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财务管理与伙食成本 高校伙食成本体制改革简评(论文文献综述)
陈道华[1](2017)在《社会责任视角下高校食堂成本控制研究 ——以X大学为例》文中指出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物价水平和人工成本也持续上涨。为维持高校学生食堂的教育属性,国内高校采取的“校外食材价格上涨,校内饭菜价格不涨”做法,给高校餐饮服务带来了严峻的成本管理与成本控制课题。为了稳定高校食堂饭菜价格,更好地服务广大师生日常生活,更好地服务高校的教学和科研,更好地服务高校的稳定和发展,实现高校餐饮服务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目标,科学而有效的成本控制,是确保高校餐饮服务健康、稳定、可持续性发展的关键。论文尝试从社会责任视角分析高校食堂成本控制的关键问题,寻求可能降低高校食堂成本的途径与突破口,尝试提出降低餐饮成本、稳定饭菜价格、提高食堂饭菜质量和服务水平,进而建立高校食堂成本控制长效机制的思路措施,以期为国内高校食堂成本控制提供案例参考。论文尝试采用文献综述法、比较分析法、案例分析法等研究方法,运用掌握的X大学饮食服务中心相关资料,对X大学食堂成本控制实践进行深入分析,试图总结X大学食堂成本控制成功做法,梳理X大学食堂成本控制中存在的问题,进而针对性地提出相关问题的解决对策。论文首先对高校食堂成本控制选题背景、研究目的意义、研究内容和方法进行了阐述,在对社会责任、成本控制、高校食堂社会责任与成本控制等问题进行文献综述的基础上,从高校食堂社会责任、高校食堂特点、成本构成、成本控制特点、影响高校食堂成本因素、成本控制存在的问题以及高校食堂社会责任对成本控制的影响等方面,剖析了高校食堂成本控制的现状;然后,对X大学食堂成本控制开展案例研究。论文对X大学食堂基本结构和人员构成、费用支出和效益评价及方法进行了简要总结,对X大学食堂成本控制存在的问题、X大学食堂履行社会责任的举措进行了梳理分析,并针对性地提出了X大学食堂全过程、全面性、全员成本控制的具体措施;最后,在文献与案例研究的基础上,总体提出了我国高校食堂成本控制的策略建议。
李建川[2](2014)在《稳定高校学生食堂伙食价格的政策研究》文中认为据统计,2012年底我国高等学校在校学生人数有2500余万,这是一个非常庞大的特殊社会群体。在我国社会改革和发展还不太成熟的情况下,高校学生食堂伙食价格是学生们十分关注的焦点,也是各高校后勤工作中十分敏感的问题。高校学生食堂伙食价格问题往往会成为学生们发泄其他不满的“替罪羊”,是影响高校稳定的很敏感的一根“导火线”。稳定高校学生食堂工作是我国社会稳定的需要,是高校稳定的需要,而稳定高校学生食堂工作,当前最突出的问题是伙食的价格因素。当前的形势是,高校学生食堂的原材料价格随市场因素每年都在不断上涨,用工成本也不断提高,学生食堂的运行成本不断增加。政府为了社会稳定的需要,采取由财政给予高校学生食堂经济补贴、对高校学生食堂的能源费给予单价优惠和高校学生食堂的销售收入给予税收减免等政策,要求学生食堂饭菜售价要保持基本稳定,对学校来说,就是无论成本上涨多少,学生食堂饭菜的价格只能降不能涨,政府当前采取的这些政策已不足以应对物价上涨和用工成本上涨给高校学生食堂带来的影响,也不符合高校对学生进行全面教育的方向和社会发展的规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为了不让高校学生有“闹事”的借口,政府要求稳定高校学生食堂伙食的质量和价格,质量稳定是应该的,但要稳定价格,保持价格长期不变,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可行的,它违反了市场经济规律,因而,现有采取的政策都存在不足,具有一定的片面性,还没有做到高校学生食堂非营利性和高校学生食堂正常运行的统一。政府、高校和学生,三方应本着有利于学校的健康发展和学生的健康成长的原则,通过协商、谈判就促进学生食堂的健康、稳定发展形成共识。本论文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通过查阅相关文献了解专家们对稳定高校学生食堂伙食价格对策的研究,通过走访了解当前一些高校在原材料价格和人工成本大幅上涨的情况下,学生食堂伙食价格的变化情况和对学生食堂成本核算的影响以及这些高校采取的对策。运用非营利组织管理理论,充分利用博弈论、协同论的观点,分析目前稳定高校学生食堂伙食价格的政策不足,存在的片面性,没有形成有效、系统和协同的深层次原因,提出有长效的政策,消除学生食堂价格因素给稳定高校工作带来的影响。
吉艳艳[3](2016)在《近四十年间来华国际学生教育研究(1973-2013)》文中认为国际学生教育是国际交流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对输出国和接收国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来华国际学生是指持外国护照在我国高等学校(经教育部批准的实施全日制高等学历教育的普通高等学校)注册接受学历教育或非学历教育的外国公民。发展来华国际学生教育,对我国在弘扬中华文化、促进高教事业国际化、抢夺国际人才资源、增加国际贸易收益、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等方面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国际学生来华学习,不仅受我国稳定的社会局面、较强的综合国力,生源国和中国的国际关系、双边贸易,中国的奖学金政策等宏观因素的影响,还受到学生对中国文化和教育的认可、学生的经济承受能力等微观因素的影响。我国现代意义的来华国际学生教育,大致经历了初创、中断和恢复发展三个阶段。建国初期至1966年,来华国际学生教育处于初创阶段,其教育管理实行与当时计划经济相配套的管理体制。其时来华学生规模小,生源国仅限于部分社会主义国家、周边民族独立国家,少数非洲国家和极少数资本主义国家;接收院校少,教育层次普遍较低,学习专业主要集中在语言和理工类学科。1966年至1972年,受“文化大革命”的影响,来华国际学生教育中断。至20世纪70年代初,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并与多国建交。在新的国际形势下,我国于1973年正式恢复大规模招收来华国际学生。1978年,我国实施改革开放战略,来华国际学生教育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对来华国际学生实行教育教学和管理的体制也由单一封闭逐步走向开放和多元化,国际学生规模迅速增加,生源国几乎涵盖世界的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学生层次均匀分布,学习专业几乎涵盖中国对国际学生开放的所有专业。