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搞好桔园定级奖赔完善桔园承包责任制(论文文献综述)
苏延科[1](2011)在《现代都市农业发展障碍研究 ——以重庆市沙坪坝区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本文是现代都市农业发展障碍研究。本文拟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以系统思想为指导,整合城乡一体理论、农业多功能性理论、产业融合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和城市地区农业空间布局理论等既有成果,运用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历史分析与比较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通过界定现代都市农业的概念内涵及其特征和类型,实证重庆现代都市农业发展的基本情况,揭示重庆现代都市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农业规划、土地制度、行政体制障碍因素,以此明确重庆现代都市农业发展的战略思路和布局,提出现代都市农业发展过程中,必须进行符合发展规律的农业规划、土地制度和行政体制创新与改革,进而从机制上破解现代都市农业发展障碍,最后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一、论文的研究内容本文主要研究了以下内容:1、现代都市农业发展的理论基础。通过对城乡一体化理论、农业多功能性理论、产业融合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和城市地区农业空间布局理论要点的回顾与总结,形成对现代都市农业概念的内涵界定及其特征和类型认识。2、现代都市农业发展及其SWOT分析。以重庆市和重庆市沙坪坝区为特定的研究区域,通过对重庆现代都市农业的SWOT分析,明确重庆现代都市农业发展的战略思路及其布局。3、重庆现代都市农业发展障碍分析。在明确现代都市农业发展的一般障碍因素的基础上,具体分析重庆现代都市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障碍因素,其中主要包括现代农业规划、土地制度、行政体制三个主要方面。4、重庆现代都市农业规划研究。以重庆市沙坪坝区现代都市农业规划为案例,从规划理念、战略、路径、定位、总体目标以及产业选择和布局等方面,提供重庆现代都市农业规划的模型和范本,为科学合理地规划现代都市农业做出必要的路径选择和要素分析。5、重庆现代都市农业十地制度研究。以重庆市沙坪坝区为研究区域,通过对农户土地流转意愿的分析,提出农村土地流转的动力机制,具体设计重庆现代都市农业发展中的土地流转制度改革方案。6、重庆现代都市农业行政体制研究。以重庆沙坪坝区为研究区域,认真分析重庆农村行政体制改革的宏观背景,设计行政体制改革的战略思路与具体框架。7、现代都市农业发展障碍破解机制研究。结合重庆市沙坪坝区农业规划、土地制度、行政体制改革三个实证性的创新研究,解决制约重庆现代都市农业发展中的障碍和瓶颈,为现代都市农业提供相应的制度和政策保障。二、论文的主要研究结果1、通过运用SWOT分析方法,系统地分析了重庆发展现代都市农业的优势和劣势、机遇与挑战。本研究认为,重庆在农业资源、自然环境、科技水平、劳动力资源和产业布局等方面具有优势;同时,国家和重庆市高度重视现代农业发展,拥有西部大开发以及国家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试点带来的战略与历史机遇,以及优越的经济社会发展环境作为外部支撑。但也应看到,重庆面临山区基础条件、库区生态条件等自身情况的约束,一家一户分户经营的制约,结构矛盾凸显、发展方式粗放,非农产业膨胀对土地的侵占,农民种地积极性下降等劣势,以及周边趋同性加剧、城乡居民收入和文化差距的约束,农村行政管理体制和制度的约束等威胁。2、现代都市农业与原有传统农业的最大区别在于,现代都市农业的体系化生产,农产品生产规模大,加工比重大,集约化程度高,加之,现代都市农业与城市社会经济的交叉关联。制约现代都市农业发展,除一般障碍因素之外,更多的体现在农业规划不科学、土地流转制度不完善、农村行政体制落后等制度与政策层面。本文以重庆市和沙坪坝区为研究区域,集中研究了农业发展规划、土地制度、农村行政体制三个制约现代都市农业发展的主要障碍,以期从农业发展政策的宏观层面,破解制约发展的瓶颈问题。3、科学规划是现代都市农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本文以沙坪坝区现代都市农业发展为实证案例,探讨了现代都市农业发展的规划思路及其布局。通过分析沙坪坝区现代农业发展现有基础,认为全区应以统筹城乡社会经济发展为宗旨,以全域城市化的发展过程为契机,运用农业空间布局理论,构建缙云山麓精品农业观光线、中梁山绿色农业观光带、梁滩河流域生态循环农业观光长廊的总体空间布局,形成线、条、块有机结合的区位布局结构(一线、一带、一河),从而建成服务于重庆都市区的融生产、生态、休闲、观光、体验、教育功能为一体,巴渝山水特色浓郁、生态景观优美、城乡一体、农民富裕的都市郊野生态农业公园和都市生态循环农业区。只有规划科学,再佐之以政策、科技、人才和信息等多方面支撑,现代都市农业才能够符合农业发展的内在规律,做到高效、生态和可持续发展。4、土地是农业的基础,土地流动和集中是现代都市农业的核心,尤其是农业用地要逐步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结合统筹城乡发展的大背景,本文全面分析了沙坪坝区农村土地流转的现状和特征,运用二维Logistic回归模型实证分析农户土地流转意愿并总结出农村土地流转的动力机制。