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37推力矢量技术

苏37推力矢量技术

一、苏-37的推力矢量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中秋[1](2016)在《旧瓶新酒(二) 新/老苏-35的气动设计演进》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从苏-27S到苏-27M苏-27是苏联80年代开始装备的高性能战斗机。苏-27虽然是为防空军设计的拦截机,但却拥有足以与F-15对抗的高机动性,又保持了拦截机的大航程和重火力,体积、成本和战斗力都要比同时代的米格-29高,是苏联空军装备的第一型重型战斗机。苏联在70年代开始研制的米格-29和苏-27,都采用了翼身融合的高升力布局,但受到苏联当时飞控系统的技术能力制约,这两型机也都没有充分发挥边条的增升作用。米格-29的边条翼面积大,但边条的边缘较钝,人为削弱边条涡强度以降低机械增稳飞行控制系统的

火心2000,本刊编辑部[2](2016)在《“侧卫”之心(上)——AL-31F发动机家族探秘》文中认为据俄媒体报道,2015年底中俄双方签署了售华24架苏-35战斗机的合同,历时数年的谈判终于有了圆满的结果。据分析,合同谈判的难点在于双方对技术转让的分歧,其中就包括苏-35的发动机技术。

杨建军[3](2007)在《逆流控制的推力矢量喷管气动特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基于流动控制的推力矢量喷管具有实现发动机推力矢量化的功能,与传统的机械式比较,其在结构重量、隐身性能以及矢量控制反应速率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其中逆流推力矢量喷管是通过真空源抽吸形成逆向二次流来实现推力矢量化,该方案是一种很有前途的技术方案,尤其适合高性能、高可靠性、低成本且又要求低可探测性的飞行器。本文利用数值方法,对该型推力矢量喷管系统地进行了定常和非定常气动特性研究。在阐述了其基本原理后,通过将数值计算结果与实验对比,验证了所采用数值方法的正确性和该逆流方案的可行性。在此基础上,深入分析了矢量化流场的流动结构、逆流剪切层的特点以及主流附体现象。得到如下一些结论:在逆向二次流流量、抽吸二次流流量以及主流卷吸流量三者之间存在平衡关系;逆流剪切层的速度比对它的湍动特性以及层内大涡结构存在重要影响;主流附体后,随着抽吸压力的进一步降低,抽吸二次流流量不断减小,推力矢量角基本不变。其次,通过数值计算研究,分别讨论了方案中二次流通道高度等相关几何参数以及抽吸二次流出口压力等气动参数对喷管推力矢量角等性能参数的影响。通过研究发现最大推力矢量角达到30度。为了分析二维与三维流场的差异,本文对三维模型进行了计算,发现在三维模型计算结果中逆向二次流在宽度方向的速度分布不再均匀,存在二次流动,但反映喷管总体性能的参数基本一致。接着,对因抽吸压力随时间变化和流动自身引起的两类非定常问题进行了数值研究。发现在第一类非定常问题研究中明显存在流动控制的滞后性,以及主流附体现象在该过程中具有的稳定性。而在第二类非定常问题研究中,发现逆流剪切层的速度比是一个关键因素,而层内涡结构的不稳定性则是引起此类非定常现象的直接原因。最后,针对逆流推力矢量喷管的要求首次提出了两种不同原理的真空系统方案。通过数值方法对它们进行了方案和性能研究,比较了各自的优缺点。在此基础上,本文得到了一些具有指导性价值的逆流推力矢量喷管气动特性结论,期望为今后的工程实验研究提供一些技术储备。

高飞天曌[4](2011)在《彩绘世界着名兵器——俄罗斯苏-35BM战斗机与苏-37战斗机》文中研究指明苏-35BM是俄罗斯苏霍伊公司的"侧卫"系列最新改进型。尽管西方和国内媒体都称之为苏-35BM,但是目前苏霍伊公司赋予其的正式编号却是苏-35,为了避免与老式的苏-35(T10M)混淆,本文仍采用苏-35BM的编号。该机的研制可以追溯到2000年,当时俄罗斯空

