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脊柱脊髓火器伤的X线分析(附58例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李园园[1](2020)在《髓内钉治疗胫骨干骨折的隐性失血及相关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髓内钉(Intramedullary nail,IMN)治疗胫骨干骨折的隐性失血(Hidden blood loss,HBL)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9年1月共81例采用闭合复位IMN内固定治疗胫骨干骨折患者资料。统计患者术中失血量并计算其术后第1天、3天HBL。对性别、年龄、BMI、骨折分型、糖尿病、高血压、伤后至手术时间、手术持续时间分析并筛选出危险因素。结果:术后第1天HBL为160.43±131.42 ml,占总失血量的67.47%;术后第3天HBL为338.23±85.24 ml,占总失血量的81.39%。性别、BMI、骨折类型、糖尿病、高血压是导致HBL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IMN治疗胫骨干骨折术后失血以HBL为主。行胫骨干骨折IMN固定手术前,应评估患者的一般情况,尤其是合并糖尿病、高血压的肥胖患者,术后更容易出现较严重的HBL问题。
程亚平,任玉环[2](2019)在《美人鱼综合征1例》文中指出美人鱼综合征,也称并腿畸形或人鱼序列综合征。研究认为血管盗血、后轴尾部中胚层和尾胚层发育缺陷可能与该病相关,其典型临床表现是双下肢并腿畸形,形似美人鱼尾巴。常在产检时行B超检查被发现,容易漏诊、误诊。现报告青海大学附属医院引产后诊断美人鱼综合征1例,帮助医务工作者进一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尽量减少漏诊、误诊的发生。1病例资料患者女,24岁,藏族,牧民,因"停经5+月,彩超提示羊水过少"于2019年3月7日收住青海大学附属医
程凯亮[3](2016)在《能谱CT检查在古代人类考古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研究将医学影像学CT检查技术、图像后处理技术及疾病诊断知识应用于古代人类考古学中,属于学科交叉研究。我们与吉林大学边疆考古中心的团队合作,对2002年发现的内蒙古林西井沟子遗址中的部分遗骸进行了CT扫描,对能谱CT在附带金属器物的古代人类遗骸成像方面的可行性进行了研究,并在体质人类学、器物形制和古代人类疾病等方面进行了初步探索研究。用于扫描的遗骸主要是其中几件带有铜镞的古代人类椎体、髋骨和外观可疑病变的人类颅骨。在进行体质人类学研究时,由于考古人员需要对发现的腰椎椎体、髋骨进行详细数据测量,其中的铜镞限制了部分径线的测量;同时,由于铜镞部分嵌于骨质内,无法显示其全貌,因而无法进行器物形制方面的准确分析;为了保持古代人类遗骸的完整,我们决定使用CT对其进行扫描,并利用不同的重建方法,将铜镞与骨骼进行分离,从而完成相应的测量和分析。但是在使用常规CT扫描时,由于金属铜镞在图像中产生了非常明显的金属伪影,严重影响了图像质量和后续的重建及测量。随后我们使用宝石能谱CT进行扫描,利用能谱CT分析软件进行后处理,去除了金属伪影,取得了完美的图像效果,从而解决了这一难题。CT检查对于多数骨骼病变的诊断具有定性作用,因此我们对于在遗址中发现的可疑病变的颅骨进行CT扫描,以期对古代人类的颅骨病变做出诊断,同时我们还使用病理学的方法进一步求证。
王奎重,王宝全,张新建,卢培刚[4](2015)在《胸椎火器伤后椎管内子弹存留1例报告》文中指出脊柱火器伤后引起脊髓损伤的机理包括直接损伤和间接震荡伤。伤后子弹存留尤其是步枪子弹尾端造成脊髓损伤并长期存留在椎管内的病例罕见。我们在维和期间收治1例胸椎火器伤后椎管内子弹存留患者,报道如下。患者女性,15岁,南苏丹难民。因"背部枪伤后双下肢瘫痪伴大小便失禁4个月"于2014年8月14日入院。患者受伤时子弹从背部射入,当即出现双下肢瘫痪,伤口有血性液体流出。在无国界医生组织给予清创后伤口瘢痕愈
