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佳都制定中长期发展战略(论文文献综述)
刘悦,姚建龙[1](2021)在《域外青年政策的考察与借鉴》文中指出域外青年政策依据不同的制定主体和适用范围可分为国际青年政策、区域青年政策和国家级青年政策。其中,国家青年政策主要由各国政府部门(行政部门)制定的青年政策及立法部门颁布的青年法组成。由此,国家青年政策的发展模式也呈现青年政策先行和青年立法先行两种。从域外青年政策的发展规律来看,主要包括四个方面:青年政策的制定具有相对优先性、青年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受到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青年政策的内容逐步细化精准和青年政策的类型逐步完善。在借鉴域外青年政策经验的基础上,我国《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可从制定《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实施细则》、在青年发展的重点领域再行制定专门的青年政策或青年发展项目、重视《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的立法转化三个方面予以完善。
徐婷,崔春莹,于逸凡[2](2021)在《地方政府预算绩效管理的国际经验与借鉴》文中认为本文主要从国际比较的视角,探讨国外地方政府预算绩效管理改革的经验。文章以美国、英国作为研究对象,介绍了两国地方政府预算绩效管理的实施流程与基础条件,并结合我国实际,总结出国外地方政府预算绩效管理实践对我国地方政府预算绩效管理改革的启示。
曹志梅,蒲筱哥[3](2021)在《高校图书馆编制“十四五”规划的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十四五"规划是高校图书馆发展的战略需要,各高校图书馆以制订"十四五"规划为契机,思考和谋划图书馆的长远建设和未来发展。文章主要围绕规划制定的一个目标、两条主线、三W思维、四步战略、五性原则等进行探讨,以期为高校图书馆"十四五"规划编制提供参考。
曹宇新[4](2021)在《我国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政策目标研究——基于“强基计划”36所试点高校的政策文本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建设创新型国家,推进现代化建设离不开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尤其是基础学科领域内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从"珠峰计划"到"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再到当下的"强基计划",我国有关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教育政策不断演进,其政策目标根据国家发展的现实需要不断深化以应对世界变局的时代挑战。最新的"强基计划"于2020年正式拉开序幕,36所试点高校都根据自身学校发展特色制定了相关政策文本,综合来看其培养目标主要具有拓宽基础学科专业范围、将国家人才需要与学生成长发展相结合以及培养学生的学术研究精神三个方面。然而,当前各高校的培养目标还需要进一步与高校自身办学特色相结合并不断细化,以提升政策目标的可操作性;还需要与高校"双一流"建设统筹协调,以实现国家"三全"育人的要求;还需要在人才培养中更加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推动实现以人才促创新的战略意义。
董成伟[5](2021)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举国体制的显着优势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中国社会发展的根本保障,全国一盘棋、集中力量办大事是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着优势之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举国体制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保障,是取得经济长期高质量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的重要保障,是成功应对国内外风险挑战的重要保障。中国在世界上的“抢眼表现”,形成举世瞩目的“中国之治”,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发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举国体制的显着优势。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更是彰显举国体制的现实例证,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充分运用举国体制的强大制度威力,全民抗疫取得了战略性成果,实现了经济社会发展与疫情防控双胜利。后疫情时代,面临发展环境的深刻变化,亟需发挥举国体制这一重要法宝,集中全国力量进行“卡脖子”技术攻关,在新一轮生产方式和组织方式的变革中占据优先位置,牢牢掌握发展的主动权。