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本和世界柔鱼乌贼渔业的现状(论文文献综述)
董恩和,杨林林[1](2021)在《全球鱿鱼渔业现状及前景展望》文中研究说明鱿鱼属于头足纲(Cephalopoda)枪形目(Teuthoidea),主要由柔鱼科(Ommastrephidae)和枪乌贼科(Loliginidae)组成,是海洋渔业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鱿鱼不仅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而且在海洋生态系统中具有重要地位,是高营养级海洋生物从初级生产者获得营养的桥梁,也是能量在海洋食物网中进行传递和转换的重要通道。概述了全球主要鱿鱼资源情况,介绍了鱿鱼渔业的捕捞方法、资源评估和资源管理现状,剖析了鱿鱼渔业与海洋生态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最后,对未来鱿鱼渔业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张琥顺,宋普庆,李渊,刘世刚,王雪华,郑进顺,林龙山[2](2021)在《东海中南部秋季游泳动物多样性及群落结构》文中提出根据2018年11月东海中南部游泳动物底拖网调查数据,对该海域游泳动物种类组成、优势种、种类多样性及群落结构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调查共捕获游泳动物181种,其中鱼类133种,甲壳类34种,头足类14种;优势种(IRI≥500)为七星底灯鱼(Benthosema pterotum)、带鱼(Trichiurus lepturus)、麦氏犀鳕(Bregmaceros mcclellandi)、龙头鱼(Harpadon nehereus)和日本发光鲷(Acropoma japonicum)。多样性指数结果显示,东海中南部海域丰度(d)的变化范围为0.37~5.94,种类多样性指数(H’)的变化范围为0.38~2.64,均匀度(J)的变化范围为0.14~0.71。根据聚类分析结果将东海中南部海域游泳动物群落分为以90 m等深线为界的两个群组,群组间的差异主要由七星底灯鱼、镰鲳(Pampus echinogaster)、龙头鱼、黄鲫(Setipinna tenuifilis)、麦氏犀鳕等引起。BIOENV结果显示水深与游泳动物群落结构相关性最密切(rw=0.55)。本研究结果可为类似海域游泳动物种类多样性和群落结构的研究提供参考,也可为研究海域渔业资源开发、利用与养护等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连晋欣,臧娜,陈新军,瞿俊跃,操亮亮,花传祥,林东明[3](2021)在《西北太平洋富山武装乌贼和相拟钩腕乌贼的空间分布及生物学特征》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究富山武装乌贼(Enoploteuthis chunii)和相拟钩腕乌贼(Abralia similis)的生物生态学特性,为掌握西北太平洋枪乌贼类种群分布及其生物学特性提供资料参考。【方法】根据2019年9月"淞航"号远洋综合调查船西北太平洋调查航次采集的生物样本,采用数理统计方法初步分析富山武装乌贼和相拟钩腕乌贼在西北太平洋的分布特点,以及体质量-胴长关系和体征变化等生物学特征。【结果】富山武装乌贼和相拟钩腕乌贼均主要分布在水温较低、叶绿素a浓度较高的黑潮-亲潮过渡区,在黑潮水域及其南部水域的分布较少。富山武装乌贼胴长为11~49 mm,体质量为276~5 775 mg;相拟钩腕乌贼胴长为10~36 mm,体质量为345~2 761 mg;两者均在黑潮-亲潮过渡区分布的个体体型为最大。富山武装乌贼和相拟钩腕乌贼的体质量与胴长均呈显着的幂函数关系,拟合关系b值小于匀速生长b=3的假设。两者体征均随着体质量增大而趋好,并且在黑潮-亲潮过渡区的个体体征较佳。【结论】西北太平洋富山武装乌贼和相拟钩腕乌贼在9月份主要分布在黑潮-亲潮过渡区,利用该过渡区作为索饵育肥场,生长发育处于负异速生长期。
