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小学语文第五册总复习要点(论文文献综述)
王洪达[1](2014)在《1933年《新生活教科书·国语》练习设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练习系统作为构成语文教科书的四大系统之一,越来越受重视。近年来关于语文教科书练习系统的研究成果层出不穷,其中也着实不乏真知灼见。自语文开始独立设科以来,作为小学语文教科书重要构成要素的练习系统经历了多次革新,经历了从无到有,从简单到繁复,从浅显到深入的过程。早在民国时期,当时的教育家们就已经做了大量的国语教科书练习设计的伟大努力,为后来的练习设计提供了许多宝贵的借鉴。目前,人们在对当前的语文教育和语文教科书进行反思的同时,也对民国时期的语文教科书进行了诸多研究,但目前已有的关于民国时期语文教科书练习的研究并不深入,为了完善当前研究的不足之处,本研究试图通过对民国时期较有代表性的小学国语教科书——《新生活教科书·国语》的练习进行研究分析,探求该套教科书练习设计的宝贵经验,为当前及以后的小学语文教科书练习的设计提供借鉴。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法和文本分析法。通过检索有关教科书研究、语文课程与教学研究、民国时期教科书研究的书籍和论文,根据研究需要筛选有关语文教科书构成研究、民国时期语文教科书研究、语文教科书练习系统研究的相关文献资料,以获取相关的理论依据。本研究以《新生活教科书·国语》中的练习为分析研究的对象,旨在通过研究其形式设计和内容编排,总结其设计特点。论文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是《新生活教科书·国语》概述,介绍教科书的编写和出版背景、编写依据和版本设计,最后介绍几套同时期最有代表性的国语教科书。第二部分是《新生活教科书·国语》练习概述,介绍教科书练习的编写依据和编排体例,最后介绍该套教科书练习设计的依据。第三部分是《新生活教科书·国语》练习的呈现方式,从练习题型和练习内容两个角度对教科书的练习进行分析和研究。第四部分是《新生活教科书·国语》练习设计的特点,通过分析教科书的练习设计总结出练习设计的特点。第五部分是《新生活教科书·国语》练习设计对当前小学语文教科书练习设计的启示,结合现行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为当前小学语文教科书的练习设计提出合理化建议。练习系统是语文教科书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它体现着教科书的价值取向和发展理念,小学语文的奠基作用更是需要教科书练习系统的支撑,所以,这个论题应该引起研究者的关注和重视。
罗树林[2](2018)在《文革时期中小学语文教材语言研究》文中指出本文以文革时期中小学语文教材语言为研究对象,立足于对语言事实的客观描述,采取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综合借鉴教材语言研究、社会语言学、语料库语言学等多门学科的理论成果,尝试建立数据库,以期在数字量化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对文革时期中小学语文教材语言展开深入的分析、总结和解释。本论文研究既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又有一定的应用价值。理论价值在于可以促进、丰富和完善教材语言研究理论、中小学语文教学理论和当代中国教育史理论;应用价值在于可以为中小学语文教材编写、中小学语文教学和教材语言语料库建设等实践活动提供指导作用。全文共分八章,分别是“绪论”、“编写概况研究”、“选文研究”、“词语研究”、“汉字研究”、“语言教学和语言能力研究”、“语言使用特征、功能和原因研究”、和“结语”。本文的分析结论主要有三点:文革教材语言的使用特征主要有语言要素编排混乱、语言知识介绍种类残缺、语言政论语体色彩浓郁、语言崇拜和语言暴力现象并存、豪言壮语句的广泛使用、少年儿童语言成人化倾向突出六个方面;文革教材语言的使用功能主要有知识教育、思想教育两个方面;文革教材语言的使用原因主要有语文课程性质、编写指导思想方面和社会语言渗透三个方面。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综合借鉴当下最新教材语言研究理论,并取得了一定的理论突破。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引进了新课标的三维能力目标理论,试图用来分析语文教材语言的三大属性即工具性、科学性和思想性;二是引进了语义韵理论,用来分析和解释教材语言中词语的语义感染问题;三是充实、丰富和发展了教材筛选理论、教材分类理论和教材语言特征理论的研究内容。比如提出教材筛选的五大原则(即“权威性”原则、“流行面”原则、“初始年”原则、“成熟期”原则和“学制段”原则),归纳出文革时期中小学语文教材的三大种类(即教材名称种类、教材版本种类和教材使用种类),总结出文革时期中小学语文教材语言的使用特征(比如农村常用字、农村常用词、语录体选篇等特色语言的运用)等。
马磊[3](2020)在《中国现代修辞教学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修辞是在特定的语境中,运用恰当的言语形式来表达思想内容的活动。修辞素养是影响言语交际效果的关键因素之一。在基础教育阶段,修辞教学是培育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是语文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修辞教学面临严重困境,课程标准对修辞教学要求的“局限性”、教科书中修辞教学内容编排的“随机性”、教学实施中修辞教学安排的“偶然性”、学业评价中修辞素养评价的“片面性”,以及语文教师修辞素养和修辞教学素养的匮缺,反映出修辞教学的多重危机。修辞教学的现实困境与修辞教学的重要性形成了尖锐的矛盾。从培育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现实需要出发,有必要对中国现代修辞教学的发展历程进行梳理,以得到历史的启示,改进修辞教学的内容和策略,推进修辞教学现代化。通过搜集、整理、考证中国现代修辞教学的史料,诸如修辞研究的论着论文、修辞学史的论着论文、基础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文件、有代表性的语文教科书和辅助性教材、语言学家和语文教育家的相关着述等,梳理修辞教学思想和实践演变的历史事实,兼顾语文教育的历史演进和修辞研究的历史演进,并结合社会文化背景的变迁,可将中国现代修辞教学的发展史划分五个阶段,即:萌发期(1904-1929年),现代修辞教学随着现代修辞学的草创和现代语文课程的独立开始萌发;勃兴期(1929-1949年),现代修辞教学随着现代修辞学科的初步建立和语文课程的稳步发展而勃兴;成熟期(1949-1977年),现代修辞教学随着现代汉语修辞学的正式建立和语文课程的命名而趋于成熟;繁荣期(1977-1997年),现代修辞教学随着修辞学研究的兴盛和语文课程的科学化热潮而走向繁荣;重生期(1997-2020年),现代修辞教学随着修辞学研究的跨学科拓展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知识观的变革,开启新生。中国现代修辞教学的成绩是一代又一代修辞学者和语文教育工作者共同奋斗的结果,而这条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其间经历了不少曲折坎坷。在现代修辞教学发展的不同阶段里,修辞教学探索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分别完成了不同的历史使命:在萌发期,语文课程的独立设置为修辞教学提供了课程基础;在勃兴期,修辞学科的初步建立为修辞教学提供了学科基础;在成熟期,双基教学的讨论明确了修辞教学的基本方法;在繁荣期,能力本位的确立理清了修辞教学的价值追求;在重生期,语境观念的凸显强化了修辞教学的情境性。现代以来,特定的社会环境为开展修辞教学提供了外部条件,修辞学科的独立和发展为修辞教学提供了学科基础,语文课程的独立和发展为修辞教学提供了课程基础,这三个方面构成了现代修辞教学发展的主要动因。修辞教学内容的现代化和修辞教学策略的现代化均有了历史性突破,但推进修辞教学现代化,仍任重道远。现代以来的修辞教学内容在学科来源、呈现方式、价值追求上有了重要发展,但修辞教学内容系统建构仍不充分。现代修辞教学内容有以下三方面的特征。第一,在学科来源上,吸收了现代修辞研究的成果并随着修辞研究的发展而更新,但并不总是即时和全面地将修辞的学科内容转化为语文的课程内容。第二,在呈现方式上,课程文件和教科书中既有显性的修辞知识内容,也有寓于言语作品积累和言语实践活动中的隐性教学内容;显性的修辞知识,既有系统化的呈现方式,也有零散的呈现方式。第三,在价值追求上,不仅重视修辞静态知识的传授,更重视修辞知识在具体的言语情境中的动态运用,在表述上经历了“技能”“能力”“素养”的演进。