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同种异基因骨髓移植治疗白血病的临床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杨艳萍[1](2009)在《T细胞白血病的发病机制及治疗策略》文中研究表明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在所有白血病中占12%,而T细胞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T-ALL):占儿童ALL的15%,占成人ALL的25%。通过化疗、造血干细胞移植,仍有20-25%的儿童患者发展成预后差的难治性白血病,而且成人患者中3年的存活率只有35-40%。2004年Andrew等首次提出50%以上的人类T-ALL有激活的Notch1突变,因此Notch1成为T-ALL发病的公认癌基因。探讨Notch1与T-ALL的发病机制的关系将进一步指导T-ALL的临床治疗。发病机制方面:通过Notch1转导的T-ALL白血病细胞在小鼠体内传代培养,首次建立了从表型和功能上更接近临床的T-ALL模型。其表型特点是表达CD4+,部分表达CD25+,高度TCRVβ8.1/8.2的重排,低表达MHCI。其功能特点:正常体外培养条件下不能存活,但是在ConA或rhIL-2的条件下可以存活。本研究首次提出,根据CD25表达水平的不同,可以将Notch1转导的T-ALL白血病细胞分为CD25+和CD25-的2类细胞,在正常小鼠的体内,这2类细胞内分布和引起的死亡率不同,CD25-细胞较少浸润脾脏和淋巴结,同时具有更快的致死率。CD25+细胞能够转变成CD25-细胞,CD25-细胞很少转变成CD25+细胞,但是在体外rhIL-2培养的条件下,CD25-的Notch却能够全部转变成CD25+细胞。而且用EL4淋巴瘤细胞系进一步证明了CD25-细胞具有更快的致死率,CD25+的EL4在体内能够分化成CD25-的EL4,CD25-的EL4不能分化成CD25+的EL4。治疗策略方面:本研究首次提出在体内试验中,同基因NK细胞去除后,白血病小鼠生存期明显缩短,而且CD25+细胞的致死率快于CD25-细胞的致死率,CD25-细胞能够分化为CD25+细胞。NK细胞正常时,能杀伤CD25+白血病细胞,抑制CD25-白血病细胞向CD25+的转变。同时能够降低CD25+肿瘤的致死率。同种异基因的造血干细胞移植能够提高白血病的生存时间。IFN-γ能够不通过其受体,起到间接的杀伤肿瘤的作用。
杨志刚[2](2005)在《自然杀伤细胞在小鼠异基因骨髓移植中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是目前根治白血病的唯一有效手段,但仍然存在如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移植排斥和免疫重建等移植相关障碍,尤其是如何在防止GVHD的同时诱导足够强的移植物抗白血病(GVL)作用,是目前临床aUo-HSCT中亟待解决的难题。本研究针对这些影响allo-HSCT疗效的关键问题立题,建立NK细胞体外分离和培养扩增的方法和小鼠异基因骨髓移植(allo-BMT)模型,研究NK细胞在allo-HSCT中的移植免疫和抗肿瘤免疫效应及机制。实验结果证实,在小鼠allo-BMT中,同种异基因反应性NK细胞有效抑制GVHD和移植排斥,提高造血干细胞植入水平,促进造血、免疫重建并显着提高受者的生存率;并发现同种异基因反应性NK细胞对小鼠B16-F1肿瘤细胞具有明显的移植物抗肿瘤(GVT)作用。实验结果与临床alIo-HSCT中亟需攻克的关键障碍紧密相关,不仅对NK细胞效应机制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对NK细胞应用于allo-HSCT和治疗异基因肿瘤的临床实践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俘舍攀悦论文:.移带价细砚在刁、双异玉因开倪移祖中作用及其机侧的研究中大摘界效靶细胞25:1时杀伤率分别为54.38%、66.54%、79.38%、83.86%,明显高于脾MNC(41.01%)。MACS法纯化前后细胞总数和CD3一NKI.1+细胞百分率分别为l.oxl08、l.sxlo‘和2.54%、93.60%;但纯化后细胞在体外培养20d只扩增到1.9xl扩。结论:用两步猫附分离法扩增并分离小鼠NK细胞,23周内可获得大量NK细胞,纯度达55%60%;效靶细胞为25:1时对YAC一1细胞的杀伤率约为80%。 第二章小鼠异基因骨髓移植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模型的建立 目的:建立稳定可靠的小鼠异基因骨髓移植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模型;为异基因骨髓移植中GVHD研究提供理想的实验参照。方法:以近交系的c57BL/6(H-Zb小鼠为供鼠、BALB/c似一2勺小鼠为受鼠进行异基因骨髓移植,在移植物中混合不同比例的供鼠外周淋巴细胞以引起不同程度的GVHD。根据临床表现、存活期及病理检查等判断GVHD程度。结果:单纯异基因骨髓组只有部分小鼠出现急性GVHD,20Ok的小鼠长期存活(超过120天),无急性GVHD表现;混合不同比例外周淋巴细胞的异基因骨髓移植小鼠出现GVHD的时间和程度均有差异,其中骨髓细胞4xlo“与外周淋巴细胞1:1混合组小鼠全部在移植后514天出现典型的弓背体位,存活期624天,临床和病理均可在相对集中的时间内观察到典型的急性GVHD改变。结论:以供鼠骨髓细胞4、106与外周淋巴细胞1:1混合进行的异基因骨髓移植,100%引出致死性的急性GVHD。第三章NK细胞对小鼠异基因骨髓移植中GVHD效应的影响 目的:研究自然杀伤仍服)细胞在异基因骨髓移植(all。一BMT)中对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的影响。方法:以近交系小鼠c57BL/6(H一Zb为供鼠、BALB/c(H-Zd)为受鼠进行allo-BMT,在allo-BMT同时输入不同数量的供鼠外周T细胞和(或)NK细胞,根据临床表现和病理检查判断GVHD程度,并比较不同移植组的存活率和GVHD发生情况。结果:输注lxl06供鼠NK细胞的移植组40%小鼠出现GV}ID,输注2 x 106供鼠NK细胞的移植组仅30%出现GVHD,输注NK细胞的两组分别与异基因骨髓移植组(80%急性GVHD、20%慢性GVHD)和骨髓+T细胞组(100%急性GvHD)比较,GVHD发生率显着下降、程度明显减轻;长俘士拳悦论文:.落杀价翻硬在小双葬王因.从移植甲他用及其祝侧的研充甲文摘葬期存活(超过120天)率在输注高浓度NK细胞组为80%,输注低浓度NK细胞组为70%,均较异基因骨髓移植组(20%)和骨髓+T细胞组(0 .0%)显着增高伊<0.01)。结论:在小鼠all。一BMT中,同种异基因反应性NK细胞可抑制GvHD效应,延长存活期。第四章NK细胞在小鼠异基因骨髓移植模型中抗肿瘤作用的研究 目的:利用小鼠异基因骨髓移植(all。一BM叮)模型,研究同种异基因反应性NK细胞对B 16-FI和S一180肿瘤细胞成瘤小鼠的移植物抗肿瘤(GvT)作用。方法:用B16一Fl和s一180细胞株分别在近交系的c57BL/6(H一Zb和BALB/c(H一2与小鼠建立肿瘤模型。以接受致死量全身照射(,D的荷瘤小鼠为受鼠,分别以BALBlc件2与和c57B珑似一扔小鼠为供鼠进行allo-BMT,并在all。一B研后输注供鼠外周T细胞或NK细胞治疗肿瘤,比较不同组的成瘤情况、抑瘤率和20天存活率,并根据临床表现、白细胞计数和病理检查判断受鼠是否死于GVHD或骨髓造血功能衰竭。结果:对S一180细胞成瘤受鼠,各组的抑瘤率和加天存活率无差异,全部受鼠在移植后17天内死亡;其中T细胞治疗组小鼠有急性GVHD表现。对B16-FI细胞成瘤受鼠,NK细胞治疗组的抑瘤率(71.05%)和20天存活率(100%)显着高于单纯骨髓移植组(46.58%和50%),NK细胞治疗组和单纯骨髓移植组的20天存活率均高于不接受扭I和aU。一BMT的生物对照组0.0%),且无GVHD表现;而T细胞治疗组小鼠全部移植十9十15死于急性GVHD。结论:在小鼠ail小BMT中,同种异基因反应性NK细胞对B16一Fl肿瘤细胞有显着GVT作用而且不引起GVHD效应,可以延长荷瘤受鼠的生存期;对S一180肿瘤细胞,同种异基因反应性NK细胞无GVT作用。 第五章NK细胞对异基因骨髓移植中移植排斥 和造血及免疫重建的影响 目的:研究自然杀伤价服)细胞在小鼠异基因骨髓移植(a no一BMT)中?