通过研究表明,沙坪坝区农村土地流转存在的问题是:农户私自流转土地现象严重,难以形成土地规模利用;流转改变土地用途,存在土地隐形市场;土地流转程序不规范,矛盾纠纷突出;土地托管中心作用甚微,文件制度等执行力差。鉴于上述问题,本文进行了大量的数据采集和分析,推导出问题的生成机理,提出完善土地流转交易市场,激活土地流转中介机构;建立健全有关法律法规体系,明确管理体制;规范合同管理,为农民提供法律援助;推进村规建设,严格规范土地利用程序。农村土地流转是一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行政力为主导的应用性问题。而理论和实证研究的终点,是在制度层面形成可操作方案和政策。本文提出政府应在稳步推进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基础上,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加大财政、金融扶持力度等对策措施;并且从完善沙坪坝区农村土地流转市场、创新沙区农村土地流转模式、推进新农村建设等三个方面提出了农村土地流转的新思路。5、现代都市农业发展不仅需要土地、技术、资金和劳动力等资源要素的优化配置,更需要体制改革。本文以重庆市沙坪坝区为案例,针对农村行政体制改革,结合其特点及问题,通过实地调研和问卷调查,提出了农村行政体制改革的战略思路及其框架。通过分析行政主导镇街体制改革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提出与之配套的村改居和加快”旧村改造,建设集中新居,同时开展进行农村社区股份合作制改革,促进农村区域重组,从制度层面研究市民化农民管理机制,以及城镇化进程中的配套服务体系。设计了农村行政体制改革的目标、流程和模式。6、从现代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障碍及问题看,无不与制度的健全息息相关。制度安排是任何社会得以存在和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在同样资源禀赋、地理环境和生态条件下,农业生产经营状况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制度安排是否合理。农业经营体制的改革与创新,从根本上说属于制度安排。如何解决好”农”字号问题,发展现代农业,政府涉农部门及社会各界都在进行探索和实践。本部分在现代都市农业发展障碍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实证研究成果,提出了现代都市农业发展的破解机制。现代都市农业的发展有赖于成熟完整的农业政策保障,并且农业政策应具备法律和制度约束力,具备时效性和连续性,随农业发展进程动态调整。三、论文的创新点现代都市农业在我国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均时间不长。本文以重庆市沙坪坝区为案例,从影响现代都市农业的障碍分析入手,对现代都市农业规划、土地制度、行政体制进行理论和实证研究,提供科学规划、制度创新和体制改革的模型和范式。在城镇化进程提速、都市农业成为现代农业发展重要选择的前提背景下,本文就如何破解制约现代都市农业发展障碍,并提供切实的制度和政策保障,有可能提供一些创新性的思考。基于重庆市大都市带大农村的现实状况,如何发展与重庆相适应的现代都市农业,本文也可能提供一些模式、路径的选择和创新。本文可能的创新点归纳如下:1、现代农业发展是土地、技术、资金和劳动力诸多要素优化配置的结果,影响农业发展的障碍因素亦多源于这些要素配置的错位和缺位。都市农业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类型,把都市农业放在重庆市广泛的空间区位中加以研究,结合城乡统筹、城镇化进程加快的背景,我们发现,除了影响现代农业发展的各种因素之外,因循守旧的农业规划理念,不能适应快速扩充的都市农业发展用地要求的土地制度,以及迅速城镇化后农村旧有的行政体制,反而成为制约现代都市农业发展过程中最主要的障碍。在重庆市大都市带大农村的现实状况下,从宏观政策层面入手,实证于特定区域的农业规划设计、土地制度创新和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为破解这些制度政策层面的障碍提供可操作的方案,在研究方法上有创新性。2、本文通过问卷调查、Logistic回归模型等方法,对特定区域农户土地流转意愿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农业比较利益的存在是驱动农村土地流转的最根本因素。无论是因为农业结构调整,抑或是为了实现农地适度规模经营,都是流转各方理性谈判交易的结果:即流转后双方都能获得比流转前更多的利益。而农村发展空间的变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户收入结构变化则是农村土地流转的外部驱动力。这种基于农户视角探讨农村土地流转的内、外动因的研究方法和结论,具有显着的区域特色。3、现代都市农业起源于城市周边间隙地带的农业,早期也称之为城郊农业。随着我过城市化进程加快,大批农业人口转为城市人口,在转换过程之中,现代都市农业既是产业结构调整之后的理性选择,也是快速崛起的城市对农业功能性要求之一。适宜都市农业发展的区域,其行政管理体制往往停留于传统的农业社会集镇管理模式,而社会形态又具备了城市化的多种结构和功能。理顺和改革农村行政体制,本文在实证研究基础上,进行相关的项目操作,过程中的经验积累,对于重庆市现代都市农业发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四、论文的政策建议现代都市农业发展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本文根据理论和实证研究的结论,从实际可操作层面着手,提出如下政策建议:(1)强化发展基础,提供发展动力,构建长效发展机制。