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化纤纺丝绸新产品(论文文献综述)
曹爱娟[1](2020)在《基于社会认知评价的“杭州丝绸”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在国家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国际丝绸联盟落户杭州、以及“杭州丝绸”荣获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称号等影响下,“杭州丝绸”不仅作为一种纺织服饰产品深受消费者的青睐,而且逐渐成为一种社会现象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但是,受到主观个体因素和客观环境因素的诸多影响,人们对“杭州丝绸”存在不同的认知评价。在以“杭州丝绸”作为城市金名片、以城市旅游作为经济主导的杭州社会人文环境下,构建科学、有效的“杭州丝绸”认知评价体系,能够为衡量现阶段杭州丝绸产业发展与品牌塑造提供新的视角和维度,对于提升“杭州丝绸”的整体形象和扩大“杭州丝绸”消费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本文回顾相关文献,界定了“杭州丝绸”的内涵;运用扎根理论研究,划分“杭州丝绸”整体评价的结构维度,并找到整体评价的影响因素与作用效果,构建“杭州丝绸”认知评价影响机理模型;运用实证分析,检验与改进“杭州丝绸”认知评价影响机理模型;运用比较分析法,对比趋近型群体与趋远型群体对“杭州丝绸”的认知评价差异;最后,结合实证分析结果与访谈资料,有针对性地提出提升“杭州丝绸”整体评价的建议。本研究得出的结论主要有:(1)“杭州丝绸”的内涵。本文通过文献梳理界定“杭州丝绸”的内涵为:生产加工地、品牌注册地或者关键工艺制造地在杭州的丝绸产品,包括丝绸面料、丝绸服装、丝绸服饰品、丝绸家纺(含蚕丝被)、丝绸工艺品和丝绸文创产品等,其原材料以蚕丝纤维为主(蚕丝纤维含量≥50%,不包括缝纫线等辅料)。(2)“杭州丝绸”认知评价作用机理质性分析。运用扎根理论-质性分析方法,展开“杭州丝绸”认知评价社会调查,收集访谈资料;采用NVIVO软件分析质性资料,从中提取、归纳出七项作用于“杭州丝绸”整体评价的影响因素,包括产品知识与关联信息等两项个体层面的因素,产品表现、服务表现、品牌表现、社会责任与文化内涵等五项环境层面的因素;探明了“杭州丝绸”整体评价的构成维度,包括情感倾向与理性认知两个维度;确定了“杭州丝绸”整体评价的产出绩效,即民众趋近或规避“杭州丝绸”的行为意愿。根据数据编码,推导出“杭州丝绸”认知评价影响机理模型。(3)“杭州丝绸”认知评价作用机制实证检验。基于质性分析结果,回顾了认知理论与声誉理论等基础理论;设计“杭州丝绸”认知评价调查问卷,展开社会调查,收集标准化的定量资料;根据调研样本数据,借助SPSS和AMOS等统计分析软件,运用因子分析、相关分析及结构方程模型等手段,对质性分析获得的“杭州丝绸”认知评价影响机理模型及相关假设关系进行验证与简化:(1)产品知识、关联信息、社会责任和文化内涵等通过情感倾向的中介作用,间接、正向作用于行为意愿;(2)产品表现、服务表现和品牌表现等通过情感倾向和理性认知的中介作用,间接、正向影响行为意愿;(3)产品表现、品牌表现和服务表现等直接、正向作用于行为意愿。(4)“杭州丝绸”认知评价体系构成。基于质性分析与实证检验结果,该体系包括2个层面(个体层面和环境层面),7个影响因素(产品知识、关联信息、产品表现、品牌表现、服务表现、社会责任和文化内涵),22个认知内容(专业知识、经验知识、信息获取渠道、行业企业推介、媒体舆论导向、质量、设计创新能力、性能、价格、服务专业、服务周到、售后保障、服务态度、店铺形象、品牌定位、形象识别、消费者责任、环境保护责任、文化传承责任、历史属性、文化寓意和文化载体)和对应的28个评价指标。(5)群体差异下的“杭州丝绸”认知评价。根据“杭州丝绸”整体评价的作用结果——行为意愿,将被调查者分为趋近型群体与趋远型群体;通过对比分析,找出两类群体对“杭州丝绸”认知评价差异明显的变量与测量指标,并结合访谈资料和调研数据分析其产生的原因。结果显示,趋近型群体对“杭州丝绸”认知评价的均值高于趋远型群体,具体表现为:(1)产品知识变量中的“性能特点”与“购买使用经验”比较差异明显,其根源在于趋远型群体对于丝绸面料的热湿舒适性、保健功能、抗皱性、勾丝纰裂性能和使用便利性等属性认知不充分,且购买使用经验明显少于趋近型群体;(2)关联信息变量中的“信息渠道便捷性”与“媒体舆论导向”比较差异明显,其根源在于电子媒介及口碑传播的影响,以及负面媒体报道的影响;(3)产品表现变量中的“高质量”“设计创新能力”“性能”与“性价比”等四项指标比较差异明显,其根源主要在于对丝绸制品蚕丝纤维含量的错误认知,以及趋远型群体对色牢度、时尚感、设计感、创新性和价格公正等属性的认知不充分;(4)服务表现变量中的“周到性”与“保障性”比较差异明显,其根源在于对个性化定制、产品使用说明提供等需求、以及对售后保障的不确定性;(5)品牌表现变量中的品牌图标“易识别性”比较差异明显,具体表现为民众知晓知名的杭州丝绸企业品牌,但不能辨别品牌商标,而且,对于代表产品质量的“杭州丝绸”国家地理标志和高档丝绸标志,民众知晓率很低,其根源在于宣传推广不到位、民众产品知识匮乏;(6)社会责任变量中的“维护消费者权益”比较差异明显,其根源在于产品标识信息、店员提供信息的可靠性与真实性。此外,两类群体对“杭州丝绸”认知评价差异最小的变量是文化内涵,比较差异较小的测量指标有“品牌多样性”“重视环境保护”和“历史悠久性”等。最后,基于“杭州丝绸”认知评价作用机理所揭示的规律,结合访谈资料和群体差异下的“杭州丝绸”认知评价分析所发现的问题,本文提出了提升“杭州丝绸”整体评价的相关建议:(1)以专业知识普及与使用习惯养成为切入点的产品知识科普策略;(2)以意见领袖带动与信息平台建设为切入点的关联信息畅通策略;(3)以自然属性应用开发与设计创新能力提升为切入点的产品开发策略;(4)以周到性服务体系构建和保障性服务制度建立为切入点的服务提升策略;(5)以实施高端品牌发展与重拾国家地理标志牌子为切入点的品牌建设策略;(6)以维护消费者权益为切入点的社会责任感培育策略;(7)以文化认同度提升为切入点的文化引领策略。