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及世界人民对中国认知的提高,来华国际学生规模仍会呈现增加的趋势。然而在来华留学的新发展态势中,许多来华国际学生教育问题也随之产生,来华国际学生教育的事业发展遇到了瓶颈,如外语授课课程体系的建设、师资整体水平的提升、教育管理和服务质量的改善等。来华国际学生教育要取得长足发展,保证“2020年50万”目标的顺利实现,还面临着很大的挑战。本文在分析总结1973年以来的来华国际学生教育基础上,借鉴并吸收发达国家先进经验,对当前和今后来华国际学生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若干建议。本文共分为七个部分。第一部分:导论;导论部分主要阐述了论文的选题缘由、现实意义、研究价值;对本文研究对象及来华国际学生进行界定,并对选题的研究范围进行界定;对已有的选题所处领域的既有成果及研究史进行梳理;介绍了本文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第二部分:来华国际学生教育的历史基础。此部分主要介绍现代来华国际学生教育即新中国成立至1972年间来华国际学生教育体制、发展状况,生源结构、经费来源、接收院校分布、专业结构等,并总结新中国成立至1972年来华国际学生教育的历史特点。第三部分:新时期(1973-2013)来华国际学生教育的发展概况及管理体制之演变。本部分主要从1973年后中国政治、经济、社会、外交、教育等方面的变化和发展介绍了1973年后来华国际学生教育的时代背景;介绍了1973-2013年间来华国际学生教育的发展概况,并分析1973年—2013年封闭的来华国际学生教育体制逐渐过渡到以高等院校为办学主体的开放的教育体制,以及来华国际学生教育的政策和制度,如招收自费来华国际学生制度、实行来华国际学生学位制度、学籍和学历管理制度、汉语水平考试和预科学习制度等。第四部分:近四十年间(19732013)来华国际学生教育“来”之析。本部分主要分析了来华国际学生教育的“来”之影响因素,“来”之源以及“来”之途径。本部分首先运用推拉理论分析影响来华国际学生的影响因素,如中国政治、社会环境、外交关系、教育质量、就业和创业环境等;然后分析了来华国际学生生源国结构和洲别分布;最后分析了来华国际学生的经费来源,如中国政府奖学金、地方政府奖学金、学校奖学金、企业奖学金、交换生及自费生规模及分布等。第五部分:近四十年间(19732013)来华国际学生教育“学”之析。本部分主要分析了来华国际学生“学”在哪里、学什么以及以什么身份学的问题,从而具体分析了不同阶段来华国际学生接受院校分布、专业分布及学历结构等。第六部分:近四十年间(19732013)来华国际学生“管”之析。本部分从微观角度分析了对来华国际学生的“管”,主要阐述了高等院校对来华国际学生的教学管理、日常生活管理、政治管理、实习管理及参与社会活动方面的管理等。第七部分:总结与反思。本部分将总结1973——2013年间来华国际学生教育的发展规律,反思国际学生教育中的问题,并与国际上国际学生教育较发达国家的经验进行比较,以期得出历史经验、提出发展要求,即提出寻求适合于我国当前及未来来华国际学生教育发展的建议。
王斯亮[4](2015)在《高校食品安全监管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提出食品安全问题是当前社会各界备受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而高校食堂的食品安全问题更为重要,它关系到广大学生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需要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和重视。因此,对高校学生食堂食品安全问题进行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高校学生食堂食品安全问题为研究对象,综合了文献研究、问卷调查、实证分析以及现实中所接触到的资料。首先,提出了高校学生食堂存在的食品安全问题,在食品原材料采购、储存、加工、销售以及高校学生食堂管理现状等方面做了详细的叙述。其次,分析高校学生食堂食品安全问题产生的原因,在领导重视、管理体制、经营模式以及影响学生食堂食品安全的校外因素等方面做了详细的分析。最后,探究解决高校食品安全问题的对策,包括提高重视程度、完善管理体制、加强经营管理及建立良好的市场秩序等方面,希望可以解决目前高校食堂所面临的食品安全问题。高校应高度重视食堂的食品安全工作,采取有效措施防止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维护校园稳定。
韩伟[5](2010)在《内蒙古高校餐饮业发展研究 ——以包头师范学院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全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大背景下,高校餐饮业的改革也在不断的向前推进。内蒙古高校餐饮业在全国高校餐饮业中处于一个相对落后的状态,由于学校自办学生食堂的模式难以实现高度的专业化、规模化,其成本较高,质量难有大的提高空间。如何在新的形势下进一步推进高校餐饮改革,建立健全符合市场经济运行规律和我国、我区特点的高校餐饮管理体制和经营体制;如何创新管理模式,强化内部管理;如何提高专业技能水平,进一步改进生产工艺等,都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新的理论研究课题。为此撰写本文,希望能为我区高校餐饮业的发展做一份贡献。本文以包头师范学院为例,对内蒙古高校餐饮业的发展进行对策研究,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对内蒙古高校餐饮业现状进行分析,内容包括经营管理模式的分析、成本分析和包头师范学院餐饮现状分析。第二部分主要是阐述内蒙古高校餐饮存在的问题,此部分从餐饮基础设施不足,负担太重、伙食价格稳定与餐饮成本不断增加之间的矛盾、餐饮服务的高要求和高校餐饮员工整体素质不高的矛盾、就餐者消费要求的提高与其经济承受能力有限的矛盾、社会餐饮与学校餐饮竞争激烈,导致就餐率低下、高校餐饮工作与广大学生沟通不足,缺乏桥梁纽带等六方面阐述了内蒙古高校餐饮面临的矛盾和困难。第三部分是内蒙古高校餐饮工作的对策研究,此部分从争取政策支持,深化餐饮实体内部的改革,减轻高校餐饮负担;加强成本核算,完善价格形成机制,积极参与地区性集中采购,努力降低餐饮成本;进一步提高餐饮员工整体素质;加强高校餐饮环境建设,提高与社会餐饮的竞争力;研究学生消费心理,科学合理的引导消费;建立与学生沟通的桥梁,使得信息畅通等六个方面对我区高校餐饮工作的发展进行了对策研究。
