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问句释义及例句

疑问句释义及例句

一、反意疑问句解说及举例(论文文献综述)

周良元[1](1983)在《反意疑问句解说及举例》文中研究说明 我县高二预选考试时,在选择填空里有如下一题: Don’t make any noise,<sub><sub><sub><sub><sub>? A.do we B.do you C.don’t you D.will yo 应该说此题是比较简单的,然而,全县有很多考生没有填对。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对反意疑问句(亦称附加疑问句)接触不多,练习太少,掌握不好,但它又是中学生必须掌握的重点语法项目之一。为此,本文试就四个方面谈谈反意疑问句,供教学时参考。一、反意疑问句(disjunction questions)的一般句式结构陈述句肯定形式+简略的一般疑问句否

周良元[2](1983)在《反意疑问句解说及举例》文中研究表明 我县高二预选考试时,在选择填空里有如下一题: Don’t make any noise,——? A.do we B.do you C.don’t you D.will yo 应该说此题是比较简单的,然而,全县有很多考生没有填对。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对反意疑问句(亦称附加疑问句)接触不多,练习太少,掌握不好,但它又是中学生必须掌握的重点语法项目之一。为此,本文试就四个方面谈谈反意疑问句,供教学时参考。

王飞华[3](2005)在《汉英语气系统对比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对比语言学研究有了快速的发展,但汉英语语气系统的对比性研究及其成果不是很多。因此本文拟对汉英语两种语言的语气系统以陈述和疑问为基础做一个较为深入的对比研究。全文共分八章: 第一章对语气的定义及其所含内容做了研究及界定。首先详尽地分析了国内外语气和情态的定义的历时发展变化,指出了中西方在语气和情态定义、理解、研究上的差异。并在些基础上界定了本文所研究的语气:它以汉语语法研究所定义的语气为基准,涵盖了西方语气和情态两方面的内容。最后确定了研究方向和方法。 第二章分别从汉语传统小学、现代汉语语法、英语、汉英对比几方面对有关语气情态的研究成果做了简要介绍,指出了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有待研究之处。 第三章从宏观上对比了汉英语气系统,归纳出一些较有概括力的共性和个性特征。汉英语气系统的共性特征有:二者都综合运用多种手段表达语气,表达手段的重合度较高,双方共用的语气表达手有语调、语序、情态动词、副词、叹词等等;二者的功能语气类别,共同的也比较多,如陈述、疑问、祈使;二者均为有层次的系统,均可实现不同语气的同句共现;从语用上来看,两种语言都能利用隐喻手段达到同一语用意义在不同语气间的转换;两种语言都能在语用表达上进行相似的语用功能扩展;两种语言的语气表达的主要手段从类型学来看都符合距离象似动因;在语气表达的历史发展上,两种语言都朝着分析型为主的方向在发展。 两种语言类型上的本质不同也使它们具有极大的个性差异:英语语气表达更注重与现实世界的联系,注重现实性与非现实性的区分,而汉语的语气表达更注重对交际对象的关照;英语的语气与时体等其它语法范畴紧密纠结,而汉语的语气与时体等相互疏离;英语是分析及综合并重,以动词为中心的语气表达,汉语则是纯粹分析型、以语气词为中心的语气表达;汉语语气的表达是柔性的,更为灵活多变一些,而英语语气的表达是刚性的,规定性多一些;英语是时突显的语言,汉语是体突显的语言,但是从GOSP(语法化、强制性、遍布性及系统性)来看,汉语也很可能是语气突显的语言甚至更可能是语气突显的语言。 第四至七章以陈述和疑问语气为基础,进行了的具体语气表达手段的对比。 第四章比较了汉英(情态)助动词,二者共性如:都可后接动词,都可单独回答问题,都可以构成否定的表达,都可以表达“情态类”意义,都可以与功能语气兼容。差异如:汉英情态动词情态义分布的参差不齐与规整对称;导致这一

翟会锋[4](2011)在《三官寨彝语参考语法》文中提出本文以“参考语法”所倡导的语言描写与研究的原则和方法为理论框架,以语言学的基本理论作指导,吸收类型学的研究成果对三官彝语的语法结构及其特点进行了系统的、全面的共时描写。全文共分九章。第一章绪论。分研究设计和三官寨概况两节。第一节介绍论文的理论框架、研究方法、语料来源等。在对前人的研究成果的回顾后,提出了研究彝语东部方言的紧迫性和重要性。第二节介绍了三官寨的地理位置、村寨历史以及彝语使用情况。第二章语音。描写了三官彝语的声、韵、调系统以及音节结构类型;归纳了三官彝语的一些音变现象。第三章词法。分单纯词和合成词两部分。单纯词分为:单音节单纯词、双音节单纯词、多音节单纯词。合成词分为:复合式、重叠式和附加式三类。第四章词类。共分十二节,对三官彝语的名词、代词、数词、量词、动词、形容词、助动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应答词进行详细描写。不仅全面地描写了这些词类的语法特征,而且对一些相对封闭的词类进行了逐个地描写和研究。重点描写分析了动词的视点体,把三官彝语的视点体分为:完成体、完整体、终结体、起始体、进行体、持续体和伴随体七种。详细描写了副词的类别以及单个副词的语法功能。对介词(前置词)不仅进行了逐个地描写,而且,从语义的联系和差异,构建和分析了介词语法化的过程。该部分还对助词的类别、语法功能进行了全面的、系统的描写和分析。第五章短语结构。共分六节,对三官彝语的并列、偏正、动宾、动补、主谓以及领属短语进行了分类和描写。第六章句法成分。共分六节,对充当句法成分的词类和结构以及句法成分语义上的分类进行了描写和分析。第七章单句。共分七节,分别对动词性谓语句、形容词性谓语句、名词性谓语句、主谓谓语句、比较句、话题句和非主谓句进行了描写。其中,比较句部分,对比较句的构成、类型和语序进行了全面的、微观的描写和分析;话题句部分,把话题分为无标记话题句和有标记话题句,并对这两种类型的构成和特点进行了挖掘。第八章复句。分别对联合复句和主从复句进行了描写和分析。其中,把联合复句分为:并列、选择、顺承、解说和递进五种类型;把主从复句分为:转折、假设、条件、因果、目的五种类型。第九章句类。共四节,分别对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和感叹句进行了描写。通过描写分析,我们对三官彝语有了较为全面和深入的认识。从词汇构成上看,三官彝语借用汉语的年代估计较早,不仅一些新出现的事物借用了汉语借词,而且在一些功能词上,如助动词、体助词,也借用了汉语,出现汉语借词与彝语固有词之间并存竞争的局面。从屈折变化上看,三官彝语中通过辅音声母的清浊对立来表示使动的屈折变化正趋于消失,只剩下残存的使动与自动的对立。从词的重叠上看,除了个别的量词能够重叠表示遍指外,绝大部分的量词不能重叠,动词、形容词可以重叠表示疑问。从语序上看,形容词作定语可在中心语之后,也可在中心语之前;指示代词、量词、数量短语、指量短语作定语,在中心语之后,人称代词、疑问代词、动词、名词、介词短语作定语,在中心语之前;副词充当状语有两个句法位置,有些副词只能出现在谓语动词之后,有些副词只能出现在谓语动词之前。从词类上看,三官彝语中的附置词,不仅有后置词,而且还有前置词和框式附置词,这些前置词都是彝语的固有词,这种OV型语言中出现前置词的现象对语言类型学、语言接触理论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定中结构助词分为领属性和描写性两种,两者严格区分,不能混淆。从以上特点可以看到,三官彝语不仅具有典型的分析型SOV语言所具有的类型学特征,同时还具有非典型的类型学特征。它可以为汉藏语的比较研究和类型学的研究提供素材和依据,是非常值得研究的彝语方言。