孙菊剑[2](2016)在《基于顾客价值的丝绸品牌文化营销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丝绸生产国,也是最大的丝绸消费国之一。丝绸原产自中国,丝绸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源远流长。自古以来丝绸产品作为文化传播的纽带,成为中国在国际上的文化名片。在这样的市场背景和文化背景下,全面分析丝绸品牌的外部市场环境,深入了解国内丝绸产品的感知价值现状,研究丝绸品牌如何从文化层面制定品牌营销战略,依托丝绸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重建竞争优势,对于实现国内丝绸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归纳梳理了丝绸营销与文化营销相关理论,提出实现丝绸品牌差异化的重要途径是文化营销的观点。论文通过研究文化营销、丝绸文化与丝绸营销的相关理论与文献,重点分析了丝绸营销与文化营销的结合点,提出了丝绸品牌实施文化营销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论文对一般外部市场环境的几个主要方面进行了逐一探讨;采用“五力模型”对丝绸产业竞争现状进行了描述;还使用了“SWOT分析法”对丝绸品牌目前存在的内部优势与劣势、外部机会与威胁进行了分析。进而提出,丝绸自主品牌唯有采取差异化的竞争战略,才能保持持久的市场竞争优势,文化营销是实现品牌差异化的重要工具。(2)对丝绸产品的顾客价值进行了质化和量化的研究。论文采用了质化研究与量化研究相结合的混合研究法,研究了丝绸产品的顾客价值。在质化研究中,依据顾客价值理论,采取经典扎根理论的工作思想和研究方法,对丝绸产品的顾客价值维度进行了实证研究。通过半开放式访谈调查收集相关数据,对调研数据进行实质性编码和理论性编码,总结出丝绸产品的顾客感知价值维度和期望价值维度。在感知价值的感知收益中,情感价值、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都与文化营销直接相关联,表明丝绸文化营销十分重要且必要。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丝绸产品的顾客价值相互作用机理模型,以及丝绸产品的顾客价值与文化营销逻辑关系。讨论了丝绸品牌的顾客感知价值、顾客期望价值和企业设计价值三者之间的关系和冲突,并结合部分丝绸品牌案例对丝绸顾客价值的冲突管理进行了探讨。在顾客价值质化研究的基础上,依据顾客的丝绸感知价值进行了市场细分量化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共获得2151份有效样本,并运用SPSS软件对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消费者对丝绸产品的文化价值认可度最高。不同细分市场的感知价值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与相关性。影响丝绸消费的关键驱动因素有六个:功能因子、使用因子、偏好因子、社交因子、价格因子与时尚因子。根据这六个关键驱动因素可将丝绸消费者分成了三个具有明显差异的细分市场。其中,忠诚型市场是丝绸品牌核心的现实消费群体,而平淡型和理智型市场则是重要的潜在消费群体。(3)提出了丝绸品牌的文化营销实施策略。基于顾客价值研究的结论,论文从文化营销的角度,结合丝绸品牌的实际案例,对丝绸品牌的文化营销对策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丝绸品牌文化定位的三种主要来源和丝绸品牌文化创建的路径与方法,并将审美文化营销、情感文化营销、传统文化营销和知识文化营销贯穿于丝绸品牌的文化营销策略中,分别从产品开发策略、品牌活化、品牌文化传播等几个方面对丝绸品牌文化营销的具体实施进行了探讨。
向仲怀,顾国达,李建琴,封槐松,李龙,夏庆友,任永利,袁联伟[3](2012)在《中国蚕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蚕业是我国具有5500多年悠久历史、广泛地域适应性、深厚文化底蕴并在国际市场上具有主导地位的传统种养殖业。改革开放以来,在政策扶持、科技进步和市场需求等因素的共同影响下,我国蚕业持续高速发展,生产规模明显扩大,国际地位进一步提高。同时,我国蚕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着科学技术持续创新、产业结构有待改善、整体生产效率急待提高、品种资源日益短缺、蚕桑病虫害威胁加大、蚕业转移加快、国内外竞争加剧等巨大挑战。因此,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
