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太经合组织:21 世纪的选择

亚太经合组织:21 世纪的选择

一、亚太经合组织:面向21世纪的选择(论文文献综述)

徐博[1](2013)在《冷战后俄罗斯亚太地缘战略研究》文中指出俄罗斯是一个横跨欧亚大陆的国家。这一地理位置赋予了俄罗斯独特的地缘影响力,其既是一个欧洲国家,又是一个亚洲国家,俄罗斯的地缘战略必须兼顾东西两个方向才能最有效的保护其国家利益和地缘空间的完整。因此,面向亚太地区的地缘战略在俄罗斯的对外战略中占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同时从历史上看,俄罗斯又是一个十分重视地缘政治和地缘利益的国家。地缘战略在俄罗斯的对外战略中始终占据核心地位。尤其在俄罗斯的欧洲地缘战略空间面临着来自西方国家不断挤压的今天,开展面向亚太地区积极的地缘战略和外交更是对于俄罗斯稳固本国远东地区的安全和发展,拓展自身的战略空间,提升其大国地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以冷战后俄罗斯经典地缘政治,地缘战略思想为主要分析方法,对于冷战后俄罗斯亚太地缘战略进行了多角度,多层次的研究,在俄罗斯亚太地缘战略演变的纵向维度上,笔者提出了大西洋主义,新斯拉夫主义和新欧亚主义三个分析视角,在俄罗斯亚太地缘战略演变的横向维度上,笔者又提出了地缘安全,地缘经济,地缘文化三个考察方向,通过对于这几个层次和维度的交叉对比分析,从三维结构和立体空间展现俄罗斯亚太地缘战略的全貌。除此之外,论文还探讨了冷战后俄罗斯亚太地缘战略实施路径的基本构造,通过研究俄罗斯亚太地缘战略中的支点国家,多边平台和主要手段来勾勒出俄罗斯是如何实现其地缘战略目标的,并对其战略中存在的历史和现实问题,未来战略的前景以及对中俄关系的影响做出了分析和预测。由于俄罗斯是国际关系体系中的地缘政治大国和地缘战略强国,而亚太地区又是我国未来崛起的最重要战略依托,因此研究冷战后俄罗斯亚太地缘战略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许善品[2](2014)在《论澳大利亚融入亚洲的进程(1972-2012年)》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澳大利亚是被错放在亚洲的欧洲国家。在地理位置上,澳大利亚与东亚国家为邻,在地理上可以被视为东南亚地区的自然延伸,但却对亚洲国家缺乏认同感。在历史文化上,澳大利亚是毫无疑问的西方国家,澳大利亚的社会文化、政治制度和生活方式都来源于英国,但是位于亚洲的地理现实使澳大利亚正在经历着“亚洲化”。如何应对地理位置与历史文化的冲突、如何实现从“欧洲的海外部分”向亚太国家的转变是澳大利亚难以回避的难题。在欧洲主宰亚洲命运的殖民主义时代,澳大利亚尚可以通过背对亚洲、依附于英国来回避身份难题。在世界权力重心由欧洲向亚洲转移的背景下,澳大利亚必须正视亚洲的存在,认真思考澳大利亚在亚洲的位置。面向亚洲、融入亚洲是澳大利亚克服地理位置与历史文化冲突的最佳途径。不过,澳大利亚融入亚洲一直面临着来自本国国内和亚洲国家两方面的阻力,如何平稳、顺利的融入亚洲是澳大利亚面临的重要难题。本文以1972年惠特拉姆政府开始融入亚洲为时间起点,以澳大利亚历届政府在融入亚洲方面实施的重大举措为主线,结合当时的国内外情境,尤其是世界权力重心由欧洲向亚洲转移的背景,分析澳大利亚融入亚洲的动力、障碍、前景,揭示澳大利亚融入亚洲战略形成、发展的过程及特征,力求将澳大利亚融入亚洲的全景呈现出来。澳大利亚融入亚洲经历了从一维到多维、由模糊到清晰的演进过程。二战爆发之前,澳大利亚实际上奉行了“背对亚洲”、“绕过亚洲”的政策,故意对近在咫尺的亚洲视而不见。二战结束后,由于安全上的关系,澳大利亚开始重视亚洲的安全屏障作用。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美国和英国在东亚地区实行战略收缩、中美开始外交接触,澳大利亚所处的外部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为了适应变化了的国际和地区形势,惠特拉姆政府将外交重心由欧洲转移到了亚太,正式开启了融入亚洲的进程。20世纪80年代,随着亚洲经济的腾飞、澳亚贸易的兴旺发达,澳大利亚的外贸重心也由欧洲转移到亚洲。冷战结束后,基廷总理提出“全面融入亚洲”目标,主张澳大利亚不仅要在经济上融入亚洲,也应该具备亚太国家身份。由此,基廷政府使澳大利亚融入亚洲具有了身份转变的意义。虽然保守的霍华德政府在融入亚洲政策上举棋不定,但是澳大利亚融入亚洲已是人心所向、不可抗拒。无可奈何之下,实用主义色彩浓厚的霍华德政府决定继续推动融入亚洲进程。进入21世纪后,澳大利亚希望在“亚洲世纪”下融入亚洲,成为“最了解亚洲的欧洲国家”。在历届政府的共同努力下,澳大利亚融入亚洲逐渐由原先的摇摆不定、模糊不清走向成熟稳定、清晰可辨;由集中于经贸投资单一领域向地区合作、安全防务、文化交流、身份认同等多个领域全面发展。在澳大利亚融入亚洲的过程中,澳大利亚与亚洲由相互忽视走向相互依赖,彼此间的误解和错觉在减少,相互信任和“我们感”在增强。对澳大利亚融入亚洲过程进行分析、归纳后可以发现:首先,澳大利亚融入亚洲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澳大利亚并不希望“脱欧入亚”,而是希望借助融入亚洲提高民族竞争力、重新确立澳大利亚国家身份。其次,经济动力是澳大利亚融入亚洲的主要动力,但不是唯一动力。澳大利亚还有在亚太地区寻找战略伙伴、塑造有利的外部环境、确保澳大利亚国家安全、提高澳大利亚国际地位的考虑。再次,澳大利亚融入亚洲并不是功利性、策略性的政策调整,而是长期性、战略性的外交转折,是世界文明发展的题中之义、是经济全球化的内在要求。虽然不会成为彻底的亚洲国家,但是澳大利亚将不可避免的“亚洲化”。虽然融入亚洲仍然面临着重重障碍,但是在世界权力重心由欧洲向亚洲加速转移的大背景下,澳大利亚融入亚洲已经是大势所趋、不可逆转。