深入探析举国体制的理论渊源,清晰梳理举国体制的逻辑演进,总结概括举国体制的运行机理,形成对于举国体制的科学认识,有助于拓展“中国之治”的学术话语表达,有助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有助于为独立自主进行重大科技攻关、成功应对重大突发公共事件、高效推进国家重大工程建设等提供制度保障。为此,本文以近年来引起高度关注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举国体制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研究、系统研究、历史研究等方法,详细论述了举国体制的基本概念、显着优势、原则属性、理论资源、发展历程、实践机理等内容,阐明了举国体制是实现全国人员、资源、组织、部门一盘棋,以快速动员和快速调集的方式,确保所需的人力、物力、财力得到保障和供应的制度安排。面对后疫情时代国际政治经济深层次变革,深入探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举国体制的实践领域、实践基础、实践根基、基本经验和实践进路等问题,以更好阐明举国体制的基本遵循和根本指引,明确举国体制的方向和任务,有助于为我国集中力量实现“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提供制度保障。具体来说,论文在结构安排上共分六章。第一章是绪论,这一部分主要介绍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举国体制的选题背景、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综述、研究方法与思路、创新之处与不足之处,为全文研究的逻辑起点。第二章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举国体制的基本概述。这一部分内容介绍了举国体制的基本概念、显着优势、基本原则和基本属性,阐明了举国体制的内涵和外延,厘清了举国体制及其相关问题的本质特征和理论内核,为举国体制的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第三章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举国体制的理论逻辑。这一部分内容介绍了举国体制理论渊源于经典马克思主义举国体制思想、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思想,同时也包含新时代健全和完善举国体制的总体意见及理论和实践的要求。举国体制的理论逻辑是指从制度生成、制度实践和制度比较等方面总结和概括举国体制的理论资源。第四章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举国体制的历史逻辑。这一部分内容介绍了举国体制经过农业文明、工业文明、数字文明三个发展时期;百年历程中,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充分运用和发挥举国体制的制度优势,办成了许多大事,实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飞跃;举国体制是中国实现历史性跨越发展的制度优势,经历了制度建构和形成、发展和完善以及拓展和创新三个演进阶段。第五章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举国体制的实践逻辑。这一部分内容介绍了举国体制的实践根基、内在机理、实践方法。举国体制的实践根基包括:政治根基、经济根基、文化根基和社会根基。举国体制的内在机理包括:组织构成、制度规范、方向原则。举国体制的实践方法包括:互动的责任网络格局、多部门协同、多领域合作、有效的市场机制和科学的宏观调控。第六章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举国体制的未来发展思考。这一部分内容介绍了如何坚持好和发展好举国体制:深化关于举国体制的认知和研究;夯实党领导举国体制的各项制度保障;夯实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格局;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支撑。总之,通过全面总结和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举国体制,论文提出如下创新观点: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举国体制,是应对国内外风险挑战、提高国家治理效能的有力保证。通过全国一盘棋、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模式,我们取得了许多辉煌成就,办成了许多大事、难事、急事。二是中国社会主义举国体制是党和人民在实践中通过逐步探索而确立起来的制度安排。新中国成立之后,举国体制的实践向度更加明确,制度框架逐步构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开启,使举国体制的实践维度不断拓展,作用优势不断彰显,制度规范逐步定型。党的十八大以来,举国体制作为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着优势,有了更多的现实例证,制度构建不断完善。三是举国体制显着优势集中体现在党带领人民进行重大科技攻关、重大工程建设、抗击自然灾害及新冠疫情防控等“大事”上。
