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狻麑、师子东传试探(论文文献综述)
刘阔阔[1](2021)在《雕塑狮纹在中原文化中的流变》文中研究说明狮子纹样发源于印度河流域、两河流域的两个古代文明。关于狮子传入东方,东汉文献记载狮子通过朝贡进入中原。从此以后,狮纹被纳入中原文化的各个装饰体系中,经过不断的发展流变,逐渐本土化。文章从狮子纹样的起源到传入中原后的流变,分层次进行解读与探究。
高子期[2](2021)在《虚实之间:汉唐时期狮子意象的流变》文中研究表明狮子并非中国本土的动物,但狮文化却在中国历史上占据重要地位。狮文化在汉唐之间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历程,至今已成为中国社会文化的重要元素。西汉及以前,中原地区的狮子意象存在于神话传说和人们的想象中,所呈现的并非狮子的真实形象。这种狮子意象受以希腊与犍陀罗文化为代表的西方文化影响而产生,此时,狮子尚未来到中原,这种想象中的狮子既包含了人们对异域的想象,又代表了对未知事物的憧憬。东汉时期,根据史料记载,开始出现贡狮活动,狮子的形象逐渐为国人所知。迨至南北朝时期,狮子造型多呈现出“实”的特征,与真实狮子形象逐渐接近,宗教中的狮子形象呈现出世俗化的发展趋势。其一,以贡狮为重要媒介的东西方之间的交流,是狮子入华的重要途径;其二,佛教的传播使狮子意象流传更广,对中原社会写实狮子造型、狮子世俗化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这一时期,翼狮的造型正在慢慢淡去,人们开始更加注重表达狮子真实的形象,细致的面部刻画成为写实狮子造型的重要特点。隋唐时期,国力强盛,开创了经略西域的新局面,丝绸之路上使者络绎不绝,奇珍异宝汇聚长安,帝国威严也多由狮子这一西域瑞兽的增饰,使得唐人对狮子的了解超越前代,达到新的高度。但狮子作为异兽,养之苑囿也只有皇室及亲贵众臣才得一睹真容,民间大众则多通过狮子舞、相关诗文等获得了对狮子的初步认知,在自己的想象中借助传统文化演绎了新的神话。同时,思维投射于实物,唐人在镇墓兽、器物纹饰上塑造了夸张神异又吉祥活泼的艺术形象,走向大众生活的狮子更加神秘而深入人心。汉唐时期的狮子意象经历了重要的演变,从造型上来看,经历了“虚—实—虚”的演变过程,与宗教、政权相结合,并逐渐世俗化。
白璐,吴锦程[3](2020)在《鎏金飞狮纹银盒及飞狮纹溯源考略》文中认为鎏金飞狮纹银盒1970年10月出土于西安市南郊何家村唐代窖藏,现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何家村唐代窖藏共计收纳金银器、宝玉珍饰、贵重药物、中外钱币等文物共计1000多件,其中金银器皿271件,类型涉及金碗、金杯、银羽觞、银铛、银罐等,数量庞大,纹样美观,艺术价值较高[1]。鎏金飞狮纹银盒高5.6、口径12.9、壁厚0.13厘米,重425克,
陈莉[4](2018)在《《水浒传》人物绰号的文化观照》文中研究说明《水浒传》是一部绰号十分丰富的古典小说。其中的人物绰号,不仅是小说的点睛之笔,也是中华文化的体现,反映了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情趣和民族心理。本文从文化观照这一角度出发,对其中最为典型的动物类、鬼神类、器物类三类绰号进行分析阐释。