于红丽[3](2020)在《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从冷战结束以后,亚太地区在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中的地位就开始持续上升。美国作为国际体系的主导国,自然愈发重视亚太地区。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全球国际体系开始发生深刻变革,亚太地区的战略地位被空前重视。为应对国内外危机,美国开始调整其全球战略。奥巴马政府推出了“亚太再平衡”战略,宣称要把全球战略的重心向亚太地区转移,其目标是通过加强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同盟体系和伙伴关系网络,加大亚太地区军事投入,参与并主导亚太地区的经济贸易合作,以保证美国在亚太地区战略利益,防止崛起大国对美国主导权的挑战。“亚太再平衡”战略出台的背景,是美国的全球领导地位在冷战结束后首次遭到质疑。为了确保美国的领导地位,美国开始在政治、军事和经济上全面重视对其造成挑战的亚太地区。这一战略也是此后特朗普强化对华竞争的先声,是中美关系进行深度调整的前兆。特朗普政府的“印太”战略的实质,也是奥巴政府“亚太再平衡”战略的延伸和发展。相比较特朗普“印太”战略推进进程的尚未完成,奥巴马的“亚太再平衡”显得更加完整,且具有承上启下的意义。深入研究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可以让我们更客观理性地认识特朗普“印太”战略的实质。同时,对于我们有效应对美国亚太战略带来的挑战也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深入系统地研究了奥巴马政府时期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出台的背景、目标、实施、评价及影响,分析了美国亚太战略的实质,以及奥巴马政府“亚太再平衡”战略与特朗普总统新“印太”战略的联系与区别,论述了中国应对美国亚太战略的战略与对策。全文共分五章:第一章,“亚太再平衡”战略的背景分析,主要分析了国际体系的深刻变革和奥巴马政府“亚太再平衡”战略的形成。首先,研究了全球国际体系出现的转型取向和亚太地区国际地位的上升,以及美国的相对性衰落和中国的结构性崛起对于全球以及亚太地区的战略影响。其次,梳理了冷战后到奥巴马政府之前的美国的亚太战略,意在阐述美国亚太战略的连续性。最后,论述了奥巴马政府“亚太再平衡”战略的酝酿过程,分析了奥巴马政府“亚太再平衡”战略从“重返亚太”到“转向亚太”,再到“亚太再平衡”所经历的演进过程。第二章,“亚太再平衡”战略的目标与依托。奥巴马政府“亚太再平衡”战略的目标是巩固美国在亚太地区的权力主导,拓展美国在亚太地区的经济利益,扩展美国在亚太地区的价值观影响。为实现上述战略目标,美国拥有强大的综合国力、牢靠的同盟体系和霸权威望等战略资源可资利用。第三章,“亚太再平衡”战略的实施。奥巴马政府为实施“亚太再平衡”战略,制定和采取了一系列战略举措。首先,美国军事战略重心向亚太地区转移。加强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军事存在,提高美军在亚太地区“反拒止”和作战能力,降低对其他地区的战略介入。其次,巩固美国的亚太辐辏安全体系。其中包括优化美国亚太同盟体系,重塑安全伙伴网络等。最后,打造亚太地区多边合作新体系。力推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深化与东盟的全方位合作,扩展在本地区内的价值观同盟。第四章,“亚太再平衡”战略的评价。首先,对“亚太再平衡”的本质进行了分析,认为其是“离岸平衡”战略传统的延续和“选择性干预”战略的强化,是两者的战略复合。其次,评价了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的成效,认为美国取得了一定的战略红利,但并没有达到既定目标,加剧了地区紧张局势且付出了巨大战略成本。最后,分析了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的一系列国内国际反响,美国国内、亚太地区国家和全球其他地区国家对该战略有着差别化的反应。第五章,“亚太再平衡”战略的“遗产”与启示。“亚太再平衡”战略没有达到预期效果,中国持续崛起的势头没有发生改变,导致美国对华战略认知更趋消极。特朗普政府在同样重视亚太地区的前提下,改变了战略实践的风格与方式。美国对华战略思维更趋“冷战化”,放弃了“离岸平衡”的做法,更强调单边性质的强力施压,更重视军事手段的使用,其实质是对“亚太再平衡”战略否定之否定的加强版。“亚太再平衡”战略对我国因应“印太”战略提供了战略启示,我国应对美国对华认知有着清醒的认识,对美国的战略限度有着明确的判断,坚持核心国家利益的底线思维,坚定不移地发展国家实力,进一步加强经略周边以对冲美国的战略压力。

刘泰来[4](2016)在《习近平总书记对外话语体系研究》文中指出长期以来,西方掌握着国际话语权,中国只能被西方话语解读,其中太多的负面论调和抹黑话语,使中国的国家形象和核心利益受到严重影响。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阐释中国特色,就必须构建中国特色对外话语体系。近年来,中国是全球经济的主要引擎,前所未有地接近世界舞台中心的中国,在自己发展的同时,为世界贡献着越来越多的力量和智慧,要讲述中国贡献,就必须构建中国特色对外话语体系。当下中国,处于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加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刻,要阐述中国梦的世界意蕴,阐明中国价值理念,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就必须构建中国特色对外话语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对外话语体系正是这一时代要求的产物,因此,研究这一体系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习近平对外话语体系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统领地位,传承和复兴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根与魂,学习借鉴世界一切文明的有益成果,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提出“一带一路”战略,实现中国梦与世界各国人民梦想的和谐对接;积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形成遍布全球的伙伴关系网络;坚持正确义利观,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参与全球治理改革大格局,坚定扞卫国际公平正义,占据话语权制高点,增加发展中国家的代表性和话语权;维护国家核心利益,敢于在地区和国际问题上担当主角;建设世界一流智库,树立大宣传理念,打造全球领先新兴媒体,努力构建融通中外的当代中国话语体系。