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订阅《甘肃教育》

欢迎订阅《甘肃教育》

一、欢迎订阅《甘肃教育》(论文文献综述)

费丽芳[1](2020)在《全面抗战时期兰州报刊研究》文中认为全面抗战爆发后,随着日本对华侵略的加剧,中国的民族危机加深,国内新闻界的抗日救亡呼声愈发高涨。作为西北后方重镇,兰州也在全民族抗战的大势中兴起了办报创刊、服务抗战的热潮,当地党政机关、社会救亡团体、爱国人士和部分院校等各方力量都积极创办报刊,借此在后方宣传动员。得益于全面抗战中甘肃造纸、印刷、文教事业的进步和战时迁兰新闻工作者对报刊的改进与艰苦经营,以及全面抗战前兰州报刊发展的奠基,故全面抗战期间兰州报刊在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这一大环境下不断发展前进,达到了空前的繁荣局面。这一时期,兰州的报刊以国民党官方报刊数量最多、出版时间较长,占据主导地位,民间社会力量所办的报刊亦在全面抗战初期盛极一时。在内容方面,兰州报刊对抗敌宣传与动员、西北开发建设和兰州的物价、城市建设等,做了大量报道。综观全面抗战时期兰州报刊的发展轨迹,其未能脱离抗战和西北的大环境,一方面带有明显的战时性、进步性、地域性和阶段性特征,另一方面,报刊言论也难免因受局势影响而有失公允。但总体上,兰州报刊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不容忽略,它不仅增强了战时甘肃的宣传动员力量,对抗战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而且推动了甘肃新闻事业和社会文化的进步,对甘肃及西北的建设与发展产生了一定积极影响。

李频[2](2014)在《求解连续出版的伴随效应和累积效应——以“《读者》现象”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读者》是中国期刊史上代表性期刊,"《读者》现象"是发育较为成熟全面、文化特征较为典型的出版现象。十余年来的"《读者》现象"研究因为脱离连续出版行为分析而解释乏力。出版行为有连续出版和非连续出版两种类型,出版物有连续出版物和非连续出版物两类形态,连续出版行为和连续出版物是期刊研究中的一对基本范畴。期刊研究要有基于连续出版行为的也就是说区别于非连续出版行为的研究方法。连续出版行为分析单位有种、版,卷、年、期、本(含册),号外,增刊等,连续出版行为分析要以种为核心单位展开。期刊研究方法主要有连续出版时点分析和连续出版时段分析,以求解连续出版的伴随效应和累积效应。伴随效应是指在期刊连续出版行为过程中因为出版一期或连续某几期期刊而产生的时点型传播效果。累积效应是指在期刊连续出版行为过程中因为出版若干期而复合形成的经济、文化乃至政治等多方面综合性的时段型传播效果。

宋宁[3](2015)在《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移动学习传播模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代人尤其是青年人对于信息内容的碎片化、移动化、社交化需求日益转为刚需,移动学习已然成为其数字化学习的新方向。微信APP的应用载体为手机、IPAD等移动智能终端,这使得基于微信这一平台的新型移动学习发展空间大为扩展,且将使其拥有更多创新性功能的发挥。尽管国内外对移动学习的理论研究已经相对完善,但基于微信公众平台这一微信APP功能搭建的新型移动学习传播模式研究尚属空白,这将有碍于其进一步的发展,为了促进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移动学习可持续地科学发展,并作为在线教育这一数字化学习方式在移动终端上的拓展性应用模式,本文传播模式的研究将为其发展中的具体运营作理论基础。因此,提炼并构建出科学的移动学习传播模式十分必要。本文的结构内容分为六部分,第一章绪论,介绍了本文的背景框架、文献综述以及核心概念的界定;第二章相关理论支撑,利用雷蒙德·弗农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对现阶段的移动学习发展阶段加以定位;接着借助拉斯韦尔5W模式,提炼出移动学习传播模式的分析五要素,即传播者的把关人角色及信源的可信性、传播内容的信息内在因素、传播媒介的功能及效果特性、传播对象的需求满足与传播效果的及时反馈;据此构建出移动学习传播模式的分析框架;第三章移动学习传播模式的现状分析,结合已建构的五点传播模式分析要素分析职业教育类移动学习、外语教学类移动学习、企业培训类移动学习、幼儿教育类移动学习、在校课程类移动学习的发展现状及问题;第四章移动学习传播模式的要素探究,将传播模式分析要素的作用域对移动学习不同细分领域的传播现状进行关联,为下文的传播模式的构建创造理论指导;第五是按要素构建移动学习传播模式,对传播模式分析要素的关联研究所创造的指导理论,按要素构建出科学合理的移动学习传播模式;第六章结论与展望,总结出移动学习的传播模式,以及本文的主要创新之处。

