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节省发泡剂不经济?

为什么节省发泡剂不经济?

一、节省起泡剂为什么反而不经济(论文文献综述)

高敏兰[1](2021)在《气井用泡排-防聚一体剂应用基础研究》文中指出在气井开采生产过程中,井底积液与井筒水合物堵塞是气井安全高效生产所面临的技术难题,已成为制约气井产量的瓶颈问题。目前使用泡排剂与水合物防聚剂分别是解决井底积液与水合物堵塞的重要手段。但是泡排剂普遍存在稳定性差、泡沫携液量小等缺陷。基于泡排剂与水合物防聚剂具有相近表面活性剂结构的原理,本文优选出表面活性剂及其复配体系,对其发泡及水合物防聚性能进行评价,结合理论分析,得到兼具泡排和水合物防聚双功能的表面活性剂复配体系。研究内容与结果概括如下:(1)对十六烷基三甲基氯化铵(CTAC)、椰油酰胺丙基甜菜碱(CAB)等表面活性剂进行了复配,得到了泡排-防聚一体剂(TCJ)二元体系,配方为:0.05%CTAC+0.7%CAB。TCJ体系在室温条件下静置24 h后无沉降、分层现象,说明TCJ体系稳定性较好。使用高速搅拌器测得该配方初始泡沫体积可达415 m L,半衰期为5.5 min。通过罗氏泡沫仪测得TCJ体系在50℃时的初始泡沫高度为14.6 cm,25 min后,泡沫高度仍保持在10.5 cm,说明体系耐温性能较好。TCJ体系在温度为65℃时的携液量为125 m L,携液率为62.5%。甲醇加入量为15%时,初始泡沫高度仍能达到12.8 cm。当Na Cl加量为12.5%时,初始泡沫体积可达到410 m L,半衰期为6.9 min。TCJ体系与聚乙烯吡咯烷酮(PVP)的配伍性良好,并且能够延长半衰期。采用自行组装的水合物微观形貌观测装置观察水合物,发现在TCJ体系中20%四氢呋喃(THF)所形成的水合物明显很松散且生成量少。通过测定并比较加入TCJ体系前后20%THF的DSC曲线,可以发现,加入TCJ体系后水合物的相变点由4.32℃下降到了2.12℃,相变点的降低说明了一体剂具有热力学抑制剂的特点,可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水合物的生成。(2)对十六烷基三甲基氯化铵(CTAC)、十二烷基二甲基甜菜碱(BS-12)、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硫酸钠(AES)等表面活性剂进行了复配,得到了泡排-防聚一体剂(TSE)三元体系,配方为:0.05%CTAC+0.9%BS-12+0.4%AES。TSE体系在室温条件下静置24 h后无沉降、分层现象,说明TSE体系稳定性较好。使用高速搅拌器测得该配方初始泡沫体积可达到565 m L,半衰期为7.8 min。通过罗氏泡沫仪测得在70℃下,初始泡沫高度也可达到21.5 cm。TSE体系在温度为65℃时携液量为155 m L,携液率为77.5%。当甲醇加量为15%时,初始泡沫高度仍能达到17.5 cm。Na Cl、Ca Cl2加量分别为12.5%时,初始泡沫体积分别达到560 m L、565 m L。TSE体系与聚乙烯吡咯烷酮(PVP)的配伍性良好,并且能够延长半衰期。采用自行组装的水合物微观形貌观测装置观察水合物,发现TSE体系中20%四氢呋喃(THF)所形成的水合物明显很松散且生成量少,说明了一体剂可抑制水合物的聚集和生成。通过测定并比较加入TSE体系前后20%THF的DSC曲线,可以发现,加入防聚剂后水合物的相变点由4.32℃下降到1.35℃,相变点的降低说明了一体剂具有热力学抑制剂的特点,可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水合物的生成。与二元TCJ体系相比较,三元TSE体系的泡沫性能及防聚效果更好。(3)对十六烷基三甲基氯化铵(CTAC)、烷基酚聚氧乙烯醚(OP-10)、十二烷基硫酸钠(SDS)等表面活性剂进行了复配,得到了泡排-防聚一体剂(TPS)三元体系,配方为:0.05%CTAC+0.5%OP-10+0.02%SDS。TPS体系在室温条件下静置24 h后无沉降、分层现象,说明TPS体系稳定性较好。使用高速搅拌器测得该配方初始泡沫体积可达到540 m L,半衰期为7.5 min。通过罗氏泡沫仪测得在70℃时,初始泡沫高度也可达到17.4 cm。TPS体系在温度为65℃时的携液量为145 m L,携液率为72.5%。当甲醇加量为15%时,初始泡沫高度仍能达到13.8 cm。TPS体系与聚乙烯吡咯烷酮(PVP)的配伍性良好,并且能够延长半衰期。采用自行组装的水合物微观形貌观测装置观察水合物,发现在TPS体系中20%四氢呋喃(THF)所形成的水合物明显很松散且生成量少,说明了一体剂可抑制水合物的聚集和生成。通过测定并比较加入TPS体系前后20%四氢呋喃(THF)的DSC曲线,可以发现,加入防聚剂后水合物的相变点由4.32℃下降到0.92℃,相变点的降低说明了一体剂具有热力学抑制剂的特点,可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水合物的生成。综上,可以得出配方二即TSE体系泡沫性能最好,配方三即TPS体系的泡沫性能稍差,但体系的防聚效果最好。考虑到经济成本,配方三更适于现场应用。因此,配方三即TPS体系适合进行现场应用试验。

