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改进后的YW_(22)型硬卧车(论文文献综述)
姚士衡[1](1986)在《YW22型硬卧车车体钢结构改进》文中提出本文叙述了22型硬卧车车体钢结构严重腐蚀的现状,分析了形成腐蚀的原因,指出了原来车体钢结构上存在形成腐蚀的构造缺陷,提出了消除结构“引水”、“存水”、“积污”、“搭接”、“半封断面”等构造缺陷的对策,以及具体的改进方案。文中介绍改进的钢结构系四方机车车辆工厂1985年22型硬卧车创国优的结构设计方案,静强度试验各部工况良好,生产鉴定合格,创优检测得分优秀,不久将投入大批量生产。
四方机车车辆工厂客车设计科[2](1967)在《改进后的YW22型硬卧车》文中提出 四方机车车辆工厂于1966年生产了一批新式YW22型开敞式硬卧车。这批新车是在原YW22型硬卧车结构的基础上,根据运用要求和1957年以来的生产经验,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在车内布置、采用材料等方面做了较大的改进。定员改为60人(带播音室者54人),自重
张曙[3](2006)在《铁路空调客车内流场数值分析》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铁路建设的发展以及人们对物质生活要求的日益提高,高速、舒适的现代化列车将成为铁路客车发展的方向和主流,车内环境舒适性将成为客车设计所追求的重要指标。空调客车因其可以随气候变化调节车内环境而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传统的客车空调设计一般只考虑总体送风量和总体热交换量,车厢内的气流分布和温度分布无法精确设计。本文以空调客车各车型为研究对象,利用流体流动和传热动力学方程为基础的数值计算方法对车厢内部空气流动和传热状况进行了分析。 本文的工作是根据某客车厂空调客车内部流场分析课题所展开的。文中利用数值计算方法对不同气流组织下空调客车车厢内部的速度场与温度场的分布进行了模拟。计算中流动控制方程为N-S方程,紊流模型使用k-ε两方程湍流模型,采用有限体积法离散计算区域,近壁区采用壁面函数法考虑墙壁边界条件,并使用迎风差分格式,速度-压力耦合采用SIMPLE算法。计算中采用了多种壁面散热条件,综合考虑了车体壁面传热、太阳辐射、人体散热等多种传热过程,并考虑了由于温度差引起的浮升力的影响。根据计算结果,得到了各项气流组织评价指标:用不均匀系数kx来评价温度与速度分布的均匀性,用有效温度差(⊿ET)与空气分布特性指标(ADPI)来评价热舒适度,用投入能量利用系数η来评价经济性。 文中详细分析了三种车型数值计算的结果,得出了温度场和速度场的分布特征,并总结得到流场分布的规律及其主要影响因素,从而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进工况,初步优化的效果明显。研究发现:硬座车厢目前普遍使用的车顶条缝及格栅送风方式都是较好的送风方式。通过选择送风温度和送风速度组合,可以满足热舒适性与经济性的要求。硬卧车厢目前使用的车顶格栅送风方式受车厢结构与送风方式的影响,制冷效果差。改为行李架侧送风方式后,气流组织有明显改善,各项指标均达到要求。软卧车厢的孔板式送风方式能保证满足热舒适性要求,是较好的送风方式,但能量利用效率较差。而新型的车顶贴附送风方式在保证热舒适性的基础上能进一步改善流场的均匀分布。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发现,使用数值模拟方法来分析和评价车厢内气流组织是可行的。文中对气流组织提出的合理建议,有利于空调客车的舒适度提高与节能控制。研究结果为铁路空调客车车厢内气流组织的合理设计提供了