李加盈[6](1999)在《改革高校伙食财务核算制度势在必行》文中研究指明 当前,高校伙食改革正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改革面临着重大突破,改革高校伙食财务核算制度,适应和促进当前伙食改革的深入发展是当务之急,是伙食改革最基础的核心内容。1.现行的伙食财务核算制度及管理状况极大地制约了改革的深入发展体制改革将使高校伙食部门的属性从事业型转为企业型,而伙食部门目前普遍实现的会计核算制度、财务运行机制仍摆脱不了事业型财务的束缚,财务管理仍停留在一个不科学、不规范的低水平上,严重制约了伙食工作的改革与发展。
顾文良[7](1995)在《财务管理与伙食成本 高校伙食成本体制改革简评》文中指出 一、高校后勤伙食服务改革,本质上是办伙成本体制的变革。以建立新成本体制为改革目标,是转换办伙机制的选择——不但决定了“半企业化”的改革突破口和社会化的走向,而且客观上标志了高校伙食服务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接轨的努力,已开始启动。二、十余年来,这项改革和伙食运转在党和政府的关注、关怀下,在学
李秀梅[8](2007)在《高校饮食财务规范化管理探析》文中研究表明本文结合高校饮食财务的特点,从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实施合同化管理、科学核定伙食成本、完善成本核算体系、加强对伙食成本的监督和考核等环节进行了分析探讨,并提出了规范化管理措施。
赵娜娜[9](2019)在《“大跃进”时期河南省武陟县农村公共食堂研究》文中指出农村公共食堂是1958年“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伴生物和重要构成内容,是一种曾经轰轰烈烈地改变中国农民传统生活方式的“新生事物”。它从1958年夏的迅速兴起到1961年初的悄然解散,走过了近四载的曲折历程。本文以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典型区域之一——河南省新乡专区武陟县作为特定的考察区域,梳理出河南省武陟县“大跃进”时期农村公共食堂的建立、巩固、发展和消亡的过程,考察19581961年间武陟县公共食堂兴起的背景、政策调整、强行恢复、艰难维持以及最终解散的过程,力求对三年困难时期武陟县公共食堂做出客观的历史评价。河南省是开展公共食堂最早的省份,武陟县又是河南省兴办公共食堂最早的县之一。本文根据武陟县档案馆保存的大量原始资料,包括当时保存下来的会议记录、调查报告、工作汇报、运动总结等资料,概述了该县县委主导的农村公共食堂兴衰的大致过程。通过这些档案中的大量细节,可以揭示县委、公社干部和大、小队干部、普通社员对公共食堂各自不同的立场以及彼此的互动,探讨各阶层的态度对农村公共食堂兴起、调整、解散所起的作用。这些档案资料,证明了中央、省委、地委宏观政策在地方贯彻的权威性和延续性,以及公共食堂在基层实践具有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农村公共食堂是一件新生事物,要改变全县群众几千年来以家庭为单位的生活饮食习惯,取消私有小灶,集中到大食堂集体就餐,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它触及社员生活的方方面面。1958年7月,中共武陟县委在新乡地委的要求下开始筹备公共食堂,县委要求各乡镇上报创办大食堂(农忙食堂)的经验。接着,中共武陟县委树立詹店公社、城关公社两个典型,推广经验。8月23日,随着人民公社的成立,公共食堂在全县普及。11月初,县委采取一些措施对全县公共食堂进行了巩固提高。随着公共食堂的成立,全县也普及了供给制和集体福利事业。1959年初,武陟县农村公共食堂的弊病不断暴露出来。武陟县委对公共食堂进行了初步整顿,如实行“计划用粮、以人定量”;“允许社员在家吃饭”、自愿参加食堂;缩小食堂规模等。因为家庭副业是公共食堂的逻辑延伸,在初步整顿食堂的同时,县委还要求开展多种经营和副食品生产等措施来增加社员口粮。这些措施,使食堂初期的混乱局面有所改善。但是,公共食堂的整顿工作,因为庐山会议上的反右倾斗争而被迫停止下来。庐山会议后,武陟县再次出现大办公共食堂的高潮。公共食堂的强行恢复,“五风”盛行,加上反瞒产运动,给农村造成了很大破坏。1960年初,武陟县委对公共食堂进行再整顿。但这些措施不足以改善公共食堂的困难局面,全县普遍出现了浮肿病、人口外流、中毒事件、非正常死亡等严重的困难。县委不得不推行粮食增量法、代食品运动等措施维持公共食堂的运行。1961年初,中共武陟县委根据上级精神,在农村进行了深入调查,发现了公共食堂中存在的诸多弊端,摸清了基层民众对公共食堂的真实态度,明白了停办食堂的好处,找到了食堂停伙的善后办法,在此基础上解散了全县的公共食堂。武陟县农村公共食堂是在调查研究、实事求是的基础上有领导、有步骤地分批分期散伙的,并且在食堂解散前和解散过程中甚至解散后仍然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有许多工作需要去做,并非“一哄而散”。武陟县大办农村公共食堂浪费了大量粮食,挫伤了社员劳动积极性,剥夺了社员的自留地和家庭副业,恶化了干群关系,而且把社员置于非常恶劣的饮食环境中。公共食堂是“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左”的产物,它给武陟县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带来了深重的灾难,认真总结这一经验教训,对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仍然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朱远来[10](2012)在《新疆哈萨克族现代教育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当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西部大开发的背景下,新疆哈萨克族和哈萨克族地区正发生着深刻的社会变革,这种变化需要与之相适应的新观念和适应新生产生活方式的新的行为方式。这就需要教育充分发挥出文化功能,肩负起传播新观念、塑造培育现代化人的神圣责任、由此推动科技发展、经济振兴、文化繁荣与社会进步。同时,在这一过程中要切实解决好民族地区的发展问题,特别是要解决好教育发展问题。因为,发展民族教育是不断提高少数民族素质,振兴民族经济,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现代化的重要前提。