冯晶晶[3](2019)在《γδT17细胞在肠道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cute graft versus host disease,aGVHD)目前仍然为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geneic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allo-HSCT)后最严重、富有挑战性的并发症之一,allo-HSCT后aGVHD发病率约为40-60%,主要累及皮肤、胃肠道及肝脏。其中,肠道aGVHD目前风险高且仍较难治愈,成为allo-HSCT后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然而,受限于取材困难、区域性关注度少等因素,aGVHD发生发展过程中肠道区域免疫细胞的动态变化及相互作用仍不明确。本研究中我们建立了成熟稳定的小鼠异基因骨髓移植及aGVHD模型,利用肠道黏膜单细胞分离技术,检测了移植后aGVHD小鼠肠道黏膜固有层中T细胞、B细胞、NK细胞、巨噬细胞、髓系来源的抑制性细胞(myeloid-derived suppressor cell,MDSC)、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固有免疫细胞(innate lymphoid cells,ILC)等数量变化规律及其与aGVHD关系;分析肠道黏膜屏障中重要细胞因子IL-17A、IL-22的变化及其分泌细胞,发现分泌IL-17的γδT(γδT17)细胞为肠道黏膜固有层IL-17A及IL-22的主要来源;利用单细胞qPCR技术对骨髓移植小鼠肠道黏膜γδT17细胞生物学特性进行鉴定,筛选出γδT17细胞在肠道中发挥其免疫调节功能的可能作用机制;最后,本研究建立体外诱导IL-22+γδT17细胞培养体系,发现肠道γδT17细胞为aGVHD中发挥肠道保护作用的关键细胞亚群,并对其调控作用及相关机制进行深入探讨。本研究对于揭示aGVHD中肠道区域免疫特性、发现潜在预防新策略及治疗新靶点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第1章 骨髓移植后小鼠肠道细胞亚群研究目的:目前aGVHD发生发展过程中肠道黏膜固有层各种免疫细胞组成、来源及变化尚无较为全面的报道。本部分就骨髓移植后小鼠肠道黏膜固有层细胞亚群进行研究,探索无aGVHD及aGVHD小鼠T细胞、B细胞、NK细胞、MDSC、巨噬细胞、DC等常见免疫细胞来源及其变化规律。方法:我们以Balb/c背景小鼠为受者,以C57/B6背景小鼠为供者建立稳定的小鼠骨髓移植aGVHD模型;于移植后第二周从无aGVHD组小鼠及aGVHD组小鼠中随机选取小鼠,取其肠道观察其损伤状态,利用胶原酶、EDTA、DNA酶等混合而成的消化液将肠道黏膜分离为单个细胞,并利用不同浓度的percoll液将细胞过滤。随后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种类、数量及来源等生物学特性。结果:建立稳定的小鼠骨髓移植aGVHD模型后,我们观察到小鼠体重下降、弓背、腹泻及头面部、背部脱毛等aGVHD症状。解剖后发现小肠肠腔变细,肠壁红色且较薄,肠腔内多处深色稀水样大便残留等。肠道黏膜固有层CD3+T细胞、CD19+B细胞、NK细胞、MDSC、巨噬细胞、DC大部分均表达供者小鼠C57/B6特异性蛋白H2kb。进一步发现,无aGVHD小鼠肠道黏膜固有层B细胞数量相对最多,其次为NK细胞、MDSC、DC、T细胞、巨噬细胞;而aGVHD小鼠T细胞数量相对最多,其次为NK细胞、MDSC、巨噬细胞、B细胞。同一种细胞进行两组比较分析,aGVHD小鼠T细胞多于无aGVHD小鼠,而B细胞、NK细胞、MDSC及DC少于无aGVHD小鼠,巨噬细胞在两组中无显着性差异。结论:骨髓移植后小鼠肠道黏膜固有层免疫细胞大部分为供者来源,aGVHD发生时T细胞明显扩增,具有免疫抑制功能的MDSC明显数量受损。第2章 骨髄移植后小鼠肠道IL-17、IL-22变化及其分泌细胞研究目的:细胞因子在aGVHD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其中IL-17与IL-22均为具有复杂作用的重要细胞因子。目前小鼠骨髓移植模型中肠道黏膜IL-17、IL-22分泌来源仍不清楚,因此本章节将对肠道IL-17、IL-22分泌细胞及其数量等相关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方法:建立小鼠异基因骨髓移植模型后,于移植后第二周从无aGVHD组小鼠及aGVHD组小鼠中随机选取小鼠,取肠道黏膜固有层细胞进行多色流式检测,分析统计细胞IL-17与IL-22分泌细胞种类及比例。结果:骨髓移植后小鼠肠道黏膜固有层免疫细胞IL-17分泌能力无显着性差异,aGVHD组小鼠IL-22分泌能力低于无aGVHD组。两组肠道IL-17A、IL-22主要来源于供者γδT细胞,aGVHD组小鼠肠道中γδT17细胞占供者细胞比例显着低于无aGVHD组,aGVHD组IL-22+γδT17细胞也同样低于无aGVHD组。结论:γδT细胞为骨髓移植后肠道黏膜IL-17、IL-22的主要分泌来源,分泌IL-22的γδT17细胞可能是肠道aGVHD中发挥保护作用的关键细胞亚群,但具体作用和机制仍有待进一步研究和阐明。第3章γδT17细胞在肠道aGVHD中的生物学特性及作用机制研究目的:γδT细胞是一类广泛分布于皮肤肠道等黏膜组织的非MHC限制性固有免疫细胞,被称为适应性免疫和固有免疫的桥梁。γδT细胞的不同亚群在aGVHD的病理过程中可能发挥着致病或者保护的不同作用。然而,小鼠aGVHD中肠道γδT17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及其与MDSC等免疫细胞及IEC等基质细胞之间的作用机制尚无报道。方法:首先取移植后无aGVHD组及aGVHD组小鼠肠道,将两组小肠进行免疫荧光染色及拍摄。我们进一步取野生型供者C57/B6小鼠、移植后无aGVHD小鼠、aGVHD小鼠肠道单细胞,染色后利用分选CD45+CD3+γδTCR+细胞,分选后的细胞进行单细胞qPCR检测,筛选其表型与功能。利用IL-1β+IL-23联合全反式维甲酸方案诱导脾脏细胞,检测γδT细胞IL-17、IL-22分泌能力,利用最优诱导方案建立aGVHD模型。结果:小肠免疫荧光提示γδTCR与IL-17A在肠道黏膜固有层处存在共定位。单细胞qPCR结果显示移植后小鼠γδT17细胞高表达il17a、il17f、il8、csf2、IL23R,Il17ra、Il17rc、Ocln等基因,IL-22+γδT17 比 IL-22-γδT17 高表达Il23r、Id2、Steap4、Tlr1、ccr9等基因。在aGVHD发生时,γδT17细胞notch2、csf2、il22基因表达均低于无 aGVHD 组。1Ong/ml IL-1 与 1Ong/ml IL-23 与 1μm RA 培养体系 IL-22+γδT17细胞诱导效率最高。IL-22+γδT17细胞升高可减轻aGVHD严重程度及降低aGVHD死亡率。结论:γδT17细胞存在于骨髓移植后小鼠肠道黏膜固有层,IL-22+γδT17细胞可能为肠道中发挥保护作用的关键细胞亚群,其可能通过分泌细胞因子促进肠道上皮修复、支持肠道紧密连接、招募MDSC抑制免疫反应,Il23r、Id2、Steap4、Tlr1、ccr9、notch2可能为参与γδT17细胞IL-22等细胞因子表达调控的调节因子。IL-22+γδT17细胞在aGVHD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保护作用。
