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上古汉语韵母结构体系初探(论文文献综述)
冯广艺[1](2021)在《似此良师何处求?心声绘出请君看——刘宝俊教授《严学宭评传》读后》文中研究说明刘宝俊《严学宭评传》是一部具有历史文化价值、学术传承价值和语言学史价值的煌煌大着,该书叙述了传主的家世、家学、求学的经历,评述了传主在音韵学研究方面的卓越成就,评介了传主在民族识别、民族语言研究方面的突出贡献,记述了传主在多所高校从事教学科研和学校管理工作的辉煌业绩,并通过如实评述严学宭的学术人生,从一个侧面向世人展示了中国现代学术史上的"学人众生像"。
乔全生[2](2020)在《中国音韵学研究70年》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音韵学研究历程可划分为4个时期:1949—1966年——音韵学研究的发轫期;1967—1976年——音韵学研究的停滞期;1977—1999年——音韵学研究的发展期;2000—2019年——音韵学研究的辉煌期。对各个时期的重要论着按研究内容进行梳理,发展期分为音韵学通论和教材、上古音研究、中古音研究、切韵学等韵学研究、对音译音反切研究、诗词用韵研究、近代音研究7个方面;辉煌期集中为上古音研究、中古音研究、近代音研究、音韵学教材、方言音韵及方言语音史研究及在此期内新拓展的音韵学思想史等几个方面。70年来,中国音韵学研究队伍持续壮大、研究领域不断拓展、研究资料异常丰富、研究方法日益多样、研究成果斐然可观,呈现出了生机勃勃、异彩纷呈的局面。
罗巍(ORLANDI GIORGIO)[3](2019)在《欧美学者汉语上中古音研究史》文中认为本文对欧美学者上中古音研究进行穷尽式的分析,并且强调欧美学者在上古音和中古音研究上的成绩(和局限),以及对不同时代和不同国家的西方学者的构拟和研究方法进行全面的介绍。本文以瑞典汉学家高本汉(Bernhard Karlgren)对上古音和中古音研究为核心部分,但这一点并不代表本文将忽略近代欧美先驱者,如马士曼(Joshua Marshman)、艾约瑟(Joseph Edkins)、湛约翰(John Chalmers),等等。本文主要分六章:(一)第一章,主要讨论研究欧美汉语上中古音学史的价值、理论、方法以及创新点;(二)第二章,可被视为“中外对比视野下的中国上中古音研究回顾”。本章按照音韵学发展来分期。在回顾中国传统研究史之後,本章主要讨论中国传统学者的成绩和局限,将中国研究方法与每外形成对比,尤其是西方研究方法,即分析欧美学者大规模的研究所继承的学术传统这样就构成了下一章展开的欧美学术史背景;(三)第三章,主要讨论近代欧美人尤其是传教士对汉语上中古音研究的贡献。其中,成就最大的是英国传教士艾约瑟(Joseph Edkins)。最早的汉语上古音构拟出自艾约瑟的笔下;(四)第四章主要讨论高本汉对汉语音韵学和形态学所作出的贡献。此外本章还讨论高氏系统对後人(包括中国和日本学者在内)的影响,以及後人对高氏系统的接受度和批评;(五)第五章,主要讲高本汉之後的学者,从着名的法国语言学家马伯乐(Henri Maspero)和奥德利库尔(Andres Georges Haudricourt)到加拿大汉学家和历史学家蒲立本(Edwin Pulleyblank)到苏联的雅洪托夫(Sergei Yaxontov),从俄罗斯的斯达罗斯金(Sergei Starostin)到美国汉学家白一平(William Baxter)教授;(六)第六章,主要讨论白式系统後新的研究方法和构拟系统,如许思莱(Axel Schuessler)或白沙(Baxter&Sa.gart)系统。本章还讨论有关上古音构拟的一些问题以及上中古音研究的未来。
袁晓光[4](2019)在《四十年来〈说文解字〉研究综述》文中认为改革开放是《说文解字》研究的一个重要节点,《说文解字》研究取得丰硕的研究成果。对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的《说文解字》研究成果进行分类梳理,有利于全面了解和掌握这一段时期《说文解字》研究的水平和进程,认识这一段时间《说文解字》研究发展的规律和特点。此外,对四十年来《说文解字》研究成果的梳理也可为《说文解字》的学习者和研究者提供必要的参考文献和研究信息,有助于拓展研究思路与视野,从而推动今后《说文》学更加自觉、深入的发展,取得更加丰硕的研究成果。本文以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说文解字》的研究成果为研究对象,较为全面地搜集了四十年来《说文解字》有关文献,在此基础上,分门别类地梳理《说文解字》的研究成果,并归纳四十年来《说文解字》研究的特点及不足。全文分为五个部分,十三个章节。第一部分包括一至三章,第一章说明四十年来对许慎其人的生平经历、哲学思想、学术思想及《说文·叙》的研究成果;第二章梳理四十年来对《说文解字》版本、校勘及注本方面的研究成果;第三章对四十年来从整体上研究《说文解字》的成果进行介绍。第二部分四至七章是对《说文解字》本体的研究成果。第四章“《说文解字》体例研究”主要是梳理《说文解字》的编排条例、说解条例、引证条例以及其他条例的研究成果。