推进修辞教学内容现代化,就要综合吸收现代各种语言学理论的研究成果,汲取历史上修辞教学内容系统建设的经验,并积极引入修辞学研究的新成果,特别是引入关于修辞动态过程研究的成果,积极重建修辞教学内容系统。语言研究越来越注重语言之外因素的制约作用,对于语境的分析不断深化,因此应把修辞的基本原则作为修辞教学的基础内容;结构主义语言学尽管受到了挑战,但仍具有重要的存在价值,因此仍应把不同语言层级的具体修辞手段作为修辞教学的主体内容;语言是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语言学习要关注言语活动承载的文化因素,因此应把修辞的情感态度作为修辞教学的高层内容。修辞教学内容系统的建设还要划分小学、初中、高中三个阶段的教学层次,设计三个阶段的修辞学业质量标准,为基础教育语文课程改革提供有针对性的参考。现代修辞教学策略在情境性、实践性、程序性三方面作了积极追求,但教学策略的探讨仍不充分。现代修辞教学策略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特征:一是情境性,历来强调修辞要适应语言环境的基本要求,这一思想随着修辞研究的发展和语文教育的发展而不断演进。二是实践性,历来重视语文课程的实践品质,将修辞教学置于言语实践的过程中,主要在听说读写的活动中开展修辞教学。三是程序性,历来重视循序渐进的教学思想,对教学的程序系统作过积极的探索,但教学程序系统没有较为稳定地得以传承和发展。推进修辞教学策略现代化,就要科学认识修辞学习的路径。依据“习得”与“学得”的语言学习理论,结合基础教育阶段母语学习的现实基础,可以对“习得”和“学得”作进一步的划分,形成“自然习得”“引导习得”“情境学得”“系统学得”四个层次。在语文课程中,修辞学习存在着自然习得、引导习得、情境学得、系统学得四个路径,四个路径的理性程度递进提高。对具体修辞教学方法的探讨,应该在上述修辞学习四个路径的框架下进行,才能使教学方法的探讨走出经验主义的范式,建构教学方法的科学系统。推进修辞教学现代化,应该以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为指引,基于上述对现代修辞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的认识,在语文课程标准的研制、语文教科书的编写、语文课堂教学的实践、语文学业评价的开展诸方面,作出相应变革。推进修辞教学现代化,要大力培育语文教师的修辞素养和修辞教学素养。一方面,要改进语文教师教育的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更新充实修辞学相关课程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培育语文教师的修辞理论素养和修辞实践素养;另一方面,要变革语文教师教育的课程实施方式,通过“答辩式说课”“追问式评课”等途径,提升修辞教学的实践反思能力,培育语文教师的修辞教学素养。要努力培养面向未来修辞教学需要的、能继续推进修辞教学现代化的语文教师。对中国现代修辞教学发展的专门研究才刚刚起步。在后续的研究中,要将修辞学与教育学更加密切地结合起来,争取建立起较成熟的汉语修辞教学理论,从而进一步推动中国基础教育阶段的修辞教学现代化。
赵燕[4](2016)在《清末民国时期儿童文学教育学术史研究 ——基于《教育杂志》的文献考据》文中研究说明从教育学的视角研究儿童文学教育还处于探索阶段,所以借鉴历史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梳理了近代儿童文学教育的发展线索,即从近代儿童文学教育早期独立性起步,到五四运动之后的激进式发展,再到反思期和深化期。在这几个阶段的发展过程中,《教育杂志》作为中国近代最有影响力的教育期刊,始终关注儿童文学教育问题,并以近40年的历史忠实地记录了其发展历程。为此,本研究的目标是:首先以一部《教育杂志》期刊的起伏演变为缩影,从中获得有关儿童文学的地位与作用、教育价值、课程、教材、教法、教师等丰富的史料;然后以教育活动史的视角,通过对史料的分析,确立了学术视野下移、微观化的研究取向,探寻中国近代儿童文学教育发展的历史轨迹,并为儿童文学教育拓展出更为广阔的研究空间,由此而形成的研究内容与论点如下:首先,通过对《教育杂志》在办刊过程中的历史评介,分析了《教育杂志》作为儿童文学教育发展一个典型缩影在中国近代教育历史中特殊的地位与作用,从而凸显出它以非官方的形式记录的历史资源,推动了儿童文学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深入开展。与此同时,考察了《教育杂志》与中国近代儿童文学教育理论发展的历史轨迹,主要对日本现代教育思潮、欧美进步主义儿童教育观在中国的传播,以及中国近代儿童观的演变、各种课程、教材和教学法的推广等做了认真梳理,在此基础上探讨儿童文学的教育价值,从而形成全部研究的基本理论格调。其次,以《教育杂志》及其史料为基本来源,对儿童文学课程、教材、教法和师资等问题进行了集中的讨论。一是在课程方面,分析《教育杂志》中公布的儿童文学的课程标准,掌握当时的教育行政部门对儿童文学教育的相关政策导向,同时梳理了儿童文学课程分阶段的实施情况与争论经过,以《教育杂志》为窗口全面展现了官方和民众对儿童文学教育课程的关注点。二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儿童文学化"逐渐成为小学语文教材的主流,语文教材的"儿童文学化"也引发了诸多论争。《教育杂志》以详实的史料忠实地记录了五次有关儿童文学教材论争的过程,认真审视这些争论观点,对现今语文教材中儿童文学的比重问题亦有启示。三是教育杂志》从民初、五四到国家本位时期,儿童文学教学法呈现出不同阶段的发展特征,国人通过大量的新式教学实验,摸索与寻找适宜于近代新教育发展的儿童文学教学方法,以此推动儿童文学理念在中国的深入开展。四是探讨了《教育杂志》中改善儿童文学教育的师资问题,具体措施有加强师培、制定俸给标准和优待条件以及改善教学环境和提升教师的修养等;并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结合个案研究——以连载于《教育杂志》中的教育小说《倪焕之》为例,讨论了小学教师与儿童文学教育之间的相互关系。最后,对《教育杂志》中儿童文学教育发展的第一个黄金期进行了深入的追溯,探讨了有关儿童文学"新"与"旧"的争论、渐进式的发展以及本体性的问题等,从而得出相关的历史观点是,教育传媒与儿童文学教育应形成了一种互动式关系,二者相得益彰,共同发展。
陈思婷[5](2019)在《部编本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板块的教学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语文园地”是自21世纪初诞生于“人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的一个教学板块,“部编本”小学语文教材仍保留了这一板块,并进行了诸多变动。本论文针对目前一线出现的“语文园地”教学困境,试图从“语文园地”板块的概念、教材定位开始,进而解析其内部结构组成,分析其训练能力指向,并在文献研究法与文本分析法的基础上,结合问卷调查法与访谈法,深入理解教学现状与病症,一步步构建“语文园地”板块的教学策略体系,以期抛砖引玉。本文除去绪论与结语,共分为五个章节:第一章是“语文园地”基本情况的概述章,包括“语文园地”的概念、教材定位与总特点,并从学生这个角度集中阐述了“语文园地”板块的设置价值与意义。“语文园地”板块的内容与单元其他内容共同组成单元体系,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此外,“语文园地”提示与梳理了本单元学习的重难点,为学生形成系统的语文知识体系有着隐性训练的意义。更有甚者,板块内各栏目内容对学生的能力培养各有侧重,着眼于学生发展的全局,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第二章对“语文园地”板块进行系统分析,先对部编本《语文》“语文园地”基本结构进行了解剖,再分析板块内各栏目内容,进行能力训练指向归类,总结出“部编本”在“语文园地”板块的四个方面创新点。其编写理念主要是突出“隐性训练”与“循序推进”,编写体例是部编本的总体特色的板块落实:主题与素养双线成组,其编写内容丰富多彩,系统全面,呈现方式上既科学合理,又美观大方。颇具匠心。第三章即对小学“语文园地”板块的教学现状描述章,主要是通过问卷与访谈的形式了解到教学一线对于该板块的教学现状,并结合笔者自身教学实践经验,总结“语文园地”板块的教学主要存在几个方面的问题:“语文园地”教研意识淡薄,教学实践乏力与刻板式反复训练。究其原因,笔者以为客观原因在于“语文园地”板块教学难度大,再者便是有关“语文园地”的理论与实践指导皆稀缺,加之教师素养参差不齐,实在是有待提升。第四章是本论文的核心部分,即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板块的教学策略研究章节,笔者认为“语文园地”的教学目标必须实现统整化,分层设计学段目标,统筹设计单元目标以及对课题进行整体设计。其教学内容的整合化策略则着眼于“语文园地”各栏目的内部整合、与选文内容的整合乃至与其他学科内容的整合。教学过程的优化可以采用体验教学、情境教学与活动教学等策略,教学评价走向多元要做到标准化测试与表现性测试并行。此外,应加强“语文园地”教改力度。第五章则是在教学策略的指导下所产生的教学实践示例与教学反思。笔者选用了“部编本”小学《语文》第二册《语文园地六》进行教学设计,且在此基础上,反思自我教学效果。总而言之,笔者在小学“语文园地”板块的研究初衷是为寻找到良好的专业化、系统化的教学策略,以期学界能给予“语文园地”多一点观照,悉心耕耘滋养着我们的“语文园地”。
