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亚溴酸钠在纺织工业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陈麟杰[1](2021)在《高温燃烧裂解-离子色谱法测定纺织染整助剂中有机卤》文中研究指明纺织染整助剂中引入的有害物质是纺织品有害物质的主要污染源,一直以来为社会各界关注和重视。纺织染整助剂种类繁多,成分复杂,往往含有多种有机卤成分,其中一部分为有毒有害有机卤化合物,如全氟辛酸、含氯苯酚、氯化苯、短链氯化石蜡、多溴联苯醚等含卤化合物。目前国内外颁布了许多含卤有害物质相关的禁用法规,并颁布实施相应检测方法或标准。常用的检测方法有气相色谱-质谱法、液相色谱法等,所建立的标准繁多,每项标准通常只针对单个或几个特定的有机卤化合物进行分析检测,越来越难以满足有机卤有害物质逐渐增加的实际需求。为此,业界采用有机卤,如TOX、AOX等指标对环境或产品进行检测评价。本文利用活性炭吸附纺织染整助剂中的有机卤,采用高温燃烧裂解技术将有机卤转化为无机卤,卤素离子用离子色谱进行分析检测,研究开发了高温燃烧裂解-离子色谱法测定纺织染整助剂中有机氟、有机氯、有机溴含量的检测技术。论文以氟苯甲酸、氯苯甲酸、溴苯甲酸为指示物质,首先研究了典型有机卤在活性炭上的吸附特性,为纺织染整助剂中有机卤测定的样品预处理技术方法奠定理论基础;对活性炭颗粒与活性炭纤维、振荡法、超声法吸附有机卤的预处理方法进行了比较;优化了裂解温度、氧气流速等高温燃烧裂解参数条件和离子色谱参数条件;并对所建立的检测方法进行了方法学考察,用于纺织染整助剂样品中有机卤的实际测定。实验研究结果表明:活性炭对有机卤的吸附是以物理吸附为主的放热过程,低温有利于吸附的进行。Langmuir-Freundlich吸附模型能较好地描述氟苯甲酸、氯苯甲酸、溴苯甲酸在活性炭上的吸附行为,其极限吸附量分别为58.38、111.98、139.90 mg/g。采用振荡吸附法,活性炭颗粒可以实现对有机卤良好的吸附和分离。吸附于活性炭上的有机卤样品在160 m L/min氧气流速条件下以950℃高温燃烧裂解9 min转化成卤化氢气体,经30 mmol/L氢氧化钠溶液吸收后,采用离子色谱仪测定卤素离子浓度,三种卤素的回收率均能达到80%以上,满足检测的基本需求。方法学考察显示,在不同加标浓度水平的情况下,有机氟、有机氯、有机溴的加标平均回收率分别为85.4~102.5%,96.2~102.4%,82.4~91.7%,相对标准偏差(RSD)分别为1.3~5.9%,4.2~5.2%,1.8~2.8%。对10种常见的纺织染整助剂的总卤测试结果显示,被测样品均未有氟检出,部分样品中有微量的溴检出,所有的助剂样品中均有氯检出,其中ATMP和咪唑啉助剂2个样品总氯含量较高。对上述纺织染整助剂的有机卤测试结果显示,被测样品中均不含有有机氟、有机溴成分,包括ATMP的3种助剂含有有机氯成分,而咪唑啉助剂中并无有机氯检出。实验结果与实验前期查找的纺织染整助剂成分、工艺等相关资料内容相吻合。实际样品的测试结果说明,本方法有着较好的适用性,可以有效应用于纺织染整助剂的有机卤检测工作中。
陈荣圻[2](2019)在《含卤纺织化学品与AOX》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主要介绍了AOX的定义及其危害性、国内外相关法规,列举出众多属于AOX的纺织化学品,特别是含氟活性染料。提出含氟化合物属于AOX物质,并从化合物结构、应用及分析方法等方面加以论述。
陈荣圻[3](2019)在《含卤纺织化学品与AOX(待续)》文中指出2012年11月9日,国家环保部和国家质检总局联合发布了4个包括GB 4287—2012在内的强制性国家标准,覆盖了棉纤维、再生纤维、合成纤维、生丝、羊毛和麻等染整行业排放的废水,增加AOX监控限量。介绍了AOX的定义、危害性,并列举了众多属于AOX的纺织化学品,特别是PFCs,重点是含氟活性染料。因学术界普遍认为AOX中的卤化物不包括氟,根据ISO 11480—1997检测方法,定量分析采用沉淀平衡限量法滴定,得到的AgF溶解度大于其他3个卤化银几个几何级数,因此无Ksp,也就是说测不出氟的含量。而GB 4287—2012等4个国家标准指定用离子色谱测定AOX。经ITS第三方检测机构测出F-的回收率达60%以上,重演性良好。于是,氟不属于AOX的卤化物成为历史。
