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学校几何课中的相似三角形

八年学校几何课中的相似三角形

一、在八年制学校几何課中的相似三角形(论文文献综述)

程梅[1](2018)在《初中生相似三角形学习现状的调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几何课程与教学一直是数学教育研究的热点。相似三角形作为几何课程中的重要内容,普遍受到数学教师和初中生的关注,在中考中也占有一席之地。可以说,相似三角形是中学生从恒等变换图形到相似变换图形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也是初中数学教学的热点和难点。如何提高相似三角形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如何破解初中生对相似三角形学习的障碍等等,是我们当前初中数学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选取红塔区4所中学的8个初三班级,采用研究文献、教师访谈、学生访谈等方法,研究初三年级学生相似三角形的学习情况,并分析影响学生学习的主要因素。在此基础上做出成因分析,通过教学案例设计和实证研究,对比分析前后测卷,发现学生成绩得到明显改善,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实现了对相似三角形内容的教学参考和实践指导。研究发现,影响初中生相似三角形学习的障碍主要有:(1)推理能力方面:理不清命题的条件和结论,不能恰当选择或运用定理以及思维不严谨,表达不规范;(2)空间观念方面:识图能力薄弱,空间想象力较差;(3)反思能力方面:不能将解答过的题目进行反思,拓展思维;(4)错题管理方面:不能有效理解错题管理的意义,不能用好错题。针对以上学习障碍,结合所在地区初中生学习现状,从相似三角形的概念和命题两方面进行教学设计,提出相应的对策:(1)强化相似三角形概念学习,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探究相似三角形的定义与性质;(2)加强证明推理训练,引入相似三角形命题教学;(3)加强反思教学,注重知识拓展;(4)严格错题管理,加深理解章节内容。本研究不仅对丰富和完善中学数学几何教学理论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而且对指导中学数学教学实践,完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思维水平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黄友初[2](2014)在《基于数学史课程的职前教师教学知识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教师教育中,课程的设置多以经验性为主,以实证研究作为决策基础的现象还不多。教师教学知识是教师专业化程度的重要标志,研究教师教育课程对教师教学知识有怎样的影响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对数学史课程与职前教师教学知识的联系进行了研究,主要探讨两个方面的问题:(1)在学习数学史课程前后,职前教师的教学知识有了哪些变化?(2)在学习数学史课程过程中,职前教师的教学知识是怎么变化的?其中每个问题再分成两个小问题进行研究。本研究的教师教学知识以MKT理论框架为基础,从学科内容知识和教学内容知识两个方面,分析职前教师在学习数学史的过程中教学知识的变化情况。研究分为量化研究和质性研究两个部分,在量化研究中编制了教学知识问卷在学期前后对研究对象和控制班的职前教师进行了测量;质性研究则选取了11位职前教师,要求他们先对某知识点进行模拟教学,然后在数学史课程中听取了与该知识点相关的数学史内容后,对之前的模拟教学进行反思。研究者通过访谈,了解在数学史课堂后,职前教师在教学上出现了什么变化,哪些变化是由于数学史的因素引起的;并分析不同的类型的数学史内容和教学方式,对职前教师教学知识的影响有什么区别。研究发现:(1a)数学史对职前教师的学科内容知识和教学内容知识都产生了影响,从总体上说在学科内容知识方面影响程度小于教学内容知识。(1b)数学史对A类职前教师(师范类)教学知识的影响大于B类职前教师(非师范生),尤其在教学内容知识方面。(2a)在学习数学史的过程中,职前教师学科内容知识的变化是不连续的,与学习数学史的时间长短没有直接的联系,而与数学史内容的类型,以及史料的丰富程度有关;而教学内容知识的变化则存在连续性,不但与数学史内容有关,还与学习数学史时间的长短有关。(2b)演进史类型的数学史内容对职前教师教学知识变化最大,枚举史类型的内容对职前教师的教学知识变化最小;知识性和趣味性兼具的内容最受职前教师欢迎;数学史内容与HPM教学案例结合的方式最适合职前教师学习。课堂中组织讨论的教学方式有利于职前教师教学知识的提升;布置适当的作业有助于职前教师加深数学史与数学教育联系的理解;视频案例的教学方式可以帮助职前教师更好的将数学史内容转化成教学知识。根据研究所获得的启示,研究者在基于教师教学知识的数学史课程建设和数学史融入数学教学的教学设计流程这两个方面提出了一些建议。在探讨了研究的不足之处后,对后续研究提出了若干展望。

权少妮[3](2014)在《数学史融入相似三角形教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数学教学中,几何是一个重要的领域,它从小学到大学为我们提供了有趣的、富有挑战的课程。相似图形是平面几何的一个核心知识点,是中学生从恒等变换图形到相似变换图形的一个转折点,也是初中数学教学的热点和难点。已有的研究表明,HPM(History&Pedagogy of Mathematics,简称数学史与数学教育研究)对学生学习和教师的MKT(Mathematical Knowledge for Teaching,面向教学的数学知识)有促进之作用。本研究试图探讨数学史融入相似三角形教学对学生学习相似概念、相似三角形判定及应用之影响;以及对教师面向教学的相似三角形知识之影响。本研究选取成都市某中学八年级2个班、九年级1个班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将八年级中1个班级作为实验班,其余2个班级作为对照班。以数学史融入相似三角形教学设计、相似概念知识测试卷、出入相补原理融入相似三角形教学学生回馈问卷为主要研究工具,考察数学史融入相似三角形对学生之影响。同时,对授课的老师以记录和访谈的形式考察对教师面向教学的相似三角形知识之影响。本研究结论如下:1.学生学习相似概念、相似三角形判定及应用之影响:(1)数学史融入相似图形概念教学对学生之影响。学生就直观判断和比例计算方面无明显影响,但对学生深入理解相似概念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帮助学生清晰了解“相似”的内涵和“形状相同”图形结构的本质。(2)出入相补原理融入相似三角形判定及应用对学生之影响。在情感和行为上对学生影响较为显著,出入相补原理可以激发学生推导相似三角形预备定理和求解相似比例问题的好奇心和动机,并主动研究和思考这些问题;认知方面仅对成绩优异的学生有影响,而对大部分学生无明显影响。2.教师面向教学的相似三角形之影响:(1)教师的相似三角形内容知识之影响。教师通过了解相似三角形有关历史史料,可以有意识地“解构”教材,将教材中压缩的、静态的相似三角形知识,逆转为过程性的、动态的相似知识,增加教师“解压缩”功能的相似三角形知识。(2)教师的教学内容知识之影响。帮助教师理解教材相似知识一章的编排,以及呈现方式;促进教师充分了解对学生在学习相似知识出现的问题,以及理解学生的错误;丰富教师的相似三角形课堂教学经验,如引入相似概念历史起源、古代相似问题直接或间接引用,运用我国出入相补原理证明求解相似问题等。

