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10Д100柴油-发电机组技术经济指标的改进(论文文献综述)
马艺玮[1](2015)在《独立微电网分布式电源优化配置与协调控制》文中研究说明独立微电网是解决分布式电源(Distributed Generation,DG)并网问题的一种重要途径,已成为研究分布式发电和微电网技术的热点,这是由于其能够有效降低可再生能源分布式发电带来的不良和消极影响、提高系统的供电可靠性、增强系统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近些年来,独立微电网已经成为利用可再生能源解决偏远地区用电困难问题的一种重要方法和途径,但是较高的成本经济性、较低的供电可靠性以及较差的电能质量仍是微电网技术所面临的突出问题。因此,本文以系统视角对独立微电网中分布式电源优化配置与协调控制展开研究,主要研究内容有:(1)概括总结了独立微电网的概念与典型特征,并从技术内涵角度阐释分析了独立微电网研究中的核心内容和关键技术,主要包括独立微电网的电源优化配置、独立微电网的运行控制和独立微电网的经济运行等。(2)介绍和阐述了风力发电机组、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蓄电池储能系统以及柴油发电机组等独立微电网系统中常用分布式电源的建模与控制,并对各分布式电源的功率输出特性进行仿真分析,为后续研究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3)针对独立微电网系统存在的分别以蓄电池储能系统和柴油发电机组作为系统主控电源的两种不同运行控制模式,提出了一种包含此两种运行控制模式的独立微电网动态能量管理策略;并建立了计及设备购置成本、运行维护成本、燃料成本和污染物治理成本的最小化年均系统成本(Annualized System Cost,ASC)、最小化负荷缺电率(Loss of Power Supply Probability,LPSP)和最大化可再生能源利用率(Utilization Rate of Renewable Energy Generation,URREG)的多目标优化模型;然后采用具有运算效率快和鲁棒性强的NSGA-II多目标优化算法对模型求解出Pareto最优解集;最后通过算例仿真研究分析了不同电源组合类型、不同优化目标和能量管理策略对独立微电网多目标电源配置优化结果的影响,结果验证了所提方案的有效性和科学性。(4)为了有效解决或改善独立微电网频率控制难题,通过运用分层控制和H∞控制理论,设计并建立了一种基于蓄电池储能系统和柴油发电机组协调策略的独立微电网分层频率鲁棒控制方案,给出了包含基于蓄电池储能系统的一级频率控制和基于柴油发电机组的二级频率控制的微电网频率分层控制结构、为改进蓄电池储能系统的传统下垂控制和柴油发电机组调速系统的传统PI控制器而建立的两种H∞控制器、微电网的一级和二级频率控制层之间的协调控制策略;最后通过算例仿真比较分析了文中所提出的分层频率鲁棒控制方法以及传统频率控制方法对独立微电网系统频率动态性能的影响,结果验证了所提方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5)明确阐述了同时包含稳定控制和最小成本经济运行两种不同层面内容的独立微电网经济运行优化思想,提出了一种基于柴油发电机组和蓄电池储能系统两种不同主控电源动态交替运行的独立微电网动态经济调度策略,然后以此为导向建立了一种包含折旧成本、运行成本、温室气体排放治理成本和仅适用于可再生能源的价格补贴等因素的最小化系统总发电成本目标、以系统功率平衡、系统备用容量要求和分布式电源出力限制等众多线性或非线性约束条件的数学模型,并通过结合所提出的动态调度策略和改进粒子群优化算法(Modified 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MPSO)建立了一种同时追求最优控制模式和最小发电成本目标的独立微电网动态经济运行优化流程。最后通过算例仿真比较分析所提MPSO与PSO、以及所提动态调度策略与静态调度策略对独立微电网经济运行优化结果的影响,结果充分证明了所提方案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本文研究工作得到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项目编号:2014AA05200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61273172)和广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核心技术攻关项目(项目编号:2012A032300001)的资助。
徐聪[2](2020)在《分布式电/冷/除湿/脱盐联供系统集成方法》文中研究表明在分布式能源和工业用能领域,吸收式除湿技术可以利用低品位余热或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等作为驱动热源进行能的转换与利用,从而提升整个能源系统的效率,可作为低温热能利用的一种有效途径。本学位论文深入研究了分布式能源系统中动力余热利用的吸收式除湿与吸收式制冷、吸收式脱盐的耦合方法与系统集成方法。针对海洋、海岛及沿海地区高温、高湿、高盐气候特点和用户、设施的需求,提出利用分布式能源系统解决空气降温、除湿、脱盐的一体化方法。研究了吸收式制冷与除湿、吸收式除湿与脱盐的耦合方法。利用溶液的吸湿性及其表面张力对盐雾颗粒的捕获作用,同时实现空气的除湿和脱盐,再与吸收式制冷结合,达到空气降温、除湿和脱盐的目的。基于同离子效应原理,遴选氯化锂为吸收工质,提出将大气盐雾主要成分氯化钠从体系内脱除的结晶方法,维持除湿脱盐系统稳定运行。基于能的深度梯级利用原理,提出了分布式能源系统动力余热驱动的吸收式制冷/溶液除湿耦合循环系统。该系统耦合机理为吸收式制冷循环和除湿循环梯级利用动力余热,同时吸收式制冷循环产出的冷能被除湿循环利用从而实现系统内部冷热匹配。研究了制冷循环的制冷温度、除湿循环的溶液再生温度和除湿溶液浓度、环境大气温、湿度参数变化等对系统性能的影响。该循环空气处理量可达到常规热驱动空调系统的2.73倍,余热利用率提高一倍以上。设计搭建了吸收式除湿脱盐一体化实验台,该实验台由海洋大气环境模拟系统、除湿脱盐一体化系统、测量控制系统三部分组成。海洋大气环境模拟系统对空气具有加热、加湿、加盐等功能,可以模拟高温、高湿、高盐的大气环境。除湿脱盐一体化系统,由吸收式除湿脱盐和溶液冷却结晶两部分组成,可处理最大风量为3000m3/h。测量控制系统可以实现空气温湿度、风量、空气含盐量的测量。