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针抑制人体疼痛反应的初步观察

电针抑制人体疼痛反应的初步观察

一、电针抑制人体痛觉反应的初步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李艳伟[1](2021)在《脑CXCL1-CXCR2参与针刺改善AIA大鼠炎性痛的作用和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研究基于团队前期稳定、可重复的针刺镇痛效应平台,探究针刺上调血液中趋化因子CXCL1(The chemokine(C-X-C motif)ligand 1,趋化因子CXC配体1)是否作用于脑发挥镇痛作用,并阐明脑中趋化因子CXCL1及其受体CXCR2(The chemokine(CX-C motif)receptor 2,趋化因子CXC受体2)参与针刺镇痛的作用机制,为针刺镇痛提供科学依据,推动针刺镇痛的临床应用。方法:1.AIA(Adjuvant Induced Arthritis,佐剂性关节炎)小鼠血清CXCL1作用部位的实验研究:利用小动物活体成像技术,以AIA小鼠为研究对象,采用染料AF750标记CXCL1重组蛋白,尾静脉注射模拟针刺升高血液CXCL1,采用小动物活体成像技术,进一步动态验证血液中CXCL1升高后是否富集于脑。2.针刺对脑中CXCL1蛋白和基因含量的影响:以手针针刺AIA大鼠双侧足三里穴为针刺镇痛效应平台,主要效应指标为测量大鼠造模侧(右侧)足底热辐射痛阈值,在针刺第7天后取脑组织:包括SI(the primary somatosensory cortex,大脑初级体感皮层区)、mPFC(medial prefrontal cortex,内侧前额叶皮质,一种大脑皮层结构,包括ACC(anterior cingulate cortex,前扣带回),PrLC(prelimbic cortex,边缘前皮质),ILC(infralimbic cortex,缘下回)),NAc(nucleus accumbens,伏隔核),PAG(periaqueductal gray,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AMY(Amygdala,杏仁核)以及RVM(rostral ventromedial medulla,延髓头端腹内侧区),采用ELISA方法检测各核团CXCL1蛋白含量的变化,采用免疫荧光染色的方法检测各核团CXCL1阳性细胞,采用RT-q PCR方法检测SI脑区中CXCL1 mRNA表达量的变化。3.SI脑区中CXCL1-CXCR2参与针刺镇痛的作用机制研究:通过ELISA技术检测SI脑区中CXCR2蛋白含量的变化,采用RT-q PCR方法检测SI脑区中CXCR2、阿片肽受体MOR(μ-Opioid receptor)、KOR(κ-Opioid receptor)、以及DOR(δ-Opioid receptor)mRNA表达量的变化,为明确在SI脑区中表达CXCR2的细胞,分别采用多重免疫荧光染色方法进行CXCR2+Neu N+DAPI、CXCR2+GFAP+DAPI共染,其中Neu N为神经元细胞标记物、GFAP为星型胶质细胞标记物。结果:实验一:验证了AIA小鼠血清CXCL1可通过血脑屏障到达脑。小动物活体成像结果:进一步验证了AF750标记的血液中升高的CXCL1重组蛋白可通过血脑屏障入脑。实验二:针刺AIA大鼠可升高SI脑区中CXCL1的蛋白含量1.复制针刺镇痛效应平台:造模后24h,模型组、针刺组大鼠痛阈值均低于盐水组(P<0.01),提示造模成功;针刺第3天至第7天,针刺组大鼠痛阈值均高于模型组(P<0.01);提示针刺可改善AIA大鼠炎性痛。2.多个脑区ELISA蛋白检测结果,与模型组相比,SI脑区针刺组CXCL1蛋白含量升高(P<0.01),mPFC、NAc、AMY、PAG、RVM脑区针刺组CXCL1蛋白含量均未见明显变化(P>0.05),表明针刺可上调SI脑区中CXCL1蛋白含量。3.大脑皮层SI脑区中CXCL1的阳性细胞百分比:免疫荧光结果显示,SI脑区中CXCL1为细胞浆膜表达,提示SI脑区的神经细胞具有产生CXCL1能力。免疫荧光半定量结果显示,与模型组相比,针刺组SI脑区CXCL1阳性细胞百分比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结合针刺可上调SI脑区中CXCL1蛋白含量的结果,推测针刺升高SI脑区中的CXCL1可能来自于血液循环。4.SI脑区中CXCL1 mRNA表达量的变化:与模型组比,针刺组CXCL1 mRNA表达量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进一步验证了针刺升高SI脑区中的CXCL1来自血液循环。实验三:针刺升高SI脑区中的CXCL1可能通过上调神经元CXCR2受体,刺激神经元表达阿片肽受体发挥镇痛效应1.针刺对SI脑区中CXCR2蛋白的影响:与盐水组相比,模型组CXCR2蛋白含量有升高趋势(P=0.085),针刺组CXCR2蛋白含量升高(P<0.01);与AIA模型组比,针刺组CXCR2蛋白含量升高(P<0.05);表明针刺可上调SI脑区中CXCR2的蛋白含量。2.针刺对SI脑区中CXCR2 mRNA表达量的影响:与盐水组相比,模型组CXCR2mRNA(P<0.05)、针刺组CXCR2 mRNA(P<0.01)表达量均升高;与模型组比,针刺组CXCR2 mRNA表达量升高(P<0.01);提示针刺可上调SI脑区中CXCR2的mRNA表达量。3.SI脑区中CXCR2的表达细胞:CXCR2与神经元细胞(Neu N)有共染,与星形胶质细胞(GFAP)没有共染;提示SI脑区神经元细胞可表达CXCR2。4.针刺对SI脑区中MOR、KOR、DOR mRNA表达量的影响:与模型组相比,针刺组KOR mRNA表达量升高(P<0.01),针刺组MOR mRNA表达量升高(P<0.05),针刺组DOR mRNA表达量未见明显变化(P>0.05)。提示针刺可上调AIA大鼠SI脑区中KOR、MOR的基因含量。结论:1.针刺可升高AIA大鼠SI脑区中CXCL1蛋白含量,且CXCL1主要来源于血液循环。2.针刺改善AIA大鼠炎性痛的作用机制可能与针刺上调SI脑区中神经元上CXCR2受体、促进神经元表达阿片肽受体有关,其机制尚需进一步探究。

