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水不会腐烂

流水不会腐烂

一、流水不腐 户枢不蠹(论文文献综述)

荆世群[1](2011)在《论“流水不腐,户枢不蠹”蕴涵的古代运动养生思想》文中提出"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是我国先秦时期形成的蕴涵了运动养生观点的命题。这一命题对当今国人采取何种方式强身健体仍然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对于不同的个体来说,运动养生方式不是僵化的、单一的,而是存在差异的、可以选择的。

王斌[2](2010)在《隐喻的翻译和隐喻式翻译》文中研究表明本文对隐喻的翻译和隐喻式翻译这两个概念加以区分,指出隐喻式翻译是翻译过程中实施运作的认知方法,而隐喻的翻译是对修辞隐喻这个对象进行翻译。隐喻式翻译过程中,译文用类比的方法来解释原文,用译文容器装载原文容器中的内涵。隐喻式翻译是翻译修辞隐喻的手段之一,用译文中的修辞隐喻替代原文的修辞隐喻。翻译研究可为认知研究提供跨文化视角和对比语料库,是认知研究重要手段之一。翻译过程中不同语义结构的转换,摩擦出不同文化在认知模式产生和作用上的差异,有助于揭示新认知模式。

王大伦,景在峰[3](2011)在《《毛泽东选集》中的成语典故(下)》文中认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人民生活中本来存在着文学艺术原料的矿藏,这是自然形态的东西,是粗糙的东西,但也是最生动、最丰富、最基本的东西在这点上说,它们使一切文学艺术相形见绌,它们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

吴直雄[4](2005)在《陈醅佳酿香愈醇 新翻杨柳绿意浓——试论毛泽东运用典故的思想风格与艺术特色》文中研究表明毛泽东是学识渊博精深的运用典故的高手,他所运用的典故独具思想风格与艺术特色。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来看,毛泽东运用典故计有以下10个方面的思想风格与艺术特色:选用典故数量多,所涉范围广而博;选用典故典型化,予人印象永难忘;选用典故灵且活,引人入胜耐思量;选用典故重创新,评析引申具得兼;死典活用出意境,化腐为奇显风神;微言大义含哲理,余味无穷意蕴深;把握时代之脉搏,义理精深见宏博;深入浅出人人懂,喜闻乐见易记诵;以故为新不雷同,标新立异为人民;数典并用挥笔健,出蓝胜蓝文势壮。