陈荣圻[4](2015)在《活性染料染色牢度对策和固色剂的发展(续)》文中研究指明本文重点讨论活性染料染色牢度问题,特别是深色织物的水洗和湿摩擦牢度和活性染料浅色织物的耐日晒牢度。给出了一些解决活性染料染色纺织品牢度用的相关助剂,并对相关研究的发展提出了看法。
姚兆俊,杜道洪,刘健东[5](2014)在《印染废水的性质与污泥含水率的关系以及污泥减量化机理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印染废水的复杂性和废水处理过程中剩余污泥的大量产生,使得纺织印染企业需要在这方面投入过多的资金,且处理效果较差,成为制约纺织行业发展的一大重要因素。本文主要对印染废水性质与污泥含水率和污泥减量化进行阐述研究,分别介绍国内外印染行业的污泥减量化工艺技术。
刘伟京[6](2013)在《印染废水深度降解工艺及工程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印染废水具有水量大、有机物含量高、成份复杂、生物难降解等特点,印染废水处理技术一直是世界各国研究的重点课题。本论文采用“强化厌氧水解-A/O(PACT)+混凝沉淀过滤”组合工艺,研究处理以纺织印染企业为主的工业园区综合废水,达到江苏省《太湖地区城镇污水处理厂及重点工业行业主要水污染物排放限值》(DB32/1072-2007)要求。研究重点:(1)通过模拟水流状态,改进折流式厌氧反应器(ABR)结构,强化泥水混合效果,提高厌氧处理难降解有机污染物的效率。(2)系统优化水处理工艺流程和工艺参数,提高难降解有机污染物和氮磷去除率,降低废水排放毒性。(3)运用GC-MS分析手段,研究印染废水中有机污染物主要成分,及其在水处理流程中的迁移演变,对比不同水处理工艺对难降解有机物的去除效率,分析尾水和污泥中难降解有机污染物残留情况。(4)探索性研究电化学氧化去除残留典型特征污染物,有效削减尾水中易造成膜污染和膜堵塞的累积性物质,破解膜技术在印染废水回用工程中应用的技术瓶颈。上流式厌氧反应器(UASB)和折流式厌氧反应器(ABR)处理印染废水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在厌氧反应器水力停留时间为24h条件下,进水COD平均浓度755mg·L-1, UASB和ABR出水COD平均浓度分别为409.3mg·L-1和420.9mg·L-1,平均去除率分别为45.5%和43.9%。两种厌氧反应器对色度去除效果较好,进水平均值342倍,出水平均值分别78倍和80倍,平均去除率分别为77.2%和76.6%。印染废水B/C由0.29分别提高到0.46和0.43,废水可生化性明显改善。为发挥ABR反应器在处理难降解、毒性有机物方面的优势,进一步提高其处理效率,利用Fluent软件对ABR反应器的水流状态进行数值模拟,发现反应区内存在较为严重的短流及旋流现象,导致污泥流失,降低处理效果。本研究提出优化集水堰布置方式、在反应室底部配水区增设分流挡板等改造措施,改善反应区上升流态。模拟显示,改造后的反应器上部上升流速较小,且沿断面呈均匀分布,有利于截留污泥。在反应器中部形成三个较为强烈的涡流区,增强泥水混合效果。中试验证表明,反应器处理效率和抗冲击负荷能力均有较大提高。强化厌氧水解+A/O(PACT)+混凝沉淀过滤工艺处理印染废水中试研究与工程应用。中试系统稳定运行70d,进水COD最高值为1060.0mg·L-1,最低值为617.7mg·L-1,平均值为765.1mg·L-1,在水质波动较大的情况下,厌氧出水COD平均值为399.6·-1,COD去除率平均值为45.6%。A/O(PACT)出水COD平均值为105.2mg·L-1,过滤池出水COD平均值为51.3mg·L-1,系统COD总去除率平均值为93.2%。进水色度平均值为354倍,出水色度平均值为22倍,系统色度总去除率平均值为93.9%。气质联用(GC-MS)检测显示,组合工艺降低了印染废水累积性有机污染物的排放。