习近平对外话语体系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是历史性与时代性的辩证统一,是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相融相通,是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相互观照,是价值合理性与科学真理性的内在统一,是语言生动性与思想深刻性的巧妙结合。贯彻落实习近平对外话语思想,要求我们进一步凝聚中国共识、进一步丰富中国实践、进一步树立中国自信、进一步传播中国声音,以战略思维推动中国特色对外话语体系不断完善,在对外话语传播中推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与时俱进,不断增强中国特色对外话语体系建设的成效。本论文的创新之处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研究视角的创新:选题的新颖性。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加强习近平对外话语体系创新观点提炼,系统研究习近平对外话语体系建设的时代背景、创新思维、战略措施、鲜明特色、传播效果等等,认真探索新形势下中国声音对外传播和中国特色对外话语体系构建,是学术研究前沿问题之一。其二,研究内容创新:原发性的理论探索。本文力求按照逻辑结构,对习近平对外话语体系创造性建构了一个比较完整的理论框架,并对这一体系进行了整体性研究。本文界定了习近平对外话语体系的概念,探析了对外话语的内在规律;对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人对外宣传思想进行了简要梳理,明确了其现实指导意义;分析了习近平对外话语体系的历史来源和文化根基,在世界格局变化和国内挑战中,明确了习近平对外话语体系产生的时代背景;分析了习近平对外话语的特征,以及历史、理论和现实三大逻辑,概括了习近平对外话语体系的时代价值,阐述了其形成过程,论述了打造中国特色对外话语体系的必要性;对习近平对外话语体系的主要内容作了比较系统地概括,对中国梦的世界意蕴、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时代价值、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一带一路”战略、亚投行等内容都进行了解读;从整体筹划、举措推进、路径选择等角度阐述了其战略思维;从历史与时代、民族与世界、理论与实践、价值与真理、语言与思想五个方面阐明了其特色;从世界评价和国际影响考察了其传播效果;最后,对贯彻落实习近平对外话语思想和进一步完善这一体系进行了理论思考。其三:观点创新。在对习近平对外话语体系文本系统性研究的过程中,笔者尝试性地提出了一些观点:提出了习近平对外话语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之一的观点;提出了人类交往的“挣脱——进入”理论,并以此论证中国可以从“落后就要挨打”的西方话语陷阱中挣脱出来,树立民族自信,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论证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的可能性和必要性,人类可以从你死我活的斗争中,你输我赢的旧思维中解脱出来,走和平发展合作共赢之路,构建和谐世界,开创美好未来;针对意识形态强化、泛化、淡化、弱化等概念,提出了意识形态“巧化”策略,意在增强对外意识形态传播的策略和手段的灵活性。此外,文中提出了话语自信,承诺性话语,世界民众获得感,人民话语等范畴。

郭金峰[5](2013)在《俄罗斯亚太战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在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朗的背景下,世界格局正在悄然发生着变化,而亚太地区作为当今世界经济的发动机,其发展速度令人瞠目结舌。与此同时,由于亚太地区汇集了世界众多大国利益,越来越成为大国之间的角逐场,加上东北亚以及整个亚太地区存在的各种冲突以及一些国家间的领土争端问题,使得这一地区也正在逐渐成为现实以及潜在的高度危险地区。凡此种种,都对亚太地区国家乃至整个世界格局的变化产生着深远的影响。也正因为如此,亚太地区成为了当今世界关注的焦点。俄罗斯作为地区大国,横跨欧亚大陆,虽然它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基本在欧洲,但毕竟有三分之二以上的国土属于亚洲,与亚太地区的联系密不可分,是一个典型的“欧亚大国”。冷战结束后,俄罗斯最初实施了“一边倒”的亲西方外交政策,但效果并不理想,非但没能如愿融入西方,自身的问题也没有得到解决,国际地位反受到严重的损害。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叶利钦政府开始调整外交战略,实施东西方兼顾的“双头鹰”战略,但也没有使综合国力得到全面恢复。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为进一步提升综合国力,挽回俄罗斯的国际形象,1996年开始实施“全方位”的外交政策。2000年普京当选总统以后对“全方位”外交政策进行了多处调整,较过去更加灵活和务实,其中最突出的一点就是更加重视和加强了与亚太地区的联系,除了加强与中国、日本、朝鲜、韩国、印度、越南等国的双边外交以外,还积极介入亚太地区的各种事务,参与并充分发挥在亚太经合组织、上海合作组织、东盟等多边组织中的作用,逐步融入亚太地区的政治、经济一体化进程,形成了以维护俄罗斯国家根本利益为核心的多边外交模式。2008年梅德韦杰夫当选总统以后,继承和发展了普京时期的外交政策,进一步扩大了俄罗斯在亚太地区的影响力。2012年普京再次当选总统,从他的施政纲领中不难看出,在未来一段时间里俄罗斯将继续以维护国家利益、彰显“欧亚大国”的地位为基点,实施全方位、东西方平衡的外交政策。到目前为止,虽然俄罗斯几任总统多次强调亚太地区的重要性,亚太外交在俄罗斯的全球战略中份量逐渐加重,甚至把东部地区的发展列为国家整体发展的重中之重,且亚太战略的实施也已初见成效,但是从总体上来看,俄罗斯亚太战略的实施仍然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制约,外交的重点依然在西方。关于普京提出的建立“欧亚联盟”的设想在未来的时间内能否得以实施,俄罗斯将如何进一步发挥欧亚大国桥梁和纽带作用,我们将拭目以待。

