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叶剑英对待牢骚话(论文文献综述)
王煜[1](2019)在《运用优良家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优良家风是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发展历程中形成的,它是民众立身做人的行为准则,是社会和谐的基础细胞,是国家发展的巨大推动力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形成的,它不能仅仅作为报告中的抽象文字,而应是指导民众具体实践的价值指南。家庭作为社会的基本组成单位,是优良家风形成的原始土壤,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阵地。优良家风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存在契合性,即两者在思想内容上存在共通之处,在理论来源上都根植于中华文化,在价值取向上都主张崇德向善。运用优良家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备基础性、持久性等优势。作为中华文化之魂、中华传统之根的优良家风包含修身、齐家、处世等内容,这些内容无不折射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实质。传承优良家风,不仅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奠定道德人格基础,而且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营造良好氛围。在当代,优良家风在传承进程中面临诸多挑战,运用其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陷入了相应的困境。优良家风传承主体不到位;优良家风传承方式式微;优良家风传承意识淡薄;优良家风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思想内容上未能完全融合构成了当今社会运用优良家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困境。为此,在运用优良家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要重视家庭教育的基础性作用,拓宽以优良家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渠道,构建并完善以优良家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长效机制,加强优良家风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融合。
衣向东[2](2018)在《桥——“枫桥经验”55周年风雨历程(长篇纪实连载)》文中研究指明引子一、两代伟人的治国睿智看到"枫桥"二字,大多数人想到的是唐代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那是古城姑苏的枫桥。其实,浙江省绍兴市诸暨县(1989年改为诸暨市)也有一个枫桥,在当代中国,诸暨枫桥远比姑苏的枫桥更受关注,它是毛泽东主席和习近平总书记两代伟人的目光聚焦地,是事关国家政权建设、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的成败和建设"平安中国"的试验田、试金石。
郝在今[3](2017)在《一个军的传奇——从滇军精锐到解放军劲旅》文中提出序幕:寻找长的军史白雪,黑烟,炮火轰鸣,岩石崩裂,寒冬和战争正在压制这一带山峰。这山峰的北坡是朝鲜第一大河汉江,汉江的北岸是首都汉城,1950年冬季的朝鲜战争,中国人民志愿军的汉江南岸守卫战。硝烟渐渐散去,炮弹不再降临,把守山头的战士赶紧钻出工事,找一把干净的白雪,咽一口家乡送来的炒面。刚刚露头又赶紧缩回去——美国飞机来了!一架轰炸机悄然而来,掠过山脊,没想到,
