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校膳食服务的商品属性初探(论文文献综述)
邹齐[1](2021)在《良品铺子食品包装中商业插画的设计与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潘佳欣[2](2021)在《我国0到3岁儿童托育服务中政府责任变迁研究 ——基于建国以来相关政策的文本分析》文中研究说明
罗紫薇[3](2021)在《基于文献计量分析和问卷调查对我国果蔬采后科研与技术的进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采后实现了果蔬产品从初级原料到高档商品的转变。作为连接生产和销售的中间环节,采后增加了农产品的附加值,影响到果蔬的质量安全,是实现果蔬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环节之一,是确保我国从“园艺大国”顺利迈进“园艺强国”的历史进程中必须加强弥补的产业短板。结合当前我国果蔬采后生产中遇到的重大问题和迫切的技术需求调研,全面梳理果蔬采后领域近40年基础科学研究的进展,旨在为我国果蔬产业面向新时代的科研布局和发展规划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方法】论文基于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1981-2020年水果和蔬菜采后领域文献,使用战略咨询智能支持系统1.0版对年度的文献发表数量、各国发文情况以及发表论文的期刊进行定量分析;使用Cite Space 5.7.R2软件进行学科领域共现分析、文献共被引分析和特征词共现分析,全面梳理水果和蔬菜采后领域科技论文的发展态势。依托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中设立园艺采后生产岗位的七种水果产业(柑橘、梨、荔枝龙眼、苹果、葡萄、桃和香蕉)、三类蔬菜产业(大宗蔬菜、马铃薯和食用菌)和两类粮食产业(木薯和甘薯)对采后生产中的产业问题和需求进行了调研和分析。【结果】(1)水果采后文献计量分析结果。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1981-2020年40年间收录水果采后领域文献共18,472篇,年发文量呈逐年稳定增长趋势。近5年发文量排名前5的国家分别为中国、美国、巴西、西班牙和意大利,在其他四国近5年发文量基本保持不变的情况下,中国发文量呈持续增加趋势,到2020年,发文量为第二名美国的近3.2倍。近5年来,水果采后领域文章主要发表在Postharvest Biology and Technology,Scientia Horticulturae,Food Chemistry,Journal of the Science of Food and Agriculture和Journal of Food Processing and Preservation这5份期刊上,发文量占据了近5年总发文量的23%。当前水果采后基础研究呈现出跨学科整合的趋势,以农学、园艺学、植物科学和食品科学与技术等学科为知识基础,逐渐引入如工程学、计算机科学、环境科学、材料科学、高分子科学等其他领域学科知识,水果采后正在成为一门多学科知识相融合的研究内容极为丰富的学科领域。早在1981-2000年间,水果采后领域的研究框架已形成。基础研究涉及果实采后生理变化的研究、果实采后生理失调的机理研究及其防控、果实采后病害的机理研究及其防控和果实采后商品化处理。近年来的研究热点为无损检测,果实抗性诱导,以拮抗菌和植物激素为代表的生物防控,可食性涂膜,以及通过环境条件调控维持果实采后品质的物理处理方法。(2)蔬菜采后文献计量分析结果。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1981-2020年40年间收录蔬菜采后领域文献共3,877篇,年发文量呈逐年稳定增长趋势。近5年发文量排名前6的国家分别为中国、美国、意大利、西班牙、韩国和印度,除中国的发文量在近5年有较大变化外,从不足40篇到超过100篇,其余五个国家近5年的科技论文数量增幅不大,美国年发文量维持在40篇左右,其余四个国家发文量在20篇左右波动。近10年,蔬菜采后领域文章主要发表在Postharvest Biology and Technology,Journal of Food Processing and Preservation,Lwt-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Food Chemistry和Scientia Horticulturae这5份期刊上,其中Postharvest Biology and Technology的发文量占比达到近10%,远高于其他期刊。同水果采后领域类似,蔬菜采后领域的基础研究也呈现出跨学科整合的趋势,基础研究围绕着蔬菜采后生理、品质提升和货架期延长的采后处理方法的探索在展开。近年来的研究热点为抗氧化物质、食源性病原菌、精油、可食性涂膜和短波紫外线。(3)水果和蔬菜采后文献计量分析共性结果。近年来水果和蔬菜采后领域的研究热点从传统的采后生理学转向分子生物学和组学研究,侧重对果蔬采后品质变化的机理解析。社会对食品安全问题和企业运营成本问题的关注,则促使采后基础研究朝着绿色化、机械化、自动化以及智能化的方向深入。(4)我国主要水果和蔬菜作物采后问卷调查分析结果。调查结果表明,我国水果采后和蔬菜采后产业的问题和需求都极为相似,包括产品保鲜和冷藏冷链技术不成熟、冷链运输运力不足、专业技术人才缺乏、土地和资金不足、贮藏智能化管理系统与装备依赖进口、精深加工水平较低以及环保治理压力大。