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8K型电力机车高压电压互感器的国产化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孙新贤[1](1996)在《8K型电力机车高压电压互感器的国产化设计》文中研究指明从设计的角度介绍了8K型电力机车高压电压互感器的国产化替代产品TFV1-25型电压互感器的技术参数、性能特点及应用.
陈政[2](2013)在《我国铁路运输业产业创新系统模式及创新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交通运输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先导性产业,该产业的发展水平与国民经济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联系。铁路运输作为交通运输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迅速、便利、经济、环保、安全、运量大、运输成本低、连续性强等优势,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动脉。我国铁路从无到有,从国外引进到自主研发,已经走过了一百多年。在中国铁路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技术发展环境、经济环境、政治环境等因素对中国铁路的发展道路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铁路自从在中国大地上出现以后,就同中国近现代经济、政治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走过了一段长期艰难曲折的道路。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的铁路揭开了新的一页,发展速度大大提升,技术创新层出不穷。在经历蒸汽机时代、内燃机和柴油机时代、低速电气化时代后,走向高速铁路时代。2008年8月1日,在北京奥运会前夕,最高运营时速达到350km的京津城际铁路正式投入运营,标志着我国进入高速铁路发展时代,随后武广高铁、郑西高铁、沪宁城际等相继投入运营,预示着高速铁路发展春天的到来。目前,我国的高速铁路已跻身世界先进行列,列车时速突破300km/h大关,正向着更高、更快、更强的目标前进。简言之,高速铁路是在我国运输供需矛盾紧张的情况下运用而生的,其快速发展离不开行业创新技术的发展。本文用产业创新系统模式和历史友好模式来系统研究铁路行业的发展,描绘我国铁路运输业的产业创新系统,分析我国铁路运输业创新影响因素之所在。通过回顾中国铁路技术发展的历史,找到影响中国铁路技术发展的关键事件,通过情景分析得出这些关键事件之间潜在的逻辑关系,建立一个中国铁路运输业技术发展的历史友好模型的理论模型,总结出中国铁路技术发展的主要模式,从而为以后铁路技术发展指导方向,为今后我国铁路运输业的规划提供理论参考。
贾岩鑫[3](2016)在《电力机车高压电气系统过电压防护方案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牵引供电系统过电压现象会影响电力机车高压电气设备的正常运行,严重时还可能烧损避雷器等高压电气设备,本文以HXD21000、HXD1D型电力机车为例,对电力机车在运行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雷电过电压、操作过电压、谐振过电压的产生机理进行理论分析;通过对HXD21000型电力机车升弓电磁暂态测试及谐波特性测试,对电力机车过电压数据进行采集,结合现场测试结果介绍电力机车的过电压环境。介绍了HXD21000、HXD1D型电力机车高压电气系统的组成及设备的布置,对电力机车避雷器、放电间隙及高压互感器进行测试,介绍电力机车避雷器及高压电缆在PSCAD/EMTDC中的建模方法,采用指数函数模拟避雷器的伏安特性,电缆采用依频模型精确建模。对避雷器高频特性进行测试,观测电力机车避雷器在50Hz-2kHz司不同频率交流电压下的幅频、相频、泄露电流变化等特性,建立避雷器在高频谐波下的等效电路模型:通过实测数据观察和等效电路仿真得到随作用电压频率的增高,避雷器有功损耗增高的结论:依据对避雷器热特性的研究,指出避雷器在运行过程中的谐波电压极限值。对避雷器高频特性研究表明,在避雷器的设计过程中,需要考虑避雷器对高频谐波电压的耐受性能,以避免电力机车避雷器在运行过程中发生热损坏的现象。对电力机车高压系统的绝缘配合进行研究,分析指出两级避雷器可以更有效的对电力机车进行保护;放电间隙容易引起电力机车或牵引变电所故障,现阶段放电间隙已不适合在电力机车上进行过电压保护。最后,对HXD21000型电力机车的过电压防护方案进行优化:采用两级避雷器并拆除放电间隙,在实际运行中验证了该优化方案的可行性:根据HXD21000型电力机车过电压防护方案优化经验,对HXD1D型电力机车过电压防护方案进行了设计。