张沂南[4](2008)在《异基因干细胞移植及NK细胞联合骨髓移植治疗小鼠前列腺癌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第一部分非清髓性异基因骨髓移植治疗小鼠前列腺癌的实验研究目的探讨非清髓性异基因骨髓移植对小鼠前列腺癌的治疗效果及移植后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情况。方法应用C57小鼠源性前列腺癌株RM-1(2×106/只)制成C57BL小鼠前列腺癌皮下移植瘤模型,分为对照组和异基因骨髓移植组,每组10只。应用FC方案(氟达拉滨30mg/m2,-d1-5;环磷酰胺300mg/m2,-d1-3)对异基因骨髓移植组小鼠进行非清髓性预处理。异基因骨髓移植组小鼠经尾静脉注射BALB/c小鼠来源的骨髓细胞5×106个/只,脾细胞1×107个/只。记录两组小鼠肿瘤的体积及生存时间,比较两组肿瘤生长率及生存时间差异,进行冰冻切片HE染色行病理学观察,并记录异基因骨髓移植组GVHD情况。全骨髓培养法培养异基因骨髓移植组濒死小鼠骨髓细胞,观察小鼠前列腺癌骨转移情况。结果小鼠前列腺癌皮下移植瘤模型成瘤率100%,预处理药物对肿瘤生长并无影响(P>0.05)。异基因骨髓移植显着抑制了小鼠前列腺癌的生长(P=0 028),并显着延长了受鼠的生存时间(P=0.00001)。异基因骨髓移植组小鼠发生了Ⅲ~Ⅳ级的GVHD。濒死的异基因骨髓移植组小鼠前列腺癌已发生骨转移。结论在目前的非清髓性预处理条件下,荷瘤小鼠可以耐受异基因骨髓细胞及脾细胞移植所诱发的GVHD。异基因骨髓移植明显抑制了小鼠前列腺癌的生长,并延长了受体小鼠的生存时间。异基因骨髓移植延长了受鼠的生存时间,可能是其发生骨转移的主要原因。第二部分非清髓性异基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小鼠前列腺癌的实验研究目的观察非清髓性异基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小鼠前列腺移植瘤的治疗效果及移植后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情况。方法应用全骨髓培养法培养BALB/c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第四代细胞中CD44阳性细胞率,并通过油红染色鉴定由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的脂肪细胞。应用C57小鼠源性前列腺癌株RM-1(2×106/只)制成C57BL小鼠皮下移植瘤模型,分为对照组、异基因骨髓移植组和异基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每组10只。应用FC方案(氟达拉滨30mg/m2,-d1-5;环磷酰胺300mg/m2,-d1-3)对非对照组小鼠进行非清髓性预处理。异基因骨髓移植组小鼠经尾静脉注射BALB/c小鼠来源的骨髓细胞5×108个/只,脾细胞1×107个/只。异基因干细胞移植组小鼠经尾静脉注入骨髓间充质干细胞2×106个/只。记录三组小鼠肿瘤的体积及生存时间,比较三组肿瘤生长率及生存时间差异,进行冰冻切片HE染色行病理学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GVHD情况,并与异基因骨髓移植组相比较。结果全骨髓培养法培养的第四代细胞中CD44阳性率为84.29%,油红染色证实由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自然分化的脂肪细胞存在。与对照组相比,异基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显着的抑制了小鼠前列腺癌的生长(P=0.047),并明显延长了异基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小鼠的生存时间(P=0.00001)。与异基因骨髓移植组相比,异基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小鼠前列腺癌的抑制及对受鼠生存时间的延长效果相似(P值分别为0.46及0.96)。异基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未能避免GVHD的发生,GVHD程度为,Ⅱ~Ⅲ级,优于异基因骨髓移植后GVHD程度(P=0.0017)。结论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培养和鉴定的方法。异基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显着的抑制了小鼠前列腺癌的生长,延长了受体小鼠的生存时间。与异基因骨髓移植相比,异基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小鼠前列腺癌生长的抑制及延长受鼠生存时间的作用相似,但诱发的GVHD程度较低。第三部分同种反应性NK细胞联合异基因骨髓移植治疗小鼠前列腺癌的实验研究目的在异基因骨髓移植平台上观察同种反应性NK细胞移植对移植物抗肿瘤效应(GVTR)的增强作用及对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的抑制作用。方法应用雄性C57BL小鼠和雌性BALB/c小鼠繁育CB6F1H-2d/b小鼠(F1代)。免疫磁珠分选法(MACS)分选F1代小鼠NK细胞,并通过流式细胞术鉴定并分选同种反应性NK细胞。将RM-1癌细胞(2×106/只)皮下移植给亲代C57BL父鼠制成小鼠前列腺癌皮下移植瘤模型,分为对照组、异基因骨髓组及同种反应性NK细胞联合异基因骨髓移植组(联合移植组),每组10只。应用FC方案(氟达拉滨30mg/m2,-d1-5;环磷酰胺300mg/m2,-d1-3)对非对照组小鼠进行非清髓性预处理。异基因骨髓移植组经尾静脉注射BALB/c小鼠来源的骨髓细胞5×106个/只,脾细胞1×107个/只;联合移植组首先经尾静脉注射F1代小鼠骨髓细胞5×106个/只,48小时候后再经尾静脉注射同种反应性NK细胞1×106个/只。记录三组小鼠肿瘤的体积及生存时间,比较三组肿瘤生长率及生存时间差异,进行冰冻切片HE染色行病理学观察联合移植组GVHD情况,并与异基因骨髓移植组相比较。全骨髓培养法培养濒死小鼠骨髓细胞,观察并比较异基因骨髓移植组及联合移植组小鼠前列腺癌骨转移情况。结果F1代小鼠NK细胞中Ly49A细胞阳性率为44.98%,即为同种反应性NK细胞。与异基因骨髓移植相比,联合移植更加显着的抑制了小鼠前列腺癌的生长(P<0.05),并更加明显延长了联合移植组小鼠的生存时间(P=0.001)。同种反应性NK细胞移植显着的降低了异基因骨髓移植后GVHD程度,联合移植组小鼠GVHD程度为Ⅰ~Ⅲ级,优于单纯异基因骨髓移植(P=0.0003)。濒死小鼠骨髓培养提示,与异基因骨髓移植组比较,联合移植组小鼠骨髓细胞中的肿瘤细胞较少且生长受抑制。结论同种反应性NK细胞联合异基因骨髓移植显着的抑制了小鼠前列腺癌的生长并延长了受体小鼠的生存时间。与异基因骨髓移植相比,联合移植显着的增强了GVTR,因而更加明显的抑制了小鼠前列腺癌的生长;同时降低了GVHD程度,从而延长了受体小鼠的生存时间。同种反应性NK细胞移植对小鼠前列腺骨转移癌可能具有抑制作用。