张丽[6](2020)在《部编本小学语文高年段“三位一体”阅读教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019年秋季学期,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全面推广使用。部编本博取众家之长,在价值观念、教材结构、单元设置、选文编排和教学方式等方面注重继承传统又与时俱进。它的使用给小学语文教学注入新活力的同时,也带来了阅读教学上的新挑战。本文以“‘三位一体’阅读教学”为研究对象,将“三位一体”理念融入到小学高年段部编本的阅读教学中,采用文献研究、问卷调查、案例研究、教学实践等方法探究有效的“三位一体”阅读教学模式,以彰显部编本的编写价值,发挥阅读教学的作用,提升学生的综合阅读素养。首先通过文献研究,从编写背景、总体特色、创新之处等方面对比部编本和苏教版的差异,并结合部编本界定“三位一体”阅读教学的概念、特点与价值。接着通过问卷调查、案例研究,分析小学高年段学生阅读学习的情况和教师“三位一体”阅读教学实践的情况,找出目前阅读教学中的存在问题及致因。然后结合新课标、阅读素养和部编本编写意图,针对“三位一体”阅读教学的重难点,探究部编本“三位一体”阅读教学模式:一是从单元整体的角度,遵循普通单元和特殊单元不同的编排特点,构建相应的单元“三位一体”阅读教学模式;二是从单篇课文的角度,探究“精读”、“略读”、“课外阅读”三种课型,在叙事性文本、说明性文本、诗歌类文本和文言文等不同文体中的教学策略,构建灵活且实用的课文“三位一体”阅读教学模式。最后,本文通过教学实践、课堂观察、案例研究等方法评价了“三位一体”阅读教学模式的效用,即对促进一线教师的部编本阅读教学、积极提升了学生阅读素养;同时也反思了“三位一体”阅读教学模式在结构、策略等方面的不足之处,并进一步提出改善方法和研究方向。
张贝杰[7](2020)在《两岸小学低年级语文教科书识字与写字内容比较研究 ——以大陆统编本和台湾康轩版为例》文中提出教材作为最重要的课程资源之一,直接体现着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而教科书作为一种教育工具和教育资料,更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科书是中华民族基础教育用书的核心组成部分,“识字”作为语文教育的根基,是语文学习的重中之重,将为后期的阅读与写作打下坚实基础。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借鉴不同地区、不同版本小学语文教科书识字与写字领域内容与形式中的优点,可以推动语文教育和语文学科教材的发展与前进。本文通过比较研究等方法分析两岸小学低年级语文教科书在识字与写字领域内容选择和编排方式的异同,提出针对大陆小学低年级语文教科书识字与写字领域的编排建议与教学建议。论文以两岸课程标准为依据,即大陆2011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台湾地区2011年《“国民”中小学九年一贯课程纲要·语文学习领域(国语文)》。选取两岸最具有代表性的小学语文教科书,大陆统编本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语文》和台湾地区康轩版小学《国语》两版低年级各4本教科书为研究对象,对两岸小学低年级语文教科书识字与写字内容进行比较研究。论文内容共分为四章:绪论对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思路与方法、文献综述以及相关概念界定等内容进行阐述。第一章对两岸课程标准有关小学低年级识写领域的表述进行比较,主要包括课程目标与编写原则的异同。两岸课标均关注学生的发展需求,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强调书写质量与独自识字能力培养。同时,《纲要》的目标更为细化、系统化,如果说《课标》讲的是原则,那么《纲要》讲得更多的是具体的操作方法,值得大陆借鉴与学习。第二章、第三章以实际数据统计为依据,分别对两岸小学低年级语文教科书识字与写字量、选字、编写方式三个维度进行比较分析。在识字与写字量上,两版教科书都达到课程目标要求,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与认知水平,将生字循序渐进地融入教材中。就识字与写字量的侧重点、增长率、增长点和识写复现率而言,两版教科书存在较大差异,呈现出不同的编排理念与形式。在选字上,虽均以高频字与次高频字为主导,频级分配趋同,但都未达到各自践行的指导性文件所要求的频率范围,笔者建议两岸教科书明确选字标准,呈现清晰的选择依据。两岸教科书中识字与写字领域编排呈现方式均以“随文识字”为主导,结合实践、联系实际生活,强调识字兴趣与独立识字能力培养。相较而言,统编本更注重写字的实践性,可操作性强。第四章是在前三章基础上,提出针对大陆小学低年级语文教科书识字与写字的编排建议与教学建议。在教科书编排上,讲究灵活性与系统性相协调,强调传统文化,笔顺提示应贯穿低年级阶段。在教学上,教师应了解汉字构形理论与特色,充分掌握识字与写字编排体例,才能更好地传授给学生多元的识字方法。笔者希望通过对大陆统编本与台湾康轩版小学低年级语文教科书识字与写字比较研究,挖掘两岸识字与写字编排精华及创新之处,为小学语文教科书有关识字与写字领域编排提供参考,以期提高大陆小学语文教科书编写质量。同时,为实际教学提供参考,增强识字与写字教学的有效性,提高小学生识写水平。
朱耐[8](2020)在《初级对外汉语教材与小学语文教材比较研究 ——基于助读系统、知识系统上的考察》文中指出对外汉语教学与小学语文教学分属不同的教学研究领域,但在教学目的等方面又具有较高的相似性,其在课程标准的制定与教材建设上也有一定的可比性。教材根据课程标准制定,是教学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依托材料。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传承下来的方式值得初级对外汉语教材学习,但因教学对象的差异,决定了初级对外汉语教材不能完全照搬小学语文教材的现有模式。本文以《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小学)与《会通汉语·读写》为主要研究对象,从教材中的助读系统和知识系统两个方面着手进行比较研究。文章一共分为五个部分,在对选题背景、研究现状等方面考察的基础之上,通过对两种教材助读系统与知识系统的编写依据、编排结构、编排内容的分析,以及异同比较,探析其深层的理论渊源,经研究提出关于初级对外汉语教材编写方面的可行性建议。在助读系统的编写上,初级对外汉语教材可增加一定数量的提示语,并作出功能分区;避免添加过多的图像,提高图文契合度;调整教材的附录格式,提升其利用价值。在知识系统的编写上,添加完整的声调展示及适量的可背诵材料,并注意引导拼音字母的规范性书写;提升汉字书写教学内容的比例,保证汉字学习与课文内容相结合,贯彻由简单到复杂的汉字编排原则。另从实际教学的顺序调整与增补、筛选相关内容这两个大的方面简要论述了汉语教师应如何创造性地使用汉语教材。本研究旨在为初级对外汉语教材的编写、使用提供一些新的思路与方法,同时给小学语文教材的编纂提供一定的参照。
彭凯陶[9](2020)在《游戏教学法在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以A小学的教学实践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学习知识离不开认识汉字,可见学生识字的重要性。对于小学低年级学生而言,识字更是学好语文坚实的基础。自2001年新课改以来,教研工作者和一线教师一直在不断探索和研究使学生高效识字的方法。目前,越来越多的教师垂青于对学生进行识字兴趣的激发,在课堂上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识字活动。但大部分教师依旧以传统的讲授法为主,而学生喜欢的游戏则一直较为零散地应用在识字课堂上,整体而言效果不佳。本文旨在研究如何将游戏教学法科学合理地融入到识字教学中,使其趣味性与教育性能达到和谐统一。本文结合文献综述,分析了游戏教学法运用于低年级识字教学的适切性,游戏教学法不仅与语文课程标准相契合,而且符合低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本文选取了湖南省湘潭市A小学一、二年级作为研究对象,针对游戏教学法应用于识字课堂的情况进行观察,对当前的识字游戏进行了系统地分类,并发现了目前游戏教学法在低年级识字教学中的存在的问题,如游戏形式与教学目标偏离、游戏内容与教学内容脱节和游戏教学干扰既定教学秩序等。本文通过对小学低年级识字游戏教学开展实验研究,结合实际教学案例进行分析,总结出“六大”应用原则:趣味性原则、目的性原则、参与性原则、创新性原则、合理性原则和过程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这为低年级语文教师开展识字教学提供了新途径。最后,归纳出了游戏教学法与识字教学内容配对表并提出了相应优化策略:游戏教学的活跃气氛要与课程有效管理相平衡,游戏教学的丰富性要与班级学生学习风格多样性相匹配,游戏教学的发散性要与教学任务的目标性相协调。
