsi05-1;Alsi06-1;Alsi07-1;Alsil0-1)为长兴本土种群所特有,1个等位基因(Alsi05-2)为美国重引入种群所特有。11个位点的平均多态信息含量(PIC)为0.384。3.对所筛选的11个多态性微卫星位点进行了个体识别机率的有效性评估。结果显示,累计个体识别机率达到了0.9998,表明这些微卫星标记可被用于扬子鳄圈养种群的遗传谱系构建和重引入奠基种群的个体筛选。4.利用8对跨物种的多态性微卫星引物进行了群体检测分析,其中6对引物得到了有效性扩增,从而加上之先前筛选的11个多态性微卫星位点,本文得到的扬子鳄父权鉴定概率达到了0.991,达到了预期的研究效果。5.利用BAPS(Bayesian Analysis of Population Structure)软件在未知种群信息的前提下对57只扬子鳄个体进行类群分析,发现这些个体可以被划分为2个种群(长兴本土种群和美国重引入种群)。同时遗传混合分析显示,长兴种群和美国重引入种群虽然存在着一定程度的遗传差异,但是两者间出现了一定的混合。6.微卫星分析结果显示,扬子鳄种群的遗传多样性较低,但长兴本土种群和美国重引入种群均具有自身特有的稀有等位基因。因此,基于保护扬子鳄这一极度濒危物种的遗传多样性之目的,作者建议在野外放归或重引入工程中,管理者以选取不同地域(种群)的个体组成扬子鳄的奠基种群为佳。

丁君[7](2008)在《几种经济海胆的种间杂交和雌核发育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海胆是一类比较常见的海洋无脊椎动物,分类上属于棘皮动物门(Echinodermata)、游走亚门(Eleutherozea)、海胆纲(Echinoidea)。全世界现存的海胆约有850种,但迄今被较好开发利用并能形成规模性渔获量的经济种类不超过30种。由于其所具备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保健功能,海胆一直以来受到亚洲、地中海地区及西方各国民众的喜爱。上世纪80年代,海胆的繁育和养殖工作在我国逐步开展,90年代中期以后,我国海胆的主产区-辽宁和山东省,每年可生产10000000枚海胆苗种(1.0-1.5cm)。海胆的养殖方式包括海上浮筏养殖和室内工厂化养殖。我国主要的海胆养殖品种包括虾夷马粪海胆、马粪海胆、南方紫海胆、光棘球海胆和黄海胆。本论文进行了光棘球海胆、虾夷马粪海胆、南方紫海胆之间,虾夷马粪海胆、马粪海胆之间的种间杂交工作,经过22个月的培养,获得6种种间杂交海胆,其中4种杂交海胆在壳径、壳高、体重、性腺重、性腺指数方面体现出杂种优势,具有在生产中应用的潜力;本研究还对虾夷马粪海胆、马粪海胆自交及杂交群体进行了一般营养成分和脂肪酸含量分析,结果显示,杂交组的粗蛋白含量显着高于自交组,同时,杂交组海胆的脂肪酸含量也与自交组存在差异,海胆性腺中的脂肪酸是海胆主要特征性营养物质,比对杂交海胆与亲本海胆的脂肪酸含量,可为研究杂交海胆性腺的物质代谢找到线索。本研究还对不同种海胆及杂交海胆的免疫酶及免疫细胞活性进行了研究,将海胆体腔细胞分为4种类型,即:色素细胞、纤毛游走细胞、变形吞噬细胞和无色球形细胞,分析6种自交、杂交海胆体腔液中酸性磷酸酶(ACP)、碱性磷酸酶(ALP)、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溶菌酶(LSZ)的酶活力显示,不同种海胆体腔液中的酶活力之间存在差异,但差异均不显着(p>0.05%)。本论文还进行了海胆雌核发育的研究工作,采用紫外线照射精子的方法获得了虾夷马粪海胆和马粪海胆的单倍体胚胎,利用静水压方法抑制马粪海胆单倍体胚胎的第一次有丝分裂,使部分单倍体胚胎二倍化,二倍化率与处理的起始时间、持续时间和处理压力均有关系。静水压处理海胆单倍体胚胎的有效条件为处理压力60-65MPa,起始时间为受精后185-210min,持续时间3-5min。当静水压为60 Mpa,持续时间5min,处理起始时间为受精后195min时,单倍体率为58.62%组的二倍化率升高了17.23%;当静水压为60 Mpa,持续时间为5min,处理起始时间为受精后205min时,单倍体率为89.73%组的二倍化率升高了12.09%,并且这种二倍化率的升高伴随着单倍体率的降低,进一步说明静水压处理可诱导马粪海胆雌核发育。通过细胞学观察发现:紫外线照射会引起的海胆精子结构的损伤;海胆单倍体胚胎的发育过程中有DCB小体的存在。本论文还采用磁珠富集法获得了黄海胆的微卫星序列103个,并根据其两翼序列,设计、合成30对引物,扩增结果显示,27对引物在马粪海胆、虾夷马粪海胆、黄海胆和光棘球海胆中均可获得PCR扩增产物,8对产生多态性,表明这批微卫星引物具有较好的通用性。另外,本研究还根据2006年公布的紫球海胆基因组序列,采用“微卫星捕获者”软件,获得了约680个的微卫星序列,设计、合成、筛选出160对引物。大量的微卫星DNA引物获得为海胆遗传图谱构建、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等方面的工具提供必要的分析工具。本研究还利用3对微卫星引物对3个混养家系的30个个体成功进行了亲子鉴定,为进一步开展海胆亲缘关系鉴定和个体识别奠定了基础。

