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关于加快县域民营经济发展的行动

政府关于加快县域民营经济发展的行动

一、加快县域民营经济发展的政府作为(论文文献综述)

刘松[1](2018)在《生态文明视域下河北省县域经济竞争力分析》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污染、资源约束趋紧等问题愈发严重,生态环境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抑制作用日益凸显,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开始受到高度重视。县域经济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撑力量,其发展和壮大不仅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而且关系到社会稳定、人民幸福、国家安定,关系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因此,研究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然要重视对县域经济与生态文明关系的研究。传统的经济发展理论是以追求经济效益为主要目标,势必会严重威胁到生态环境的安全,在这样的背景下,将生态文明理念全面融入到县域经济发展建设之中,科学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对于提升县域经济竞争力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现阶段,生态文明视域下县域经济竞争力的强弱,不但决定着县域经济发展的质量、活力和潜力,而且决定着县域社会发展文明和谐程度,体现着人民的幸福度。本文总结了国内外生态文明与县域经济竞争力的研究现状,对生态文明建设和县域经济发展研究的理论基础进行了梳理,结合生态文明建设与县域经济建设间的联系,对生态文明视域下县域经济竞争力的概念进行了必要界定。实证部分,对经济竞争力和生态文明相关评价指标进行了梳理,借鉴已有研究成果,尝试建立生态文明视域下河北省县域经济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确定了包括经济综合竞争力、产业竞争力、社会事业竞争力、资源环境竞争力和创新驱动竞争力在内的5个准则层以及59个具体指标,较为全面地反映了河北省县域经济的发展现状;利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对河北省121个县(市)进行测评,将结果排序,分类分析;从纵向比较方面反映出河北省县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并通过与苏鲁强县的横向比较研究,找出河北省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生态文明视域下提升县域经济竞争力的对策建议,以期为河北省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必要参鉴。

刘素姣[2](2017)在《基于城乡协调发展的“省直管县”体制改革研究》文中提出城乡协调发展是马克思城乡关系理论的核心内容,也是我国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县是联结我国城市与农村、传统与现代的“接点”,县域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县域政治是我国政治稳定的基石,“郡县治,天下安”。但是,长期以来的城乡二元结构体制,造成了我国县域发展的落后和城乡差距的逐步扩大,城乡发展极不协调,既制约了经济的持续发展,又危及到社会的和谐稳定。因此,在马克思主义城乡发展理论的指导下,打破城乡二元体制,通过促进县域的发展促进城乡政治、经济、社会等的协调发展,成为十六大以来党和国家的重要发展战略。国家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既要遵循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又必须借助一系列的制度改革和政策供给来完成。“省直管县”体制改革作为一项旨在壮大县域经济、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制度供给,从1992年的“强县扩权”开始,已在全国二十多个省份不同程度地展开。随着改革向“行政省直管县”的高级阶段推进,其涉及的利益关系日趋复杂,改革难度日益增大。目前,诸多省份的“省直管县”试点改革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此时,为“困境”中的“省直管县”体制改革指明方向、提供动力和智力支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通过对基础理论及相关文献的梳理与分析,从纷繁复杂的目标表述与利益诉求中,廓清“省直管县”体制改革的各种目标表述都内涵于“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框架之中,“省直管县”体制内涵着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机理。“省直管县”体制改革的本质是通过减少地方政府层级,改变投射在层级之上的权力与资源分配格局,实现“公共资源配置权下移、公共服务统筹权上移”,达到通过促进县域发展统筹城乡发展的目的。本文以浙江、河南、贵州三个代表省份的“省直管县”体制改革为样本,分别进行独立与聚类的分析发现:尽管三省份的改革各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但改革方向的正确性毋庸置疑;人事干部管理的激励机制、财权事权划分的科学性和区域协作与公共资源共享机制建设是各省份改革共同面临的、左右改革进度和影响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成效发挥的问题。这些问题不是改革过程的衍生品,恰是改革的内容本质,若不能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改革就会减效或流于形式,若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就会触动旧有利益格局,使改革遭遇“困境”或“停滞”。因此,在马克思城乡关系理论的指导下,坚持改革的初衷和正确方向推进改革,比智慧更重要的是面对困难的勇气,这种勇气来自中央顶层的授权、地方制度创新的激情和学界研究达成的共识。从三省份改革成效的比较分析可以看出,“省直管县”体制成效的发挥需要借助一定的经济、社会、地理等条件,并不是所有的省份或县域都适合实行“省直管县”体制,要依据城乡差异和相互关联的程度相机抉择。城乡关系的实质是国家发展战略与县域发展的关系,城乡协调发展战略是县域发展的重要契机。“省直管县”体制改革是调整省以下地方政府间权利与利益结构的高难度、复杂性、系统性的工程,其解决的不是一时问题,因此其成效也不是一时可以衡量的。抓住改革的本质问题,以“实现城乡协调发展的帕累托最优”为基本原则,一以贯之指引改革前行的理论线索,完善和推进“省直管县”体制改革,其制度设计的政策建议可概括为:“省管县”与“市管县”共存,“财政直管”与“行政直管”齐驱,基本公共服务统筹权逐步上移到省,公共资源及配置权更多下沉到县,进行地方政府间财权、事权的科学划分,建设独立与合作并行不悖的地方政府间关系。

李彦博[3](2017)在《基于新发展理念的中国县域经济发展研究》文中提出县域经济是以行政县为特定区域,以县级财政的独立为标志,以县级区域内所拥有的各种资源为基础,以市场需要为导向,并以特定县之下的镇、乡、村各层次的经济元素间的互动为基本结构,通过人力资源、资金、物资、信息等生产要素的交流互换,从而具有整体功能的经济系统。县域经济作为基础性的经济,也构成了县域发展的中心环节,在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比较显着的成绩,但是当下的县域经济发展面临着创新力不足、发展不协调、资源能耗大、市场封闭等等一系列迫切的问题,严重阻碍着县域经济的发展。十八届五中全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在继承和发展科学发展观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新发展理念反映了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进一步推进科学发展观在现实中的运用,使其进入一个新的境界,为县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指导。在此背景下,开展基于新发展理念的中国县域经济发展研究,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基于新发展理念,从中国县域经济发展这一命题切入,运用理论分析法、实证研究与规范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等,阐明中国县域经济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功能和主要特征,分析中国县域经济发展的现状及其突出问题,并立足于现实、把握好理论,针对突出问题提出发展县域经济发展的基本原则和具体对策,以期全面认识当前中国县域经济及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探索中国县域经济发展的规律和有效模式,进而为决策者制定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相关政策提供有益参考。首先,对县域经济的理论进行概述。界定了县域经济的基本概念;从不同角度划分了县域经济的类型;明确了中国县域经济的内涵。在此基础上,展现出了县域经济产业构成多样、经济体系开放、地域特色鲜明、发展不平衡等一系列特征。在阐明基本概念、类型和特征的基础上,探索发现发展县域经济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所在,是实现区域经济合作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培育经济新增长极的重要途径,是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环节,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途径。认识县域经济的作用、准确把握其特点是我们进一步了解我国县域经济的基础。其次,阐明了中国县域经济发展的理论基础。提出了现代西方发展理论,包括主体功能区理论、增长极理论、区域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理论、不平衡发展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等。理清了当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的进程与脉络,从改革开放伊始,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新发展理念的先后提出,为县域经济的发展在不同历史时期分别指明了方向。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县域经济的发展要把新发展理念作为根本性的指导理论。再次,梳理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历史进程,大体经历了五个发展阶段,即新开始阶段(1978—1982年)、探究摸索阶段(1983—1991年)、快速发展阶段(1992—2002年)、科学发展阶段(2003—2012年)、新发展阶段(十八大以来至今)。对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整体概况进行了介绍,对整体状态、分布状况和基本情况进行了展示。对中国早期县域经济发展模式,即“苏南模式”、“温州模式”、“珠江模式”、“晋江模式”进行了实例分析;挖掘各个模式背后的成功经验与教训,继而得出我早期县域经济发展模式中的经验启示。然后,对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整体现状进行分析。自从改革开放以来,不论是东部还是中西部都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局面,要素结构不断完善,县域经济有了明确定位。但也存在诸多问题,比如:创新力不足,体制机制不健全;发展不协调,贫富差距大;资源消耗大,发展难以持续;市场封闭,资金等要素不足;城乡分治,一体化进程缓慢。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在我国先后又出现了“江阴模式”、“神木模式”、“双流模式”、“新晋江模式”等新型县域经济发展模式。这些成功的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的意义其实并不仅仅在于促进了自身县域经济的发展,更重要在于它为中西部落后地区县域经济的发展提供某种借鉴。基于对新型模式进行梳理和总结,丰富了中国县域经济发展的理论宝库,为县域经济的下一步发展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最后,文章基于理论、现状和问题的分析,通过对典型模式的总结,为了促进县域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提出了以新发展理念引领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路径选择。分别是:加快制度创新,深化机制体制改革;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优化产业结构,发展民营经济和特色产业;响应国家战略,纳入国家区域发展布局;发展文教事业,提升县域软实力。以期在刚性的原则下做到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将新发展理念融入到县域经济改革和发展的每一个维度,实现县域经济健康持续发展。