武氏明河[5](2012)在《汉越语气词对比研究》文中提出语气词专门用以表达各种语气,是现代汉语和越南语使用频率高的很有特色的一类词。汉越语气词有许多相同之处,不过也存在着不少细微的差别。语气词是对外汉语教学和越南语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但是此前还没有这方面的对比研究成果。本文选取了“汉越语气词对比”这一研究课题,尝试以汉越两种语言的语气词做为研究对象,从句法、语义、语用等三个平面对汉越语气词进行了分析对比,全文共分七章:第一章是绪论,主要概述汉越语语气词研究现状并作出简评,分析指出汉越语中“语气”和“情态”在理解、定义和研究上的异同,从而进一步界定本文所研究的语气和语气词。最后简要介绍了本论文的研究意义、研究目标、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以及语料来源、论文结构。第二章从句法角度对汉越语语气词的分布位置进行对比,归纳出二者的共性与个性,并借鉴语义学、语用学、语法化、认知语言学等理论适当地解释其成因,包括:汉越语气词主要位于句末位置是为了满足认知上的基本需要;制约因素相似致使汉越语气词句法分布大同小异;语气词与第二人称词语共现时汉语里表示说话人的不满情绪,越南语里则是表示礼貌的一种体现;越南语语气词与句子实体之间可以有停顿,汉语则不能,这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出越南语语气词的独立倾向,是越南语语气词进一步虚化的一种表现。第三章和第四章以出现于疑问句、陈述句、祈使句和感叹句句末的语气词为框架,将汉越句末语气词进行语气意义上的考察分析,在语言共性的背景下进行了对比。该两章分别分析在上述四种句子类型末尾的汉越语气词所表的语气意义,考察其对应与不对应的各种情况,并归纳出汉越语气词在语气表达上的特征,如在思想感情上,越南语更多地依靠语气词,而汉语更多地使用语调及其他方式来表达;汉越语中用于疑问句句末的语气词只有“吗”、“呢”和“haa"、“a(a)”、“nhe’,、“nhi”负载疑问信息,其他大量语气词是非疑问性语气词,它们在疑问句中表示问者的各种感情态度,为疑问句添加丰富多样的语气意义;用于陈述句句末的语气词在语气表达上均丰富多样,不过越南语表示的语气类型多于汉语,有些汉越语气词共同表示某种语气类型,但它们在共同之中存在着用法上的差别:用于祈使句句末的语气词对全句起到暖和作用,汉语中只有“吧”表示祈使语气,而越南语中“di”、“nao”、“voi”都具有祈使意义。第五章考察汉越语气词的连用现象,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对比分析。其主要共性包括:(一)连用时基本上均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次序一般不能颠倒;(二)汉越语气词的连用具有层次性;(三)连用后表示的语气意义具有融合化的趋势。个性差异包括:(一)越南语语气词复杂多样,有两项、三项甚至四项的连用,汉语则最多只有三项连用,而两项的连用一般都由于合音变体现象最后以一个语气词出现;(二)越南语连用中可有停顿,甚至可以出现称呼听话人的第二人称词语,汉语则不能;(三)语义方面上汉语和越南语语气词连用均受到语义因素限制,但它们在共同之上存在着区别。第六章从语用的角度考察汉越语的表义功能、话语功能、礼貌功能和完句功能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对比。该章分析了汉越语语气词的传信和传疑功能、前项照应与后向照应功能、礼貌功能、汉越语位于句中位置上的停顿功能及信息功能,指出了二者在共同之中存在的差别。此外,也分析指出汉越语各语言特有的功能,包括越南语语气词的衔接功能和汉语语气词的完句功能。第七章是结语,对论文的研究工作和主要结论做了归纳,对论文的主要创新、尚待解决之处及不足的地方做了总结。

蒋协众[6](2014)在《湘方言重叠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作为一种能产的语法手段,重叠极为广泛地运用于世界上大多数语言之中。汉语方言中的重叠现象丰富多彩,各方言的重叠现象既有共性,又各有特点。湘方言中的重叠现象也很丰富,有些用法非常特殊,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既有利于全面认识湘方言的重叠现象和语法特点,也可为总结汉语方言重叠现象的规律,为推动汉语方言语法比较研究和汉语重叠现象的方言类型学研究等提供一定的帮助。本文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结合已有文献的研究,综合运用调查法、比较法、共时与历时相结合、描写与解释相结合的方法以及类型学的理论方法,对湘方言中的主要词类、短语的重叠现象和一些重叠句式(包括次生重叠)进行较为全面的描写、分析,并将其在湘方言内部、在湘方言与湖南省境内非湘语方言、湖南省境外其他方言之间以及与古代汉语之间,进行共时、历时的多角度比较,努力寻求湘方言内部、湘方言与共同语和其他方言的共性与差异,挖掘汉语方言重叠现象的类型学意义,了解湘方言重叠现象的历史发展和源流关系。研究表明,一方面,在重叠问题上,湘方言体现了汉语乃至人类语言重叠的某些普遍共性。以湘方言重叠为材料基础,通过跨方言的比较,本文可以提炼出十来条有关重叠的、具有方言类型学意义的蕴含共性。另一方面,湘方言从古代汉语中继承了不少重叠形式,也在后来的发展中产生出一些创新用法,因而,在某些方面又表现出其较强的个性。湘方言重叠的共性与差异的形成,既有人类语言普遍共性的因素,也有对古代汉语继承和创新的因素,此外,方言的接触、语言自身的发展等因素也起着一定的作用。全文除绪论和结语以外,共分为六章:绪论部分简要介绍湘方言重叠的相关研究概况,本文的主要内容与研究意义、运用的理论方法以及调查布点、语料来源、发音合作人简况等。从第一章开始至第四章,研究湘方言中主要词类的重叠现象。分别对湘方言中名词、量词、动词、形容词等词类的重叠问题进行研究。主要从结构类型、语法、语义功能等方面对湘方言各词类重叠现象进行描写、分析,并从共时、历时两个角度对其进行比较。第五章研究湘方言中的短语重叠。对湘方言中的量词短语、动词短语和形容词短语等三大类短语重叠现象进行概述性描写、分析,重点从句法语义功能、内部构成等方面讨论湘方言中的‘’VXVX"式动词短语重叠,并结合湖南省境内非湘语方言及省外其他汉语方言中"VXVX"式的使用情况,对其作跨方言的比较。第六章关注湘方言中的某些重叠句式。主要对湘方言中的重叠式反复问句和拷贝式话题结构等两类重叠句式进行描写、分析,并通过与其他方言的比较,对重叠式反复问句的共性与类型及湘方言的语序类型等问题进行重新思考。结语部分在前面几章研究的基础上,总结湘方言重叠的内外部共性与内部差异性,分析这种共性与差异的形成原因,并对本文的主要创新与不足之处进行总结。