颜芬[5](2020)在《中国传统体育养生与西方现代体育健身的比较研究》文中指出“运动促进健康”是古今中外医学共同关注的重要问题,中国传统体育养生与西方现代体育健身代表了中西方两种风格迥异的身体锻炼模式,对二者的比较研究是当前研究的热点问题。基于以往研究中表现出来的某些认知偏差,为了更系统准确地揭示二者的异同,本文以“运动促进健康”为基础,对中国传统体育养生和西方现代体育健身的运动目标、运动方法和技术原理进行比较研究,并对二者在当代社会的沟通与结合进行思考。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运动促进健康”是人类共同的生存经验,中国传统体育养生与西方现代体育健身分别代表了中西方体育健身的两种典型形式。2.中国传统体育养生和西方现代体育健身的历史发展各有其特征:(1)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直接奠基于中国传统医学之上,在历史发展中始终延续着传统的医学观念与锻炼方法。(2)西方体育健身的发展也直接奠基于西方医学之上,近代西方医学的巨大变革使得西方体育健身在价值观念上经历了从传统到现代的巨大转变,但在方法上则表现出一种历史延续性。(3)从近代开始,西方体育健身开始承载相应的民族和社会责任,相较起来,中国传统体育养生从现代开始才逐步承担起推动国民健康的社会责任。3.在运动目标上,中国传统体育养生与西方现代体育健身的根本目标一致,都是为了促进人类生理、心理、社会的全面健康;二者基于对身体的不同医学认知,在操作目标上则呈现出“补益精气”与“消耗能量”、“疏通经络”与“强化体能”两组有所差异的价值认知。4.在运动方法上,基于不同的操作目标,中国传统体育养生与西方现代体育健身在具体运动方法上差异显着。(1)在方法构成上,二者各有其方法系统,呈现出“内聚性”和“开放性”、“民族性”和“普遍性”两组对比状态。(2)在运动负荷上,二者都强调负荷适度的重要性,但在负荷大小上存在差异;对负荷的描述也呈现出“模糊”与“精确”两种形态。(3)二者在运动时空上的认知存在一些差异,但都倾向于根据人体与自然界之间的某种规律性关系来安排运动时空。5.在技术原理上,中国传统体育养生与西方现代体育健身对“调身”、“调息”、“调心”锻炼的功能认知与实际运用差异显着,中国传统体育养生对肢体、呼吸、意念的运用方法较之西方现代体育健身更加丰富且独特。(1)中国传统体育养生通过肢体、呼吸、意念的调节,对人体的经筋进行锻炼,对气息的出入和运行进行控制,以疏通经络、保养精气,并通过意念的自我引导寻求达到“三调合一”的稳态,从而实现身体功能的整体性自我修复。(2)西方现代体育健身通过一定的肢体活动对肌肉、呼吸形成某种机械性刺激,使机体的运动功能得到锻炼、身体成份得到平衡,最终对身体各系统的功能造成良性影响。6.在沟通方面,当前西方将中国传统体育养生放在替代与补充医学的范畴内进行考察,态度有所保留;中国则对西方现代体育健身全盘接受,并倾向于将中国传统导引术和武术放在体育的范畴内进行考察。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的“科学化”成为二者沟通的重要问题。“科学化”是中国传统体育养生沟通西方世界的一把钥匙,但当前单一的“科学化”研究也成为揭示其本质特征的一具枷锁。7.当前“整合医学”的流行和“自然医学”的发展为中国传统体育养生和西方现代体育健身的结合发展提供了有利的背景,也预示了其良好的前景。二者的结合,一方面可以多角度地开发人体的生命功能,另一方面也可以满足现代人多方面的锻炼需求。

李有强[6](2017)在《中医身体观及其运动养生思想》文中研究表明与传统儒家和道家身体观相比,中医身体观突破了以往"即身言心"和"观念大于身体"的身道传统,将生物性身体置于本体地位。中医身体观可划分为侧重生理结构的"解剖的身体"、侧重身体运行规律的"气化的身体"和侧重情感状态的"情志的身体"三个面向。解剖的身体与致病"不内外因"相合,反对具有一定危险性的体育活动,倡导规避风险的运动安全观;气化的身体与致病"外因"相合,反对不顾节气运行规律的体育活动,倡导因时而动的运动时令观;情志的身体与致病"内因"相合,反对新奇、刺激的体育活动,倡导和缓而寻常的运动形式观。虽然中医身体观将导引视为最佳的运动养生方式,反对激烈、刺激且运动量较大的体育活动,但在中医身体观话语体系中,这类体育活动也并非完全没有存在的余地,其论证逻辑仍然存在着自我调和兼容的可能。

乌峰[7](2016)在《基于古代相关文献构建推拿养生理论体系框架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推拿又称按摩,在古代有按跷、乔摩、按扤等诸多名称,作为中医学养生保健的重要手段被广泛应用于防病治病、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等方面。推拿养生的理论与方法一直被历代医家和养生学家所推崇,但有关推拿养生的宝贵文献大部分都已亡佚,其余的一些散见在古代推拿专着、官修丛书以及一些综合类医学着作当中。继承他们的思想及经验,不仅对研究者来说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同时对当代临床医者同样具有实际的指导意义。本研究以时间为轴线,按照推拿养生理论与方法的产生、演变直至成熟的过程,从历代各时期有关推拿养生内容的文献着手进行本课题的研究。首先梳理了古代推拿养生的历史沿革,明确各时期推拿养生的代表性着作。其次结合各医家有关推拿养生的思想与学说发展,对相关着作的推拿养生理论运用“集成”、“归真”、“纳新”的理论研究方法,进行分析整理并加以阐释,得出了推拿养生理论体系所包涵的六部分内容。最后按照理论框架建构的基本步骤、运用范畴归类等方法,对所选出的代表性文献进行标注、梳理、分析、筛选,确定出符合能够完善理论体系框架的词语概念,基于范畴分类的方法进行分类建库,从而形成以词语库形式表达出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框架。本文从对推拿养生理论体系构建的原则与构建的方法两个方面进行系统阐述该理论体系框架的构建过程。构建理论体系框架的原则应满足其科学性、系统性、实用性、兼容性以及规范化的特点。构建理论体系的方法包括:文献的选择与收录、框架顶层设计与范畴的分类、词语的标注与筛选、确定词语上下位关系并以词语库的形式最终呈现推拿养生理论体系的框架结构。建立起较为完善的中医推拿养生理论体系框架有着重大的科学意义,首先充分发挥其理论的导向作用,使运用推拿按摩这一医疗手段更好的为人类健康服务,真正可以起到养生保健的作用。其次,建立起来的推拿养生理论体系框架可以补充到中医推拿科应用理论体系的框架中,这对中医推拿不仅在理论研究方面还是实际应用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建立起的理论体系框架以词语数据库的形式呈现,有助于推动中医药信息整合的发展,完善已构建的中医应用理论体系框架,促进中医药领域知识共享与传承,是实现现代卫生保健的需要。

