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二次函数的复习——高三数学复习的一个教案(论文文献综述)
董玉成[1](2007)在《我国当代中学函数教育特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论文以函数的发展史以及欧美函数教育内容、要求、教材、教学研究为参照系,从大纲(标准)、教材、教学研究及实践、高考等因素的变革和相互关系中考察了我国函数教育的特征。首先,函数教育的内容、要求甚至表述风格在我国大纲及教材中总体上是稳定的,并且是重形式化的。在函数教育中,教材对大纲,教师对大纲和教科书并没有人们想象中的忠诚度。相当长时间里人们对函数教育的研究局限于解题及对大纲或教材的解读;教学实践极大的丰富了对函数的理解,教师对函数与其它数学知识的联系的重视,小步走变式练习以及新课复习总复习的教学模式有利于数学理解,但另一方面,教师的教学是缺少理论指导的,或者说对理论的理解是不完整的。技术对函数教育的重要性没有得到足够重视。由于学习的封闭性,学生很少从课本及习题集以外的途径获取有关函数的知识,所以我国学生对函数关系的前概念知识是贫乏的,难以适应从实际情景中提出数学模式进而用数学符号或图形表征出来的发现历程。本文认为以上特征的形成一个重要原因在于由大纲,教材,高考,教学及教研构成的结构长期以来是稳定内敛而简单的,从而是脆弱的,这种简单脆弱的结构制约了创新的渗入。近十年来,标准、教科书、教学等方面出现了创新的萌芽。但有理由担心的是,如果升学机制没有顺应这些创新趋势,这种创新是难以为继的。
刘垂圩[2](1962)在《二次函数的复习——高三数学复习的一个教案》文中研究说明 一、課題:二次函数的复习。二、教学目的:使学生掌握二次函数及其图象的基本性貭和实际应用。三、教学重点: 1.二次函数的单調区間和极值; 2.拋物綫与x轴的位置关系; 3.运用有关知識解决实际問題。四、教学过程: 1.通过教师出題、学生回答、教师小結的方式复习二次函数。
刘东红[3](2012)在《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对新课程标准下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率进行了研究。依据<<普通高中数学标准>>的课程目标给出了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评价标准,并依照评价标准分析了影响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因素,给出了提高数学课堂效率的具体措施。全文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通过对已有文献的分析,确定研究的问题,分析研究的意义。第二部分,研究的方法与设计,包括研究的步骤,研究的工具,数据处理几个部分。第三部分,对新课程标准下高中数学课堂效率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从数学教师的观念;构建利于学生发展的学习环境;关注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化;课堂中对学生的评价;技术的利用等六个方面对影响高中数学课堂效率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同时给出提高数学课堂效率的措施。第四部分,对新课程标准下高中数学课堂效率的实证研究。包括高效率课堂的实例分析;通过实验验证第三部分提高数学课堂效率措施的可行性.第五部分,研究的结论、研究的不足与下一步研究的方向。
王介花[4](2013)在《高中数学差异教学下同题异构课的课堂教学设计研究》文中指出数学课堂教学设计是课堂教学的宏图和蓝本,科学、合理的数学课堂教学设计不仅是课堂教学效率的保障,而且对于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这四种基本学习具有重要意义。实施新课改以来,老师们的数学课堂教学设计虽然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是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影响着教学质量。本文正是基于这样一个基础进行研究的。本文研究的目的在于探讨新课程改革下面对不同的学生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如何设计才能更合理有效。本文采用的方法主要有文献法、调查法和教学实验法。本文的研究思路如下:首先查阅分析资料,寻找教学理论依据,设计调查问卷,调查老师们在设计课堂教学中的思路和想法,归纳整理,发现当前课堂教学设计存在的问题,执果索引,探究问题产生的原因。然后在教育教学理论的指导下,从老师们的实际课堂教学设计模式雏形入手,提出差异教学下同题异构课的课堂教学设计的基本要求和合理的设计思路。最后,展示教学案例,在教学实践中检验分析课堂教学设计的有效性。本文包括五章内容:第一章是问题提出的背景和文献综述;第二章是界定相关概念和列举新课标下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的特点;第三章是差异教学下同题异构课的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现状调查,通过调查确定当前数学课堂教学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并对问题进行归因分析;第四章是针对问题提出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的基本要求和合理的课堂教学设计思路;第五章是教学案例与教学效果分析。