丁辉[6](2021)在《双碳背景下中国气候投融资政策与发展研究》文中指出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提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碳达峰目标和碳中和愿景”已经成为我国“十四五”发展时期乃至今后长期低碳转型发展的战略方向。实现“双碳”目标,要以实现国家自主贡献目标和低碳发展目标为坚实导向,以系统化的政策标准、政策体系为支撑,创新模式、勇敢实践,大力推进应对气候变化投融资的发展,引导金融产品、工具和服务有序进入应对气候变化领域,开拓新市场、设计新机制、完善标准,逐步建立起以能够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能源、产业结构和生产、生活方式。因此,本文从针对我国气候投融资发展评价研究出发,采用因果推断和问卷调研的方法对现有政策的实施效果和市场主体参与气候投融资的动因和障碍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根据一手的调研资料总结了气候投融资政策体系建设的政策需求框架,总结了金融机构在政策层面所需求的准入机制、信息机制、绩效机制、激励机制等多种要素机制。研究在梳理国内外气候投融资发展演进的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通过政策评估发现尽管我国气候投融资发展处于早期阶段,但相关政策举措已经在试点范围内对碳减排工作产生了积极影响,尤其是碳排放权交易机制。针对政策发展,由于我国气候投融资政策体系尚在建设中,相关研究还没有形成成熟、一致、系统的结论,对于气候投融资政策体系构建的讨论尚不充分。本文进而梳理和总结大量国内外气候投融资政策研究和政策体系建设经验,结合调研结果,本文对系统化研究政策体系构建的理论基础和分析框架进行归纳,明确了分析气候投融资政策体系建设的理论框架;在总结和提炼有关政策体系要素分解的研究方法的基础上,归纳了对气候投融资政策体系进行建构的六个要素机制并详细阐述了政策体系建设发展的方向和内容。最后,本文借鉴已有的政策体系结构化评价的理论方法,从六项要素出发设计了针对气候投融资政策体系建设进行评价的指标和方法,并具体讨论了其适用的范围和场景,以实现对我国气候投融资政策体系构建的过程和效果进行总体评价。通过上述研究,通过对大量国内外气候投融资政策经验和思考的梳理和总结,提出了我国气候投融资政策体系建设的具体路径和内涵,为发展我国气候投融资工作、形成气候投融资长效政策保障机制提供科学建议。
关志逊,成佳,崔薇,杨喆,薛岚,盛欣欣[7](2021)在《面向2020年东京残奥会:日本残障人体育治理》文中研究说明在查阅日本准备2020年东京残奥会参赛工作相关资料的基础上,系统分析日本面向东京残奥会的治理政策与措施。首先探析日本残障人口结构剧烈变化对近几届残奥会成绩的影响和东京残奥会面临的参赛挑战。其次,梳理日本的政策愿景《日本残障人体育的未来愿景:有活力的融合社会》"、铃木计划"和"第二期体育基本计划"等政策内容。从经费投入、强化训练设施、运动员选材和培养方面,分析日本针对东京残奥会进入奖牌榜前7位的目标所采取的备战措施。
邢怀滨[8](2021)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领导科技发展的战略部署与改革经验》文中研究表明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成功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到2012年,我国经济保持了30多年持续高速增长,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水平显着提高。党高度重视发挥科学技术的作用,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作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决策,我国总体科技水平快速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持续增强,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技事业发展之路。回顾这一时期党领导科技事业的发展历程,可以总结出许多重要特点和经验,这里主要阐述三个方面。
刘铭扬[9](2021)在《体教融合视域下校园足球发展现状及趋势研究 ——以部分足球特色学校为实证》文中认为自2009年校园足球提出以来,备受社会各界关注,2015年国务院把发展校园足球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2018年教育部把校园足球发展纳入教育综合改革规划,作为完善我国的体育体制改革和教育改革,来全面实现体教融合。由此,在体教融合视域下,探讨校园足球基层建设遇到的瓶颈,掌握制约高质量发展的现实因素,成为校园足球亟待解决的问题。本研究以校园足球管理组织构建、足球理念的探讨和“学训赛”作为切入点,为今后校园足球特色学校高质量精准发展提供依据。