端木程琳[2](2021)在《激活穴区不同层次神经传入的镇痛机制》文中认为针刺镇痛是针灸疗法应用最广泛的领域。在国内针灸治疗的疾病谱中,与疼痛相关的病种占50%以上,在国外有60%以上的慢性痛患者寻求针灸治疗,可见针灸在临床上应用十分广泛。然而近年来的国际大样本临床研究表明:真针刺和假针刺镇痛均有效,尤其是以浅刺、小微针刺等作为安慰针刺对照,也取得了很好的镇痛效应,说明深浅针刺均有一定镇痛作用。此外,国外学者也观察到痛阈较高的患者采用真针刺效果较好,而痛阈较低的患者采用真针刺反而加重了疼痛,提示医生可根据患者痛阈的高低制定个性化的诊疗方案。这些研究说明针刺镇痛疗效确切,但镇痛规律不明。影响针刺镇痛的因素主要和针灸临床治疗的复杂性有关。穴位的选择,手法的强弱,刺入的深浅,患者的感受等,均影响到针刺镇痛的临床疗效。针刺取穴方法有“上病下取”“下病上取”“中病旁取”“以痛为输”等,此外临床医生也非常重视刺激强度、深度与临床疗效的关系。在《素问·刺要论》中就有“病有浮沉,刺有浅深”的记载,针刺身形皮、肉、筋、骨、脉等不同层次都和疗效相关。而且对于同一疾病不同时期,相同穴位予以不同深度、不同强度的针刺,疗效也不尽相同。这些古代临床记载和现代临床研究启发了我们深入思考针刺穴位、刺激深浅、刺激强度与针刺效应的关系。远端取穴与局部取穴疗效是否有差异?为什么深浅刺激都有治疗作用?不同针刺强度和深浅的镇痛机制是什么?回答这些问题是阐明针刺镇痛规律,提高临床疗效的关键。以往对针刺镇痛机制已经进行了深入研究,涉及针刺启动脊髓闸门产生节段性镇痛、促进内源性镇痛物质的释放、激活上位中枢产生下行抑制作用等等。但是对于激活穴位不同层次、不同种类神经纤维的镇痛作用,还缺乏深入研究。近年来的一些外周局部镇痛机制研究的新进展,为针刺激活不同层次、不同种类神经纤维的镇痛机制研究提供了新思路。在痛源局部激活皮肤C-纤维的传入,反射性减弱深部炎性肌肉的伤害性传入活动,产生局部镇痛作用;在坐骨神经注射蛇毒破坏A-纤维髓鞘导致C-类伤害性感觉传入增加,并引起局部的神经源性炎性反应,而补充A-纤维刺激则可抑制C-纤维的伤害性感觉传入,说明外周A-纤维的正常活动可对C-纤维传入产生抑制。这些研究表明,在痛源部位的不同层次,感觉神经纤维之间存在相互作用,这为本研究探索针刺深浅和刺激强度的镇痛机制提供了立论依据。综合目前对针刺镇痛的研究,穴位的选择、手法的强弱、刺入的深浅等都是影响针刺镇痛的重要因素。然而,如果逐个开展随机对照针灸临床试验,研究成本较高,周期长,这对多种因素的分析造成一定难度。所以,本研究聚焦针刺镇痛的参数和层次选择,采用动物实验,从影响针刺效应因素入手,选用不同强度电针(Electro-acupuncture,EA)和经皮穴位电刺激(Transcutaneous Electrical Acupoint Stimulation,TEAS)作为刺激穴位不同强度和深浅层次的方法,以肌肉炎性痛大鼠作为模型,研究不同穴位(痛源局部取穴、对侧取穴,远端取穴)、不同层次(皮肤、肌肉)、不同强度(激活A-或C-纤维)的刺激对肌肉炎性痛的镇痛效应差异及脊髓机制,为揭示针刺镇痛效应及其机制提供科学基础,也为临床针刺参数的选择提供了技术支撑。1实验目的本研究从影响针刺效应因素如针刺穴位(局部取穴、对侧取穴、远端取穴)、刺激深浅(皮肤、肌肉)和刺激强度(激活A-或C-纤维)入手,系统探讨激活痛源部位穴区不同层次、不同种类神经纤维的镇痛作用,揭示其在次级传入脊髓背角广动力(wide-dynamic range,WDR)神经元的整合机制。通过两部分实验进行验证。首先比较了激活不同穴位(同侧、对侧及远端穴位)、不同层次(皮肤、肌肉)以及不同种类神经纤维(A-或C-纤维)对C-反射伤害性肌电的抑制作用,探讨不同传入镇痛的差异,筛选出有效的刺激参数。在此基础上,观察激活局部穴位不同层次、不同神经传入对痛行为和异常肌电的抑制作用,明确针刺镇痛效应。其次,观察了不同针刺参数对脊髓背角WDR和LTM神经元自发放电活动的影响,并和行为学进行对照。通过以上两方面的研究,阐明激活穴位不同层次、不同种类神经纤维的针刺镇痛机制。2实验方法2.1动物模型制备选用清洁级健康雄性SD大鼠,体重范围200-220g之间。异氟烷吸入麻醉下,在大鼠右侧股二头肌注射完全弗氏佐剂(Complete Freund’s adjuvant,CFA)200μL/只,左侧股二头肌注射相同剂量的生理盐水,建立肌肉炎性痛模型。2.2 C纤维反射采用C纤维反射实验确定激活Aδ纤维的阈值(thresholdofA fiber,Ta)和C纤维的阈值(thresholdofC fiber,Tc)。造模后第4天,在异氟烷吸入麻醉下,将记录电极插入股二头肌,刺激电极置于后肢4、5趾外侧,使用Labchart电生理信号处理分析系统记录C纤维反射的肌电图。在股二头肌记录到的肌电图主要由两个成分组成。第一个成分持续时间和潜伏期较短,从潜伏期来看该成分由Aδ纤维介导;第二个成分持续时间和潜伏期较长,从潜伏期来看应该是由C纤维介导。其中,诱发出第一个成分和第二个成分的最小刺激强度,分别定义为Ta和Tc。本研究以伤害性刺激诱发的C纤维反射肌电作为诱发痛的检测指标。采用2Tc强度的刺激诱发出C纤维反射肌电(C-反射伤害性肌电)作为基线。给予电针或TEAS,在干预后的0、1、2、3、4、5分钟使用刺激器分别给予1次2Tc强度的伤害性刺激,使用Labchart电生理信号处理分析系统进行记录,并将结果导入spike2,进行分析与统计,计算C-反射伤害性肌电的频率变化,并将干预前后的变化进行归一化处理。以干预前C-反射伤害性肌电的频率为100%,统计干预后0-5分钟内C-反射伤害性肌电的变化。2.3干预方法及穴位选择分别采用TEAS激活皮肤的A-纤维和C-纤维(TEAS-Ta,TEAS-Tc),电针激活肌肉A-纤维和C-纤维(EA-Ta,EA-Tc)进行干预。分别选择痛源局部梁丘穴(ipsilateral ST34,i-ST34)、对侧梁丘穴(contralateral ST34,c-ST34)及远端合谷穴(LI4)进行不同的电针和TEAS刺激,观察激活不同层次、不同神经传入的镇痛作用。2.4疼痛行为学测定本研究以大鼠双足承重差值作为自发痛的检测指标。采用小动物双足平衡仪检测大鼠双后肢站立时压力传感器的受力情况。双足承重差值=健侧后肢的受力值(左侧)-患侧后肢的受力值(右侧),作为痛行为指标。2.5股二头肌肌电记录在异氟烷吸入麻醉下,暴露右侧股二头肌,将记录电极插入股二头肌,地线插入大鼠尾部,通过常规电生理技术将电信号引入Labchart生物信号处理分析系统。这部分实验首先通过记录大鼠炎性痛肌肉异常肌电的发生率,来观察肌肉痛程度。记录到稳定的异常肌电活动后,给予电针或TEAS干预1min,记录干预前后1min股二头肌异常肌电的发放,记录完成后将结果导入spike2生理数据采集分析系统进行分析。通过比较大鼠异常肌电的曲线下面积、放电频率的差异评价电针或者TEAS的镇痛效应。2.6脊髓背角神经元电生理记录手术操作及记录方法:大鼠经乌拉坦麻醉后,于背部正中线切开胸腰段皮肤,暴露出L3-L4脊髓后,去除硬脊膜,将阵列电极固定于脑立体定位仪的微推进器上,于脊髓节段L3-4后正中沟旁开1mm上方,垂直缓慢进入脊髓背角。深度范围控制在脊髓表面下900-1000 μm,参考电极插入背部肌肉中。急性脊髓化实验部分:暴露出C8-T1节段脊髓,用生理盐水制成碎冰覆盖于脊髓表面,采用冷冻法阻断脊髓的传递通路。采用多通道电生理采集系统记录,将结果导入NeuroExplorer4进行数字化分析处理。脊髓背角不同种类神经元的鉴别:采用电子压力测痛仪给予肌肉感受野10s不同强度的压力刺激。本实验中将60mN和200mN分别定义为非伤害性刺激和伤害性刺激,只对60mN的压力刺激有反应的神经元为LTM神经元,只对200mN的压力刺激有反应的神经元为NS神经元,对60mN和200mN的压力刺激均有反应的神经元为WDR神经元。脊髓背角神经元自发放电的判断标准:在无任何外力因素的干扰下,神经元自发放电活动超过3min。记录到稳定的神经元自发放电活动后,给予电针或TEAS干预1min,记录干预前后1min神经元自发放电的频率变化。3结果3.1不同强度的TEAS和电针对肌肉炎性痛模型大鼠的镇痛效应3.1.1 TEAS-Ta和TEAS-Tc干预不同穴位对C-反射伤害性肌电的抑制作用首先,采用C纤维反射确定TEAS激活A-和C-纤维的阈值。其中A-纤维的阈值是1.23±0.31 mA,C-纤维的阈值是3.86±0.92mA,将这两个电流强度分别作为 Ta 强度的 TEAS(TEAS-Ta)和 Tc 强度的 TEAS(TEAS-Tc)。①采用TEAS-Tc干预i-ST34:在干预结束后0-1 min内可以显着抑制C-反射伤害性肌电的发放(**P<0.01,*P<0.05)。②采用TEAS-Tc干预c-ST34:在干预结束后0min(即刻)可以显着抑制C-反射伤害性肌电的发放(*P<0.05)。③采用TEAS-Tc干预LI4:未观察到TEAS-Tc对C-反射伤害性肌电的抑制作用(P>0.05)。采用TEAS-Ta干预i-ST34、c-ST34和LI4对C-反射伤害性肌电均无抑制作用(P>0.05)。以上结果表明,采用TEAS-Tc干预i-ST34对C-反射伤害性肌电有明显抑制作用,且抑制效应优于c-ST34和LI4。提示TEAS-Tc干预局部穴位i-ST34的镇痛作用最强。3.1.2 EA-Ta和EA-Tc干预不同穴位对C-反射伤害性肌电的抑制作用首先,采用C纤维反射确定电针激活A-和C-纤维的阈值。其中激活A-纤维的阈值是1.14±0.34 mA,激活C-纤维的阈值是3.63±0.89 mA,将这两个电流强度分别作为Ta强度的电针(EA-Ta)和Tc强度的电针(EA-Tc)。①采用EA-Ta干预i-ST34:在干预结束后0-1 min内可以显着抑制C-反射伤害性肌电的发放(**P<0.01,*P<0.05)。②采用EA-Ta干预c-ST34:未观察到对C-反射伤害性肌电的抑制作用(P>0.05)。③采用EA-Ta干预LI4:未观察到对C-反射伤害性肌电的抑制作用(P>0.05)。①采用EA-Tc干预i-ST34:在干预结束后0-2 min内可以显着抑制C-反射伤害性肌电的发放(**P<0.01,*P<0.05)。②采用EA-Tc干预c-ST34:在干预结束后0-1 min内可以显着抑制C-反射伤害性肌电的发放(**P<0.01,*P<0.05)。③采用EA-Tc干预LI4:在干预结束后0 min(即刻)可以显着抑制C-反射伤害性肌电的发放(*P<0.05)。以上结果提示,采用EA-Ta和EA-Tc干预i-ST34对C-反射伤害性肌电有显着抑制作用,并且抑制效应优于c-ST34和LI4,说明EA-Ta和EA-Tc干预局部穴位i-ST34的镇痛作用最强。3.1.3 TEAS-Ta、TEAS-Tc、EA-Ta、EA-Tc 干预 i-ST34 对大鼠痛行为的影响为进一步验证不同强度的TEAS和电针的镇痛效应,我们观察了大鼠双足承重差值的变化。造模前,各组大鼠双足承重差值无差异(P>0.05);造模后第三天,大鼠双足承重差值显着增加(△△P<0.01),提示大鼠出现肌肉痛,造模成功。经过三天的TEAS干预后,TEAS-Tc组双足承重差值显着降低(*P<0.05);采用电针刺激深达肌肉层,干预三天后,EA-Ta组和EA-Tc组双足承重差值均显着降低(*P<0.05),但二者无差异。以上结果表明:采用EA-Ta、EA-Tc和TEAS-Tc干预i-ST34均可改善大鼠双足承重差值,缓解局部肌肉炎性痛。3.1.4 TEAS-Ta和TEAS-Tc干预i-ST34对大鼠异常肌电的抑制效应根据以上C反射和行为学验证的参数,我们选择在痛源局部i-ST34进行TEAS干预,观察对痛源部位异常肌电的抑制作用。采用TEAS-Ta和TEAS-Tc干预i-ST34,结果显示:TEAS-Tc组自发肌电的曲线下面积和放电频率均显着降低(**P<0.01);TEAS-Ta组自发肌电的曲线下面积和放电频率无改变(P>0.05)。以上结果表明:采用TEAS-Tc干预i-ST34可以减少CFA肌肉炎性痛模型大鼠异常肌电发放,缓解局部肌肉炎性痛。3.1.5 EA-Ta和EA-Tc干预i-ST34对大鼠异常肌电的抑制效应采用EA-Ta和EA-Tc干预i-ST34,结果显示:EA-Ta组自发肌电的曲线下面积和放电频率显着降低(*P<0.05),EA-Tc组自发肌电的曲线下面积和放电频率显着升高(*P<0.05)。以上结果表明:采用EA-Ta干预i-ST34对异常肌电的发放具有即刻的抑制作用,缓解了肌肉疼痛。3.2不同强度的TEAS和电针对脊髓背角WDR和LTM神经元自发放电的影响3.2.1不同类型神经元的鉴别、板层分布特点我们采用阵列电极同时记录分布于脊髓背角Ⅰ-Ⅴ板层不同种类的神经元放电活动。鉴定了不同神经元对感受野不同刺激的反应。观察到WDR神经元对60 mN和200mN的压力刺激有增多和减少两种反应,LTM神经元对60mN的压力刺激也有增多和减少两种反应,对200 mN的压力刺激无反应。WDR神经元主要分布于脊髓表面下的650-925mm,相当于脊髓背角的第V板层;LTM神经元主要分布于脊髓表面下的350-625mm,相当于脊髓背角的第Ⅲ-Ⅳ板层。在CFA肌肉炎性痛模型大鼠上,与正常组相比较,模型组大鼠脊髓背角WDR神经元自发放电活动增加(*P<0.05),LTM神经元自发放电活动无明显变化。提示在CFA肌肉炎性痛模型大鼠上,脊髓背角WDR神经元兴奋性增强。3.2.2TEAS-Ta、TEAS-Tc对脊髓背角WDR神经元自发放电活动的影响采用TEAS-Ta和TEAS-Tc干预i-ST34,结果显示:TEAS-Tc干预对脊髓背角WDR神经元以抑制作用为主。我们将干预前后WDR神经元放电频率变化低于20%的视为无反应的神经元,将干预前后WDR神经元放电频率变化高于20%的视为有反应的神经元(兴奋性反应/抑制性反应),剔除无反应的神经元。TEAS-Tc 组 75%的 WDR 神经元放电频率从 1.65±0.59 Hz 降至 0.89±0.44 Hz(*P<0.05);25%的 WDR 神经元放电频率从 1.81±1.00 Hz 增加到 2.15±1.08 Hz(P>0.05)。TEAS-Ta 组 43.8%的 WDR 神经元放电频率从 1.75±0.72Hz 降至 1.35±0.64Hz(P>0.05);56.2%的 WDR 神经元放电频率从 1.38±0.39 Hz 增加到 1.91±0.51 Hz(P>0.05)。为了验证TEAS-Tc的镇痛机制,我们观察了脊髓化后,TEAS-Tc对脊髓背角WDR神经元自发放电活动的影响。结果表明:脊髓化后,TEAS-Tc对脊髓背角WDR神经元既有兴奋作用,也有抑制作用。TEAS-Tc组43.3%的WDR神经元放电频率从2.00±0.74Hz降至1.01±0.33 Hz(*P<0.05);56.7%的WDR神经元放电频率 1.86±0.59 Hz 增加到 3.35±0.94 Hz(**P<0.01)。以上结果表明:采用TEAS-Tc干预i-ST34可以显着降低脊髓背角WDR神经元的兴奋性。脊髓化后,采用TEAS-Tc干预i-ST34对脊髓背角WDR神经元有兴奋和抑制双重作用。3.2.3 TEAS-Ta、TEAS-Tc对脊髓背角LTM神经元自发放电活动的影响采用TEAS-Ta和TEAS-Tc干预i-ST34,结果显示:TEAS-Tc干预增加了脊髓背角LTM神经元的自发放电活动。我们将干预前后LTM神经元放电频率变化低于20%的视为无反应的神经元,将干预前后LTM神经元放电频率变化高于20%的视为有反应的神经元(兴奋性反应/抑制性反应),剔除无反应的神经元。TEAS-Tc组48%的LTM神经元放电频率从0.39±0.22 Hz降至0.17±0.10 Hz(P>0.05);52%的 LTM 神经元放电频率从 0.33±0.09 Hz 增加到 0.53±0.12 Hz(*P<0.05)。TEAS-Ta 组 58.3%的 LTM 神经元放电频率从 0.49±0.28 Hz 降至0.26±0.19 Hz(P>0.05);41.7%的 LTM 神经元放电频率从 0.27±0.13 Hz 增加到0.44±0.21 Hz(P>0.05)。以上结果表明:采用TEAS-Tc干预i-ST34可以显着增加脊髓背角LTM神经元的兴奋性。3.2.4 EA-Ta、EA-Tc对脊髓背角WDR神经元自发放电活动的影响采用EA-Ta和EA-Tc干预i-ST34,结果显示:EA-Ta、EA-Tc干预对脊髓背角WDR神经元以抑制作用为主。我们观察到EA-Ta组77.5%的WDR神经元放电频率从 1.60±0.53 Hz 降至 0.89±0.36 Hz(**P<0.01);22.5%的 WDR 神经元放电频率从 1.64±0.91 Hz 增加到 2.37±1.33 Hz(P>0.05)。EA-Tc 组 68%的 WDR 神经元放电频率从1.86±0.92 Hz降至1.15±0.63 Hz(*P<0.05);32%的WDR神经元放电频率从 1.36±0.73 Hz 增加到 4.14±1.01 Hz(*P<0.05)。为了验证EA-Ta和EA-Tc的镇痛机制,我们观察了脊髓化后,EA-Ta和EA-Tc对脊髓背角WDR神经元自发放电活动的影响。结果表明:脊髓化后,EA-Ta对脊髓背角WDR神经元以抑制作用为主,EA-Tc对脊髓背角WDR神经元以兴奋作用为主。EA-Ta组70%的WDR神经元放电频率从2.14±0.93 Hz降至0.63±0.43 Hz(*P<0.05);30%的 WDR 神经元放电频率从 1.79±0.85 Hz 增加到3.36±1.52 Hz(P>0.05)。EA-Tc 组 34.2%WDR 神经元放电频率从 2.06±0.96 Hz 降至1.11±0.74 Hz(P>0.05);65.8%的WDR神经元放电频率从1.66±0.47 Hz增加到4.84±0.84 Hz(**P<0.01)。以上结果表明:采用EA-Ta和EA-Tc干预i-ST34可以明显降低脊髓背角WDR神经元的兴奋性。脊髓化后,采用EA-Ta干预i-ST34可以明显降低脊髓背角WDR神经元的兴奋性,而采用EA-Tc干预则明显增加了脊髓背角WDR神经元的兴奋性。3.2.5 EA-Ta、EA-Tc对脊髓背角LTM神经元自发放电活动的影响采用EA-Ta和EA-Tc干预i-ST34,结果显示:EA-Ta、EA-Tc干预对脊髓背角LTM神经元产生不同的影响。我们观察到EA-Ta组52.6%的LTM神经元放电频率从 0.41±0.11 Hz 增加到 1.08±0.31 Hz(*P<0.05);47.4%的 LTM 神经元放电频率从 0.47±0.17 Hz 降至 0.15±0.45 Hz(P>0.05)。EA-Tc 组 46.7%的 LTM 神经元放电频率从0.28±0.15 Hz增加到0.56±0.28 Hz(P>0.05);53.3%的LTM神经元放电频率从 0.50±0.11 Hz 降至 0.16±0.55 Hz(*P<0.05)。以上结果表明:采用EA-Ta干预i-ST34可以明显增加脊髓背角LTM神经元的兴奋性。3.2.6 EA-Ta和TEAS-Tc对脊髓背角WDR和LTM神经元影响的相关性分析为了进一步验证脊髓背角LTM和WDR神经元之间的相互作用,我们观察了同一实验动物中,采用EA-Ta和TEAS-Tc干预后,放电频率增加的LTM神经元和放电频率减少的WDR神经元之间的相关性。使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对这部分LTM和WDR神经元放电频率的变化率进行分析,以确定LTM和WDR神经元之间是否有关联。EA-Ta组WDR和LTM神经元自发放电频率的变化率呈现显着的负相关(r=-0.64,P=0.045),表明EA-Ta在兴奋了 LTM神经元的同时,抑制WDR神经元的自发放电。TEAS-Tc组WDR和LTM神经元自发放电频率的变化率无相关性(r=-0.46,P=0.17)。以上结果表明:EA-Ta可能通过激活LTM神经元,抑制了脊髓背角WDR神经元的自发放电活动,从而减轻肌肉疼痛。4研究小结4.1采用TEAS-Tc、EA-Ta和EA-Tc干预i-ST34可以明显缓解局部炎性痛,抑制C-反射伤害性肌电的发放,TEAS-Tc和EA-Ta干预还可以减少大鼠炎性局部异常肌电发放。4.2 EA-Ta可以通过兴奋LTM神经元,抑制WDR神经元的自发放电活动;EA-Tc作为一种伤害性刺激,对WDR神经元有兴奋和抑制双重作用;TEAS-Tc可明显抑制WDR神经元的自发放电活动。5结论5.1采用EA-Ta、EA-Tc和TEAS-Tc干预痛源局部穴位的镇痛效应优于对侧穴位和远端穴位。5.2局部镇痛的效果和穴位局部不同层次、不同神经传入密切相关。在肌肉炎性痛局部激活深层的A类神经传入,在皮肤层次激活C类纤维传入可发挥较好的镇痛效应。5.3在痛源局部,EA-Ta是通过兴奋肌肉的A纤维,激活脊髓背角的LTM神经元,从而抑制WDR神经元的自发放电发挥镇痛作用。