朱芸[5](2017)在《中国“狮”民俗探究》文中提出作为外来之物的狮子,经过千百年的继承和发展,形成具有中国特点的狮民俗。本研究通过对大量狮民俗文献,狮子图像,舞狮民俗,民间传说以及与狮有关的吉祥寓意民俗内涵的全面概述、深入思考,以期对中国狮文化进行一定程度的认识和解读。本研究通过文化学视角和民俗学视角,以文化传播理论、文化变迁理论和民俗学理论为指导,以文献学研究方法、对比研究方法以及历史研究方法为研究手段,一方面,希望从整体上,科学合理的对狮民俗研究做出一定的框架性研究概述;另一方面,通过对狮民俗的生命历程研究,来探究中国民众在民俗选择过程中的心理指导因素。本研究主要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部分,主要介绍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目的,以及本研究主要运用的研究方法和指导理论。第二部分主要通过介绍中国狮文化,在宏观上实现对中国狮民俗的追根溯源,能够为本研究从本质上探讨狮民俗的发展提供文献和理论依据。首先从狮文化的源头即远古中亚地区狮文化以及古印度狮文化进行文献概述和解读为后文中国狮民俗研究提供文献依据和理论依据;通过对狻猊、师子以及狮子东渐之路等的考证,从整体上对狮民俗的发展做出一定的梳理。第三部分为狮民俗探析的主要部分。通过大量篇幅,对中国狮民俗的形式和内容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的陈述。主要通过对中国狮子图像中的民俗、“神兽”民俗、舞狮民俗、跟狮有关的吉祥内涵的民俗以及两则民间狮民俗传说的论述,不仅实现了对狮民俗博大精深的整体概述,也在一定程度上对狮民俗发展过程中进行了深入思考,回答了狮作为外来之物为什么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原因;同时也探析了在狮民俗选择过程中民众主要的心理指导因素。第四部分主要在文化理论视角下,通过文化变迁理论分析了民众在不同内容民俗选择中的心理变化因素;通过文化传播理论分析了民俗在传承过程中的共享性、习得性和相似性;通过民俗学理论以及对比的研究方法分析了中国民俗的主要特点;最后,探讨了狮民俗在中国发展中的作用以及对狮民俗未来的发展前景作出简单的展望。本文的第五部分,即为结语部分,总结了本文研究的意义以及不足之处。
王盼盼[6](2016)在《潮州木雕狮子造型及其文化内涵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潮州木雕中有许多狮子造型,这些狮子不只是器具上的装饰,更包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表达崇文重道的思想应用于建筑和家具构件;二是作为护法运用在礼祭器具;三是作为喜好烟火的神兽应用于香炉装饰。各类潮州木雕狮子,应用在不同的器具上,起到不同的装饰作用,造型各异,蕴含着独特的文化内涵。
任浩[7](2016)在《中国古代贡狮研究》文中提出西汉汉武帝年间,张骞开辟了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人们开始认识到狮子这种域外动物。《汉书》中的乌弋山离国是已知最早的产狮地,随后中国古文献中关于产狮地的记载层出不穷。从文献记载来看,古人对产狮地的认识大多来源于中原使节出使西域时的见闻,产狮地在地域分布上主要集中在中西亚,而且对产狮地的认识呈现由近到远,由陆路到海路的特点。中国自古不产狮子,狮子因其稀奇珍贵成为绝佳贡品。贡狮始于东汉,魏晋南北朝到唐之间得到进一步发展,宋元时期相对沉寂,明前中期达到高潮,明后期走向衰落。贡狮以陆路为主,宋以后出现少数海路贡狮。贡狮国通过贡狮寻求政治或经济上的利益,中原王朝则借贡狮来彰显其统治合法性和正统性,所以中原王朝对贡狮一般采取欢迎的态度。但在明中期的成化、弘治、嘉靖年间也出现了质疑、反对贡狮的言论。中原王朝对贡狮一般都给予接受,但也出现了少数的遣返与却贡事件。随着狮子传入中国,中国人对狮子也形成一定认识。在外形,一般都认为狮子似虎、色黄、尾端毛大如斗;在特点上,认为狮子迅捷、食肉、威服百兽;在驯养方面,认为狮子劳费大、难驯养。凭着对狮子的认识,中国人也将狮子运用于观赏、作战、避邪、药用。在宫廷,出现了有关狮子的诗赋和绘画,在民间也出现了有关狮子的民俗与文化。