通过研究,我们认为高中数学差异教学下同题异构课的课堂教学设计应遵循如下要求:教师善于创造机会进行深造;积极参加数学课程培训,提高对数学课程的整体把握能力;对学生的知识基础、认知水平、认知结构和学习态度有一个全方位地把握,调整课堂教学设计策略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落实导师制,促进师生之间的相互了解;加强与初中教师的交流学习,把握初中数学的框架;系统化整理数学教学资源。设计思路应该是:第一步,认真研读数学教材和数学教师教学用书。我在研究中发现提纲式两遍阅读法能够很好地把握教材的框架结构和内容差异。第二步,做教材例题和课后练习题以及参考资料上的相关题目。把题目做在学生之前,想在学生之前。第三步,构思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第四步,搜索相关的数学教学资源。第五步,整理成书面的课堂教学设计,以展现教师的理论素养,逻辑思维水平和谋篇布局的能力,同时积累自己最宝贵的第一手教学资源。第六步,与学生沟通交流,做好教学反思。论文的最后是教学实验,通过教学效果分析,比较实验学生与对照学生的数学学习状态和高中数学学业水平测试的通过率,可以发现修正后的数学课堂教学设计是可行的并且有效的。
唐丽芳[5](2005)在《课程改革中的学校文化 ——一所学校的个案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当前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学校优质与现代化的需求,使得学校文化的重建成为必然,学校文化成为课程改革研究领域里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要研究课程变革下的学校文化,涉及到几个相关的问题:学校文化的现状如何?实然学校文化形成的原因有哪些?实然的学校文化对学校课程改革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如何借助学校文化的改造来推进课程改革?围绕这几个相关的问题,从学校文化的分析视角入手,以“学校的历史”、“学校的愿景与目标”、“学校的制度规则”、“学校的人际关系规范”以及“教师的教学实践”几个维度为主,采用观察、访谈、文件分析、问卷调查等多种研究手段,深入地分析了一所普通中学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学校文化的实然状况、形成的原因、对新课程改革的影响以及学校文化的变化历程。 研究的数据表明:在物质条件基本满足的条件下,这所学校的学校文化对课程改革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并且这种影响具有一定的复杂性、隐秘性和长期性。个案学校的文化中有积极的、适应与推进课程改革的因素,也有消极的、阻碍课程改革的因素。从力-场分析的角度看,消极的力量占据了主流,积极的学校文化特征彰显的程度较小。因此,在这种文化的影响下,学校的课程实施程度不高。 个案学校消极的文化特征是:升学主义主宰的考试文化、优胜劣汰的竞争文化、注重权力等级的权威文化、高压力与高期望的危机文化、层次分明的差别文化、遵守传统秩序的保守文化。这些文化对课程改革实施产生了强烈的制约作用,成为学校变革的障碍:学校的历史导致教师难以放弃升学率,导致教师对新课程的怀疑;学校浓厚的升学率情结导致课程改革目标的悖离;以竞争为主的教师文化导致教师专业发展的保守与孤独;权威文化导致教师对课程参与和决策的疏离;危机文化导致教师对改革的风险趋避;差别文化违背了课程改革的道德目标;保守文化使得传统规范约束下的课程革新步履维艰。积极的文化特征是:良好的社区环境;富有敬业精神的教师文化;注重教师专业能力提升的管理文化;鼓励教师合作的制度文化。这些文化特征推进了课程变革的实施,促进了学校文化开始转化:教师传统观念的动摇和行为选择的多元;教学文化有了一定的转变;教师合作的机会开始增多;对学生主体地位的认可与实践;教师课程资源意识的增强。 学校文化的形成是学校主观选择和客观文化生态环境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校长的办学理念和管理方式、教师和学生固有的价值观、家长和社会的期望、教育行政部门的干预等等,这些都构成学校文化的影响因子。因此,对于课程改革来说,要借助学校文化的力量来推进课程实施,实现课程改革的最深层次变革——学校文化的变革,关键是要促进实然学校文化向着理想学校文化的转化。对个案学校的所为进行分析发现,学校做了很多,但是失败之处在于没有营造一种支持改革的文化环境。因此,个案学校的启示就在于,课程改革如果要借助学校文化的力量,从改革干预的角度讲,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识读、评估与理解当前的文化;寻找学校文化重建的策略和路径:抓住当前文化冲突时期的机遇;着眼于合作的教师发展;注重权力关系的改变;培育学校课程实践的英雄;给教师以全面的支持。