周建华[4](2013)在《新时期以来小说暴力叙事研究》文中指出新时期以来小说暴力叙事是一个醒目存在。从“文革”结束初期之伤痕、反思小说中的泣血控诉,到九十年代以来女性“杀夫”小说、底层叙事中弱势女性和农民工艰难生存中的暴力求生叙事,外在的社会政治文化语境一直起着支配性作用。它与西方哲学社会思潮一起形塑了新时期以来小说暴力叙事从主题到技巧等各方面的基本面貌。本文论述的总体架构中,除了引言及结语,共分五个章节,其基本内容如下:第一章主要阐述新时期以来小说暴力叙事赖以发生的基本语境,简约梳理出小说“暴力叙事”发生的主要社会因素、文学体制性因素及其相互关系。具体而言,外在社会因素方面,诸如“文革”影响与西方哲学社会思潮的碰撞,改革开放的现代化进程促使社会群体政治、经济地位等多方面的变迁,以及这些变化所形成的多样而喧嚣的社会。文学体制方面,文学管理体制、作家构成因素、文学角色转变等因素共同促成了文学“内部”环境的变化。内外环境的变化影响了文学的发展与变化,此期小说暴力叙事发展的三个醒目阶段分别为:1977-1985年间的亚政治文学时期;1985-1989年间的纯文学发展时期;1989至今的大众化时期。第二章主要在社会历史、人性及美学三个方向上分析新时期以来小说暴力叙事的基本价值取向。社会历史向度上,重点解剖了暴力的历史阴影、暴力的现实阴影、暴力的深层文化和心理根源;人性向度上,从人性主题的展开方式入手,揭示人性的种种,剖析了人性本质的现代历史建构;美学向度上,暴力叙事的美学规范出现了从展览式的刻画到表演式的精雕细琢从血泪控诉到狂欢化的叙述,从写实到唯“美”的三个深刻转变,并且阐述了三个转变的因缘与意义。第三章主要是暴力叙事的主题类型分析,共计五大类型五个小节。“文革”题材之暴力叙事着重于其政治阴影下的暴力论述及其所产生的心理创伤;女性“杀夫”叙事重点围绕女性“杀夫”的逻辑、“杀夫”的陷阱及“杀夫”之后的三个层次展开;匪性暴力叙事则从新时期以来涉匪小说对传统涉匪小说叙事的改写、典型叙事特征、意义与缘由三个方面展开了阐释;以《心灵史》等为中心的文化暴力叙事侧重于暴力与文化关系的阐释,如血性与哲合忍耶精神、王化的“遗漏”与陕地民习的强悍和革命温床之间的内在联系、狼性与强力精神的内在关联等等;历史暴力叙事则在叙事的特点、叙事的效果及叙述渊源三个方面加以展开,它们颠覆了传统历史小说的镜鉴功能。第四章是典型暴力叙事模式分析。余华早期小说暴力叙事之细节的真实与情节的荒诞组合模式、王小波小说之人物声音和叙述者声音的双重消解之暴力叙事模式、从自由走向必然之莫言小说暴力叙事心理图式、女性“杀夫”小说之故事与话语缠绕之暴力叙事模式都是新时期以来比较典型的小说暴力叙事模式。它们是新时期以来暴力叙事小说中暴力与叙事结合的具有典范意义的叙事模式,体现了叙事学的积极意义。第五章主要是暴力叙事的美学风格论。重点分两个层次:美学风格方面,本文从艺术主体及艺术客体两个角度进行了归纳,总结出新时期小说暴力叙事的两个主要风格:怨怒与粗鄙。小说中一个个杀戮行为所产生的血腥、死亡与恐怖感受超越了对人物命运或生命处境的思索;读者心灵的震颤不是人物悲剧产生的庄严和净化,而是痛苦与失望;叙述的平面化,零度情感、削平深度的背后体现的是对现实的冷漠。而污秽的场景、丑恶的人物行为、空洞或模糊的人物形象身上所产生的审美效应、所凝聚的作家的审美理想也显得双双不足;文学史意义方面,暴力叙事小说在主题开掘与欲望表达、新型叙事范型的确立、从文以载道到道以文显三个方面产生了积极的意义。各个部分从发生,语境、意指、表现、技巧与意义等多个方面构成对新时期以来小说暴力叙事的多维透视。
陶纯,陈怀国[5](2012)在《国家命运中国两弹一星的秘密历程(二)》文中提出开路先锋十五、一直往西,到新疆罗布泊去1958年8月15日清晨,一列只有几个车厢的混合小型专列,驰过嘉峪关,在敦煌附近的峡东车站缓缓停下,刚刚被任命为0673部队副主任的张志善头一个跳下车来,望着头顶上的万里晴空,兴奋而又忐忑不安地说了一句:"总
贺蕾[6](2012)在《从独白到对话:《人民日报》“两会”报道演变研究(1978-2011)》文中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两会”越来越为媒介所关注,每年三月,国内外新闻记者聚焦人民大会堂,激烈的新闻争夺战成为每年春天北京的一道风景线。从历史来看,“两会”曾有秘密召开,待会议结束才发布公告的情形。从会后发布新闻公报到媒体全程同步报道,“两会”报道总量从十几条到十几版,采访“两会”的记者从二三百到二三千,这些不过十余年、二十余年、三十余年的事情。三十余年间,媒介“两会”报道发生非常明显的变化,本文从媒介社会学视角开展研究,运用框架理论对《人民日报》1978年至2011年“两会”报道进行考察,结果显示:首先,《人民日报》“两会”报道演变轨迹具有极强的时代性特点。将这一特点置于宏观社会背景之下,会发现但凡大背景比较宽松,《人民日报》“两会”报道就会比较放得开,能传递更多更丰富更全面的信息;反之则显得比较沉闷。与之同时,每一阶段“两会”报道中关注比较多的新闻事件要素必然是当时社会公众关注较多的方面。