韩霈武,王岩,方舟,刘必林,陈新军[4](2021)在《基于硬组织微化学技术的头足类洄游特征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综述硬组织微化学技术研究头足类洄游分布的现状和趋势。【方法】通过微化学技术研究头足类硬组织中所包含的重要信息,重点分析头足类的耳石、角质颚、眼睛晶体和内壳等硬组织在其洄游分布中的应用。【结果与结论】头足类的硬组织具有结构稳定、耐腐蚀、易获取、蕴含丰富生态信息的特点,已被广泛应用于年龄鉴定、生长估算、种群划分及摄食生态评估等领域;硬组织的微化学在头足类洄游分布研究中已取得一定的进展,但目前对于洄游路径的研究大多以推测等定性分析为主。
崔国辰[5](2021)在《大洋不同种柔鱼渔场时空分布及其对环境因子的响应》文中研究指明头足类被认为是世界渔业资源中三大未充分开发利用的种类之一,是人类未来重要的蛋白质来源。全世界头足类的可捕量为0.1亿-1亿t,2014年头足类产量达到峰值,全球产量为485.79万t,因此头足类资源的开发前景极其广泛,特别是大洋性柔鱼科资源。柔鱼科作为我国远洋渔业重要捕捞对象,其资源量年间波动明显,为了解不同种柔鱼资源种群变动及其对环境的响应,本研究分析渔业资源与渔场的分布、变化,根据渔场变化的海况信息帮助渔民及时调整作业区域,促进我国远洋鱿钓渔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根据东太平洋茎柔鱼(Dosidicus gigas)、西南大西洋阿根廷滑柔鱼(Illex argentinus Castellanos)、印度洋鸢乌贼(Sthenoteuthis oualaniensis)、北太平洋柔鱼(Ommastraphes bartramii)(简称“巴特柔鱼”)的渔捞日志数据,结合相关海域的海水表面温度(SST)、叶绿素a浓度(Chl-a)数据,利用产量重心法研究各月份渔场位置变动,采用Arcgis 10.0软件可视化柔鱼渔场时空分布,通过广义可加模型拟合CPUE与各影响因子关系并绘图,最后比较不同海域间柔鱼渔场形成规律差异。本文研究结果如下:(1)对不同种柔鱼渔获量及CPUE变化研究结果表明:东太平洋茎柔鱼2019年12月至2020年4月各月渔获量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2月渔获量最高;CPUE曲线除2月增加外,总体呈下降趋势。西南大西洋阿根廷滑柔鱼2014、2016–2018年渔获量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2018年渔获量最高;年CPUE曲线除2014年高,其余年份总体呈缓慢波动趋势;除2014年外,其余年份各月渔获量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渔获量峰值集中于2、3月;月CPUE曲线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高CPUE常分布于1–3月。印度洋鸢乌贼2017年各月渔获量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高渔获量集中于9–11月;CPUE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8月CPUE最高。巴特柔鱼除6月急剧升高外,2019年各月渔获量整体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CPUE曲线整体呈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趋势,高CPUE分布于6、7、9、10、11月。(2)对不同种柔鱼渔场分布及其与SST、Chl-a的研究结果表明:东太平洋茎柔鱼渔场重心集中分布于0°~3°S、105°W~114°W海域,不同月份渔场重心经向变化明显。