杨思信[4](2020)在《抗战时期甘肃中小学教师假期讲习会探析》文中认为举办中小学教员讲习会,是抗战时期国民政府教育部及后方各省教育厅所采取的主要措施之一,其目的在于培训师资,增进教学效率。从1938年至1945年,甘肃省教育厅克服各种困难,举办和参加了3次中学教员暑期讲习会。又联合甘肃科学教育馆等机构合办或主办了38次小学教员假期讲习班。这些措施的实行,使封闭落后的甘肃教育迎来了发展的契机,受到了各地中小学教员的欢迎,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全省中小学教育的发展。

马云[5](2006)在《共和国农村扫盲教育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扫盲教育是社会进步的需要,也是生命个体赖以发展的需要。正如一个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局势直接影响着本国各领域的发展一样,成人教育问题也直接影响着国家的前进步伐,因此关注成人基础教育——即扫盲教育、尤其是文盲率较高的农村的扫盲教育问题至关重要。 在坚持历史唯物论和引入社会学理论的基础上,本论文以扫盲组织、扫盲教材、扫盲内容、扫盲形式、扫盲师资等问题为主线,从乡村社会控制视角探讨共和国50多年来农村扫盲教育的发生、发展过程;同时,论文还将采用文献资料、档案资料和口述资料相结合的方式,努力展现基层扫盲工作开展的具体场景,借鉴成人学习动机理论以探析特定时期农民不同的学习心理。在此基础上,进行不同时期农村扫盲教育的横向比较、同一时期不同地区扫盲教育的纵向比较,力求深层次解读我国农村扫盲教育的发生生态,刻画其复杂多样、嬗变斑斓又极具张力的社会历史画卷,系统分析和总结扫盲教育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内在关联,以期为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农村扫盲教育的健康发展提供理论参考。正文部分共六章。 第一章即导论,分别论述了本论文的研究方法、研究意义、研究角度、已有研究成果、论文的基本概念及论文的框架结构等问题。 第二章着重论述共和国农村扫盲教育发展的历史轨迹。共和国成立后,为满足新的经济、政治建设和广大干部、群众的需要,中国共产党及其中央政府借鉴革命根据地扫盲教育的经验、师承苏联扫盲教育的体制,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扫盲教育,并于50多年来不断建构和健全农村扫盲教育的运行系统。遵循共和国社会发展的历史轨迹,而主要按照扫盲教育自身的发展逻辑,本论文将共和国农村扫盲教育分为健康起步(1949年—1957年)、“亚健康”发展(1958年—1965年)、“折戟沉沙”(1966年—1976年)、“梅开二度”(文革后—1992年)及“双向导”理念指引(1993年以后)的前进历程。 第三章嵌入社会学视角、尤其是运用社会控制理论,探讨共和国农村社会控制的变迁对农村基层扫盲组织的影响。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及其中央政府建构了高度集权的控制体系,将国家权力触角深入乡村社会,打通了几千年来国家与乡村之间呈现的“内核——边缘”、“中心——边陲”的结构,基层扫盲组织

李璐[6](2020)在《家园共育中家长参与幼儿园教育的问题研究》文中指出在家园共育备受重视的今天,家庭与幼儿园教育之间的配合越发重要。人们也逐渐意识到家长在孩子学前教育中的重要性,并不再认为学前教育只是幼儿园的事情,家长也开始注意自己的教育作用和地位。在家园共育中家长如何参与到幼儿园教育中,并与幼儿园教育形成合力促进幼儿的发展,成为学前教育关注的重点。本研究通过对四川省遂宁市地区的家长随机发放问卷,了解当前家园共育中家长参与幼儿园教育的情况,并从中发现问题,找出原因,提出对策。本次调查问卷分为两部分,通过对问卷第一部分的分析,可知家长参与幼儿园教育的主要形式为家长会和亲子活动,幼儿园每学期开展的家长参与幼儿园教育活动次数和家长参与次数都集中在1-2次之间。通过对问卷第二部分的分析,结果显示:本次调查研究中家长参与幼儿园教育的总体水平较高,但在具体的内容维度上参与一般。本次调查还从年龄段、职业、学历、家庭结构、家庭月收入、幼儿园所在区域、幼儿园性质等对家长参与幼儿园家园共育进行了单因素差异性分析,结果发现,家长学历、职业、家庭结构上会影响家长参与幼儿园教育的总体水平,家长年龄只会在内容维度上影响家长参与幼儿园教育,家庭月收入、幼儿园区域只会在认识维度上影响家长参与幼儿园教育,而幼儿园性质并不对家长参与幼儿园教育产生影响。通过分析和总结,发现当前家园共育中家长参与幼儿园教育存在的问题有:一是家长参与幼儿园教育的主体身份认识不足、与幼儿园地位不平等;二是家长参与幼儿园教育活动内容层次低、缺乏计划性;三是家长参与幼儿园教育活动形式化、效果追求偏表面。并从社会和家长、幼儿园三方面分析影响家长参与幼儿园教育的原因,并提出了对策:第一,国家应发挥其引导作用,促使家长参与幼儿园教育;第二,家长应正确认识自身教育角色,深度参与到幼儿园教育中;第三,幼儿园应形成相关制度,帮助引导家长参与幼儿园教育;第四,幼儿园应与家长建立平等合作共育关系,构建有效沟通形式。