其次,《人民日报》“两会”报道演变轨迹表明,不同时期的“两会”报道不可避免地受到社会情境的影响,反映了社会情境的变迁,同时也反映了《人民日报》对社会情境的理解和应对。也就是说,《人民日报》“两会”报道既报道了“两会”新闻,也展示了整个社会场景,同时又反映了媒介在大的社会背景下的作为与困境。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媒介只能受限于社会情境的影响。其三,从微观构造和修辞构造两个层面进行的分析,可以看到1978-2011年《人民日报》“两会”报道这两个层面都有变化。这些变化呈现出阶段性特征,各个阶段的变化各有不同。而从宏观构造层面来看,从民主的视角来报道和解读“两会”是《人民日报》“两会”报道从未发生变化的主题框架,不断演变的只是在这一框架下民主的程度与表现。1978-2011年的《人民日报》“两会”报道正是通过“两会”这一窗口呈现了1978-2011年中国民主政治的进程,讲述了中国民主进程的故事。
张丽娟[7](2011)在《我国党政领导干部道德评价标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德才兼备是我们党选拔任用干部的根本标准。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强调,选拔任用干部要把德放在首要位置,这是保持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先进性和纯洁性的根本要求和重要保证。选拔任用干部既要看才、更要看德,把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人民群众信得过的干部选拔上来。在实际的考评工作中,要选择那些讲党性、重品行的领导干部;在工作中锐意进取、敢闯敢干的领导干部;求真务实、兢兢业业的领导干部;一心为民、严以律己的领导干部。这既是党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是对党的组织路线和干部政策的丰富发展,也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对干部德才要求的科学判断。在干部考评中,德的考核既是重点,更是难点。考评领导干部的德,从理论层面上说属于道德评价的过程,是考核主体按照一定的道德标准对领导干部作出评价的过程,但不同的人对德的理解可能存在较大差异,对德的具体考核指标把握也不够准确,以至于对道德的评价过于抽象、概括和笼统。要改变这一状况,实现更规范的考评过程和更科学的考评结果,必须细化和完善领导干部道德评价标准,这不仅是我们进行道德考评的前提和基础,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和面临的一项重大任务。文章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方法、比较分析法、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文献分析法等,对如何完善我国党政领导干部道德评价标准作了系统的阐述,对道德评价标准的基本概念、基本特征、理论来源、内容体系、现状成因、功能作用等作了系统、深入的分析和探讨,提出了具有一定独到性和创造性的思路、见解和观点:从理论建构的需要出发,阐述了研究主题、研究状况、研究目的和研究方法;界定了道德评价、道德评价标准等相关概念,解读了领导干部道德评价标准的含义,探讨了领导干部道德评价标准的作用;以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说、道德学说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针,从党的历史发展的角度,理顺了党的几代领导人关于干部德的评价思想,为新时期如何完善领导干部道德评价标准提供了理论来源;以中国的社会环境和国情、党情为研究背景,从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角度,透视了领导干部道德评价标准的现状,肯定了新时期领导干部道德评价工作取得的成绩,剖析了领导干部道德评价标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的难点;从历时态、共时态以及比较的角度,对中国古代和西方国家官员的道德评价标准进行了提炼概括,为我国党政领导干部道德评价标准的完善提供了思想养料;以完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领导干部道德评价标准为研究的基本动因,以中共党建理论、社会学理论、伦理学理论、心理学理论等为研究的理论平台,对领导干部道德评价标准进行了细化,使细化后的二级、三级指标更能促进道德评价工作的开展,真实地反映一个领导干部的道德水平;以提升领导干部队伍整体道德水平、促进和加强领导干部队伍建设为目标,提出要创新领导干部的道德评价机制和方法,在制度上保障道德评价标准的实施,使考评过程更为详细和规范,结果更具公信力和说服力。