重庆市发展现代都市农业,在发展基础方面,要强化政策、科技、人才、信息的支撑力度。进一步稳定、完善各项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支农惠农政策,强化法制保障。针对现代农业发展趋势,适时开展立法调研,修订出台农业投入、农业保险、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发展等法规规章,形成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法规规章体系。通过切实可行的财税政策,引导资金和社会资本重点投向现代农业建设。提升农业科技对农业发展的贡献度,依托重庆市农业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建设一批国家级重点实验室,推进动植物良种创新、现代农业装备、农林生物质综合开发利用、农业生态建设、农村信息化、农产品加工及质量安全、农业防灾减灾技术等领域的科技创新,抓好现代适用技术的集成推广。要大力培育农业人才,制定切实可行的农村实用人才培养目标,增加新型农民和创业人才在农业人口中的比重,扩大农村实用人才总量。整合全市级涉农信息资源,构建高效、实用的农业信息平台。现代都市农业要形成稳定、长效、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机制,应逐步开展农村集体资产变股权试点,建立明晰完整的农村集体资产产权制度。健全十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加快建立完善区县、乡镇、村级”三级土地流转市场服务体系”,建立农民自愿退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宅基地的补偿、激励机制,促进农村土地流转。(2)科学规划发展目标和模式,引导现代都市农业往集群化方向发展,形成相互依存、结构互补的产业链。重庆市现代都市农业发展要因地制宜、合理规划和布局,做好总体功能定位,促进现都市农业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壮大。农业产业集群是指在接近农产品生产和生产基地的一定空间区域内,大量具有共性和互补性的产业和相关支撑机构形成集聚,以专业化和集约化生产获得竞争力的一种产业发展模式。重庆市现代都市农业集群发展模式,要遵循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高质量原则,构建具备鲜明特色和竞争优势的产业体系。根据重庆市农业发展的区位条件和特点,重庆市都市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路径选择可归纳为:一、资源型聚集型,是依托区域内农业资源优势,发展优势产业,形成区域特色产业带,成为农产品生产集群和加工集群。二、区位聚集型,是利用区域内便利的交通设施以及宜人的自然环境、生态环境和深厚的人文环境等优势,发展都市农业的休闲观光农业集群。三、市场聚集型,是利用市场的辐射和带动作用,高效的市场信息交流平台,形成围绕市场展开的产业集群。四、科技聚集型,是依托区域内农业科技研究院所的科研平台,完善的成果转换机制和中介服务体系,形成高科技农业产业集群。在现代都市农业集群发展的基础上,逐步延长拓展都市农业的产业链条,形成规模化生产。拓展现代都市农业的产业链条,首先延伸产业链的长度,以农产品加工、农场品贸易市场为建设重点,从纵向角度使产业链向前向后延伸,提高农产品精深加工比例,实现价值增殖;其次要增加产业链宽度,从横向角度对每一环节进行拓宽,使得各个产业环节和产品功能得以扩充。鉴于农产品的功能的多样性,应尽可能提高其综合利用程度。再就是扩大产业链的厚度,通过壮大农业产业链的规模,产生出具备市场竞争力产业集群。在发展产业链的过程中,要突出主导产业的竞争优势,打造特色和品牌。通过产业链的发展,建立较为完整的相互依存的产业体系,改善了产业集群的形成条件,促进了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并利用该载体实行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经营、产业化带动。现代都市农业集群化发展模式,需要提高农业产业的组织化程度。在集群内要形成引领产业发展的龙头企业。通过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把农户和中小企业分散经营生产状态加以改变,形成一个结构合理的市场分工体系,发挥和利用自身有限的资源,实现市场价值最大化。提高农业产业组织化程度,市场效力是重要的驱动因素,但各级政府的政策引导也同样重要。政府涉农部门应该积极探索都市农业组织的形式,激活农业协会的作用。宏观层面上,更要做好农村行政体制的改革,营造与现代都市农业发展同步的社会管理模式。(3)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生态环境和产业协调发展,是现代都市农业的重要政策取向。农业生产是经济再生产和社会再生产的统一,无论区位布局还是圈层理论以及现代都市农业的发展实践,都显示都市农业与城市在空间上交叉关联、密布可分的关系。现代农业发展不以生态环境破坏为代价,已基本形成共识,而都市农业本身就具备很强的生态农业特征,更决定了它发展过程对良好生态环境依存互补关系。重庆市农业和农村的生态环境整体状态比较脆弱,由于土地流转不充分,单一生产的标准化程度低,农业生产过程中生态环境保护还面临诸多问题。比如耕地化肥施用量过多、十壤物理性质变差、工业和生活“三废”处理不到位、农村水体污染等。