苑功名[3](2021)在《针刺通过脊髓BDNF-TrkB信号通路抑制NF-κB激活改善CFA小鼠炎性痛的实验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既往研究显示,BDNF(Brain 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与其高亲和力受体TrkB(Tropomyosin related kinase B,酪氨酸激酶B)在疼痛的形成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调控BDNF与TrkB能够缓解疼痛的发生发展。本研究运用CFA(Complete Freund’s Adjuvant,完全弗氏佐剂)诱导炎性痛小鼠模型,在建立稳定可靠的针刺双侧足三里穴对CFA小鼠镇痛有效的实验平台基础上,围绕针刺通过调节BDNF-TrkB以镇痛这一核心问题,探讨与之相关的可能途径与机制,为针刺镇痛研究提供新的证据。方法:1.在研究内容一中,采用小鼠右侧足底皮下注射50μL CFA诱导炎性痛并针刺双侧足三里穴,以足底热辐射痛阈值、足底机械痛阈值评价针刺CFA小鼠的镇痛效应,以旷场试验评价针刺对CFA小鼠的自发运动及痛情绪的影响,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脊髓COX1(Cyclo-oxygen-ase 1,环氧化酶1)的表达,采用ELISA法检测脊髓PGE2(Prostaglandin E2,前列腺素E2)的表达。2.在研究内容二中,采用COX1基因敲除小鼠,并在右侧足底皮下注射50μL CFA诱导炎性痛,观察足底热辐射痛阈值、足底机械痛阈值的变化情况,采用ELISA法检测脊髓PGE2的表达,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脊髓BDNF、TrkB的表达。3.在研究内容三中,基于针刺镇痛有效的前提下,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脊髓EP2(Prostaglandin receptor 2,前列腺素受体2)、EP4(Prostaglandin receptor 4,前列腺素受体4)、BDNF、TrkB的表达,采用免疫荧光共染技术观察EP2与神经元、BDNF与神经元、TrkB与小胶质细胞的共定位情况。4.在研究内容四中,对BDNF-TrkB下游的PI3K-Akt信号通路以及NF-κB信号通路进行探索,在肯定针刺镇痛有效的前提下,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脊髓p-PI3K p85与PI3K p85、p-Akt与Akt、p-IκBα与IκBα、p-NF-κB p65与NF-κB p65的表达。结果:1.研究内容一的结果显示,造模后24h,与盐水组相比,模型组和针刺组小鼠的足底热辐射痛阈值、足底机械痛阈值明显下降(P<0.01),并且持续至第7天(P<0.01)。与模型组相比,针刺组小鼠的足底热辐射痛阈值、足底机械痛阈值从D1针刺后开始增高(P<0.01),并持续至第7天(P<0.01)。旷场试验结果显示,造模后24h,与盐水组相比,模型组和针刺组小鼠的运动总路程、平均速度、中央区活动路程、中央区活动时间降低(模型组均P<0.01,针刺组均P<0.05)。在D7针刺后,与盐水组相比,模型组小鼠的运动总路程、平均速度、中央区活动路程、中央区活动时间仍降低(P<0.05或P<0.01);针刺组小鼠四项指标降低,但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与模型组相比,针刺组小鼠的运动总路程、平均速度、中央区活动路程、中央区活动时间均增高(P<0.05)。对第7天的脊髓进行检测,与盐水组相比,模型组小鼠脊髓的COX1(P<0.01)、PGE2(P<0.05)增高;针刺组COX1、PGE2变化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模型组相比,针刺组小鼠脊髓COX1下降有统计学差异(P<0.05),PGE2下降无统计学差异(P>0.05)。2.研究内容二的结果显示,注射CFA后,与盐水组相比,WT模型组和COX1-/-模型组小鼠的足底热辐射痛阈值、足底机械痛阈值均下降(P<0.01),并持续至D3、D5、D7(P<0.01)。与WT模型组相比,COX1-/-模型组小鼠的足底热辐射痛阈值、足底机械痛阈值在D5和D7时回升(P<0.01)。对造模后第7天的脊髓进行检测,与盐水组相比,WT模型组PGE2升高无统计学差异(P>0.05),BDNF(P<0.05)、TrkB(P<0.01)升高;COX1-/-模型组PGE2降低,BDNF、TrkB无明显变化,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WT模型组相比,COX1-/-模型组PGE2(P<0.05)、BDNF(P<0.05)、TrkB(P<0.01)降低。3.研究内容三的结果显示,对针刺干预7天后的脊髓进行检测,盐水组、模型组、针刺组小鼠脊髓的EP4表达未见明显变化(P>0.05)。与盐水组相比,模型组小鼠脊髓的EP2(P<0.01)、BDNF(P<0.01)、TrkB(P<0.01)升高;针刺组EP2、BDNF、TrkB变化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模型组相比,针刺组小鼠脊髓EP2(P<0.01)、BDNF(P<0.01)、TrkB(P<0.05)降低。免疫荧光检测结果显示EP2与神经元、BDNF与神经元共定位,TrkB与小胶质细胞未见共定位。4.研究内容四的结果显示,对针刺干预7天后的脊髓进行检测,盐水组、模型组、针刺组三组小鼠脊髓p-PI3K p85/PI3K p85未见明显变化(P>0.05)。与盐水组相比,模型组小鼠脊髓p-Akt/Akt(P<0.01)、p-IκBα/IκBα(P<0.05)、p-NF-κB p65/NF-κB p65(P<0.01)升高,针刺组p-NF-κB p65/NF-κB p65升高有差异(P<0.01),p-Akt/Akt、p-IκBα/IκBα变化无差异(P>0.05)。与模型组相比,针刺组小鼠脊髓p-Akt/Akt(P<0.05)、p-IκBα/IκBα(P<0.05)、p-NF-κB p65/NF-κB p65(P<0.05)降低。结论:1.针刺双侧足三里穴对炎性痛小鼠具有镇痛效应,并能够改善运动功能,缓解疼痛相关负性情绪。2.针刺可能通过降低脊髓组织COX1、神经元上EP2及BDNF,并且抑制TrkB及下游PI3K-Akt、NF-κB信号通路的激活发挥镇痛作用,但尚不能证明BDNF-TrkB的作用细胞为小胶质细胞。