毛志丹[2](2021)在《硫、氧混合铅锌矿选—冶联合分离铅锌工艺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我国易采选、高品位的铅锌矿资源开发殆尽,难处理、低品位的铅锌矿资源的开发愈发引起我国矿业工作者的重视。其中,硫氧混合型铅锌矿资源普遍存在着矿物种类繁多,矿石性质多变,铅、锌矿物与脉石矿物共、嵌生关系复杂等特点增大了铅锌浮选及分离的难度。在人类生产与生活对各种资源需求的不断增长,以及全球性资源危机日益突出的环境下,对氧硫混合铅锌矿的高效开发与优化利用成为当前矿产资源开采生产领域研究和关注重要问题。本论文在对云南某新开采低品位铅锌矿石进行矿石特性研究的基础上,针对硫、氧混合且金属成分复杂的特点,开展选-冶联合工艺研究,以回收铅、锌及其它有价金属。首先在大量查阅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详细综述了铅锌矿产资源、国内外铅锌矿石的选矿与冶炼现状、铅锌矿选-冶联合工艺发展现状。明确提出论文研究背景、意义以及研究内容并开展工艺实验研究,确定工艺流程。论文研究内容主要分为两大部分:硫、氧混合铅锌矿的浮选工艺研究及硫化铅锌精矿氧压酸浸工艺研究。(1)通过对原矿性质分析可知:该矿含Pb 5.01%,含Zn 17.62%,矿石氧化率较高,属硫、氧混合铅锌矿石。且锌与铅包裹紧密,不易分离。白铅矿共生关系复杂,方铅矿与其他金属矿物嵌布紧密,选矿难度大。(2)浮选工艺实验研究表明:该类型硫、氧复杂多金属铅锌共生矿在混合浮选中,浮选硫化矿的最优工艺条件为矿物粒度-74μm含量80±1.5%、活化剂硫酸铜用量300g/t、捕收剂丁基黄药+乙硫氮用量(200+100)g/t;浮选氧化矿的最优工艺为六偏磷酸钠用量300g/t、硫化剂硫化钠用量2000g/t、捕收剂丁铵黑药+丁基黄药用量(200+100)g/t。在此最优工艺条件下,浮选得到混合精矿中铅的综合回收率可达85.18%,锌的综合回收率可达95.46%;硫化矿中锌的品位为46.14%,铅的品位为7.86%;氧化矿中铅的品位为12.71%,锌的品位为6.01%,所得精矿的质量可满足冶炼原料的要求。(3)浮选所得硫化铅锌精矿氧压酸浸实验研究表明:在矿样粒度-48μm含量90%±2%、始酸浓度150g/L、浸出温度150℃、氧分压1.3MPa、搅拌速率650r/min、浸出时间150min、液固比8:1、添加质量为2g的木质素磺酸钠、添加浸出精矿总量的5%Fe SO4的合理工艺条件下,硫化铅锌精矿Zn浸出率>96%,S转化率>97%,Fe浸出率49%~57%。(4)根据研究结果确定了复杂多金属铅锌共生矿提取Pb、Zn的合理选-冶联合工艺流程,即先将铅锌原矿浮选得到氧化铅锌精矿和硫化铅锌精矿,再以硫化铅锌精矿为原料浸出分离铅、锌工艺。所采用选-冶联合工艺不仅解决了硫、氧混合铅锌矿选矿难及铅锌分离的问题,还有效地提高了有价金属的回收率,为我国铅锌企业处理同类矿物资源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

冀前辉[3](2020)在《煤矿井下碎软煤层泡沫钻进关键技术研究》文中指出顺煤层钻孔抽采瓦斯是防止瓦斯事故的有效手段,也是治理瓦斯超限、提高开采效率、保障采煤安全的有效措施。碎软煤层在我国可采煤层中占有较大的比例,由于瓦斯含量高、瓦斯压力大、煤层稳定性差,施工顺煤层钻孔时常因为排粉效率低、钻孔坍塌造成钻孔深度浅、成孔率低,严重影响瓦斯抽采效果。目前国内碎软煤层钻孔施工多采用中风压空气钻进装备及工艺,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压缩空气作为循环介质冷却效果差;孔壁局部坍塌引起钻杆柱回转摩擦生热后存在孔内起火隐患;当钻遇含水煤层,产生煤泥粘附在钻杆的外侧容易造成钻孔事故。结合泡沫钻进携粉能力强、孔内净化效果好、冷却效果好、适合于含水地层钻进等优点,论文依托国家“十三五”油气重大专项课题“煤矿井下煤层气高效抽采技术与装备”(编号:2016ZX05045-003)等项目,以煤矿井下碎软煤层泡沫钻进关键技术为研究对象开展研究,得出如下结论:(1)基于多相流理论,分析研究了泡沫流体在钻杆内通孔、钻头、环空间隙等部分的流动规律和煤粉颗粒群在环空间隙中的受力和运动状态,为钻进工艺技术参数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2)提出通过采用矮翼螺旋钻杆辅助搅粉、增加泡沫流场紊流度来提高钻进排粉效率。结合煤粉颗粒的受力和运动分析,研究了螺旋钻杆的搅粉和辅助排粉能力,得出实现搅粉的临界转速、螺旋槽升角的计算方式,并分析了影响螺旋槽排粉能力的主要参数。(3)结合碎软煤层钻进需求,开展防塌乳液泡沫剂配方研究。提出将定向钻进用防塌乳液与泡沫剂进行复配,研制出具有较强防塌能力的乳液泡沫冲洗液体系,采用Waring-Blender搅拌法、正交试验法研究了不同防塌泡沫乳液配方的发泡体积、密度、表观粘度、动切力、流性指数、稠度系数等参数,得出碎软煤层泡沫钻进防塌泡沫乳液的最佳配方:水+0.2~0.3%防塌乳液+0.5%发泡剂K12+0.4%~0.8%粘土抑制剂 NH-1。(4)分析研究了钻进环空流场,运用流体力学模拟软件分别对外平钻杆和矮翼螺旋钻杆在泡沫作用下的携粉能力进行了数值模拟,对比研究了采用矮翼螺旋钻杆和常规外平钻杆施工时,环空内泡沫流体压力、流速变化的规律,得出了矮翼螺旋钻杆钻进环空泡沫流动压力损失修正系数。通过对碎软煤层泡沫钻进压力损失、压缩空气和泡沫液注入量等工艺参数的分析研究,提出了煤矿井下碎软煤层泡沫钻进气体体积流量的理论计算方法。(5)通过对煤矿井下防塌泡沫乳液注入、消泡等技术的综合研究,配套研制了泡沫发生器、钻进消泡装置等设备,构建了煤矿井下成套泡沫钻进装备集成。(6)在理论分析、模拟仿真和实验室研究的基础上,开展了发泡实验、消泡试验、防塌孔试验、现场钻孔试验等系列研究,分析了碎软煤层泡沫钻进工艺参数,研究了防塌泡沫乳液的防塌效果。在碎软煤层现场开展了钻进对比试验,相对于中风压空气钻进工艺,采用井下泡沫钻进工艺和矮翼螺旋钻杆在施工煤矿碎软煤层钻孔时,钻机回转阻力降幅最大达到了 48%。试验证明,碎软煤层泡沫钻进工艺适合在碎软煤层中施工深度达200m的本煤层钻孔。