王印娟[7](2016)在《镇宁布依语疑问句研究》文中提出本文主要以黔西土语区的镇宁县大山镇长脚寨布依语疑问句为研究对象,借鉴汉语及其方言和壮侗语族疑问句的研究成果和理论方法,对镇宁布依语疑问句的句法结构、语义内容和语用功能进行描写分析,为全面系统的研究布依语疑问句提供语料,为壮侗语族及其他语族疑问句的对比研究提供参考。本文研究的具体步骤为:首先,对语料进行静态描写,梳理镇宁布依语疑问句的句法结构标记,并从结构的角度将镇宁布依语疑问句分为是非问、正反问、选择问和特指问四种类型。其次,在句法结构的基础上对四种疑问句式进行语义分析,并联系语用因素进行语用功能的探讨。最后,运用言语行为理论分析镇宁布依语疑问句的疑问功能和非疑问功能,并对镇宁布依语疑问句的多功能性进行理论阐释。通过研究发现镇宁布依语各疑问句式在疑问标记、疑问信息、疑问预设、疑问程度、疑问焦点及答问系统等方面各有特点。分析镇宁布依语疑问句的言语行为类型及其多功能性成因,对正确理解布依语疑问句的会话含义具有重要意义。

许明武[8](2006)在《科技英语句层信息传递功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科技文章句式选择有其自身的特点。因为科技文章主要目的为传达信息,不使用或不常使用包括疑问、否定、倒装等句式。科技文章中是否经常使用这些不同的句型结构、使用的目何在以及它们对整个文章的信息传递和推进有什么样的作用?本文将在大量语料基础上分析研究。研究具体将覆盖以下七种主要句型:分隔句、倒装句、省略句、否定句、被动句、虚拟句、疑问句。分隔修饰是修饰语与其修饰的中心语被其他句子成分分隔的语法现象。在科技英语这种注重信息性,准确性的文体中,这一语法现象主要表现出在信息推进中的功能。对分隔修饰的语料分析显示,分隔修饰按其产生的原因可以分为强制性分隔修饰和非强制性分隔修饰两种,强制性分隔修饰主要有保持信息推进的连贯性等四种功能,而非强制性分隔主要有突出某一部分信息等五种功能。倒装句是通过调节句子中各成分的位置,使各个成分的信息状态合理分布。以往对倒装句的研究多是在文学文体中讨论倒装句的用法分类,以及倒装句的修辞功能和语篇功能。科技英语具有信息量大的特点,在科技英语中,为了使信息突出,常使用倒装句以达到句子平衡。省略现象在科技英语信息推进中的功能亦不容忽视。文中以信息理论为基础,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概括出省略句式的信息功能,即:语篇简洁、语篇的衔接与连贯、凸显焦点和对比焦点的可能性以及这四种功能的分布特点,并讨论了这种特点出现的原因。被动句作为科技英语中一种普遍的语法现象,它的存在必定在科技英语信息传递中起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归纳前人研究结果,从维持信息的连贯性和客观性、话题确立、信息强调、信息对比和信息的戏剧性等方面着手,本文在语料统计分析的基础上,找出这些功能体现的情况并作具体分析。虚拟语气不仅广泛存在于各种文学作品之中,科技英语文章中也能找到虚拟语气的踪影。文中尽力揭示虚拟语气在科技英语文章中所起的信息功能,即科技英语是如何运用虚拟语气来传递各种信息的,从而为广大科技工作者提供一个新的知识背景,能够对各种国际科技读物理解得更透彻,更游刃有余。研究方法为理论和实证相结合,通过语料分析研究得出相应的结论。研究所收集的语料全部来源于《科学美国人》(Scientific American)杂志。从该杂志2005年的1月到10月共10期中按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各种句式的完整句子各500例左右。将这些英语句子组建成一个小型的语料库,然后再对他们进行信息分类研究,得出数据结果。再通过对结果的科学讨论分析而得到结论。研究结果表明,上述句式在科技英语中比较常见。其对篇章信息传递的贡献为:信息导入、信息确立、信息转换、信息推进、信息焦点凸显、信息衔接、信息平衡、信息预示、信息限定、信息概括、信息终结等。不同的句式具有不同的功能作用。

