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Ackermann函数的三种计算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金奕星,吴乘胜,王建春,王星[1](2022)在《基于RANSE的螺旋桨模型敞水数值模拟方法研究》文中认为本文采用基于RANSE的船舶水动力学CFD求解器,开展螺旋桨模型敞水数值模拟研究,求解器采用基于Laplace权函数插值计算的交界面方法,实现不同计算域之间的耦合计算。以典型螺旋桨模型为对象,研究不同计算方法、网格形式,以及交界面位置对计算结果的影响,通过多方案的对比计算与分析,验证了Laplace权函数插值方法能够提高螺旋桨敞水计算稳定性,保证计算精度。同时给出了螺旋桨敞水性能数值计算的推荐方案,并采用推荐计算方案开展了螺旋桨模型敞水性能计算应用测试,结果与试验数据符合良好,初步建立了基于该水动力学CFD求解器的螺旋桨模型敞水数值模拟方法。
庄壮[2](2021)在《基金实地调研上市公司对基金业绩的影响 ——基于信息搜寻行为的视角》文中认为市场中信息不对称的现象使得信息优势方(知情者)可以在与信息劣势方(非知情者)的不断交易中获利。许多研究认为,基金公司作为股票市场中专业的机构投资者,可以通过其相对的信息优势获取超额收益。然而,观察基金经理获取信息优势的渠道受到相关数据的限制,现有文献主要通过社会网络、商业关系、政治关联以及银团贷款等间接途径来研究和验证基金公司在市场中的信息“占优”地位。本文利用中国上市公司投资者关系管理活动的公开数据,研究了一种基金经理进行信息搜寻的直接行为——实地调研上市公司,进而从动态的视角观察基金获取信息优势的渠道,以此来解释其超额收益的来源。基于此,本文是对基金行为和业绩归因领域研究的拓展与创新。基金行业在当前资本市场“机构化”“专业化”的大背景下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私募基金和公募基金的管理规模随着金融环境的优化和市场制度的完善而快速增长,截止到2019年底,中国私募基金和公募基金的资产管理规模皆突破14万亿人民币。随着规模与实力的与日俱增,私募基金与公募基金作为资本市场中拥有重要地位的投资主体,开始展现出强有力的市场影响力,对其投资行为与投资影响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实地调研活动,作为基金公司搜寻信息的特殊行为,即与基金的投资行为密切相关,又与基金的投资影响紧密联系,已经成为基金参与上市公司投资者关系活动的主要途径。本文从两方面的角度出发,分别观察基金的实地调研活动与业绩表现之间的联系。一方面,从信息传递的角度出发,本文将实地调研活动作为一种基金信息搜寻的行为,通过观察基金调研行为与基金自身业绩表现之间的关系,以及分析影响两者之间关系的重要因素,来验证实地调研的信息价值。本文发现,调研成本与信息处理能力的差异导致不同的基金有着不同的调研频率,而不同调研频率的基金有着差异化的业绩表现,调研越多的基金业绩表现更好,且调研的业绩效应深受信息环境的影响,说明实地调研能够帮助基金获取信息优势;另一方面,从信息披露的角度出发,本文将基金参与实地调研的行为作为一种引发投资者市场关注的事件,观察基金调研的信息对中小投资者关注度与股价表现的短期影响,并将其效应与基金短期收益和公司长期资本结构联系起来,以证明实地调研活动的市场影响。本文发现,投资者对实地调研活动的关注会受到调研参与者类别的影响,其中基金公司在调研中的参与会引发投资者的异常关注,并带来股票价格的异常反应,因此存在着基金利用自身的信息优势和短期的市场效应交易获利的可能。并且,基金调研引发的投资者异常关注还会作用于上市公司,促进被调研公司长期资本结构的改善,这也为解释基金调研影响基金投资收益提供了新的渠道。另外,由于私募基金与公募基金在投资风格、持仓限制和激励机制等方面存在着显着的差异,且二者在股票投资组合信息披露上也大有不同,本文从基金公司参与实地调研的视角出发,分别观察了两类基金的调研所产生的业绩效应与市场效应,并从多角度分析了二者特有机制影响下调研效应的不同。基于非对称信息影响投资者预期收益和投资者情绪影响股票价格的理论模型,本文刻画和分析了基金进行信息搜寻的行为——实地调研对市场中不同参与主体产生的影响。主要得出以下结论:首先,本文通过手工整理的私募基金实地调研数据,分别从基金层面和公司层面出发研究了私募基金进行信息搜寻的行为决策,发现私募基金的实地调研存在显着的业绩增益作用,即调研次数越多的私募基金可以获得更高的超额收益。并且,私募基金调研的业绩增益效应,会在相关公司拥有更高的分析师关注度时减弱,在投资者提出更多调研问题和上市公司情绪表达更积极时增强;另外,与公募基金的共同参访会显着增强私募基金调研的业绩增益效应,说明实地调研的参与者之间存在相互作用;本文还探究了私募基金在实地调研后获取更高业绩表现的途径,发现被调研公司的融资融券交易量在私募基金调研后有显着的提升,说明融资融券业务可能是私募基金通过交易策略获取更高收益的“潜在”渠道。其次,本文结合机构实地调研数据与公募基金持股数据,研究了公募基金进行信息搜寻的行为决策,发现公募基金的调研次数与业绩回报之间存在显着的正向关系,说明信息搜寻行为可以为公募基金带来更高的超额收益;并且,公募基金调研的业绩增益效应会在基金调研信息披露质量更好的公司时增强,在参与调研的基金经理与被调研公司高管之间存在“校友”联系时增强,在上市公司情绪表达更积极、传递信息更细节时增强;本文还发现,主动型基金、持仓更集中以及持仓更偏小市值公司的基金,可以在调研中获得更高的业绩表现;另外,本文结合公募基金调研和持仓数据,对公募基金的投资组合进行了重构和分组,发现在基金的股票持仓中,被调研公司的股票组合收益率显着高于没有被调研公司的股票组合收益率。在基金调研的股票中,被持有公司的股票组合收益率显着高于没有被持有公司的股票组合收益率。在基金调研且持有的股票中,调研后增持的股票组合投资收益率显着高于调研后减持的股票组合收益率;本文还发现,实地调研能够提升公募基金对其持股公司发生业绩披露“变脸”事件的预测能力;最后,本文探索了公募基金与私募基金在激励机制、锁定机制和持仓限制等方面的差异对调研效应的影响,并对比了调研活动给两类基金带来的业绩提升效果。最后,本文将机构投资者行为与个人投资者行为联系起来,从行为金融学的角度观察了基金调研所引发的异常投资者关注和股票市场反应。已有文献发现机构投资者的交易行为会吸引个人投资者的跟随模仿,并引发交易行为的“羊群效应”,本文则基于投资者有限理性的视角,观察个人投资者对基金特定关注行为的反应。通过研究,本文发现公募基金的调研行为会显着增加投资者对相关公司的异常关注,并且这些关注包含正面、负面及中性等多种情绪,但私募基金的调研行为不会引发投资者的异常关注;公募基金调研引发的投资者关注效应,在持股基金调研时更弱,在前期绩优基金调研时更强;被调研公司的股票时滞性会减弱基金调研的投资者关注效应,被调研公司的高治理水平则会增强基金调研的投资者关注效应;更重要的,本文发现基金调研行为会带来更多看涨的投资者关注情绪,由此显着提升股票的隔夜收益率;并且,基金调研公告发布后提升的股票隔夜收益率与基金短期回报之间存在显着的正向关系,由此证明了公募基金通过调研引发的投资者效应进行短期交易获利的可能性;另外,本文还发现基金调研引发的投资者异常关注,可以显着地增强调研行为对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产生的改善效应。本文通过分析基金实地调研上市公司的活动,检验了信息搜寻行为对基金投资收益的影响,为探究基金公司获取信息优势的途径提供了新的观察视角;另外,本文将基金调研与投资者关注、市场反应联系起来,为探索基金短期交易获利的渠道和机构投资者行为的市场“溢出效应”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最后,本文的结论为我国资本市场信息披露制度的优化、上市公司投资者关系管理制度的完善以及基金行业自律管理制度的规范提供了理论支撑和文献支持,为监管部门规范机构投资者的行为、警惕市场参与主体间的“共谋”以及防范股票“异动”引发的系统性风险提供了参考。
