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愿做一个耕耘者(论文文献综述)
薄笑晗[1](2021)在《识得真境界,甘为普通人》文中研究指明本期赛题当今时代,我们经常听到"普通人"这个词,它似乎已经成为一种情怀,有人说:"不要冷漠地走入普通人,每个人都在追求自己的幸福。"普通人总是以"群像"的方式出现,是无名的"大众",是和少数"精英"相对的"沉默的大多数"。如果我们把视野放宽,深入探究,就会发现,做一个正常的"普通人",竟也是一种难以企及的高度。读了上面的材料,你对"普通人"有了什么样的思考和感悟呢?请你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邱瑞玲,魏颖,彭未风,郭翰卿,曲彤,杨喆[2](2020)在《温暖2020 展望2021》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写在前面的话:2020年,注定不同寻常,疫情防控、教育扶贫、教育改革、铸魂育人等一个个关键词,让大家一次次读懂了中国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的深刻内涵。教育人用自己特有的方式,书写了一篇篇疫情防控与教育教学工作"双战双赢"的感人故事。2021年,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必将非同凡响。作为新时代的教育人,需要再次定位教育的意义并回归育人本真,需要迎接挑战并不断实现教育方式的变革,需要为学生提供多元的发展方向,需要创造更适合每个学生发展的教育,时刻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
陈治勇[3](2020)在《走在语文的路上》文中研究说明此生,钟情语文。从初上讲台的远视语文到而今与语文渐行渐近,从教学之初唯"案"是从到而今"将教参请下神坛",从当初面对文本的迷茫无措到现在与文本的深入对话,从原来的有思不落笔到当下的有想即为文……十二载,跋涉在语文教育的旅途上,我,如同一只蜗牛,慢慢地,一步一步地,向心中的语文桃源前行着。与语文渐行渐近走在语文的路上,我与语文渐行渐近。那一课,我永远忘不了。
力思琪[4](2020)在《大气磅礴的通才学者 ——论赵俪生的性情与学术》文中指出赵俪生是我国现代着名学者,他早年投身革命,之后从事学术研究。其一生涉足文学翻译、史学研究、哲学思想、逻辑学等多个学术领域。仅在史学领域,赵俪生就开辟了史学研究的“三个园地”——中国农民战争史、中国土地制度史、思想文化史。到晚年,他又有历史哲学的研究偏向。终其一生,赵俪生多次转换研究领域,这不仅是时代、局势使然,更与他鲜明的气质、独特的性格有着分不开的联系。赵俪生可以说是学界中个性独特的一位学者,曾有“史学界的杨小楼”之称。《赵俪生文集》与赵俪生发表的其他学术成果,以及他人的相关论述都体现了赵俪生鲜明的性格特色。作为一位自由主义者、人文主义者、理想主义者式的通人学者,他的学术研究所呈现的风貌与其自身的性格有着分不开的联系。流离各地的际遇与自由随性的兴趣,影响了他多变的研究路径;热衷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其宏阔的气质,使他不屑于琐屑的考据;作为一名文史并擅的通才,加之深厚的家学渊源,他的学术研究严谨而富有文学气息,其文章具有极强的可读性。正是赵俪生天性自由、关怀大局、所思深远的个性,才使得他的学术研究呈现出与众不同的样貌。进一步探讨赵俪生学术与性情之间的联系,能够使我们对赵俪生其人与其治学有更进一步的认识,为赵俪生学术研究的特色提供了新的解释。通过对赵俪生学术与性格的分析,不难看出,作为一名通人型的学者,长期以来,赵俪生并未获得相应的学术地位与评价,这与二十世纪以来学界评价体系、标准的西方化密切相关。以赵俪生这位以学为乐的大家学者为典型,可以为我们在学术评价体系,学人培养方式等方面提供一些思考和讨论的线索。
王小飞,黄妍冰,江琴娣[5](2020)在《新时代融合教育“摆渡人”——对话江苏省昆山市娄江实验学校原校长储昌楼》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储昌楼校长是新教育的"一盏灯",他以新教育理念办学,在江苏省昆山市千灯中心小学校和昆山市娄江实验学校校长任内,他的"文化立校、课程育人"实践享誉省内外。与此同时,储昌楼校长关注特殊教育需要学生,锲而不舍领跑普通学校融合教育发展,他是新时代融合教育"摆渡人"。