运用该工艺建设了20000m3·d-1印染废水处理工程,各项指标均达到江苏省《太湖地区城镇污水处理厂及重点工业行业主要水污染物排放限值》(DB32/1072-2007)要求,通过当地环保部门的验收。运用GC-MS研究分析印染废水处理工程中有机污染物的迁移演变。分析了“物化+生化”和“生化+物化”2种印染废水深度处理工艺中有机污染物的降解过程,对物化污泥和尾水受纳水体中有机污染物进行了检测,从有机物降解效率的角度,比较2种工艺的优缺点。结果表明两中工艺的代表性工程中,“物化+生化”工艺对有机物的降解效果不如“生化+物化”,主要是两项工程厌氧水解效率有较大差异。此外,“物化+生化”工艺污泥产生量大,有机污染物降解不充分,部分有机污染物从废水转移到物化污泥,容易产生二次污染。电化学氧化技术深度降解印染废水生化出水的累积性特征有机污染物(二氯对苯二胺)实验研究。对线性极化曲线和循环伏安曲线进行分析,系统考察了电流密度、溶液初始pH值和二氯对苯二胺初始浓度对电催化降解二氯对苯二胺的影响。对二氯对苯二胺降解动力学研究表明,电催化降解二氯对苯二胺的过程遵循动力学一级反应。研究了电催化氧化降解二氯对苯二胺降解机理,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离子色谱和气质联用分析了电化学降解中间产物,提出二氯对苯二胺的电催化降解路径,表明电催化氧化作用可以有效降解特征污染物二氯对苯二胺。
王金辉[7](2012)在《偶氮染料在搅拌式浆态光催化反应器中的降解特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印染废水具有水量大、浓度高、成分复杂、色度深、盐度高、毒性强等特点,属于难处理的工业废水,是目前人们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在综述印染废水的来源、特征及处理方法的基础之上,构建了体积为5L的搅拌式浆态光催化反应器,以偶氮染料活性艳红X-3B为目标污染物,进行光催化降解特性研究。结合X-3B在小规模反应器中悬浮TiO2表面的吸附行为,考察了TiO2投加量、搅拌速率和曝气量等对光催化效果的影响,分析了光催化过程的降解动力学,并从传质的角度对搅拌强度和初始反应速率进行了关联。实验结果表明,在搅拌式浆态光催化反应器中,Langmuir模型和Freundlich模型均能较好地描述TiO2对X-3B的吸附行为;在4只50W紫外灯的照射下,催化剂最佳浓度0.5g/L的条件下,经180min光催化反应后,活性艳红X-3B的脱色率高达99.35%;初始反应速率r0随搅拌雷诺数Re的增加呈先增大后稳定的趋势,空气曝气量的增加可以显着提高初始反应速率。根据传质关联推导得出在该反应器光催化降解X-3B时,氧的传质是影响初始反应速率r0的关键因素。最后通过与1L反应器比较发现,该搅拌式浆态光催化反应器放大到5L后,光催化反应效率并没有发生明显的降低。
杨维强,李国文[8](2011)在《江苏海盐苦卤化工生产现状及发展趋势》文中提出本文在总结江苏海盐苦卤化工生产现状的基础上,结合江苏金桥盐化集团银海化工厂的实际,提出了利用循环经济理念开发我省苦卤资源的发展趋势,对调整我省盐化工行业的产品结构,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具有实际意义。
曹莎[9](2011)在《含溴卤水膜吸收性能研究及过程模拟》文中研究说明溴素是重要的化工原料,目前工业化提溴采用水蒸汽蒸馏法和空气吹出法,该方法能耗高、对提溴原料品味要求高,且吸收塔易出现液泛和返混现象。木文对气态膜吸收法卤水提溴性能进行研究,并初步探讨过程传递强化的途径。采用聚偏氟乙烯(PVDF)中空纤维疏水膜对溴水膜吸收性能开展实验研究,分析了影响膜吸收性能的因素,确定了溴水膜吸收过程为一级动力学过程,讨论了溴水膜吸收过程中浓差极化对膜吸收性能的影响。通过回归正交试验确定了溴水膜吸收过程的回归方程,对流体力学条件对溴水膜吸收过程的传质性能参数进行预测,同时分析了影响因素的显着性。在进料侧温度为50℃、进料流速为22.24cm/s、进料浓度为220mg/L.