张靖[8](2006)在《X染色体上系列微卫星遗传标记与NS-XLMR儿童智力性状的关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论文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工作,第一部分利用基于X染色体上系列微卫星标记位点与非特异性精神发育迟滞之间的关联分析,研究了该疾病在X染色体上Xq12至Xq22.3区域内的易感座位;第二部分通过对X连锁的非特异性精神发育迟滞患者智力测验中不同认知能力方面的比较,研究了系列微卫星标记位点中阳性多态标记与言语智商和操作智商之间的关系。 精神发育迟滞现象是一种认知能力发展和智力成就水平的缺陷,往往与年龄相关。精神发育迟滞的一般人群患病率大约在0.5%-2%之间,智测成绩比人群内平均值低两个标准差(或IQ值低于70)。遗传分析研究显示,男性精神发育迟滞的易患可能性要超过女性,特别是在临床诊断为轻度(Mild)到中度(Moderate)精神发育迟滞的范围之内(IQ分数在35—70之间)。这一现象很大程度上被认为是由于X连锁突变所造成的。有充分证据表明,导致精神发育迟滞的X染色体连锁的基因在个体脑功能差异方面也起着重要作用。我们首次利用秦巴山区63名轻度精神发育迟滞男性儿童患者和196名正常男性儿童在X染色体上的特定区域进行了微卫星遗传标记的多态性关联分析。在所选择的系列标记中,DXS7132、DXS1191、DXS1230、DXS1072、DXS6804显示出病例组和正常对照组遗传标记多态性在人群中分布的显着性差异(P<0.01),说明这些标记位点和X连锁的非特异性精神发育迟滞之间存在显着关联。对系列微卫星标记位点中阳性多态标记与言语智商和操作智商之间关系的研究表明,这些阳性标记位点影响患病个体的操作智商比言语智商的程度更为明显。以往研究也提示,在X染色体上Xq12至Xq22.3区域内存在备选基因与X连锁的非特异性精神发育迟

楼蓉[9](2002)在《FMRP、PS1和PS2相互作用蛋白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学习和记忆是人脑重要的功能。本工作着重研究导致智力低下的脆性X智力低下蛋白FMRP以及阿尔茨海默疾病相关的早老蛋白PS1和PS2的相互作用蛋白,进一步探讨FMRP蛋白以及早老蛋白PS1和PS2的功能和可能涉及的信号传导途径,并为疾病发病机制的研究提供新的线索。 一、FMRP与NM23 H2相互作用的研究 脆性X综合症是最常见的遗传性智力低下疾病,其致病基因FMR1编码FMRP蛋白。现已鉴定出十种与FMRP相互作用的蛋白,并发现FMRP能运载特定的mRNAs,调控mRNAs的翻译;FMRP还参与调节树突突触后蛋白的合成和树突棘的成熟。我们试图通过筛选人脑海马文库,进一步寻找与FMRP相互作用蛋白,研究FMRP的功能和可能涉及的信号传导途径。 选用14外显子出核信号序列突变的全长FMRP筛选人脑海马cDNA文库(本室梅品超博士构建)。得到一阳性克隆,测序证明它是人核苷酸二磷酸激酶亚基B(NDK/NM23 H2)。运用双向的酵母双杂交体系证实了FMRP与NM23 H2的相互作用。利用十种FMRP异构体,进行双向酵母双杂交实验,发现NM23 H2与FMRP的作用区域定位于FMRP外显子1-11,与第12-17外显子无关;FMRP外显子1-6和2-7不能单独与NM23 H2相互作用。为进一步证实FMRP和NM23 H2的相互作用,通过细胞免疫共沉淀实验在体内发现,FMRP能与NM23 H2相互共沉淀,证明了FMRP确实能与NM23 H2相互作用,并且这种相互作用是特异的。我们正运用细胞免疫荧光和共聚焦实验观察它们在细胞内的定位和定位区域的变化,并寻找相关的信号途径。 NM23 H2是一种肿瘤转移抑制子,能激活c-myc的转录并参与细胞的生长分化;还能催化合成除ATP之外的其他三种NTP,而NTP是DNA/RNA合成的底物。近来发现NM23能结合Rad,参与Ras信号途径。FMRP可能通过结合NM23 H2来参与Ras相关的信号途径,调节神经元的发育和树突棘的成熟。也可能通过与NM23 H2的结合,作为胞内RNA含量变化的信号,间接地参与基因的表达调控;或通过调节NM23 H2的NTP合成酶活性,改变RNA底物NTP的浓度,反过来调节RNA的代谢。