同时也是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逐步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根本大计本研究在借鉴前人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整合运用民族学、社会学、教育人类学、教育生态学和历史学等不同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建构对新疆哈萨克族现代教育发展研究和分析的框架,通过对所选取的哈萨克族聚居地区有代表性的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尼勒克县、伊犁师范学院等所属不同办学类型和层次学校教育的田野调查,结合当前哈萨克族教育发展所处的经济、社会、文化、自然生态环境等方面的现实背景,借助历时与共时的比较,为正确制定民族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相关规划提供明确有针对性的实证依据,为当前哈萨克民族教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提出最佳的教育选择和设计行之有效的未来教育发展的战略目标。研究结论可为后继的研究以及教育政策的关怀提供一定的(文献)参考与咨询,并进一步丰富和发展新疆民族教育的理论和实践体系。全文分为八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阐述了选题的目的与意义、相关研究的状况及动态、研究依据的主要理论与方法以及论文的研究思路;第二部分,新疆哈萨克族教育发展的自然、社会生态环境。在叙述新疆哈萨克族形成发展简史、经济社会及人口分布等基本概况的基础上,借助教育生态学理论,探讨了哈萨克族教育所依存的自然生态环境与教育发展的互动关系及其影响作用机制,从传统游牧经济及其生产生活方式、牧民定居及人口的国际迁移等方面对哈萨克族教育与其所依存的社会生态环境的关系进行了初步分析,并提出了优化社会生态环境的思考和建议;第三部分,新疆哈萨克族教育发展的文化生态环境。在借鉴教育人类学和教育生态学有关理论方法的基础上,选取了哈萨克文化生态环境中宗教和民俗两个方面的内容,探讨分析了它们与哈萨克族教育之间的关系及其相互影响;第四部分,新中国成立前新疆哈萨克族教育发展的历史回顾。从新疆清末民初,盛世才统治时期,国民党统治时期等三个不同历史阶段,回顾了哈萨克族经堂教育向近代教育转型与现代学校教育形成发展的主要历程;第五部分,新中国成立后新疆哈萨克族教育的发展历程。分别从社会主义改造和初步建设时期与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两个历史阶段回顾了新疆哈萨克族教育的发展历程,重点就新时期以来新疆哈萨克族义务教育和“两基”工作,牧区教育以及双语教育的改革发展情况作了较为详细的描述与分析;第六部分,新形势下新疆哈萨克族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个案研究—以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尼勒克县为例。详细描述了新疆哈萨克地区一个哈萨克族作为主体民族的国家级贫困县-尼勒克县的自然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情况,通过对该县“两基”达标和巩固提高工作情况、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情况、实施中小学布局调整、民汉合校以来学前教育,双语教育的改革发展情况的调查分析,反映出了当前西部大开发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背景下,新疆哈萨克族各级各类教育事业获得快速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亟待解决的困难与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思路与建议;第七部分,当代哈萨克文化和教育的重镇—伊犁师范学院。通过对所选取的全国唯一的以培养哈萨克族师资和各类人才为主的全日制普通高校-伊犁师范学院办学历史与现状的细致描述,结合当前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边疆基础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实际,就伊犁师范学院如何实现弘扬与传承哈萨克优秀传统文化,努力培养少数民族高素质人才,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办学目标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分析,针对新形势下新疆高等教育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提出了促进学院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思路与建议;第八部分,结语。对照新疆哈萨克族现代教育的发展历程,哈萨克族现代教育自身发展中所具有的规律与特点,无一不与其赖以存在和发展的自然、社会生态环境密切相关。在当前新疆大力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过程中,必须正视和解决由于历史、自然、社会经济等因素造成的哈萨克地区教育基础设施落后,经费投入不足,总体水平不高,区域发展不够均衡,软硬件建设和发展不协调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与困难;政府大力推行的中小学布局调整、民汉合校工程,适应了新时期社会事业改革发展的需要,在不断提升整体办学水平,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改善办学条件,加强教育教学管理,提高规模办学效益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这对缩小民、汉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差距,加快推进少数民族双语教学,培养和增强各族师生的相互理解和认同感,促进民族团结,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满足了广大农牧民群众渴望子女接受良好教育的愿望,得到了广大农牧民群众的高度认同与支持。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重点要抓好农牧区学前双语幼儿园的建设工作,把普及农牧区学前双语幼儿园作为新疆大力推进双语教育,提高教育质量的突破口;作为当代哈萨克文化和教育重镇的伊犁师范学院必须认真研判形势,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在确立“地方院校,立足地方,服务地方”总体定位的基础上面向区内,为区域基础教育服务,做优做强传统教师教育专业,同时主动适应区域工业化、农牧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社会管理服务现代化等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需求,抢抓机遇,着力推进学院从传统师范教育为主体向现代教师教育和非教师教育并重转型,并逐步向综合性大学方向迈进。学院要继续运用人才优势和学科优势,服务于传承和弘扬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特别是要在传承与弘扬哈萨克族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发挥文化引领作用。
