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为什么称重继电器不吸动?(论文文献综述)
崔彦[1](2021)在《智能形变调温服装设计及舒适性测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我国发布“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以来,国家提出大力支持、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智能制造和新材料的发展。“十四五”计划再次强调需要加快、壮大新材料和绿色环保等产业的发展。本文结合高性能服装设计、节能环保材料、智能可穿戴设备和服装热舒适性研究,为智能调温服装领域的相关研究提供数据和理论支持。人类作为恒温动物,体温需保持在一个非常窄的变化范围内,然而当环境变化太频繁或超出人体的调节能力时,人类需要通过适当地增减衣服以平衡周围气候的变化,保持身体热平衡,否则,人体将面临过热或过冷的危险。此外,频繁的冷热变化可能会导致免疫力降低。因此,服装对于人体的热调节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传统服装由于其恒定的隔热性能,对于人体的热调节能力有限。在许多情况下,人类依赖供热通风与空气调节系统(HVAC)来达到热平衡,然而使用HVAC会造成极大的能源浪费,引发温室效应。近年来,纺织和服装研究领域的学者致力于开发各种新型材料和高性能纺织品,已经研发的热调节材料包括碳纳米材料、形状记忆合金(SMA)、相变材料(PCM)、具有生物力学响应的纺织品、连续片状式的充气服装等。尽管相关领域已经取得了重大进展,但开发具有高舒适度、灵活响应、低成本、环保、可以快速制造的调温服装仍具有挑战。在过去的15年中,有关软体机器人(Soft Robotic)技术和机制的研究快速发展,该方向涉及许多领域,如可穿戴设备、医疗设备和物品抓取等,软体机器人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人机交互安全性,流体驱动是主要的驱动原理之一。受流体驱动软机器人技术的启发,本文提出了一种充气形变智能调温服装,利用调节衣间静止空气层厚度来改变服装的隔热性能。空气作为一种无穷无尽的绿色资源,具有无成本、无重量、绿色环保等多种优点。与现有的充气式调温服装相比,本研究中设计的气动调温结构具有良好的隔热性、透气性和舒适性,制作成本低并且适用于大规模工业制造,具体的主要内容和结论包含以下几点:(1)柔性气动结构的设计与制备首先,本课题建立了柔性气动结构的设计和制备方法,基于静止空气层隔热原理和自然、人造结构作为形变灵感,设计开发了多种气动形变结构,分别为单向形变、双向形变、一体化气动结构,以及由负泊松比结构衍生的表面气动结构和柔性支架气动结构;基于Rhino和Grasshopper构建了气动形变结构的参数化设计模型,结合人体热分布地图,优化气动结构的设计方法;通过实验确定柔性气动结构的最优制造参数。研究比较了不同参数硅胶材料的特性,确定最终的硅胶材料为Ecoflex00-30和Ecoflex 00-50;针对一体化气动结构的制造,镂空孔洞间隙不可小于7mm;硅胶浇筑的黏连时间需控制在55-65min之间;最后讨论了中间隔离层材料的选择和气动结构大规模制造的潜力。(2)充气调温材料基础性能测试与表征基于柔性气动结构设计、制造了 5种不同配置的充气调温材料,并选择了典型的保暖材料进行对比实验。实验比较在不同配置下,充气调温材料基本性能、手感舒适性、抗压性和耐水洗性方面的差异。研究分别分析了充气调温材料的厚度变化率、透湿率、回潮率、抗弯刚度、手感舒适性、保形性和耐用性的结果。结果表明,充气调温材料厚度变化可达4-23倍;充气和外层面料的增加对调温结构的透湿性有影响;镂空比例越大的结构透湿性越好;结构的回潮率优于羊毛混纺面料,与化纤保暖填充棉相近;抗弯刚度和手感舒适性结果表明高镂空比充气结构手感优于低镂空比结构,单层和双层试样的手感优于复合试样;相比传统的隔热材料,充气调温材料具有极好的抗压性,可以抵抗重于自身27倍的外部应力;耐用性实验表明,气动调温结构可以至少清洗100次而不会损坏。(3)充气调温材料及服装热湿舒适性测评本文运用出汗热护式热板仪和出汗暖体假人对充气调温材料的热湿性能进行分析和对比,并利用CBE Thermal Comfort在线工具研究充气结构的调温能力,最后利用傅里叶红外线光谱测试材料反光隔热性。研究表明,充气会增加调温结构的隔热性能,减小透湿性能,不同类型的充气调温试样具体热湿舒适性变化不一。外层面料会在充气期间增强结构的隔热性;热阻结果表明硅胶的镂空率与热阻成反比;随着充气量上升,调温结构的热阻越高;在充气之前,多层充气调温试样的热阻保持在非常低的水平,但充气后热阻显着提高(15倍),明显高于普通试样。湿阻变化与热阻相似,多层织物的湿阻要比单层织物更高;硅胶的镂空率与湿阻成反比;控制硅胶镂空率可以同时实现低湿阻和高保温性能;不同的充气调温材料可用于不同的保暖服装设计中,具有灵活的应用可能性。在气动调温服装的设计中,包覆气动结构的外层面料应该选取防风且透气、透湿材质,以减小由充气带来的湿阻上升;研究还针对充气结构热湿参数的变化给出了充气调温服装的设计建议。同时,与已有的充气调温服装的热湿舒适性对比发现,本文开发的充气调温材料热舒适性优于已有市售的充气服装。根据PMV-PPD模型计算,充气调温材料具有良好的调温能力和节能潜力,充气调温材料可覆盖的热舒适范围高于普通隔热材料,是传统隔热材料的3-4倍;标准有效温度(SET)和热舒适范围(TCR)分析结果发现,充气调温材料可以在更宽的温度范围内保持人体的热舒适性。(4)智能充气系统设计与开发智能充气形变调温服装开发离不开智能充气系统,本文基于充气调温材料,为其开发了针对性的智能控制系统。首先研究构建了智能充气系统的理论基础,讨论了服装隔热性、工作强度与新陈代谢三者的关系,其次建立了充气量与隔热性能,以及充气时间与环境温度的函数关系。各参数的函数关系构建为智能充气系统的设计提供了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上本文设计了智能充气系统的程序流程,介绍了系统的主要组件参数,并进行了电路设计。