李新武,韦西江,黄诚谦[5](2013)在《颈前路不同术式对颈椎过伸战伤患者颈椎前柱高度及生理曲度及神经功能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颈前路不同术式对颈椎过伸战伤患者颈椎前柱高度及生理曲度及神经功能的影响,为其临床治疗提供可参考依据。方法共纳入90例颈椎过伸战创伤伤员患者,采用随机数字法平均分为三组,A组患者给予颈前路椎体间隙减压融合内固定术治疗措施;B组患者给予颈前路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融合内固定治疗措施;C组患者在保留大部分椎体后壁的条件下,给予颈前路扩大椎体次全切除减压融合内固定治疗措施。观察3组患者术后颈椎前柱高度及生理曲度的变化,并行神经功能评分。结果不同手术治疗后疗效比较,结果显示:治疗前,三组患者后突Cobb’s角及椎体前柱高度的压缩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相比,不同手术方式治疗后,疗效均有明显改善,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C组患者的疗效明显优于A组及B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疗效优于A组患者,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手术治疗后神经功能评分比较,结果显示:治疗前,三组患者JO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相比,不同手术方式治疗后,疗效均有明显改善,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C组患者的疗效明显优于A组及B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疗效优于A组患者,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颈椎过伸战伤患者在保留大部分椎体后壁的条件下,给予颈前路行扩大椎体次全切除减压融合内固定治疗可以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可以更好的恢复患者损伤的颈椎前柱高度及生理曲度;且可以更大程度的恢复患者的神经功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冯立东[6](2013)在《外固定架结合撬拨复位治疗胫腓骨粉碎性骨折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外固定架结合撬拨复位治疗胫腓骨粉碎性骨折,评价其在治疗过程中的总体疗效及临床应用。方法:在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及哈尔滨市第五医院采集病例,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10年7月-2013年1月采用单臂外固定器固定治疗的胫腓骨粉碎性骨折,依入院顺序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8名患者按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4名患者,其中男性54例,女性14例,年龄24~62岁;左侧36例,右侧32例。受伤原因:交通事故41例,高处坠落伤12例,其他伤15例。二组均接受住院一般治疗。治疗组:撬拨复位外固定架治疗胫腓骨粉碎性骨折。对照组: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胫腓骨粉碎性骨折。使治疗组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68例均获得随访,获得随访时间6月-34个月,平均23.6个月。治疗组中34例均未见骨折不愈合及严重畸形愈合,按照Paley骨折愈合标准评分:优21例(骨折愈合,无复发感染,局部畸形<7。,肢体不等长<2.5cm),良9例(骨折愈合,再加上述后3项的任意2项),中2例(骨折愈合,再加上述后3项者的任1项),差1例(骨折未愈合或再骨折,或以上后3项均不满意),优良率88.3%。其中发生延迟愈合3例,有1例针道感染(无深部感染),未发生骨不愈合。膝、踝功能未受影响。未见肌肉萎缩。对照组优16例,良8例,中6例,差4例,优良率70.6%。对照组延迟愈合6例病人(约占17%),切口感染2例,骨折不愈合2例。结论:外固定支架治疗胫腓骨骨折具有创伤小、固定稳定、并发症少、功能锻炼早、经济适用、不破坏骨折周围血液循环、有利于骨折愈合,通过治疗组和对照组的观察比较,外固定架结合撬拨复位固定治疗胫腓骨粉碎性骨折优于切开复位内固定,符合生物学固定理论,且骨折临床愈合快,尤其适用于合并严重软组织损伤,需长期换药或合并血管、神经损伤的患者。