陈镜如[5](2019)在《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C对异基因骨髓移植小鼠早期T细胞重建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背景各种血液系统疾病,如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急慢性髓系白血病及重症再生障碍性贫血等仍是危及生命的重大疾病。而异基因骨髓移植是用放疗或者化疗等方法对受体进行预处理,以清除其体内的隐匿的肿瘤细胞和异常克隆细胞,再将供者骨髓移植给受者,使其造血和免疫功能能够重建进而达到治疗的目的。目前,异基因骨髓移植也是治疗血液系统疾病、免疫缺陷病及实体瘤的有效且公认的方法。然而异基因骨髓移植后感染、肿瘤复发及移植物抗宿主病等并发症仍是亟需解决的问题。机体经异基因骨髓移植放疗预处理后,长时间处于免疫缺陷期,导致T细胞输出的数量和功能下降。并且移植后T细胞,B淋巴细胞及自然杀伤细胞在重建过程中尤为缓慢。T细胞作为免疫的效应与调节细胞,在异基因骨髓移植后可以为受体提供免疫保护,并且在移植物抗肿瘤效应中也起到关键性作用。因此移植后T细胞的早期免疫重建的快速恢复是预防移植后感染及移植物抗宿主病的关键。促进移植后T细胞的有效重建一直是异基因骨髓移植领域的热点问题。目前,临床上加快移植后T细胞重建常用的方法是供体淋巴细胞输注,然而,此操作相对复杂,且容易引起难以控制的、严重的移植物抗宿主疾病。处于研究阶段的方法包括为受体提供一个新的T细胞分化发育的微环境,如胸腺移植等,此方法获得供体相对困难。本研究在移植后通过给予超抗原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C,通过刺激T细胞增殖从而加快移植后的T细胞重建。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C是一类典型的超抗原,由金黄色萄萄球菌产生的。它可直接与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Ⅱ类分子结合,不需经抗原提呈细胞处理,微量即可刺激大量T细胞增殖,并能活化NK细胞、B细胞、分泌多种细胞因子,是一种有效的T细胞激活剂。将其应用于异基因骨髓移植,利用其高效刺激T细胞扩增的超抗原特性,将在提高移植后免疫重建效率等领域有着良好的应用前景。研究目的通过建立异基因骨髓移植小鼠模型联合腹腔给与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C,探讨其对异基因骨髓移植小鼠的T细胞早期重建的影响。旨在探索一种既能有效促进异基因骨髓移植后T细胞早期重建又易操作的新方法。研究方法1.异基因骨髓内骨髓移植以BALB/C雄性小鼠为受鼠,C57BL/6雄性小鼠为供鼠,在移植前12小时对受鼠进行全身性照射的预处理,照射总剂量为6.5Gy,剂量率为1Gy/min。于SPF房的实验台取C57BL/6供鼠的股骨和胫骨(去除肌肉)后,于无菌条件下取骨髓制成单细胞悬液,将细胞密度调整为1×109/mL。用微量注射器迅速将供鼠骨髓细胞悬液经膝关节关节面穿刺后注入受鼠胫骨骨髓腔内。2.分组及给药方法将其随机分为两组腹腔给药,给药14天。实验组给与100μL/g/d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C,对照组给与同剂量的生理盐水。每天检测受鼠的体重变化、毛发、腹泻等情况。3.异基因骨髓移植后重建情况及效应分析移植2周后,取受鼠外周血及脾脏,加入相应的荧光标记抗体(PE-H-2Kb、APC-CD8a、PE/Cy7-CD4、PerCP/C y5.5-CD45),流式细胞仪检查植入状态、分析各组T细胞亚群比例及CD44、CD621在初始T细胞中的比例。应用ELISA法检测小鼠血浆中细胞因子IFN-γ、IL-2和TNF-α分泌情况。观察记录移植物抗宿主病:移植后隔天观察受鼠的存活情况,并记录其体重变化、姿态、有无脱毛、腹泻程度等情况,进行移植物抗宿主病临床评分。研究结果实验组、对照组外周血CD8+T细胞比例(12.63±1.33)%、(6.67±0.5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组脾脏和外周血的CD4+T细胞比例分别为(1.798±0.110)%、(1.470±0.075)%,高于对照组(1.418±0.069)%、(1.112±0.064)%(P<0.05)。实验组血浆中分泌的细胞因子IFN-γ、IL-2和TNF-α水平分别为(383.7±49.22)pg/mL、(17.49±1.434)pg/mL 和(144.9± 14.38)pg/mL,高于对照组(230.0±13.17)pg/mL、(12.38±0.759)pg/mL 和(102.0±7.58)pg/mL,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受鼠无明显的移植物抗宿主病表现。结论腹腔注射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C能有效促进移植后T细胞早期重建,同时并不引起明显的移植物抗宿主病。
李增耀[6](2017)在《供鼠脾脏细胞CHI3L1缺失加重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 利用全身辐照法构建稳定的小鼠异基因造血细胞移植(allo-HSCT)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模型,研究CHI3L1在小鼠aGVHD中的作用机制,探讨CHI3L1对Treg细胞分化及功能的影响。方法(1)C57BL/6(H-2b,♂)小鼠为供鼠,BALB/C(H-2d,早)小鼠为受鼠。30 只 SPF 级 BALB/C 小鼠分为 6 组,分别接受 6.5Gy、7.0Gy、7.5Gy、8.0Gy、8.5Gy及9.0Gy的X射线全身照射。20只BALB/C小鼠经过全身照射预处理后随机分为4组,分别尾静脉注射1 X106,3 ×106,5X 106,,10×106个骨髓细胞重建造血。在重建造血的基础上建立小鼠aGVHD模型,输入10×106个骨髓细胞的基础上再尾静脉输入1X106,3×106,5X106,10X106个脾脏细胞。观察小鼠的生存状态及生存率。HE染色观察靶器官组织病理切片,流式细胞仪检测小鼠嵌合率。(2)建立C57BL/6→BALB/C小鼠清髓性异基因骨髓移植aGVHD模型。30只BALB/C小鼠经过预处理后随机分为三组:单纯骨髓移植组(BM组)为单纯尾静脉注射5X 106个骨髓细胞;野生型aGVHD组(WT组)为尾静脉注射5× 106个骨髓细胞+3×106个WT脾脏细胞;CHI3L1基因敲除aGVHD组(CHI3L1-KO组)为尾静脉注射5×106个骨髓细胞+3×106个CHI3L1-KO脾脏细胞。移植后观察各组临床表现;Log-rank检验各组生存率;移植后20d天各组体重变化;移植后20d天检验各组嵌合率;移植后20天应用组织病理学技术检测各组靶器官肺脏、肝脏、小肠及皮肤的损伤程度。(3)应用流式微珠阵列(CBA)法于移植后20d对各组受鼠血清中多种细胞因子水平进行检测;应用ELISA法对各组受鼠血清中IL-21水平进行检测,应用趋化因子芯片对各组受鼠血清中趋化因子进行检测;应用流式细胞仪于移植后20d对各组脾脏细胞绝对数进行计数;应用流式细胞仪于移植后20d对各组脾脏细胞中CD3、CD4、CD8阳性细胞比例进行检测;应用流式细胞仪于移植后20d对各组脾脏细胞进行胞内染色;检测分泌IFN-γ、TNF-α、IL-6及IL-10的T细胞比例;应用流式细胞仪于移植后20d对各组脾脏细胞中Tfh细胞比例进行检测。(4)建立同种异基因混合淋巴细胞培养(MLR)体系,以BALB/C小鼠来源的非CD3+T细胞作为刺激细胞,以WT供鼠和CHI3L1-KO供鼠CD3+T细胞作为反应细胞并进行羧基荧光素二醋酸盐琥珀酰亚胺酯(CFSE)标记,共同培养5d,检测WT供鼠和CHI3L1-KO供鼠CD3+T细胞的增殖能力。(5)应用Real-time PCR技术对各组肺脏、肝脏、小肠及皮肤中IFN-y、TNF-α、IL-6、IL-10、IL-21、CXCL9、CXCL11 及 CXCL13 mRNA 表达水平进行检测。(6)应用 Western blot技术对各组靶器官如肺脏、肝脏、小肠及皮肤ICOS、AKT/P-AKT、ERK/P-ERK蛋白表达水平进行检测。(7)从WT和CHI3L1-KO C57BL/6小鼠脾脏中分别分离CD4+T细胞,2ug/ml抗CD3单克隆抗体包被,在含有1ug/ml抗CD28单克隆抗体和IL-2 100U/ml的RPMI-1640完全培养基中培养3周,流式细胞仪检测CD4+CD25+Foxp3+T 淋巴细胞的比例。