GAM模型显示,东太平洋茎柔鱼渔场的最适SST范围是24.5~25.5°C,最适Chl-a范围是0.16~0.20mg/m3。西南大西洋阿根廷滑柔鱼渔场重心集中分布于45°S~47°S、59°W~61°W海域,除2014年外,2016–2018年各月份产量重心分布较为集中。GAM模型显示,西南大西洋阿根廷滑柔鱼渔场的最适SST范围是12~14°C;最适Chl-a范围是0.1~2.0 mg/m3。印度洋鸢乌贼渔场重心集中分布于12°N~16°N、58°E~63°E海域,渔场重心随月份变化呈先向西南推进,再往东北折回趋势。GAM模型显示,印度洋鸢乌贼渔场最适SST范围是26.0~27.5°C,最适Chl-a范围是0.2~0.4 mg/m3。北太平洋柔鱼渔场重心集中分布于38°N~45.5°N、173°W~176°W,38°N~45.5°N、160°E~165°E海域,GAM模型显示,巴特柔鱼渔场的最适SST范围是14~19°C,最适Chl-a范围是0.1~0.5 mg/m3。根据本文的研究结果,并参考相关文献资料,分析认为这一时期东太平洋茎柔鱼为小型群体,西南大西洋阿根廷滑柔鱼主要为夏季产卵群,印度洋鸢乌贼为大型群,北太平洋柔鱼主要为冬春生群。不同种柔鱼CPUE的分布变动与其生物学特性、渔船捕捞路线及海洋环境变动有关。东太平洋茎柔鱼12月至翌年4月CPUE随月份变化逐渐下降,是因为茎柔鱼产卵期为10月至翌年1月,个体产卵后死亡,此外茎柔鱼达性成熟胴长后进行洄游致使鱼群位置分散也是导致各月产量存在差异的原因;西南大西洋阿根廷滑柔鱼高CPUE分布于1–3月份,该时期夏季产卵群体的产卵场与作业海域重叠度高是原因之一;印度洋鸢乌贼各季节资源量存在差异导致各月份CPUE变化;北太平洋柔鱼CPUE不同是因为渔船转场,不同海域间捕捞对象存在差异。相比于单一环境因子、空间因子,时间因子对CPUE影响更为显着,这是因为影响机制复杂,除本文研究因子外,尚需考虑其他环境因素及其交互影响。
招春旭[6](2021)在《南海鸢乌贼(Sthenoteuthis oualaniensis)生物学特性及栖息地特征研究》文中提出鸢乌贼(Sthenoteuthis oualaniensis Lesson,1830)是南海具有较高资源开发潜力的大洋性经济头足类,具有生命周期短、生长速度快、繁殖力强和营养级高等特征,资源群体结构复杂且易受到环境波动的影响,给该资源的渔业合理可持续开发管理带来了困难。深入了解南海鸢乌贼的生物学特性和栖息生境,对管理和可持续开发该海域鸢乌贼有重要的科学和经济意义。本研究利用2018年逐月及2019年2月在南海采集的鸢乌贼生物样本和渔获产量数据,对其群体结构、生长、繁殖特性、摄食生态和栖息地特征等方面进行了研究。通过胴长频数分布对鸢乌贼群体结构进行分析;结合形态特征、线粒体COI基因和生态特性等作为依据探讨其群体划分;利用耳石进行研磨并估算其日龄,建立鸢乌贼生长模型,探究其日龄生长及其生长率的变化;根据性比、性腺成熟度指数和繁殖力测算,探明鸢乌贼繁殖高峰期和繁殖季节等特性;基于传统胃含物分析和碳氮稳定同位素对鸢乌贼摄食生态和营养级进行分析,解析了鸢乌贼各生长阶段的摄食习性并推测其食性转换的过程。基于环境遥感数据和渔获产量数据,采用广义可加性模型(Generalized additive model,GAM)分析环境因子和鸢乌贼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atch per unit effort,CPUE)之间的关系。(1)群体结构:南海区鸢乌贼个体相对较小,依据外部形态特征(发光器)可将其大致划分为中型群(Medium form)和微型群(Dwarf form)两个群体,并未发现大型群(Giant form)。通过线粒体CO I基因的群体遗传结构分析发现:南海区鸢乌贼可分为两个种群,一个种群完全由微型群个体组成,无发光器;另一个种群主要由具发光器的个体组成,混有少量无发光器的且为性腺未成熟的个体。基于稳定同位素分析表明,4个类群(有发光器雌性、有发光器雄性、无发光器雌性和无发光器雄性)δ13C无显着差异,说明各类群的营养生态位上无明显差异。