吕正兵,夏颖,张林普,蒋玉麟[10](2000)在《基因工程在疾病防治及药物研制上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

二、美科学家发现脆性X综合症的基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美科学家发现脆性X综合症的基因(论文提纲范文)

(1)生命伦理视角下基因检测受检者的权利保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2.基因检测技术的产生与发展
    2.1 基因检测技术产生的背景
        2.1.1 基因研究的深入与理论知识的丰富
        2.1.2 测序技术的发展与人类基因组计划的进行
        2.1.3 遗传疾病的危害与病理的探究
    2.2 基因检测技术的概念与特点
        2.2.1 基因检测技术的概念
        2.2.2 基因检测技术的特点
    2.3 基因检测技术的发展
        2.3.1 基因检测技术的现状与发展
        2.3.2 基因检测技术面临的冲突与挑战
3.基因检测技术涉及受检者权利的潜在伦理问题
    3.1 受检者的权利内容
        3.1.1 基因平等权
        3.1.2 基因自主权
        3.1.3 基因隐私权
    3.2 基因检测技术可能挑战受检者权利的主要形式
        3.2.1 关于基因平等权——基于基因的歧视
        3.2.2 关于基因自主权——知情同意的缺失
        3.2.3 关于基因隐私权——基因隐私受干涉
4.基于生命伦理学的基因检测受检者权利保护
    4.1 生命伦理对受检者权利保护的责任由来
    4.2 生命伦理为受检者权利保护提供的理论规范
        4.2.1 尊重自主原则
        4.2.2 不伤害原则
        4.2.3 有利原则
        4.2.4 公正原则
    4.3 生命伦理对受检者权利保护进行的实践指导
        4.3.1 个人——学习理论知识与树立维权意识
        4.3.2 机构——开展专项培训与加强自我监管
        4.3.3 社会——科学宣传教育与舆论监督导向
        4.3.4 国家——完善管理办法与健全法律制度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2)铅致阿尔茨海默症样变神经毒性及对相关通路蛋白表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索引
1. 引言
2. 孕哺乳期母体铅暴露对仔鼠神经生长发育及AD相关蛋白的影响
    2.1 前言
    2.2 体内实验技术路线
    2.3 材料
        2.3.1 研究对象
        2.3.2 主要药品与试剂
        2.3.3 主要仪器和耗材
        2.3.4 主要溶液的配制
    2.4 方法
        2.4.1 动物模型的建立与分组
        2.4.2 取材方法
        2.4.3 Morris水迷宫测试
        2.4.4 血铅和海马铅的提取与检测
        2.4.5 石蜡切片制作
        2.4.6 免疫组化实验
        2.4.7 免疫荧光显微术和DAPI(细胞核染色)
        2.4.8 Western blot分析
        2.4.9 统计分析
    2.5 体内实验结果
        2.5.1 仔鼠出生体重和PND21体重在各实验组的差异表达
        2.5.2 血铅和海马铅在各实验组的差异表达
        2.5.3 孕哺期母体铅暴露对仔鼠学习和记忆能力的影响
        2.5.4 海马NGF蛋白在各实验组的差异表达
        2.5.5 海马IDE蛋白在各实验组的差异表达
    2.6 讨论
        2.6.1 铅暴露对仔鼠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及与AD相关分子的关联
        2.6.2 孕哺期母体铅暴露对仔鼠海马NGFβ蛋白表达的影响
        2.6.3 孕哺期母体铅暴露对仔鼠海马IDE蛋白表达的影响
    2.7 小结
3. 铅致PC12细胞AD样损伤效应及对胰岛素/Pi3k/Akt和MAPKs信号通路蛋白表达的影响
    3.1 前言
    3.2 体外技术路线图
    3.3 材料
        3.3.1 研究对象
        3.3.2 主要药品与试剂
        3.3.3 主要仪器设备
        3.3.4 溶液的配制
    3.4 方法
        3.4.1 PC12细胞株培养
        3.4.2 MTT实验
        3.4.3 醋酸铅染毒
        3.4.4 Western blot分析
        3.4.5 Real-time PCR
        3.4.6 数据统计
    3.5 细胞实验结果
        3.5.1 MTT实验及醋酸铅对PC12细胞形态的影响
        3.5.2 醋酸铅对PC12细胞Aβ和Aβ寡聚体蛋白表达的影响
        3.5.3 醋酸铅对PC12细胞IR、p-Akt和IDE蛋白表达的影响
        3.5.4 醋酸铅对PC12细胞IGF1和IGF1R蛋白表达的影响
        3.5.5 醋酸铅对PC12细胞MAPK信号通路相关蛋白(ERK1/2、JNK1/2/3、P38)表达的影响
        3.5.6 醋酸铅对PC12细胞APP、INSR、AKT、IDE和IGF1/IGF1R转录水平的影响
    3.6 讨论
        3.6.1 AD发病机制的假说
        3.6.2 铅暴露对PC12细胞APP mRNA表达的影响
        3.6.3 铅暴露对PC12细胞总Aβ和Aβ寡聚体蛋白表达的影响
        3.6.4 铅暴露对PC12细胞IR蛋白和INSR基因表达的影响
        3.6.5 铅暴露对PC12细胞IGF1/IGF1R分子表达的影响
        3.6.6 铅暴露对PC12细胞p-Akt、IDE蛋白和AKT、IDE基因表达的影响
        3.6.7 铅暴露对PC12细胞MAPKs级联信号通路蛋白ERK1/2、JNK1/2/3、P38蛋白表达的影响
    3.7 小结
结论
创新点
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综述 阿尔茨海默症发病机理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致谢