马浩宇[4](2014)在《电气化列车辅助供电系统不断电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近十年中国铁路的高速发展,和谐系列交流传动电力机车和CRH系列动车组逐渐成为电气化铁路运输的主力。相比于传统的电力机车,新型交流传动电力机车的牵引能力、可靠性和司乘人员的舒适性都有了显着提升。辅助供电系统是交流传动电力机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可靠且不间断的工作,是保证机车可靠性和司乘人员舒适性的重要前提。但由于单相工频交流供电的电气化铁路牵引供电系统中不可避免的存在分相区,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列车辅助供电系统的连续工作。本文围绕列车过分相时实现辅助供电系统不断电和无过电压、过电流这两个目标,对目前常见的断电自动过分相和带电自动过分相进行研究,研究内容包括断电自动过分相中变流器的控制和带电自动过分相中系统方案、列车受电弓位置检测技术以及过电压和过电流的抑制等几个方面。本论文对和谐系列交流传动电力机车和CRH系列动车组的辅助系统主电路结构进行了对比,探讨了过分相过程中辅助供电系统失电对列车造成的影响。对比了现有的列车自动过分相技术,并分析它们的优点和不足。在此基础上对现有的自动过分相技术进行优化,实现列车通过分相区时辅助供电系统不断电。本论文针对现有断电自动过分相技术中的辅助供电系统失电的问题,以HXD3型交流传动电力机车为代表,在现有断电自动过分相的基础上,提出了辅助供电系统不断电技术。通过研究断电自动过分相过程中牵引变流器的工作情况,提出了在列车主断路器断开前后和闭合前后列车牵引变流器的控制方案,实现了列车辅助供电系统在断电自动过分相的过程中持续工作且不产生过电压和过电流。本论文针对现有带电自动过分相技术中存在的不足,研究了用电子开关代替真空机械开关的带电自动过分相方案。分析了现有带电自动过分相技术中过电压和过电流的产生机理,提出了利用电子开关的特性抑制过电压和过电流的带电自动过分相控制策略。此方案可以有效缩短列车过分相的失电时间,实现列车辅助供电系统在过分相的过程中不断电且不产生过电压和过电流。‘通过研究接触网结构,对接触网进行建模分析,提出了应用于带电自动过分相系统中的列车受电弓位置检测技术。本论文还搭建了辅助供电系统不断电的电子开关地面自动过分相试验台,用单相变压器和四象限整流器模拟机车负载,实现地面自动过分相中电子开关的控制策略。试验结果验证了本论文的理论分析,表明电子开关地面自动过分相技术可以实现列车在过分相的过程中不断电且不产生过电压和过电流。
彭少泽[5](2016)在《基于HXD2型电力机车操作过电压分析及抑制研究》文中提出HXD2型电力机车作为新一代大功率交直交传动电力机车,具有牵引功率大、安全性高、维护和运营成本低、受环境影响小等特点,广泛应用于我国铁路重载货运线路。然而,现场运营数据表明,机车由于过电压导致的避雷器炸裂、主断路器无法动作、空气保护间隙击穿等故障屡有发生,严重威胁机车运行安全、影响正常的行车秩序。一方面,电力机车弓头及高压引线上过电压可能导致绝缘子闪络,造成列车停车;另一方面,车体上的过电压不仅威胁列车车载弱电设备的绝缘寿命,而且可能对机车轴承箱的绝缘造成破坏,威胁列车运行安全。因此,各路局特别是站段一线对过电压治理有着迫切需求,所暴露出的问题也亟待解决。本文基于HXD2型电力机车,考虑“牵引变电所—接触网—电力机车”系统,对机车操作过电压的产生机理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解释了高频电压在车顶高压引线中的折反射形成过电压的机理,阐明了机车电缆过电压耦合到车体上的传播过程。利用OrCAD/PSpice电路仿真分析软件,建立了“车—网—所“系统分布参数下的机车升降弓、断路器动作过电压仿真分析模型,通过仿真分析研究了车顶高压设备及机车车体上操作过电压的幅值大小,振荡周期及持续时间等规律,分析了车顶高压电缆末端折反射情况。受电弓弓头上过电压幅值最大可达90.013kV,振荡周期为3-4ms,振荡周期约为2.5个工频周期;高压引线末端过电压最大可达103.71kV,为工频幅值的2.5倍,振荡周期约为10μS左右,振荡时间为50ms;车体上浪涌电压最大为8.005kV。通过现场实验,对机车静态操作瞬间车体上浪涌电压进行了测试,验证了仿真模型。探明了接触网网压相位、高压引线长度、电压互感器励磁电感对机车操作过电压的影响规律,从电力机车主动防御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安装滤波电路、合理设计绝缘配合、优化设备参数来抑制电力机车操作过电压的措施。
李哲[6](2013)在《电力机车辅助变流器控制系统设计及信号完整性分析》文中认为电力机车辅助变流器系统主要为机车的辅助负载供电,其工作状况直接关系到机车主电路的运行状态,是保障机车稳定、安全运行的关键之一。本文以深度国产化HXD2型电力机车辅助变流器控制系统为研究对象,按照功能模块的不同进行了硬件电路的设计。这些模块包括供电电源、电源监控与复位、AD采样、驱动脉冲发生、驱动状态检测、逻辑状态检测、逻辑状态输出、通讯接口等。每个模块实现各自相应的功能,既相对独立又紧密结合,从而方便了系统的调试与生产。该系统以DSP和FPGA为核心,采用协同处理的方式,DSP用于实现算法中结构复杂的部分,FPGA完成算法中计算量大、实时性要求高的部分,兼顾了速度与灵活性,缩短了研发周期。为了保证电路板中的信号质量,本文对控制系统中的插件板进行了信号完整性分析。文中首先探讨了反射与串扰这两种信号完整性问题的成因,并通过仿真软件HyperLynx对这些问题进行了仿真,找到了相应的解决方案。对于传输线中的信号反射问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采用串联端接、并联端接、戴维宁端接、RC端接、二极管端接等措施来解决;对于传输线间的串扰问题,则可以使用加大传输线间距、缩短平行长度、减小电介质厚度等手段来降低串扰噪声。在此基础上,本文对辅助变流器控制系统中的PCB进行了仿真分析,找出PCB中存在信号完整性问题的网络,并运用上述优化方案加以解决,从源头上保证了信号的质量。本文对设计出的辅助变流器控制系统先后进行了低压功能试验、地面高压试验和实际上车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该控制系统完全能够满足国产化HXD2型电力机车的相关要求。