【结论】(1)对比文献计量和问卷调查结果,可知我国果蔬采后基础研究与产业需求存在不相适应的情况,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有四点:第一,基础研究成果应用于产业需要时间;第二,学科交叉融合程度需进一步发展,除了不同专业间的合作外,研究人员本身也需要熟练掌握多学科知识;第三,研究范式有待变革,基础研究应从单一环节研究视角发展为全产业链研究视角,并充分利用大数据实现定量预测和人工智能;第四,产学研结合不紧密,研究缺乏系统性,导致各高校和科研院所间的研究成果彼此存在冗余、衔接性差的情况,致使基础研究成果的集成和产业化应用难以实现。(2)未来果蔬采后基础研究的发展趋势为:第一,前沿生命科学技术与传统技术相融合,全面系统解析果蔬采后生命活动规律及调控机制;第二,工程技术、信息科学、材料科学等学科知识的重要性和占比进一步提高,实现果蔬采后全程信息化和机械化管理;第三,系统研究适应特定环境条件和作物品种的采后处理方式,基础研究逐渐成体系并与产业需求配套;第四,大力研发绿色高效的冷链储运技术和采后处理技术,实现全程冷链并形成采后处理标准规范。
包鹏程[4](2020)在《商业健身俱乐部智能化的利弊分析》文中认为互联网、智能技术改变了人们参加体育锻炼的方式,商业健身俱乐部借助科技的力量,走智能化发展之路,形成了智能健身模式,各种健身APP、健身穿戴、互联网健身房应运而生。本文的研究目的是分析商业健身俱乐部智能化的利弊,对商业健身俱乐部智能化的优势益处进行总结升华,形成可推广借鉴的经验理论,对存在的弊端提出可应对的发展策略,以期能够帮助商业健身俱乐部更好地实现发展升级。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实地考察法、案例分析法等研究方法,研究分析了商业健身俱乐部智能化的利弊,得出以下结论:(1)商业健身俱乐部智能化是指商业健身俱乐部利用智能化的信息技术与运营管理、会员服务等实际应用相结合,通过智能硬件、软件设施的投入,联合周边产业共同发展,致力于拓宽完善服务项目、增强俱乐部的管理水平、降低综合运营成本、促进俱乐部的营销推广、获得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最终促进健身行业的整体升级发展。(2)通过分析,智能设备潜在的不可靠性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商业健身俱乐部智能化发展;智能化销售模式在价格和教练信息上实现了公开化,在行业竞争中存在一定的劣势;智能化管理强调被管理者的能动性,与会员希望被督促、被服务的现状所违背。
殷睿鹃[5](2020)在《K市网络餐饮食品安全监管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互联网+”行业的迅猛发展,给传统餐饮行业注入了新的生机,网络餐饮应运而生,并因其方便快捷、选择自由的特点受到广大消费者的欢迎和喜爱。但是,由于互联网的虚拟性和隐蔽性,以及产业链条的延伸,使得食品安全风险随之增大。目前,我国政府已逐步重视及强化对网络餐饮食品安全的监管工作,但仍然存在监管对象难以准确掌握、平台入驻商家资质乱象、监管机构监管不到位、社会监督缺位等问题。加强对网络餐饮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研究对于保障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推动网络餐饮行业健康发展,提升网络餐饮食品安全监管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通过文献研究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据分析法、归纳总结法,以K市为例,归纳网络餐饮行业的运行现状,研究网络餐饮食品安全监管的机构设置、运行机制及监管措施,发现网络餐饮食品安全监管中出现的问题并分析原因。本文研究以为,由于网络餐饮服务的虚拟性、隐蔽性等特点,消费者对经营者的经营场所、餐饮加工过程无从知晓,同时第三方平台未履行相关职责,监管部门“质”“量”薄弱,社会共治合力未形成,给网络餐饮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带来很大挑战。因而,基于市场失灵理论、社会治理理论及企业社会责任理论,提出完善网络餐饮食品安全监管的对策和建议:建立全过程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强化网络餐饮第三方平台“类监管”义务;提升网络餐饮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建设;健全网络餐饮食品安全监管社会共治体系。以期能够对我国网络餐饮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发展提供相关思考,促进我国网络餐饮食品安全水平的提升。
高宏[6](2020)在《福建省高校后勤餐饮社会化改革研究 ——以Z高校为例》文中提出
潘德鑫[7](2020)在《CPT公司运动营养品牌产品营销战略研究》文中指出