杜双[4](2019)在《天然气低温提氦工艺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氦气由于其难以液化、放射性惰性、几乎不溶于水和最高的电离势等不凡的物理化学性质,在各个行业都有所应用,在许多行业中的使用价值也是其他物质无法替代的。我国每年大约使用1500万立方米的氦气,市场价约18亿元。但国内氦气资源较少,我国主要依赖从国外进口氦气。氦气供应市场安全和战略安全堪忧。因此,研究氦气的提取工艺,如何降低提氦能耗成本以及提升氦气纯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天然气低温提氦工艺是目前比较常用的提氦工艺,但低温提氦工艺通常只能提取出60%-70%左右的粗氦,还需要进行氦气的精制。低温提氦工艺只是制氦气的第一步,但为了为后面的提纯步骤,提取出的粗氦浓度要尽可能高。因此,本文的研究目的是对比选取合理的基于天然气液化的提氦工艺,并完成在保证粗氦浓度的情况下的低温提氦工艺的能耗最少的参数优化。具体包括以下内容:(1)选择了 HYSYS模拟操作的状态方程等,并对某气田原料气进行了处理,通过比较选择了 DEA吸收剂脱酸,以及分子筛脱水,使原料气满足低温操作工艺所允许的杂质含量要求。对处理后的原料气进行了物性分析,探讨了各组分以及原料气的露点,为之后的流程建设打好基础。(2)分别分析了天然气低温提氦工艺流程与天然气液化工艺流程,两者的工艺流程相似,因此提出了三种基于天然气液化的低温提氦工艺流程。分别为:混合冷剂制冷+氮气循环制冷工艺流程、天然气膨胀制冷+氮气循环制冷流程、氮气膨胀液化制冷流程。对三种方案在同样的操作条件下,从粗氦浓度、氦气回收率、装置综合能耗、装置最低操作温度、LNG产量及回收率、设备投资,六个方面进行综合比较,确定方案三——氮气膨胀液化制冷流程为最优的联合流程。(3)对最优流程进行参数分析后,确定了六个对流程能耗影响较大的参数,并分别分析了每个参数对装置能耗和最终的粗氦浓度的影响,这六个参数是:一级塔进料温度、一级塔进料压力、一级塔回流比、制冷剂高压压力、制冷剂低压压力、制冷剂流量。(4)本文对于最优流程选用了两个方法进行优化。首先采用BP神经网络算法,该算法是按误差逆转传播算法进行训练的多层前馈网络。准备了一组试验数据和一组测试数据后,进行了计算,分析误差确定了该算法的准确性。最终得出了一组最优参数,在该组参数下,提取的粗氦浓度为63.52%,能耗比优化前节约了 18.08%。但BP神经网络算法只能给出已知分组的最优组,即真正的最优参数可能在给出的最优解附近,因此本文接下来采用了响应面分析方法,对流程参数进行最优化计算。(5)响应面分析方法是采用多元二次回归方程来拟合因素与响应值之间的函数关系,通过对回归方程的分析来寻求最优工艺参数,解决多变量问题的一种统计方法。采用响应面分析方法,分别获得了装置综合能耗和粗氦浓度的回归方程,并得到一组最优参数解,在该组参数下提取出的粗氦浓度为63.53%,能耗比优化前节约了 21.4%。另外,该组参数的值在BP神经网络给出的最优解附近,也证明了 BP神经网络的准确性。(6)分别分析了原料气含氦量和含氮量的变化对最终粗氦产品的影响发现:含氦量的变化对装置提取的粗氦浓度影响较小;含氮量在25%以下变化对装置提取的粗氦浓度影响较小,但高于25%以后对氦气的提取效果明显下降。

徐涛[5](2018)在《泡沫轻质土制备与施工工艺优化研究》文中提出泡沫轻质土,简称FLF(Foam Lightweight Filler),其胶凝材料、发泡剂、配合比等方面的研究已经比较深入,而对于施工过程中轻质土泡沫损失、湿容重的变化关注不够。因此,本文面向泡沫轻质土工程实践中发现的问题,通过室内试验和现场试验,对泡沫轻质土的制备与施工若干工艺进行试验研究和理论分析,具体包括:(1)通过在台州湾沿海高速泡沫轻质路基填筑工程的实践,发现了工程中存在的一些不足,比如轻质土成本高、出料口湿容重不稳定、浇筑过程对湿容重影响大等问题,并作为后文重点研究方向。(2)针对工程实践中发现的发泡剂成本问题,将五种不同表面活性剂加入复合发泡剂当中进行改性并测试其性能,结果发现:十二烷基苯磺酸钠能有效降低发泡剂表面张力,掺量在0.3%-0.7%之间时,无论是发泡倍数还是泡沫稳定性最有利;少量掺入阿拉伯胶和聚丙烯酰胺能明显提升泡沫稳定性,如阿拉伯胶掺量处于0.7%-1.0%时,聚丙烯酰胺掺量为0.3%;掺入聚乙烯醇和明胶后,发泡倍数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表面活性剂少量的掺入都能改变其沉降距,但对其泌水量没有质的改观,明胶掺量过多甚至会增加泡沫泌水量。(3)针对工程实践中发现的轻质土成本过高与湿容重不稳定的问题,提出了使用掺和料代替部分水泥的廉价配合比,并对矿粉、粉煤灰、高岭土三种掺合料、六种不同配合比的泡沫轻质土在不同搅拌工艺下测试了湿容重、干容重,结果表明:相同时间下,搅拌速率的提高会加快泡沫与水泥浆混合,使得轻质土尽早达到稳定时间;横卧式砂浆搅拌机混泡效果明显强于立轴式砂浆搅拌机,其泡沫混合更加均匀,湿容重更加稳定;搅拌时间短,泡沫混合不均匀,固化后的轻质土性能差;搅拌时间过长会使浆体中泡沫破裂,增大轻质土容重,提高施工成本。推荐横卧式搅拌机不加砂轻质土推荐搅拌时间为2min,加砂轻质土推荐搅拌时间为4min;立轴式搅拌机不加砂轻质土推荐搅拌时间为8min,加砂轻质土推荐搅拌时间为4min。(4)针对工程实践中发现的浇筑过程对湿容重影响大的问题,试验分析了施工现场泵送流量、泵送距离、浇筑高度对泡沫轻质土湿容重的影响,结果表明:泵送流量与湿容重损失率成反相关,流量越大,湿容重损失越小;泵送距离与湿容重成正比,泵送距离过长导致轻质土在管内滞留时间长,湿容重损失越大;浇筑高度越高,容重变化越大;设计容重越大,底部容重增加越少。