(3)LncRNA MEG3在肝癌细胞中的功能及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注释表
第一章 绪论
    1.1 长链非编码 RNA 概述
    1.2 LncRNA 的生物学功能
        1.2.1 表观遗传学调控
        1.2.2 转录调控
        1.2.3 转录后调控
    1.3 LncRNA 与疾病
        1.3.1 LncRNA 与肿瘤
        1.3.2 LncRNA 与神经退行性疾病
    1.4 LncRNA 研究策略
        1.4.1 高通量分析 lncRNA 表达
        1.4.2 海量数据分析和鉴定
        1.4.3 LncRNA 和蛋白相互作用研究方法
    1.5 MEG3 的发现、特征及功能
第二章 LncRNAMEG3 在肝癌细胞中的功能及作用机制研究
    2.1 实验材料
        2.1.1 组织标本
        2.1.2 菌株、细胞系及质粒
        2.1.3 主要仪器
        2.1.4 主要试剂与材料
        2.1.5 主要溶液的配制
        2.1.6 引物和 siRNA 序列
    2.2 实验方法
        2.2.1 细胞培养
        2.2.2 总 RNA 的提取和实时定量 PCR
        2.2.3 构建 MEG3 表达载体
        2.2.4 细胞转染
        2.2.5 MEG3 稳定株的筛选
        2.2.6 CCK8 检测细胞增殖和克隆形成实验
        2.2.7 细胞周期和凋亡检测
        2.2.8 Western blot
        2.2.9 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
        2.2.10 RNA pulldown 和 RNA 免疫共沉淀
        2.2.11 p53 蛋白半衰期检测
    2.3 实验结果
        2.3.1 基因表达谱测序筛选肝癌组织中差异表达 ncRNA
        2.3.2 部分 lncRNA 在肝癌组织中表达失调
        2.3.3 MEG3、GAS5、SNHG6 和 NCRNA00107 表达载体构建
        2.3.4 MEG3 抑制肝癌细胞增殖
        2.3.5 MEG3 促进肝癌细胞凋亡
        2.3.6 MEG3 增强 p53 转录活性
        2.3.7 MEG3 与 p53 相互作用
        2.3.8 MEG3 调控 p53 下游靶基因
    2.4 讨论和总结
        2.4.1 讨论
        2.4.2 总结
第三章 基于芯片分析肝癌中的 lncRNA 表达模式
    3.1 实验材料
        3.1.1 病人肿瘤样本
        3.1.2 主要试剂与材料
        3.1.3 主要仪器
        3.1.4 引物
    3.2 实验方法
        3.2.1 组织总 RNA 提取和实时定量 PCR
        3.2.2 芯片分析和生物信息学分析
    3.3 实验结果
        3.3.1 肝癌和癌旁组织 RNA 鉴定
        3.3.2 肝癌组织中 lncRNA 和 mRNA 的表达谱
        3.3.3 LncRNA 分类和亚类分析
        3.3.4 差异表达 mRNA 的功能富集
        3.3.5 差异表达 lncRNA 的基因组位置
        3.3.6 LncRNA-mRNA 共表达网络
        3.3.7 部分 lncRNA 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失调
    3.4 讨论和总结
        3.4.1 讨论
        3.4.2 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致谢