(8)从 WT 和 CHI3L1-KO C57BL/6 小鼠脾脏中分别分离CD3+CD4+CD25+Foxp3+Treg细胞,随后从WT组分离出CD4+CD25-T细胞并应用CFSE标记,共培养三天后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CD4+CD25-T细胞增殖情况。(9)再次建立C57BL/6→BALB/C小鼠清髓性异基因骨髓移植aGVHD模型。30只BALB/C小鼠经过预处理后随机分为三组:单纯骨髓移植组(BM组)为单纯尾静脉注射5 ×1 06个骨髓细胞;野生型aGVHD组(WT组)为尾静脉注射5×106个骨髓细胞+3×106个WT脾脏细胞;CHI3L1基因敲除aGVHD组(CHI3L1-KO组)为尾静脉注射5×106个骨髓细胞+3×106个CHI3L1-KO脾脏细胞。模型建造成功20d后对各组受鼠脾脏细胞中CD3+CD4+CD25+Foxp3+ Treg 比例进行检测。(10)应用 Real-time PCR 技术对各组受鼠脾脏、肺脏、肝脏、小肠及皮肤中Sirt-1 mRNA表达水平进行检测。结果(1)接受X射线全身照射的小鼠中,照射剂量6.5Gy的小鼠全部存活,照射剂量7.0Gy的小鼠中位生存期为32天,40天65%死亡。照射剂量7.5Gy的小鼠中位生存期为25天,40天85%死亡。照射剂量为8.0Gy的小鼠中位生存期为18天,40天100%死亡。照射剂量为8.5Gy的小鼠中位生存期为10天,40天100%死亡。照射剂量为9.0Gy的小鼠中位生存期为5天,40天100%死亡。采用Log-rank检验分析生存时间,χ 2=67.4,P<0.0001。尾静脉输入5× 106个骨髓细胞可成功重建造血,100天的生存率达到100%。并且,单纯输入骨髓细胞不会诱导小鼠aGVHD的发生。1× 106个脾脏细胞输入尾静脉诱导的小鼠aGVHD程度较轻,30%出现aGVHD相关性死亡。3×106个脾脏细胞输入尾静脉诱导的小鼠aGVHD程度中等,中位生存期为38.5天,100%出现aGVHD相关性死亡。5×106个脾脏细胞输入尾静脉诱导的小鼠aGVHD程度属于重度,100%出现aGVHD相关性死亡。10 × 106个脾脏细胞输入尾静脉诱导的小鼠aGVHD程度属于极重度,100%出现aGVHD相关性死亡。其中,3×106个脾脏细胞输入尾静脉诱导的小鼠靶器官(肺、肝、小肠、皮肤)出现典型的aGVHD病理表现,14天后为完全供体嵌合状态。(2)于WT组相比,CHI3L1-KO组诱导出的aGVHD临床表现更加严重,CHI3L1-KO组出现更加严重的肺脏、肝脏、小肠及皮肤的病理改变。两实验组受鼠生存率以及体重变化具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001)。两实验组受鼠嵌合率均达到完全嵌合程度。(3)CHI3L1-KO组小鼠外周血细胞因子IFN-γ、TNF-α、IL-6及IL-21水平升高,外周血IL-10水平降低,与WT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1);、CHI3L1-KO组小鼠外周血趋化因子CXCL9、CXCL10及CXCL13 水平升高,与WT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1);CHI3L1-KO组小鼠脾脏细胞绝对数明显减少,与WT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1);CHI3L1-KO组小鼠脾脏细胞中CD3、CD4及CD8 阳性细胞比例明显增加,与WT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1);CHI3L1-KO组小鼠脾脏细胞胞内染色中CD3+CD4+IFN-γ+ T细胞、CD3+CD4+TNF-α+T细胞、CD3+CD4+IL-6+T细胞、CD3+CD8+IFN-γ+T细胞、CD3+CD8+TNF-α+T细胞及 CD3+CD8+IL-6+T细胞比例明显增加,CD3+CD4+IL10+T细胞和CD3+CD8+IL-10+T细胞比例明显降低,与WT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1);CHI3L1-KO组小鼠脾脏细胞中Tfh细胞比例明显增加,与WT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1)。(4)在MLR实验中,与CFSE标记的WT供鼠CD3+T细胞相比,CFSE标记的CHI3L1-KO供鼠CD3+T细胞增殖能力明显增强,差距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1)。(5)与WT组相比,CHI3L1-KO组肺脏、肝脏、小肠及皮肤中 IFN-γ、TNF-α、IL-6、IL-21、CXCL9、CXCL10 及 CXCL13 mRNA表达水平明显增高,而肺脏、肝脏、小肠及皮肤中IL-10水平明显降低,差距具有统计学意义。(6)与WT组相比,CHI3L1-KO组肺脏、肝脏、小肠及皮肤中ICOS、P-AKT、P-ERK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增强。(7)与WT型小鼠CD4+T细胞相比,CH13L1-KO小鼠CD4+T细胞分化为CD3+CD4+CD25+Foxp3+Treg细胞的能力明显减弱,差距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1)。(8)、与WT型小鼠CD3+CD4+CD25+Foxp3+Treg 细胞相比,CHI3L1-KO 小鼠 CD3+CD4+CD25+Foxp3+Treg细胞抑制CD4+CD25-T细胞增殖能力减弱,但差距无统计学意义。(9)、与WT组相比,CHI3L1-KO组受鼠脾脏细胞中CD3+CD4+CD25+Foxp3+Treg比例明显减少,差距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1)。(10)、与WT组相比,CHI3L1-KO组受鼠脾脏、肺脏、肝脏、小肠及皮肤中Sirt-1mRNA表达水平明显增高,差距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1)。结论 8.0GyX射线全身照射剂量对于BALB/C小鼠为清髓照射剂量,预处理后尾静脉输入5× 106个骨髓细胞可成功重建造血。尾静脉输入3×106个脾脏细胞即可诱导典型的小鼠aGVHD。供鼠脾脏细胞CHI3L1缺失可明显加重aGVHD,并对脾脏中Treg细胞的分化产生抑制作用。
万江波[7](2017)在《IL-10基因修饰的树突状细胞诱导1型调节T细胞在防治GVHD和保存GVL中的研究》文中认为背景和目的:Allo-HSCT是有望治愈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根本手段,但是对于allo-HSCT患者来说,GVHD是主要的移植相关死因。然而,来自异基因供体T淋巴细胞还可以产生GVL效应,从而减少移植后白血病的复发。因此,如何在防治GVHD的同时保留GVL效应是目前改善allo-HSCT治疗效果的关键。Tregs在针对自身和外来抗原产生的外周免疫耐受中发挥重要作用。它分为两大类,即nTregs和iTregs,后者主要为Tr1细胞。nTregs在机体内含量极少,体外大量扩增难度大,难以大规模生产而满足临床需求。本研究拟用IL-10基因修饰的DCs诱导产生Tr1细胞,并对其在体外对T细胞增殖,混合淋巴细胞反应以及小鼠骨髓移植模型中对GVHD以及移植动物的生存进行了观察。研究方法:构建携带IL-10基因的慢病毒载体转染受体DCs,应用DCLV-IL-10与供体CD4+T细胞共培养后免疫磁珠分选,获得纯化的Tr1细胞,并应用流式细胞和ELISA方法分析Tr1细胞生物特性;同时利用体外淋巴细胞增殖实验和混合淋巴细胞反应观察其特异性免疫抑制效应,在白血病小鼠骨髓移植模型中,观察其对GVHD的发生和GVL效应的影响。结果:1.携带IL-10的慢病毒载体的构建并转染DCs,DCLV-IL-10保留成熟DCs的表型,并分泌高水平的IL-10。