向雁[8](2020)在《东北地区水—耕地—粮食关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粮食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基础,水和耕地是支撑粮食生产最重要的资源。东北地区是我国的粮食主产区,也是种植结构优化的重点区域,研究其水-耕地-粮食关联关系,对促进区域粮食可持续生产与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运用1990-2017年时序数据和GIS空间分析方法,剖析了东北地区水、耕地和粮食时空变化态势;利用LMDI、虚拟耕地、综合灌溉定额等方法探讨了粮食生产与耕地、水资源利用的关联关系;构建了水-耕地-粮食关联模型(WLF),阐明了三者的关联状况;建立了LSTM模型,预测了水-耕地-粮食生产的变化趋势;最后提出了相应调控策略。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诊断了东北地区水、耕地、粮食的基本态势和时空演变特征。水资源总量和人均水资源偏少,地下水供水比例及灌溉用水占比偏高,水资源总量与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的空间分布错位,三大平原地区的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普遍偏高。1996年以来耕地面积总体呈减少趋势,减少耕地去向由生态用地为主,转变为建设用地为主,增加耕地来源以林地、草地等生态用地为主,形成了“建设用地占用耕地,耕地占用生态用地”占补格局;耕地利用结构主要变化方向为旱地向水田转化,水田面积及占比上升。1990-2017年粮食播种面积增加909.82万hm2;水稻和玉米面积占比分别上升11.09个和14.00个百分点,大豆、小麦、杂粮分别下降3.16个、13.42个、8.51个百分点。水稻生产向三江和松嫩平原地区聚集,玉米生产在中部至南部地区发展较快。(2)剖析了东北地区水、耕地、粮食二元关联关系。粮食-耕地关联分析表明,粮食生产中的低产作物转向高产作物,粮食虚拟耕地含量呈下降趋势,由1990年的0.24 hm2/t降至2017年的0.17 hm2/t,粮食种植结构向节地方向发展。粮食-水关联分析表明,水稻面积占比上升,旱地作物面积占比下降,粮食综合灌溉定额呈上升趋势,由1990年的1838.30 m3/hm2增至2017年的2192.52 m3/hm2,粮食种植结构向耗水型方向发展。水土匹配分析表明,基于水资源自然本底和用水总量控制指标的两种水土资源匹配状况差距较大。(3)建立了水-耕地-粮食关联模型(WLF),测算了四种情境下的关联关系。基于粮食生产用地总面积,无论在水资源本底情境,还是在用水总量控制情境下的水-耕地-粮食关联关系,省域尺度均处于不平衡状态,并且均缺水;地市级尺度,两种情境下分别有87.96%和82.41%的地市处于不平衡状态,主要为缺水状态。表明将全部耕地发展为灌溉耕地是不现实的。基于粮食生产现有灌溉耕地面积,无论在水资源本底情境,还是在用水总量控制情境下的水-耕地-粮食关联关系,省级尺度均处于平衡状态,说明在不增加灌溉面积情况下,水-耕地-粮食关联关系是平衡的;地市级尺度,两种情境下分别有47.22%和44.44%的地市处于水多地少状态,说明还有一定的增加灌溉面积的潜力。水多地少区域主要集中于山区,可采取水权流转方式实现山区与平原地区的区域均衡。(4)构建了水-耕地-粮食的LSTM综合预测模型,预测了未来三者关联状况,提出了相应调控策略。结果表明,到2030年,在灌溉用水总量控制情境下,基于粮食生产用地总面积,水-耕地-粮食关联关系总体将仍处于缺水状态;基于粮食灌溉耕地面积,吉林省和辽宁省水-耕地-粮食关联关系总体将继续保持平衡状态,黑龙江省将变为轻度缺水状态。耕地资源、水资源、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灌溉定额等因素对水-耕地-粮食关联具有直接的影响,针对各地市水-耕地-粮食关联特点,优化粮食种植结构和水土资源配置,是改善水-耕地-粮食关联关系的有效手段。创新点:(1)构建了水-耕地-粮食关联模型,评价水、耕地与粮食生产的适宜和满足程度;(2)建立了水-耕地-粮食的LSTM综合预测模型,提高了预测精度;(3)揭示了东北地区粮食结构调整与水、耕地资源的关系,提出精准调控策略。
白华康[9](2020)在《民国时期新闻专业大学生的校园生活(1921-1937)》文中研究表明20世纪20-30年代,随着中国报界的职业化进程,中国高等新闻教育逐渐步入正轨。在各大院校中,新闻学子开始崭露头角。本文在新闻职业化的视野下,通过考察新闻专业学生的校园学习和生活,以研究民国新闻教育的情况及新闻思想的发展脉络,兼及当时的学生运动和社会思潮。在20世纪20年代新闻专业主义发展和30年代“国难”背景下,新闻学子在校园内接受“通才”教育,广泛地涉猎其他人文和社会科学领域的基础知识。同时,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理念下,一方面,成为新闻批评者,结合自身的理论学习和实习见闻,在各种刊物上发表对于国内报纸改良的意见。另一方面,注重实践,在校内,编辑出版实习报刊,剪报、校对、采访、写作、编辑、排版以及广告、发行,甚至售卖均由学生担任。在校外,或作为社会报刊的实习记者、特聘记者,或采写校园新闻向报社杂志投稿。新闻学子在校园内的着装、言谈和生活方式受记者职业文化影响,男生往往着笔挺的西装,而女生则倾向于干练简洁的穿搭。学生们热衷体育活动,积极锻炼身体,常参加各类比赛和运动会,主要也源于新闻界对外勤记者的身体要求,以及报纸对体育新闻的重视。新闻学子大多有上进心且自律,校园生活大部分时间在图书馆和新闻研究室度过,课外娱乐则以散步和郊游为主。尤其在30年代国难背景下,不少新闻学子开始追求简朴刻苦的生活。新闻学子虽身处象牙之塔内,而新闻专业的实践性质,则要求他们走向十字街头。除了遵循实习要求参与社会新闻生产外,在20世纪30年代“国难”背景下,新闻系学生充分发挥消息灵通、编辑校园刊物的优势,冲破政府新闻封锁,利用校园刊物参与“国难”问题讨论,支援抗战前线,进行抗日宣传。其中,以燕京大学新闻学子领导“一二·九”学生运动最为突出。