3.A.斯科别茨,B.A.札洛夫,罗廷金,田景濤[4](1962)在《在八年制学校几何課中的相似三角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在新的大綱中反映出,八年制学校中的几何課程的結构体系有重大改变。因此,在我們看来几何課程的讲述,也必須从根本上重新加以考虑。如果学生在七年級时已經学过了关于多边形面积的定理,在八年級仍然用老办法讲关于相似三角形的問題未必是正确的。

吕世虎[5](2009)在《中国当代中学数学课程发展的历程及其启示》文中提出进入21世纪,我国实施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课程研究空前繁荣。相对于一般课程理论研究而言,我国数学课程理论研究则处于刚起步阶段。数学课程理论研究的不足使得中国数学教育界在面对基础教育数学课程改革实践提出的许多问题时显得无奈,对于数学课程改革的争论也是凭借个人经验有感而发,缺少理性的思考和理论的指导,常常陷入循环圈中。事实上,新一轮基础教育数学课程改革实践提出的许多问题在历次课程改革中都曾经出现过,从历史的角度审视和研究这些问题应当是建构中国数学课程理论的重要视角。本研究的论题“中国当代中学数学课程的发展历程及其启示”属于“中国数学教育史”的研究领域。该研究对于揭示中国数学教育的特征,建构中国特色的数学教育理论,解决基础教育数学课程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主要运用历史研究法、文献法、比较法、文本分析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来进行问题的研究与讨论。本文拟研究的问题是“中国当代中学数学课程发展的历史给予我们什么样的经验和启示?”对于这个问题,又分解为三个子问题:中国当代中学数学课程发展的历程是怎样的?中国当代中学数学课程发展具有哪些特点?中国当代中学数学课程发展的历史对当今的数学课程改革有哪些启示?对于这三个子问题回答即是本研究的结论。本研究以数学教学大纲(数学课程标准)和数学教材的发展演变为线索,将中国当代数学课程的发展分为3个阶段:选择数学课程发展道路时期(1949—1957),探索中国数学课程体系时期(1958—1991),建立中国数学课程体系时期(1992—2000)。对每个阶段,从背景、事件及其影响三个方面梳理中学数学课程发展的历程。通过对当代(1949—2000年)代表性的数学教学大纲、主要的数学教材进行纵向比较,从课程目标(教学目标)、课程内容、课程选择性、课程编排方式等方面,梳理总结出这一时期数学课程发展具有如下特点:中学数学课程目标体系由只有一般目标发展成为一般目标和具体目标相结合的目标体系,基本上形成了一个多方面、多层次,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比较完善的目标结构体系。对目标的陈述方式也经历了由抽象、模糊到具体、明确、可操作的过程;中学数学课程的知识领域和知识单元的数量呈“正弦曲线”变化态势;中学数学课程的选择性经历了由“一纲一本→多纲多本→一纲一本→多纲多本”的循环式发展;中学数学课程内容的整体编排方式经历了由“分科→混合→分科→混合”的循环性发展。平面几何受苏联几何内容处理方式的影响,采用论证几何体系,并成为50年中几何内容处理方式的主流。代数内容在各个时期都采用“数→式→方程→函数”的处理方式,也出现过采用“数→方程→式→函数”的处理方式。在上述基础上,对我国当今数学课程改革提出了如下建议:数学课程目标的表述应当继承重视“结果”的传统,“结果”目标与“过程”目标并重;数学课程目标的表述应当具体明确,将学段目标、年级目标、知识领域目标、知识单元目标、知识点目标结合起来;数学课程内容的选择应处理好稳定与发展的关系;数学课程内容的处理应恰当把握“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数学课程内容现代化应与学生接受能力、教师的教学水平相适应;数学课程的选择性,应关注地区差异,分类设置课程,编写区域化教科书,处理好理想与现实的关系;数学课程内容的综合化要以主线统领,各知识领域内容相对集中,不宜太分散;几何内容编排应兼顾传统,采用实验几何与论证几何结合的方式为宜。本研究的创新之处是:以教学大纲、教材为线索,系统梳理了我国当代数学课程发展的历史,补正了已有研究中的一些缺漏;通过对教学大纲、教材的定量和定性比较研究,揭示了中国当代中学数学课程发展的特点;以史为鉴,对我国当今数学课程改革面临的一些问题提出了解决的建议。但在研究过程中,对于史料(特别是教材)的收集不全面,对教材的特点研究不够。一些结论还需要从理论上加以提炼。