田全志[6](2017)在《含氧捕收剂在低阶煤浮选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随着采煤、选煤机械化程度的提高,细粒煤泥产量增加,炼焦煤作为稀缺煤种,选煤工艺中一般设置浮选作业对细粒煤进行分选回收。但长焰煤、不粘煤等动力煤的分选工艺中通常不设浮选作业,主要因为低阶煤表面赋有大量含氧官能团,致使疏水性弱,难以浮选,经济成本较高。现如今,煤泥产量的增加与其处理方法的矛盾越来越尖锐,急需推动低阶煤浮选工业化生产,而研发出适合低阶煤浮选的捕收剂是推动其工业化生产最可行的途径之一。本论文以神华神东某选煤厂细粒煤泥为研究对象,对其基本性质作了较为全面的分析,并进行了各类捕收剂的浮选试验,深入探究了极性捕收剂对低阶煤浮选行为的影响,这对于低阶煤浮选高效捕收剂的研发意义重大。论文试验煤样灰分为26.20%左右,主导粒级为<0.045 mm,产率达到68.97%;该煤泥中间密度级含量较高,连生体较多;煤中矿物质主要有石英、高岭石及少量的斜绿泥石;另一方面,煤表面赋存有较多的亲水性含氧官能团,主要包括C-O、C=O和O=C-O,测量出煤样接触角为60.01°,表面疏水性弱,可浮性差。与烷烃捕收剂相比,极性捕收剂可以大幅度提高低阶煤浮选效果。羧酸捕收剂可以在较少用量取得较好的浮选效果,但易使精煤灰分偏高;12个碳原子内,醇类捕收剂碳链长度对精煤灰分的影响较大;短链酮比长链分子有较高的浮选活性;短链醛(戊醛)对低阶煤有较好的捕收性,但长链捕收剂(十二醛与十六醛)会使可燃体回收率急剧下降。烷烃捕收剂的捕收性与选择性均较低;羧酸捕收剂与酮类捕收剂均表现出较高的捕收性与选择性,碳链长度的增加对其性质有一定的影响;短链醇较长链醇有较好的捕收性与选择性;醛类捕收剂的捕收性与选择性受碳链长度的影响较大。从捕收剂的HLB值分析,羧酸捕收剂的无机性最高,醇次之,随碳原子的增多,捕收剂的HLB值下降,其越疏水。捕收剂作用后煤样接触角均有一定程度的提高,烷烃处理后煤样接触角可以提高2.50-5.00o,而羧酸捕收剂对煤样接触角的提高均在7.50o以上;短链醇可以提高煤样接触角8.00o以上,但长链醇使煤样接触角仅提高约5.00o;酮类捕收剂作用后煤样接触角增幅均较小,2-辛酮作用下可使煤样接触角提高约7.00o;1-辛醛作用后煤样接触角提高了近10.00o,但长链醛仅使接触角提高5.00o左右。由捕收剂作用后煤样红外光谱分析可得,极性捕收剂与煤表面-OH发生键合作用,减少煤表面亲水区域面积,增强表面疏水性,提高浮选效果,此外,醇、酮、醛可以与煤表面非极性区域发生吸附作用。

袁华玮[7](2017)在《临沧铜铅混合精矿浮选分离试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硫化铜铅矿物因矿物之间可浮性相近,导致浮选分离困难。本试验实际矿样取自临沧多金属硫化矿经混合优先浮选得到的铜铅混合精矿,本文通过对不同药剂作用下黄铜矿、方铅矿单矿物表面药剂吸附量的测定及矿物回收率的变化的考察,对药剂作用机理进行了初步的探究,在此基础上对铜铅混合精矿矿样进行选矿试验研究,制定了合适的药剂制度,实现了铜铅混合精矿的有效分离。黄铜矿、方铅矿单矿物试验中,乙基硫氨酯对黄铜矿的选择性捕收作用在几种捕收剂中表现出明显的优势。在pH>8时,使用乙基硫氨酯作为铜铅分离浮选中的捕收剂,黄铜矿回收率无明显变化,方铅矿却有明显降低,且随药剂浓度变化,黄铜矿表面乙基硫氨酯的吸附量远比方铅矿表面吸附量多,证明了乙基硫氨酯对黄铜矿具有明显的选择性捕收作用。硫代硫酸钠+可溶性淀粉以2:1的比例混合使用作为铜铅分离时方铅矿的抑制剂,抑制效果明显比单独使用时更有优势。在药剂试验浓度范围内,组合药剂的使用会显着降低方铅矿表面乙基硫氨酯的吸附量,方铅矿回收率表现出明显变化,但黄铜矿浮选回收率没有明显影响,相比方铅矿传统抑制剂重铬酸钾具有对环境危害小的优点;组合抑制剂最佳配比为硫代硫酸钠:可溶性淀粉为2:1。在单矿物试验的基础上对临沧铜铅混合精矿进行浮选分离试验,混合精矿再磨后经过硫化钠脱药,采用硫代硫酸钠+可溶性淀粉作为方铅矿抑制剂,乙基硫氨酯作为捕收剂,经过一次粗选四次精选三次扫选的闭路试验,最终获得铜品位为19.04%,含铅2.12%,铜回收率为89.90%的铜精矿和铅品位为45.80%,含铜1.07%,铅回收率为97.75%的铅精矿,实现了铜铅分离。

高利军[8](2015)在《延长气田泡排剂选型和注入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延长气田延气2延128气藏无边、底水,气藏开发主要依靠地层流体弹性能量驱动,从目前开发特征看,气田单井产水量以凝析水和层内可动水为主。随着气田的持续开发和储量动用程度的提高,气藏出水量和出水气井数不断增多,气井井筒积液和出水影响正常生产等问题逐步显现。为了达到控水稳气的目标,针对气田对排水采气低成本要求,充分借鉴邻区块苏里格气田的排水采气经验,即早开展泡沫排水采气工艺研究为气田亟需。本论文在油田原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气田出水动态及气井出水机理进行全面的调查,研究气井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积液的机理和规律,在此基础上针对气田动静态特点,开展水质评价、泡排药剂研制、施工方式优选、工艺参数优化及现场工艺试验等系统泡排工艺研究,为气田气井带液生产期间的泡排采气工艺优化和泡排技术的应用提供依据和指导。本文针对延长气井出水特征及地层水分析,对气田出水特征简要分析,明确重点排水工艺应用层位及地层水类型;然后针对延长地层水特点,研制适合延长气井的泡排工艺配套药剂;第三,延长气田泡沫排水工艺方案研究,结合气田特点及地面流程现状,研究适合延长的泡排工艺方案;最后进行了泡排工艺矿场先导性试验及效果评价,评价选井实施10井泡沫排水工艺现场试验。最终明确了泡排工艺主要实施井层;建立了延长气田积液判定准则;建立了气田泡排工艺最优施工方案;研制了适合气田的起泡剂(棒)及消泡剂产品系列;并优化了适合气田气井特点的泡排施工方案(参数)。

谷苗苗[9](2015)在《府谷某高灰长焰煤煤泥浮选试验研究》文中指出随着低阶煤资源的大量开采,细粒级分选问题进一步凸显。前人研究证明,使用常规浮选无法解决这一难题。由王永田教授等研发的新型复配药剂FO系列,对低阶煤煤泥可以实现较好的分选。本文用复配药剂FO系列做捕收剂对府谷某高灰长焰煤煤泥进行浮选试验研究,主要的探究内容如下:使用红外光谱分析,证实煤泥表面存在大量含氧官能团,导致煤泥疏水性差;由XRD以及XPS分析可知,煤泥中大部分的脉石矿物是Si O2。通过煤泥性质分析可知,该煤泥具有一定的利用价值。筛取-0.5mm粒级的物料进入浮选系统。入浮煤泥灰分为38.87%,实验室采用一粗一精的浮选工艺。柴油药剂消耗量为8kg/t时,精煤灰分7.05%,产率40.84%;使用新型复配药剂FO作为捕收剂,当药剂用量为2.5kg/t时,浮选精煤产率能达到40%左右。结果证明,FO药剂在降低药剂消耗,提高精煤产率方面优于柴油。半工业试验浮选柱一次分选,结果显示:低浓度直接浮选中FO1用量为2.0kg/t时,精煤灰分为7.49%,精煤产率为57.84%;使用滤饼调浆浮选,FO1用量为2.0kg/t时,精煤灰分10.76%,精煤产率55.42%。对比发现低浓度条件下可以获得更佳的浮选指标。调浆浮选中,FO2用量为1.5kg/t时,精煤灰分10.86%,精煤产率60.03%;FO3用量为1.5kg/t时,效果略优于FO2。从分选结果来看,FO3捕收效果最佳,后续亲油亲水比以及润湿热测定结果证实这一结论。用新型复配FO系列药剂作捕收剂,是低阶煤煤泥浮选工业化进程的重大进步。对低阶煤煤泥进行浮选,可以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对提高煤矿的经济效益具有重要的意义。