郭柏林[6](2020)在《大学青年教师职业角色冲突的影响因素及其调适策略研究 ——基于云南省的调查》文中认为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普及化进程的加快,青年教师已成为我国大学教师队伍中的重要力量。而人类知识的迅猛增长、学科知识的逐步分化尤其是大学职能的多元发展带来了大学教师职业角色的不断演变。大学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多元职能是大学教师承担“教育者”、“研究者”和“服务者”等多重职业角色的重要背景。而大学青年教师作为“发展中的人”,由于各职业角色义务、利益的差异性特别是教师个体特质与学院和学校组织等因素而难以避免的陷入职业角色冲突之中。刘易斯·科塞的社会冲突理论与西方经济学中的利益相关者理论等为本研究提供了较为独特的理论视角。通过对“大学青年教师”、“职业角色”、“职业角色冲突”等核心概念的界定,结合问卷调查法和深度访谈法,本研究形成了一种实证的研究范式。将大学青年教师个体特质与学院、学校组织作为影响其在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间冲突的核心利益相关者,实证性地分析了大学青年教师职业角色冲突现状及影响因素。这些因素主要是教师个体身心素质、知识储备、工作能力与经验、兴趣取向等特质,学校(院)组织的资源供给、发展机会、组织管理与评价机制等。基于这些影响因素及其差异性的分析,最后寻求大学青年教师职业角色冲突的调适策略。研究结果表明:在现状方面,基于t检验和方差分析可知大学青年教师教学-科研维度的冲突程度最强,达倒中度偏上水平;其次是教学-社会服务维度的冲突,超过中度水平;最后是科研-社会服务维度的冲突,接近中度水平。性别、海外教育背景与访学经历情况对其在教学-科研-社会服务间的冲突无显着差异。年龄、学历、教龄、职称、学科背景、担任导师与职位转换情况对其在教学-科研-社会服务间的冲突存在显着差异。在影响因素方面,通过相关性分析中的显着相关系数强弱比较以及回归分析中各变量显着预测力大小对比可知影响教师在教学-科研-社会服务间冲突的最关键因素是教师教师的工作能力、方法和经验、教师的知识储备和兴趣取向、教师的身心素质,学校(院)组织的工作任务量、组织管理、评价机制。基于影响因素的分析导向,大学青年教师职业角色冲突的调适策略包括大学青年教师自身要强化职业认知,整合自身的角色行为;发挥兴趣专长,明确自身角色定位;提高身心素质,理性面对角色冲突;坚持终身学习,增强自身角色技能;主动寻求援助,增进教师角色互动。学校和学院要明确规定青年教师的角色义务;有效保障青年教师的权利;积极塑造青年教师的角色情怀;提供丰富充足的教师角色支撑资源;建立以人为本的教师角色管理机制;构建多元柔性的教师角色评价体系。
吴苏琴[7](2020)在《访谈节目的转型研究 ——从《鲁豫有约》到《奇遇人生》》文中研究说明我国访谈类节目,特别是人物访谈类节目,在六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中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其访谈形式从单一的“一问一答式”向“群像式”、“沉浸式”等多种访谈形式结合转变,访谈场景也由固定演播室开始转向流动室外场景。但在媒介融合与互联网思维下所产出的各类综艺节目层出不穷,其制作理念与表现形式都比人物访谈类节目要更为创新与多变,这也进一步对人物访谈类节目的发展造成了冲击,致使许多传统人物访谈类节目向“真人秀”访谈形式转型。本文基于这一研究背景,先对研究视角、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进行界定,以人物访谈节目的访谈场景的变化为脉络,从纵向的维度对《鲁豫有约》节目发展历程进行梳理。使用文献分析法和文本分析法来研究从《鲁豫有约》到《奇遇人生》这样传统访谈形式向“真人秀访谈”节目的转型流变。