实验结果表明:在新风温度26-34℃,相对湿度70-90%和送风温度16-20℃的工况下,系统冷耗系数COPc保持1.0左右,热耗系数COPH在0.6~0.9范围内,除湿性能比较稳定,3000 m3/h风量下脱盐率达96.4%,验证了除湿脱盐一体化方法的可行性。针对高温、高湿、高盐的典型海岛气候环境,依据余热梯级利用原理和吸收式除湿脱盐一体化原理,设计了分布式电、冷、除湿、脱盐联供系统方案,并开展不同规模、不同用户需求的案例分析。结果表明,海岛内燃机分布式能源系统,回收动力机组余热并进行梯级利用,采用吸收式制冷、除湿脱盐一体化技术,在实现温湿度独立控制和室内环境主动防腐的同时,相比于传统供能模式,节能率达到29%,投资回收期约为2.1年。电、冷、除湿、脱盐联供的分布式能源系统可以为海岛用户提供高效可靠的能源供应,同时也可为其设备防腐和人员舒适性需求提供解决方案,在海岛地区和东南沿海地区具有很好的应用潜力。本论文还对分布式能源系统的节能率评价指标进行了深入研究。研究了分产系统性能对冷电联产、热电联产系统相对节能率的影响,分析了发电效率、热电比、余热利用程度等关键参数对系统节能率的影响。针对多能互补,特别是含有可再生能源的能源系统节能率缺乏计算方法的问题,提出多能源热互补或热化学互补系统的节能率评价方法。对燃气电冷热除湿联供系统和太阳能热化学热电联产系统,结合具体案例开展了节能率评价分析。本研究为多能互补、多产品产出的能源系统节能率评价提供了新方法。
张道田[3](2019)在《用于微网一次调频的控制策略和备用容量优化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经济技术的发展,传统化石燃料的急剧减少,以微电网为代表的新能源发电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微网可以就近给负荷供电,能够降低电能在传输中的损耗,可以大大减小传统火力发电带来的污染。对于偏远地区使用孤岛运行的微电网解决了用电问题,大大缓解了传统能源短缺的现状,但是微网内分布式电源渗透率增加以后也使得频率稳定受到了挑战,因此使微网具备调频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研究了不同风电渗透率下电力系统一次调频响应特性,说明随着渗透率的提升,系统需要留有一定的备用容量;研究了微网内分布式电源的特性和出力模型。详细分析了储能电池的技术经济特性,通过TFN-AHP法从储能电池的技术经济以及环保因素三个方面进行赋权,选出适用于微网一次调频综合最优的储能类型。研究了微网中风-火-储一次调频的控制策略。为防止储能在频率调节中过充过放,考虑了基于荷电状态反馈的储能变下垂系数控制策略,在DIgSILENT中进行仿真模拟,通过算例验证了所提策略的有效性。为了解决孤岛运行微网的一次调频备用容量问题,提出了采用机会约束规划对系统一次调频备用容量进行优化配置的方法。采用机会约束规划,可以得到不同置信水平下实现系统良好的一次调频能力需配置的储能功率值,满足一定置信水平下使系统综合调频成本最低。通过算例验证了所提方法的正确性。
梁中奇[4](2017)在《俄罗斯国产柴油机与进口柴油机的比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对俄罗斯国产柴油机与进口柴油机在参数、性能、油耗和运行效率等方面进行对比,总结出在俄罗斯铁路机车车辆上装用进口柴油机的优势和劣势,提出要辩证地看待这一风潮。
В.А.Рыжов,张兆平[5](2006)在《ТЭ10系列内燃机车现代化改造的效果》文中指出本文介绍了用第三代1А9ДГ型柴油发电机组对ТЭ10系列内燃机车进行现代化改造的情况及在北方铁路局索尔维契戈德斯克机务段和依万诺沃机务段的试验结果,并与由美国GE公司负责改造的0884GE号ТЭ10М型内燃机车的试用结果作了比较。文内还介绍了新型大功率柴油机的研制情况。
朱高元[6](2019)在《蓬长线渡船“油改电”及其经济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由于船舶柴油机油耗、烟雾、积碳、废气污染等问题日益突出,人们越来越关注其他更环保节能的动力推进装置,我国能源发展战略中已提出推动交通领域的“电能替代”,已发布的《关于推进电能替代的指导意见》、《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关于印发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的通知》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明确了关于推动发展车船使用电能的要求。船舶动力系统“油改电”,符合我国能源发展战略的方向和要求。蓬莱-长岛航线,简称蓬长线。地处胶东半岛和辽东半岛之间,服务于蓬莱与长岛之间的人员货物运输。现有客船、客渡船26条,均采用传统柴油机械推进,排放污染严重。2012年,山东省出台《长岛休闲度假岛发展规划》后,不断出台新政策,对长岛海域与大气环境提出了明确改进指标。2018年,将长岛设立为长岛海洋生态文明综合试验区随后禁止外部车辆进入,岛内公共设施统一改为电动化,船舶污染成为岛上的第一污染源。由此提供一套经济可行的、低排放的、低噪音船舶动力系统非常具有现实意义。本文以蓬长线现有渡船“长岛明珠”号为研究对象,针对渡船具有固定距离、靠离频繁、航程短、安全要求高等工作特点,排放高,振动大等缺点进行分析,对其动力系统进行“油改电”经济性研究。通过研究,本文提供了一套以电池为主电源,柴油发电机组为辅助电源的混合动力系统;根据“长岛明珠”号渡船的资本成本,运营成本,航次成本,融资成本对船舶进行了“油改电”前后的方案净现值计算,对“油改电”后的方案进行敏感性分析,盈亏平衡点分析等计算,最后得出结论,采用“油改电”方案是经济可行的,通过分析发现燃料费用差“油电差”是推进电能替换的关键,为类似船舶提供参考。本文创新点是引入了合适的“油改电”技术方案,串联式混合推进系统。该系统能够与电池最优匹配,同时通过优化电池组配置,使得动力系统建造成本与运营成本达到最优;提供的柴电混合电力推进系统,既保证了船舶低碳排放,噪音,振动等特点,又保证了船舶长时间运行。第二个创新点是采用“油改电”前后的现值费用差作为敏感性分析的分析目标,由于“油改电”前后变化参数不多,利用该分析目标.极大简化了计算工作量。通过对长岛渡船“油改电”设计及其经济性分析,本文为蓬长线渡船提供了一套低碳排放,低噪音,经济可行的直流组网混合动力技术方案,采用“油改电”前后的现值费用差作为敏感分析目标简化计算,提出“油电差”是“油改电”的关键因素,为全国其他海域类似航线提供参考依据与数据支撑,其研究理论和方法具有广阔的推广价值。