罗树林[3](2021)在《基于高通量计算与机器学习的材料设计方法与软件的开发与应用》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第一性原理密度泛函理论的不断发展,以高通量计算、晶体结构预测为代表的材料设计方法在材料研究中的地位正在快速上升。第一性原理高通量计算,可以大规模搜索材料相空间,发现新的材料、性质及原理。近年来,以人工智能图像识别等技术为突破口,机器学习算法快速应用在多个不同的学科领域。机器学习与材料设计方法的交叉融合,在新材料、新的构效规律、设计原则等的发现上取得了显着的进展,进一步刺激了众多科研力量的持续关注。实现高通量计算等材料设计方法与机器学习算法的有效结合,依赖于开发新的算法及软件基础架构。如何高效地产生、收集、管理、学习和挖掘大规模材料数据,是当前该研究方向涉及的算法开发及软件设计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难点。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发展了三个基于高通量计算与机器学习的计算方法与软件,并将其应用于一些典型半导体光电材料物性的研究,取得了以下创新性成果或进展:(1)参与开发了人工智能辅助、数据驱动的高通量计算材料设计软件JAMIP(Jilin Artificial-intelligence aided Materials-design Integrated Package)中的晶体结构数据读写模块的核心算法及结构原型数据库接口,并对JAMIP做了千百级高通量计算任务测试。材料晶体结构信息的保存具有多种不同的数据格式。正确读取,写入这些不同类型的结构文件,是材料设计软件开发中的重要任务之一。我们针对不同结构文件,设计开发了结构文件读写算法。特别重要的是,对各种非标准格式的晶体学信息文件(CIF),现有其他发布的同类算法存在无法正确识别所有非标准类型的CIF文件的问题,我们设计并发展了新的自适应算法来处理这些不同类型的非标准CIF文件,确保结构读写模块的更广泛的普适性。同时,我们开发了JAMIP软件的晶体结构原型数据库接口及配套工具,方便高通量结构建模及计算。此外,我们还对开发的JAMIP材料设计软件,开展了百千级高通量计算任务测试,验证了软件的可靠性。(2)发展了一种基于人工智能聚类算法的结构原型生成算法及软件SPGI(Structure Prototype Generator Infrastructure),并用此软件创建了一个大型无机晶体结构原型数据库LAE-ICSPD(Local Atomic Environment based Inorganic Crystal Structure Prototype Database)。通常,高通量计算方法是基于一些结构原型,进行候选元素替换,通过批量计算来快速筛选潜在的候选材料。因此,高质量、高独占性的结构原型数据库对于高通量计算具有重要的实际使用价值。晶体的原子局域环境编码了晶体结构的所有原子配置信息,能很好地代表结构的独占性。我们开发了一种新的人工智能晶体结构原型生成软件SPGI,其基于无监督学习策略,以晶体结构的局域原子环境作为描述符,对所有实验上已合成的无机晶体结构做聚类分析,从中挑选出来了15613个结构原型,并以此构造了一个大型无机晶体结构原型数据库LAE-ICSPD,为高通量计算或机器学习等材料设计方法提供所需的晶体结构原型数据。(3)发展了一种新的、可逆推回晶体结构的晶体结构表征方法,并基于此结构表征方法设计了一种基于高通量计算和机器学习算法的逆向晶体结构预测策略。基于晶体结构投影分解算法,我们发展了一种新的可逆推回晶体结构的结构表征方法“二维切片格点图”。其核心思想是:对三维晶体结构做切片投影处理,将属于同一平面上的原子“切片”(投影)到同一个二维格点图上。该描述符可以同时用作监督学习预测模型(如深度神经网络)和无监督学习生成式模型(如变分自编码器,生成对抗神经网络)所需的材料特征描述符。同时,结合晶体结构原型数据库、监督学习性质预测模型/无监督学习生成式模型,我们设计了一种新的以材料目标性质为导向的逆向晶体结构预测策略。(4)通过理论与实验相结合,成功解析了实验观测到的Cs Pb Br3钙钛矿在两个不同表面上的具体原子排布,并解释了这两个不同表面间的相互转变机制。实验上用扫描隧道显微镜(STM)观测到了无机钙钛矿Cs Pb Br3材料有两个不同的稳定表面,即“stripe”表面和“armchair”表面。其中,“stripe”表面区域面积比“armchair”表面区域面积更大。但是实验上无法确定这两个表面对应的具体的表面原子排布,也无法解释为什么“stripe”表面区域面积更大。通过采用自主开发的JAMIP软件,我们开展了Cs Pb Br3钙钛矿STM图像的高通量模拟。我们发现了两个构建表面的模拟STM图像与实验观测图像吻合,进而解析了实验上观测到的“stripe”,“armchair”两种STM图像对应的具体表面原子排布:“stripe”图像是由于表面Br原子对及其两侧的Cs原子的长程和短程间隔排布所形成;而“armchair”图像是由于表面Br原子对及其两侧的Cs原子分层排布所形成。通过计算这两个表面结构的表面能,我们发现“stripe”表面的表面能略低于“armchair”表面的表面能,具有更好的稳定性。这是“armchair”表面自发地转变为“stripe”表面的主要原因,解释了“stripe”表面区域具有更大面积的实验事实。(5)基于第一性原理高通量计算方法,探索了纯MAPb I3钙钛矿中掺杂5-AVA分子可以提高材料热力学稳定性的原因,以及二维层状硒化铟材料的β相和γ相中带隙值和电子迁移率随原子层层数的变化规律。对于有机钙钛矿MAPb I3材料,实验上发现往其纯相中掺杂5-AVA分子,使其变成(5-AVA)xMA1-xPb I3体系后,能显着提高其在各种复杂条件下的稳定性。通过采用高通量筛选方法,我们批量计算了数十个不同的MAPb I3相和(5-AVA)xMA1-xPb I3相的形成能,获得了能量最低的两个MAPb I3相和两个(5-AVA)xMA1-xPb I3相。通过分析筛选出的四个相的分解焓及结构中八面体的形变程度,我们发现:5-AVA离子与I离子间有更强的键合作用,使得掺杂相中具有更大的八面体畸变程度;(5-AVA)xMA1-xPb I3体系具有更低的分解焓。因此,理论计算结果显示:5-AVA分子的加入,使得有机钙钛矿中的有机分子更难逃逸。这是纯MAPb I3钙钛矿中掺杂5-AVA分子可以提高材料热力学稳定性的主要原因。此外,通过开发电子输运计算的高通量计算流程方法及模块,与合作者开展了对两种相(β相和γ相)的二维层状硒化铟材料从单层到十层结构的带隙值、电子迁移率等物性随着原子层层数的变化规律的研究。我们发现:两种相的带隙值都是随着原子层层数的增加而减小,两种相的电子迁移率都是随着原子层层数的增加而增大。
王钰[4](2021)在《命令控制型与市场激励型环境政策对经济绿色发展的影响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政府和市场是经济社会治理活动中的两个重要主体,市场作为“看不见的手”在调节经济社会的运行机制,政府则多依靠行政强制力参与到经济社会治理活动中。环境治理是社会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环境治理领域的“政府论”和“市场论”之争已存在良久,命令控制型环境政策和市场激励型环境政策是政府和市场发挥环境治理作用的重要依托。回顾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历程,市场化机制的建立激发了经济活力,经济总量实现了井喷式的增长。但中国经济一直是以资本和劳动为主要驱动力,高耗能、高污染和高排放的低层次发展模式导致资源与环境的短板效应日益严重。当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时期后,提高经济发展质量成为新时期下的发展目标,促使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成为又一重要任务。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构建绿色的现代化发展体系,树立绿色发展理念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环境治理的目标是实现经济绿色发展,所以环境治理既是社会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高经济发展质量的必要选择。政府和市场是环境治理活动中的重要参与者,二者分别通过命令控制和市场激励来推动经济绿色发展。为了探究不同环境政策在环境治理活动中的作用,本文系统性地分析了命令控制型环境政策和市场激励型环境政策对经济绿色发展的影响。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基本结论如下:第一,本文对经济绿色发展水平的测算方法进行了改进。创新性地应用超效率共同前沿DEA方法和Luenberger生产率指数测算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并改进了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分解方式,分别基于要素贡献和结构贡献两种方法进行分解,从多个角度寻找经济绿色发展的驱动要素。研究发现:(1)2016年之后,全国平均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呈现了上升的趋势,出现由负转正的变化,即经济绿色发展水平有所提高。(2)经济绿色发展水平存在地区异质性,北部沿海和东部沿海的年平均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为正,其他经济区域的年平均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为负。