二、财务管理与伙食成本 高校伙食成本体制改革简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财务管理与伙食成本 高校伙食成本体制改革简评(论文提纲范文)
(1)社会责任视角下高校食堂成本控制研究 ——以X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技术路线 |
2 概念界定与文献综述 |
2.1 概念界定 |
2.1.1 社会责任 |
2.1.2 成本控制 |
2.2 文献综述 |
2.2.1 社会责任相关文献研究 |
2.2.2 成本控制相关文献研究 |
2.2.3 餐饮行业成本控制相关文献研究 |
2.2.4 高校食堂成本控制相关文献研究 |
3 高校食堂社会责任与成本控制 |
3.1 高校食堂的社会责任 |
3.2 高校食堂的特点 |
3.3 高校食堂成本构成 |
3.4 高校食堂成本控制的主要特点 |
3.5 影响高校食堂成本的主要因素 |
3.6 高校食堂成本控制存在的问题 |
3.7 高校食堂社会责任对成本控制的影响 |
4 X大学食堂成本控制的现状与问题 |
4.1 X大学食堂基本结构和人员构成 |
4.2 X大学食堂费用支出以及效益评价分配方法 |
4.3 X大学食堂的成本控制现状分析 |
4.3.1 X大学食堂成本管理及核算办法 |
4.3.2 X大学学一食堂财务状况分析 |
4.4 X大学食堂成本核算与效益评价 |
4.5 X大学食堂成本控制存在的问题 |
4.5.1 食堂原材料采购成本占比大 |
4.5.2 食堂原材料即时采购支出偏高 |
4.5.3 智慧化管理系统与设备投入不足 |
4.5.4 食堂管理干部与一线员工流动性大 |
4.6 X大学食堂履行社会责任的举措 |
5 X大学食堂成本控制的可行措施 |
5.1 全过程的成本控制措施 |
5.1.1 把好物资采购总开关,加强成本的源头控制 |
5.1.2 强化物流信息系统建设,保障成本的流转控制 |
5.1.3 降损耗、提效率、调结构,确保成本降低 |
5.2 全面性的成本控制措施 |
5.2.1 推行全成本核算,加强对不可控成本的管理 |
5.2.2 全面推行财务委派制度,增强成本的外部控制 |
5.2.3 完善人力资源管理,增强用工成本控制 |
5.3 全员的成本控制措施 |
5.3.1 优化劳动组合制度,引导全员主动控制成本 |
5.3.2 发挥分配制度导向作用,增强全员成本节约意识 |
5.3.3 引导学生参与食堂管理,降低食堂成本 |
6 高校食堂成本控制的对策措施 |
6.1 建立多主体联动成本控制长效机制 |
6.1.1 充分发挥政府部门的主导督查作用 |
6.1.2 充分发挥高校自身的投资管理作用 |
6.1.3 充分发挥行业组织的协调服务作用 |
6.1.4 充分发挥服务实体的直接责任作用 |
6.2 完善全过程成本控制 |
6.2.1 完善釆购和验收仓管制度 |
6.2.2 提升成本控制信息化手段 |
6.3 加强全面性成本控制 |
6.3.1 树立现代成本控制理念,建立食堂粮油平抑价格准备金制度 |
6.3.2 加大节能设备投入,引进现代化厨具设备,控制加工成本 |
6.4 调动全员参与成本控制 |
6.4.1 加强教育培训,提高员工素质,增强员工成本控制主体意识 |
6.4.2 加强以成本核算为基础的企业文化建设,营造全员成本控制的文化氛围 |
7 结论与讨论 |
7.1 主要研究结论 |
7.2 后续研究问题 |
致谢 |
参考文献 |
(2)稳定高校学生食堂伙食价格的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1.1 高校学生食堂经营体制的变化 |
1.1.2 高校学生食堂价格不稳对学校稳定的影响 |
1.1.3 目前采取的政策不能从根本上化解对学校稳定的影响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观点评述 |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3.1 研究的目的 |
1.3.2 研究的意义 |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指标原材料 |
2.1.2 指标原材料指导成本价 |
2.1.3“学生食堂伙食价格平抑基金” |
2.1.4 稳定高校学生食堂伙食价格 |
2.2 理论基础 |
2.2.1 非营利组织 |
2.2.2 协同论 |
2.2.3 博弈论 |
第三章 影响高校学生食堂价格稳定的主要因素分析 |
3.1 原材料市场价格上涨对学生食堂价格稳定的影响分析 |
3.1.1 原材料市场价格持续上涨 |
3.1.2 我国高校学生伙食的售价与成本出现倒挂 |
3.2 用工成本上涨对学生食堂价格稳定的影响分析 |
3.3 面临学校周围社会餐饮的无序竞争 |
第四章 当前稳定高校学生食堂伙食价格采取的政策及其效果 |
4.1 政府、学校在经费上的支持 |
4.1.1 承担食堂基础建设费用和能源费 |
4.1.2 税收方面的扶持 |
4.1.3 经济补贴 |
4.1.4 学校建立“学生食堂伙食价格平抑基金” |
4.2 政府、学校主导的扶持政策 |
4.2.1 引入社会企业承办学生食堂 |
4.2.2 推进“农校对接” |
4.2.3 组织高校成立联合采购中心 |
4.3 政策的缺陷 |
4.3.1 出台这些政策的政策过程存在缺陷 |
4.3.2 政府观念的错误 |
4.3.3 忽视对学生的正面引导和教育工作 |
第五章 化解高校学生食堂不稳定因素应采取的主要政策 |
5.1 完善学生食堂的治理机制 |
5.1.1 建立学生食堂治理委员会机构和定期议事制度 |
5.1.2 建立健全高校学生食堂成本核算体系和成本控制体系 |
5.1.3 建立健全学生食堂伙食价格的形成机制 |
5.1.4 健全“学生食堂伙食价格平抑基金”机制 |
5.1.5 建立健全学生食堂伙食价格的浮动机制 |
5.2 稳定我国高校学生食堂价格的的外部保障措施 |
5.2.1 政府进一步完善扶持机制和优惠政策 |
5.2.2 学校及相关部门的支持和配合 |
第六章 结论和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3)近四十年间来华国际学生教育研究(1973-2013)(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缘由 |