(4)人类大脑基底节钙化致病基因SLC20A2果蝇研究模型的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模式生物果蝇
        1.1.1 果蝇作为模式生物的优势
        1.1.2 果蝇的应用
        1.1.3 Gal4/UAS组织特异性表达系统简介
        1.1.4 基于P因子的果蝇转基因技术
    1.2 研究背景及目的
        1.2.1 IBGC疾病简介
        1.2.2 研究目的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果蝇品系
        2.1.2 主要仪器
        2.1.3 主要试剂
        2.1.4 实验所用抗体
    2.2 果蝇的遗传学操作
        2.2.1 果蝇基础培养基的配制方法
        2.2.2 雌雄果蝇的鉴别
        2.2.3 处女蝇的挑选方法
    2.3 UAS-dSLC20A2高表达转基因果蝇的构建
        2.3.1 重组质粒UAS-dSLC20A2的构建
        2.3.2 显微注射
        2.3.3 转基因果蝇的定位及平衡
    2.4 点突变果蝇工具的构建
        2.4.1 点突变重组质粒的构建
        2.4.2 显微注射以及筛选定位
    2.5 UAS-dSLC20A2-GFP转基因果蝇的构建
        2.5.1 UAS-dSLC20A2-GFP重组质粒的构建
        2.5.2 显微注射以及筛选定位
    2.6 缺失突变果蝇工具株的构建
        2.6.1 Ends-out法获取缺失突变果蝇
        2.6.2 利用P因子非精确跳出获取缺失突变果蝇
    2.7 果蝇三龄幼虫的解剖与免疫染色
        2.7.1 三龄幼虫的解剖
        2.7.2 免疫染色
        2.7.3 图片采集
    2.8 Anti-dSLC20A2多克隆抗体的制备
第三章 实验结果
    3.1 果蝇与人类SLC20A2的同源基因是CG42575
    3.2 dSLC20A2高表达转基因果蝇的获得
    3.3 dSLC20A2的S588W位点突变造成果蝇大脑神经突触发育异常
    3.4 带有GFP标签的dSLC20A2高表达转基因果蝇的获得
    3.5 dSLC20A2在果蝇体内的定位
        3.5.1 dSLC20A2定位于果蝇大脑神经细胞膜上
        3.5.2 dSLC20A2定位于神经肌肉接头处
    3.6 缺失突变果蝇
第四章 结论及讨论
    4.1 结论
    4.2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5)我国基因检测技术的发展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基因与基因突变
        1.1.2 基因工程
        1.1.3 基因检测
        1.1.4 国内基因检测发展概况
    1.2 研究意义
    1.3 本文结构
第二章 基因检测的应用及评估方法
    2.1 基因检测的应用
        2.1.1 单基因/染色体遗传疾病诊断与带因筛检
        2.1.2 临床预防医学:多基因遗传疾病基因检测
        2.1.3 临床个体化医疗:药物基因体学
        2.1.4 先天体质/特质潜能分析
        2.1.5 身份鉴识/亲子关系鉴定/追溯祖源
    2.2 基因检测的评估方法
第三章 基因检测的发展现状分析
    3.1 实验方法与技术
        3.1.1 传统分子生物学方法
        3.1.2 基因测序
        3.1.3 基因芯片
        3.1.4 新技术
        3.1.5 技术进步的意义
    3.2 检测项目
        3.2.1 国内基因检测项目
        3.2.2 境外基因检测项目
    3.3 检测机构
        3.3.1 国内检测机构
        3.3.2 国外检测机构
    3.4 检测费用
        3.4.1 国内检测费用
        3.4.2 国外检测费用
第四章 基因检测行业发展环境分析
    4.1 宏观环境分析
        4.1.1 政策法律环境
        4.1.2 经济环境
        4.1.3 社会环境
    4.2 微观环境分析
        4.2.1 渠道企业
        4.2.2 竞争者
        4.2.3 市场需求特点
第五章 基因检测行业发展战略研究
    5.1 行业发展战略基本概念
    5.2 行业发展战略规划
        5.2.1 行业发展战略规划概念
        5.2.2 行业发展战略方案设计
    5.3 行业发展战略分析
        5.3.1 宏观环境战略分析
        5.3.2 行业环境战略分析
    5.4 E公司战略方案设计
        5.4.1 E公司内部环境分析
        5.4.2 E公司战略方案设计
    5.5 战略方案评价方法
        5.5.1 客观评价方法
        5.5.2 主观评价方法
    5.6 行业发展的基本战略选择
        5.6.1 三种基本竞争战略
        5.6.2 三种基本战略特点分析
        5.6.3 E公司基本战略分析
    5.7 行业发展的战略分析方法
        5.7.1 SWOT分析法
        5.7.2 E公司SWOT分析
    5.8 行业发展的战略实施
        5.8.1 组织结构
        5.8.2 战略计划
        5.8.3 资源配置
    5.9 行业发展的战略控制
        5.9.1 拟定标
        5.9.2 控制技术方法
        5.9.3 控制类型
第六章 基因检测行业战略保障研究
    6.1 国家政策的支持与规范管理
    6.2 增强保密性以避免基因歧视
    6.3 完善基因检测评价模型与方法
    6.4 检测技术的发展与费用的下降
    6.5 检测和医学相关人才的培养
    6.6 大众对基因检测的正确认识
    6.7 行业及企业战略管理者的能力
第七章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6)扬子鳄微卫星位点的筛选及其多态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前言
    一、扬子鳄研究概述
        1 扬子鳄的生态习性和历史分布
        2 扬子鳄的种群现状及保护研究
        3 扬子鳄的遗传学与分子生物学研究
    二、微卫星DNA标记及其应用
        1 微卫星DNA的结构、原理及遗传特性
        2 微卫星分子标记技术的改进与发展
        3 微卫星DNA作为分子标记的优点
        4 微卫星分子标记在保护遗传学中的应用
    三、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部分 材料和方法
    一、材料
        1 样品
        2 主要试剂
        3 所用限制性内切酶和接头序列
        4 主要仪器设备
    二、方法
        1 基因组DNA提取
        2 含微卫星重复的DNA片段筛选
        3 引物设计与检测
        4 多态性微卫星位点的筛选
        5 数据处理和分析
第三部分 结果与讨论
    一、结果
        1 微卫星检测结果
        2 扬子鳄种群遗传结构分析
        3 微卫星位点的数据分析
    二、讨论
        1 微卫星DNA用于扬子鳄种群遗传多样分析的可行性
        2 微卫星位点的多态性检测方法的比较
        3 微卫星DNA检测中的“鬼影带”
        4 两个扬子鳄种群的遗传多样性比较
        5 扬子鳄的遗传多样性保护对策和研究展望
本研究的主要成果及创新点
    1.本研究的主要成果
    2.本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7)几种经济海胆的种间杂交和雌核发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我国主要经济海胆生物学特征及生物技术研究
    1.1 我国经济海胆的分类及生物学特征
        1.1.1 世界的主要经济海胆种类及分布
        1.1.2 我国主要经济海胆种类及生物学特征
    1.2 杂交海胆的生物学技术及生物学特征
        1.2.1 杂交育种原理及亲本选择
        1.2.2 杂种优势的形成和利用
        1.2.3 杂交育种的意义
        1.2.4 杂交育种方式
        1.2.5 杂交育种技术
        1.2.6 杂交育种操作程序和方法
        1.2.7 杂交海胆的生物学技术研究进展
        1.2.8 国内外杂交海胆研究进展
        1.2.9 杂交海胆的生物学特征及存在的问题
    1.3 我国水生动物雌核发育研究的进展
        1.3.1 天然雌核发育鱼类的发现
        1.3.2 人工雌核发育的诱导及鉴别
        1.3.3 海洋经济动物雌核发育的生物学特征
        1.3.4 雌核发育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
        1.3.5 雌核发育研究进展和展望
    1.4 微卫星技术及其在海洋经济动物中的应用
        1.4.1 微卫星DNA序列特征
        1.4.2 微卫星DNA的功能
        1.4.3 微卫星DNA标记的特征
        1.4.4 微卫星标记突变机理
        1.4.5 微卫星标记的制备策略
        1.4.6 微卫星引物设计及其原则
        1.4.7 微卫星DNA的检测方法
        1.4.8 微卫星标记技术的应用
        1.4.9 微卫星标记在水生生物中的应用
        1.4.10 微卫星分析存在的问题
    参考文献:
2 海胆杂交育种研究
    2.1 我国北方三种经济海胆生长及杂交优势研究
        2.1.1 材料与方法
        2.1.2 结果
        2.1.3 讨论
    2.2 虾夷马粪海胆与马粪海胆杂交的初步研究
        2.2.1 材料与方法
        2.2.2 结果
        2.2.3 讨论
    2.3 虾夷马粪海胆、马粪海胆及其杂交海胆的营养成分分析
        2.3.1 材料与方法
        2.3.2 结果
        2.3.3 讨论
    2.4 不同种海胆及杂交海胆体腔细胞及体液酶活力初步研究
        2.4.1 材料与方法
        2.4.2 结果
        2.4.3 讨论
3 海胆雌核发育研究
    3.1 虾夷马粪海胆雌核发育单倍体胚胎的初步研究
        3.1.1 材料与方法
        3.1.2 结果
        3.1.4 讨论
    3.2 马粪海胆雌核发育的初步研究
        3.2.2 材料和方法
        3.2.3 结果
        3.2.4 讨论
    3.3 诱导马粪海胆雌核发育过程中的细胞学观察
        3.3.1 材料与方法
        3.3.2 结果
        3.3.3 讨论
4 海胆微卫星DNA序列获得及引物设计开发
    4.1 雌珠富集法制备海胆微卫星及引物设计与筛选
        4.1.1 材料与方法
        4.1.2 结果
        4.1.3 讨论
    4.2 大批量海胆微卫星DNA有效引物的获得
        4.2.1 材料与方法
        4.2.2 结果
        4.2.3 讨论
    4.3 利用微卫星标记方法对虾夷马粪海胆进行亲子鉴定
        4.3.1 材料和方法
        4.3.2 结果
        4.3.3 讨论
    参考文献:
结论
创新点与展望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个人情况简介