张哲聪[5](2013)在《推力矢量无人机的重构控制策略》文中提出为了适应现代空战高技术战争的需求,提高战斗机的战术效果,推力矢量技术的研究对提高战斗机的机敏性能有着重大的意义。本文以一推力矢量无人机学科建设项目为工程背景,主要对推力矢量无人机的飞行控制技术与故障重构技术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首先,建立了推力矢量无人机的数学模型,进行了特性分析,通过小扰动线性化对模型进行了横纵向分组,并分析了该无人机的稳定性和操纵性。其次,设计了基于控制分配的推力矢量无人机的混合飞行控制律,包括对含推力变向机构的姿态轨迹回路的设计。提出了一种受约束的自适应最优分配控制算法,实现了推力变向机构与气动舵面的最优分配问题。然后,分析了执行机构故障类型和故障重构条件,利用伪逆法对推力矢量无人机在不同故障类型下进行了重构控制器的设计。最后,搭建了半物理仿真平台,以验证所设计的正常飞行控制律和故障重构控制律的有效性。根据由简到繁、局部到整体的仿真方案进行试验,得出了半物理仿真结果,为推力矢量无人机的可靠飞行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杨政卫[6](2015)在《超机动性的原理及实战价值》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迈入20世纪90年代后先进战机总会在研制需求或宣传上强调"超机动性"。顾名思义,"超机动性"就是指超越平凡的"机动性",这又特别指"灵巧性",也就是能够快速改变姿态的特性。在这里我们以这种含糊的"顾名思义"作开头,是因为对超机动性而言,这个含糊的定义刚好也是最方便的定义。原因在于,不同国家、不同时期对超机动性的定义都不尽相同,唯一相同的正是这个含糊笼统的"灵巧"性质。例如在苏-27研发初期,设计师希望

王博航,王道波[7](2019)在《矢量推力固定翼无人机控制律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以推力矢量无人机为研究对象,建立了无人机空间运动的数学模型,将无人机的运动分为纵向运动和横侧向运动并运用小扰动原理得到线性运动方程。采用直接分配法解决了由于推力变向机构的加入引起的控制分配问题,设计出推力矢量无人机的姿态控制系统,基于MATLAB/Simulink仿真平台,实现了矢量喷口无人机的控制系统仿真。结果表明,推力矢量控制技术运用到无人机控制系统是可行的,并且相对于常规控制具有更好的性能。

曲东才[8](2002)在《推力矢量控制技术发展及关键技术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本文简述了战斗机推力矢量控制技术的发展及实现方法,并从4个方面介绍了采用推力矢量控制技术后战斗机性能的提高,最后简要介绍了战斗机推力矢量控制的关键技术。

章鸿翔[9](2016)在《推力矢量飞行器容错控制研究》文中提出推力矢量技术能使飞行器实现操纵面冗余,提升飞行器的飞行性能,受到了世界各军事强国越来越多的关注,飞行控制系统的设计也因此变得更复杂。设计控制律协调操纵面偏转组合使飞行器操纵面优化配置以及在舵面故障情况下最大限度利用冗余操纵面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工作如下:首先建立了推力矢量飞行器的非线性数学模型。对飞行器开环零输入响应、通道耦合特性和外部力矩干扰进行了的分析,验证了所建立的飞行器模型的准确性。其次,针对飞行时外部直接力矩干扰和系统逆误差,设计了基于滑模观测器和模糊整定PI的动态逆控制器,并采用眼镜蛇机动这一典型的超机动动作对设计的控制器和传统非线性动态逆控制器进行仿真对比,验证了所设计的控制器的有效性与优越性。再次,对推力矢量飞行器的舵面故障建模,分别设计了基于伪逆控制分配和基于串接链控制分配的容错控制律,并对水平方向舵舵面失效和卡死两种情形分别进行了仿真,验证了这两种容错控制律的优越性。最后,由于推力矢量舵面的动态特性不同于传统舵面,对推力矢量飞行器进行动态控制分配的研究,研究了其动态控制分配算法和舵面故障下的动态容错控制分配算法。仿真结果表明采用动态控制分配算法相对于传统静态控制分配算法姿态角跟踪性能更好;舵面失效故障下,动态容错控制分配算法能有效提高飞行器姿态角跟踪质量。