吸收侧NaOH溶液流量为2L/h、浓度为0.01mol/L的条件下,PVDF中空纤维膜溴水的膜吸收通量达到6.17×10-3kg/(m2·h)探讨了PVDF中空纤维膜溴水膜吸收的传递过程,确定溴水膜吸收跨膜机理为Knudsen扩散模型,建立了描述该过程的数学模型,基于该模型的模拟结果与溴水膜吸收实验结果吻合较好。溴水中无机离子对于其膜吸收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盐的存在使流体粘度增加、扩散系数降低,故盐溶液存在时溴水膜吸收过程通量比无添加盐类时低,溴水中NaCl浓度从0.01N升高至2N,溴水膜吸收通量从0.49×10-3kg/(m2·h)降低至0.29×10-3kg/(m2.h).实验模拟了中、低度卤水膜吸收提溴性能,实验结果与建立的数学模型模拟结果尚存在一定差距,建立的过程数学模型仍有待完善。
刘红玉[10](2010)在《纯PVA模拟上浆织物的PVA降解酶退浆研究》文中认为PVA降解酶对PVA有良好的生物降解性,可以应用于纺织工业中的PVA退浆工艺,实现在织物表面直接对PVA的降解,从而减少印染废水中PVA的排放。本课题主要研究PVA降解酶的发酵生产、PVA降解酶的酶学性质、PVA降解酶在纯PVA模拟上浆棉及涤棉织物退浆过程中的应用、超声波在PVA降解酶模拟退浆中的作用等方面,期望在退浆的同时对PVA浆料进行生物降解,提高退浆废水的可生化性。本文研究了PVA降解酶的发酵过程及适宜反应条件。PVA降解酶酶活为1.973U/mL。PVA含量由发酵前的5g/L降到0.1356g/L,PVA消耗率为97.29%。时间、pH、温度及PVA浓度等对PVA降解酶的酶活及降解率有一定的影响。通过实验得出,PVA降解酶适宜反应条件为:pH=7.0-8.0,T=30℃。PVA浓度为1g/L时,反应3h,PVA降解率为49.32%。本文将PVA降解酶应用到PVA模拟上浆棉织物的退浆过程中。采用PVA降解酶退浆,当退浆2h时,退浆液中的PVA量为35.78%,布上残留的PVA量为43.53%,退浆率达到56.47%,虽然达不到热水退浆的效果,但是浆液中PVA量与棉织物上残留PVA量之和小于100%,这说明PVA降解酶在进行退浆的同时,已将PVA部分降解。将PVA降解酶应用到PVA模拟上浆涤棉织物的退浆过程中,同时引入超声波技术来辅助PVA降解酶退浆。实验结果发现,PVA降解酶对PVA模拟上浆涤棉织物的最佳处理条件为:与pH=7.5-8.0的磷酸缓冲液按体积比为1:1比例混合的PVA降解酶溶液7mL,30g/L的氯化钠2mL,温度为30℃,退浆时间为1.5h,此时退浆率为41.06%,PVA降解率为55.87%;超声波辅助PVA降解酶用于PVA模拟上浆涤棉织物退浆过程中,利于PVA降解酶退浆,其适宜退浆条件为:超声波处理功率为50%,处理温度30℃,处理时间为45min,PVA降解酶液用量为7mL,30g/L氯化钠为2mL,退浆率可达到38.12%,PVA降解率为38.85%。采用超声波对PVA降解酶进行预处理,测定处理前后PVA降解酶的酶活,以此来考察超声波的功率、温度、超声时间对PVA降解酶酶活的影响,对超声波辅助PVA降解酶进行涤棉退浆效果做出分析。实验结果表明,超声波的引入降低了PVA降解酶的酶活,并且随着超声波功率、温度、处理时间的增加,PVA降解酶酶活下降越快。采用超声波对PVA溶液进行处理,结果超声波处理后PVA分子粒径变小。比较不同退浆方法对PVA模拟上浆涤棉织物退浆效果发现,采用Fenton氧化剂退浆,织物失重率较高,退浆液BOD/COD值较高,退浆废水可生化性提高,但由于Fenton试剂在酸性条件下作用,对织物的损伤较大,织物断裂强力、毛效较低,白度也差;热水与碱退浆效果较差,退浆废水COD值高,BOD/COD值很小,可生化性低,对织物损伤较大;PVA降解酶退浆,虽然退浆液中PVA含量高、COD值高,但BOD/COD值高,可生化性提高,而且退浆后织物毛效提高,强力损失较小,织物泛黄度较小,加入超声波后织物处理效果更好。
二、亚溴酸钠在纺织工业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亚溴酸钠在纺织工业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高温燃烧裂解-离子色谱法测定纺织染整助剂中有机卤(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纺织染整助剂简介 |