谢鹏[7](2019)在《计及多尺度不确定性耦合的自治型微电网储能系统容量协调优化》文中研究指明储能系统是微电网实现安全稳定运行、高效消纳新能源的重要技术手段。由于分布式可再生电源、电力负荷及市场行为存在强不确定性,传统微电网储能系统容量优化方法面临挑战,亟待建立一套充分考虑不确定性时空耦合特性和微电网自治性约束的储能系统容量规划与运行策略优化新理论框架。本文聚焦受多种强不确定性因素约束的微电网储能系统容量规划与运行策略优化问题,以微电网不确定性的耦合特性分析与定量刻画为基础,导出了基于随机网络演算理论的能量平衡能力指标,用于定量评价微电网的自治性程度,并形成储能系统容量规划与运行策略优化的约束条件;充分计及灵活性资源和市场机制的作用,构建计及多尺度不确定性耦合特性和能量平衡能力指标约束的微电网储能系统容量协调优化模型;引入带灵活鲁棒性预算的灵活鲁棒优化方法处理储能系统优化运行问题中的预测不确定性变量,并进一步推导得出灵活鲁棒性预算定量决策方法,以降低灵活鲁棒性预算决策的盲目性;揭示并利用已有启发式算法的寻优机制,结合本文具体问题提出多目标差分进化-回溯搜索算法及最优折中解获取方法,实现微电网储能系统容量协调优化问题求解的效率与精度统一;引入基于边际成本效应的日前电价定价方法,用于指导微电网运营商获得最优的微电网风/光/储容量协调优化配置方案和需求侧响应方案。本文旨在构建充分考虑不确定性本质和自治性约束的微电网储能系统容量规划与协调运行优化的新理论框架,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工程意义。主要工作包括:第一章绪论,阐述了本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结合不确定性环境下微电网规划与运行优化问题的特点,具体从微电网不确定性分析方法、微电网灵活性资源优化评价指标、微电网储能系统优化配置三个方面介绍了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并有针对性的提出了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第二章首先对微电网多尺度不确定性耦合问题进行了分析,指出来自于空间尺度的多种不确定因素来源和来自于时间尺度的不确定性差异化特点会对微电网规划设计与优化运行产生耦合影响,随后对微电网储能系统容量优化问题进行了数学描述,并进一步深入分析了多尺度不确定性耦合与灵活性资源对微电网储能系统容量优化问题造成的影响。第三章提出引入随机网络演算理论,建立能够充分刻画源、荷随机不确定性的包络线表征模型和储能系统的充放电模型,进一步结合最小加代数,推导出微电网运行过程中源-储-荷动态过程的供电不足状态、供电过剩状态及供需平衡状态的概率化描述,并以此为基础构建能量平衡能力指标,用于对微电网的自治性程度进行定量刻画。第四章在联网型微电网储能系统容量优化问题中充分计及多尺度不确定性耦合影响,并将能量平衡能力指标作为约束条件,采用常规鲁棒优化方法将含有预测不确定性变量的非线性约束转化为易于求解的线性鲁棒对等式约束,并设计兼顾寻优速度与寻优深度的差分进化—回溯搜索算法对上述优化模型进行高效求解。第五章构建了一个充分计及多尺度不确定性耦合影响和能量平衡能力指标的风/光/柴/储自治型孤岛微电网储能系统容量优化模型,引入灵活鲁棒优化方法处理储能系统优化运行问题中的预测不确定性变量,并进一步推导得出灵活鲁棒性预算定量决策方法,以降低灵活鲁棒性预算决策的盲目性。此外,在前述差分进化-回溯搜索算法的基础上加入帕累托占优策略、拥挤距离排序以及最优折中解决策方法使算法具备对所建多目标优化模型进行高效求解的能力。第六章构建了一个计及需求侧响应的智能微电网风/光/储容量协调优化模型,用于研究需求侧响应对于风/光/储的容量配置方案与优化运行策略的经济影响,并引入一种基于边际成本效应的日前电价定价方法,用于指导微电网运营商获得最优的微电网风/光/储容量协调优化配置方案和需求侧响应方案。本文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1577073)和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2017A030313288)的资助,结合在中国工程院重大咨询项目和南方电网实际工程项目中的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技术和经济效益。
王耀[8](2016)在《高海拔特长隧道施工机械配套技术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我国在建和规划的高海拔隧道日渐增多,然而高海拔地区低温、低气压和低氧的恶劣环境严重影响着施工人员和施工机械的作业效率,导致隧道施工难以达到安全、高效的建设要求。国内外目前对高海拔隧道施工技术侧重于隧道防寒保温等方面的研究,对高海拔环境下施工机械配套、施工人员保护和施工机械效率恢复等方面缺乏科学系统的研究。鉴于此,论文依托中铁西南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正在主持的科研项目“高海拔低温、低气压和低氧条件下特长隧道施工技术研究”,在分析当前高海拔隧道施工机械配套相关技术基础上,主要进行了雀儿山隧道施工机械配套效果测试分析、高海拔环境对隧道施工机械的影响及应对措施研究、雀儿山隧道施工机械配套优化研究和高海拔隧道施工机械配套模式研究。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对雀儿山隧道现有隧道施工机械配套效果进行了分析测试,分析了隧道机械配套存在的问题。(2)通过对雀儿山隧道施工机械的油耗进行测试,分析研究了高海拔环境对隧道施工机械影响情况,并对施工机械功率的恢复措施进行了研究。(3)通过对隧道内空气质量进行测试,测算爆破和施工机械CO排放量,研究分析了高海拔环境下隧道施工机械对隧道内空气质量的影响程度,针对隧道施工机械排放的CO严重污染隧道空气质量的问题,提出对应的高海拔隧道施工机械尾气净化措施,并对尾气净化措施进行了现场试验。(4)结合对雀儿山隧道现有机械配套的测试结果,对雀儿山隧道机械配套现有方案进行了优化研究,并对优化后的雀儿山隧道施工机械配套方案进行了应用效果测试。利用层次分析法建立数学模型,对优化后得到的隧道施工机械配套方案进行了评价。(5)分析研究了现有隧道施工机械配套原则,结合高海拔隧道施工的特点,对高海拔隧道施工机械配套原则进行了研究,并总结了高海拔隧道施工机械配套流程和高海拔隧道基本配套模式。通过对上述内容的研究,主要得到以下结论:(1)通过对雀儿山隧道现有施工机械配套效果进行现场测试,表明雀儿山隧道现有施工机械配套方案的总体生产能力基本能满足隧道施工组织设计的要求,但是也出现了施工机械效率下降、尾气中有害气体排放增加,出碴作业时隧道内空气质量达不到标准要求、凿岩作业时钻孔速度未达到应有水平等问题。