祁峰[9](2012)在《现代汉语焦点研究》文中认为焦点研究已成为国内语法学界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许多学者结合汉语事实,用不同的语言观、从不同的角度来研究焦点现象,产生了大量的文献和丰富的结论。但是由于不同学者有不同的理论背景与思考模式,以及他们对汉语事实的理解上的不同,使得他们对焦点现象产生了不同的诠释,焦点问题研究中尚存较大分歧。本文尝试对现代汉语焦点研究中的理论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对相关现象进行梳理和解释,此项研究将有助于现代汉语焦点问题研究的全面化和深入化。本文分为十二章,具体如下:第一章是引言。主要介绍研究的对象、研究的意义、研究的内容与研究方法,并对语料的来源进行了说明。第二章是焦点的概念与本质。回顾了国内外代表性的观点,分析了与焦点概念有关的新信息、排他性、突显性等问题,并提出了焦点的概念:焦点是说话者用超音段的、局部性的韵律语法手段,对话语中某些片断进行突显操作;在说话者的焦点选择中,既需要照顾话语整体及其部件突显自身重要性的要求,又需要根据自己的交际目的来处理这些要求;焦点的选择,最终决定了话语的建构。第三章是焦点的类型。回顾了国内外代表性的观点,分析了与焦点类型有关的信息焦点的分化、宽焦点、焦点算子与焦点标记、焦点操作策略等问题,区分了两种焦点强迫形式:“独立的焦点强迫形式”与“非独立的焦点强迫形式”,前者要求自己成为句子的焦点;后者要求句中另外的某一成分成为句子的焦点,包括焦点标记和焦点算子,并从基于焦点强迫形式与基于说话者焦点操作策略两个视角提出了焦点的类型系统。第四章是焦点的实现方式——句子重音。回顾了前人对焦点和重音关系的研究,提出了焦点的两种重音配置模式:常规配置模式与非常规配置模式,前者是指使用一般重音,后者是指使用特别重音,分别对应于焦点操作的顺向策略与逆向策略,并讨论了与新信息有关的焦点韵律表现问题。第五章是汉语若干“焦点强迫形式”辨析。区分了焦点强迫形式与焦点操作策略这两个层次,认为重音是焦点的表现形式,其他的词汇形式和句法形式都是焦点强迫形式,但说话者既可以采取顺向策略满足它们的要求,也可以采取逆向策略不满足它们的要求,所以它们并不能最终决定句子的焦点。举例分析了词汇性焦点强迫形式和句法性焦点强迫形式,提出了用“否定测试”方法来区别焦点标记与焦点算子,并讨论了焦点标记的语法化问题。第六章是焦点基本的逻辑意义结构。分析了与焦点相对或相关的预设、话题、背景、预期、对比与排他、主观量等概念,并认为在句子的表层结构中,焦点强迫形式、它所指向的可能焦点成分及句子的其他部分构成一个“焦点三分结构”。第七章是汉语焦点算子及三分结构的逻辑运算。用“否定测试”方法辨析了汉语若干焦点算子,包括疑问焦点算子与疑问焦点标记、否定算子、限定算子、频率算子、情态算子、认识及心理算子、评价算子与量级算子,讨论了非独立的焦点强迫形式的辖域、句法位置和约束成分等问题,并通过逻辑演算方法分析了三分结构中的域前重音问题。第八章是多焦点现象和多重焦点强迫形式套叠现象。描写了汉语中特殊的多焦点现象,分析了多个焦点强迫形式之间存在的融合与共现两种方式,主张在焦点范畴中分出两个层面:一是各种焦点强迫形式及它们要求的可能焦点成分;二是一个句子中最为突显的焦点成分,并分析了复句中的焦点分布问题。第九章是句子焦点的实现与去焦点化操作。回顾了前人对焦点数量的研究,在“唯一焦点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句子焦点的实现规则,并进一步细化该规则,得到以下三个规律:焦点结构律、焦点强迫律和焦点强度律;提出了“去焦点化操作”,指出其实质是使某些有突显性要求的成分,在句子中失去突显性,成为“背景”中的一部分,为其他成分实现为句子焦点提供认知上的预设;讨论了焦点性的褪化、主从结构中的焦点转移等问题,并提出了“焦点和谐律”:焦点和谐可以用一般重音,而焦点不和谐时,需要用特别的重音。第十章是与疑问有关的焦点问题。回顾了前人对焦点与疑问关系的研究,分析了疑问表达式与疑问焦点之间的对应关系,并归纳了疑问句中焦点的两种重音配置模式。第十一章是与否定有关的焦点问题。回顾了前人对焦点与否定关系的研究,讨论了否定范围与否定焦点之间的关系问题,并总结了区分焦点标记和焦点算子的“否定测试”方法。第十二章是结语。对本文的主要观点进行了归纳和整理,并指出本文研究中尚存在的不足和今后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余承法[10](2013)在《全译求化机制论》文中研究表明全译求化机制论,以考察全译及其属性为起点,以解读钱钟书的“化(境)”为切入点,以小句中枢说和小句中枢全译说为理论基点,以汉英对比为参照点,以几个大型语料库和自建的全译语料库中为支撑点,尝试建立完整、客观、可操作、能验证的全译求化机制体系。全文遵循“三个充分”(观察充分、描述充分、解释充分)的研究要求,按照两个三角(“表—里—值”小三角和“语—思—文”大三角)的研究思路,通过论证全译的本质——化,揭示全译的核心——求化,探究全译求化的关键——求化机制,着重阐述7种单一机制的内涵、外延、理据、类型及其组合能力和概率,挖掘57种组合机制在实际运用中的倾向性规律。全译求化机制体系的建立,将丰富钱钟书的“化境”翻译思想,推动全译理论的深入研究,深化翻译共性问题的探讨,指导译学方法论建设,为全译实践、全译教学(包括外语专业的汉外互译教学和对外汉语专业的翻译教学)、译文评估、机器翻译提供理论帮助和语料支撑。全文分为五章:第一章为绪论,第二至四章为正文,第二章为第三、四章作铺垫,第三章为全文的核心,第四章为次重点,第五章为结论。第一章为绪论,介绍本研究的选题缘由,对国内“化(境)”研究、国内外全译转换研究进行文献综述,指出本文的研究内容、方法、意义,并对整个研究框架作出说明。第二章阐述全译的本质及核心。先从全译的定义入手,在阐明全译活动的主体、客体、工具、目的和属性之后,指出全译求似律决定全译行为必须遵循的三大原则,即:语用价值第一、语里意义第二、语表形式第三。然后考察全译微观活动的三个阶段,即:原语理解、语际转化、译语表达,提出全译活动操作于以小句为中轴,语素、词、短语、复句、句群和语篇为脉络的全译单位体系。通过“化”的文字学原解、哲学通解、美学专解和钱钟书自解,赋予译学新解,详论“化”体现为全译本质的五大特征,进而指出全译的核心是求化,求化的关键是建立求化机制体系。第三章考察全译求化7种单一机制。全译求化单一机制的建立和运用必须遵循全译的三大原则,以完整再现原文的语用价值和准确传达其语里意义为目的,力图改变或保留原文的语表形式。全章七节在逐一考察7种求化单一机制的内涵、外延、理据之后,以语料库中的全译事实为依据,着重阐述每种机制及其次类的操作过程和方式。等化机制的运用理据主要是:原语和译语具有极强的文化互文性和兼容性,原语和译语具有相同或近似的思维方式,原语和译语的表达顺序与思维顺序同构,符合语言表达中的像似性规律。其操作原则是对形等义同值,多操作于小句及以下语言单位,主要包括五种类型:词等化、短语等化、小句等化、复句等化和句群等化。繁化机制的理据在于:中西文化背景的差异,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汉英语言文字系统的差异,后者又体现在:运用语言形式的差异,传达语里意义的差异,反映语用价值的差异。等化机制的操作原则是繁形不添义不增值,主要操作手段是增添,倾向多用于汉译英,主要包括四种类型:语素繁化、词繁化、短语繁化和小句繁化。简化机制的理据跟繁化机制相同,但操作方式相反,其操作原则是简形不损义不贬值,主要操作手段是删减,倾向多用于英译汉,主要包括四种类型:语素简化、词简化、短语简化和小句简化。移化机制是因译语结构和表达规范之需而对原语单位进行位置移动,其操作原则是移形不易意不变值,主要包括三种类型:原形移化即零翻译,主要是指原语中词和缩略语的移化;有形移化即移位,其理据是中西不同的思维认知方式导致两种语言在语序和表达方式上的差异,包括语素移位、词移位、成分移位、复句的分句移位四个次类;无形移化即引中,运用理据在于:人类思维的相通,人类语言的共性,原语和译语的词语处于相同或近似的语言环境,译语的表达习惯和规范,包括四个次类:专业化引申、普通化引申、具体化引申和抽象化引中。换化机制是应语值再现和语里传达之需而进行的双语语表形式的互相交换,操作原则是换形不改意不动值,按照双语单位互换的不同角度和层面,可分为六种类型:词类换化、成分换化、句类换化、动静换化、正反换化和主被换化。每种换化类型的内涵、外延和理据不同,在次级类型上有所不同,有时存在交叉或重叠,如词类换化和成分换化、动静换化和主被换化。分化机制的理据在于:汉英两种语言类型的差异及其体现在句法结构上的区别、汉民族与英美民族不同的思维方式、逻辑思维转换的规律,其操作原则是分形不断义不损值,采取化整为零的手段和拆分的策略,倾向多用于英译汉,主要包括四种类型:词分化、短语分化、小句分化和复句分化。合化机制的理据与分化机制相同,但操作手段相反,原则是合形不漏义不变值,采取化零为整的手段和融合的策略,倾向多用于汉译英,主要包括四种类型:短语合化、小句合化、复句合化和句群合化。第四章考察全译求化组合机制。采用个案研究的形式,通过对四篇公共演讲稿口译实例的调查和统计,逐一阐述57种组合机制的具体操作。通过统计与分析发现:1)五类组合机制按照类型数量依次排序为:三合机制(20种)>二合机制=四合机制(15种)>五合机制(6种)>六合机制(1种),按照运用频率依次排序为:三合机制(148例)>四合机制(122例)>二合机制(73例)>五合机制(53例)>六合机制(18例)。可见,机制组合的数量越多,要求越高,难度越大,频率就低;2)由于每种单一机制的运用频率和组合能力不同,相互之间的组合关系有别,各种组合机制在相应类别中的运用频率呈现不平衡性。第五章为结论,总结全文的五个基本观点,指出现存的不足以及后续研究的努力方向。

二、反意疑问句解说及举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反意疑问句解说及举例(论文提纲范文)