侯立兵[8](2015)在《狮子入华相关问题再考——与林移刚先生商榷》文中指出考证狮子入华的问题不可囿于"在华言狮",研究视野还应回到原产地或输出地。"狻麑"与"狮子",不止是名称之异,实则是破解狮子入华路径的语源学密码。通过考证零星的文献线索,可勾勒出狮子海路入华的大致路径。亚丁、马六甲、斯里兰卡、占城可能是狮子海路入华的重要中转站。中原朝廷却贡狮子的缘由,并非只是经济耗费的考量,还有帝王力图树立德政形象的原因。明朝却贡现象频发,还与海上私人贸易繁荣与混乱情形下的海禁政策相关。
林移刚[9](2014)在《狮子入华考》文中提出狮子是外来之物,是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见证。通过梳理文献发现,中原地区的狮子主要是作为贡品自西域各国输入。秦汉时,人们对狮子非常陌生。狮子入华滥觞于汉代,在元、明时期达到高峰期。明末清初,贡狮活动基本停止。随着西域各国大量"贡狮",宫廷对狮子的神秘感逐渐消失,加之"贡狮"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促使了"却贡"等不友好行为的发生。在民间,人们对狮子的崇拜日渐盛行,衍生出中国狮文化。
林移刚,杨文华[10](2012)在《汉族民俗中的“狮子”形象及其内涵》文中提出狮子是中原地区的外来之物,但是中华大地处处皆有狮崇拜和狮文化。梳理狮子入华前后在中国文化中的际遇和地位有利于正确理解和传承中国狮文化。中原地区对狮子的了解和接受经过了漫长的过程,对狮子的态度经历了从神秘到神化的过程,主要靠外来"贡狮"建立起来的对狮子的印象,其中务实的内容并不太多,这在传世文献和造型艺术中都得到了充分体现。狮子能够进入中国民俗信仰完全是被中国文化适应性改造后的结果。
二、狻麑、师子东传试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狻麑、师子东传试探(论文提纲范文)
(1)雕塑狮纹在中原文化中的流变(论文提纲范文)
一、起源 |
二、中原传统神兽 |
三、传入中原之后 |
(一)初入时期—两汉、三国两晋 |
(二)孕育融合时期—南北朝 |
(三)初步本土化时期—隋唐 |
(四)本土化形成时期—宋 |
(五)定型时期—元明清 |
四、结语 |
(2)虚实之间:汉唐时期狮子意象的流变(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选题缘起及相关概念界定 |
二 研究现状分析 |
第一章 西汉及以前:翼狮造型的传播与发展 |
第一节 域外狮子意象的演变与发展 |
一、西亚地区狮子与翼兽造型的逐步融合 |
二、希腊与犍陀罗文化继承发展的翼狮造型 |
第二节 狮子意象的东传与发展 |
一、西域的狮子造型 |
二、中原地区的翼狮 |
第二章 东汉至南北朝:写实狮子与狮子的宗教化 |
第一节 从“师子”到“狮子”:狮子认知的改变 |
第二节 东汉至南北朝时期的贡狮活动 |
一、东汉时期贡狮的开端 |
二、南北朝时期的贡狮活动 |
第三节 狮子内涵的宗教化演变 |
一、佛教中对狮子尊贵地位的认可 |
二、狮子形象宗教内涵的泛化 |
第三章 隋唐时期:写意狮子与狮子的政治化 |
第一节 隋唐时期的贡狮活动 |
一、初唐时期的贡狮 |
二、盛唐时期的贡狮 |
第二节 突显政治内涵的狮子意象 |
一、狮纹官服的创设 |
二、唐陵镇墓石狮 |
第三节 走向大众生活的狮子 |
一、狮子舞 |
二、神异化的狮子 |
结语 |
附录一 本文所涉域外狮子文物出土情况 |
附录二 本文所涉国内狮子文物出土情况 |
主要参考文献 |
致谢 |