通过对传统访谈类节目向现代的访谈类节目转型的分析和研究,着重以《鲁豫有约(大咖)一日行》与《奇遇人生》这两档节目进行对比分析,结合其收视数据,总结提炼出在真人秀访谈节目转型过程中,节目定位、节目选题、谈话主体功能和访谈情景营造等因素在其中具有核心影响作用。通过研究发现,在真人秀访谈节目转型的过程中,节目定位由传统访谈类节目转向“访谈+”模式,进而变为“真人秀访谈+”模式;节目选题由紧跟时事热点转向布局边缘;话语主体从扮演固定访谈角色进行浅度互动到访谈角色的不固定转换注重深度内容挖掘;访谈情景由在“舒适区”的理性输出转向在“不适区”的感性表达。《奇遇人生》在节目定位、话题、参与主体和访谈情景上的独特创新也是这一系列转变的具体体现。经由访谈节目的转变研究并结合《奇遇人生》的创新策略,文章认为真人秀访谈节目未来的发展在定位上可以让谈话元素多元叠加,在选题上更加布局边缘以结合社会痛点,在主体上模糊固定角色功能以促进访谈主体间的相互作用,在情景呈现上巧用事件以搭建“故事性”场景。而《奇遇人生》正是基于以上特质在网播平台上取得了不错的播放数据。
刘增人,刘泉[8](2019)在《薛绥之先生与中国鲁迅研究——山东鲁迅研究百年回眸之一》文中研究表明一、生命轨迹薛绥之先生(1922.3-1985.1),山东邹平人,原名薛景福,笔名东方一。1934年在济南第二实验小学出版的《孩子话》(李广田作序)中发表了《街头夜景》《回忆》《初夏的风景》等散文。1942年考入北京大学经济系,1946年毕业,获学士学位。毕业前夕主编过刊物《新路》。毕业后曾在北平《世界日报》任副刊编辑、记者,在台湾彰化中学等学校任教,任青岛《民言报》记者。1949年5月入华北大学国文系,受业于李何林先生。1950年
李茂盛[9](2019)在《“战斗与歌唱” ——冈夫诗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冈夫(1907—1998)是一位优秀的山西本土诗人,于民族危亡之际参加革命,为革命为人民战斗和歌唱。他的诗具有强烈的现实、革命、斗争色彩,读起来给人强烈的现实感和力量感。诗人七十余年的诗歌创作历程集中呈现于他的诗集《战斗与歌唱》《人民大翻身颂》《冈夫诗选》等。冈夫的诗歌饱含对国家对故土难以割舍的热爱之情,同时诗歌中充斥着对时代黑暗的鞭挞,对生命意义的求索,对抽象之爱的升华,这些都散见于他的诗行之中。冈夫是山西现代诗歌的拓荒者、推动者,他的作品,形象地再现了二十世纪中国革命风云和民族情绪,真切地记录了山西新诗乃至中国新诗的发展轨迹。本文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主要关注冈夫青年时期的诗歌,结合时代背景和诗人自身经历,分析诗人诗歌创作的影响因素及其关注点,探索冈夫诗歌中对诗人所生存时代的独特诉说以及个体生命在时代中的挣扎与担承。第二部分侧重于把握冈夫诗歌在题材和语言方面对大众化、通俗化的追求,诗人以通俗的话语赞美故乡的自然山水和故乡人,诉说山西从革命年代到新世纪的变化,感受故乡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革命老区旧貌换新颜的喜悦。第三部分紧扣冈夫诗歌对往事的回忆、对现实生活的记录、对昔日战友的怀念,力图把握冈夫的情感内涵及表现方式,以求对诗人的情感世界有更准确更深刻的理解。
黄健垚[10](2019)在《民国时期茶审美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国的茶文化传承几千年,凝聚了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如果说茶文化是一片饱含生机的茶叶,那么茶美学就是这片叶子的主叶脉,而茶审美则是更为细小的网状脉络。现如今,随着美学理念的普及,人们的审美也在不断地提高,因此关于茶审美方面的研究也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就民国时期茶审美的研究为主线,探究民国时期茶审美的时代特征和形成原因,民国时期形成了典型的中西合璧的审美风尚,其原因可概括为思想的启蒙,教育的先行,世界局面的变化,引导人们不断探求新的美。民国时期形成了以个人审美爱好为主的个性化的审美情趣,如浪漫才子郭沫若,讲究豪放诗情一杯茶;幽默大师林语堂,是一位快乐自在的饮茶人;人民艺术家老舍,喝的是人生百味世俗茶;苦茶庵主周作人,饮的是一杯苦茶。民国时期的茶审美对现代的茶审美发展有很大的引导和启示,如茶空间的设计上,茶馆撷趣;茶人服的形式上,有着民国印记的改良旗袍非常适合茶艺表演;在文创类产品上,民国风的茶叶罐,茶叶海报可以给予设计师一定思考。民国时期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东方与西方的互补,使民国时期茶审美具有不一样的风采与亮点,可为现代茶审美做些参考。希望能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将民国时期的审美元素,应用于当今社会。