1.1.1 纺织染整助剂的发展现状 |
1.1.2 纺织染整助剂的分类 |
1.1.3 纺织染整助剂中的有害物质 |
1.2 有机卤的危害与标准 |
1.3 纺织工业中有机卤的来源 |
1.3.1 纺织原料引入的有机卤 |
1.3.2 纺织废水处理产生的有机卤 |
1.3.3 纺织染整助剂中的有机卤 |
1.4 有机卤的分析检测技术现状 |
1.4.1 有机卤的吸附分离 |
1.4.2 有机卤转化无机卤 |
1.4.3 卤素离子的分析技术 |
1.5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与内容 |
1.5.1 论文研究意义 |
1.5.2 论文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典型有机卤在活性炭上的吸附特性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
2.2.2 溶液配制 |
2.2.4 吸附等温线实验 |
2.2.5 吸附动力学实验 |
2.2.6 吸附热力学实验 |
2.2.7 液相色谱分析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活性炭吸附有机卤的等温线 |
2.3.2 活性炭吸附有机卤的动力学 |
2.3.3 活性炭吸附有机卤的热力学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纺织染整助剂有机卤检测技术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
3.2.2 溶液配制 |
3.2.3 活性炭的清洗 |
3.2.4 样品预处理 |
3.2.5 氧瓶燃烧法 |
3.2.6 高温燃烧裂解法 |
3.2.7 离子色谱条件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样品预处理方法 |
3.3.2 燃烧方法的选择 |
3.3.3 高温燃烧裂解条件优化 |
3.3.4 离子色谱检测 |
3.3.5 线性范围、标准曲线和检测限 |
3.3.6 精密度和准确度 |
3.4 实际样品测试 |
3.4.1 纺织染整助剂总卤的测定 |
3.4.2 纺织染整助剂有机卤的测定 |
3.4.3 含卤纺织染整助剂卤素含量测定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
4.1 研究结论 |
4.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2)含卤纺织化学品与AOX(论文提纲范文)
1 AOX的定义及其危害性 |
2 国内外有关AOX的法规 |
3 属于AOX的纺织化学品[7] |
3.1 无机卤化物 |
3.2 有机卤化物 |
3.3 阻燃剂 |
3.4 抗菌防霉剂等 |
3.5 分散染料用“染色载体” |
3.6 杀虫剂、除草剂 |
3.7 消耗臭氧层的化学物质(ODCs) |
4 含卤活性染料[8] |
4.1 含氟氯嘧啶环活性染料 |
4.2 含氟均三嗪活性染料 |
4.2.1 F型活性染料 |
4.2.2 C型和FN型含氟活性染料 |
4.2.3 含氟低盐型LS系列活性染料 |
4.2.4 Cibacron品牌改为Novacron铭牌所研发的含氟活性染料 |
4.2.5 国产含氟活性染料 |
5 含氟活性染料合成和应用时对生态环保的危害性 |
5.1 三聚氟氰合成与含氟活性染料合成 |
5.2 含氟活性染料与含氯活性染料应用时的区别 |
6 AOX的测定方法和含氟卤化有机物是否是AOX |
6.1 化学法 |
6.2 离子色谱法检测AOX |
7 结束语 |
(3)含卤纺织化学品与AOX(待续)(论文提纲范文)
1 AOX的定义与危害性 |
2 国内外有关AOX的法规 |
3 哪些纺织化学品属于AOX |
4 含卤活性染料[8] |