(5)中国“狮”民俗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与研究目的 |
(一)现实意义 |
(二)理论意义 |
(三)研究目的 |
三、研究综述 |
(一)关于狮艺术方面的研究综述 |
(二)文化视角下“狮”研究综述 |
四、研究方法与理论 |
(一)主要研究方法 |
(二)主要指导理论 |
第1章 中国狮文化概述 |
1.1 欧亚狮文化 |
1.1.1 古印度狮文化 |
1.1.2 其他欧亚地区狮文化 |
1.2 狮子称谓考析 |
1.2.1 狻猊、狻麑 |
1.2.2 师子到狮子 |
1.3 狮子东渐之路 |
1.3.1 狮文化东渐之文献概述 |
第2章 中国狮民俗探析 |
2.1 狮民俗之形成 |
2.1.1 狮民俗起源探析 |
2.1.2 狮民俗的民间之兴起探析 |
2.2 中国狮民俗的主要内容 |
2.2.1 狮图像中的民俗 |
2.2.1.1 欧亚大陆的狮子图像 |
2.2.1.2 中国狮图像中的民俗 |
2.2.2 狮之“神兽”崇拜民俗 |
2.2.2.1 狮民俗与中国传统神兽崇拜的和谐相处分析 |
2.2.2.2 民俗视角下对传统虎崇拜民俗的代替分析 |
2.2.3 主要的精神内涵民俗 |
2.2.3.1 辟邪御凶 |
2.2.3.2 招财纳福 |
2.2.3.3 预告灾难和决断是非的功能 |
2.2.3.4 等级权势的象征 |
2.2.3.5 谐音文化的运用 |
2.2.4 舞狮民俗 |
2.2.4.1 中国舞狮民俗的概述 |
2.2.4.2 文化传播理论下对舞狮民俗的特点分析 |
2.2.5 宗教与狮子民俗 |
2.2.5.1 西方宗教中的狮子文化 |
2.2.5.2 佛教中的狮子 |
2.2.6 关于狮传说 |
2.2.6.1 中国的河东狮吼 |
2.2.6.2 曹操猎狮的传说 |
第3章 文化视角下狮民俗分析总结 |
3.1 文化变迁视角下论民众在狮民俗选择过程中的心理因素 |
3.1.1 对狮力量崇拜民俗的心理探析 |
3.1.2 赋予其“传统神兽特质”的心理探析 |
3.1.3 赋予各种吉祥内涵的心理探析 |
3.2 文化传播视角下的中国狮民俗特点分析 |
3.2.1 传播理论指导下的中外狮民俗之间的紧密联系 |
3.2.2 狮民俗在中国的主要特点 |
3.3 狮民俗的作用 |
3.3.1 调节作用 |
3.3.2 连接作用 |
3.4 狮民俗的未来发展展望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6)潮州木雕狮子造型及其文化内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潮州木雕 |
二、中华狮子文化 |
三、潮州木雕中的狮子形象 |
(一)表达潮汕人积极入世、崇文重道的思想 |
(二)作为孔武有力的护法形象出现在礼祭器具中 |
(三)作为喜烟好火的神兽用于香炉 |
四、结语 |
(7)中国古代贡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国内研究综述 |
1.3.2 国外研究综述 |
1.3.3 研究评述 |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5 论文创新之处 |
1.6 相关概念阐释 |
第二章 中国古文献中的产狮地 |
2.1 中国古文献中的产狮地 |
2.1.1 两汉时期的产狮地 |
2.1.2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产狮地 |
2.1.3 唐代的产狮地 |
2.1.4 元代的产狮地 |
2.1.5 明代产狮地 |
2.2 古文献中产狮地的特点及古今差异 |
2.2.1 从地域分布上看产狮地主要集中在中西亚 |
2.2.2 从朝代上看魏晋南北朝和明代产狮地的记载最多 |
