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的几点思考

关于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的几点思考

一、对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的几点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张宏伟[1](2021)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西藏林芝市米林县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李冬慧[2](2021)在《集体化村庄的权威治理研究 ——基于山西省贾村的实证调查》文中研究表明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社会的特点就是历经社会变迁而生生不息,在历史演变中逐渐形成具有明显区域差异性的乡土社会。新中国成立以来,传统乡土社会逐渐呈现出新变化,广大农村社会和谐有序、农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不容忽视的是,当前大多数村庄集体经济基础薄弱、公共服务质量不高,集体所承担的村庄责任越来越少,农民对集体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不断下降,村庄发展呈现出分散化趋势。与此同时,有一类村庄在基层党组织引领下,坚持合作化、组织化和集体化道路,践行集体主义精神和共同富裕理念,承担多方位、全覆盖的村庄社区责任,为集体成员提供公共服务和集体福利,从而形成牢固的集体凝聚力和村庄团结关系。这类村庄即集体化村庄,其发展路径与发展前景可成为透视中国农村道路的重要窗口。现有关于集体化村庄的研究大多集中在集体经营、集体产权、集体产业等经济领域,本文则重点关注社会治理领域,意在强调集体化村庄治理过程中的社会责任和社会效应。基于北方乡村“集体社会”底色的理论认知,以山西省典型集体化村庄为研究对象,构建“集体-权威”分析框架,综合运用文献研究、实地调研、口述访谈等研究方法,系统阐述从传统社会到当代社会,权威要素在具有集体底色的乡村社会中所经历的“缘起与萌芽、生成与激活、削减与重振、稳定与延续”的变迁过程;以外部国家政策环境变化为参照,以村庄内生权威影响力为线索,深入分析典型村庄从自发到自觉探寻适宜路径和治理模式的过程,进而从历史性制度起点、地域性社会文化性格、实践性客观条件等多维度剖析影响村庄发展路径的关键因素,探明集体组织、集体成员与集体权威在村庄发展过程中的交互关系,以及权威治理模式的运行特征与内在机理。研究发现:(一)集体化是一个集体组织变迁、权威类型转换、从自发到自觉的动态发展过程。权威是一种影响力,通过获得治理客体的认同和服从,形成内化于心的观念意识,进而指导个体行为。相较于经济、制度和资源等外部要素的强制性作用,权威要素·具有内部自愿服从性质,在治理实践中成员接受度高、行动阻碍小,对形成农民组织化具有现实意义。根据特定历史条件与环境因素形成基于不同目标的治理模式,表现为从“伦理型权威治理、依附型权威治理、教化型权威治理、互惠型权威治理”的转换过程。(二)集体社会是一种对当代集体化道路产生规制性影响的社会底色。从自然条件、历史事实、社会特征、文化传统等维度考察,北方黄河流域作为中华文明核心区,其社会形态受到血缘关系和地缘关系叠加影响,形成以“以户聚村”的集体社会形态。村庄中内生“大家长式”的集体权威,不断维系、巩固集体这一组织形态的延续。(三)集体化村庄是一种理性选择下的复合型村域共同体。村庄的再集体化是集体领导与集体成员共同选择的结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集体化模式能够创造更经济、更具规模、更强联系的村域综合体,以此完善村庄社区功能,增强文化凝聚力。集体化村庄为中国乡村发展道路提供了一种路径选择。(四)锦标赛治理作为权威治理的实践形式,是实现乡村治理有效的有益探索。较强的集体经济与集中的权力结构形成村庄“强压力-强激励”的锦标赛治理基础。呈现出集体权威压力、指标量化考核、锦标赛排名约束、福利分配激励等特征,形成程序化、制度化的长效机制。其动力来源于权威引导,又在一定程度上维系权威,形成相互促进、互为因果的权威治理形式。(五)党组织引领集体是实现乡村振兴的根本保障。不断增强村级党组织的引领力和组织力,协调好农村各基层组织的利益,突出村级党组织在乡村治理中的主导地位,是新时代探索“一核多元”治理模式、开展乡村振兴实践的组织保障。总体上,探讨集体化村庄发展历程及其治理模式,并不等于对过去的怀念,更多的是在公有制基础上,发展集体经济,鼓励村民以多种形式入股,参与分红,享受集体经济红利;提供多样化集体福利,包括创造工作岗位、完善村庄设施、分配生活物资、实现集体赡养,为乡村扩展有效治理空间;在新权威体系下,按照“党业合一”的管理办法实行锦标赛治理模式,引导集体成员参与村庄公共事务,实现集体成员组织化发展;在“一核多元”的治理体系下,突出党组织引领作用,协调村庄各方利益,整合集体多样资源,塑造集体团结格局。简而言之,通过总结集体权威生成与作用机制,阐明新时代背景下集体化村庄的治理模式,以期丰富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理论,并为当前农村党组织全面领导和统筹村庄事务提供经验参考。