2.受体DCLV-IL-10与供体幼稚CD4+T细胞共培养,能诱导产生大量的表达特征性CD49b、LAG-3、CD4和CD25免疫表型,同时表达IL-10和IFN-γ,而不表达Foxp3的T细胞,符合Tr1细胞的免疫特征。3.诱导产生的Tr1细胞分泌高水平的IL-10、IFN-γ以及低水平的IL-4、IL-2,对于其发挥免疫调节功能具有重要的作用;4.体外试验显示诱导产生的Tr1细胞抑制CD4+和CD8+T细胞增殖以及混合淋巴细胞反应,并呈剂量依赖趋势,此效应能被抗IL-10抗体所中和,提示其免疫抑制作用主要依靠IL-10;5.在C57BL/6→BALB/c小鼠骨髓移植模型中,输注Tr1细胞能显着减轻受体小鼠临床和病理GVHD的程度,延长生存期;6.在C57BL/6→BALB/c小鼠白血病骨髓移植模型中,输注Tr1细胞受体小鼠T细胞维持对A20淋巴瘤细胞的杀伤效应,出现Th1向Th2细胞转化,同时其生存期也明显延长,提示Tr1细胞在抑制GVHD的同时也保留了异基因供体T细胞的GVL效应。结论:1.应用IL-10基因修饰的受体DCs与供体CD4+T细胞共培养,体外大规模诱导符合临床应用的Tr1细胞是可行的,同时受体DCLV-IL-10诱导产生的Tr1细胞,在体外具有特异性的免疫抑制功能。2.受体DCLV-IL-10诱导产生的Tr1细胞,在小鼠白血病异基因骨髓移植模型中,输注Tr1细胞明显延长无病生存期,提示Tr1细胞在明显减轻GVHD程度的同时能够保留GVL效应。
王静[8](2019)在《单倍体相合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恶性血液病的预后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引言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已经成为中高危恶性血液病初次诱导缓解后的首选治疗方案,单倍体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haplo-HSCT)因为供者来源广泛又易于获得,在临床应用越来越广泛。Haplo-HSCT国内常用的是非体外去除T淋巴细胞移植模式,采用“GIAC”体系,应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动员的供者骨髓或外周血干细胞移植物联合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诱导患者体内免疫耐受,降低了感染率及移植后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的发生率,造血及免疫重建时间缩短,无病生存率提高,复发率降低。本研究对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造血干细胞移植中心接受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PBSCT)的恶性血液病患者进行了回顾性总结,比较分析haplo-PBSCT与同胞全相合PBSCT移植后的疗效、细胞重建规律、GVHD及其他并发症的发生率,分析影响haplo-PBSCT预后的危险因素。资料和方法患者资料:2011年4月至2018年8月行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的176例恶性血液病患者,其中同胞全相合PBSCT 78例,haplo-PBSCT 98例。全相合移植组年龄高于单倍体移植组(p=0.001),男性比例低(p=0.025)。两组疾病分布、移植前疾病缓解状态基本一致。全相合PBSCT采用改良BuCy方案,haplo-PBSCT采用改良BuCy+ATG方案,CsA+MMF+短程MTX三联预防移植物抗宿主病。结果176例患者中位随访时间为314(36-1810)天,haplo-PBSCT患者1年和3年累积总生存(OS)率低于全相合PBSCT患者,分别为[(49.2±5.7)%对(73.5±5.3)%,p<0.001;(39.1±6.1)%对(61.8±6.0)%,p=0.001]。haplo-PBSCT患者1年累积复发率高于全相合PBSCT患者[(35.7±6.2)%对(17.4±4.6)%,p=0.004],两组患者累积无病生存(DFS)率和累积非复发死亡(NRM)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造血重建情况:所有患者粒系均成功植活,两组患者在中性粒细胞植入、血小板植入及红系植入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移植后(0-100)天haplo-PBSCT患者血小板输注量高于全相合PBSCT患者[10(2-57)U对6(1-27)U,p=0.000],两组患者红细胞输注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GVHD发生情况:haplo-PBSCT患者aGVHD累积发生率高于全相合PBSCT患者(53.1%对23.1%,p<0.001),但两组间Ⅲ-Ⅳ度aGVHD的累积发生率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9.8%比3.8%,p=0.181)。巨细胞病毒(CMV)感染情况:haplo-PBSCT患者CMV感染累积发生率高于全相合PBSCT患者[67.3%比31.3%,p=0.000],CMV感染发生时间早于全相合PBSCT患者,p=0.004。haplo-PBSCT预后危险因素分析:1、与标危组相比,高危组累积OS率、DFS率降低,复发率增高,p值分别为0.041、0.045和0.002;2、与无或轻度aGVHD的患者相比,发生Ⅲ-Ⅳ度aGVHD的患者累积OS率、DFS率降低,累积NRM率增高,p值分别为0.000、0.000和0.000;3、+60d血小板计数<50×109/L的患者与血小板计数≥50×109/L患者相比,累积OS率、DFS率降低、累积NRM率增高,p值分别为0.049、0.032和0.007;4、移植后前100天内红细胞输注量≥6U的患者与红细胞输注量<6U的患者相比,累积NRM率增高,p=0.040;5、EBV再激活患者与无EBV再激活患者相比累积OS率、DFS率降低、累积NRM率增高,p值分别为0.006、0.009和0.017。多因素分析显示疾病高危状态是影响OS、DFS和RR的独立危险因素,Ⅲ-Ⅳ度急性GVHD是影响NRM的独立危险因素。在生存超过60天的92例haplo-PBSCT患者中,+60天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中位值为2.5(0.2-14.7)×109/L,血红蛋白中位值为98.5(49-143)g/L,血小板中位值为56.5(7-259)×109/L。血小板恢复不良(30≤PLT<80×109/L)的发生率明显高于中性粒细胞减少(ANC<1.5×109/L)和血红蛋白减少(Hb<80g/L)(48.9%对21.7%,p<0.001;48.9%对 22.8%,p<0.001)。+60天和+100天时血小板减少(PLT≤29×109/L)发生率分别为23.9%和17.3%。与血小板恢复不良组和血小板恢复组相比,+60天血小板减少组累积OS率和DFS率降低,累积NRM率增高,+100天血小板减少组累积OS率降低,累积NRM率增高,多因素分析Ⅲ-Ⅳ度aGVHD会增加+60天继发性血小板减少的发生风险,HR=4.53,95%CI:1.21-17.02,p=0.025。多因素分析显示+60天PLT≤29×109/L是NRM率增高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2,疾病高危状态是RR增高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2,+60天PLT≤29×109/L与疾病高危状态是OS率和DFS率下降的危险因素。结论1相比同胞全相合PBSCT,Haplo-PBSCT后累积OS率下降,1年累积复发率增高,但累积DFS率及NRM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MV感染率和aGVHD发病率增高,但Ⅲ-Ⅳ度aGVHD的累积发生率并未增高。2 Haplo-PBSCT后血小板减少及血小板恢复不良的发病率较高,+60天PLT≤29× 109/L是NRM率增高的独立危险因素,是OS率和DFS率下降的危险因素。Ⅲ-Ⅳ度aGVHD是继发性血小板减少的独立危险因素。3移植前疾病高危状态是RR增高的独立危险因素,是OS率和DFS率下降的危险因素。