屈韬[6](2006)在《创设数学问题情境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文中研究说明当今世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这对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是摆在每位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探究能力在科学创新活动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对创新教育教学活动来说,探究能力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切入点。数学被誉为思维的体操,她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在数学教学中,如何有效的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是一个很值得关注的问题。有许多数学教育者在这一方面做了很多有益的研究,并提出了在数学教学中运用问题情境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的观点。但在这些研究中普遍忽视了两个问题。第一,没有从理论上分析和实践上检验创设数学问题情境究竟对学生的探究能力有怎样的影响:第二,给出的创设数学问题情境的方法由于不够具体,难以付诸实践。本文的研究正是想填补这两个空白。 本文共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问题提出,具体分析了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对该课题的研究意义和价值进行了表述;第二部分探讨创设数学问题情境和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的关系,对数学问题情境的概念进行了界定,揭示了创设数学问题情境对学生的探究能力的具体影响过程;第三部分阐述了创设数学问题情境的四个原则;第四部分列举了创设数学问题情境的一些具体方法;第五部分对研究中所作的教学实验进行了描述和分析。
刘晓婷[7](2008)在《北京师范学院数学系史研究》文中提出在我国数学师范教育转型的关键时期,历史的经验和智慧是一个宝贵的资源。反思中国数学师范教育的历史,特别是新中国建国以来数学师范教育的历史,无疑对思考今天数学师范教育的发展,选择科学的发展路径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本研究所涉及的“北京师范学院数学系史”是数学师范教育在新中国建立初期至80年代末发展历程的案例,其发展过程对于说明这一阶段数学师范教育发展的共同特点具有典型意义。研究包括“绪论”、“系史档案资料分析”、“数学师范教育规律总结及思考”三部分,其中后两部分是本研究的主要部分。绪论部分提出了研究问题及研究的意义,并对本研究所涉及的研究文献及研究方法进行了综述介绍。第二部分,主要以164卷北京师范学院数学系1954——1989年的原始档案资料为研究基础,同时查阅多卷研究文献作研究参考,并借助访谈的研究方法作为有益补充,在忠实于文献及访谈内容的前提下,对北京师范学院数学系数学师范教育教学体系诸方面的建立发展过程进行较详细的个案分析。分析内容包括“数学系发展基本概况”、“课程体系的建立与发展”、“数学教育实习”、“教学与科学研究的开展”等情况。第三部分则是在第二部分的基础上对北京师范学院数学系数学师范教育发展特征的进一步分析,包括两部分:其一,“数学系师范教育规律总结”;通过对北京师范学院数学系史的分析研究,总结出从建国初期到改革开放初期影响中国数学师范教育的因素,即政治背景、社会发展、数学发展和数学教育的发展。并且外在的政治背景,社会发展包括数学基础教育的需求以及遵循数学发展及数学教育自身的发展规律是确保数学师范教育健康发展的缺一不可的条件。其二,“思考”;在本研究结束部分,以原始档案资料为基础对北京师范学院数学系数学师范教育在本研究所涉及的上世纪5080年代的三个特征——继承性,移植性,发展性进行了初步分析总结,并对数学师范教育未来发展从历史角度提出了一些粗浅建议。通过研究认为,数学师范教育必须准确界定自己的培养目标,更新教育观念和课程理念,转变教育方式和教学方式,要将教师教育改革与社会的大环境,职前教育与职后培训,课程知识教育与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培养,专业类课程与教育类课程有机结合起来。构建融师范性、学术性、创造性为一体的开放性的新型数学师范教育体系,在适应中求得生存和发展。
二、二次函数的复习——高三数学复习的一个教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二次函数的复习——高三数学复习的一个教案(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当代中学函数教育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方法 |
§1.3 研究意义 |
第二章 函数的发展及国外的函数教育 |
§2.1 函数的发展 |
§2.2 国外中学函数教育的内容和要求 |
§2.3 函数在教材中的书写一览 |
第三章 我国教学大纲(课程标准)与教材中的函数 |
§3.1 建国以来初中数学教学大纲(课程标准)中的函数 |
§3.2 建国以来高中数学教学大纲(课程标准)中的函数 |
§3.3 我国中学教科书中的函数 |
第四章 函数教学的研究和实践 |
§4.1 我国的函数教学研究 |
§4.2 我国函数教学实践分析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后记 |
