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美国遥感技术教育现状(论文文献综述)
孔祥生,钱永刚,张安定[1](2021)在《Google Earth Engine云平台下的遥感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文中认为以Google Earth Engine作为遥感实验教学平台,对遥感实验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全面改革,教学实践表明教学改革弥补了桌面平台不足,增强了学生的专业兴趣,提升了学生自主学习、应用开发和创新研究能力。
成永生,周瑶[2](2021)在《土壤重金属高光谱遥感定量监测研究进展与趋势》文中提出与传统的土壤重金属含量定量研究方法相比,高光谱遥感技术具有成本低、效率高、探测范围广、宏观性强、可动态监测等优势。基于空-天-地研究视角,分析了土壤重金属高光谱数据特征、预处理方法与技术流程、应用条件与范围,论述了基于高光谱遥感技术开展土壤重金属监测的发展历程。通过归纳基于土壤重金属、土壤活性成分的光谱特征反演,发现土壤有机质、铁氧化物、黏土矿物等含量是导致土壤特征波段差异的关键因素。总结了土壤中常见活性成分及重金属的特征波谱,认为350~2500nm是预测土壤成分含量的主要特征波段范围。影响反演精度的关键因素包括土壤高光谱响应机制、高光谱数据质量、重金属赋存状态以及反演建模方法,改进光谱优化方法、构建高效的反演模型、明确重金属光谱特征及其赋存机理是进一步提升土壤重金属高光谱反演精度的有效途径和方式。为适应土壤重金属含量定量监测研究需要,未来高光谱遥感技术将会朝着定量化、宏观化、主动化、现场化方向发展。另外,数据多源化、非线性方法与线性方法融合、顾及重金属和活性成分的多特征波段,也是今后高光谱遥感技术发展的重要趋势。
何海洋,钱建利,王兵[3](2021)在《地表系统立体探测技术进展与展望》文中指出深地探测、深海探测、深空对地探测战略是我国"十三五"期间国土资源科技创新发展最重要的主攻方向。本文通过分析近年来国内外地球地表系统立体探测技术的发展现状,从地面洋面、卫星航空器、井底海底三个平台剖析了国内外探测技术体系及装备发展现状;总结介绍了国内主要技术成就,并对建设我国自然资源综合观测网络体系及空天地一体化立体探测体系提出了思考建议,以期为国家立体探测技术体系建设提供帮助和借鉴。
周茹[4](2021)在《遥感影像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焦曼文[5](2021)在《关中地区土地利用趋势评价研究》文中提出土地是人类离不开的根本自然资源。人类对土地利用管理直接关系着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自然生态环境变化及所承载人口数量的多少,土地利用变化研究,对于研究区域未来经济生态协调发展具有一定的前瞻性指导。本文选取陕西关中地区作为研究区域,运用1995年、2005年、2018年遥感数据,采用GIS技术和主成分分析法、改进的CA-Markov模型,对关中地区土地利用现状进行分析评价。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关中地区土地结构差异化较大,土地利用类型有以下几类:耕地、林地、草地、水域、城乡建设用地及未利用土地。其中耕地、林地、草地占比很大。研究区城市经济发展很快,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和城市化快速发展,使得关中地区土地利用热点区域为建设用地和耕地。水域、林地、草地面积也在小范围内存在波动。(2)通过对驱动力因素的主成分分析,第一主成分中的主要因素主要包括年末总人口、国内生产总值、三产占比,属社会经济范畴。第二主成分中的主要因素主要包括水资源量、城市绿化覆盖面积,属于自然环境范畴。说明在关中地区土地建设利用过程中,已经从过去的保证物质生产需要进行建设规划,逐渐转变现在的与自然环境协调发展。(3)通过构建改进CA-Markov模型对2030年关中地区土地利用发展趋势进行模拟预测。通过预测结果可以看出,未来关中地区耕地占比将不断减少,林地基本保持稳定,草地占比小幅下降,建设用地、水域面积不断增加,未利用土地保持稳定。
王路[6](2021)在《我国种植业保险精准理赔问题研究 ——以平安产险小麦种植险理赔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胡璇[7](2021)在《基于遥感数据的风景道生态环境演变及影响机理研究 ——以草原天路为例》文中研究表明