南海区鸢乌贼中型群和微型群在形态上呈现一定的差异,但在栖息生境空间、食性和发育过程等方面均比较相似,在渔业资源管理上不需要区别对待。(2)日龄与生长:鸢乌贼胴长-体质量呈幂函数关系,生长参数b>3,属于正异速生长类型。南海区鸢乌贼日龄范围为45~90 days,相对其他海域较小,南海鸢乌贼具有较短的寿命,平均每日胴长增量为4 mm/day。雌性和雄性群体的生长模型分别以von Bertalanffy和幂函数生长模型方程最优,整体以Logistic生长模型方程最优。南海鸢乌贼雌雄群体的胴长和体质量生长率均呈现不同程度的下降趋势。(3)繁殖特性:雌性鸢乌贼胴长在90~109 mm范围内出现第一次性成熟,胴长大于160 mm出现第二次性成熟,这可能与鸢乌贼的两个群体相关;雄性样本在各胴长段均发生性成熟,且未发现胴长大于150 mm的雄性个体,性成熟可以作为区分两个群体重要标志。(4)摄食生态:鸢乌贼主要以鱼类为食,其次为头足类和甲壳类。不同胴长范围鸢乌贼摄食等级、空胃率、饱满指数和饵料组成存在一定差异,分析鸢乌贼摄食习性发生变化的转折点在胴长为100 mm,饵料中鱼类和头足类的出现频率在节点之前逐渐上升,空胃率逐渐下降;节点之后,鸢乌贼以鱼类和头足类为主要食物,出现频率分别为80.74%和65.68%,空胃率接近0。甲壳类在大部分生长阶段保持在20%左右,胴长大于160 mm的雌性鸢乌贼不再摄食甲壳类。δ13C和δ15N值变化说明鸢乌贼在下半年的食物来源较广且营养级较高。不同胴长范围个体碳氮稳定同位素分析发现,雌性鸢乌贼胴长范围在100~160 mm可能逐渐出现食性转换。(5)栖息地特征:在GAM模型分析中,海水表层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是最重要的影响因子,GAM模型的最佳拟合解析率为62.6%。纬度方向上,平均CPUE最高海域范围为12°~13°N,经度方向上平均CPUE变化并不明显。南海区鸢乌贼CPUE较高的环境条件为海水表层温度(SST)27~28℃、海平面高度异常(Sea surface height anomaly,SSHA)-0.05~0.05 m、叶绿素a浓度(Chlorophyll-a concentration,Chl-a)高于0.18μg/l。根据鸢乌贼最适栖息环境条件分析,调查海域的2月和3月的SST较为适合鸢乌贼生产作业;Chl-a从7月到次年3月较高,在高温影响下,4~6月出现贫营养状态;1~3月的SSHA较为平稳。
梁佳伟,彭苗苗,陈新军,陆化杰,胡贯宇,方舟[7](2021)在《北太平洋2种鱿鱼类角质颚生长特性及其种类判别》文中提出根据2018年9—11月中国鱿钓船在北太平洋海域(41°05′N~43°45′N,154°05′E~159°43′E)采集的柔鱼(Ommastrephes bartramii)和北方拟黵乌贼(Gonatopsis borealis)样本,对样本的胴长(mantle length, ML)、体质量(body mass, BM)以及角质颚的12个形态学参数进行了测定,研究角质颚的生长特性。结果显示,两个种类在胴长和体质量上均存在极显着差异。主成分分析认为,上脊突长(UCL)最适合用来表征柔鱼角质颚的生长,UCL和下侧壁长(LLWL)最适合用来表征北方拟黵乌贼角质颚的生长。赤池信息量准则(akaike’s information criterion, AIC)认为:柔鱼的上头盖长(UHL)、下头盖长(LHL)、LLWL、下翼长(LWL)与胴长呈幂函数关系,UCL、上侧壁长(ULWL)、上翼长(UWL)、下脊突长(LCL)与胴长呈对数函数关系;北方拟黵乌贼的UHL、下喙长(LRL)和LLWL与胴长呈幂函数关系,UCL和LCL与胴长呈指数函数关系,上喙长(URL)、ULWL和LHL与胴长呈对数函数关系。逐步判别分析显示,上、下角质颚的判别正确率分别为92.70%和84.50%,并建立判别方程。研究认为,角质颚外部形态可较好地应用于2种头足类的判别。