李晓慧,罗欣桐,曾圣舒,欧阳潇,邵蔚[4](2012)在《因“贡献”更精彩 深度解析“产品开发贡献奖”》文中研究说明"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纺织产品开发贡献奖"是为鼓励对中国纺织产品开发做出突出贡献的国内外纤维供应商、面料生产商、中介机构及其它相关机构和个人而设立的奖项。多年来,该奖项为进一步推动我国纺织产品开发工作,提高我国纺织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做出了突出贡献。日前,本刊记者跟随产品开发贡献奖评委会办公室走访了
冯岑[5](2012)在《区域丝绸化纤面料价格指数系统构建及市场预测模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经济系统运行过程中,各种价格指数的变化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形成一个价格指数体系,其与市场运行机制相关,可以较全面准确地反映市场价格和市场运行的状况,并具有及时性、科学性与实用性的特点。近些年,纺织业内的价格指数开始应用于大宗原料市场,针对单个产品的代表性价格采用样本地产量权重法生成,价格指数的表达通常就以单位价格直接体现,这有助于人们对该产品市场做直接判断,在实施的过程中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但未体现实际成交数量对价格产生的重要影响。随着纺织产品加工深度的延伸,面料产品的市场交易规模日趋加大,对集中交易的市场来说,有必要建立在市场运营数据基础上的面料价格指数以即时反应真实的市场需求情况,这也是纺织行业市场运营管理领域中需要开拓的一项特色集成创新工作。本文以价格指数的系统理论及应用为前提,区域丝绸化纤面料实际市场为依托,就建立丝绸化纤面料阶梯价格指数体系、设计和实施具体市场运行,以及面料产品的阶梯价格指数时间序列建模等内容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和探讨。论文首先基于价格指数演变和发展的基本历程,通过探讨各种代表性指数的编制方法,阐述成为理想指数的费希尔价格指数用作区域丝绸化纤面料价格指数做市场评判是理论和实践上均可行的指数模式,也有别于现有纺织业内价格指数通过产品的代表性价格直接构成的方式。在建立指数编制的基本框架及工作模块的基础上,设计并构建了连接指数理论、纺织面料系统分类、市场产品信息数据的桥梁,即区域丝绸和化纤面料价格指数的结构体系。丝绸和化纤面料各自的阶梯型价格指数体系必须基于市场认同和纺织产品分类索引的基础上实现大类、小类和单个产品的分层。在指标的选用上,采取生产企业的实际成交价格和成交数量同时统计的方式,使得探讨数量变化与价格变化的关联性成为可能。构建了面料阶梯价格指数的表达方式,以销售额用作权重进行修正后计入指数公式中形成。结合市场调查和信息采集的具体工作,提出丝绸化纤面料价格指数以固定基期和交叉加权方法为设计理念,使价格指数有可持续性和可比性。提出了采样点和采样品种的选择及调整原则和可能产生的偏误与修正方法。设计了指数运行系统的功能和框架。在编制后台系统功能模块框架的基础上建立系统主界面,实现指数运行过程中数据采集、数据录入、数据审核、指数计算和指数管理和发布的各项流程。运用设计的指数数据库和系统软件实现后端程序、指数计算程序和Web程序三大部分连接,最终实现用户通过浏览器访问Web服务器查询需要的各个面料指数数据。以实际数据采样和网络系统为平台,就构建的丝绸化纤面料价格指数及其市场运营数据曲线做分析。本文采用求和自回归移动平均模型和自回归异方差模型对单品种丝绸和化纤面料阶梯价格指数进行了实证研究,经过平稳性转化、模型识别与定阶、参数估计和异方差效应检验等建模步骤,最终建立拟合模型并用于预测。以单品种丝绸和化纤面料价格指数的建模方法,基于市场数据分别对各阶梯丝绸和化纤面料价格指数时间序列进行建模。通过对价格指数建模、分析、拟合和预测得知:短期预测有较高的信赖度,并随着预测期间的延续,误差呈波动性增长趋势,由模型获得的预测值精度可以实现对市场效应的预估和评价。预测平均误差依单品种面料价格指数、大类面料价格指数和面料价格指数的顺次减小,预测结果与价格指数建立过程中上一级价格指数是由下一级价格指数加权平均而成的编制原理相符合,曲线上的每一点包含信息量越大,曲线运行越平滑,波动的峰值变小,预测的精度越高,即预测的精度随阶梯的提升得以提高。基于这一价格指数集成系统研究所建立的区域丝绸化纤面料市场价格指数已经在市场实际运营。应用结果表明:各类产品价格走势反映了市场的基本经济形态,其核心价值在于解决了整个市场信息互通的问题,将常用的定性和滞后的描述性分析改变为具体的、可持续的量化分析,得到了市场商户普遍认可;为职能部门掌握行业市场价格机制、供求机制、竞争机制和风险机制的运行过程,并对整个面料行业进行宏观管理提供了重要参考;为生产者和经营者研究行业价格动态变化和预测行业未来发展提供了依据。
祝丽娟,许益,鲍韡韡,谢晓英[6](2009)在《2008年度纺织产品开发现状分析》文中研究指明1.背景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造成的全球金融危机使市场消费需求受到显着影响,经济增长明显放缓,中国纺织行业面临双重挑战:一方面,外部需求显着减少,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投资和贸易保护主义上升,传统比较优势逐渐减弱;另一方面,从紧的货币政策使大多数中小企业资金周转困难,短期内显着提高的用工成本和起伏动荡的原材料价格使企业成本控制难度加