胡志昕[10](2014)在《中浅层气井排水采气工艺的研究与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气井开采的自然递减,气井的压力、产量均会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从而降低天然气的携液能力。当携液能力不足以排出气井出液,井筒内就会存在积液,对井底产生回压,导致气井产量下降,甚至导致气井停产。吉林油田中浅层气井属于低压低产,积液对气井产能的发挥影响更大,因此,筛选合理的排水采气工艺,减缓产量的递减速度,对气井产能的发挥至关重要。本文通过对各种排水采气工艺进行适用性分析,以工艺成本、投资回收期、最短作业周期为经济指标,以产气量、产水量、举升效率为技术指标,筛选出适合中浅层气井的排水采气工艺,实现“一井一分析,一井一工艺”的精细化管理。应用于中浅层气井的排水采气,提高了气井产气量,减缓了产能的递减速率,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开发效果,对中浅层产水气田的有效开发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二、节省起泡剂为什么反而不经济(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节省起泡剂为什么反而不经济(论文提纲范文)

(1)气井用泡排-防聚一体剂应用基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水合物抑制剂及其研究现状
        1.2.1 水合物危害及防治方法
        1.2.2 水合物抑制剂分类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4 水合物防聚剂作用机理
        1.2.5 四氢呋喃水合物
    1.3 表面活性剂类型及其研究现状
        1.3.1 表面活性剂特点
        1.3.2 表面活性剂类型
        1.3.3 泡沫排水
    1.4 泡排防聚一体剂研究现状
    1.5 研究目的、意义及研究内容
        1.5.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5.2 研究内容
        1.5.3 创新点
第二章 泡排-防聚一体化二元体系工作液(TCJ)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主要仪器与材料
        2.2.2 起泡能力测定
        2.2.3 抗温性实验
        2.2.4 抗凝析油实验
        2.2.5 泡沫微观形貌分析
        2.2.6 携液量测定
        2.2.7 乳化性能实验
        2.2.8 水合物DSC曲线测定
        2.2.9 水合物微观形貌
    2.3 结果与讨论
        2.3.1 主剂的筛选
        2.3.2 助表面活性剂的复配
        2.3.3 稳定性实验
        2.3.4 稀释倍数对TCJ体系起泡性能的影响
        2.3.5 抗温性能
        2.3.6 抗盐性能
        2.3.7 抗甲醇性能
        2.3.8 泡沫微观形貌分析
        2.3.9 复配体系与PVP配伍性能
        2.3.10 携液量测定
        2.3.11 乳化性能
    2.4 THF水合物晶体的微观形貌及生长热力学
        2.4.1 20%THF水合物微观形貌
        2.4.2 TCJ体系对THF水合物微观形貌的影响
        2.4.3 20%THF水合物的生长热力学
        2.4.4 TCJ体系对THF水合物生成热力学条件的影响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泡排-防聚一体化三元体系工作液(TSE)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主要仪器与材料
        3.2.2 实验部分
    3.3 结果与讨论
        3.3.1 主剂的筛选
        3.3.2 两性表面活性剂的复配及筛选
        3.3.3 助表面活性剂的筛选
        3.3.4 TSE泡排-防聚体系确定
        3.3.5 稳定性实验
        3.3.6 稀释倍数对TSE体系起泡性能的影响
        3.3.7 抗温性能
        3.3.8 抗盐性能
        3.3.9 抗甲醇性能
        3.3.10 泡沫微观形貌分析
        3.3.11 TSE体系与PVP配伍性能
        3.3.12 携液量测定
        3.3.13 乳化性能
    3.4 THF水合物晶体的微观形貌及生长热力学
        3.4.1 TSE体系对THF水合物微观形貌的影响
        3.4.2 TSE体系对THF水合物生成热力学条件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泡排-防聚一体化三元体系工作液(TPS)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主要仪器与材料
        4.2.2 实验部分
    4.3 .结果与讨论
        4.3.1 主剂的筛选
        4.3.2 助表面活性剂的筛选
        4.3.3 稳定性实验
        4.3.4 稀释倍数对TPS体系起泡性能的影响
        4.3.5 抗温性能
        4.3.6 抗甲醇性能
        4.3.7 泡沫微观形貌分析
        4.3.8 TPS体系与PVP配伍性能
        4.3.9 携液量测定
        4.3.10 乳化性能
    4.4 THF水合物晶体的微观形貌及生长热力学
        4.4.1 TPS体系对THF水合物微观形貌的影响
        4.4.2 TPS体系对THF水合物生成热力学条件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2)硫、氧混合铅锌矿选—冶联合分离铅锌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铅锌主要性质及用途
        1.1.1 锌的物理化学性质
        1.1.2 铅的物理化学性质
        1.1.3 铅锌主要化合物及用途
    1.2 铅、锌资源概况
        1.2.1 世界铅锌资源概况
        1.2.2 我国铅锌资源概况
    1.3 铅锌矿选矿研究现状
    1.4 铅锌矿冶炼研究现状
        1.4.1 铅冶炼研究现状
        1.4.2 锌冶炼研究现状