(8)X染色体上系列微卫星遗传标记与NS-XLMR儿童智力性状的关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前言:精神发育迟滞的行为遗传学研究概况
    第一节 精神发育迟滞(弱智)
        1.1 精神发育迟滞(弱智)的定义
        1.2 精神发育迟滞(弱智)的临床诊断标准及流程
        1.3 智力的定义
        1.4 智力的测量
    第二节 NS-XLMR的分子遗传学研究
        2.1 X染色体连锁的精神发育迟滞
        2.2 X染色体连锁的非特异性精神发育迟滞
    第三节 NS-XLMR相关基因研究的策略
        3.1 人类行为、精神疾病的基因组学及遗传学研究方法
        3.2 连锁分析研究
        3.3 等位基因关联研究
        3.4 备选基因研究
        3.5 完善图谱研究
        3.6 动物模型的遗传学研究
        3.7 后基因组时代的人类单倍型图谱计划
        3.8 小结: 后基因组时代的个体差异研究
    第四节 本研究的内容、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实验的理论依据及实验设计
    第一节 分子遗传标记及其应用
    第二节 微卫星DNA的概念及在研究中的应用及优点
    第三节 微卫星标记的分析步骤
第三章 实验的材料、方法和内容
    第一节 研究材料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微卫星遗传标记的选用
        1.3 血样的采集及基因组DNA的提取
        1.4 引物设计
        1.5 标记扩增产物的电泳检测
    第二节 实验系统的可重复性检测
        2.1 PCR扩增系统、PCR产物凝胶电泳分型结果的重复性检测
        2.2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系统间误差的校正
    第三节 主要实验仪器和试剂
第四章 实验结果和分析
    第一节 病例-对照卡方检验结果分析
    第二节 病例组和对照组组内智力测验成绩的方差分析
    第三节 病例组内NS-XLMR个体言语智商和操作智商的配对t检验
第五章 讨论
    1 非特异性精神发育迟滞患者的群体遗传学特征
    2 非特异性精神发育迟滞在X染色体上可能的易感区段
    3 X连锁的非特异性精神发育迟滞智力缺损的某些特点
    4 X染色体易感座位备选基因的探索
    5 后续可能进行的实验探索
    6 结论
参考文献

