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黄芪甙对体外缺氧培养的人肺动脉平滑肌细胞增殖和胶原分泌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葛丽丽[1](2021)在《间充质干细胞源外泌体对肺动脉高压防治机制的实验研究》文中指出1、研究背景肺动脉高压(PAH)是一种慢性肺血管疾病,预后差,死亡率高。肺动脉高压的特点是血管阻力不断提高,导致右心室肥大甚至右心衰竭。肺动脉平滑肌细胞过度增殖和肺动脉内皮细胞功能障碍导致肺动脉重构,远端肺血管结构重构是肺动脉高压的关键事件,血管肌肉化被认为是主要的病理基础。目前,肺动脉高压的确切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迄今为止仍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案。目前对于肺动脉高压治疗主要是单独或联合使用肺动脉高压靶向治疗药物,这些治疗能够改善功能和血流动力学,并减少住院率,但并不针对肺动脉高压发病机制的关键特征,也并没有降低死亡率,五年后死亡率仍保持在50%左右。外泌体由功能蛋白、信使核糖核酸和微核糖核酸组成的直径范围为50-150纳米的小泡。外泌体可由多种细胞分泌,其蛋白质含量取决于分泌它们的细胞类型。外泌体含有多种生物标记,在多种生物过程(如血管生成、抗原呈递、凋亡、凝血、细胞内环境稳定、炎症和细胞间信号传导)中发挥重要作用,这些作用主要归因于它们转移核糖核酸、蛋白质、酶和脂质的能力,进而影响各种疾病(包括癌症、神经退行性疾病、感染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生理和病理过程。2、研究目的鉴于复杂的途径参与了肺动脉高压的发病机制,针对不止一个途径和可能不止一个细胞靶点的外泌体治疗可能更有效。本实验应用野百合碱(MCT)建立大鼠肺动脉高压模型及体外低氧建立肺动脉内皮细胞及平滑肌细胞模型,观察MSC-EXOs对PAH治疗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为临床进一步治疗PAH提供理论依据3、研究方法1.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培养及鉴定:通过组织块贴壁法分离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镜下观察形态,采用流式细胞仪对其表面抗原标志物(CD29、CD31、CD44H、CD45)进行鉴定,对间充质干细胞进行成骨、成脂、成软骨诱导分化培养鉴定其分化能力。2.间充质干细胞源外泌体的收集和鉴定:收集第3代至第5代培养MSCs的细胞上清液,差速离心后用大约200 ul容积的磷酸盐缓冲液重悬沉淀,用电镜观察法观察外泌体大小及形态;免疫印迹分析法鉴定其表面标志物;PKH26染色,与肺动脉内皮细胞共培养24 h和48 h,在共聚焦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肺动脉内皮细胞对MSC-EXO的摄取情况;最后用BCA蛋白定量试剂盒测量浓度后分装储存于-80℃冰箱中待用。3.体内实验:取清洁级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间充质干细胞源外泌体治疗组(MSC-EXO组),肺动脉高压模型组(MCT组)和生理盐水阴性对照组(对照组)。相同条件下饲养动物。MSC-EXO组与MCT组一次性腹腔注射MCT 50mg/kg体重,建立肺动脉高压模型。对照组皮下注射等量0.9%生理盐水代替MCT。同等条件下饲养动物。第三周开始EXO组每只大鼠注射25 ug-MSC-EXO,MCT组及对照组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连续注射3天。相同条件下饲养动物。四周后,用戊巴比妥(30 mg/kg)麻醉大鼠后,用3-Fr Miller导管经右颈静脉将大鼠插入右心室,以获得心率(HR)、心输出量(CO)和右心室收缩压(RVSP)的测量值。然后对大鼠实施安乐死并采集心脏,将右心室与左心室和室间隔壁分开,计算右心室(RV)与左心室(LV)加上隔膜(LV+S)与右心室重量的重量比,量化右心室肥大。右室切片Masson染色观察右室纤维化程度;HE染色观察对肺血管壁增厚的抑制作用;Masson染色与CD31染色观察肺脏纤维化程度与新生血管密度;Western blot及免疫荧光检测外泌体对血管内皮细胞间质化Marker(CD31、α-SMA以及VE-cad)的表达;Western blot检测EXO对肺组织蛋白中Wnt/BMPR信号通路中蛋白表达的影响。4.体外试验:(1)肺动脉平滑肌细胞(PASMCS)的培养及鉴定:在添加平滑肌生长补充剂、100 Ug/mL青霉素、100 IU/mL链霉素以及10%FBS的平滑肌生长培养基中培养肺动脉平滑肌细胞,每2-3天更换一次培养基,融合细胞>80%时用0.05%胰蛋白酶消化。检测平滑肌细胞标记物α-SMA以鉴定细胞。(2)建立低氧肺动脉平滑肌细胞及肺动脉内皮细胞模型:肺动脉平滑肌细胞及肺动脉内皮细胞在无血清培养基中孵育24h,分为正常组(21%O2,5%CO2,74%N2条件下培养),低氧模型(3%O2,5%CO2,92%N2条件下培养),添加外泌体组(3%O2,5%CO2,92%N2条件下培养,添加100μg/mL的MSC-EXO)各组在37℃条件下分别培养24h、48h和72h,收集细胞进行实验。免疫荧光检测培养72h后模型中Wnt5a表达。(3)通过转染Wnt5a siRNA基因使Wnt5a基因沉默,检测mRNA水平及蛋白水平的抑制效率。(4)肺动脉内皮细胞缺氧暴露48h和72h后,流式细胞仪AV-PI染色检测凋亡;Western blot及PT-PCR检测抗凋亡基因Bc12、促凋亡基因caspase-3和Bax的蛋白和mRNA表达情况。(5)检测MSC-EXO对缺氧诱导的细胞增殖的影响:BrdU法测定PASMC及PAEC的增殖,Western blot检测PAEC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蛋白表达。(6)PAEC小管形成实验及Transwell实验检测MSC-EXO对低氧处理PAEC细胞血管形成,迁移能力的影响。(7)MSC-EXO对低氧PAEC细胞间质化的影响:免疫荧光和Western blot检测CD31和VE-cad以及α-SMA蛋白水平。(8)Western blot检测检测BMPR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4、研究结果1.通过组织块贴壁法分离MSCs接种至培养瓶后,24h后可见细胞贴壁生长,形态为长条形。7天后可见有细胞约90%呈融合状态,形态呈长梭形。流式细胞仪分析结果显示所培养原代细胞表达CD-90(94.9%),CD-73(91.5%)和CD-105(87.5%),不表达 CD-34(0.7%),CD-45(0.4%)和 HLA-DR。体外成骨诱导培养3周后,茜素红染色观察可见圆形钙结节形成;体外成脂诱导培养2周后,油红O染色可见染成红色的脂滴形成;体外成软骨诱导培养3周后,甲苯胺蓝染色可见呈蓝紫色的软骨细胞。2.镜下观察可见外泌体为大小不一的颗粒,呈碟状圆形,直径约50-150 nm;Western Blot 显示 HUMSCs 外泌体表达 CD63、CD81、TSG101 和 ALIX;MSC-EXO与肺动脉内皮细胞共培养后24h和48h,在共聚焦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到肺动脉内皮细胞对MSC-EXO的摄取。3.动物一般情况及存活率:皮下注射野百合碱1周后,实验组(包括MCT组及MSC-EXO组)大鼠出现进食及活动减少,反应迟钝,毛发晦涩无光泽,呼吸急促等症状;对照组大鼠上述特征不明显。MSC-EXO注射3周时EXO组大鼠上述特征好转;而MCT组大鼠上述症状进一步加重。MCT组有3只大鼠,EXO组有2只大鼠死亡。在MCT组和EXO组大鼠的HR和CO没有显着差异;然而,EXO组大鼠的RVSP和右心室/(左心室+右心室)显着低于MCT组大鼠(P<0.05)。Masson染色示EXO组的右室纤维化程度较MCT组显着降低(P<0.05)。肺组织HE染色可见:MCT组与对照组比较,肺小动脉管壁明显增厚,管腔狭窄,MCT组的计算血管壁厚度的百分比(WT%),血管壁面积的百分比(WA%)显着高于对照组,而EXO组显着低于MCT组(P<0.05)。Masson三色染色显示MCT组大鼠肺间质有明显的胶原沉积,而MSC-EXO处理组大鼠的胶原沉积明显减轻(P<0.05)。免疫组化显示,与对照相比,MCT组大鼠肺组织CD31蛋白表达明显降低,与MCT组相比,EXO组CD31蛋白表达明显增加。采用免疫荧光和蛋白质印迹法检测肺组织中内皮细胞间质化标记物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MCT组α-SMA的表达明显增加,CD31和VE-cadherin的蛋白表达明显降低;与MCT组相比,EXO组CD31和VE-cad-herin蛋白表达明显增加,而α-SMA水平明显降低(P<0.05)。对骨形态发生蛋白信号轴分子的表达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MCT组中TGF-β1和Smad2/3的表达显着增高,而BMPR2与Smadl/5/8的表达显着降低(P<0.05);但在EXO组中TGF-β1和Smad2/3的表达低于MCT组,而BMPR2与Smad1/5/8的表达高于MCT组(P<0.05)。通过蛋白质印迹检测Wnt5a、β-catenin和cyclin D1的蛋白表达水平。我们发现MCT组wnt5a蛋白水平显着降低,但β-catenin和cyclin D1水平高于对照组,与MCT相比,EXO 组 Wnt5a 表达较高,β-catenin 和 cyclin D1 表达较低(P<0.05)。4、(1)镜下观察,细胞呈长梭形放射状生长,免疫荧光示细胞胞浆中较强的红色荧光,呈与细胞纵轴平行的丝状排列,而细胞中心卵圆形细胞核未着色。(2)我们用免疫荧光分析了 MSC-EXO对低氧损伤PASMC及PAEC模型中Wnt5a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当细胞缺氧暴露72 h时,Wnt5a的表达在缺氧诱导的PAEC和PASMC中显着降低,这种降低在MSC-EXO组中恢复(P<0.05)。(3)为了研究Wnt5a通路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EXO中的作用,通过转染Wnt5a siRNA基因使Wnt5a基因沉默。