徐迎丽[10](2013)在《几何构型对逆流矢量喷管性能影响的模拟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高新技术的飞速发展及其在雷达、航电等空战系统中的不断应用,使得现代空战作战环境日趋复杂,新型战机必须具有超机动性、高敏捷性、良好隐身性才能在超视距与近空格斗中占据优势地位。而传统气动舵面已不能满足战机在大迎角等复杂飞行条件下对控制力和力矩的需求,必须发展推力矢量技术。逆流控制式推力矢量技术具有超紧凑、高生存力、低重、低可探测性、高矢量控制效率的特点,是很有前途的技术方案。本文采用Fluent计算软件进行数值模拟计算,研究了几何构型对逆流矢量喷管性能的影响。具体研究内容包括:(1)无外流扰动条件下抽吸压差对二维逆流矢量喷管气动特性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与实验对比分析。通过对NASA兰利研究中心的逆流推力矢量喷管缩比模型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得出了推力矢量角随抽吸压差增大而增大,合成推力系数随抽吸压差增大而减小,抽吸侧二次流流向随抽吸压差增大由逆向转变为同向,逆向时流量变化较小,同向时流量随抽吸压差增大大幅增加。同时对比分析了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证明了通过改变抽吸压差实现推力矢量化的可行性,也验证了数值计算方法的合理性,并应用外套管内部流场结构、剪切层特性合理解释了推力矢量角、合成推力系数等性能参数与抽吸压差的关系,说明了逆向剪切强度对喷管性能的重要影响。(2)亚音速外流扰动条件下几何参数对二维逆流矢量喷管气动特性的影响。通过创建二维几何模型,研究了缝宽、斜切角、抽吸角、横向高度、垂直段高度、横向长度等几何参数对推力矢量角、合成推力系数、壁面压力、流量等矢量喷管性能的影响,得出:亚音速外流扰动条件下,系统的推力矢量角与合成推力系数较无外流扰动时显着降低;二次流流量增大;由于推力矢量角过大而产生的主流附体问题较小,构型设置应更注重于提高其推力矢量性能方面。(3)亚音速外流扰动条件下横向宽度对三维逆流矢量喷管气动特性的影响。通过研究得出:横向宽度的增加,使同向二次流和抽吸二次流流量增大;推力矢量角也增大,但增加相同横向宽度值时,矢量角增加幅度降低;合成推力系数降低,推力损失随之大幅增加。