曾亚明[4](2014)在《硬卧客车内气流组织的数值模拟与空调方式的优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铁路事业的快速发展,铁路客车已成为人们外出旅行的主要交通工具,但目前空调客车内的热环境和空气品质不能满足旅客要求。例如,空调硬卧车厢内各铺位之间温度分布不均匀;在乘坐长途列车时,旅客常常会出现口干、鼻塞、头晕、皮肤干燥、烦躁等不良症状。气流组织的好坏是影响空调列车室内热环境和空气品质的决定性因素,故本文将对空调列车室内气流组织进行模拟研究。经大量研究成果表明,Standard k-ε紊流模型被应用于研究空调车厢内气流组织领域已十分成熟。本文依此结论为基础,以YW25K型空调硬卧列车为研究对象,借助PHOENICS模拟软件,模拟几种典型紊流模型,通过对比分析找到更合理的紊流模型。然后,采取相同紊流模型,分别对不同网格划分方法及不同迭代次数进行模拟分析,找到合适的网格划分方法及迭代次数。并通过实验验证的方式证明所建立的数学模型、物理模型、热源条件处理及松弛因子选取等的合理性和可信性。由于整节车厢模型复杂,计算量大且耗时,为方便后续进一步研究,本文提出一种大空间的模拟简化方法,采取对边界条件进行适当处理,实现用中部卧铺隔间代替整节车厢进行研究,通过分析得出该简化方法是合理的、可信的。本文通过对不同送风角度及不同送回风方式进行模拟,分析各种情况下硬卧车厢内典型断面的气流组织评价指标,得出40。左右为合理的送风角度,每层铺位上侧送风车厢端部回风(即工位送风)为较合理的送回风方式。本文的研究结果对改善空调硬卧客车内的舒适状况和空气品质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王维明[5](1991)在《YW22型硬卧车改造简介》文中指出 YW22型硬卧车是四方机车车辆工厂在60年代中期设计的,也是该厂几十年来生产制造、厂(大)修数量最多的一种客车。通过20多年的实际运用,厂、段修和征求用户意
张振华,林东[6](1985)在《206型转向架结构性能与运用检修(上)》文中提出 一、简述206型转向架是在1971~1972年间为中蒙苏国际联运客车设计制造的D轴客车转向架。它是在考虑了国际列车要求,即较高速度下性能可靠、运行安全、换装轮对方便的
管有衡[7](1989)在《我国客车转向架轴重型式的选择》文中研究表明本文根据近期我国旅客列车发展模式认为:我国主型客车将会形成两种主要型式,一种是供直达旅客列车使用的车辆,要求车辆构造速度为140km/h,并应有较高的舒适性,因列车中途不设或少设营业站,硬座车超员不会超过30%;另一种是供一般旅客列车用的车辆,停车站较多,硬座车应考虑超员100%,真运行速度不会超过120km/h。我国同一轴型、不同速度轴重标准不一样,分析认为应发展构造速度为140km/h的C轴转向架。它能满足今后旅客列车发展的需要。
杜杨超[8](2015)在《基于YZ25T型列车车厢的创新设计研究》文中认为铁路客运服务在我国经济发展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乘坐列车出行也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客运列车中,硬座因其价格低廉,成为了短、中甚至长途旅客最为青睐的坐席。而硬座车厢环境拥挤,空间安排不合理,旅客、行李空间相互侵占等问题也常为人诟病。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乘客对铁路运输服务,特别是乘车体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课题的研究首先从我国铁路客运的发展历程以及当前铁路客运的发展规模入手,回顾了我国建国以来与国外合作研发铁路客车,以及我国铁路运输的六次大提速,并对比分析了我国现有的多种型号的列车类型。此外,从铁路客运市场以及航空、汽车运输竞争的分析对比,得出了铁路客运特别是硬座乘客在乘坐过程中面对的主要问题。在对乘客行为的基础上,制作调查问卷、收集数据并总结整理,着重分析乘客在乘坐过程中的心理状态和变化,并分析其成因和改善方式。在对列车车厢内部空间设计分析上,重点从车厢内部空间的易用性、舒适性以及人机工程学角度分析其结构特点并为之后的方案设计做铺垫,以达到人性化设计的目的。根据以上搜集、调研、考察、分析研究得出的结果,明确设计的要点和创新点,为解决以上得出的问题完成设计方案,并针对其中最合理的方案来实现其构想和具体设计。铁路客运服务在构建和谐社会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列车硬座乘坐体验的创新设计重视乘坐体验,提升铁路客运服务质量,提高铁路客运的市场竞争力。