二、我愿做一个耕耘者(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愿做一个耕耘者(论文提纲范文)
(1)识得真境界,甘为普通人(论文提纲范文)
本期赛题 |
评点:莫然 |
下期赛题 |
(2)温暖2020 展望2021(论文提纲范文)
打造师生美好守望的精神家园 |
重担在肩责任在心 |
用一树繁花换满庭芬芳 |
“蕴智”课程“求智教育” |
在教育实践中收获幸福 |
铸造优质教育品牌促进学生健康快乐成长 |
坚守初心矢志不渝 |
播撒教育种子期盼美好未来 |
做蜜不言采蜜忙蜜成又带百花香 |
党建领航逐梦前行 |
坚定教育初心坚守教育理想 |
深耕一甲子培育花满园 |
五育并举立德树人 |
弘扬抗“疫”精神凝聚奋进力量 |
发展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 |
不忘初心立德树人 |
责任在心使命在肩 |
用行动诠释教育人的担当 |
幼有所育幼有善育 |
五育并举铸魂育人 |
先怀父母心再做教育人 |
让爱国情怀在教育沃土上永葆长青 |
向阳而生向暖前行 |
用高品质的学校品牌建设为建党百年献礼 |
用行动描绘“卓雅教育”美好蓝图 |
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 |
为中华之崛起而办学 |
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办有温度的教育 |
立足百年名校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
擘画奋进之路打造幸福殿堂 |
践行尧舜精神培树家国情怀 |
立德树人锐意改革 |
让学生快乐学习让教师幸福教书 |
永葆教育初心奋力拼搏前行 |
着眼于铸魂育人助力学生拔节孕穗 |
站在新起点担当新使命 |
(3)走在语文的路上(论文提纲范文)
与语文渐行渐近 |
思索着语文 |
语文大地上的耕耘者 |
沐浴春晖,收获希望 |
(4)大气磅礴的通才学者 ——论赵俪生的性情与学术(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意义 |
第二节 研究综述 |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一章 “陇上人”的生平与治学 |
第一节 学者生平 |
第二节 学术实践 |
第二章 “打一枪换一个地方”:性格与多变的治学方向 |
第一节 学术路径转换之缘由 |
第二节 关于“专家”与“通人” |
第三节 一位“自由主义”者式的通人 |
第三章 大气而不拘小节:宏阔气质与学术追求 |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的坚定追随者 |
第二节 赵俪生与考据学的交锋 |
第三节 以学经世,关怀现实 |
第四章 理性的浪漫主义者:学者涵养与学术特色 |
第一节 赵俪生的文学实践与哲学探索 |
第二节 历史人物的文学化描写 |
第三节 历史事件的文学化叙述 |
第四节 基于史料的历史想象与历史思想的文学化表达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6)大学青年教师职业角色冲突的影响因素及其调适策略研究 ——基于云南省的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一)政策背景 |
(二)现实背景 |
二、文献综述 |
(一)国外相关研究及评述 |
(二)国内相关研究及评述 |
三、研究目的及问题 |