贾冕,王正珍,李博文[8](2017)在《中医运动处方的起源与发展》文中研究指明通过中医学文献中运动疗法的记载,总结并梳理中医运动处方发展的历史源流。中医运动处方的理论发展及其应用经历了6个主要历史阶段:萌芽于原始社会,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在秦汉时期得到了初步发展,在两晋南北朝到隋唐五代得到了充实,并于宋元明清时期走向兴盛,鸦片战争后短暂停滞,而在1949年后重新发展,逐步走向系统化。中医运动处方由以治疗为主,逐渐纳入预防、健身、康复的目的。中医运动处方随科技、医学、文化等的进步而逐步发展,萌芽较早,内容丰富,应用广泛,但成熟较晚。随着西方现代运动处方理念的融入,在促进体医融合和发展中医药的政策推动下,在系统性、规范性上逐步完善的中医运动处方理论体系将会是运动处方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更广泛的应用价值。

成文,清水[9](1981)在《中学语文课本成语历史故事(三)》文中指出 装腔作势 “装腔作势”,又作“做张做势”,见于《古今小说》:“我只做张做势的叫疼,就过去了。” 腔,腔调。势,姿态。装腔作势,故意装出一种腔调,作出一种姿态,想引人注意或者是吓唬人。如:“我想,我眼见你慢慢倒地,怎么会摔坏呢,装腔作势罢了,这真可憎恶。”(《一件小事》)

沈辉[10](2006)在《太极拳教学对大学生健康养生观形成的影响分析》文中研究指明通过对大学生体育教学中实施传统民族体育项目太极拳教学后,就大学生健康保健意识中的有关我国传统养生观的接受程度等作了广泛的调查,结果证明:接受了长期接受太极拳教学和习练太极拳的大学生,其对我国传统养生观的认知与认同上与不经常进行太极拳系统学习与习练的大学生群体间存在着差异:1)在运动养生观方面,长期习练太极拳的大学生群体与普通大学生认识基本一致,前者更乐意接受此养生观;2)长期习练太极拳的大学生对于身心合一的养生思想,平衡养生思想以及放松身心养生思想方面的认知与认同程度均显着优于对照组大学生。

二、流水不腐 户枢不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流水不腐 户枢不蠹(论文提纲范文)

(1)论“流水不腐,户枢不蠹”蕴涵的古代运动养生思想(论文提纲范文)

一、“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命题的来源以及蕴涵的运动养生观点
二、古代运动养生思想对体育运动健身的积极意义
三、运动养生的多样性和差异性

(2)隐喻的翻译和隐喻式翻译(论文提纲范文)

1. 隐喻式翻译
    1.1 隐喻式翻译的成因
    1.2 隐喻式翻译的优势
    1.3 隐喻式翻译的缺点
2. 隐喻的翻译
    2.1 隐喻式隐喻的翻译
    2.2 移植式隐喻的翻译
    2.3 白描式隐喻的翻译
3. 概念厘清的作用
4. 结语

(3)《毛泽东选集》中的成语典故(下)(论文提纲范文)

取之不尽, 用之不竭
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
流水不腐, 户枢不蠹
知无不言, 言无不尽言者无罪, 闻者足戒有则改之, 无则加勉
文武之道, 一张一弛