转染Wnt5a siRNA导致Wnt5a表达减少,在PAEC和PASMC中,在mRNA水平的抑制效率分别为约96.4%和92.8%,在蛋白水平的抑制效率分别为50.8%和70.4%。(4)内皮细胞缺氧暴露48h和72h后,流式细胞仪AV-PI染色检测凋亡:与对照组相比,缺氧组凋亡细胞的百分比逐渐增加,而MSC-EXO组的凋亡细胞的百分比低于缺氧组(P<0.05);与MSC-EXO相比,Wnt5a siRNA转染组凋亡细胞的百分比明显增加(P<0.05)。Western blot及PT-PCR结果表明:缺氧72h后,与对照组相比,缺氧组抗凋亡基因Bcl2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减少,促凋亡基因caspase-3和Bax增加;与对照组相比,MSC-EXO组抗凋亡基因Bcl2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增加,促凋亡基因caspase-3和Bax降低;而Wnt5a siRNA转染组抗凋亡基因Bcl2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减少,促凋亡基因caspase-3和Bax增加,即Wnt5a siRNA转染增加了细胞凋亡。(5)BrdU法测定PASMC及PAEC的增殖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低氧可使PASMC及PAEC的增殖显着提高(P<0.05);与低氧暴露相比,MSC-EXO可使低氧暴露48h和72h的PASMC及PAEC的增殖显着降低(P<0.05);而与MSC-EXO组相比,Wnt5a siRNA转染可使PASMC及PAEC增殖提高(P<0.05)。Western blot检测PAEC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蛋白表达结果显示:低氧72h处理后,与对照组相比,缺氧组PCNA蛋白水平明显增高;与缺氧组相比,MSC-EXO组PCNA蛋白水平明显降低(P<0.05);而Wnt5a siRNA转染与MSC-EXO组相比,PCNA蛋白水平增高(P<0.05)。(6)PAEC小管形成实验结果表明:缺氧72h后,与对照组相比,缺氧组成管和毛细血管网分支明显减少;与缺氧组相比,MSC-EXO组的成管和毛细血管网分支明显增强;但当细胞转染Wnt5a siRNA后,成管和毛细血管网分支明显减少(P<0.05)。Transwell实验示:与对照组相比,缺氧组迁移细胞数明显减少;而与缺氧组相比,MSC-EXO组迁移细胞数明显增多(P<0.05);与MSC-EXO组相比,Wnt5a siRNA转染组迁移细胞数明显减少。(7)免疫荧光和Western blot检测MSC-EXO对低氧PAEC细胞间质化的影响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缺氧组CD31和VE-cad水平较低,而α-SMA水平较高;与缺氧组相比,MSC-EXO组CD31和VE-cad水平较高,而α-SMA水平较低(P<0.05);转染 Wnt5a siRNA 后,与 MSC-EXO 组相比,CD31 和 VE-cad水平较低,而α-SMA水平较高。(8)Western blot检测Western blot检测BMPR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与对照组相比,缺氧组BMPR2、P/T-Smad1/5/8、BMPR4及BMPR9蛋白表达降低(P<0.05);与缺氧组相比,MSC-EXO 组 BMPR2、P/T-Smad1/5/8、BMPR4及BMPR9蛋白表达显着升高(P<0.05),P/TSmad2/3及TGF-β1蛋白表达显着降低(P<0.05);转染 Wnt5a siRNA 后,BMPR2、P/T-Smad1/5/8、BMPR4 及 BMPR9蛋白表达降低,P/TSmad2/3及TGF-β1蛋白表达升高(P<0.05)。5、研究结论1、MSC-EXO可以显着降低MCT引起大鼠右心室收缩压(RVSP)和右心室肥大指数,减轻肺血管重塑和肺组织纤维化。2、MSC-EXO能够降低低氧诱导PAEC的凋亡,抑制低氧诱导PASMC及PAEC的增殖,促进低氧诱导PAEC的迁移及管的形成。3、MSC-EXO可以抑制肺动脉高压的血管重构,这可能是通过调节Wnt5a和/或BMPR2信号通路,然后抑制EndMT过程实现的。
祁雷[2](2019)在《法舒地尔衍生物法舒地尔一氧化氮和法舒地尔二氯乙酸盐对肺动脉高压的治疗作用及其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肺动脉高压(pulmonary arterial hypertension,PAH)是以远端肺小动脉内膜增生、中膜肥厚、外膜纤维化为主要病理特征的综合征。其发病率较低,但如不积极治疗将会导致右心室衰竭危及生命。PAH病因复杂,血管收缩、平滑肌细胞过度增殖和抗凋亡表型的出现、内皮细胞功能障碍、炎症反应和原位血栓形成等均能促进其发生发展。复杂的病因涉及众多信号通路。经典的信号通路包括内皮素信号通路、NO信号通路和前列环素信号通路,但靶向上述信号通路的药物,无论是单药应用还是联合应用,对PAH的治疗效果仍然欠佳,PAH患者的预后仍然很差。因此,目前国际学术界正在探索新的PAH靶点。本课题对法舒地尔一氧化氮(FNO)和法舒地尔二氯乙酸盐(FDCA)在缺氧和野百合碱(MCT)诱导的PAH大鼠发挥的治疗作用及其可能的机制进行研究。第一部分法舒地尔一氧化氮(FNO)对MCT诱导的PAH的治疗学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目的:研究FNO对MCT诱导的PAH的治疗作用,并探讨其潜在机制。方法:在细胞研究中,利用缺氧和PGDG-BB(20ug/ml)诱导人肺动脉内皮细胞(pulmonary artery endothelial cells,PAECs)肺动脉平滑肌(pulmonary arterial smooth muscle cells,PASMCs),从FNO2-5这几种化合物中筛选出最佳的抑制炎症因子表达的FNO化合物(给药浓度均为0.05mmol/L)。在动物实验中,雄性SD大鼠共84只,其中60只予野百合碱(MCT)60 mg/kg皮下注射,建立MCT-PAH动物模型。分为control组、FNO4(5 mg/kg)雾化吸入组、MCT造模组、MCT造模+法舒地尔(3.72 mg/kg)雾化吸入组、MCT造模+FNO4(0.2mg/kg)雾化吸入组、MCT造模+FNO4(1 mg/kg)雾化吸入组、MCT造模+FNO4(5 mg/kg)雾化吸入组(n=8-16)。对低中高三种给药剂量进行筛选,得出最佳给药剂量。随后按筛选出的最佳剂量(5mg/kg),将雄性SD大鼠40只分为control组、MCT造模组、MCT造模+法舒地尔(3.72 mg/kg)雾化吸入组、MCT造模+NO(1.44mg/kg)雾化吸入组、MCT造模+F及NO(5.18 mg/kg)联合雾化吸入组、MCT造模+FNO4(5 mg/kg)雾化吸入组(n=6-8),给予治疗性(造模后14天给药,每日一次,共14天)雾化吸入给药,4周后,测量血流动力学指标(右心室收缩压、平均肺动脉压、体循环收缩压)。收集心肺组织标本,计算右心室肥厚指数,采用HE染色、Masson三色染色(MTS)、α-SMA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对肺动脉重构情况进行评估;并利用RT-qPCR、Western Blot技术检测相关信号通路分子表达变化。结果:细胞学实验中,FNO系列化合物中FNO4抑制炎症因子表达的效果最强。在治疗性给药动物实验中,FNO4在高浓度剂量(5mg/kg)雾化吸入时能显着改善MCT诱导的PAH大鼠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包括右心室收缩压(RVSP)和平均肺动脉压(mPAP),对体循环收缩压(SAP)无影响;改善肺血管重构;抑制RhoA/ROCK信号通路的活化,激活NO信号通路,激活细胞凋亡信号通路,与法舒地尔(F)、一氧化氮(NO)及两单体药联合用药(F+NO)相比,FNO4在改善血流动力学、右心室肥厚指数和肺血管重构和上有优势,且抑制RhoA/ROCK信号通路、激活NO信号通路和细胞凋亡信号通路的效果更显着。结论:通过对不同化合物及不同剂量化合物在细胞学和MCT-PAH模型动物实验中的效果进行评估,我们发现FNO4高剂量雾化吸入能有效抑制MCT诱导PAH的形成和进展。该效应可能与FNO4抑制RhoA/ROCK信号通路并活化NO信号通路(抑制PDE-5表达)及细胞凋亡信号通路(增加Bax表达),减轻肺血管炎症反应相关。第二部分法舒地尔一氧化氮(FNO4)对缺氧诱导的PAH的治疗学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目的:研究FNO4对缺氧诱导的PAH的治疗作用,并探讨其潜在机制。方法:将雄性SD大鼠36只分为control组、单纯缺氧造模组、缺氧造模+法舒地尔雾化吸入治疗组、缺氧造模+NO雾化吸入治疗组、缺氧造模+法舒地尔及NO联合雾化吸入治疗组、缺氧造模+FNO4雾化吸入治疗组(n=6)。持续置于10%氧浓度的缺氧箱中,制备Hypoxia-PAH动物模型,治疗组在造模后14天给药,每日一次,共14天)FNO4雾化吸入给药,4周后,测量血流动力学指标。收集心肺组织标本,计算右心室肥厚指数,对肺组织标本进行HE染色、Masson三色染色(MTS)、α-SMA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评估肺动脉重构情况;并利用Western Blot技术检测相关信号通路分子的表达。结果:治疗性给予FNO4能改善缺氧诱导的PAH大鼠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包括右心室收缩压(RVSP)和平均肺动脉压(mPAP),减轻了肺血管重构;抑制了RhoA/ROCK信号通路的活化。FNO4与法舒地尔、NO及两单体药联合用药相比,其在改善Hypoxia-PAH大鼠血流动力学、肺血管重构和右心肥厚指标上有优势。结论:FNO4雾化吸入能有效抑制缺氧诱导PAH的形成和进展,相关机制为减轻了肺血管重构,抑制了RhoA/ROCK信号通路的激活。第三部分法舒地尔二氯乙酸盐(FDCA)对MCT诱导的PAH的治疗学作用及其机制研究目的:研究法舒地尔衍生物FDCA对MCT诱导的PAH的治疗学作用,并探讨其潜在机制。方法:将雄性SD大鼠56只分为control组、FDCA灌胃治疗组、MCT组、MCT造模+法舒地尔灌胃治疗组、MCT造模+二氯乙酸盐灌胃治疗组、MCT造模后+法舒地尔和二氯乙酸盐联合灌胃治疗组、MCT造模+FDCA灌胃治疗组(n=8)。将野百合碱(MCT)60 mg/kg予大鼠皮下注射,建立MCT诱导的PAH动物模型,随后给予治疗性(造模后14天给药,每日一次,共14天)FDCA灌胃,4周后,测量血流动力学指标。收集心肺组织标本,计算右心室肥厚指数,采用HE染色、Masson三色染色(MTS)、弹力纤维染色(GAF)、免疫组织化学染色(α-SMA)染色,评估肺动脉重构情况;离体培养人PAECs和肺动脉平滑肌细胞PASMCs,经缺氧和PGDF-BB(20ug/ml)诱导造模,在给予各化合物(给药均为浓度0.05 mmol/L)处理后7天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方法检测炎症因子IL-6和TNF-α表达情况,探讨有关分子生物学机制。结果:FDCA治疗性给药显着改善了MCT-PAH大鼠模型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包括右心室收缩压(RVSP)和平均肺动脉压(mPAP),改善了右心室肥厚指数,减轻了肺血管重构、增加了PASMCs凋亡;并在细胞实验中抑制了缺氧及PGDF-BB诱导的PAECs和PASMCs炎症因子IL-6和TNF-α的表达升高。结论:FDCA治疗性给药能有效减轻MCT诱导的PAH的进展,进一步的细胞学研究显示,FDCA的这种效应可能与其抑制PASMCs增殖及损伤所致的炎症反应相关。