宁欣,陆化杰,刘凯,陈子越,陈新军[8](2020)在《2018年春季拉尼娜发生期东海太平洋褶柔鱼的渔业生物学特性》文中提出根据拉尼娜发生期春季(2018年1—3月)在东海采集的1 840尾太平洋褶柔鱼样本,对其渔业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不同性别间太平洋褶柔鱼的胴长和体质量组成不同,雌、雄胴长范围分别为92~270 mm和103~267 mm,优势胴长组分别为180~240 mm和140~220 mm,分别占样本总数的71.44%和89.31%;雌、雄体质量范围分别为21~453 g和21~465 g,优势体质量组分别为120~270 g和60~180 g,分别占样本总数的66.54%和81.26%。太平洋褶柔鱼体型瘦小,净重比例介于21.89%~87.76%,平均为49.14%。太平洋褶柔鱼的胴长与体质量、胴长与净重的生长不存在性别间显着性差异,且均最适合用幂函数表示。样本的雌、雄比例为1∶1.255,且性成熟明显,Ⅲ期及以上个体分别占雌雄样本总数的50.86%和54.78%。样本胃饱满度以0~2级为主,占样本总数的64.24%,胃含物主要由鱿鱼类、甲壳类和仔鱼组成。研究表明,拉尼娜发生期春季东海太平洋褶柔鱼个体稍小、生长稍快、性成熟度提前。
董恩和,黄宝善,石胜旗,黄洪亮,陈新军[9](2020)在《新时代背景下我国远洋鱿钓渔业可持续发展的有关建议》文中研究指明我国远洋渔业起步于1989年,经过30余年的发展,中国现已成为世界远洋鱿钓渔业的主要生产国、市场国和消费国,远洋鱿钓渔业整体技术水平进入世界先进行列,产业进入到转型升级、高质量可持续发展阶段。然而,目前我国远洋鱿钓渔业存在着产业模式单一、自然资源渔场年间变化显着、综合国际竞争力不强等问题。为积极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努力践行"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在新时代背景下促进公海鱿鱼资源的科学养护和长期可持续利用,实现我国远洋鱿钓渔业的可持续发展,作者结合我国和世界远洋渔业的发展现状、发展趋势,提出了4个方面的建议和对策:(1)积极开发有潜力的新资源和新渔场;开展国际合作,建立起全球公海鱿鱼资源渔场监测体系,提升对公海鱿鱼资源的认知能力。(2)围绕找鱼、捕鱼、保鲜、加工、销售等全产业链的薄弱环节,开发新技术和新装备,提升对公海鱿鱼资源的开发能力。(3)在公海实行自主休渔,实行精细化的VMS监控,派遣国际观察员,提高科学管理水平,增强我国参与公海鱿钓渔业的国际治理能力。(4)实行鱿鱼原产地管理制度,编制与发布全球鱿鱼产业白皮书和中国远洋鱿鱼指数,推动成立国际公海鱿鱼民间组织,增强我国远洋鱿钓渔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王斌,孙鹏,叶振江,李建超,庞雨萌,马舒扬,万荣,刘淑德,董秀强,田永军[10](2020)在《山东近海枪乌贼类资源丰度的时空变动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文中研究指明枪乌贼类(主要是日本枪乌贼(Loligo japonica)和火枪乌贼(Loligo beka))是山东近海头足类中的重要经济种,它寿命短、生长快,其资源变动极易受到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本研究根据2016—2017年山东近海渔业资源底拖网调查数据,利用广义加性模型(Generalized additive model,GAM)分析枪乌贼类资源丰度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研究表明,枪乌贼类的资源丰度秋季最高、春季最低,且主要分布在山东半岛南部的海州湾产卵场附近,呈现出显着的时空变化特征。GAM分析表明,除了季节因素外,海水深度、表层温度和表层盐度对枪乌贼类的资源丰度具有明显影响;在海水表层温度16℃、表层盐度31.2~32.5和水深40 m以内的水域,枪乌贼类的资源丰度较大。本文研究结果可为研究枪乌贼类的资源变动和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二、日本和世界柔鱼乌贼渔业的现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日本和世界柔鱼乌贼渔业的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1)全球鱿鱼渔业现状及前景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鱿鱼渔业的主要种类 |