张瑞涛[3](2021)在《我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逻辑及创新发展的新制度经济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作为深化农村改革的重要内容,是继我国家庭承包经营制之后又一次制度变迁。到2020年底全国已有近八成地区完成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核心任务,剩余20%左右未改革农村地区将于2021年收官完成。那么,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首要解决什么问题?其改革的内在逻辑与特征何在?方式又是什么?农村改革仅是手段,发展集体经济才是最终目的。那么改革的创新发展空间何在?面对上述问题,本研究力求从新制度经济学理论视角给予解释,并为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提供理论依据,为基层持续创新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提供实践指导。因此,对产权制度改革逻辑和创新发展进行系统深入研究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作者2018年—2020年对11省(市)18县(市、区)的实地调研,采用座谈、深度访谈、实地走访等多种形式获取的资料,基于产权理论和制度变迁理论研究框架下,综合运用社会调查法、案例分析法和产权科层结构模型研究方法,主要研究:第一,基于科层视角理论剖析产权制度改革。第二,阐释产权制度改革的逻辑与特征。基于11省(市)18县(市、区)的调研从清产核资及量化资产、界定成员等各环节和试点的整个过程阐释本轮(2015年以后)产权制度改革的逻辑与特征。第三,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方式。基于制度变迁理论框架并以陕西省榆林市榆阳区和安徽省滁州市来安县典型案例分析产权制度改革方式。第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创新发展路径,即发展新型集体经济新方式。以陕西省高陵区等四个地区为例,重点分析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联营制‖创新发展路径。本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第一,农村集体资产―嵌套性‖规则体系及其双向互动机制说明,开展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首先要明确农村集体资产产权归属。采用产权科层理论分析发现,(1)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产权科层规则构成―嵌套性制度体系‖,通过正向促进和反向反馈的双向机制形成动态良性循环制度体系,推动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2)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产权改革与农村集体资源性资产产权改革产权科层结构在国家主体这一科层存在差异。第二,产权制度改革的做法是核查资产—确定资产主体—以股权形式分配到人—成立农村集体经济。内在逻辑是集体组织成员化、集体资产资本化,资本(财产)随成员走,成员随股份走。(1)界定成员:确定了产权制度改革的主体。(2)产权制度改革最根本的步骤是清产核资。产权制度改革具备目标任务结构层层深入,制定的相关政策富有弹性,以及评估体系系统性整体特征。但也不能忽视政策试点方式―政策势差‖带来―副作用‖的可能性。第三,制度环境是影响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变迁的重要因素,制度环境的动态变化引致―潜在收益‖的产生,为创新制度提供可能性。多层次主体协作结构是决定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高度与质量的重要因素。多层次参与主体尤其是初级行动团体通过识别―潜在收益‖、判断制度变迁成本收益的高低、选择制度变迁方式等一系列操作实现农村集体产权制度的新均衡,进而获得―潜在收益‖。多层次主体参与产权制度改革,各主体各司其职高效协作,一方面高质量完成产权制度改革任务;另一方面―捕获‖最大量制度绩效。根据经验以及所处结构中的位置不同,对农村集体产权制度不均衡的程度和原因敏感度不同,以此形成差异化制度变迁方式。本研究借鉴杨瑞龙等(2000)和吴红宇(2004)阐释的对我国制度变迁具有较强解释力的制度变迁模式分析两地区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方式。榆阳区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属于复合型;来安县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属于单一型。第四,―联营制‖创新发展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即发展新型集体经济)的关键是突破村(组)本身的封闭性,前提条件是产权归属清晰,借助置换或整合手段使集体资产形成规模效应,并运用规模效应和政策倾斜形成虹吸效应吸引社会企业入驻,并将农村资产以股份形式加入涉农龙头企业、村(组)与村(组)合作、村企联合建设、扶贫开发等多种方式联合发展集体经济。农村集体产权制度的创新使农村地区形成广义上的经济增长极,通过扩散效应和虹吸效应由内向外扩散带动经济发展。但四种创新发展模式存在各自的不足,其他地区在借鉴时要综合考虑实际情况与所选模式的契合性,以便发挥各种模式的优势。根据以上结论,本研究得到如下政策启示:明确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法律地位,加强集体组织带动作用;构建动态政策支持保障系统,发挥产权制度改革的外溢效应;全面开展配套改革,形成农村综合改革联动效应;纵深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将集体产权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等多项政策启示。

王莹莹[4](2021)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我国当前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矛盾的必然要求,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是强农业、美农村、富农民的重要举措,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以洛阳市9县(市)2016~2019年村级集体经济收入数据为基础,从全市抽取了25个行政村进行村级集体经济抽样调研并选取了孟津县麻屯镇开展全域村级集体经济普查。发现:缺乏启动资金、必要的土地、一定的人力支撑以及村管理不规范、群众积极性不高是制约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从因地制宜做好规划布局、凝心聚力坚持联合发展、加强教育培训和人才输入等五方面提出了促进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研究既从宏观角度在时间和空间上呈现市域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整体规律,又在微观层面以行政村为单元展开访谈揭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和参考价值。