二、苏-37的推力矢量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苏-37的推力矢量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3)逆流控制的推力矢量喷管气动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推力矢量喷管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发展
        1.2.2 国内研究发展
    1.3 推力矢量方案实现方式
        1.3.1 机械式推力矢量喷管
        1.3.2 基于流动控制的推力矢量喷管
    1.4 逆流控制的推力矢量喷管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逆流推力矢量喷管的基本原理
    2.1 基本原理
    2.2 基本性能参数定义
        2.2.1 控制体分析
        2.2.2 性能参数定义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逆流推力矢量喷管的数值验证及流动特征分析
    3.1 数值模拟方法
        3.1.1 基本方程
        3.1.2 湍流模型
        3.1.3 边界条件
        3.1.4 初场设置
        3.1.5 收敛准则
    3.2 计算方法验证
        3.2.1 Minnesota & Florida 大学实验模型数值验证
        3.2.2 NASA 兰利研究中心实验模型数值验证
    3.3 基本流动特征分析
        3.3.1 非矢量化状态下喷管流场分析
        3.3.2 矢量化喷管流场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逆流推力矢量喷管的几何参数研究
    4.1 方案几何参数的确定
    4.2 数值计算方法
    4.3 计算结果与分析
        4.3.1 G 对矢量喷管气动特性的影响
        4.3.2 L 对矢量喷管气动特性的影响
        4.3.3 C 对矢量喷管气动特性的影响
        4.3.4 θ对矢量喷管气动特性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逆流推力矢量喷管的气动参数研究
    5.1 气动参数的研究内容
    5.2 数值计算方法
    5.3 计算结果及分析
        5.3.1 抽吸二次流出口背压P_2
        5.3.2 同向二次流进口总压P_3~*
        5.3.3 主喷管进口总压P_0~*
        5.3.4 主喷管进口总温T_0~*
    5.4 二维与三维数值计算的比较研究
        5.4.1 数值计算方法
        5.4.2 计算结果比较分析
        5.4.3 总结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逆流推力矢量喷管中的非定常现象研究
    6.1 研究内容
    6.2 抽吸压力变化的非定常现象研究
        6.2.1 数值计算方法
        6.2.2 计算结果及分析
    6.3 流动自身引起的非定常现象研究
        6.3.1 数值计算方法
        6.3.2 计算结果及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真空方案的研究
    7.1 引言
    7.2 高压气流膨胀引射方案
        7.2.1 基本原理
        7.2.2 数值计算方法
        7.2.3 计算结果及分析
    7.3 高速气流卷吸引射方案
        7.3.1 基本原理
        7.3.2 数值计算方法
        7.3.3 计算结果及分析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对研究工作的总结
    8.2 对研究工作的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5)推力矢量无人机的重构控制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注释表
缩略词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无人作战飞机的发展现状
    1.3 推力矢量无人机的发展现状
    1.4 推力矢量控制技术的实现方法
    1.5 推力矢量重构技术的发展现状
        1.5.1 飞行重构技术发展
        1.5.2 推力矢量重构技术
    1.6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与安排
第二章 推力矢量无人机建模与特性分析
    2.1 常用坐标系
    2.2 推力矢量无人机的结构特性分析
    2.3 推力矢量飞机力和力矩分析
        2.3.1 受力分析
        2.3.2 力矩分析
    2.4 推力矢量无人机的非线性数学模型
        2.4.1 矢量推力无人机的动力学方程
        2.4.2 矢量推力无人机的运动学方程
        2.4.3 模型分析
    2.5 推力矢量无人机的简化模型
    2.6 推力矢量无人机的操稳特性分析
        2.6.1 纵向稳定性和操纵性
        2.6.2 横侧向稳定性和操纵性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推力矢量无人机的飞行控制策略
    3.1 推力矢量无人机飞行控制系统原理分析
    3.2 推力矢量无人机的姿态控制
        3.2.1 姿态回路的纵向控制律设计
        3.2.2 姿态回路的横侧向控制律设计
    3.3 推力矢量无人机的轨迹控制
        3.3.1 推力变向机构的坐标转换
        3.3.2 轨迹回路的纵向控制律设计
        3.3.3 轨迹回路的横侧向控制律设计
    3.4 推力矢量无人机的受约束的自适应分配方法
        3.4.1 问题的提出
        3.4.2 受约束的自适应控制分配方法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推力矢量无人机的重构控制策略
    4.1 执行机构的故障危害及类型分析
    4.2 执行器故障可重构性分析
    4.3 推力矢量无人机的重构方案
    4.4 推力矢量无人机的伪逆重构
        4.4.1 伪逆的基本原理
        4.4.2 伪逆重构的条件
        4.4.3 推力矢量无人机的重构控制器设计
    4.5 重构控制仿真结果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推力矢量无人机的半物理仿真与实现
    5.1 推力矢量无人机半物理仿真基本原理
    5.2 推力矢量无人机半物理仿真试验方案
        5.2.1 飞控机在回路的仿真方式
        5.2.2 舵机在回路的仿真方式
        5.2.3 推力变向机构在回路的仿真方式
        5.2.4 发动机在回路的仿真方式
        5.2.5 全系统的半物理仿真方式
    5.3 推力矢量无人机硬件实现
        5.3.1 机载设备
        5.3.2 物理效应设备
        5.3.3 地面设备
    5.4 推力矢量无人机软件设计
        5.4.1 地面测控软件设计
        5.4.2 飞行仿真软件设计
    5.5 推力矢量无人机半物理仿真试验与结果分析
        5.5.1 正常飞行的半物理仿真试验
        5.5.2 故障重构后的半物理仿真试验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主要工作总结
    6.2 未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7)矢量推力固定翼无人机控制律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带推力矢量无人机的数学建模与特性分析
    1.1 推力矢量无人机的气动外形
    1.2 矢量推力数学模型
2 带推力矢量无人机飞行控制系统结构原理
    2.1 纵向控制器的设计
    2.2 横侧向控制器的设计
3 仿真试验
    3.1 纵向控制器仿真
    3.2 横侧向控制器仿真
4 结束语