第五章“《说文解字》六书研究”主要是梳理总体上研究六书的成果及对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分别研究的成果。第六章“《说文解字》部首研究”是关于部首注释、部首性质、立部归部及其他方面的研究成果;第七章“《说文解字》形体研究”主要是梳理对《说文解字》中的字体,即篆文、古文、籀文、或体、俗字及整体上对《说文解字》重文进行研究的成果。第三部分八至十一章是从语言学角度对《说文解字》进行研究的成果。第八章“《说文解字》古文字研究”梳理了研究《说文解字》与古文字关系的成果及运用古文字考证《说文解字》说解的成果;第九章“《说文解字》语音研究”整理了《说文解字》上古语音系统研究、《说文解字》中古音反切研究及《说文解字》注音的研究成果;第十章“《说文解字》训诂与词汇研究”主要是梳理揭示《说文解字》训诂学价值、《说文解字》词义研究、《说文解字》训诂方式研究及《说文解字》词汇研究的成果。第四部分是十一章和十二章,相比于传统《说文》学,是关于新兴领域的《说文》学研究成果。第十一章“《说文解字》文化研究”回顾了全面揭示《说文解字》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的成果及对《说文解字》中所蕴含的社会状况、物质文化、科技文化分别研究的成果。第十二章“《说文解字》其他方面研究”梳理了《说文解字》相关文献整理、《说文解字》检索及《说文解字》应用的研究成果。第五部分是最后一章,总结四十年来《说文解字》研究的特点及不足。此外,本文的参考文献部分较为全面地收录了四十年来《说文解字》研究的成果,可看做是上起1978年,下迄2018年的《说文解字》研究论着索引,为学习者和研究者提供必要的参考文献。
严学宭[5](2017)在《原始汉语研究的方向》文中认为本文以前瞻性视野指出了原始汉语研究的方向和方法,讨论了研究中的四大原则性问题。借助于汉藏语系语言的历时比较,从宏观角度审视汉语语音的演变规律,对于原始汉语语音研究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徐蕾[6](2016)在《从联绵词看上古复辅音的失落》文中认为复辅音声母是指两个辅音连缀在一起的现象,即一个音节结构里,充当声母是两个相连的辅音。这种现象在印欧语系中大量存在,现代汉语中已经不存在复辅音,但部分地区方言中仍有复辅音声母的迹象。从目前复辅音声母的研究来看,语言学界已经普遍认可上古存有复辅音声母的观点,虽然仍有部分学者持有否定态度,但其论文专着总数仅占总数的十分之一。首先提出上古汉语存有复声母的是英国艾约瑟。目前,中外学术界对於复辅音声母的研究已经走过了百年历史,从最初的对上古汉语复辅音有无的讨论,到现在的从类型、演变规律等方面对上古复辅音进行研究。一直以来,学界以谐声字作为核心材料对复辅音进行研究和讨论,而对其他材料,尤其是叠韵联绵词只是作为谐声字的辅助材料加以补充,并且真正运用联绵词来考察上古复辅音也只有为数不多的几篇。这几篇文献也没有成系统的把所有的联绵词材料进行归纳总结,更不用说从语音角度对其失落过程进行拟测。基於这一部分研究的缺失,本文从上古汉语叠韵联绵词出发,探讨上古复辅音失落的表现和形式。本文写作共分为三个章节。第一章绪论部分介绍了联绵词及上古复辅音的研究历史现状,以及论文的目的、意义、对象、思路、材料、方法和体例说明。先从复辅音声母材料、体系和结构类型、来源及演变规律这几方面着手,介绍了当前国内外语言学界对复辅音声母的研究及贡献,然後说明本文利用《联绵词典》中的叠韵非双声联绵词研究上古复辅音失落形式的依据和方法。第二章,从联绵词看上古复辅音的失落是本论部分,也是研究的重点内容。首先假定上古是存在复辅音的,然後通过述评结合的方法,以符定一的《联绵字典》(1954)为蓝本,从书中找出後一音节是来母字和以母字的叠韵联绵词,对其进行反切的分析并拟测其演变过程,同时结合历史上已有的文献材料进行补充,在此基础上假定上古复辅音失落的形式及过程,试图证明这些特殊的叠韵联绵词是对上古复声母的反映。第二章分为八小节,介绍了唇鼻音明母、舌尖擦音、舌尖塞擦音、舌根音以及喉音与流音来母的复辅音分化过程,每节又分别按照上古韵部的顺序依次介绍,同一韵部的列表阐述并具体分析加以说明。第三章是对本文研究内容加以概括和总结。总结出研究的结论成果和意义,并说明论文存有的缺陷以及接下来要改进之处,希望於未来的复辅音声母研究有更大的进步空间。
徐蕾[7](2016)在《-l/r-式联绵词探源》文中提出上古存有复辅音音节已被绝大多数学者认可,喉流音联绵词的出现实际上是上古复辅音的一种反映。通过考察《联绵字典》中以喉音开头的迭韵联绵词,对其进行反切的分析并拟测其演变过程,并结合历史上已有的文献材料进行补充,这充分说明复辅音声母的双音化造成了复辅音失落的现象,它弥补了上古汉语研究中复辅音音节化研究的缺失。