刘青[3](2018)在《STVNa对大鼠主动脉缩窄所致右心肥厚和肺血管重构的治疗作用及机理研究》文中认为肺动脉高压是一种以肺动脉压力行进性升高而致肺血管重构为特点的严重心血管疾病,最终将导致右心室负荷过重,甚至衰竭死亡。临床上左心疾病所致肺动脉高压的发病率最高,但是现有的药物对其的治疗效果有限。常见药物有钙离子通道拮抗剂、环前列腺素类似物、内皮素受体抑制剂和磷酸二酯酶抑制剂等。大样本的长期临床研究证明,环前列腺素类似物和内皮素受体抑制剂并不对左心疾病所致肺动脉高压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因此,临床上迫切需要开发新的针对左心疾病所致肺动脉高压的治疗药物。异甜菊醇具有抗炎症、抗氧化、抗增生等活性作用以及对心血管疾病的保护作用。作为异甜菊醇的钠盐,本实验室前期研究了异甜菊醇钠(STVNa)对野百合碱诱导的大鼠肺动脉高压的治疗作用。由于野百合碱是通过破坏肺血管内皮细胞而导致肺动脉压力升高,而临床上大部分肺动脉高压患者来源于左心疾病,二者发病机制不一样。因此探讨STVNa对左心疾病所致肺动脉高压的治疗效果和作用机制具有重大意义。本课题将通过建立大鼠主动脉弓缩窄的肺动脉高压模型和体外缺氧诱导肺动脉平滑肌细胞增殖模型来研究STVNa的治疗效果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主要内容如下:1.目前对不同时间点主动脉弓缩窄所致大鼠肺动脉高压的发病病程尚无研究报道。为回答这一问题,本部分实验对主动脉弓缩窄3、6、9周后大鼠的血流动力学、心肥厚指数和心肺组织病理学进行了研究分析,为左心疾病所致肺动脉高压动物模型的建立提供依据。结果表明,主动脉弓缩窄3周后大鼠的平均左心室压升高,左心室收缩率增强,且左心心肌细胞横截面积增大,说明此时大鼠左心功能代偿性地增加。主动脉弓缩窄6周后大鼠左心室收缩末期压力和平均右心室压开始增加,说明6周开始发生左心功能减弱向右心累及,表现为右心功能相对地增强。主动脉弓缩窄9周后,大鼠左心室收缩末期压力和平均右心室压力均达到峰值,右心心肌细胞横截面积增大,肺血管中层厚度明显增加,说明大鼠主动脉弓缩窄9周后能表现出典型的肺动脉高压症状,出现明显的右心肥厚和肺血管重构,可用于后续的药效学研究。2.STVNa对左心疾病所致肺动脉高压的治疗作用尚无相关报道,利用已建立的左心疾病所致大鼠肺动脉高压的动物模型,本部分实验着重研究了STVNa的药效作用。实验结果表明,灌胃给予STVNa 8 mg/kg/d和4 mg/kg/d高低两个剂量后,主动脉弓缩窄9周的大鼠的血流动力学呈现剂量依赖的改善作用,并且与Vehicle组相比,8 mg/kg/d STVNa能降低右心肥厚指数。通过病理组织学分析,与Vehicle组相比,8 mg/kg/d STVNa能够明显改善右心室心肌细胞肥大和心肌纤维化,同时能显着减少肺组织血管中层厚度及肺纤维化。另外,与Vehicle组相比,8 mg/kg/d STVNa能有效地减少肥大细胞和巨噬细胞的活化,降低肺组织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1β(IL-1β)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8 mg/kg/d STVNa可降低大鼠肺脏组织中NOX4的蛋白表达水平及过氧化氢的含量。3.本课题上一部分已证实STVNa能降低肺组织NOX4及过氧化氢的表达量,且肺动脉平滑肌细胞增殖是肺动脉高压的重要病理表现,那么STVNa是否能通过抑制NOX4表达从而抑制平滑肌细胞增殖仍是有待回答的问题。因此本部分实验通过急性分离大鼠肺动脉平滑肌细胞,建立体外缺氧诱导细胞增殖模型,研究了STVNa对缺氧诱导肺动脉平滑肌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及相关机制。结果表明,在94%N2、1%O2和5%CO2的缺氧培养箱中培养24小时是最佳的缺氧条件,STVNa能够剂量依赖性地抑制缺氧诱导的肺动脉平滑肌细胞增殖,其中最佳剂量是50μM STVNa,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细胞免疫荧光结果相一致。STVNa可能是通过抑制NOX4表达量来减少细胞内活性氧(ROS)的增加,从而减少ROS下游ERK的磷酸化水平,发挥抑制细胞增殖的作用。STVNa可能通过降低胞内NF-κB磷酸化水平来调节NOX4的表达量。结论:大鼠主动脉弓缩窄9周后可得稳定的左心疾病所致肺动脉高压模型,STVNa对左心疾病所致肺动脉高压具有明显的治疗作用,其机制可能是通过降低NF-κB磷酸化水平,减少NOX4的表达量,从而降低细胞内ROS的水平,减少ERK的磷酸化,从而抑制肺动脉平滑肌细胞的过度增殖。
黄成谋[4](2017)在《缺氧及缺氧/饥饿环境下E109及恩度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观察单纯缺氧(1%O2)和缺氧/饥饿两种环境下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endostar)及多靶点抗血管生成药物E109(尚未上市的试验药物,因涉及商业保密、以其临床试验的伦理批号后四个字母表示)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HUVEC)形态、增殖,成管以及迁移能力之作用;观察缺氧环境下两种药物对内皮细胞标志物蛋白水平的影响,并与前期观察到的缺氧环境下单靶点抗血管生成药贝伐单抗(bevacizumab)对HUVEC的作用结果对比,找出三种代表性抗血管生成药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作用的异同之处。方法:选取状态良好的对数期HUVEC进行实验,使用Billups-rothenber细胞缺氧研究装置建立缺氧实验环境,并在此基础上以无血清培养基培养细胞建立缺氧/饥饿环境。观察细胞形态并拍照,通过MTT法检测环境及药物对细胞增殖的影响,并根据MTT细胞增殖实验结果,选择后续迁移及三维培养成管实验中处理时间点及药物浓度。通过Transwell迁移实验、三维培养成管实验分别检测两种环境下E109及恩度对HUVEC迁移、成管能力的影响,通过Western blot检测缺氧环境下E109及恩度作用于HUVEC引起内皮素(endoglin/CD105)及补体应答基因32(response gene to complement-32,RGC-32)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1、MTT法检测环境处理及环境+药物处理对细胞增殖的影响:缺氧环境、缺氧+1μmol/L、缺氧+4μmol/L、缺氧+6μmol/L经E109处理24小时后,对细胞增殖的抑制率分别为9.54%、26.67%、51.89%及64.42%;相同条件处理48小时后,其对应的抑制率为12.49%、33.61%、54.24%及65.46%。经缺氧/饥饿环境、缺氧/饥饿+1μmol/L、4μmol/L、6μmol/L经E109处理24小时后,细胞的抑制率分别为10.88%、21.62%、59.87%、66.70%;相同条件处理48小时后对HUVEC细胞的抑制率分别为15.82%、30.99%、65.55%、78.49%。处理24小时后,单纯缺氧、缺氧+10μg/ml、200μg/ml、400μg/ml及800μg/ml恩度组测得的细胞抑制率分别是8.40%、15.32%、18.02%、21.2%及21.74%;处理48小时后,对应的抑制率为12.50%、12.99%、16.17%、24.37%及24.81%。处理24小时后,单纯饥饿、缺氧/饥饿+10μg/ml、200μg/ml、400μg/ml及800μg/ml恩度组所测得的细胞抑制率分别是10.19%、17.08%、19.58%、21.92%及23.10%;处理48小时后,对应的抑制率为14.25%、24.03%、29.22%、32.25%及37.59%。依据MTT实验中不同浓度的E109对HUVEC增殖的影响,以抑制率于50%为基准并在低于该抑制率及高于该抑制率所对应的区间内各取一个浓度、力图观察到可能引发细胞生物行为的所有可能浓度,我们选取后期迁移、成管及western blot实验中E109的浓度为1μmol/L、4μmol/L、6μmol/L;依据MTT试验中不同浓度恩度对HUVEC增殖的影响及药物作用特点,于后期迁移、成管及western blot实验中,将药物原液稀释500倍、25倍、12.25倍及6.125倍(覆盖低浓度到高浓度区间),其对应的浓度值为10μg/ml、200μg/ml、400μg/ml及800μg/ml。2、HUVEC形态学改变:与正常培养组相比,单纯缺氧、单纯饥饿、缺氧/饥饿处理后,部分HUVEC出现梭状改变、并发出细长丝状伪足。其中单纯缺氧环境培养48小时的细胞之伪足笔直且饱满,单纯饥饿环境培养48小时细胞之伪足末端出现分支结构,而缺氧/饥饿环境培养48小时的细胞之伪足弯曲、纤细。缺氧和缺氧/饥饿两种环境下给1μmol/L、4μmol/L、6μmol/L E109处理24、48小时后,细胞出现漂浮死亡,存活的细胞伪足明显减少、断裂甚至消失。缺氧和缺氧/饥饿两种环境下给予10μg/ml、200μg/ml、400μg/ml、800μg/ml恩度处理细胞24小时,细胞未见明显漂浮死亡,虽然发出伪足的细胞数目及伪足的长度有所减少,但提高浓度,对伪足的抑制作用并不明显增强。