4.1 含氟氯嘧啶环活性染料 |
4.2 含氟均三嗪活性染料 |
4.2.1 F型活性染料 |
4.2.2 C型和FN型含氟活性染料 |
(5)印染废水的性质与污泥含水率的关系以及污泥减量化机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印染废水性质 |
1.1 棉纺印染行业 |
1.2 毛纺染整行业 |
1.3 丝绸印染行业 |
1.4 麻纺印染行业 |
2 印染废水的水量 |
3 印染污泥减量化 |
3.1 污泥产生途径 |
3.2 污泥的特征 |
3.3 污泥的减量化处理技术 |
3.3.1 基于维持代谢的污泥减量化技术 |
3.3.2 基于微生物隐性生长的污泥减量化技术 |
3.3.3 基于微型动物捕食作用的污泥减量化技术 |
3.3.4 基于代谢解偶联的污泥减量化技术 |
4 结论 |
(6)印染废水深度降解工艺及工程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印染废水特征 |
1.2.1 印染废水来源 |
1.2.2 印染废水特性 |
1.2.3 对环境的危害 |
1.3 印染废水处理技术研究进展 |
1.3.1 常用印染废水处理技术 |
1.3.2 印染废水处理现状 |
1.3.3 印染废水深度处理技术 |
1.4 论文选题依据与研究内容 |
1.4.1 选题依据 |
1.4.2 研究内容 |
2 印染废水厌氧处理的实验研究 |
2.1 ABR和UASB处理印染废水实验研究 |
2.1.1 实验 |
2.1.2 结果与讨论 |
2.2 ABR反应器单格CSTR流态水力停留时间优化 |
2.2.1 实验 |
2.2.2 结果与讨论 |
2.3 ABR反应器的数值模拟及优化 |
2.3.1 数学模型及其边界条件 |
2.3.2 ABR反应室流态优化改善措施 |
2.4 ABR流态优化效果中试验证 |
2.4.1 实验 |
2.4.2 结果与讨论 |
2.5 本章小结 |
3 印染废水处理工艺优化组合及工程实践 |
3.1 实验 |
3.1.1 实验装置 |
3.1.2 实验水质 |
3.1.3 实验药品 |
3.1.4 分析方法 |
3.2 结果与讨论 |
3.2.1 COD去除效果 |
3.2.2 色度去除效果 |
3.2.3 氨氮去除效果 |
3.2.4 总磷去除效果 |
3.2.5 各处理工段有机污染物沿程变化 |
3.3 工程应用 |
3.3.1 一期工程改造 |
3.3.2 二期工程实施效果 |
3.4 本章小结 |
4 印染废水处理工程中有机污染物降解与迁移研究 |
4.1 实验 |
4.1.1 实验样品 |
4.1.2 分析方法 |
4.1.3 实验药品 |
4.2 结果与讨论 |
4.2.1 各工艺单元出水有机污染物GC-MS分析 |
4.2.2 一期工程污泥及尾水接纳水体有机污染物GC-MS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5 印染废水特征有机污染物电催化降解研究 |
5.1 实验 |
5.1.1 实验方法 |
5.1.2 实验仪器 |
5.1.4 分析方法 |
5.1.5 实验药品 |
5.2 结果与讨论 |
5.2.1 电极性能表征 |
5.2.2 电催化降解二氯对苯二胺的影响因素 |
5.2.3 电催化降解二氯对苯二胺的动力学研究 |
5.2.4 电催化降解二氯对苯二胺的机理研究 |
5.3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建议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博士期间发表学术论文和取得的其它成果 |
(7)偶氮染料在搅拌式浆态光催化反应器中的降解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印染废水的来源及特征 |
1.2 印染废水的处理技术 |
1.2.1 物理法 |
1.2.2 化学法 |
1.2.3 生物法 |
1.3 二氧化钛光催化技术 |
1.3.1 TiO_2光催化氧化技术概述 |
1.3.2 TiO_2光催化氧化反应原理 |