(3)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要素贡献分解结果来看,对于全国和大多数经济区域而言,产出不足和能源过度消耗是导致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下降的主要原因,而环境改善是促进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的重要驱动因素。从结构贡献的分解结果来看,创新效应是促进绿色全要生产率提高的重要因素。第二,本文将命令控制型环境政策分为中央政府实施的命令控制型环境政策和地方政府实施的命令控制型环境政策,并以中央环保督察、中央环保约谈和地方环境监管为几种典型的命令控制型环境政策进行研究。利用断点回归模型识别中央环保督察制度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利用中介效应模型寻找中央环保约谈影响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中介变量,利用面板门槛模型分析环境监管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非线性影响。研究发现:(1)中央环保督察和中央环保约谈都会显着地促进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但中央环保督察仅是通过产出增长效应和环境改善效应促进经济绿色发展,中央环保督察并未促进能源节约。地方环境监管作为中央环保约谈影响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中介变量,仅在环保约谈发生的后一年发挥中介作用,当年并不具有中介效应,由此可见,地方政府将环境治理压力转换为治理对策仍然需要一定的时间。(2)地方政府环境监管的作用效果存在地区异质性和门槛效应,对于北部沿海、大西南、东北和南部沿海四个经济区域而言,提高环境监管力度会促进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但对于其他经济区域而言,环境监管的作用并不明显。环境监管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发挥作用时,存在以经济发展水平、工业规模、研发水平和环境监管力度为调节因子的门槛效应。第三,本文对市场激励型环境政策影响经济绿色发展的作用机制进行了系统性的分析。以用能权交易和碳排放权交易两种环境规制工具为代表,将排放权的初始分配作为研究的起点,在确定初始分配方案后,模拟市场激励型环境政策的交易行为,对用能权交易和碳排放权交易进行政策组合,从绿色发展视角下评价不同市场化程度的政策组合的经济红利效应。研究发现:(1)零和DEA方法虽然提高了用能权与碳排放权初始分配的公平性,但并没有提高初始分配的效率水平。(2)初始分配方式的选择依赖于市场机制的成熟度,当市场机制完善时,选择零和DEA方法进行初始分配,可以通过市场交易行为促进技术进步;但当市场机制不完善时,基于零和DEA方法的初始分配方式可能会阻碍技术进步,此时选择历史法进行初始分配可以在短期内保存生产力。(3)随着市场激励型环境政策的市场化水平提高,其产出效应、节能减排效应和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水平均会提高。在用能权与碳排放权同时可交易的市场交易型政策组合下,潜在产出增量、节能量、CO2减排量和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水平都会显着提高。市场交易型环境政策组合体现出最佳的经济红利效应,混合型环境政策组合居中,命令控制型环境政策组合的经济红利效应最差。(4)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指数分解结果表明,与追求产出(GDP)增加相比,市场激励型环境政策在更大程度上是通过节能和CO2减排促进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第四,本文在单独分析命令控制型环境政策和市场激励型环境政策的作用机制后,又进一步分析了二者协同作用对经济绿色发展的影响。考虑到不同层级政府实施的命令控制型环境政策的影响作用存在差异,所以本文分别研究了中央环保约谈与排放权交易的协同作用、地方环境监管与排放权交易的协同作用。研究发现:(1)较之不实施中央环保约谈和排放权交易,或只实施其中一种,同时实施中央环保约谈和排放权交易可以显着地提高经济绿色发展水平。(2)地方环境监管的政策效果会受到排放权交易政策的调节影响,对于不实施排放权交易的城市而言,地方环境监管的绿色增长效应并不显着,而对于实施排放权交易的城市而言,地方环境监管会显着地促进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3)从外商直接投资的中介效应来看,环境监管与排放权交易即具有协同作用,也具有掣肘影响,其中协同作用体现为排放权交易会降低环境监管对外商直接投资的限制,掣肘影响为环境监管与排放权交易同时实施会降低环境政策效果。本文研究得出以下启示:中国经济绿色发展水平存在地区异质性,所以无论是效率评价,还是环境政策的实施,都应将地区异质性作为重要的参考因素,实施差异化的环境政策是提高环境治理能力的必要条件;中央政府应继续坚持以环保督察和环保约谈为主要形式的环境治理行为,充分发挥它们对环境改善的促进作用;在供给侧和需求侧同时实施市场化的环境政策,提高市场激励型环境政策的作用程度,最大化释放出政策的经济红利效应,以促进经济绿色发展。环境治理应发挥多主体的协同作用,既要利用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的优势,又要依靠政府的行政执行力,在实现绿色发展的目标下,使命令控制型环境政策和市场激励型环境政策实现优势互补。
杨晓静[5](2021)在《圆筒型磨机中冲击和研磨两类机制的磨矿贡献及其量化分离》文中提出圆筒型磨机磨矿广泛应用于矿山、冶金、建材、化工等工业行业的固体矿产资源加工,提高磨机生产处理能力和优化调节磨矿产物粒度组成对于提高经济效益和资源回收利用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理论上,圆筒型磨机磨矿过程主要通过磨机筒体的转动提升磨矿介质对被磨物料施加冲击作用和研磨作用而使物料粒度尺寸减小,因此,磨矿介质的运动状况是影响磨矿效果的直接和关键因素。然而,磨机运转时磨矿介质的冲击作用和研磨作用同步并存、连续发生、分区施力、周期转化,使得两者的磨矿贡献难以分割和独立量化表征。这一状况无疑制约了有关磨矿过程和行为的理论解析及其“白箱”化进程,进而影响了磨矿模拟预测与优化实践。据此,本文从成分较简单的矿物磨矿入手,以石英、磁黄铁矿、黄铁矿三种矿物样品为研究对象,通过落重试验、研磨磨矿试验、抛落磨矿试验等方法,结合MATLAB编程和Origin函数拟合方法,借助磨矿总体平衡动力学理论,研究圆筒型磨机中冲击作用和研磨作用两类机制的磨矿特征以及两者在抛落磨矿中各自磨矿贡献率的量化分离与耦合变化特征。采用落重试验进行矿物样品冲击破碎特性研究,得到了三种矿物样品抵抗冲击破碎能力的硬度等级结果和表征冲击破碎特性的粒能关系方程,揭示了冲击比破碎能等因素对矿物样品破碎特性的影响规律,为磨矿总体平衡动力学模拟提供了最直接的破碎试验基础数据。三种矿物样品的落重破碎试验结果表明,冲击破碎产物的粒度组成分布范围宽,涵盖了从“0”到接近给料粒级尺寸的全部粒度尺寸;且冲击比破碎能存在临界值和“能垒”效应,其他因素的影响规律受冲击比破碎能的影响。在圆筒型磨机低速研磨磨矿试验中,通过改变给料粒度、样品种类、磨矿时间等磨矿影响因素,研究得到研磨磨矿的产物粒度分布结果和磨矿行为特征。结果表明,低速研磨磨矿是一个低能磨矿过程,其产物粒度组成与冲击破碎差异很大,突出表现为产物粒级分布不均,集中“两端”,即临近给料自身原始粒度的第二个粗粒级和-0.038 mm的微细颗粒,“磨削”特征明显。给料粒度和矿物样品种类影响研磨磨矿行为,从磨矿产物各细粒级生成速率看,矿物硬度越小,或给料粒级粒度越小,相同细粒级的生成速率越大;但从给料粒级的自身破碎率看,矿物样品的破碎率及其增速与给料粒度和矿物硬度的相关性较为复杂,没有明显的一致性规律。在圆筒型磨机高速抛落磨矿试验中,研究得到抛落磨矿的产物粒度分布结果和磨矿行为特征。结果表明,高速抛落磨矿是一个高能磨矿过程,其产物粒度组成中的主要粒级数量多,粒度分布范围宽,与低速研磨磨矿结果差异大,与冲击磨矿的产物粒度分布相近。三种矿物样品在抛落磨矿中的破碎率与磨矿时间呈正相关增长关系,并与矿物硬度相关,磁黄铁矿和黄铁矿破碎率接近,均大于石英,石英最难被磨碎。三种矿物样品在抛落磨矿过程中生成各产物粒级的速度与矿物样品的硬度有关,石英磨矿产物的生成速率始终最小,磁黄铁矿和黄铁矿的磨矿产物生成速率相对较大,且两者的相对大小与给料粒度有关。抛落磨矿各产物粒级的生成速率均比研磨磨矿大。基于落重试验和抛落磨矿试验结果,模拟构建了仅有冲击作用的假想冲击磨矿及冲击磨矿总体平衡动力学模型,求解了模型参数,得到了模拟磨矿结果。冲击磨矿模拟结果的构建方法和步骤主要包括产物粒级划分、冲击比破碎能计算、任意相对粒度尺寸的负累积产率计算、破裂分布函数计算、选择函数获取、总体平衡方程Reid解求解。