姜宏[6](2020)在《新世纪中蒙合作关系的多层次研究》文中认为冷战结束之后,蒙古国实行民主化改革,在外交方面不再依附于前苏联,逐步走上自主外交之路,也使中蒙关系得到恢复和发展。进入21世纪以来,中蒙两国不仅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逐步加强了合作和交流关系,而且在国际多边层次、国家双边层次以及次国家层次的纵向往来,也越来越凸显特色。因此,本论文试图打破以往在中蒙关系研究中单纯注重横向领域研究的不足,力图在区域多边层面、国家间双边层面、次国家互动层面上,多层次探讨中蒙两国合作关系的发展问题,争取更全面、更深入地认识中蒙关系的发展现实和未来前景。针对以往关于中蒙关系研究中偏重双边而忽视多边以及次国家层面研究的问题,本论文主要运用国际关系的层次分析方法,对中蒙关系进行纵向立体式分析,力图弥补以往研究中的不足。层次分析法是上个世纪50年代“科学行为主义”的产物,肯尼思·沃尔兹将国家间战争爆发的原因归结于个人、国家和国际体系三个层次,并基于此建立了自己的结构现实主义理论。之后,随着国际关系研究层次的回落,以及越来越多的国际行为体进入研究视野,对层次的划分逐渐多元化。关于中蒙关系的研究,以往学者们更多地关注于其双边层面的分析,而根据对中蒙关系现实层面的考察,其多边层面、次国家层面的关系发展也成果显着,但在理论研究方面却关注不足。因此,本论文主要根据国际关系中的层次分析法理论,选择区域多边、国家间双边、次国家互动三个层次对中蒙关系进行纵向系统分析。本论文的第二章、第三章和第四章的内容设计就是从区域、国家间、次国家等三个层面具体地去分析中蒙关系的发展及存在的问题。从中蒙两国在多边框架中的合作和互动关系来看,论文更多地关注于除联合国以外的区域多边合作中两国的互动。比如在上合组织、亚信会议、博鳌亚洲论坛、亚欧会议以及其他区域性国际组织中的互动,着重于地区性问题的共同合作;以及中蒙在大图们江合作机制、中俄蒙经济走廊等次区域多边合作,着重于地缘基础上的小多边特色合作。这种区域框架和多边维度的合作,已经成为中蒙关系发展不可或缺的方面。从中蒙两国双边合作来看,新世纪以来,中蒙关系发展的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国家的主动性明显增强,特别是蒙古国经过民主化改革之后,不断强化其外交方面的独立自主性,为中蒙两国关系的发展注入了动力。中蒙两国关系的发展有很多独特性,这种独特性首先表现在地缘关系方面,两国不仅边境线很长,而且有着历史渊源;其次两国在政治关系上曾经历了从停滞甚至对抗到现今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过程,经济上有合作的迫切需求,文化上有民族和宗教的联系和差异,在诸多方面都体现出两国历史和现实的独特性。从中蒙次国家政府层面的合作来看,这方面是以往研究的弱项,而现实中的发展却越来越突出。中蒙两国漫长的边界线,为两国之间的跨境交流的发展提供了非常便利的条件,特别是在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之后,两国边境地区的互联互通越来越活跃,两国边境城市和口岸的交流合作潜力巨大。应该说,中蒙两国在区域、国家间以及次国家层面的合作都取得了很大成就,但是也存在着诸多的问题。比如历史记忆和互信缺乏的问题、两国的发展实力不均衡所带来的问题、第三邻国政策所带来的问题、蒙古国内部发展不稳定的问题,宗教和文化交往的问题等等,这些问题需要在中蒙关系未来的发展中逐步去解决。论文的第五章主要对中蒙合作关系的三个层面的分析进行总结和简单的评估,并对中蒙关系的未来发展进行展望。总体来说,中蒙关系三个层次的合作和发展都不是孤立的,是相互联系也是相互促进的。从有关中蒙两国关系多层次发展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制约中蒙两国合作关系发展的很多问题大都是发展中的问题,都是可以通过沟通和协商加以解决的。在世界大变局的形势下,如果中蒙两国在“一带一路”倡议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下,能够携手应对共同的挑战,从两国的多层次合作关系中获得机遇,赢得利益,就一定能够使两国关系健康稳定地发展下去。总之,本论文以纵向的层次性分析为主,将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研究寓于其中,力图在研究方法和视角上有所创新,并突出中蒙关系发展中的前沿问题。

申达宏[7](2019)在《21世纪以来的俄罗斯东北亚政策研究》文中指出21世纪以来,世界格局不断变幻,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朗。亚太地区凭借飞快的发展速度和雄厚的经济实力逐渐成为全球瞩目的焦点,东北亚地区则是亚太地区的主要组成部分。作为东北亚地区的重要国家,俄罗斯所面临的地缘现实和自身利益需求决定了俄罗斯要采取相应的东北亚政策。俄罗斯的东北亚政策是其外交政策的重要内容,必须予以重视并加以研究。21世纪以来的俄罗斯东北亚政策是在中、美、日等世界大国在东北亚地区战略利益和地缘政治诉求错综复杂的国际背景下,俄罗斯立足本国国情实际,既注重现实利益,又考虑长远发展,制定的涵盖政治、经济、安全等多方面内容在内的全方位策略。在东北亚地区的政治策略方面,俄罗斯的政策主要强调自己是该地区的重要成员之一,并能为地区事务发挥作用,防止被排斥在地区事务之外。在东北亚地区的经济策略方面,俄罗斯东北亚政策的核心是凭借其东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的某些经济优势,参与东北亚的经济一体化进程,带动其东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的经济发展。