范远波[10](2007)在《民国小学语文教材研究》文中指出1904年癸卯学制颁行以后,全国范围内兴办了大量的新式学堂。为适应新式学堂对教科书的需求,许多书局把选编和出版教材作为其主要业务来开展,尤其小学语文教材,更是书局业务的重中之重。这些语文教材采用分年级分学期的形式编写,并以课文为核心且辅以其它教学材料作为补充,为现代语文教材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民国是一个政治动荡的年代,各种思潮此起彼伏,反映到教育领域,也出现了众多的教育主张。在教材编写上,一方面政府有政府的法令,教育家有教育家的观点,另一方面,编制者有编制者自己的想法,教师又有教师的看法。这错综复杂的关系集结在教材上,使教材成了反映当时教育的一扇窗口。此外,民国语文教材也是中国现代语文教材发展的重要阶段。民国小学语文教材继承了清末语文教材的优良传统,在适应新的形势要求下经历了草创期、探索期和成熟期三个发展阶段。这三个阶段的教育政策背景、民间社会思潮以及教材编制者的教育价值取向各不相同。论文围绕语文教材的建设和发展,对影响小学语文教材编制的这三方面因素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有选择地分析和研究了当时具有代表性的教材,借以揭示其成功经验和存在不足。全文共分六章:第一章简略介绍了民国小学语文教材研究的目标、内容、意义和特色,并对论文的重要概念以及时间范围、地域范围作了界定。第二章依据民国时期重要的教育政策和事件,将民国小学语文教材的发展过程区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12-1921年语文教材曲折发展的草创期,期间重要事件是小学废除读经,统称为国文,并具体规定了国文要旨和学年教学内容,后期国文改国语运动也最终得到了教育部的通令落实,并规定到1922年废止旧时的小学文言教科书,小学全面改“国文”为“国语”科。第二阶段是1922-1928年语文教材多元化的探索期,期间重要事件是学制改革案的颁布,全国教育会联合会组织专家拟订了《新学制课程标准纲要》,各地在纲要的指导下进行国语教育的探索;第三阶段是1929年-1949年语文教材规范化的成熟期,这一时期的重要事件是暂行课程标准的制定和四次正式课程标准的颁布,对教材选编的诸多方面都有了明确的规定。这三个阶段除了政策背景有所不同以外,民间的社会思潮、教材编制者的价值取向以及当时的教育教学实际状况也各有特点,它们共同营造了不同阶段的教材编制环境。第三章着眼于民国小学语文教材编制的实践层面,结合民国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以及教材编制经验,从教材的选编标准、范围、方法到教材的具体组织等方面,对语文教材的编制过程作了全面的梳理和介绍,尤其对文字组织和文体组织这两个技巧性问题的分析研究更为详细。第四章集中分析了教育界以及社会其他各界人士对语文教科书的认识和争鸣意见,这些意见既折射出人们对语文教育过程的认识和理解,也反映了语文教材编制的各种价值取向,辨证地认识这些意见的存在根源及其对教材改良的积极影响,有利于教材健康发展。第五章选取有代表性的具体教材进行个案分析,主要选取影响比较大的商务、中华、世界、开明等书局出版的教材进行分析,以揭示民国时期的教材特色及其编制经验。第六章从宏观角度系统分析了民国小学语文教材建设和发展的基本经验和存在问题。基本经验主要有:积极开展教育调查和实验研究,主动搭建教材批评的平台,充分考虑不同地区儿童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程度差异,大力发动社会各界人士参与教材建设等。存在问题主要有三个不良倾向:一是过分强调儿童需要而忽视社会需要,二是过分重视外国教材经验而轻视本国传统,三是过分强调生活日用而忽视人格修养。最后,论文在前面各章分析的基础上总结了民国小学语文教材建设和发展的几条规律:第一,民国小学语文教材的建设离不开优良出版社的组织和参与;第二,民国小学语文教材的发展离不开宽松的文化环境;第三,民国小学语文教材在内容上大体趋向儿童兴趣主义;第四,民国小学语文教材在形式上总体追求适应当时的教育现状。
二、小学语文第五册总复习要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小学语文第五册总复习要点(论文提纲范文)
(1)1933年《新生活教科书·国语》练习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 研究缘起 |
(二) 文献综述 |
(三) 相关概念界定 |
(四) 研究方法 |
第一章 《新生活教科书·国语》概述 |
一、 《新生活教科书·国语》编写背景 |
二、 《新生活教科书·国语》编写依据 |
三、 《新生活教科书·国语》版本介绍 |
四、 同时期代表性国语教科书简介 |
第二章 《新生活教科书·国语》练习概述 |
一、 《新生活教科书·国语》练习分布 |
二、 《新生活教科书·国语》练习设计依据 |
第三章 《新生活教科书·国语》练习的呈现方式 |
一、 《新生活教科书·国语》练习题型 |
二、 《新生活教科书·国语》练习内容 |
第四章 《新生活教科书·国语》练习设计的特点 |
一、 遵循儿童认知发展的规律 |
二、 注重儿童的生活经验 |
三、 练习活动富有趣味性 |
四、 练习设计具有较强的综合性 |
第五章 启示 |
一、语文基础练习设计 |
二、阅读相关练习设计 |
三、习作相关练习设计 |
四、口语相关练习的设计 |
五、综合性练习的设计 |
结语 |
注释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2)文革时期中小学语文教材语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缘由、理论依据与研究意义 |
一、选题缘由 |
二、理论依据 |
三、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研究目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对象 |
三、研究内容 |
第三节 研究语料、研究方法与研究过程 |
一、研究语料 |
二、研究方法 |
三、研究过程 |
第四节 研究现状 |
一、国外相关研究 |
二、国内相关研究 |
三、现有研究的不足及本文的创新之处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文革时期中小学语文教材编写概况研究 |
第一节 语文课程的开设 |
一、语文课程的实施 |
二、指导思想的影响 |
三、语文教材的编纂 |
第二节 语文教材基本情况 |
一、教材名称分类 |
二、教材版本分类 |
三、教材使用分类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文革时期中小学语文教材选文研究 |
第一节 选文分布 |
一、选文篇数分布及重复度 |
二、选文篇幅分布及年级增幅 |
第二节 选文出处 |
一、无产阶级革命者署名作者选文占重要地位 |
二、“报纸”和“文集”是选文的两大资料来源 |
第三节 选文内容 |
一、“革命”成了选文思想教育的重要主题 |
二、选文知识教育紧紧围绕思想教育展开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文革时期中小学语文教材词语研究 |
第一节 词语的使用 |
一、词种的界定与阶段分布 |
二、高频词语的界定及其在词语教学中的地位 |
三、单次词语的大量存在不符合词语复现规律 |
四、从词语的共用与独用看中小学词语教学的阶段性 |
五、成语、习语和缩略语是三种固定格式的词语 |
第二节 词类 |
一、词类知识教学 |
二、广义词类与狭义词类是两种不同的词类划分系统 |
三、前100位名词、动词、形容词使用情况分析 |
四、其他狭义词类的词种排序 |
第三节 词语的释义 |
一、词义释例的组成与分布 |
二、短语义释例的组成与分布 |
第四节 农村常用词 |
一、农村常用词词种及语义分布 |
二、农村常用词在中小学词语教学中的作用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文革时期中小学语文教材汉字研究 |
第一节 汉字的使用 |
一、字种的界定与年级分布 |
二、高频汉字的界定及其在汉字教学中的地位 |
三、单次汉字的大量存在不利于汉字学习 |
四、从字的共用与独用看中小学汉字教学的阶段性 |
五、字的笔画数难度基本符合中小学汉字教学特点 |