即使经缺氧+800μg/ml恩度处理24小时后,仍有部分细胞能发出伪足。3、HUVEC迁移实验结果:与正常培养组比较,单纯缺氧培养24、48小时组、单纯饥饿培养24小时组及缺氧/饥饿培养24小时组HUVEC迁移能力增强;与单纯缺氧组24、48小时组比较,缺氧+E109(1μmol/L、4μmol/L、6μmol/L)24、48小时组HUVEC迁移减弱,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与缺氧/饥饿24、48小时组比较,缺氧/饥饿+E109(1μmol/L、4μmol/L、6μmol/L)处理24、48小时组,HUVEC迁移能力减弱,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与单纯缺氧处理24小时组比较,缺氧+恩度(10μg/ml、200μg/ml、400μg/ml、800μg/ml)处理24小时组HUVEC迁移能力减弱,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与缺氧/饥饿24小时组比较,缺氧/饥饿+恩度(10μg/ml、200μg/ml、400μg/ml、800μg/ml)处理24小时组HUVEC迁移能力减弱,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缺氧+10μg/ml恩度处理24小时组与缺氧+200μg/ml恩度处理24小时组比较,迁移能力的变化不明显,缺氧/饥饿+10μg/ml恩度处理24小时组与缺氧/饥饿+200μg/ml恩度处理24小时组比较,迁移能力的变化不明显。4、HUVEC成管实验结果:与正常培养组比较,单纯缺氧、单纯饥饿、缺氧/饥饿处理24小时后,HUVEC成管能力未见明显变化,而处理48小时后,其成管能力减弱,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与单纯缺氧培养24、48小时比较,缺氧+E109(1μmol/L、4μmol/L、6μmol/L)处理24、48小时组HUVEC成管能力减弱,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与缺氧/饥饿处理24、48小时组比较,缺氧/饥饿+E109(1μmol/L、4μmol/L、6μmol/L)处理24、48小时组HUVEC成管能力减弱,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与单纯缺氧处理24小时组比较,缺氧+恩度(10μg/ml、200μg/ml、400μg/ml、800μg/ml)处理24小时组HUVEC成管能力减弱,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与缺氧/饥饿24小时组比较,缺氧/饥饿+恩度(10μg/ml、200μg/ml、400μg/ml、800μg/ml)处理24小时组HUVEC成管能力减弱,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缺氧+10μg/ml恩度处理24小时组与缺氧+200μg/ml恩度处理24小时组比较,成管能力的变化不明显。5、缺氧环境下给予HUVEC恩度及E109处理24小时后,细胞CD105及RGC-32表达水平的变化:与正常培养组相比,缺氧培养组CD105表达变化不明显,RGC-32表达水平上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缺氧环境下给予恩度(10μg/ml、200μg/ml、400μg/ml、800μg/ml)和E109(1μmol/L、4μmol/L、6μmol/L)处理24小时后,与单纯缺氧组比较,两种药物使HUVEC的CD105和RGC-32表达下降。其中缺氧+E109组CD105和RGC-32表达的水平随着药物浓度的增加而下降。缺氧+恩度组CD105和RGC-32表达的水平下降到一定程度后,随着药物浓度的增加下降趋势并不明显。结论:1、缺氧及饥饿环境不利于HUVEC增殖,抑制其成管能力,但可能促进其迁移能力,缺氧/饥饿环境不利于HUVEC增殖、抑制其成管能力。缺氧环境以及缺氧/饥饿环境下E109及恩度均可影响HUVEC、抑制其增殖、迁移、成管能力;缺氧环境下在一定范围内提高恩度浓度后,对HUVEC迁移、成管能力的抑制效果提高不及E109显着。2、缺氧24小时能够上调RGC-32的表达,但对CD105的表达无明显影响。缺氧环境下给予E109或恩度可使细胞CD105及RGC-32表达水平下降,随着E109浓度的升高,CD105及RGC-32表达的下降愈加明显;在一定范围内随着恩度浓度的提高,CD105及RGC-32表达水平的下降并不显着。3、对比前期工作中缺氧环境下贝伐单抗对HUVEC的生物学行为影响,我们认为恩度及E109在缺氧条件下未出现类似贝伐单抗的促进HUVEC的迁移及成管能力之效应,也没有上调CD105表达。因CD105可能参与了内皮-间质转化过程,据此认为,对处在缺氧环境下的内皮细胞而言,多靶点抗血管生成药物E109及泛靶点抗血管生成药恩度相比单靶点药物贝伐单抗在抑制缺氧条件下HUVEC的恶性生物学行为方面可能更具备优势。在HUVEC中,RGC-32作为一个抑制血管生成的基因,其在缺氧环境下可能发挥着“负反馈”的作用,在缺氧环境下加入E109及恩度后,虽然RGC-32下调,但是由此带来的促进血管生成的效应未能打破在药物强大作用下整个血管生成的平衡,因此细胞的恶性生物学行为依旧被抑制。也从侧面反映了血管生成的平衡是一个复杂的网络,仅凭单一的指标可能无法客观反映整个血管生成平衡的总体变化。
李丰阳[5](2014)在《紫云英苷抗LPS诱发的小鼠乳腺炎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乳腺炎是影响牛、羊等反刍类动物的一种重大疾病,给畜牧养殖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脂多糖(LPS)是E.coli胞外膜的主要成分,是引起临床型奶牛乳腺炎的的主要因素。利用中药防治乳腺炎,是当前的研究热点之一。本实验以中药单体紫云英苷为研究对象,通过体外、体内实验,利用LPS乳头管灌注建立小鼠乳腺炎模型,从抗炎角度研究紫云英苷对小鼠乳腺炎的保护作用,并初步探索其抗炎机制,为临床开发乳腺炎治疗药物提供实验依据。本实验首先通过体外实验研究紫云英苷的抗炎机制。通过体外培养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采用CCK-8法测定紫云英苷对细胞的毒性作用,ELISA法检测紫云英苷对LPS刺激的下游促炎性细胞因子TNF-、IL-1β和IL-6的蛋白表达影响,Western blot法检测紫云英苷对LPS激活的炎性介质iNOS、COX-2蛋白表达及对相关信号通路NF-κB、MAPKs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0-100μg/mL浓度范围内,紫云英苷对RAW264.7细胞没有毒性作用;紫云英苷能够显着抑制LPS刺激的下游炎性细胞因子TNF-、IL-1β和IL-6的表达;下调炎性介质iNOS和COX-2的表达;抑制相关通路蛋白P65、IκB以及P38、ERK的磷酸化水平。其次,本实验通过小鼠乳头管灌注LPS的方法建立小鼠乳腺炎模型,分别在LPS灌注前1h和灌注后12h腹腔注射紫云英苷;采取小鼠乳腺组织,通过制备病理切片,测定乳腺组织MPO活性,ELISA法检测促炎性细胞因子TNF-、IL-1β和IL-6的表达情况,来验证紫云英苷的抗炎效果。实验结果表明,紫云英苷显着减弱了小鼠乳腺组织炎性损伤程度,降低了MPO活性,抑制了促炎性细胞因子TNF-、IL-1β和IL-6的表达。最后,本实验通过胶原酶I/II和胰酶混合消化法体外分离培养小鼠乳腺上皮细胞,进一步紫云英苷的抗炎作用。采用CCK-8法测定紫云英苷对细胞的毒性作用,ELISA法检测紫云英苷对LPS刺激的下游促炎性细胞因子TNF-和IL-6的蛋白表达影响,Western blot法检测紫云英苷LPS激活的炎性介质iNOS、COX-2蛋白表达及对相关信号通路NF-κB、MAPKs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0-100μg/mL浓度范围内,紫云英苷对小鼠乳腺上皮细胞没有毒性作用;紫云英苷能够显着抑制LPS刺激的下游炎性细胞因子TNF-、IL-6的表达;下调炎性介质iNOS和COX-2的表达;抑制相关通路蛋白P65、IκB以及P38、ERK的磷酸化水平。以上实验结果表明,紫云英苷通过抑制NF-κB、MAPKs信号通路的激活,降低下游促炎性细胞因子TNF-、IL-1β和IL-6的表达,从而发挥抗炎作用,并对小鼠乳腺炎发挥保护作用。表明紫云英苷可以作为一种潜在的抗乳腺炎药物,具有一定的开发价值。
张志巍[6](2011)在《缺氧对大鼠心肌细胞小凹蛋白-3和一氧化氮合酶表达的影响以及雌激素的作用》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缺氧对心肌细胞小凹蛋白-3(caveolin-3)蛋白和mRNA、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mRNA、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mRNA表达的影响,以及17β-雌二醇(E2)对缺氧心肌细胞的保护作用。[方法]Sprague-Dawley大鼠乳鼠(出生1~2d)心肌细胞原代培养,待细胞状态良好时进行药物处理和缺氧干预。将细胞分为四组,分别为C1(对照)、C2(单纯加药)、H1(单纯缺氧)、H2(加药缺氧)共四组。即C2, H2经17β-雌二醇作用24h,之后H1、H2缺氧(5%CO2+95%N2)12h,之后进行统一处理。采用MTT法检测缺氧对心肌细胞活力和抑制率的影响以及17β-雌二醇对缺氧心肌细胞的保护作用。采用Western Blot技术检测caveolin-3的表达变化。采用Real-Time PCR技术分析caveolin-3mRNA、eNOS mRNA以及iNOS mRNA水平的表达变化。[结果]缺氧使心肌细胞活力下降,且对心肌细胞产生抑制,10-8、10-7mol/L17β-雌二醇可以提高细胞活力,逆转缺氧对心肌细胞的抑制作用。缺氧使培养的心肌细胞caveolin-3蛋白、mRNA、iNOS mRNA的表达升高,eNOS mRNA的表达降低,而经10-7mol/L 17β-雌二醇预处理后的缺氧心肌细胞较单纯缺氧组心肌细胞caveolin-3蛋白和mRNA、iNOS mRNA表达降低,eNOS mRNA表达升高。[结论]缺氧对心肌细胞具有一定的破坏和抑制作用,且使caveolin-3蛋白和mRNA、iNOS mRNA的表达增加,eNOS mRNA的表达下降。