王晶[7](2009)在《《读者》杂志营销策略创新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甘肃人民出版社主办的《读者》杂志,创刊于改革开放之初。从1981年3月迄今,历经28年的发展,《读者》的月发行量由最初的3万册,达到如今月平均发行量800万册,居中国期刊排名第一,亚洲期刊排名第一,世界综合性期刊排名第四。创刊至今,《读者》杂志始终不渝地坚持“博采中外、荟萃精华、启迪思想、开阔眼界”的办刊宗旨,以弘扬人类优秀文化为己任,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在坚持“真、善、美”办刊理念的同时,也在不断探索、创新经营之道,走出了一条有自身特色的发展之路。作为大众文摘类期刊的《读者》杂志虽然依旧保持了较高的发行量,但是随着期刊市场的不断细分,小众化趋势的更加明显以及新媒体的激进涌现,它所面对的挑战也是严峻的。除了编辑内容的不断调整和适应,在商业运作上《读者》杂志亦需要跟随市场变化采取相应的营销策略才可以巩固、吸引更多的受众和广告主。本文首先对《读者》杂志现有的媒介营销策略从产品、定价、渠道、促销和广告五方面进行了分析,结合此次实际调查的问卷,运用SPSS13.0软件进行定量分析,并借助市场营销学中的“4P”和“4C”理论,以及国内外大众期刊的媒介营销策略,试探讨在新的媒体环境下,《读者》杂志的营销策略创新。

欣子,奥夫钦尼科娃[8](1990)在《解决农村中学的当务之急》文中研究指明这里有几个引人注目的数字:4千所农村中学没有电灯;7.2万所农村中学没有自来水管;而十分之九的农村中学没有下水道系统。在上述条件的学校里就读的学生达1600万,任教的教师则达150万!这样的情况,怎能指望农村中学完成支撑农村、免遭消亡的堤坝的重要作用呢?当达吉斯坦的一位女教师不久前走上教师代表大会"农村中学"组的讲台时,只字未讲便痛苦起来——深而思之,这一事实并不足怪。是的,农村中学当前面临的种种难题是严重的。不要说农村中学的师生为之苦恼,即使旁观者也会

陈淑清[9](2019)在《中职家校合育过程中多元主体的功能研究》文中指出新时代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对中职德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加强中职德育家校合作在立德树人的观念下备受关注。中职德育工作的实施主体多元化,本文重点选取中职家校合作育人过程中的班主任、家长、中职学生三个主体作为研究对象,探究中职家校合作育人的过程中这三个主体角色的功能。本文以爱普斯坦的“交叠影响域理论”为指导,通过对国内外家校合作中主体功能实现的比较研究,以佛山市某中职学校(以下简称SSLG学校)为例进行个案调查分析,并结合多年的班主任工作实践体验以及调查访谈发现:中职家校合作育人的效果不理想,主要原因之一是合作主体的角色功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具体表现为中职班主任这一主体的专业能力和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积极性有待激发,育人观念和育人方法有待更新,在家校合作育人过程中的功能主要体现在执行层面,而其组织策划、指导咨询等功能未得到充分发挥;中职学生家长这一主体则由于时间冲突、主体性地位未得到充分体现、自身文化水平偏低以及家庭背景复杂等因素,在家校合作育人过程中出现角色缺位现象;中职学生这一主体在家校合作中的承载和激励功能不被重视或被忽视,中职学生这一主体游离于家校合作模式之外,并未能体现其在家校合作中的中心主体地位。为实现主体角色功能,提升中职家校合作育人的效益,本文提出构建“班主任、家长、学生”的多元主体协同发力的家校合作育人的生态体系,具体包括以下措施:更新教育观念,创新育人方法;建立规章制度,完善章程指引;加大经费投入,注重资源整合;搭建沟通平台,建立激励机制;展示德育成果,反馈功能实效。