研究表明,总体平衡动力学方程的选择函数随磨矿时间的延长而呈现下降趋势,粗粒级的选择函数比细粒级的变化显着,且选择函数随给料粒度的减小而下降。采用磨矿技术效率作为磨矿效果表征指标,可以更好地反映磨矿目的的实现程度。磨矿方式显着影响磨矿技术效率,其中,研磨磨矿的技术效率显着低于冲击磨矿和抛落磨矿,抛落磨矿的技术效率最高,冲击磨矿和抛落磨矿的技术效率更接近,变化趋势更相似。磨矿技术效率与矿物样品硬度密切相关,大多数情况下,矿物硬度越大,其合格粒级的磨矿技术效率越小。按照归一化思想将冲击磨矿和研磨磨矿的磨矿技术效率耦合到抛落磨矿的磨矿技术效率中,通过引入耦合因子建立三种磨矿方式的磨矿技术效率数量关联关系,得到了抛落磨矿中冲击和研磨两类磨矿机制各自磨矿贡献率的计算方法和数量结果,实现抛落磨矿中两类磨矿机制贡献率的量化分离。研究表明,抛落磨矿中冲击作用和研磨作用的贡献率随磨矿时间变化,总体上,冲击作用的贡献率随磨矿时间延长呈整体上升,并逐渐趋于稳定,而研磨作用贡献率正好相反,在本文试验条件下,磨矿过程以冲击作用贡献为主,研磨作用贡献为辅。抛落磨矿中冲击作用和研磨作用的贡献率也与给料粒度有关,冲击作用贡献率随给料粒度的减小而降低,研磨作用贡献率则逆向增加。抛落磨矿中冲击作用和研磨作用的贡献率会随磨矿条件变化波动,其波动范围与矿物样品硬度有关,石英的贡献率波动范围最小,磁黄铁矿与黄铁矿较为相近。综上,论文首次提出在圆筒型磨机内将磨矿介质的冲击作用和研磨作用的磨矿贡献进行量化分离表征的磨矿解析新方法,建立了集JK落重冲击破碎、研磨磨矿、抛落磨矿等试验方法和传统磨矿动力学拟合及磨矿总体平衡动力学模拟方法相结合的完整技术路线和试验计算步骤,实现了抛落磨矿中冲击和研磨两类机制的磨矿贡献率的量化分离。研究成果创新了磨矿解析的方法途径,丰富了磨矿解析理论,对磨矿模拟和优化具有重要的方法借鉴意义和实践指导价值。
班新林[6](2021)在《高速铁路预制40m简支箱梁设计理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高速铁路技术已经达到世界领先水平,运营里程占全世界高速铁路运营里程的一半以上,我国高铁一个显着的特点是桥梁占线路里程的比例高,平均大于50%,部分线路高达90%,其中标准设计的预应力混凝土简支梁桥又占桥梁里程的90%以上。标准简支梁桥的设计理论、建造模式及运营性能控制是我国高速铁路建设过程中面临的重大科学问题之一,成为保障高速铁路线路高平顺性与高速列车长期平稳运行的关键控制环节。以32m简支箱梁为核心的我国高铁标准简支梁建造技术已经发展成熟,但40m简支梁对我国长度约25m的动车组具有消振优势,并且在地形起伏较大区域、河流湖泊中桥梁下部基础造价较高等情况下可以节省大量工程投资,工程应用需求大。40m简支箱梁代表了高速铁路标准简支梁建造技术的发展方向,其中40m简支梁设计理论创新是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以高速铁路40m预应力混凝土简支箱梁为对象,研究内容涵盖动力学设计和静力学设计、容许应力法设计和极限强度理论设计、确定性分析和考虑参数随机性的可靠度分析,并且以实际工程应用目标打造一榀足尺试验梁,研究了系统的试验验证技术。开展的研究工作以及取得的创新性成果如下:(1)以动力系数和桥面加速度为控制指标,采用移动荷载列模型研究40m简支梁的竖向自振频率设计限值,研究结果论证了40m简支梁的消振效应,基频设计限值采用规范下限值即可。虽然混凝土结构本身较大的线质量,决定了桥面加速度不控制高铁简支梁的刚度设计,本文针对较小线质量40m简支梁基频限值的分析,可以为轻型桥梁结构和轨道结构的发展提供借鉴。另外,以车体加速度为控制指标,采用车桥耦合动力仿真模型,研究了40m简支梁的挠跨比、残余徐变变形和墩台不均匀沉降限值,根据是否为可调的工后变形,分别给出各自的研究原则,研究得到的挠跨比限值大于既有规范,不控制40m简支梁刚度设计。基于车体加速度随速度变化规律,采用运营速度给出单独考虑的残余徐变变形限值和墩台不均匀沉降限值,并给出工后变形变位的组合限值。(2)基于现行规范设计了一榀完全满足工程应用条件的高速铁路40m简支箱梁,设计考虑了运营状态设计指标、施工工况下混凝土应力以及横框结构的钢筋应力和裂缝宽度,设计结果满足规范要求。试验梁预制质量良好,基于研发的试验平台和加载系统,验证了40m简支梁抗弯性能、抗扭性能、抗裂安全系数、开裂荷载、预应力度和强度安全系数,结果满足设计要求。针对受力复杂的锚固区,试验验证了预应力张拉工况下结构受力安全。(3)使用桁架模型分析40m简支梁抗弯极限承载力,并与国内外规范公式进行对比,采用容许应力法设计的简支梁在采用极限状态法验算时,抗弯能力有5.9%~10.7%的富裕。提出了采用莫尔协调转角桁架模型、转角软化桁架模型、固角软化桁架模型的抗剪设计方法,考虑了混凝土软化本构模型,以试验测试数据为分析起点,以试验梁配筋为基础,得到了抗剪钢筋的屈服顺序以及混凝土结构极限剪应力。采用转角软化桁架模型分析得到40m简支箱梁纯扭状态的破坏全过程,随着扭转角的增加,得到混凝土主压应变、剪力流区厚度发展规律和钢筋屈服顺序。研究表明40m简支梁抗扭延性比为15.8,具有很好的塑性变形能力。针对锚固区受力特征,基于拉压杆理论创立了三种腹板模型和两种底板模型,结果表明预应力筋的劈裂力不控制足尺试验梁端配筋设计。(4)考虑二期恒载引起的跨中挠度和二期恒载加载龄期的随机性,分别采用一次二阶矩法和基于拉丁超立方抽样的蒙特卡洛法计算残余徐变变形的可靠度,结果表明增加二期恒载加载龄期可以有效控制残余徐变变形的发展。考虑截面抗弯刚度、线质量和阻尼比的随机性,研究了桥面加速度的可靠度;考虑轨道不平顺的高低幅值和残余徐变上拱幅值的随机性,研究了车体加速度的可靠度;加速度响应均符合极值I型分布规律。累积概率99%的加速度明显大于确定性计算结果,可以作为设计参考指标。
马璐[7](2021)在《多特征融合的高速运动物体跟踪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速运动物体具有速度快、运动非线性等特点,对于高速运动物体的跟踪具有广泛的应用场景,如生物医学、能源化工、军事目标检测与拦截等。虽然目前众多学者在高速运动物体跟踪领域的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Camshift是Meanshift的改进算法,解决了跟踪框无法变化的问题,同时利用HSV代替RGB,一定程度的解决了光线干扰的问题。但是对于高速运动物体的跟踪,使用Camshift算法会遇到两个问题,一是Camshift仅使用颜色直方图,对于无人机或者赛车等高速运动物体而言,当目标自身旋转时,对目标的跟踪效果变差;二是在实际应用中会出现目标被遮挡的问题,影响跟踪的准确度。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研究了高速运动物体目标检测与跟踪的方法,设计了一个目标检测、跟踪以及测距的系统,系统包含视频流处理、单目测距、目标检测、目标跟踪等模块,实现了对高速运动物体的跟踪与测距。(2)针对与相机的距离较近的高速运动赛车,提出基于相机位姿角的相似三角形测距算法。通过降低相机姿态角对单目测距的影响,并结合高速运动物体的图像特点,解决了高速运动物体测距结果不准确的问题。实验结果表明,通过降低相机姿态角的影响可以有效的提高测距方法的准确性。(3)提出基于HLBP的Camshift跟踪算法。针对在跟踪高速运动物体时遇到的光线变化问题,将LBP特征与Haar特征融合得到HLBP特征,作为目标匹配的特征。当光线变化时,利用Camshift的颜色特征直方图解决跟踪失败问题;当目标发生旋转时,利用HLBP的旋转不变性解决跟踪失败问题,并采用自适应方法来针对两个特征的权值问题,实现目标跟踪。实验结果表明,采用HLBP特征可以有效的解决目标旋转的问题。(4)融合Kalman与Camshift算法。针对在跟踪高速运动物体时遇到的遮挡问题,采用卡尔曼滤波方法(Kalman)进行目标预测,并利用巴氏距离判断目标被遮挡的程度,解决了跟踪失败的问题。实验结果表明,室外环境下目标被遮挡时,Klaman滤波算法与Camshift算法的融合方法可以有效地提高算法的抗遮挡能力。(5)在高速运动物体测距与跟踪系统中,利用改进后的Camshift算法对无人机与赛车进行跟踪实验,在真实场景下对算法进行检验,证明了所提方法的有效性。
