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际移动卫星组织(Inmarsat)与全球卫星移动通信(论文文献综述)
易克初,李怡,孙晨华,南春国[1](2015)在《卫星通信的近期发展与前景展望》文中研究指明从分析卫星通信的特点入手,综述了卫星通信的卫星平台、可用频率资源和主要相关技术的发展状况,概述了典型的卫星通信系统的性能特点,介绍了卫星通信的应用及产业化发展情况,并展望了发展前景。
肖龙龙,梁晓娟,李信[2](2017)在《卫星移动通信系统发展及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卫星移动通信系统兼具卫星通信和移动通信的特点,使其优于其他通信手段,保证了实时、灵活、高效的通信质量,被广泛应用于各种通信领域。分析卫星移动通信的特点,根据移动通信卫星的轨道类型,分别介绍静止轨道卫星移动通信系统、中轨道卫星移动通信系统、低轨道卫星移动通信系统的发展现状,并详细阐述卫星移动通信在民用领域和军事领域的应用情况,最后总结归纳卫星移动通信的未来发展趋势。
王健,范静,孙治国[3](2019)在《高轨移动通信卫星发展现状与趋势分析》文中指出一、前言卫星移动通信系统能够为各类移动用户提供广覆盖、高质量的话音、短消息、传真和数据服务,具有重要的民用和军用价值。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上陆续建成了以"瑟拉亚"(Thuraya)、"国际移动卫星"(Inmarsat)、"地网星"(TerreStar)为代表的高轨卫星移动通信系统和以"铱"星(Iridium)、"全球星"(Globalstar)、"轨道通信"(Orbcomm)卫星为代表的低轨卫星移动通信
徐烽,陈鹏[4](2011)在《国外卫星移动通信新进展与发展趋势》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地面移动通信迅猛发展的新形势下,提供相似业务的卫星移动通信的发展动态和趋势值得关注。首先介绍了国外卫星移动通信市场发展动态,然后分别介绍了静止轨道、中轨道和低轨道三类卫星移动通信系统的最新进展,其中静止轨道卫星移动通信发展最好,中低轨道卫星移动通信系统发展相对不景气;最后探讨了卫星移动通信的发展趋势,指出通过星地集成以及相关技术的不断融合,最终将实现个人通信的终极目标,同时,卫星移动宽带、终端综合化、星上处理等都是卫星移动业务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
吴巍[5](2020)在《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发展综述》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信息通信和航天技术的飞速发展,空间网络相关技术日趋成熟,全球信息化发展领域已全面拓展到人类生产、生活和科研的所有空间,包括陆地、海洋、天空和太空。对于我国而言,加快建设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通过天地网络配合实现全球无缝覆盖的目标,是信息网络发展的重点。给出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的组成、网络形态与主要特点,研究归纳国内外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的发展现状与趋势,并分析给出建设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需要突破的关键技术,希望为我国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的研制和建设提供借鉴与参考。
刘伟[6](2020)在《便携式海事卫星宽带通信终端的设计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地面移动通信网络受限于地理环境、建设难度,以及建设成本等原因,全球也尚未实现地面移动通信的全面覆盖,相比而言卫星移动通信可以实现广域乃至全球覆盖,能够为无地面网络覆盖的区域用户提供服务。近年来,随着卫星移动通信的发展,移动卫星通信的领跑者国际海事卫星组织(简称Inmarsat)成功发射了第四代海事卫星,并已完成了卫星系统网络的部署,通过该系统可以为全球用户提供低延时、高带宽、全球无缝覆盖、灵活便捷的互联网接入服务。本文便是设计和实现一款基于第四代海事卫星宽带通信系统的便携式户外陆用宽带终端,用户使用该卫星终端通过卫星移动网络即可快捷的连接到互联网,并且可以随时随地从网络获取到所需服务资源。本文采用了从系统到终端再到模块的层次化设计思路,重点研究工作是设计和实现一款基于第四代海事卫星宽带通信系统的陆用便携式终端。首先是介绍了第四代海事卫星宽带通信系统的三大组成部分,即:空间段、地面段和用户段,并从中分析出系统的主要技术指标和关键技术,介绍了卫星系统的话音通信、数据传输等主要业务类型。然后介绍了卫星系统重要组成部分终端具备的功能和性能、终端模块组成、终端搜星入网和业务建立的工作原理、终端在户外通信等领域的典型应用。