从正反对比的角度出发,提出建立领导干部道德的续评价机制,即道德的正强化机制和负强化机制,为科学使用评价结果提供保障,并在一定程度上形成对各级领导干部的道德约束,使他们意识到个人道德行为的重要性,从而自觉加强道德修养。本文共分三个部分:绪论、正文和结语。绪论部分主要阐述了研究的背景和意义,在分析研究其他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具体的研究思路、研究框架和研究方法。正文部分由四章组成:第一章主要介绍了我国党政领导干部道德考评工作取得的成果以及领导干部道德评价标准的难点。本章首先介绍了领导干部道德考评工作取得的成果,即评价标准的内容不断得到完善、道德规范逐步健全、道德监督不断加强、道德考评工作不断得到推进。本章在第二部分介绍了领导干部道德评价标准的难点,主要是从领导干部道德评价标准的内容和其他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第二章主要是对中国传统官德评价标准和国外从政道德规范进行介绍。本章首先梳理了古代官德评价标准的内容,总结了其特点,并在理论和实践的层面上得出启示。本章在第二部分对国外公务员从政道德规范进行了概述,在总结其特点的基础上,得出有益于完善我国党政领导干部道德评价标准的启示。第三章主要介绍了细化领导干部道德评价标准的思路。本章首先介绍了细化领导干部道德评价标准的指导思想和原则,在此基础上,对领导干部政治品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和家庭美德分别进行了细化。第四章主要是从实践的角度分析了如何创新领导干部道德的评价机制和方法。本章首先从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工作目标三个方面介绍了健全领导干部道德考评机制的总体要求,强调引入多元化的评价主体,并具体分析了多元评价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解决的对策。在对结果的处理上,本章提出建立领导干部道德的续评价机制。第二部分提出创新领导干部道德的评价方法,并在创新的理论基础、创新的原则和创新的具体方法方面进行了分析。最后一部分是结语。制定科学的领导干部道德评价标准,开展道德评价,目的在于发挥道德在领导干部队伍中的作用,把领导干部自律、组织考核和社会监督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使领导干部能够常修为政之德、去却贪欲之念、堂堂正正做人、实实在在办事、清清白白做官。领导干部道德评价标准的研究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需要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逐步对其进行完善。我们应顺应时代潮流,对领导干部道德评价标准进行积极探索,为选拔培养德才兼备的党政后备干部做出贡献。
王涛[8](2010)在《领导干部要善于“听话”》文中指出兼听则明,偏听则暗。领导干部既要善听正面汇报和悦耳之语,也要善听逆耳之言和不同意见。只有广开言路,集思广益,才能获取大量详实可靠的信息,进而增强工作的主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董建国[9](2009)在《董必武在主持华北财经工作的岁月里》文中提出在晋察冀解放区,人们经常看到一个精神矍铄的六旬老头:高高的个儿,稀疏的头发,节俭质朴,和蔼可亲,浑身透着一种睿智、实干的气质。他成天很忙,忙老百姓的生产生活,忙解放战争的后勤支援和物资调度,忙解放区的经济发展;为了革命,为了国家的未来,他废寝忘食,夜以继日……他,就是解放区的"经济总司令"董必武。
周克玉[10](2006)在《军政委日记(之二:1983年1月-6月)》文中指出在人民解放军的高级将领中,能文能武的将军并不太多。当代高级将领中,周克玉上将算一个。他是上将军衔将领中唯一的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这是因为他有不少诗文和纪实体作品获得广大读者的喜爱。克玉将军无论在战争年代,还是在和平时期的漫长岁月里,坚持天天记日记,他的日记因而成为一份既属于他个人、又属于我们的宝贵史志和文献。现在他将出任某军政委时的日记惠荐于我刊发表,这让我们感到一种荣幸。上期我们已经编发了他在1982年的日记,受到了广大读者的欢迎与好评。克玉将军的《军政委日记》,看似个人工作日志,实是一份我军高级将领在上世纪八十年初那个特殊时代的心灵写照。