李明婵[4](2021)在《推拿结合拔罐运动疗法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推拿结合拔罐运动疗法对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患者的疼痛症状、腰背肌肌张力、腰椎功能状态以及临床疗效的影响,为推拿结合拔罐运动疗法治疗该病提供一定的临床依据,并为该病提供一种简便高效的临床治疗方案。方法:本研究选取通过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筛选的64例就诊于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人民医院推拿科的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各32例。治疗组运用推拿结合拔罐运动疗法治疗,对照组运用推拿治疗,隔日治疗1次,10次为一个疗程,共治疗一个疗程。治疗前后对患者进行知觉·痛觉定量分析——疼痛度PD、后表链肌张力测评——腰背肌肌张力系数K以及JOA评分的评估,作为观察指标,并根据患者治疗前后的JOA评分改善情况进行临床疗效评定。收集数据并使用SPSS24.0进行分析。结果:1.知觉·痛觉定量分析——疼痛度PD:两组治疗前后疼痛度PD组内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两组治疗均能缓解患者的疼痛症状;两组治疗后疼痛度PD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治疗组在缓解疼痛方面优于对照组。2.后表链肌张力测评——腰背肌肌张力系数K:两组治疗前后腰背肌肌张力系数K组内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两组治疗均能降低患者的腰背肌肌张力;两组治疗后腰背肌肌张力系数K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治疗组在降低腰背肌肌张力方面优于对照组。3.JOA评分:两组治疗前后JOA评分组内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两组治疗均能改善患者的腰椎功能状态;两组治疗后JOA评分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治疗组在改善腰椎功能状态方面优于对照组。4.临床疗效评定:两组治疗后临床疗效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治疗组对于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1.推拿结合拔罐运动疗法能够快速有效缓解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患者的疼痛症状,降低患者的腰背肌肌张力,改善患者的腰椎功能状态,且临床疗效优于单纯推拿治疗;2.推拿结合拔罐运动疗法优化了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的治疗方案,疗效肯定,值得进一步研究与推广。

刘兴星[5](2021)在《针刺对佐剂性关节炎小鼠趋化因子的影响及脊髓CCL7介导针刺镇痛作用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趋化因子作为细胞因子,在疼痛调节中发挥重要作用,目前趋化因子参与针刺镇痛的研究较少。本课题组前期研究已经发现针刺上调血清和脊髓中趋化因子CXCL1参与镇痛作用,但未涉及其他趋化因子。本研究在前期研究基础上,采用针刺足三里对CFA炎性痛小鼠镇痛有效的平台,对脊髓、血清和足垫部位趋化因子进行筛选,明确针刺对不同部位趋化因子的作用,筛选出参与针刺镇痛的趋化因子及部位,并初步探索其作用机制。方法:首先采用50μl CFA右侧足底皮下注射诱导的佐剂性关节炎小鼠炎性痛模型,针刺双侧足三里穴,于造模前后及1-7天针刺后测量热辐射痛及机械痛,针刺第7天后取材脊髓,ELISA检测PGE2,确立针刺对CFA小鼠的镇痛效应。在针刺镇痛有效的基础上,采用液相芯片技术检测脊髓、血清和足垫部位趋化因子CCL2、CCL7、CXCL12、CXCL13、CX3CL1蛋白含量,采用ELISA技术检测血清中CXCL2蛋白含量,RT-q PCR技术检测脊髓部位上述趋化因子及受体表达量,筛选出可能参与针刺镇痛的趋化因子及作用部位,中和筛选出的脊髓目标趋化因子CCL7,观察其对针刺镇痛效应的影响。在明确脊髓CCL7介导针刺镇痛作用的前提下,进一步研究其镇痛机制,采用RT-q PCR方法对比检测针刺7天状态下和鞘内注射CCL7中和抗体状态下,脊髓中多巴胺能神经元标记物酪氨酸羟化酶(Tyrosine hydroxylase,Th)以及多巴胺D2受体m RNA表达量;免疫组化方法观察脊髓中CCR2(趋化因子CCL7的受体)、Th蛋白在神经元上表达情况。结果:1.针刺可减轻CFA小鼠炎性痛:痛阈测量结果显示:造模前,机械痛与热痛阈值各组基础值没有差异(P>0.05);造模后,与盐水组相比,模型组与针刺组小鼠足底热辐射痛阈值以及机械痛阈值均降低(P<0.01);与模型组相比,针刺组痛阈值升高,从第1天起效(P<0.01),一直持续到第7天(P<0.01)。ELISA结果显示:与盐水组相比,模型组PGE2显着升高(P<0.01),针刺组PGE2无明显变化(P>0.05);与模型组相比,针刺组降低(P<0.05)。2.液相芯片结果发现,针刺可上调脊髓组织中CCL7、CXCL2,上调血清中CXCL2、CXCL12,对足垫中趋化因子均有下调趋势。RT-q PCR结果发现针刺可上调脊髓中CCL2、CCL7、CXCL13 m RNA表达量,筛选出脊髓趋化因子CCL7为针刺变化明显趋化因子。液相芯片检测结果显示,在脊髓:与盐水组相比,模型组CX3CL1升高(P<0.05),其余因子未见明显变化,针刺组CCL7(P<0.01)、CXCL2(P<0.05)升高;与模型组相比,针刺组CCL7(P<0.01)、CXCL2(P<0.05)升高、CX3CL1有降低趋势(P=0.054)。在血清:与盐水组比,模型组CCL2、CCL7、CXCL2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组CCL2、CCL7、CXCL2、CXCL12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针刺组CCL2、CCL7有下降趋势,但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针刺组CXCL2、CXCL12升高(P<0.05);其余趋化因子无明显变化。在足垫:与模型组比,针刺组CCL2下降(P<0.05)、CCL7、CXCL12、CXCL13、CX3CL1有下降趋势,但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RT-q PCR检测脊髓中趋化因子及其受体,结果显示,与盐水组相比,模型组CXCL12、CXCR4 m RNA表达量升高(P<0.05),针刺组CCL7(P<0.01)、CXCL13(P<0.01)、CCL2(P<0.05)、CXCL12(P<0.05)、CXCR4(P<0.05)m RNA表达量升高;与模型组相比,针刺组CCL2、CCL7、CXCL13 m RNA表达量显着升高(P<0.01);其余因子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3.中和脊髓CCL7可拮抗针刺镇痛效应,脊髓CCL7参与针刺镇痛:中和实验结果显示:针刺第1天,与模型+PBS组相比,针刺+PBS组痛阈升高(P<0.05),针刺+低剂量中和剂组、针刺+高剂量中和剂组痛阈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针刺+PBS组相比,针刺+1μg中和抗体组痛阈值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4μg中和抗体组痛阈值有下降趋势,但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与针刺+1μg中和抗体组比,针刺+4μg中和抗体组痛阈值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上调脊髓中Th m RNA表达量,对Drd2 m RNA表达量有上调趋势,中和脊髓CCL7可下调脊髓Th m RNA表达量,免疫组化结果显示脊髓Th、CCR2在神经元表达。针刺7天RT-q PCR实验结果显示:与盐水组相比,模型组Th m RNA表达量有下降趋势(P>0.05)、Drd2 m RNA表达量有下降趋势(P>0.05),针刺组Drd2 m RNA表达量上调(P<0.05)、Th m RNA无明显变化(P>0.05);与模型组相比,针刺组Th m RNA表达量上调(P<0.05)、Drd2 m RNA表达量有上升趋势(P>0.05)。中和脊髓CCL7后RT-q PCR结果显示:与模型+PBS组相比,针刺+PBS组Th m RNA表达量上调(P<0.05),针刺+4μg中和抗体组表达量下调(P<0.05);与针刺+PBS组相比,针刺+1μg中和抗体组、针刺+4μg中和抗体组Th m RNA表达量下调(P<0.05)。RT-q PCR结果显示,各组间Drd2m RNA表达量比较均无明显变化,无统计学差异(P>0.05)。免疫组化结果显示CCR2阳性表达细胞与神经元相似。结论:1.针刺双侧足三里可改善CFA模型小鼠炎性痛。2.针刺可影响多部位趋化因子参与针刺镇痛。在足垫,针刺降低促炎的趋化因子CCL2、CCL7、CXCL12、CXCL13、CX3CL1;在血清,针刺降低促炎趋化因子CCL2,升高镇痛趋化因子CXCL2;在脊髓,针刺升高脊髓中趋化因子CCL7、CXCL2,降低致痛趋化因子CX3CL1的表达。3.脊髓中CCL7参与针刺镇痛;初步表明脊髓部位CCL7镇痛机制可能与Th有关,仍需进一步研究。