(3)汉英语气系统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引言
    1.1 汉语研究中对于语气的认识、定义及分类
    1.2 西方语言研究中对于语气、情态的认识、定义及分类
    1.3 本文对语气及其表达手段的界定
    1.4 研究目标、论文框架、研究意义及方法
        1.4.1 研究目标
        1.4.2 论文框架
        1.4.3 研究意义
        1.4.4 研究方法
第二章 汉英语气研究成果述要
    2.1 汉语中语气研究的历史回顾及简评
        2.1.1 传统小学研究阶段有关语气的研究
        2.1.2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中对语气的研究
    2.2 西方语气(情态)研究历史回顾及简评
    2.3 汉英语气(情态)对比研究历史及简评
第三章 汉英语气系统宏观对比
    3.1 汉英语气系统的共性表现
        3.1.1 均综合运用多种手段表达语气,表达手段重合度较高
        3.1.2 在(功能)语气类别的概括上,存在较多的共同类别
        3.1.3 均为有层次的系统;均可实现不同语气的同句共现
        3.1.4 共有的语气隐喻手段用于不同语气间语用意义的转换
        3.1.5 相似的语用表达功能扩展
        3.1.6 语气的表达都符合距离象似动因
        3.1.7 语气表达的历史发展相似
    3.2 汉英语气系统的个性体现
        3.2.1 交际关照的语气与现实关照的语气
        3.2.2 与其它语法范畴的相互纠缠与相互疏离
        3.2.3 以动词为中心的分析及综合并重型与以语气词为中心的分析型
        3.2.4 汉语语气的柔性与英语语气的刚性
        3.2.5 时突显的语言与体、语气突显的语言
第四章 (情态)助动词对比
    4.1 汉英语情态动词:名称及鉴别
    4.2 语气与情态的关系
    4.3 汉英语情态动词语气表达之同
    4.4 汉英语情态动词语气表达之异
第五章 汉语语气词及英语中替代手段的双向互译对比
    5.1 汉语语气词是汉语中极为重要的语气表达手段
    5.2 中国古代典籍英译时处理语气词的替代手段及其翻译失误例析
        5.2.1 中国古代典籍英译时处理语气词的替代手段
        5.2.2 中国古代典籍英译时语气词翻译失误例析
    5.3 英译汉时对汉语语气词的利用
第六章 副词对比
    6.1 汉英表语气的副词及其研究
    6.2 汉英语气(情态)副词之同
        6.2.1 类别共性:同为意义、作用多样而又有较多共同意义的类
        6.2.2 分布共性:灵活性、主要分布位置相似性、位置及组合制约的相似性
        6.2.3 功能共性:高位和低位表述功能;评价功能和强调、聚焦功能;连接功能
        6.2.4 汉英语语气(情态)副词有相似的语气类型选择要求
    6.3 汉英语气(情态)副词之异
        6.3.1 现实性与非现实性vs.意义的多样而广泛
        6.3.2 在与句中其它副词的排序上,共性之中有差异
        6.3.3 表达功能上的差异:汉语语气副词表达功能更为多样化
第七章 余论:其它语气表达手段对比
    7.1 汉英语调的语气表达功能
        7.1.1 汉英语调结构形式对比
        7.1.2 汉英语调表达功能对比
        7.1.3 汉语语调的对外汉语教学
    7.2 汉英语序等其它手段的语气表达功能
第八章 结语
    8.1 本文的主要结论
    8.2 论文不足及尚待研究之处
参考文献
    中文文献:
    外文文献
参考语料:
后记