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专家调查法、问卷调查法、数据统计法和比较分析法等方法,对2015年以来评选的部分长三角地区校园足球特色学校作为研究对象,搜集与校园足球相关的文献资料与国家文件,了解校园足球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通过面访与电话访谈设计相关领域的不同维度形成专家问卷,结合专家与导师的建议设计四份调查问卷,并对问卷进行发放与回收,结合SPSS和MicrosoftExcel2003进行信效度检验与数据统计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体教融合视域下校园足球管理组织呈现一体化、多元化、科学化的发展态势,确立明确的发展规划和规章制度,表现为在医疗、社会、保健等领域展开深度合作。2.体教融合视域下校园足球理念将更为普及和明确,教师和教练员将重点关注以学生为主体的球员发展理念,在校园中培养拥有智商、球商、情商富有个性的足球人才。3.体教融合视域下校园足球文化建设的形式呈现多样化发展态势,学生可以选择不同的参与方式,融入校园足球文化活动,学校再通过互联网多种形式的推广宣传,营造积极向上的健康足球文化氛围。4.体教融合视域下校园教学将更加细致,参照多种规范认可的书籍制定独特的校本教材,依据不同年龄段分类设计教学目标与方法,在相同年龄段中对于校队和非校队学生教学内容和目标设定的区别对待,学生和家长对于教师的教学评价满意度较高。5.体教融合视域下校园训练的发展趋势将更加体现出科学与系统,适当增加训练时长与时段,碎片化时间对校队进行训练,区别于旧式体校“学训分离”的形式,教练员在关注球员学习成绩的同时加强自身修养,明确职责。6.体教融合视域下校内、校际、选拔性竞赛的关联度更高,赛事逐渐增多,不再束缚于足球竞技,加强足球文化交流、技术研讨也是方向之一。足球后备人才选拔渠道逐渐丰富,影响体校培育的传统足球竞技人才走向改革。建议:1.深化校园足球管理体制,实施精细化发展,以学生为主体,对于不同参与校园足球的学生主体制定不同的发展规划,因材施教,杜绝“以偏概全”和“一刀切”思想。2.拓宽专业人才进修渠道,提高培训广度与深度,加大“国培”的数量和规模,在年龄限制上不做硬性规定,对继续可以在一线发光发热的教师鼓励与帮助。对国培计划上面严格要求,建议课程加入对青少年生理心理等方面“敏感期”的讲解和学习,试着通过教师教授不同年龄阶段分为不同的班级,分层教学授课。3.畅通校园足球直升通道,积极探索支持政策,对于校园足球参与的不同人群要考虑到不同阶段的需求。普通学生在参与校园足球中要给予安全保障和良好公平的教学竞赛环境;校队队员在升学方面给予更多优惠政策,所以要保障升学后继续保持足球训练。4.营造足球文化,挖掘足球育人功能。营造足球文化应突出载体特色,通过足球媒介让区域环境形成足球文化认同氛围,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进而形成校园足球参与需求。通过挖掘足球育人功能,使足球成为培育学生积极进取精神和心理调适的催化剂,培育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固定阵地。5.利用校外优质资源,形成互补优势。建立学校与企业充分对接、深度合作,共同培养产业人才的人才培养模式,利用校外俱乐部或者高校的人才、场地、物质保障等对校园足球训练与竞赛进行提高,丰富教学方法、训练手段与更为科学先进的战术理念。6.加大资金的投入,提高场地资源利用率。学校应在现有的条件下装设防护网与照明设施,建设高质量、适宜学生发展的合格足球场。7.形成校园足球教学-训练-竞赛一体化建设,建立从教学、训练再到竞赛的一体化行动指南,校内教师负责普及基础教学,校外教练负责训练计划的制定和实施,校内教师协助管理,由校外教练员全权负责校队对外竞赛,成绩与绩效挂钩,校内教师则负责校内竞赛活动的开展和实施,完善从基础到提高再到实践比赛的全方位配合。
韩竺蔓[10](2021)在《我国人工智能A股上市企业技术竞争力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二、佳都制定中长期发展战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佳都制定中长期发展战略(论文提纲范文)
(1)域外青年政策的考察与借鉴(论文提纲范文)
一、国际青年政策与区域青年政策之概况 |
(一)国际青年政策的总体概况 |
(二)区域青年政策进展状况 |
二、国家青年政策的类型与模式 |
(一)行政机关制定的青年政策 |
(二)立法机关颁布的青年法 |
(三)青年政策的发展模式 |
三、域外青年政策的借鉴 |
(一)域外青年政策的发展规律 |
(二)我国青年政策的完善建议 |
(2)地方政府预算绩效管理的国际经验与借鉴(论文提纲范文)
一、美国地方政府的预算绩效管理 |
(一)德克萨斯州预算绩效管理实施流程 |
(二)德克萨斯州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基础条件 |
二、英国地方政府的预算绩效管理 |
(一)英国地方政府预算绩效管理实施流程 |
(二)英国预算绩效管理实施的基础条件 |
三、国外地方政府预算绩效管理改革的启示与借鉴 |
(一)建立科学规范的预算绩效管理流程 |
(二)清晰界定各部门的职责 |
(三)健全预算绩效管理监控机制 |
(四)重视公众的参与 |
(3)高校图书馆编制“十四五”规划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制定一个目标 |
2 抓住两条主线 |
2.1 以用户需求为主线 |
2.2 以馆员成长为主线 |
3 建立“三W思维” |
3.1 What———做什么 |
3.2 Why———为什么 |
3.3 How———怎么做 |
4 坚持四步战略 |
4.1 规划的制定 |
4.2 规划的实施 |
4.3 规划的评估 |
4.4 规划的修正 |
5 遵守五性原则 |
5.1 目标定位的前瞻性 |
5.2 制定流程的科学性 |
5.3 格式体例的完整性 |