王晓栋[7](2020)在《关于太中银线路HXD1型机车空转抑制分析》文中提出太原机务段配属20台深度国产化HXD1型大功率交流传动电力机车,主要承担太中银线路货运列车的牵引任务,自2014年投入使用以来,成为太中银线路的货物运输的主力机型。但是该线路区段存在高坡地段,在天气不良轨面潮湿的情况下,特别容易出现空转现象。2019年3月至4月之间,配属我段HXD1型机车连续出现四起空转引发的坡停,导致机车设备故障,严重影响机车运行,因此解决机车空转问题迫在眉睫。防止机车空转的主要措施是提高黏着系数。为了提高黏着系数,一般采用撒砂的办法,若撒砂系统出现问题,在阴雨天气,黏着系数大大降低。机车黏着系统在有限的黏着系数范围内,尽可能提高其黏着利用率,使机车尽可能发挥最大的牵引力。我们对乘务员手柄的使用情况也纳入考量的范围,快速提级位容易诱发空转,空转发生后手柄保持最大级位不利于抑制空转。为了有效解决太中银线路的HXD1型机车的空转问题,本文从原理分析、现场调研、数据分析等方面对引发空转的因素进行逐项剖析,找出症结所在,并制定了相应措施,实施后降低了太中银线路HXD1型机车的空转次数,有效防止了机车坡停,同时积累了我段处理机车空转问题的经验。
李玥珩[8](2010)在《HXD3交流传动货运电力机车的辅助电路系统的分析研究》文中认为HXD3型交流传动电力机车是北车集团大连机车车辆有限公司与日本东芝公司联合研发的6轴大功率交流传动货运电力机车,主要用于电气化铁路干线牵引重载列车和快捷货物列车。按照合同要求,机车采用大功率异步牵引电机、牵引变压器、IGBT元件组成的水冷变流器、微机网络控制系统、轮盘制动、独立通风冷却等技术,机车单轴功率1200kW,最高运用速度为120km/h。该型机车应具有牵引力大、恒功率速度范围宽、粘着性能好、效率高、能源消耗低,维护量少等特点。本课题在于希望论述电力机车辅助系统有关技术的一些理论问题。HXD3型交流传动电力机车采用交直交辅助变流系统,安装了两套完全相同的辅助变流器,分别按照VVVF和CVCF方式向辅助电机供电。每套辅助变流器由四象限整流器、中间直流电路、逆变器及相关控制电路组成。系统还设有辅助电路的过流、过载、过压和欠压等保护。HXD3型电力机车的辅助供电系统是由辅助变流器向机车的各辅助设备供电,代替了传统的劈相机供电模式。该系统具有三相输出电压稳定、平衡、节能、低噪音、维护工作量小等优点,利于各辅助电机运行,且该系统采用冗余设计,有力的保障了机车的正常运用。
郭晓鹏[9](2013)在《交流电力机车牵引传动系统的保护分析和总结》文中指出随着全球范围内对铁路运输需求的上升,铁路运输事业正朝着高速化、重载化发展,这给机车制造厂商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同时也对机车制造的安全性、可靠性和稳定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机车保护理论,相关领域专家的研究多是针对机车单个设备部件或者某一方面的保护,目前鲜有学者对机车保护方案的整体性进行分析研究。而在铁路行业高速发展的今天,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产品开发速度迅猛、交流电力机车的车型种类繁多,机车保护方案的不完整性也成为了影响当前电力机车安全的关键因素之一。文章通过分析机车受电弓、主变压器、主变流器、牵引电机、辅助变压器、主断路器、网侧电压以及网侧电流的工作原理,系统地阐述了交流电力机车牵引传动系统的主电路结构,并对各个设备系统的保护进行了深入研究:(1)根据受电弓的工作特性,机车将升降弓时间和受电弓管路压力检测两个条件作为受电弓保护参数,论文分析了两种保护措施方案;(2)变压器冷却介质是影响主变压器正常工作的重要因素之一,机车将主变压器油的温度作为保护的主要分析对象,同时分析布赫保护和压力释放阀等其它的主变压器保护措施。同理,主变流器、辅助变压器和牵引电机冷却介质的温度也应作为各自保护方案的措施之一;(3)机车运行过程中,网侧电压过高会影响到机车部件的正常工作和绝缘性能,而网侧电压过低时可能会导致机车牵引功率无法正常发挥,给运输生产造成不利影响。因此机车网压保护分设置过压保护和欠压保护;(4)机车网侧电路中的差动保护、过流保护、瞬时过流保护等构成了与网侧电流相关的完备的保护系统,文中分析了网侧电流保护措施以及保护值的整定方法;(5)文章最后以HXD1型机车为例,阐述了交流电力机车整车保护的试验方法。本文立足于电力机车的发展,从保护机车正常、稳定、安全运行的角度出发,对交流电力机车牵引传动系统的保护功能进行了研究。同时结合南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近几年交流电力机车(包括HXD1、HXD1B、HXD1C型电力机车)的制造经验,以及交流电力机车的系统保护理论,总结出了相对完善和可靠的交流电力机车整车保护方案,为新型交流电力机车产品的研制提供参考。