蒙继元[10](2020)在《教师教学交往素养研究》文中提出教师教学交往素养是从交往视角对教师在教学中所应具备的品格与能力的审视与探讨。从目前教学交往的状态来看,交往形式确实发生着改变,从过去的教师一言堂为主转变为师生对话模式,但是回应与配合式的交往没有从价值论层面构建主动与建设性的教学交往模式。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使得教师的一部分工作已经可以被某种技术手段取代,但它的软肋就是难以具备人的情感交流与人文关怀,无法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实现人与人的深层交往,这使得我们更清晰地认识到教学交往以及教师在教学交往中所必备素养的重要性。这几年各项教师队伍建设文件的出台从多角度强调教师品格与能力的重要性,具体在教学交往实践中,这些指导性文件也可作为对教师教学交往素养的呼唤、诉求及行动标杆。教师教学交往素养作为一个词组,它是三个概念的组合体:教师、教学交往与素养。从语法角度来看,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修饰限定、环环嵌套的;从构成模式来看,可以理解为谁在哪里干什么的时候需要具备什么。因此教师教学交往素养指教师按照教学规律的客观要求,在课堂教学中以知识为载体,通过与学生沟通、引导帮扶以及人际知觉的活动自觉形成并不断优化的品格与能力。基于教师职业特性与教学交往活动特点发现,教师教学交往素养具有稳定性与发展性、一致性与差异性、为己性与为他性相统一的特点。提升教师教学交往素养,对教师自身的价值不言而喻,表现为在教学交往中形成反思态度、提高人际智能、对自身职业道德的理解以及对自己教学行为的把控;对学生而言,他们的素养水平、主动认知能力、健全人格发展以及交往能力都能在教学交往中得以很好的发展;对教学来说,基于“人的成长”这一目标能够取得很好的效果、效率与效益。通过分析目前所推崇的教学交往形态特征,并根据相关理论、提取现行政策中的关键词、参考已有研究的成果以及征询专家建议,教师教学交往素养的构成要素可以概括为以下四方面:教学知识素养、师生沟通素养、引导帮扶素养与人际知觉素养。其中教学知识素养包括专业知识、教育技术与知识迁移三个二级维度;师生沟通素养包括关注、倾听与言语交际三个二级维度;引导帮扶素养包括帮助学生学会学习与认识自我两个二级维度;人际知觉素养包括认识学生、自我知觉与人际吸引三个二级维度。分析四个构成要素的协同作用时发现,教学知识素养、师生沟通素养、引导帮扶素养与人际知觉素养分别是教师教学交往素养的前提、表现、关键与条件。同时发现四个要素之间还存在六个相互增强或制约的环路,这说明教师教学交往素养虽然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维度进行分析,但各维度之间相互关联,协同作用。本研究采用个案研究对内蒙古包头市三位中小学教师的教学交往素养发展历程进行分析,通过了解他们的生活事件、教学事件与重要他人,将教师教学交往素养放在其生活及教学关系中进行考察,深入挖掘背后的真相,以生动事件展示教师教学交往素养的发展轨迹,并深入分析了三位教师的教学交往素养发展历程所带来的启示。最终从三位教师的个案研究中得出教师教学交往素养的发展机制:教师教学交往素养是在教师原有教学交往经验、个人教学交往实践以及相关教学交往理论三者互动中建构并发展的;教师教学交往素养的形成是自我选择、自我引导与自我学习的过程;教师教学交往素养的形成与发展需要得到发展共同体的外部支持。教师教学交往素养是在多种因素影响下动态发展的,依据其发展特征将教师教学交往素养发展划分为基础阶段、提升阶段与高级阶段。通过对每一阶段的特征与发展动力分析发现,处于基础阶段的教师表现出知识结构缺乏实践性知识、在教学交往中以知识传递为主、面临师生沟通困境以及对“可能的自我”认知不稳定等特征;发展到提升阶段的教师表现出知识结构逐渐丰富、注重知识发展价值、与学生有效沟通以及能够拓展教学交往深度与广度等特征;发展到高级阶段的教师表现出广博专深的知识结构及知识整合能力、知识迁移能力高、能够引导高阶思维的深度教学、形成以学习驱动为主的教学交往模式并发挥教师品格的价值引领作用。推动教师教学交往素养发展在不同阶段的动力因素也呈现出一定规律,在教学交往素养发展基础阶段,教师培训这一外在动力发挥了主要作用,当然教师的教学热情、学习动力、毅力与能力都是推动他们跃上新阶段的内驱力,同样发生着重要作用;到达教学交往素养发展的提升阶段,出现明显的由外在动力向内在动力转化的迹象,比如教师的职业认同开始发挥作用,学习与借鉴能力明显提高,实践智慧也有了突出表现;在教学交往素养发展到高级阶段的时候,发展动力几乎全部转化为内在动力,个人成就感与责任感促使教师持续发展,价值追求成为他们继续努力的精神动力,由信仰力、学习力与转换力构成的自我发展力是他们继续发展的内核动力。教师教学交往素养的发展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终身教育理念、关注师生交往教育价值、学习型社会与协同发展共同体对教师教学交往素养的四要素发展提供了理念支持与实践平台,然而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的固有局限、技术与教学融合中的简单思维等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教师教学交往素养从基础阶段到高级阶段的发展。最后,本研究提出了教师教学交往素养的提升策略:发挥相关教育部门主导作用,建立教育性的师生交往制度,做到从教师专业发展保障制度方面推动教师教学交往素养的发展;提供学术环境并营造社群氛围,定期开展教师品格实践活动,做到从发展空间的外部驱动式提升教师教学交往素养;改变教师对教学交往的认识,构建尊重-理解-对话的师生交往方式,建构个体教学交往哲学,做到教师教学交往观从观念到行为的切实改变。