(4)陈醅佳酿香愈醇 新翻杨柳绿意浓——试论毛泽东运用典故的思想风格与艺术特色(论文提纲范文)

一 “宏观”角度看毛泽东用典的思想风格与艺术特色
    (一) 选用典故数量多, 所涉范围广而博
    (二) 选用典故典型化, 于人印象永难忘
    (三) 选用典故灵又活, 引人入胜耐思量
    (四) 选用典故重创新, 评析引申具兼得
二 “微观”角度看毛泽东用典的思想风格与艺术特色
    (一) 死典活用出意境, 化腐为奇显风神
    (二) 微言大义含哲理, 余味无穷意蕴深
    (三) 把握时代之脉搏, 义理精深见宏博
    (四) 深入浅出人人懂, 喜闻乐见易记诵
    (五) 以故为新不雷同, 标新立异为人民
    (六) 数典并用健笔挥, 出蓝胜蓝文势壮

(5)中国传统体育养生与西方现代体育健身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一、研究缘起
        (一)普遍的社会议题
        (二)比较视野的确立
        二、研究意义
        (一)学科建设意义
        (二)健康战略意义
        (三)文化推广意义
    第二节 相关研究综述
        一、关于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的研究
        (一)国内研究
        (二)国外研究
        二、关于西方现代体育健身的研究
        (一)国内研究
        (二)国外研究
        三、关于中国传统体育养生与西方现代体育健身的比较研究
        (一)国内研究
        (二)国外研究
        四、思考与启示
        (一)对以往研究的思考
        (二)对当前研究的启示
    第三节 基础概念辨析
        一、“中国”与“西方”
        (一)“中西比较”的基础
        (二)“中西比较”的传统
        二、“西方现代体育健身”相关概念
        (一)“健身”与“体育健身”
        (二)“西方体育健身”与“西方现代体育健身”
        三、“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相关概念
        (一)“养生”与“体育养生”
        (二)“气功”与“导引”
        (三)“中国传统体育养生”与“中国体育健身”
        四、概念种属关系分析
        (一)概念之间的种属关系
        (二)概念种属关系图
    第四节 理论基础与比较逻辑
        一、理论基础
        (一)跨文化研究范式
        (二)相关问题的理论解析
        二、比较逻辑
    第五节 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内容
        (一)比较逻辑的建构
        (二)比较对象的历史溯源
        (三)比较的具体展开
        (四)比较落脚点的思考
    第六节 研究创新点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创新点
        (一)拓展了关于西方体育健身的相关认知
        (二)建构了不同于以往的比较逻辑框架
        (三)形成了基于问题的系统化比较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一)文献资料法
        (二)专家访谈法
        (三)历史分析法
        (四)比较研究法
第二章 历史溯源
    第一节 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的历史溯源
        一、先秦时期的中国传统体育养生
        (一)先民的生存经验
        (二)普遍的养生关注
        二、两汉至五代时期的中国传统体育养生
        (一)系统化归纳与专门化发展
        (二)理论的丰富与深化
        (三)方法的丰富与成熟
        三、宋元明清时期的中国传统体育养生
        (一)医学对导引术的持续重视
        (二)导引养生理论与方法的持续发展
        (三)中国传统武术的养生归向
        四、近现代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的发展
        (一)近代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的发展
        (二)现代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的发展
    第二节 西方现代体育健身的历史溯源
        一、古希腊的体育健身
        (一)古希腊体育健身的发展概况
        (二)希波克拉底的体育健身观念
        二、古罗马的体育健身
        (一)古罗马体育健身的发展概况
        (二)盖伦的体育健身观念
        三、中世纪的西方体育健身
        (一)中世纪体育健身的发展概况
        (二)阿维森纳的体育健身观念
        四、西方近代体育健身的发展
        (一)西方近代体育健身的发展概况
        (二)西方近代体育健身的医学转向
        五、西方现代体育健身的发展
        (一)西方现代体育健身的发展概况
        (二)西方现代医学对体育健身的关注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运动目标比较
    第一节 根本目标比较
        一、中西方“健康观”的趋同性
        (一)中国传统医学的“全面健康观”
        (二)西方现代医学的“全面健康观”
        二、中西方根本目标的一致性
        (一)生理目标的一致性
        (二)心理目标的一致性
        (三)社会目标的一致性
    第二节 操作目标比较
        一、“补精气”与“耗能量”
        (一)中国传统体育养生对“补益气血”的重视
        (二)西方现代体育健身对“消耗能量”的重视
        二、“通经络”与“强体能”
        (一)中国传统体育养生对“通”的重视
        (二)西方现代体育健身对“强”的重视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运动方法比较
    第一节 方法构成比较