朱广[10](2016)在《HXD1C型电力机车高次谐波问题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我国和谐型机车迅速发展,HXD1、2、3系列和谐型电力机车的配属和上线使用,交-直流传动电力机车逐步淘汰,使电气化铁路线上的交直流传动电力机车逐步向新型的交流传动电力机车过渡。交流传动电力机车虽然技术先进,但使用大功率牵引变流装置,在一定频率范围内含有高次谐波电流,当和谐型机车的某次谐波电流与牵引网的参数发生耦合,符合谐振条件,就可能激发牵引网的高次谐振。为了保证电气化铁路运行安全,有必要对和谐型电力机车及牵引供电系统的谐波、谐振特性进行研究分析,寻找合理的谐波治理方案。本文首先对兰州铁路局HXDlc型机车、交-直流传动机车故障的情况展开调查,分析了HXDlc型机车使用后因牵引网谐波干扰造成牵引力波动、无法正常发挥,导致列车在区间被迫停车或请求救援的故障。针对HXDIC型机车的技术参数,分析交-直流传动机车不同型号整流元件损伤的原因,从HXDlc型电力机车牵引力波动问题出发,研究HXDlc型电力机车产生谐波的机理,谐波对交-直流传动机车及牵引供电系统产生的危害,讨论了谐波电压与谐波阻抗、谐波电流之间的关系。然后从谐波阻抗、谐波电流两方面,分析了牵引供电系统谐波阻抗频率特性变化的规律和影响其变化的主要因素,根据其特性和实际运用情况,制定抑制谐波的方法和措施,提出了交-直流传动机车、牵引供电系统改造方案,对交-直流传动机车阻容电路增加电阻阻值和列车供电装置增加RC保护装置,有效地抑制机车阻容保护装置电阻烧损故障和对牵引网的损害,在不同类型的机车混用情况下减少了相互干扰,为铁路机车、供电系统高次谐波的治理提供了正确的研究方向。
二、8K型电力机车高压电压互感器的国产化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8K型电力机车高压电压互感器的国产化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2)我国铁路运输业产业创新系统模式及创新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行业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和框架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方法 |
1.2.3 研究框架 |
1.3 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评述 |
2.1 产业创新系统 |
2.1.1 产业创新系统的定义与概念 |
2.1.2 产业创新系统框架 |
2.1.3 产业创新系统的引申含义 |
2.2 历史友好模型 |
2.2.1 历史友好模型概念界定 |
2.2.2 理论基础 |
2.3 研究的进展与评述 |
2.3.1 研究方法的应用进展 |
2.3.2 铁路运输业产业创新研究进展 |
第三章 中国铁路关键技术发展评价 |
3.1 蒸汽机车时代 |
3.1.1 建国前中国蒸汽机车的技术发展 |
3.1.2 新中国成立后蒸汽机车的技术发展 |
3.1.3 小结 |
3.2 柴油机与内燃机车时代 |
3.2.1 以增压技术为基础的柴油机技术 |
3.2.2 以液力变矩器技术为基础的液力传动系统 |
3.2.3 以牵引电机组技术为基础的电传动系统 |
3.2.4 以集成电子器件为基础的列车运行控制技术 |
3.2.5 常规客车转向架技术 |
3.2.6 基于低顾客满意度的铁路运输服务提供 |
3.2.7 小结 |
3.3 电力机车时代 |
3.3.1 以整流器技术基础的电传动装置 |
3.3.2 以大功率可控硅技术为基础的牵引电动机技术 |
3.3.3 以牵引变压器技术为基础的牵引变电所 |
3.3.4 基于牵引电气化的铁道牵引供电系统 |
3.3.5 以电子励磁技术为基础的列车运行控制技术 |
3.3.6 准高速客车转向架技术 |
3.3.7 基于一般顾客满意度的铁路运输服务提供 |
3.3.8 小结 |
3.4 高速铁路时代 |
3.4.1 以大功率可控硅技术为基础的牵引电动机技术 |
3.4.2 以斯科特牵引变压器自主技术为基础的牵引变电所 |
3.4.3 以无缝钢轨焊接技术为基础的无砟轨道 |
3.4.4 以通信为基础的列车运行控制系统 |
3.4.5 高速客车转向架技术 |
3.4.6 基于高顾客满意度的铁路运输服务提供 |
3.4.7 小结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我国铁路运输业创新影响因素分析 |
4.1 知识技术层面影响因素分析 |
4.1.1 知识层面 |
4.1.2 技术层面 |
4.2 经济主体层面影响因素分析 |
4.2.1 我国铁路建设现状 |
4.2.2 铁路企业的活力 |
4.2.3 组织类型 |
4.2.4 出口活动 |
4.3 体制层面影响因素分析 |
4.3.1 国家政策 |
4.3.2 铁路企业规模 |
4.3.3 企业研发 |
4.4 环境层面影响因素分析 |
4.4.1 研发合作环境 |
4.4.2 服务环境 |
4.4.3 大气环境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我国铁路运输业产业创新系统研究 |