研究搭建的智能充气系统可实现系统的智能控制和数据可视化,系统可以根据环境温湿度的变化调节智能充气服装的充气量,还可以实现对穿着者环境参数的收集和读取。依照充气系统的程序,开发人员可以在源代码中自由调节系统的充气时长,充气/放气的温、湿度激活点。最后,研究对智能充气系统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本课题对于流体驱动的柔性结构进行了多维度的设计,构建了充气形变结构的设计体系;对充气形变调温材料的基本特性、表征和热湿舒适性进行了深入研究;分析了充气对于形变结构的各项参数影响,并总结了变化规律,为后续调温服装的设计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建立了充气时长和环境参数之间的关系;研发了智能充气系统。本课题结合了服装设计、纺织先进材料、智能可穿戴设备、服装热湿舒适性和参数化设计等多个研究方向。研究结论和方法为新兴调温材料和智能调温服装研发提供了数据和理论支持,对于智能服装设计、个人热管理系统、节能环保材料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郑波[2](2014)在《多功能工装试验台的研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主要是根据当前社会上对工装试验台的需求加高,但是每个工装试验台又是针对某一具体研究对象所研制开发的。为了克服工装试验台的这种使用上的局限性,提出了设计一台多功能的工装试验台,能够满足更多的研究需要。本论文首先分析了多功能工装试验台的设计要求,在对试验台系统进行了总体的分析之后得到了试验台的总体设计方案,确定了其结构和测试项目。其次根据测试系统的需求,完成了试验台硬件系统部分的设计,重点是三块工装转接板的设计及零部件的选择。在最后根据所选的元器件得到了工装试验台接线端子的数量,并设计绘制出了接线端子的分布图。将所有的硬件按照设计要求连接起来,得到整个系统。试验台的测试软件选用了 Visual C++来编辑程序,此软件能够很好地处理数据采集和数据存储,并能将结果反映在计算机当中。这从很大程度上简化了试验操作过程。软件采用的是Windows对话框的形式,点击控制界面上的开始按钮,程序就会自动调用函数读取A/D卡指定端口的数据,完成数据的采集。软件会将采集到的数据采取一定方式,在屏幕上显示出来。本文在最后结合某型号的飞艇作为具体的研究对象,检验了试验台的效果及其性能。试验所得到的结果证明了多功能工装试验台的实用性,相对于传统的工装试验台具有一定的推广意义。
朱银荣[3](2013)在《药物吸湿自动称重系统的开发》文中研究指明针对我国药物吸湿称重设备领域落后的现状,设计了一种新型的自动称重控制系统,即对药物裸露吸湿增重进行测量的系统。利用PLC建立一套称重控制装置,设计硬件电路和程序算法,得出药物吸湿动态吸附曲线。本课题对药物生产,药性研究和防潮工艺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课题来源于国家中药制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内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本文主要介绍了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系统的硬件设计:整个称重控制系统由温湿度可调的密闭容器、称重传感器、放大器、PLC、EM231、开关电源等组成。使用CPU226作为控制中心,对其它模块进行选型,搭建合理的硬件系统,并对系统中各个器件配置标定。在系统硬件平台中用传感器采集药物吸湿过程中重量变化的电压值信号,经过信号放大模块和A/D模块转化,通过串口通信到达主控制器,按照串口通信协议读取处理分析数据,显示在PC界面上,从而达到监控的目的。系统的软件设计:按照本项目的控制工艺及要求,选择VB作为系统主控制软件,通过PC/PPI电缆作为RS232/RS485转接器在PLC与PC之间建立串行通信方式,然后PC机根据PPI协议采集PLC的数据,实现人机操作任务。软件方面主要实现了系统的界面设计、PLC与VB的通信设计、PLC输出点多点切换设计、自动/手动称重功能设计、动态吸附曲线的生成、数据库保存等。项目结果表明,药物在托盘中吸收空气中水分,控制系统能够测出微小重量的变化,称重数据显示在界面中,自动生成了动态吸附曲线,并且系统具有良好的稳定性。
林森[4](2013)在《起爆具生产线自动控制系统的设计》文中认为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民用炸药作为基础性行业,被广泛地应用在能源开采,水利水电的建设,以及公路铁道的修建等。近几年民用炸药的产量也不断提升。国内使用粉状炸药和胶状炸药较多,此类炸药具有安全、价格低廉等优点,但这些炸药的起爆感度较低。起爆具则能可靠起爆各类工业炸药及其它钝感炸药,实现全炮孔内任意位置的起爆。起爆具爆炸后产生的巨大能量,使得在炮孔中与其相应的工业炸药得到了很大的起爆能量,让这些工业炸药在很短时间内就能达到稳定的爆轰。爆炸产生的有效能量多,使得邻近介质遭受的破坏作用大,节省了爆破作用中炸药的使用量,爆破所得大块率明显降低,减少了二次爆破炸药用量,为企业带来经济和安全等方面诸多效益。目前我国起爆药具大多数采用间歇式人工批量生产。在混合及浇注的关键工序中,存在着较多的人工操作,因此造成产品质量稳定性差、生产安全性差、生产效率低等诸多问题。如何使用工业自动化技术,在生产出稳定且高质量产品的同时,提高生产效率,增加生产安全性有着十分必要的意义。文章通过对起爆具工艺流程和控制目标的分析,提出了IPC-PLC型的分布式控制方案。文章主要对以下几点做了研究:(1)了解起爆具生产线工艺流程,分析生产的各个工序,确定整个控制系统的控制目标;(2)通过对生产线控制目标的分析,以及各控制方案的优缺点的比较后,决定采用以IPC-PLC型的分布式系统作为控制方案;(3)研究了起爆具的浇注方式,改进了起爆具浇注时的质量控制,改善了产品的稳定性;(4)对控制系统的硬件进行选择和配置。根据起爆具生产过程的特点选择符合要求的仪器仪表,选择了S7-300PLC作为下位机,并且对生产过程中的各设备进行了正确的配置,并对每个测控点分配PLC地址;(5)用STEP7模块式编程软件通过LAD语言对PLC进行编程。设计好的监控程序实现了生产线的流程控制,浇注控制,温度控制及故障报警。温度控制采用PID算法,控制效果良好。在测试中,故障报警准确,响应快速;(6)上位机软件采用通用的工业组态软件“组态王6.52”开发,实现了系统对生产流程的画面显示与控制调节功能,实时显示生产现场的各个数据,并对其记录,良好的人机界面,方便工作人员对生产的操作。生产现场配备了西门子触摸屏,通过WINCC flexible软件对其进行了设计,使现场工作人员能够及时了解整个生产的状况。通过对系统的测试以及模拟料的生产,证实了该控制系统运行稳定可靠,操作方便简单,最终生产的模拟料样品,效果好、质量精度高。