曹宇黎,韩晶[7](2008)在《谁是中国纺织服装行业的“领头雁”——“2007~2008年度中国纺织服装企业竞争力500强”揭晓》文中认为2008年7月15日,上海世贸商城,一份反映纺织企业在全球化时代生存和竞争力的榜单隆重揭晓。从国家的高度透视一个行业。中国纺织工业协会连续多年主办的纺织服装企业竞争力测评活动,依托对本行业经济运行数据的权威统计,让全行
王海燕[8](2006)在《在上海合作组织框架内中国新疆与中亚国家的产业合作》文中提出
王新华[9](2005)在《中国和印度纺织工业的比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作为世界上最大的两个发展中国家,以生产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的纺织业在中印两国的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亚洲乃至世界纺织品市场中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本文采取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以数据为基础,运用统计分析、对比研究的方法,深入比较了两国纺织工业的竞争力,分析了两国纺织工业的优势和不足所在,提出了我国纺织工业最优化发展的对策。具体内容如下: 第一章:以波特理论为模型,分析了中国和印度的纺织工业在各自国民经济中的地位,纺织原材料资源分析,人力资源现状分析,市场现状,技术和设备现状,行业政策现状,贸易政策和贸易能力现状,并对主要的棉,化纤和丝绸行业进行了比较分析。 第二章:从国内市场、产业体系、外部环境、设备水平、劳动力成本等方面,深入、全面的比较了中国和印度主要纺织行业优势和劣势。 第三章:分析国际当前纺织品市场纤维、化纤和面料的需求状况,并对未来几年的市场需求作出了预测和展望。 第四章:分析中国当前棉花和棉纺市场、化纤市场以及丝绸市场的需求状况,并对未来几年的市场需求作出了预测和展望。 第五章:分析印度当前棉纺、丝绸和化纤产业的市场需求状况,并对未来几年的市场需求作出了预测和展望。 第六章:在以上分析对比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国纺织行业最优化发展的几点建议。对主要纺织行业——棉、化纤、丝绸的发展提出了可行的对策。 第七章:通过对博弈论的介绍,提出了中印纺织业协调合作发展的重要性,并就中国纺织业如何应对贸易保护主义提出了几点建议。 通过本文的研究,全面地剖析和比较了我国和印度纺织工业的实力,提出了我国主要纺织行业的最优化发展方向。同时,为纺织企业的投资决策和实施运作提供了决策依据。
黄修忠[10](1997)在《谈开发新合纤绸的可行性和紧迫性》文中研究指明
二、化纤纺丝绸新产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化纤纺丝绸新产品(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社会认知评价的“杭州丝绸”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概述 |
1.1 选题背景、目的与意义 |
1.2 研究内容 |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 相关研究现状分析 |
1.5 相关术语说明 |
本章小结 |
2 “杭州丝绸”内涵的界定 |
2.1 “杭州丝绸”的指代性 |
2.2 产品范畴的“杭州丝绸” |
2.3 产地范畴的“杭州丝绸” |
本章小结 |
3 “杭州丝绸”认知评价影响机理质性分析 |
3.1 研究设计 |
3.2 “杭州丝绸”质性资料采集 |
3.3 “杭州丝绸”数据编码 |
3.4 理论模型构建与研究假设提出 |
本章小结 |
4 “杭州丝绸”认知评价作用机制实证分析 |
4.1 理论基础 |
4.2 实证研究 |
4.3 “杭州丝绸”认知评价体系说明 |
本章小结 |
5 群体差异下的“杭州丝绸”认知评价 |
5.1 产品知识 |
5.2 关联信息 |
5.3 产品表现 |
5.4 服务表现 |
5.5 品牌表现 |
5.6 社会责任 |
5.7 文化内涵 |
本章小结 |
6 提升“杭州丝绸”整体评价的建议 |
6.1 产品知识普及策略 |
6.2 关联信息畅通策略 |
6.3 产品开发改进策略 |
6.4 服务提升策略 |
6.5 品牌建设策略 |
6.6 社会责任感培育策略 |
6.7 文化内涵引领策略 |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局限 |
7.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图目录 |
附录2 表目录 |
附录3 访谈素材原始语句列举 |
附录4 调查问卷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2)基于顾客价值的丝绸品牌文化营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文化背景 |
1.1.2 市场背景 |
1.2 相关理论及文献综述 |
1.2.1 文化营销的相关研究 |
1.2.2 丝绸文化的相关研究 |
1.2.3 丝绸营销的相关研究 |