黄美玲[6](2020)在《人教版初中“数学活动”栏目教学效果调查研究》文中认为初中教科书“数学活动”栏目作为《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综合与实践”领域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成为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开展“数学活动”栏目教学意义重大,不仅能够促进课程理念的有效落实,而且能够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然而,近几年来尚未建立关于“数学活动”栏目的系统研究。“数学活动”栏目教学的有效与“数学活动”栏目相关研究的匮乏形成了一个矛盾。本研究尝试以南宁市一所市直属公办实验学校为例,探索“数学活动”栏目的有关认识,研究“数学活动”栏目教学效果问题,为“数学活动”栏目的教学实践提供一些参考和建议。本研究在相关理论基础上,将“数学活动”栏目教学效果划分为数学操作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两大维度,并编制八、九年级“数学活动”栏目测试卷和调查问卷,通过分析测试结果和调查结果,初步得出“数学活动”栏目教学效果问题及内部原因。在此基础上,利用案例分析法对八、九年级各两节课堂实录进行解析,进而得出“数学活动”栏目教学效果问题的外部原因。最后,针对以上问题提出几点教学建议。综合上述两个研究,本文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数学活动”栏目教学效果目前存在“总体状况一般,有待提高”的问题。2.从“数学活动”栏目教学效果考察维度的能力表现上来看,学生数学操作能力维度在八、九年级之间,在特色班和平行班之间分别存在显著性差异。3.从“数学活动”栏目教学效果考察维度的情感表现上来看,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维度在八、九年级之间,在特色班和平行班之间分别存在显著性差异。4.“数学活动”栏目教学效果问题的内部原因主要有:实物操作维度上,学生操作不规范,过程操作要领不正确;表象操作维度上,学生的概念表象模糊,定理性质记忆不明确;符号操作维度上,学生的符号操作混乱,对于基础知识掌握不到位。学生对“数学活动”栏目的学习过程体验程度低,探究学习兴趣不高,存在一定的学习惰性。5.“数学活动”栏目教学效果问题的外部原因主要是教学方式。目前,“数学活动”栏目的常态化教学,不注重发展学生的数学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情感体验水平;采用小组合作探究法的“数学活动”栏目教学,学生实物操作能力、表象操作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均有一定的发展,但不注重发展学生的符号操作能力。本文提出的建议有:合理设置“数学活动”栏目的内容,满足年级间学生能力的发展需要;根据班别不同与学情分析,采用合适的教学方式;注重基础知识教学,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精心设计活动过程,提高学生的学习情感体验水平。

卢鸿[7](2020)在《中国中学数学教科书翻译引进历史研究(1949-2001)》文中研究说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的中学数学教科书建设走过了70余个年头,从最初的照搬苏联,到逐步实现中国化,再到根据我国的国情和教育环境编写适合自身的教科书,这些中学数学教科书编制的过程和历经的岁月,都见证了我国教科书蜕变的历程,每一位参与者对内容的审慎思量都刻在教科书的字里行间。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的教科书编制能力有限,于是翻译引进国外已经成熟的中学数学教科书就成为了一个快捷又不失明智的选择,其后的几十年间,我国也一直在翻译引进其他发达国家的中学数学教科书。然而,以往的研究多集中于译自苏联的教科书,对于译自其他发达国家教科书的研究极为稀少。于是,本研究搜集了翻译自苏联、日本、德国、英国、法国和美国不同时期的中学数学教科书,采用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和案例研究法,通过对教科书本身的研读,并结合相应时期我国的中学数学教科书和教学大纲在引进前后产生的细微变化,从侧面映证这些翻译引进的中学数学教科书对我国的中学数学教科书建设产生的影响。从而得出以下结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1949—1957年),由于我国是直接照搬苏联的中学数学教科书,所以这一时期,苏联的中学数学教科书对我国的教科书建设影响是最大的,从后来的研究也会发现,这一时期的影响不仅范围广且时间久远,对中国的教科书建设的意义也极为重大。“数学教育现代化”和“文化大革命”时期(1958—1976年)的研究,包含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从第一次编写全日制十二年制中学数学教科书开始到文化大革命结束这一时期的翻译引进中学数学教科书的研究,发现受到“新数”运动影响的国外教课书在传入中国以后,我国的中学数学教科书也发生了些许的变化,“新数”运动的思想也略有渗透。实施九年义务教育的稳固发展时期(1977—2001年),因为我国教科书的编制体系逐渐完善,所以这一时期翻译引进的中学数学教科书并不算多,风格与众不同、独树一帜的美国几何教科书《发现几何》的翻译引进,使得其后中国出版的中学数学教科书学习了一些它的探究式学习理念,内容的实操性较之前更为突出,某些教学内容也有引进。不论在任何时期,中国在教科书编制方面都没有故步自封,而是博采众长式地向各国学习先进的教学内容及教学理念,在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的同时,选择性地借鉴。苏联地中学数学教科书对我国的产生的影响最为深远,意义最为重大,其他几个国家的教科书也都或多或少地产生了一些影响,教科书的建设在某种程度上说可以提现出一部分时代的缩影。在文章的最后,结合所做的研究工作,阐述了在我国的教科书建设方面得到的一些启示,仅供教科书编写人员略作参考。