2 鱿鱼渔业的捕捞方法 |
2.1 鱿钓捕捞 |
2.2 拖网捕捞 |
2.3 流网捕捞 |
3 鱿鱼的资源评估 |
4 鱿鱼的资源管理 |
5 研究展望 |
(2)东海中南部秋季游泳动物多样性及群落结构(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样品采集与处理 |
1.2 相对重要性指数 |
1.3 数量生物量比较曲线 |
1.4 游泳动物群落多样性分析 |
1.5 群落结构分析 |
2 结果与讨论 |
2.1 种类组成及优势种 |
2.2 ABC曲线特征 |
2.3 群落多样性指数 |
2.4 群落结构特征 |
3 结论 |
(3)西北太平洋富山武装乌贼和相拟钩腕乌贼的空间分布及生物学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采样海域和采样时间 |
1.2 体质量、胴长测定 |
1.3 数据处理 |
2 结果 |
2.1 采样站点水文特征及样本多度分布 |
2.2 胴长和体质量组成 |
2.3 体质量与胴长关系 |
2.4 体征生长 |
3 讨论 |
(4)基于硬组织微化学技术的头足类洄游特征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微化学技术 |
1.1 微量元素 |
1.2 稳定同位素 |
2 硬组织在洄游中的研究 |
2.1 耳石微化学在洄游中的研究 |
2.1.1 微量元素 |
2.1.2 稳定同位素 |
2.2 角质颚微化学在洄游中的研究 |
2.2.1微量元素 |
2.2.2 稳定同位素 |
2.3 眼睛晶体微化学在洄游中的研究 |
2.3.1 微量元素 |
2.3.2 稳定同位素 |
2.4 内壳微化学在洄游中的研究 |
2.4.1 微量元素 |
2.4.2 稳定同位素 |
3 总结与展望 |
3.1 耳石 |
3.2 角质颚 |
3.3 眼睛 |
3.4 内壳 |
(5)大洋不同种柔鱼渔场时空分布及其对环境因子的响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现状 |
1.2.1 国内外头足类资源研究 |
1.2.2 国内外GAM模型在渔业领域中的应用 |
1.3 研究意义与目的 |
1.4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数据来源及研究区域 |
2.1.1 生产调查数据 |
2.1.2 海洋环境数据 |
2.1.3 研究区域 |
2.2 数据处理 |
2.2.1 生物学采样及测定 |
2.2.2 生产数据及环境数据处理 |
2.3 数据分析及研究方法 |
2.3.1 基础生物学数据分析 |
2.3.2 CPUE与环境的关系分析 |
2.3.3 渔获重心估算 |
2.3.4 空间距离推算 |
2.3.5 GAM模型分析 |
第三章 大洋不同种柔鱼渔场分布及环境因子影响 |
3.1 茎柔鱼渔场分布及环境因子影响 |
3.1.1 体型与生长 |
3.1.2 繁殖与摄食 |
3.1.3 渔获量及CPUE月变化 |
3.1.4 CPUE与 SST、Chl-a关系 |
3.2 茎柔鱼渔场分布及环境因子影响讨论 |
3.2.1 基础生物学特性 |
3.2.2 渔获量及CPUE月变化 |
3.2.3 影响因子与 CPUE 关系 |
3.3 阿根廷滑柔鱼渔场分布及环境因子影响 |
3.3.1 渔获量及 CPUE 变化 |
3.3.2 产量重心变化 |
3.3.3 SST、Chl-a 月变化 |