1.3 本研究问题的提出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的总体设计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技术路线 |
1.4.3 本研究的创新点 |
第2章 中国丝绸品牌的外部市场环境分析 |
2.1 丝绸品牌的一般外部环境分析 |
2.1.1 政策法律环境 |
2.1.2 经济环境 |
2.1.3 社会文化环境 |
2.1.4 技术环境 |
2.2 丝绸行业竞争环境分析 |
2.2.1 中国丝绸产业的沿革 |
2.2.2 丝绸行业竞争结构分析 |
2.2.3 丝绸自主品牌的SWOT分析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丝绸顾客价值的质化研究 |
3.1 质化研究的方案设计 |
3.1.1 质化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3.1.2 质化研究的内容 |
3.1.3 质化研究方法的选择 |
3.1.4 质化研究的实施过程与样本分布 |
3.2 丝绸顾客价值的质化研究 |
3.2.1 丝绸顾客感知价值的实质性编码 |
3.2.2 顾客感知价值的理论性编码 |
3.2.3 丝绸顾客期望价值的实质性编码 |
3.2.4 丝绸顾客期望价值的理论性编码 |
3.2.5 丝绸顾客价值的模型构建 |
3.3 丝绸顾客价值的管理 |
3.3.1 丝绸顾客价值的差距管理 |
3.3.2 丝绸顾客价值与文化营销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丝绸顾客感知价值的量化研究 |
4.1 量化研究的方案设计 |
4.1.1 量化研究的目的与问卷设计 |
4.1.2 预调研及问卷调整 |
4.1.3 正式问卷的数据收集与统计分析 |
4.2 不同群体的丝绸感知价值比较分析 |
4.2.1 不同性别群体的差异 |
4.2.2 不同年龄群体的差异 |
4.2.3 不同收入群体的差异 |
4.2.4 不同职业群体的差异 |
4.2.5 不同居住地群体的差异 |
4.2.6 不同文化程度群体的差异 |
4.2.7 态度、能力与结果三者的相关性分析 |
4.3 基于顾客感知价值的丝绸细分市场研究 |
4.3.1 信度与效度检验 |
4.3.2 丝绸消费的驱动因素分析 |
4.3.3 丝绸市场的聚类分析 |
4.3.4 市场细分及文化营销对策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丝绸品牌的文化营销策略 |
5.1 丝绸品牌的文化定位 |
5.1.1 品牌文化的内涵与功能 |
5.1.2 丝绸自主品牌的品牌文化现状 |
5.1.3 丝绸品牌文化的构建 |
5.2 丝绸品牌的产品文化营销策略 |
5.2.1 丝绸品牌的产品文化定位 |
5.2.2 丝绸品牌的产品开发策略 |
5.2.3 丝绸品牌的服务文化营销 |
5.3 基于文化营销视角的丝绸品牌的活化 |
5.3.1 品牌活化的相关理论 |
5.3.2 丝绸品牌活化的现实可行性 |
5.3.3 基于情感价值的丝绸品牌怀旧营销 |
5.4 丝绸品牌的文化营销传播 |
5.4.1 丝绸品牌的POP文化营销传播 |
5.4.2 丝绸文化活动与丝绸文化营销传播 |
5.4.3 丝绸博物馆与丝绸文化营销传播 |
5.4.4 丝绸教育与丝绸文化营销传播 |
5.4.5 网络渠道的丝绸品牌文化营销传播 |
5.4.6 丝绸文化营销传播的战略协同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局限与展望 |
附录1 :丝绸顾客感知价值的范畴 |
附录2 :丝绸顾客期望价值的范畴 |
附录3 :丝绸消费者调查问卷 |
附录4 :高档丝绸标志认定企业的品牌文化概况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学术科研情况 |
致谢 |
(3)中国蚕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国蚕业发展现状与问题 |
(一) 蚕业发展现状 |
1. 蚕业生产在波动中扩大, 规模渐趋于稳定 |
2. 蚕茧价格波浪式上升, 具有鲜明的发散趋势 |
3. 蚕桑生产区域较集中, “东桑西移”渐趋稳定 |
4. 蚕业产业化经营, 一批蚕业龙头企业不断成长 |
5. 蚕业效益明显提高, 资源综合利用增强 |
(二) 存在的主要问题 |
1. 蚕业生产规模较小, 生产效率较低 |
2. 蚕桑生产自然风险加大, 蚕茧市场风险加剧 |
3.“东桑西移”较快, 优质茧生产基地萎缩严重 |
4. 蚕业实用技术进步缓慢, 技术推广体系薄弱 |
5. 蚕种生产经营落后, 蚕种质量不稳定 |
6. 蚕桑资源开发与综合利用规模小, 产业化程度弱 |
7. 管理体制不畅, 产业链各环节割裂 |
二、国际蚕业演变规律与国外蚕业发展模式 |
(一) 国际蚕业的演变规律 |
1. 世界茧丝生产具有鲜明的寡头垄断特征 |
2. 世界茧丝市场供求基本稳定 |
3. 蚕业具有不断转移的特征 |
4. 蚕业转移速度取决于多重因素 |
5. 产业链各环节的转移度存在差异 |
(二) 国外蚕业发展的主要模式 |
1. 日本蚕业发展模式 |
(1) 发展兴盛期 (1868—1939年) |
(2) 战时危机期 (1939—1949年) |
(3) 战后恢复期 (1950—1970年) |
(4) 衰退萎缩期 (1970年以后) |
2. 印度蚕业发展模式 |
第一, 丰富的资源优势。 |
第二, 传统的丝绸消费习惯 |