韩飞[10](2020)在《水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属性的消费者偏好研究 ——以南美白对虾为例》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我国动物性食物消费模式发生从以畜禽肉类为主向以鱼虾类水产品为主转变,水产品质量安全在城乡居民食品消费中的重要程度日渐突出;全面客观科学地分析我国水产品质量安全的现实状况、剖析消费者食品安全需求状况,对保障水产品消费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水产品安全治理中的消费者安全属性偏好为研究对象,以南美白对虾为例,尝试性地将选择实验方法与广义混合logit模型相结合,把选择实验中的属性非参与问题纳入研究,探讨消费者对多种水产品安全属性的偏好、支付意愿及重点属性间的交互效应。全文包括如下三部分内容:(1)运用属性非参与方法研究多种安全属性间的关系,探究“信息过载”现象;(2)运用基于是否提供知识的选择实验研究消费者对有机标签和可追溯信息属性的边际支付意愿,和属性间的交互作用,以及初步探究信息的福利效应;(3)提出完善我国涉水产品市场体系的政策建议。全文共分7章:第1章和第2章是导论和研究综述部分。主要交代了该研究的背景和意义、研究的方法、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框架,对本研究对象水产品、水产品质量安全等概念进行界定。综述部分系统地对消费者对水产品等食品质量安全相关的属性偏好的国内外研究进展进行了回顾与评述。第3章到第6章是实验设计和实证研究部分。实验设计和数据搜集部分,主要交代了实验设计与数据搜集的依据、信息处理情况、样本个体特征描述。消费者的南美白对虾安全风险感知与水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属性认知评价部分,基于搜集数据的清洗和描述统计,给出了消费者南美白对虾的购买经验与频率、购买场所、风险感知等信息,以及有机食品标志、可追溯信息标志、和其他常见水产品安全信息属性的消费者认知评价情况。之后,通过广义混合Logit模型进行消费者偏好和支付意愿估计,分析信息价值。第7章是结论和政策建议部分。运用广义混合Logit模型对消费者南美白对虾消费行为的分析研究表明:消费者对于单项属性的支付意愿和商品总支付意愿(WTP)都存在显着差别,在大多数情况下随着被忽视属性的重新加入,总支付意愿会上升,变化主要由选择任务的复杂度差异和“晕轮效应”驱动。然而,重新加入不同非参与属性对于不同子样本的WTP的影响存在显着差异,但这些属性都能带来WTP溢价;重点关注有机认证和可追溯信息属性后发现,相较常规南美白对虾,消费者更加偏好带有有机标签和/或可追溯信息标签的南美白对虾产品;知识介绍可以普遍提高消费者对有机标签和可追溯信息的支付意愿、且削弱了有机标签与可追溯信息之间的互补关系,甚至使得欧盟有机标签属性和可追溯信息属性之间的互补关系转变为替代关系;在中国市场引入欧盟有机认证,消费者剩余将平均上升4.48%~6.48%。本文的研究结论,为我国政府的相关有机标签管理和可追溯信息体系建设、以及其他安全认证体系建设提供建议,同时也为水产品供应商和认证服务商的经营决策提供参考。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以下三点:(1)基于属性非参与的视角设计两轮选择实验研究非参与属性对消费者水产品偏好和总支付意愿的影响;(2)研究了水产品安全认证标签中有机认证和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中可追溯信息的交互作用,兼顾国际视角和中国特色;(3)尝试性地设计了信息处理组和对照组,考察信息价值,并进行简单的福利分析,研究提供相关信息对社会总体福利的影响。
二、高校膳食服务的商品属性初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校膳食服务的商品属性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3)基于文献计量分析和问卷调查对我国果蔬采后科研与技术的进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表 |
1.前言 |
1.1.研究问题的由来 |
1.2.文献综述 |
1.2.1.农业领域文献计量分析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2.果蔬采后领域产业调查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研究目的与意义 |
2.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文献计量分析对象与方法 |
2.1.1.分析对象 |
2.1.2.数据获取 |
2.1.3.分析工具 |
2.1.4.分析方法 |
2.2.产业调查的对象与方法 |
3.结果与分析 |
3.1.全球水果采后领域基础研究态势分析 |
3.1.1.1981-2020年发文量分析 |
3.1.2.1981-2020年不同国家发文量分析 |
3.1.3.1981-2020年期刊分析 |
3.1.4.1981-2020年学科共现分析 |
3.1.5.1981-2020年文献共被引分析和聚类分析 |
3.2.全球蔬菜采后领域基础研究态势分析 |
3.2.1.1981-2020年发文量分析 |
3.2.2.1981-2020年不同国家发文量分析 |
3.2.3.1981-2020年期刊分析 |
3.2.4.1981-2020年学科共现分析 |
3.2.5.1981-2020年文献共被引分析和聚类分析 |
3.3.我国主要水果作物采后问卷调查结果 |
3.4.我国主要蔬菜作物采后问卷调查结果 |
4.讨论 |
4.1.水果采后和蔬菜采后基础研究的异同 |
4.1.1.水果采后和蔬菜采后基础研究的相同点 |
4.1.2.水果采后和蔬菜采后基础研究的不同点 |
4.2.果蔬采后研究的历史变迁 |
4.3.我国果蔬产业采后生产发展需求 |
4.4.果蔬采后基础研究与产业需求的适应性评价 |
4.5.果蔬采后基础研究与产业需求不相适应的原因分析 |