发展现代都市农业,形成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重庆市在控制面源污染方面,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并逐步建立有效的防控机制。以水环境保护为核心,加强对农药、化肥使用者的教育和培训,做到安全合理用药、施肥。各级农业、水务、环保、建设、经济发展等职能部门要相互配合、各司其职、各负其责,把面源污染控制措施做得全领域覆盖。大力发展生态节水农业。通过推广高效生态农业模式,发展循环经济,提高有机、绿色及无公害农产品的比重。农技推广部门要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加强病虫害的预测预报以及推广生物防治技术,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要加大农村改水改厕力度,推进农村沼气池的建设,实现农村生产生活垃圾无害化收集与处理。只有解决好生态环境和农业发展的协调发展,重庆市现代都市农业才能在合理利用农业资源,调整产业结构,提高综合效益方面取得突破。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高度统一,是政府决策部门在制定、评价现代都市农业发展模式的重要指标。
臧得顺[2](2010)在《农地产权制度的经济社会学分析 ——基于鲁、鄂四个村落的实地调查》文中研究说明将农地产权制度问题置于中国经济改革的进程之中进行经济社会学考察,是本研究的基本思路和研究视角。在城市国有企业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后,始于农村的中国经济改革,必将深化于下一步的农村经济社会改革中。农地产权制度作为“三农问题”的核心,对其进行系统探讨将有助于正在进行的新农村建设和下一步的农村改革。而现有的理论困境是:经济学和法学的“产权是一束权利”命题好似一种真空中的“理想类型”,在农地产权制度问题上解释乏力。运用经济社会学“产权是一束关系”命题对农地产权制度在真实世界中的配置进行研究是改革实践对理论创新的一种迫切要求。本研究始终围绕“市场进程中社会结构性要素如何界定农地产权”这一核心问题进行探讨,尝试提出了“关系地权”、“谋利型乡村精英”、小农的“钟摆式理性区间”和“培育社会型政府”(针对奥尔森的“强化市场型政府”概念)等新概念,以期对经济学和法学的“权利产权”理论在农地产权问题上进行补充甚或是替代解释。从结构上讲,本研究共有导论、结论和六章内容:导论部分,提出问题并交代研究的价值与意义、研究视角、方法与资料来源,并简单介绍了实地调查的个案村落——鲁、鄂四村及其所在县、镇的基本情况;第一章为理论分析,主要对以往关于产权制度的经济学视角和法学视角的研究文献做了综述并指出其不足,然后梳理了社会学视角的研究观点,明确了本研究的学术起点为周雪光的“关系产权”命题,提出本研究“关系地权”的核心概念,区分了“关系地权”的四种类型和四种原则,并给出了本研究的分析框架,在此基础上提出本研究的基本命题、四个分命题和另一核心概念“谋利型乡村精英”;第二章是历史分析,对晚清以降的中国农地制度从思想小史和制度小史的层面进行了历时意义上的追溯,从孙中山的土地思想一直到当代中国《物权法》的颁布;第三到六章为个案研究和实证分析,就笔者的实地调查资料分臧村、金村、朴村和桥村四章整理分析了18个具体的农地事件案例,针对前面的理论命题进行经验验证;其中,在对核心概念“谋利型乡村精英”的分析中,四个案例村材料各自具有不同的侧重点:由第三章臧村案例引出“谋利型乡村精英”,由第四章金村的材料探讨“谋利型乡村精英”群体的分化由来,由第五章朴村案例重点分析“谋利型乡村精英”群体谋利的高明手段,由第六章桥村案例与第五章朴村案例比较分析影响其谋利程度的因素等。最后指出“谋利型乡村精英”群体作为新时期乡村社会结构的实体要素之一对当代中国以“家庭承包责任制”为主体、以“均等原则”为特征的地权分配方式的扭曲和变形作用。最后为研究结论和政策建议,简短地对个案研究进行了理论总结,梳理了“谋利型乡村精英”概念的两条理论线索:第一条是共时意义上各相关利益主体的行为特征分析,如国家“政府集权和行政分权”(托克维尔)、“地方政府公司化”(戴慕珍和华尔德)、“乡村精英谋利化”、“小农的理性”(斯科特和波普金、舒尔茨);第二条是历时意义上从对中国传统社会乡村精英群体功能进行概括的“士绅理论”(吴晗、费孝通、张仲礼)到中国近代社会的“地方精英理论”(黄宗智、杜赞奇)。本研究就是从这两条线索上进行了理论补充和延伸,提出新时期“谋利型乡村精英”的概念,进而探讨了本个案研究的典型意义;并指出本研究的不足之处和以后进一步研究的着力点,最后就农地产权的制度设计为政府决策提出“削弱行政村农地权力”的政策建议。
张家荣[3](2010)在《水库移民安置系统设计 ——李家河水库移民工程实证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对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的不断提高,由此而引发的移民问题也相应增加,当今,以可持续发展作为世界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的新时期,社会各界都更加关心移民问题,水库移民安置的思想观念和发展方针更是处于巨大转变和发展时期。选择水库移民安置系统设计的意义就在于适应这种新的形势,系统地总结和研究这一问题,如何为受工程影响的人员提供一个可行的安置恢复计划,使他们的损失得到赔偿,使他们的生活标准得以改善或至少维持到项目前的水平,显然是很有必要的。移民安置中主要的就是根据客观环境容量的分析,确定移民人数及安置区。