六、非常用字比例偏高 |
七、生字难字的超纲、缺漏与重复 |
第二节 汉字的要素 |
一、字音教学贯穿于五大教学环节中 |
二、字形教学以笔画、笔顺和偏旁部首教学为主 |
三、字义教学以字义释例为主 |
第三节 农村常用字 |
一、农村常用字字种及语义分布 |
二、农村常用字在中小学汉字教学中的作用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文革时期中小学语文教材语言教学和语言能力研究 |
第一节 语言教学分析 |
一、正文语言教学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内容 |
二、语言知识教学是语言教学的重要辅助手段 |
三、语言练习教学有助于提高语言教学效果和巩固语言知识 |
第二节 语言能力分析 |
一、口语交际能力的教学类型分布 |
二、阅读能力的教学类型分布 |
三、写作能力的教学类型分布 |
第三节 语言教学对语言能力的实现 |
一、正文语言教学对语言能力的实现 |
二、语言知识教学对语言能力的实现 |
三、语言练习教学对语言能力的实现 |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教材语言使用特征、功能和原因研究 |
第一节 语言使用特征 |
一、基于教材编排的语言使用特征 |
二、基于“革命”主题的语言使用特征 |
三、基于情感表达的语言使用特征 |
四、基于少年儿童的语言使用特征 |
第二节 语言使用功能 |
一、知识教育功能 |
二、思想教育功能 |
第三节 语言使用原因 |
一、语文课程性质方面的原因 |
二、编写指导思想方面的原因 |
三、社会语言渗透方面的原因 |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结语 |
一、结论 |
二、余论 |
三、本文的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习期间的科研成果 |
(3)中国现代修辞教学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的缘由 |
二、核心概念界定 |
三、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
四、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
五、研究的创新追求 |
第一章 现代修辞教学的渊源 |
第一节 古代修辞教学的背景 |
一、古代修辞研究的发展 |
二、古代语文教育的发展 |
第二节 古代修辞教学的内容 |
一、修辞教学内容的初步体现 |
二、修辞教学内容的分化凸显 |
三、修辞教学内容的充实丰富 |
四、修辞教学内容的近代转型 |
第三节 古代修辞教学的策略 |
一、将“修辞立其诚”作为教学基本要求 |
二、将修辞教学融入言语实践的过程 |
三、力求“盈科而进”探索程序系统 |
第二章 现代修辞教学的萌发 |
第一节 现代修辞教学萌发的背景 |
一、现代修辞学的草创 |
二、现代教育制度的建立与语文课程的正式独立 |
第二节 现代修辞教学内容的初步探索 |
一、语文独立设科背景下对“言语形式”的重视 |
二、国文课程中“文法要略”教学内容的登场 |
三、国语课程中“修辞学大意”教学内容的明确提出 |
第三节 现代修辞教学策略的初步寻求 |
一、以“贵明通”作为修辞教学的基本要求 |
二、重视“于练及言语与文章之际”开展修辞教学 |
三、对特设教学时间和单独编写教材的追求 |
第三章 现代修辞教学的勃兴 |
第一节 现代修辞教学勃兴的背景 |
一、现代修辞学科的建立和初步发展 |
二、教育战线的坚守与国文国语课程的稳步建设 |
第二节 现代修辞教学内容的基本成型 |
一、修辞教学内容的自立门户 |
二、修辞教学内容的系统建构 |
三、修辞教学内容的调整与改良 |
第三节 现代修辞教学策略的全面探究 |
一、确立“适应题旨情境”的修辞教学要求 |
二、强调修辞要“随选文”依次教授 |
三、追求修辞教学“有系统的概念” |
第四章 现代修辞教学的成熟 |
第一节 现代修辞教学成熟的背景 |
一、现代汉语修辞学的正式建立 |
二、教育事业的新纪元和语文教育的新开拓 |
第二节 现代修辞教学内容的继续充实 |
一、“语文”课程中白话修辞教学地位的提升 |
二、汉语文学分科试验与汉语修辞教学系统的建设 |
三、“工具说”的确立与修辞“双基”教学的探讨 |
第三节 现代修辞教学策略的持续推进 |
一、“文道统一”教学观的确立和“语境”思想的提出 |
二、从强调“相机教学”到重视“基本训练” |
三、基于语文课程内容整体的修辞教学程序系统建设 |
第五章 现代修辞教学的繁荣 |
第一节 现代修辞教学繁荣的背景 |
一、修辞学研究的全面兴盛 |
二、教育事业的拨乱反正与语文课程的科学化追求 |
第二节 现代修辞教学内容的回归与丰富 |
一、修辞知识的回归与“精要好懂有用”知识观的提出 |
二、能力本位的确立与修辞教学内容的系统化建设 |
三、能力训练的强化与篇章修辞教学的突显 |
第三节 现代修辞教学策略的改进与提升 |
一、“得体”原则的确立和“语体中心论”的提出 |
二、对修辞“训练”的重视与“习得”观念的引入 |
三、从知识教学程序系统到能力训练程序系统的建设 |
第六章 现代修辞教学的重生 |
第一节 现代修辞教学重生的背景 |
一、跨学科背景下修辞学研究的演进 |
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与语文课程实践性的突出 |
第二节 现代修辞教学内容的淡化与调整 |
一、“语感”的讨论与修辞教学内容的淡化 |
二、课程内容的泛化与修辞教学的失落 |
三、语言本位的重新确立与修辞教学内容的重构 |
第三节 现代修辞教学策略的转向与变革 |
一、修辞教学对“语言运用情境”的关注 |
二、从“感悟”到“自主的语言实践活动” |
三、修辞教学系统的解构与重构 |
第七章 现代修辞教学的反思与前瞻 |
第一节 现代修辞教学的反思 |
一、现代修辞教学的发展特征 |
二、现代修辞教学的发展动因 |
第二节 现代修辞教学内容系统的建设 |
一、修辞教学内容系统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
二、修辞教学内容系统建设的构想 |
三、修辞学业质量标准建设初探 |
第三节 现代修辞教学策略的探讨 |
一、“引导习得”的策略 |
二、指导“情境学得”的策略 |
三、指导“系统学得”的策略 |
第四节 语文教师修辞素养与修辞教学素养的培育 |
一、语文教师修辞素养的培育 |
二、语文教师修辞教学素养的培育 |
结语 |
一、研究的基本结论 |
二、研究的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附录 中国现代修辞教学史大事年表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后记 |
(4)清末民国时期儿童文学教育学术史研究 ——基于《教育杂志》的文献考据(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缘由与意义 |
1.1.1 选题缘由 |
1.1.2 选题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境外研究现状 |
1.3 核心概念界定 |
1.3.1 《教育杂志》 |
1.3.2 儿童文学 |
1.3.3 文学教育 |
1.3.4 儿童文学教育 |
1.4 理论基础 |
1.4.1 儿童哲学 |
1.4.2 教育学学理 |
1.4.3 图式理论 |
1.4.4 接受美学 |
1.5 研究方法 |
1.5.1 文献分析法 |
1.5.2 活动史研究法 |
1.5.3 统计分析法 |
1.5.4 个案研究法 |
1.6 不足与创新 |
1.6.1 不足之处 |
1.6.2 创新之处 |
第2章 《教育杂志》在儿童文学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 |
2.1 中国近代儿童文学教育的独立与转型 |
2.1.1 中国古代儿童文学教育的历史流变(先秦——1904年) |
2.1.2 儿童文学教育初步的独立期(1904—1912) |
2.1.3 儿童文学教育的草创期(1912—1919) |
2.1.4 儿童文学教育发展的激进期(1919—1927) |
2.1.5 儿童文学教育发展的反思期(1927—1936) |
2.1.6 儿童文学教育发展的深化期(1937—1948) |
2.2 《教育杂志》与近代儿童文学教育的关联性 |
2.2.1 《教育杂志》在近代儿童文学教育中的地位 |
2.2.2 《教育杂志》在近代儿童文学教育中的作用 |
第3章 《教育杂志》中儿童文学教育理论的传播 |
3.1 《教育杂志》与中国近代儿童文学教育理论的发展 |
3.1.1 介绍日本现代教育思潮中的儿童文学教育 |
3.1.2 传播欧美进步主义教育思潮中的儿童文学教育 |
3.2 《教育杂志》与中国近代儿童观的发展 |
3.2.1 "儿童观"的基本含义 |
3.2.2 "儿童观"的主要模式 |
3.2.3 促进中国近代儿童观的发展 |
3.3 《教育杂志》中儿童文学教育价值的讨论 |
3.3.1 儿童文学的教育价值的提出 |