3.3.4 CPUE、SST及Chl-a空间分布变化 |
3.3.5 GAM 模型分析 |
3.4 阿根廷滑柔鱼渔场分布及环境因子影响讨论 |
3.4.1 阿根廷滑柔鱼产量和CPUE的变化 |
3.4.2 渔场重心分布变化 |
3.4.3 环境因子对渔场的影响 |
3.5 鸢乌贼渔场分布及环境因子影响 |
3.5.1 渔获量及CPUE分布 |
3.5.2 产量重心变化 |
3.5.3 CPUE、SST及Chl-a空间分布月变化 |
3.5.4 GAM 模型分析 |
3.6 鸢乌贼渔场分布及环境因子影响讨论 |
3.6.1 鸢乌贼产量和CPUE的变化 |
3.6.2 产量重心分布变化 |
3.6.3 不同因子对渔场的影响 |
3.7 巴特柔鱼渔场分布及环境因子影响 |
3.7.1 渔获量及CPUE月变化 |
3.7.2 产量重心变化 |
3.7.3 CPUE、SST及Chl-a空间分布变化 |
3.7.4 GAM模型分析 |
3.8 巴特柔鱼渔场分布及环境因子影响讨论 |
3.8.1 巴特柔鱼产量和CPUE变化 |
3.8.2 产量重心分布变化 |
3.8.3 不同因子对巴特柔鱼渔场的影响 |
第四章 总结与展望 |
4.1 研究总结 |
4.1.1 不同柔鱼渔场群体组成 |
4.1.2 不同柔鱼丰渔期比较 |
4.1.3 影响因子与柔鱼资源的关系 |
4.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6)南海鸢乌贼(Sthenoteuthis oualaniensis)生物学特性及栖息地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资源量及分布 |
1.2.2 种群结构 |
1.2.3 生活史特性 |
1.2.4 栖息地特征 |
1.3 研究内容及目的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第2章 样本采集及处理 |
2.1 生物学样本采集 |
2.2 生物学样本测量及判别 |
第3章 南海鸢乌贼种群结构及划分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形态分析 |
3.1.2 分子遗传分析 |
3.1.3 生态习性分析 |
3.2 结果 |
3.2.1 群体胴长结构 |
3.2.2 形态分析 |
3.2.3 分子遗传分析 |
3.2.4 生态习性分析 |
3.3 讨论 |
3.3.1 南海鸢乌贼群体结构状况 |
3.3.2 南海鸢乌贼群体划分依据 |
第4章 南海鸢乌贼基础生物学特性 |
4.1 南海鸢乌贼日龄结构与生长研究 |
4.1.1 材料与方法 |
4.1.2 结果 |
4.1.3 讨论 |
4.2 南海鸢乌贼繁殖特性研究 |
4.2.1 材料与方法 |
4.2.2 结果 |
4.2.3 讨论 |
4.3 南海鸢乌贼摄食生态研究 |
4.3.1 材料与方法 |
4.3.2 结果 |
4.3.3 讨论 |
第5章 南海鸢乌贼资源与环境关系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渔获数据 |
5.1.2 环境遥感数据 |
5.1.3 方法 |
5.2 结果 |
5.2.1 环境条件的时空变化 |
5.2.2 鸢乌贼CPUE的时空变化 |
5.2.3 最适环境条件筛选 |
5.2.4 鸢乌贼CPUE与环境关系 |
5.3 讨论 |
5.3.1 南海鸢乌贼时空分布规律 |
5.3.2 南海鸢乌贼CPUE与环境关系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研究特色与创新性 |
6.3 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情况 |
(7)北太平洋2种鱿鱼类角质颚生长特性及其种类判别(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样本来源 |
1.1.1 柔鱼样品 |
1.1.2 北方拟黵乌贼样品 |
1.2 研究方法 |