(4)三官寨彝语参考语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文中语料的标注和排序说明
术语缩略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设计
        一、理论框架与研究方法
        二、研究对象与研究意义
        三、语料收集和语料来源
        四、前人研究成果回顾
        五、三官彝语研究的重要性
        六、彝语方言分布
    第二节 大屯彝族乡及三官寨概况
        一、地理位置
        二、村寨历史
        三、三官寨的彝语使用情况
        四、三官彝语的特点
第二章 语音
    第一节 三官寨彝语音系
        一、声母
        二、韵母
        三、声调
        四、音节结构
    第二节 音变
        一、合音
        二、变调
第三章 词法
    第一节 单纯词
        一、单音节单纯词
        二、双音节单纯词
        三、三音节单纯词
    第二节 合成词
        一、复合式合成词
        二、重叠式合成词
        三、附加式合成词
第四章 词类
    第一节 名词
        一、普通名词
        二、专有名词
        三、方位名词
        四、时间名词
        五、有生名词的性别
        六、名词的数
        七、构成名词的词缀
        (一) 前缀
        (二) 后缀
        八、名词的句法功能
        (一) 作主语
        (二) 作宾语
        (三) 作定语
        (四) 作状语
    第二节 代词
        一、人称代词
        (一) 人称代词的数
        (二) 人称代词的格
        (三) 反身代词
        二、指示代词
        (一) 方位指示代词
        (二) 指代动作的
        (三) 指代性状的
        (四) 近指和远指代词的单独使用
        三、疑问代词
        (一) 体词性疑问代词
        (二) 副词性疑问代词
        (三) 疑问代词的虚指
    第三节 数词
        一、基数
        (一) 单纯基数词
        (二) 合成基数词
        二、序数
        三、概数
        四、分数
        五、倍数
    第四节 量词
        一、量词的分类
        (一) 名量词
        (二) 动量词
        二、量词的语法特征
        (一) 量词句法上的组合特征
        (二) 量词的重叠
    第五节 动词
        一、根据语法意义对动词的分类
        (一) 动作动词
        (二) 心理动词
        (三) 存在动词
        (四) 判断动词
        (五) 自动动词与他动动词
        (六) 助动词
        二、动词的语法功能
        (一) 句中充当的句法成分
        (二) 动词可以受程度副词修饰
        (三) 可以受助动词的修饰(支配)
        三、动词的体范畴
        (一) 动词的情状体
        (二) 动词的视点体
    第六节 形容词
        一、形容词的类别
        二、形容词的句法功能
    第八节 副词
        一、副词的分类
        (一) 程度副词
        (二) 范围副词
        (三) 语气副词
        (四) 时间副词
        (五) 否定副词
        (六) 方式副词
        二、副词的主要语法特征
    第九节 介词
        一、前置介词
        (一) 前置介词的例句
        (二) 前置介词的语法化过程考察
        (三) g(?)~(55)的语法化成因考察
        二、框式介词
        (一) 前置介词与方位名词构成的框式介词
        (二) 前置介词与格助词构成的框式介词
        (三)格助词与格助词构成的框式介词
        三、小结
    第十节 连词
        一、联合连词
        二、主从连词
        三、连词与附置词
    第十一节 助词
        一、结构助词
        (一) 定中结构中的结构助词
        (二) 状中结构中的结构助词
        (三) 动补结构中的结构助词
        二、格助词
        三、体助词
        (一) 完成体助词
        (二) 完整体助词d(?)~(33)和ko~(33)
        (三) 终结体助词thei~(33)
        (四) 起始体助词li~(33)
        (五) 进行体助词
        (六) 持续体助词
        (七) 同时体助词
        四、语气助词
        (一) 陈述语气
        (二) 疑问语气
        (三) 感叹语气
第五章 短语结构
    第一节 并列短语
        一、体词与体词构成的并列短语
        二、谓词与谓词构成的并列结构
        三、名物化结构与名物化结构组合构成并列结构
    第二节 偏正短语
        一、定中短语
        二、状中短语
    第三节 动宾短语
        一、名词充当宾语
        二、代词充当宾语
        三、名物化结构充当宾语
        四、数量短语充当宾语
        五、指量短语充当宾语
        六、形容词充当宾语
        七、动词短语充当宾语
    第四节 动补短语
        一、没有补语标记的动补短语
        二、含有补语标记de~(33)和d(?)~(33)的动补短语
        三、含有补语标记li~(33)的动补短语
        四、含有补语标记di~(33)的动补短语
        五、动补短语的递加
    第五节 主谓短语
        一、动词充当谓语
        二、形容词充当谓语
        三、名词充当谓语
        四、数词或数量短语充当谓语
        五、主谓短语充当谓语
    第六节 领属结构
        一、名词加结构助词bu
        二、代词加结构助词bu
        三、形容词加结构助词构成的领属结构
        四、动词加结构助词构成的领属结构
第六章 句法成分
    第一节 主语
        一、充当主语的词类及其结构
        (一) 名词充当主语
        (二) 代词充当主语
        (三) 数量短语作主语
        (四) 指量短语作主语
        (五) 领属结构作主语
        (六) 谓词或谓词短语充当主语
        (七) 量词单独充当主语
        二、主语的语义类型
        (一) 主语为施事
        (二) 主语为受事
        (三) 主语为感事
        (四) 主语为处所
        (五) 其它语义类型的主语——对象主语
    第二节 谓语
        一、充当谓语的词类或结构
        (一) 动词充当谓语
        (二) 形容词充当谓语
        (三) 名词充当谓语
        (四) 主谓短语充当谓语
        (五) 连动短语充当谓语
        (六) 兼语短语充当谓语
        二、谓语的语义类型
        (一) 动态叙述型
        (二) 静态描写型
    第三节 宾语
        一、充当宾语的词类或结构
        (一) 体词或体词性结构充当宾语
        (二) 谓词或谓词性结构充当宾语
        二、宾语的语义类型
        (一) 受事宾语
        (二) 对象宾语
        (三) 结果宾语
        (四) 处所宾语
        (五) 存在宾语
        (六) 施事宾语
        (七) 工具宾语
    第四节 定语
        一、作定语的词类或结构举例
        二、定语的句法位置所表示的语法意义
    第五节 状语
        一、副词充当状语
        二、助动词充当状语
        三、形容词充当状语
        四、时间名词充当状语
        五、方所名词作状语
        六、由词或短语加结构助词m~(33)作状语
    第六节 补语
        一、充当补语的词类及结构
        (一) 动词充当补语
        (二) 形容词充当补语
        (三) 动词构成的短语充当补语
        二、补语的类型
        (一) 结果补语
        (二) 状态补语
        (三) 趋向补语
第七章 单句
    第一节 动词性谓语句
        一、一般动词谓语句
        二、特殊动词谓语句
    第二节 形容词性谓语句
        一、形容词充当的形容词性谓语句
        二、形容词短语充当谓语的形容词性谓语句
    第三节 名词性谓语句
    第四节 主谓谓语句
    第五节 比较句
        一、等比句
        (一) 等比句类型举例
        (二) 等比句中各个构成要素的语序
        二、差比句
        (一) 差比句的类型举例
        (二) 充当差比句各个构成要素的词类或结构
        (三) 差比句的语序
    第六节 话题句
        一、无标记话题句——受事话题句
        二、有标记话题句
    第七节 非主谓句
        一、无主句
        二、独词句
第八章 复句
    第一节 联合复句
        一、并列复句
        (一) 表示互不排斥的并列复句
        (二) 表示对立的并列复句
        二、选择复句
        (一) 任选关系的选择复句
        (二) 限选关系的选择复句
        三、顺承复句
        四、解说复句
        五、递进复句
    第二节 主从复句
        一、转折复句
        二、假设复句
        三、条件复句
        四、因果复句
        五、目的复句
第九章 句类
    第一节 陈述句
        一、肯定陈述句
        二、否定陈述句
    第二节 疑问句
        一、是非疑问句
        二、特指疑问句
        三、选择问句
        四、正反问
        五、反意问句
    第三节 祈使句
        一、命令禁止句
        二、要求祈求句
    第四节 感叹句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一:人称代词一览表
附录二:三官彝语分类词汇
附录三:长篇语料
    一、na~(33)li~(55) sei~(33) tho~(33)那立砍树
    二、na~(33)li(55) (?)i~(33) t(?)hei(13) bu~(33)那立和老虎
    三、tsa(?)~(55)vu~(33)(?)i~(21) d(?)~(55) t(?)ho~(21)张五爷的故事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5)汉越语气词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语气词概说
        1. 现代汉语研究中对于语气词的认识及界定
        2. 现代越南语研究中对于语气词的认识及界定
        3. 本文对语气词的定义及界定
    第二节 汉——越语气词研究述评
        1. 汉语语气词研究述评
        2. 越南语语气词研究述评
        3. 小结
    第三节 研究意义、研究目标、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语料来源及论文结构
        1. 研究意义
        2. 研究目标
        3. 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
        4. 语料来源及论文结构
第二章 汉越单个语气词句法分布之对比
    第一节 相同的分布位置
        1. 单句中
        2. 复句中的分句末
    第二节 不同的分布位置
        1. 汉语语气词特有的分布位置
        2. 越南语语气词特有的分布位置
    第三节 小结与余论
        1. 汉越语气词主要分布于句末位置上的动因
        2. 制约因素相似致使汉越语气词句法分布大同小异
        3. 从语用角度看汉越语气词与第二人称词语的共现:汉语里表示说话人的不满情绪,越南语里则是表示礼貌的一种体现
        4. 汉越语气词与句子实体、第二人称词语与停顿:越南语语气词与句子实体之间可以有停顿,汉语则不能
        5. 从语法化角度解释汉越语气词的不同分布位置
第三章 汉越句末语气词语气意义之对比(上)——位于疑问句句末的语气词
    第一节 询问句
        1. 特指问句
        2. 是非问句
    第二节 测度问句
    第三节 反诘问句
    第四节 特殊问句
    小结
第四章 汉越句末语气词语气意义之对比(下)
    第一节 位于陈述句句末的语气词
        1. 确认语气与汉语的“的”、“了”和越南语的“ay”、“day”、“dau”
        2. “理应如此”与汉语的“啊”、越南语的“chu”
        3. thoi)”
        4. 论理语气与汉语的“嘛”、越南语的“ma”
        5. 表示揣测语气的“吧”
        6. 表示描写语气的“day”、“nay”、“da”
        7. 表示礼貌或亲切语气的“a”
        8. 表示无别选择与语气词“vay”;表示引起注意与语气词“nhe”
    第二节 位于祈使句句末的语气词
        1. 命令句与汉语的“吧”、“啊”和越南语的“di”
        2. 建议句与汉语的“吧”,越南语的“di”、“thoi”、“nao”、“nhe”
        3. 请求句与汉语的“吧”,越南语的“di”、“voi”
        4. 劝阻句与汉语的“了”,越南语的“nhe”
        5. 乞免语气与汉语的“了”、“啊”
    第三节 位于感叹句句末的语气词
    小结
第五章 汉越语气词连用之对比
    第一节 汉语语气词的连用顺序
    第二节 越南语语气词的连用顺序
    第三节 汉越语气词连用现象的相同之处
    第四节 汉越语气词连用现象的不同之处
    小结
第六章 汉越语气词语用功能之对比
    第一节 汉越语气词的表义功能
    第二节 汉越语气词的话语功能
        1. 汉越语气词的停顿功能
        2. 汉越语气词的信息标记功能及其语气意义
        3. 汉越语气词的照应功能
        4. 汉越语气词的衔接功能
    第三节 汉越语气词的礼貌功能
        1. 越南语语气词“a”、“voi”、“nhe”具有强礼貌功能,其他语气词其礼貌功能受到交际双方、交际场合等因素的制约
        2. 汉语语气词大多不具有礼貌功能,少数语气词具有弱礼貌功能,语气词的礼貌功能没有受到交际双方和交际场合的制约
    第四节 汉语语气词的完句功能
    小结
第七章 结语
    一、论文的主要内容及结论
    二、论文的创新之处
    三、论文的不足以及尚待进一步研究之处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6)湘方言重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湘方言、重叠及相关研究概述
        一、湘方言的范围及其分区
        二、重叠的性质、范围与分类
        三、相关研究概述
    第二节 本文的主要内容、研究意义和研究方法
        一、本文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
        二、本文的研究意义
        三、本文的研究方法
    第三节 本文的语料来源及相关说明
        一、本文的语料来源
        二、关于本文标音的说明
        三、符号体例说明
第一章 湘方言中的名词重叠
    第一节 湘方言名词重叠的结构形式
        一、AA式
        二、ABB式与ABCC式
        三、AAB式与AABC式
        四、AABB式
    第二节 湘方言重叠式名词的变调
        一、邵阳话重叠式名词的变调
        二、益阳话重叠式名词的变调
        三、湘方言其他点重叠式名词的变调
    第三节 湘方言名词重叠的语法、语义功能
        一、湘方言名词重叠的语法功能
        二、湘方言名词重叠的语义功能
    第四节 湘方言名词重叠的共时历时比较
        一、湘方言名词重叠的共时比较
        二、湘方言名词重叠的历时考察
        三、名词重叠表小称的跨方言考察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湘方言中的量词重叠
    第一节 湘方言量词重叠的结构形式
        一、湘方言中量词的AA式重叠
        二、湘方言中量词的AXA式重叠
    第二节 湘方言量词重叠的语法功能
        一、湘方言量词重叠的组合功能
        二、湘方言量词重叠的句法功能
    第三节 湘方言量词重叠的语法意义及其主观性
        一、湘方言量词重叠的语法意义
        二、湘方言量词重叠的句法、语义互动关系
        三、湘方言量词重叠的主观性
    第四节 湘方言量词重叠的共时历时比较
        一、湘方言量词重叠的共时比较
        二、湘方言量词重叠的历时考察
        三、量词重叠的类型学考察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湘方言中的动词重叠
    第一节 湘方言动词重叠的结构形式与语法功能
        一、湘方言动词重叠的结构形式
        二、湘方言动词重叠的共同语法特征
    第二节 湘方言动词重叠的语法意义与语用功能
        一、湘方言动词重叠的语法意义
        二、湘方言动词重叠的语用功能
    第三节 湘方言动词重叠的共时历时比较
        一、湘方言动词重叠的共时比较
        二、湘方言动词重叠的历时考察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湘方言中的形容词重叠
    第一节 湘方言形容词重叠的结构形式
        一、单纯型重叠
        二、扩展型重叠
        三、加缀型重叠
    第二节 湘方言形容词重叠的语法功能
        一、湘方言形容词重叠的组合功能
        二、湘方言形容词重叠的句法功能
        三、湘方言形容词重叠式的名词化
    第三节 湘方言形容词重叠的语义、语用功能
        一、湘方言形容词重叠的程度量
        二、湘方言形容词重叠的主观感情色彩
        三、湘方言形容词重叠语义、语用功能的影响因素
    第四节 湘方言形容词重叠的共时历时比较
        一、湘方言形容词重叠的共时比较
        二、湘方言形容词重叠的历时考察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湘方言中的短语重叠
    第一节 湘方言中的短语重叠现象概述
        一、湘方言中的量词短语重叠
        二、湘方言中的动词短语重叠
        三、湘方言中的形容词短语重叠
    第二节 湘方言中的“VXVX”式动词短语重叠
        一、湘方言“VXVX”式短语重叠的句法、语义功能
        二、湘方言“VXVX”式短语重叠的内部构成
        三、“VXVX”式短语重叠的跨方言考察
        四、湘方言“VXVXV”式短语重叠的历时考察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湘方言中的重叠句式
    第一节 湘方言中的重叠式反复问句
        一、湘方言反复问句概说
        二、湘语邵阳话的重叠式反复问句
        三、重叠式反复问句的类型学再探
    第二节 湘方言中的拷贝式话题结构
        一、湘语邵阳话中的拷贝式话题结构
        二、湘方言拷贝式话题结构的内外部比较
        三、从拷贝式话题结构等看湘方言的语序类型
    本章小结
结语
    第一节 湘方言重叠的共性
        一、湘方言重叠的内部一致性
        二、湘方言重叠所体现的类型学共性
    第二节 湘方言重叠的内部差异
        一、湘方言各片之间的差异
        二、湘方言单点之间的差异
    第三节 湘方言重叠的共性与差异的成因探析
    第四节 本文的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一、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二、本文的不足之处和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一:邵阳话的声韵调系统
附录二:邵阳县行政区划简图
附录三: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7)镇宁布依语疑问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目的、理论方法及创新点
    第二节 疑问句的研究现状
    第三节 镇宁布依语疑问句的界定、分类及特殊疑问句的处理
    第四节 语料来源及镇宁布依语音系
第二章 镇宁布依语疑问句的类型及其特点
    第一节 镇宁布依语的是非疑问句
    第二节 镇宁布依语的正反疑问句
    第三节 镇宁布依语的选择疑问句
    第四节 镇宁布依语的特指疑问句
第三章 镇宁布依语疑问句的言语行为类型
    第一节 直接言语行为类型
    第二节 间接言语行为类型
    第三节 疑问句多功能性的理论阐释
第四章 结语
    一、本文的主要观点
    二、本文研究存在的不足及进一步的思考
参考文献
附录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后记