3.3.2 儿童文学教育价值的探讨 |
第4章 《教育杂志》中儿童文学课程问题的讨论 |
4.1 《教育杂志》中儿童文学课程标准的发展 |
4.1.1 儿童文学课程标准的六次变迁 |
4.1.2 儿童文学教育在六次课标发展历程中的演进 |
4.2 《教育杂志》中对儿童文学课程实施的推进 |
4.2.1 民国初年的儿童文学课程 |
4.2.2 五四时期的儿童文学课程 |
4.2.3 国家本位主义儿童文学课程 |
4.3 《教育杂志》中儿童文学课程问题的争论 |
4.3.1 儿童文学课程主旨的争论——"兴趣"与"教化"之争 |
4.3.2 儿童文学课程的核心内容争论—"读经与否"之争 |
4.3.3 儿童文学课程的设置——"国语"与"常识"的分合 |
4.4 《教育杂志》中儿童文学课程的延伸 |
4.4.1 儿童文学的课外阅读 |
4.4.2 儿童文学的课外作业 |
4.4.3 儿童文学体现出的课外休闲教育 |
第5章 《教育杂志》中儿童文学教材的建设 |
5.1 《教育杂志》中的小学国语教材概况 |
5.1.1 中国近代第一本儿童文学教育理论专着——《儿童文学概论》 |
5.1.2 小学国语教科书的选择与组织 |
5.1.3 小学国语教科书制度的建立 |
5.1.4 推行小学国语教科书的典型案例 |
5.2 《教育杂志》中推动儿童文学教科书建设的阶段性特点 |
5.2.1 民国初年儿童文学教材的发展(1909—1918) |
5.2.2 儿童文学教材发展的繁荣期(1919—1936) |
5.2.3 抗战时期儿童文学教材的发展(1937—1948) |
5.3 《教育杂志》中儿童文学教材建设的争论 |
5.3.1 儿童文学教材"实用"与"审美"之争 |
5.3.2 儿童文学教材的"文章"与"文学"之争 |
5.3.3 儿童文学教材的"文言"与"白话"之争 |
5.3.4 儿童文学教材的"识字"与"欣赏"之争 |
5.4 《教育杂志》中有关儿童文学教材的宣传 |
5.4.1 儿童文学教科书的广告宣传 |
5.4.2 儿童读物的广告宣传 |
5.4.3 儿童文学领域的其它广告宣传 |
第6章 《教育杂志》中儿童文学教学改革的推进 |
6.1 《教育杂志》中儿童文学教学法的理论基础 |
6.1.1 "儿童本位教育"理论 |
6.1.2 儿童文学教学法的心理学基础 |
6.1.3 儿童文学教学原理 |
6.1.4 儿童文学教学法的外来影响 |
6.2 《教育杂志》中儿童文学教学法的阶段性发展 |
6.2.1 民初儿童文学教学法的萌发(1909—1918) |
6.2.2 儿童文学教学法的繁荣发展(1919—1936) |
6.2.3 国家本位儿童文学教学法的发展(1937—1948) |
6.3 《教育杂志》中儿童文学自身教学法的发展 |
6.3.1 儿童文学自身教学法的孕育 |
6.3.2 儿童文学自身教学法的发展 |
6.4 《教育杂志》中儿童文学教学实验的尝试 |
6.4.1 江苏一师附小初年级的设计教学实验 |
6.4.2 小问题的教学实验 |
第7章 《教育杂志》中儿童文学教育师资问题的探讨 |
7.1 《教育杂志》中儿童文学教育师资问题的引发及其原因 |
7.1.1 儿童文学教育师资问题的引发 |
7.1.2 儿童文学教育师资问题引发的原因 |
7.2 《教育杂志》中改善儿童文学教育师资问题的建议 |
7.2.1 儿童文学教育师资的培训 |
7.2.2 小学教员俸给标准与优待 |
7.2.3 小学教员要求对教学环境的改善 |
7.3 《教育杂志》中论述儿童文学教师的修养 |
7.3.1 个学教师的职责与使命 |
7.3.2 小学教师的基本修养 |
7.3.3 儿童文学教师的专业素养 |
7.4 《教育杂志》中教育小说叙述乡村教师与儿童文学教育——以《倪焕之》为例 |
7.4.1 小学教师地位的卑微与工作的满腔热情 |
7.4.2 小学教师心目中的儿童地位 |
7.4.3 教师打造的儿童文学教育实验基地——乡村田园农场 |
第8章 结语 |
8.1 儿童文学教育第一个黄金期的追溯 |
8.1.1 儿童文学教育中"新"与"旧"的争论 |
8.1.2 儿童文学教育应以渐进的方式发展 |
8.2 儿童文学教育具有的本体性问题 |
8.2.1 文学教育是未来语文教育发展的走向 |
8.2.2 儿童文学教育要求教学应"以善为美" |
8.2.3 儿童美学应成为教育学的重要内容 |
8.3 儿童文学是小学语文教育中的主体性资源 |
8.3.1 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科目中应占较大的比重 |
8.3.2 重新审视儿童文学教学中识字、听说、阅读、写作的分与合 |
8.3.3 儿童阅读是拓宽儿童文学教育领域的有效途径 |
8.4 教育传媒应与儿童文学教育建立起情缘关系 |
8.4.1 教育期刊在儿童文学教育中应扮演重要角色 |
8.4.2 教育期刊助力儿童文学在学校教育中应发挥更大的作用 |
8.4.3 教育传媒与儿童文学教育联姻构建本学科体系 |
参考文献 |
附录A: 主题索引——《教育杂志》中儿童文学教育的文章 |
附录B:《教育杂志》的相关资料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5)部编本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板块的教学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与文献综述 |
第一章 部编本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板块概述 |
第一节 部编本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板块之概念阐释 |
一、“园地”与“语文园地” |
二、“语文园地”板块 |
第二节 部编本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板块总特点 |
一、综合性 |
二、实践性 |
三、开放性 |
四、全面性 |
第三节 部编本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板块设置价值与意义 |
一、一体设计,提高语用能力 |
二、提要钩玄,助力形成知识体系 |
三、全面训练,培育语文核心素养 |
第二章 部编本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板块之系统分析 |
第一节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板块之结构体系 |
一、部编本低学段“语文园地”基本结构 |
二、部编本中学段“语文园地”基本结构 |
三、人教版高学段“语文园地”基本结构 |
第二节 部编本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板块各栏目内容分析 |
一、识字与写字 |
二、阅读 |
三、写话 |
四、综合性学习 |
第三节 部编本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板块的创新点 |
一、编写理念:隐性训练,循序推进 |
二、编写体例:主题与素养“双线”成组 |
三、编写内容:丰富多彩,系统全面 |
四、呈现方式:科学合理,美观大方 |
第三章 部编本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板块之教学现状 |
第一节 “语文园地”板块教学现状调查概述 |
第二节 “语文园地”板块教学现状分析 |
一、教学现状的可观之处 |
二、教学现状中的教学问题 |
第三节 “语文园地”板块教学问题归因 |
一、“语文园地”板块教学难度大 |
二、理论与实践指导稀缺 |
三、教学评价功利性突出 |
四、教师素养有待提升 |
第四章 部编本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板块之教学策略 |
第一节 “语文园地”教学目标统整化 |
一、学段目标的分层设计 |
二、单元目标的统筹设计 |
三、课题目标的整体设计 |
第二节 “语文园地”教学内容整合化 |
一、园地各栏目的内部整合 |
二、园地与单元选文内容的整合 |
三、园地与其他学科的整合 |
第三节 “语文园地”教学过程优质化 |
一、体验教学 |
二、情境教学 |
三、活动教学 |
第四节 “语文园地”教学评价多元化 |
一、标准化测试 |
二、表现性评价 |
第五节 加强“语文园地”教改力度 |
一、开展“语文园地”校本研发活动 |
二、形成“语文园地”教改合力 |
第五章 部编本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学示例及课例评析 |
第一节 一年级下册《语文园地六》教学示例 |
一、文本解读 |
二、教学设计 |
第二节 一年级下册《语文园地六》课例评析 |
结语悉心耕耘我们的语文园地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板块教学现状调查问卷 |
附录二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板块教师教学经验选摘 |