张留臣[5](2012)在《组合继电器综合性能测试台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继电器是一种电控制器件,广泛应用于自动控制系统中。继电器测试是检验继电器质量的重要手段。在继电器综合性能测试项目中,电气性能和耐久性能是重要的测试项目。本文所述的组合继电器,是直流电动绞车控制系统的重要部件。课题的目标是研制性能良好,可靠性较高的直流电动绞车用组合继电器综合性能测试台,用于检测组合继电器的电气性能和耐久性能。本文主要研究工作内容如下:一、研制以Simatic S7-226PLC为控制核心的电动绞车用组合继电器综合性能测试台,可以完成电动绞车用组合继电器的电气性能和耐久性能测试。二、设计组合继电器测试台软件系统,主要功能为数据采集、数据存储、数据查询与报表,提高了测试数据处理效率。三、组合继电器测试台系统误差分析、系统标定及测试结果不确定度评定。系统误差是影响组合继电器测试台检测精度的重要因素,降低系统误差,可以提高检测精度。本文分析了组合继电器测试台的系统误差大小及系统误差的来源,提出了减小系统误差的方法。系统标定是减小系统误差,提高测量精度的重要方法。本文利用回归分析方法进行系统标定。测试结果存在不确定度,本文分析了测试数据的不确定度。经过实际验证,课题中的组合继电器综合性能测试台,测试效率高、性能可靠,达到设计要求。
黄小兰[6](2012)在《基于PLC的旋转型灌装机控制系统研究》文中认为食品机械是专为食品工业服务的,包装机械大约有70%是为食品包装服务的,特别是近年来饮料工业迅速发展,使得液体灌装设备的需求大量增长。美国、日本等国的包装设备正在向高效率、高精度、高自动化程度方向发展。我国的包装机械起步较晚,主要是采用引进—消化的发展模式,虽能满足生产需求,但技术含量不高,特别是对光、磁和计算机等先进技术的应用较少,从而使得我国包装机械的包装精度和运行稳定性同国外设备相比存在着较大差距。本论文对集清洗、灌装、加盖三合一体的旋转型灌装机—XG-24128进行控制系统研究,使其对500m1PET瓶灌装速度可达18000BPH以上,单个封盖头的工作效率可达2000-2200瓶/小时,灌装容量误差不大于3‰,在高速灌装下能够实现高的灌装精度和运行稳定性,自动生产可以实现无瓶不灌装和无瓶不加盖。并对XG-24128型灌装机的关键技术—一个伺服泵同时控制两个灌装头并实现连续灌装的控制设计进行研究。首先,对XG-24128型灌装机进行控制系统方案设计。在研究XG-24128型灌装机整体结构的基础上分析其灌装的工艺流程,并根据设计要求确定灌装机控制系统的整体方案。其次,明确控制系统的硬件配置。根据灌装机的设备状况和工艺要求,确定PLC的类型及相关模块,对I/O口进行定义,并对伺服电机、步进电机和其他电器元件进行选型和布置。接着,对XG-24128型灌装机的关键技术—一个伺服泵同时控制两个灌装头并实现连续灌装的控制设计进行研究。分析连续灌装时灌装头位置的确定,对灌装速度进行初步分配,并对其换向机构进行研究。最后,在硬件配置的基础上,对XG-24128型灌装机进行控制系统的软件设计。在对XG-24128型灌装机控制过程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编制相应的程序和系统软件,实现其灌装流程。进行人机界面的设计,使PLC和触摸屏配合使用,充分发挥触摸屏的优势使系统操作更方便快捷。
单江[7](2011)在《摩擦系数车标定方法与实验研究》文中提出机场跑道摩擦系数是关系到飞机能否安全起降的一个重要参数,关系到乘客的生命财产安全。为保证安全,机场工作人员需知道跑道摩擦系数能否允许飞机起降,为此,需采用一些设备仪器来准确测量摩擦系数。机场跑道摩擦系数车是测量机场跑道摩擦系数的专用设备,但在使用过程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车载传感器会产生测量偏差,若测量偏差过大,将给航空安全留下隐患。为了保证摩擦系数车能够准确测量,我们需定期给车载传感器做标定,为此我们专门设计了给机场跑道摩擦系数车做标定的特别装置,即机场跑道摩擦系数车标定装置。本文介绍了基于P87LPC768单片机的标定系统,该标定系统总体上可以分为硬件和软件两个模块,其中,硬件模块主要包括机械模块和电气模块。本文主要介绍了摩擦系数车的工作原理、标定方法、标定系统硬件和软件设计以及提高系统可靠性的各种措施。在硬件部分详细介绍了标定装置的机械结构、放大电路、控制电路以及硬件抗干扰设计等内容;软件部分介绍了标定装置的具体功能、软件流程图、软件抗干扰技术研究等内容。最后还介绍了相关的调试和实验并给出了实验数据,结果证明了这种方案的正确性和可行性,实现了预定功能,完成了任务。