任萃颖[4](2016)在《吉林省县域经济转型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经济转型主要包含经济体制转型和经济结构转型两个方面,转型的方向是要实现一个优于当前经济发展形态的新的经济运行形态,而具体到县(市)层面,县域经济转型面临的核心问题是如何通过经济结构调整摆脱传统的发展形态,建立一个符合在新常态下有利于县域经济发展的全新模式。目前,吉林省县域经济已经占到全省经济总量的半壁江山,正在成为吉林省实现经济发展模式转变和全面振兴发展目标的重要支撑力量。但是,吉林省县域经济长期发展过程中也积累了体制性、结构性矛盾导致发展不平衡、不协调、要素利用效率低下、资源依赖性强、产业结构层次不高、空间布局不够合理的等问题,需要通过转型激发县域经济发展的新活力。本篇论文以县域经济转型为研究对象,利用区域经济、经济转型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等相关理论,综合运用比较分析、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分析、经验总结等方法研究吉林省县域经济转型发展问题。通过使用指标权重线性加总的方法确定权重并利用和借鉴国家统计局关于《反映经济转型升级综合统计制度》当中的指标体系,从需求结构转型、产业结构转型和要素结构转型等三个方面构建县域经济转型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建立转型综合能力指数,以吉林省经济转型能力和长春、吉林等九个地区经济转型能力为参照系,对吉林省40个县(市)转型升级能力进行排序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一方面,吉林省县域经济转型发展能力整体水平较低,其原因主要体现在县域经济增长方式不合理,即:需求结构转型困难。县域农民长期内收入增长面临结构性调整的瓶颈制约、县级政府动员财政资源能力弱、城镇化进程缓慢等导致县域消费需求与投资需求不协调,难以对经济增长实现有效拉动;产业结构转型困难。县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进程缓慢,第二产业对县域经济发展支撑不足,对其他产业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有限;要素结构转型困难。县域科技创新能力弱,资本要素产出效率低、资源要素利用水平低等问题,使吉林省县域经济转型升级的能力弱化。另一方面,吉林省县域经济转型能力存在区域性差异,主要体现在,以延吉市、敦化市为代表的东部地区由于经济发展基础较好,具有较强的转型升级能力;以公主岭市、通化县等为代表的中东部地区县域经济依托资源优势和科技创新,具备了一定的转型升级能力;以镇赉县、长岭县为代表的西部地区和以靖宇县为代表的资源枯竭性地区,由于受到生态转型和资源产业转型的压力,经济转型能力较弱。本文认为,要推动吉林省实现县域经济转型发展的目标,一方面,从整体上推动县域经济转型要实现三个方面的转变,即:由主要依靠投资向依靠投资与消费协调拉动转变,强化收入分配;由主要依靠工业化向依靠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转变,强化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由主要依靠资源消耗向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和依靠科技进步转变,强化要素支撑,推动需求结构、产业结构和要素结构转型,实现县域经济转型发展的目标。另一方面,要强化分类指导,将吉林省县域经济划分为率先转型区、利用东部地区纳入“一带一路”的区位和政策优势,率先实现县域经济转型,进而引领全省县域经济实现转型发展;转型跟进区,利用吉林省中部转型核心区有利条件,强化产业和要素支撑,加快县域经济转型升级的步伐;转型培育区,利用西部生态经济区的后发优势和国家支持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政策优势,通过发展绿色生态产业,提高要素使用效率和接续产业发展培育县域经济转型的能力。本篇论文将经济转型的宏观研究体系,即:需求结构转型、产业结构转型和要素结构转型纳入到县域经济研究当中来,系统全面分析县域经济转型面临的主要困难和解决途径,更能准确把握县域经济发展规律,客观看待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准确分析和利用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与内部条件的趋势性变化,从而能采取有效的措施推动县域经济实现转型发展。本文的主要结论,县域经济转型发展同样需要通过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来实现,即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推动县域经济转型还需要根据不同区域的发展基础、支持政策、产业优势实施分类推进。在本篇论文分析的基础上仍然有一些问题需要深入分析,比如县域投资结构调整、投向有效性分析,投资产出效率提升的途径研究,县域城镇化发展质量与规模之间的关系,县域经济体制转型的形式、成效等都是需要深入研究的领域,为了使本论文研究焦点更为集中,这些问题没有进行专项细化研究分析。

何建雄[5](2013)在《基于“两型社会”建设目标的县域经济发展研究 ——以湖南衡阳市为例》文中研究表明作为连接城市经济和农村经济的纽带,县域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序列中占据着绝对的基础地位。这种基础地位在中国中、西部地区尤其突出。作为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主体,县域经济的发展程度直接关系到中西部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程度。因此,如何加强中、西部地区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我们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应该充分考虑的经济战略。然而,根据对国外同类经济发展的经验和教训以及中国县域经济近年来的发展历程的分析,我们在关注县域经济发展总量和速度的同时,还需要对县域经济发展带来的环境问题引起足够的重视。对于县域经济这种从很大程度上需要以县域内已有资源为发展基础的区域经济形式,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关注伴生于经济发展的环境问题尤显重要。然而,在学术界尤其是国内学术界,其视角大都停留在县域内GDP的发展方面,对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伴生的环境问题关注甚少,仅有的一些研究成果大都停留在对县域经济发展与环境协调基本理念的阐述方面,针对县域经济发展和环境协调发展的实证研究成果则更少。本文充分认识到县域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协调之间的关联性,借用经济增长理论、区域经济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循环经济理论、两型社会建设等相关理论,用层次分析法和因子分析法等研究方法,选择湖南省衡阳市作为研究案例地区,深入探讨“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视角下的县域经济发展模式和路径选择。首先从理论层面分析了县域经济的内涵与特点、规范研究了社会、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和谐协调发展的“边界”;其次从实践层面实证分析了案例地区近年来的县域经济发展状况,及其在经济高速增长状态下所面临的资源浪费、环境恶化现实的状况,并进行综合评价;再次,进一步探讨基于“两型”视角下的衡阳市县域经济如何“提质提速、增量增效”,如何选择一种更加合理的、面向资源节约的、环境友好的县域经济发展模式,并使之转变为:呈现总量继续扩张、质量趋好、效益提升、民生改善的可持续发展模式。最后,探讨衡阳市实现县域经济“两型社会建设”所需政策制度层面的顶层设计。论文的主要内容有:一、绪论。主要内容包括论文写作背景、论文写作的意义、论文研究框架、关键的技术路线和思路,并对其进行阐述和解释,对论文的创新点进行陈述。二、面向“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目标的县域经济发展的理论基础检索。主要包括县域经济及基于“两型”发展目标的县域经济内涵与特点、县域经济发展基本理论等相关内容的介绍,论文从理论层面上分析县域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和谐关系构建,主要检索理论基础问题。三、基于“两型社会”建设的县域经济发展的实践经验及启示。论文通过对国内、外县域经济发展较为突出的区域进行系统总结和分析,揭示县域经济发展的基本历程,总结其发展经验和教训,以达到为本论文研究对象提供基本启示的目的。四、基于“两型社会”建设视角的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模型及指标体系的构建。主要内容是面向“环境友好、资源节约”目标的县域经济的综合评价问题。通过对“经济发展度”、“社会公平度”和“环境协调度”等三个方面的主要因子的构建,构造出面向“环境友好、资源节约”目标的评价指标体系,提出综合评价模型。五、基于“两型社会”建设目标的衡阳市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实证分析。主要内容是结合衡阳市县域经济发展基本状况,借助第四章评估模型的使用对衡阳市县域经济发展状况进行综合评价,揭示衡阳市基于“两型”目标的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深层次矛盾。六、基于“两型社会”建设的衡阳市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主要内容是以衡阳市的各个县、县级市为具体研究对象,针对各县县域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及其存在的具体问题与原因,结合发达地区县域经济的发展模式提出促进衡阳市各县县域经济发展的具体模式、对策措施,形成比较完整的县域经济发展思路,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加快衡阳市县域经济发展的政策建议。七、湖南省衡阳市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路径选择。主要内容是通过第六章的基本阐述,本文认为: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依托资源优势,走特色经济之路:加速农村城镇化进程,促进“两型”县域经济发展;坚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两型”县域经济;壮大县域民营经济,培育本地区的经济增长点等四个方面的基本路径。基于上述基本判断,结合上述四种基本路径,文章给出了具体的对策建议。八、结论与展望。总结全文,对论文的主要创新点与未来研究的方向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周维现[6](2013)在《中国欠发达县域经济发展研究》文中认为县域经济是宏观经济之末,微观经济之首,既有城市经济特征,又有农村经济特色,是功能比较完整的基本单元,是落实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节点,发挥着联系宏观和微观经济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欠发达县域是与发达县域相比较而言的,是指那些经济总量小,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吃饭”型财政特征显着,收入水平仍处于温饱状态,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滞后的县域,在经济发展中属于追赶者,是国家应该重点关注的区域,是化解区域差距和城乡差距的重要着力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得到了空前发展,城镇化进程取得可喜进步,但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收入差距较大的问题依然存在,结构性、深层次的问题和矛盾逐步暴露出来。尤其是农村改革困境一直没有得到有效破解,仅靠国家的扶贫政策和财政转移支付,短期解渴,长期不可行。实际上,欠发达地区不仅缺乏资金、技术和政策的支持,在思想观念、文化素质等方面与发达地区干部群众相比,差距也很大。因此,对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扶持,既要治标,更要治本,着力引导欠发达县域广大干部群众转变思想观念,挖掘比较优势,选择适合本县发展的正确道路,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协调发展。目前,我国有680个欠发达县,占全国县总数的35%。只有这些县逐步跟上甚至超过全国的发展步伐,县域经济才能真正实现大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才能真正取得新成效,新型城镇化道路才会越走越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才能真正实现。近年来,经济学界对欠发达县域经济研究有所增多,但总量依然较少,重视程度仍显不够,还需要围绕国际国内新形势、新变化,进行更加深入、务实的研究。欠发达县域经济发展,没有包治百病的良方,也不能照抄照搬某种模式,应该在把握县域经济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因地制宜,走特色发展之路;应该用统筹的方法,统揽工业、农业和服务业,统揽城镇和乡村,统揽国有和民营经济,统揽宏观调控和市场调节等诸方面因素,研究和参照较为成功的县域经济发展模式,探索符合本县域实际的发展战略和道路。本文主要采用规范研究与实证分析相结合、定量研究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典型研究和系统分析相结合,以及文献研究等方法,系统地研究县域经济的基本理论,系统地分析县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系统地阐述欠发达县域经济发展的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主要原因,系统地比较欠发达县域与发达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差距,对欠发达县域经济发展模式进行深入剖析和研究,揭示了这些典型县域的发展思路、政策措施和经验启示。此外,本文对一些有典型意义的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和城市化发展模式进行了分析研究,归纳出这些国家农业现代化和城市化发展道路、特点及经验教训。最后,结合国内欠发达地区发展模式的研究,借鉴国外发达国家取得的经验,探究我国欠发达县域经济发展的一般性规律,形成欠发达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这些对策有可操作性、可复制性、可参考性,具体而言包括七条:一是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强调转变政府职能,发挥国家宏观调控作用,确立合理的经济布局,完善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促进县域经济发展;深化行政、财政、金融体制以及科研和人才培养体系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二是优化产业结构,走特色化发展道路。强调以优化产业结构为主线,以发展特色化为核心,以发展民营企业为新的增长点。三是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加速工业化发展进程。坚持工业化导向,加强工业园区建设,培育做大龙头企业,优先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业,盘活存量拓展空间,引进增量促进发展。四是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强调要发展特色农产品基地,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推进农业集约化经营,重视品牌建设,用产业化思路经营特色农业。五是从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意义、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更好地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进行了详细阐述。强调要注重城市群和大中小城市的均衡发展,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引导农民自觉融入城镇,实现人的城镇化。指出要建设低碳绿色环保城镇,充分发挥园区的集聚效应,支持和引导要素向城镇集中,大力发展各具特色的城镇经济,加快发展县域商贸流通体系建设,高标准规划城镇内外交通网络,积极推进土地和户籍改革,促进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六是强调欠发达地区要用好后发优势,利用土地和劳动力等比较优势,培育劳动密集型产业;发挥价值洼地效应,吸引外来投资;引进高科技企业,实现反梯度发展。七是发展生态经济,建立生态补偿和投融资机制,征收环境保护税,夯实生态文明建设,保护好青山、绿水和蓝天,实现可持续发展,建设“美丽中国”。