唐燕文[8](2021)在《基于遥感生态指数的东江源流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文中研究指明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更是社会经济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各国关注的热点。如何全面、客观的评价生态环境质量,对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流域具有净化生态环境、提供淡水以及发电的作用,对流域进行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有助于流域的生态保护以及生态文明建设。东江源流域位于南方丘陵地区,是香港地区和广东省部分地区饮用水的源头。在过去的时间里,由于稀土矿的开采,给生态环境带来了一定程度的破坏。遥感和地理信息技术的发展,为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提供了重要技术手段。掌握东江源流域生态环境的时空变化规律,为流域的生态环境治理提供理论依据。本文以东江源流域为研究区,选取1991、2000、2004、2010、2013、2018、2019年7期Landsat遥感影像,利用遥感生态指数RSEI,评价东江源流域的生态环境质量变化状况,并探讨了东江源流域生态环境变化的影响因素,本文主要得到以下结论:(1)1991、2000、2004、2010、2013、2018、2019年东江源流域RSEI指数均值分别为0.628、0.653、0.511、0.540、0.689、0.671、0.772。1991—2000年东江源流域的生态环境质量上升,2000—2004年东江源流域的生态环境质量有所下降,2004—2013年东江源流域的生态环境质量上升,2013—2018年东江源流域的生态环境有轻微下降,2018—2019年东江源流域的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好转。东江源流域的生态环境质量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的趋势。从空间上来看,生态环境质量较好的区域主要分布在植被覆盖度高的地方,生态环境质量相对较差的区域主要分布在人为活动较多的地方。从时空的角度来看,东江源流域的生态环境质量往好的方向发展。(2)将寻乌站点的月降雨量、平均温度分别与东江源流域的RSEI均值做相关性分析,降雨量与生态环境质量之间的R2达到了0.3297,平均温度与生态环境质量之间的R2达到了0.4237,降雨量与生态环境质量之间的相关性较弱,平均温度与生态环境质量之间具有一定相关性。(3)1991、2000、2004、2010、2013、2018、2019年东江源流域植被覆盖度均值分别为0.745、0.817、0.711、0.776、0.831、0.847、0.857,从时间上来看,植被覆盖度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的趋势。研究区植被覆盖度的变化趋势与生态环境质量变化趋势基本一致。(4)东江源流域的土壤侵蚀强度主要以无侵蚀和微度侵蚀为主,土壤侵蚀强度变化会影响生态环境质量的变化。从总体上来看:东江源流域的土壤侵蚀强度呈现出降低的趋势,生态环境状况好转。1991—2000年东江源流域局部区域的生态环境有恶化的趋势,但总体上,东江源流域的侵蚀程度减弱,生态环境状况好转。2000—2004年东江源流域无侵蚀面积急剧下降,其余侵蚀强度的面积上升,生态环境状况恶化。2004—2010年东江源流域局部区域的土壤侵蚀强度加剧,但总体上,东江源流域的土壤侵蚀强度下降,生态环境状况好转。2010—2018年东江源流域土壤侵蚀强度减弱,生态环境状况往好的方向发展。(5)土地利用变化是影响生态环境质量变化的重要因素。土地利用类型与生态环境质量具有紧密联系,通过对不同土地类型的遥感生态指数均值比较,发现林地的RSEI均值高于其他土地利用类型RSEI均值,土地利用变化会影响生态环境质量的变化。
张培贤[9](2021)在《遥感技术在四川盐源煤炭资源调查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王娅静[10](2021)在《遥感技术应用于高中地理问题式教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信息素养教育的提出和地理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地理教育越来越重视地理信息技术在地理学科中的应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中明确要求,“充分利用地理信息技术,营造直观、实时、生动的地理教学环境”、“通过探究有关自然或人文地理问题,了解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深化信息技术应用”和“重视问题式教学”,这些要求对地理教育事业和地理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积极探索研究遥感技术在高中地理问题式教学中的应用可为完成这些挑战提供支持。