景允南[6](2021)在《疏肝宁神针刺法预防性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目的:观察疏肝宁神针刺法预防性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有效的方法。方法:观察对象收集自2019年12月至2021年1月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针灸五科门诊,符合纳入标准并知情参与试验患者70例,经随机数字表随机分组为试验组及对照组各35例。试验组选用疏肝宁神针刺法治疗,采用透刺、头针与常规针刺相结合,针刺1次/日,留针30min,2周为1个疗程,针刺1天休息1天,共针刺2个疗程。对照组选用盐酸氟桂利嗪5mg,日一次睡前口服,1周内无明显不良反应则加量至10mg,日一次睡前口服,共治疗4周。观察指标包括头痛程度-偏头痛症状积分、总有效率、疼痛强度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偏头痛发作频率、偏头痛特异性生活质量问卷(MSQ)、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14项版本、汉密尔顿焦抑郁表(HAMD)24项版本。数据用SPSS21.0软件统计分析,比较其结果并观察两组疗效差异。结果:1.本试验中途脱落6名患者,实际完成试验64例,试验组31例,对照组33例。治疗前两组患者一般情况(年龄、性别、病程、诊断)、偏头痛症状积分、VAS、偏头痛发作频率、MSQ、HAMA、HAMD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2.临床疗效:试验组总有效率96.8%,优于对照组87.9%,具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3.偏头痛症状积分:治疗后两组偏头痛症状积分均明显减低(P<0.01),试验组偏头痛症状积分低于对照组,具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4.VAS:治疗后两组VAS评分均明显降低(P<0.01),试验组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具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随访期试验组在VAS评分上均低于对照组(P<0.01)。5.偏头痛发作频率:治疗后两组偏头痛发作频率均明显降低(P<0.01),试验组频率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随访期试验组在偏头痛发作频率上均低于对照组(P<0.05)。6.MSQ评分:治疗后两组MSQ评分均明显降低(P<0.01),试验组功能受限和功能障碍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具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试验组情感影响评分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7.HAMA评分:治疗后两组HAMA评分均明显降低(P<0.01),试验组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具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8.HAMD评分:治疗后两组HAMD评分均明显降低(P<0.01),试验组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具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9.疏肝宁神针刺组在治疗过程中未出现不良反应,盐酸氟桂利嗪组在治疗过程中报告1例困倦,无严重不良反应。结论:1.疏肝宁神针刺法和盐酸氟桂利嗪预防性治疗偏头痛均有一定疗效。2.疏肝宁神针刺法减轻头痛强度上优于盐酸氟桂利嗪组,在随访期也具有更好的疗效;随访4周时疏肝宁神针刺组疗效继续提升,盐酸氟桂利嗪组疗效稳定,两组随访8周时两组疗效均开始下降。3.疏肝宁神针刺法减少偏头痛发作频率上优于盐酸氟桂利嗪组,在随访期也具有更好的疗效;疏肝宁神针刺组在随访4周和8周时疗效稳定,盐酸氟桂利嗪组在随访4周时疗效稳定,随访8周时疗效下降。4.疏肝宁神针刺法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的疗效在功能受限和功能障碍方面明显优于盐酸氟桂利嗪组,在情感影响方面优于盐酸氟桂利嗪组。5.疏肝宁神针刺法改善患者情绪障碍的疗效明显优于盐酸氟桂利嗪组。6.疏肝宁神针刺法是预防性治疗偏头痛的有效方法,且临床疗效优于盐酸氟桂利嗪。

王洋洋[7](2021)在《基于脊髓CXCL1-CXCR2内吞途径探讨针刺对CFA小鼠镇痛作用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针刺虽然作为一种镇痛策略被广泛应用于临床之中,但其镇痛的生物学机制尚未完全阐明,故阐明其机制,有助于提高临床疗效和国际推广。因此,本研究通过探索针刺对完全弗氏佐剂(Complete Freund’s Adjuvant,CFA)小鼠镇痛效应的影响,利用磷酸化蛋白组学技术筛选小鼠脊髓组织参与针刺镇痛的可能关键蛋白及重要信号通路,同时基于本团队前期研究发现脊髓趋化因子CXC配体1(CXC chemokine ligand 1,CXCL1)及其受体趋化因子CXC受体2(CXC chemokine receptor 2,CXCR2)介导针刺镇痛,但具体机制尚不明确,故综合磷酸化蛋白组学分析的结果,进一步探索针刺介导脊髓CXCL1-CXCR2发挥镇痛作用的可能分子机制。方法:首先,通过3种不同的造模剂量以及2种不同的手针针刺方法以热辐射痛和机械痛作为主要效应指标,优选合适剂量的小鼠炎性痛模型和手针针刺方法用于针刺镇痛研究,并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ting,WB)和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分别检测脊髓致痛物质环氧合酶2(Cyclo-oxygen-ase 2,COX2)、前列腺素E2(Prostaglandin E2,PGE2)含量,明确针刺镇痛效应。其次,在针刺镇痛有效的基础上利用磷酸化蛋白组学技术筛选筛选脊髓部位参与针刺镇痛的关键蛋白和重要通路。最后,结合前期针刺CXCL1升高,CXCR2降低镇痛的研究基础,对筛选出的内吞通路进行验证,分别采用Elisa检测脊髓CXCL1含量,采用WB检测脊髓CXCR2、Rab5、Rab11、Rab7、Lamp1含量,采用免疫荧光双标染色检测脊髓组织CXCR2与神经元(Neu N神经元细胞的标记物)、Rab7、Lamp1共定位情况。结果:1.针刺对CFA小鼠镇痛效应影响的实验研究(1)不同造模剂量结果:不同造模剂量(20μL、50μL、100μL)均能降低小鼠热辐射痛和机械痛阈值(P<0.01),诱导小鼠炎性痛模型。但综合热辐射痛和机械痛结果50μL模型组整体较平稳,故选用50μL的造模剂量。(2)不同针刺方法结果:热辐射痛显示与盐水组相比,模型组、针刺(1)组和针刺(2)组在造模后24h-7天热辐射痛阈值均降低(P<0.05或P<0.01);与模型组相比,在针刺治疗1-7天,针刺(1)组、针刺(2)组热辐射痛阈值升高(P<0.01或P<0.05);与针刺(2)组相比,针刺(1)组在第1、2天热辐射痛阈值升高(P<0.05或P<0.01)。机械痛显示与盐水组相比,模型组在造模后24h-7天机械痛阈值降低(P<0.05或P<0.01),针刺(1)组在造模后第1、7天机械痛阈值降低(P<0.01),针刺(2)组在造模后第1、3、6、7天机械痛阈值降低(P<0.05或P<0.01);与模型组相比,在针刺干预治疗后,针刺(1)组在第2、4、7天机械痛阈值升高(P<0.05或P<0.01),针刺(2)组在第2、7天机械痛阈值升高(P<0.05或P<0.01);针刺组之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综合考虑,与模型组相比,针刺(1)组较针刺(2)组的痛阈值升高更明显,且天数更多,因此采用针刺(1)组用于后期研究。(3)脊髓COX2、PGE2结果:脊髓COX2蛋白含量结果显示各组之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PGE2蛋白含量结果显示与盐水组相比,模型组升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针刺组降低(P<0.05)。2.基于脊髓磷酸化修饰蛋白组学的针刺镇痛关键蛋白及通路筛选结果(1)针刺具有镇痛效应:与盐水组相比,造模后1-5天,模型组和针刺组的热辐射痛和机械痛在造模后阈值均降低(P<0.01);与模型组相比,在针刺干预治疗后1-5天,造模侧热辐射痛和机械痛阈值均升高(P<0.05或P<0.01)。(2)蛋白差异修饰分析结果:不同组间比较,差异修饰的蛋白和位点为:模型组VS盐水组上调403个磷酸化位点,对应301个蛋白,下调439个磷酸化位点,对应339个蛋白;针刺组VS模型组上调432个磷酸化位点,对应318个蛋白,下调363个磷酸化位点,对应273个蛋白;针刺组VS盐水组上调424个磷酸化位点,对应298个蛋白,下调434个磷酸化位点,对应322个蛋白。(3)差异修饰蛋白GO功能注释显示,在模型和针刺状态下蛋白参与的生物进程主要与细胞进程,生物调节,刺激反应,发育代谢以及信号传递有关;细胞组成主要位于细胞膜、细胞器、大分子复合物、膜关闭内腔;分子功能主要与结合功能和催化活性相关,同时也与分子功能调节、结构分子活性、运输活动相关。(4)KEGG富集和聚类分析结果:在模型状态下,KEGG富集和聚类分析显示与疼痛相关的通路有4条:c AMP信号通路、缝隙连接、轴突导向、钙信号通路;在针刺状态下,KEGG富集和聚类分析显示与疼痛相关的通路有2条:内吞信号通路、GABA能神经突触信号通路。(5)差异修饰蛋白互作关系结果:在模型和针刺状态下,蛋白功能主要与生物运输和内吞相关。3.针刺调节脊髓CXCL1-CXCR2内吞通路结果(1)脊髓CXCL1-CXCR2内吞通路蛋白变化结果:与盐水组比,模型组CXCL1蛋白含量呈上调趋势,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模型组比,针刺组升高(P<0.05)。CXCR2、Rab5、Rab11、Rab7、Lamp1蛋白含量结果显示各组(盐水、模型和针刺)之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2)免疫荧光双标染色结果:通过半定量分析,CXCR2与Neu N共表达率结果显示各组(盐水、模型和针刺)之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CXCR2与Rab7共表达率和CXCR2与Lamp1共表达率与模型组相比,在针刺后都呈上调趋势,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针刺双侧足三里穴对CFA炎性痛小鼠具有镇痛效应。2.脊髓部位参与针刺镇痛的关键磷酸化蛋白功能主要与结合功能和催化活性相关,并参与生物调节、运输、内吞等多种生物过程;与针刺镇痛相关的通路主要有内吞信号通路、GABA能神经突触信号通路。3.尚不能证明CXCL1-CXCR2内吞信号通路是脊髓CXCL1参与针刺镇痛的下游信号通路,有待于用多种方法进一步确认。