申玉花[7](2011)在《中国特色县域经济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自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壮大县域经济”的号召以来,县域经济越来越受到各界人士和社会的关注。温家宝总理在十届人大五次会议所作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努力增加种养业、林业收入,积极发展农村二三产业,特别是农产品加工业,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支持龙头企业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拓宽农民就业增收渠道”①,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指出:“继续发展小城镇和县域经济,充分发挥辐射周边农村的功能,带动现代农业发展,促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②,之后又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发展乡镇企业,壮大县域经济,多渠道转移农民就业”③。可见中央开始重视县域经济的发展问题。另外,从2008年开始,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全球经济增长明显放缓,国际经济环境中不确定不稳定因素明显增多,国内经济运行中也存在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我国实体经济受到冲击,此时发展县域经济,扩大国内市场,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突破点。县域兴则国家兴,县域强则国家强。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提升县域经济实力,实现区域协调发展,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而又紧迫的时代课题。由此看来,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是新时期统筹城乡发展、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战略举措,是小城镇建设、增加农民收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发展和壮大县域经济,是党中央在新时期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战略部署,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统筹城乡和区域发展,科学分析并妥善解决当前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推动县域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对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使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以区域经济经济理论为基础,结合新时期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时代背景,系统阐述了中国县域经济发展的现状,面临和存在的各种问题,总结了中国县域经济发展的总体思路,并根据总体思路,提出了中国县域经济发展应该采取的具体的战略举措。第一部分,详细论述了县域经济的内涵,特点,以及县域经济发展的目标,应该遵循的原则,以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共几代领导人的区域经济理论为基础,以西方区域经济学的各种经济增长理论为支撑,阐述了这些理论对中国县域经济发展具有的指导作用。第二部分,对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现实状况进行了分析,我国县域经济具备了一定的基础,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当然也存在一些制约因素,对这些制约因素进行了剖析。第三部分,结合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形势,总结出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总体思路。一是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基本任务,二是把推进城乡一体化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最终目标,三是把新型工业化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基本途径,四是坚持把民营经济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基本力量,五是坚持把城镇化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基本取向,六是把推进体制改革作为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第四部分,根据总体思路,提出了我国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应该采取的具体的对策措施,一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二是加快调整经济结构,三是推进城镇化进程,四是壮大民营经济,五是继续推进体制改革。

胡灿伟[8](2011)在《“中部崛起”背景下湖北省县域经济组团发展研究》文中提出县域经济是我国区域经济的最基本单元,是我国“三农”问题的主要承载区域,是“国本经济”的关键;县域是我国大多数国民居住和生活的地方,县域经济关系到大多数民众的生活,是“民生经济”的关键;县域又是我国国土的主要分布地区,生态建设的关键地段,“三P”(污染、人口、贫困)问题的集中区域,是“生态经济”的关键;县域是我国弱势群体主要的聚集地区,县域经济发展关系到矛盾的消解和社会的稳定。开展县域经济研究,促进县域经济快速和稳定的发展,关系到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成功。我国中部地区县域人口众多,但经济发展极为滞后,开展中部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研究,寻找县域经济发展的中部模式,促进中部地区县域经济发展对于实现全国的小康建设和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论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借助于发展经济学、空间经济学、农业经济学等经济学理论以及数量经济学、现代计量经济学等分析方法,分析了湖北省县域经济发展的宏观背景、模式选择和优化路径。本研究在总结国内外县域经济发展的理论和实践模式后,从中部崛起背景战略上把握湖北省县域经济发展的方向,在从历史演化、现状特征和数量评价三个方面对湖北省县域经济发展的时空特征进行总结,从理论上提出湖北省县域经济发展组团发展模式,并详细分析了县域组团发展模式的前提、规律和内涵,提出湖北省县域经济组团发展的格局。此后,围绕县域经济组团发展的四个主要机制,从空间优化、产业集聚、政府协作和要素推动四个方面,提出湖北省县域经济组团发展的优化路径。论文的主要内容如下:(1)县域经济发展的理论与实践模式梳理。总结国内外县域经济发展的经典理论,侧重对国外的农村地域(或曾经的农村地域)及其所依附的中小城市地域经济经验梳理,比较了在农业和农村发展形成典型过程和经验的美国、法国、日本三国作为借鉴对象进行分析,在系统论思想的指导下,分析我国县域经济发展模式;在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基础上,总结了国内外县域经济发展可能借鉴的经验。(2)湖北省县域经济发展的宏观背景分析。从“中部崛起”角度,建立了一个区域分工的框架,在分析中部崛起历史背景的基础上,评估中部崛起战略规划对中部地区尤其是湖北省县域经济的影响,揭示湖北省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3)湖北省县域经济发展的历史演化与现状特征分析。通过对湖北省县域经济分布基本情况分析基础上,从演化角度分析对湖北县域经济发展历程,并根据湖北省县域经济发展的历史分析和比较分析,总结了湖北省县域经济发展的特征与问题。(4)湖北省县域经济发展的综合数量评价。运用区域经济学、计量经济学和空间经济学的相关理论,采用规范分析、实证分析、比较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在建立县域经济综合实力评价体系的基础上,对湖北省各个县域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作出总体评价,然后以GEOdata软件,对湖北省县域经济进行空间经济评价,对湖北省县域经济与市域经济发展进行耦合评价。(5)“中部崛起”背景下湖北省县域经济组团发展模式。在对湖北省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特征总结和发展反思基础上,提出县域经济组团发展模式,并根据这一模式分析了中原县域组团发展实践经验,并根据湖北省县域经济发展特征,提出湖北省县域经济组团发展路径。(6)湖北省县域经济空间布局优化分析。从回顾湖北省县域经济的“点-轴”开发模式出发,分析湖北省县域经济“点-轴”开发的现状与问题,利于首位度模型、断裂点模型、城市辐射能力评价模型等分析了湖北省县域经济空间布局的困境,提出基于组团发展的县域经济空间布局优化路径。(7)湖北省县域经济产业集聚优化分析。在对湖北省县域产业结构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湖北省县域产业集群的现状和困境,并指出湖北省县域产业集群发展的导向、布局和策略。(8)湖北省县域经济发展增长要素分析。根据经济增长理论,在分析整理专家意见的基础上,结合湖北省实际情况,参考有关省市的研究成果,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的方法建立反映经济增长与影响因素关系的增长模型;探讨影响湖北省县域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以及不同因素对县域经济发展的促进与制约作用。(9)“中部崛起”视角下湖北省县域政府协作机制分析。在湖北省“市管县”向“省管县”行政体制变化的分析下,理清湖北省县域经济发展中县域政府之间的博弈状态,并根据博弈分析结果,提出加强湖北省县域经济组团发展的政府协作机制。本文可能的创新点在于:(1)选题的前沿性。中部地区县域经济发展问题是伴随中国区域发展战略由非均衡发展战略向均衡发展战略调整而凸现出来的重要理论和实践问题。虽然国内理论界对县域经济研究已有一定成果,东部地区也涌现出了一批经济强县,创造出多个县域经济发展模式,但在广泛借鉴东部沿海县域经济发展经验的同时,中部地区还没有培育出特色县域经济模式,中部地区县域经济发展仍然没有实现跨越发展。究其原因就在于中部地区同东部地区面临的历史环境、政策条件、资源禀赋和区域定位存在较大的差别,东部地区的县域经济发展模式可能并不适合中部地区。因此,中部地区县域经济发展问题集中表现在:“区域分工定位、经济发展历史与资源环境禀赋限制条件下,如何寻找一条适合中部地区县域经济的发展道路?”事实上,从当前研究现状看,还很少有研究从理论高度系统回答这一问题。为此,本研究以湖北省为例,对这一问题进行全面的阐释与回答,从而具有一定的前沿性。(2)在理论上有所创新。论文的根本目的就是要以湖北省为例,在中部地区现有的区域分工定位分析、县域经济现状特征分析和资源禀赋条件分析的背景下,在理论上找到一条适合中部地区的县域经济发展道路,并从政策层面提出实现这一道路的优化路径。论文在理论上得出了一系列有价值的结论,并从整体上回答了宏观背景下中部地区县域经济发展道路的选择与优化问题。结论包括:①国内县域经济发展系统演化过程是一个从无序的区域发展到有序的经济发展要素协同过程,必须走“特色起飞-综合序化-创新集聚”路径。②中部崛起战略凸显湖北省县域区位优势,明确产业定位重点,提高县域通达程度,为湖北省县域经济序化发展奠定基础。③湖北省县域经济发展呈现大城市依附性特征、小城镇集聚特征、行政区域型、独立化发展特征、资源约束特征,不利于城乡一体化统筹发展、区域经济协作发展和两型社会建设,必须组团发展加速实现县域经济发展的区域序化。④湖北省县域点轴空间特征不适应中部崛起战略目标和区域序化发展,需要进行空间布局的优化,实现网状开发。⑤县域特色产业集群未能支持产业集聚,需要优化产业的集群定位,实现集聚开发。⑥县域增长要素缺乏不能支持县域加速发展,必须充实县域的要素实力,实现跨越开发。⑦县域行政体制阻隔不能支持县域协作发展,必须革新县域的协作能力,实现协作开发。(3)在实证上有所创新。论文综合发展经济学、空间经济学和农业经济学等学科的数量分析手段,对湖北省县域经济发展的理论创新给予实证支持,得出了一系列有价值的结论:①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将湖北省县域经济分为三个梯度。利用空间计量经济手段,发现湖北省县域经济空间布局呈现“圈层结构”和“东高西低”特征、“双核结构”和“点-轴”发展特征、“金字塔”结构和“离散”发展特征、“集聚结构”和“聚合”发展特征。②通过灰色关联分析,发现湖北省县域与市域经济分为四个耦合层次。③从首位度分析看,湖北省城市规模分布属于首位分布类型。从极点城市评价看,湖北极点城市可以分为三类,综合实力均较弱。④从断裂点理论看,武汉的强弱辐射圈均较大,但不能涵盖鄂东北部分县域,内部展现序化特征;宜昌-荆州-荆门县域经济区,三个极点城市辐射半径相连,但强辐射半径仍然较小;襄阳-十堰-随州县域经济区,呈现出线性开发特征,极点城市之间辐射分散;鄂西南县域经济区,区内的点辐射处于无序分散布局状态,经济开发难度较大。⑤利用计量经济学分析发现,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和城镇化水平对县域经济增长有显着正向影响;年末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和第三产业所占比例对县域经济增长的影响显着为负。⑥从县域间博弈结论看,县域政府机会主义行为使县域经济集群发展陷入囚徒困境、县域经济协作产业领域为互补性产业、政府考核机制的改变可以使得县域间的合作更为可能、合作利益优化分配有利于县域间合作机制的建立、有效的惩罚机制也是县域建立合作机制的重要措施。(4)在政策上有所创新。根据理论和实证研究,论文提出了一系列有价值的政策措施:①根据湖北省县域经济特征,提出湖北省县域经济组团发展格局为武汉“城市圈”单极县域经济组团、“宜昌东部-荆州-荆门”三核县域经济组团、“襄阳-十堰”双核县域经济组团、鄂西南县域经济组团以及“长江县域经济连接带”与“汉十县域经济连接带”。②县域组团发展空间优化路径选择包括建设武汉-荆州都市连绵区,提升江汉平原县域经济发展水平;打造宜昌市和襄阳市城市增长极点,以“点-轴”模式提升鄂西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强化“两轴四线”,提升县域间集聚发展能力;以多种政策加快对鄂西县域综合开发力度等。③根据湖北省的资源优势和中部崛起的战略分工要求,可以依据县域组团发展形式形成食品工业县域产业集群、高科技县域产业集群、装备制造业县域产业集群、“化工-冶金”县域产业集群、汽车配件县域产业集群、轻纺产业集群文化旅游、县域产业集群。④增强对县域经济的投资额度和金融扶持水平,提高县域的城镇化水平。⑤必须从“利益分配机制、资源整合机制、监管监督机制和政府考核机制”等方面构建县域政府协作机制。虽然论文从理论研究、经验研究和政策优化三个层面对湖北省县域经济发展问题进行了探讨,但由于县域经济发展研究是中国特有的现象,其理论基础比较薄弱,还有较多工作亟待下一步研究:理论研究方面:“县域经济组团发展的边界和内涵还可以进一步丰富,尤其是可以用数理模型进行阐释;不同县域经济组团发展的影响因子有什么不同;区域分工与县域组团存在哪些区别;县域经济组团发展中,交通设施和产业集聚等存在什么关联;县域组团内部产业如何分工”等问题还需要进一步阐述。实证研究方面:“还可以进一步用空间计量手段分析湖北省县域经济空间特征,尤其是可以用市域综合实力代替交通和人口因子分析市域经济的辐射半径:在产业集聚中,还可以用主导产业选择方法实证分析县域组团内部的产业集群”等。政策研究方面:可以进一步细化研究针对县域经济组团发展的区域规划策略和差别化政策,并通过在典型县域的调查基础上,模拟政策实施效果。