        一、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的基本方法
        (一)导引
        (二)武术
        二、西方现代体育健身的基本方法
        (一)专门锻炼方法
        (二)体育运动锻炼方法
        三、中西方方法构成比较
        (一)“内聚性”与“开放性”的对比
        (二)“民族性”与“普遍性”的对比
    第二节 运动负荷比较
        一、中西方对“负荷适度”的共同重视
        (一)中国传统体育养生对“负荷适度”的强调
        (二)西方现代体育健身对“负荷适度”的强调
        二、中西方对“运动负荷”的差异认知
        (一)“形劳不倦”与“超量恢复”
        (二)“模糊”与“精确”
    第三节 运动时空比较
        一、中西方“运动时域”比较
        (一)中西方对“自然节律”的共同遵守
        (二)中西方对“运动时域”的差异认知
        二、中西方“运动空间”比较
        (一)中西方对“自然环境”的共同重视
        (二)中西方对“运动空间”的差异认知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技术原理比较
    第一节 “调身”技术原理比较
        一、中西方对“肢体”锻炼的不同认知
        (一)传统中医对“肢体”锻炼的认知
        (二)现代西医对“肢体”锻炼的认知
        二、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的“调身”技术原理
        (一)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的“调身”技术构成
        (二)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的“调身”技术原理
        三、西方现代体育健身的“调身”技术原理
        (一)西方现代体育健身的“调身”技术构成
        (二)西方现代体育健身的“调身”技术原理
        四、中西方“调身”技术原理比较
        (一)中西方“调身”技术的差异性及其原理阐释
        (二)中国传统体育养生“调身”技术原理的现代科学阐释
    第二节 “调息”技术原理比较
        一、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的“调息”技术原理
        (一)中国传统医学对“呼吸”的认知
        (二)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的“调息”技术构成
        (三)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的“调息”技术原理
        二、西方现代体育健身的“调息”技术原理
        (一)西方现代医学对“呼吸”的认知
        (二)西方现代体育健身的“呼吸”形式
        (三)西方现代体育健身的“调息”技术原理
        三、中西方“调息”技术原理比较
        (一)中西方“调息”技术的差异性及其原理阐释
        (二)中国传统体育养生“调息”技术原理的现代科学阐释
    第三节 “调心”技术原理比较
        一、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的“调心”技术原理
        (一)中国传统医学对“心”的认知
        (二)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的“调心”技术构成
        (三)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的“调心”技术原理
        二、西方现代体育健身的“调心”活动
        (一)西方现代医学对“心”的认知
        (二)西方现代体育健身的“意识”活动
        三、中西方“调心”技术原理比较
        (一)中西方“调心”技术的差异性及其原理阐释
        (二)中国传统体育养生“调心”技术原理的现代科学阐释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沟通与结合
    第一节 沟通现状及其反思
        一、西方对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的认知
        (一)西方对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的认知历史
        (二)西方对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的基本态度
        二、中国对西方现代体育健身的认知
        (一)中国对西方现代体育健身的认知历史
        (二)中国对西方现代体育健身的基本态度
        三、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的“科学化”反思
        (一)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科学化”的研究共识
        (二)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科学化”的必要性
        (三)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科学化”的局限性
    第二节 结合的可行性与必要性
        一、结合的可行性
        (一)医学发展的方向——整合医学
        (二)医学发展的出路——自然医学
        二、结合的必要性
        (一)对人体生命功能的多角度关注
        (二)对现代人类需求的多方面考量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6)中医身体观及其运动养生思想(论文提纲范文)

1 中医身体观
    1.1 解剖的身体
    1.2 气化的身体
    1.3 情志的身体
2 中医运动养生思想
    2.1 基于解剖的身体的运动安全观
    2.2 基于气化的身体的运动时令观
    2.3 基于情志的身体的运动形式观
3 结语