康前前[8](2021)在《针刺治疗颈源性头痛的选穴规律与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近十年来国内文献中有关针刺治疗颈源性头痛的选穴规律,并与导师治疗颈源性头痛的经验针刺处方相互验证,通过临床试验,观察VAS评分表、ROM评分表、头痛症状评价表和HIT-6评分表的疗效变化,分析其治疗前后的疗效。方法:1.通过高级检索近十年各大数据库内有关针刺治疗颈源性头痛的文献资料,总结其选穴频次、所在部位、所属经脉、特定穴应用类型和聚类分析,分析针刺治疗颈源性头痛的选穴规律。2.在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针灸科和骨科患者中,筛选出符合诊断标准及纳入标准的36例颈源性头痛患者,采用导师的经验针刺处方:四神聪、百会、风池(双)、天柱(双)、颈夹脊、阿是穴、合谷(双),共治疗颈源性头痛患者3个疗程,观察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将收集的资料录入Excel表中,然后运用SPSS25.0进行数据分析。结果:1.选穴规律研究:对近十年来针刺治疗颈源性头痛的文献高级检索,共收集到169篇,再根据排除标准和阅读文献标题摘要等信息后,筛选出67篇文献,经过逐一阅读全文浏览后,最终筛选出54篇质量较高的文献纳入本课题研究。最终收集到54个针刺处方,涉及腧穴43个,取穴总频次为302,频次较高的腧穴为风池(49)、颈夹脊穴(33)、天柱(30)、阿是穴(22)、合谷(17)、百会(16)、风府(16)。发现选穴部位以头颈部为主;选穴经脉以胆经、督脉、膀胱经为主;特定穴使用类型中以交会穴为主;穴位配伍以远近为主。2.临床疗效观察:共纳入符合标准36例颈源性头痛患者,后因疫情和患者依从性等问题中止脱落4人,最后为32人,其中男性10人,女性22人。临床总有效率为87.50%。观察3个疗程,每疗程治疗后的VAS评分、ROM评分、头痛症状评分和生活质量影响测试-6评分数据与治疗前比较皆有差异(p<0.05)。试验表明该针刺处方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头痛程度、减少头痛发作次数、减少头痛持续时间、减轻头痛发作程度、改善颈椎活动度、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等。结论:1.基于数据挖掘分析针刺治疗颈源性头痛的选穴规律具有这些特点:重视循经选穴、重视局部选穴、重视交会穴的应用、重视远近配伍等。通过分析针刺治疗颈源性头痛的选穴规律发现与导师的经验针刺处方基本相符。2.通过临床疗效观察,发现治疗前后均有显着性差异,证实该针刺处方治疗颈源性头痛的疗效可靠。

林菲菲[9](2021)在《远端留针配合推拿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课题旨在观察在头部顶中线,双侧后溪穴,双侧束骨穴留针时配合推拿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以及该种治疗方法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视觉模拟量表(VAS)、日本骨科协会腰痛评价问卷(JOABPEQ)、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检测指标的影响。研究方法:本课题从2020年01月至2020年12月期间就诊我院推拿科门诊的病人中筛选符合课题诊断、纳入及排除标准的患者64例,按简单随机的原则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2例。对照组以单纯推拿手法治疗;治疗组以对照组的推拿手法为基础疗法,配合头部顶中线,双后溪穴,双束骨穴5个远端穴位留针治疗。两组每次治疗30分钟,隔日治疗1次,10次为一个疗程。分别记录两组治疗前后的VAS评分、JOABPEQ评分及外周血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浓度,运用SPSS25.0对课题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本课题共纳入64例患者,完成临床试验的患者为59例,其中治疗组剔除2例,对照组剔除3例。总脱落率为7.81%。2.治疗前,两组病例在性别、年龄、VAS评分、JOABPEQ评分及TNF-α水平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3.两组治疗后VAS评分对比:组内比较两组治疗前VAS评分与各组第1次治疗后、第10次治疗后VAS评分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各组第1次治疗后与第10次治疗后VAS评分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两组间治疗前VAS评分与第1次治疗后、第10次治疗后VAS评分差值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两组第1次治疗后与第10次治疗后VAS评分差值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两组治疗后JOABPEQ评分对比:组内比较各组治疗前后JOABPEQ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两组治疗前后JOABPEQ评分差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两组治疗后TNF-α水平对比:组内比较各组治疗前后TNF-α浓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两组治疗前后TNF-α浓度的差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按照临床疗效标准评价,治疗组总有效率90.00%,对照组总有效率86.21%,组间对比两组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单纯推拿疗法和远端留针配合推拿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均有较好的临床疗效,而远端留针配合推拿疗法临床疗效优于单纯推拿疗法。2.单纯推拿疗法和远端留针配合推拿疗法都能够改善腰椎间突出症患者VAS评分、JOABPEQ评分,以及降低外周血中TNF-α浓度,远端留针配合推拿疗法对以上观察指标的改善程度均优于单纯推拿疗法。3.单纯推拿疗法和远端留针配合推拿疗法的后续累积镇痛效果较即时止痛效果好,远端留针配合推拿疗法的累积镇痛效果优于单纯推拿疗法。