在东北亚地区的安全策略方面,俄罗斯东北亚政策的核心是通过发展双边关系,保证俄罗斯东部边境地区的安全与稳定,同时积极参与该地区的各种安全对话与合作,保证东北亚局势的稳定,保证俄罗斯不被排斥在地区安全事务之外。虽然普京在其三个任期内对俄罗斯的东北亚政策进行过微调,但是对东北亚国家外交政策的总体思想没有变,那就是在依托欧亚地缘优势,在实用灵活的平衡外交基础上,通过加强与东北亚国家的合作,积极参与到东北亚国家事务中,最终达到重振俄罗斯大国地位的目的。梅德韦杰夫在总统任期内基本上秉持延续了普京的东北亚政策思想。近二十年的实践证明,普京的东北亚政策颇有成效,主要表现在:俄罗斯与中国建立起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使中俄的合作关系愈加稳固;俄罗斯与日本构筑了建设性伙伴关系,这必将推动两国历史遗留问题的解决;对朝韩双方奉行平衡外交,加强了俄罗斯在东北亚地区的发言权;与蒙古建立战略伙伴关系,确保了俄罗斯南部的安全与稳定。虽然还有一些因素制约着俄罗斯东北亚政策的实施,但随着俄罗斯国内制度的不断完善和外交战略的适当调整,制约因素会逐渐好转,俄罗斯与东北亚各国的互利合作会不断加强。俄罗斯是中国最大的邻国,俄罗斯的外交政策,尤其是东北亚政策对中国有着重要的影响。西伯利亚和远东是俄罗斯参与东北亚区域合作的主要地区,在俄罗斯东北亚政策的推动下,俄罗斯开发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将使我国获得战略拓展新空间、能源进口新基地以及区域经济发展新动力。

张文杰[8](2015)在《澳大利亚亚洲融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自1901年联邦政府成立以来,孤悬于南太平洋一角的澳大利亚就始终面临着身份定位的困惑。从历史和文化方面来看,无论澳政治制度、民族文化、种族宗教还是价值观念无不移植于英国,它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西方国家,应归属于西方世界;然而,从地理和现实来讲,它紧靠亚洲,是东南亚地区的自然延伸,与亚洲国家日益增强的外交和经济往来使其又是亚太地区一员。随着世界政治、经济重心向亚洲地区持续转移,澳大利亚的地区身份认同困境变得愈加严重,一方面,英帝国“夕阳西下”、欧洲一体化使澳俨然成为西方世界的“弃子”,澳大利亚与欧洲关系已是渐行渐远;另一方面,澳大利亚与亚洲关系虽已难解难分,其未来也越来越系于亚洲,但澳大利亚始终缺乏亚洲意识与地理身份的认同感。在此情况下,融入亚洲增强地区意识、抛弃“欧洲海外延伸部分”的传统观念,加入亚洲成为此地区的一部分就成了化解历史与地理矛盾、缓解澳地区身份认同困境的最佳途径。澳大利亚的“融入亚洲”政策经过了长期的酝酿和发展过程,它是由二战前的“隔绝亚洲”、20世纪70年代的“面向亚洲”政策发展而来,其融入亚洲的进程经历了由模糊到清晰,由追寻经贸利益的单一目标到增强地区影响力、塑造有利安全环境、重塑新地区身份等多元目标扩展。继1983年提出“亚洲化”口号后,90年代初,基廷政府时期澳大利亚加快了脱离西方世界而靠拢亚洲的步伐,明确提出融入亚洲、成为“亚洲地区一部分”的政策目标,并在政治、经济、安全、文化等方面采取了各种推动措施。2012年10月,澳政府发布《亚洲世纪中的澳大利亚》白皮书,明确将自身定位为“亚洲地区一员”,至此,融入亚洲正式上升到澳国家战略层面,也具有了地区身份认同的内涵。本文将澳大利亚融入亚洲归纳为:政治融入、经济融入与安全融入三个方面,分别阐释了融入的背景、融入途径以及融入的主要表现。澳融入亚洲的动因并非单一的经济利益因素所推动:第一,亚洲松散的地区特性为澳提供了融入空间,亚洲崛起大趋势与欧洲、北美地区一体化的发展对澳融入亚洲起到了强大的吸引力和外推力。第二,追寻国家利益是每个民族国家对外行为的起点、最终归宿,融入亚洲也是澳大利亚维护自身经济、安全、文化价值观利益的天性使然。第三,澳亚频繁的交往、互动不仅造就了彼此的相互依赖、紧密相连,双方的偏见误解、错误感知也日渐消减,信任和共识不断扩大,澳对亚洲的“群我感”日益增强。澳由欧洲向亚洲身份认同的变迁以及彼此传统观念的转变构成了其不遗余力融入亚洲的重要基础,也为亚洲国家提升对澳亚洲地区身份的“接纳度”创造了条件。毫无疑问,融入亚洲是澳大利亚明智而富有远见的选择,符合其国家未来发展的根本利益,同时也对亚洲地区秩序与一体化发展具有积极效应。未来,澳融入亚洲的进程任重而道远,需要澳与亚洲国家为之付出努力。首先,文化价值观念的异质性是阻碍澳融入亚洲重要因素。为此,澳应抛弃西方文化的自我优越意识,尊重亚洲地区的多元文化、传统和观念,克服狭隘的民族意识,吸收多元文化的有益之处。亚洲国家也应放弃长期秉持的传统偏见,向澳传达不存在修正澳自身民族价值、观念原则的意图。其次,亚洲国家的接纳度是决定澳融入亚洲的关键。作为一个中等强国,澳大利亚在亚太事务中具有独特的倡议能力,是亚洲地区政治、经济、安全合作的重要推动者。亚洲国家应从战略的高度看待其地区作用,并从长远的眼光审视双方现存的文化差异,重视澳大利亚的安全关切与自身利益需求,发展囊括边缘群体、包容他者的豁达胸襟。最后,美国是澳融入亚洲的重要障碍。澳与亚洲国家走近,而与欧美世界走远,显然不符合美国的地区利益。美国一边搅乱地区局势,加剧澳自身的不安全感,一边又许以安全承诺,增强其对美国的军事依赖。近年来,澳美军事同盟关系不断强化,美国于2011年高调宣布作战部队进驻澳北部城市达尔文就被认为有防止澳“变节”、脱离美国的意图。澳对美国的安全依赖损害了其中等国家的独立形象,稀释着澳融入亚洲的意愿和努力,也加剧了亚洲国家对澳大利亚的提防意识,无益于彼此信任感的培育。澳大利亚亲近亚洲、融入亚洲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任何阻碍因素都不会永久性的横亘于双方之间。澳大利亚与亚洲的融合也将为世界不同文明间的互补共生、互利共赢提供有意的参考范本。