第三, 高度市场化的茧丝流通体制 |
第四, 印度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积极扶持 |
第五, 抓住了良好的外部机遇 |
3. 巴西蚕业发展模式 |
(三) 国外蚕业发展模式对我国的借鉴 |
1. 加快市场化进程和提升产业竞争力 |
2. 改革管理体制, 明确管理职能 |
3. 进行科学的政府干预和适度的政策保护 |
4. 理顺科研体制, 强化蚕桑科研机构 |
5. 重视蚕业技术研究及其应用推广 |
6. 充分发挥蚕农组织的作用 |
7. 加强高等专业教育, 培养蚕桑专业人才 |
三、中国蚕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
(一) 蚕业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分析 |
1. 国际市场需求演变与趋势 |
(1) 国际市场需求的变化 |
(2) 出口市场结构变化 |
(3) 出口商品结构变化 |
(4) 国际市场需求演变的趋势与前景 |
2. 国内市场需求与发展趋势 |
(1) 国内丝绸消费市场的需求特点 |
1) 国内消费者对丝绸的认知水平和喜好程度与职业、收入、社会阅历、年龄以及受教育程度等因素有关 |
2) 国内消费者的丝绸消费行为和消费意愿存在较大差异 |
3) 现行居民丝绸消费水平还比较低, 家庭丝绸拥有量较少, 存在着一定的需求空间和潜在商机 |
4) 最受消费者欢迎的是棉纤维, 其次是蚕丝, 第三是麻、毛类, 最不受欢迎是化纤 |
5) 消费者对丝绸服装期望选择最高, 其次是蚕丝被, 丝绸面料和其它丝绸制品的选择较少 |
(2) 影响国内丝绸消费的主要因素 |
1) 丝绸产品本身的价格 |
2) 消费者的收入水平 |
3) 替代品 |
4) 消费者偏好 |
(3) 国内丝绸市场发展趋势与潜力 |
3. 由外贸依赖型向内外需双驱动型增长方式转变 |
(二) 蚕业可持续发展的供给分析 |
1. 蚕业生产能力分析 |
2. 蚕业供给结构分析 |
(1) 产业结构 |
(2) 区域结构 |
(3) 产品结构 |
(4) 由单一产业链向多元辐射增长方式转变 |
(三) 蚕业可持续发展的科技分析 |
1. 世界蚕业科技发展趋势 |
(1) 蚕桑遗传育种技术研究发展 |
(2) 桑树养育技术发展 |
(3) 蚕桑病虫害防控技术发展 |
(4) 蚕桑设施与设备技术发展 |
(5) 蚕桑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发展 |
2. 国内蚕业科技发展趋势 |
(1) 蚕桑遗传育种研究 |
(2) 栽桑、土肥管理和养蚕技术研究 |
(3) 蚕桑病虫害防控技术研究 |
(4) 设施与设备技术研究 |
(5) 蚕桑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研究 |
3. 由粗放型向集约型增长方式转变 |
四、中国蚕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构想 |
(一) 可持续发展是中国蚕业的必然选择 |
1. 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成为蚕业发展的内在动力 |
2. 长而完整的产业链带动产业和区域经济发展 |
3. 中国蚕丝业在世界蚕丝业发展格局中的地位难以撼动 |
4.“东桑西移”下的产业区域转移保障中国蚕业可持续发展 |
5. 蚕丝的优良特征形成广阔的市场空间和良好的消费前景 |
6. 技术与市场互动将推动蚕业生产和消费向多元化发展 |
7. 蚕业产业发展特征符合绿色环保和循环经济发展原理 |
(二) 蚕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与特征 |
1. 蚕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
2. 蚕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特征 |
(三) 蚕业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
1. 满足消费需求, 提高人们生活品质 |
2. 调整农业结构, 促进地区经济发展 |
3. 保障产品质量安全, 实现生态环境保护 |
4. 提升国际竞争力, 成为蚕业强国 |
(四) 蚕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
1. 总体目标与具体目标 |
(五) 蚕业可持续发展的思路 |
1. 总体思路 |
2. 基本思路 |
(1) 稳定蚕桑生产规模, 提高茧丝质量与生产效益 |
(2) 加强东西部分工与合作, 整合发展蚕桑产业 |
(3) 加快科技创新步伐, 提升蚕桑生产的科技水平 |
(4) 加强蚕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 |
(5) 因地制宜, 推进蚕业产业化经营 |
(6) 加强蚕桑资源循环综合利用, 进一步拓展应用领域 |
(7) 拉动国内市场需求, 大力开拓国际市场 |
五、促进中国蚕业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建议 |
(一) 高度重视蚕业发展意义, 巩固我国蚕业大国地位 |
(二) 构建支持保护体系, 保持蚕业可持续发展 |
(三) 理顺科研体制, 提升蚕业科技水平 |
(四) 改革蚕桑产业体制, 提高宏观调控成效 |