5.4 参与主体的多元性 |
5.5 实施过程的可操作性 |
6 结语 |
(4)我国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政策目标研究——基于“强基计划”36所试点高校的政策文本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我国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政策的目标演进 |
1. 回应“钱学森之问”——珠峰计划 |
2. 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 |
3. 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强基计划” |
二、高校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政策的目标特点 |
1. 聚焦国家发展关键领域,拓宽基础学科专业范围 |
2. 突出育人导向,将国家的人才需要与学生的成长发展相结合 |
3. 注重基础学科教育规律,培养学术研究精神 |
三、高校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政策的目标改进建议 |
1. 进一步结合高校自身办学特色细化培养目标 |
2. 与高校“双一流”建设统筹协调,全方位育人 |
3. 基础学科的人才培养更要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举国体制的显着优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内研究综述 |
1.2.2 国外研究综述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创新之处与不足 |
1.4.1 创新之处 |
1.4.2 不足之处 |
第2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举国体制的基本概述 |
2.1 举国体制的基本概念 |
2.1.1 举国体制的提出 |
2.1.2 举国体制内涵的界定 |
2.2 举国体制的显着优势 |
2.2.1 独立自主进行重大科技攻关的显着优势 |
2.2.2 成功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显着优势 |
2.2.3 高效推进国家重大工程建设的显着优势 |
2.3 举国体制的基本原则和属性 |
2.3.1 举国体制的基本遵循 |
2.3.2 举国体制的基本原则 |
2.3.3 举国体制的基本属性 |
第3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举国体制的理论逻辑 |
3.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举国体制思想 |
3.1.1 举国体制是国家治理思想的具体呈现 |
3.1.2 举国体制是权威思想的集中体现 |
3.1.3 举国体制是集权思想的时代映现 |
3.2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举国体制思想 |
3.2.1 举国体制是党的独特优势的集中彰显 |
3.2.2 举国体制是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着优势 |
3.2.3 举国体制是社会主义制度同市场经济结合的制度创新 |
3.3 新时代健全和完善举国体制的理论和实践要求 |
3.3.1 健全和发展举国体制的治理机制 |
3.3.2 构建举国体制治理机制的话语体系 |
3.3.3 发挥举国体制优势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 |
第4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举国体制的历史逻辑 |
4.1 对文明史的通贯考察中,理解和传承举国体制 |
4.1.1 农业文明时期的举国体制 |
4.1.2 工业文明时期的举国体制 |
4.1.3 数字文明时期的举国体制 |
4.2 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的进程中,坚持和发展举国体制 |
4.2.1 党带领人民实现中华民族站起来的重要经验 |
4.2.2 党带领人民实现中华民族富起来的重要机制 |
4.2.3 党带领人民实现中华民族强起来的“重要法宝” |
4.3 对举国体制构建和演进的深刻把握中,创新和完善举国体制 |
4.3.1 举国体制的构建和形成 |
4.3.2 举国体制的发展和完善 |
4.3.3 举国体制的守正和创新 |
第5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举国体制的实践逻辑 |
5.1 举国体制的实践根基 |
5.1.1 政治根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
5.1.2 经济根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
5.1.3 文化根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
5.1.4 社会根基:和谐稳定的社会治理 |
5.2 举国体制的实践机制 |
5.2.1 举国体制的组织构成 |
5.2.2 举国体制的制度规范 |
5.2.3 举国体制的基本要求 |
5.3 举国体制的实践方法 |