孙志波[8](2015)在《初唐汉语音韵研究》文中指出汉语共同语历史是汉语史研究的主要内容,唐代则是汉语共同语发展的重要阶段,但目前学界缺少对初唐时期汉语共同语的断代研究。本文将初唐汉语作为研究对象,在书面文献音系“存雅求正”理念的指导下,以《汉书音义》、《玄应音义》、《窥基音义》、《李贤音义》、《文选音决》等初唐五家音义为主要材料,综合利用域外译音、诗文用韵等文献,探讨初唐时期的汉语共同语情况。全文分为五章:第一章“绪论”,梳理初唐汉语的研究现状及不足,并介绍本文的选材范围;第二章“本文的相关研究理念”,利用文献资料探求唐代共同语的状态,并分析了与书面音系“存雅求正”有关的问题;第三章“初唐汉语的声母系统”,系统分析初唐汉语的声母系统,并对轻重唇、舌头舌上以及声母特殊音切等问题做出讨论;第四章“初唐汉语的韵母和声调系统”,按十六摄讨论初唐汉语的韵类分合,在此基础上又分析了重纽、介音及韵母特殊音切等问题,附带讨论了初唐汉语的声调系统;第五章“结束语”,结合对初唐汉语书面文献的分析,提出本文关於《切韵》音系性质的看法。本文的创新及相关结论有:第一、将初唐作为一个独立的阶段,以“存雅求正”为研究理念,利用文献资料,进行断代语音史研究,弥补了前人研究中的空白。第二、唐代存在通行全国的共同语,但当时的共同语没有今天学术意义上的标准音,无论是长安音,还是洛阳音都不是唐代共同语的标准音,标准音也很难出现更迭、转移。第三、初唐五家音义的语音系统各不相同,这是由於着述者“雅正”理念不同导致的,他们一致的地方代表了初唐汉语的核心成分。第四、初唐五家音义的声母系统与《切韵》十分相似,轻唇音作为重唇音的变体,在初唐时期己经出现,轻重唇分化的条件是唇音具有合口介音。第五、山摄二等开口阳声韵合并是初唐汉语的重要特征;支、脂、之三分已经倾向支、脂之二分,但书面音系中三分格局仍被认可;北方口语中的支、脂不分,鱼、虞相混,只是部分字音的问题。第六、初唐汉语文献中存在重纽,重纽两类的对立是介音的不同;二等韵具有[-γ-]介音;唇音能够区分开合口。第七、《切韵》是个内部一致的语音系统,其语音系统是中古前期共同语的代表,同时包含了作者个人的审音成分。
田芳[9](2013)在《郭店楚墓竹书复辅音声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上古汉语复辅音声母研究是汉语音韵学研究的难点。自一百多年前艾约瑟提出上古汉语存有复辅音声母之说以来,国内外许多语言学者对其予以极大关注和高度重视,产生了不少好的研究方法,发现了新的研究材料,出现了大量显着的研究成果,为更进一步研究复辅音声母提供了可靠基础。但时至今日,学术界对复辅音声母仍未形成统一的观点,也未得出一个完整的复辅音声母系统。主要表现为书写形式不一、数量多少不等、观点看法不同等,这些因素决定了古汉语复辅音声母研究仍有较大空间,同时也显示了某些方面研究的不足之处,需在以后研究中加以注意和完善。目前,关于复辅音声母研究的文章着作数量可观,然而,很多文章在其研究中存有明显的不彻底性,或对某一研究材料的不彻底研究,或对某一复辅音声母类型的不彻底研究,较少有像陈独秀、严学宭、郑张尚芳等对复辅音声母进行比较透彻研究的学者。很多涉及复辅音声母研究的文章,也大多涉及几个不太有争议的复辅音声母,存有对研究材料未尽其用的现象。近几十年来,随着出土文献相继被发现,学者们给予了高度关注。以郭店楚墓竹书为例,出土不足二十年,国内外关于这批材料的研究成果极其显着,文章着作数千有余,但其间绝大多数都是研究材料反映的思想内容、文化心理等。目前大量研究郭店楚墓竹书的文章着作中,仅有三篇涉及到复辅音声母。从出土文献的研究现状了解到,涉及出土文献复辅音声母的文章不多,尤其是对某一出土文献里所含复辅音声母进行全面研究的文章更为少见,本文正是基于这一研究的不足,对郭店楚墓竹书的复辅音声母作专门性研究。绪论主要是介绍本文研究材料、意义、方法、思路、国内外复辅音声母研究及郭店楚墓竹书复辅音声母研究的相关概况。从国内外两方面按时间先后顺序大致介绍了权威学者有关复辅音声母的研究及其贡献,然后归纳总结了郭店楚墓竹书复辅音声母研究现状及存在的不足。第一章主要是对本文研究所涉及的几个概念进行梳理。从理论上来界定复辅音声母、谐声、通假与假借及异体字等专业术语的内涵及外延。在本章最后简单介绍本文研究参照的声母系统、上古声母与中古声母之间的渊源关系,及本文行文时需说明的地方。第二章是文章的主体部分。这一章根据郭店楚墓竹书里存有异常语音关系的通假字、异体字所反映的复辅音声母进行分析研究。按照所反映的复辅音声母类型进行分类,并加以分析说明,全文共分七种类型二十五个复辅音声母。在分析和构拟每一个复辅音声母后,归纳其他学者相关研究及观点。最后一部分是对本文研究内容进行总结。总结本文研究结果与价值,同时指出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和需进一步研究之处,并对复辅音声母研究在以后的研究中取得更大的成绩作大胆设想。
郑妞[10](2012)在《上古牙喉音特殊谐声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揩声字是研究上古音的重要材料,特别是在上古声母的构拟上,近年来,不少学者主张构拟复辅音解释上古的特殊揩声字,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前人在封输特殊谐声字时多是举例性质的,很少能封谐声字本体作系统而深入的考证。本文选取了牙喉音的特殊谐声字焉研究封象,在数据统计的基础上,注重揩声层级的匾分,广泛收集了《广韵》、《集韵》、《经典释文》反映的中古音切,同时结合上古文献中的经师音注、读若、假借、异文、联绵词等内证材料系统考察了特殊谐声字在周秦两汉时期的语音面貌。全文共分八章。第一章重在介绍前人的研究概沉和本文所运用的材料和方法。第二章对论了如何利用谐声字研究上古声母,重在说明主谐字和被谐字在造字之初不同音的原因以及如何通过谐声系列研究上古音。