孙长笈[7](2013)在《不同程度急性压迫对兔颈2脊髓损伤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 SCI)中颈髓是最常见的损伤部位,以不完全损伤常见。颈髓损伤造成的感觉运动和大小便功能障碍等对人体的损害也是灾难性的,恢复的可能性较小。随着社会的发展,急性、慢性脊髓损伤的患者逐年增加,相关的研究日趋引起研究者的重视。因而,对急性脊髓损伤的研究始终是脊柱外科的热点。临床上,椎骨骨折、椎间盘突出、脊柱结核及髓外肿瘤等都可以压迫脊髓致颈椎管容积显着减小而引起脊髓急性压迫损伤。脊髓受压后常引起脊髓缺血,并由缺血引起神经组织损伤。急性期病程发展迅速,数小时至数天内受损脊髓的神经功能便会消失,中枢神经系统再生耗时长、难度大,各种并发症造成的功能障碍大多无法恢复甚至死亡,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虽然近些年治疗脊髓损伤在干细胞移植、基因治疗等方法上有一定前景,但治疗效果仍然处于进一步随访研究。研究表明,脊髓压迫损伤包括原发性机械性损伤和继发性损伤两种。原发指由机械因素所致被动地组织缺损、撕裂和出血等病理变化,伤后短时间内立即出现(4h内)不可逆;继发性损伤是在原发机械损伤后的一系列生化级联反应,数分钟到数天内启动,逐渐形成可导致病变程度加重、范围扩大。原发性损伤的病理过程不可控制,而继发性损伤则可以适当干预。脊髓损伤结局更多取决于继发性损伤的发展进程。因此,在脊髓损伤治疗的研究中主要侧重于继发性损伤的分子机制方面,如何对其发生机制进行研究及给予有效的治疗策略成为近些年相关学者关注的热点。在脊髓继发性损伤过程中,细胞凋亡发挥重要作用,少突胶质细胞凋亡可导致神经纤维脱髓鞘病变。目前上颈髓急性压迫损伤及其病理变化的临床研究尚不充分,相关数据多见于临床推测。临床上,有时影像学表现脊髓受压明显却神经症状很轻或无神经症状,亦有报告脊柱弯曲骨折脱位但却无神经症状,说明脊髓神经组织有一定的耐受变形和压力的能力,这与Steal的三分法原则相似,即正常成人寰枢椎椎管前后内径约为30.0mm,颈髓和齿突直径各占约1/3,因此寰枢椎压迫脊髓尚有一定的自由空隙,但什么程度时脊髓耐受压迫变形而不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即Steal三分法原则有前后移动10.0mm的“安全范围”,是否超过此范围就一定引起脊髓压迫,其意义值得进一步探讨。胡念斌等报道当脊髓亚急性受压(36.5±8.82)%时术中脊髓的SSEP和术后脊髓形态学检查与正常比较之没有统计学意义。赵延宝等研究认为颈髓向中线移位的距离在不超过脊髓本身的1/3是安全的。Penning等研究报道脊髓在慢性受压时,椎管容积达到30%时才会出现临床症状,但仍然有很多学者对这些参数的正确性和灵敏度存在怀疑。颈2是上颈椎中的高位节段,此节段脊髓压迫性损伤相关研究报道不多,且易引起死亡,研究困难。相关动物实验模型也是如此,施加压迫过重则模型立即死亡,压迫较轻则无影响,不能达到预期实验目标。因而,建立一种受伤机制与临床相似,损伤强度易调控且具重复性的上颈髓急性压迫动物模型,对颈髓损伤后的病理变化及治疗用药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实验性脊髓损伤的动物模型评估方法主要包括运动功能评价、神经电生理评价、组织学评价和影像学评价,有机的结合起来四者可以确定脊髓损伤的程度,判断动物模型恢复情况和治疗效果。因此,我们通过对兔颈2椎体解剖数据研究及影像学测量,在皮层体感诱发电位的监测下,建立兔颈2节段不同程度急性脊髓压迫模型,通过对脊髓损伤后影像学、神经电生理、改良Tarlov运动评分、组织形态学变化的观察,分析其可能存在的相关性。为进一步研究颈髓急性压迫损伤功能异常与椎管容积的变化,研究有效治疗方案提供判断的指标;给筛选治疗研究提供了依据,即何种程度压迫模型样本存在脊髓损伤,何种程度损伤模型样本病理变化可逆的,为药物治疗等基础研究提供依据。不同程度急性压迫对兔颈2脊髓损伤影响的实验研究目的通过外科手术制备不同程度急性压迫的兔颈2颈髓损伤实验动物模型。观察模型脊髓在受不同压迫后早期影像学、神经电生理、后肢运动功能变化和病理学改变,为进一步研究颈髓急性压迫损伤功能异常与椎管容积的变化奠定基础。方法对8只日本大耳兔做第2颈椎解剖学研究,测量颈2椎管矢状径、后壁和棘突后缘的距离。将32只日本大耳兔随机分为4组,每组8只。用10%水合氯醛腹腔注射麻醉(3~5m1/kg),俯卧固定于有石膏床的兔台上,以颈2为中心,剪毛备皮并连接体感诱发电位监测仪,刺激电极和皮层记录电极术中监测皮层体感诱发电位(cortical 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s,CSEP),用0.5%碘伏消毒,铺巾,后正中切口,逐层分离,无菌条件下显露颈2棘突,手术刀分离颈2两旁肌肉后显露棘突,咬骨钳咬除颈2棘突正中处达椎管后壁外侧,此处攻口开窗,缓慢拧入特制平头不锈钢螺钉施加压迫,根据之前测得颈2解剖学数据为基准,各组拧进椎管内螺钉Omm(A组)、1.0mm(B组)、1.5mm(C组)、2.0mm(D组),致脊髓急性压迫,观察其不同受压程度下影像学、神经电生理及病理学的变化。