二、欢迎订阅《甘肃教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欢迎订阅《甘肃教育》(论文提纲范文)

(1)全面抗战时期兰州报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学术史回顾
    三、相关概念界定
    四、研究方法与思路
    五、重、难点与创新之处
第一章 兰州报刊发展的历史背景
    第一节 全面抗战前后的国内形势
    第二节 全面抗战前西北的抗战宣传活动
    第三节 全面抗战前兰州报刊的发展历程
第二章 兰州报刊的发展概况
    第一节 兰州报刊发展的有利条件
    第二节 兰州的办报创刊热潮
    第三节 兰州报刊的发行与阅读
第三章 兰州报刊的主要内容与思想
    第一节 抗战宣传与动员
    第二节 开发和建设西北
    第三节 其他新闻报道
第四章 兰州报刊的特征与影响
    第一节 兰州报刊的发展特征
    第二节 兰州报刊的积极影响
    第三节 兰州报刊存在的不足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清末至全面抗战前夕兰州地区出版报刊一览表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致谢

(2)求解连续出版的伴随效应和累积效应——以“《读者》现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研究对象清理
二、问题解析
三、曹克己:主办单位负责人行为及示范意义
四、办刊宗旨拟定与坚守
五、主编时段分析
六、伴随效应
七、累积效应
八、结语与讨论

(3)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移动学习传播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选题意义
    1.3 相关文献综述
    1.4 核心概念界定
    1.5 研究内容及方法
第二章 相关理论支撑
    2.1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2.2 拉斯韦尔 5W模式
    2.3 建立移动学习传播模式分析框架
第三章 移动学习传播模式的现状分析
    3.1 职业教育移动学习传播模式
    3.2 外语教学移动学习传播模式
    3.3 企业培训移动学习传播模式
    3.4 幼儿教育移动学习传播模式
    3.5 在校课程移动学习传播模式
第四章 移动学习传播模式的要素探究
    4.1 传播者基本要素分析
    4.2 传播内容要素的分析
    4.3 传播媒介要素的分析
    4.4 传播对象要素的分析
    4.5 传播效果要素的分析
第五章 移动学习传播模式的构建
    5.1 发挥运营者能动性
    5.2 创新内容展现形式
    5.3 充分挖掘媒介功能
    5.4 探究学习对象兴趣
    5.5 及时反馈传播效果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4)抗战时期甘肃中小学教师假期讲习会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战时甘肃中小学教员讲习会举办的背景
二、中等学校教师暑讲会的举办及停办
    (一)1939年甘肃省暑讲会的举办
    (二)1940年甘肃省暑讲会的举办
    (三)1941年甘肃省参加六省联合暑讲会
    (四)1939、1941年甘肃省参加家事和体育暑讲会
    (五)其它各年甘肃省未能举办或参加的原因
三、小学教师寒暑假讲习会的举办
    (一)省科教馆与县府、省教厅合办的讲习会
    (二)由甘教厅和各县主办的讲习会
    (三)小学教员讲习会的特点及效果
四、结语