同时,遥感技术也是培养地理学科素养的有效技术,是实现信息素养教育的重要手段,可以促进地理学科教育完整性和先进性发展,为学生适应高等教育做好准备。在地理新课程标准理念的指导下,开展了遥感技术在高中地理问题式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依据对高中地理教师的问卷调查,了解了遥感技术在高中地理问题式教学的应用现状和存在问题,总结了遥感技术应用于高中地理问题式教学的应用原则、教学模式和实施步骤,并将适宜遥感技术进行问题式教学的章节内容分为环境生态、自然灾害和城镇化三个方面,最后分别选取了一个案例对三个方面进行了应用遥感技术的问题式教学设计,以说明遥感技术在高中地理问题式教学中的应用过程。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通过对高中地理教师的调查发现:大部分的教师对遥感技术应用于高中地理问题式教学都有了解,但运用较少,原因主要为教学理念滞后、基础建设不普及、知识和技能匮乏、系统理论知识缺乏;教师对遥感技术应用于高中地理问题式教学表示认可,并持积极态度,原因如下:调动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优化地理教学环境,有助于地理核心素养培养;完善地理教学模式,提高师生信息化素养。根据地理知识和遥感技术的功能特点,将高中人教版地理教材(2019版)中适合遥感技术进行高中地理问题式教学的章节内容分为三大方面,即环境生态、自然灾害和城镇化。另外,基于文献梳理和高中地理一线教师的问卷调查,构建了遥感技术应用于高中地理问题式的应用原则和实施步骤。应用原则为:遥感技术与问题式教学相结合原则、任务驱动与问题引导相结合原则、理论掌握与简便操作相结合原则和知识构建与能力培养相结合原则。实施步骤为:课标导向,基于遥感技术创设情境;知识关联,结合遥感技术提出问题;资料展示,利用遥感技术分析问题;合作探究,操作遥感技术解决问题;总结归纳,运用遥感技术迁移应用。结合新课标要求、地理核心素养目标和学生情况,分别以“流水地貌”、“长江流域洪涝灾害”和“洛阳城镇化”为例对环境生态、自然灾害和城镇化进行教学设计,展示遥感技术在高中地理问题式教学中的具体应用实施过程。如“流水地貌”教学设计,地貌属于远距离、大尺度的地理事物,对学生来说超出了他们的空间感知范围,是学生较难体会感知的一部分知识。通过采用项目式教学模式,让学生动手操作Google Earth软件获取“流水地貌”相关信息,既可以让学生直观形象地观察流水地貌,化抽象为具体,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可以让学生在“做中学”,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二、美国遥感技术教育现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美国遥感技术教育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1)Google Earth Engine云平台下的遥感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 当前高校遥感实验教学现状与存在难点 |
1.1 遥感类实验教学现状 |
1.2 遥感实验教学难点 |
2 GEE云平台 |
2.1 交互式图形接口 |
2.2 海量免费数据集 |
2.3 丰富的功能函数 |
2.4 GEE与桌面平台对比 |
3 遥感类实验教学内容设计与实践 |
3.1 实验教学内容改革设计 |
3.2 NDVI长时间序列分析教学案例 |
3.3 教学方法与效果分析 |
4 结语 |
(2)土壤重金属高光谱遥感定量监测研究进展与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1 土壤重金属含量预测方法 |
1.1 地统计插值方法 |
1.2 遥感反演方法 |
2 土壤重金属“空-天-地”信息特征 |
2.1 地球化学特征 |
2.2 高光谱数据特征 |
2.2.1 地面高光谱 |
2.2.2 高光谱影像 |
2.2.3 高光谱数据源特征对比 |
3 土壤特征波段 |
3.1 土壤活性成分特征波段 |
3.2 土壤重金属特征波段 |
4 定量反演机理 |
4.1 基于土壤重金属的光谱特征反演 |
4.2 基于土壤活性成分的光谱特征反演 |
5 制约反演精度的关键因素 |
5.1 光谱数据质量 |
5.2 反演建模方法 |
6 问题与展望 |
6.1 存在的问题 |
6.2 发展趋势 |
6.2.1 从定性到定量 |
6.2.2 从微观到宏观 |
6.2.3 从被动到主动 |
6.2.4 从室内到现场 |