5.1 产业知识与技术 |
5.2 产业主体与网络 |
5.3 产业体制与机制 |
5.4 产业创新系统模式 |
5.5 产业动力机制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论文主要内容 |
6.2 建议 |
6.2.1 技术创新方面 |
6.2.2 技术扩散方面 |
6.2.3 体制改革方面 |
6.3 下一步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
致谢 |
(3)电力机车高压电气系统过电压防护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电力机车过电压研究现状 |
1.2.2 电力机车过电压防护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工作 |
2 电力机车过电压产生机理 |
2.1 雷电过电压 |
2.1.1 雷电放电过程 |
2.1.2 输电线路感应雷过电压 |
2.1.3 雷电流PSCAD建模 |
2.2 操作过电压 |
2.2.1 电力机车升弓过电压 |
2.2.2 电力机车升弓电磁暂态测试 |
2.3 谐振过电压 |
2.3.1 电力机车谐振过电压产生机理 |
2.3.2 电力机车谐波特性测试 |
2.4 本章小结 |
3 电力机车高压电气系统测试与建模 |
3.1 HX_D1D、HX_D21000型电力机车高压电气设备布置及组成 |
3.1.1 HX_D1D、HX_D21000型电力机车高压电气设备布置 |
3.1.2 HX_D1D、HX_D21000型电力机车高压电气系统组成 |
3.2 HX_D21000型电力机车高压电气设备性能测试 |
3.2.1 避雷器与放电间隙并联测试 |
3.2.2 电压互感器励磁特性测试 |
3.3 电力机车避雷器高频特性研究 |
3.3.1 车网谐振过电压导致避雷器炸裂实例 |
3.3.2 避雷器频率特性的测试方法 |
3.3.3 避雷器高次谐波下等值电路模型研究 |
3.3.4 高次谐波电压对避雷器的影响 |
3.3.5 电力机车避雷器极限谐波电压 |
3.4 电力机车避雷器与高压电缆建模 |
3.4.1 避雷器 |
3.4.2 高压电缆 |
3.5 本章小结 |
4 电力机车高压电气系统的绝缘配合 |
4.1 绝缘配合原则 |
4.2 避雷器对过电压防护作用的研究 |
4.2.1 避雷器保护原理 |
4.2.2 避雷器安放位置的研究 |
4.2.3 两级避雷器运用的研究 |
4.3 放电间隙对过电压防护作用的研究 |
4.3.1 放电间隙保护原理 |
4.3.2 放电间隙保护存在的问题 |
4.4 其他高压电气设备绝缘水平设计的研究 |
4.5 本章小结 |
5 电力机车过电压防护方案的优化与设计 |
5.1 HX_D21000型电力机车过电压防护方案的优化 |
5.1.1 拆除HX_D21000型电力机车放电间隙 |
5.1.2 HX_D21000型电力机车加装避雷器 |
5.2 HX_D1D型电力机车过电压防护方案的设计 |
5.2.1 避雷器部分参数的选取 |
5.2.2 其他高压设备绝缘参数的选取 |
5.3 本章小结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4)电气化列车辅助供电系统不断电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列车辅助供电系统概述 |
1.1.1 国内常见列车辅助系统的主电路结构 |
1.1.2 断电过分相过程中辅助供电系统失电造成的影响 |
1.2 国内外现有过分相技术及存在的问题 |
1.2.1 断电自动过分相 |
1.2.2 带电自动过分相 |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2 列车断电自动过分相中的辅助供电系统不断电技术 |
2.1 方案概述 |
2.2 牵引变流器控制策略 |
2.2.1 机车主断路器断开前牵引变流器的控制 |
2.2.2 机车主断路器断开后牵引变流器的控制 |
2.2.3 机车主断路器闭合前牵引变流器的控制 |
2.2.4 机车主断路器闭合后牵引变流器的控制 |
2.3 列车供电系统电路参数改进 |
2.4 本章小结 |
3 列车带电自动过分相中的辅助供电系统不断电技术 |
3.1 牵引供电系统分相区 |
3.2 电子开关地面自动过分相系统方案 |
3.3 电子开关地面自动过分相控制策略 |
3.3.1 励磁涌流的产生 |
3.3.2 励磁涌流的抑制 |
3.3.3 列车过分相失电时间分析 |
3.4 电子开关地面自动过分相对列车辅助供电系统的影响 |
3.4.1 含直交型辅助供电系统列车的允许失电时间 |
3.4.2 含交直交型辅助供电系统列车的允许失电时间 |
3.4.3 过分相失电时间对列车的影响 |
3.5 列车受电弓位置检测技术 |
3.5.1 现有列车位置检测技术 |
3.5.2 受电弓位置检测方法 |
3.5.3 受电弓位置传感器的设计 |
3.6 本章小结 |
4 辅助供电系统不断电的电子开关地面自动过分相试验台 |
4.1 试验台方案 |
4.2 列车负载的模拟 |
4.2.1 参数计算 |
4.2.2 四象限整流器的控制 |
4.2.3 列车负载的启动 |
4.3 电子开关的控制 |
4.3.1 电子开关的驱动与保护 |
4.3.2 过零检测 |
4.4 过分相暂态过程实验波形 |