李书菀[8](2016)在《基于范希尔理论的中、新初中数学教材几何思维水平的比较研究 ——以“图形的全等与相似”内容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本文选取了我国北师版初中数学教材《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及新加坡《New Syllabus Mathematics》中几何内容为研究对象,借由范希尔理论中关于几何思维水平的理论来评价和分析教材。本文主要采用文献分析法和内容分析法,将范希尔理论中对于几何思维水平的阐释与中、新两国初中数学课程标准以及教学大纲相结合,构建适用于中、新两国数学教材的分析与评价框架,并借以此框架对教材进行分析。本文主要研究这两套教材所设置的几何内容及其所呈现的几何思维水平所存在的差异,且文章选取了两套教材“图形的全等与相似”的内容进行详细地对比与分析,我们将教材分为知识点的教学内容分析以及例题与习题内容分析,并在分析后得出对比分析的结论。在经过分析我们得出了两套教材在教材内容及其呈现的几何思维水平两方面的结论。在此基础上,笔者为我国未来的几何教材编写给出了如下建议。一方面,在教材内容的编排上,应注重教材内容设置的关联性以及整体性、几何证明在各个阶段的渗透以及探究方式的多元化。另一方面,在教材的几何思维水平上,注重教材几何思维水平发展的次序性、教材几何思维水平的过渡的平稳性、合理地安排安排例题与习题的几何思维水平以及注重将学生的实际几何思维水平与教材编写结合起来。本文丰富了国际教育比较在教材方面的研究,使各级各类研究者及一线教师能换一个视角看教材。同时,本文对这两套教材的分析还可能会为未来教师授课提供素材,为我国未来教材的编写提供建议。

刘芳奇[9](2020)在《基于范希尔理论的两版教材“图形与几何”的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范希尔理论是荷兰学者范希尔夫妇针对几何教学中面临的问题所提出的。我国在新课程改革以来,几何教学引起了国内许多教育工作者和专家的关注。而教材是最普通也是最重要的教学媒介,因此初中数学几何教材值得深入研究。本文基于范希尔几何思维水平理论,从定性和定量两方面对人教版和北师版教材“图形与几何”的内容进行比较。具体内容如下:一是编制“基于范希尔理论的教材分析指标”(下文简称“指标”),并对其进行检验,为教材比较提供基础。二是依据“指标”,对两版教材“图形与几何”的结构进行概述,又针对《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图形与几何”中的知识点,对两版教材呈现的几何思维水平进行定性分析并做比较。三是根据“指标”,统计教材的编排章节内容所呈现的各几何思维水平的所占比例,并做数据处理,又借助模糊评价思想,从不同年级的角度对两版教材“图形与几何”内容所呈现的几何思维水平进行定量分析并做比较。本文可得如下结论:两版教材内容在几何思维水平的分布上基本一致;两版教材的编排均体现了几何思维水平的顺序性;两版教材内容在不同几何思维水平的过渡上有差异。本文不仅体现了模糊数学在数学教育学科中的应用,而且为范希尔几何思维水平理论的进一步研究提供新的方法。

陈梅娟[10](2021)在《小学与初中数学课程中几何内容的百年变迁研究 ——基于数学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的视角》文中指出几何自从正式进入中国课堂以后一直是中小学数学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本身具有强大的功能和不可代替的教育价值,因而其内容一直是中外数学课程改革的焦点。当下,新一轮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修订已经启动,且对课程内容的选择、安排提出了高要求。对于课程标准的修订,有专家、学者提出要借鉴外国有益的经验,同时也要回顾我国课程改革有益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因此,对我国百年以来(1912—2012)小学与初中数学大纲及标准中几何内容的变迁研究具有现实意义。本研究采用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主要采用文献法、比较法、内容分析法,整理出百年以来小学与初中几何内容知识点并集,依据时代背景及大纲与标准颁布实施情况将1912年至2012年划分为三个时期:民国时期(1912—1948)、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1949—1977)、改革开放以后(1978—2012),各时期则从大纲与标准背景介绍、内容广度、内容深度、内容组织进行分析。通过研究,得到以下主要结论与启示:结论:百年以来小学几何内容经历从“无”到“有”的转变,其知识模块具有稳定性和发展性,其知识点总数呈直线式上升,初中下移到小学的知识点越来越多且越来越难;初中几何知识模块变化具有稳定性、曲折性和发展性,新中国成立以后知识点总数呈正弦曲线变化。百年以来小学与初中几何内容深度在“提高”与“降低”之间重复变化。百年以来小学与初中几何内容整体呈螺旋式编排,且螺旋性越来越强,民国时期螺旋性等级为较弱、一般,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螺旋性等级为一般、较强,改革开放以后螺旋性等级为较强、最强。启示:(1)继续保留几何内容传统知识模块,合理增加现代化知识模块;(2)合理增加或删除几何内容基础知识;(3)几何内容知识点数应控制在一个合适的范围;(4)课程标准中应给出几何内容选学知识的教学方式;(5)几何内容应避免“窄而深”或“广而浅”的现象;(6)知识点具体教学目标行为动词表述应准确且不重复;(7)课程标准中应统一给出数学各部分内容教学总参考课时数;(8)几何内容组织继续遵循螺旋式编排;(9)几何内容组织应遵循学生的认知发展原则与知识的系统性原则相结合;(10)初中下移到小学的知识应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接受能力。

二、在八年制学校几何課中的相似三角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在八年制学校几何課中的相似三角形(论文提纲范文)