于振[5](2021)在《新时代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三农”问题是我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道路上的关键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国家制定的“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发展目标中,党中央明确提出在新阶段、新理念、新格局的要求下,要加快农业现代化,努力实现共同富裕。如何在新的历史机遇期实现好现代化建设目标?解决好新时代下的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发展好农村集体经济是解决好“三农”问题的重要路径,不仅关乎国计民生,而且对农业现代化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有着重要作用。改革开放以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坚持在“统分结合,双层经营”的基础上来实现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一定程度上促进农村经济的进步和发展。但在发展后期,分散的家庭经营的弊端日益凸显,农村集体经济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逐渐被弱化。面对这一历史现状,在新时代要推进农村现代化建设,实现共同富裕,壮大集体经济是必然之路。因此,集体经济问题是党在农村经济工作中要着重探讨的问题。本文以新时代为历史基点,从理论层面上梳理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农村集体经济的理论阐释,从实践角度对改革开放以来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实现形式,制约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因素和新时代农村集体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如农村集体经济自身发展动力不足、区域间发展不平衡、经济组织建设有待提高等内容进行分析,从而指出了新时代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必要性、指导思想与原则,并分析了我国农村在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时所做出的一些新探索。新时代发展农村集体经济意义重大,对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实现农业现代化产业化、构建现代化发展体系、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关键作用,必须坚定不移的予以发展壮大。

高云亮[6](2021)在《精准扶贫中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功能问题历来是学界研究的重点之一。在精准扶贫进程中,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核心领导地位、政治引领优势、统筹协调作用、资源整合功能是保证广大贫困村实现脱贫的重要动因,也是推动农村党建科学化的决定性因素。截止2019年底,我国已在533824个行政村建立党组织,覆盖率超过99%。1从基层党组织引领干部群众推进精准扶贫的实践来看,精准扶贫与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的发挥形成鲜明的交互促进特征:一方面,贫困村的扶贫必须依靠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坚强领导来推动、组织、实施;另一方面,精准扶贫又为农村基层党组织以提升功能为重点的自身建设提供了良好平台。目前,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扶贫工作已进入脱贫攻坚奔小康的战略决胜期,由于扶贫主体的自身能力因素、脱贫主体的内在动力因素、帮扶策略的试用匹配因素、扶贫保障的机制体制因素等方面的影响,精准扶贫的成效受到一定制约。在此种情形下,在今后的脱贫攻坚中如何才能有效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特定功能,如何才能强化农村党组织功能促进脱贫实效,如何理解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扶贫功能内涵,精准扶贫中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功能如何实现等等,这些问题亟需提上重要日程,也是我们党巩固农村执政根基、加强自身建设、推动脱贫实现进程中必须解决的现实难题。从扶贫背景下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的历史演进来看,能够为新时代精准扶贫战略下科学高效地推进脱贫攻坚提供经验借鉴。扶贫救济阶段农村基层党组织的主要作用是组织推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提高农村土地产出率,承接落实农村经济发展政策、发展乡镇企业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以工代赈政策促进农村基础设施改善。扶贫开发阶段专门成立农村扶贫工作领导机构,增强了广大农村党组织的组织力和凝聚力,有效加强对农村扶贫工作的领导,承接落实贫困县独有的优惠政策,增强扶贫攻坚的驱动力。扶贫攻坚阶段以政府为主导、多元互促模式促进贫困人口增强自我发展能力。新世纪综合扶贫阶段农村基层党组织在政府、市场、社会“三位一体”格局中形成攻坚合力,以“一体两翼”战略建立农户参与式利益协调,以“多予、少取、放活”的强农惠农方针确立利益协调的行动导向。新时代精准脱贫阶段主要是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村委会主导、社会动员、群众参与的大扶贫工作格局,承接第一书记驻村制度安排,促进精准化脱贫与党的政策机制有效衔接,积极吸收和借鉴国内典型做法,呈现出脱贫攻坚与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的战略性、资源开发与整合的统筹性、制度政策与利益诉求衔接的科学性等特征。我们党通过探索与实践,不仅使贫困人口和贫困发生率大幅下降,贫困群体的获得感、幸福感日益增强,更使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显着加强,彰显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背景下脱贫攻坚的贫困治理价值。从精准扶贫中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功能内涵看,在对政党功能作用理论展开历史考察的基础上,村级党组织履行功能时呈现出直接现实性、动态不均性、相对变易性、权责限定性、权威内生性等基本特点,分类分析了影响村级党组织功能的历史选择因素、制度机制因素、利益结构因素、干部能力因素和服务保障因素,在本体层面、载体层面、中接层面、取向层面、职责层面表现出不同的功能定位。以此为基点,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引领功能、组织建设功能、经济发展功能、宣传教育功能、联系群众功能、整合动员功能、社会服务功能,建设性地提出生态建设功能供理论研讨;通过对习近平在精准扶贫中关于村党支部功能重要论述的话语分析,析理出农村基层党组织在精准扶贫这一特定条件下发挥的核心领导功能、队伍建设功能、致富引领功能、宣传扶志功能、资源整合功能、基础保障功能等实际功能;阐明了在精准扶贫中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实现的作用机制,为后文研究提供基本遵循。在对精准扶贫中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实现状况进行实证分析时,一是以全国范围内农村基层党组织在精准扶贫中的功能实现状况为标的,结合历史考察方法进行重点梳理。二是选取甘肃省陇南市、兰州新区的100个农村基层党组织作为调研对象,对其在精准扶贫中的功能状况开展实证研究。三是结合中观层面的功能实现状况和微观层面的调研走访结果,推证出精准扶贫进程中影响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实现的功能主体本位化、功能结构固有化、功能方式单一化、功能策略浅表化、功能保障低效化等主要问题,并结合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形势深入探究问题成因。在脱贫攻坚背景下,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的主要途径应当聚焦于以下五个方面。第一,以多元化为引领,拓展功能主体。以加强扶贫引领为指向创新农村党组织本体设置、以加强扶贫公开为导向健全党务村务监督主体、以加强扶贫领导为取向构建“一核多元”治理体系。第二,以科学化为原则,完善功能结构。重点是:坚持选育结合,完善力量结构;坚持培优训强,完善素质结构;坚持科学衔接,完善制度结构。第三,以多元化为要求,丰富功能方式。尤其是:坚持多元推动,统筹扶贫方式;坚持要素整合,统筹扶贫资源;坚持人才整合,统筹精英参与。第四,精准化为内涵,实施功能策略。必须着力于:推动精准识别,克服“漏桶效应”;推动精准施策,稳定脱贫成效;推动精准考核,完善评价机制。第五,以持续化为导向,加强功能保障。持续壮大村级积累,持续健全协调体系,持续强化服务保障,为实现脱贫攻坚奔小康提供强大支撑。从现实来看,广大农村地区当下乃至今后两年的扶贫攻坚工作具有极端特殊性:既是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战略的收官阶段,也是既有脱贫成果的检验巩固阶段;既是实现全面小康的战略决胜阶段,也是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立现代化农业发展体系的布局强基阶段。值得指出的是,全面小康是一个大的历史范畴,是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多维建设的有机统一,也是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结果和归宿。因此,精准扶贫思想的最大价值并不仅仅局限于针对脱贫攻坚实践的指导意义,而在于以经济社会发展的大目标为统率,促成路线、方针、政策、举措、治理能力、具体工作等全方位的精准化,从根本上提升发展效能。这就要求我们立足于这个特殊的历史阶段,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彰显农村党组织的功能,以推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为着力点,带动农村“五位一体”全面发展,立体、科学、渐进地融入全面小康社会。