    1.5 铅锌矿选-冶联合工艺研究现状
    1.6 研究背景及意义
    1.7 研究内容
第二章 硫、氧混合铅锌矿选-冶理论分析
    2.1 硫、氧混合铅锌矿选矿理论基础分析
        2.1.1 矿物浮选基本原理
        2.1.2 浮选药剂浮选矿物的基本原理
    2.2 硫化铅锌精矿氧压酸浸理论基础分析
        2.2.1 硫化铅锌精矿氧压酸浸的热力学分析
        2.2.2 硫化铅锌精矿氧压酸浸的动力学分析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实验原料、设备、药剂及研究方法
    3.1 实验原料
        3.1.1 原矿性质分析
        3.1.2 硫化铅锌精矿性质分析
    3.2 实验设备及药剂
        3.2.1 浮选实验设备及药剂
        3.2.2 氧压酸浸实验设备及药剂
    3.3 实验方法
        3.3.1 浮选实验方法
        3.3.2 氧压酸浸实验方法及实验步骤
第四章 硫、氧混合铅锌矿浮选工艺研究
    4.1 浮选流程的选择
    4.2 条件实验的结果与讨论
        4.2.1 矿物粒度的影响
        4.2.2 浮选硫化矿活化剂用量的影响
        4.2.3 浮选硫化矿捕收用量的影响
        4.2.4 浮选氧化矿抑制剂用量的影响
        4.2.5 浮选氧化矿硫化剂用量的影响
        4.2.6 浮选氧化矿捕收剂用量的影响
    4.3 闭路实验研究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硫化铅锌精矿氧压酸浸工艺研究
    5.1 单因素条件实验
        5.1.1 矿样粒度的影响
        5.1.2 始酸浓度的影响
        5.1.3 温度的影响
        5.1.4 氧分压的影响
        5.1.5 搅拌速率的影响
        5.1.6 时间的影响
        5.1.7 添加剂用量的影响
        5.1.8 液固比的影响
        5.1.9 Fe~(2+)浓度的影响
    5.2 合理工艺条件实验确定及重现性实验研究
    5.3 氧压酸浸中H_2S的生成及影响
    5.4 本章小结
    5.5 硫、氧混合铅锌矿选-冶联合分离铅锌工艺总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3)煤矿井下碎软煤层泡沫钻进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碎软煤层钻进技术研究现状
    1.3 泡沬钻进研究现状
        1.3.1 泡沬钻进技术国外研究现状
        1.3.2 泡沫钻进技术国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2 煤矿井下碎软煤层泡沫钻进理论
    2.1 泡沫流体的基本性能
        2.1.1 泡沫质量
        2.1.2 泡沫的密度
        2.1.3 泡沫对的煤粉的悬浮性能
        2.1.4 泡沫的流变模型
    2.2 碎软煤层泡沫钻进流体流动研究
        2.2.1 泡沫流体在钻杆内的流动
        2.2.2 泡沫流体在钻头处的流动
        2.2.3 泡沫流体在环空间隙的流动
    2.3 环空间隙煤粉运动状态研究
        2.3.1 煤粉单颗粒受力分析
        2.3.2 煤粉颗粒群受力分析
        2.3.3 泡沫钻进携粉规律研究
    2.4 本章小结
3 碎软煤层泡沫钻进矮翼螺旋钻杆
    3.1 矮翼螺旋钻杆工作原理
    3.2 螺旋钻杆扰动下煤粉颗粒受力分析
    3.3 螺旋钻杆扰动下煤粉运动分析
    3.4 搅粉及辅助排粉能力分析
        3.4.1 实现排粉功能的条件
        3.4.2 螺旋槽排粉能力分析
        3.4.3 影响螺旋槽排粉能力的主要参数
    3.5 本章小结
4 泡沫钻进排粉模拟研究
    4.1 矮翼螺旋钻杆排粉影响因素模拟研究
        4.1.1 煤层泡沫钻进环空的物理模型
        4.1.2 钻杆结构参数对排粉能力的耦合分析
        4.1.3 模拟结果分析
    4.2 泡沫钻进环空流场模拟研究
        4.2.1 模型建立
        4.2.2 泡沫钻进排粉的数学模型及数值计算方法
        4.2.3 数值模拟结果及分析
    4.3 碎软煤层泡沫钻进排粉模拟研究
        4.3.1 离散相模型
        4.3.2 外平钻杆环空中颗粒的运动
        4.3.3 螺旋钻杆环空中颗粒的运动
    4.4 本章小结
5 碎软煤层泡沫钻进防塌乳液研究
    5.1 泡沫冲洗液体系研究
        5.1.1 泡沫剂评价实验方法
        5.1.2 泡沫冲洗液性能参数
        5.1.3 发泡剂优选
    5.2 防塌乳液泡沫研制
        5.2.1 防塌乳液泡沫配方
        5.2.2 防塌乳液泡沫冲优化研究
    5.3 防塌乳液泡沫冲洗液性能评价
        5.3.1 流变性能
        5.3.2 渗透性能
        5.3.3 抗污染性能
    5.4 本章小结
6 碎软煤层泡沫钻进工艺研究
    6.1 泡沫钻进注入体积流量预测
    6.2 泡沫钻进的压力损失
        6.2.1 泡沫钻进环空压力损失
        6.2.2 通过钻头压力损失
        6.2.3 通过钻杆内通孔压力损失
        6.2.4 消泡装置局部压损
    6.3 碎软煤层钻孔防塌乳液泡沫工艺参数
    6.4 泡沫钻进钻压与转速
    6.5 本章小结
7 碎软煤层泡沫钻进装备及试验
    7.1 煤矿井下碎软煤层泡沫钻进装备
        7.1.1 防塌泡沫乳液注入系统设计
        7.1.2 钻进消泡系统设计
        7.1.3 钻进用其他装备配套
    7.2 发泡和消泡实验
        7.2.1 地面发泡试验
        7.2.2 消泡系统消泡试验
    7.3 防塌乳液泡沫防塌孔试验
        7.3.1 无侧限线膨胀测试
        7.3.2 滚动回收率测试
        7.3.3 碎软煤层瓦斯抽采钻孔失稳机理
        7.3.4 防塌乳液泡沫冲洗液作用机理
    7.4 工业性试验
        7.4.1 试验点概况
        7.4.2 试验现场布置及钻孔设计
        7.4.3 试验结果分析
    7.5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创新点
    8.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学位论文数据集