雌激素可以逆转缺氧对心肌细胞的抑制作用,这种保护作用可能是通过降低caveolin-3、iNOS mRNA的表达,增加eNOS mRNA的表达来实现的。[目的]调查观察四川省藏族儿童青少年肥胖指标体重指数(BMI)、腰围(WC)、腰臀比(WHR)、腰围身高比(WhtR)与血压、血脂,并对其相关性进行分析。[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2007年10月在四川省阿坝自治州松潘县进行人体基础数据调查研究时,采集的藏族儿童青少年数据资料中,对818名资料完整人群进行数据分析。测量计算BMI、WC、WHR、WhtR,并分别检测收缩压(SBP)、舒张压(DBP)、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C)以及低密度脂蛋白(LDL-C)的血清浓度,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藏族女童超重肥胖率为12.78%,高于男童(3.30%),男童和女童超重肥胖组的血压、血脂与同性别BMI正常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血压、血脂与年龄、肥胖指标进行不同性别单因素相关性分析显示,男童和女童的BMI和WC均与SBP、DBP呈正相关。血脂四项与肥胖指标有不同程度的相关性。[结论]四川省藏族儿童青少年的BMI、WC、WHR、WhtR和血压、血脂存在不同程度的性别、年龄差异,尤其体现在16~17岁年龄组。监测儿童青少年期的BMI、WC和WhtR对于血压和血脂的控制和维持具有重要意义。
张建平[7](2007)在《缺血再灌注对离体海马神经干细胞增殖、分化的影响及三七总皂甙的作用》文中指出研究海马神经干细胞培养、增殖和分化及其发生机制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防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海马是目前认为与学习记忆等高级功能具有密切关系的重要结构,海马中含有未分化的神经前体细胞,这些细胞在特定条件下分化成新的神经元和胶质细胞补充至成年脑组织中,可能为中枢神经系统损伤与变性疾病的研究与治疗提供新的途径。如果能够明确神经干细胞分化和增殖的调控因子,则可以控制其向某一特殊类型的细胞分化的方向,从而大大丰富了神经移植供体的来源。本实验以离体培养的新生大鼠海马神经干细胞为研究对象,以体外模拟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为实验条件,主要采用生化检测手段和免疫细胞化学技术,研究了体外模拟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对培养海马神经干细胞活性、增殖和分化的影响以及三七总皂甙的作用。1新生大鼠海马神经干细胞的培养、鉴定及其三七总皂甙的作用选取新生大鼠海马细胞,通过原代细胞培养、传代和免疫荧光方法及MTT法离体研究三七总皂甙对大鼠海马神经干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显示,细胞有Nestin表达,本研究中分离的细胞具备了神经干细胞的基本属性,属于中枢神经系统的干细胞。应用MTT法测定不同浓度、同一时间点三七总皂甙对神经干细胞增殖的影响和不同时间点、同一浓度三七总皂甙对神经干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显示三七总皂甙在4.375~560μg/ml剂量时,对神经干细胞的增殖有促进作用,在17.5μg/ml时的作用最强;当药物浓度在1120~4480μg/ml时,给药组和对照组没有显着差异,可能是因为药物对神经干细胞增殖的促进作用和抑制作用达到了一个平衡。在17.5μg/ml浓度时,给予三七总皂甙24h后给药组与对照组OD值有明显差异,说明给予三七总皂甙24h后才能起到促进神经干细胞增殖的作用。2新生大鼠海马神经干细胞缺血再灌注模型建立本实验应用氧糖剥夺(OGD)法对培养新生大鼠海马神经干细胞进行体外造膜,应用MTT法离体研究造膜对培养海马神经干细胞的影响。结果显示,细胞OGD处理后,不同时间点的细胞活性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最初活性升高,随后活性下降,4h、6h显着差异。1h处于活性增高阶段,2h处于增高持平期。4h开始低于对照组,与2h比较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6h细胞活性已明显低于正常组,有极显着差异(P<0.01),与4h比较有明显统计学意义。说明氧糖剥夺(OGD)法造成了细胞损伤,且细胞损伤呈现一定发展规律。3体外模拟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对培养新生大鼠海马神经干细胞的影响及三七总皂甙的作用本实验采用免疫荧光双标方法和MTT法研究三七总皂甙对新生大鼠海马神经干细胞增殖、分化和自我更新的作用。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Nestin/Brdu、Nestin/Vimentin、Nestin/Tuj-1表达的阳性细胞面密度、光密度和细胞个数比对照组明显减少,统计具有显着性差异;与模型组相比,三七总皂甙组Nestin/Brdu、Nestin/Vimentin、Nestin/Tuj-1表达的阳性细胞面密度、光密度和细胞个数比对照组明显增多,统计具有显着性差异;MTT法也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细胞OD值明显下降,统计具有显着性差异;与模型组相比,给药组细胞OD值明显增大,统计具有显着性差异。提示三七总皂甙能够促进离体新生大鼠海马神经干细胞的存活和增殖,并且能够促进离体胚鼠皮层神经干细胞分化为新的神经元和胶质细胞,同时也表明三七总皂甙对损伤海马神经干细胞具有保护作用。4体外模拟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对海马神经干细胞钙离子和膜电位的影响及三七总皂甙的作用本实验采用转液式多功能荧光发光检测仪法(NOVOstar)研究三七总皂甙对新生大鼠海马神经干细胞Ca2+和膜电位的影响及其Ca2+和膜电位与细胞增殖、分化的关系。结果显示,缺血处理4h后, NSCs胞内Ca2+浓度升高。三七总皂甙预处理可抑制NSCs内Ca2+浓度升高。缺血再灌注后NSCs胞内Ca2+浓度呈上升趋势,至再灌注2h胞内Ca2+浓度达到最高峰;再灌注3h胞浆内Ca2+浓度开始降低;在相同时间点药物预处理组胞内Ca2+浓度均在相同时间点药物预处理组胞内Ca2+浓度均低于缺血再灌注组,其中30min、1、2、3h时差异显着(P<0.05);缺血处理4h后, NSCs膜电势下降,三七总皂甙预处理可抑制NSCs膜电势的下降。缺血再灌注后NSCs膜电势呈下降趋势,至再灌注2h膜电势下降至最低点,再灌注3h细胞膜电势开始上升;在相同时间点药物预处理组膜电势均高于缺血再灌注组,且在30min、1、2、3h差异显着;同时,发现对照组细胞内Ca2+浓度和膜电势变化都围绕在一定范围。说明,三七总皂甙对细胞的保护作用可能是通过抑制细胞外Ca2+内流和内源性Ca2+释放和通过改变细胞内外离子浓度从而改变细胞膜电势变化达到的;研究结果也表明,随着细胞增殖分化发展变化,细胞内Ca2+浓度和膜电势变化范围围绕在一定范围波动。综上所述,本研究成功分离培养海马神经干细胞并建立了体外海马神经干细胞缺血再灌注模型,在此基础上,揭示了中药三七总皂甙不仅对正常培养海马神经干细胞有促进增殖和分化作用,而且对体外模拟脑缺血再灌注使培养的海马神经干细胞有保护作用,并对其机理进行了探讨,为中医药防治脑血管疾病提供了良好的理论知识和重要的实验依据。
王鹏[8](2007)在《脉痹通过骨桥蛋白在单侧深静脉不全结扎大鼠深静脉中表达的影响及作用》文中认为目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 DVT)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疾病,其发病率有逐年增高的趋势。急性DVT所引发的肺栓塞是临床猝死的常见原因之一,其远期并发症对患者的劳动能力及生活质量有很大的影响。因此,防治DVT是是国内外血管病研究者极为关注的课题之一。脉痹通冲剂是河北省中医院中西医结合外科李永清教授临床用于治疗DVT的有效方剂,具有益气活血,化瘀通脉,利湿消肿的功效。药物组成为黄芪、当归尾、三棱、莪术、地龙、浙贝母、云苓、泽兰、泽泻、银花藤。本方针对气虚、血瘀、湿阻而设,标本兼治,尤其对于中后期之脉络湿瘀证、脾虚湿阻证更为适用。前期临床及动物实验显示其具有抗血栓的作用。OPN是分布于细胞外基质中的一种分泌型的磷酸化糖蛋白,一般正常的血管中不表达OPN,但在血管损伤发病过程中,OPN显着高表达,并且其表达水平与血管损伤后内膜增生的程度呈现出明显的相关关系。OPN能通过与其配体的相互作用,调节包括巨噬细胞、淋巴细胞、血管平滑肌细胞等多种细胞的粘附和迁移,甚至影响到其增殖和凋亡。研究表明DVT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病理过程,涉及到多个环节和众多因素,本研究应用免疫组化等研究方法,观察脉痹通冲剂对骨桥蛋白(osteopontin,OPN)及巨噬细胞(Mφ)相关因素的影响,以阐明脉痹通冲剂防治DVT的细胞分子机制。方法:1动物模型的建立:将72只SD大鼠随机分为三组:假手术组(A组)24只,股静脉不全结扎组(B组)24只,脉痹通治疗组(C组)24只。SD大鼠在新环境下适应性喂养1周后,后肢肌肉注射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1mg/kg/d),连续7d,第8d行股静脉造栓。给药方法:A组和B组用生理盐水10ml灌胃,1/日;C组以脉痹通冲剂0.8g/kg/d灌胃,1/日。三组均于术前一天开始灌胃至术后第1d、第3d、第7d和第15d。2实验标本的处理:术后分别于第1、3、7、15d每组大鼠各取6只,将形成血栓的一段股静脉连同其内部的血栓一同切下,投入10%中性福尔马林固定液固定,48h后石蜡包埋,用于光镜及免疫组化染色。结果:1动物的一般状况:实验过程中三组大鼠的一般情况良好,饮食正常,毛发平整,精神状况良好。实验前后三组大鼠的体重基本上无多大变化,三组间无明显差异。整个实验过程中大鼠的体温在正常范围内波动,各次给药后大鼠体温没有出现明显的变化,三组间无明显差异。2 HE染色可见A组大鼠深静脉管腔和血管内皮细胞无明显变化。