(一) 来华国际学生教育意义重大 |
(二) 来华国际学生教育亟待历史总结 |
(三) 作者本人学研兴趣及工作需要 |
二、研究意义 |
三、概念解析 |
(一) 留学及来华留学 |
(二) 国际学生和来华国际学生 |
(三) 来华国际学生教育 |
四、研究文献综述 |
(一) 研究历史回顾及研究队伍简介 |
(二) 研究成果简述 |
(三) 有待加强之处 |
五、研究思路与论文框架 |
(一) 研究思路 |
(二) 论文框架 |
六、研究方法及创新 |
(一) 研究方法 |
(二) 论文创新 |
第一章 早期来华国际学生教育的基本情况(1949-1972) |
第一节 早期来华国际学生教育基本情况(1949-1972) |
一、早期来华国际学生生源国情况 |
二、早期来华国际学生接收院校及分布专业情况 |
第二节 早期来华国际学生教育管理体制探索(1949-1972) |
一、基本形成来华国际学生管理体制 |
二、规范来华国际学生的学习和行为 |
三、完善高校对来华国际学生管理与服务 |
第三节 早期来华国际学生教育主要特点 |
第二章 近40年间来华国际学生教育发展概况及管理体制的演变(1973—2013) |
第一节 近40年间来华国际学生教育的发展环境 |
一、外交形势与国际环境的变化 |
二、世界经济一体化及中国实施对外开放战略 |
三、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大幅提升 |
四、高等教育事业快速发展 |
第二节 近40年间来华国际学生教育的发展态势 |
一、1973-1977年间的来华国际学生概况 |
二、1978-1989年间来华国际学生概况 |
三、1990至今的来华国际学生概况 |
第三节 近40年间来华国际学生教育制度变迁 |
一、来华国际学生教育各项制度的确立 |
二、来华国际学生教育管理体制的完善 |
第三章 近40年间来华国际学生教育“来”之析(1973-2013) |
第一节 影响国际学生来华留学的因素 |
一、推拉理论与来华国际学生教育 |
二、从接收国视角:影响来华学习的拉力因素 |
三、从派出国视角:影响来华学习的推力因素 |
四、从来华学生视角:影响来华学习的内力因素 |
第二节 近40年间来华国际学生生源国情况分析 |
一、1973—1977年间来华国际学生生源国情况分析 |
二、1978—1989年间来华国际学生生源国情况分析 |
三、1990年—2013年间来华国际学生生源国情况分析 |
四、近40年间华国际学生生源国分布特点解析 |
第三节 近40年间来华国际学生教育经费来源情况 |
一、1973—1977年间来华国际学生经费来源较为单一 |
二、1978—2013年间来华国际学生经费来源逐渐多样化 |
第四章 近40年间来华国际学生教育“学”之析(1973-2013) |
第一节 近40年间来华国际学生的接受院校分析 |
一、接收中国政府奖学金生的院校 |
二、接收自费来华国际学生的院校 |
三、接收孔子学院奖学金生的院校 |
第二节 近40年间来华国际学生的学科专业分析 |
一、由理工为主转向学科多样化 |
二、汉语学习及预科教育 |
三、开放以英语为主的外语授课专业 |
第三节 近40年间来华国际学生的类别及学历层次分析 |
一、对不同层次和类别的学生的入学要求 |
二、近40年间长期来华国际学生类别及学历层次分布 |
三、短期来华国际学生迅速增长 |
第五章 近40年间来华国际学生“管”之析(1973-2013) |
第一节 近40年间对来华国际学生日常管理理念的演变 |
一、来华国际学生管理的“特殊化”阶段(1973-1990) |
二、来华国际学生管理规范化、人性化阶段(1990—2013) |
第二节 近40年间对来华国际学生教育教学管理的演变 |
一、对来华国际学生的教学安排 |
二、对来华国际学生学习内容的规定 |
三、有关考勤、休学、退学等方面的规定 |
四、关于专业实习和社会实践活动的规定 |
五、关于考核和毕业要求的规定 |
第三节 近40年间来华国际学生社会管理之演变 |
一、对来华国际学生与中国人交流和交往的管理 |
二、对来华国际学生的假期及文体活动安排 |
三、来华国际学生的志愿者服务 |
第六章 近40年间来华国际学生教育的总结与检讨 |
第一节 历史实际得出的经验 |
一、来华国际学生教育事业的发展受制于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
二、合理的教育管理体制能促进来华国际学生教育发展 |
三、教育质量是发展来华国际学生教育事业的生命线 |
四、对来华国际学生重管理,轻服务 |
第二节 现实发展提出的“要求” |
一、教育制度有待完善 |
二、教育质量亟需提高 |
三、招生工作可以实行商业化运作 |
四、教育管理必须实现信息化 |
五、预科教育可完善其教育体制 |
六、建立来华国际学生自我管理体制和自我服务渠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高校食品安全监管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和研究意义 |
1.1.1 选题的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综述 |
1.2.1 对高校食品安全中存在的问题研究 |
1.2.2 对高校食品安全问题的解决措施研究 |
1.2.3 对某一区域内高校食品安全问题的现状调查研究 |
1.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内容 |
1.5 创新之处以及研究困难 |
1.6 研究工作具备的条件 |
第二章 食品安全概念、内容及理论的基础 |
2.1 关于“食品安全”概念的界定 |
2.1.1 食品安全 |
2.1.2 食品安全的性质 |
2.1.3 高校食品安全的特殊性分析 |
2.2 高校食堂食品安全问题的主要内容 |
2.2.1 原料采购环节 |
2.2.2 食品储存环节 |
2.2.3 食品加工环节 |
2.2.4 食品售卖环节 |
2.3 高校食品安全监管问题研究的理论基础 |
2.3.1 影响因素 |
2.3.2 监管体制 |
2.3.3 法规标准 |
第三章 高校学生食堂管理现状 |
3.1 高校食堂管理现状 |
3.2 高校食堂管理现状的实际调查 |
3.2.1 食品价格方面 |
3.2.2 食品质量卫生方面 |
3.2.3 个人卫生、服务态度方面 |
3.2.4 就餐环境方面 |
第四章 影响高校食堂食品安全问题的原因分析 |
4.1 高校对食品安全重视程度仍显不够 |
4.1.1 学校领导对食堂安全监管工作重视程度相对不足 |
4.1.2.学生食堂硬件设施陈旧,流程布局不合理 |
4.2 高校食堂管理体制不完善 |
4.2.1 管理制度落实不到位 |
4.2.2 食堂管理队伍薄弱 |
4.2.3 监管力度和手段不够 |
4.2.4 学生参与监督少 |
4.3 高校食堂经营模式发生变化 |
4.3.1 引进社会餐饮企业问题 |