(4)天然气低温提氦工艺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意义
    1.2 研究进展
        1.2.1 国外研究进展
        1.2.2 国内研究进展
        1.2.3 天然气提氦技术方法
        1.2.4 天然气液化工艺发展
    1.3 科学问题的提出
    1.4 研究内容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第2章 原料气处理及物性分析
    2.1 状态方程选择
    2.2 原料气处理
        2.2.1 原料气组成
        2.2.2 原料气处理
    2.3 处理后原料气物性分析
        2.3.1 物性计算模型
        2.3.2 原料气各组分的基本物性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天然气液化的低温提氦工艺研究
    3.1 天然气低温提氦工艺流程分析
        3.1.1 克劳特循环工艺
        3.1.2 前膨胀+氮气循环制冷工艺流程
        3.1.3 后膨胀+氮气循环制冷工艺流程
    3.2 天然气液化工艺流程分析
        3.2.1 混合制冷剂液化工艺
        3.2.2 天然气膨胀液化制冷流程
        3.2.3 氮气膨胀液化流程
    3.3 联合工艺流程建立
        3.3.1 方案一:混合冷剂制冷+氮气循环制冷
        3.3.2 方案二:天然气膨胀液化制冷+氮气循环制冷
        3.3.3 方案三:氮气膨胀循环制冷
    3.4 联合工艺流程比选
        3.4.1 工艺概况
        3.4.2 方案一工艺模拟
        3.4.3 方案二工艺模拟
        3.4.4 方案三工艺模拟
        3.4.5 方案比选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天然气液化的低温提氦工艺优化
    4.1 工艺结果分析及优化变量确定
        4.1.1 一级提氦塔进料温度对流程的影响
        4.1.2 一级提氦塔进料压力对流程的影响
        4.1.3 一级提氦塔回流比对流程性能的影响
        4.1.4 二级提氦塔进操作参数对流程的影响
        4.1.5 氮气制冷剂高压、低压压力对流程的影响
        4.1.6 氮气制冷剂流量对流程的影响
        4.1.7 综合分析
    4.2 基于BP神经网络算法的工艺优化方法研究
        4.2.1 数据选取与预处理
        4.2.2 BP神经网络模型建立
        4.2.3 运算结果及分析
        4.2.4 利用训练好的BP神经网络进行预测优化
    4.3 基于响应面分析方法的工艺优化方法研究
        4.3.1 试验设计
        4.3.2 各因素试验结果及分析
        4.3.3 回归模型分析
        4.3.4 多变量约束最优化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最优化流程适应性分析
    5.1 原料气氦气含量的变化对流程的影响
    5.2 原料气氮气含量的变化对流程的影响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正交实验表形式
    附录B BP神经网络算法代码及结果
        B.1 神经网络运行代码
        B.2 神经网络预测数据结果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5)泡沫轻质土制备与施工工艺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1.4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第二章 软基换填泡沫轻质土工程实例
    2.1 工程概述
    2.2 试验段换填施工
    2.3 泡沫轻质土施工工艺流程及要点
    2.4 施工质量控制
    2.5 试验段工程效果分析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发泡剂的泡沫性能及改性研究
    3.1 泡沫起泡机理和破坏机理
    3.2 发泡剂性能测定方法
    3.3 发泡剂泡沫稳定性研究
    3.4 新旧发泡剂价格对比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搅拌工艺对泡沫轻质土容重的影响
    4.1 原材料测定及配合比
    4.2 搅拌速率对泡沫轻质土容重的影响
    4.3 搅拌方式对泡沫轻质土容重的影响
    4.4 搅拌时间对泡沫轻质土容重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浇筑过程对泡沫轻质土容重的影响
    5.1 设备简介
    5.2 试验方案
    5.3 泵送流量对泡沫轻质土湿容重的影响
    5.4 泵送距离对轻质土质量的影响
    5.5 浇筑厚度对泡沫轻质土容重影响室内试验研究
    5.6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1 主要结论
    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6)含氧捕收剂在低阶煤浮选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低阶煤煤泥处置现状
    1.3 低阶煤表面性质研究进展
    1.4 低阶煤煤泥浮选研究进展
    1.5 研究内容及意义
2 试验准备
    2.1 试验样品制备
    2.2 试验药剂及仪器设备
    2.3 浮选评价指标
3 煤样性质分析
    3.1 煤样工业分析
    3.2 煤样粒度和密度组成
    3.3 X射线衍射物相分析
    3.4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
    3.5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
    3.6 煤样接触角
    3.7 本章小结
4 浮选捕收剂探究试验
    4.1 试验步骤
    4.2 捕收剂分子结构对浮选的影响
    4.3 捕收剂碳链长度对浮选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5 捕收剂性质分析
    5.1 捕收性与选择性分析
    5.2 亲水-亲油平衡值计算分析
    5.3 各类捕收剂对煤样接触角的影响
    5.4 捕收剂作用后煤样红外光谱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7)临沧铜铅混合精矿浮选分离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铜、铅性质及矿石资源概况
        1.1.1 铜、铅金属的性质
        1.1.2 铜铅矿床类型及资源分布
        1.1.3 铜、铅资源的运用
        1.1.4 铜矿种类及主要矿物的可浮性差异
        1.1.5 铅矿物种类及常见矿物的可浮性
    1.2 硫化铜铅矿分离困难的原因
    1.3 铜铅分离的方法及发展
        1.3.1 传统分离方法及工艺
        1.3.2 优先浮选中铜铅分离的药剂
        1.3.3 混合浮选分离中的药剂
        1.3.4 混合精矿分离的药剂制度
    1.4 选题的意义及研究方法
第二章 试验试样、仪器、药剂及试验方法
    2.1 矿样的来源及制备
        2.1.1 纯矿物矿样
        2.1.2 实际矿物矿样
    2.2 试验仪器及药剂
        2.2.1 试验仪器
        2.2.2 试验药剂
    2.3 试验方法
        2.3.1 浮选试验
        2.3.2 吸附量测定
        2.3.3 动电位测试
第三章 不同捕收剂对方铅矿和黄铜矿浮选的影响
    3.1 选择性捕收剂在不同pH条件下对矿物回收率影响的研究
        3.1.1 乙基硫氨酯对黄铜矿和方铅矿浮选回收率的影响
        3.1.2 丁基铵黑药对黄铜矿和方铅矿浮选回收率的影响
        3.1.3 乙硫氮对黄铜矿和方铅矿浮选回收率的影响
        3.1.4 乙基钾黄药对黄铜矿和方铅矿浮选回收率的影响
    3.2 不同捕收剂在黄铜矿和方铅矿表面的吸附量
        3.2.1 乙基硫氨酯在黄铜矿和方铅矿表面吸附量随浓度变化的情况
        3.2.2 丁基铵黑药在黄铜矿和方铅矿表面吸附量随浓度变化的情况
        3.2.3 乙硫氮在黄铜矿和方铅矿表面吸附量随浓度变化的情况
        3.2.4 乙基钾黄药在黄铜矿和方铅矿表面吸附量随浓度变化的情况
    3.3 小结
第四章 不同抑制剂对方铅矿和黄铜矿浮选的影响
    4.1 不同抑制剂浓度变化对铜铅分离浮选的影响
    4.2 不同抑制剂对方铅矿表面电位的影响
    4.3 不同抑制剂对矿物表面捕收剂吸附量的影响
    4.4 小结
第五章 实际铜铅混合精矿的分离浮选试验
    5.1 原矿铜铅混合浮选试验
    5.2 铜铅混合精矿分离
        5.2.1 混合精矿再磨试验
        5.2.2 分离前的脱药试验
        5.2.3 混合精矿分离抑制剂选择试验
        5.2.4 混合精矿分离捕收剂用量条件试验
        5.2.5 混合精矿分离开路、闭路试验
        5.2.6 产品质量考察
    5.3 小结
第六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录B 攻读硕士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附录C 攻读硕士期间获得的奖励