(9)FMRP、PS1和PS2相互作用蛋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FMRP相互作用蛋白的研究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内容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常规实验方法
        2.3 诱饵蛋白重组质粒pGBT9/FMRP iso1.1和FMR1各种异构体的构建
        2.4 五月龄人胚海马酵母双杂交cDNA文库鉴定
        2.5 酵母菌株的保存与表现型验证
        2.6 酵母感受态细胞的质粒共转化
        2.7 文库的筛选
        2.8 β半乳糖苷酶活性的定性检测
        2.9 酵母质粒的提取与转化
        2.10 PCR方法扩增AD文库质粒以及从大肠杆菌HB101里的回收
        2.11 假阳性相互作用的排除
        2.12 DNA序列测定及同源性分析
        2.13 全长捕获蛋白杂交体质粒的构建
        2.14 FMRP与NM23 H2的相互作用以及作用区域的定位
        2.15 真核表达克隆的构建
        2.16 细胞复苏及传代
        2.17 COS7细胞的瞬时转染
        2.18 培养细胞蛋白的提取
        2.19 Bradford法测定蛋白含量
        2.20 免疫沉淀
        2.21 Western Blot(Immunoblotting)
    3 实验结果
        3.1 诱饵蛋白杂交体质粒的构建
        3.2 五月龄人胚海马酵母双杂交cDNA文库的鉴定
        3.3 酵母菌Y190、CG1945和L40的表型验证和诱饵蛋白自激活检测
        3.4 五月龄人胚海马酵母双杂交文库的筛选
        3.5 阳性克隆的测序结果及同源性比较
        3.6 FMR1与NDK/NM23 H2相互作用的验证
        3.7 FMR1与NM23 H2相互作用区域的定位
        3.8 FMRP蛋白和NM23 H2蛋白在COS7细胞中的表达
        3.9 细胞免疫共沉淀实验
    4 讨论
        4.1 用酵母双杂交系统研究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
        4.2 FMRP与NM23 H2的相互作用区域
        4.3 利用免疫共沉淀方法在体内验证FMRP与NM23 H2的相互作用
        4.4 FMRP与NM23 H2的相互作用以及生物学意义
    5 参考文献
第二章 运用酵母双杂交体系筛选与PS1和PS2相互作用的蛋白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内容
    2 材料与方法
        2.1 诱饵蛋白重组质粒及其PS各种缺失体的构建
        2.2 全长捕获蛋白杂交体质粒的构建
        2.3 各种PS/pAS2.1和PS/pGAD424异构体重组质粒的构建
        2.4 假阳性相互作用的排除
        2.5 检测PS与Bcl2的相互作用
        2.6 PS与Bcl2的相互作用区域的定位
    3 结果
        3.1 诱饵蛋白杂交体质粒的构建
        3.2 阳性克隆的测序结果及同源性比较
        3.3 全长捕获蛋白杂交体质粒pGAD424/Bcl2和pAS2.1/Bcl2的构建
        3.4 各种PS/pAS2.1和PS/pGAD424异构体的构建
        3.5 PS与Bcl2相互作用的检测以及作用区域的定位
    4 讨论
        4.1 用酵母双杂交体系筛选与早老蛋白PS1和PS2的相互作用蛋白
        4.2 PS与Bcl-2的相互作用以及生物学意义
    5 参考文献
总结
    1 与FMRP相互作用蛋白的研究
    2 与早老蛋白PS1和PS2相互作用蛋白的筛选和研究
文献综述
    脆性X智力低下蛋白(FMRP)的分子生物学
附录
    英文缩写
致谢