5.果蔬采后基础研究发展趋势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我国果蔬采后产业调查问卷 |
附录B 水果采后产业主要问题和技术需求结果汇总 |
附录C 蔬菜采后产业主要问题和技术需求结果汇总 |
致谢 |
(4)商业健身俱乐部智能化的利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背景 |
1.2 选题目的 |
1.3 选题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实践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关于商业健身俱乐部定义的研究 |
2.2 关于商业健身俱乐部发展历程的研究 |
2.3 关于商业健身俱乐部管理现状的研究 |
2.4 关于智能化商业健身俱乐部的研究 |
2.5 研究评述 |
2.6 相关概念界定 |
2.6.1 智能化 |
2.6.2 商业健身俱乐部智能化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案例分析法 |
3.2.3 访谈法 |
3.2.4 实地考察法 |
4 结果与分析 |
4.0 商业健身俱乐部智能化的发展概述 |
4.1 商业健身俱乐部智能化的内涵和主要特征 |
4.1.1 商业健身俱乐部智能化的内涵 |
4.1.2 商业健身俱乐部智能化的主要特征 |
4.2 商业健身俱乐部智能化的商业模式分析 |
4.2.1 O2O平台模式 |
4.2.2 扁平化管理模式 |
4.2.3 连锁式扩张模式 |
4.3 商业健身俱乐部智能化的用户评价分析 |
4.4 商业健身俱乐部智能化的用户需求分析 |
4.5 商业健身俱乐部智能化的优势分析 |
4.5.1 智能化设备的使用,使得健身更加科学。 |
4.5.2 智能化销售模式适应消费者购买行为模式。 |
4.5.3 智能化的管理模式,降低了运营成本。 |
4.5.4 线上线下全方位服务,丰富了体验感。 |
4.5.5 智能化商业模式,有利于连锁式扩张 |
4.6 商业健身俱乐部智能化的弊端分析 |
4.6.1 智能设备潜在的不可靠性 |
4.6.2 智能化销售影响了业绩的产出 |
4.6.3 智能化会员管理实际操作难度大 |
4.7 商业健身俱乐部智能化的优化策略分析 |
4.7.1 智能化模式下的升级策略 |
4.7.2 传统模式下的转型策略 |
4.8 案例分析——乐刻运动 |
4.8.1 乐刻运动成立的原因 |
4.8.2 乐刻运动的发展概况 |
4.8.3 乐刻运动与其他商业健身俱乐部对比 |
4.8.4 乐刻运动运营方式分析 |
4.8.5 乐刻运动商业模式分析 |
4.8.6 产品课程分析 |
4.8.7 管理结构分析 |
5.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件1 访谈提纲(从业者) |
附件2 访谈提纲(会员) |
致谢 |
(5)K市网络餐饮食品安全监管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
(一) 研究背景 |
(二) 研究意义 |
二、研究综述 |
(一)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
(二)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
三、研究方法 |
(一) 文献研究法 |
(二) 访谈法 |
(三) 问卷调查法 |
(四) 数据分析法 |
(五) 归纳总结法 |
四、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图 |
(一) 研究内容 |
(二) 技术路线图 |
五、创新与不足 |
第一章 基本概念与相关理论 |
一、基本概念 |
(一) 食品安全 |
(二) 网络餐饮 |
(三) 网络餐饮食品安全 |
(四) 网络餐饮食品安全监管 |
二、相关理论 |
(一) 市场失灵理论 |
(二) 社会治理理论 |
(三) 企业社会责任理论 |
第二章 K市网络餐饮食品安全监管现状分析 |
一、K市网络餐饮行业运行现状分析 |
(一) 网络餐饮行业发展概况 |
(二) 网络餐饮行业调查情况 |
二、K市网络餐饮食品安全监管现状分析 |
(一) 网络餐饮食品安全监管的机构设置 |
(二) 网络餐饮食品安全监管的运行机制 |
(三) 网络餐饮食品安全监管的具体措施 |
第三章 K市网络餐饮食品安全监管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
一、K市网络餐饮食品安全监管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一) 监管对象难以准确掌握 |
(二) 平台入驻商家资质乱象 |
(三) 监管机构监管不到位 |
(四) 社会监督缺位 |
二、K市网络餐饮食品安全监管存在问题原因分析 |
(一) 监管对象虚拟性、隐蔽性较强 |
(二) 第三方平台未履行相关职责 |
(三) 监管队伍“质”“量”薄弱 |
(四) 社会公众参与度偏低,暂未形成社会共治合力 |
第四章 国内外网络餐饮食品安全监管的经验与启示 |
一、国内网络餐饮食品安全监管的经验 |
(一) 北京:推进平台规范化管理,创新食品安全检测技术 |
(二) 上海:首创共享监管数据,建立食品吹哨人制度 |
二、国外网络餐饮食品安全监管的经验 |
(一) 美国:三把“利剑”保障食品安全 |
(二) 欧盟:“食品溯源、违法重罚”效果显着 |
三、国内外网络餐饮食品安全监管的启示 |
第五章 完善K市网络餐饮食品安全监管的对策建议 |
一、建立全过程食品安全管理体系 |
(一) 严格准入许可,落实事前监管 |
(二) 强化日常检查,保障食品原料质量 |
(三) 推进“互联网+明厨亮灶”,扩展监管覆盖面 |