第三章到第六章从谐声系列的角度一一考证了牙喉音和章组、牙喉音和端知组、牙喉音和精庄组、牙喉音和帮非组的特殊谐声字,并封前人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简要说明。第七章从同义换读、同形字、误定声符、音燮构词、语流音变、读音类推等方面讨论了特殊谐声字研究中需要注意的问题。第八章重点从声母和韵部特殊谐声字的相互比较、汉语音系的声韵配合规律等方面封复辅音学说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批判。通遇研究发现,有20%左右的牙喉音特殊揩声字,其读音的产生与历史音变无关,加上从揩声层级排除一些特殊谐声字後,真正的特殊谐声字数量很少,而且绝大多数的特殊谐声字其读音上古已经形成,复辅音学说在解释上古汉语的内证材料、历史语音的发展演变以及音系的声韵配合上都存在一定的矛盾,我们主张这些特殊谐声字在上古富是单辅音,与中古音形成系统的对应,其读音的崖生可能是受介音、元音的影响产生了历史音变,或者是发生了例外音变的结果。
二、上古汉语韵母结构体系初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上古汉语韵母结构体系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2)中国音韵学研究70年(论文提纲范文)
一、 音韵学研究的发轫期(1949—1966) |
1. 上古音研究 |
2. 中古音研究 |
二、 音韵学研究的停滞期(1967—1976) |
三、 音韵学研究的发展期(1977—1999) |
1. 音韵学通论和教材 |
2. 上古音研究 |
(1) 古音构拟。 |
(2) 工具书。 |
3. 中古音研究 |
(1) 《切韵》《广韵》音系研究 |
(2) 唐五代韵书研究 |
(3) 宋金韵书研究 |
4. 切韵学等韵学研究 |
5. 对音译音反切研究 |
6. 诗词用韵研究 |
7. 近代音研究 |
四、 音韵学研究的辉煌期(2000—2019) |
1. 上古音研究 |
2. 中古音研究 |
(1) 韵书研究 |
(2) 等韵图研究 |
(3) 对音研究 |
(4) 音释研究 |
(5) 用韵研究 |
(6) 敦煌和黑水城出土文献中语音文献的开发研究 |
3. 近代音研究 |
4. 音韵学教材 |
5. 方言音韵及方言语音史研究 |
6. 音韵学思想史 |
(3)欧美学者汉语上中古音研究史(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欧美汉语中上古音韵学史的意义和价值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研究欧美学者汉语上中古音研究史的历史与现状 |
一、高本汉之前的学术成果 |
二、高本汉 |
三、高本汉之後继者 |
第三节 研究欧美汉语上中古音韵研究史的理论与方法 |
一、主要理论依据 |
二、主要采用方法 |
第三节 研究近代欧美汉语中上古音学史存在的问题 |
第四节 研究欧美汉语上中古音韵学史的创新点 |
第二章 中国上中古音学史 |
第一节 前言 |
第二节 中国上中古近代音学史分期及其标准 |
第三节 中国传统古音学研究 |
第四节 中国传统音韵学研究的特色和不足 |
第三章 近代欧美学者上中古音研究史 |
第一节 最早的先驱者 |
一、马士曼(Marshman):最早的先驱者 |
1、马士曼构拟的中古声母 |
2、马士曼谈中古韵母“合口”和“开口” |
3、小结 |
二、艾约瑟(Joseph Edkins):当时举世闻名的语文学家 |
1、艾约瑟和“中国文明西来说” |
2、艾约瑟与突雷尼超级语系(Turanian) |
3、艾约瑟对汉语音韵学的贡献 |
4、小结 |
三、帕克(Edward Harper Parker):最早的偶像破坏者 |
1、帕克与翟理斯之间的宿怨 |
2、帕克与艾约瑟之间不休的争论 |
3、艾约瑟对帕克评论的回答 |
4、帕克对艾约瑟的回答 |
5、小结 |
四、湛约翰(John Chalmers):最早的《诗经》用韵与韵书研究者 |
1、湛约翰的生平 |
2、湛约翰读中国韵书韵图分析的成果 |
3、小结 |
第二节 东方主义学派“异说” |
一、儒莲: 法国最最举足轻重的汉学家 |
1、儒莲对中国音韵学的贡献 |
2、儒莲的研究方法 |
3、儒莲指出的梵汉音译列表 |
4、如何评价儒莲的《解读梵文名词》? |
第三节 沃尔皮切粒(Zenone Volpicelli):名不见经传的学者 |
一、生平 |
二、沃尔皮切粒的学术成果 |
1、《中国音韵学》中的突破性进展 |
2、《汉语古音论》的主要成就 |
三、小结:沃尔皮切粒音韵想法的遗产 |
第四节 沙昂科(Schaank):欧洲中国音韵学萌芽时期中最伟大的先驱者 |
一、生平 |
二、沙昂科的音韵学成果 |
第五节 对欧美学者对这些研究汉语音韵的学者和着作的评价 |
附录一 中古音声母构拟比较表 |
第四章 欧美学者汉语上中古音学理论及贡献—以高本汉为中心 |
第一节 欧洲语言学概况 |
第二节 高本汉(Bernhard Karlgren):瑞典架海擎天的玉柱 |
一、生平 |
二、高本汉的《中国音韵学研究》 |