5.3.1 互动的责任网络格局 |
5.3.2 多部门协同、多领域合作 |
5.3.3 有效的市场机制和科学的宏观调控 |
第6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举国体制的未来发展思考 |
6.1 深化关于举国体制的认知和研究 |
6.1.1 讲清楚举国体制视域内的“大事” |
6.1.2 引导社会公众充分理解和认识举国体制 |
6.1.3 重视举国体制实践经验的总结 |
6.2 夯实党领导举国体制的各项制度保障 |
6.2.1 加强党对举国体制统一协调运行的领导机制 |
6.2.2 巩固党对举国体制统一协调运行的组织保障 |
6.2.3 完善党领导人民参与举国体制运行的体制机制 |
6.3 发挥公有制经济对于举国体制的坚强支撑 |
6.3.1 巩固公有制经济对举国体制的物质基础保障 |
6.3.2 强化国有经济对举国体制的战略支撑作用 |
6.3.3 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对举国体制的科技支撑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6)双碳背景下中国气候投融资政策与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方法 |
1.3.1 定性研究方法 |
1.3.2 定量研究方法 |
1.4 研究内容 |
1.4.1 气候投融资发展评价与政策绩效 |
1.4.2 气候投融资政策体系发展与演进 |
1.4.3 气候投融资政策需求与设计 |
1.5 研究难点和创新点 |
1.6 技术路线图 |
第2章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及理论基础 |
2.1 核心概念界定 |
2.1.1 气候投融资 |
2.1.2 中国气候投融资政策体系 |
2.1.3 面向低碳转型的气候投融资政策 |
2.2 气候投融资的内涵、测度和影响 |
2.2.1 气候投融资的内涵与概念演进 |
2.2.2 气候投融资的理论基础 |
2.2.3 气候投融资的管理 |
2.2.4 气候投融资的影响 |
2.3 气候投融资发展模式 |
2.3.1 气候投融资“自上而下”发展模式 |
2.3.2 气候投融资“自下而上”发展模式 |
2.4 中国气候投融资政策发展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气候投融资发展与评价研究 |
3.1 理论基础 |
3.1.1 气候投融资发展动因 |
3.1.2 气候投融资发展评价 |
3.2 研究方法 |
3.2.1 气候投融资政策评估 |
3.2.2 气候投融资活动问卷调研 |
3.3 气候投融资发展动因分析 |
3.3.1 金融机构开展气候投融资现状 |
3.3.2 金融机构绿色(气候)金融产品和服务现状调研 |
3.3.3 金融机构气候风险管理 |
3.3.4 金融机构气候信息披露 |
3.3.5 研究结论 |
3.4 气候投融资发展评价分析 |
3.4.1 数据说明和描述性统计 |
3.4.2 计量模型和估计 |
3.4.3 假设检验 |
3.4.4 模型结果分析 |
3.4.5 稳健性检验 |
3.4.6 实证结论 |
第4章 气候投融资政策发展与演进 |
4.1 气候投融资政策的演进和研究现状 |
4.1.1 国外气候投融资政策的研究现状 |
4.1.2 国内气候投融资政策的研究现状 |
4.2 国际气候投融资政策体系发展现状 |
4.2.1 气候谈判下的资金机制 |
4.2.2 国际气候投融资体系现状 |
4.2.3 国际气候投融资政策评估制度 |
4.3 国内气候投融资政策体系现状概述 |
4.3.1 中国绿色金融政策体系发展现状 |
4.3.2 中国气候投融资政策体系发展现状 |
4.3.3 中国气候投融资政策的管理体制 |
4.4 国内外气候投融资政策体系建设的经验对比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双碳背景下气候投融资政策需求与设计 |
5.1 总体政策需求 |
5.1.1 气候投融资政策需求量化分析 |
5.1.2 规范气候投融资准入的政策需求 |
5.1.3 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的政策需求 |
5.1.4 气候投融资市场发展的政策需求 |
5.1.5 完善气候信息的政策需求 |
5.1.6 强化协同机制的政策需求 |
5.2 政策体系建设路径 |
5.2.1 基于准入机制的气候投融资政策体系建设策略 |
5.2.2 基于绩效机制的气候投融资政策体系建设策略 |
5.2.3 基于激励机制的气候投融资政策体系建设策略 |
5.2.4 基于市场机制的气候投融资政策体系建设策略 |
5.2.5 基于信息机制的气候投融资政策体系建设策略 |
5.2.6 基于协同机制的气候投融资政策体系路径优化 |
5.3 监督评价体系 |
5.3.1 气候投融资政策体系评价思路 |
5.3.2 气候投融资政策体系评价的方法 |
5.3.3 气候投融资政策体系评价的应用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建议 |
6.2.1 加强气候投融资准入机制政策保障 |
6.2.2 强化气候投融资政策绩效和激励机制管理 |
6.2.3 优化气候投融资政策市场机制建设 |
6.2.4 完善气候投融资政策信息机制设计 |
6.2.5 打造气候投融资政策体系协同效应 |
6.3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气候投融资金融机构与能源企业领导调查问卷及结果统计 |