二、叶剑英对待牢骚话(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叶剑英对待牢骚话(论文提纲范文)
(1)运用优良家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方法 |
1.5 研究的创新点 |
第2章 优良家风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关概念界定 |
2.1 家风界说 |
2.1.1 家风的内涵与外延 |
2.1.2 家风的特征 |
2.1.3 家风的历史沿革 |
2.2 优良家风的主要内容 |
2.2.1 修身观 |
2.2.2 治家观 |
2.2.3 处世观 |
2.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界说 |
2.3.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的过程及其科学内涵 |
2.3.2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运用优良家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势及作用 |
3.1 优良家风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契合性 |
3.1.1 两者都根植于中华文化 |
3.1.2 两者在思想内容上存在共通之处 |
3.1.3 两者都主张崇德向善 |
3.2 运用优良家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势 |
3.2.1 基础性优势 |
3.2.2 持久性优势 |
3.2.3 亲情血缘的优势 |
3.3 运用优良家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作用 |
3.3.1 增进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 |
3.3.2 强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
3.3.3 深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当前运用优良家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困境及成因 |
4.1 运用优良家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困境 |
4.1.1 优良家风传承主体不到位 |
4.1.2 优良家风传承方式式微 |
4.1.3 优良家风传承意识淡薄 |
4.1.4 优良家风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思想内容上未能完全融合 |
4.2 运用优良家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困境的成因 |
4.2.1 宗法社会解体、农耕文明消解改变家风的生存土壤 |
4.2.2 个体主义思潮盛行冲击家风传承进程 |
4.2.3 市场经济衍生的不良风气挤压家风的生存空间 |
4.2.4 家庭结构日益小型化弱化家风传承方式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运用优良家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对策 |
5.1 重视家庭教育的基础性作用 |
5.1.1 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理念 |
5.1.2 改善家庭教育的方式方法 |
5.1.3 注重榜样人物的道德典范作用 |
5.1.4 营造民主、和谐的家庭氛围 |
5.2 拓宽以优良家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渠道 |
5.2.1 发挥学校教育的主导性作用 |
5.2.2 发挥媒体的引导性作用 |