(1)初中生相似三角形学习现状的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目标及内容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内容
    1.3 研究计划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计划
        1.3.2 研究的技术路线
    1.4 研究结构
    1.5 研究方法
    1.6 研究的创新之处
    1.7 研究的相关说明
    1.8 小结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文献搜集整理
    2.2 相似三角形学习的相关研究
        2.2.1 三角形学习现状研究
        2.2.2 相似三角形学习现状研究
    2.3 几何推理研究
    2.4 空间观念研究
    2.5 反思能力研究
    2.6 错题管理研究
    2.7 核心概念界定
    2.8 文献评述
    2.9 小结
第3章 理论基础
    3.1 认知发展理论
        3.1.1 认知发展理论内容
        3.1.2 对前后测的启示
    3.2 几何思维水平理论
        3.2.1 几何思维水平理论内容
        3.2.2 对前后测的启示
    3.3 最近发展区理论
        3.3.1 最近发展区理论内容
        3.3.2 对前后测的启示
    3.4 小结
第4章 相似三角形学习情况的前测分析
    4.1 调查目的
    4.2 调查对象
    4.3 访谈设计
        4.3.1 学生访谈提纲设计
        4.3.2 教师访谈提纲设计
    4.4 访谈结果分析
        4.4.1 学生访谈结果分析
        4.4.2 教师访谈结果分析
        4.4.3 小结
    4.5 前测卷设计
    4.6 前测结果分析
        4.6.1 回收情况
        4.6.2 前测情况
        4.6.3 调查反思
        4.6.4 学习障碍及成因分析
    4.7 小结
第5章 相似三角形学习障碍的针对性教学设计
    5.1 针对推理能力障碍的教学案例设计
        5.1.1 教学目标
        5.1.2 教学案例设计片段
        5.1.3 案例评析
    5.2 针对空间观念障碍的教学案例设计
        5.2.1 教学目标
        5.2.2 教学案例设计片断
        5.2.3 案例评析
    5.3 针对反思能力障碍的教学案例设计
        5.3.1 教学目标
        5.3.2 教学案例设计片段
        5.3.3 案例评析
    5.4 小结
第6章 相似三角形学习情况的后测分析
    6.1 调查目的
    6.2 调查对象
    6.3 后测卷设计
    6.4 后测结果分析
        6.4.1 回收情况
        6.4.2 后测卷情况
        6.4.3 后测结果分析
    6.5 对策建议
        6.5.1 教师角度
        6.5.2 学生角度
    6.6 小结
第7章 结论及展望
    7.1 结论与反思
        7.1.1 结论
        7.1.2 反思
    7.2 研究的不足之处
    7.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学生访谈提纲
附录B 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C 第二十七章相似三角形检测卷(前测)
附录D 第二十七章相似三角形检测卷(后测)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2)基于数学史课程的职前教师教学知识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职前教师教育的意义与困境
        1.1.2 教师教学知识的研究趋势
        1.1.3 职前教师教育中的数学史教育现状
    1.2 研究问题
        1.2.1 研究问题的产生
        1.2.2 研究问题的设定
        1.2.3 研究问题的说明
    1.3 研究意义
        1.3.1 基于教学知识的教师教育课程研究范式的构建
        1.3.2 在教师教育课程中发展职前教师教学知识的探索
        1.3.3 以教学知识为发展目标的数学史课程建设的尝试
    1.4 名词释义
    1.5 论文的框架结构
第2章 文献述评
    2.1 教师教学知识的内涵及其发展
        2.1.1 教师教学知识内涵的研究
        2.1.2 教师教学知识的测量与发展研究
        2.1.3 MKT的内涵及其发展研究
    2.2 数学史与教师教育
        2.2.1 数学史对教师教育的价值
        2.2.2 数学史与教师教学知识
        2.2.3 职前教师教育中的数学史课程
    2.3 文献小结
第3章 研究的设计与过程
    3.1 研究方法
        3.1.1 准实验研究策略
        3.1.2 质性研究策略
        3.1.3 行动研究策略
        3.1.4 收集资料的方法
    3.2 研究工具
        3.2.1 理论指导
        3.2.2 量化测试工具
        3.2.3 质性分析工具
        3.2.4 研究信度与效度
    3.3 研究对象
        3.3.1 基本信息
        3.3.2 量化研究对象
        3.3.3 质性研究对象
    3.4 研究过程
        3.4.1 前期准备
        3.4.2 预研究
        3.4.3 实施过程
        3.4.4 后期整理
    3.5 数据的收集与处理
        3.5.1 数据收集
        3.5.2 数据编码
        3.5.3 数据处理
第4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一)
    4.1 课程前职前教师的教学知识
        4.1.1 W校职前教师的教学知识
        4.1.2 W校两类职前教师教学知识的比较
        4.1.3 S校职前教师的教学知识
        4.1.4 两校职前教师教学知识的比较
        4.1.5 W校职前教师对数学史教育性的认识
        4.1.6 小结
    4.2 课程后职前教师的教学知识
        4.2.1 W校职前教师的教学知识
        4.2.2 W校两类职前教师教学知识的比较
        4.2.3 S校职前教师的教学知识
        4.2.4 两校职前教师教学知识的比较
        4.2.5 W校职前教师对数学史教育性的认识
        4.2.6 小结
    4.3 课程前后职前教师教学知识的比较
        4.3.1 W校职前教师教学知识课程前后的比较
        4.3.2 W校A类职前教师教学知识课程前后的比较
        4.3.3 W校B类职前教师教学知识课程前后的比较
        4.3.4 S校职前教师教学知识课程前后的比较
        4.3.5 小结
    4.4 研究(一)的总结
        4.4.1 数学史课程前后学科内容知识和教学内容知识的变化
        4.4.2 数学史课程前后两类职前教师教学知识的变化
第5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二)
    5.1 参与质性研究职前教师的基本状况
        5.1.1 参与职前教师的产生及基本信息
        5.1.2 数学史与教师教学知识联系的认识
        5.1.3 课程前的数学史素养水平
    5.2 职前教师在实数教学中教学知识的变化
        5.2.1 教学知识点的教研背景
        5.2.2 职前教师教学知识在数学史前后的变化
        5.2.3 研究小结
    5.3 职前教师在有理数乘法教学中教学知识的变化
        5.3.1 教学知识点的教研背景
        5.3.2 职前教师教学知识在数学史前后的变化
        5.3.3 研究小结
    5.4 职前教师在勾股定理教学中教学知识的变化
        5.4.1 教学知识点的教研背景
        5.4.2 职前教师教学知识在数学史前后的变化
        5.4.3 研究小结
    5.5 职前教师在一元二次方程解法教学中教学知识的变化
        5.5.1 教学知识点的教研背景
        5.5.2 职前教师教学知识在数学史前后的变化
        5.5.3 研究小结
    5.6 职前教师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及其应用教学中教学知识的变化
        5.6.1 教学知识点的教研背景
        5.6.2 职前教师教学知识在数学史前后的变化
        5.6.3 研究小结
    5.7 研究(二)的总结
        5.7.1 职前教师学科内容知识和教学内容知识的变化情况
        5.7.2 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对职前教师教学知识的影响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6.1 研究结论
        6.1.1 数学史课程前后职前教师教学知识的变化程度
        6.1.2 数学史课程中职前教师的教学知识的变化过程
    6.2 研究启示
        6.2.1 基于教师教学知识的数学史课程建设
        6.2.2 数学史融入数学教学的教学设计流程
    6.3 研究局限
    6.4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3)数学史融入相似三角形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和问题
    1.3 研究的意义和创新点
    1.4 论文框架
    1.5 名词释义
2 文献综述
    2.1 数学史融入数学教学的相关研究
        2.1.1 数学史融入数学教学的背景
        2.1.2 数学史融入数学教学的价值
        2.1.3 数学史融入数学教学的研究方法
    2.2 出入相补原理相关研究
        2.2.1 内涵和特点
        2.2.2 价值和应用
    2.3 相似三角形相关研究
        2.3.1 认知研究
        2.3.2 教学设计研究
        2.3.3 解题研究
3 理论基础
    3.1 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
    3.2 弗赖登塔尔的“再创造”思想
    3.3 历史发生原理
4 相似三角形的教学与历史
    4.1 相似概念的教学与历史
        4.1.1 教材与教学
        4.1.2 历史分析
    4.2 相似三角形判定及应用的教学与历史
        4.2.1 教材与教学
        4.2.2 历史分析
5 研究方法
    5.1 研究总体设计
    5.2 研究对象
        5.2.1 预试样本
        5.2.2 正式研究样本
    5.3 研究工具
        5.3.1 数学融入相似三角形教学设计
        5.3.2 相似概念知识测试卷
        5.3.3 出入相补原理融入教学之学生回馈问卷
        5.3.4 教师个人访谈提纲
    5.4 研究流程
        5.4.1 研究准备阶段
        5.4.2 实施阶段
        5.4.3 完成阶段
    5.5 数据处理与分析
6 研究结果与分析
    6.1 学生之影响结果分析
        6.1.1 相似图形概念试卷结果分析
        6.1.2 出入相补原理融入教学学生回馈问卷分析
    6.2 教师 MKT 之影响结果分析
        6.2.1 教师的 SMK 之影响结果分析
        6.2.2 教师的 PCK 之影响结果分析
7 研究结论与启示
    7.1 学生影响之结论
    7.2 教师 MKT 影响之结论
    7.3 启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1 相似图形概念测试卷
    附录 2 出入相补原理融入相似三角形教学学生回馈问卷
    附录 3 教师的个人访谈提纲
致谢
在校期间的科研成果