B组大鼠在第1、3、7、15d深静脉管腔和血管内皮细胞明显损伤,并可见到炎性细胞浸润及血栓形成。C组较B组各时期相比明显减轻。三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3免疫组织化学结果①OPN的表达:A组各时期血管管腔、血管内皮、中膜、外膜基本无OPN表达。B组及C组术后各时期OPN表达较A组明显增加(P<0.01), OPN主要分布在静脉的内膜及中膜平滑肌,外膜有少量表达。B组术后1d可见少量OPN表达,术后3d可见OPN表达明显增多,术后7 dOPN表达达到高峰,15 d有所减少,各时期OPN表达均高于A组(P<0.05)。C组术后OPN表达变化趋势同B组,但同时期相比OPN均明显低于B组,二者有统计学差异(P<0.05)。②血管巨噬细胞的表达:A组各时期偶可见到巨噬细胞的浸润。与A组相比,B组及C组各时期巨噬细胞浸润较A组明显增多(P<0.05)。B组术后1d可见少量单核巨噬细胞浸润,术后3d可见多量巨噬细胞浸润,术后7 d巨噬细胞浸润明显增多,达到高峰,15 d有所减少,各时期巨噬细胞浸润均高于A组(P<0.05)。C组术后巨噬细胞浸润程度变化趋势同B组,但同时期相比巨噬细胞浸润程度均明显低于B组,二者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成功建立了大鼠单侧深静脉不全结扎的动物模型。2随着单侧深静脉不全结扎大鼠病情的进展,血管OPN表达增多,可能在DVT中起重要作用。3 OPN可能通过介导巨噬细胞浸润参与DVT,OPN可成为治疗DVT的新靶点。4脉痹通冲剂能够明显减轻和抑制DVT,其具有下调OPN的表达及抑制血栓中巨噬细胞浸润的分子机制。
路广林[9](2005)在《从“心主血脉”、“气血相关”探讨温脉通治疗早期肢体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作用机制》文中研究指明本研究在传统中医理论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医学研究成果对“心主血脉”、“气血相关”进行了从宏观到微观新的诠释。认为“心主血脉”体现了心血管系统中的心脏泵血的机械作用和血管调节功能以及心血管系统对机体的整体调节作用,“气血相关”体现了神经内分泌对心血管系统的综合调控作用。因此指出“血脉”病变是心血管系统自身和神经内分泌网络调控失常所致,应从“心”和“气”着手进行综合调治。笔者以肢体动脉硬化闭塞症(ASO)为例,运用上述理论分析其病因病机以确立治则治法。通过“温脉通”治疗 ASO 的实验研究以方示理,进一步证实“血脉”病变与“心”和“气”的相关性,以及从“心”和“气”治疗 ASO 的合理性。 温脉通是陈淑长教授治疗早期 ASO 的有效方剂,由桂枝、黄芪、当归、川芎等组成,具有温阳益气、活血通脉作用。本实验研究应用多种检测手段和方法从整体器官水平和细胞分子水平探讨了该方防治 ASO、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增殖和迁移作用及其机制。 整体动物实验分为正常对照组、ASO 模型组、温脉通治疗组。主要观察温脉通对实验性 ASO 家兔的治疗作用,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理。 体外细胞实验则以体外培养的兔主动脉 VSMC 为研究对象,应用血清药理学研究方法,以血管紧张素Ⅱ(AngⅡ)为诱导因素,随机将生长良好的第 4~5 代 VSMC 分为正常对照组、AngⅡ组、温脉通高剂量组、温脉通低剂量组、温阳益气拆方组、活血通脉拆方组。从对细胞数量、细胞周期、细胞代谢产物、细胞因子蛋白表达等方面进行检测,观察温脉通对 VSMC 增殖、迁移及相关因素的影响,以阐明该方防治 ASO 的细胞生物学基础。并通过温脉通全方与温阳益气拆方和活血通脉拆方的比较,证明其立法组方的科学性、合理性。 实验结果如下: 1.温脉通具有抗家兔实验性 ASO 的作用,此作用与抑制 VSMC 增殖、诱导 VSMC 凋亡有关。 形态学检查显示,ASO 家兔动脉管腔狭窄,内膜增厚,中膜 VSMC 明显增殖,排列紊乱,部分迁移至内膜;温脉通组血管内膜表面光滑,中膜无明显增厚,VSMC 排列整齐,血管壁较模型组明显变薄。治疗组细胞增殖核抗原(PCNA)阳性细胞数明显低于正常组和模型组,而凋亡细胞数高于两组。表明该方通过调整细胞增殖速率与凋亡速率之间的动态平衡,减少内膜过度增生,减缓 AS 进程,从而发挥防治 ASO 作用。 2.温脉通具有抑制 AngⅡ诱导 VSMC 增殖和迁移的作用 MTT 法观察证实,治疗组呈剂量依赖性地抑制 AngⅡ诱导的 VSMC 增殖,而且全方较拆方明显。通过显微镜下测微尺测量观察到温脉通具有对抗 AngⅡ促 VSMC 迁移作用,以 48 h 作用明显。 3.温脉通抑制 VSMC 增殖作用与调控细胞周期及表型转化有关 应用流式细胞仪及免疫组化染色技术检测发现AngⅡ可增加细胞周期中S期、G2/M期
谭勋[10](2004)在《肉鸡肺动脉高压综合征发病机理及防治的研究 ——肺动脉高压肉鸡肺动脉PKCα、NOS和细胞凋亡的变化》文中指出肉鸡肺动脉高压综合征(pulmonary hypertension syndrome,PHS),又称肉鸡腹水综合征(ascites syndrome,AS),是发生于快速生长的商品代肉鸡的一种营养代谢性疾病。全世界每年约有4%的肉鸡死于PHS,造成高达10亿美元的经济损失:我国PHS发病率平均为4.5%,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约为4.68亿美元。在多数情况下,快速生长和环境低温是引起商品肉鸡发生PHS的主要原因,这两种因素均能造成机体代谢需氧增加,并促使心输出量增多。当PHS易感鸡相对缺乏弹性的肺血管不能容纳快速增多的心输出量,或肺血管病理性收缩造成血液通过肺血管的阻力升高时,则导致肺动脉压升高。持续的肺动脉高压引起机体发生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包括全身性组织低氧、肺血管重构、右心衰竭、肝门脉高压和腹水,最终形成PHS,但其发生机制尚不完全明了。本研究从肺动脉高压肉鸡肺动脉蛋白激酶Cα(PKCα)、一氧化氮合酶(NOS)活性及细胞凋亡等变化入手,进一步研究PHS的发病机制,并寻求不同的防治手段和方法。 试验Ⅰ 蛋白激酶Ca(PKCα)与肺血管重构。采用环境低温复制肉鸡PHS模型,观察肺动脉高压肉鸡肺动脉蛋白激酶Cα(PKCα)的表达及其与肺血管重构的关系。160羽艾维茵-2000商品代肉鸡,按常规方法育雏,于14d时随机分为常温对照组(NT组)和低温组(LT组),每组各80羽。自14d起,LT组舍内温度从28℃以每天1~2℃的速度下降,至21d降至14~12℃,并维持到试验结束。NT组仍继续按常规饲养(21d起舍温控制在20℃)。记录肺动脉高压综合征(PHS)发病率,并分别于24、32、39和45d从各组随机抽样,测定右心室/全心室(RV/TV)、红细胞压积(PCV)和血红蛋白(Hb);采用计算机病理图像分析手段,检测肺动脉管壁面积/管总面积(WA/TA)、平均中膜厚度(mMTPA);采用免疫组化方法结合微机图像分析技术,检测肺小动脉光密度值(OD),以OD值代表PKCα的表达。结果表明:LT组肉鸡PHS发病率较NT组显着升高(P<0.05),RV/TV值在45d时升高(P<0.05),PCV和Hb值在32d后升高(P<0.05),mMTPA值和WA/TA值显着升高(P<0.05),PKCα表达增强,且PKCα表达与mMTPA值和WA/TA之间呈显着正相关。博士学位论文:肺动脉高压肉鸡肺动脉PKCa、NOS和细胞凋亡变化的研究 试验nL一精氨酸(L一Arg)对肺动脉一氧化氮合酶(NOS)活性的影响.240羽艾维菌一2000商品代肉鸡,按常规方法育雏,于14d时随机分为常温对照组(NT组),低温组(LT组)和低温加L一Arg组(LA组),每组各80羽.自14d起,LT和LA组舍内温度从28℃以每天l一2℃的速度下降,至Zld降至14一12℃,并维持到试验结束.NT组仍继续按常规饲养(Zld起舍温控制在20℃)。此外,LA组自14d起在饲料中按109·kg一,剂量添加L一Arg,直至试验结束.记录肺动脉高压综合征(PHS)发病率,并分别于24、32、39和45d从各组随机抽样,测定右心室/全心室(RV/TV)和血浆一氧化氮(NO)水平.肺组织切片经卜NADPH一d组织化学染色后,采用病理图像分析软件检测直径在100一200拼m的肺小动脉光密度(oD)值,以OD值代表肺动脉NOS活性.结果显示:LT组肉鸡PHS发病率较NT组显着升高(P<0.05),LA组与NT组相比无显着差异(尸>0.05),但显着低于LT组(P<0.05);LT组肉鸡RV/TV在45d时较NT组显着升高(P<0.05),而LA组肉鸡RV汀v值与NT组和LT组相比均无显着差异(尸>0.05);LT组肉鸡血浆NO浓度总体上与NT组差异不显着(尸>0.05),仅在39d时降低(P<0.05),而LA组血装NO浓度自32d时起较NT和LT组显着升高(P<0.05);LT组肉鸡肺动脉OD值显着低于NT组(P<0.05),而LA组肺动脉OD值在32和39d时较LT组显着升高(P<0.05),并自32d时起达到NT组水平(P>0 .05)0 试验mL一精氛酸(L一Arg)对肺血管重构的影响.240羽艾维菌一2000商品代肉鸡,按常规方法育雏,于14d时随机分为常温对照组(NT组),低温组(LT组)和低温加L一Arg组(LA),每组各80羽。自14d起,LT和LA组舍内温度从28℃以每天1一2℃的速度下降,至Zld降至14一12℃,并维持到试验结束.NT组仍继续按常规饲养(Zld起舍温控制在20℃).此外,LA组自14d起在饲料中按109·kg一,剂量添加L一Arg,直至试验结束.记录肺动脉高压综合征(PHS)发病率,并分别于24、32、39和45d从各组随机抽样,测定右心室/全心室(RV厅V)和血浆一氧化氮(NO)水平。采用计算机病理图像分析软件测定肺动脉管壁面积/管总面积认叭/TA和平均中膜厚度(mMT队),并用原位缺口末端标记法(T uNEL法)对肺动脉凋亡平滑肌细胞进行染色和计数,计算凋亡细胞百分率;采用免疫组化方法和病理图像分析软件,检测肺小动脉光密度值(OD),以oD值代表蛋白激酶ca(PKca)的表达。结果:LT组肉鸡PHS发病率升高(P<0.05),其Rv/Tv值在45d时升高(P<0.05),而LA组PHS发病率和RV汀V值与NT组相比均无显着差异(尸>0.05);LT组肉鸡肺血管mMTPA值和场叭/TA值较NT组升高(P<0.05),而LA组mMT队与NT组相比差异不显着(P>O刃5),其场叭/TA值仅在45d时升高(P<0.05); LA组mMTPA值和场叭八人值与摘要LT组相比呈下降趋势,并在32d时显着降低(P<0.05);LT组血浆NO浓度总体上与NT组差异不显着(尸>0.05),仅在39d时降低(P<0.05); LA组血装NO浓度?