本文终端的实现包括模块硬件和软件的设计和实现,具体包括:应用管理模块、基带处理模块、射频前端模块和天线单元的硬件设计以及各模块对应软件的设计和关键流程分析,关键流程包括:入网注册流程、NAT网络共享模式流程、PPPoE网络专用模式流程。最后介绍便携式卫星终端常用的测试方法和步骤,并对卫星终端的对星、入网建链、数据传输、电话话音等主要功能进行了详细测试,通过测试结果验证终端设计的正确性和指标符合性。该终端是国内首家基于Inmarsat基带处理模块开发的海事卫星宽带通信终端,其功性能方面可以完全替代国外厂家生产的同类型卫星终端产品,该终端的成功研制将以低成本、便携式、高效性等优势打破国外厂家在便携式海事卫星宽带终端市场上的垄断地位,在抢占卫星通信领域市场、积累卫星通信技术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
夏明华,朱又敏,陈二虎,邢成文,杨婷婷,温文坤[7](2017)在《海洋通信的发展现状与时代挑战》文中研究指明为了保障我国"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和满足日趋频繁的海事活动的需要,必须实现对相关海域的无缝、高效和可靠的通信覆盖.本文首先概述我国海洋通信网络的发展现状;其次,详细分析并比较全球范围内主流海洋通信网络,包括海上无线通信系统、海洋卫星通信系统和岸基移动通信系统;然后,根据我国南海岛礁众多的地理特点,提出了一种新型的海洋通信网络架构,并具体阐述了实施该网络架构所面临的技术挑战,包括海洋信道建模、大气波导效应、微波散射效应,以及统一、高效的网络资源管理机制等.本文将为我国海洋通信政策决策人士、科研和工程人员提供一个全球视野,以准确把握全球技术发展动态,并积极推动我国海洋通信事业的建设与发展.
饶浩[8](2020)在《应用于海上浮标的卫星通信终端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全球海洋探测活动日益频繁,从深远海到陆基间利用卫星通信实现数据中继通信的信息速率要求越来越高。卫星通信终端需要在恶劣的海洋动态环境下将水下载荷获取的监测数据实时回传到岸基,目前不足10 kbps的通信速率已经满足不了诸如图像、视频等观测数据的传输需求。同时,复杂海况下卫星通信终端面临对星跟踪困难的问题,传统“动中通”无法满足高动态下的卫星快速跟踪需求。因此,探究海上高速率卫星通信终端系统和海上卫星快速捕获跟踪技术对我国海洋探测具有重大意义。本文主要开展应用于海上浮标的高速率卫星通信终端的关键技术研究,包括高灵敏度低中频接收机、快速组合导航、高精度卫星载波闭环跟踪、扩频信号快速捕获等技术。论文主要工作和创新点如下:1.用于海上浮标的高速率卫星中继通信技术研究。首先,针对海上浮标高速率通信需求,综合考虑卫星通信链路资源、通信体制、链路预算,分别基于我国中继卫星和天通一号卫星链路资源设计了轻小型化卫星通信终端系统。该终端在国内首次实现海上浮标→空中卫星→地面岸基间2 Mbps的高速率数据传输。其次,为实现终端的轻小型化,提出了一种零中频结构的高灵敏度低中频接收机设计思路,采用射频和数字自动增益控制、高Q值基带低通和数字带通滤波处理,接收机接收扩频带宽为6 MHz,灵敏度为-118 d Bm。最后,终端采用自适应海况条件的码率可变技术和基于大容量存储的时分重传机制,消除复杂海况下链路信噪比恶化,甚至中断带来的数据丢失隐患,确保了海上卫星通信链路的可靠性。2.提出了一种低成本、高精度载波闭环跟踪辅助快速组合导航跟踪方案,四级以内海况条件下,终端能稳定跟踪卫星信号,解决了终端和卫星之间快速建立大回路通信链路的难题。该GNSS/SINS(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 and Inertial Navigation System)紧组合导航系统利用GNSS和SINS伪距和伪距率的冗余参数误差对各自系统误差进行闭环修正,导航精度、抗干扰能力和动态性均优于传统“动中通”采用的松组合导航系统。终端根据卫星载波信号强度对卫星信号进行闭环圆锥扫描跟踪,将卫星通信终端跟踪精度进一步提高到2°,跟踪响应速度降低到20 ms,优于传统“动中通”采用的信标步进跟踪方案。3.提出了一种四路并行PMF-FFT(partial matched filters and fast Fourier transform)捕获算法,用于快速捕获卫星扩频载波信号,给卫星信号闭环跟踪提供信号强度值。相比于传统伪码FFT算法,该算法的捕获时间和最大计算量更小,分别为传统伪码FFT算法的26.5%和46.9%。相比于PMF-FFT算法,该算法将频率分辨率提高了4倍,接收灵敏度提高了1.6d B。并行PMF-FFT算法大幅降低了扇贝损耗,确保了捕获灵敏度。这种算法适应剧烈摇晃的天线在20 ms内快速稳定跟踪卫星信号,确保卫星通信终端在四级海况下快速闭环跟踪卫星。4.完成了通信、跟踪算法及卫星通信终端功能、性能验证分析系统的研究。其中,算法验证平台利用一套FPGA硬件电路实现了并行高速处理基带信号调制解调、编解码、组帧解帧、相控阵波束控制、大容量存储控制等功能。采用基于ARM架构体系的处理环境,实现了高效处理紧组合导航算法、网络协议等功能。算法验证平台集成度高,保证了测试调试工作的便捷。其次,设计和开发了一套用于在性能调试、系统联试和试验现场环节,快速检测S波段海上卫星通信终端关键特性的便携式测试系统。