(5)中国当代中学数学课程发展的历程及其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引论
    一、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一) 数学教育学科建设的需要
        (二) 基础教育数学课程改革与发展的需要
        (三) 中国数学教育走向世界的需要
    二、有关概念及范围的界定
        (一) 当代
        (二) 中学
        (三) 数学课程
    三、研究问题的表述
第二章 文献述评
    一、文献收集的基本思路
    二、收集到的主要文献及其述评
        (一) 中国官方的课程文件
        (二) 中学数学教材
        (三) 数学课程研究的文献
    三、文献述评的总结
第三章 研究方法与过程
    一、研究方法
        (一) 历史研究法
        (二) 文献法
        (三) 比较法
        (四) 文本分析法
        (五) 访谈法
    二、研究过程
    三、论文的结构
第四章 中国当代中学数学课程发展的历程
    一、中国近现代中学数学课程发展的简要回顾
        (一) 学习外国数学课程时期(1862—1928)
        (二) 探索本土化数学课程时期(1929—1949)
    二、选择数学课程发展道路时期(1949—1957)
        (一) 继承和改造原有中学数学课程时期(1949—1951)
        (二) 全面学习苏联数学课程时期(1952—1957)
    三、探索中国数学课程体系时期(1958—1991)
        (一) 探索和尝试建立中国数学课程体系时期(1958—1965)
        (二) 数学课程发展遭遇挫折时期(1966—1976)
        (三) 继续探索中国数学课程体系时期(1977—1991)
    四、建立中国数学课程体系时期(1992—2000)
        (一) 制定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编写"六·三"、"五·四"制初级中学数学实验教科书
        (二) 制定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编写普通高级中学数学实验教科书
第五章 中国当代中学数学课程发展的特点
    一、从课程目标看数学课程发展的特点
        (一) 课程目标体系发展的特点
        (二) 课程目标内容发展的特点
        (三) 结论
    二、从课程内容看数学课程发展的特点
        (一) 中学数学课程中知识领域变化的特点
        (二) 中学数学课程中知识单元变化的特点
        (三) 结论
    三、从课程选择性看数学课程发展的特点
        (一) 从教学大纲(课程标准)层面看数学课程选择性的特点
        (二) 从教科书层面看数学课程选择性的特点
        (三) 结论
    四、从课程编排方式看数学课程发展的特点
        (一) 从宏观层面看数学课程内容编排方式的特点
        (二) 从微观层面看数学课程内容编排方式的特点
        (三) 结论
第六章 中国当代中学数学课程发展的历史对当今数学课程改革的启示
    一、中学数学课程目标的发展变化对当今数学课程改革的启示
        (一) 课程目标的表述应继承重视"结果"的传统,"结果"目标与"过程"目标并重
        (二) 课程目标的表述应具体明确,将学段目标、年级目标、知识领域目标、知识单元目标、知识点目标结合起来
    二、中学数学课程内容的发展变化对当今数学课程改革的启示
        (一) 数学课程内容的选择应处理好稳定与发展的关系
        (二) 数学课程内容的处理应恰当把握理论与实践的联系
        (三) 数学课程内容现代化应与学生接受能力、教师的教学水平相适应
    三、中学数学课程选择性的发展变化对当今数学课程改革的启示
        (一) 应关注地区差异,分类设置课程,编写区域化教科书
        (二) 数学课程的选择性应处理好理想与现实的关系
    四、中学数学课程内容编排方式的发展变化对当今数学课程改革的启示
        (一) 数学课程的综合化要以主线统领,各知识领域内容相对集中,不宜太分散
        (二) 几何内容编排应兼顾传统,采用实验几何与论证几何结合的方式为宜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著作情况