二、黄芪甙对体外缺氧培养的人肺动脉平滑肌细胞增殖和胶原分泌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黄芪甙对体外缺氧培养的人肺动脉平滑肌细胞增殖和胶原分泌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间充质干细胞源外泌体对肺动脉高压防治机制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写及符号说明 |
前言 |
第一部分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及外泌体的分离、培养及鉴定 |
第一节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培养及鉴定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第二节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源外泌体的分离及鉴定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小结 |
第二部分 间充质干细胞源外泌体对大鼠肺动脉高压防治机制的实验研究 |
第一节 间充质干细胞源外泌体对MCT大鼠肺动脉高压防治机制的研究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小结 |
第二节 间充质干细胞源外泌体对体外缺氧PAEC/PASMC细胞的作用研究 |
技术路线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创新性、局限性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已发表文章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英文文章1 |
英文文章2 |
(2)法舒地尔衍生物法舒地尔一氧化氮和法舒地尔二氯乙酸盐对肺动脉高压的治疗作用及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对照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第一部分 法舒地尔一氧化氮(FNO)对MCT诱导的PAH的治疗学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 |
1.1 材料与方法 |
1.2 结果 |
1.3 讨论 |
1.4 结论 |
第二部分 法舒地尔一氧化氮(FNO)对缺氧诱导的PAH的治疗学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 |
2.1 方法 |
2.2 结果 |
2.3 讨论 |
2.4 结论 |
第三部分 法舒地尔二氯乙酸盐(FDCA)对MCT诱导的PAH的治疗学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
3.1 方法 |
3.2 结果 |
3.3 讨论 |
3.4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致谢 |
(3)STVNa对大鼠主动脉缩窄所致右心肥厚和肺血管重构的治疗作用及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肺动脉高压概述 |
1.1.1 肺动脉高压的定义与分类 |
1.1.2 肺动脉高压的病理学特征 |
1.1.3 肺动脉高压的分子机制研究 |
1.2 肺动脉高压的诊断、预后与药物治疗 |
1.2.1 肺动脉高压的诊断 |
1.2.2 肺动脉高压的预后 |
1.2.3 肺动脉高压的药物治疗 |
1.3 常见肺动脉高压动物实验模型的研究 |
1.3.1 野百合碱诱导的肺动脉高压 |
1.3.2 慢性缺氧型肺动脉高压 |
1.3.3 肺动脉结扎模型 |
1.3.4 主动脉弓缩窄模型 |
1.4 异甜菊醇钠及其衍生物研究 |
1.5 本实验研究背景、意义及内容 |
1.5.1 研究背景 |
1.5.2 研究意义 |
1.5.3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主动脉缩窄所致大鼠肺动脉高压的病变过程研究 |
2.1 引言 |
2.2 材料和方法 |
2.2.1 实验材料 |
2.2.2 大鼠主动脉弓缩窄模型的建立 |
2.2.3 实验动物的分组 |
2.2.4 血流动力学参数测定 |
2.2.5 大鼠心重量及胫骨长度的测定 |
2.2.6 组织取材 |
2.2.7 组织切片制备 |
2.2.8 苏木素-伊红(HE)染色 |
2.2.9 天狼猩红染色 |
2.2.10 统计学分析 |
2.3 结果 |
2.3.1 大鼠主动脉弓缩窄3、6、9周后基础生理指标结果 |
2.3.2 大鼠主动脉弓缩窄3、6、9周后左心室血流动力学结果 |
2.3.3 大鼠主动脉弓缩窄3、6、9周后右心室血流动力学结果 |
2.3.4 大鼠主动脉弓缩窄3、6、9周后左、右心室肥厚指数结果 |
2.3.5 大鼠主动脉弓缩窄3、6、9周后左心室病理切片结果 |
2.3.6 大鼠主动脉弓缩窄3、6、9周后右心室病理切片结果 |
2.3.7 大鼠主动脉弓缩窄3、6、9周后肺脏组织HE病理切片结果 |
2.4 讨论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STVNa对主动脉弓缩窄9周后所致大鼠肺动脉高压的治疗作用研究 |
3.1 引言 |
3.2 材料和方法 |
3.2.1 实验材料 |
3.2.2 大鼠主动脉弓缩窄模型的建立 |
3.2.3 大鼠的分组及给药方式 |
3.2.4 血流动力学参数测定 |
3.2.5 大鼠心重量及胫骨长度的测定 |
3.2.6 大鼠肺脏干湿重测定 |
3.2.7 组织取材 |
3.2.8 组织切片制备 |
3.2.9 苏木素-伊红(HE)染色 |
3.2.10 天狼猩红特殊染色 |
3.2.11 甲苯胺蓝特殊染色 |
3.2.12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
3.2.13 大鼠右心室和肺组织总RNA的提取 |
3.2.14 RT-PCR实验 |
3.2.15 大鼠肺组织TNF-α和IL-1βELISA实验 |
3.2.16 Westernblot |
3.2.17 大鼠肺组织的过氧化氢水平检测 |
3.2.18 统计学分析 |
3.3 结果 |
3.3.1 9周STVNa给药处理后大鼠血流动力学参数结果 |
3.3.2 9周STVNa给药处理后大鼠右心室肥厚指数结果 |
3.3.3 9周STVNa给药处理后大鼠右心室心肌细胞横截面积结果 |
3.3.4 9周STVNa给药处理后大鼠右心室心肌纤维化结果 |
3.3.5 9周STVNa给药处理后大鼠肺水肿结果 |
3.3.6 9周STVNa给药处理后大鼠肺组织血管中层厚度结果 |
3.3.7 9周STVNa给药处理后大鼠肺组织免疫组化染色结果 |
3.3.8 9周STVNa给药处理后大鼠肺组织炎症浸润的病理染色结果 |
3.3.9 9周STVNa给药处理后大鼠右心室和肺组织mRNA结果 |
3.3.10 9周STVNa给药处理后大鼠的肺组织TNF-α和IL-1β蛋白水平结果 |
3.3.11 9周STVNa给药处理后大鼠肺组织NOX4表达量结果 |
3.3.12 9周STVNa给药处理后大鼠肺组织过氧化氢表达量结果 |
3.4 讨论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STVNa对体外缺氧诱导的大鼠肺动脉平滑肌细胞增殖反应的抑制作用及初步机理研究 |
4.1 引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实验材料 |
4.2.2 大鼠原代肺动脉平滑肌细胞的分离培养 |
4.2.3 大鼠肺动脉平滑肌细胞的纯化 |
4.2.4 大鼠肺动脉平滑肌细胞鉴定 |
4.2.5 缺氧诱导大鼠肺动脉平滑肌细胞增殖模型的建立 |
4.2.6 MTT细胞活性实验 |
4.2.7 PCNA细胞免疫荧光实验 |
4.2.8 DCFH荧光探针实验 |
4.2.9 Westernblot实验 |
4.2.10 数据分析及统计学处理 |
4.3 实验结果 |
4.3.1 大鼠肺动脉平滑肌细胞的形态观察及纯度鉴定 |
4.3.2 不同缺氧时间点对大鼠肺动脉平滑肌细胞增殖的影响 |
4.3.3 STVNa预处理对缺氧诱导大鼠肺动脉平滑肌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 |
4.3.4 STVNa预处理对缺氧诱导大鼠肺动脉平滑肌细胞PCNA蛋白表达的影响.. |
4.3.5 STVNa预处理对缺氧诱导大鼠肺动脉平滑肌细胞ROS水平的影响 |
4.3.6 STVNa预处理对缺氧诱导大鼠肺动脉平滑肌细胞NOX4表达量的影响 |
4.3.7 STVNa预处理对缺氧诱导大鼠肺动脉平滑肌细胞NF-κB磷酸化水平的影响 |
4.3.8 STVNa预处理对缺氧诱导大鼠肺动脉平滑肌细胞ERK磷酸化水平的影响. |
4.4 讨论 |
4.5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4)缺氧及缺氧/饥饿环境下E109及恩度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
1 对象和方法 |
1.1 实验对象 |
1.2 实验方法 |
1.3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实验环境及药物处理引起HUVEC形态学变化 |
2.2 缺氧及缺氧/饥饿环境下E109及恩度对HUVEC增殖的影响 |
2.3 缺氧及缺氧/饥饿环境下E109及恩度对HUVEC迁移能力的影响 |
2.4 缺氧及缺氧/饥饿环境下E109及恩度对HUVEC成管能力的影响 |
2.5 缺氧环境下E109及恩度对CD105及RGC-32 表达的影响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综述 肿瘤细胞-内皮细胞的信号传递:启动肿瘤血管生成的钥匙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紫云英苷抗LPS诱发的小鼠乳腺炎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写表 |
引言 |
第一篇 文献综述 |
第1章 奶牛乳腺炎的研究进展 |
1 奶牛乳腺炎概述 |
2 奶牛乳腺炎的发生 |
3 奶牛乳腺炎的防治 |
第2章 紫云英苷的研究进展 |
1 来源 |
2 紫云英苷的理化性质 |
3 紫云英苷的药理作用 |
第二篇 实验部分 |
第1章 紫云英苷对 LPS 刺激的 RAW264 细胞炎性应答及机制研究 |
1 材料和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2章 紫云英苷抗 LPS 诱发的小鼠乳腺炎作用研究 |
1 材料和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3章 紫云英苷对小鼠乳腺上皮细胞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 |
1 材料和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导师简介 |
作者简介 |
在学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在学期间所获得的奖励 |
致谢 |
(6)缺氧对大鼠心肌细胞小凹蛋白-3和一氧化氮合酶表达的影响以及雌激素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一 缺氧对心肌细胞小凹蛋白-3和一氧化氮合酶表达的影响以及雌激素的保护作用 |
英文缩略词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论文二 藏族儿童青少年肥胖指标与血压血脂的相关性分析 |
英文缩略词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7)缺血再灌注对离体海马神经干细胞增殖、分化的影响及三七总皂甙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综述一 神经干细胞与脑损伤 |
1 神经干细胞参与脑损伤的理论基础 |
2 脑缺血损伤后内源性神经干细胞的自身激活 |
3 脑缺氧损伤对体外培养神经干细胞影响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三七总皂甙对脑血管疾病的作用及作用机理研究 |