(四) 严控配送风险,提升过程安全 |
二、强化网络餐饮第三方平台“类监管”义务 |
(一) 落实第三方平台主体义务,提升企业社会责任 |
(二) 推动平台数据共享,实现政企联动监测 |
(三) 优化平台信用评价体系,营造良好消费环境 |
三、提升网络餐饮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建设 |
(一) 加强K市网络餐饮食品安全监管力量 |
(二) 加大K市网络餐饮食品安全监管力度 |
四、健全网络餐饮食品安全监管社会共治体系 |
(一) 调动消费者与内部员工积极性,提升社会公众监督能力 |
(二) 发挥新闻媒体作用,强化社会舆论监督 |
(三) 引导建立行业协会,加强商家自律管理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8)东北地区水—耕地—粮食关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水-耕地-粮食安全是全球可持续发展急需解决的现实问题 |
1.1.2 我国水-耕地-粮食安全出现新的挑战 |
1.1.3 东北地区面临新一轮粮食生产及种植结构调整的压力较为突出 |
1.2 研究意义 |
1.2.1 为水土资源匹配以及水土粮的关联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
1.2.2 为相关部门提供“控”与“调”的决策参考 |
1.2.3 有助于提高公众对灌溉定额及灌溉需求的认识 |
1.2.4 有助于强化深度学习在农业领域的运用 |
1.3 研究方案 |
1.3.1 研究区域 |
1.3.2 研究目标 |
1.3.3 主要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1.4.1 多源信息复合 |
1.4.2 多模型与多指标综合 |
1.4.3 多研究尺度整合 |
1.4.4 总体研究与分类研究结合 |
1.5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水-耕地-粮食的研究进展 |
2.1 耕地利用及粮食生产研究进展 |
2.1.1 耕地数量、质量和粮食生产的表征关系 |
2.1.2 耕地数量保障范畴与目标争议 |
2.1.3 耕地利用变化研究的两大类方向 |
2.1.4 耕地的可持续生产能力 |
2.2 水资源利用及粮食生产研究进展 |
2.2.1 水资源配置思想的转变 |
2.2.2 水资源投入与粮食生产的关系 |
2.2.3 粮食生产的水资源承载力 |
2.2.4 粮食作物虚拟水与水足迹 |
2.2.5 灌溉需水量与作物需水量 |
2.2.6 灌溉与雨养的产量差距 |
2.2.7 灌溉定额与种植结构 |
2.3 水土资源匹配及粮食生产研究进展 |
2.3.1 水土资源匹配的重要性 |
2.3.2 水土资源匹配的生态学与地理学解释 |
2.3.3 水土资源匹配测算 |
2.3.4 粮食结构调整的水土资源效应 |
2.4 总结评述 |
2.4.1 粮食结构调整对不同时空尺度的耕地利用的影响研究有待加强 |
2.4.2 粮食作物结构调整对水资源利用的影响有待加强 |
2.4.3 水土资源匹配的测度存在较大差异 |
2.4.4 水-耕地-粮食三者的关联关系有待进一步探讨 |
2.4.5 耕地、水、粮食的未来情景预测方法仍有改进与丰富的空间 |
第三章 理论基础与分析概述 |
3.1 概念界定 |
3.2 理论基础 |
3.2.1 自然资源经济学理论 |
3.2.2 农业经济学理论 |
3.2.3 资源地理学理论 |
3.3 分析模型 |
3.3.1 耕地利用与粮食空间分布分析模型 |
3.3.2 耕地-粮食关联分析模型 |
3.3.3 水-粮食关联分析模型 |
3.3.4 水-耕地-粮食关联分析模型 |
3.3.5 长短期记忆模型(LSTM) |
3.4 研究区概况 |
3.4.1 地形地貌 |
3.4.2 气候特征 |
3.4.3 土壤条件 |
3.5 数据来源 |
第四章 水-耕地-粮食时序变化特征 |
4.1 耕地变化特征 |
4.1.1 耕地总量 |
4.1.2 耕地利用结构 |
4.1.3 耕地灌溉面积 |
4.1.4 耕地质量等别 |
4.2 水资源变化特征 |
4.2.1 水资源总量 |
4.2.2 供水能力 |
4.2.3 水资源开发利用率 |
4.2.4 用水量变化 |
4.2.5 用水总量控制目标 |
4.2.6 农田灌溉用水 |
4.3 粮食作物生产特征 |
4.3.1 粮食生产 |
4.3.2 水稻生产 |
4.3.3 玉米生产 |
4.3.4 小麦生产 |
4.3.5 大豆生产 |
4.3.6 杂粮生产 |
4.4 章节小结 |
第五章 水-耕地-粮食空间分布及演变特征 |
5.1 耕地空间分布及演变特征 |
5.1.1 水田与旱地的空间分布 |
5.1.2 “水改田”与“旱改水”分布区域 |
5.1.3 新增耕地来源与分布区域 |
5.1.4 减少耕地去向与分布区域 |
5.2 水资源空间分布及演变特征 |
5.2.1 水资源总量空间分布 |
5.2.2 供水量空间分布 |
5.2.3 水资源开发利用等级分区评价 |
5.2.4 水资源总量与用水量的空间匹配分布 |
5.2.5 灌溉用水量空间分布变化 |
5.3 粮食作物空间分布及演变特征 |
5.3.1 粮食生产空间自相关分析 |
5.3.2 粮食生产重心移动特征 |
5.3.3 粮食生产空间分布 |
5.3.4 各粮食作物生产空间分布 |
5.3.5 粮食种植结构空间聚类 |
5.4 章节小结 |
第六章 粮食-耕地(LF)关联研究 |
6.1 粮食生产的耕地利用效应 |
6.1.1 耕地利用效应分解因素的描述性统计 |
6.1.2 耕地利用效应分解因素的时序差异 |
6.1.3 耕地利用效应分解因素的空间分异 |
6.1.4 耕地利用效应主导因素 |
6.2 粮食生产结构对虚拟耕地的影响 |
6.2.1 粮食虚拟耕地含量时序变化特征 |