最后,根据卫星通信终端海上大回路通信试验结果,分综合析了湖上和海上试验结果和数据,为优化系统奠定了基础。论文研究的卫星通信终端突破低成本、高精度、快速捕获跟踪技术,能支持海上浮标或其他海洋载体实现与岸基间2 Mbps高速率实时数据通信应用,在军民应用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刘思杨[9](2014)在《卫星移动通信系统发展现状及趋势》文中研究说明首先介绍了全球主要卫星移动通信系统的最新发展现状,然后讨论和分析了未来卫星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趋势,接下来介绍了国际电信联盟(ITU)IMT-2000和IMT-Advanced卫星移动通信空口技术标准,并重点聚焦我国IMT-Advanced卫星空口技术标准BMSat,最后探讨了我国未来卫星移动通信系统的发展方向。
张华冲,韩星,谢华军,杨松[10](2019)在《海事五代卫星通信系统关键技术分析》文中指出针对国际移动卫星通信公司最新一代的卫星移动通信系统——海事五代卫星通信系统在Ka频段雨衰严重的问题,分析了关口站冗余配置技术;对系统中为了提高通信容量和提高可靠性所采用的点波束及频率复用、混合组网、切换和可变编码调制等关键技术,进行了详细剖析。分析了海事五代卫星通信系统的应用前景,并对第六代海事卫星通信系统的发展进行了展望。总结海事五代卫星的技术体制,提出了发展我国卫星移动通信系统的建议。
二、国际移动卫星组织(Inmarsat)与全球卫星移动通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国际移动卫星组织(Inmarsat)与全球卫星移动通信(论文提纲范文)
(3)高轨移动通信卫星发展现状与趋势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前言 |
二、高轨移动通信卫星系统建设现状 |
1. 国内外建设情况 |
2. 发展趋势分析 |
三、我国高轨移动通信卫星发展的机遇和挑战 |
四、我国高轨移动通信卫星发展建议 |
(1)加强用户需求分析,完善顶层规划论证,推动体系协调发展 |
(2)加强星地一体设计,优化系统应用能力 |
(3)借鉴地面先进技术,加速业务融合应用 |
五、结束语 |
(4)国外卫星移动通信新进展与发展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1 引 言 |
2 卫星移动通信的发展动态 |
2.1 静止轨道卫星移动通信系统 |
2.1.1 国际移动卫星 (Inmarsat) 系统 |
2.1.2 亚洲蜂窝卫星 (ACeS) 系统 |
2.1.3 瑟拉亚卫星 (Thuraya) 系统 |
2.1.4 SkyTerra (原MSAT) |
2.1.5 TerraStar |
2.2 中轨道卫星移动通信系统 |
2.2.1 Odyssey系统 |
2.2.2 ICO系统 |
2.2.3 MAGSS-14系统 |
2.2.4 O3b |
2.3 低轨道卫星移动通信系统 |
2.3.1 Iridium |
2.3.2 Globalstar |
2.3.3 Orbcomm |
2.3.4 Teledesic |
3 卫星移动通信的发展趋势 |
4 结束语 |
(5)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发展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概述 |
2.1 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的组成 |
2.2 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形态 |
(1)天星地网 |
(2)天基网络 |
(3)天网地网 |
2.3 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的特点 |
3 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发展现状与趋势 |
3.1 基于GEO星座的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 |
3.1.1 国际移动卫星(Inmarsat)系统 |
3.1.2 美军的先进极高频(AEHF)卫星通信系统 |
3.2 基于LEO星座的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 |
3.2.1“铱星”(Iridium)二代系统投入运营并提供宽带服务 |
3.2.2“一网”(One Web)发射3批共74个卫星节点 |
3.2.3“星链”(Starlink)进入大规模部署阶段,已发射11批总计653个卫星节点 |
3.2.4 电信卫星(Tele Sat)公司星座拟于2022年开始部署 |
3.2.5 亚马逊推出柯伊伯(Kuiper)星座计划 |
3.2.6 我国规划的多个LEO星座系统发射试验卫星 |
(1)“鸿雁”星座 |
(2)“虹云”星座 |
(3)“天象”星座 |
(4)“银河Galaxy”星座 |
3.3 发展趋势与展望 |