刘登攀[9](2019)在《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研究》文中认为十八大以来,中国对外开放发生了重大战略转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背景下,“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是怎样的、新时代中国怎样对外开放”成为亟需回答的时代命题。本文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方法、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方法、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调查研究法等多种研究方法对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进行研究,梳理了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的理论论述、分析了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的总体态势、总结了其主要特征,并进而研究了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的基本条件,最后提出了新时代对外开放的战略策略,从而尝试回答了“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是怎样的、新时代中国怎样对外开放”这一时代命题。全文共包括导论、正文和结语三个部分,其中导论部分包括研究述评、研究意义、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等,正文包括五章。第一章着重从理论层面回答了“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是怎样的、新时代中国怎样对外开放”这一时代命题。首先通过对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内涵的界定,明确了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与以前对外开放的区别;其次通过对党的十八大之前对外开放理论的梳理,为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理论找到理论渊源,也更好弄清其与新时代对外开放思想的区别;第三则通过对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系统总结和分析,为弄清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战略的转变找到理论基础;第四通过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理论论述的梳理,将其主要归结为开放方向、开放原则、开放路径、开放价值导向、开放与新发展理念、开放与国内治理、开放与世界治理等几个方面。第二章、第三章重点从实践层面系统回答了“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是怎样的”这一历史命题。第二章主要阐述了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的总体态势,从总体上、从形式上把握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的整体面貌。通过对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主要实践的分析,也即对自由贸易区战略、“一带一路”倡议、服务业扩大开放、自由贸易试验区(自由贸易港)、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人民币国际化等对外开放战略措施的分析,总结出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是全面对外开放新格局的生成,其基本内涵包括对标国际一流标准的全方位产业开放格局、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地理开放格局、“引进来”“走出去”的双向投资开放格局、美元与人民币协同互补的货币开放格局、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并重的地缘开放格局、多边区域双边兼顾的贸易开放格局。第三章通过国内与国际、历史与现实相比较的方法总结出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所呈现出的独特特征,从关键角度、从实质意义上把握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理解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与其他对外开放区别,认清其在中国和世界对外开放史上的历史地位。其主要特征包括在治理方式上所呈现出的治理特征,在中国2000多年对外开放史上所呈现出的历史特征,在全球化500年历史上所呈现出的对于推动新一轮全球化发展的全球化特征,在中国和世界对外开放史上的比较中所呈现出的不同的价值导向特征。论文的第四章和第五章重点从实践层面回答了“新时代中国怎样对外开放”这一历史命题。第四章系统分析了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的内外部条件,即中国内部所拥有的优势和劣势,外部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从内部来看,中国自身所拥有的对外开放优势主要包括庞大内部市场规模优势、又快又好的经济发展态势、持续优化的营商环境、大幅提高的科技实力、稳定的宏观发展环境等五方面。中国对外开放的劣势主要包括高水平开放所需经济基础还不牢固、营商环境落后于世界一流水平、海外权益保护机制和能力处于起步阶段、科技创新水平与强国相比差距较大、落入中等收入陷阱风险增加、资源安全问题不容忽视。从外部来看,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所面临的机遇主要包括面向发展中国家,抓住产能合作和基础设施建设机遇;面向发达国家,抓住承接服务产业国际转移机遇;面向新科技革命,抢抓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发展机遇;面向全球治理,抓住世界经济治理地位提升机遇。