2.2.3 对产狮地的认识由近到远,由陆路到海路 |
2.2.4 古文献中产狮地与今天产狮地的比较 |
2.3 历代对外开拓与产狮地的发现 |
2.3.1 张骞、班固等人出使西域与汉代产狮地的发现 |
2.3.2 董琬等人出使西域与《魏书》中产狮地的记载 |
2.3.3 郑和下西洋和陈诚出使西域与明代前期产狮地的记载 |
第三章 历代的贡狮 |
3.1 历代贡狮历程 |
3.1.1 东汉时期贡狮的开启 |
3.1.2 魏晋南北朝到唐朝贡狮的进一步发展 |
3.1.3 宋元时期贡狮的相对沉寂 |
3.1.4 明前中期贡狮的高潮 |
3.1.5 明后期贡狮的衰落 |
3.2 贡狮的路线:陆路与海路 |
3.2.1 贡狮以陆路为主 |
3.2.2 宋以后海路贡狮的出现 |
3.3 贡狮的文化解读:由明前期歌颂到明中期质疑、反对 |
3.4 贡狮中的遣返与却贡 |
3.4.1 北魏、北宋的遣返贡狮 |
3.4.2 唐、明中期的却贡 |
第四章 狮子与中国社会文化 |
4.1 古人对狮子的认知 |
4.1.1 外形:似虎、色黄与尾端毛大如斗 |
4.1.2 特点:迅捷、食肉与威服百兽 |
4.1.3 驯养:劳费大、难驯养 |
4.2 狮子的作用 |
4.2.1 观赏 |
4.2.2 作战 |
4.2.3 驱凶避邪 |
4.2.4 药用 |
4.3 有关狮子的文学绘画 |
4.3.1 狮子诗赋 |
4.3.2 狮子绘画 |
4.4 有关狮子的民俗 |
4.4.1 狮子舞 |
4.4.2 雪狮 |
4.4.3 有关狮子的糖或糕点 |
4.5 狮子的寓意 |
4.5.1 宗教文化中的狮子 |
4.5.2 世俗文化中的狮子 |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8)狮子入华相关问题再考——与林移刚先生商榷(论文提纲范文)
“狻麑”与“狮子”:值得深究的名称之异 |
海路迷蒙:探寻狮子入华的另一要径 |
却贡的缘由:仅仅是“经济负担”? |
何妨从正史“贡狮”的窠臼中突围? |
余论 |
(10)汉族民俗中的“狮子”形象及其内涵(论文提纲范文)
1、文献“狮”相 |
2、造型艺术之“狮” |
四、狻麑、师子东传试探(论文参考文献)
- [1]雕塑狮纹在中原文化中的流变[J]. 刘阔阔. 收藏与投资, 2021(09)
- [2]虚实之间:汉唐时期狮子意象的流变[D]. 高子期.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3]鎏金飞狮纹银盒及飞狮纹溯源考略[J]. 白璐,吴锦程. 文物天地, 2020(08)
- [4]《水浒传》人物绰号的文化观照[J]. 陈莉. 名作欣赏, 2018(27)
- [5]中国“狮”民俗探究[D]. 朱芸. 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 2017(02)
- [6]潮州木雕狮子造型及其文化内涵研究[J]. 王盼盼.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16(04)
- [7]中国古代贡狮研究[D]. 任浩.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6(11)
- [8]狮子入华相关问题再考——与林移刚先生商榷[J]. 侯立兵. 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01)
- [9]狮子入华考[J]. 林移刚. 民俗研究, 2014(01)
- [10]汉族民俗中的“狮子”形象及其内涵[J]. 林移刚,杨文华. 艺术百家, 2012(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