4.5 本章小结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5)基于HXD2型电力机车操作过电压分析及抑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意义和根据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电力机车过电压研究现状 |
1.2.2 电力机车过电压的分类 |
1.2.3 过电压的抑制措施 |
1.3 电力机车过电压防护措施 |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 |
第2章 HX_D2型电力机车高压系统 |
2.1 交直交电传动系统 |
2.1.1 大功率电力机车交直交电传动 |
2.1.2 交直交电力机车的技术特点 |
2.2 HX_D2电力机车高压系统 |
2.2.1 受电弓 |
2.2.2 真空断路器 |
2.2.3 避雷器 |
2.2.4 高压互感器 |
2.2.5 牵引主变压器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HX_D2电力机车高压系统操作过电压产生机理 |
3.1 电力机车操作电磁暂态过程 |
3.1.1 升弓过程过电压 |
3.1.2 降弓过程过电压 |
3.1.3 分合断路器过电压 |
3.2 车顶高压引线暂态过电压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HX_D2型电力机车操作过电压仿真与试验分析 |
4.1 OrCAD/PSpice软件 |
4.2 工程计算及等效参数 |
4.2.1 外部电源的等效计算 |
4.2.2 车顶高压引线分布参数 |
4.2.3 电压互感器模型 |
4.2.4 车体模型参数 |
4.3 HX_D2型电力机车操作过电压仿真分析模型 |
4.3.1 HX_D2型电力机车升降弓操作过电压仿真分析模型 |
4.3.2 HX_D2型电力机车断路器开断操作过电压仿真分析模型 |
4.4 HX_D2型电力机车操作过电压仿真结果分析 |
4.4.1 升降弓暂态过电压 |
4.4.2 断路器动作暂态过电压 |
4.5 HX_D2型电力机车操作车体浪涌电压试验 |
4.5.1 HX_D2电力机车操作过电压试验原理 |
4.5.2 HX_D2电力机车操作过电压试验 |
4.5.3 试验与仿真数据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不同因素对电力机车过电压的影响 |
5.1 网压相位对机车操作过电压的影响 |
5.2 电缆长度对机车操作过电压的影响 |
5.3 电压互感器励磁电感对机车操作过电压的影响 |
5.4 抑制措施的提出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6)电力机车辅助变流器控制系统设计及信号完整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电力机车辅助电源系统的重要意义 |
1.2 电力机车辅助电源系统的发展概况 |
1.3 深度国产化HXD2型电力机车辅助变流器系统的结构和特点 |
1.4 深度国产化HXD2型电力机车辅助变流器控制系统简介 |
1.5 信号完整性的概念及进行信号完整性分析的重要意义 |
1.6 本论文的主要工作和结构安排 |
2 辅助变流器控制系统硬件电路的设计 |
2.1 ACU硬件电路结构框图 |
2.2 核心控制芯片 |
2.2.1 DSP的特点和在ACU中的功能 |
2.2.2 FPGA的特点和在ACU中的功能 |
2.3 供电电源模块 |
2.3.1 直流供电电源模块 |
2.3.2 交流供电电源模块 |
2.4 电源监控与复位模块 |
2.4.1 核心控制芯片供电电源的监控 |
2.4.2 驱动电路供电电源的监控 |
2.5 AD采样模块 |
2.5.1 电压电流信号的采样 |
2.5.2 蓄电池温度的采样 |
2.6 驱动脉冲发生模块 |
2.6.1 IGBT驱动脉冲发生电路 |
2.6.2 晶闸管驱动脉冲发生电路 |
2.7 驱动状态检测模块 |
2.8 逻辑状态检测模块 |
2.9 逻辑状态输出模块 |
2.10 通讯接口模块 |
2.10.1 RS-232通讯 |
2.10.2 CAN通讯 |
2.11 本章小结 |
3 信号完整性问题的解决方案与仿真分析 |
3.1 反射问题的解决方案与仿真 |
3.1.1 反射及其形成的原因 |
3.1.2 解决反射问题的措施 |
3.1.3 端接方案的仿真分析 |
3.2 串扰问题的解决方案与仿真 |
3.2.1 串扰的成因及分类 |
3.2.2 串扰的仿真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4 基于信号完整性分析的辅助变流器控制系统的板级实现 |
4.1 PCB的全局仿真 |
4.2 PCB上典型网络的仿真与测试 |
4.2.1 MIXB板中DSP时钟电路的仿真与测试 |
4.2.2 ONDX板中驱动脉冲发生电路的仿真与测试 |
4.3 本章小结 |
5 电力机车辅助变流器控制系统的现场试验 |
5.1 电力机车辅助变流器控制系统的低压试验 |
5.2 电力机车辅助变流器系统的高压试验 |
5.3 本章小结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7)关于太中银线路HXD1型机车空转抑制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历史背景 |