中国面临的外部挑战主要包括价值链高低两端的挑战、全球经济治理上的挑战、中美“修昔底德陷阱”的挑战、政治安全等复杂风险的挑战、部分发达国家对中国发展模式不认同的挑战。第五章提出了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的战略策略。通过对新时代对外开放实践和理论的总结,提出了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战略策略的依据,并提出了核心战略、保障战略、对美战略、安全战略等四大战略。核心战略是打造以中国为核心的全球价值链,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打造中国引领世界发展的竞争力:其目标是塑造以中国为核心的全球价值链,其基础是庞大市场和优质产能,其动力是抓住新科技革命机遇、占据价值链顶端,其主体是培育一批世界级跨国公司,其路径是“一体两翼”的建构途径,其保障是完善构建全球价值链的保障体系。保障战略是创造有利于实现核心战略的内外发展环境,具体包括:营造有利的内部发展环境即国内宏观环境保障,完善海外权益保护机制体系即海外权益保护保障,构建有利外部制度环境即国际治理体系保障。对美战略是中美开展全面战略合作,跨越修昔底德陷阱。安全战略是守住经济安全底线,具体包括:坚持渐进式开放,降低开放发展风险;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维护国家金融安全;建立资源安全体系,确保国家资源安全;完善外国投资安全审查机制,保护国家经济安全。文章的结语部分对全文进行了总结。结语的第一部分强调了中国对外开放战略转型的总体原因。结语的第二部分进一步明确了论文第一章主要从理论层面回答了“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是怎样的、新时代中国怎样对外开放”这一时代命题,第二章到第五章主要从实践层面回答“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是怎样的、新时代中国怎样对外开放”,其中第二章和第三章主要回答前一个问题,第四章和第五章则着重回答了后一个问题。结语的第三部分简明总结了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张进清[10](2012)在《跨境高等教育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跨境高等教育目前己成为国际关注的世界性主题,是宽泛的教育国际化潮流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育在全球化背景下改革发展的必然结果。对我国而言,建设创新型国家是现代化建设的使命和重要目标,这亟需构建一个更加开放的高等教育系统,以进一步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的水平。由此,发展跨境高等教育成为我国社会发展的时代诉求。深入研究跨境高等教育,对提升跨境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的认识,深化跨境高等教育理论和实践研究,丰富和完善国际跨境高等教育理论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研究运用比较研究、历史分析和案例研究等方法,以北美、欧洲、亚太等地区的跨境高等教育为研究对象,对跨境高等教育的发展演变、主要类型、实施策略及发展趋势进行深入研究,探索世界跨境高等教育形成与发展内在的共同属性和规律,并对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提出深刻的启示。跨境高等教育意指国与国之间高等教育领域中任何形式的人员、项目和机构等跨越国家司法边界和地理边界的流动。其内涵丰富,既是一种跨国办学现象,又是一种高等教育活动;既是高等教育的一个过程,又是高等教育的一种供给模式。跨境高等教育呈现出跨国性、流动性、多样性、复杂性和贸易性等特征,其价值集中体现在增强能力建设,发展人力资源,获取经济利益和促进国际理解。跨境高等教育伴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而迅速崛起,其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埃及、罗马高教的跨国“游教”和“游学”。自12世纪产生以来,跨境高等教育发展大体经历了12世纪到19世纪末的初步形成,20世纪初到20世纪80年代的快速发展,以及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兴盛繁荣三个阶段,留下了一串明晰可鉴的轨迹。而且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跨境高等教育,弥散着浓重的时代气息和特征。跨境高等教育受诸多外部因素的钳制,经济全球化、合作区域化、教育服务贸易自由化及国际组织等因素的影响表现尤甚。跨境高等教育作为全球高等教育领域新的生长点,其表现形式复杂而多样,但主要有三种形式,即人员的跨境流动、教育项目跨境流动和机构跨境流动。人员的跨境流动,主要包括学生、教授、学者、专家等各种身份角色的流动,其中,学生跨境流动构成跨境高等教育的最大部分;教育项目跨境流动是第二大跨境高等教育的形式,主要包括特许项目、双联项目、双学位/联合学位项目、衔接项目、授证许可项目、远拌/虚拟教育项目等;与学生跨境流动及项目跨境流动相比,机构跨境流动的规模较小,但近年来其发展势头却十分迅猛。海外分校、独立院校、企业大学、虚拟大学、收购/兼并、学习中心/教学点、国际教育机构是机构跨境流动最常见的方式。当下世界范围内跨境高等教育的实施,主要受三股力量的拉动,即超国家政府组织、国家政府和高等教育机构。然而,这三股力量推动跨境高等教育实施所采取的策略是各异的。超国家政府组织主要是通过颁布政策及准则、推进文凭及学历学位互认、举办国际会议、实施人员国际交流项目、发挥非政府组织—高校协会的力量等策略来推进世界跨境高等教育。国家政府,包括跨境高等教育输出国和输入国政府,虽然均是借助一定的政策工具及行政手段来力推跨境高等教育,但其实施跨境高等教育的策略各有偏重。高等教育机构是跨境高等教育的主要落实者,其实施跨境高等教育的策略涉及活动和组织两个层面。