(2)通过对施工现场内燃机械的油耗测试,分析了高海拔环境下内燃机械功率下降,油耗增加的原因,主要是因为高海拔环境气压低,柴油机绝对进气压力低,吸入的氧气质量少,柴油燃烧不充分,因此提出了使用匹配合适的涡轮增压器、内燃机富氧进气和增加发动机喷油提前角等措施减少高海拔环境对内燃机械效率的影响并得到了应用。(3)通过测试隧道内空气质量并测算爆破和施工机械CO的排放量,分析研究了高海拔环境下施工机械对隧道内空气质量的影响程度,提出采用尾气净化技术、增氧助燃技术等施工机械尾气CO减排措施以减小施工机械对隧道内空气质量的影响,在雀儿山隧道施工现场对这两种CO减排措施效果进行了试验,试验结果表明使用增氧助燃技术的机前尾气净化器更适合用于减少高海拔隧道施工机械尾气对隧道内空气的污染。(4)使用增氧助燃技术的机前尾气净化器具有使用寿命长、增加柴油机功率、降低油耗的特点,并且净化效果良好;通过测试出碴阶段采用机前尾气净化器前后隧道内CO含量随时间的变化情况,可看出采用一套净化器后CO含量平均下降5.4%,效果明显,可以预测雀儿山隧道内在相同通风条件下,5台现用的内燃机械均采用净化器CO含量可平均减少27%左右,效果将更加明显。(5)根据对雀儿山隧道机械配套效果测试分析,提出了雀儿山隧道机械配套优化方案,经过综合效益对比选择后,选出的优化方案与现场应用的优化方案相同,对现场使用的优化方案进行了应用效果测试,表明现场使用的隧道施工机械配套优化方案在提高隧道施工机械效率,减少隧道内空气污染等方面具有明显作用。(6)利用层次分析法建立数学模型,对雀儿山隧道机械配套优化研究时提出的三个雀儿隧道施工机械配套优化方案进行了评价,评价结果选出的优化方案与雀儿山隧道选择应用的优化方案相同,进一步验证了优化方案的合理性。(7)分析研究了现有隧道施工机械配套原则,针对高海拔隧道施工的特点,提出了高海拔隧道施工机械配套原则,并总结提出了高海拔隧道施工机械配套流程和高海拔隧道基本配套模式。论文研究成果为提高雀儿山隧道施工机械配套作业效率和减少高海拔环境对施工机械设备的不利影响提供了技术支持,但是在以下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可为今后高海拔隧道施工技术提供借鉴或参考。(1)论文总结了现有隧道施工机械配套原则,并针对高海拔隧道施工的特点,研究提出了高海拔隧道施工机械配套原则。目前高海拔隧道施工机械配套原则相关研究的文献资料较少,研究时可供分析的工程实例也较少,论文主要依托雀儿山隧道以及其他高海拔隧道施工实例进行了研究,提出的高海拔机械配套原则还不够全面,后续研究中还应对高海拔隧道施工机械配套原则进行深入研究。(2)论文研究提出了高海拔隧道施工机械配套流程,根据隧道参数和施工方法对各工序的机械设备进行了选型,然后经组合配套成多种施工机械配套方案,再通过评价,选择出合适的施工机械配套方案。但具体的高海拔隧道施工机械配套方法还有待研究,例如分析不同海拔高度时施工机械主要参数和隧道设计参数之间的关系,建立隧道施工机械设备选型数据库;编制出通过输入隧道参数后即可自动打印出施工机械配套方案的程序等。
吴杰宏[9](2008)在《船舶电站选型设计方案评估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课题来源于我校正在研究的国家课题—船舶数字化智能设计。其目标是集成当前主流商用的软件系统,率先实现船舶设计业务流、数据流、信息流的数字化软件过程,体现高度集成的特点,提供连接科研、设计、制造、运行的公共数字化软件系统平台。本课题是其中轮机设计中的研究分支,所要解决的是依靠现有的软件系统,自动完成对船舶电站选型设计方案的综合评估工作,从而实现对船舶电站方案选型的智能化过程,改变以往船舶电站方案仅仅依靠人工经验选型的方法。船舶电站方案选型所要考虑的因素很多,包括电站系统的可靠性、经济性、以及适用性等等。本文首先根据船舶电站以及可靠性的基本理论,建立电站系统的可靠性及置信下限的计算公式。以一艘3100标箱的集装箱船实例构造了可靠性计算模型,对该集装箱船备选电站方案的模型的可靠度以及置信下限进行了计算,计算结果基本符合实际情况。本文对于船舶经济性的分析主要从燃油经济性、滑油经济性、初始投资、备件及维护费用四个方面考虑。在经济性分析中重点对柴油发电机组和轴带发电机组的经济性做了单机的比较,结果表明:轴带发电机可以节能与提高经济性的看法,现在需要重新评价。为了综合评估一个船舶电站的方案设计,本文建立了一套较完整的,以功率、重量、尺寸、燃油、滑油、备件及维护费用、可靠性、匹配度、振动噪声以及自动化程度等十一项指标计算为基础,以模糊数学及灰色理论为算法,运用MATLAB为工具的船舶电站选型设计方案综合评判计算机辅助论证系统。最后本文通过实例计算论证以进一步充实及完善该系统,为该系统的推广奠定基础。在船舶电站方案评估系统的开发工具选择上,本文运用MATLAB 7.1语言实现设计方案的智能评估工作。MATLAB很好地解决了用其他开发言处理矩阵计算麻烦的问题。利用MATLAB集成度高的特点,将所有各功能进行模块化处理,使程序的可维护性好、易于修改,并且易于扩展。同时GUI模块化使评判系统有良好的界面和人机交互功能。本课题在船舶电站方案智能选型设计方面做了有价值的研究,将模糊数学及灰色理论应用于船舶电站方案设计的综合评价有一定的独创性,所做的船舶电站选型设计方案智能评判软件对于船舶数字化智能设计有一定的帮助。
康杰[10](2012)在《钻机柴油发电机组控制系统的综合设计》文中研究表明电动钻机动力系统为井场的其他各个系统提供了所需用电,动力系统由多台柴油发电机组组成,因此对柴油发电机组的控制是动力控制系统中最重要的环节。目前,柴油发电机组的控制系统由速度控制模块和电压控制模块构成,各控制模块自成一体,相互之间没有联系,网络通信化程度低,不易实现优化控制,不易实现发电机组并网后的有功功率和无功功率的分配。为了提高这一性能,研究开发了集转速控制、电压控制、总线通信以及发电机并网功能为一体的控制系统,同时设计了相关人机界面,并完善了系统的功能。钻机柴油发电机组的控制模块包括转速控制模块与电压控制模块。柴油机转速控制采用电流环与速度环的双闭环控制,通过控制其转速保证柴油发电机组供电频率的稳定。发电机电压控制采用电流环与电压环的双闭环控制,通过控制发电机的励磁电流来保证发电机输出电压的稳定。设计了发电机并网模块,利用传感器以及比较电路检测并网条件中各种参数,待电网和发电机两端电压差、频率差以及相位差满足要求时发出并网信号。系统软件设计采用模块化设计思想,以抗积分饱和PID作为控制算法,提高了系统的稳定性与响应速度,具有良好的静态和动态特性。