附录三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板块教学现状访谈提纲(教师卷) |
致谢 |
(6)部编本小学语文高年段“三位一体”阅读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三位一体”阅读教学国内外研究现状概述 |
三、研究意义 |
四、研究方法 |
第一章 部编本小学语文教材与选文的解读 |
第一节 部编本的编写背景 |
第二节 部编本的总体特色 |
一、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二、针砭时弊,助益课堂教学 |
三、兼具科学性与时代性 |
第三节 部编本的创新之处 |
一、教材结构 |
1.单元结构 |
2.单元栏目 |
二、选文分析 |
1.总篇数 |
2.选文标准 |
三、阅读教学 |
四、其他方面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三位一体”阅读教学的释义与价值研究 |
第一节 “三位一体”阅读教学的概念界定 |
一、相关的“三位一体”概念辨析 |
二、本文对“三位一体”阅读教学的概念界定 |
1.“精读”与“教读” |
2.“略读”还是“自读” |
3.关于“课外”阅读 |
4.“三位一体”阅读教学的定义 |
第二节 “三位一体”阅读教学的特点 |
一、整体性 |
二、层次性 |
三、差异性 |
四、互补性 |
第三节 “三位一体”阅读教学的价值 |
一、理论价值 |
1.教育价值 |
2.文化价值 |
3.思维价值 |
二、实践价值 |
1.教学价值 |
2.训练价值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小学六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分析 |
第一节 小学六年级阅读教学现状调查 |
一、调查设计 |
1.以学生为对象的问卷调查 |
2.以教师为对象的问卷调查 |
二、学生问卷结果整理与分析 |
三、教师问卷结果整理与分析 |
第二节 小学六年级阅读教学案例分析 |
一、小说单元“三位一体”教学案例 |
1.精读课文《桥》的案例分析 |
2.精读课文《穷人》的案例分析 |
3.略读课文《在柏林》案例分析 |
4.快乐读书吧——《童年》的案例分析 |
5.小说单元案例总评 |
二、习作单元“三位一体”教学案例 |
1.习作单元案例分析 |
2.习作单元案例总评 |
第三节 六年级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
一、存在的问题 |
1.忽视个体差异性 |
2.忽视课文文体性 |
3.忽视单元整体性 |
4.忽视文化与审美 |
二、原因分析 |
1.对学情的关注不足 |
2.对部编本的认识不足 |
3.对语文综合素养的理解不足 |
4.可借鉴的经验成果少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三位一体”阅读教学模式的构建研究 |
第一节 “三位一体”阅读教学模式的构建要求 |
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规定 |
二、阅读素养的必备条件 |
1.“阅读素养”的定义 |
2.积极阅读者的阅读品格与阅读能力 |
三、部编本的教学要求 |
1.编写特点 |
2.使用建议 |
第二节 “三位一体”阅读教学模式的构建难点 |
一、“三位”课型与文体特征 |
二、“一体化”的内在联结 |
三、“单篇教学”与“多篇教学” |
第三节 “三位一体”阅读教学模式的整体框架 |
一、“三位一体”整体设计思路 |
1.单元“三位一体”阅读教学模式 |
2.课文“三位一体”阅读教学模式 |
二、精读课文“三位一体”阅读教学模式 |
1.叙事性文本的教学模式 |
2.说明性文本的教学模式 |
3.诗歌类文本的教学模式 |
4.文言文类文本的教学模式 |
三、略读课文“三位一体”阅读教学模式 |
1.略读课文的一般性教学模式 |
2.文体特征下的略读教学 |
四、课外阅读“三位一体”教学模式 |
1.版块式教学模式 |
2.“快乐读书吧”教学模式 |
五、多篇文本“三位一体”阅读教学模式 |
1.“1+X”阅读教学模式 |
2.群文阅读教学模式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三位一体”阅读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 |
第一节 “三位一体”阅读教学模式的评价机制 |
一、评价标准 |
1.“三位一体“阅读教学模式的构建要求 |
2.“三位一体“阅读教学模式的构建原则 |
二、评价方式 |
1.课堂观察记录表 |
2.问卷调查与访谈 |
第二节 人文单元“三位一体”阅读教学模式的案例分析 |
一、精读课文《书戴嵩画牛》教学分析 |
1.《书戴嵩画牛》“三位一体”设计思路 |
2.《书戴嵩画牛》案例分析 |
二、精读课文《月光曲》教学分析 |
1.《月光曲》“三位一体”设计思路 |
2.《月光曲》案例分析 |
三、略读课文《京剧趣谈》教学分析 |
1.《京剧趣谈》“三位一体”设计思路 |
2.《京剧趣谈》案例分析 |
四、《伯牙鼓琴》课外阅读教学分析 |
1.拓展阅读“三位一体”设计思路 |
2.《伯牙鼓琴》课外阅读案例分析 |
第三节 习作单元“三位一体”阅读教学模式的案例分析 |
一、精读课文《匆匆》教学分析 |
1.《匆匆》“三位一体”设计思路 |
2.《匆匆》案例分析 |
二、精读课文《那个星期天》教学分析 |
1.《那个星期天》“三位一体”设计思路 |
2.《那个星期天》案例分析 |
三、《习作》及例文教学分析 |
1.《习作》及例文“三位一体”设计思路 |
2.《习作》及例文案例分析 |
第四节 “三位一体”阅读教学模式的实践反思 |
一、教学原则的反思 |
二、教学实践的反思 |
三、教学评价的反思 |
第五节 “三位一体”阅读教学模式的改善建议 |
一、拓展课外阅读库 |
二、完善文体阅读教学模式 |
三、增强阅读教学的创新性 |
四、建立更加灵活的评价机制 |
本章小结 |
结语 |
附录 A 小学高年级学生阅读情况问卷调查 |
附录 B 小学教师阅读教学情况问卷调查 |
后记 |
参考文献 |
(7)两岸小学低年级语文教科书识字与写字内容比较研究 ——以大陆统编本和台湾康轩版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一)语文教育的基础性 |
(二)识字编排的关键性 |
(三)台湾与大陆文化同根性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三、概念界定 |
(一)教材与教科书 |
(二)识字与写字 |
(三)字频 |
(四)编排体例 |
四、理论基础 |
(一)汉字构形理论 |
(二)汉字特色 |
(三)汉字学习的心理历程 |
(四)识字教学方法 |
五、文献综述 |
(一)两岸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比较研究 |
(二)两岸小学语文教科书研究 |
(三)两岸小学语文教科书识字量与选编研究 |
六、研究设计与实施 |
(一)研究对象 |
(二)研究方法 |
第一章 两岸课程标准有关小学低年级语文教科书识字写字领域的表述比较 |
第一节 两岸小学低年级语文教科书识字写字领域课程目标比较 |
一、两岸小学低年级语文教科书识字写字领域课程目标 |
二、两岸小学低年级语文教科书识字写字领域课程目标异同 |
第二节 两岸小学低年级语文识字与写字教材编写原则比较 |
一、两岸小学低年级语文识字与写字教材编写原则 |
二、两岸小学低年级语文识字与写字教材编排原则异同 |
第二章 两岸小学低年级语文教科书识写选字比较 |
第一节 两岸小学低年级语文教科书识字与写字量的比较 |
一、两岸小学低年级语文教科书识字与写字量 |
二、两岸小学低年级语文教科书识字与写字量的异同 |
第二节 两岸小学低年级语文教科书识写选字比较 |
一、两岸小学低年级语文教科书识写的选字 |
二、两岸小学低年级语文教科书识写选字的异同 |
第三章 两岸小学低年级语文教科书识字与写字编写方式比较 |
第一节 两岸小学低年级语文教科书识字与写字编写体例 |
一、统编本小学低年级语文教科书识字与写字编排体例 |
二、康轩版小学低年级语文教科书识字与写字编排体例 |
第二节 两岸小学低年级语文教科书识字与写字呈现方式 |
一、统编本小学低年级语文教科书识字与写字呈现方式 |
二、康轩版小学低年级语文教科书识字与写字呈现方式 |
第三节 两岸小学低年级语文教科书识字与写字编写方式异同 |
一、相同之处 |
二、不同之处 |
第四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
第一节 对大陆小学低年级语文识字与写字教科书编排的建议 |
一、灵活性与系统性并重 |
二、注重汉字文化 |
三、笔顺提示贯穿低年级阶段 |
第二节 对小学低年级语文识字与写字教学的建议 |
一、了解汉字构形理论与特色 |
二、充分掌握识字与写字编排体例 |
三、传授多元识字法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文献综述研究信息表 |
附录二 大陆地区小学低年级生字字频统计 |