1.1.1 目前太原机务段配属HXD1型机车交路情况 |
1.1.2 深度国产化机车HXD1型(新八轴)机车的诞生 |
1.2 机车黏着控制研究现状 |
1.3 课题的研究意义 |
1.4 课题的研究目标 |
1.5 课题研究的难点 |
2 HXD1型机车牵引传动及特性 |
2.1 牵引电路 |
2.1.1 网侧电路 |
2.1.2 整流电路 |
2.1.3 中间直流回路 |
2.1.4 逆变电路 |
2.1.5 保护电路 |
2.2 牵引控制单元(TCU) |
2.2.1 TCU控制原理 |
2.2.2 TCU的功能特点 |
2.3 牵引驱动系统 |
2.4 机车特性 |
2.4.1 牵引力特性 |
2.4.2 再生制动特性 |
3 机车空转 |
3.1 空转相关力学 |
3.1.1 轮周牵引力 |
3.1.2 蠕滑 |
3.1.3 黏着力 |
3.1.4 机车阻力 |
3.2 机车空转的本质原因 |
3.3 空转的判断依据 |
3.3.1 蠕滑率判据 |
3.3.2 速度差判据 |
3.3.3 加速度判据 |
3.3.4 加速度微分判据 |
3.3.5 电流差判据 |
3.4 机车黏着控制 |
3.4.1 黏着控制的必要性 |
3.4.2 黏着控制的实质 |
3.4.3 黏着控制的目的 |
3.4.4 黏着控制分类 |
3.4.5 黏着控制方法 |
3.5 影响机车黏着的因素 |
3.5.1 轨表面状态 |
3.5.2 轮轨材质的影响 |
3.5.3 机车轴重的影响 |
3.5.4 线路条件 |
3.5.5 列车速度 |
3.6 空转的危害 |
3.7 如何抑制空转 |
3.7.1 TCU黏着控制抑制空转 |
3.7.2 撒砂抑制 |
3.8 几种车型空转情况 |
3.8.1 HXD3C机车空转情况 |
3.8.2 SS4型机车空转保护情况 |
4 HXD1型机车实际空转实例 |
4.1 空转坡停基本情况 |
4.2 空转坡停运行线路分析 |
4.2.1 汾阳-褚家沟(上行)线路条件 |
4.2.2 吕梁-吴城(下行)线路条件 |
4.3 坡停时机车砂管下砂情况 |
4.4 机车网络数据分析情况 |
4.4.1 HXD1-1438机车坡停数据 |
4.4.2 HXD1-1440机车坡停数据 |
4.4.3 HXD1-1427机车坡停数据 |
4.4.4 分析数据初步结果 |
4.5 机车故障对比分析表 |
5 黏着程序分析 |
5.1 机车B1版本黏着程序 |
5.1.1 速度差保护策略 |
5.1.2 加速度保护策略 |
5.2 机车B2版本黏着程序 |
5.3 机车B2版本黏着程序优化后效果 |
5.3.1 对比试验 |
5.3.2 瞬态控制效果对比 |
5.3.3 稳态控制效果对比 |
5.4 本章小结 |
6 机车撒砂系统分析 |
6.1 TQS1撒砂器改进型介绍 |
6.1.1 撒砂工作原理 |
6.1.2 性能参数 |
6.1.3 故障排除 |
6.2 运行中砂阀出现的一些问题 |
7 乘务员操纵分析 |
7.1 乘务员操纵微机界面 |
7.2 空转严重后是否需要退级 |
7.2.1 建立模型分析是否退级位 |
7.2.2 如何退级位 |
8 针对空转所采取的措施 |
8.1 机车黏着程序排查 |
8.2 普查整治撒砂系统 |
8.3 优化操纵 |
9 后续试验及追踪情况 |
9.1 后续机车试验数据 |
9.2 持续追踪情况 |
10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8)HXD3交流传动货运电力机车的辅助电路系统的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HXD3电力机车项目介绍 |
1.1 前言 |
1.2 HXD3电力机车的项目概况 |
1.3 HXD3电力机车的技术特点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HXD3电力机车的概述 |
2.1 HXD3电力机车的总体 |
2.2 机车技术特点 |
2.3 机车的主要技术参数 |
2.3.1 工作电源 |
2.3.2 牵引性能参数 |
2.3.3 动力制动性能参数 |
2.3.4 主要结构尺寸 |
2.3.5 功率因数 |
2.3.6 等效干扰电流(JP) |
2.3.7 机车效率 |
2.3.8 机车采用微机控制 |
2.3.9 机车动力学性能 |
2.3.10 制动距离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HXD3电力机车辅助电路的主要技术参数 |
3.1 引言 |
3.2 辅助电路系统的构成及特点 |
3.2.1 交直传动机车的传统辅助系统 |
3.2.2 HXD3型交流传动货运电力机车的辅助变流系统及其供电电路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各种电力机车的辅助电源系统比较 |
4.1 引言 |
4.2 三相交流辅助电源系统 |
4.2.1 交—直—交型辅助变流器 |
4.2.2 直-交型辅助变流器系统 |
4.2.3 直流电源系统 |
4.2.4 其他系统 |
4.2.5 几种典型机车的辅助电源系统比较 |
4.2.6 结论 |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9)交流电力机车牵引传动系统的保护分析和总结(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1.3.1 牵引设备保护 |