于芳芳[9](2010)在《民营经济与县域经济的互动 ——以宁津县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发展县域经济是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举措,民营经济是中国经济改革和发展的产物,是适应市场经济运行要求的新经济形式。县域经济为民营经济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民营经济为县域经济注入新的活力。县域经济与民营经济的融合,势必使中国经济发生深刻的演变。本文主要从四个方面分析民营经济与县域经济的互动问题:第一部分主要提出了研究的背景与意义、创新点及主要不足、论文的研究方法。第二部分着重分析了民营经济与县域经济基本含义及特征,回顾1979-2009年中国民营经济与县域经济发展的历程,探讨了民营经济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第三部分对山东省宁津县的民营经济与县域经济的互动进行了实证分析,包括理论分析与实践分析。第四部分分析当前宁津县民营经济与县域经济互动的条件、互动中存在的问题并寻求相应的对策,以期能够对宁津县域经济与民营经济的发展起到一定的参考借鉴作用。本论文研究的独特之处在于:立足于宁津县“欠发达地区”。的实际,分析民营经济与县域经济间互动关系,把加快县域民营经济的发展作为研究侧重点并探讨其发展对策,以探求具有“宁津特色”的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突破口或根本途径。

禹新荣[10](2010)在《县域经济产业竞争力研究 ——以湖南邵东为个案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县域经济是中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在国民经济总量中占有重大比例,也是实现科学发展、协调发展的重点板块。发展与壮大县域经济关系到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伟大事业的进程与成败。发展与壮大县域经济的载体是产业,产业兴,则县域经济强。因此,在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中,提高县域经济产业竞争力是发展与壮大县域经济的必要手段和路径。在此背景下,研究县域经济产业竞争力的机理与动力,探索县域经济产业竞争力的一般规律和特征,提出县域经济产业竞争力提升的具体措施和建议,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本文基于竞争力理论、从中观的层次和产业的视角,首次完整提出县域经济产业竞争力的命题,对其基本理论、形成机制和评价体系进行阐述和分析,创新产业竞争力研究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和模式,构建了县域经济产业竞争力轮动模型。在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前提下,强调人对经济活动的主动把握和组织管理,强化和改变内生变量及外生变量,可以增加或减少产业轮动力,为提升县域经济产业竞争力提供兼具理论价值和实际操作性的新方法和路径。首先,在界定县域经济产业竞争力的基础上,深入分析县域经济产业竞争力形成的理论基础,并创建了县域经济产业竞争力轮动模型。提出在市场需求环境和产业盈利能力背景下,受内外因素的影响,县域经济产业竞争力的轮动轨迹。其次,对产业轮动模型的影响因素进行定性与定量分析。提出资源禀赋是县域经济产业竞争力的基础、制度安排是县域经济产业竞争力的核心、发展战略是县域经济产业竞争力的关键、区域品牌是县域经济产业竞争力的优势、文化科技是县域经济产业竞争力的动力、政府管理是县域经济产业竞争力的保障等观点,对区域经济一体化、国家产业政策、行政体制改革和城乡协调发展等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第三,基于县域经济产业竞争力的理论分析与轮动模型,构建了县域经济产业竞争力轮动模型的评价分析式和指标体系,提出县域经济产业竞争力轮动模型的主导产业评价观点。根据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统计数据,实证分析湖南邵东县域经济产业竞争力的动态变化,以及与中部百强、湖南省十强县、浙江义乌的差距与优势。认为邵东县域经济产业竞争力逐步提升,但速度缓慢,某些具体产业的竞争力呈下降趋势,县域经济主导产业不强。由于制度创新、发展战略和政府管理等因素而落后于中部百强、湖南省十强县与浙江义乌。最后,根据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的结果,提出提升县域经济产业竞争力的建议与对策。认为在区域经济一体化、统筹城乡发展、产业调整与国家“扩权强县”、“省直管县”等政策背景下,应强化战略的科学性和实用性,促进文化创新、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加快品牌建设,合理授权、放权与分权,提高政府管理能力,做强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提升产业竞争力,促进县域经济健康快速发展。

二、加快县域民营经济发展的政府作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加快县域民营经济发展的政府作为(论文提纲范文)

(1)生态文明视域下河北省县域经济竞争力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生态文明建设
        1.2.2 县域经济竞争力研究
        1.2.3 生态文明理论相关的县域经济竞争力研究
        1.2.4 简要评述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点
第二章 生态文明及县域经济竞争力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生态文明的内涵及特征
        2.1.1 生态文明的内涵
        2.1.2 生态文明的特征
    2.2 县域经济的内涵及特征
        2.2.1 县域经济内涵
        2.2.2 县域经济的特征
    2.3 县域经济竞争力的内涵及特征
        2.3.1 竞争力的内涵
        2.3.2 县域经济竞争力的内涵
        2.3.3 县域经济竞争力的特征
    2.4 生态文明视域下的县域经济竞争力
        2.4.1 生态文明建设与发展县域经济的关系
        2.4.2 生态文明视域下县域经济竞争力的界定
    2.5 相关理论基础
        2.5.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5.2 循环经济理论
        2.5.3 区域集聚经济理论
        2.5.4 比较优势理论
        2.5.5 区域竞争理论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河北省县域经济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3.1 构建县域经济竞争力指标体系的原则
    3.2 构建县域经济竞争力指标体系的思路
    3.3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3.4 县域经济竞争力水平评价方法及模型
        3.4.1 层次分析法和德尔菲法
        3.4.2 因子分析法
        3.4.3 聚类分析法
        3.4.4 评价模型的建立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河北省县域经济竞争力实证分析
    4.1 河北省县域经济发展现状
    4.2 数据的收集及标准化
        4.2.1 数据的收集
        4.2.2 数据标准化
    4.3 河北省县域经济竞争力单项评价
        4.3.1 经济综合竞争力评价
        4.3.2 产业及企业竞争力评价
        4.3.3 社会事业竞争力评价
        4.3.4 资源环境竞争力评价
        4.3.5 创新驱动竞争力评价
    4.4 河北省县域经济竞争力综合评价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生态文明视域下河北省县域经济竞争力比较分析
    5.1 河北省县域经济竞争力纵向比较
    5.2 河北省县域经济竞争力横向比较
        5.2.1 竞争力强县
        5.2.2 竞争力一般县
        5.2.3 竞争力弱县
    5.3 与江苏、山东发达省份的比较分析
        5.3.1 三省的部分强县比较分析
        5.3.2 苏鲁县域经济发展经验借鉴
    5.4 比较带来的启示:生态文明视域下河北省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5.4.1 经济发展活力不足
        5.4.2 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块状经济不明显,协同发展意识差
        5.4.3 县域经济发展模式较为粗放,生态经济滞缓
        5.4.4 人力资源不足,自主创新能力差,开放程度低
        5.4.5 民营经济发展环境有待改善
        5.4.6 城乡一体化发展缓慢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提升河北省县域经济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6.1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和雄安新区建设对河北省县域经济的影响
    6.2 对策建议
        6.2.1 更新发展观念,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6.2.2 优化资源配置,建立产业集群,增强经济活力
        6.2.3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发展生态经济
        6.2.4 加大科技支撑力度,实施人才强县战略,增强创新能力
        6.2.5 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6.2.6 改善民营经济环境,鼓励民营企业发展
    6.3 针对不同类型的县域经济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6.3.1 经济竞争力强县的提升对策
        6.3.2 经济竞争力一般县的提升对策
        6.3.3 经济竞争力弱县的提升对策
    6.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附录C 县域经济竞争力评价指标权重确定调查问卷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致谢