(8)延长气田泡排剂选型和注入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延长气田出水特征研究
    1.1 气田概况及特征
    1.2 气田产水特征分析
    1.3 排水采气工艺实施必要性
第二章 延长气田产水气井积液预测模型研究
    2.1 主要理论公式概述
    2.2 产水气井积液预测模型研究思路
    2.3 延长气田产水气井出水机理及流态划分
    2.4 气井临界携液量模型
        2.4.1 参数敏感性分析
        2.4.2 模型简化
        2.4.3 程序编制
    2.5 延长气田产水气井积液预测规律及工艺实施界限
        2.5.1 临界携液流量公式判断原则
        2.5.2 采气曲线动态分析判断原则
        2.5.3 工艺适应性界限标准
第三章 延长气田水质特征分析
    3.1 延长气田水质化验检测
    3.2 延长气田水质分析
    3.3 延长气田水质特点总结
第四章 液体泡排剂的研制及评价
    4.1 泡沫机理概述
        4.1.1 起泡剂形成泡沫的机理
        4.1.2 泡沫的破裂机理
        4.1.3 影响泡沫稳定的因素
    4.2 延长气田泡排对起泡剂的特殊要求及攻关方向
    4.3 主体表面活性剂合成方案设计
    4.4 主体表面活性剂合成实施
        4.4.1 合成中途测试方法
        4.4.2 合成实施及中途测试数据分析
    4.5 主体表面活性剂综合性能评价
        4.5.1 HY-3c型泡排剂评价
        4.5.2 HY-3g型泡排剂评价
        4.5.3 HY-3k型泡排剂评价
    4.6 不同井的起泡剂复配方法
    4.7 泡排剂整体性能
第五章 固体泡排棒的研制
    5.1 泡排棒的定义及作用机理
    5.2 泡排棒的使用特点及优势
    5.3 泡排棒的研制
    5.4 泡排棒的性能评价
第六章 消泡剂的研制及评价
    6.1 消泡剂的定义及作用机理
    6.2 消泡剂的研制
    6.3 消泡剂的评价
        6.3.1 评价方法
        6.3.2 评价结果
        6.3.3 消泡剂使用
第七章 泡排剂注入配套工艺方案研究
    7.1 泡排注入工艺概述
        7.1.1 泡排常规注入工艺概述
        7.1.2 泡排特殊注入工艺概述
        7.1.3 泡排注入工艺对比
    7.2 延长气田泡排工艺方案
    7.3 泡排工艺参数初步设计
        7.3.1 加注时机
        7.3.2 加注量及稀释比例
        7.3.3 加注周期
    7.4 消泡工艺参数初步设计
        7.4.1 加注时机及加注周期
        7.4.2 加注量及稀释比例
第八章 泡沫排水现场试验及效果评价
    8.1 试采井泡排工艺试验及效果评价
    8.2 试气井泡排工艺试验及效果评价
第九章 结论及建议
    9.1 结论及认识
    9.2 取得的创新
    9.3 主要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9)府谷某高灰长焰煤煤泥浮选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课题的提出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方法
    1.4 试验研究技术路线
2 文献综述
    2.1 低阶煤利用现状
    2.2 低阶煤煤泥浮选现状
    2.3 油泡浮选
    2.4 本章小结
3 试验样品性质分析
    3.1 煤泥的工业分析
    3.2 煤泥基本性质
    3.3 煤泥可浮性研究
    3.4 本章小结
4 实验室浮选试验
    4.1 试验准备
    4.2 常规浮选试验研究
    4.3 本章小结
5 煤泥连续分选试验
    5.1 试验装置
    5.2 低浓度直接浮选试验研究
    5.3 高浓度浮选试验研究
    5.4 本章小结
6 试验效果对比及结论
    6.1 浮选机与浮选柱实验结果对比分析
    6.2 结论
7 浮选效果初步分析
    7.1 煤泥亲油亲水比
    7.2 药剂与煤泥的润湿热
    7.3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10)中浅层气井排水采气工艺的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排水采气工艺研究现状
    1.3 课题目的、意义和研究内容
        1.3.1 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
        1.3.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中浅层气田分析
    2.1 中浅层气田地质概况
        2.1.1 伏龙泉气田
        2.1.2 双坨子气田
        2.1.3 王府气田
    2.2 目前生产情况分析
        2.2.1 伏龙泉区块
        2.2.2 双坨子区块
        2.2.3 王府区块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排水采气工艺适应性分析
    3.1 机械法排水采气
        3.1.1 气举排水采气
        3.1.2 机抽排水采气
        3.1.3 射流泵排水采气
        3.1.4 柱塞气举排水采气
        3.1.5 电潜泵排水采气
    3.2 化学法排水采气
        3.2.1 泡沫排水采气
        3.2.2 同心毛细管排水采气
    3.3 气体动力学法排水采气
        3.3.1 优选管柱排水采气
        3.3.2 涡轮泵排水采气
        3.3.3 天然气连续循环排水采气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排水采气工艺的现场应用
    4.1 泡沫排水工艺的应用
        4.1.1 起泡剂的选择
        4.1.2 泡排剂加注时机
        4.1.3 泡排剂加注流程
        4.1.4 泡沫排水实际效果分析
        4.1.4.1 伏龙泉气井泡排效果分析
        4.1.4.2 王府气井泡排效果分析
        4.1.4.3 双坨子气井泡排效果分析
    4.2 机抽排水工艺的应用
        4.2.1 王府气田城深 2 区块
        4.2.2 伏龙泉气田机抽排水
    4.3 涡流泵排水工艺的应用
    4.4 气举排水工艺的应用
    4.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详细摘要

四、节省起泡剂为什么反而不经济(论文参考文献)

  • [1]气井用泡排-防聚一体剂应用基础研究[D]. 高敏兰. 西安石油大学, 2021(10)
  • [2]硫、氧混合铅锌矿选—冶联合分离铅锌工艺研究[D]. 毛志丹. 昆明理工大学, 2021(01)
  • [3]煤矿井下碎软煤层泡沫钻进关键技术研究[D]. 冀前辉. 煤炭科学研究总院, 2020(03)
  • [4]天然气低温提氦工艺优化研究[D]. 杜双. 西南石油大学, 2019(06)
  • [5]泡沫轻质土制备与施工工艺优化研究[D]. 徐涛. 长沙理工大学, 2018(06)
  • [6]含氧捕收剂在低阶煤浮选中的应用研究[D]. 田全志. 中国矿业大学, 2017(02)
  • [7]临沧铜铅混合精矿浮选分离试验研究[D]. 袁华玮. 昆明理工大学, 2017(01)
  • [8]延长气田泡排剂选型和注入方法研究[D]. 高利军. 西安石油大学, 2015(06)
  • [9]府谷某高灰长焰煤煤泥浮选试验研究[D]. 谷苗苗. 中国矿业大学, 2015(02)
  • [10]中浅层气井排水采气工艺的研究与应用[D]. 胡志昕. 东北石油大学, 2014(02)

标签:;  ;  ;  

为什么节省发泡剂不经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