潘从玉[7](2021)在《浅议新时代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收入的路径》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了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重要性,明确了其未来发展趋势,将构建多元化的农村集体经济收入体系作为主要工作目标之一。简要分析了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收入的现存问题,对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收入的途径进行了深入探究,以期引导农村集体经济发展。

杨明宇[8](2020)在《长春市双阳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一直以来,党中央对社会主义新型农村的发展都十分重视,大力发展和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为农村建设的重点。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要进一步完善农村的各项基本制度;更深层次的保护农民的利益;推广集体经济的功能及概念,加速村集体经济的推进发展;建立新型村集体经济经营发展模式,以规模化发展为主,整合村集体资源,因地制宜建立符合实际情况的新型村集体经营体系。我国的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过程中,村级集体经济是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可以为新农村发展提供良好的经济保证和丰厚的物质基础,同时还可以推动基层农村改革发展,加快现代农业的集约化发展步伐,有效实现对农村资源的全面融合,从而进一步协调城乡发展,为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打下基础。本文以长春双阳区为例,通过分析长春双阳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情况和运行中所面临的问题提出政策建议。先概述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及研究现状、研究目标及研究方法。其次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资料,对村集体经济的概念及功能进行概述,并对产权理论、农业合作经济理论进行阐述,为后期相关分析奠定理论基础。最后,分析长春市双阳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现实基础,结合长春市双阳区村集体经济发展的绩效评价,结合问卷调查法,选取影响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和指标,通过回归和因子分析,得出绩效评价结果。通过上述分析验证方法得出了制约长春市双阳区村集体经济的因素。最后,在运用大量详实数据,借鉴村集体经济发展包括张家港永联村(村企合一型)、杭州四季青街道三叉社区(城镇带动型)、富阳市黄公望村(美丽乡村型)、江苏旺山村(乡村旅游型)四个案例,并根据案例总结出其对长春市双阳区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启示及经验,提出了发展长春市双阳区农村集体经济总体思路,并针对提出的组织监督发展不健全、经济发展走向表现粗犷和单一、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财政扶持政策不足、人才流失严重五点问题,提出了发展长春市双阳区农村集体经济在科学建立激励监督机制、正确引导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方向、完善基层组织管理机制、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完善人才培养体系这五点建议。希望本研究能够为长春市双阳区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应用价值,对类似情况提供借鉴意义。

崔舒逸[9](2020)在《天津城郊村集体经济发展路径研究》文中提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作为我国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广大农民共同富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近年来,我国农村集体经济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但受多重因素影响,包括地区发展水平不同、区位不同、政策不同以及发展基础不同等等,集体经济发展的经济、社会、文化等差异越来越突出,因此需要运用分类研究的方法对新形势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进行多角度研究和探索。大都市城市化快速发展的推动下,城郊村集体经济发展水平和速度都普遍快于远郊村,但同时也是问题和矛盾最为突出的区域,因此如何破解好城郊村集体经济发展问题,创新好城郊村集体经济发展路径,是激发农村集体经济活力的关键。本研究着眼于天津城郊这一特定区域,将北辰区、西青区、津南区和东丽区四个区的村集体经济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理论与实际相联系、实证分析与个案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城郊村集体经济发展路径进行了梳理、总结和提炼,提出了内生动力型和外部推动型这两大类发展路径。在此基础上,内生动力型发展路径基于产业发展动力不同,细分为工业园区推动型、租赁发展型、乡村旅游型、商贸发展型;外部推动型发展路径又可分为街镇统一管理型、撤村建居型,并进行路径评述。分析政府、村干部、村民三个不同治理主体在村集体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包括有针对性和创新性的政策供给不足,集体经济发展统筹规划和引导不足,村干部经营管理水平有待提高,村班子工作任务多绩效考核机制有待完善,村民对集体经济发展参与度不高。根据以上问题提出加大制度创新力度提高政策针对性,强化产业规划和引导优化发展环境,提升村干部管理能力培优育强领头人,加强村干部队伍建设完善激励考核机制,提高村民综合素质增强主人翁意识等方面可行性对策建议,以期推动天津城郊村集体经济发展进入发展快车道。