5.2.3 发挥学术队伍的辅助作用 |
5.3 构建并完善以优良家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长效机制 |
5.3.1 政府应建立相应的奖励、惩罚机制 |
5.3.2 政府应加强经费保障 |
5.4 加强优良家风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融合 |
5.4.1 明晰优良家风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关联 |
5.4.2 为优良家风部分内容注入时代内涵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2)桥——“枫桥经验”55周年风雨历程(长篇纪实连载)(论文提纲范文)
一、两代伟人的治国睿智 |
二、枫桥, 是一片神奇的土地 |
三、传说中的江湖大盗 |
四、一棵树的风景 |
五、重整河山一书生 |
六、枫桥红旗代代传 |
七、第一个参军的“四类分子”子女 |
(3)一个军的传奇——从滇军精锐到解放军劲旅(论文提纲范文)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主席毛泽东于1932年4 月15日对日本宣战, 高举抗日大旗。 |
8 月11日, 重庆发出三道命令。蒋介石要求国军积极推进, 命令沦陷区地下军维持治安, 命令共产党领导的第十八集团军原地驻防待命。蒋委员长着急啊, 自己的部队龟缩西南和西北, 距离东部的大中城市太远!必须按住共产党的军队不准动, 赶紧抢运中央军去争地盘。 |
8 月28日, 毛泽东、周恩来、王若飞, 在美国大使赫尔利、军委政治部部长张治中的陪同下, 乘坐飞机到达重庆! |
8 月28日毛泽东飞重庆, 当日, 刘少奇在延安送行首批赴东北干部:“你们要赶快去抢!”9月14日, 一架苏联飞机突然降临延安, 先期进入东北的曾克林飞来向中央汇报。刘少奇主持讨论, 当天就决定成立东北局, 第二天东北局书记彭真和陈云就飞往东北!延安与重庆之间电报往来频繁, 毛泽东和刘少奇在两地同步运作, 默契合作。刘少奇提出“向北推进, 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 毛泽东和周恩来立即复电同意。 |
9 月26日, 一个军长和两个师长, 三员带兵将领终于达成一致——起义!。 |
9 月27日, 三人商讨起义的具体步骤, 又发现难以解决的问题:家属怎么办? |
9 月30日, 新华社发布毛泽东撰写的社论, 庆贺济南解放:“任何一个国民党城市都无法抵御人民解放军的攻击了!” |
9 月12日南下北宁线, 刀锋直指锦州。10月2日林彪又犹豫了, 发报毛泽东, 要求北上先打长春! |
1 0 月1 0日, 新7军军长李鸿来访曾泽生。第二天, 曾泽生回访李鸿。乔景轩诧异, 两个从不来往的军长, 现在居然交往频繁? |
1 0 月13日, 曾泽生决定采取行动。行动之前, 先要派遣两个联络员出城。谁能与解放军沟通呢?曾泽生选中那两个被解放军释放回来的校级军官, 张秉昌和李峥先。 |
1 0 月14日清晨, 两个联络员悄悄出城。同日同时, 长春南方的锦州城被炮火笼罩, 解放军发起总攻! |
1 9 4 9 年1 0 月1日, 北京举行开国典礼。1 0 月4日, 云南发生联防大队起义。 |
1 0 月9日50军进军鄂西北, 1 0 月14日四野解放广州。10月底, 解放军一野、二野、四野三路大军包抄大西南。四野发起湘鄂西作战, 5 0 军主动请战, 总部也愿意让这支新部队试试刀锋。 |
1 1 月3日首战关口垭, 149师奋勇当先。那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野三关, 被50军一举攻克, 全军上下军心振奋。 |
1 2 月8日, 张群从昆明接走三位军长, 预计第二天从重庆返回。你能釜底抽薪, 我能乘虚而入, 卢汉当天决定起义。1 2 月9日, 张群和三位军长飞回昆明传达蒋介石指令, 卢汉有理由组织云南高官会议听取命令。 |
1 2 月23日, 二野四兵团挺进滇东, 国民党军不得不撤围昆明。1 2 月27日, 解放军一野开进成都。昆明和成都, 西南的两大中心城市, 都牢牢地掌握在解放军手中。 |
1 3 军是二野的老部队, 历史上战功赫赫, 长期驻守云南边境, 此时移防重庆。新1 3 军的政委艾维仁来自50军, 在两军合编后提出口号:“爱我集团军, 建设铁拳头!” |
(4)新时期以来小说暴力叙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叙事:在新时期文坛 |
二、叙事为何与暴力结缘? |