二、10Д100柴油-发电机组技术经济指标的改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10Д100柴油-发电机组技术经济指标的改进(论文提纲范文)
(1)独立微电网分布式电源优化配置与协调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独立微电网的概念与典型特征 |
1.2.1 独立微电网的概念 |
1.2.2 独立微电网系统典型特征 |
1.2.2.1 独立微电网容量规模及电压等级 |
1.2.2.2 独立微电网结构模式 |
1.2.2.3 独立微电网控制模式 |
1.3 独立微电网的研究综述 |
1.3.1 独立微电网电源优化配置 |
1.3.2 独立微电网运行控制 |
1.3.3 独立微电网经济运行 |
1.4 研究内容安排 |
第二章 分布式电源的建模与特性分析 |
2.1 引言 |
2.2 风力发电机组 |
2.2.1 风力发电的建模与控制 |
2.2.2 风力发电的功率特性 |
2.3 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 |
2.3.1 光伏发电的建模与控制 |
2.3.2 光伏发电的功率特性 |
2.4 蓄电池储能系统 |
2.4.1 蓄电池储能的建模与控制 |
2.4.2 蓄电池储能的运行特性 |
2.5 柴油发电机组 |
2.5.1 柴油发电机的建模与控制 |
2.5.2 柴油发电机的运行特性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独立微电网能量管理策略与多目标电源优化配置 |
3.1 引言 |
3.2 独立微电网的能量管理策略 |
3.3 独立微电网电源配置的多优化目标 |
3.3.1 年均系统成本 |
3.3.2 负荷缺电率 |
3.3.3 可再生能源发电利用率 |
3.4 独立微电网电源配置优化 |
3.4.1 微电网电源配置的多目标优化 |
3.4.2 基于NSGA-II的微电网电源配置优化流程 |
3.4.2.1 NSGA-II算法的简介与性能分析 |
3.4.2.2 采用NSGA-II算法的电源配置优化流程 |
3.5 东澳岛独立微电网的电源优化配置结果与分析 |
3.5.1 资源状况与负荷需求 |
3.5.2 参数设置 |
3.5.3 结果与分析 |
3.5.3.1 不同电源组合类型的多优化目标Pareto最优解分析 |
3.5.3.2 不同能量管理策略对多目标电源优化配置结果的影响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蓄电池储能和柴油发电机组协调的独立微电网频率鲁棒控制 |
4.1 引言 |
4.2 基于H_∞控制的独立微电网频率分层控制方案 |
4.3 H_∞控制器的设计 |
4.3.1 H_∞控制理论 |
4.3.2 蓄电池储能的H_∞控制器 |
4.3.3 柴油发电机的H_∞控制器 |
4.4 蓄电池储能和柴油发电机的频率协调控制策略 |
4.5 算例分析 |
4.5.1 东澳岛独立微电网系统及其相关参数 |
4.5.2 蓄电池储能的H_∞控制与传统下垂控制比较分析 |
4.5.3 柴油发电机的H_∞控制与传统PI控制比较分析 |
4.5.4 采用不同频率控制方法的微电网系统频率控制性能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动态调度策略和MPSO的独立微电网经济运行优化 |
5.1 引言 |
5.2 含两种控制模式的独立微电网动态调度策略 |
5.3 独立微电网经济运行模型 |
5.3.1 优化目标 |
5.3.1.1 可再生能源电源发电成本 |
5.3.1.2 柴油发电机组发电成本 |
5.3.1.3 蓄电池储能系统发电成本 |
5.3.2 约束条件 |
5.3.2.1 电力供需平衡 |
5.3.2.2 旋转备用容量 |
5.3.2.3 分布式电源输出功率约束 |
5.3.2.4 分布式电源最短启停时间约束 |
5.3.2.5 蓄电池储能系统容量约束 |
5.4 结合动态调度策略和MPSO的独立微电网经济运行优化 |
5.4.1 MPSO算法 |
5.4.2 结合动态调度策略和MPSO的的经济运行优化 |
5.5 算例分析 |
5.5.1 东澳岛独立微电网系统及其相关参数 |
5.5.2 PSO与MPSO对微电网经济运行优化的比较分析 |
5.5.3 动态调度策略和静态调度策略对微电网经济运行优化的比较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结论 |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2)分布式电/冷/除湿/脱盐联供系统集成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表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分布式能源的研究进展 |
1.2.1 分布式能源定义 |
1.2.2 分布式能源系统的作用和意义 |
1.2.3 分布式能源系统的分类 |
1.2.4 分布式能源系统的发展历程 |
1.2.5 分布式能源系统集成 |
1.2.6 分布式能源系统评价指标 |
1.3 海岛型分布式能源系统研究进展 |
1.3.1 余热制冷技术 |
1.3.2 空气除湿技术 |
1.3.3 空气脱盐技术 |
1.4 本文研究内容 |
第2章 分布式能源系统除湿脱盐一体化与评价方法 |
2.1 引言 |
2.2 除湿脱盐一体化方法 |
2.2.1 盐雾的产生,分布,腐蚀机理 |
2.2.2 除湿脱盐一体化方法 |
2.3 分布式能源系统的评价方法 |
2.3.1 分布式能源系统能效评价体系 |
2.3.2 化石能源系统节能率评价方法 |
2.3.3 多能源互补系统节能率评价方法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低品位热驱动的制冷/除湿耦合循环系统研究 |
3.1 引言 |
3.2 低品位热驱动的制冷/除湿耦合循环系统 |
3.2.1 系统流程介绍 |
3.2.2 系统建模及评价方法 |
3.2.3 系统性能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除湿脱盐一体化方法实验验证 |
4.1 引言 |
4.2 除湿脱盐一体化实验平台设计 |
4.3 除湿脱盐一体化实验平台建设 |
4.3.1 海洋大气环境模拟系统 |
4.3.2 除湿脱盐一体化系统 |
4.3.3 测量控制系统 |
4.4 除湿脱盐一体化实验研究 |
4.4.1 除湿性能测试 |
4.4.2 空气脱盐率的测定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集成除湿脱盐系统的海岛分布式能源系统 |