郑舟[10](2020)在《我国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实现形式探索 ——“塘约道路”的启示》文中研究表明

二、对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的几点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的几点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2)集体化村庄的权威治理研究 ——基于山西省贾村的实证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及意义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
    二.文献回顾与评述
        (一)乡村治理的类型、要素及阶段特征
        (二)权威基础理论及权威治理研究
        (三)集体化村庄的相关研究
        (四)中国区域社会底色的相关研究
        (五)研究评述与启示
    三.核心概念的界定
        (一)集体
        (二)权威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章节安排
        (三)研究方法
    五.案例基本概况
    六.创新之处与研究不足
第一章 集体社会底色:缘起、演变及伦理型权威生成
    1.1 集居型村庄的形成
        1.1.1 集居型村庄的历史演变
        1.1.2 集居型村庄的结构与关系
    1.2 集居型村庄内部分工与集体互助
        1.2.1 集居型村庄中的劳作分工
        1.2.2 集居型村庄的内生性互助传统
    1.3 村庄外部民族交融与乡村社会管控
        1.3.1 政治辐射与民族融合造就杂姓集居
        1.3.2 基层制度变迁下的乡村外部管控
    1.4 等级观念延伸与伦理权威形成
        1.4.1 等级观念维护家庭权威
        1.4.2 权威服从的社会关系网络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从观念到实体:行政性集体与依附型权威治理
    2.1 式微的集体与权威激活
        2.1.1 动荡环境下的集体生存
        2.1.2 从革命权威到生产权威
        2.1.3 生存理性下的权威偏好
    2.2 觉醒的集体与权威生长
        2.2.1 劳动实践与权威引导下规则创新
        2.2.2 权威引领下内生凝聚力与集体认同
        2.2.3 建构性权威与内生性权威转化
    2.3 实体化的集体与权威主导
        2.3.1 秩序重塑:模式管理造就集体权威
        2.3.2 行政吸纳:村庄合并与权威扩展
        2.3.3 经济增量:集体决策与循环农业
        2.3.4 精英动员:集体行动与荣誉感塑造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从分化到集合:经营性集体与教化型权威治理
    3.1 分化的集体与权威危机
        3.1.1 国家体制改革的探索过程
        3.1.2 政策落地中的弹性运作
        3.1.3 个人崛起与权威消减
    3.2 聚拢的集体与权威重振
        3.2.1 以企业回填守住集体底线
        3.2.2 再集体化中农民行动选择
        3.2.3 从集体主义到共同富裕
    3.3 集体再造与权威引领
        3.3.1 集体权威再造经济集体
        3.3.2 集体权威搭建政治集体
        3.3.3 集体权威引导文化集体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从单向到互动:利益性集体与互惠型权威治理
    4.1 当代集体化村庄运行实践与关键要素
        4.1.1 经济改制下产业发展与多主体参与
        4.1.2 组织整合下“党业合一”实践
        4.1.3 价值共享中的集体主义观念维系
        4.1.4 声誉回报中集体认同与社会资本利用
        4.1.5 福利纽带连接下的个体利益与集体利益
    4.2 当代集体化村庄的权威延续
        4.2.1 村庄集体中的集体情感与“家长权威”
        4.2.2 政党身份与家族身份重合下的权力延续
        4.2.3 权威代际传递中的认同建构与责任承担
    4.3 当代利益性集体的发展及特征
        4.3.1 新集体经济:当代集体化村庄的经济保障
        4.3.2 新权威体系:多种身份重叠下的治理主体
        4.3.3 新治理格局:“一核多元”结构下的新集体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集体化村庄的权威影响及其治理逻辑
    5.1 集体化村庄的权威要素与带动效应
        5.1.1 集体权威的多维面向:来源、内涵与性质
        5.1.2 集体权威、集体成员与集体组织间的互动关系
        5.1.3 权威治理的影响因素与作用路径
    5.2 集体化村庄的权威治理机制与逻辑进路
        5.2.1 治理前提:“经济基础-利益相关-福利获取”的类型村庄
        5.2.2 治理技术:“约束-激励”的双轨治理机制
        5.2.3 治理资源:“政治-经济-文化”资源的优化配置
        5.2.4 治理过程:“压力-考核-约束-激励”构成村治锦标赛
        5.2.5 治理绩效:治理有效的实践结果
    本章小结
结论与讨论
    一、基本结论
    二、讨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3)我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逻辑及创新发展的新制度经济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图
        1.3.4 数据来源
    1.4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1.4.1 研究创新点
        1.4.2 研究不足
第二章 文献研究评述
    2.1 产权制度研究
    2.2 乡镇企业产权制度改革
    2.3 农村―三变‖改革
    2.4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措施及评价
        2.4.1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措施
        2.4.2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影响因素
        2.4.3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评价
    2.5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经验总结
        2.5.1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模式
        2.5.2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存在的问题
        2.5.3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产生问题的原因
        2.5.4 解决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关键问题的路径
    2.6 相关文献评述
第三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3.1 相关概念界定
        3.1.1 产权、农村集体产权
        3.1.2 农村集体经济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
        3.1.3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
    3.2 理论基础
        3.2.1 产权理论
        3.2.2 科层制与自然资源产权科层理论
        3.2.3 制度变迁理论
        3.2.4 集体行动理论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我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背景与进展
    4.1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背景
        4.1.1 农村地区集体发展存在多重问题
        4.1.2 财产性收入偏低但农民主动参与改革意识增强
        4.1.3 顶层制度设计和试点推动
        4.1.4 农村地区技术水平显着提升
    4.2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历程
        4.2.1 探索改革阶段
        4.2.2 试点改革初始阶段
        4.2.3 试点扩大阶段
        4.2.4 ―扩面提速集成‖阶段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理论分析:基于科层视角
    5.1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嵌套性‖规则特征
    5.2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科层机理分析
    5.3 不同类型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科层结构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内在逻辑与特征
    6.1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内在逻辑
        6.1.1 清产核资及量化资产
        6.1.2 界定成员
        6.1.3 股权设置与管理
        6.1.4 建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
    6.2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与―三变‖改革二者关系
    6.3 我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特征
        6.3.1 产权制度改革目标任务结构逐层递进
        6.3.2 产权制度改革相关政策制定富有弹性
        6.3.3 产权制度改革评估体系极具系统性
        6.3.4 产权制度改革具有一定―政策势差‖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方式:基于制度变迁理论视角
    7.1 案例选取和基本情况
        7.1.1 案例选取
        7.1.2 案例基本情况
    7.2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方式的案例分析
        7.2.1 复合型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变迁
        7.2.2 单一型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变迁
    7.3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方式的案例启示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联营制‖: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创新发展路径探索
    8.1 ―联营制‖内涵机理
    8.2 ―联营制‖实践探索
        8.2.1 ―联营制‖实践模式
        8.2.2 ―联营制‖深度解析
    8.3 本章小结
第九章 主要结论及政策启示
    9.1 主要结论
    9.2 政策启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4)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研究区概况
二、洛阳市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状况
    (一)发展现状
    (二)近年来的发展变化
    (三)整体特点
        1. 基本实现村村有收入。
        2. 形成以土地出租为主、其他形式为辅的集体经济模式。
        3. 地区发展不平衡,贫困村强于非贫困村。
三、制约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因素
    (一)缺乏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启动和运作资金
    (二)缺少可用于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土地
    (三)缺乏必要的人力支撑
    (四)管理不规范,财务制度不健全,债务负担重
    (五)村干部和群众对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热情不高
四、促进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建议
    (一)因地制宜,做好规划布局
    (二)凝心聚力坚持联合发展
    (三)加强教育培训和人才输入
    (四)政府层面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五)完善村级财务管理