术中全程皮层体感诱发电位监测,如开窗后置钉前体感诱发电位提示脊髓受损,则排除;监测术前、术中压迫l0min和术后24h神经电生理波幅变化;术中拧入螺钉施加压迫后l0min,若测诱发电位波幅下降达50%水平,且3次监测均恒定,则判定为压迫后脊髓损伤。术中术后给予补液,兔清醒后注意保暖,每8h挤尿一次,术后24h处死并切取受压节段脊髓行TTC染色和组织病理学切片,处死前行影像学检查和改良Tralov评分法行后肢运动评分。结果影像学显示:1.0mm压迫组椎管侵占率为(23.21±0.02)%;1.5mm压迫组椎管侵占率为(33.61±0.01)%:2.0mm压迫组椎管侵占率为(46.57±0.02)%。病理学显示:压迫组神经元细胞损伤数目越多,白质纤维脱髓鞘越重。0.0mm对照组显示,光镜下脊髓细胞及神经纤维结构正常、清晰完整、排列规律,可观察到较多大小不等的尼氏体和被蓝染的核仁,核膜清晰,核大而圆位于细胞中央,胞浆弱嗜酸性呈淡红色,多有突起;灰白质结构正常,未见组织明显出血、水肿等;1.0mm压迫组光镜下脊髓结构基本正常,少量炎症细胞浸润,灰白质均受累,中央管周围少量灶性出血,可见部分神经元胞体肿胀,体积增大;1.5mm压迫组光镜下脊髓内大量炎性细胞浸润,灰质内有较多灶性出血,灰白质水肿海绵样,细胞周围组织间隙增宽,明显的脱髓鞘改变,并伴有神经胶质细胞的增多等改变;2.0mm压迫组光镜下灰质内有大面积出血灶,灰白质水肿,并可见少量红色神经元,其神经胶质细胞肿胀,部分核固缩、深染,胞质呈深伊红色。TTC结果示各组压迫段及其前后节段均不同程度缺血,压迫程度加重缺血面积增大,且压迫后段有不同程度出血和组织坏死。其中:压迫段缺血状况最为严重,脊髓灰质随压迫程度渐加重而大片苍白改变:压迫前段较对照A组呈现相对缺血,B组有小块苍白区域出现,而C、D压迫组则随着压迫程度加重出现大片苍白改变;压迫后段B、C组压迫不仅有缺血状况,D压迫组还可见出血坏死的表现,染色后由于坏死组织脱落,在脊髓断面上出现空洞。脊髓压迫段及其相邻节段的形态发生改变。术中颈髓施压后皮层体感诱发电位示:B、C、D组脊髓损伤兔分别为1、5、8只,脊髓损伤样本量与压迫程度呈现同趋相关。改良Tralov评分示脊髓损伤兔均有行走缓慢、步态异常等运动功能障碍,其中2.0mm螺钉压迫组最为严重。结论1、本实验的兔急性颈髓压迫模型简单、规范,可作为研究急性脊髓损伤病理生理机制及临床治疗的模型。2、兔颈2节段脊髓组织损伤与压迫损伤的深度呈正相关,即随压迫程度加重而加重,当兔颈2急性脊髓压迫模型椎管侵占率达(46.57±0.02)%时各监测指标均提示脊髓损伤。
林晓辉[8](2012)在《针刺与刺血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疼痛的对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随着老年人口的不断增加,作为中老年退行性疾病的骨质疏松症及其所引起的骨折发病率亦越来越高,其己成为一个严重的、备受关注的社会问题。不仅增加病人的痛苦,而且严重限制患者的活动,甚至缩短寿命。而骨质疏松症引起的骨折则以脊柱椎体压缩性骨折最为常见,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腰背部疼痛及活动受限。研究目的通过比较单纯针刺和针刺结合刺血的治疗方法治疗由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引起的疼痛的疗效,探讨针刺和刺血疗法能否协同增效,寻求切合临床实际的提高针刺疗效的方法。研究方法以南海中医院骨科及康复科住院部的年龄在女性50岁以上,男性55岁以上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分组的方法,将60例患者分为单纯针刺((针刺组)和针刺结合刺血组((刺血组),每组各30例。针刺组选气海、关元、夹脊穴(双)、肾俞(双)、脾俞(双)、大肠俞(双)、委中(双)、腰痛点(双)及阿是穴,针刺后得气留针20分钟,每隔5分钟行针一次,捻转弹动,行平补平泻。隔天一次,三次为一疗程。刺血组除与针刺组实施相同治疗外,选局部阿是穴(注:阿是穴选穴不超过三个)及委中穴(双),局部常规消毒,用三棱针快速点刺出血。出血量1-2m1即可按压出血点。隔天一次,三次为一个疗程。治疗前后分别检测一次下列疼痛指标:1、自发性疼痛2、翻身痛3、前后屈痛4、步行痛5、椎体压痛6、完成翻身动作所需时间。治疗前后两组分别在治疗前后采用“疼痛分数”进行疗效评价。研究结果1、针刺组与刺血组治疗前后比较,患者完成翻身动作所需时间均明显缩短,差别有显着性意义((P<0.01),说明二组治疗后疼痛减轻,活动能力改善。2、针刺组与刺血组治疗后,患者完成翻身动作所需时间变化比较,两组间差别无显着性意义(P>0.05)。3、针刺组与刺血组治疗前后比较,临床观察的五项疼痛分数均改善,差别有显着性意义(P<0.01),说明二组在治疗后均有效。4、针刺组与刺血组在治疗后临床有效率比较,两组间差别无显着性意义((P>0.05),说明二组疗效无明显差异。研究结论针刺和针刺结合刺血均能明显缓解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引起的疼痛;但比较二组之间短期疗效,刺血组未见较针刺组明显提高。