4.3.2.从业人员素质不高,流动性大 |
4.3.3 从业人员培训管理欠缺 |
4.4 高校食堂伙食采购存在隐患 |
4.4.1 伙食采购人员专业水平不足 |
4.4.2 伙食物资采购计划性不强 |
4.4.3 采购方式手段单一 |
4.5 影响高校学生食堂食品安全的校外因素 |
4.5.1 食品生产经营者缺乏自律意识 |
4.5.2 食品源头受到污染 |
4.5.3 政府食品安全监管缺位 |
第五章 高校食堂食品安全监管问题的对策 |
5.1 提高高校对食品安全的重视程度 |
5.1.1 加强领导,重视食品安全工作 |
5.1.2.加大硬件投入,改善设备设施 |
5.1.3 加大信息管理投入,提高管理水平 |
5.1.4 落实优惠政策,缓解办伙压力 |
5.2 完善高校食品安全管理体制 |
5.2.1 科学规范管理,确保食堂工作高效运行 |
5.2.2 配备专职管理人员,加强高校后勤队伍建设 |
5.2.3 吸收学生参与食堂民主管理 |
5.3 加强食堂经营方式管理 |
5.3.1 结合实际,选择合适的食堂经营模式 |
5.3.2 规范程序,择优选择承包经营企业 |
5.3.3 加强管理,突出公益性服务特点 |
5.3.4 加强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素质 |
5.4 农校对接,开展伙食物资集采 |
5.4.1 建立集中采购信息化平台 |
5.4.2 利用基地、市场多部门联动优势 |
5.5 建立良好的食品市场秩序 |
5.5.1 加强道德诚信建设 |
5.5.2 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监管体制 |
5.5.3 保护食品源头不受污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内蒙古高校餐饮业发展研究 ——以包头师范学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 国内外研究现状 |
(二) 研究的意义 |
1. 理论意义 |
2. 实践意义 |
(三) 研究方法 |
一、内蒙古高校餐饮业现状分析 |
(一) 内蒙古高校餐饮业现状 |
(二) 经营管理模式分析 |
1. 学校自营模式 |
2. 托管承包模式 |
3. 目标管理模式 |
4. 校企合作模式 |
5. 多元化模式 |
(三) 成本分析 |
1. 直接成本 |
2. 间接成本 |
(四) 包头师范学院餐饮现状分析 |
二、内蒙古高校餐饮业存在的问题 |
(一) 餐饮基础设施不足,负担太重 |
(二) 伙食价格稳定与餐饮成本不断增加之间的矛盾 |
(三) 高校餐饮队伍的不稳定性 |
(四) 就餐者消费要求的提高与其经济承受能力有限的矛盾 |
(五) 社会餐饮与学校餐饮竞争激烈,导致就餐率低下 |
(六) 高校餐饮工作与广大学生沟通不足,缺乏桥梁纽带 |
三、内蒙古高校餐饮工作对策研究 |
(一) 争取政策支持,深化餐饮实体内部改革,减轻高校餐饮负担 |
(二) 加强成本核算,完善价格形成机制,积极参与地区性集中采购,努力降低伙食成本 |
(三) 进一步提高餐饮员工整体素质 |
(四) 研究学生消费心理,科学合理的引导消费 |
(五) 加强高校餐饮环境建设,提高与社会餐饮的竞争力 |
(六) 建立与学生沟通的桥梁,使得信息畅通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高校饮食财务规范化管理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建立健全饮食财务管理制度是规范化管理的基础 |
(一)物资管理制度。 |
(二)经营收入管理制度。 |
(三)成本与费用管理制度。 |
(四)资产管理制度。 |
(五)收入分配、财务核算和监督制度。 |
二、实施合同化管理是规范化管理的重要手段 |
三、科学核定伙食成本是财务规范化管理的关键 |
四、建立完善的成本核算体系是规范化管理的保证 |
五、加强对伙食成本的监督和考核是规范化管理的重要措施 |
(9)“大跃进”时期河南省武陟县农村公共食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的缘起和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三、公共食堂概念的界定 |
四、研究资料和研究方法 |
第一章 武陟县的自然地理条件和社会历史状况 |
第一节 武陟县的地理环境和经济状况 |
第二节 公共食堂兴办前的社会状况 |
一、公共食堂兴办前的经济状况 |
二、公共食堂兴办前的政治形势 |
第二章 兴起的背景 |
第一节 公共食堂兴起的原因 |
一、“大跃进”运动 |
二、人民公社化运动 |
第二节 公共食堂兴起的条件 |
一、“合伙吃饭” |
二、部分农民的积极拥护 |
三、粮食大丰产 |
第三章 一哄而起 |
第一节 公共食堂的建立与普及 |
一、公共食堂的筹备 |
二、推广经验 |
三、人民公社的成立和公共食堂的普及 |
四、公共食堂的大致面貌 |
五、食堂化的实质 |
第二节 供给制与其他各项福利事业 |
一、供给制 |
二、各项福利事业的建立 |
第三节 公共食堂的巩固提高 |
一、出现问题 |
二、公共食堂的巩固提高 |
第四章 初次整顿 |
第一节 食堂出现了问题 |
第二节 有限的政策调整 |
一、整顿人民公社 |
二、整顿公共食堂 |
第三节 生产救灾 |
一、开展多种经营和副食品生产 |
二、救助灾荒队 |
三、安排穷队发展生产 |
第四节 东石寺样板食堂 |
一、基本概况 |
二、初步整顿 |
第五章 强行恢复 |
第一节 庐山会议后公共食堂的再恢复 |
一、庐山会议的召开与公共食堂的转向 |
二、反右倾,办食堂 |
三、继续“大跃进” |
四、“五风”的再度泛滥 |
五、反瞒产私分 |
第二节 、再次整顿 |
一、学习林县 |
二、整顿措施 |
第三节 公共食堂的被迫坚持 |
一、保粮运动 |
二、安排社员生活 |
第四节 生存危机 |
一、口粮标准一再压低 |
二、中毒事件 |
三、人口外逃、浮肿病和非正常死亡 |
第五节 “渡荒”难度 |
一、艰难的维持 |
二、保人保畜 |
第六章 决策解散 |
第一节 中共中央政策的转向 |
一、宣传贯彻“十二条” |
二、宣传贯彻“六十条(草案)” |
第二节 调查研究 |
一、群众疾病调查 |
二、供给制不得人心 |
三、公共食堂存在的问题 |
四、解散食堂的经验 |
五、调查研究与公共食堂的解散 |
第三节 决策解散 |
第七章 公共食堂的教训与启示 |
第一节 从口粮标准看武陟县公共食堂与“大饥荒”的关系 |
一、供给不足 |
二、分配不均 |
第二节 公共食堂的弊端 |
一、浪费了大量粮食 |
二、挫伤了社员劳动积极性 |
三、自留地和家庭副业的剥夺 |
四、恶化了干群关系 |
五、公共食堂饮食环境恶劣 |
第三节 公共食堂失败的原因 |
第四节 公共食堂失败的教训与启示 |
一、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