(8)科技英语句层信息传递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0.1 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
    0.2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0.3 本研究的主要创新之处
    0.4 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0.5 论文结构
1 近十年话语信息研究述评
    1.1 引言
    1.2 语言学中信息的概念及其分类
    1.3 话语及信息研究成果回顾
    1.4 几点看法
2 科技英语信息传递方式研究综览
    2.1 信息传递中的句法学
    2.2 信息传递中的语义研究
    2.3 信息传递中的语用研究(邻近配对)
    2.4 信息传递中的功能语言学
    2.5 信息传递中的体裁分析
    2.6 信息传递中的话语修辞过程和层次分析(RHETORICAL AND DISCOURSE ANALYSES)
    2.7 信息传递中的科技语体结构分析
3 分隔句在科技英语中的信息功能
    3.1 引言
    3.2 分隔修饰
    3.3 研究途径与结果统计
    3.4 数据分析及讨论
    3.5 小结
4 被动句在科技英语中的信息功能
    4.1 引言
    4.2 被动句式与信息传递
    4.3 数据收集及结果分析
    4.4 小结
5 疑问句在科技英语中的信息功能
    5.1 引言
    5.2 疑问句式与信息推进
    5.3 数据收集与结果分析
    5.4 小结
6 倒装句在科技英语中的信息功能
    6.1 引言
    6.2 倒装句式与信息功能
    6.3 研究途径
    6.4 研究结果与讨论
    6.5 小结
7 虚拟句在科技英语中的信息功能
    7.1 引言
    7.2 虚拟语气
    7.3 研究途径
    7.4 数据分析
    7.5 讨论
    7.6 小结
8 否定句在科技英语中的信息功能
    8.1 引言
    8.2 否定结构与信息传递
    8.3 研究途径与结果统计
    8.4 分析与讨论
    8.5 小结
9 省略句在科技英语中的信息功能
    9.1 引言
    9.2 省略句式与信息传递
    9.3 研究途径
    9.4 分析讨论
    9.5 小结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学位申请人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2 各类语料
    分隔
    被动语料
    疑问语料
    倒装语料
    虚拟语料
    否定语料
    省略语料