王亮[8](2021)在《无人驾驶汽车路径跟踪控制分析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张若楠[9](2021)在《不同空位浓度及掺杂条件下的氧化锌能态结构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移动电子设备及物联网的飞速发展及广泛应用,用于数据存储的存储器有巨大的应用前景,但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阻变存储器是非易失性存储器中极具代表性的一种,有望取代现下应用最广的闪存。氧化锌(ZnO)被誉为最有潜力的电阻存储材料,其阻变层导电细丝的形成和断裂控制数据写入和擦除。导电细丝的形成伴随着晶体结构及原子迁移势垒的变化。本文通过构建原子级的理论计算模型,采用以密度泛函理论为基础的第一性原理计算方法,对含有不同空位缺陷和元素掺杂两种条件下的ZnO材料能态结构进行研究。首先,建立ZnO单胞计算模型、两种浓度的氧空位缺陷模型及锌空位缺陷模型,通过计算能带、态密度、电子局域函数,发现含Zn空位的ZnO体系能隙值增大,性能有向导电性不好的绝缘材料变化的趋势;带有O空位缺陷ZnO体系是N型半导体,能隙值增大,费米能级附近电子态密度数减小,导电性逐渐下降。接着,研究掺入杂质元素对ZnO体系的影响,分别建立Ag替Zn位及Ag替O位的掺杂ZnO计算模型。通过仿真计算,发现掺入金属Ag元素之后,体系在价带顶附近出现杂质能级,使ZnO的能隙值减小,Ag替O位时的能隙值比替Zn位时减小的更多;在费米能级上的取值增大,导电性逐渐上升,但随掺Ag浓度增大到一定值,导电性有劣化的趋势。研究表明,一定浓度O空位缺陷及一定浓度Ag掺杂有利于ZnO材料中导电细丝的形成,可以提升ZnO基的阻变器件的性能。研究结果为ZnO基阻变存储器的性能提升提供一定理论指导。
彭晶[10](2021)在《基于Faster R-CNN的场景相似性计算与标注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科研人员的不断探索,研究的问题越来越复杂,目标检测只获取了场景中目标的类别信息和位置信息,而忽视了场景中各目标的内在联系。在实际生活中,需要处理的场景更为复杂,目标间的依赖更为紧密,如何高效解析复杂场景中各目标的空间布局及语义联系,并计算复杂场景间的相似性将变得越来越重要。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文基于Faster R-CNN目标检测网络,提出了一种复杂场景相似性计算方法,并制作和标注了一个复杂场景数据集,即CSBOGM(Complex Scene Based On Graph Model)数据集,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提出一种基于Faster R-CNN的场景相似性计算方法。主要包含五部分:a)提出一种基于Faster R-CNN的数据预处理方法,其目的是为了实现对图像的目标检测、目标检测框去冗余以及目标检测框唯一编号;b)提出一种场景目标树构建方法,实现复杂场景下不同尺寸目标的划分与归并,同时,为构建场景图模型提供节点属性信息;c)提出一种目标间相对位置关系解析算法,用于处理复杂场景中各目标之间的语义联系,并为构建场景图模型提供边属性信息;d)基于上述b和c的方法,提出了两种场景图模型的构建方法,将其图模型分别命名为OT(Object Tree)图模型和PGAOT(Primary Goal And Object Tree)图模型;e)基于OT场景图模型和PGAOT场景图模型,提出了两种场景相似性计算方法。在Corel-1K数据集和Caltech101数据集上的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方法在视觉感受和客观评价上取得了不错的效果,证明了本文提出方法的有效性和实用性。(2)制作和标注了一个复杂场景数据集,将其命名为CSBOGM数据集。考虑到真实场景往往更为复杂,已有的图像检索数据集场景目标单一,这些数据集不能有效代替真实场景,并不能证明已有的图像检索方法在复杂场景中的效果。因此,本文制作了CSBOGM数据集,包含10个复杂场景,共6200张图像。CSBOGM数据集上的实验结果进一步证明了本文提出方法的有效性,同时,两种对比方法在CSBOGM数据集上也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这从侧面反映出本文制作的CSBOGM数据集的合理性。综上所述,本文基于深度学习目标检测方法,提出了适用于复杂场景解析和场景相似性计算的方法,同时,本文制作的CSBOGM数据集相对于已有图像检索数据集的场景更为复杂,实验表明:本文提出的方法具有较高的可解释性和实用性,制作数据集的相对合理性。
二、Ackermann函数的三种计算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Ackermann函数的三种计算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RANSE的螺旋桨模型敞水数值模拟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数值计算方法 |
1.1 非惯性坐标系方法 |
1.2 多参考坐标系方法 |
1.3 滑移网格方法 |
1.4 交界面方法 |
2 计算方案设计 |
2.1 研究对象与计算工况 |
2.2 计算方案设计 |
3 螺旋桨敞水数值模拟 |
3.1 网格收敛性分析 |
3.2 计算网格与边界条件 |
3.3 计算结果与分析 |
3.4 交界面位置对计算结果影响研究 |
3.5 推荐计算方案应用测试 |
4 结论 |
(2)基金实地调研上市公司对基金业绩的影响 ——基于信息搜寻行为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2.1 研究思路 |
1.2.2 研究方法 |
1.3 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结构安排 |
1.4 研究创新点 |
2 文献综述 |
2.1 概念界定 |
2.1.1 基金信息搜寻行为-实地调研 |
2.1.2 基金业绩评价 |
2.1.3 投资者异常关注 |
2.2 理论基础 |
2.2.1 信息不对称理论 |
2.2.2 投资者关系管理理论 |
2.2.3 行为金融学相关理论 |
2.3 经验研究 |
2.3.1 信息优势对投资者收益的影响研究 |
2.3.2 投资者关注度的市场影响研究 |
2.3.3 投资者实地调研的影响研究 |
2.4 文献述评 |
3 理论机理、模型构建与研究假设 |
3.1 机理分析 |
3.2 理论模型 |
3.2.1 基金调研行为与信息收益模型 |
3.2.2 基金调研行为与投资者关注情绪模型 |
3.3 研究假设 |
3.3.1 私募基金实地调研与基金业绩表现的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3.3.2 公募基金实地调研与基金业绩表现的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3.3.3 基金调研、投资者关注与股价表现的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3.4 框架设计 |
4 私募基金实地调研与基金业绩 |
4.1 引言 |
4.2 研究设计 |
4.2.1 数据来源 |
4.2.2 变量定义与构建 |
4.2.3 模型设定 |
4.2.4 描述性统计及单变量分析 |
4.3 实证结果与分析 |
4.3.1 影响上市公司被私募基金调研的因素 |
4.3.2 影响私募基金进行实地调研的因素 |
4.3.3 私募基金实地调研与基金业绩表现 |
4.3.4 分析师关注对基金实地调研效应的影响 |
4.3.5 调研深度对基金实地调研效应的影响 |
4.4 稳健性检验 |
4.4.1 改变被解释变量的观察期 |
4.4.2 替换解释变量 |
4.5 拓展研究 |
4.5.1 私募基金在调研中与其他调研参与者之间的相互作用 |
4.5.2 私募基金调研与融资融券交易 |
4.5.3 投资者调研问答文本的情绪分析与私募基金调研效应 |
4.6 结论 |
5 公募基金实地调研与基金业绩 |
5.1 引言 |
5.2 研究设计 |
5.2.1 数据来源 |
5.2.2 变量定义与构建 |
5.2.3 模型设定 |
5.2.4 描述性统计及单变量分析 |
5.3 实证结果与分析 |
5.3.1 影响公募基金参与实地调研的因素 |
5.3.2 公募基金实地调研与公募基金业绩 |
5.3.3 内生性问题 |
5.3.4 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对基金调研效应的影响 |
5.3.5 公募基金类型对基金调研效应的影响 |
5.3.6 基金经理的“校友圈子”对基金调研效应的影响 |
5.4 稳健性检验 |
5.4.1 替换解释变量 |
5.4.2 剔除非正常时期的样本 |
5.5 拓展研究 |
5.5.1 基金调研与股票投资组合收益 |
5.5.2 投资者调研问答文本的情绪细节分析与公募基金调研效应 |
5.5.3 实地调研对基金预测上市公司业绩异常变动能力的影响 |
5.6 私募基金与公募基金的调研效应对比研究 |
5.6.1 基于基金激励机制的对比研究 |
5.6.2 基于基金锁定机制的对比研究 |
5.6.3 基于基金持仓限制的对比研究 |
5.6.4 基于基金工作方式的对比研究 |
5.6.5 基于调研业绩效应的对比研究 |
5.7 本章小结 |
6 基金调研、投资者关注与股价表现 |
6.1 引言 |
6.2 研究设计 |
6.2.1 数据来源 |
6.2.2 变量定义与构建 |
6.2.3 模型设定 |
6.2.4 描述性统计及单变量分析 |
6.3 实证结果和分析 |