于建清[8](2008)在《一种无缆自动返回式采水器的设计与研究》文中认为海洋环境污染监测、海水化学与地质调查和生物采样,大多数情况下需要现场采集水样。有时需要在不同深度依次采样,获取梯度剖面的现场水体信息,以保证分析结果的统一性、规范性和类比性。近几十年来,水体取样和保存技术迅速发展,各式各样的采水器纷纷问世并获得成功应用。常规CTD葵花式采水器(CTD rosette sampler)(配备尼斯金采样瓶(Niskin bottle)或郭福洛采样瓶(Go-Flo bottle))和船用吸泵均为目前广泛使用的梯度水样采集装置。但其应用各有一定缺陷。因此,设计一种既适用于大型科考船又适用于小型船只、采样深度可精确控制、采水操作简便、无沾污的采水器在海洋科学研究中有较大实用意义。本课题所设计的无缆自动返回式采水器(a New Auto-Returned Column Water Sampling Device-‘ARWAD’)是一种新型垂直剖面采水器,该采水器外挂四个1.5L卡盖式结构的HOUSKIN采水瓶。为采水器加载适当重量的配置体,使其在水中受到负浮力下潜。采水是在释放配置体后,采水器受到正浮力上升的过程中依次完成的。本文的主要内容为:(1)本课题详述了该无缆自动返回式采水器的机械机构与密封方案。采水器的主壳体为硬铝合金圆柱状防水耐压设计,外挂四个卡盖式结构的采水瓶,其机械机构主要包括①配置体的悬挂与释放机构;②采水瓶关闭采水机构;(2)详述该采水器的控制系统,包括硬件设计方案和软件设计,并对控制系统进行了调试。控制系统装置于主体的防水耐压仓内,以单片机为核心,装载压力传感器获知水深。下位机程序控制在到达指定深度时释放配置体和关闭各采样瓶,上位机程序实现在甲板上的自检、设定配置体的释放深度和各采水瓶的关闭采样深度;(3)用解析法和经验公式对该采水器承压零件尺寸进行设计,同时用数值计算方法对其强度校核;(4)为保证采水器的采水精度和确保其工作安全,对采水器进行水动力学计算,确定阻力及阻力系数等参数,使采水器在上升采水过程中最大速度小于2.0m/s,以为外形设计提供参考;(5)采水器采样性能验证。现场采集水样后,在实验室测定悬浮颗粒物的质量浓度和体积浓度分布。在采集水样的同时,应用激光粒度仪获取现场悬浮物粒径分布信息。通过与激光粒度仪现场测定结果对比,证明该自动返回式采水器采水深度准确,质量较好。该采水器使用时无需钢丝绳,而是装载压力传感器获知水深,由此避免了使用绞车和由钢丝绳计量深度带来的深度误差;采样时也无须连接电缆,节省电力;自由下潜和上升,无需配备绞车深度补偿设施,避免出现深度逆变现象。主要应用于驾驶小规模船只在较浅水域(湖泊或河口)采水,亦可用于大型科考船,其结构轻便、造价低廉以及操作方便等性能使其成为CTD葵花式采水器和泵采系统的有益补充。
张天罡[9](2008)在《滚筒反力式汽车制动试验台检测系统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汽车制动性能的检测是机动车安全技术检验的重要内容之一,制动性能的优良与否直接关系到汽车的安全性。同时汽车制动性能的检测研究也为制动性能的科研和检测提供了技术支持和指导。所以,研制高精度、高自动化程度的汽车制动性能检测系统具有重要意义。由汽车制动检测原理以及制动性能检测的技术指标可知,检测数据准确性、控制可靠性、实时性和抗干扰能力是系统设计的关键。本文在掌握汽车制动性能检测系统结构和工作原理的基础上,根据国家有关标准和汽车制动性能检测系统的控制逻辑提出了滚筒反力式汽车制动试验台检测系统的总体设计方案,设计了基于AT89C52单片机的制动试验台检测系统的硬件电路,并根据检测项目和所要实现的功能要求编制下位机和上位机(PC)软件,下位机采用汇编语言进行编程,上位机用高级语言编写,两级控制系统的软件配合即可实现对汽车制动性能的检测。在检测系统中的加入自动诊断系统,实现车辆在检测系统中对检测出的故障进行自动化诊断。此外,由于检测现场存在各种干扰,本文对系统进行软件的抗干扰设计来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最后经过现场调试和实验,证明本文的滚筒反力式汽车制动试验台检测系统实现了设计的要求,检测性能指标符合国家有关规定和实际使用要求。
戴俊[10](2007)在《质量式智能型喷油泵试验台量油装置的研制》文中研究指明柴油机喷油泵性能的好坏直接决定着柴油机的动力性、经济性及排放,喷油泵试验台是柴油机车制造和修理厂检验、调整喷油泵不可缺少的设备。本论文就喷油泵试验台国内外的发展现状,以及喷油泵试验台的各种量油系统(如量筒法、容积法、流量法、光栅尺测量法)的测量原理进行了简述,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本课题为解决当前喷油泵试验台量油系统量油误差大和效率低的问题,针对新型质量式智能量油系统的设计结构、工作原理、性能参数等作了详尽的介绍。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喷油泵质量式量油装置的设计、传感器信号的采集、D/A、A/D转换电路与单片机接口电路的设计、键盘显示器接口的设计和软件系统的设计,并对喷油泵量油装置的喷油量进行了试验,对试验数据进行了分析。本课题的创新点是:1、本量油装置采用了质量法量油装置,去除了量筒法、光栅尺测量带来的一系列误差,结构简单,测量准确,制造成本降低。2、采用单片机自动控制,实现了量油系统自动化,提高量油精度和工作效率。
二、为什么称重继电器不吸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为什么称重继电器不吸动?(论文提纲范文)
(1)智能形变调温服装设计及舒适性测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课题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和前沿 |
1.2.1 智能可穿戴设备及智能服装 |
1.2.2 调温服装和材料分类及前沿 |
1.2.3 服装热湿舒适性测评方法 |
1.3 研究创新点 |
1.4 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第2章 柔性气动结构设计与制备 |
2.1 引言 |
2.2 柔性气动结构的灵感来源 |
2.2.1 隔热性能灵感来源 |
2.2.2 形变结构灵感来源 |
2.3 柔性气动结构设计与制备 |
2.3.1 单向气动结构设计与制备 |
2.3.2 双向气动结构设计与制备 |
2.3.3 表面气动结构设计与制备 |
2.3.4 柔性支架气动结构设计与制备 |
2.3.5 柔性支架气动结构设计与制备 |
2.3.6 气动形变结构的参数化设计 |
2.4 柔性气动结构的制造参数 |
2.4.1 气动结构材料的选择 |
2.4.2 镂空孔洞间距及排列方式 |
2.4.3 硅胶层黏结时间测定 |
2.4.4 硅胶浇注工具开发 |
2.4.5 中间层材料的选择 |
2.4.6 大规模制造潜力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充气调温材料基础性能与表征 |
3.1 引言 |
3.2 实验设计 |