1.2.1 生物学测定与角质颚提取 |
1.2.2 角质颚的形态参数测量 |
1.2.3 数据处理方法 |
2 结果 |
2.1 个体组成 |
2.2 角质颚形态的主成分分析 |
2.3 角质颚形态与胴长的关系 |
2.4 判别分析 |
2.4.1 逐步判别分析 |
3 讨论 |
3.1 个体组成分析 |
3.2 角质颚形态的主成分分析 |
3.3 角质颚形态与胴长的关系 |
3.4 判别分析 |
4 展望 |
(9)新时代背景下我国远洋鱿钓渔业可持续发展的有关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1 远洋鱿钓渔业可持续发展的背景和意义 |
1.1 是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具体行动 |
1.2 是落实“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具体实践 |
1.3 是远洋鱿钓渔业产业发展的自身强烈需求 |
2 我国远洋鱿钓渔业取得的成就和面临的问题 |
2.1 我国远洋鱿钓渔业取得的成就 |
2.2 我国远洋鱿钓渔业面临的主要问题 |
2.2.1 产业发展 |
2.2.2 鱿钓资源 |
2.2.3 制度安排和管理 |
3 我国远洋鱿钓渔业可持续发展的建议和对策 |
(10)山东近海枪乌贼类资源丰度的时空变动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样品采集与统计数据 |
1.2 资源丰度指数及肥满度计算 |
1.3 统计分析 |
2 结果 |
2.1 山东省头足类概况 |
2.2 群体组成 |
2.3 时空变动特征 |
2.4 环境因子对资源丰度的影响 |
3 讨论 |
3.1 枪乌贼类的群体组成变化 |
3.2枪乌贼类的时空变动特征 |
3.3 环境因子对枪乌贼类资源丰度的影响 |
4 结语 |
四、日本和世界柔鱼乌贼渔业的现状(论文参考文献)
- [1]全球鱿鱼渔业现状及前景展望[J]. 董恩和,杨林林. 渔业信息与战略, 2021(04)
- [2]东海中南部秋季游泳动物多样性及群落结构[J]. 张琥顺,宋普庆,李渊,刘世刚,王雪华,郑进顺,林龙山. 应用海洋学学报, 2021(04)
- [3]西北太平洋富山武装乌贼和相拟钩腕乌贼的空间分布及生物学特征[J]. 连晋欣,臧娜,陈新军,瞿俊跃,操亮亮,花传祥,林东明.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2021(05)
- [4]基于硬组织微化学技术的头足类洄游特征研究进展[J]. 韩霈武,王岩,方舟,刘必林,陈新军.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2021(04)
- [5]大洋不同种柔鱼渔场时空分布及其对环境因子的响应[D]. 崔国辰. 浙江海洋大学, 2021
- [6]南海鸢乌贼(Sthenoteuthis oualaniensis)生物学特性及栖息地特征研究[D]. 招春旭. 集美大学, 2021
- [7]北太平洋2种鱿鱼类角质颚生长特性及其种类判别[J]. 梁佳伟,彭苗苗,陈新军,陆化杰,胡贯宇,方舟.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2021(03)
- [8]2018年春季拉尼娜发生期东海太平洋褶柔鱼的渔业生物学特性[J]. 宁欣,陆化杰,刘凯,陈子越,陈新军. 水产学报, 2020(10)
- [9]新时代背景下我国远洋鱿钓渔业可持续发展的有关建议[J]. 董恩和,黄宝善,石胜旗,黄洪亮,陈新军. 水产科技情报, 2020(05)
- [10]山东近海枪乌贼类资源丰度的时空变动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J]. 王斌,孙鹏,叶振江,李建超,庞雨萌,马舒扬,万荣,刘淑德,董秀强,田永军.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