3.3.1 通过星间链路实现天基网络的空间连通 |
3.3.2 天基网络由单层星座向多层星座拓展 |
3.3.3 天基网络由单一功能向多功能拓展 |
3.3.4 星间链路以激光为主,星地链路以微波为主 |
3.3.5 天基网络与地面网络融合发展 |
4 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关键技术分析 |
4.1 技术参考模型 |
(1)信息传送层 |
(2)网络服务层 |
(3)应用系统层 |
(4)安全防护 |
(5)运维管理 |
4.2 关键技术 |
4.2.1 体系结构设计与优化技术 |
4.2.2 星座设计与优化技术 |
4.2.3 网络协议设计与优化技术 |
4.2.4 网络资源虚拟化及按需组网技术 |
4.2.5 网络可靠信息传输技术 |
4.2.6 网络安全防护技术 |
4.2.7 网络运维管理技术 |
4.2.8 高并发差异化用户接入控制技术 |
4.2.9 仿真验证及评估技术 |
5 结束语 |
(6)便携式海事卫星宽带通信终端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论文的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海事卫星移动通信的现状 |
1.2.2 海事卫星宽带终端技术的现状 |
1.3 论文主要内容及章节安排 |
第二章 相关技术介绍 |
2.1 卫星系统组成及功能 |
2.2 卫星系统技术指标和关键技术 |
2.2.1 主要技术指标 |
2.2.2 主要关键技术 |
2.3 卫星系统业务类型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便携式终端的总体设计 |
3.1 主要功性能 |
3.2 组成框图 |
3.3 工作原理 |
3.4 典型应用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便携式终端的硬件设计 |
4.1 应用管理模块 |
4.1.1 功能及组成 |
4.1.2 电路设计 |
4.1.3 模块调试 |
4.2 基带处理模块 |
4.3 射频前端模块 |
4.3.1 功能及组成 |
4.3.2 详细设计 |
4.3.3 模块调试 |
4.4 天线单元 |
4.4.1 主要功能 |
4.4.2 仿真设计 |
4.4.3 实物测试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便携式终端的软件设计 |
5.1 应用管理软件 |
5.1.1 软件运行环境 |
5.1.2 软件总体架构和功能 |
5.1.3 软件开发流程 |
5.2 射频前端控制软件 |
5.2.1 软件运行环境 |
5.2.2 软件功能组成与实现 |
5.3 手机APP软件 |
5.3.1 软件架构 |
5.3.2 软件功能实现 |
5.4 关键流程设计 |
5.4.1 用户登录注册流程 |
5.4.2 共享网络链路流程 |
5.4.3 专用网络链路流程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便携式终端的测试与评估 |
6.1 对星功能测试 |
6.2 入网建链测试 |
6.3 数传功能测试 |
6.4 电话功能测试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7.1 全文总结 |
7.2 后续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7)海洋通信的发展现状与时代挑战(论文提纲范文)
1. 中山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 广州510006 |
2. 广东海洋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 湛江524088 |
3. 北京理工大学信息与电子学院, 北京1000814.大连海事大学航海学院, 大连116026 |
3.1 海上无线通信系统 |
3.2 海洋卫星通信系统 |
3.3 岸基移动通信系统 |
3.4 集成海洋通信系统 |
4.1 新型海洋通信网络架构 |
4.2 海洋通信信道模型 |
4.2.1 典型的海洋信道模型 |
4.2.2 大气波导效应在海洋通信中的应用 |
4.2.3 微波散射在海洋通信中的应用 |
4.3 海洋通信网络资源管理机制 |
(8)应用于海上浮标的卫星通信终端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清单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发展及现状 |
1.2.1 海上卫星通信资源 |
1.2.2 海上卫星通信终端 |
1.2.3 GNSS/SINS组合导航系统 |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组织结构和主要贡献 |
第2章 浮标端卫星通信终端系统设计 |
2.1 通信体制分析 |
2.2 卫星通信终端系统 |
2.2.1 移动卫星通信终端设计分析 |
2.2.2 GEO卫星链路预算 |
2.2.3 轻小型化卫星通信终端设计 |