(五) 提高蚕农组织化程度, 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 |
(六) 实施一批重大项目, 攻克蚕业发展的瓶颈 |
(4)因“贡献”更精彩 深度解析“产品开发贡献奖”(论文提纲范文)
应需而生生长中进步 |
何谓“贡献”?贡献为何? |
高端视点 |
打造品牌奖项推动行业进步 |
快问快答 |
“贡献奖”这样诞生 |
共同推举联合舰队护航 |
棉纺:对推动产业升级意义显着 |
产业用:提醒企业时刻把技术探索放首位 |
家纺:以点带面提升行业创新能力 |
化纤:产品开发成就有目共睹 |
技术创新典范 |
打造高成本时代的产品竞争力 |
德州华源生态科技有限公司案例 |
研制开发 |
创新点 |
应用推广 |
创新与效益结合典范 |
“金字塔”产品开发模式 |
第三级:规模型产品开发 |
第二级:效益型产品开发 |
第一级:前沿型产品开发 |
创新点 |
产业链重塑典范 |
快速反应机制推动企业跨跃发展 |
模式体系 |
1.建立完整纺织服装产业链,夯实快速反应基础 |
2.建立产品研发体系,实现整体系列化产品开发 |
3.原创性设计引导市场,健全新产品推广体系 |
4.生产组织体系不断进行完善,适应企业快速发展 |
明星企业 |
化纤 |
欣欣高纤尽显人本关怀 |
延伸产业链海利得进军新领域 |
自主创新皖维布局新市场 |
新凤鸣因专注而专业 |
丝绸 |
嘉欣丝绸敢为人先 |
毛纺 |
雅戈尔不求大但求优 |
家纺 |
愉悦家纺追求尽善尽美 |
多喜爱用时装理念做家纺 |
服装 |
锁定亚洲太平鸟引领原创时尚 |
比音勒芬与中国高尔夫共成长 |
记者手记 |
是认可,更是方向 |
(5)区域丝绸化纤面料价格指数系统构建及市场预测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纺织指数研究与实践 |
1.2.1 指数理论与实践 |
1.2.2 纺织业相关价格指数 |
1.2.3 时间序列建模分析与应用 |
1.3 课题研究内容及意义 |
1.3.1 课题研究内容 |
1.3.2 课题研究意义 |
1.4 论文的技术路线与结构 |
第2章 价格指数的基本理论 |
2.1 价格指数概述 |
2.1.1 指数的定义 |
2.1.2 价格指数理论的发展 |
2.1.3 代表性价格指数公式及描述 |
2.2 典型指数的构建 |
2.2.1 指数编制的基本方法 |
2.2.2 拉氏指数与帕氏指数 |
2.2.3 费希尔指数 |
2.3 价格指数的检验方法 |
2.3.1 费希尔的指数检验方法 |
2.3.2 迪沃特的指数检验理论 |
2.4 区域丝绸化纤面料价格指数模式的选用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区域丝绸化纤面料价格指数的构建 |
3.1 区域丝绸面料价格指数编制的基本框架 |
3.2 区域丝绸面料价格指数的构成体系 |
3.2.1 丝绸织物的分类 |
3.2.2 区域丝绸面料价格指数的阶梯型体系 |
3.2.3 指数测定目标与选择 |
3.3 市场调查与信息采集 |
3.3.1 区域市场调查与样本方案 |
3.3.2 企业产品价格信息采集 |
3.4 丝绸面料阶梯价格指数的表达 |
3.4.1 丝绸产品面料价格指数 |
3.4.2 丝绸小类面料价格指数 |
3.4.3 丝绸大类面料价格指数 |
3.4.4 丝绸面料价格指数 |
3.4.5 衍生的丝绸面料价格指数 |
3.5 基期的选择 |
3.6 区域化纤面料价格指数的构建 |
3.6.1 区域化纤面料价格指数体系 |
3.6.2 采样点与采样品种的选择 |
3.6.3 化纤面料价格信息采集 |
3.7 关于面料价格指数的偏误及其修正 |
3.8 本章小结 |
第4章 面料价格指数运行系统的实现 |
4.1 指数运行系统的功能和框架设计 |
4.1.1 指数运行系统功能 |
4.1.2 系统运行流程 |
4.1.3 系统软件结构 |
4.2 数据库设计 |
4.2.1 数据库的构成 |
4.2.2 表的结构 |
4.3 价格指数的计算 |
4.4 后台系统功能模块设计与实现 |
4.4.1 后台系统主界面功能模块流程 |
4.4.2 后台系统主界面功能模块实现 |
4.4.3 指数的显示 |
4.5 指数运行系统的应用及考察 |
4.5.1 丝绸化纤面料阶梯价格指数走势与特点 |
4.5.2 价格指数运行统计结果与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丝绸面料价格指数建模实证分析 |
5.1 平稳时间序列模型的建立 |
5.1.1 平稳时间序列模型 |
5.1.2 平稳时间序列的建模流程 |
5.2 单品种素绉缎价格指数的建模与预测 |
5.2.1 14656素绉缎价格指数建模的基础 |
5.2.2 14656素绉缎产品价格指数建模 |
5.2.3 14656素绉缎价格指数时间序列的拟合与预测 |
5.2.4 各品种素绉缎价格指数预测模型 |
5.2.5 素绉缎面料价格指数预测的统计分析 |
5.3 丝绸面料价格指数模型构建与分析 |
5.3.1 素绉缎大类价格指数模型及预测效果 |
5.3.2 丝绸面料价格指数建模与预测分析 |
5.4 丝绸价格指数样本点变化的预测精度 |
5.4.1 不同年度样本数量下的建模 |
5.4.2 不同模型的预测精度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化纤面料价格指数建模与预测研究 |
6.1 单品种化纤面料价格指数模型构建 |
6.1.1 产品价格指数的数据采集 |