6.2.2 粮食生产变化对虚拟耕地含量时序变化的影响 |
6.2.3 粮食虚拟耕地含量空间聚类 |
6.2.4 粮食虚拟耕地含量变化幅度的空间差异 |
6.2.5 粮食生产变化对虚拟耕地含量影响的空间差异 |
6.2.6 结构及单产变化对粮食虚拟耕地含量增减变化的影响 |
6.3 章节小结 |
第七章 粮食-水(WF)关联研究 |
7.1 粮食生产结构变化对综合灌溉定额影响 |
7.1.1 粮食作物综合灌溉定额时序变化 |
7.1.2 粮食种植结构对综合灌溉定额变化影响的阶段特征 |
7.1.3 粮食综合灌溉定额空间分布 |
7.1.4 粮食综合灌溉定额变化影响因素 |
7.2 粮食生产变化对灌溉需水量变化影响 |
7.2.1 粮食作物灌溉需水量时序变化 |
7.2.2 粮食作物灌溉需水量时序变化的影响因素 |
7.2.3 粮食生产变化对需水强度的影响 |
7.2.4 粮食作物灌溉需水量空间分布 |
7.2.5 粮食作物灌溉需水量变化影响因素空间特征 |
7.2.6 粮食作物需水强度主要影响因素 |
7.3 章节小结 |
第八章 水-耕地-粮食(WLF)关联研究 |
8.1 水土资源匹配研究 |
8.1.1 粮食生产可利用水资源 |
8.1.2 粮食生产可利用耕地资源 |
8.1.3 粮食生产水土资源匹配变化 |
8.2 水-耕地-粮食关联关系研究 |
8.2.1 不同情境下水-耕地-粮食关联关系时空变化 |
8.2.2 不同情境下水-耕地-粮食关联关系变化影响因素 |
8.3 章节小结 |
第九章 未来水-耕地-粮食(WLF)关联及调控 |
9.1 预测模型构建 |
9.1.1 LSTM模型构建 |
9.1.2 对比模型构建 |
9.1.3 模型评价指标 |
9.2 粮食生产的耕地利用情况预测 |
9.2.1 耕地总面积预测 |
9.2.2 耕地复种指数变化预测 |
9.2.3 粮食面积比例变化预测 |
9.3 粮食种植结构变化预测 |
9.3.1 水稻播种面积预测 |
9.3.2 玉米播种面积预测 |
9.3.3 大豆播种面积预测 |
9.3.4 其他粮食作物播种面积预测 |
9.3.5 粮食作物种植结构预测 |
9.4 粮食生产水资源利用情况预测 |
9.4.1 粮食综合灌溉定额预测 |
9.4.2 粮食灌溉用水量预测 |
9.4.3 农田灌溉用水效率预测 |
9.4.4 灌溉耕地面积预测 |
9.5 未来水-耕地-粮食关联关系预测 |
9.6 水-耕地-粮食关联调控策略 |
9.6.1 耕地资源保护与利用 |
9.6.2 灌溉水资源管理 |
9.6.3 灌溉用水效率优化 |
9.6.4 灌溉定额管理 |
第十章 结论与讨论 |
10.1 主要结论 |
10.2 创新之处 |
10.2.1 方法创新 |
10.2.2 内容创新 |
10.2.3 实践创新 |
10.3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9)民国时期新闻专业大学生的校园生活(1921-1937)(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缘起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关于民国新闻教育的研究 |
二、从新闻职业化理路研究中国新闻教育 |
三、有关民国大学生日常生活的研究 |
第二章 高等新闻教育的兴起与发展 |
第一节 中国高等新闻教育萌芽的考证 |
一、中国报馆俱进会提议设立新闻学校的具体经过 |
二、全国报界联合会提议筹设新闻大学的详细情形 |
第二节 高等新闻教育兴起的背景 |
一、新闻事业发展的必然产物 |
二、报界对时局变动的回应 |
第三节 高等新闻教育的发展与勃兴 |
一、教会大学的“密苏里式”新闻教育 |
二、私立大学的“本土化”新闻教育 |
三、国民党的三民主义“党化”新闻教育 |
第三章 新闻专业大学生进入校园 |
第一节 招生广告:新闻学子的择校参考 |
第二节 入学考试:国文与英文的沟壑 |
一、英国文学:圣约翰大学对英文的考察方式 |
二、燕京大学全面的英语能力要求 |
三、注重国学:本国私立大学的入学考试 |
四、党义:中央政治学校必不可少的考察 |
第三节 选择新闻专业的初心 |
一、对新闻学和新闻事业的热情 |
二、对“无冕之王”虚荣的幻想 |
三、寻找安身立命的工作 |
第四章 新闻专业学生的专业课程 |
第一节 “通才”教育:培养知识广博的记者 |
一、专业知识和基础知识并重:各大学新闻系的课程设置 |
二、拓展视野:新闻界名流讲座 |
第二节 “手脑并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
一、参观报馆:详细了解报纸出版流程 |
二、经营校园媒体:将理论应用于实践 |
三、校外实习:增长报业经验 |
第三节 新闻学术研究活动 |
一、新闻学会和新闻研究室:中国新闻学术研究的摇篮 |
二、新闻讨论周和报展:新闻学子的学术实践 |
第四节 新闻系学生的对外交流 |
一、暑期参观与旅行 |
二、出国留学和交换 |
第五章 新闻专业大学生的课余生活 |
第一节 生活情况 |
一、学杂费 |
二、新闻学子的长袍、西装和制服:职业文化和校园文化的龃龉 |
三、住宿:生活条件的巨大差异 |
四、娱乐活动 |
第二节 体育运动和军事训练 |
第三节 校园社交 |
一、师生交游 |
二、志趣相投的同学 |
第六章 新闻专业学生的新闻理念 |
第一节 三民主义新闻思想 |
第二节 以自由主义新闻思想为主导 |
一、新闻专业主义 |
二、新闻的商品性和报业托拉斯讨论 |
三、大众化新闻思想 |
第三节 马克思列宁主义新闻思想的启蒙 |
第七章 从“象牙之塔”到“十字街头” |
第一节 积极参与校外新闻实践活动 |
第二节 参与“国难”问题讨论:《燕大周刊》抗日问题专号 |
一、解读日本对华新政策 |
二、对政府现行政策的强烈不满 |
三、激进的抗日救亡建言 |
第三节 同仇敌忾:全国新闻学子支援绥远抗日前线 |