三、高本汉上古汉语为屈折语之说 |
四、高本汉对汉语词族的贡献 |
五、高本汉的《中上古汉语音韵纲要》 |
第三节 高本汉对後人的影响 |
一、高本汉——打碎的偶像,高氏系统的极端批判者 |
二、高氏系统的主要“示范” |
第五章 现代欧美汉语上中古音学史(高本汉之後继者) |
第一节 马伯乐(Henri Maspero) |
一、《唐代长安方言研究》 |
二、马伯乐系统与高本汉系统的区别 |
三、上古汉语前缀和派生系统 |
第二节 奥尔利库尔(Andre-Georges Haudricourt) |
一、越南语及汉语的声调形成 |
二、中古汉语声调形成说 |
第三节 雅洪托夫(Sergey E.Yakhontov) |
一、雅洪托夫二三等来源之说以及上古音声母的构拟 |
二、雅洪托夫声调起源之说、韵母以及元音体系 |
三、小结 |
第四节 蒲立本(Edwin George Pulleyblank) |
一、蒲立本对上中古音研究的贡献 |
1、上古汉语辅音系统研究 |
2、早期中古汉语音系 |
3、晚期中古汉语音系 |
二、小结 |
第五节 斯达罗斯金(Sergei A.Starostin) |
一、斯达罗斯金的中古音系 |
二、斯达罗斯金构拟的上古音系 |
三、小结 |
第六节 白一平(WilliamH.Baxter) |
一、白一平对前人着述的看法与评估 |
二、白一平的《汉语上古音手册》(1992) |
1、上古音系中的韵母 |
2、白氏系统中的元音体系 |
3、白氏系统对“重纽”问题的看法 |
4、“圆唇元音”(rounded-vowel)理论 |
5、白氏系统的声母体系 |
第七节 罗杰瑞及其构拟的“汉语方言通语” |
一、汉语方言通语的构拟 |
二、小结 |
第八节 美籍华人 |
一、李方桂系统 |
二、张琨先生对汉语上中古音研究的贡献 |
第六章 欧美汉语中上古音学史研究展望及期待 |
第一节 汉语上中国古音研究的发展 |
第二节 上古音研究仍需解决的问题及思路 |
第三节 欧美汉语上中古音研究对中国学界的影响 |
第七章 欧美学者对汉语音韵学研究的主要贡献 |
第一节 “语族”的概念 |
第二节 复辅音研究 |
一、复声母 |
二、前缀的构拟 |
第三节 四等韵与介音的关系 |
第四节 AB类音节的问题 |
一、蒲立本和雅洪托夫的革命 |
二、长短元音的对立 |
三、咽音化 |
四、其他观点 |
第五节 上古音系中的介音系统 |
一、上古汉语介音*-1-的构拟 |
二、*-r-介音的构拟 |
三、*-rj-介音的构拟 |
四、*-j-介音的构拟 |
第六节 声调起源之说 |
第七节 上古汉语形态说 |
第八节 出土文献和上古音研究的关系 |
第九节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1 艾约瑟学术成果(按时间顺序) |
附录2 蒲立本学术成果(亚洲历史,按时间顺序) |
附录3 蒲立本学术成果(当代语言学和比较语言学,按时间顺序) |
附录4 蒲立本学术成果(汉语语法,按时间顺序) |
附录5 蒲立本学术成果(汉藏语言学及上中古音研究) |
附录6 许思莱学术成果 |
附录7 沙加尔学术成果 |
附录8 List学术成果(限有审核的期刊) |
附录9 韩哲夫(Zev Handel)学术成果 |
附录10 奥德利库尔的学术成果(按时间顺序) |
附录11 斯连罗斯金的主要成就 |
印欧语和当代语言学 |
阿尔泰语 |
叶尼塞语 |
汉藏语系 |
北高加索语 |
超级语系 |
(4)四十年来〈说文解字〉研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凡例 |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
第二节 课题研究现状 |
第三节 本文研究的对象、方法及目标 |
第四节 《说文》研究成果简述 |
第一章 许慎研究及《说文·叙》研究 |
第一节 许慎生平研究 |
第二节 哲学思想研究 |
第三节 学术思想研究 |
第四节 《说文·叙》研究 |
第二章 《说文解字》版本、校勘、注本研究 |
第一节 《说文》版本研究 |
第二节 《说文》校勘研究 |
第三节 《说文》注本 |
第三章 《说文解字》通论综述 |
第一节 《说文》通论专着 |
第二节 《说文》通论论文 |
第四章 《说文解字》体例研究 |
第一节 《说文》编排体例研究 |
第二节《说文》说解体例研究 |
第三节《说文》引证体例研究 |
第四节 《说文》其他体例研究 |
第五章 《说文解字》六书研究 |
第一节 六书总论研究 |
第二节 象形、指事、会意研究 |
第三节 形声研究 |
第四节 转注研究 |
第五节 假借研究 |
第六章 《说文解字》部首研究 |
第一节 《说文》部首注释 |
第二节 《说文》部首相关问题研究 |
第七章 《说文解字》形体研究 |
第一节 《说文》篆文研究 |
第二节《说文》重文研究 |
第三节《说文》古文研究 |
第四节 《说文》籀文研究 |
第五节 《说文》或体与俗字研究 |
第八章 《说文解字》与古文字研究 |
第一节 《说文》与古文字资料互证关系研究 |
第二节 运用古文字资料考证《说文》说解 |
第九章 《说文解字》语音研究 |
第一节 《说文》上古语音系统研究 |
第二节 《说文》中古音反切研究 |