1 三七的化学成分 |
2 提取方法 |
3 三七总皂甙对脑血管疾病的作用及其作用机理 |
参考文献 |
实验研究 |
前言 |
实验一 新生大鼠海马神经干细胞的培养、鉴定及三七总皂甙的作用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实验二 新生大鼠海马神经干细胞缺血再灌注模型建立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实验三 体外模拟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对培养新生大鼠海马神经干细胞的影响及三七总皂甙的作用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实验四 体外模拟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对海马神经干细胞钙离子和膜电位的影响及总皂甙的作用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实验结论 |
附图 |
致谢 |
个人简历 |
(8)脉痹通过骨桥蛋白在单侧深静脉不全结扎大鼠深静脉中表达的影响及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研究论文 脉痹通对骨桥蛋白在单侧深静脉不全结扎大鼠深静脉中表达的影响及作用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附图 |
附表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骨桥蛋白与血管疾病 |
致谢 |
个人简历 |
(9)从“心主血脉”、“气血相关”探讨温脉通治疗早期肢体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作用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一 动脉粥样硬化与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机制的研究进展 |
二 肢体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中医药研究进展与评述 |
第二部分 理论探讨 |
一 心主血脉、气血相关的理论渊源 |
二 心主血脉、气血相关的现代生理学基础 |
三 心主血脉、气血相关与肢体动脉硬化闭塞症 |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
前言 |
一整体动物实验 |
温脉通对实验性肢体动脉硬化家兔防治作用的研究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附图 |
二体外细胞实验 |
实验一 温脉通对AngⅡ诱导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活性及迁移的影响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附图 |
实验二 温脉通对血管平滑肌细胞周期及PCNA和α-actin蛋白表达的影响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附图 |
实验三 温脉通对血管平滑肌细胞培养液中SOD、MDA 及NO、NOS 的影响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实验四 温脉通对促VSMC增殖和迁移相关因子PDGF-BB、MMP-2、TIMP- 表达的影响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附图 |
结论 |
致谢 |
个人简历 |
(10)肉鸡肺动脉高压综合征发病机理及防治的研究 ——肺动脉高压肉鸡肺动脉PKCα、NOS和细胞凋亡的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符号及缩略语说明 |
第一篇 文献综述 |
第一章 肉鸡低氧性肺动脉高压综合征发病机制和防治的研究进展 |
1 低氧性PHS的发病机制 |
2 低氧性PHS防治的研究 |
3 结语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肺动脉高压血管重构的病理机制及治疗的研究进展 |
1 血管重构的概念 |
2 血管重构的特征 |
3 评定血管重构的方法和手段 |
4 血管重构的病理生理机制 |
5 抑制血管重构的药物 |
6 结语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蛋白激酶C与低氧性肺动脉高压 |
1 PKC的类型、结构特点及激活过程 |
2 PKC与肺血管收缩 |
3 PKC与低氧性肺血管重构 |
4 结语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NO与低氧性肺动脉高压的研究进展 |
1 NO的生物合成 |
2 NO与肺循环 |
3 NO与低氧性肺动脉高压 |
4 NO与肉鸡PHS |
5 结语 |
参考文献 |
第二篇 试验研究 |
第五章 低温诱导的肺动脉高压肉鸡肺动脉PKCα表达变化及其与肺血管重构的关系 |
前言 |
1 材料和方法 |
1.1 试验动物分组及处理 |
1.2 测定项目与方法 |
1.3 数据的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肉鸡PHS发病率的比较 |
2.2 参试肉鸡RV/TV的变化 |
2.3 参试肉鸡PCV及Hb的变化 |
2.4 肺动脉病理组织学观察 |
2.5 肺动脉管壁面积/管总面积、平均中膜厚度的变化 |
2.6 肺动脉PKCα表达变化的比较 |
2.7 PKCα的表达与mMTPA和WA/TA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
3 讨论 |
3.1 肉鸡PHS模型的建立 |
3.2 肺动脉高压肉鸡肺动脉PKCα信号通道活性的变化 |
3.3 PKCα与肺血管重构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六章 L-精氨酸对低温诱导的肺动脉高压肉鸡肺动脉NOS活性的影响 |
前言 |
1 材料和方法 |
1.1 试验动物分组及处理 |
1.2 测定项目与方法 |
1.3 数据的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参试肉鸡PHS发病率及RV/TV的比较 |
2.2 血浆NO浓度测定结果 |
2.3 肺市动脉NOS活性变化 |
3 讨论 |
3.1 肺动脉高压肉鸡肺动脉NOS活性的变化 |
3.2 L-Arg对肺动脉NOS活性的影响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七章 L-精氨酸对低温诱导的肺动脉高压肉鸡肺动脉平滑肌细胞凋亡的影响 |
前言 |
1 材料和方法 |
1.1 试验动物分组及处理 |
1.2 测定项目与方法 |
1.3 数据的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参试肉鸡PHS发病率 |
2.2 参试肉鸡RV/TV的变化 |
2.3 肺动脉病理组织学观察 |
2.4 肺动脉病理图像分析 |
2.5 肺动脉平滑肌凋亡细胞百分率的比较 |
2.6 血浆NO浓度的变化 |
3 讨论 |
3.1 L-Arg/NO与肺动脉高压肺血管重构的关系 |
3.2 L-Arg/NO抑制肺血管重构的细胞凋亡机制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八章 L-精氨酸对低温诱导的肺动脉高压肉鸡肺动脉PKCα表达的影响 |
前言 |
1 材料和方法 |
1.1 试验动物分组及处理 |
1.2 测定项目与方法 |
1.3 数据的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PHS发病率、RV/TV、血浆NO含量、肺动脉形态学测定结果 |
2.2 肺动脉PKCα表达的变化 |
2.3 NO与PKCα表达的相关性分析 |
3 讨论 |
3.1 L-Arg与肺血管重构 |
3.2 L-Arg/NO对肺动脉PKCα表达的影响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九章 L-肉碱对低温诱导的肉鸡肺动脉高压综合征发病率的影响 |
前言 |
1 材料和方法 |
1.1 试验动物分组及处理 |
1.2 测定项目与方法 |
1.3 数据的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参试肉鸡PHS发病率的比较 |
2.2 参试肉鸡体重的比较 |
2.3 参试肉鸡RV/TV、RV/BW、TV/BW的变化 |
2.4 血浆MDA和SOD的变化 |
2.5 液PCV的变化 |
2.6 肺动脉病理图像分析结果 |
3 讨论 |
3.1 L-肉碱对肉鸡PHS发病率的影响 |
3.2 L-肉碱降低PHS发病率的可能机制 |
3.3 L-肉碱用于防治PHS的评价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十章 低氯高碳酸氢盐饲料对低温诱导的肺动脉高压综合征发病率的影响 |
前言 |
1 材料和方法 |
1.1 试验动物分组及处理 |
1.2 测定项目与方法 |
1.3 数据的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参试肉鸡PHS发病率的比较 |
2.2 参试肉鸡RV/TV的比较 |
2.3 参试肉鸡血液PCV的变化 |
2.4 肺动脉管壁面积/管总面积和平均中膜厚度的变化 |
2.5 各组肉鸡采食量、增重和饲料转化率的比较 |
3 讨论 |
3.1 低氯高碳酸氢盐饲料对肉鸡PHS发病率的影响 |
3.2 低氯高碳酸氢盐饲料与肺血管重构 |
3.3 不同剂量碳酸氢盐对肉鸡PHS的防治作用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全文结论 |
本文创新点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和完成的学术论文目录 |
附:科技查新报告 |
四、黄芪甙对体外缺氧培养的人肺动脉平滑肌细胞增殖和胶原分泌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间充质干细胞源外泌体对肺动脉高压防治机制的实验研究[D]. 葛丽丽. 山东大学, 2021(11)
- [2]法舒地尔衍生物法舒地尔一氧化氮和法舒地尔二氯乙酸盐对肺动脉高压的治疗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 祁雷. 南京医科大学, 2019(08)
- [3]STVNa对大鼠主动脉缩窄所致右心肥厚和肺血管重构的治疗作用及机理研究[D]. 刘青. 华南理工大学, 2018(12)
- [4]缺氧及缺氧/饥饿环境下E109及恩度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D]. 黄成谋. 天津医科大学, 2017(03)
- [5]紫云英苷抗LPS诱发的小鼠乳腺炎作用及机制研究[D]. 李丰阳. 吉林大学, 2014(10)
- [6]缺氧对大鼠心肌细胞小凹蛋白-3和一氧化氮合酶表达的影响以及雌激素的作用[D]. 张志巍.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11(12)
- [7]缺血再灌注对离体海马神经干细胞增殖、分化的影响及三七总皂甙的作用[D]. 张建平.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7(02)
- [8]脉痹通过骨桥蛋白在单侧深静脉不全结扎大鼠深静脉中表达的影响及作用[D]. 王鹏. 河北医科大学, 2007(06)
- [9]从“心主血脉”、“气血相关”探讨温脉通治疗早期肢体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作用机制[D]. 路广林.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5(05)
- [10]肉鸡肺动脉高压综合征发病机理及防治的研究 ——肺动脉高压肉鸡肺动脉PKCα、NOS和细胞凋亡的变化[D]. 谭勋. 南京农业大学, 20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