(2)基于城乡协调发展的“省直管县”体制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目的与内容创新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内容
        1.2.3 研究创新
    1.3 研究思路与框架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和资料来源
        1.3.3 研究框架
2 基础理论与文献综述
    2.1 城乡关系理论综述
        2.1.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及西方学者城乡关系理论
        2.1.2 新中国以来我国城乡关系理论及政策演变
    2.2 “省直管县”体制改革基础理论综述
        2.2.1 管理层级理论
        2.2.2 政府分权理论
        2.2.3 府际关系理论
        2.2.4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2.3 “省直管县”体制改革实践研究综述
        2.3.1 “省直管县”体制改革的背景、动因和目标
        2.3.2 “省直管县”体制改革的基础条件及路径选择
        2.3.3 “省直管县”体制改革的问题、对策及态度分歧
        2.3.4 “省直管县”体制改革实践研究评价
    2.4 “省直管县”体制改革与城乡协调发展关系研究
    2.5 “国家治理现代化”理论对“省直管县”改革研究的启示
3 “省直管县”体制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机理
    3.1 相关概念及问题厘定
        3.1.1 “城乡协调发展”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3.1.2 “‘省直管县’体制改革”的相关概念及关系
        3.1.3 “省直管县”体制改革目标厘定
        3.1.4 “省直管县”体制改革路径厘定
    3.2 县域在国家发展战略中的地位
        3.2.1 县域政治在国家政治体系中的地位
        3.2.2 县域经济在国民经济体系中的地位
        3.2.3 城乡协调发展战略对县域地位的影响
    3.3 “省直管县”体制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理论依据
        3.3.1 层级减少、权力下沉
        3.3.2 县域独立、极化衰减
        3.3.3 政府分权、资源下沉
4 “省直管县”体制改革实践案例及聚类分析
    4.1 东部省份:浙江省的改革实践
        4.1.1 浙江省“省直管县”体制改革的背景与历程
        4.1.2 浙江省“省直管县”体制改革的成效、经验与问题
    4.2 中部省份:河南省的改革实践
        4.2.1 河南省“省直管县”体制改革的背景与历程
        4.2.2 河南省“省直管县”体制改革的成效、经验与问题
    4.3 西部省份:贵州省的改革实践
        4.3.1 贵州省“省直管县”体制改革的背景与历程
        4.3.2 贵州省“省直管县”体制改革的成效、经验与问题
    4.4 三省份“省直管县”体制改革的聚类分析
        4.4.1 改革背景、试点和模式选择比较
        4.4.2 改革制度设计比较
        4.4.3 改革成效比较
    4.5 “省直管县”体制改革实践案例分析结论
5 基于城乡协调发展的“省直管县”体制改革走向与要求
    5.1 “省直管县”体制改革的走向
        5.1.1 试点县选择:农业大县、贫困县、边远县优先
        5.1.2 路径选择:“财政”直管与“行政”直管齐驱
        5.1.3 政策出口:“省管县”与“市管县”并存
    5.2 “省直管县”体制改革持续推进的新要求
        5.2.1 顶层授权、支持和包容地方政府创新
        5.2.2 地方政府职能切实发生转变
        5.2.3 学界研究开阔视野,长远规划
6 基于城乡协调发展的“省直管县”改革政策建议
    6.1 直管县机构设置与人事干部管理政策建议
        6.1.1 以“大部门制”为方向进行机构设置
        6.1.2 人事管理制度形成畅通的干部晋升通道
    6.2 科学划分地方政府间的事权、财权
        6.2.1 以“公共服务统筹权上移、公共资源配置权下移”为方向
        6.2.2 以“公共物品提供的层次性和受益范围”为依据
        6.2.3 以“城乡协调发展的帕累托改进”为目标
    6.3 建立区域经济合作与公共资源共享机制
        6.3.1 以平等互惠为基础进行区域经济合作
        6.3.2 以效率为原则建立政府间公共资源共享机制
7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3)基于新发展理念的中国县域经济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
    四、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第一章 县域经济的理论概述
    第一节 县域经济的概念和类型
        一、县域经济的概念
        二、县域经济的基本类型
        三、中国县域经济的内涵
    第二节 中国县域经济的主要特征
        一、产业构成的多样性
        二、经济体系的开放性
        三、鲜明的地域特色性
        四、发展的不平衡性
    第三节 发展中国县域经济的作用
        一、发展县域经济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所在
        二、发展县域经济是实现区域合作发展的重要基础
        三、发展县域经济是培育经济新增长极的重要路径
        四、发展县域经济是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环节
        五、发展县域经济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途径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县域经济发展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现代西方发展理论
        一、主体功能区理论
        二、增长极理论
        三、区域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理论
        四、不平衡发展理论
        五、可持续发展理论
    第二节 当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
        一、邓小平发展理论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邓小平发展理论的新发展
        三、科学发展观
        四、新发展理念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国县域经济发展的历史考察与早期县域经济发展模式实例分析
    第一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历程
        一、1978—1982年是中国县域经济发展的新开始阶段
        二、1983—1991年是中国县域经济发展探究摸索阶段
        三、1992—2002年是中国县域经济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四、2003—2012年是中国县域经济步入科学发展阶段
        五、党的十八大以来是中国县域经济迈入新发展阶段
    第二节 中国县域经济发展的整体概况
        一、中国县域整体状态及分布状况
        二、中国县域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
    第三节 中国早期县域经济发展模式实例分析及其启示
        一、中国早期县域经济发展模式实例分析
        二、中国早期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的经验启示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国县域经济发展的现状分析
    第一节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成就
        一、东部地区发展成效显着,中、西部地区蓬勃发展
        二、要素结构得到不断完善,部分县域经济发展迅速
        三、充分利用地区中的资源,县域经济有了明确定位
    第二节 中国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创新力不足,体制机制不健全
        二、发展不协调,贫富差距大
        三、资源消耗大,发展难以持续
        四、市场封闭,资金等要素不足
        五、城乡分治,一体化进程缓慢
    第三节 中国县域经济发展的新型模式及经验启示
        一、中国县域经济发展的新型模式实例分析
        三、中国县域经济发展新型模式的经验启示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以新发展理念引领县域经济发展的路径选择
    第一节 加快制度创新,深化机制体制改革
        一、加快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二、完善土地经营制度
        三、深化县域金融制度改革
        四、落实“直管县”体制改革
        五、深化市县行政体制改革
    第二节 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
        一、发展农业机械化
        二、建设农业科技园区
        三、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
        四、农业产业合作化组织建设
    第三节 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
        一、树立“新型”理念
        二、转变政府职能
        三、推动城乡一体化
    第四节 优化产业结构,发展民营经济和特色产业
        一、助推工业化发展
        二、推动县域服务业
        三、壮大民营经济
        四、打造特色品牌
    第五节 响应国家战略,纳入国家区域发展布局
        一、国家区域发展战略
        二、精准扶贫战略
        三、建设生态宜居城市
    第六节 发展文教事业,提升县域软实力
        一、人才强县战略
        二、提升文化软实力
        三、注重宣传推广
        四、营造和谐有序的社会环境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表
    附表1 全国行政区划(2015年底)
    附表2 2014年全国县域经济竞争力100强排名
    附表3 2016年中国县域经济百强榜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后记

(4)吉林省县域经济转型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问题提出
    二、研究背景
    三、研究价值
    四、论文的总体思路
        (一) 研究原则、对象与目标
        (二) 主要内容
        (三) 研究方法
        (四) 研究框架
第一章 县域经济转型发展的基础研究
    第一节 县域经济转型发展的内涵
        一、县域经济的基本属性
        二、县域经济转型的概念与内涵
    第二节 县域经济转型发展的基础理论
        一、区域经济理论
        二、经济转型发展的基础理论
        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理论
    第三节 国内县域经济转型发展研究
        一、国内县域经济转型发展的理论研究
        二、国内县域经济转型发展的实践研究
        三、吉林省县域经济转型发展研究现状
第二章 吉林省县域经济转型发展现状
    第一节 吉林省县域经济转型发展的演进
        一、吉林省县域经济转型发展的阶段
        二、吉林省县域经济转型发展的特点
        三、吉林省县域经济转型发展的实践探索
    第二节 吉林省县域经济转型发展面临的困境
        一、农民收入增长的瓶颈制约
        二、资源整合能力不足的制约
        三、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能力低
        四、面临经济发展动力不足的挑战
        五、经济发展资源依赖性强
        六、科技创新能力薄弱
第三章 吉林省县域经济转型发展能力实证研究
    第一节 吉林省县域经济转型发展能力评价
        一、吉林省县域经济转型发展能力评价模型构建
        二、吉林省县域经济转型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三、吉林省县域经济转型发展能力分析
    第二节 吉林省县域经济转型发展能力的影响因素
        一、需求结构转型的影响因素
        二、产业结构转型的影响因素
        三、要素结构转型的影响因素
第四章 县域经济转型发展的动力及形成机制
    第一节 吉林省县域经济发展的动力
        一、县域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相互作用的关系
        二、吉林省县域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现状
    第二节 吉林省县域经济转型的推动机制
        一、新型工业化的驱动机制
        二、新型城镇化整合机制
        三、农业现代化的保障机制
第五章 吉林省县域经济转型发展的模式选择
    第一节 吉林省县域经济转型发展模式的客观基础
        一、县域经济转型模式选择的主导要素
        二、县域经济转型模式选择的基础条件
        三、县域经济转型发展模式选择的路径依赖
        四、县域经济转型发展模式选择的基本原则
    第二节 吉林省县域经济转型发展主要模式
        一、粮食主产区农业产业化转型模式
        二、块状经济为主导的工业化转型模式
        三、沿边地区开放性转型模式
        四、资源枯竭性地区产业转型模式
        五、产业生态化转型模式
第六章 吉林省县域经济转型发展的对策
    第一节 吉林省县域转型发展的总体策略
        一、吉林省县域转型发展的思路
        二、吉林省县域经济转型发展政策创新
    第二节 统筹推进不同区域经济转型进程
        一、推进县域经济率先转型区建设
        二、推动县域经济转型跟进区发展
        三、规划建设县域经济转型培育区
    第三节 促进吉林省县域经济结构转型
        一、推进县域新型城镇化建设,实现需求结构转型
        二、突出培育县域主导产业,实现产业结构转型
        三、优化投入结构,实现要素结构转型
结论
    一、基本结论
    二、创新之处
    三、不足之处和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表1-1 吉林省县域经济转型的指标体系(2014年)
附表1-2 吉林省县域经济转型的指标体系(2014年)
附表1-3 吉林省县域经济转型的指标体系(2014年)