(9)现代汉语焦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一 引言
    1.1 研究对象与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 语料来源及相关说明
二 焦点的概念与本质
    2.1 以往的研究
        2.1.1 国外代表性观点
        2.1.2 国内代表性观点
    2.2 对焦点概念与本质的分析
    2.3 与焦点概念有关的几个问题
        2.3.1 新信息
        2.3.2 排他性
        2.3.3 突显性
    2.4 本文给“焦点”概念下的定义
三 焦点的类型
    3.1 以往的研究
        3.1.1 国外代表性观点
        3.1.2 国内代表性观点
    3.2 与焦点类型有关的若干问题
        3.2.1 信息焦点的分化
        3.2.2 宽焦点
        3.2.3 焦点算子与焦点标记
        3.2.4 焦点操作策略
    3.3 焦点的类型系统
四 焦点的实现方式——句子重音
    4.1 焦点和重音的关系
        4.1.1 以往对重音及焦点与重音关系的一般论述
        4.1.2 以往对重音的分布原则及其语义解释的研究
        4.1.3 以往对汉语焦点重音的实验研究
    4.2 焦点的两种重音配置模式
        4.2.1 重音的常规配置模式——顺向策略
        4.2.2 重音的非常规配置模式——逆向策略
    4.3 与新信息有关的焦点韵律表现
五 汉语若干“焦点强迫形式”辨析
    5.1 写在前面的话
    5.2 词汇性焦点强迫形式举隅分析
        5.2.1 “是”
        5.2.2 “连”
        5.2.3 副词
        5.2.4 提顿词
        5.2.5 其他的焦点标记词
    5.3 句法性焦点强迫形式举隅分析
        5.3.1 语序
        5.3.2 句法格式
        5.3.2.1 准分裂句
        5.3.2.2 “把”字句
        5.3.2.3 周遍句
        5.3.2.4 对举格式(平行结构)
        5.3.2.5 倒装句
        5.3.2.6 双宾句
    5.4 焦点标记的语法化——以“X的是”为例
六 焦点基本的逻辑意义结构
    6.1 与焦点相对或相关的几个概念
        6.1.1 预设
        6.1.2 话题
        6.1.3 背景
        6.1.4 预期
        6.1.5 对比与排他
        6.1.6 主观量
    6.2 焦点三分结构
七 汉语焦点算子及三分结构的逻辑运算
    7.1 汉语若干焦点算子辨析
        7.1.1 疑问焦点算子与疑问焦点标记
        7.1.2 否定算子
        7.1.3 限定算子
        7.1.4 频率算子
        7.1.5 情态算子
        7.1.6 认识及心理算子
        7.1.7 评价算子
        7.1.8 量级算子
    7.2 辖域问题
    7.3 句法位置和约束成分
        7.3.1 句法位置
        7.3.2 约束成分
        7.3.3 “焦点短语”理论
    7.4 三分结构中的域前重音问题
八 多焦点现象和多重焦点强迫形式套叠现象
    8.1 多焦点现象
    8.2 焦点强迫形式的融合
    8.3 焦点强迫形式的共现及竞争
    8.4 复句中的焦点分布
九 句子焦点的实现与去焦点化操作
    9.1 焦点的数量
        9.1.1 多焦点论
        9.1.2 唯一焦点论
        9.1.3 无焦点句
        9.1.4 对焦点数量的看法
    9.2 句子焦点的实现规则
    9.3 去焦点化
        9.3.1 普遍适用的去焦点化操作
        9.3.1.1 引语
        9.3.1.2 (封闭性)从句结构
        9.3.1.3 复句性
        9.3.2 特定单位的去焦点化操作
        9.3.2.1 汉语wh词的去焦点化操作
        9.3.2.2 “是”的去焦点化操作
        9.3.2.3 自由去焦点化操作
    9.4 焦点性的褪化
    9.5 主从结构中的焦点转移
    9.6 焦点和谐律
十 与疑问有关的焦点问题
    10.1 以往对焦点与疑问关系的一般论述
    10.2 疑问表达式与疑问焦点
    10.3 疑问句中焦点的重音配置模式
十一 与否定有关的焦点问题
    11.1 以往对焦点与否定关系的一般论述
    11.2 以往对否定范围与否定焦点的具体论述
    11.3 我们对否定范围与否定焦点的看法
    11.4 否定测试与焦点强迫形式
十二 结语
    12.1 本文的主要观点
    12.2 今后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后记

(10)全译求化机制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一、研究缘起
        二、文献综述
    第二节 研究内容
        一、主要内容
        二、重点难点
    第三节 研究方法
        一、研究方法
        二、创新之处
    第四节 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价值
    第五节 研究框架
第二章 全译本质“化”论
    第一节 全译的概述
        一、全译定义
        二、全译原则
        三、全译过程
        四、全译单位
    第二节 全译的本质
        一、“化”之文字学原解
        二、“化”之哲学通解
        三、“化”之美学专解
        四、“化”之钱钟书自解
        五、“化”之译学新解
    第三节 全译的核心
        一、全译核心之“化”
        二、求化关键之机制体系
第三章 全译求化单一机制论
    第一节 等化机制
        一、等化机制的界定
        二、等化机制的理据
        三、等化机制的限制
        四、等化机制的类型
        五、等化机制的价值
    第二节 繁化机制
        一、繁化机制的界定
        二、繁化机制的理据
        三、繁化机制的类型
    第三节 简化机制
        一、简化机制的界定
        二、简化机制的理据
        三、简化机制的类型
    第四节 移化机制
        一、移化机制的界定
        二、移化机制的理据
        三、移化机制的类型
    第五节 换化机制
        一、换化机制的界定
        二、换化机制的理据
        三、换化机制的类型
    第六节 分化机制
        一、分化机制的界定
        二、分化机制的理据
        三、分化机制的类型
    第七节 合化机制
        一、合化机制的界定
        二、合化机制的理据
        三、合化机制的类型
第四章 全译求化组合机制论
    第一节 机制的间性关系
        一、两种机制之间的关系
    二、多种机制之间的关系
    第二节 二合机制
        一、繁化与其他机制的二合
        二、简化与其他机制的二合
        三、移化与其他机制的二合
        四、换化与其他机制的二合
        五、分化与其他机制的二合
    第三节 多合机制
        一、三合机制
        二、四合机制
        三、五合机制
        四、六合机制
第五章 结论与前瞻
    第一节 主要结论
        一、全译的本质是化
        二、全译的核心问题是建立求化机制
        三、单一机制的运用具有倾向性
        四、组合机制的运用存在失衡性
        五、全译求化机制是一个完整体系
    第二节 研究展望
        一、研究领域有待开拓
        二、研究方法仍需创新
        三、研究对象还可细化
        四、研究语料仍可扩大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四、反意疑问句解说及举例(论文参考文献)

  • [1]反意疑问句解说及举例[J]. 周良元. 山东外语教学, 1983(04)
  • [2]反意疑问句解说及举例[J]. 周良元. 外语教学, 1983(04)
  • [3]汉英语气系统对比研究[D]. 王飞华. 华东师范大学, 2005(05)
  • [4]三官寨彝语参考语法[D]. 翟会锋. 中央民族大学, 2011(10)
  • [5]汉越语气词对比研究[D]. 武氏明河. 华东师范大学, 2012(01)
  • [6]湘方言重叠研究[D]. 蒋协众. 湖南师范大学, 2014(08)
  • [7]镇宁布依语疑问句研究[D]. 王印娟. 暨南大学, 2016(02)
  • [8]科技英语句层信息传递功能研究[D]. 许明武. 华中科技大学, 2006(04)
  • [9]现代汉语焦点研究[D]. 祁峰. 复旦大学, 2012(02)
  • [10]全译求化机制论[D]. 余承法. 华中师范大学, 2013(11)

标签:;  ;  ;  ;  ;  

疑问句释义及例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