第三节 《说文》现代注音研究 |
第十章 《说文解字》训诂与词汇研究 |
第一节 《说文》训诂价值的研究 |
第二节 《说文》词义研究 |
第三节《说文》训诂方式研究 |
第四节 《说文》词汇研究 |
第十一章 《说文解字》历史文化研究 |
第一节 文化的全面研究 |
第二节 社会状况研究 |
第三节 物质文化研究 |
第四节 科技文化研究 |
第十二章 《说文解字》其他研究 |
第一节《说文》资料的整理 |
第二节 《说文》检字研究 |
第三节 《说文》应用研究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6)从联绵词看上古复辅音的失落(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Summary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联绵词研究现状 |
第二节“上古复辅音”的研究历史及现状 |
第三节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四节 研究对象、思路、材料与方法 |
第二章 从联绵词看上古复辅音的失落 |
P-l/ji-式(帮组)'>第一节 ~*Pl/r-式>P-l/ji-式(帮组) |
p-l/ji-'>一、 ~*pl/r->p-l/ji- |
ph-l/ji-'>二、 ~*phl/r->ph-l/ji- |
b-l/ji-'>三、 ~*bl/r->b-l/ji- |
m-l/ji-'>四、 ~*ml/r->m-l/ji- |
T-l-式(端组)'>第二节 ~*Tl-式>T-l-式(端组) |
—、 ~*tl/t-l- |
th-l-'>二、 ~*thl->th-l- |
d-l-'>三、 ~*dl->d-l- |
TS-l/ji-式(精组)'>第三节 ~*TSl/r-式>TS-l/ji-式(精组) |
ts-l/ji-'>一、 ~*tsl/r->ts-l/ji- |
tsh-l/ji-'>二、 ~*tshl/r->tsh-l/ji- |
dz-l/ji-'>三、 ~*dzl/r->dz-l/ji- |
s-l/ji-'>四、 ~*sl/r->s-l/ji- |
t-l/ji-式(知组)'>第四节 ~*Tl/r-式>t-l/ji-式(知组) |
t-l/ji-'>一、 ~*tl/r->t-l/ji- |
th-ji-'>二、 ~*thr->th-ji- |
d-ji-'>三、 ~*dr->d-ji- |
T(?)-l/ji-式(庄组)'>第五节 ~*TSl/r-式>T(?)-l/ji-式(庄组) |
tsh-l-'>一、 ~*tshl->tsh-l- |
dz-l-'>二、 ~*dzl->dz-l- |
s-l/ji-'>三、 ~*sl/r->s-l/ji- |
T(?)j-l/ji-式或~*Krj-式>T(?)j-l/ji-式(章组)'>第六节 ~*Tl/rj-式>T(?)j-l/ji-式或~*Krj-式>T(?)j-l/ji-式(章组) |
tcj-l/ji-'>一、 ~*tl/rj->tcj-l/ji- |
tcj-ji-'>二、 ~*thrj->tcj-ji- |
cj-ji-'>三、 ~*hrj->cj-ji- |
zj-l/ji-'>四、 ~*dl/rj->zj-l/ji- |
K-l/ji-式(见组)'>第七节 ~*Kl/r-式>K-l/ji-式(见组) |
k-l-'>一、 ~*kl-式>k-l- |
kh-l/ji-'>二、 ~*khl-式>kh-l/ji- |
g-l/ji-'>三、 ~*gl/r-式>g-l/ji- |
(?)-l/ji-式(影母、晓匣母)'>第八节 ~*(?)l/r-式>(?)-l/ji-式(影母、晓匣母) |
?-l/ji-'>一、 ~*?l/r-式>?-l/ji- |
h-l/ji-'>二、 ~*hl/r-式>h-l/ji- |
h-I/ji-'>三、~*gI/r-式>h-I/ji- |
第三章 总结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硕士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
(8)初唐汉语音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初唐汉语研究回顾 |
一 研究成果简介 |
二 现有研究的不足 |
第二节 本文的选材范围 |
一 研究资料简介 |
二 音注材料的处理 |
三 行文体例 |
第二章 本文的相关研究理念 |
第一节对初唐汉语的基本认识 |
一 唐代存在共同语 |
二 唐代标准音诸家说 |
三 唐代共同语语音的状态 |
第二节 与书面音系研究有关的认识 |
一 口语音、读书音与书面音系 |
二 书面音系的“存雅求正”性质 |
第三章 初唐汉语的声母系统 |
第一节 唇音声母 |
一 轻重唇互切情况 |
二 轻重唇分化讨论 |
第二节 舌音声母 |
一 端知组互切情况 |
二 舌音声母的讨论 |
第三节 齿音声母 |
一 齿音声母的注音情况 |
二 齿音声母的讨论 |
第四节 牙喉音声母 |
第五节 声母特殊音切分析 |
一 同组声母 |
二 以母与邪、书声母 |
三 匣母与牙音声母 |