(9)推力矢量飞行器容错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注释表
缩略词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推力矢量控制技术研究现状
    1.3 先进飞行控制系统研究现状
        1.3.1 现代飞行控制方法研究现状
        1.3.2 容错飞行控制方法
        1.3.3 控制分配技术研究现状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安排
第二章 飞行器仿真系统模型实现及性能分析
    2.1 引言
    2.2 推力矢量飞行器非线性模型的实现
        2.2.1 飞行器参考坐标系
        2.2.2 常用坐标系以及坐标系之间的转换矩阵
        2.2.3 飞行器非线性数学模型
        2.2.4 飞行器结构参数
        2.2.5 飞行器控制变量
        2.2.6 标准大气模型
        2.2.7 发动机模型
    2.3 开环飞行特性分析
        2.3.1 开环零输入响应特性
        2.3.2 通道耦合特性
        2.3.3 飞行环境干扰对飞行器的影响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干扰观测器和模糊整定PI的超机动飞行动态逆控制
    3.1 引言
    3.2 基本控制原理
    3.3 超机动飞行控制器设计
        3.3.1 快回路基于干扰观测器动态逆控制律设计
        3.3.2 慢回路基于模糊整定比例积分的动态逆控制律设计
    3.4 “眼镜蛇”机动对比仿真及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静态控制分配的舵面故障容错控制
    4.1 引言
    4.2 舵机分析
    4.3 舵面故障数学模型的建立
    4.4 控制分配问题描述
    4.5 基于伪逆控制分配的容错控制
        4.5.1 基于伪逆分配法的容错控制律设计
        4.5.2 仿真验证
    4.6 基于串接链控制分配的容错控制
        4.6.1 基于串接链分配法的容错控制律设计
        4.6.2 仿真验证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动态控制分配的舵面故障容错控制
    5.1 引言
    5.2 驱动器模型
    5.3 最优化控制分配方法
    5.4 动态控制分配以及解法
    5.5 动态容错控制分配法
    5.6 仿真验证
        5.6.1 动态分配算法验证
        5.6.2 飞行器动态分配与静态分配对比仿真
        5.6.3 舵面失效故障下的容错分配仿真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本文总结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10)几何构型对逆流矢量喷管性能影响的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研究历史与现状
        1.2.1 机械调节式推力矢量技术
        1.2.2 流体控制式推力矢量技术
        1.2.3 逆流控制式推力矢量技术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1.4 课题来源
第2章 逆流推力矢量喷管基本原理与数值方法
    2.1 引言
    2.2 逆流推力矢量喷管基本原理
    2.3 控制体分析及性能参数定义
    2.4 CFD 数值方法介绍
        2.4.1 控制方程
        2.4.2 湍流模型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逆流推力矢量喷管数值模拟验证
    3.1 引言
    3.2 逆流推力矢量喷管计算模型的建立
        3.2.1 几何模型建立
        3.2.2 网格划分
        3.2.3 边界条件
    3.3 数值与实验结果对比分析
        3.3.1 推力矢量角随抽吸压差变化关系
        3.3.2 合成推力系数随抽吸压差变化关系
        3.3.3 抽吸二次流流量比随抽吸压差变化关系
        3.3.4 壁面压力随抽吸压差变化关系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几何参数对二维矩形逆流矢量喷管特性影响研究
    4.1 引言
    4.2 逆流矢量喷管计算模型建立
        4.2.1 几何模型建立
        4.2.2 网格划分
        4.2.3 边界条件
    4.3 模拟结果与分析
        4.3.1 缝宽 G 对逆流矢量喷管气动特性的影响
        4.3.2 斜切角θ对逆流矢量喷管气动特性的影响
        4.3.3 抽吸角φ对逆流矢量喷管气动特性的影响
        4.3.4 横向高度 C 对逆流矢量喷管气动特性的影响
        4.3.5 垂直段高度 D 对逆流矢量喷管气动特性的影响
        4.3.6 横向长度 L 对逆流矢量喷管气动特性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横向宽度对三维矩形逆流矢量喷管性能影响研究
    5.1 引言
    5.2 三维矩形逆流矢量喷管计算模型建立
        5.2.1 几何模型建立
        5.2.2 网格划分
        5.2.3 边界条件
    5.3 模拟结果与分析
        5.3.1 二次流流量比随横向宽度 B 变化关系
        5.3.2 推力矢量角随横向宽度 B 变化关系
        5.3.3 合成推力系数随横向宽度 B 变化关系
        5.3.4 壁面压力随横向宽度 B 变化关系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成果
致谢

四、苏-37的推力矢量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旧瓶新酒(二) 新/老苏-35的气动设计演进[J]. 中秋. 兵器知识, 2016(12)
  • [2]“侧卫”之心(上)——AL-31F发动机家族探秘[J]. 火心2000,本刊编辑部. 航空世界, 2016(03)
  • [3]逆流控制的推力矢量喷管气动特性研究[D]. 杨建军.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07(06)
  • [4]彩绘世界着名兵器——俄罗斯苏-35BM战斗机与苏-37战斗机[J]. 高飞天曌. 模型世界, 2011(02)
  • [5]推力矢量无人机的重构控制策略[D]. 张哲聪.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3(07)
  • [6]超机动性的原理及实战价值[J]. 杨政卫. 航空世界, 2015(06)
  • [7]矢量推力固定翼无人机控制律设计[J]. 王博航,王道波. 机械与电子, 2019(04)
  • [8]推力矢量控制技术发展及关键技术分析[J]. 曲东才. 航空科学技术, 2002(03)
  • [9]推力矢量飞行器容错控制研究[D]. 章鸿翔.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6(03)
  • [10]几何构型对逆流矢量喷管性能影响的模拟研究[D]. 徐迎丽. 北京工业大学, 2013(03)

标签:;  ;  ;  ;  ;  

苏37推力矢量技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