5.1 热带海岛气候环境特点分析 |
5.1.1 热带海岛气候环境概述 |
5.1.2 “三高”气候环境危害 |
5.2 海岛用户负荷特性分析 |
5.3 针对典型海岛用户的分布式能源系统 |
5.3.1 系统概述 |
5.3.2 系统性能评价方法 |
5.3.3 典型海岛用户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 |
6.1 论文的主要成果 |
6.2 主要创新点 |
6.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3)用于微网一次调频的控制策略和备用容量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外风力发电发展现状 |
1.2.2 风电机组参与频率调节的研究 |
1.2.3 储能系统参与电力系统调频研究 |
1.3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一次调频需求分析与微电网电源模型 |
2.1 高风电渗透率电力系统的一次调频需求分析 |
2.1.1 调差系数整定 |
2.1.2 惯性响应 |
2.1.3 一次调频需求分析 |
2.2 微电源模型 |
2.2.1 风电机组 |
2.2.2 光伏发电机组 |
2.2.3 火电机组 |
2.2.4 储能模型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用于一次调频的储能技术经济选型 |
3.1 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的储能技术选型 |
3.2 储能经济选型 |
3.3 基于三角模糊数层次分析法的储能综合选型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储能协助风电机组参与微电网一次调频的控制策略 |
4.1 风电机组参与系统一次调频 |
4.1.1 超速控制 |
4.1.2 桨距角控制 |
4.2 储能参与一次调频的综合控制方法 |
4.3 微电网频率协调控制策略 |
4.4 仿真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机会约束规划的一次调频备用容量优化配置 |
5.1 机会约束规划 |
5.2 风-火-储一次调频的目标函数 |
5.3 约束条件 |
5.4 遗传算法求解机会约束规划 |
5.5 算例分析 |
5.5.1 微网结构 |
5.5.2 一次调频成本计算参数 |
5.5.3 优化结果与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和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科研项目 |
(6)蓬长线渡船“油改电”及其经济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主要内容和技术路线 |
1.3.1 论文的研究内容 |
1.3.2 本文的基本结构 |
2 渡船“油改电”与相关理论概述 |
2.1 传统渡船动力系统概述 |
2.2 渡船“油改电”概述 |
2.3 渡船“油改电”动力形式概述 |
2.3.1 串联方式混合推进系统 |
2.3.2 并联方式混合推进系统 |
2.4 投资方案的经济评价方法概述 |
2.4.1 净现值 |
2.4.2 内部收益率 |
2.4.3 净现值率 |
2.4.4 盈亏平衡分析 |
2.4.5 敏感性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3 蓬长线航运现状与问题 |
3.1 蓬长线航运现状 |
3.1.1 长岛海洋生态文明综合试验区介绍 |
3.1.2 蓬长线航运现状 |
3.1.3 蓬长线航运面临的形势分析 |
3.2 船舶动力系统改造必要性 |
3.2.1 环境规划要求 |
3.2.2 技术经济性要求 |
3.3 蓬长线渡船“油改电”分析 |
3.3.1 蓬长线渡船“油改电”设计对象 |
3.3.2 蓬长线渡船“油改电”动力系统选择 |
3.3.3 蓬长线渡船“油改电”经济性评价路线 |
4 蓬长线渡船“油改电”动力系统设计与安全性分析 |
4.1 主要设备配置选型 |
4.1.1 柴油发电机组配置 |
4.1.2 直流组网变频器配置分析 |
4.1.3 推进电机配置分析 |
4.1.4 变压器配置分析 |
4.1.5 轴桨与齿轮箱分析 |
4.2 船舶锂电池系统配置选型 |
4.2.1 单航次电池容量设计 |
4.2.2 电池容量优化设计 |
4.2.3 极限工况设计 |
4.2.4 电池选型 |
4.3 蓬长线渡船“油改电”安全性分析 |
4.3.1 电池设备安全性 |
4.3.2 动力系统应用安全性 |
4.3.3 船舶总体设计安全性 |
4.4 蓬长线渡船“油改电”动力系统配置 |
4.5 本章小结 |
5 蓬长线渡船“油改电”经济性分析与对比 |
5.1 经济考核指标选取与研究对象 |
5.2 航运成本指标与公式参数 |
5.3 蓬长线渡船“油改电”动力系统净现值对比 |
5.3.1 资金净现值计算对比 |
5.3.2. 资金净现值对比结果 |
5.4 蓬长线渡船“油改电”内部收益率计算 |
5.4.1 船舶造价 |
5.4.2 年运营现金流计算 |
5.4.3 内部收益率计算 |
5.4.4 对比结果 |
5.5 敏感性分析 |
5.6 盈亏平衡分析 |
5.6.1 概述 |
5.6.2 盈亏平衡点计算 |
5.7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7)计及多尺度不确定性耦合的自治型微电网储能系统容量协调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1.2.1 微电网不确定性分析方法 |
1.2.2 微电网灵活性资源优化评价指标 |
1.2.3 微电网储能系统容量优化配置 |
1.3 本文主要研究工作与创新点 |
第二章 微电网多尺度不确定性耦合与灵活性资源对储能容量优化问题的影响分析 |
2.1 引言 |
2.2 微电网多尺度不确定性耦合问题 |
2.3 微电网储能系统容量优化问题的数学描述 |
2.4 多尺度不确定性耦合对微电网储能系统容量优化的影响 |
2.5 灵活性资源对微电网储能系统容量优化问题的影响 |
2.5.1 联络线功率交换对微电网储能系统容量优化问题的影响 |
2.5.2 分布式可控电源对微电网储能系统容量优化问题的影响 |