3.2.1 实验样本设计 |
3.2.2 基本性能测试实验方案 |
3.2.3 手感舒适性测试实验方案 |
3.2.4 保形性测试实验方案 |
3.2.5 耐用性测试实验方案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充气调温材料厚度变化率分析 |
3.3.2 充气调温材料透湿率分析 |
3.3.3 充气调温材料回潮率分析 |
3.3.4 充气调温材料抗弯刚度分析 |
3.3.5 充气调温材料手感舒适性分析 |
3.3.6 充气调温材料保形性分析 |
3.3.7 充气调温材料耐用性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充气调温材料及服装热湿舒适性测评 |
4.1 引言 |
4.2 实验设计 |
4.2.1 出汗热护式热板仪实验方案 |
4.2.2 出汗暖体假人测试实验方案 |
4.2.3 充气调温能力测试实验方案 |
4.2.4 红外线透过率实验方案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充气对调温材料隔热性能的影响 |
4.3.2 充气对调温材料透湿性能的影响 |
4.3.3 充气对调温材料蒸发传热效率的影响 |
4.3.4 充气调温服装热湿舒适性对比分析 |
4.3.5 调温材料调温能力与节能潜力分析 |
4.3.6 充气调温材料反光隔热性能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智能充气系统设计与开发 |
5.1 引言 |
5.2 智能充气系统的理论基础 |
5.2.1 服装隔热性、工作强度与新陈代谢的关系 |
5.2.2 充气调温服装充气量与隔热性能的关系 |
5.2.3 智能充气系统充气时间与环境温度的关系 |
5.3 智能充气系统的设计与测试 |
5.3.1 智能充气系统程序流程 |
5.3.2 智能充气系统程序主要组件 |
5.3.3 智能充气系统电路介绍 |
5.3.4 智能充气系统的实际应用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和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出汗暖体假人测试结果 |
附录2 智能充气系统程序源代码 |
附件3 智能充气系统主板参数 |
攻读学位期间学术科研情况 |
致谢 |
(2)多功能工装试验台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意义 |
1.2 工业计算机的控制技术 |
1.2.1 工业控制计算机的发展 |
1.2.2 微型计算机控制系统及其分类 |
1.2.3 计算机控制技术的发展趋势 |
1.2.4 计算机抗干扰技术 |
1.3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结构 |
第2章 多功能工装试验台的总体设计方案 |
2.1 试验台设计目标 |
2.2 试验台的基本结构及其功能分析 |
2.2.1 试验台总体构成 |
2.2.2 试验台的基本结构 |
2.2.3 试验台基本功能分析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试验台系统的硬件部分设计 |
3.1 工控机 |
3.2 工装转接板 |
3.2.1 主控测试板 |
3.2.2 信号调理 |
3.2.3 功率输出板 |
3.3 接线端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试验台系统的软件部分设计 |
4.1 试验台系统的总体设计 |
4.1.1 软件设计的任务 |
4.1.2 软件设计语言的选择 |
4.1.3 试验台的软件总体设计 |
4.2 控制模块的设计 |
4.2.1 数据采集 |
4.2.2 数字量的输入和输出 |
4.2.3 串口通讯 |
4.3 数据监测模块的设计 |
4.4 数据处理模块的设计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试验台的调试以及部分试验结果的测试分析 |
5.1 试验台的调试 |
5.2 飞艇工装试验台的测试 |
5.2.1 气压高度计 |
5.2.2 风速风向仪 |
5.3 本章小结 |
结论 |
附录 |
附录A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3)药物吸湿自动称重系统的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研究现状 |
1.4 论文研究内容 |
1.5 论文结构 |
第2章 系统总体设计 |
2.1 药物吸湿原理介绍 |
2.2 系统设计要求及功能特点 |
2.2.1 系统设计要求 |
2.2.2 系统功能特点设计 |
2.3 硬件系统设计构架 |
2.4 软件设计支持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硬件系统设计 |
3.1 PLC 控制器 |
3.1.1 PLC 的基本组成 |
3.1.2 系统 PLC 选型 |
3.2 数据采集系统设计 |
3.2.1 传感器选型 |
3.2.2 放大器选型及配置 |
3.2.3 模数转换模块选型及配置 |
3.3 硬件连接设计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软件系统设计 |
4.1 面向对象程序设计 |
4.2 系统主站软件 |
4.3 项目需求分析 |
4.4 软件详细设计 |
4.4.1 软件流程设计 |
4.4.2 界面设计 |
4.4.3 PLC 与 VB 通信连接 |
4.4.4 PLC 输出点多点切换 |
4.4.5 模拟量采集与处理 |
4.4.6 串口事件监控设计 |
4.4.7 动态吸附曲线设计 |
4.5 系统维护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系统综合调试 |
第6章 创新性探索 |
6.1 软硬件介绍 |
6.2 设计要求与仿真 |
6.3 本章小结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参加科研情况 |