三、本论文选题的研究现状 |
四、研究的方法与基本思路 |
五、基本概念的厘定 |
第一章 暴力叙事发生论 |
第一节 暴力叙事的“历史”因素 |
第二节 暴力叙事的“文学”因素 |
第二章 暴力叙事价值取向论 |
第一节 暴力叙事之社会历史向度 |
第二节 暴力叙事之人性向度 |
第三节 暴力叙事之美学向度 |
第三章 暴力叙事主题论 |
第一节 创伤:“文革”特定题材之政治暴力叙事 |
第二节 “杀夫”:女性生存暴力叙事 |
第三节 凝眸别一世界:匪性暴力叙事 |
第四节 找寻逝去的记忆:文化暴力叙事 |
第五节 “镜子”问题:“历史”暴力叙事 |
第四章 典型暴力叙事模式论 |
第一节 细节的真实与情节的荒诞:论余华早期小说暴力叙事模式 |
第二节 双重消解:论王小波小说人物与叙述者之双声暴力叙事模式 |
第三节 从自由走向必然:论莫言小说暴力叙事心理图式 |
第四节 交融与互渗:论女性“杀夫”小说故事与话语缠绕之暴力叙事模式 |
第五章 暴力叙事之美学风格论 |
第一节 暴力叙事的美学风格 |
第二节 暴力叙事的价值和意义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6)从独白到对话:《人民日报》“两会”报道演变研究(1978-2011)(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研究问题 |
第二节 相关概念的解释与说明 |
一、两会 |
二、“两会”报道 |
第三节 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
一、关于《人民日报》“两会”报道的研究 |
二、关于其他媒体“两会”报道的研究 |
第四节 研究视角与研究进路 |
一、理论与方法 |
二、分期依据 |
第五节 研究目的与研究价值 |
注释 |
第二章 破局与尝试:1978-1989年《人民日报》“两会”报道 |
第一节 社会时代背景:解放思想与改革开放 |
第二节 传媒业背景:观念转变与业务改革 |
第三节 1978-1989年《人民日报》“两会”报道 |
一、稿源:从以新华社稿件为主到以“本报”稿件为主 |
二、定位:从宣传举国盛事到回归会议报道 |
三、形式:清除文革遗风,不断探索新的报道形式 |
四、内容:从重人大到人大政协并重 |
第四节 1978-1989年《人民日报》中的“两会” |
一、代表委员:从先进群体到履职个体 |
二、分组审议:从一致同意热烈拥护到出现批评和质询 |
三、开放程度:从无到有的新闻发布会和记者招待会 |
四、会外群众:从热烈欢呼坚决拥护到提出意见建议 |
小结 |
注释 |
第三章 调整与回归:1990-2000年《人民日报》“两会”报道 |
第一节 社会时代背景:保持稳定与深化改革 |
第二节 传媒业背景:双重属性与技术发展 |
第三节 1990-2000年《人民日报》“两会”报道 |
一、围绕主旋律组织报道 |
二、报道模式初步形成 |
三、报道形式不断创新 |
四、策划意识不断增强 |
第四节 1990-2000年《人民日报》中的“两会” |
一、“两会”制度:日渐规范 |
二、“两会”会风:日趋务实开放 |
三、代表委员:履职意识不断增强 |
四、“两会”影响:越来越受关注 |
小结 |
注释 |
第四章 协商与对话:2001-2011年《人民日报》“两会”报道 |
第一节 社会时代背景:以人为本与和谐蓝图 |
第二节 传媒业背景:信息公开与舆论监督 |
第三节 2001-2011年《人民日报》“两会”报道 |
一、《两会特刊》的创办及扩版 |
二、互联网技术的应用 |
三、报道内容的丰富与拓展 |
四、报道形式的创新 |
第四节 2001-2011年《人民日报》中的“两会” |
一、“两会”制度:凸显成效渐趋完善 |
二、“两会”会风:务实开放与时俱进 |
三、代表委员:责任意识增强履职能力提高 |
四、“两会”影响:与百姓更近与世界更近 |
小结 |
注释 |
第五章 媒介与民主:《人民日报》“两会”报道框架分析 |
第一节 《人民日报》“两会”报道框架:中国民主政治进程 |
一、“两会”职能的实现是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表征 |
二、会风开放务实高效关注民生是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表征 |
三、代表委员履职意识增强能力提高是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表征 |
四、公众关注和有序参与“两会”是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表征 |