黄锦[10](2021)在《PACAP/PAC1受体介导电针改善顺铂致小鼠白细胞减少症的作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骨髓抑制是肿瘤化疗常见副作用之一,最先表现为白细胞减少症,诱发感染严重限制了化疗药的临床应用。临床研究发现针灸可有效改善化疗致白细胞减少症,但作用机制尚未完全阐明。本研究基于前期已建立的电针改善顺铂致小鼠白细胞减少症效应平台,以交感神经修复为切入点,探讨交感神经释放垂体腺苷酸环化酶激活肽(Pituitary adenylate cyclase-activating polypeptide,PACAP)作用于PAC1受体介导电针促进化疗后骨髓造血恢复的作用机制,并在肺癌化疗小鼠模型中验证电针改善造血功能的效应,为针刺在肿瘤化疗中“减毒增效”的作用提供科学依据,促进临床应用和推广。方法:研究内容一PACAP/PAC1受体介导电针改善顺铂致小鼠白细胞减少症的机制研究实验一电针改善顺铂致小鼠骨髓造血功能低下的治疗效应研究复制前期效应平台,将雄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Veh组)、化疗组(Cis组)、化疗加电针组(EA组)。化疗药顺铂剂量选用3mg/kg,一周2次,共2周。电针干预与化疗药同一天开始,选穴为双侧足三里、三阴交穴,一周3次,共2周。动态观察各组小鼠体重变化。通过对胫骨骨髓进行苏木素&伊红(Hematoxylin&Eosin,H&E)染色观察电针对化疗所致骨髓萎缩的影响。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小鼠骨髓造血干祖细胞(hematopoietic stem/progenitor cells,HSPCs)及其亚群的数量变化,包括HSPCs、长期造血干细胞(Long-term HSCs,LT-HSCs)、短期造血干细胞(Short-term HSCs,ST-H SCs)、多能祖细胞(Multipotent progenitors,MPPs)、淋系祖细胞(Common lymphoid progenitors,CLPs)、髓系祖细胞(Common myeloid progenitors,CMPs)、粒细胞-巨噬细胞祖细胞(Granulocyte-macrophage progenitors,GMPs)、巨核/红系祖细胞(Megakar yocytic/erythroid progenitors,MEPs),观察电针对化疗后骨髓造血功能的影响。实验二电针促进顺铂小鼠骨髓交感神经修复和PACAP分泌的作用研究通过胫骨骨髓交感神经纤维酪氨酸羟化酶(Tyrosine hydroxylase,Th)免疫荧光染色探讨交感神经分布,定量逆转录PCR(Quantitative reverse transcription PCR,RT-q PCR)检测骨髓内神经营养因子家族如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 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的基因含量,明确电针对化疗后骨髓交感神经损伤的修复作用。最后,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骨髓内PACAP蛋白含量,明确电针对骨髓PACAP含量的调节作用。实验三PACAP/PAC1受体介导电针改善顺铂致小鼠白细胞减少症的机制研究在电针治疗顺铂小鼠的同时,分别给予高、低剂量PAC1拮抗剂(PACAP6-38)。首先,通过热板实验动态观察各组小鼠热痛潜伏时间的变化,明确电针及其拮抗剂对外周神经损伤的影响。其次,利用普通血常规检测外周血细胞数量(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观察PAC1拮抗剂对电针改善白细胞减少症的影响。最后,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骨髓造血干祖细胞及其亚群数量,以及碘化丙啶(Propidium iodide,PI)染色观察骨髓各细胞周期(G0/G1、S、G2/M、S+G2/M)数量的变化,明确PACAP/PAC1受体介导电针改善骨髓造血的作用。实验四外源性PAC1激动剂改善顺铂致小鼠白细胞减少症的作用研究利用高、低剂量PAC1激动剂(PACAP1-38)干预化疗小鼠,动态观察PAC1激动剂对化疗小鼠热痛潜伏时间、外周血细胞(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骨髓造血干祖细胞及其亚群和细胞周期数量的变化,明确PAC1激动剂对化疗小鼠外周神经损伤、骨髓造血功能低下和白细胞减少症的影响。研究内容二电针改善顺铂致肺癌小鼠白细胞减少症的治疗效应研究实验五电针改善顺铂致肺癌小鼠白细胞减少症的治疗效应研究建立Lewis肺癌荷瘤小鼠,随机分为肿瘤组(T组)、肿瘤+化疗组(TC组)、肿瘤+化疗+电针组(EA组),化疗药顺铂剂量选用5mg/kg,每周2次,共2周,电针干预方式同实验一。通过游标卡尺动态观察小鼠肿瘤体积,取材后检测瘤体组织重量和面积,明确电针联合化疗对肿瘤生长的影响。通过普通血常规检测外周血细胞(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进一步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白细胞亚群数量(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观察电针对肺癌顺铂小鼠外周血白细胞的影响。为了进一步明确电针对肺癌顺铂小鼠骨髓造血功能的影响,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小鼠骨髓造血干祖细胞及其亚群、细胞周期数量的变化。结果:1.电针可改善化疗导致的骨髓萎缩,提高化疗小鼠骨髓多能祖细胞(MPPs)、髓系祖细胞(CMPs)的数量。电针治疗14天可改善化疗导致的小鼠体重减轻。胫骨骨髓HE染色发现化疗后小鼠骨髓组织骨髓细胞排列稀疏,可见大量空腔,骨髓细胞密度下降,电针治疗可见骨髓细胞呈密集分布。半定量分析发现电针可增加化疗小鼠的骨髓细胞密度,具有统计学差异。流式细胞结果发现化疗导致骨髓HSPCs、MPPs、CMPs、GMPs和MEPs的数量下降,电针治疗可提高MPPs和CMPs的数量,且HSPCs的数量较化疗组升高62%,MEPs的数量升高59%,但无统计学差异。2.电针可修复化疗导致骨髓交感神经纤维退变和上调骨髓PACAP蛋白含量,可能与促进骨髓神经营养相关因子Ngf和Bdnf的基因表达有关。骨髓内交感神经纤维Th免疫荧光染色结果及半定量分析发现,化疗干预后骨髓Th阳性表达下降,电针治疗后交感神经纤维分布增多,表明电针可修复化疗导致骨髓交感神经纤维退变。化疗后骨髓内Ngf、Bdnf基因含量、PACAP蛋白含量均下降,电针治疗均可上调Ngf、Bdnf基因含量及PACAP蛋白含量。3.高剂量PAC1拮抗剂可减弱电针改善顺铂小鼠热痛迟钝,拮抗电针增加顺铂小鼠外周血白细胞、骨髓造血干祖细胞(HSPCs)、多能祖细胞(MPPs)的数量及G2/M增殖期的骨髓细胞数量的作用。电针治疗14天,化疗小鼠热痛潜伏时间明显延长,电针可缩短化疗小鼠热痛潜伏时间,高剂量PAC1拮抗剂可拮抗电针治疗作用。外周血白细胞亚群数量结果发现,化疗后小鼠白细胞和淋巴细胞数量下降,电针治疗可提高白细胞和淋巴细胞的数量,高剂量PAC1拮抗剂可拮抗电针的治疗作用。骨髓造血干祖细胞及其亚群数量结果发现,化疗干预后MPPs、CMPs和MEPs数量下降,电针治疗可提高化疗小鼠HSPCs和MPPs的数量,而高、低剂量PAC1拮抗剂使电针上升HSPCs数量的效应消失,高剂量PAC1拮抗剂小鼠MPPs的数量较电针组下降。此外,化疗可导致骨髓G2/M期细胞数量下降,相反,电针治疗可提高G2/M增殖期的细胞数量,高、低剂量PAC1拮抗剂均可拮抗电针治疗作用。4.高剂量PAC1激动剂可改善化疗导致的热痛迟钝,提高外周血白细胞、骨髓造血干祖细胞(HSPCs)、多能祖细胞(MPPs)的数量和G2/M增殖期的骨髓细胞数量。电针治疗第14天,高、低剂量PAC1激动剂可缩短化疗小鼠的热痛潜伏时间。高剂量PAC1激动剂可提高化疗小鼠白细胞数量,对淋巴细胞无改善作用。骨髓造血干祖细胞及其亚群、细胞周期结果表明,高剂量PAC1激动剂可提高化疗小鼠HSPCs的数量,高、低剂量PAC1激动剂可提高化疗小鼠MPPs和G2/M增殖期的细胞数量。5.电针联合化疗可抑制肺癌小鼠的肿瘤生长,电针治疗可提高肺癌化疗小鼠的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数量、骨髓造血干祖细胞(HSPCs)、多能祖细胞(MPPs)、髓系祖细胞(CMPs)和巨核/红系祖细胞(MEPs)的数量,增加骨髓S增殖期的细胞数量。皮下Lewis肺癌荷瘤小鼠肿瘤种植后第14天到第21天,与肿瘤组相比,单纯化疗与电针联合化疗治疗均可抑制肿瘤生长,且这两种干预方式均可降低瘤体重量和瘤体面积。普通血常规和流式细胞分析结果均发现,化疗导致小鼠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下降,电针治疗可提高中性粒细胞的数量。骨髓造血干祖细胞及其亚群、细胞周期结果发现,化疗后小鼠MPPs和GMPs的数量下调,S增殖期的细胞数量下降,电针治疗可提高MPP s、HSPCs、CMPs和MEPs的数量以及S增殖期的细胞数量。电针组小鼠骨髓GMPs数量虽较化疗组小鼠升高60%,但无统计学差异。结论:1.电针可修复化疗损伤的骨髓交感神经,通过PACAP/PAC1受体促进造血干祖细胞增殖,改善顺铂致小鼠白细胞减少症。2.电针可改善肺癌小鼠化疗后骨髓造血功能低下和白细胞减少症。

二、电针抑制人体痛觉反应的初步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电针抑制人体痛觉反应的初步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脑CXCL1-CXCR2参与针刺改善AIA大鼠炎性痛的作用和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实验一 AIA小鼠血清CXCL1作用部位实验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实验结果
    3 实验小结
实验二 针刺调控AIA大鼠疼痛相关脑区CXCL1表达的实验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实验结果
    3 实验小结
实验三 AIA大鼠脑中CXCL1/CXCR2参与针刺镇痛的初步机制实验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实验结果
    3 实验小结
讨论
结论
创新点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阿片肽及趋化因子参与疼痛调节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2)激活穴区不同层次神经传入的镇痛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文献综述
    1 针刺镇痛的历史溯源
    2 针刺参数对镇痛效应影响的研究
        2.1 电针频率对镇痛效应的影响
        2.2 针刺深浅对镇痛效应的影响
        2.3 针刺部位对镇痛效应的影响
        2.4 针刺强度对镇痛效应的影响
前言
第一部分: 激活不同层次、不同神经传入对炎性痛大鼠的镇痛效应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研究结果
        3.1 股二头肌注射CFA引起大鼠双足负重不均衡和局部异常肌电的发放
        3.2 股二头肌注射CFA引起大鼠局部肌肉组织炎性反应明显
        3.3 电针和TEAS激活A-(Ta)和C-(Tc)纤维的阈值、潜伏期和持续时间
        3.4 TEAS-Ta和TEAS-Tc干预不同穴位对C-反射伤害性肌电的影响
        3.4.1 TEAS-Ta和TEAS-Tc干预i-ST34对C-反射伤害性肌电的影响
        3.4.2 TEAS-Ta和TEAS-Tc干预c-ST34对C-反射伤害性肌电的影响
        3.4.3 TEAS-Ta和TEAS-Tc干预LI4对C-反射伤害性肌电的影响
        3.5 EA-Ta和EA-Tc干预不同穴位对C-反射伤害性肌电的影响
        3.5.1 EA-Ta和EA-Tc干预i-ST34对C-反射伤害性肌电的影响
        3.5.2 EA-Ta和EA-Tc干预c-ST34对C-反射伤害性肌电的影响
        3.5.3 EA-Ta和EA-Tc干预LI4对C-反射伤害性肌电的影响
        3.6 不同强度TEAS和电针干预i-ST34对疼痛行为学的影响
        3.7 TEAS-Ta和TEAS-Tc干预i-ST34对大鼠异常肌电的抑制作用
        3.8 EA-Ta和EA-Tc干预i-ST34对大鼠异常肌电的抑制作用
    4 研究小结
第二部分: 激活不同层次、不同神经传入对肌肉炎性痛大鼠脊髓背角WDR和LTM神经元自发放电活动的影响
    1 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研究结果
        3.1 不同类型神经元的鉴别
        3.2 不同类型神经元的板层分布及自发放电频率分布特点
        3.3 TEAS-Ta和TEAS-Tc干预i-ST34对脊髓背角WDR神经元自发放电的影响
        3.4 TEAS-Ta和TEAS-Tc干预i-ST34对脊髓背角LTM神经元自发放电的影响
        3.5 脊髓化后TEAS-Tc干预i-ST34对脊髓背角WDR神经元自发放电的影响
        3.6 EA-Ta和EA-Tc干预i-ST34对脊髓背角WDR神经元自发放电的影响
        3.7 EA-Ta和EA-Tc干预i-ST34对脊髓背角LTM神经元自发放电的影响
        3.8 脊髓化后EA-Ta和EA-Tc干预对脊髓背角WDR神经元自发放电的影响
        3.9 EA-Ta干预i-ST34对WDR和LTM神经元影响的相关性
        3.10 TEAS-Tc干预i-ST34对WDR和LTM神经元影响的相关性
    4 研究小结
讨论
    1 CFA肌肉注射可成功诱导肌肉炎性痛模型
    2 激活不同穴位的神经纤维传入镇痛效应的差异
    3 脊髓背角对伤害性信息的整合和调制
    4 激活深层的A类纤维传入可能通过脊髓机制产生镇痛效应
    5 激活深层的C类纤维传入可能通过脊髓上机制产生镇痛效应
    6 TEAS可能涉及局部镇痛机制
    研究小结
结论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中医药科技查新报告书