(5)基于“两型社会”建设目标的县域经济发展研究 ——以湖南衡阳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 选题的背景
    2 研究的目的与研究的意义
        2.1 研究的目的
        2.2 研究的意义
    3 研究架构、关键的技术路线及研究方法
        3.1 研究架构
        3.2 关键的技术路线
        3.3 研究方法
    4 研究的主要创新点和应用价值
第二章 面向“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目标的县域经济发展的理论基础
    1 县域经济的内涵与外延
        1.1 县域经济的内涵
        1.2 基本特征
        1.3 县域经济的基本类型
        1.3.1 以产业结构为基础划分的类型
        1.3.2 以发展动力为基础划分的类型
        1.4 县域经济的地位与作用
    2 “两型社会”县域经济发展研究的基础理论
        2.1 经济增长理论
        2.2 区域经济理论
        2.3 可持续发展理论
        2.4 低碳经济理论
        2.5 两型社会建设理论
    3 “两型社会”建设与县域经济发展问题研究综述
        3.1 县域经济发展问题研究综述
        3.2 关于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研究
第三章 基于“两型社会”建设目标的县域经济发展的实践
    1 国外县域经济发展实践
        1.1 德国的县域经济发展实践
        1.2 日本的县域经济发展实践
        1.3 韩国的县域经济发展实践
    2 中国县域经济发展实践
        2.1 国内的县域经济发展总体情况
        2.2 中国东、中、西部县域经济发展实践
        2.2.1 东部地区(长江三角洲)的县域经济发展实践
        2.2.2 中部地区的县域经济发展实践
        2.2.3 西部地区的县域经济发展实践
    3 国内、外县域经济发展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启示
        3.1 正确认识发展制约因素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
        3.2 充分发挥市场作用是县域经济发展的根本要求
        3.3 政府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合理支持是必然趋势
第四章 基于“两型社会”建设目标的县域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1 可持续发展模型回顾与评价
        1.1 可持续发展模型回顾
        1.2 可持续发展模型评述
    2 建立县域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原则
    3 评价指标的选取
        3.1 县域经济发展度
        3.2 人际、城乡与县级公平度
        3.3 资源与环境的协调度
        3.4 县域经济发展总表
    4 基本评价模型构建
第五章 基于“两型社会”建设目标的县域经济发展的实证分析——以湖南省衡阳市为例
    1 湖南省衡阳市概况及其县域经济发展历史沿革
    2 湖南省衡阳市县域经济发展概述
        2.1 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
        2.2 衡阳市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成效
        2.3 衡阳市内各县县域经济发展的比较
        2.4 衡阳市同省内其他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比较
    3 湖南衡阳市县域经济发展评价
        3.1 湖南衡阳市县域经济发展评价指标的选取与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3.2 基于因子分析法的衡阳市与湖南内其他地区县域经济发展对比分析
        3.3 基于综合分析法的衡阳市县域经济发展分析
    4 湖南衡阳市县域经济发展的问题分析
        4.1 衡阳市县域经济总体发展水平的“三高一低”
        4.2 衡阳市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4.3 衡阳市县域经济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分析
第六章 基于“两型社会”建设目标的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研究——以湖南衡阳市为例
    1 县域经济发展模式分析
        1.1 依靠要素投入量增加的县域经济发展模式
        1.2 依靠要素投入效率提高(产业效率)的经济发展模式
    2 基于“两型社会”建设目标的衡阳市县域经济发展模式分析
        2.1 影响县域经济发展模式选择的具体因素
        2.2 基于具体影响因素的县域经济发展模式划分
        3 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的研究
        3.1 县域经济特色化道路
        3.2 农业产业化道路
        3.3 新型工业化道路
        3.4 农村城镇化道路
        3.5 民营经济主体化道路
第七章 基于“两型社会”建设目标的县域经济发展的路径选择
    1 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依托资源优势,走特色经济之路
        1.1 以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推进县域经济特色发展的路径选择
        1.2 以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推进县域经济特色发展的具体措施
    2 加速农村城镇化进程,促进“两型”县域经济发展
        2.1 以农村城镇化促进“两型”县域经济发展的路径选择
        2.2 以农村城镇化路径促进“两型”县域经济发展的具体措施
    3 以新型工业化推进“两型”县域经济建设
        3.1 路径选择
        3.2 具体措施
    4 壮大县域民营经济,培育本地区有特色的经济发展增长点
        4.1 基于衡阳市各县域的特色,壮大民营经济的路径选择
        4.2 以壮大民营经济的方式推进县域经济“两型”发展的具体措施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1 研究总结
    2 论文主要结论
    3 论文的局限性
    4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6)中国欠发达县域经济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博士生自认为的论文创新点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
    第二节 国外研究综述
        一、区域经济理论
        二、可持续发展理论
        三、经济增长理论
        四、产业发展理论
        五、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理论
    第三节 国内研究综述
        一、科学发展观
        二、区域经济的研究与发展
        三、县域经济的研究与发展
        四、欠发达县域经济的研究和发展
    第四节 研究的框架、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的框架和内容
        二、研究的方法
    第五节 研究的创新点
第二章 县域经济概述
    第一节 县域经济的概念和重要地位
        一、县域经济的概念
        二、县域经济的重要地位
    第二节 县域经济的性质和特征
        一、县域经济的性质
        二、县域经济的特征
    第三节 县域经济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县域经济发展的现状
        二、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四节 县域经济发展的趋势
        一、高端工业化是县域经济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二、高品质的农业现代化是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三、高质量的城镇化是新型城镇化的必然选择
第三章 影响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第一节 经济因素
        一、经济体制因素
        二、自然资源和地理位置因素
        三、投资与经济发展因素
        四、市场因素
    第二节 政治因素
        一、执政能力
        二、管理适度
        三、政治清明
        四、加强监督
    第三节 文化因素
        一、县域文化的内容
        二、县域文化对县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三、县域文化对县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四、健全和完善体制机制,促进文化产业发展
    第四节 社会因素
        一、人口因素
        二、教育和人才因素
        三、社会保障因素
        四、社会稳定因素
    第五节 科技因素
        一、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二、鼓励企业自主创新
第四章 欠发达县域经济基本特征、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
    第一节 欠发达县域经济基本特征
        一、基础条件较差
        二、公共设施落后
        三、主导产业缺乏
        四、农业经济明显
        五、劳动力素质低
    第二节 欠发达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环境建设滞后,竞争能力不强
        二、产业结构调整滞后,经济结构不合理
        三、经济发展水平低,县域财政增收乏力
        四、民营经济弱小,经济发展动力不足
    第三节 欠发达县域经济发展落后的主要原因
        一、思想观念落后
        二、经济基础薄弱
        三、产业结构不合理
        四、城镇化水平不高
        五、区域内融资较难
        六、教育科技水平落后
第五章 欠发达县域与发达县域经济发展的比较
    第一节 欠发达县域与发达县域经济发展差距的比较
        一、县域基本竞争力差距
        二、东部、中部和西部县域发展竞争力差距
        三、县域经济市场化差距
        四、县域经济工业化差距
        五、县域居民人均收入差距
        六、县域居民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差距
        七、县域基础设施建设差距
    第二节 影响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主要因素
        一、影响生产效率的因素
        二、影响生产要素投入的因素
        三、历史文化因素
第六章 欠发达县域经济发展模式
    第一节 工业主导的陕西兴平模式
        一、兴平工业发展优势
        二、兴平工业发展思路
        三、以工业园区为平台,实现兴平工业跨越发展
        四、兴平模式在发展中遇到的问题
        五、对兴平工业发展的思考和建议
    第二节 农业主导的福建安溪和山东寿光模式
        一、安溪、寿光以发展特色农业壮大县域经济
        二、发展特色农业对于壮大县域经济的重要意义
        三、选择和发展特色农业的具体做法
        四、发展特色农业、壮大县域经济的启示
    第三节 贸易主导的黑龙江绥芬河模式
        一、绥芬河市基本情况
        二、对外贸易对绥芬河市县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三、绥芬河市对外贸易面临的主要问题
        四、绥芬河市对外贸易发展策略
    第四节 旅游主导的河南栾川模式
        一、栾川旅游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二、“栾川模式”的形成与内涵
        三、建设中国旅游强县和“栾川模式”分析
        四、以旅游业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基本经验
        五、“栾川模式”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启示
    第五节 服务业主导的湖南津市模式
        一、津市基本情况
        二、发展服务业势在必行
        三、选准切入点,发展服务业
        四、强化保障,加快服务业发展
        五、津市服务业发展的成效
第七章 经济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和城市化发展模式及其借鉴
    第一节 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发展模式
        一、日本“造村运动”模式
        二、韩国“新村运动”模式
        三、美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模式
        四、法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模式
        五、经济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的启示
    第二节 发达国家城市化发展模式
        一、日本城市化发展模式
        二、韩国城市化发展模式
        三、美国城市化发展模式
        四、法国城市化发展模式
        五、发达国家城市化道路对我国城镇化建设的启示
第八章 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发展对策
    第一节 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
        一、转变政府职能,促进经济发展
        二、深化行政改革,提高行政效能
        三、加强基础工作,服务县域经济
        四、深化科研体系改革,发挥第一生产力作用
        五、深化人才培养体系改革,优化人才资源结构
    第二节 优化县域产业结构,走特色化发展道路
        一、以优化产业结构为主线
        二、以发展特色化为核心
        三、以发展民营企业为新增长点
    第三节 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加速工业化发展进程
        一、坚持工业化导向
        二、推进工业化的主要措施
        三、盘活存量拓展空间,引进增量促进发展
    第四节 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
        一、发展特色农产品基地
        二、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三、推进农业集约化经营
        四、建设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五、加强品牌建设,产业化经营特色农业
        六、做好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基础性工作
    第五节 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繁荣发展县域经济
        一、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二、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三、建设公平共享、集约高效和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城镇
    第六节 把握后发优势,加快县域经济发展
        一、用好土地资源丰富优势,为县域经济提供发展空问
        二、发挥劳动力成本的比较优势,培育劳动密集型产业
        三、发挥价值洼地效应,吸引外来投资
        四、引入高科技企业,实现反梯度发展
    第七节 发展生态经济,实现持续发展
        一、发展生态经济
        二、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三、建立生态投融资机制
        四、征收环境保护税
结束语
参考文献
    中文部分
    英文部分
博士生学习期间的科研成果
后记