(3)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文献综述 |
1.3 研究问题的确定 |
1.4 研究的意义 |
1.5 理论依据 |
1.6 概念的确定 |
第二章 研究方法设计 |
2.1 研究步骤 |
2.2 研究的方法 |
2.3 数据处理和分析 |
第三章 新课程背景下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效率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
3.1 数学教师的观念 |
3.2 构建利于学生发展的学习环境 |
3.3 关注学生 |
3.4 多样化的数学课堂 |
3.5 课堂中对学生的评价 |
3.6 技术的利用 |
第四章 新课程背景下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实证研究 |
4.1 课堂实例研究 |
4.2 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实验 |
第五章 结语 |
5.1 研究的结论 |
5.2 本文研究的不足及下一步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4)高中数学差异教学下同题异构课的课堂教学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问题的提出 |
第一节 课题研究的背景 |
第二节 课题研究的文献综述 |
第三节 研究的主要问题及其思路和方法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分析 |
第一节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二节 新课标下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的特点 |
第三章 数学差异教学下同题异构课课堂教学设计现状调查 |
第一节 现状调查和问题分析 |
第二节 课堂教学设计中存在问题的归因分析 |
第四章 数学差异教学下同题异构课课堂教学设计策略研究 |
第一节 教学设计的基本要求 |
第二节 差异教学下同题异构课的课堂教学设计思路 |
第五章 课堂教学设计案例与教学效果分析 |
第一节 教学案例的准备 |
第二节 课堂教学设计案例 |
第三节 教学效果分析 |
结束语 |
附录 |
注释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课程改革中的学校文化 ——一所学校的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目录 |
导论 研究的背景与缘起 |
一、研究的背景 |
(一) 研究的背景 |
(二) 内蕴的文化冲突与新的文化诉求 |
二、研究问题的产生 |
(一) 实践的要求——新课程实施情况调查的启示 |
(二) 理论支点:文献研究的佐证 |
(三) 历史的明鉴 |
三、本研究的价值定位 |
第一章 研究的问题与方法 |
一、研究问题的阐述及研究的基本思路 |
(一) 研究问题的阐述 |
(二) 研究的基本思路及框架 |
二、研究方法的确定——□化的个案研究法 |
(一) 质化的研究方法 |
(二) 工具性个案研究的取向 |
三、研究对象的选择 |
四、资料搜集的方法与过程 |
(一) 进入现场 |
(二) 资料搜集的主要方法 |
(三) 资料的整理和分析 |
五、研究的效度和伦理道德 |
(一) 研究的效度 |
(二) 研究的伦理道德 |
第二章 理论支点:学校文化本体论追问 |
一、学校文化的内涵 |
(一) 学校文化何以存在? |
(二) 学校文化的界定 |
二、学校文化的要素与结构 |
(一) 理论的梳理 |
(二) 本研究的着眼点 |
三、学校文化的变革:多重因素的制约 |
(一) 国外的研究成果 |
(二) 我国的实践探索 |
第三章 为了什么而奋斗?——学校的愿景与目标 |
一、背景故事:这所学校 |
(一) 学校的社区环境——XX 区教育情况 |
(二) 学校的物质文化环境 |
(三) 学校的办学条件 |
二、难忘的历史 |
(一) 历史的足迹:学校发展的兴衰历程 |
(二) 怀念——教师对学校历史的态度 |
三、为了什么而奋斗?——学校愿景与目标 |
(一) 文本的显在愿景与目标 |
(二) 校长理解的愿景与目标 |
(三) 教师理解的愿景与目标 |
(四) 家长理解的愿景与目标 |
(五) 学生的目标与追求 |
(六) 愿景与目标何以为此? |
第四章 我们的行动指南——学校的制度规则 |
一、谁来拿奖金?——应试与发展 |
(一) 校首席教师评聘:教师的诺贝尔奖 |
(二) 教师的立功授奖 |
二、教师竞聘制度——压力与竞争 |
(一) 场景:教师竞聘大会 |
(二) 竞聘制的行为影响 |
三、走向“科研兴校”——走形式与真研究 |
(一) 新机构的建立与新制度的诞生 |
(二) 制度规范下的科研 |
第五章 我们如何相处?——学校人际关系规范 |
一、教师和教师之间——合作与竞争 |
(一) 竞争是最根本的 |
(二) 竞争之下的合作形式 |
(三) 寻找“病”因 |
(四) 教师人际关系状态对教师的影响 |
二、教师和学生之间——平等与权威 |
(一) “孩子”——对学生的特定称谓 |
(二) 教师对学生的假定 |
(三) 如此差别:对待“好学生”与“差生” |
三、教师和管理者之间——民主与专制 |
(一) 领导和领导之间的关系 |
(二) 领导和教师之间的关系 |
四、教师和家长之间——重视与虚无 |
(一) 校长重视家长 |
(二) 教师重视家长 |