第六节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初唐汉语的韵母和声调系统 |
第一节 阳声韵摄 |
一 通摄 |
二 臻摄 |
三 山摄 |
四 梗摄 |
五 咸摄 |
六 江、宕、曾、深四摄 |
第二节 阴声韵摄 |
一 止摄 |
二 遇摄 |
三 蟹摄 |
四 效摄 |
五 流摄 |
六 果、假二摄 |
第三节 重纽及介音问题 |
一 重纽问题 |
二 介音问题 |
第四节 韵母特殊音切分析 |
一 阴声韵摄 |
二 阳声韵摄 |
第五节 声调系统 |
第六节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束语 |
附录一 五家音义音节表 |
附录二 反切上字表 |
参考文献 |
後记 |
(9)郭店楚墓竹书复辅音声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材料 |
第二节 研究意义 |
第三节 研究现状 |
一、 国外有关上古汉语复辅音声母研究状况 |
二、 国内有关上古汉语复辅音声母的研究状况 |
三、 国内外有关郭店楚墓竹书复辅音声母研究状况 |
第四节 研究方法 |
第五节 研究思路 |
第一章 本文需要明确的概念 |
第一节 复辅音声母 |
第二节 通假字 |
第三节 异体字 |
第二章 郭店楚墓竹简中复辅音声母类型 |
第一节 唇鼻音明母与其它声母 |
一、 明母与来母 |
二、 明母与帮母 |
三、 明母与晓母 |
四、 明母与见母 |
五、 明母与泥母 |
六、 明母与端母 |
七、 明母与定母 |
八、 明母与清母 |
第二节 舌尖擦音、舌尖塞擦音与其它声母 |
一、 心母与群母 |
二、 心母与清鼻音声母 |
三、 心母与群母(合口) |
四、 心母与定母 |
五、 心母与*rj 母 |
六、 心母与滂母 |
七、 心母与疑母 |
八、 清母与泥母 |
九、 精母与定母 |
第三节 流音来母与其他声母 |
一、 定母与来母 |
二、 透母与来母 |
三、 见母与来母 |
四、 群母与来母 |
第四节 唇塞音帮母与舌根音群母 |
第五节 群母(合口)与*rj-母 |
第六节 舌尖塞音端母与喉音影母 |
第七节 舌根音见母与*rj-母 |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硕士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
(10)上古牙喉音特殊谐声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解题 |
1.2 有关牙喉音特殊谐声关系研究的概况 |
1.2.1 传统学者对这一问题的认识 |
1.2.1.1 戴震的声转理论 |
1.2.1.2 钱大昕的声转理论 |
1.2.1.3 王念孙和章炳麟、黄侃的声转理论 |
1.2.1.4 马叙伦的声转学说 |
1.2.2 现代学者对这一问题的认识 |
1.3 选题的意义和价值 |
1.4 材料和方法 |
1.4.1 对声符的辨析 |
1.4.2 注音原则 |
1.4.3 数据的统计和特殊谐声字的确定 |
1.4.4 考证中所用的方法 |
第二章 谐声字与上古音 |
2.1 谐声推演法 |
2.1.1 声符存在异读 |
2.1.2 造字之初没有合迪的声符 |
2.1.3 同一系列谐声字的读音类推 |
2.2 谐声系列音类求证法 |
2.2.1 从谐声系列判断上古声符的读音 |
2.2.2 通遇谐声系列判断上古音类 |
第三章 牙喉音与章组字的特殊谐声 |
3.1 前人的研究状况 |
3.2 牙喉音主谐字和章组的特殊谐声 |
一、旨声、书声 |
二、喜声 |
三、臭声 |
四、丩声、收声 |
五、羔声 |
六、尧声 |
七、区声 |
八、公声 |
九、屰声 |
十、乡声、曏声 |
十一、向声 |
十二、殸声 |
十三、乙声 |
十四、钧声 |
十五、臣声、臤声 |
十六、西声、垔声 |
十七、丯声、韧声、契声、恝声 |
十八、(?)声 |
十九、干声 |
二十、侃声 |
二十一、合声、荅声、拾声 |
二十二、咸声 |
二十三、午声、埶声 |
3.3 章组主谐字和牙喉音的特殊谐声 |
一、之声 |
二、止声 |
三、蒸声 |
四、舟声 |
五、少声 |
六、勺声、约声 |
七、殳声 |
八、赤声、赦声 |
九、氏声 |
十、支声、枝声 |
十一、只声、伿声 |
十二、尸声 |
十三、矢声 |
十四、示声 |
十五、眞声 |
十六、隹声、稚声 |
十七、水声 |
十八、出声、屈声 |
十九、术声、述声 |
二十、折声 |
二十一、彖声 |
二十二、叀声 |
二十三、川声 |
二十四、甚声 |
二十五、占声、沾声 |
3.4 小结 |
3.4.1 和端知组字相通的章组字 |
3.4.2 读音的差别和意义的关系 |
3.4.3 牙喉音到章组的语音演变 |
3.4.4 与历史音变无关的特殊读音 |
3.4.5 前人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
3.4.6 结论 |
第四章 牙喉音与端知组字的特殊谐声 |
4.1 前人的研究状况 |
4.2 牙喉音主谐字和端知组的特殊谐声 |
一、疑声 |
二、又声 |
三、宫声 |
四、号声、号声 |