赵志钢,郭庆宝,郝佳杰,徐志杰[9](2011)在《可控加压空心螺钉在距骨骨折治疗中的应用(附13例疗效分析)》文中认为距骨骨折多为高能量损伤所致,在临床工作并不罕见,随着交通和建筑业的发展,距骨骨折尤其是复杂粉碎性的距骨骨折有不断发展并上升的趋势,由于距骨无单独的血供,易发生缺血坏死,且因致伤暴力较大,往往存在软组织损伤,
吕银章[10](2011)在《3.0T磁共振神经成像在脊神经病变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探讨在3.0T磁共振扫描仪上采用三维短恢复时间反转恢复(3D-STIR)序列平扫及增强扫描对正常志愿者进行脊神经成像的可行性和实际效果。方法对26位志愿者行臂丛神经成像,对20位志愿者行腰骶丛神经成像,包括常规扫描序列、3D-STIR序列平扫及3D-STIR序列增强扫描,观察扫描图像,评价显示情况。结果3D-STIR序列平扫及其增强扫描可清楚明确的显示所有志愿者臂丛神经和腰骶丛神经的构成、走行、连续性、形态、信号,3D-STIR序列增强扫描能明显改善背景抑制效果。结论3D-STIR序列平扫及增强扫描可以清楚显示脊神经,3D-STIR序列增强扫描背景抑制效果良好。目的探讨在3.0T磁共振扫描仪上采用三维短恢复时间反转恢复(3D-STIR)序列平扫及增强扫描对各种脊神经病变的诊断价值和相应影像表现。资料与方法在3.0T磁共振扫描仪上采用三维短恢复时间反转恢复序列对脊神经外伤37例、累及脊神经的肿瘤36例和椎间盘突出压迫脊神经10例进行成像,包括常规扫描序列、3D-STIR序列平扫及3D-STIR序列增强扫描,观察所得图像,评价显示情况。结果3D-STIR序列及其增强扫描可清楚、明确的显示脊神经外伤、肿瘤、椎间盘突出三种病变累及脊神经所致的各种征象。结论3D-STIR序列及其增强扫描可以明确定位、定性诊断脊神经病变,应用前景广阔。
二、脊柱脊髓火器伤的X线分析(附58例报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脊柱脊髓火器伤的X线分析(附58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髓内钉治疗胫骨干骨折的隐性失血及相关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观察与计算指标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失血情况 |
2.2 单因素分析结果 |
2.3 多因素分析结果 |
3 讨论 |
3.1 胫骨骨折的特点 |
3.2 隐性失血的研究进展 |
3.3 IMN内固定的隐形失血问题 |
4 结论 |
5 本项目创新之处 |
6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介 |
(2)美人鱼综合征1例(论文提纲范文)
1 病例资料 |
2 讨论 |
(3)能谱CT检查在古代人类考古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对象及研究概况 |
1.2 能谱CT及金属伪影去除技术 |
1.3 体质人类学的历史沿革和研究现状 |
1.3.1 体质人类学研究中的仪器设备与测量数据 |
1.3.2 年龄推断和身高推断中的基本研究思路 |
1.3.3 影像设备在体质人类学研究中的运用 |
1.4 中国北方地区先秦时期的三翼铜镞的研究现状 |
1.4.1 北方地区三翼铜镞形制的变化与发展历史 |
1.4.2 有銎三翼式铜镞铸造工艺及其对战争结果的影响 |
1.5 本文研究目标和主要关注点 |
第2章 能谱CT扫描对附着铜镞人骨遗骸成像的可行性研究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实验材料和仪器设备 |
2.1.2 实验方法 |
2.2 结果 |
2.2.1 组间一致性 |
2.2.2 量化图像分析 |
2.2.3 主观图像评价 |
2.3 讨论 |
2.3.1 能谱CT成像技术去除两椎体样本金属伪影效果的差异 |
2.3.2 附着铜镞椎体样本的两种CT能谱后重建图像的质量 |
2.3.3 腰椎内固定术后样本的两种CT能谱后重建图像的质量 |