(3)地表系统立体探测技术进展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地表系统探测技术现状 |
1.1 国外地表系统探测技术 |
1.1.1 地面及海洋第一观测平台建设 |
(1)地面探测技术。 |
(2)洋面探测技术。 |
1.1.2 卫星及航空器第二观测平台建设 |
(1)卫星探测技术。 |
(2)航空器探测技术。 |
1.1.3 井底及海底第三观测平台建设 |
(1)井底探测技术。 |
(2)海底探测平台。 |
1.2 国内地表系统探测技术 |
1.2.1 我国地面及海洋第一观测平台建设 |
(1)地面探测技术。 |
(2)洋面探测技术。 |
1.2.2 我国卫星及航空器第二观测平台建设 |
(1)卫星探测技术。 |
(2)航空器探测技术。 |
1.2.3 我国井底及海底第三观测平台建设 |
(1)井底探测技术。 |
(2)海底探测平台。 |
2 地表立体探测技术应用前景及潜力 |
2.1 获取精细、精准、海量的地球系统探测数据 |
2.2 加强多圈层自然资源耦合作用理论创新 |
2.3 促进自然资源调查监测观测科学进步 |
3 关于自然资源要素综合观测网络建设的思考 |
3.1 建立完善的自然要素综合观测网络 |
3.2 建立科学合理的自然要素综合观测指标体系 |
3.3 加强重点区域观测网络建设 |
(5)关中地区土地利用趋势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理论基础 |
1.3.1 区域可持续发展理论 |
1.3.2 土地可持续发展理论 |
1.3.3 系统化理论 |
1.4 技术方法 |
1.4.1 遥感技术 |
1.4.2 GIS技术 |
1.4.3 模型分析法 |
1.5 研究区概况 |
1.5.1 位置与人口 |
1.5.2 自然环境条件 |
1.5.3 社会经济条件 |
1.6 研究难点 |
1.7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2.运用GIS技术进行土地利用数据预处理 |
2.1 数据来源 |
2.2 遥感影像预处理 |
2.2.1 辐射定标 |
2.2.2 大气校正 |
2.2.3 影像合成及裁剪 |
2.2.5 假彩色合成 |
2.3 遥感影像解译 |
2.3.1 构建土地利用分类标准 |
2.3.2 遥感分类方法 |
2.4 本章小结 |
3.关中地区土地利用变化评价 |
3.1 指数选取 |
3.2 土地利用现状结构分析 |
3.3 土地利用动态度分析 |
3.4 土地利用趋势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4.关中地区土地利用驱动力分析 |
4.1 驱动力主成分分析 |
4.1.1 主成分分析模型 |
4.1.2 主成分分析计算过程 |
4.2 选取原则 |
4.3 驱动力因素选取 |
4.4 适应性分析 |
4.5 共同度分析 |
4.6 提取主成分 |
4.7 指标分析 |
4.8 本章小结 |
5.关中地区土地利用变化模拟预测 |
5.1 模型选取 |
5.1.1 CA-Markov模型 |
5.1.2 改进CA-Markov模型 |
5.2 模型构建步骤 |
5.3 研究区模型构建过程与检验 |
5.3.1 计算转移概率矩阵 |
5.3.2 计算驱动力指标 |
5.3.3 计算自相关系数及权重 |
5.3.4 模型计算及结果对比 |
5.4 基于驱动力的改进CA-Markov模型预测 |
5.5 本章小结 |
6.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8)基于遥感生态指数的东江源流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1.4 章节安排 |
第二章 研究区及数据概况 |
2.1 研究区概述 |
2.1.1 地理位置 |
2.1.2 自然环境概况 |
2.1.3 社会经济状况 |
2.2 数据源概况 |
2.2.1 遥感影像数据 |
2.2.2 DEM数据 |
2.2.3 降雨数据 |
2.2.4 土壤数据 |
2.3 数据预处理 |
2.3.1 辐射定标 |
2.3.2 大气校正 |
2.3.3 几何校正 |
2.3.4 影像裁剪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生态环境评价基本原理与方法 |
3.1 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模型介绍 |
3.2 RSEI模型原理 |
3.2.1 湿度指标(Wet) |
3.2.2 绿度指标(NDVI) |
3.2.3 干度指标(NDSI) |
3.2.4 热度指标(LST) |
3.3 主成分分析法 |
3.3.1 主成分分析的基本原理 |
3.3.2 主成分分析法的数学模型 |
3.4 RSEI模型计算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东江源流域生态环境评价分析 |