6.1.2 产品价格指数建模 |
6.1.3 价格指数时间序列的拟合与预测 |
6.2 各品种尼丝纺面料价格指数模型与分析 |
6.2.1 各品种尼丝纺面料价格指数模型 |
6.2.2 各品种尼丝纺面料价格指数预测数据 |
6.3 各大类化纤面料价格指数模型与数据分析 |
6.3.1 尼丝纺大类面料价格指数模型 |
6.3.2 各大类化纤面料价格指数模型 |
6.3.3 各大类化纤面料价格指数的预测数据分析 |
6.4 化纤面料价格指数模型与预测分析 |
6.4.1 化纤面料价格指数模型 |
6.4.2 各级化纤面料价格指数预测数据的分析 |
6.5 关于面料阶梯价格指数建模的特点 |
6.6 本章小结 |
第7章 总结 |
7.1 本文的总结 |
7.2 本文的创新点 |
7.3 本文研究存在的不足 |
7.4 未来的研究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核心论文 |
攻读学位期间主持和参与的科研项目 |
附录1 单品种素绉缎拟合图及相关数据 |
附录2 素绉缎大类和丝绸面料数据 |
附录3 单品种尼丝纺拟合图及相关数据 |
附录4 尼丝纺大类和化纤面料数据 |
附录5 化纤大类产品拟合图和相关数据 |
致谢 |
(9)中国和印度纺织工业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中国和印度纺织工业现状及竞争力分析 |
1.1 纺织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
1.2 纺织原材料资源 |
1.3 人力资源 |
1.4 设备技术水平 |
1.5 出口贸易能力 |
1.6 出口市场分析 |
1.7 中国和印度双边纺织贸易状况 |
1.8 行业政策现状 |
1.9 中印主要纺织行业比较 |
第二章 中国和印度纺织工业优势和劣势比较 |
2.1 中国纺织工业的比较优势 |
2.1.1 中国具有比印度更广阔的国内市场 |
2.1.2 中国纺织工业比印度具有明显的资源优势和产业体系化特征 |
2.1.3 加入WTO后中国纺织工业外部环境进一步改善 |
2.2 中国纺织工业发展中存在的不足 |
2.2.1 中国纺织设备水平和工艺技术水平在某些方面低于印度 |
2.2.2 我国纺织工业劳动力成本有增长的趋势 |
2.2.3 我国纺织工业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方法上存在一定差距 |
第三章 国际纺织品市场需求展望 |
3.1 国际纺织品纤维市场需求展望 |
3.1.1 主要化纤品种需求展望 |
3.1.2 棉花市场需求展望 |
3.1.3 纱线市场需求展望 |
3.2 国际面料市场需求展望 |
第四章 中国主要纺织品市场需求展望 |
4.1 棉花及棉纺行业 |
4.1.1 棉花 |
4.1.2 棉纺行业 |
4.2 化纤行业 |
4.2.1 工业用化纤纺织品 |
4.2.2 氨纶 |
4.2.3 聚酯纤维 |
4.3 丝绸行业 |
第五章 印度主要纺织品市场需求展望 |
5.1 棉纺行业 |
5.2 丝绸行业 |
5.3 化纤行业 |
第六章 中国纺织工业的最优化发展方向 |
6.1 加强纺织工业的整体规划,确定纺织工业发展方向 |
6.2 加强纺织工业区域结构调整,积极发展纺织产业群带 |
6.3 加快技术改造步伐,推动科技进步,促使我国纺织工业向技术密集型转化 |
6.4 实施产品多元化战略,加大产品营销力度,满足国内外市场的需求 |
6.5 积极发挥海外投资的贸易带动效应 |
6.6 主要纺织行业的发展对策 |
6.6.1 化纤行业 |
6.6.2 棉纺行业 |
6.6.3 丝绸行业 |
第七章 从博弈论看中印纺织工业的发展对策 |
7.1 博弈理论 |
7.2 应用博弈论来说明我国纺织贸易政策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四、化纤纺丝绸新产品(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社会认知评价的“杭州丝绸”研究[D]. 曹爱娟. 东华大学, 2020(03)
- [2]基于顾客价值的丝绸品牌文化营销研究[D]. 孙菊剑. 苏州大学, 2016(05)
- [3]中国蚕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A]. 向仲怀,顾国达,李建琴,封槐松,李龙,夏庆友,任永利,袁联伟. 中国蚕业经济管理学术研讨会材料汇编, 2012
- [4]因“贡献”更精彩 深度解析“产品开发贡献奖”[J]. 李晓慧,罗欣桐,曾圣舒,欧阳潇,邵蔚. 纺织服装周刊, 2012(19)
- [5]区域丝绸化纤面料价格指数系统构建及市场预测模型研究[D]. 冯岑. 苏州大学, 2012(02)
- [6]2008年度纺织产品开发现状分析[A]. 祝丽娟,许益,鲍韡韡,谢晓英. 2009S/S中国纺织产品开发报告, 2009
- [7]谁是中国纺织服装行业的“领头雁”——“2007~2008年度中国纺织服装企业竞争力500强”揭晓[J]. 曹宇黎,韩晶. 中国服饰, 2008(05)
- [8]在上海合作组织框架内中国新疆与中亚国家的产业合作[J]. 王海燕. 俄罗斯中亚东欧市场, 2006(08)
- [9]中国和印度纺织工业的比较研究[D]. 王新华. 天津工业大学, 2005(01)
- [10]谈开发新合纤绸的可行性和紧迫性[J]. 黄修忠. 四川丝绸, 199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