(5)共和国农村扫盲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方法
    第二节 研究意义
    第三节 已有相关研究成果分析
        一 研究现状的回顾
        二 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第四节 几个重要概念
        一 农村
        二 扫盲教育
        三 社会控制
    第五节 论文的基本结构
第二章 共和国农村扫盲教育的历史轨迹
    第一节 继往开来与农村扫盲教育的健康起步:1949年-1957年
        一 建国初期农村扫盲教育的缘起
        二 农村扫盲教育的健康起步
    第二节 “政治挂帅”与扫盲教育的“亚健康”发展: 1958年-1965年
        一 “大跃进”与扫盲运动“大跃进”(1958年-1960年)
        二 挫顿后的调整与扫盲教育的缓慢恢复(1961年-1966年)
    第三节 意识形态极端化与扫盲教育的“折戟沉沙”:1966年-1976年
        一 人为之灾与扫盲教育的尽乎停滞
        二 努力抗争与夹缝中的扫盲坚守
    第四节 经济重心与扫盲教育的“梅开二度”:文革后-1992年
        一 扫盲教育正规化 制度化道路的重返及发展
        二 经济建设下的“经济”扫盲观
    第五节 非均衡理念与扫盲教育发展的“表”“里”:1993年-2005年
        一 “两基”初始齐驱与扫盲制度的继续调整(1993年-1996年)
        二 划片推进与扫盲依次攻坚(1997年-2000年)
        三 “双向导”旨趣与扫盲教育的“东”“西”理路(2001年-2005年)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第三章 重建与变迁:农村社会控制与扫盲组织关系探微
    第一节 农村社会强势控制与扫盲教育组织的趋同化:1949年-1957年
        一 强势“硬”“软”控制与国家权力的逐渐下渗
        二 农村扫盲组织的“枝繁叶茂”
    第二节 农村社会控制偏差与扫盲教育组织的“沉”“浮”:1958年-1965年
        一 社会控制过度与教育权力的困顿
        二 扫盲组织的“沉”“浮”:结构及功能泛政治化的凸显
    第三节 农村社会相对失范与扫盲教育组织的解构:1966年-1976年
        一 农村社会控制的相对失序与教育危机
        二 “东风无力百花残”:扫盲组织形态及功能的解构
    第四节 文革后农村社会控制重建与扫盲教育组织的多维呈现
        一 社会控制体系的重构与乡村秩序的重建
        二 现代农村扫盲组织的“差序格局”
第四章 农村扫盲教育的范式转型(上):扫盲教育理念与教育内容
    第一节 教育理念转型:扫盲教育思想重心的从低到高
    第二节 扫盲教育内容及教材分析
        一 扫盲教育内容的解析
        二 扫盲教材解读
第五章 农村扫盲教育的范式转型(下):形式 师资及农民学习心理
    第一节 多样的扫盲学习形式
        一 集中学习
        二 分散学习
    第二节 扫盲师资及教师教学心理
        一 扫盲师资的选择与培养
        二 扫盲教师心理剖析
    第三节 学习心理与动机:农民学习心理解读
        一 主动性参与扫盲
        二 被动性参与扫盲
第六章 新世纪农村扫盲教育理念和发展路向的若干思考
    第一节 新世纪农村扫盲教育理念的指向
        一 50多年来农村扫盲教育的成效及局限
        二 建国以来农村扫盲教育的经验及其对当代扫盲教育实践的启示
        三 新世纪扫盲教育的新理念
    第二节 扫盲教育路径的比较与整合
        一 现代化进程中农村扫盲教育发展的不同理路
        二 扫盲教育发展路径的整合
参考文献
后记

(6)家园共育中家长参与幼儿园教育的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一)家园共育中家长参与幼儿园教育已成发展趋势
        (二)家园共育能结合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的优势
        (三)家长参与幼儿园教育是家园共育质量的保障
        (四)家长参与幼儿园教育促进幼儿的发展
    二、文献综述
        (一)国内外家园共育的相关研究
        (二)国内外家长参与幼儿园教育的相关研究
        (三)对相关研究的评价
    三、核心概念的界定
        (一)家长参与
        (二)家园共育
    四、研究的理论基础:生态系统理论
    五、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六、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二章 家园共育中家长参与幼儿园教育的调查现状
    一、基本情况
        (一)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二)家园共育中家长参与幼儿园教育的形式和次数
    二、家园共育中家长参与幼儿园教育的现状调查分析
        (一)家园共育中家长参与幼儿园教育的总体情况统计分析
        (二)家园共育中家长参与幼儿园教育在不同维度的情况统计分析
        (三)人口统计学变量下的家长在家园共育中参与幼儿园教育的差异分析
        (四)不同幼儿园背景下的家长在家园共育中参与幼儿园教育的差异分析
第三章 家园共育中家长参与幼儿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家长参与幼儿园教育的主体身份认识不足、与幼儿园地位不平等
        (一)家长参与幼儿园教育的主体身份认识不足
        (二)父亲参与幼儿园教育的积极主动性欠缺
        (三)家长在参与幼儿园教育中与幼儿园地位不平等
    二、家长参与幼儿园教育活动内容层次低、缺乏计划性
        (一)家长参与幼儿园教育的内容层次较低
        (二)家长参与幼儿园教育活动缺乏计划性、系统性
    三、家长参与幼儿园教育活动形式化、效果追求偏表面
        (一)家长参与幼儿园教育活动形式化
        (二)家长参与幼儿园教育的效果追求偏表面
第四章 影响家园共育中家长参与幼儿园教育的原因
    一、社会政策削弱家长参与幼儿园教育的权利和意识
        (一)国家缺乏家长参与政策法规的支持和保障
        (二)传统观念与文化约束家长参与幼儿园教育
    二、家长自身因素影响参与幼儿园教育的积极主动性
        (一)部分家长对家园共育的认识模糊
        (二)家长参与的时间和能力上的局限
        (三)家长个人背景及家庭结构的差异
    三、幼儿园管理影响家长参与幼儿园教育的质量效果
        (一)幼儿园对家长参与制度建立的缺失
        (二)幼儿园对家长参与的指导存在欠缺
        (三)幼儿园与家长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
第五章 促进家园共育中家长参与幼儿园教育的对策
    一、国家应发挥其引导作用,促使家长参与幼儿园教育
        (一)国家应加快制定相关政策法规,督促保障家长参与
        (二)国家及政府应加大宣传和引导,形成家长参与良好风气
        (三)学者们应加大研究力度,推动家长参与幼儿园教育的发展
    二、家长应正确认识自身教育角色,深度参与到幼儿园教育中
        (一)家长应正确认识自己的教育角色,提高自身积极主动性
        (二)家长要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充分运用自身优势
        (三)家长要多形式参与到幼儿园的教学和管理中,促进深度参与
    三、幼儿园应形成相关制度,帮助引导家长参与幼儿园教育
        (一)幼儿园应制定家长参与制度,使家长参与系统有计划
        (二)幼儿园应创建家长资源库,合理利用家长资源
        (三)幼儿园应提高自身教育素养,科学有效指导家长参与
        (四)幼儿园应构建家长参与新形式,为家长提供更多机会
    四、幼儿园应与家长建立平等合作共育关系,构建有效沟通形式
        (一)幼儿园与家长建立平等合作共育关系,互相尊重信任
        (二)幼儿园与家长之间应加强交流,面对面拓宽沟通渠道
        (三)推选“家长代言人”,架起新的沟通桥梁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学期间的科研情况