王卫[9](2017)在《铁路客车节能环保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中国铁路技术的快速发展,铁路车辆的规模日益庞大,为实现绿色交通,达到节能减排、智能控制的目的,降低对于能源的消耗,确保列车可靠运行是铁道车辆相关专业的所研究的重要课题。论文详细的分析了铁路运输现状及中国铁路第三代主型客车车辆系统结构特点,对当前铁路系统中存在的节能环保问题进行了分析;然后从节能环保的角度,从车体系统、内装系统、电气系统、制动系统和暖通系统等五个方面对节能环保设计方法进行了全面分析。在车体系统方面,提出了车辆外形设计,采用新材料、新结构、新技术、新工艺的结构轻量化与涂装设计等的车体系统的综合节能环保设计方法;在内装系统方面,制定了包括轻量化设计、结构优化设计、隔热性能设计的内装系统节能环保设计方法,分析了采用新型复合材料提升内装系统节能环保设计的可行性;在电气系统方面,提出了供配电优化、新技术应用、新型环保材料应用,以及控制网络模块化等电气系统节能环保设计方法,论证了采用这些方法后衍生出的控制稳定性和成本上升等问题的解决措施;在制动系统方面,提出了优化传统空气制动系统控制方式、制动结构的轻量化,以及非黏着磁轨制动技术等制动系统节能环保方法,同时提出研制新型制动能量回收方式及空气动力学制动等方案;在暖通系统方面,指出采用直流变频空调机组和环保制冷剂,采暖系统采用油炉、电加热采暖等方法可有效节能,实现将污物收集系统中的污物进行生物无害化处理。论文以铁路客车节能环保设计为中心,并结合实例给出了解决方案,为铁路客车产品以及类似交通设备研发提供了比较有价值的系统性参考,具有较好的借鉴意义。
王成松[10](1985)在《关于22型客车的几点改进意见》文中指出 随着我国客车技术的发展和运用中的实际情况,在入厂检修时对一些老22型客车的不合理结构应不断地加以改进。一、通过台平顶板结构老22型客车通过台平顶板结构复杂,配
二、改进后的YW_(22)型硬卧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改进后的YW_(22)型硬卧车(论文提纲范文)
(3)铁路空调客车内流场数值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第1章 绪论 |
1.1 铁路客车空调通风系统的现状与发展 |
1.1.1 陈旧车型通风系统 |
1.1.2 现阶段我国低速客车空调系统 |
1.1.3 时速200km/h以上客车空调系统 |
1.2 课题的研究意义与研究现状 |
1.2.1 研究意义 |
1.2.2 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第2章 数值模拟方法 |
2.1 流动与传热问题的控制方程 |
2.1.1 连续性方程 |
2.1.2 动量方程 |
2.1.3 能量方程 |
2.1.4 流动与传热问题控制方程的通用形式 |
2.2 湍流数值模拟 |
2.2.1 湍流数值模拟方法 |
2.2.2 湍流模型 |
2.3 数值计算方法 |
2.3.1 有限体积法 |
2.3.2 差分格式 |
2.3.3 用有限体积法离散控制方程 |
2.4 代数方程组的求解 |
2.4.1 直接解 |
2.4.2 迭代解法 |
2.4.3 压力修正和SIMPLE算法 |
第3章 模型的建立与评价指标 |
3.1 数值计算方法讨论与验证 |
3.2 计算模型建立 |
3.2.1 技术路线的选择 |
3.2.2 计算区域的确定和简化 |
3.2.3 网格的生成 |
3.2.4 边界条件的确定 |
3.3 计算工况 |
3.4 气流组织的评价指标 |
3.4.1 技术指标 |
3.4.2 经济指标 |
第4章 空调客车内流场数值计算与结果分析 |
4.1 硬座车厢气流组织研究 |
4.1.1 车顶条缝送风模拟计算与分析 |
4.1.2 车顶格栅送风模拟计算与分析 |
4.1.3 对比分析 |
4.2 硬卧车厢气流组织研究 |
4.2.1 车顶格栅送风模拟计算与分析 |
4.2.2 行李架侧送风模拟计算与分析 |
4.2.3 对比分析 |
4.3 软卧车厢气流组织研究 |
4.3.1 车顶孔板送风模拟计算与分析 |
4.3.2 车顶贴附送风模拟计算与分析 |
4.3.3 对比分析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加的科研项目 |
(4)硬卧客车内气流组织的数值模拟与空调方式的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符号说明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课题研究背景 |