(7)基于古代相关文献构建推拿养生理论体系框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 古代推拿养生的历史沿革
    1.先秦秦汉时期——推拿养生发展的萌芽时期
    2.魏晋隋唐时期——推拿养生的充分发展时期
    3.宋金元时期——推拿养生日臻成熟时期
    4.明清时期——推拿养生进入鼎盛时期
    5.小结
第二部分 推拿养生理论体系的形成
    1.《黄帝内经》奠定推拿养生理论体系的基础
    2.《养性延命录》提出以导引为核心的养生思想
    3.《诸病源候论》提出“补养宣导”之法的防治观念
    4.《千金要方》提出治养兼施的整体观念
    5.《圣济总录》提出推拿“开达抑遏”主治兼养的思想
    6.《遵生八笺》提出以自我推拿为核心的养生思想
    7.小结
第三部分 推拿养生理论体系框架的构建
    1.推拿养生理论体系框架的构建过程
        1.1 构建理论体系框架的原则
        1.2 构建理论体系框架的方法
    2.推拿养生理论体系框架的建立
    3.小结
结语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附图
综述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个人简介

(8)中医运动处方的起源与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 中医运动处方的萌芽——原始社会
2 中医运动处方的初步形成——春秋战国
    2.1“导引”术语首见于《庄子》
    2.2《黄帝内经》中关于运动的理论与应用
        2.2.1 运动的原则
        2.2.2 运动在临床中的应用
        2.2.3 运动处方实例
    2.3“动以养生”的提出为预防性中医运动处方奠定基础
    2.4《行气玉佩铭》阐释呼吸与运动结合的原理
3 中医运动处方的初步发展——秦汉
    3.1 导引专着出现
        3.1.1《导引图》
        3.1.2《引书》
    3.2 中医运动处方理论完善与应用
        3.2.1 理论的完善
        3.2.2 辅助杂病治疗
    3.3 华佗五禽戏:健身性运动处方的开始
4 中医运动处方的充实与发展——两晋南北朝至隋唐五代
    4.1 重视精气神
    4.2《诸病源候论》完善中医运动处方体系
    4.3 孙思邈强调对运动量的控制
    4.4 运动成为官方治疗手段
    4.5 运动与行气术结合紧密
5 中医运动处方的兴盛——宋元明清
    5.1 宋代典籍及经典功法
    5.2 金元四大家善用运动治疗疾病
    5.3 明清时期着作众多
6 中医运动处方的停滞与再发展——近现代及当代
7 小结

(10)太极拳教学对大学生健康养生观形成的影响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问卷调查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对“户枢不蠹”养生理念的理解
    3.2 对传统养生观中“身体与精神协调的关系”理解的比较
    3.3 对平衡养生思想的理解
    3.4 对放松身心的养生思想的理解
4 小结

四、流水不腐 户枢不蠹(论文参考文献)

  • [1]论“流水不腐,户枢不蠹”蕴涵的古代运动养生思想[J]. 荆世群.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04)
  • [2]隐喻的翻译和隐喻式翻译[J]. 王斌. 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 2010(04)
  • [3]《毛泽东选集》中的成语典故(下)[J]. 王大伦,景在峰. 秘书工作, 2011(08)
  • [4]陈醅佳酿香愈醇 新翻杨柳绿意浓——试论毛泽东运用典故的思想风格与艺术特色[J]. 吴直雄.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5(03)
  • [5]中国传统体育养生与西方现代体育健身的比较研究[D]. 颜芬. 武汉体育学院, 2020(08)
  • [6]中医身体观及其运动养生思想[J]. 李有强.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7(10)
  • [7]基于古代相关文献构建推拿养生理论体系框架的研究[D]. 乌峰.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6(02)
  • [8]中医运动处方的起源与发展[J]. 贾冕,王正珍,李博文. 体育科学, 2017(10)
  • [9]中学语文课本成语历史故事(三)[J]. 成文,清水. 齐齐哈尔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1(Z1)
  • [10]太极拳教学对大学生健康养生观形成的影响分析[J]. 沈辉.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02)

标签:;  ;  ;  ;  ;  

流水不会腐烂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