(10)基因工程在疾病防治及药物研制上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人类基因组研究为分子医学奠定了基础
2 疾病的基因诊断
    2.1 基因诊断方法
    2.2 对遗传病的基因诊断
    2.3 对传染病和肿瘤的诊断
    2.4 我国目前基因诊断的现状
3 基因治疗
4 医药工业上的应用
    4.1 疫苗的生产
    4.2 人体活性多肽的生产

四、美科学家发现脆性X综合症的基因(论文参考文献)

  • [1]生命伦理视角下基因检测受检者的权利保护研究[D]. 张煜. 大连理工大学, 2019(02)
  • [2]铅致阿尔茨海默症样变神经毒性及对相关通路蛋白表达的影响[D]. 李星. 郑州大学, 2017(11)
  • [3]LncRNA MEG3在肝癌细胞中的功能及作用机制研究[D]. 朱娟娟. 吉林大学, 2014(03)
  • [4]人类大脑基底节钙化致病基因SLC20A2果蝇研究模型的建立[D]. 韩霄帆. 湖北大学, 2014(03)
  • [5]我国基因检测技术的发展应用研究[D]. 李晓一. 天津大学, 2014(05)
  • [6]扬子鳄微卫星位点的筛选及其多态性分析[D]. 荆伟. 浙江大学, 2008(12)
  • [7]几种经济海胆的种间杂交和雌核发育研究[D]. 丁君. 大连理工大学, 2008(08)
  • [8]X染色体上系列微卫星遗传标记与NS-XLMR儿童智力性状的关联研究[D]. 张靖. 西北大学, 2006(09)
  • [9]FMRP、PS1和PS2相互作用蛋白的研究[D]. 楼蓉.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2002(11)
  • [10]基因工程在疾病防治及药物研制上的应用[J]. 吕正兵,夏颖,张林普,蒋玉麟. 安徽预防医学杂志, 2000(05)

标签:;  ;  ;  ;  ;  

科学家发现脆性 X 综合征基因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