1.1.2 课题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我国铁路客车空调现状 |
1.2.2 国外铁路客车空调现状 |
1.2.3 气流组织数值模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物理模型的建立与求解 |
2.1 CFD概述 |
2.1.1 CFD简介 |
2.1.2 CFD构成与计算流程 |
2.2 流体力学控制微分方程 |
2.3 控制微分方程的离散 |
2.4 离散方程的数值求解 |
2.5 硬卧空调列车物理模型及参数计算 |
2.5.1 物理模型建立 |
2.5.2 计算边界条件 |
2.5.3 负荷计算 |
2.6 紊流模型的选取 |
2.6.1 紊流的定义 |
2.6.2 紊流的一般特性 |
2.6.3 紊流模型介绍 |
2.6.4 紊流模型模拟结果与分析 |
2.7 网格划分的选取 |
2.8 迭代次数的选取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实验验证及模拟简化方法 |
3.1 实验对象 |
3.2 实验目的 |
3.3 试验方法与测点布置 |
3.4 实验仪器及现场图片采集 |
3.5 实验结果与分析 |
3.5.1 模拟结果与测试结果统计 |
3.5.2 模拟结果与测试结果分析 |
3.6 大空间模拟简化方法 |
3.6.1 模型描述 |
3.6.2 计算结果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送风角度对空调列车室内热舒适性的影响 |
4.1 室内热环境评价指标 |
4.2 最佳角度的确定 |
4.3 温度场与速度场分析 |
4.4 舒适度与空气龄分析 |
4.5 二氧化碳浓度分析 |
4.6 经济性评价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送风方式对空调列车室内热舒适性的影响 |
5.1 模型建立 |
5.2 模拟计算结果 |
5.3 三种送回风方式模拟结果对比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附录2 数值模拟原始方程式Q1文件 |
(8)基于YZ25T型列车车厢的创新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1.2 国内外铁路客运现状 |
1.2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
1.3 论文框架 |
第2章 国内铁路客运发展状况分析 |
2.1 我国铁路客运及其历史沿革 |
2.2 列车车型列举与分析 |
2.2.1 中国铁路21型客车 |
2.2.2 中国铁路22型客车 |
2.2.3 中国铁路24型客车 |
2.2.4 中国铁路25型客车 |
2.3 铁道车辆的结构组成 |
2.4 铁路客运市场竞争分析 |
2.5 硬座车厢创新设计可行性分析 |
第3章 硬座列车乘坐空间设计方法的探讨 |
3.1 交通工具与人性化的关系 |
3.2 列车乘坐空间的人性化设计原则 |
3.2.1 安全合理性 |
3.2.2 功能易用性 |
3.2.3 系统完善性 |
3.2.4 环境适用性 |
3.2.5 绿色环保性 |
3.2.6 列车乘坐体验与心理距离 |
3.3 交通工具人性化设计的实现方式 |
第4章 硬座座席用户行为分析 |
4.1 用户行为的分类 |
4.1.1 认知行为 |
4.1.2 使用行为 |
4.1.3 用户行为与用户需求的关系 |
4.2 用户行为与产品设计 |
4.2.1 用户行为决定产品属性 |
4.2.2 产品设计引导改变用户行为 |
4.3 乘客需求分析 |
4.3.1 乘客群体分析 |
4.3.2 乘客需求问卷调研 |
4.3.3 明确用户需求点 |
第5章 YZ25T列车车厢内部空间设计探讨 |
5.1 车厢概况 |
5.1.1 主要技术参数 |
5.1.2 总体布置情况 |
5.1.3 内部设施情况 |
5.2 列车乘坐体验中的问题归纳 |
5.3 车厢整体空间人机因素 |
5.4 座椅的人机因素 |
5.4.1 硬座座椅设计的基本原则 |
5.4.2 座椅舒适性设计原则 |
5.4.3 座椅设计中的主要几何参数 |
5.4.4 座椅设计的面料材质选择 |
5.5 舒适度评价标准 |
第6章 方案设计 |
6.1 设计目标 |
6.1.1 保持车厢载客数量 |
6.1.2 乘坐安全 |