本文在通过对国内外移民安置模式理论与研究现状的学习,对国内外移民发展概况及典型案例分析和总结,在移民相关理论和政策法规学习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大量相关文献对水库移民安置做了详尽系统的阐述,并以陕西在建重点水源工程李家河水库移民作为实证进行分析。主要完成了以下三项内容:1)库区生产人口计算,在对生产安置人口计算模型分析的基础上,指出计算模型的不足,并对模型进行了改进;对各模型进行了分类比较,总结出各个模型应用的最佳条件。2)安置区的评选,对当前我国移民安置区多为政策性指定,编制移民安置规划过程中对移民安置区优选认知不足等现实情况,在阐述移民安置区优选重要性的基础上,通过基于层次分析的模糊决策,对安置区进行预测评价排序,建立了直观、简便、实用的移民安置区模糊综合评价优选模型。3)各移民安置区人数确定,针对我国当前某些移民安置区人数确定仅以移民主管机构凭借主观直觉分配,缺乏客观科学合理的计算方法的现实情况,本文在对各安置区人民主要生产、生活指标分析预测的基础上,建立了较为合理的计算模型。通过以上三个步骤,对移民安置工作进行了系统的设计,从理论上建立了科学可行的计算方法。
宋堆连[4](1994)在《搞好桔园定级奖赔完善桔园承包责任制》文中指出 随着深化农村体制改革的进行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中央对农村承包责任制的进一步完善很重视,提出了承包到期的责任田地可继续延长承包30年,是完全符合广大农民愿望的。自八十年代初桔园全面推行承包责任制,至今很多果场陆续到期。在下乡调查中发现,乡、村干部对延长承包期或重新发包较为重视,而对承包中出现的问题没有制定相应的措施,特别是承包期将满时,桔园生产投入显着减少,管理粗放,甚至采取
咸宁师范专科学校[5](1990)在《立足鄂南 面向山乡 努力培养合格初中教师》文中研究指明 我校是1978年在原咸宁地区师范学校的基础上改建的。十余年来,我们在党的路线和教育方针的指引下,坚持面向山乡,把为鄂南地区培养合格的初中教师作为自己的根本任务,先后培养出专科生3681人,函授专科生1429人,为普及鄂南九年制义务教育作出了较大贡献。
石爽溪,喻恢云[6](1988)在《关于完善茶园承包责任制的探讨》文中认为 一、实行承包责任制的前后我县茶叶生产历史悠久。全县共有茶园面积73000亩,年产干茶3—3.5万公担,是我省重点产茶县之一,列为商品红碎茶基地。全县建立国营茶场一个,乡、村以茶为主的场子795个,共有茶园面积52000多亩,占全县茶园总面积近80%。生产干茶2.5万公担,占全县总产量的80%以上。
二、搞好桔园定级奖赔完善桔园承包责任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搞好桔园定级奖赔完善桔园承包责任制(论文提纲范文)
(1)现代都市农业发展障碍研究 ——以重庆市沙坪坝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文献综述 |
第1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研究目标与内容 |
1.2.1 研究目标 |
1.2.2 研究内容 |
1.2.3 研究框架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特色与创新 |
第2章 现代都市农业发展的理论基础 |
2.1 理论借鉴 |
2.1.1 城乡一体化理论 |
2.1.2 农业多功能性理论 |
2.1.3 产业融合理论 |
2.1.4 可持续发展理论 |
2.1.5 城市地区农业空间布局理论 |
2.2 理论框架 |
2.2.1 现代都市农业的概念界定 |
2.2.2 现代都市农业的基本特征 |
2.2.3 现代都市农业的主要类型 |
第3章 现代都市农业发展系统分析 |
3.1 研究区域概况 |
3.1.1 重庆市农业发展基本概况 |
3.1.2 重庆市沙坪坝区农业发展基本概况 |
3.2 重庆市农业发展总体评价 |
3.3 重庆市现代都市农业发展SWOT分析 |
3.3.1 优势(Strength) |
3.3.2 劣势(Weakness) |
3.3.3 机遇(Opportunity) |
3.3.4 威胁(Threat) |
3.3.5 策略选择 |
3.4 重庆市现代都市农业发展战略分析 |
3.4.1 发展战略思路 |
3.4.2 发展总体目标 |
3.4.3 发展功能定位 |
3.4.4 发展形态定位 |
3.5 重庆市现代都市农业的基本特征 |
3.6 重庆市现代都市农业战略布局 |
3.6.1 产业定位 |
3.6.2 空间重塑定位 |
3.6.3 载体定位 |
3.6.4 运作模式选择 |
第4章 现代都市农业发展障碍分析 |
4.1 现代都市农业一般障碍因素分析 |
4.1.1 土地资源贫乏,农业基础设施差 |
4.1.2 农业资金投入不足,农村金融渠道不畅 |
4.1.3 农业科技水平落后,科研经费投入少 |
4.1.4 农业装备技术水平低 |
4.1.5 农民观念落后,高素质劳动力被转移 |
4.1.6 三农弱质劣势严重制约都市农业发展 |
4.1.7 缺乏完善配套的政策保障 |
4.1.8 多元化投资体系缺失 |
4.1.9 农业产业化、组织化程度不高,服务体系不健全 |
4.1.10 科技支撑度不足 |
4.2 现代都市农业发展的关键障碍因素分析 |
4.2.1 农业规划障碍分析 |
4.2.2 土地制度障碍分析 |
4.2.3 行政体制障碍分析 |
4.3 小结 |
第5章 现代都市农业规划研究 |
5.1 现代都市农业发展规划思路 |
5.1.1 理念分析 |
5.1.2 战略确定 |
5.1.3 规划路径 |
5.1.4 规划定位 |
5.1.5 规划目标 |
5.2 现代农业发展规划布局探讨 |
5.2.1 规划布局原则 |
5.2.2 产业选择 |
5.2.3 产业布局与产业发展 |
5.3 小结 |
第6章 现代都市农业土地制度研究 |
6.1 研究区土地状态评价 |
6.1.1 征占地状况 |