1.3.3 TiO_2光催化氧化反应影响因素 |
1.3.4 TiO_2光催化反应器 |
1.4 研究思路和创新点 |
1.4.1 课题意义 |
1.4.2 课题主要内容 |
1.4.3 创新点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2.1 实验试剂 |
2.2 实验仪器 |
2.3 实验装置 |
2.4 实验方法 |
2.4.1 TiO_2浓度的测定 |
2.4.2 活性艳红X-3B浓度的测定 |
2.4.3 吸附实验 |
2.4.4 光催化降解实验 |
第三章 理论基础 |
3.1 Langmuir吸附理论模型 |
3.2 Freundlich吸附模型 |
3.3 半衰期与初始反应速率 |
3.4 雷诺数 |
3.5 速度梯度 |
第四章 实验分析与讨论 |
4.1 TiO_2在反应器内的分布 |
4.2 TiO_2对活性艳红X-3B中的吸附行为 |
4.3 TiO_2投加量对光催化过程的影响 |
4.4 搅拌速度对光催化过程的影响 |
4.5 曝气量对光催化过程的影响 |
4.6 反应器中初始浓度速率与传质效率的关联 |
4.7 反应器反应效率评估 |
4.8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实验结论 |
5.2 存在的不足及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8)江苏海盐苦卤化工生产现状及发展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1 利用循环经济理念开发利用我省海盐苦卤资源的必要性 |
1.1 利用循环经济理念开发利用海盐苦卤资源的核心 |
1.2 我省海盐苦卤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 |
1.2.1 产业结构的不合理致使整体竞争力落后 |
1.2.2 技术落后严重制约着我省海盐苦卤资源的利用 |
1.2.3 土地征用导致海盐苦卤量的大量减少 |
1.3 海盐苦卤资源开发利用的主流产品及其市场需求 |
1.3.1主流产品 |
1.3.1.1氯化钾 |
1.3.1.2硫酸镁 |
1.3.1.3氯化镁 |
1.3.1.4工业溴 |
1.3.2 市场需求现状 |
2 开展海盐苦卤资源循环经济发展的主要措施 |
2.1 上级的政策性扶持 |
2.2 推动企业的科技创新, 增加产品的技术含量 |
2.3 加强技术改造, 最大程度实现节能减排 |
3 展望 |
3.1 制定规划, 提高海盐苦卤综合利用率 |
3.2 研究应用新工艺, 提高产品附加值 |
3.3 注重清洁生产和节能生产 |
4 结语 |
(9)含溴卤水膜吸收性能研究及过程模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溴的简介 |
1.1.1 溴的性质 |
1.1.2 自然界中溴的分布 |
1.1.3 溴的主要用途 |
1.1.4 溴的生产工艺及生产现状 |
1.2 膜吸收 |
1.2.1 膜吸收基本原理 |
1.2.2 充气膜及其过程特征 |
1.2.3 膜吸收组件和操作方式 |
1.2.4 膜吸收的优点与局限性 |
1.2.5 膜吸收用膜材料 |
1.2.6 膜吸收技术的应用 |
1.2.7 膜吸收研究展望及应用前景 |
1.3 本文立论依据、研究内容及研究思路 |
1.3.1 本文立论依据 |
1.3.2 本文研究内容 |
1.3.3 本文研究思路 |
2 溴水膜吸收实验 |
2.1 膜吸收实验装置及流程 |
2.2 试验仪器及试剂 |
2.2.1 实验仪器 |
2.2.2 试验试剂 |
2.3 实验步骤 |
2.4 溴含量的测定 |
2.5 MA分离性能参数 |
2.5.1 膜通量 |
2.5.2 吸收率 |
2.5.3 传质系数 |
3 PVDF中空纤维膜溴水吸收性能研究 |
3.1 吸收时间对溴水膜吸收性能的影响 |
3.2 流体流速对溴水膜吸收性能的影响 |
3.2.1 原料液流速对溴水膜吸收性能的影响 |
3.2.2 吸收液流速对溴水膜吸收性能的影响 |