6.3.1 影响投资者调研的公司特征 |
6.3.2 公募基金调研对投资者关注的影响 |
6.3.3 公募基金调研对不同情绪投资者关注的影响 |
6.3.4 公募基金调研所引发的投资者关注对股价的影响 |
6.4 稳健性检验 |
6.4.1 替换解释变量 |
6.4.2 替换被解释变量 |
6.4.3 分样本回归 |
6.5 拓展研究 |
6.5.1 基金特征对基金调研引发的投资者关注效应的影响 |
6.5.2 公司特征对基金调研引发的投资者关注效应的影响 |
6.5.3 基金调研引发的市场反应对基金收益的影响 |
6.5.4 基金调研引发的市场关注对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影响 |
6.6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结论 |
7.2 政策启示 |
7.3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3)基于高通量计算与机器学习的材料设计方法与软件的开发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材料领域高通量计算工具概述 |
1.1.1 大型材料结构及物性计算数据库 |
1.1.2 现有高通量计算软件包 |
1.2 用于材料学领域的机器学习算法概述 |
1.2.1 监督学习算法 |
1.2.2 无监督学习算法 |
1.3 论文选题目的及意义 |
1.4 论文的结构安排 |
第二章 计算材料学的理论背景和物性计算方法 |
2.1 密度泛函理论概述 |
2.1.1 密度泛函理论的发展历史 |
2.1.2 Hohenberg-Kohn定理 |
2.1.3 Kohn-Sham方程 |
2.1.4 交换关联泛函 |
2.2 材料的第一性原理物性计算 |
2.2.1 材料的第一性原理物性计算概述 |
2.2.2 本文中涉及到的材料第一性原理物性计算 |
2.2.2.1 表面原子的STM图像 |
2.2.2.2 表面能 |
2.2.2.3 原子填充因子 |
2.3 结构描述符 |
2.3.1 材料的结构表征方法概述 |
2.3.2 本论文中涉及到的材料结构表征方法 |
2.3.2.1 原子成键键取向序列(BOO) |
2.3.2.2 原子位置平滑重叠(SOAP) |
2.4 新材料的计算设计方法 |
2.4.1 基于高通量计算的计算设计方法 |
2.4.2 基于结构预测的计算设计方法 |
2.4.3 基于机器学习的计算设计方法 |
第三章 开发机器学习辅助的高通量计算材料设计工具 |
3.1 参与开发机器学习辅助的高通量计算材料设计软件JAMIP |
3.1.1 开发背景 |
3.1.2 开发工具 |
3.1.3 开发细节 |
3.1.3.1 晶体结构的文本文件格式转换 |
3.1.3.2 结构原型数据库 |
3.1.3.3 百千级高通量计算任务测试 |
3.1.4 本节小结 |
3.2 基于无监督学习及高通量计算开发晶体结构原型生成软件SPGI及数据库LAE-ICSPD |
3.2.1 开发背景 |
3.2.2 开发工具 |
3.2.3 开发细节 |
3.2.3.1 创建LAE-ICSPD的流程概述 |
3.2.3.2 初始结构的筛选及预处理 |
3.2.3.3 结构局域原子环境的表征 |
3.2.3.4 聚类分析 |
3.2.3.5 无机晶体结构原型数据库LAE-ICSPD的创建 |
3.2.3.6 结构原型生成软件SPGI |
3.2.3.7 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高通量计算 |
3.2.4 本节小结 |
3.3 结合机器学习与高通量计算的逆向晶体结构预测策略 |
3.3.1 逆向晶体结构预测的研究现状 |
3.3.2 可逆结构表征方法“二维切片格点图” |
3.3.3 结合监督学习与无监督学习的逆向晶体结构预测策略 |
3.3.4 本节小结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自主研发的高通量计算方法与软件在设计半导体光电材料中的应用 |
4.1 高通量计算材料设计方法用于设计半导体光电材料的研究现状 |
4.2 JAMIP在研究半导体光电材料的结构及性质中的应用 |
4.2.1 JAMIP在研究钙钛矿材料CsPbBr_3表面中的应用 |
4.2.1.1 CsPbBr_3钙钛矿薄膜样本的实验合成方法及STM观测结果 |
4.2.1.2 高通量计算模拟表面原子STM图像的方法及结果 |
4.2.2 用JAMIP做高通量计算研究钙钛矿(5-AVA)_xMA_(1-x)PbI_3的稳定性.. |
4.2.2.1 (5-AVA)_xMA_(1-x)PbI_3钙钛矿的实验合成方法及稳定性测试 |
4.2.2.2 高通量计算辅助研究(5-AVA)_xMA_(1-x)PbI_3钙钛矿的稳定性 |
4.2.3 高通量计算二维层状硒化铟材料的电子性质 |
4.2.3.1 二维层状硒化铟材料的带隙值随层数的变化规律 |
4.2.3.2 二维层状硒化铟材料的电子迁移率随层数的变化规律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4)命令控制型与市场激励型环境政策对经济绿色发展的影响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1.1 经济绿色发展与经济高质量发展 |
1.1.2 国家治理现代化与环境治理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与框架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框架 |
1.5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
1.5.1 创新之处 |
1.5.2 不足之处 |
第2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2.1 理论基础 |
2.1.1 绿色增长理论 |
2.1.2 外部性理论 |
2.1.3 产权理论 |
2.1.4 公共物品理论 |
2.1.5 环境规制理论 |
2.2 文献综述 |
2.2.1 命令控制型环境政策的相关文献 |
2.2.2 市场激励型环境政策的相关文献 |
2.2.3 环境政策与经济绿色发展关系的相关文献 |
2.3 文献评述 |
第3章 经济绿色发展水平的测算和分析 |
3.1 经济绿色发展水平的测算方法 |
3.1.1 超效率共同前沿DEA模型 |
3.1.2 Luenberger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计算与分解 |
3.1.3 投入产出数据说明 |
3.2 经济绿色发展水平测算结果分析 |
3.2.1 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初步分析 |
3.2.2 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分解结果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典型命令控制型环境政策对经济绿色发展的影响机制分析 |
4.1 中央环保督察对经济绿色发展的影响机制分析 |
4.1.1 中央环保督察制度的实施背景 |
4.1.2 中央环保督察与经济绿色发展关系的建模 |
4.1.3 中央环保督察与经济绿色发展关系的实证结果 |
4.1.4 稳健性检验 |
4.2 中央环保约谈对经济绿色发展的影响机制分析 |
4.2.1 中央环保约谈与经济绿色发展的中介效应模型 |
4.2.2 中央环保约谈与经济绿色发展的中介效应实证结果 |
4.3 地方环境监管对经济绿色发展的影响机制分析 |
4.3.1 地方环境监管对经济绿色发展的异质性影响 |
4.3.2 地方环境监管影响经济绿色发展的门槛效应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两类市场激励型环境政策对经济绿色发展的影响机制分析 |
5.1 排放权交易政策的实施现状 |
5.2 用能权与碳排放权初始分配机制研究 |
5.2.1 用能权与碳排放权初始分配方式模拟 |
5.2.2 初始分配方式的公平性分析 |
5.2.3 初始分配方式的效率分析 |
5.3 用能权与碳排放权交易机制模拟 |
5.3.1 环境生产技术与数据说明 |
5.3.2 用能权与碳排放权交易政策组合的建模 |
5.4 用能权与碳排放权交易的绿色增长效应分析 |
5.4.1 产出效应分析 |
5.4.2 节能减排效应分析 |
5.4.3 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命令控制和市场激励对经济绿色发展的协同影响机制分析 |
6.1 中央环保约谈与排放权交易对经济绿色发展的协同影响机制 |
6.1.1 中央环保约谈与排放权交易协同机制模拟 |
6.1.2 中央环保约谈与排放权交易协同机制的实证结果 |
6.2 地方环境监管与排放权交易对经济绿色发展的协同影响机制 |