6.1.2 农村土地流转现状及特点 |
6.1.3 农村土地流转模式创新的有益探索 |
6.2 农户土地流转意愿分析 |
6.2.1 研究方法 |
6.2.2 数据来源与变量选择 |
6.2.3 模型估计 |
6.2.4 结果分析 |
6.3 农村土地流转动力机制分析 |
6.3.1 内在动因 |
6.3.2 外在动力 |
6.4 农村土地流转改革的方案设计 |
6.4.1 总体思路 |
6.4.2 政策保障措施 |
6.4.3 可供选择的政策建议 |
6.5 小结 |
第7章 现代都市农业行政体制研究 |
7.1 农村行政体制改革宏观背景描述 |
7.1.1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路径分析 |
7.1.2 城乡管理体制改革现状分析 |
7.1.3 农村行政体制改革驱动因素 |
7.2 农村行政体制改革的战略构思 |
7.2.1 总体思路 |
7.2.2 基本原则 |
7.2.3 发展目标 |
7.3 农村行政体制的改革框架 |
7.3.1 镇改街 |
7.3.2 村改居 |
7.3.3 改造旧村建集中新居 |
7.3.4 农村社区股份合作制改革 |
7.4 小结 |
第8章 现代都市农业发展障碍破解机制研究 |
8.1 农业规划保障机制 |
8.2 土地流转制度保障机制 |
8.3 行政体制配套改革保障机制 |
8.4 农业政策保障 |
8.5 小结 |
第9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
9.1 结论 |
9.2 政策建议 |
9.3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参与的课题 |
一、发表的论文 |
二、参与的课题 |
(2)农地产权制度的经济社会学分析 ——基于鲁、鄂四个村落的实地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研究的价值与意义 |
三、研究视角、方法与资料来源 |
(一) 研究视角与研究方法 |
1. “底层研究”的视角:“从下往上看” |
2. 资料收集方法:实地调查 |
3. 理论检验取向的扩展个案法 |
4. 操作方法一:深度访谈 |
5. 操作方法二:文献阅读 |
(二) 资料来源 |
1. 访谈记录 |
2. 调查数据 |
3. 民间文本 |
4. 方志档案 |
四、调查的村庄 |
(一) 山东三村:臧村、金村、朴村 |
1. 地理位置与自然资源 |
2. 历史文化与风土人情 |
(二) 湖北一村:桥村 |
(三) 调查村庄的类型分析 |
第一章 文献综述与本研究的概念、命题、分析框架 |
一、 产权制度研究的经济学定势 |
(一) 新制度经济学的产权理论 |
(二) 简短的评论 |
二、产权制度研究的法学期望 |
(一) 以农地权利为核心的法学研究 |
1. 普罗斯特曼:农地私有化 |
2. 杨一介:农地权利体系建构 |
3. 王小映:农地使用权的物权化方向 |
(二) 简短的评论 |
三、产权制度研究的社会学视角 |
(一) 理论溯源:波兰尼的“嵌入”概念与格兰诺维特的“嵌入理论” |
1. 波兰尼:“脱嵌”是一种不可能 |
2. 格兰诺维特:“社会网”与“嵌入理论” |
3. 新经济社会学的理论日程 |
(二) 国内学者对产权问题的研究:产权的社会视角 |
1. 理论建构 |
2. 产权的社会建构过程研究 |
四、本研究的学术起点与分析框架 |
(一) 学术起点与主体理论框架 |
1. 以“关系产权”为学术起点 |
2. “国家‐社会‐市场”三元理论框架 |
(二) 相关理论资源 |
1. 雷德菲尔德与吉尔兹:“小传统”和“地方性知识” |
2. 斯科特:“道义经济人”的“弱武器”与“隐藏的文本” |
3. 奥斯特罗姆:资源配置的第三条道路 |
4. “另一只看不见的手”:社会结构转型 |
(三) 本研究的概念、理论命题与分析框架 |
1. 基本概念 |
2. 核心概念:“关系地权” |
3. 理论命题 |
4. 分析框架 |
第二章 晚清以降的农地思想演变与制度变迁 |
一、农地思想演变的脉络 |
(一) 晚清-1949 年建国 |
1. 孙中山:从“平均地权”到“耕者有其田” |
2. 毛泽东:土地革命论 |
3. 蒋介石:土地很重要但不必改变当前土地占有关系 |
4. 陈翰笙:土地的集中与农民对土地占有的渴求 |
5. 薛暮桥:从生产关系角度、与民族问题结合分析土地问题 |
6. 费孝通:社会结构中绅士阶层对土地问题的影响 |
7. 卜凯:中国农业的基本问题是如何增加农民收入 |
8. 梁漱溟:中国土地的三个问题及对策 |
9. 万国鼎:考察古田制度解决现实问题 |
10. 萧铮:不必废除土地的地主所有权制 |
(二) 1949 年-1977 年 |
1. 毛泽东:“跑步”进行农地公有制改造 |
2. 刘少奇:反对过于快速废除农地私有制 |
3. 邓小平:支持“家庭承包责任制”改革 |
(三) 1978 年-今 |
1. 对现行农地制度合理性及缺陷的建设性研究 |
2. 提倡进行农地产权国有永佃制改革的观点 |
3. 明确提倡农地产权私有化的观点 |
二、中国农地法规政策与制度框架的变迁 |
(一) 1949 年以前的土地法律 |
1. 1923 年《井冈山土地法》 |
2. 1931 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土地法》 |
3. 1947 年《中国土地法大纲》 |
(二) 1950 年的《土地改革法》 |
(三) 集体化之路:制度框架 |
1. 1956 年《农业生产合作章程》 |
2. 1956 年 6 月《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章程》 |
3. 1962 年《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修正案》 |