四、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五、思路方法与技术路线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三)研究技术路线 |
六、论文内容架构 |
第一章 相关概念的界定及理论支撑 |
第一节 相关概念及其界定 |
一、大学青年教师 |
二、职业角色 |
三、职业角色冲突 |
第二节 理论基础及其应用 |
一、社会冲突理论 |
二、利益相关者理论 |
三、大学职能理论 |
第二章 大学青年教师职业角色冲突调查的研究设计 |
第一节 影响因素测量指标的设计 |
一、影响因素测量指标的初选 |
二、影响因素测量指标的确定 |
第二节 问卷的设计与调查 |
一、变量的定义 |
二、变量的测量 |
三、预调查问卷的编制与调查 |
四、正式问卷的形成 |
五、问卷的信效度检验 |
六、问卷调查 |
七、样本特征分析 |
第三节 统计技术说明与研究假设设计 |
一、统计工具的说明 |
二、数据处理技术 |
三、研究假设 |
第三章 大学青年教师职业角色冲突的现状及影响因素 |
第一节 大学青年教师职业角色冲突的现状分析 |
一、大学青年教师职业角色冲突的程度 |
二、不同人口学变量的差异分析 |
第二节 大学青年教师职业角色冲突的影响因素分析 |
一、相关性分析 |
二、回归分析 |
第三节 大学青年教师职业角色冲突影响因素的差异性分析 |
一、基于相关性分析的差异性分析 |
二、基于回归分析的差异性分析 |
第四章 大学青年教师职业角色冲突的调适策略 |
第一节 大学青年教师职业角色冲突调适的内生机理 |
一、强化职业认识,整合自身角色行为 |
二、发挥兴趣专长,明确自身角色定位 |
三、提高身心素质,理性面对角色冲突 |
四、坚持终身学习,增强自身角色技能 |
五、主动寻求援助,增进教师角色互动 |
第二节 大学青年教师职业角色冲突调适的外驱策力 |
一、明确规定教师的角色义务 |
二、有效保障教师的角色权利 |
三、积极塑造教师的角色情怀 |
四、提供丰富充足的教师角色支撑资源 |
五、建立以人为本的教师角色管理机制 |
六、构建多元柔性的教师角色评价体系 |
第五章 主要研究结论及反思 |
第一节 主要研究结论 |
第二节 研究反思 |
一、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
二、研究的主要不足 |
三、研究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A 预调查问卷 |
附录B 正式调查问卷 |
附录C 访谈提纲 |
攻读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和参与科研项目及学术会议情况 |
致谢 |
(7)访谈节目的转型研究 ——从《鲁豫有约》到《奇遇人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内容及对象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方法 |
1.5 创新之处 |
2 访谈节目的发展概况 |
2.1 访谈节目的概念界定 |
2.1.1 人物访谈的概念界定 |
2.1.2 真人秀访谈的概念界定 |
2.2 访谈节目发展历程 |
2.2.1 创立-发展:固定场景时期(2002—2015) |
2.2.2 变革-坚持:流动场景时期(2016—2020) |
2.3 访谈节目发展现状 |
2.3.1 名人标签:主持人IP类访谈节目增多 |
2.3.2 类目多样:综艺节目衍生类访谈节目增加 |
2.3.3 场景流变:户外真人秀访谈节目数量占比增加 |
3 转型探索:从《鲁豫有约》到《奇遇人生》 |
3.1 节目定位:从“访谈”→“访谈+”→“真人秀访谈+” |
3.1.1 升级“访谈+真人秀”:于“舒适区”表达自己 |
3.1.2 转型“真人秀访谈+纪录片”:在“不适区”探索自己 |
3.2 节目选题:随“时”而变→追“名”逐“视”→布局边缘 |
3.2.1 追“名”逐“视”:注重体现主体人物特质 |
3.2.2 布局边缘:传递多元化的价值信号 |
3.3 参与主体:从固定角色扮演到访谈角色不固定轮换 |
3.3.1 访谈浅度互动:角色固定进行理性观点表达 |
3.3.2 访谈深度交流:角色轮转促进感性行动表达 |