五、(?)声 |
六、户声、雇声、所声 |
七、雩声 |
八、乎声 |
九、霍声 |
十、庚声、唐声、康声 |
十一、巠声 |
十二、希声 |
十三、委声 |
十四、贵声 |
十五、君声 |
十六、堇声、(?)(难)声 |
十七、(?)(婚)声 |
十八、隓声、隋声、憜声 |
十九、见声 |
二十、爰声 |
二十一、(?)声、倝声 |
二十二、吅声 |
二十三、今声(金声、贪声、念馨、含声、岑声、侌声、酓声、阴声、钦声) |
二十四、赣声 |
二十五、臽声、阎声 |
二十六、合声、尧声、岸声、契声 |
4.3 端知组主谐字和牙喉音的特殊谐声 |
一、丑声 |
二、畜声 |
三、竹声、(?)声 |
四、刀声 |
五、壴声 |
六、隶声 |
七、自声、追声、归声 |
八、多声、宜声 |
九、虿声 |
十、眔声、遝声、褱声 |
十一、壬声、中声、隋声、稚声、彖声 |
4.4 小结 |
4.4.1 与历史音变无关的特殊读音 |
4.4.2 前人研究存在的问题 |
4.4.3 结论 |
第五章 牙喉音与精庄组字的特殊谐声 |
5.1 前人的研究状况 |
5.2 牙喉音主谐字和精庄组字的特殊谐声 |
一、其声 |
二、矣声 |
三、(?)声 |
四、告声 |
五、谷声 |
六、凶声 |
七、豦馨、遽声 |
八、吾声 |
九、鱼声 |
十、午声 |
十一、儿声 |
十二、瞏声 |
十三、惠声 |
十四、血声 |
十五、一声 |
十六、员声 |
十七、(?)声、薛声 |
十八、埶声 |
十九、肙声 |
二十、厂声、彦声 |
二十一、原声 |
二十二、及声 |
二十三、夹声 |
二十四、公声、契声、见声、今声、乙声、屰声 |
5.3 精庄组主谐字和牙喉音的特殊谐声 |
一、巳声 |
二、此声 |
三、井声 |
四、恣声 |
五、自声 |
六、彗声((?)声、四声、旬声、巂声) |
七、(?)声 |
八、毳声 |
九、岁声 |
十、禼声 |
十一、亘声 |
十二、咠声 |
十三、佥声 |
十四、西声 |
5.4 小结 |
5.4.1 上古晓母和心母的关系 |
5.4.2 与历史音变无关的特殊读音 |
5.4.3 前人研究存在的的问题 |
5.4.4 结论 |
第六章 牙喉音与帮非组字的特殊谐声 |
6.1 前人的研究状况 |
6.2 牙喉音主谐字和帮非组字的特殊谐声 |
一、己声 |
二、棘声 |
三、爻声、交声 |
四、(?)声 |
五、廾声 |
六、各声 |
七、卉声、(?)声 |
八、爲声 |
九、夬声 |
十、幵声 |
十一、(?)声 |
十二、瞏声、屰声 |
6.3 帮非组主谐字和牙喉音的特殊谐声 |
一、皕声 |
二、髟声 |
三、丙声 |
四、网声 |
五、甹声 |
六、畀声 |
七、八声 |
八、微声 |
九、分声 |
十、门声 |
十一、采声 |
十二、品声 |
6.4 小结 |
6.4.1 与历史音变无关的特殊读音 |
6.4.2 前人研究存在的的问题 |
6.4.3 对牙喉音和唇音特殊谐声的解释 |
6.4.4 本章的结论 |
第七章 特殊谐声研究中需注意的若干问题 |
7.1 同义换读 |
7.1.1 历史上对“同义换读”的研究 |
7.1.2 “同义换读”产生的原因 |
7.1.3 “同义换读”在富今的发展及与上古音研究的关系 |
7.2 同形字 |
7.3 误定声符 |
7.3.1 误定声符中舆音韵有关的探讨 |
7.3.2 误定声符中与意义相关的探讨 |
7.3.3 误定声符中与字形相关的探讨 |
7.4 音变构词 |
7.5 语流音变 |
7.6 读音类推 |
第八章 结语及余论 |
8.1 从对韵部相通及声母相通材料处理的不一致性看复辅音构凝的缺陷 |
8.2 前人利用谐声字研究上古声母存在的问题 |
8.2.1 对汉语的内证材料重视不够 |
8.2.2 对以意义相区分的异读现象缺乏解释力 |
8.2.3 复辅音的构拟不符合汉语音系的声韵配合规律 |
8.2.4 对谐声材料本身的考察不够 |
8.3 特殊谐声字的研究与上古音系结耩 |
8.4 结语 |
参考书目 |
附表 |
后记 |
四、上古汉语韵母结构体系初探(论文参考文献)
- [1]似此良师何处求?心声绘出请君看——刘宝俊教授《严学宭评传》读后[J]. 冯广艺. 四川文理学院学报, 2021(04)
- [2]中国音韵学研究70年[J]. 乔全生.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01)
- [3]欧美学者汉语上中古音研究史[D]. 罗巍(ORLANDI GIORGIO). 厦门大学, 2019(08)
- [4]四十年来〈说文解字〉研究综述[D]. 袁晓光. 天津师范大学, 2019(01)
- [5]原始汉语研究的方向[J]. 严学宭. 汉语史与汉藏语研究, 2017(01)
- [6]从联绵词看上古复辅音的失落[D]. 徐蕾. 贵州大学, 2016(03)
- [7]-l/r-式联绵词探源[J]. 徐蕾. 语文学刊, 2016(03)
- [8]初唐汉语音韵研究[D]. 孙志波. 南京大学, 2015(01)
- [9]郭店楚墓竹书复辅音声母研究[D]. 田芳. 中南民族大学, 2013(06)
- [10]上古牙喉音特殊谐声关系研究[D]. 郑妞. 北京大学, 20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