(6)人教版初中“数学活动”栏目教学效果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课程标准的要求
        1.1.2 “数学活动”栏目教学情况不佳
    1.2 研究问题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意义
2 研究综述
    2.1 “数学活动”栏目文献综述
        2.1.1 “数学活动”栏目国外文献综述
        2.1.2 “数学活动”栏目国内文献综述
    2.2 教学效果文献综述
        2.2.1 教学效果国外文献综述
        2.2.2 教学效果国内文献综述
    2.3 文献总结
    2.4 理论基础
        2.4.1 布鲁纳学习理论
        2.4.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4.3 非智力因素理论
    2.5 概念界定
        2.5.1 “数学活动”栏目内涵
        2.5.2 教学效果内涵
        2.5.3 “数学活动”栏目教学效果内涵
        2.5.4 “数学活动”栏目教学效果维度的初构
        2.5.5 “数学活动”栏目教学效果维度的再构
        2.5.6 “数学活动”栏目教学效果维度的确定与说明
3 人教版初中“数学活动”栏目教学效果的现状调查研究
    3.1 研究目的
    3.2 研究对象
    3.3 研究工具
        3.3.1 数学操作能力测试卷的编制
        3.3.2 情感态度价值观调查问卷的编制
        3.3.3 正式施测
        3.3.4 信效度检验
    3.4 数学操作能力测试结果分析
        3.4.1 各班各维度描述统计分析
        3.4.2 年级与班别差异分析
        3.4.3 典型错题诊断分析
    3.5 情感态度价值观调查结果分析
        3.5.1 各班各维度描述统计分析
        3.5.2 年级与班别差异分析
        3.5.3 各题得分统计分析
    3.6 结论
    3.7 讨论
4 “数学活动”栏目教学案例研究
    4.1 研究目的
    4.2 八年级《平面镶嵌》同课异构
        4.2.1 “概念引入”教学片断与分析
        4.2.2 “活动探究”教学片断与分析
        4.2.3 “课堂小结”教学片断与分析
    4.3 九年级《测量旗杆的高度》同课异构
        4.3.1 “复习引入”教学片断与分析
        4.3.2 “活动探究”教学片断与分析
        4.3.3 “课堂小结”教学片断与分析
    4.4 结论
5 研究结论与建议
    5.1 研究结论
    5.2 建议
6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八年级“数学活动”栏目测试卷》
附录2 《九年级“数学活动”栏目测试卷》
附录3 《八、九年级“数学活动”栏目调查问卷》
附录4 师生访谈提纲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7)中国中学数学教科书翻译引进历史研究(1949-2001)(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问题的表述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综述
        1.3.1 国外研究综述
        1.3.2 国内研究综述
    1.4 研究方法与思路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思路
    1.5 创新之处
第2章 学习苏联时期翻译引进的中学数学教科书及其影响(1949—1957年)
    2.1 选用、改编解放区的教科书和比较通用的旧教科书
    2.2 “以俄为师”时期翻译引进的苏联教科书
        2.2.1 结构安排
        2.2.2 内容设置
        2.2.3 数学思想
    2.3 对中国中学数学教科书编制的影响
        2.3.1 对教科书内容编排的影响
        2.3.2 对中国教学大纲的思想渗透
    2.4 小结
第3章 “数学教育现代化”及“文化大革命”时期翻译引进的中学数学教科书及其影响(1958—1976 年)
    3.1 “数学教育现代化”时期翻译引进的日、法、德教科书(1958—1965 年)
        3.1.1 背景
        3.1.2 结构安排
        3.1.3 内容设置
        3.1.4 数学思想
    3.2 “文化大革命”时期翻译引进的英、美教科书(1966—1976 年)
        3.2.1 背景
        3.2.2 结构安排
        3.2.3 内容设置
        3.2.4 数学思想
    3.3 对中国中学数学教科书编制的影响
        3.3.1 对教科书内容编排的影响
        3.3.2 对中国教学大纲的思想渗透
    3.4 小结
第4章 稳固发展时期翻译引进的中学数学教科书及其影响(1977—2001年)
    4.1 背景
    4.2 翻译引进的美国中学数学教科书
        4.2.1 结构安排
        4.2.2 内容设置
        4.2.3 数学思想
    4.3 对中国中学数学教科书编制的影响
        4.3.1 对教科书内容编排的影响
        4.3.2 对中国教学大纲的思想渗透
    4.4 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启示
    5.1 研究结论
    5.2 启示
    5.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8)基于范希尔理论的中、新初中数学教材几何思维水平的比较研究 ——以“图形的全等与相似”内容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实践意义
    (三)研究内容
    (四)研究对象及方法
二、文献综述
    (一)范希尔几何思维水平理论简介
    (二)相关文献的研究
三、教材分析理论框架的建构
    (一)新加坡2013年中学数学大纲简介
    (二)我国《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简介
    (三)教材分析框架
    (四)教材分析框架的评价一致性检测
    (五)研究流程
四、教材分析
    (一)两套教材的教学内容及其所呈现的几何思维水平
        1.教材内容
        2.教材内容的几何思维水平比较分析
    (二)以“图形的全等与相似”为例的具体分析
        1.“图形的全等与相似”知识的总体内容分析
        2.“图形的全等与相似”知识的具体内容分析
        3.“图形的全等与相似”教材的例题与习题的分析
五、教材分析的结果与建议
    (一)教材分析的结果
        1.教材内容上的异同
        2. 教材几何思维水平的角度上的异同
    (二)建议与启示
        1. 关于教材内容的编排
        2. 关于教材的几何思维水平的设置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致谢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9)基于范希尔理论的两版教材“图形与几何”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问题
    (三)研究思路
    (四)研究现状
    (五)研究意义
    (六)研究方法
一、理论基础
    (一)范希尔几何思维水平理论
    (二)模糊评价理论
二、基于范希尔理论的教材分析指标构建及检验
    (一)基于范希尔理论的教材分析指标构建
    (二)基于范希尔理论的教材分析指标内部一致性分析和相关性分析
三、基于范希尔理论的两版教材“图形与几何”的定性比较
    (一)两版教材“图形与几何”的结构概述
    (二)基于范希尔理论的两版教材“图形与几何”知识点的定性比较
四、基于范希尔理论的两版教材“图形与几何”的定量比较
    (一)基于范希尔理论的两版教材“图形与几何”的数据统计及处理
    (二)基于范希尔理论的两版教材“图形与几何”的模糊模型建立
    (三)基于范希尔理论的两版教材“图形与几何”的模糊比较分析
    (四)数据完善
五、结论与建议
    (一)定性比较结论和定量比较结论的对比
    (二)与学生几何思维水平现状的对比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致谢