(3)针刺通过脊髓BDNF-TrkB信号通路抑制NF-κB激活改善CFA小鼠炎性痛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研究内容一 针刺足三里穴对炎性痛小鼠镇痛效应平台建立的实验研究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案
    3 实验结果
    4 小结
研究内容二 基因敲除COX1对炎性痛小鼠脊髓BDNF-TrkB表达影响的实验研究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案
    3 实验结果
    4 小结
研究内容三 针刺调节炎性痛小鼠脊髓EP2、EP4及BDNF-TrkB的实验研究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案
    3 实验结果
    4 小结
研究内容四 针刺调节炎性痛小鼠脊髓PI3K-Akt及NF-κB信号通路的实验研究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案
    3 实验结果
    4 小结
讨论
结论
创新点
参考文献
综述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参与慢性疼痛的研究进展
    1 BDNF在不同慢性疼痛模型及不同部位的表达
    2 BDNF与其他相关因子在慢性疼痛中的表达
    3 BDNF介导慢性疼痛的潜在机制
    4 不同镇痛方式对BDNF的影响
    5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4)推拿结合拔罐运动疗法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研究
    1 研究对象的来源
    2 研究对象的选择
        2.1 诊断标准
        2.2 纳入标准
        2.3 排除标准
        2.4 剔除及脱落标准
    3 研究方法
        3.1 分组方法
        3.2 治疗方法
    4 疗效观察指标及方法
        4.1 知觉·痛觉定量分析——疼痛度PD
        4.2 后表链肌张力测评——腰背肌肌张力系数K
        4.3 JOA评分(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Scores,JOA)
    5 临床疗效评价标准
    6 统计学数据处理方法
    7 质量控制措施
    8 不良事件统计与处理方案
    9 终止研究的条件
    10 伦理审查批件
研究结果
    1 病例完成情况
    2 基线资料比较
        2.1 性别比较
        2.2 年龄比较
        2.3 体重比较
        2.4 病程比较
    3 观察指标比较
        3.1 知觉·痛觉定量分析——疼痛度PD比较
        3.2 后表链肌张力测评——腰背肌肌张力系数K比较
        3.3 JOA评分比较
    4 临床疗效比较
    5 不良事件统计
分析与讨论
    1 祖国医学对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的认识
        1.1 中医病名的论述
        1.2 病因病机
        1.3 治疗手段
    2 现代医学对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的认识
        2.1 概念和流行病学
        2.2 发病机理
        2.3 治疗手段
    3 治疗机理分析
        3.1 推拿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的作用机理
        3.2 拔罐运动疗法的概念
        3.3 拔罐区域的选择依据
        3.4 拔罐运动疗法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的作用机理
        3.5 推拿结合拔罐运动疗法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的作用机理及优势
    4 观察指标的选择依据
        4.1 知觉·痛觉定量分析——疼痛度PD
        4.2 后表链肌张力测评——腰背肌肌张力系数K
        4.3 JOA评分(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Scores,JOA)
    5 结果分析
        5.1 一般资料
        5.2 知觉·痛觉定量分析——疼痛度PD的比较
        5.3 后表链肌张力测评——腰背肌肌张力系数K的比较
        5.4 JOA评分的比较
        5.5 疗效评价的比较
    6 存在的不足与研究的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的中西医治疗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5)针刺对佐剂性关节炎小鼠趋化因子的影响及脊髓CCL7介导针刺镇痛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实验一 针刺足三里对佐剂性关节炎小鼠镇痛的实验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实验结果
    3 小结
实验二 针刺对 CFA 小鼠多部位趋化因子的调控作用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实验结果
    3 小结
实验三 脊髓部位CCL7 介导针刺CFA小鼠镇痛作用的实验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实验结果
    3 小结
讨论
结论
创新点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趋化因子参与疼痛调节机制研究进展
    1 趋化因子及受体
    2 趋化因子及受体与疼痛
    3 针刺调控趋化因子镇痛
    4 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6)疏肝宁神针刺法预防性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文献综述
    1.现代医学对偏头痛的研究进展
        1.1 定义及流行病学
        1.2 偏头痛的病理机制
        1.3 偏头痛的西医治疗
    2.祖国医学对偏头痛的认识
        2.1 偏头痛的中医沿革
        2.2 偏头痛的病因病机
        2.3 偏头痛的针灸治疗
    3.偏头痛与情绪障碍
临床研究
    1.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标准
        1.6 脱落标准
        1.7 中止标准
    2.研究方法
    3.观察指标
        3.1 疼痛强度视觉模拟评分法(VAS)
        3.2 偏头痛发作频率
        3.3 偏头痛特异性生活质量问卷(MSQ)
        3.4 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
        3.5 汉密尔顿抑郁表(HAMD)
        3.6 头痛程度-偏头痛症状积分
        3.7 疗效评价标准
    4.统计学处理
    5.研究结果
        5.1 病例完成情况
        5.2 治疗结果与分析
    6.安全性评价
    7.脱落记录
讨论
    1.立题依据
    2.疏肝宁神针刺法的中医理论分析
        2.1 疏肝
        2.2 宁神
        2.3 选穴依据
    3.疏肝宁神针刺法的现代医学依据
        3.1 针刺治疗偏头痛的机制
        3.2 透刺治疗偏头痛的机制
        3.3 针刺治疗抑郁的机制
        3.4 针刺治疗焦虑的机制
    4.评价量表的选择
    5.临床疗效分析
    6.问题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
个人简历

(7)基于脊髓CXCL1-CXCR2内吞途径探讨针刺对CFA小鼠镇痛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研究内容一 针刺对CFA小鼠镇痛效应影响的实验研究
    实验一 不同剂量CFA诱导小鼠炎性痛的实验研究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小结
    实验二 不同针刺方法对CFA小鼠镇痛效应影响的实验研究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小结
    实验三 针刺对CFA小鼠脊髓COX2、PGE2 影响的实验研究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小结
研究内容二 针刺对CFA小鼠镇痛的脊髓磷酸化修饰蛋白组学实验研究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小结
研究内容三 针刺对CFA小鼠脊髓CXCL1-CXCR2 内吞信号通路的实验研究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小结
讨论
结论
创新点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G蛋白偶联受体参与针刺镇痛的研究进展
    1 G蛋白偶联受体及信号转导过程
    2 G蛋白偶联受体在疼痛中的作用
    3 G蛋白偶联受体介导针刺镇痛
    4 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8)针刺治疗颈源性头痛的选穴规律与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颈源性头痛的认识
    综述二 针刺治疗颈源性头痛的研究进展
第二部分 选穴规律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和分析
    3 讨论
第三部分 临床疗效观察
    1 临床资料
    2 研究方法
    3 研究结果
讨论
问题与展望
结论
本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9)远端留针配合推拿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资料与方法
    1 临床资料
        1.1 研究对象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标准
        1.6 脱落标准
        1.7 终止标准
        1.8 不良事件处理
    2 研究方法
        2.1 样本量估算
        2.2 分组方法
        2.3 盲法评价
        2.4 操作方法
        2.5 操作注意事项
        2.6 临床观察指标及方法
        2.7 数据统计方法
        2.8 伦理审查
研究结果
    1 病例分组与完成情况
    2 基本资料比较结果
        2.1 一般资料比较结果
        2.2 观察指标基线比较结果
    3 疗效性比较结果
        3.1 VAS评分比较结果
        3.2 JOABPEQ评分比较结果
        3.3 外周血TNF-α浓度比较结果
        3.4 临床疗效评价
分析与讨论
    1 治疗方法的选择
        1.1 中西医病因病机
        1.2 推拿的作用机制
        1.3 针刺的作用机制
        1.4 针刺留针配合推拿的选择依据
        1.5 远端取穴的相关理论依据
        1.6 穴位的选择依据
        1.7 针刺手法的选择依据
        1.8 观察指标的选择依据
    2 研究结果分析
        2.1 一般资料
        2.2 VAS评分结果分析
        2.3 JOABPEQ结果分析
        2.4 外周血TNF-α水平结果分析
        2.5 两组临床疗效分析
    3 安全性分析
    4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中西医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10)PACAP/PAC1受体介导电针改善顺铂致小鼠白细胞减少症的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研究内容一 PACAP/PAC1 受体介导电针改善顺铂致小鼠白细胞减少症的机制研究
    实验一 电针改善顺铂致小鼠骨髓造血功能低下的治疗效应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实验结果
        3 小结
    实验二 电针促进顺铂小鼠骨髓交感神经修复和PACAP分泌的作用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实验结果
        3 小结
    实验三 PACAP/PAC1 受体介导电针改善顺铂致白细胞减少症小鼠的机制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实验结果
        3 小结
    实验四 外源性PAC1 激动剂改善顺铂致小鼠白细胞减少症的作用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实验结果
        3 小结
研究内容二 电针改善顺铂致肺癌小鼠白细胞减少症的治疗效应研究
    实验五 电针改善顺铂致肺癌小鼠白细胞减少症的治疗效应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实验结果
        3 小结
讨论
    1 从中医理论角度论述化疗致白细胞减少症与外周神经损伤的关系
    2 电针改善顺铂致小鼠白细胞减少症的治疗效应研究探讨
    3 PACAP/PAC1 受体介导电针改善顺铂致小鼠白细胞减少症的作用机制探讨
    4 局限性与展望
结论
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针灸对肿瘤化疗的减毒增效作用及神经调节机制研究进展
    1 针灸对肿瘤化疗的减毒作用及潜在的神经调节机制探讨
    2 针灸对肿瘤化疗的增效作用及潜在的神经调节机制探讨
    3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四、电针抑制人体痛觉反应的初步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脑CXCL1-CXCR2参与针刺改善AIA大鼠炎性痛的作用和机制研究[D]. 李艳伟.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激活穴区不同层次神经传入的镇痛机制[D]. 端木程琳.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1
  • [3]针刺通过脊髓BDNF-TrkB信号通路抑制NF-κB激活改善CFA小鼠炎性痛的实验研究[D]. 苑功名.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推拿结合拔罐运动疗法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的临床疗效观察[D]. 李明婵.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1(09)
  • [5]针刺对佐剂性关节炎小鼠趋化因子的影响及脊髓CCL7介导针刺镇痛作用的研究[D]. 刘兴星.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6]疏肝宁神针刺法预防性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疗效观察[D]. 景允南.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21(01)
  • [7]基于脊髓CXCL1-CXCR2内吞途径探讨针刺对CFA小鼠镇痛作用的研究[D]. 王洋洋.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8]针刺治疗颈源性头痛的选穴规律与临床疗效观察[D]. 康前前.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9]远端留针配合推拿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观察[D]. 林菲菲.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1(09)
  • [10]PACAP/PAC1受体介导电针改善顺铂致小鼠白细胞减少症的作用机制研究[D]. 黄锦.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1(01)

标签:;  ;  

电针抑制人体疼痛反应的初步观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