4.1 主成分分析结果 |
4.2 东江源流域RSEI指标变化特征 |
4.2.1 湿度指标的变化特征 |
4.2.2 绿度指标的变化特征 |
4.2.3 干度指标的变化特征 |
4.2.4 热度指标的变化特征 |
4.3 生态环境质量指数RSEI计算结果 |
4.4 生态环境质量指数RSEI分级 |
4.5 生态环境质量动态监测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生态环境变化影响因素分析 |
5.1 自然因素 |
5.1.1 气象要素 |
5.1.2 植被覆盖度 |
5.1.3 土壤侵蚀 |
5.2 土地利用变化 |
5.3 社会经济因素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成果 |
(10)遥感技术应用于高中地理问题式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概况 |
1.3.1 遥感技术地理教学研究进展 |
1.3.2 问题式教学研究进展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技术路线 |
2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遥感技术 |
2.1.2 问题式教学 |
2.2 理论基础 |
2.2.1 布鲁纳发现学习理论 |
2.2.2 建构主义理论 |
2.2.3 多元智能理论 |
2.2.4 现代信息技术教学理论 |
3 遥感技术应用于高中地理问题式教学的现状调查 |
3.1 调查目的 |
3.2 调查思路 |
3.3 调查结果统计 |
3.3.1 教师基本情况 |
3.3.2 遥感技术和问题式教学的应用情况 |
3.3.3 对遥感技术用于问题式教学的认知和态度 |
3.3.4 对遥感技术用于问题式教学的看法与建议 |
3.4 调查结果分析 |
3.4.1 优势分析 |
3.4.2 存在问题分析 |
4 遥感技术应用于高中地理问题式教学的策略构建 |
4.1 适宜遥感技术进行问题式教学的高中地理教材内容挖掘 |
4.1.1 环境生态 |
4.1.2 自然灾害 |
4.1.3 城镇化 |
4.2 遥感技术应用于高中地理问题式教学的策略构建 |
4.2.1 应用原则 |
4.2.2 实施步骤 |
5 遥感技术应用于高中地理问题式教学的案例设计 |
5.1 环境生态——“流水地貌” |
5.1.1 案例选择与目标分析 |
5.1.2 教学案例设计 |
5.1.3 案例反思 |
5.2 自然灾害——“长江流域洪涝灾害” |
5.2.1 案例选择与目标分析 |
5.2.2 教学案例设计 |
5.2.3 案例反思 |
5.3 城镇化——“洛阳城镇化” |
5.3.1 案例选择与目标分析 |
5.3.2 教学案例设计 |
5.3.3 案例反思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遥感技术应用于高中地理问题式教学的现状调查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四、美国遥感技术教育现状(论文参考文献)
- [1]Google Earth Engine云平台下的遥感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J]. 孔祥生,钱永刚,张安定. 地理空间信息, 2021(10)
- [2]土壤重金属高光谱遥感定量监测研究进展与趋势[J]. 成永生,周瑶.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2021
- [3]地表系统立体探测技术进展与展望[J]. 何海洋,钱建利,王兵. 国土资源情报, 2021(10)
- [4]遥感影像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周茹. 华中师范大学, 2021
- [5]关中地区土地利用趋势评价研究[D]. 焦曼文. 西安理工大学, 2021(01)
- [6]我国种植业保险精准理赔问题研究 ——以平安产险小麦种植险理赔为例[D]. 王路. 辽宁大学, 2021
- [7]基于遥感数据的风景道生态环境演变及影响机理研究 ——以草原天路为例[D]. 胡璇. 北京交通大学, 2021
- [8]基于遥感生态指数的东江源流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D]. 唐燕文. 江西理工大学, 2021(01)
- [9]遥感技术在四川盐源煤炭资源调查中的应用研究[D]. 张培贤. 中国矿业大学, 2021
- [10]遥感技术应用于高中地理问题式教学研究[D]. 王娅静. 河北师范大学, 202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