2.3 S波段通信机关键技术研究 |
2.3.1 高灵敏度低中频接收机 |
2.3.2 自适应海况码率可变技术 |
2.3.3 基于大容量存储的时分重传机制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海上浮标端卫星快速跟踪技术 |
3.1 组合导航卫星跟踪 |
3.1.1 GNSS/SINS紧组合导航 |
3.1.2 卡尔曼信息融合 |
3.1.3 天线波束指向 |
3.2 载波闭环跟踪 |
3.2.1 卫星跟踪技术 |
3.2.2 快速闭环跟踪 |
3.2.3 圆锥扫描跟踪 |
3.3 波束指向控制实现 |
3.3.1 机械伺服控制 |
3.3.2 相控阵波束控制 |
3.3.3 终端波束控制特性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卫星信号快速捕获算法 |
4.1 扩频解扩 |
4.2 并行捕获算法 |
4.2.1 伪码FFT并行捕获 |
4.2.2 PMF-FFT算法 |
4.2.3 并行PMF-FFT算法 |
4.3 性能分析 |
4.3.1 接收灵敏度 |
4.3.2 计算复杂度 |
4.3.3 捕获时间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算法验证、终端测试及试验验证 |
5.1 算法验证 |
5.2 快速测试系统 |
5.2.1 系统方案设计 |
5.2.2 终端链路测试 |
5.2.3 开发应用 |
5.2.4 现场应用 |
5.3 试验验证分析 |
5.3.1 外场试验 |
5.3.2 快速捕获跟踪性能 |
5.3.3 前向链路性能 |
5.3.4 返向链路性能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论文主要工作 |
6.2 可进一步开展的工作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9)卫星移动通信系统发展现状及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全球主要卫星移动通信系统发展现状 |
2.1 海事卫星 |
2.2 Thuraya |
2.3 铱星 |
2.4 全球星 |
2.5 SkyTerra |
3 卫星移动通信技术发展趋势 |
(1)天线口径不断增大、卫星功率不断提高 |
(2)多波束天线广泛使用,波束个数不断增多 |
(3)数字波束成形技术:支持波束的重配置、功率的动态调配、最大化热点区域覆盖 |
(4)业务宽带化、IP化,数据传输速率不断提高 |
(5)发展Ka波段卫星系统进一步提升数据传输速率 |
(6)与地面移动通信网络融合趋势不断加深 |
4 IMT-2000 和 IMT-Advanced卫星移动通信空口技术标准 |
5 结语 |
(10)海事五代卫星通信系统关键技术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海事五代卫星通信系统网络架构 |
1.1 空间段 |
1.2 地面段 |
1.3 用户段 |
1.4 空中接口参数 |
2 关键技术分析 |
2.1 关口站冗余配置降低了雨衰影响 |
2.2 双卫星星座架构进一步提高了传输可靠性 |
2.3 点波束与频率复用技术保证了高带宽海事五代卫星配置了3种类型的波束。 |
2.4 切换技术保证了移动服务性能 |
2.5 自适应编码调制技术 |
3 海事五代卫星通信系统的应用 |
4 结束语 |
四、国际移动卫星组织(Inmarsat)与全球卫星移动通信(论文参考文献)
- [1]卫星通信的近期发展与前景展望[J]. 易克初,李怡,孙晨华,南春国. 通信学报, 2015(06)
- [2]卫星移动通信系统发展及应用[J]. 肖龙龙,梁晓娟,李信. 通信技术, 2017(06)
- [3]高轨移动通信卫星发展现状与趋势分析[J]. 王健,范静,孙治国. 卫星应用, 2019(11)
- [4]国外卫星移动通信新进展与发展趋势[J]. 徐烽,陈鹏. 电讯技术, 2011(06)
- [5]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发展综述[J]. 吴巍. 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 2020(01)
- [6]便携式海事卫星宽带通信终端的设计与实现[D]. 刘伟.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7)
- [7]海洋通信的发展现状与时代挑战[J]. 夏明华,朱又敏,陈二虎,邢成文,杨婷婷,温文坤. 中国科学:信息科学, 2017(06)
- [8]应用于海上浮标的卫星通信终端关键技术研究[D]. 饶浩.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 2020(02)
- [9]卫星移动通信系统发展现状及趋势[J]. 刘思杨. 现代电信科技, 2014(07)
- [10]海事五代卫星通信系统关键技术分析[J]. 张华冲,韩星,谢华军,杨松. 无线电工程, 201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