致谢 |
(4)起爆具生产线自动控制系统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的来源及意义 |
1.2 国内外发展状况及发展趋势 |
1.3 论文的结构安排 |
2 起爆具生产线的工艺流程和控制系统的基本要求 |
2.1 起爆具流程介绍及分析 |
2.2 生产线控制的基本要求 |
2.3 起爆具浇注质量控制 |
3 控制系统方案的设计 |
3.1 各控制方案的介绍和比较 |
3.2 起爆具控制方案的确定 |
3.3 控制系统的通讯设置 |
3.4 起爆具浇注控制方案 |
4 控制系统的硬件设计 |
4.1 传感器的选择 |
4.1.1 转速传感器的选型 |
4.1.2 温度传感器的选型 |
4.1.3 称重传感器的选择 |
4.2 PLC的选型与配置 |
4.2.1 PLC的概述 |
4.2.2 PLC的选择与配置 |
4.2.3 PLC地址分配 |
5 控制系统的软件设计 |
5.1 STEP7 软件的概述及工程创建 |
5.1.1 STEP7 程序执行原理 |
5.1.2 程序块类型 |
5.1.3 起爆具工程的创建 |
5.2 控制子系统的设计 |
5.2.1 流程控制 |
5.2.2 温度控制 |
5.2.3 起爆具浇注控制 |
5.2.4 故障报警 |
6 上位机监控系统与现场触摸屏的设计 |
6.1 组态软件 |
6.1.1 组态概述 |
6.1.2 组态软件的选择 |
6.1.3 组态画面的设计 |
6.1.4 组态报表 |
6.1.5 组态安全管理 |
6.2 触摸屏设计 |
6.2.1 触摸屏介绍 |
6.2.2 触摸屏画面及通信设计 |
7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5)组合继电器综合性能测试台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图和附表清单 |
1 绪论 |
1.1 课题来源及研究目的意义 |
1.1.1 课题来源 |
1.1.2 课题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课题背景及研究现状 |
1.3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2 组合继电器测试台总体方案设计 |
2.1 组合继电器的基本工作原理 |
2.1.1 电动绞盘用串励式直流电机运行特性 |
2.1.2 组合继电器工作原理 |
2.2 组合继电器测试台总体方案设计 |
2.2.1 组合继电器测试台设计要求 |
2.2.2 组合继电器测试台检测项目 |
2.2.3 组合继电器测试台总体方案 |
2.3 本章小结 |
3 组合继电器测试台硬件系统设计 |
3.1 组合继电器测试台测控系统设计 |
3.1.1 测控系统硬件电路设计 |
3.1.2 测控系统PLC软件设计 |
3.1.3 人机交互界面设计 |
3.1.4 变频调速系统设计 |
3.2 组合继电器测试台加载系统设计 |
3.2.1 绞车加载系统 |
3.2.2 电阻加载系统 |
3.2.3 安装夹具设计 |
3.3 本章小结 |
4 组合继电器测试台软件系统设计 |
4.1 OPC技术简介 |
4.2 组合继电器测试台软件系统方案设计 |
4.2.1 软件系统需求分析 |
4.2.2 软件系统实施方案 |
4.3 组合继电器测试台数据库与服务器设计 |
4.3.1 软件系统数据库设计 |
4.3.2 软件系统OPC服务器设计 |
4.4 组合继电器测试台数据处理程序设计 |
4.4.1 访问服务器程序设计 |
4.4.2 数据存储程序设计 |
4.4.3 查询与报表程序设计 |
4.5 本章小结 |
5 组合继电器测试台系统误差分析及系统标定 |
5.1 组合继电器测试台系统误差分析 |
5.1.1 系统误差来源分析 |
5.1.2 系统误差的减小与消除 |
5.2 组合继电器测试台系统标定 |
5.2.1 线性回归分析方法 |
5.2.2 系统标定模型及标定结果 |
5.3 组合继电器测量结果不确定度评定 |
5.4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控制柜设计图 |
作者简介 |
(6)基于PLC的旋转型灌装机控制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1章 绪论 |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2 灌装技术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
1.3 灌装机械概述 |
1.3.1 基本概念 |
1.3.2 灌装机的分类 |
1.4 PLC简介 |
1.4.1 PLC的特点 |
1.4.2 PLC的应用范围 |
1.5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论文结构 |
1.5.1 本文的研究内容 |
1.5.2 论文结构 |
第2章 XG-24128型灌装机控制系统方案设计 |
2.1 XG-24128型灌装机的工艺要求 |
2.2 XG-24128型灌装机的整体结构 |
2.3 XG-24128型灌装机控制系统的方案设计 |
2.3.1 电气控制系统的组成 |
2.3.2 XG-24128型灌装机的工艺流程 |
2.3.3 XG-24128型灌装机的控制方案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XG-24128型灌装机控制系统硬件设计 |
3.1 PLC控制系统设计 |
3.1.1 PLC选型 |
3.1.2 输入/输出点的确定 |
3.2 执行机构的选择 |
3.2.1 伺服电机控制设计 |
3.2.2 步进电机控制设计 |
3.2.3 其他执行机构控制设计 |
3.3 传感器的布置 |
3.4 硬件配置图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XG-24128型灌装机灌装关键技术研究 |
4.1 灌装流程 |
4.2 复位 |
4.3 灌装 |
4.3.1 初次吸液 |