二、正确认识共产主义 |
三、应重视调查研究 |
四、必须健全党内民主 |
五、必须尊重个人自由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10)新疆哈萨克族现代教育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意义与目的 |
一、研究的缘由 |
二、研究的意义 |
三、研究目的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内关于哈萨克族教育研究现状 |
二、国外关于哈萨克教育的研究 |
三、文献评价 |
第三节 研究理论与方法 |
一、研究理论 |
二、主要研究方法 |
三、研究思路 第一章 新疆哈萨克族教育发展的自然、社会生态环境 |
第一节 新疆哈萨克族概况 |
一、哈萨克族与哈萨克先民 |
二、哈萨克族的人口与分布 |
三、经济生活 |
第二节 哈萨克族教育发展的自然、社会生态环境 |
一、哈萨克族教育发展的自然生态环境 |
二、哈萨克族教育发展的社会生态环境 第二章 新疆哈萨克族教育发展的文化生态环境 |
第一节 文化生态环境理论概述 |
一、文化与教育 |
二、文化生态环境理论 |
第二节 宗教与哈萨克族教育 |
一、宗教的本质与教育 |
二、哈萨克族原始宗教与教育 |
三、伊斯兰教与哈萨克族教育 |
第三节 哈萨克族民俗与教育 |
一、民俗的概念、特征和分类 |
二、哈萨克民俗的教育功能 第三章 新中国成立前新疆哈萨克族教育发展的历史回顾 |
第一节 清末民国初年新疆哈萨克族现代教育的兴起 |
一、清末新疆近代学校教育的兴起 |
二、新疆哈萨克经文宗教教育向现代学校教育的转变 |
第二节 盛世才统治时期新疆哈萨克现代教育的发展 |
一、盛世才统治时期的教育方针、政策与措施 |
二、盛世才统治时期哈萨克族各级各类教育的新发展 |
三、师资培训和教材建设 |
第三节 国民党统治时期的新疆哈萨克族教育 |
一、三区政府时期的教育政策和措施 |
二、三区政府时期哈萨克族教育的恢复与发展 第四章 新中国成立后新疆哈萨克族教育的发展历程 |
第一节 社会主义改造和初步建设时期的新疆哈萨克族教育 |
一、新疆哈萨克族教育的特点、性质和任务 |
二、哈萨克族教育的整顿与改造 |
三、社会主义初步建设时期的哈萨克族教育 |
四、“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哈萨克族教育 |
五、民族语言文字与教材建设 |
第二节 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新疆哈萨克族教育 |
一、新时期以来少数民族教育政策的历史回顾 |
二、新时期以来的新疆哈萨克族义务教育和“两基”工作 |
三、新时期以来的新疆哈萨克族牧区教育 |
四、新时期以来的新疆哈萨克族双语教育 第五章 新形势下新疆哈萨克族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个案研究—以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尼勒克县为例 |
第一节 尼勒克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认识 |
一、尼勒克县的自然生态环境 |
二、近年来尼勒克县经济社会发展概况 |
第二节 尼勒克县基础教育发展的实证描述 |
一、尼勒克县“两基”攻坚达标工作情况 |
二、尼勒克县“两基”巩固提高工作情况 |
三、尼勒克县基础教育发展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
第三节 对尼勒克县实施中小学布局调整、民汉合校后教育改革与发展情况的调查 |
一、尼勒克县实施中小学布局调整、民汉合校的现实背景 |
二、尼勒克县实施中小学布局调整、民汉合校的现状 |
三、实施学校布局调整、民汉合校中尼勒克县学前教育的迅速发展与面临的问题和出路 |
四、实施学校布局调整、民汉合校对尼勒克县双语教学工作产生的影响与变化 |
五、尼勒克县中等职业教育的现状及今后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第六章 当代哈萨克文化和教育的重镇—伊犁师范学院 |
第一节 伊犁师范学院的历史沿革—传承与发展 |
第二节 伊犁师范学院的发展现状 |
一、发展现状 |
二、伊犁师范学院最具办学特色的院系--人文学院发展现状扫描 |
第三节 连心牵手促发展—对伊犁师范学院对口支援工作现状的考察 |
一、对口支援的基本情况 |
二、对口支援工作取得的主要成效 |
三、对口支援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
四、解决问题的思路和举措 |
第四节 把握机遇,迎接挑战--对伊犁师范学院未来发展的思考与建议 |
一、伊犁师范学院的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
二、今后发展的主要思路与建议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访谈录辑要 附录2:尼勒克县学前双语幼儿园布局图 附录3:2011年秋季少数民族农村双语幼儿园免费教育教学用书发货结算专用表 附录4:“国培计划”初中数学02班课程培训总结报告 附录5:“国培计划”--网络课堂培训学习情况调查问卷 附录6:访谈提纲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四、财务管理与伙食成本 高校伙食成本体制改革简评(论文参考文献)
- [1]社会责任视角下高校食堂成本控制研究 ——以X大学为例[D]. 陈道华. 华南农业大学, 2017(08)
- [2]稳定高校学生食堂伙食价格的政策研究[D]. 李建川. 电子科技大学, 2014(05)
- [3]近四十年间来华国际学生教育研究(1973-2013)[D]. 吉艳艳. 华中师范大学, 2016(02)
- [4]高校食品安全监管问题及对策研究[D]. 王斯亮. 苏州大学, 2015(06)
- [5]内蒙古高校餐饮业发展研究 ——以包头师范学院为例[D]. 韩伟.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0(04)
- [6]改革高校伙食财务核算制度势在必行[J]. 李加盈. 中国高校后勤研究, 1999(03)
- [7]财务管理与伙食成本 高校伙食成本体制改革简评[J]. 顾文良. 中国高校后勤研究, 1995(S1)
- [8]高校饮食财务规范化管理探析[J]. 李秀梅. 会计之友(上旬刊), 2007(12)
- [9]“大跃进”时期河南省武陟县农村公共食堂研究[D]. 赵娜娜. 上海师范大学, 2019(02)
- [10]新疆哈萨克族现代教育发展研究[D]. 朱远来. 中央民族大学, 20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