(三) 家长的参与程度及其对课程改革的影响 |
第六章 我们如何做?——实践新课程 |
一、教师理解的新课程 |
(一) 初识新课程 |
(二) 对新课程的态度 |
(三) 教师的课程改革取向 |
(四) 教师对学校课程实施程度的定位 |
二、我的观察:教师实践新课程 |
(一) 课前的备课生活 |
(二) 课堂教学生活 |
(三) 课后的反思 |
三、影响教师实践课程的因素 |
(一) 改革观:把传统教学进一步完善 |
(二) 学科教学价值观的背离 |
(三) 教师教学方式、方法的惯性 |
(四) 统一的教学进度 |
(五) 考试与评价的束缚 |
(六) 教师对学生的假定 |
(七) 学生不适应 |
第七章 研究结论 |
一、这所学校 |
(一) 教师眼中的学校文化 |
(二) 我眼中的学校文化 |
二、学校文化对课程改革的影响 |
(一) 学校文化对课程改革的消极影响 |
(二) 学校文化对课程改革的积极影响 |
三、学校文化影响课程改革过程的特征 |
(一) 学校文化对课程改革的影响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
(二) 学校文化对课程改革的影响具有一定的隐秘性 |
(三) 学校文化对课程改革的影响具有长期性 |
四、课程改革挑战之下学校文化转化的萌芽 |
(一) 教师传统观念的动摇和行为选择的多元 |
(二) 教学文化有了一定的转变 |
(三) 教师合作机会开始增多 |
(四) 对学生主体地位的认可与实践 |
(五) 教师课程资源意识的增强 |
五、学校文化成因溯源 |
(一) 学校内部的因素 |
(二) 学校外部的文化生态环境 |
结语 如何借助学校文化的力量推进课程改革? |
一、反思:我们做了什么? |
(一) 学校层面 |
(二) 学区层面 |
二、变革过程的参与者如何解读这些干预? |
(一) 教师对学校教师专业发展干预的反应 |
(二) 教师和校长对学区干预的反应 |
三、“借力”何以可能? |
(一) 识读、评估与理解当前的学校文化 |
(二) 寻找学校文化重建的策略与路径 |
参考文献 |
附录1:我的田野日记 |
附录2:访谈录音整理 |
后记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著作情况 |
(6)创设数学问题情境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问题提出 |
1.1 提高学生探究能力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
1.2 研究的意义 |
1.3 研究的价值 |
2. 创设数学问题情境和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的关系 |
2.1 数学问题情境的含义 |
2.2 有效的问题是主动探究的起点 |
2.3 探究能力在问题解决中得以提高 |
3. 创设数学问题情境的原则 |
3.1 目的性原则 |
3.2 参与性原则 |
3.3 发展性原则 |
3.4 创新性原则 |
4. 创设数学问题情境的方法 |
4.1 利用趣味故事创设问题情境 |
4.2 利用实际问题创设问题情境 |
4.3 利用学生认知上的不平衡性创设问题情境 |
4.4 利用新旧知识的联系创设问题情境 |
4.5 利用CAI数学实验的方法创设问题情境 |
5. 教学实验 |
5.1 实验目的和假设 |
5.2 实验过程 |
5.3 实验结果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致谢 |
(7)北京师范学院数学系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Summary |
绪论 |
1.问题提出及研究意义 |
2.文献综述及研究方法 |
2.1 文献综述 |
2.2 研究方法 |
一、系史档案资料整理分析 |
1.数学系发展基本概况 |
1.1 创建发展背景及培养目标、任务 |
1.2 学生及教师情况 |
2.课程体系的建立与发展 |
2.1 课程设置概况 |
2.2 教学计划分析 |
2.3 教材的配备和使用情况 |
3.数学教育实习 |
3.1 历史概述 |
3.2 分类论述 |
4.教学与科学研究的开展 |
4.1 教学研究 |
4.2 科学研究 |
二、数学系师范教育规律总结及思考 |
1.数学系师范教育规律总结 |
2.思考 |
参考文献 |
附录Ⅰ |
附录Ⅱ |
致谢 |
四、二次函数的复习——高三数学复习的一个教案(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当代中学函数教育特征研究[D]. 董玉成. 华东师范大学, 2007(03)
- [2]二次函数的复习——高三数学复习的一个教案[J]. 刘垂圩. 数学通报, 1962(12)
- [3]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研究[D]. 刘东红. 湖南师范大学, 2012(01)
- [4]高中数学差异教学下同题异构课的课堂教学设计研究[D]. 王介花. 山东师范大学, 2013(08)
- [5]课程改革中的学校文化 ——一所学校的个案研究[D]. 唐丽芳. 东北师范大学, 2005(04)
- [6]创设数学问题情境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D]. 屈韬. 华中师范大学, 2006(09)
- [7]北京师范学院数学系史研究[D]. 刘晓婷. 首都师范大学, 20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