4.3.2 灌装头位置的确定 |
4.3.3 灌装速度的确定 |
4.4 换向 |
4.4.1 换向流程 |
4.4.2 换向参数设计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XG-24128型灌装机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
5.1 灌装机PLC控制程序设计 |
5.1.1 PLC控制系统软件设计思想 |
5.1.2 PLC编程软件GX Developer简介 |
5.1.3 控制程序设计 |
5.2 人机界面设计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束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7)摩擦系数车标定方法与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章 综述 |
§1-1 课题研究意义及内容 |
1-1-1 课题研究的意义 |
1-1-2 课题研究的内容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摩擦系数车的工作原理 |
§1-4 摩擦系数车标定 |
§1-5 小结 |
第二章 标定装置的硬件部分 |
§2-1 引言 |
§2-2 机械结构设计 |
§2-3 控制核心 |
§2-4 信号采集 |
2-4-1 传感器的选择原则 |
2-4-2 信号放大电路 |
§2-5 输出控制电路 |
2-5-1 控制方式 |
2-5-2 执行机构 |
2-5-3 PWM 控制电路 |
§2-6 用户界面 |
2-6-1 输入方式设计 |
2-6-2 显示设计 |
§2-7 电源设计 |
§2-8 硬件抗干扰技术研究 |
2-8-1 单片机抗干扰技术研究 |
2-8-2 PCB 抗干扰技术研究 |
§2-9 小结 |
第三章 标定装置的软件部分 |
§3-1 引言 |
§3-2 A/D 采样原理 |
§3-3 标定装置的功能介绍及流程图 |
3-3-1 标定装置功能介绍 |
3-3-2 软件流程图 |
§3-4 PWM 软件实现方法研究 |
3-4-1 恒力控制存在问题及解决方法 |
3-4-2 本课题所用的 PID 算法 |
§3-5 软件抗干扰技术研究 |
§3-6 小结 |
第四章 系统调试及试验数据分析 |
§4-1 引言 |
§4-2 调试方法 |
4-2-1 硬件调试 |
4-2-2 PID 调试 |
§4-3 标定装置测量实验数据 |
§4-4 小结 |
第五章 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
(8)一种无缆自动返回式采水器的设计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取样与取样方案 |
1.1.1 采样点的布设 |
1.1.2 采样的时间和频度 |
1.1.3 样品保存与运送 |
1.2 水体采样的传统方法与装置 |
1.2.1 采水器 |
1.2.2 用泵抽取水样 |
1.2.3 自动采样与现场富集采样 |
1.2.4 被动采样与固相微萃取 |
1.3 本课题的提出及研究主要内容 |
2. 无缆自动返回式采水器的机械机构 |
2.1 材料的选择 |
2.2 配置体的悬挂与释放机构 |
2.2.1 机构详述 |
2.2.2 工作过程 |
2.3 采水瓶关闭采水机构 |
2.3.1 机构详述 |
2.3.2 工作过程 |
2.4 采水器密封的实现 |
2.4.1 采水瓶的密封 |
2.4.2 采水器体的密封 |
2.4.3 压力传感器探头的密封 |
2.4.4 销轴的动密封 |
2.4.5 连接轴的动密封 |
2.5 采水器密封性能的校核 |
2.5.1 O 形橡胶密封圈的密封机理 |
2.5.2 橡胶件的特点、本构方程与参数 |
2.5.3 采水器O 形圈密封性能校核 |
2.6 硬铝合金材料的表面处理 |
2.7 电机驱动转动释放动力的计算与验证 |
2.7.1 电机的转矩 |
2.7.2 脱钩挡块与脱钩的动摩擦力力矩 |
2.7.3 密封盘与O 形圈的动摩擦力力矩 |
2.8 本章小结 |
3. 无缆自动返回式采水器的控制系统 |
3.1 自动返回式采水器控制系统的硬件设计 |
3.1.1 元器件的选型 |
3.1.2 单片机与上位机及压力传感器的通信 |
3.1.3 配重体的悬挂与释放控制电路 |
3.1.4 采水瓶关闭采水的控制电路 |
3.2 自动返回式采水器控制系统的软件设计 |
3.2.1 人机交互界面的设计与调试 |
3.2.2 下位机程序的设计与调试 |
3.3 控制系统的联调 |
3.4 电源的分配 |
3.5 本章小结 |
4. 无缆自动返回式采水器承压零件尺寸设计和强度校核 |
4.1 采水器主壳体的尺寸确定和强度校核 |
4.1.1 外压容器设计方法简介 |
4.1.2 采水器主壳体尺寸确定和抗压失稳性校核 |
4.1.3 采水器主壳体强度校核 |
4.2 主壳体两侧端盖的尺寸确定和强度校核 |
4.2.1 端盖尺寸确定 |
4.2.2 配重释放机构端盖的强度校核 |
4.2.3 采水瓶关闭机构端盖的强度校核 |
4.3 应用有限元方法对海洋仪器压力分析与校核的优势 |
4.4 本章小结 |
5. 无缆自动返回式采水器的水动力学计算 |
5.1 无缆自动返回式采水器的阻力系数 |
5.1.1 采水器水下受力分析及运动方程 |
5.1.2 采水器所受阻力D 的计算方法 |
5.1.3 总阻力系数CD的计算 |
5.1.4 有限元方法的理论验证 |
5.2 无缆自动返回式采水器的水下姿态分析 |
5.2.1 采水器运动坐标系及坐标变换 |
5.2.2 采水器的水动力学模型 |
5.2.3 采水器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
5.3 本章小结 |
6. 无缆自动返回式采水器的采水性能试验 |
6.1 研究区域 |
6.2 采水方案和实验步骤 |
6.3 LISST-100:仪器简介与现场应用 |
6.4 结果与讨论 |
6.5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讨论 |
7.1 结论 |
7.2 讨论 |