(5)新时代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来源及研究目的、意义
        1.1.1 选题来源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创新点及不足之处
2 农村集体经济基本理论概述
    2.1 相关概念
        2.1.1 农村集体经济
        2.1.2 农村集体经济实现形式
        2.1.3 新时代农村集体经济实现形式
    2.2 马克思主义关于农村集体经济的理论阐释
        2.2.1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关于农村集体经济的论述
        2.2.2 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农村集体经济的理论思考
        2.2.3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时期的相关论述
        2.2.4 新时代习近平关于农村集体经济的论述
3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基本状况评价
    3.1 改革开放后农村集体经济的实现形式
        3.1.1 保留统一经营的集体经济形式
        3.1.2 乡镇企业的崛起与萎缩
        3.1.3 统分结合基础上的集体经济形式
    3.2 制约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因素
        3.2.1 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基础薄、资金短缺
        3.2.2 农村集体经济管理不规范、缺乏监督
        3.2.3 农村集体经济缺乏人才的引领与建设
    3.3 新时代农村集体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
        3.3.1 自身发展动力不足
        3.3.2 区域间发展不平衡
        3.3.3 经济组织建设不完善
4 新时代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必要性、原则及新探索
    4.1 新时代发展农村集体经济是因时之举
        4.1.1 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
        4.1.2 是夯实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物质基础
        4.1.3 是实现乡村振兴、美丽中国的重要路径
    4.2 新时代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是因势之需
        4.2.1 农村集体经济总量取得一定发展
        4.2.2 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条件不断改进
        4.2.3 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政策不断完善
    4.3 新时代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指导思想与原则
        4.3.1 坚持党对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领导
        4.3.2 坚持公有制为主体的地位不动摇
        4.3.3 坚持农民自愿互利原则
    4.4 新时代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新探索
        4.4.1 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新模式探索
        4.4.2 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的产业模式
        4.4.3 农村集体经济的管理模式探索
5 新时代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经验与意义
    5.1 深化创新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改革
        5.1.1 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经验
        5.1.2 创新多样化发展思路与模式
        5.1.3 发挥好集体经济示范村作用
    5.2 建立健全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体系
        5.2.1 因地制宜落实好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政策
        5.2.2 完善农村集体经济的管理制度
        5.2.3 加强农村集体经济的监督工作
    5.3 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发展农村集体经济
        5.3.1 营造良好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环境
        5.3.2 以人民为中心,实现农民共同富裕
        5.3.3 以农业现代化保障农村集体经济发展
    5.4 新时代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意义
        5.4.1 凸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
        5.4.2 有利于彻底巩固脱贫成效、防止返贫
        5.4.3 有利于促进农业现代化产业化的形成
        5.4.4 有利于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发展格局
        5.4.5 有利于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致谢