(7)中国特色县域经济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县域经济的相关概念
    二、研究背景和意义
    三、学术界研究现状
    四、本文逻辑框架
    五、研究方法和创新
第一部分 县域经济发展的理论基础
    一、县域经济发展的内涵
    二、县域经济发展的意义
        (一) 发展县域经济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
        (二) 发展县域经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
        (三) 发展县域经济是巩固党执政基础的迫切要求
        (四) 发展县域经济是贯彻“五个统筹”方针的重要结合点
        (五) 县域经济在构建和谐中国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六) 壮大县域经济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必然选择
    三、县域经济发展的经济理论基础
        (一) 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区域经济发展的理论
        (二) 中国共产党关于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思想
        (三) 十六大以来党的文件关于县域经济发展的政策表述
        (四) 区域经济学关于县域经济发展的理论
第二部分 中国县域经济发展发展的现实分析
    一、中国县域经济发展的现实基础
        (一) 全国县域经济发展的概况
        (二) 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的经验
        (三) 县域经济发展的新模式
        (四) 三农”工作成效明显
    二、中国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 发展县域经济的体制机制不完善
        (二) “三农”问题是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
        (三) 资源环境问题成为制约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瓶颈
        (四) 县域产业结构不合理
        (五) 县域金融服务不到位
        (六) 县域民营经济发展不充分
第三部分 中国县域经济发展的总体思路
    一、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基本任务
    二、坚持把推进城乡一体化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最终目标
    三、坚持把新型工业化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基本途径
    四、坚持把民营经济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基本力量
    五、坚持把城镇化建设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
    六、坚持把推进体制改革作为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
    七、坚持把优化经济环境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第一竞争点
第四部分 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措施
    一、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 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强化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
        (二) 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夯实新农村建设的经济基础
        (三) 加快农村社会建设步伐,改善新农村建设的物质条件
    二、努力调整三次产业结构
        (一) 农业调整,以农业产业化为主线
        (二) 工业调整,以发展特色工业为主导
        (三) 第三产业调整,以发展现代服务业为重点
    三、推进县域城镇化进程
        (一) 推进农村城镇化建设
        (二) 改革和完善户籍制度
        (三) 健全城镇管理体制机制
    四、壮大民营经济
        (一) 完善市场体系,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二) 发展特色产业,提升产业竞争力
        (三) 大力发展民营企业,实现产业集聚
    五、继续推进体制改革
        (一) 科学推进省直管县体制改革
        (二) 深化县域金融体制改革
        (三) 健全农村经济发展体制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8)“中部崛起”背景下湖北省县域经济组团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实践意义
        1.2.2 论意义
    1.3 研究现状
        1.3.1 国外文献综述
        1.3.2 国内研究综述
        1.3.3 县域经济研究述评
    1.4 研究思路和内容
    1.5 研究方法和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数据来源
        1.5.3 技术路线
    1.6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1.6.1 选题的前沿性
        1.6.2 在理论上有所创新
        1.6.3 在实证上有所创新
        1.6.4 在政策上有所创新
        1.6.5 不足之处
第2章 理论与实践:国内外县域经济发展的启示
    2.1 引言
    2.2 区域经济发展的经典理论及其对县域经济的启示
        2.2.1 关于农业与工业关系的经典理论
        2.2.2 关于区位布局传统理论
        2.2.3 关于空间经济组织的理论
        2.2.4 区域核心竞争力理论
        2.2.5 县域经济发展经典理论的评述
    2.3 发达国家县域经济发展的实践
        2.3.1 美国的县域发展
        2.3.2 法国的县域发展
        2.3.3 日本的县域发展
    2.4 国内发达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经验
        2.4.1 国内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的理论解析:基于系统论的分类
        2.4.2 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的实践解析
    2.5 启示与借鉴
        2.5.1 国外县域经济发展实践的借鉴
        2.5.2 国内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的启示
第3章 “中部崛起”与湖北县域经济发展
    3.1 引言
    3.2 “中部崛起”的历史背景
        3.2.1 中部地区的资源优势
        3.2.2 中部地区的战略地位
        3.2.3 中部地区发展的困境:"中部塌陷"
        3.2.4 中部地区的发展趋势:"边缘化"
    3.3 “中部崛起”战略的现实背景
        3.3.1 “中部崛起”战略的提出的背景
        3.3.2 “中部崛起”战略的区域定位
        3.3.3 “中部崛起”战略的发展策略:“点-轴”开发模式
    3.4 “中部崛起”与湖北省县域经济发展的关系
        3.4.1 县域经济发展有利于推进中部崛起战略目标的实现
        3.4.2 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对湖北省县域经济发展形成重要支撑
    3.5 小结
第4章 湖北省县域经济发展:历史演化与现状特征
    4.1 引言
    4.2 湖北省县域分布的基本情况
        4.2.1 湖北县域地理分区
        4.2.2 湖北县域人口分区
        4.2.3 湖北县域自然资源分区
        4.2.4 湖北县域生态资源分区
    4.3 湖北省县域经济发展的历史演化:1978-2008
        4.3.1 第一个时期:县域经济起步阶段(1978-1981年)
        4.3.2 第二个时期:县域经济快速改革阶段(1982-1992年)
        4.3.3 第三个时期:县域经济快速成长期(1982-1992年)
        4.3.4 第四个时期:县域经济转型发展时期(2002年至今)
    4.4 湖北县域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4.4.1 湖北省县域经济发展的历史分析:1999-2008
        4.4.2 当前湖北县域经济总体分析:2009
        4.4.3 湖北省县域经济的分县分析
        4.4.4 湖北省县域经济的比较分析
    4.5 湖北省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困境
        4.5.1 湖北省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4.5.2 湖北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困境
    4.6 结论
第5章 湖北省县域经济发展的数量评价
    5.1 引言
    5.2 湖北省县域经济发展综合实力评价
        5.2.1 评价指标选择
        5.2.2 分析方法
        5.2.3 湖北省县域经济综合实力数量评价
        5.2.4 县域梯度划分及结果分析
    5.3 湖北省县域经济综合实力空间分布评价
        5.3.1 空间自相关分析
        5.3.2 湖北省县域经济空间自相关分析
    5.4 湖北省县域经济发展与城市经济发展协调度评价
        5.4.1 县域经济与城市经济的关系
        5.4.2 研究方法
        5.4.3 湖北省县域经济和市域经济耦合
        5.4.4 县域经济与市域经济耦合关联的空间差异分析
    5.5 小结
第6章 “中部崛起”背景下湖北省县域经济组团发展模式
    6.1 引言
    6.2 湖北省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的特点与反思
        6.2.1 湖北省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特征
        6.2.2 湖北省县域经济发展模式反思
        6.2.3 破解湖北省县域经济发展困境的选择:组团发展模式
    6.3 县域经济组团发展模式的基本理论
        6.3.1 县域经济组团发展的前提
        6.3.2 县域经济组团发展的规律
        6.3.3 县域经济组团发展“分工-合作”类型分析
    6.4 案例:中原县域组团
        6.4.1 中原县域经济组团
        6.4.2 中原县域组团发展模式
        6.4.3 中原县域组团发展成效
    6.5 湖北省县域经济组团发展模式分析
        6.5.1 湖北省县域经济组团发展格局
        6.5.2 湖北省县域经济组团发展策略
        6.5.3 湖北省县域经济组团发展支撑体系
    6.6 小结
第7章 基于组团发展的湖北省县域经济空间布局优化分析
    7.1 引言
    7.2 湖北省县域经济空间“点-轴”演化
        7.2.1 湖北省县域经济空间“点-轴”演化
        7.2.2 湖北省县域经济空问格局演化的驱动因素
    7.3 基于县域经济发展的“点-轴”布局特征分析
        7.3.1 湖北省“点-轴”发展现状
        7.3.2 湖北省“点-轴”发展特征
        7.3.3 湖北省“点-轴”发展问题
    7.4 基于县域经济发展的湖北省“点-轴”空间布局评价
        7.4.1 基于城市首位度的经济空间分析
        7.4.2 湖北省极点城市综合实力评价
        7.4.3 基于断裂点理论的经济空间分析
    7.5 基于县域组团发展的湖北省县域经济空间优化路径选择
    7.6 小结
第8章 基于组团发展的湖北省县域经济产业集聚分析
    8.1 引言
    8.2 湖北省县域产业评价
        8.2.1 湖北县域产业结构评价
        8.2.2 县域经济发展的产业影响分析
    8.3 湖北省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发展现状与困境
        8.3.1 湖北省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发展概况
        8.3.2 湖北省县域产业集群发展格局
        8.3.3 湖北省县域产业集群发展特点
        8.3.4 湖北省县域产业集群发展困境
    8.4 “组团发展”下湖北县域产业集群的优化
    8.5 湖北县域产业集群发展策略
    8.6 小结
第9章 基于组团发展的湖北省县域经济增长因素分析
    9.1 引言
    9.2 县域经济增长影响因素的理论分析
        9.2.1 投资与经济增长
        9.2.2 贸易与经济增长
        9.2.3 制度与经济增长
        9.2.4 文化与经济增长
    9.3 县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与理论命题
        9.3.1 制度变迁因素
        9.3.2 资本因素
        9.3.3 产业结构因素
        9.3.4 自然与区位因素
        9.3.5 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影响因素的三个理论命题
    9.4 湖北省县域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
        9.4.1 模型
        9.4.2 数据的来源
        9.4.3 变量涵义及选择依据
        9.4.4 实证分析
        9.4.5 模型分析
    9.5 结论
第10章 基于组团发展的湖北省县域政府协作机制分析
    10.1 引言
    10.2 县域经济集群发展的行政体制约束分析
        10.2.1 “市管县”体制:围绕县域经济发展的四个悖论
        10.2.2 “省管县”的可行性
        10.2.3 湖北省的"省管县"改革
    10.3 “省管县”体制对湖北省县域经济集群发展的影响
        10.3.1 “省管县”体制对湖北省县域经济集群发展的积极影响
        10.3.2 “省管县”体制对湖北省县域经济集群发展的消极影响
    10.4 县域经济集群发展下政府协作的博弈分析
        10.4.1 县域经济协作博弈假设
        10.4.2 县域经济协作博弈构建
        10.4.3 县域经济协作博弈分析
        10.4.4 基于博弈模型的促进县政府之间合作的创新策略解析
        10.4.5 县域经济协作博弈结论
    10.5 湖北省县域经济集群发展协作模式选择
        10.5.1 大都会区政府协作模式
        10.5.2 国内县政府间自主协调模式:以长江三角洲经济区为例
        10.5.3 省级政府派出机构协调模式:以长株潭一体化为例
        10.5.4 联合党委领导下的协调模式:以乌昌一体化为例
    10.6 湖北省县域经济集群发展中政府协作机制分析
        10.6.1资源整合机制
        10.6.2 利益分配机制
        10.6.3 有效监督机制
        10.6.4 政府考核机制
        10.6.5 推动撤县设区,促进中心城市的快速发展
        10.6.6 加快区域性设施网络建设,提高区域一体化程度
    10.7 小结
第11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件:科研成果
致谢