(四)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的人民公社解体 |
(五) 改革以来农地政策文件 |
(六) 中国目前的农地法律框架 |
1. 农地的集体所有权 |
2. 耕地的个人使用权 |
3. 农民土地权利的性质和范围 |
4. 宅基地的个人使用权 |
5. 农村土地的征收征用 |
第三章 臧村农地流转市场的社会建构 |
一、臧村农地:出了啥问题 |
二、案例:什么样的问题 |
(一) 耕地纠纷与耕地流转案例 |
1. [Z01]臧林丘强占金寡妇一垄地:强力原则的传导 |
2. [Z02]潘老师给王寡妇的“额外租金”:“外来人”积蓄社会资本 |
3. [Z03]臧玉旺耕地继承事件:熟人关系和亲缘关系,谁是强关系 |
4. [Z04]臧村集市被王家庄抢走:较量的是村还是人 |
(二) 宅基地买卖案例 |
1. [Z05]宁方明购买四家宅基地:“我为村支书闯开街道” |
2. [Z06]臧德耀盖起了二层楼:“俺家没天井” |
3. [Z07]臧秀勤老人的烦恼:“天井里的电线杆和石碾” |
三、案例分析:农地流转市场的社会建构 |
(一) 臧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水平流转和垂直继承 |
1. 流转的性质:承包使用权的流转 |
2. 耕地流转中的“关系地权” |
(二) 臧村宅基地流转市场的社会建构 |
1. 流转的肇始者:村支书开的头儿 |
2. 宅基地流转市场的边界:村落共同体与成员权 |
3. 宅基地流转的社会机制 |
4. 宅基地流转的社会后果 |
第四章 金氏家族与金村合作公司的筹划 |
一、新时期乡村精英的分化:外出派与留守派 |
(一) 金村“留守派”对“外出派”的榨取:“罚款事件” |
1. [J01]金云峰处世哲学对“外出派”的影响 |
(二) 金村“外出派”对“留守派”的反击:“倒宁事件” |
2. [J02]金氏家族“倒宁扶王” |
二、“谋利型乡村精英”的宏伟计划:从土地上找路子 |
(一) 原因:为什么总拿土地说事儿 |
1. “种地亏本论” |
2. “取消农业税”封闭了谋利型乡村精英的谋利路径 |
3. “留守派”致富信息的获得渠道 |
(二) 过程:乡村精英援用社会关系网络 |
1. [J03]王旭龙对合作公司的期望和信心 |
2. 项目洽谈过程的特征分析:社会关系网的作用 |
三、案例分析: 金村合作公司项目为什么会失败 |
(一) 项目规模过于宏大使当地政府不敢相信,难以获得政府大力支持 |
(二) 项目规划对金村村民的社会保障考虑不够充分,难以赢得村民响应 |
(三) 项目进行中没有充分听取村民心声,难以获得村民真心拥护 |
(四) 市场化试验与当地社会关系网络的转型缺乏契合,难以形成合力 |
第五章 朴村征地:村民唯有“弱武器” |
一、朴村三次大型征地:承包地的“大调整” |
(一) 国家征收:104 国道与京福高速公路 |
(二) 镇长的心血来潮: “筑巢引凤”修建磁窑大市场 |
(三) 地方政府租赁:从县级工业园到省级经济开发区 |
二、朴村“谋利型乡村精英”的谋利手段 |
(一) 村民眼中的村干部 |
1. 频繁调整土地,截留征地补偿、出售宅基地 |
2. 京福高速绿化带承包给农户,实行“双向收费” |
3. 多施工程、巧立账目 |
4. 虚报种粮面积、多赚粮食直补 |
(二) 村干部的“辩解” |
[P05]梁会计的“真心话” |
三、案例:朴村失地农民的生活百态 |
[P01]贾德水,摩的司机的牢骚 |
[P02]刘长山,太阳能热水器代理 |
[P03]刘自木,“无地白领”的幸福生活 |
[P04]胡永福,“盼望征地到我家” |
四、简短分析:用“弱武器”进行“日常形式的反抗” |
(一) 发牢骚、私下谩骂、耍酒疯 |
(二) 耕地里栽树,为多得征地补偿 |
(三) 集体行动如何可能 |
第六章 桥村征地:村民运用“强武器” |
一、 桥村征地情况 |
(一) 宜万铁路项目 |
(二) 城东生态新区项目 |
二、政府政策与村干部的角色功能 |
(一) 区政府政策文件 |
1. 关于征地补偿标准 |
2. 关于征地拆迁补偿、安置补助标准 |
(二) 乡政府文件通知 |
(三) 村委会贯彻执行能力和村干部的调解功能 |
[Q01]桥村村干部的两难角色 |
三、失地农民的维权行动 |
(一) 单独上访 |
[Q02]严学兵的上访之路 |
(二) “聚众闹事” |
(三) 集体上访 |
[Q03]去区政府集体上访 |
四、案例分析:“谋利型乡村精英”谋利程度的影响因素 |
研究结论与政策含义 |
一、研究结论:“关系地权”的实践逻辑 |
(一) 小农的理性: “钟摆式理性区间” |
(二) 乡村精英的谋利化 |
1. “谋利型乡村精英”概念的两条理论线索 |
2. 谋利手段 |
3. 制度原因 |
(三) 地方政府公司化 |
(四) 隐形在场的国家:分权的功能与底限 |
1. 政府与市场:建设“强化市场型政府” |
2. 国家与社会:建立“培育社会型政府” |
二、创新之处与研究不足 |
(一) 创新之处 |
1. 鲜活的实地调查资料 |
2. 运用了新视角 |
3. 理论创新 |
(二) 研究不足 |
1. 对纷繁复杂的调查材料的理论分析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
2. 有待获得合适的抽样调查数据进行定量统计分析的验证支持 |
三、农地产权制度改革政策建议 |
(一) 削弱行政村农地权力 |
1. 农地所有权收归国有,实行国有永佃制 |
2. 农地所有权下放至村民小组或自然村 |
3. 中国现有国情下农地私有化的风险与弊端 |
(二) 完善耕地保护制度、农村宅基地制度,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 |
1. 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 |
2. 完善农村宅基地制度 |