刘兴田[9](2006)在《抗CD137L抗体对小鼠sGVHD和aGVHD的抑制效应rhIL18对小鼠骨髓移植后aGVHD的抑制效应》文中研究表明目的 骨髓移植(bone marrow transplantation,BMT)是治疗白血病、恶性肿瘤、再生障碍性贫血以及免疫缺陷等疾病的重要手段。根据骨髓来源的不同,可以将骨髓移植分为自体骨髓移植(autologous BMT)、同基因骨髓移植(syngeneic BMT)、同种异体骨髓移植(allogeneic BMT)。由于自体骨髓移植骨髓来源于自身、同基因骨髓移植的骨髓来自基因型完全相同的个体,临床上一般无明显的排斥反应,移植的成功率高,但其缺点是移植后疾病的复发率高。同种异体骨髓移植的骨髓来自基因型不同的个体,移植后常出现严重的并发症-移植物抗宿主病(graft versus host disease,GVHD),使骨髓移植失败,导致成功率降低,但其优点是一旦移植成功,疾病的复发率低。 临床研究发现,同种异体BMT后发生GVHD的病人白血病复发率明显低于病情相似但未发生GVHD的患者,动物实验进一步证明GVHD具有抗白血病作用(graft-versus-leukemia,GVL),能降低白血病的复发。根据这些结果,人们推测自身或同基因型BMT受者白血病复发的主要原因之一可能是无GVL作用,因此,如果在自身或同基因型骨髓移植后能诱导适度的GVHD产生GVL将可预防白血病的复发,提高治疗效果。Glazier和Bryson等先后用环孢素A(CsA)短期治疗在同基因型骨髓移植的大鼠和小鼠人工诱导出GVHD样症状,称同基因型GVHD(syngeneic GVHD,SGVHD),令人们感兴趣的是发现SGVHD同样具有抗白血病作用。目前,自身骨髓移植
卫菊,王椿[10](2004)在《急性髓性白血病治疗指南》文中提出急性髓性白血病的治疗常采用序贯化疗,即获得初始缓解(诱导治疗)后进行缓解后治疗(巩固治疗),诱导治疗方案取决于患者的年龄和有无血液学疾病史,巩固治疗方案取决于细胞遗传学危险因素。
二、同种异基因骨髓移植治疗白血病的临床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同种异基因骨髓移植治疗白血病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T细胞白血病的发病机制及治疗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缩略词索引表 |
第1章 前言 |
第2章 综述 |
2.1 NOTCH信号传导通路 |
2.2 NOTCH信号传导与T细胞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TALL) |
2.3 NOTCH-TALL与MHCI |
2.4 NOTCH-TALL与CD25 |
2.5 NOTCH-TALL与同种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
2.6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内容及意义 |
第3章 建立NOTCH1转导的T-ALL模型及其生物学特性 |
3.1 材料和方法 |
3.2 结果 |
3.3 讨论 |
第4章 NK细胞治疗NOTCH1-T-ALL的机制 |
4.1 材料和方法 |
4.2 结果 |
4.3 讨论 |
第5章 应用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NOTCH1-T-ALL |
5.1 材料和方法 |
5.2 结果 |
5.3 讨论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2)自然杀伤细胞在小鼠异基因骨髓移植中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绪论 |
第一章 小鼠NK细胞的体外培养扩增与初步分离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附图 |
第二章 小鼠异基因骨髓移植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模型的建立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图版 |
第三章 NK细胞对小鼠异基因骨髓移植中GVHD效应的影响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附图 |
第四章 NK细胞在小鼠异基因骨髓移植模型中抗肿瘤作用的研究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图版 |
第五章 NK细胞对异基因骨髓移植中移植排斥和造血及免疫重建的影响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图版 |
结论与建议 |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3)γδT17细胞在肠道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1 第一章 骨髓移植后小鼠肠道黏膜固有层细胞亚群研究 |
1.1 引言 |
1.2 实验材料 |
1.3 实验方法 |
1.4 实验结果 |
1.5 讨论 |
2 第二章 骨髓移植后小鼠肠道IL-17、IL-22变化及其分泌细胞研究 |
2.1 引言 |
2.2 实验材料 |
2.3 实验方法 |
2.4 实验结果 |
2.5 讨论 |
3 第三章 γδT17细胞在肠道aGVHD中的生物学特性及作用机制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材料 |
3.3 实验方法 |
3.4 实验结果 |
3.5 讨论 |
4 第四章 总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在读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4)异基因干细胞移植及NK细胞联合骨髓移植治疗小鼠前列腺癌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非清髓性异基因骨髓移植治疗小鼠前列腺癌的实验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非清髓性异基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小鼠前列腺癌的实验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同种反应性NK细胞联合骨髓移植治疗小鼠前列腺癌的实验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总结 |
主要研究结果 |
研究创新之处 |
研究不足之处及今后研究方向 |
附录 |
附录一 英文缩写中文对照表 |
附录二 综述 |
附录三 发表的文章 |
致谢 |