2.3.4 研究不足 |
第3章 能谱CT成像对井沟子墓地带铜镞人骨的人类学评价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实验材料和仪器设备 |
3.1.2 实验方法 |
3.2 结果 |
3.2.1 M46B右侧髋骨的三维重建及体质人类学测量 |
3.2.2 M47B腰椎的三维重建及及体质人类学测量 |
3.2.3 推算M46B和M47B所属个体的年龄、身高 |
3.2.4 CT图像中M46B髋骨和M47B腰2椎体的古病理改变 |
3.2.5 M46B与M47B标本骨质密度与对照组样本的描述性统计 |
3.2.6 M46B右侧髋骨与对照组样本的CT值单因素方差分析 |
3.2.7 M47B腰2椎体与对照组样本的CT值单因素方差分析 |
3.3 讨论 |
3.3.1 基于CT图像构建的三维模型在体质人类学研究中的优势和不足 |
3.3.2 对M46B右侧髋骨和M47B腰椎的古病理结果的分析 |
第4章 能谱CT成像探讨井沟子墓地出土人骨遗骸上铜镞的形制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实验材料和仪器设备 |
4.1.2 实验方法 |
4.1.3 统计分析 |
4.2 结果 |
4.2.1 腰椎上铜镞的三维实体重建模型 |
4.2.2 髋骨上铜镞的三维实体重建模型 |
4.2.3 基于铜镞的边界框确定其形心 |
4.2.4 对铜镞的翼间距及表面轮廓点到形心距离的统计分析 |
4.3 讨论 |
4.3.1 两个铜镞与同一墓地出土其它铜镞之间的关系 |
4.3.2 髋骨上铜镞和腰椎上铜镞之间的关系 |
4.3.3 井沟子类型文化与中国北方其它文化区之间的联系 |
4.3.4 有銎三翼式铜镞铸造工艺及其对战争文化的影响 |
4.3.5 对三翼铜镞行数字化处理的益处 |
第5章 CT扫描及重建在诊断古代人类疾病中的初步应用——CT诊断2500年前中国古代颅骨纤维结构不良1例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研究对象 |
5.1.2 CT图像采集与分析 |
5.1.3 病理学检查 |
5.1.4 基因组DNA提取和扩增 |
5.2 结果 |
5.2.1 肉眼所见形态特征 |
5.2.2 CT图像三维重建后所见 |
5.2.3 显微镜和组织病理学检查所见 |
5.2.4 基因检测结果 |
5.3 讨论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图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5)颈前路不同术式对颈椎过伸战伤患者颈椎前柱高度及生理曲度及神经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不同手术治疗后颈椎前柱高度及生理曲度比较 |
2.2 不同手术治疗后神经功能评分比较 |
3 讨论 |
(6)外固定架结合撬拨复位治疗胫腓骨粉碎性骨折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综述 胫腓骨骨折的治疗进展 |
一、祖国医学对胫腓骨骨折的认识和理解 |
二、现代医学对胫排骨骨折的认识 |
三、临床常用的固定方式 |
(一) 外固定 |
(二) 内固定 |
(三) 外固定器 |
临床研究 |
临床资料与方法 |
一、病例选择 |
二、诊断标准 |
结果 |
讨论 |
一、外固定架结合撬拨复位治疗胫腓骨粉碎性骨折的理论根据 |
二、外固定架治疗胫腓骨粉碎性骨折的优势 |
三、撬拨复位的操作技巧,对骨折复位的作用 |
四、固定物刚度对骨折愈合的影响 |
五、应用外固定架的不足 |
结论 |
问题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附录 |
(7)不同程度急性压迫对兔颈2脊髓损伤影响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研究背景 |
参考文献 |
材料与方法 |
1 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检测指标 |
4 统计学处理 |
结果 |
1 影像学检查 |
2 行为学检查 |
3 电生理检测 |
4 HE染色 |
5 TTC染色 |
讨论 |
1 正常颈椎及颈髓的解剖 |
2 急性脊髓压迫损伤研究现状 |
3 急性脊髓压迫损伤模型建立 |
4 模型制作过程中诱发电位监测的意义 |
5 影像学评价 |
6 组织学评价 |
7 脊髓病理变化与临床之间的关系 |
8 急性脊髓损伤治疗 |