(7)《读者》杂志营销策略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动因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目的与意义
    四、理论依托
    五、研究方法
    六、研究限制
    七、创新之处
第二章 《读者》杂志现有营销策略分析
    一、《读者》杂志的发展历程
    二、《读者》杂志现有营销策略分析
第三章 《读者》杂志的营销环境分析
    一、外部环境分析
    二、内部环境分析
    三、《读者》杂志的SWOT分析
    四、《读者》杂志定位分析
第四章 《读者》杂志营销策略创新探析
    一、以顾客需求为导向的产品创新与开发
    二、以成本为导向的多元化定价策略
    三、以便利为导向的渠道网络构建
    四、以沟通为导向的整合营销传播
    五、开展多元化的广告营销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录

(9)中职家校合育过程中多元主体的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国内外家校合育发展研究
        二、家校合育多元主体功能研究
        三、国外家校合育多元主体功能实现的经验借鉴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思路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思路
第二章 家校合育多元主体的理论分析
    第一节 概念界定
        一、中职德育
        二、家校合作
        三、多元主体
        四、角色
    第二节 家校合育多元主体功能研究的理论基础
第三章 中职家校合育多元主体功能实现的个案调查研究
    第一节 SSLG学校家校合育多元主体功能研究的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调查对象
        二、调查方法
        三、调查数据
        四、调查内容
        五、调查结果与分析(统计日期:2018年12月30 日)
    第二节 SSLG学校家校合育多元主体功能研究经典案例——“家长学校”研究分析
        一、SSLG学校“家长学校”主体角色功能实现情况
        二、SSLG学校“家长学校”多元主体功能实现经验分析
第四章 关于提升中职家校合育多元主体功能的策略
    第一节 更新教育观念,创新育人方法
        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把班主任培养成教育专家
        二、加大家长教育力度,把家长培养成教育同事
    第二节 建立规章制度,规范章程指引
        一、明确具体标准和要求
        二、规范化工作指引
    第三节 加大经费投入,注重资源整合
        一、拓宽经费来源渠道
        二、师资培训和课程开发
        三、课程与场地资源整合
    第四节 搭建沟通平台,建立激励机制
        一、搭建“传统+创新”沟通平台,建立完善的沟通渠道
        二、建立畅通的反馈机制
        三、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第五节 展示德育成果,反馈功能实效
        一、成立学生自主管理机构
        二、建设校园文化和班级文化
        三、创新特色主题活动
        四、举办德育成果展演节目
        五、创设家长和中职学生欢迎的亲子活动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中职家校合育问卷调查表(班主任版)
附录二 中职家校合育问卷调查表(家长版)
附录三 中职家校合育问卷调查表(学生版)
附录四 SSLG 学校“家长学校”检查内容要点、材料目录
附录五 SSLG学校创建规范化“家长学校”照片
附件六 佛山市SSLG学校“家长学校”案例教学教案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表