3.3 原料液温度对溴水膜吸收性能的影响 |
3.4 流体浓度对溴水膜吸收性能的影响 |
3.4.1 原料液浓度对溴水膜吸收性能的影响 |
3.4.2 吸收液浓度对溴水膜吸收性能的影响 |
3.5 本章小结 |
4 PVDF膜溴水膜吸收过程最佳工艺 |
4.1 实验方案的设计—回归正交试验法 |
4.1.1 确定变化范围的因素 |
4.1.2 水平的确定 |
4.2 溴水吸收过程回归正交试验方案设计 |
4.2.1 实验目的及指标 |
4.2.2 回归正交表的选用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回归正交试验结果 |
4.3.2 回归正交试验结果讨论 |
4.4 本章小结 |
5 溴水膜吸收过程数学模拟 |
5.1 膜吸收过程的热量和质量传递 |
5.1.1 溴水膜吸收过程热量传递 |
5.1.2 溴水膜吸收过程跨膜传质模型 |
5.2 溴水膜吸收过程数学模拟 |
5.2.1 溴水膜吸收数学模型的建立 |
5.2.2 溴水膜吸收过程数学模拟结果与讨论 |
5.2.3 溴水膜吸收过程试验数据与数学模拟结果比较 |
5.3 本章小结 |
6 卤水中溴的膜吸收性能研究 |
6.1 模拟卤水中盐类对膜吸收的影响 |
6.1.1 模拟卤水中各种盐类对膜吸收影响 |
6.1.2 模拟卤水中NaCl浓度对膜吸收性能的影响 |
6.2 模拟卤水中溴膜吸收实验结果与模拟结果比较 |
6.3 本章小结 |
7 结论 |
8 展望 |
9 参考文献 |
10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11 致谢 |
(10)纯PVA模拟上浆织物的PVA降解酶退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PVA浆料及其退浆方法 |
1.3 PVA降解酶的研究及应用 |
1.4 超声波及超声波退浆 |
1.5 本课题研究内容及方法 |
2 实验部分 |
2.1 材料 |
2.2 药品 |
2.3 仪器 |
2.4 PVA降解酶的发酵 |
2.5 溶液的配制及上浆织物的制备 |
2.6 退浆 |
2.7 测试方法 |
3 结果与讨论 |
3.1 PVA降解酶的制备 |
3.2 PVA降解酶的酶学性质 |
3.3 PVA降解酶应用于PVA模拟上浆涤棉织物退浆研究 |
3.4 超声波辅助PVA降解酶用于涤棉织物的退浆 |
3.5 不同退浆方法退浆后性能比较 |
4 结论 |
4.1 研究结果 |
4.2 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有待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四、亚溴酸钠在纺织工业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高温燃烧裂解-离子色谱法测定纺织染整助剂中有机卤[D]. 陈麟杰. 浙江理工大学, 2021
- [2]含卤纺织化学品与AOX[J]. 陈荣圻. 染料与染色, 2019(06)
- [3]含卤纺织化学品与AOX(待续)[J]. 陈荣圻. 染整技术, 2019(12)
- [4]活性染料染色牢度对策和固色剂的发展(续)[J]. 陈荣圻. 染料与染色, 2015(03)
- [5]印染废水的性质与污泥含水率的关系以及污泥减量化机理的研究[J]. 姚兆俊,杜道洪,刘健东. 广东化工, 2014(08)
- [6]印染废水深度降解工艺及工程应用研究[D]. 刘伟京. 南京理工大学, 2013(03)
- [7]偶氮染料在搅拌式浆态光催化反应器中的降解特性研究[D]. 王金辉. 浙江工业大学, 2012(01)
- [8]江苏海盐苦卤化工生产现状及发展趋势[J]. 杨维强,李国文. 苏盐科技, 2011(02)
- [9]含溴卤水膜吸收性能研究及过程模拟[D]. 曹莎. 天津科技大学, 2011(04)
- [10]纯PVA模拟上浆织物的PVA降解酶退浆研究[D]. 刘红玉. 东华大学, 20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