(6)精准扶贫中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1.1 选题缘起
        1.1.1 选题缘由
        1.1.2 问题意识
        1.1.3 研究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梳理
        1.2.2 国内研究动态
        1.2.3 研究成果评析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5 创新之处
第一章 精准扶贫中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研究的理论依据
    1.1 马克思主义的反贫困思想
        1.1.1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反贫困思想
        1.1.2 列宁的反贫困思想
        1.1.3 毛泽东的反贫困思想
        1.1.4 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反贫困思想
        1.1.5 习近平新时代精准扶贫战略思想
    1.2 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理论分析
        1.2.1 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概念
        1.2.2 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内涵
        1.2.3 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原理
        1.2.4 马克思主义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理论
    1.3 精准扶贫中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的理论分析
        1.3.1 精准扶贫中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的特殊性分析
        1.3.2 精准扶贫与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的相互关系分析
        1.3.3 精准扶贫中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的基本内涵分析
        1.3.4 精准扶贫中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的作用机制分析
第二章 扶贫背景下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的历史考察
    2.1 扶贫救济阶段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考察(1978 年一1985 年)
        2.1.1 组织领导功能:有力推动农村土地经营制度改革
        2.1.2 政策执行功能:促进农村贫困地区商业发展
        2.1.3 统筹协调功能:带动农村贫困群众就业增收
        2.1.4 资源整合功能:助力农村基础设施显着改善
    2.2 扶贫开发阶段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考察(1986 年一1993 年)
        2.2.1 成立农村扶贫机构:加强组织领导功能的新起点
        2.2.2 落实专项帮扶计划:加强政策承接功能的着力点
        2.2.3 纳入贫困县惠顾序列:加强致富引领功能的关键点
    2.3 扶贫攻坚阶段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考察(1994 年一2000 年)
        2.3.1 统筹农村“三位一体”扶贫力量
        2.3.2 推动建立农村多元互促扶贫模式
        2.3.3 带领农村群众开展内源扶贫
    2.4 综合扶贫阶段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考察(2001 年一2011 年)
        2.4.1 全力构建农村大扶贫格局
        2.4.2 在“一体两翼”战略中推进农户参与式扶贫
        2.4.3 以“多予、少取、放活”确立行动导向
        2.4.4 在“双轮驱动”中增强农村贫困群众生活保障
    2.5 精准扶贫阶段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考察(2012 年一2020 年)
        2.5.1 扶贫领导作用持续强化
        2.5.2 功能实现特征更加鲜明
        2.5.3 引富带富成就广受认同
        2.5.4 党建扶贫经验值得推广
第三章 精准扶贫中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实现状况实证分析
    3.1 精准扶贫中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实现状况的个案研究
        3.1.1 样本选择
        3.1.2 现实表现
    3.2 精准扶贫中影响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实现的主要问题
        3.2.1 功能主体中的本位化问题
        3.2.2 功能结构中的固有化问题
        3.2.3 功能方式中的单一化问题
        3.2.4 功能策略中的浅表化问题
        3.2.5 功能保障中的低效化问题
第四章 精准扶贫中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的思考
    4.1 以多元化为方向,拓展功能主体
        4.1.1 以加强致富引领为指向,创新农村党组织本体设置
        4.1.2 以加强党群联系为导向,健全党务村务监督主体
        4.1.3 以加强农村治理为取向,构建“一核多元”治理体系
    4.2 以科学化为原则,完善功能结构
        4.2.1 坚持选育结合,完善力量结构
        4.2.2 坚持培优训强,完善素质结构
        4.2.3 坚持科学衔接,完善制度结构
    4.3 以多样化为要求,丰富功能方式
        4.3.1 实施多元推动,促成扶贫路径多样化
        4.3.2 实施资源整合,促成要素配给多样化
        4.3.3 实施人才战略,促成精英参与多样化
    4.4 以精准化为内涵,实施功能策略
        4.4.1 推动精准识别,克服“漏桶效应”
        4.4.2 推动精准施策,稳定脱贫成果
        4.4.3 推动精准考核,完善评价机制
    4.5 以持续化为导向,加强功能保障
        4.5.1 持续壮大村级积累
        4.5.2 持续健全协调体系
        4.5.3 持续强化服务保障
结语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7)浅议新时代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收入的路径(论文提纲范文)

1 农村集体经济现存问题
    1.1 资产资源匮乏
    1.2 人力资源吸引力不够
    1.3 政策上长期重管理、轻发展
2 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收入的途径
    2.1 重点开展人才培养,奠定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人才基础
    2.2 建立多层次激励制度,营造有利于集体经济发展的政策环境
    2.3 建立“创收分红”机制,提升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水平
3 结束语