(10)教师教学交往素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1.教学交往中重形式轻价值现象普遍存在
        2.信息时代对教师在教学交往中所必备素养的要求与期望
        3.课程改革与教师队伍建设对教师教学交往素养提出的呼唤
    (二)研究意义
        1.完善教师教学交往素养理论
        2.强化教师教学交往理念
        3.把握教学交往的合理化走向
    (三)文献综述
        1.教师专业标准与专业发展的相关研究
        2.教学交往的相关研究
        3.教师素养的相关研究
        4.研究述评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一、教师教学交往素养理论分析
    (一)教师教学交往素养的内涵
        1.教学交往
        2.教师素养
        3.教师教学交往素养
    (二)教师教学交往素养的特征
        1.稳定性与发展性的统一
        2.一致性与差异性的统一
        3.为己性与为他性的统一
        4.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
    (三)教师教学交往素养的价值
        1.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2.润泽学生的健康发展
        3.实现教学交往目标的优化
二、教师教学交往素养的构成
    (一)教师教学交往素养构成要素的形成依据
        1.从教学交往形态中推演主要特征
        2.从现有理论中探寻相关内容
        3.从现行政策文件中提取关键词
        4.借鉴已有相关研究成果
    (二)构成要素选择标准
        1.依据教学交往内涵确定教师的必备素养
        2.根据专家意见征询完善构成要素
    (三)构成要素分析
        1.教学知识素养
        2.师生沟通素养
        3.引导帮扶素养
        4.人际知觉素养
    (四)构成要素的协同作用
三、教师教学交往素养的现状考察——基于三位教师的个案研究
    (一)三位教师的教学交往素养发展历程
        1.张老师:脚踏实地,努力践行教师使命
        2.王老师:寻找窍门,学习理论提高技能
        3.李老师:立足自身优势,在曲折中负重前行
    (二)推动三位教师教学交往素养发展的因素分析
        1.张老师:内外因素共同作用推动教师教学交往素养发展
        2.王老师:实践凝练经验,理论与经验相结合提升教师教学交往素养
        3.李老师:克服挫折,借助优势发展教师教学交往素养
    (三)小结与分析
        1.教师教学交往素养的发展是四个构成要素相互促进的结果
        2.教师教学交往素养发展机制是不同条件相互作用、逐步成熟的过程
四、教师教学交往素养的发展阶段
    (一)教师专业发展阶段
    (二)教师教学交往素养的发展阶段特征与动力
        1.注重知识传递的基础阶段
        2.关注学生发展的提升阶段
        3.实现价值引领的高级阶段
    (三)阶段特征对教师教学交往素养发展的启示
        1.尊重教师专业发展规律,顺应教师教学交往素养的形成过程
        2.针对不同阶段的表现特点,构建系统化的教师教学交往素养培养模式
        3.关注教师教学交往素养提升的“最近发展区”,帮助教师在不同阶段巧妙过渡与衔接
五、教师教学交往素养发展的影响因素与对策建议
    (一)教师教学交往素养发展的影响因素
        1.教师教学交往素养各构成要素的影响因素
        2.教师教学交往素养发展过程中的不利因素
    (二)促进教师教学交往素养发展的建议
        1.发挥教师专业发展保障制度的推动作用
        2.创设适宜教师教学交往素养发展的学术环境
        3.立足学生发展,引领教师教学交往观念的转变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教师访谈提纲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四、欢迎订阅《甘肃教育》(论文参考文献)

  • [1]全面抗战时期兰州报刊研究[D]. 费丽芳. 西北师范大学, 2020(01)
  • [2]求解连续出版的伴随效应和累积效应——以“《读者》现象”为例[J]. 李频.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03)
  • [3]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移动学习传播模式研究[D]. 宋宁. 北京印刷学院, 2015(06)
  • [4]抗战时期甘肃中小学教师假期讲习会探析[J]. 杨思信. 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02)
  • [5]共和国农村扫盲教育研究[D]. 马云. 华东师范大学, 2006(12)
  • [6]家园共育中家长参与幼儿园教育的问题研究[D]. 李璐. 西华师范大学, 2020(01)
  • [7]《读者》杂志营销策略创新研究[D]. 王晶. 兰州大学, 2009(12)
  • [8]解决农村中学的当务之急[J]. 欣子,奥夫钦尼科娃. 甘肃教育, 1990(10)
  • [9]中职家校合育过程中多元主体的功能研究[D]. 陈淑清.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 2019(02)
  • [10]教师教学交往素养研究[D]. 蒙继元. 天津师范大学, 2020(08)

标签:;  ;  ;  ;  ;  

欢迎订阅《甘肃教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