6.2.1 不同市场激励下环境监管与经济绿色发展的关系 |
6.2.2 环境监管与排放权交易对经济绿色发展的调节中介效应分析 |
6.3 本章小结 |
结论与政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期间的科研情况 |
致谢 |
(5)圆筒型磨机中冲击和研磨两类机制的磨矿贡献及其量化分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磨矿概述 |
1.2 磨矿介质运动理论 |
1.2.1 磨矿介质在磨机中的运动形态理论 |
1.2.2 磨矿介质运动学研究 |
1.3 传统磨矿动力学 |
1.3.1 磨矿动力学模型 |
1.3.2 磨矿动力学研究进展 |
1.4 磨矿总体平衡动力学模型 |
1.4.1 磨矿总体平衡动力学概念及建模研究进展 |
1.4.2 破碎速率函数研究进展 |
1.4.3 破碎分布函数研究进展 |
1.4.4 总体平衡动力学方程的求解 |
1.4.5 国内有关总体平衡动力学研究进展 |
1.5 论文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
1.5.1 论文选题依据及研究目的 |
1.5.2 研究思路及方案 |
1.5.3 研究内容及目标 |
第二章 基于落重法的矿物冲击破碎特性研究 |
2.1 试验样品、设备及原理方法 |
2.1.1 试验样品 |
2.1.2 落重试验设备及原理 |
2.1.3 试验方法 |
2.2 石英样品的落重法冲击破碎产物粒度特征及其抗冲击特性 |
2.2.1 落重法冲击破碎产物粒度组成分析结果 |
2.2.2 石英冲击破碎的粒能关系方程 |
2.2.3 破碎产物中粗细粒级的产率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
2.2.4 冲击比破碎能对破碎产物粒度的影响 |
2.3 磁黄铁矿样品的落重法冲击破碎产物粒度特征及其抗冲击特性 |
2.3.1 落重法冲击破碎产物粒度组成分析结果 |
2.3.2 磁黄铁矿冲击破碎的粒能关系方程 |
2.3.3 破碎产物中粗细粒级的产率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
2.3.4 冲击比破碎能对破碎产物粒度的影响 |
2.4 黄铁矿样品的落重法冲击破碎产物粒度特征及其抗冲击特性 |
2.4.1 落重法冲击破碎产物粒度组成分析结果 |
2.4.2 黄铁矿冲击破碎的粒能关系方程 |
2.4.3 冲击比破碎能对破碎产物粒度的影响 |
2.5 基于不同指标表征三种矿物破碎特性的一致性关系研究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低速研磨状态下的磨矿行为特征研究 |
3.1 试验及研究方法 |
3.1.1 试验样品和设备 |
3.1.2 试验方法 |
3.1.3 磨矿介质泻落状态的调控依据与方法 |
3.1.4 磨矿结果的表征 |
3.2 石英低速研磨磨矿行为及其动力学 |
3.2.1 石英研磨磨矿的产物粒度分布和磨矿行为特征 |
3.2.2 不同粒级给料的研磨磨矿对比分析 |
3.3 磁黄铁矿低速研磨磨矿行为及其动力学 |
3.3.1 磁黄铁矿研磨磨矿的产物粒度分布和磨矿行为特征 |
3.3.2 不同粒级给料的研磨磨矿对比分析 |
3.4 黄铁矿低速研磨磨矿行为及其动力学 |
3.4.1 黄铁矿研磨磨矿的产物粒度分布和磨矿行为特征 |
3.4.2 不同粒级给料的研磨磨矿对比分析 |
3.5 三种矿物低速研磨磨矿特性比较研究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高速抛落状态下的磨矿行为特征研究 |
4.1 试验及研究方法 |
4.2 石英高速抛落磨矿磨矿行为及其动力学 |
4.2.1 石英抛落磨矿的产物粒度分布和磨矿行为特征 |
4.2.2 不同粒级给料的抛落磨矿对比分析 |
4.3 磁黄铁矿高速抛落磨矿磨矿行为及其动力学 |
4.3.1 磁黄铁矿抛落磨矿的产物粒度分布和磨矿行为特征 |
4.3.2 不同粒级给料的抛落磨矿对比分析 |
4.4 黄铁矿高速抛落磨矿磨矿行为及其动力学 |
4.4.1 黄铁矿抛落磨矿的产物粒度分布和磨矿行为特征 |
4.4.2 不同粒级给料的抛落磨矿对比分析 |
4.5 三种矿物高速抛落磨矿磨矿特性比较研究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冲击作用下的磨矿总体平衡动力学研究 |
5.1 概述 |
5.2 石英冲击磨矿总体平衡动力学 |
5.2.1 基于落重法破碎试验结果计算任意筛分粒度的筛下累积产率t_(xx) |
5.2.2 总体平衡动力学破裂分布函数计算 |
5.2.3 总体平衡动力学选择函数计算 |
5.2.4 总体平衡动力学模拟结果研究 |
5.3 磁黄铁矿冲击磨矿总体平衡动力学 |
5.3.1 基于落重法破碎试验结果计算任意筛分粒度的筛下累积产率t_(xx) |
5.3.2 总体平衡动力学破裂分布函数计算 |
5.3.3 总体平衡动力学选择函数计算 |
5.3.4 总体平衡动力学模拟结果研究 |
5.4 黄铁矿冲击磨矿总体平衡动力学 |
5.4.1 基于落重法破碎试验结果计算任意筛分粒度的筛下累积产率t_(xx) |
5.4.2 总体平衡动力学破裂分布函数计算 |
5.4.3 总体平衡动力学选择函数计算 |
5.4.4 总体平衡动力学模拟结果研究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抛落磨矿中冲击和研磨作用的贡献度分离及其量化计算 |
6.1 研究方法 |
6.1.1 磨矿效果表征分析和指标选择 |
6.1.2 冲击和研磨两类机制的磨矿贡献率表征和贡献度的量化分离 |
6.2 石英抛落磨矿中冲击和研磨作用各自贡献率的量化计算 |
6.2.1 三种磨矿方式的磨矿技术效率计算与分析 |
6.2.2 不同磨矿方式磨矿技术效率的比较研究 |
6.2.3 抛落磨矿过程中冲击和研磨作用的贡献率计算 |
6.3 磁黄铁矿抛落磨矿中冲击和研磨作用各自贡献率的量化计算 |
6.3.1 三种磨矿方式的磨矿技术效率计算与分析 |
6.3.2 不同磨矿方式磨矿技术效率的比较研究 |
6.3.3 抛落磨矿过程中冲击和研磨作用的贡献率计算 |
6.4 黄铁矿抛落磨矿中冲击和研磨作用各自贡献率的量化计算 |
6.4.1 三种磨矿方式的磨矿技术效率计算与分析 |
6.4.2 不同磨矿方式磨矿技术效率的比较研究 |
6.4.3 抛落磨矿过程中冲击和研磨作用的贡献率计算 |
6.5 三种矿物的磨矿技术效率比较研究 |
6.6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创新点 |
7.3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6)高速铁路预制40m简支箱梁设计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铁路标准简支梁发展 |
1.3 铁路标准简支梁动力设计参数 |
1.3.1 铁路桥梁动力学研究方法 |
1.3.2 动力设计参数 |
1.4 高速铁路32m简支箱梁结构设计 |
1.4.1 设计指标 |
1.4.2 高速铁路32m简支梁设计 |
1.5 铁路桥梁基于可靠度的设计研究 |
1.6 高速铁路40m简支箱梁研究意义 |
1.7 本文技术路线与主要研究内容 |
2 基于桥梁动力响应的竖向自振频率限值研究 |
2.1 车桥消振理论 |
2.2 跨度32m、40m简支梁动力响应规律对比 |
2.3 基于动力系数的竖向自振频率限值 |
2.4 基于桥面加速度的竖向自振频率限值 |
2.5 本章小结 |
3 基于车体加速度的变形变位设计限值研究 |
3.1 车桥耦合计算理论 |
3.2 基于列车运行舒适度的变形变位分析原则 |
3.2.1 挠跨比计算原则 |
3.2.2 残余徐变变形计算原则 |
3.2.3 墩台不均匀沉降计算原则 |
3.3 挠跨比限值 |
3.4 残余徐变变形限值 |
3.5 不均匀沉降限值 |
3.6 工后变形变位组合限值 |
3.7 车体加速度峰值规律 |
3.8 本章小结 |
4 足尺试验梁设计 |
4.1 设计原则 |
4.2 结构设计 |
4.3 结构计算 |
4.3.1 运营阶段设计计算 |
4.3.2 预应力工况实体有限元计算 |
4.3.3 横框配筋计算 |
4.4 本章小结 |
5 足尺试验梁试验 |
5.1 试验梁预制 |
5.2 试验加载系统 |
5.2.1 台座系统 |
5.2.2 七点加载模式 |
5.2.3 静载试验自动控制系统 |
5.3 整体受力性能测试 |
5.3.1 设计荷载测试 |
5.3.2 偏载试验 |
5.3.3 抗裂安全性能测试 |
5.3.4 预应力度及强度安全性能测试 |
5.4 终张拉梁端应力测试 |
5.5 本章小结 |
6 基于桁架模型的极限承载能力分析 |
6.1 混凝土结构承载力分析理论 |
6.2 抗弯承载力分析 |
6.2.1 桁架模型 |
6.2.2 基于规范的承载力计算 |
6.3 抗剪承载力分析 |
6.3.1 整体抗剪承载力 |