一、燕大新闻系绥远前线战地调查团 |
二、全国新闻学子捐款捐物援绥 |
第四节 巨浪在未名湖畔增长:一二·九运动中的燕京新闻学子 |
一、掌握学生自治会 |
二、领导请愿游行活动 |
三、积极利用新闻报道和国际舆论 |
四、参加南下扩大宣传团 |
五、组织延安访问团 |
结语:职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双重影响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10)水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属性的消费者偏好研究 ——以南美白对虾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一、有机食品的消费者偏好 |
二、可追溯食品的消费者偏好 |
三、其他食品安全信息属性的消费者偏好 |
四、消费者偏好数据获取的主要方法 |
五、简要评析 |
第四节 研究思路、方法与主要内容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三、主要内容 |
第五节 主要的创新与不足 |
一、主要的创新 |
二、存在的不足 |
第二章 主要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第一节 主要相关概念的界定 |
一、水产品 |
二、食品安全 |
三、水产品质量安全 |
四、食品安全标签 |
五、有机(食品)认证 |
六、可追溯信息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
一、消费者决策理论 |
二、前景理论 |
三、随机效用理论 |
第三章 实验设计与数据来源 |
第一节 属性非参与的选择实验设计 |
一、属性与层级设计 |
二、实验步骤 |
三、样本选择区域与实验实施情况 |
四、样本个体特征描述 |
第二节 基于有机标签和可追溯信息的选择实验设计 |
一、属性与层级设计 |
二、实验步骤 |
三、信息处理 |
四、样本选择区域与实验实施情况 |
五、样本个体特征描述 |
第四章 消费者的南美白对虾安全风险感知与水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属性认知评价 |
第一节 消费者南美白对虾购买经验与风险感知状况 |
一、南美白对虾的购买经验与购买频率 |
二、南美白对虾的购买场所 |
三、消费者对南美白对虾安全风险感知情况 |
第二节 消费者水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属性认知评价 |
一、有机食品标志的消费者认知评价 |
二、可追溯信息标志的消费者认知评价 |
三、常见水产品(食品)安全信息属性的消费者认知与排序情况 |
第五章 消费者支付意愿的计量模型和研究假设 |
第一节 属性非参与选择实验广义混合Logit模型构建与研究假设 |
第二节 基于有机认证和可追溯信息的选择实验的广义混合Logit模型构建 |
一、模型构建 |
二、支付意愿的估计 |
第六章 消费者支付意愿的估计结果与讨论 |
第一节 属性非参与选择实验的消费者偏好和支付意愿估计结果 |
一、广义混合Logit模型的估计 |
二、WTP的估计结果 |
三、不同属性和组别间WTP的变化量 |
第二节 有机标签和可追溯信息偏好的消费者支付意愿的估计结果 |
一、广义混合Logit模型估计结果 |
二、消费者对南美白对虾的支付意愿以及知识介绍的影响 |
三、信息价值和福利分析 |
第七章 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政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A 属性非参与的选择实验问卷 |
附录B 基于有机标签和可追溯属性选择实验问卷 |
附录C 真诚沟通脚本 |
附录D 有机知识和可追溯知识的信息提示卡片 |
附录E 两个Gummel分布相减服从Logistic分布的证明 |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加的科研项目 |
致谢 |
四、高校膳食服务的商品属性初探(论文参考文献)
- [1]良品铺子食品包装中商业插画的设计与应用[D]. 邹齐. 湖北工业大学, 2021
- [2]我国0到3岁儿童托育服务中政府责任变迁研究 ——基于建国以来相关政策的文本分析[D]. 潘佳欣. 西南大学, 2021
- [3]基于文献计量分析和问卷调查对我国果蔬采后科研与技术的进展研究[D]. 罗紫薇. 华中农业大学, 2021
- [4]商业健身俱乐部智能化的利弊分析[D]. 包鹏程. 南京体育学院, 2020
- [5]K市网络餐饮食品安全监管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D]. 殷睿鹃. 苏州大学, 2020(03)
- [6]福建省高校后勤餐饮社会化改革研究 ——以Z高校为例[D]. 高宏. 福建师范大学, 2020
- [7]CPT公司运动营养品牌产品营销战略研究[D]. 潘德鑫. 天津大学, 2020
- [8]东北地区水—耕地—粮食关联研究[D]. 向雁.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0(01)
- [9]民国时期新闻专业大学生的校园生活(1921-1937)[D]. 白华康. 华东师范大学, 2020(10)
- [10]水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属性的消费者偏好研究 ——以南美白对虾为例[D]. 韩飞. 曲阜师范大学, 20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