2.5.3 需求侧响应对微电网储能系统容量优化问题的影响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随机网络演算理论的微电网能量平衡能力评价指标构建 |
3.1 引言 |
3.2 基于随机网络演算理论的微电网不确定性表征 |
3.2.1 相关数学基础 |
3.2.2 随机性网络演算中的基本模型与性质 |
3.2.3 微电网储能系统充放电模型 |
3.2.4 微电网源/荷随机不确定性的包络线表征 |
3.3 微电网能量平衡能力评价指标构建 |
3.3.1 供电不足状态概率模型 |
3.3.2 供电过剩状态概率模型 |
3.3.3 供需平衡状态概率模型 |
3.3.4 微电网能量平衡能力评价指标 |
3.4 算例分析 |
3.4.1 微电网源荷数据集描述 |
3.4.2 微电网源/荷数据拟合方法 |
3.4.3 数值结果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考虑多尺度不确定性耦合的风光储联网型微电网储能系统容量优化 |
4.1 引言 |
4.2 考虑多尺度不确定性耦合的风光储联网型微电网储能系统容量优化模型 |
4.2.1 风光储微电网储能容量优化模型概述 |
4.2.2 长时间尺度储能系统容量投资决策模型 |
4.2.3 短时间尺度微电网优化运行模型 |
4.3 联网型微电网储能容量优化模型的高效求解 |
4.3.1 预测不确定性变量约束的线性鲁棒对等式转换 |
4.3.2 差分进化-回溯搜索算法 |
4.3.3 基于差分进化-回溯搜索算法的优化模型求解流程 |
4.4 算例分析 |
4.4.1 算例参数描述 |
4.4.2 多尺度不确定性耦合对储能系统容量优化结果的影响分析 |
4.4.3 与现有方法所得结果的对比分析 |
4.4.4 联络线交互功率限值影响分析 |
4.4.5 算法性能对比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风/光/柴/储自治型孤岛微电网储能系统容量灵活鲁棒多目标优化 |
5.1 引言 |
5.2 预测不确定性变量的灵活鲁棒区间刻画 |
5.3 自治型孤岛微电网储能系统容量灵活鲁棒多目标优化模型构建 |
5.3.1 自治型孤岛微电网储能系统容量灵活鲁棒多目标优化模型 |
5.3.2 风/光/柴/储自治型孤岛微电网的能量管理策略分析 |
5.4 自治型孤岛微电网储能容量灵活鲁棒多目标优化模型的高效求解 |
5.4.1 预测不确定性变量约束的线性鲁棒对等式转换 |
5.4.2 灵活鲁棒性预算的定量决策方法 |
5.4.3 多目标差分进化-回溯搜索算法 |
5.4.4 自治型孤岛微电网储能容量灵活鲁棒多目标优化模型求解流程 |
5.5 算例分析 |
5.5.1 算例参数描述 |
5.5.2 储能系统容量优化结果鲁棒性分析 |
5.5.3 最优折中解获取 |
5.5.4 算法性能对比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计及需求侧响应的智能微电网风/光/储容量协调优化 |
6.1 引言 |
6.2 计及需求侧响应的智能微电网风/光/储容量协调优化模型 |
6.2.1 计及需求侧响应的智能微电网风/光/储容量协调优化问题描述 |
6.2.2 第一阶段智能微电网风/光/储容量投资模型 |
6.2.3 第二阶段智能微电网运行优化问题建模 |
6.3 智能微电网风/光/储容量协调优化模型求解方法 |
6.3.1 基于边际成本效应的日前电价确定方法 |
6.3.2 基于灵活鲁棒优化的预测不确定性处理 |
6.4 算例分析 |
6.4.1 算例参数描述 |
6.4.2 风/光/储容量协调优化结果分析 |
6.4.3 日前电价对需求侧响应及电力调度计划的影响分析 |
6.4.4 预测不确定性对风/光/储容量协调优化结果的影响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1 本文的主要结论 |
2 进一步研究工作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8)高海拔特长隧道施工机械配套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致谢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隧道施工机械配套技术研究现状 |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雀儿山隧道施工机械配套效果测试分析 |
2.1 雀儿山隧道工程概况 |
2.2 雀儿山隧道施工机械配套情况 |
2.3 雀儿山隧道施工机械配套测试方案 |
2.4 雀儿山隧道施工机械配套测试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高海拔环境对施工机械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
3.1 高海拔环境对内燃施工机械的影响 |
3.2 高海拔隧道施工机械效率恢复措施 |
3.3 高海拔隧道施工机械对空气质量的影响 |
3.4 高海拔隧道施工机械尾气减排措施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雀儿山隧道施工机械配套优化研究 |
4.1 雀儿山隧道施工机械配套优化方案 |
4.2 雀儿山隧道施工机械配套优化方案应用效果测试 |
4.3 雀儿山隧道施工机械配套优化方案评价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高海拔隧道施工机械配套模式研究 |
5.1 现有隧道施工机械配套原则 |
5.2 高海拔隧道施工机械配套原则 |
5.3 高海拔隧道机械配套流程 |
5.4 高海拔隧道机械设备配套方案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作者简历及科研成果清单 |
附录二: 学位论文数据集 |
(9)船舶电站选型设计方案评估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课题研究背景 |
1.1.2 课题来源和意义 |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
1.3 研究流程及主要内容 |
第二章 船舶电站基本理论 |
2.1 船舶电站概述及分类 |
2.2 现代大型船舶电站的常见形式 |
2.3 电站容量及配置 |
2.4 发电机组的选配与布置 |
2.4.1 发电机组的功率和数量的选择原则 |
2.4.2 发电原动机的选择 |
2.4.3 发电原动机的布置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船舶电站可靠性分析 |