7.3 展望 |
参考文献 |
博士期间发表和撰写的文章 |
附录Ⅰ |
附录Ⅱ |
附录Ⅲ |
致谢 |
(9)滚筒反力式汽车制动试验台检测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第一章 绪论 |
1.1 汽车制动检测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2 汽车制动检测研究的意义 |
1.3 汽车制动性能检测评价指标 |
1.4 汽车制动性能检测标准 |
1.5 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 |
1.6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滚筒反力式汽车制动试验台概述 |
2.1 引言 |
2.2 汽车制动试验台的基本结构 |
2.3 汽车制动试验台的工作原理 |
2.4 汽车制动试验台的力学分析 |
2.5 汽车制动试验台主要装置参数的选择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汽车制动试验台检测系统的硬件设计 |
3.1 引言 |
3.2 汽车制动试验台检测系统组成 |
3.2.1 单片机的选择 |
3.2.2 传感器与信号调理电路 |
3.2.3 上下位机通信电路 |
3.2.4 检测系统相关接口电路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汽车制动试验台检测系统的软件设计 |
4.1 引言 |
4.2 上位机与下位机软件设计 |
4.2.1 上位机软件设计 |
4.2.2 下位机软件设计 |
4.3 上位机与下位机通信程序设计 |
4.4 自动诊断系统设计 |
4.4.1 诊断的基本原理 |
4.4.2 制动系自动诊断系统 |
4.5 软件抗干扰设计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系统调试及实验 |
5.1 引言 |
5.2 系统调试 |
5.2.1 硬件调试 |
5.2.2 软件调试 |
5.3 实验内容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论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摘要 |
Abstract |
致谢 |
(10)质量式智能型喷油泵试验台量油装置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喷油泵试验台的重要性 |
1.2 喷油泵试验台的发展状况 |
1.2.1 国外现状 |
1.2.2 国内现状 |
1.3 课题的提出 |
1.4 研究内容 |
1.5 喷油泵试验台量油系统的要求 |
1.6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喷油泵试验台量油装置的设计 |
2.1 2PSD110X喷油泵试验台的性能及特点 |
2.2 喷油泵试验台组成 |
2.3 质量式喷油泵量油装置的设计 |
2.4 喷油量的计算 |
2.5 主要部件的选用 |
2.5.1 电子天平在量油系统中的应用 |
2.5.2 传感器的选择 |
第三章 喷油泵试验台控制系统的硬件设计 |
3.1 系统的设计环境 |
3.2 系统设计与组成结构 |
3.3 微处理器板的设计 |
3.3.1 微处理器的选择 |
3.3.2 89C52 单片机的内部结构 |
3.4 单片机与D/A转换电路接口设计 |
3.4.1 D/A转换器的性能指标以及原理 |
3.4.2 AD667 接口电路 |
3.5 单片机与8253 接口设计 |
3.5.1 8253 介绍 |
3.5.2 8253 与单片机的接口设计 |
3.6 单片机的键盘显示器接口设计 |
3.6.1 8279 接口芯片介绍 |
3.6.2 8279 与单片机的接口设计 |
3.7 显示器电路的设计 |
3.8 系统的抗干扰技术 |
3.8.1 光电耦合器 |
3.8.2 继电器 |
3.8.3 电磁铁 |
3.8.4 继电器的驱动隔离接口 |
第四章 喷油泵试验台量油装置软件系统的设计 |
4.1 软件的需求分析 |
4.2 软件设计 |
4.2.1 主程序模块 |
4.2.2 参数设定程序模块 |
4.2.3 主轴转速模块 |
4.2.4 油量测试模块 |
4.2.5 燃油温度控制模块 |
4.2.6 磨合试验模块 |
第五章 量油装置的试验和分析 |
5.1 采用的试验设备 |
5.2 试验数据 |
5.3 试验数据的分析 |
5.4 新旧量油装置对比分析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
附录 主要程序模块清单 |
致谢 |
四、为什么称重继电器不吸动?(论文参考文献)
- [1]智能形变调温服装设计及舒适性测评研究[D]. 崔彦. 东华大学, 2021(01)
- [2]多功能工装试验台的研制[D]. 郑波. 河北科技大学, 2014(05)
- [3]药物吸湿自动称重系统的开发[D]. 朱银荣. 南昌航空大学, 2013(04)
- [4]起爆具生产线自动控制系统的设计[D]. 林森.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2013(S2)
- [5]组合继电器综合性能测试台设计[D]. 张留臣. 中国计量学院, 2012(02)
- [6]基于PLC的旋转型灌装机控制系统研究[D]. 黄小兰. 武汉理工大学, 2012(11)
- [7]摩擦系数车标定方法与实验研究[D]. 单江. 河北工业大学, 2011(05)
- [8]一种无缆自动返回式采水器的设计与研究[D]. 于建清.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 2008(04)
- [9]滚筒反力式汽车制动试验台检测系统的研究[D]. 张天罡. 吉林大学, 2008(10)
- [10]质量式智能型喷油泵试验台量油装置的研制[D]. 戴俊. 天津大学, 20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