3. 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1:鲁、鄂四村基本情况数据表 |
附录 2:个案村实地调查材料 |
4-1 《宁阳县金氏族谱》续修说明 |
4-2 续修族谱捐资人员名单 |
4-3 土地房屋等关联事项 |
4-4 洽谈文书 |
4-5 金村与韩国合作投资合同书 |
5-1 宁阳经济开发区基本情况 |
5-2 关于全县招商引资有关政策的规定 |
6-1 伍家岗区关于征地补偿标准的文件 |
6-2 关于征地拆迁补偿、安置补助标准的政府文件 |
6-3 伍家岗区政府关于房屋拆迁补偿和村民集中安置的文件 |
6-4 伍家乡政府关于房屋拆迁补偿及集中安置管理实施细则 |
6-5 湖北省宜昌市中级人民法院刑事附带民事裁定书 |
6-6 严学兵的上访书 |
后记 |
(3)水库移民安置系统设计 ——李家河水库移民工程实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的工程背景 |
1.3 移民相关概念及情况 |
1.3.1 移民概念及分类 |
1.3.2 移民追溯 |
1.3.3 我国水利工程移民 |
1.4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
1.4.1 国内水库移民安置研究现状 |
1.4.2 国外水库移民安置研究现状 |
1.5 本文的指导思想及研究对象的界定 |
1.5.1 指导思想 |
1.5.2 研究对象的界定 |
1.6 本文的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1.6.1 研究方法 |
1.6.2 技术路线 |
2 水库移民概况及相关理论和政策法规 |
2.1 国内外水库移民发展理论研究概况 |
2.1.1 国外水库移民发展概况 |
2.1.2 国内水库移民发展概况 |
2.2 国内外水库移民安置模式及典型分析 |
2.2.1 国外水库移民安置模式及典型分析 |
2.2.2 国内水库移民安置模式及典型分析 |
2.3 水库移民安置的相关概念及理论 |
2.3.1 水库移民的特点及安置模式分类 |
2.3.2 帕累托最优概述 |
2.3.3 补偿原理 |
2.3.4 基于潜在帕累托最优状态的移民安置理论 |
2.3.5 经济发展理论 |
2.3.6 移民安置容量 |
2.4 开发性移民与库区经济发展 |
2.4.1 开发性移民方针的基本内涵 |
2.4.2 开发性移民的目标和结构体系 |
2.5 移民安置政策法规 |
2.5.1 水利水电工程移民基本政策 |
2.5.2 安置方式与补偿政策 |
2.5.3 优惠政策 |
2.5.4 后期扶持政策 |
2.6 小结 |
3 水库移民数量确定方法分析 |
3.1 按总人口比例分成法 |
3.1.1 淹没耕园地法 |
3.1.2 土地质量系数法 |
3.1.3 土地依赖程度系数法 |
3.1.4 二、三产业风险系数法 |
3.1.5 产值法 |
3.1.6 标准地法 |
3.2 总人口减去法 |
3.2.1 安置标准安置法 |
3.2.2 基准年淹没区人均耕地面积法 |
3.3 淹没区包含畜牧业区的计算方法 |
3.3.1 问题的提出 |
3.3.2 土地的类别与生产安置人口计算的关系 |
3.3.3 种植业与牧业综合区生产安置人口的计算 |
3.4 土地管理法中农业生产安置人口的计算 |
3.5 小结 |
4 移民安置区优选模型设计 |
4.1 移民安置区优选的目标和意义 |
4.2 移民安置区优选的内容和步骤 |
4.3 移民安置区优选的指标体系 |
4.3.1 水库移民安置区的目标 |
4.3.2 指标体系的建立 |
4.4 移民安置区模式优选的常用方法 |
4.4.1 层次分析法 |
4.4.2 多层次模糊评价优选模型法 |
4.5 小结 |
5 安置区有土安置人员数量计算 |
5.1 指标体系 |
5.2 指标值预测 |
5.3 分析原则 |
5.4 安置标准 |
5.4.1 生产安置标准 |
5.4.2 搬迁安置标准 |
5.5 影响指标的分析 |
5.5.1 粮食产量 |
5.5.2 人均纯收入 |
5.5.3 其他影响指标 |
5.6 分析方法 |
5.7 计算方法 |
5.8 小结 |
6 李家河水库移民安置实例研究 |
6.1 库区搬迁人口确定 |
6.2 安置区优选 |
6.2.1 确定子目标判断体系的权值 |
6.2.2 子目标判断体系各目标的评价因素权值 |
6.2.3 确定子系统判断矩阵 |
6.2.4 子系统目标综合评价 |
6.2.5 移民安置区综合评价 |
6.3 各个安置区人数确定 |
6.3.1 指标值预测 |
6.3.2 安置方式 |
6.3.3 调剂耕地分散插组安置 |
6.3.4 生产安置方案 |
6.3.5 搬迁安置方案 |
7 结论和建议 |
7.1 结论 |
7.2 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四、搞好桔园定级奖赔完善桔园承包责任制(论文参考文献)
- [1]现代都市农业发展障碍研究 ——以重庆市沙坪坝区为例[D]. 苏延科. 西南大学, 2011(06)
- [2]农地产权制度的经济社会学分析 ——基于鲁、鄂四个村落的实地调查[D]. 臧得顺.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10(10)
- [3]水库移民安置系统设计 ——李家河水库移民工程实证分析[D]. 张家荣. 西安理工大学, 2010(12)
- [4]搞好桔园定级奖赔完善桔园承包责任制[J]. 宋堆连. 广西农学报, 1994(04)
- [5]立足鄂南 面向山乡 努力培养合格初中教师[J]. 咸宁师范专科学校. 荆州师专学报, 1990(01)
- [6]关于完善茶园承包责任制的探讨[J]. 石爽溪,喻恢云. 茶叶通讯, 198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