3.1 可靠性理论分析 |
3.1.1 概述 |
3.1.2 系统可靠性的点估计值计算 |
3.1.3 系统可靠性置信下限的计算 |
3.1.4 可靠性分配 |
3.2 实例计算 |
3.2.1 建立电站可靠性计算模型 |
3.2.2 可靠性预测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船舶电站选型方案的经济性分析 |
4.1 船舶工程经济评价常用的经济指标 |
4.1.1 船舶工程经济分析常用静态经济指标 |
4.1.2 船舶工程经济分析常用动态经济指标 |
4.2 船舶工程的经济分析法 |
4.2.1 静态分析法 |
4.2.2 动态分析法 |
4.3 船舶电站方案的经济性要求 |
4.3.1 燃油经济性分析 |
4.3.2 滑油经济性分析 |
4.3.3 其他因素 |
4.4 实例分析 |
4.4.1 方案经济分析 |
4.4.2 方案指标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船舶电站选型方案的综合评判 |
5.1 模型涉及的相关数学理论的介绍 |
5.1.1 模糊综合评判法 |
5.1.2 灰色理论 |
5.2 船舶电站性能指标的递阶层次结构模型 |
5.2.1 影响因素分析 |
5.2.2 递阶层次结构模型建立的原则 |
5.2.3 递阶层次结构模型的建立 |
5.3 评价指标权重的计算 |
5.3.1 概述 |
5.3.2 价值权重的计算 |
5.3.3 价值权重的计算 |
5.4 定量指标的计算 |
5.4.1 隶属度函数的确定 |
5.4.2 定量指标的多级模糊综合评判 |
5.5 定性指标的计算 |
5.5.1 评分矩阵的确定 |
5.5.2 评价灰类的确定 |
5.5.3 计算灰色统计数 |
5.5.4 计算灰色评估权值及模糊权矩阵 |
5.5.5 定性指标的最终评价 |
5.6 设计方案的综合评价 |
5.7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综合评判软件设计与实例计算分析 |
6.1 MATLAB 简述 |
6.2 综合评判软件设计 |
6.3 软件界面演示图 |
6.4 实例计算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主要符号与标记(附录1) |
打分表(附录2) |
部分MATLAB 功能程序(附录3)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
(10)钻机柴油发电机组控制系统的综合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课题研究现状 |
1.2.1 电动钻机电控系统的发展现状 |
1.2.2 柴油机调速控制的发展现状 |
1.2.3 励磁控制器的发展现状 |
1.3 课题的研究意义及任务 |
1.4 本文的主要工作 |
1.5 创新点 |
1.6 课题的来源 |
第二章 钻机柴油发电机组控制系统的总体设计 |
2.1 柴油发电机组的组成 |
2.1.1 柴油机的工作原理 |
2.1.2 发电机工作原理 |
2.2 柴油发电机组的主要性能指标 |
2.2.1 柴油发电机组的技术性能指标 |
2.2.2 柴油发电机组的并机性能 |
2.3 柴油发电机组控制器的总体设计 |
2.4 钻机柴油发电机组转速控制模块 |
2.4.1 柴油机的转速控制的组成 |
2.4.2 柴油机转速控制模块双闭环设计 |
2.5 钻机柴油发电机组电压控制模块 |
2.5.1 发电机电压控制模块的组成 |
2.5.2 发电机电压控制模块的双闭环设计 |
2.6 发电机并网模块 |
第三章 钻机柴油发电机组控制系统的硬件设计 |
3.1 控制系统总体硬件结构 |
3.2 主控制芯片 TMS320F2812 |
3.3 柴油发电机组转速控制模块的硬件设计 |
3.3.1 转速的检测 |
3.3.2 检测信号的分析及输出 |
3.4 柴油发电机组电压控制模块的硬件设计 |
3.4.1 参数的检测 |
3.4.2 信号的分析与处理 |
3.5 发电机并网 |
3.5.1 参数的检测 |
3.5.2 并网条件的分析 |
3.5.3 合闸控制 |
3.6 人机界面 |
3.6.1 液晶模块 |
3.6.2 键盘模块 |
第四章 钻机柴油发电机组控制系统的软件设计 |
4.1 软件设计 |
4.2 开发环境 |
4.3 主程序 |
4.4 转速控制模块 |
4.4.1 转速信号的检测及解码 |
4.4.2 转速控制 |
4.4.3 抗积分饱和 PID 算法 |
4.5 电压控制模块 |
4.5.1 电压信号的检测与计算 |
4.5.2 电压控制 |
4.6 并网模块设计 |
4.7 人机界面设计 |
4.7.1 底层驱动 |
4.7.2 中层功能函数 |
4.7.3 上层应用 |
第五章 钻机柴油发电机组控制系统实验及结果分析 |
5.1 实验系统设计 |
5.2 实验结果分析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详细摘要 |
四、10Д100柴油-发电机组技术经济指标的改进(论文参考文献)
- [1]独立微电网分布式电源优化配置与协调控制[D]. 马艺玮. 华南理工大学, 2015(01)
- [2]分布式电/冷/除湿/脱盐联供系统集成方法[D]. 徐聪.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 2020(01)
- [3]用于微网一次调频的控制策略和备用容量优化研究[D]. 张道田. 南昌大学, 2019(02)
- [4]俄罗斯国产柴油机与进口柴油机的比较[J]. 梁中奇. 国外铁道机车与动车, 2017(05)
- [5]ТЭ10系列内燃机车现代化改造的效果[J]. В.А.Рыжов,张兆平. 国外内燃机车, 2006(03)
- [6]蓬长线渡船“油改电”及其经济性研究[D]. 朱高元. 大连海事大学, 2019(02)
- [7]计及多尺度不确定性耦合的自治型微电网储能系统容量协调优化[D]. 谢鹏. 华南理工大学, 2019
- [8]高海拔特长隧道施工机械配套技术研究[D]. 王耀.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 2016(05)
- [9]船舶电站选型设计方案评估的研究[D]. 吴杰宏. 上海交通大学, 2008(06)
- [10]钻机柴油发电机组控制系统的综合设计[D]. 康杰. 西安石油大学, 20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