附录二: 调研问卷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
致谢 |
(7)面向2020年东京残奥会:日本残障人体育治理(论文提纲范文)
1 背景分析:形势与任务 |
2 政策支持:目标与措施 |
2.1 日本残障人体育的政策愿景 |
2.2 体育基本计划(第二期计划) |
2.3 中长期重点体育项目强化战略计划(铃木计划) |
3 经费投入:渠道与规模 |
3.1 政府“残奥金牌强化”的经费投入 |
3.2 财团“残奥支援”的经费投入 |
4 训练设施强化配备:类型与功能 |
4.1 国家训练中心 |
4.2 残障人专用体育馆 |
5 运动员选拔培养:模式与方法 |
5.1 潜力残奥运动员长期培养体系(J-STAR计划) |
5.2 潜力残奥运动员发掘方案(TID计划) |
6 结论 |
(8)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领导科技发展的战略部署与改革经验(论文提纲范文)
高度重视并持续强化科技战略部署 |
科技体制改革的几条经验 |
深刻把握开放环境下技术引进和自主创新的关系 |
(9)体教融合视域下校园足球发展现状及趋势研究 ——以部分足球特色学校为实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校园足球宏观背景 |
1.1.2 校园足球微观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第2章 研究综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体教融合 |
2.1.2 校园足球 |
2.1.3 校园足球特色学校 |
2.2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
2.2.1 校园足球管理体制 |
2.2.2 校园足球理念 |
2.2.3 校园足球教学 |
2.2.4 校园足球训赛 |
2.3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
2.3.1 国外校园足球管理体制 |
2.3.2 国外校园足球理念 |
2.3.3 国外校园足球人才培养 |
第3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访谈法 |
3.2.3 专家调查法 |
3.2.4 问卷调查法 |
3.2.5 数据统计法 |
3.2.6 比较分析法 |
第4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校园足球管理研究分析 |
4.1.1 管理组织的构建与制度的建立 |
4.1.2 教师管理体制 |
4.1.3 球员管理体制 |
4.1.4 资金场地的管理与使用 |
4.1.5 创建“校企合作”模式 |
4.2 校园足球理念研究分析 |
4.2.1 球员发展理念 |
4.2.2 训赛理念 |
4.2.3 文化发展理念 |
4.3 校园足球教学研究分析 |
4.3.1 足球教学目标设定 |
4.3.2 教学课程内容的制定标准 |
4.3.3 教学方法的选择运用 |
4.3.4 教学课时与要求 |
4.3.5 教学活动评价 |
4.4 校园足球训练研究分析 |
4.4.1 训练形式与管理 |
4.4.2 学习与训练的相关问题 |
4.4.3 教练员能力 |
4.5 校园足球竞赛研究分析 |
4.5.1 校园足球竞赛的目的 |
4.5.2 校园足球校内竞赛赛事体系 |
4.5.3 校园足球校际竞赛赛事体系 |
4.5.4 校园足球选拔性竞赛赛事体系 |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校长调查问卷 |
附录二: 教师调查问卷 |
附录三: 家长调查问卷 |
附录四:学生调查问卷 |
致谢 |
四、佳都制定中长期发展战略(论文参考文献)
- [1]域外青年政策的考察与借鉴[J]. 刘悦,姚建龙. 当代青年研究, 2021(06)
- [2]地方政府预算绩效管理的国际经验与借鉴[J]. 徐婷,崔春莹,于逸凡. 财会通讯, 2021(21)
- [3]高校图书馆编制“十四五”规划的探讨[J]. 曹志梅,蒲筱哥. 大学图书情报学刊, 2021(06)
- [4]我国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政策目标研究——基于“强基计划”36所试点高校的政策文本分析[J]. 曹宇新. 煤炭高等教育, 2021(05)
-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举国体制的显着优势研究[D]. 董成伟. 吉林大学, 2021(01)
- [6]双碳背景下中国气候投融资政策与发展研究[D]. 丁辉.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1
- [7]面向2020年东京残奥会:日本残障人体育治理[J]. 关志逊,成佳,崔薇,杨喆,薛岚,盛欣欣. 中国体育科技, 2021(07)
- [8]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领导科技发展的战略部署与改革经验[J]. 邢怀滨. 国际人才交流, 2021(07)
- [9]体教融合视域下校园足球发展现状及趋势研究 ——以部分足球特色学校为实证[D]. 刘铭扬. 扬州大学, 2021(09)
- [10]我国人工智能A股上市企业技术竞争力研究[D]. 韩竺蔓. 长春理工大学, 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