(8)长春市双阳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研究评述
    1.4 研究内容和研究思路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思路
    1.5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村级集体经济的概念
        2.1.2 村级集体经济的功能
        2.1.3 农村集体经济实现形式
    2.2 理论基础
        2.2.1 农业合作经济理论
第3章 长春市双阳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现实基础
    3.1 长春市双阳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现状
        3.1.1 集体经济发展形式单一
        3.1.2 集体经济薄弱村与强村发展差距较大
        3.1.3 政府政策适配集体经济发展变化的能力稍弱
    3.2 长春市双阳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
        3.2.1 企业带动城乡融合集体经济产品市场化模式
        3.2.2 以政府主导集体经济产业产品顺利转变商品模式
        3.2.3 旅游业试点推动模式
第4章 长春市双阳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绩效评价
    4.1 调查对象与问卷设置
        4.1.1 调查对象
        4.1.2 问卷设置
    4.2 评价指标选取
        4.2.1 政策指标
        4.2.2 财务指标
        4.2.3 制度指标
    4.3 双阳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绩效评价
        4.3.1 描述性统计分析
        4.3.2 因子分析
        4.3.3 回归分析
第5章 影响长春市双阳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
    5.1 组织监督发展不健全
    5.2 经济发展走向表现粗犷、单一
    5.3 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
    5.4 财政扶持政策不足
    5.5 人才流失严重
第6章 国内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经验借鉴及启示
    6.1 国内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经验借鉴
        6.1.1 张家港永联村(村企合一型)
        6.1.2 杭州四季青街道三叉社区(城镇带动型)
        6.1.3 富阳市黄公望村(农村集体经济型)
        6.1.4 江苏旺山村(乡村旅游型)
    6.2 国内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经验借鉴对双阳区启示
        6.2.1 合理科学的进行监督与规划
        6.2.2 因地制宜的发展农村产业
        6.2.3 健全管理与经营体制
        6.2.4 加强政策扶持力度
第7章 长春市双阳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7.1 科学建立激励监督机制
        7.1.1 不断完善股权管理制度
        7.1.2 整合现有资源进行合理分配
        7.1.3 创新集体经济组织体系
    7.2 正确引导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方向
        7.2.1 坚定走发展集约化之路
        7.2.2 鼓励走经营多元化之路
        7.2.3 探索走企业现代化之路
        7.2.4 加快走村(社区)企合作化之路
    7.3 完善基层组织管理机制
        7.3.1 着力优化班子整体素质结构
        7.3.2 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支部作用
    7.4 加大财政扶持力度
        7.4.1 合理控制福利分红
        7.4.2 积极化解镇村不良债务
    7.5 完善人才培养体系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

(9)天津城郊村集体经济发展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 可能的创新之处
    1.5 可能存在的不足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2 相关理论基础
第三章 天津城郊村集体经济发展现状
    3.1 天津促进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相关政策梳理
    3.2 天津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整体水平和特点
    3.3 天津郊区经济发展水平区域比较分析
    3.4 天津城郊村集体经济发展水平分析
第四章 天津城郊村集体经济发展路径及典型案例分析
    4.1 内生动力型
    4.2 外部拉动型
第五章 天津城郊村村民参与集体经济发展及满意度调查
    5.1 问卷设计与样本选择
    5.2 受访村民的基本情况
    5.3 受访村民的家庭年收入情况及来源结构
    5.4 受访村民参与集体经济发展情况
    5.5 受访村民对集体经济发展满意度情况
第六章 天津城郊村集体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6.1 有针对性和创新性的政策供给不足
    6.2 集体经济发展统筹规划和引导不足
    6.3 村干部经营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6.4 村班子工作任务多绩效考核机制有待完善
    6.5 村民对集体经济发展参与度不高
第七章 促进天津城郊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对策
    7.1 加大制度创新力度提高政策针对性
    7.2 强化产业规划和引导优化发展环境
    7.3 提升村干部管理能力培优育强领头人
    7.4 加强村干部队伍建设完善激励考核机制
    7.5 提高村民综合素质增强主人翁意识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参与的研究项目

四、对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的几点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西藏林芝市米林县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研究[D]. 张宏伟. 西藏大学, 2021
  • [2]集体化村庄的权威治理研究 ——基于山西省贾村的实证调查[D]. 李冬慧. 山西大学, 2021
  • [3]我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逻辑及创新发展的新制度经济学研究[D]. 张瑞涛.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1(01)
  • [4]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研究[J]. 王莹莹. 农村·农业·农民(A版), 2021(05)
  • [5]新时代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研究[D]. 于振. 河北经贸大学, 2021(12)
  • [6]精准扶贫中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研究[D]. 高云亮. 兰州大学, 2021(11)
  • [7]浅议新时代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收入的路径[J]. 潘从玉. 山西农经, 2021(01)
  • [8]长春市双阳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研究[D]. 杨明宇. 吉林大学, 2020(04)
  • [9]天津城郊村集体经济发展路径研究[D]. 崔舒逸. 天津农学院, 2020(09)
  • [10]我国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实现形式探索 ——“塘约道路”的启示[D]. 郑舟. 福建师范大学, 2020

标签:;  ;  ;  ;  ;  

关于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的几点思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