1.3.2 网侧电源保护 |
第2章 牵引传动系统保护分析 |
2.1 受电弓保护分析 |
2.1.1 升、降弓时间保护 |
2.1.2 受电弓气路风压保护 |
2.2 主变压器保护分析 |
2.2.1 主变压器温度保护 |
2.2.2 主变压器油箱压力释放保护 |
2.3 牵引变流器保护分析 |
2.3.1 直流环节接地检测 |
2.3.2 短路放电装置 |
2.3.3 牵引变流器冷却循环保护 |
2.3.4 牵引变流器其他保护 |
2.4 牵引电机保护分析 |
2.4.1 牵引电机温度保护 |
2.4.2 牵引电机速度保护 |
2.5 辅助变压器保护分析 |
2.6 主断路器保护分析 |
2.6.1 主断路器卡合故障 |
2.6.2 主断路器卡分故障 |
2.7 其他保护分析 |
2.7.1 紧急按钮 |
2.7.2 车长阀和断钩保护 |
2.7.3 惩罚制动 |
2.7.4 控制电路、辅助电路接地 |
第3章 网侧电源保护分析 |
3.1 网压保护 |
3.1.1 过压保护及整定值 |
3.1.2 欠压保护及整定值 |
3.2 原边电流保护 |
3.2.1 电流差保护及整定值 |
3.2.2 过电流保护及其整定值 |
3.2.3 瞬时过电流保护及其整定值 |
3.2.4 主断路器失效保护 |
第4章 HXD1型电力机车例行保护试验 |
4.1 机车保护试验原理 |
4.2 机车保护试验 |
4.2.1 网压保护试验 |
4.2.2 网侧电流保护试验 |
4.2.3 变压器保护及冷却塔水位保护试验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10)HXD1C型电力机车高次谐波问题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本文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2章 天水-兰州-嘉峪关区段机车配置及运用情况 |
2.1 天水-兰州-嘉峪关区段机车配置 |
2.2 HXD1C型电力机车牵引性能 |
2.3 交直流传动电力机车牵引性能 |
2.3.1 SS3型4000系电力机车的牵引性能 |
2.3.2 SS7E型电力机车的牵引性能 |
2.4 HXD1C型机车使用区段牵引定数及线路坡道情况 |
2.4.1 陇海线兰州-天水牵引区段 |
2.4.2 兰新线兰州-嘉峪关牵引区段 |
第3章 HXD1C型机车使用区段的谐波危害情况 |
3.1 机车牵引力波动造成列车途停 |
3.2 网压波动影响机车运用 |
3.3 机车故障调查 |
第4章 牵引试验和采集数据 |
4.1 交流传动机车试验安排 |
4.1.1 正常试验及组织 |
4.1.2 非正常情况组织预案 |
4.1.3 牵引试验情况 |
4.2 交-直流传动机车试验情况 |
4.2.1 交-直流传动机车试验安排 |
4.2.2 交-直流传动机车试验情况 |
4.2.3 数据分析 |
4.3 牵引网压的品质 |
4.4 牵引力波动 |
第5章 和谐型交流传机车产生谐波的原因分析 |
5.1 谐振机理及分析方法 |
5.2 牵引供电系统谐振机理与分析 |
5.3 和谐型交流传动机车谐波产生分析 |
5.3.1 交流传动机车PWM变流器的原理 |
5.3.2 交流传动机车变流器谐波分析 |
5.4 谐波产生的影响 |
第6章 谐波治理措施及建议方案 |
6.1 谐波谐振抑制 |
6.1.1 抑制谐波的临时性措施 |
6.1.2 谐波谐振抑制的技术措施 |
6.2 减少交流传动机车的谐波干扰 |
6.3 交-直流传动机车阻容吸收装置及供电柜改造方案 |
6.3.1 SS7C型机车 |
6.3.2 SS7E型机车 |
6.4 抑制机车谐振型过电压 |
6.5 合理配置机车的配属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四、8K型电力机车高压电压互感器的国产化设计(论文参考文献)
- [1]8K型电力机车高压电压互感器的国产化设计[J]. 孙新贤. 机车电传动, 1996(01)
- [2]我国铁路运输业产业创新系统模式及创新因素研究[D]. 陈政. 河北工业大学, 2013(03)
- [3]电力机车高压电气系统过电压防护方案研究[D]. 贾岩鑫. 北京交通大学, 2016(01)
- [4]电气化列车辅助供电系统不断电技术研究[D]. 马浩宇. 北京交通大学, 2014(07)
- [5]基于HXD2型电力机车操作过电压分析及抑制研究[D]. 彭少泽. 西南交通大学, 2016(05)
- [6]电力机车辅助变流器控制系统设计及信号完整性分析[D]. 李哲. 北京交通大学, 2013(S2)
- [7]关于太中银线路HXD1型机车空转抑制分析[D]. 王晓栋.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 2020(01)
- [8]HXD3交流传动货运电力机车的辅助电路系统的分析研究[D]. 李玥珩. 大连交通大学, 2010(02)
- [9]交流电力机车牵引传动系统的保护分析和总结[D]. 郭晓鹏. 西南交通大学, 2013(10)
- [10]HXD1C型电力机车高次谐波问题的研究[D]. 朱广. 西南交通大学, 201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