(5)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C对异基因骨髓移植小鼠早期T细胞重建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研究背景 |
1.1 骨髓移植的历史进程及临床研究进展 |
1.2 T细胞的发育活化及T细胞在移植后的重建 |
1.3 目前对促进移植后免疫重建的研究热点 |
1.4 异基因骨髓移植联合腹腔注射SEC研究的依据及优势 |
第二章 异基因骨髓移植模型建立后植入情况检测及评价其抗GVHD效应 |
2.1 材料和方法 |
2.2 实验结果 |
2.3 讨论 |
2.4 结论 |
第三章 异基因骨髓移植模型联合腹腔注射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C的免疫重建效应分析 |
3.1 材料和方法 |
3.2 实验结果 |
3.3 讨论 |
3.4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成果 |
致谢 |
(6)供鼠脾脏细胞CHI3L1缺失加重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建立小鼠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模型 |
实验材料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CHI3L1在小鼠aGVHD中的作用机制 |
实验材料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CHI3L1对Treg细胞分化及功能影响的机制研究 |
实验材料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结论 |
综述 CD4~+T淋巴细胞在aGVHD中的作用机制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及其它 |
致谢 |
(7)IL-10基因修饰的树突状细胞诱导1型调节T细胞在防治GVHD和保存GVL中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部分 :IL-10慢病毒载体的构建及转染DCs |
1.材料和方法 |
1.1 主要材料和仪器 |
1.2 主要方法 |
2.结果 |
3.讨论 |
第二部分 :IL-10 基因修饰的DCs诱导Tr1 细胞 |
1.材料和方法 |
1.1 主要试剂和仪器 |
1.2 主要方法 |
2.结果 |
3.讨论 |
第三部分 :IL-10 基因修饰的DCs诱导Tr1 细胞对移植动物GVHD的发生以及生存的影响 |
1.材料和方法 |
1.1 主要材料和仪器 |
1.2 主要方法 |
2.结果 |
3.讨论 |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1 :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中防治移植物抗宿主病并保留移植物抗白血病效应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8)单倍体相合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恶性血液病的预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第一部分 单倍体相合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恶性血液病的疗效和预后因素分析 |
1 引言 |
2 资料和方法 |
3 结果 |
4 单倍体相合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预后因素分析 |
5 讨论 |
6 结论 |
第二部分 单倍体相合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后血小板减少及预后意义 |
1 引言 |
2 资料和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单倍体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恶性血液病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
致谢 |
(9)抗CD137L抗体对小鼠sGVHD和aGVHD的抑制效应rhIL18对小鼠骨髓移植后aGVHD的抑制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抗CD137L抗体对小鼠sGVHD和aGVHD的抑制效应 |
第一节 |
前言 |
材料 |
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和创新性 |
附图 |
参考文献 |
第二节 |
前言 |
材料 |
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和创新性 |
附图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rhIL-18在小鼠骨髓移植后aGVHD中的抑制效应 |
前言 |
材料 |
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和创新性 |
附图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四、同种异基因骨髓移植治疗白血病的临床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T细胞白血病的发病机制及治疗策略[D]. 杨艳萍. 吉林大学, 2009(08)
- [2]自然杀伤细胞在小鼠异基因骨髓移植中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D]. 杨志刚. 暨南大学, 2005(03)
- [3]γδT17细胞在肠道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 冯晶晶. 浙江大学, 2019(03)
- [4]异基因干细胞移植及NK细胞联合骨髓移植治疗小鼠前列腺癌的实验研究[D]. 张沂南. 复旦大学, 2008(03)
- [5]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C对异基因骨髓移植小鼠早期T细胞重建的影响[D]. 陈镜如. 南方医科大学, 2019(01)
- [6]供鼠脾脏细胞CHI3L1缺失加重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机制研究[D]. 李增耀. 南京医科大学, 2017(05)
- [7]IL-10基因修饰的树突状细胞诱导1型调节T细胞在防治GVHD和保存GVL中的研究[D]. 万江波. 上海交通大学, 2017(05)
- [8]单倍体相合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恶性血液病的预后研究[D]. 王静. 郑州大学, 2019(02)
- [9]抗CD137L抗体对小鼠sGVHD和aGVHD的抑制效应rhIL18对小鼠骨髓移植后aGVHD的抑制效应[D]. 刘兴田. 山东大学, 2006(12)
- [10]急性髓性白血病治疗指南[J]. 卫菊,王椿. 世界临床药物, 2004(08)
标签:骨髓移植; 急性髓性白血病; 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肠道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