3.4 呈现形式:演播厅访谈→还原谈话情景→再造谈话情景 |
3.4.1 浅层情景营造:套路化叙事削减访谈深度 |
3.4.2 深度情景再造:沉浸式访谈探寻特质表达 |
4 访谈节目转型原因探析 |
4.1 访谈对象圈层固化,不利于展现大众化表达 |
4.2 传统访谈节目功能消解,需升级以适应新的媒介环境 |
4.3 真人秀访谈中添加纪实元素,深化现场感与完整性 |
5 真人秀访谈节目的创新发展策略 |
5.1 “真人秀访谈+”定位:信息多元叠加,满足受众深度需求 |
5.2 布局边缘:选题以社会痛点映射嘉宾人性细节 |
5.3 告别仰视:参与主体互相作用,模糊固定角色功能 |
5.4 多面呈现:情景深度经营,巧搭“故事性”场景 |
总结与反思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
附录二 |
附录三 |
附录四 |
致谢 |
(9)“战斗与歌唱” ——冈夫诗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时代之子 |
1.1 青春的苦涩与迷蒙 |
1.2 “什么是生命?” |
1.3 夜:“神圣的怀抱” |
2 诗歌大众化、通俗化的探索与实践 |
2.1 诗歌题材的大众化、通俗化 |
2.1.1 太阳与光 |
2.1.2 被热血浇灌的土地 |
2.2 诗歌语言的大众化、通俗化 |
2.2.1 记忆中的故乡 |
2.2.2 太行旧忆 |
3 “爱的情愫” |
3.1 倾诉与倾听 |
3.2 歌颂与赞扬 |
3.3 哀歌与追忆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致谢 |
(10)民国时期茶审美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思路 |
1.6 研究特色 |
1.6.1 系统整理与个案分析结合 |
1.6.2 历史传承与时代创新结合 |
第二章 茶审美的发展历程 |
2.1 魏晋酝酿萌芽期 |
2.2 隋唐发展创变期 |
2.3 宋元完善兴盛期 |
2.4 明代集成变革期 |
2.5 清代圆满鼎盛期 |
2.6 中华民国复兴期 |
第三章 民国时期的茶审美 |
3.1 民国时期茶审美的时代特征 |
3.2 民国时期茶审美的形成原因 |
第四章 民国时期名人的茶审美观 |
4.1 浪漫才子郭沫若——豪放诗情一杯茶 |
4.2 幽默大师林语堂——快乐自在饮茶人 |
4.3 人民艺术家老舍——人生百味世俗茶 |
4.4 苦茶庵主周作人——且到寒斋吃苦茶 |
第五章 民国时期茶审美对当代的影响与启示 |
5.1 饮茶空间设计——茶馆撷趣 |
5.2 茶人服饰探美——优雅旗袍 |
5.3 茶叶海报包装——文创产品 |
总结 |
参考文献 |
插图清单 |
致谢 |
四、我愿做一个耕耘者(论文参考文献)
- [1]识得真境界,甘为普通人[J]. 薄笑晗. 作文与考试, 2021(31)
- [2]温暖2020 展望2021[J]. 邱瑞玲,魏颖,彭未风,郭翰卿,曲彤,杨喆. 天津教育, 2020(34)
- [3]走在语文的路上[J]. 陈治勇. 语文教学通讯, 2020(29)
- [4]大气磅礴的通才学者 ——论赵俪生的性情与学术[D]. 力思琪. 山东大学, 2020(09)
- [5]新时代融合教育“摆渡人”——对话江苏省昆山市娄江实验学校原校长储昌楼[J]. 王小飞,黄妍冰,江琴娣. 现代特殊教育, 2020(11)
- [6]大学青年教师职业角色冲突的影响因素及其调适策略研究 ——基于云南省的调查[D]. 郭柏林.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5)
- [7]访谈节目的转型研究 ——从《鲁豫有约》到《奇遇人生》[D]. 吴苏琴. 江西师范大学, 2020(10)
- [8]薛绥之先生与中国鲁迅研究——山东鲁迅研究百年回眸之一[J]. 刘增人,刘泉. 鲁迅研究月刊, 2019(12)
- [9]“战斗与歌唱” ——冈夫诗歌研究[D]. 李茂盛. 山西师范大学, 2019(05)
- [10]民国时期茶审美的研究[D]. 黄健垚. 湖南农业大学, 201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