(10)小学与初中数学课程中几何内容的百年变迁研究 ——基于数学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问题
    1.3 研究意义
    1.4 有关核心概念的界定
        1.4.1 几何内容
        1.4.2 知识模块
        1.4.3 知识点
        1.4.4 内容组织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对数学教学大纲及课程标准的相关研究
        2.1.1 国内纵向比较的相关研究
        2.1.2 国内与国外横向对比的相关研究
    2.2 小学与初中几何内容的相关研究
        2.2.1 课程中对几何内容的相关研究
        2.2.2 教材中对几何内容的相关研究
    2.3 关于课程内容组织的相关研究
    2.4 文献总体述评
第3章 研究设计
    3.1 研究目的
    3.2 研究内容
    3.3 研究对象
    3.4 研究方法
        3.4.1 文献法
        3.4.2 比较法
        3.4.3 内容分析法
    3.5 研究思路
第4章 阶段划分及维度界定
    4.1 阶段划分
    4.2 维度界定
        4.2.1 内容广度
        4.2.2 内容深度
        4.2.3 内容组织
    4.3 框架分析
    4.4 百年以来几何内容知识点并集
        4.4.1 初中
        4.4.2 小学
第5章 民国时期“几何内容”的变迁(1912——1948)
    5.1 小学与初中数学课程标准背景介绍
    5.2 几何内容广度
    5.3 几何内容深度
    5.4 几何内容组织
    5.5 几何内容变迁特点
第6章 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几何内容”的变迁(1949——1977)
    6.1 小学与初中数学大纲及标准背景介绍
    6.2 几何内容广度
    6.3 几何内容深度
    6.4 几何内容组织
    6.5 几何内容变迁特点
第7章 改革开放以后“几何内容”的变迁(1978——2012)
    7.1 小学与初中数学大纲及标准背景介绍
    7.2 几何内容广度
    7.3 几何内容深度
        7.3.1 小学
        7.3.2 初中
    7.4 几何内容组织
        7.4.1 大纲及标准中几何内容安排分析
        7.4.2 螺旋式分析
    7.5 几何内容变迁特点
第8章 结论与启示
    8.1 研究结论
    8.2 研究启示
    8.3 研究反思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致谢

四、在八年制学校几何課中的相似三角形(论文参考文献)

  • [1]初中生相似三角形学习现状的调查研究[D]. 程梅. 云南师范大学, 2018(02)
  • [2]基于数学史课程的职前教师教学知识发展研究[D]. 黄友初. 华东师范大学, 2014(10)
  • [3]数学史融入相似三角形教学研究[D]. 权少妮. 四川师范大学, 2014(01)
  • [4]在八年制学校几何課中的相似三角形[J]. 3.A.斯科别茨,B.A.札洛夫,罗廷金,田景濤. 数学通报, 1962(10)
  • [5]中国当代中学数学课程发展的历程及其启示[D]. 吕世虎. 东北师范大学, 2009(11)
  • [6]人教版初中“数学活动”栏目教学效果调查研究[D]. 黄美玲. 南宁师范大学, 2020(02)
  • [7]中国中学数学教科书翻译引进历史研究(1949-2001)[D]. 卢鸿.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0(08)
  • [8]基于范希尔理论的中、新初中数学教材几何思维水平的比较研究 ——以“图形的全等与相似”内容为例[D]. 李书菀. 渤海大学, 2016(09)
  • [9]基于范希尔理论的两版教材“图形与几何”的比较研究[D]. 刘芳奇. 鞍山师范学院, 2020(12)
  • [10]小学与初中数学课程中几何内容的百年变迁研究 ——基于数学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的视角[D]. 陈梅娟. 贵州师范大学, 2021(08)

标签:;  ;  ;  ;  ;  

八年学校几何课中的相似三角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