(9)民营经济与县域经济的互动 ——以宁津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选题意义
    三、创新点及主要不足
    四、研究方法
第二章 民营经济与县域经济的理论分析
    一、民营经济的基本涵义
    二、县域经济的基本涵义
    三、民营经济与县域经济的关系
第三章 山东省宁津县民营经济与县域经济互动的实证分析(1979-2009)
    一、宁津县县域经济发展情况
    二、宁津县民营经济发展的各个阶段(1979-2009)
    三、宁津县民营经济与县域经济关系的理论分析
    四、宁津县民营经济与县域经济关系的实证分析
第四章 民营经济与县域经济互动的条件、问题与对策
    一、民营经济与县域经济良性互动的条件
    二、民营经济与县域经济互动中存在的问题
    三、实现民营经济与县域经济良性互动的对策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10)县域经济产业竞争力研究 ——以湖南邵东为个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基本思路和研究方法
    1.4 创新之处
    1.5 论文架构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县域经济研究现状
        2.1.1 县域经济的特征研究
        2.1.2 县域经济的发展模式
        2.1.3 县域经济的发展与绩效评价研究
        2.1.4 县域经济研究的基本理论
    2.2 产业竞争力研究现状
        2.2.1 产业竞争力的内涵
        2.2.2 产业竞争力的定义
        2.2.3 产业竞争力的理论研究
        2.2.4 关于产业竞争力的实证研究
    2.3 县域经济竞争力研究
        2.3.1 县域经济竞争力相关概念研究
        2.3.2 县域经济及其竞争力的研究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县域经济产业竞争力理论分析
    3.1 县域经济的内涵、发展模式和组织结构
        3.1.1 县域经济的内涵
        3.1.2 县域经济的发展模式
        3.1.3 县域经济的产业组织结构
    3.2 县域经济产业竞争力
        3.2.1 县域经济产业竞争力的概念
        3.2.2 县域经济产业竞争力的内涵
        3.2.3 县域经济产业竞争力的特征
    3.3 县域经济产业竞争力的理论基础
        3.3.1 比较优势理论
        3.3.2 竞争优势理论
        3.3.3 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的联系与区别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县域经济产业竞争力轮动模型
    4.1 县域经济产业竞争力内部因素分析
        4.1.1 资源禀赋是县域经济产业竞争力提升的基础
        4.1.2 制度安排是县域经济产业竞争力提升的核心
        4.1.3 发展战略是县域经济产业竞争力提升的关键
        4.1.4 区域品牌是县域经济产业竞争力提升的优势
        4.1.5 文化科技是县域经济产业竞争力提升的动力
        4.1.6 政府管理是县域经济产业竞争力提升的保障
    4.2 县域经济产业竞争力的外部因素分析
        4.2.1 区域经济一体化对县域经济产业发展的影响
        4.2.2 产业政策对县域经济产业竞争力的影响
        4.2.3 行政体制改革对县域经济产业竞争力的影响
        4.2.4 城乡协调发展对县域经济产业竞争力的影响
    4.3 县域经济产业竞争力模型的构建
        4.3.1 县域经济产业链接均衡模型
        4.3.2 县域经济产业竞争力轮动模型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县域经济产业竞争力的评价体系
    5.1 县域经济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的设计思路
    5.2 县域经济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的设计原则
    5.3 县域经济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的选择
        5.3.1 县域经济产业竞争力轮动模型的评价分析式
        5.3.2 评价指标体系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邵东县域经济产业竞争力分析
    6.1 邵东县域经济发展状况分析
        6.1.1 县域经济发展速度快
        6.1.2 主导产业优势显现
        6.1.3 民营经济凸现活力
    6.2 邵东产业竞争力与中部百强、省内十强县的比较
        6.2.1 邵东在中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中的排名
        6.2.2 邵东县在湖南省县域经济综合实力排名中的变化
        6.2.3 邵东县域经济产业竞争力与湖南省经济十强县的实证分析
    6.3 邵东县域经济与义乌的比较分析
        6.3.1 基本情况比较
        6.3.2 县市美誉度比较
        6.3.3 经济增长速度比较
        6.3.4 人均收入比较
        6.3.5 财政收入比较
        6.3.6 产业结构比较
        6.3.7 贸易与金融比较
    6.4 邵东县域经济产业竞争力的评价
        6.4.1 邵东县域经济产业竞争力的内部因素分析
        6.4.2 邵东县域经济产业竞争力的外部因素分析
        6.4.3 邵东县域经济产业竞争力的评价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提升县域经济产业竞争力的建议
    7.1 强化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意识
        7.1.1 科学规划产业发展,明确产业竞争战略
        7.1.2 实施农业产业化战略,增强农业企业竞争实力
        7.1.3 加强园区规划建设,促进产业集聚和产业集群
        7.1.4 实施人才强县战略,确保县域经济产业发展的后劲
    7.2 全力打造区域品牌
        7.2.1 建立有效的区域品牌系统
        7.2.2 建立区域品牌形象识别系统
        7.2.3 发挥政府在区域品牌建设中的作用
        7.2.4 发挥行业协会在区域品牌建设中的作用
        7.2.5 发挥企业在区域品牌建设中的作用
        7.2.6 以企业品牌促进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7.3 以文化科技创新促进县域主导产业的升级
        7.3.1 以诚信文化提升企业的商誉水平
        7.3.2 以技术创新培育主导产业
        7.3.3 树立高薪资——高竞争力的良性循环的价值取向
        7.3.4 以文化创新带动治理结构的完善
        7.3.5 重视和加强特色文化建设
    7.4 积极推进城乡经济一体化
        7.4.1 统筹城乡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7.4.2 转变发展观念,集约利用资源,走"两型社会"发展道路
        7.4.3 深化城乡体制改革,建设农村新社区,促进农民向市民转化
    7.5 改革县级行政管理体制
        7.5.1 省管县制度的改革
        7.5.2 县级大部制改革的试点
        7.5.3 改革县级政权的授权体制和管理制度
    7.6 创造县域经济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
        7.6.1 优化县域经济产业发展的硬环境
        7.6.2 营造县域经济产业发展的优质软环境
        7.6.3 建设优质安全的金融环境
    7.7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和研究展望
    8.1 全文结论
    8.2 论文研究的不足
    8.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四、加快县域民营经济发展的政府作为(论文参考文献)

  • [1]生态文明视域下河北省县域经济竞争力分析[D]. 刘松. 河北工业大学, 2018(06)
  • [2]基于城乡协调发展的“省直管县”体制改革研究[D]. 刘素姣. 上海交通大学, 2017(08)
  • [3]基于新发展理念的中国县域经济发展研究[D]. 李彦博. 武汉大学, 2017(06)
  • [4]吉林省县域经济转型发展研究[D]. 任萃颖. 东北师范大学, 2016(04)
  • [5]基于“两型社会”建设目标的县域经济发展研究 ——以湖南衡阳市为例[D]. 何建雄. 湖南农业大学, 2013(07)
  • [6]中国欠发达县域经济发展研究[D]. 周维现. 武汉大学, 2013(10)
  • [7]中国特色县域经济发展研究[D]. 申玉花. 山东轻工业学院, 2011(10)
  • [8]“中部崛起”背景下湖北省县域经济组团发展研究[D]. 胡灿伟. 华中农业大学, 2011(04)
  • [9]民营经济与县域经济的互动 ——以宁津县为例[D]. 于芳芳. 山东大学, 2010(02)
  • [10]县域经济产业竞争力研究 ——以湖南邵东为个案分析[D]. 禹新荣. 中南大学, 2010(11)

标签:;  ;  ;  ;  ;  

政府关于加快县域民营经济发展的行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