第二节 《人民日报》“两会”框架中“民主”话语体系变化 |
一、社会主义民主 |
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 |
三、合流与统一 |
第三节 《人民日报》“两会”报道框架形成原因分析 |
一、角色定位 |
二、内容约束 |
三、社会情境 |
第四节 《人民日报》“两会”报道框架效果分析 |
一、关于《人民日报》“两会”报道的不同观点 |
二、《人民日报》中看不到的“两会”场景 |
三、不同的民主理论及其不同的媒介期待 |
四、《人民日报》未来“两会”报道建议 |
小结 |
注释 |
结语:未完成的使命 |
注释 |
参考文献 |
后记 |
(7)我国党政领导干部道德评价标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 |
二、选题意义 |
(一) 领导干部道德评价标准可以健全领导干部评价体系 |
(二) 领导干部道德评价标准可以引导领导干部道德判断 |
(三) 领导干部道德评价标准可以影响领导干部的道德行为 |
(四) 领导干部道德评价标准可以规范社会道德秩序 |
三、相关概念阐释 |
四、研究现状及文献综述 |
(一) 领导干部道德评价标准内容的研究 |
(二) 领导干部道德评价标准在干部考评中的作用研究 |
(三) 领导干部道德评价标准在道德建设方面的研究 |
(四) 国外文献综述 |
五、本文视角 |
(一) 基本思路 |
(二) 创新点 |
(三) 局限性 |
(四) 研究方法 |
第一章 领导干部道德评价标准的现状分析 |
第一节 领导干部道德考评工作取得的成果 |
一、领导干部道德评价标准的内容不断得到完善 |
二、领导干部道德规范逐步健全 |
三、领导干部道德监督不断加强 |
四、领导干部道德考评工作不断推进 |
第二节 领导干部道德评价标准的难点 |
一、领导干部道德评价标准过于笼统 |
二、领导干部道德评价标准受其它因素影响 |
第二章 借鉴我国古代官德评价标准与现代国外从政道德规范 |
第一节 古代官德评价标准分析 |
一、古代官德评价标准概述 |
二、古代官德评价标准的特点 |
三、启示 |
第二节 国外从政道德规范分析 |
一、国外从政道德规范概述 |
二、国外从政道德规范的特点 |
三、启示 |
第三章 细化领导干部道德评价标准的思路 |
第一节 细化领导干部道德评价标准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
一、指导思想 |
二、原则 |
第二节 细化领导干部道德评价标准 |
一、细化领导干部政治品德评价标准 |
二、细化领导干部职业道德评价标准 |
三、细化领导干部社会公德评价标准 |
四、细化领导干部家庭美德评价标准 |
第四章 健全领导干部道德考评机制与方法 |
第一节 健全领导干部道德考评机制 |
一、健全领导干部道德考评机制的总体要求 |
二、引入多样化的考评主体 |
三、规范领导干部的道德评价过程 |
四、健全领导干部道德的续评价机制 |
第二节 创新领导干部道德评价方法 |
一、创新领导干部道德评价方法的理论基础 |
二、创新领导干部道德评价方法的原则 |
三、领导干部道德评价方法的创新内容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四、叶剑英对待牢骚话(论文参考文献)
- [1]运用优良家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D]. 王煜. 燕山大学, 2019(06)
- [2]桥——“枫桥经验”55周年风雨历程(长篇纪实连载)[J]. 衣向东. 啄木鸟, 2018(10)
- [3]一个军的传奇——从滇军精锐到解放军劲旅[J]. 郝在今. 当代, 2017(04)
- [4]新时期以来小说暴力叙事研究[D]. 周建华. 武汉大学, 2013(10)
- [5]国家命运中国两弹一星的秘密历程(二)[J]. 陶纯,陈怀国. 神剑, 2012(02)
- [6]从独白到对话:《人民日报》“两会”报道演变研究(1978-2011)[D]. 贺蕾. 复旦大学, 2012(02)
- [7]我国党政领导干部道德评价标准研究[D]. 张丽娟. 中共中央党校, 2011(09)
- [8]领导干部要善于“听话”[J]. 王涛. 中国工商管理研究, 2010(09)
- [9]董必武在主持华北财经工作的岁月里[J]. 董建国. 党史天地, 2009(11)
- [10]军政委日记(之二:1983年1月-6月)[J]. 周克玉. 中国作家, 200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