附录三 台湾地区小学低年级生字字频统计 |
附录四 独体字与基本字 |
致谢 |
读硕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8)初级对外汉语教材与小学语文教材比较研究 ——基于助读系统、知识系统上的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对象和研究目的 |
三、研究方法 |
四、基本概念界定 |
五、研究现状 |
第一章 教材的编写理论与结构编排 |
1.1 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 |
1.1.1 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的编写理论 |
1.1.2 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的结构编排 |
1.2 《会通汉语·读写》教材 |
1.2.1 《会通汉语·读写》教材的编写理论 |
1.2.2 《会通汉语·读写》教材的结构编排 |
第二章 在助读系统上的比较研究 |
2.1 教材提示语 |
2.1.1 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的提示语特色 |
2.1.2 《会通汉语·读写》教材的提示语特色 |
2.1.3 提示语部分的异同比较 |
2.2 教材图像 |
2.2.1 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的图像特色 |
2.2.2 《会通汉语·读写》教材的图像特色 |
2.2.3 图像部分的异同比较 |
2.3 教材附录 |
2.3.1 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的附录特色 |
2.3.2 《会通汉语·读写》教材的附录特色 |
2.3.3 附录部分的异同比较 |
第三章 在知识系统上的比较研究 |
3.1 教材中的语音知识 |
3.1.1 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的语音知识 |
3.1.2 《会通汉语·读写》教材的语音知识 |
3.1.3 语音知识的异同比较 |
3.2 教材中的汉字知识 |
3.2.1 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的汉字知识 |
3.2.2 《会通汉语·读写》教材的汉字知识 |
3.2.3 汉字知识的异同比较 |
3.3 两套教材中关于语音和汉字知识的结合问题 |
第四章 关于教材编写与使用的思考 |
4.1 小学语文教材对初级对外汉语教材编写的启示 |
4.1.1 在助读系统上的启示 |
4.1.2 在知识系统上的启示 |
4.2 如何创造性地使用汉语教材 |
4.2.1 实际教学顺序要有所考虑 |
4.2.2 增补、筛选相关内容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游戏教学法在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以A小学的教学实践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缘起 |
第二节 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第三节 文献综述 |
一、关于识字教学的研究 |
二、关于游戏教学法的研究 |
三、已有研究的局限性 |
第四节 概念界定 |
一、识字教学 |
二、游戏教学法 |
第五节 研究方法 |
一、文献研究法 |
二、案例分析法 |
三、实验法 |
第二章 游戏教学法运用于低年级识字教学的适切性分析 |
第一节 “游戏人”理论:低年级识字教学的理论基础 |
一、“游戏人”理论主张愉悦教学与建构主义相符合 |
二、“游戏人”理论主张体验式学习与非指导性理论相符合 |
三、“游戏人”理论主张多样化教学与多元智能理论相符合 |
四、“游戏人”理论主张“游戏精神”与认知发展理论相符合 |
第二节 游戏教学法运用于低年级识字教学的可行性分析 |
一、游戏教学法与语文课程标准的契合度问题 |
二、游戏教学法符合低年级学生身心特点 |
第三章 游戏教学法在低年级识字教学中的应用现状 |
第一节 低年级识字游戏教学的基本步骤 |
一、游戏教学的准备 |
二、游戏教学的开展 |
三、游戏教学的总结 |
第二节 低年级识字教学中常见的游戏分类 |
一、按认知发展水平分类 |
二、按汉字三要素分类 |
三、按游戏的作用分类 |
四、按学生的参与度分类 |
五、按教师参与与否分类 |
六、按教学环节分类 |
七、按教学内容分类 |
第三节 A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中游戏教学法的实践现状 |
一、A小学应用游戏教学法的基本情况 |
二、A小学应用游戏教学法存在的问题 |
三、A小学游戏教学法问题背后的原因分析 |
第四章 游戏教学法运用于低年级识字教学的实验研究 |
第一节 实验介绍 |
一、实验目标 |
二、实验对象 |
三、实验假设 |
四、实验设计 |
五、实验效果检测方式 |
第二节 实验效果分析 |
一、课堂表现分析 |
二、成绩对比分析 |
第三节 案例分析 |
一、集中识字案例《日月水火》 |
二、韵文识字案例《大小多少》 |
三、随文识字案例《咕咚》 |
第四节 游戏教学法在低年级识字教学中的有效性分析 |
一、实验结果再分析 |
二、游戏教学法在低年级识字教学中的特殊价值分析 |
第五章 游戏教学法在低年级识字教学中的应用原则与策略 |
第一节 游戏教学法在低年级识字教学中的应用原则 |
一、趣味性原则 |
二、目的性原则 |
三、参与性原则 |
四、创新性原则 |
五、合理性原则 |
六、过程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 |
第二节 游戏教学法在低年级识字教学的应用策略 |
一、游戏教学法与识字教学内容配对表 |
二、游戏教学法应用于低年级识字教学中的改进建议 |
三、游戏教学法应用于低年级识字教学中的注意事项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10)民国小学语文教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选题缘起 |
二、语文研究切入点的选择 |
三、国内外关于民国小学语文教材研究现状 |
四、民国小学语文教材研究 |
第二章 小学语文教材的演变 |
一、清末小学语文教科书的产生 |
二、民国小学语文教材的发展阶段 |
第三章 民国小学语文教材的选编与组织 |
一、民国小学语文教材的选编 |
二、民国小学语文教材的组织 |
第四章 民国小学语文教科书的争鸣 |
一、教科书的性质和地位 |
二、民国小学语文教科书的批评和讨论 |
第五章 民国小学语文教材个案分析 |
一、国文教科书的编制特点——以商务教材为例 |
二、国语教科书的编制特点——以开明和世界教材为例 |
三、国语教授书的编制特点——以新学制适用和课程标准适用两种国语教授书为例 |
第六章 借鉴与反思 |
一、值得借鉴的几条经验 |
二、有待反思的几个问题 |
结语 |
附录 民国小学语文教材出版情况汇总表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四、小学语文第五册总复习要点(论文参考文献)
- [1]1933年《新生活教科书·国语》练习设计研究[D]. 王洪达. 山东师范大学, 2014(08)
- [2]文革时期中小学语文教材语言研究[D]. 罗树林. 厦门大学, 2018(07)
- [3]中国现代修辞教学发展研究[D]. 马磊. 扬州大学, 2020(01)
- [4]清末民国时期儿童文学教育学术史研究 ——基于《教育杂志》的文献考据[D]. 赵燕. 陕西师范大学, 2016(06)
- [5]部编本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板块的教学策略研究[D]. 陈思婷. 湖南师范大学, 2019(01)
- [6]部编本小学语文高年段“三位一体”阅读教学研究[D]. 张丽.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4)
- [7]两岸小学低年级语文教科书识字与写字内容比较研究 ——以大陆统编本和台湾康轩版为例[D]. 张贝杰. 喀什大学, 2020(07)
- [8]初级对外汉语教材与小学语文教材比较研究 ——基于助读系统、知识系统上的考察[D]. 朱耐. 兰州大学, 2020(10)
- [9]游戏教学法在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以A小学的教学实践为例[D]. 彭凯陶.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10]民国小学语文教材研究[D]. 范远波. 华东师范大学, 20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