9 本实验不足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图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成果 |
致谢 |
(8)针刺与刺血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疼痛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1.1 西医对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认识 |
1.1.1 骨质疏松症的病理机制 |
1.1.2 椎体压缩性骨折的病因 |
1.1.3 椎体骨折临床分类标准及分类方法 |
1.1.4 现代医学对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治疗进展 |
1.2 祖国医学对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认识 |
1.2.1 骨质疏松病因病机 |
1.2.2 血瘀在骨折辨证中的重要地位 |
1.2.3 中医治疗 |
1.3 小结与展望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2.1 研究对象 |
2.1.1 诊断标准 |
2.1.2 纳入病例标准 |
2.1.3 病例排除标准 |
2.1.4 剔除和脱落标准 |
2.2 研究方法 |
2.3 统计结果与分析 |
2.3.1 临床观察数据比较 |
2.3.2 不良反应观察 |
2.4 分析与讨论 |
2.4.1 结果分析 |
2.4.2 讨论 |
2.4.3 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9)可控加压空心螺钉在距骨骨折治疗中的应用(附13例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手术方法 |
1.3 术后处理 |
2 结 果 |
3 讨 论 |
(10)3.0T磁共振神经成像在脊神经病变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3.0T 磁共振神经成像3D-STIR 序列在脊神经的可行性研究 |
1 材料和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附图 |
第二部分:3.0T 磁共振神经成像3D-STIR 序列诊断脊神经病变的应用研究 |
1 材料和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附图 |
综述 |
参考文献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四、脊柱脊髓火器伤的X线分析(附58例报告)(论文参考文献)
- [1]髓内钉治疗胫骨干骨折的隐性失血及相关因素分析[D]. 李园园. 山西医科大学, 2020(12)
- [2]美人鱼综合征1例[J]. 程亚平,任玉环. 解放军医学院学报, 2019(12)
- [3]能谱CT检查在古代人类考古学中的应用研究[D]. 程凯亮. 吉林大学, 2016(08)
- [4]胸椎火器伤后椎管内子弹存留1例报告[J]. 王奎重,王宝全,张新建,卢培刚.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2015(06)
- [5]颈前路不同术式对颈椎过伸战伤患者颈椎前柱高度及生理曲度及神经功能的影响[J]. 李新武,韦西江,黄诚谦. 中国卫生产业, 2013(36)
- [6]外固定架结合撬拨复位治疗胫腓骨粉碎性骨折的临床研究[D]. 冯立东.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13(S1)
- [7]不同程度急性压迫对兔颈2脊髓损伤影响的实验研究[D]. 孙长笈. 南方医科大学, 2013(03)
- [8]针刺与刺血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疼痛的对比研究[D]. 林晓辉.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2(10)
- [9]可控加压空心螺钉在距骨骨折治疗中的应用(附13例疗效分析)[J]. 赵志钢,郭庆宝,郝佳杰,徐志杰.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11(24)
- [10]3.0T磁共振神经成像在脊神经病变的应用研究[D]. 吕银章. 华中科技大学, 20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