6.3.2 基于弥散应力单元的抗剪承载力计算 |
6.4 抗扭承载力分析 |
6.4.1 转角软化桁架模型 |
6.4.2 基于规范的承载力计算 |
6.5 本章小结 |
7 锚固区受力分析及配筋验算 |
7.1 简支梁D区设计理论 |
7.2 AASHTO规范计算 |
7.2.1 锚固力效应计算 |
7.2.2 腹板配筋验算 |
7.2.3 底板配筋验算 |
7.3 拉压杆模型计算 |
7.3.1 腹板配筋验算 |
7.3.2 底板配筋验算 |
7.4 本章小结 |
8 徐变可靠度和车桥动力可靠度研究 |
8.1 时变可靠度理论 |
8.2 动力可靠度理论 |
8.2.1 首次超越失效机制 |
8.2.2 极值分布 |
8.3 可靠度计算方法 |
8.3.1 一次二阶矩法(FOSM法) |
8.3.2 蒙特卡洛法(Monte Carlo Method) |
8.3.3 拉丁超立方抽样(Latin hypercube sampling,LHS) |
8.4 残余徐变变形可靠度分析 |
8.4.1 40m简支箱梁残余徐变变形设计计算 |
8.4.2 徐变时变分析模型 |
8.4.3 一次二阶矩法可靠度分析 |
8.4.4 基于拉丁超立方的蒙特卡洛法可靠度分析 |
8.5 桥面竖向加速度可靠度分析 |
8.5.1 基本工况 |
8.5.2 基于可靠度的桥面加速度计算 |
8.5.3 参数灵敏度分析 |
8.6 车体竖向加速度随机性分析 |
8.6.1 基本工况 |
8.6.2 基于可靠度的加速度计算 |
8.6.3 参数灵敏度分析 |
8.7 本章小结 |
9 结论与展望 |
9.1 结论 |
9.2 创新点 |
9.3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7)多特征融合的高速运动物体跟踪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高速运动物体跟踪的背景与意义 |
1.2 高速运动物体跟踪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高速运动物体跟踪算法存在的问题 |
1.4 本文研究内容和章节安排 |
1.4.1 本文研究内容 |
1.4.2 本文章节安排 |
2 高速运动物体的跟踪与测距系统设计 |
2.1 系统原理 |
2.2 系统结构设计 |
2.2.1 控制部分 |
2.2.2 执行部分 |
2.2.3 图像算法部分 |
2.3 本章小结 |
3 高速运动物体的测距方法 |
3.1 相似三角形测距算法 |
3.1.1 相机模型 |
3.1.2 单目测距方法 |
3.1.3 张氏标定法 |
3.2 基于相机姿态角的相似三角形测距算法 |
3.3 测距实验结果与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 高速运动物体检测与跟踪方法 |
4.1 图像预处理 |
4.2 高速运动物体的运动模糊复原 |
4.2.1 运动模糊 |
4.2.2 运动模糊图像复原 |
4.3 目标检测方法 |
4.3.1 帧间差分目标检测方法 |
4.3.2 基于混合高斯的背景差分目标检测方法 |
4.4 生成式跟踪方法 |
4.4.1 基于卡尔曼滤波的目标跟踪方法 |
4.4.2 基于在线检测器的核相关滤波跟踪方法 |
4.5 本章小结 |
5 基于HLBP的Kalman与Camshift融合跟踪算法 |
5.1 基于均值偏移滤波的跟踪方法 |
5.1.1 Meanshift原理 |
5.1.2 Meanshift跟踪方法 |
5.2 Camshift跟踪方法 |
5.3 局部二值特征与哈尔特征融合 |
5.3.1 局部二值特征 |
5.3.2 哈尔特征 |
5.3.3 Haar-LBP |
5.4 基于HLBP的Kalman与Camshift融合跟踪算法 |
5.5 目标跟踪实验结果与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9)不同空位浓度及掺杂条件下的氧化锌能态结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RRAM概述 |
1.2.2 RRAM阻变机制 |
1.2.3 RRAM性能优化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2 基于第一性原理的能态结构计算方法 |
2.1 Born-Oppenheimer 近似与 Hartree-Fock 近似 |
2.2 密度泛函理论 |
2.3 交换关联泛函 |
3 不同空位浓度ZnO能态结构计算 |
3.1 理论模型和计算方法 |
3.1.1 理论模型 |
3.1.2 计算方法 |
3.2 计算结果及分析 |
3.2.1 结构变化 |
3.2.2 能带结构分析 |
3.2.3 电子态密度结构分析 |
3.2.4 电子局域函数图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4 Ag掺杂ZnO能态结构计算 |
4.1 理论模型和计算方法 |
4.1.1 理论模型 |
4.1.2 计算方法 |
4.2 计算结果及分析 |
4.2.1 能带结构分析 |
4.2.2 电子态密度结构分析 |
4.2.3 电子局域函数图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10)基于Faster R-CNN的场景相似性计算与标注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目标检测的研究现状 |
1.2.2 图像检索的研究现状 |
1.2.3 数据集的研究现状 |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以及结构安排 |
2 场景相似性计算的相关理论 |
2.1 深度学习关键技术 |
2.1.1 反向传播算法 |
2.1.2 梯度下降法 |
2.1.3 激活函数 |
2.2 目标检测相关理论 |
2.2.1 ResNet网络 |
2.2.2 Fast R-CNN网络 |
2.2.3 RPN网络 |
2.3 图像检索质量评价 |
3 基于Faster R-CNN的场景相似性计算方法 |
3.1 引言 |
3.2 基于Faster R-CNN目标检测网络的数据预处理 |
3.2.1 Visual Genome数据集 |
3.2.2 数据预处理 |
3.3 场景目标树和图模型的构建方法 |
3.3.1 场景目标树的构建方法 |
3.3.2 目标间相对位置关系的表示方法 |
3.3.3 场景图模型的构建方法 |
3.4 基于图模型的场景相似性计算方法 |
3.4.1 基于OT图模型的场景相似性计算方法 |
3.4.2 基于PGAOT图模型的场景相似性计算方法 |
3.5 仿真实验及结果分析 |
3.5.1 构建场景目标树和图模型的实验结果与分析 |
3.5.2 图像检索的实验结果与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4 CSBOGM数据集制作与标注方法 |
4.1 引言 |
4.2 CSBOGM数据集的制作与标注 |
4.2.1 CSBOGM数据集的制作 |
4.2.2 CSBOGM数据集的标注 |
4.3 仿真实验及结果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总结与展望 |
5.1 工作总结 |
5.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四、Ackermann函数的三种计算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RANSE的螺旋桨模型敞水数值模拟方法研究[J]. 金奕星,吴乘胜,王建春,王星. 船舶力学, 2022(01)
- [2]基金实地调研上市公司对基金业绩的影响 ——基于信息搜寻行为的视角[D]. 庄壮. 浙江大学, 2021
- [3]基于高通量计算与机器学习的材料设计方法与软件的开发与应用[D]. 罗树林. 吉林大学, 2021(01)
- [4]命令控制型与市场激励型环境政策对经济绿色发展的影响机制研究[D]. 王钰. 吉林大学, 2021(01)
- [5]圆筒型磨机中冲击和研磨两类机制的磨矿贡献及其量化分离[D]. 杨晓静. 广西大学, 2021(01)
- [6]高速铁路预制40m简支箱梁设计理论研究[D]. 班新林.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 2021(01)
- [7]多特征融合的高速运动物体跟踪方法研究[D]. 马璐. 西安理工大学, 2021(01)
- [8]无人驾驶汽车路径跟踪控制分析研究[D]. 王亮. 华东交通大学, 2021
- [9]不同空位浓度及掺杂条件下的氧化锌能态结构研究[D]. 张若楠. 西安理工大学, 2021(01)
- [10]基于Faster R-CNN的场景相似性计算与标注方法研究[D]. 彭晶. 西安理工大学, 202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