6.1.3 乘坐舒适 |
6.1.4 充足的的行李放置空间 |
6.2 设计方案 |
6.2.1 方案一 |
6.2.2 方案二 |
6.2.3 方案对比 |
6.3 设计效果图及设计说明 |
6.3.1 整体效果图展示 |
6.3.2 设计说明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与研究成果清单 |
致谢 |
(9)铁路客车节能环保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及现状 |
1.2 铁路客车节能环保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5 创新点 |
第2章 铁路客车概述 |
2.1 25B型客车 |
2.2 25G型客车 |
2.3 25T型客车 |
2.4 执行主要标准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车体系统节能环保设计 |
3.1 车体系统节能环保设计概述 |
3.1.1 车体系统节能环保设计基本原则 |
3.1.2 车体系统节能环保设计研究内容 |
3.2 车体外形设计减少运行阻力 |
3.3 车体轻量化节能环保 |
3.3.1 不锈钢和铝合金车体 |
3.3.2 复合材料车体 |
3.4 阻尼材料的应用 |
3.5 车体的涂装 |
3.6 小结 |
第4章 内装系统节能环保设计 |
4.1 内装系统节能环保设计概述 |
4.1.1 内装系统节能环保设计研究现状 |
4.1.2 内装系统节能环保设计原则 |
4.2 内装系统节能环保设计的方法 |
4.2.1 轻量化设计 |
4.2.2 结构优化设计 |
4.2.3 隔热性设计 |
4.3 小结 |
第5章 电气系统节能环保设计 |
5.1 电气系统节能环保设计研究概述 |
5.1.1 国外电气系统节能环保设计研究现状 |
5.1.2 国内普速空调客车电气系统的节能环保设计研究现状 |
5.1.3 国内高速列车电气系统节能环保设计研究现状 |
5.1.4 电气系统节能环保设计原则 |
5.2 电气系统节能环保设计方法 |
5.2.1 供配电优化 |
5.2.2 新技术应用 |
5.2.3 新型环保材料应用 |
5.2.4 控制网络模块化 |
5.2.5 小结 |
第6章 制动系统节能环保设计 |
6.1 制动系统节能环保设计研究概述 |
6.1.1 制动系统节能环保设计研究现状 |
6.1.2 制动系统节能环保设计原则 |
6.2 制动系统节能环保设计方法 |
6.2.1 传统空气制动系统控制方式的优化 |
6.2.2 轻量化结构下的制动能耗分析 |
6.2.3 应用非黏着磁轨制动技术 |
6.3 小结 |
第7章 暖通系统节能环保设计 |
7.1 暖通系统节能环保设计研究概述与设计原则 |
7.2 暖通系统节能环保设计方法 |
7.2.1 直流变频空调机组 |
7.2.2 空调机组采用环保制冷剂 |
7.2.3 油炉、电加热采暖 |
7.2.4 污水收集系统 |
7.2.5 污物收集系统 |
7.3 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加的科研项目 |
四、改进后的YW_(22)型硬卧车(论文参考文献)
- [1]YW22型硬卧车车体钢结构改进[J]. 姚士衡. 铁道车辆, 1986(11)
- [2]改进后的YW22型硬卧车[J]. 四方机车车辆工厂客车设计科. 铁道车辆, 1967(02)
- [3]铁路空调客车内流场数值分析[D]. 张曙. 西南交通大学, 2006(09)
- [4]硬卧客车内气流组织的数值模拟与空调方式的优化研究[D]. 曾亚明. 武汉科技大学, 2014(03)
- [5]YW22型硬卧车改造简介[J]. 王维明. 铁道车辆, 1991(02)
- [6]206型转向架结构性能与运用检修(上)[J]. 张振华,林东. 铁道车辆, 1985(09)
- [7]我国客车转向架轴重型式的选择[J]. 管有衡. 铁道车辆, 1989(02)
- [8]基于YZ25T型列车车厢的创新设计研究[D]. 杜杨超. 北京理工大学, 2015(03)
- [9]铁路客车节能环保设计研究[D]. 王卫. 西南交通大学, 2017(07)
- [10]关于22型客车的几点改进意见[J]. 王成松. 铁道车辆, 198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