世界各国跨境高等教育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政府的支持是跨境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前提,对经济收益的追求是其发展的主要动因,高等教育制度的改革是发展的重要条件,国际合作办学是发展的有效策略,质量保障机制的构建是发展的重要保障。跨境高等教育同时也带来了诸如跨境管理、教育公平、质量保障、资格认可、国际化与本土化、人才流失等一系列问题。世界跨境高等教育的发展走向主要表现在:重心从学生流动向项目及机构流动偏移,价值取向从发展援助到追求教育贸易,实施模式从“政府主导”走向“院校主导”,聚焦质量保障及国际质量标准的构建,日趋偏好跨境远程教育。跨境高等教育是我国改革开放过程中,特别是加入WTO后出现并兴起的一种新型的教育模式,是我国教育事业的合理的、积极的、有机的组成部分。无论是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还是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的提高,以及高等教育功能的释放,发展跨境高等教育都已构成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跨境高等教育是一场深刻的高等教育改革运动,对我国现有的高等教育体制进行了革命式的冲刷,对高校的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等产生了深远影响。国际跨境高等教育对我国加快高等教育改革、促进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提升高等教育的整体水平和国际竞争力有诸多启示与借鉴:其一,创新高等教育理念;其二,完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机制;其三,加强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其四,实施高等教育“走出去”战略。

二、亚太经合组织:面向21世纪的选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亚太经合组织:面向21世纪的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1)冷战后俄罗斯亚太地缘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二、俄罗斯亚太地缘战略的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
    四、论文创新
    五、论文的结构设计
第一章 俄罗斯亚太地缘战略的思想基础
    一、俄罗斯地缘政治思想的基础
        (一)俄罗斯地缘政治思想的地理基础
        (二)俄罗斯地缘政治思想的民族性基础
        (三)俄罗斯地缘政治思想的宗教基础
    二、俄罗斯早期地缘政治思想
        (一)西方派的地缘政治思想
        (二)斯拉夫主义学派的地缘政治思想
        (三)欧亚主义学派的地缘政治思想
    三、冷战后俄罗斯地缘政治思潮的演变
        (一)大西洋主义地缘政治思想
        (二)新斯拉夫主义地缘政治思想
        (三)新欧亚主义地缘政治思想
第二章 冷战后俄罗斯地缘政治环境的变化
    一、全球地缘政治环境的变化
        (一)地缘安全的多极化趋势
        (二)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化
        (三)地缘文明的多样化存在
    二、前苏联地区地缘政治环境的变化
        (一)“心脏地带”的破碎和地缘安全结构的调整
        (二)地缘经济格局的缓慢重构
        (三)复杂地缘文化格局内的融合与冲突
    三、欧洲地区地缘政治环境的变化
        (一)北约东扩影响下的欧洲地缘安全进程
        (二)欧盟一体化影响下的欧洲地缘经济格局
        (三)“共同欧洲文化”的形成与欧洲地缘文化格局
    四、亚太地区地缘政治环境的变化
        (一)传统陆权大国的崛起与转型
        (二)新兴市场国家与地区经济一体化
        (三)多样地缘文化的重新复兴
第三章 冷战后俄罗斯亚太地缘战略的构想
    一、冷战后的俄罗斯亚太地缘安全战略
        (一)冷战后俄罗斯面临的亚太地缘安全环境
        (二)冷战后俄罗斯亚太地缘安全战略的构想
        (三)冷战后俄罗斯亚太地缘安全战略的实践
    二、冷战后的俄罗斯亚太地缘经济战略
        (一)冷战后俄罗斯面临的亚太地缘经济环境
        (二)冷战后俄罗斯亚太地缘经济战略的构想
        (三)冷战后俄罗斯亚太地缘经济战略的实践
    三、冷战后的俄罗斯亚太地缘文化战略
        (一)冷战后的俄罗斯面临的亚太地缘文化环境
        (二)冷战后俄罗斯亚太地缘文化战略的构想
        (三)冷战后俄罗斯亚太地缘文化战略的实践
第四章 冷战后俄罗斯亚太地缘战略的实施路径
    一、俄罗斯亚太地缘战略实施中的支点国家
        (一)俄罗斯亚太地缘战略中的中国
        (二)俄罗斯亚太地缘战略中的印度
        (三)俄罗斯亚太地缘战略中的越南
    二、俄罗斯亚太地缘战略实施中的主要多边平台
        (一)俄罗斯亚太地缘战略中的上海合作组织
        (二)俄罗斯亚太地缘战略中的亚太经合组织
        (三)俄罗斯亚太地缘战略中的东南亚国家联盟
    三、俄罗斯亚太地缘战略实施中的有效手段
        (一)俄罗斯亚太地缘战略中的能源外交
        (二)俄罗斯亚太地缘战略中的军事技术合作
第五章 冷战后俄罗斯亚太地缘战略面临的问题与前景
    一、俄罗斯亚太地缘战略面临的问题分析
    二、俄罗斯亚太地缘战略的前景分析
    三、俄罗斯亚太地缘战略对中国的影响分析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成果
后记

(2)论澳大利亚融入亚洲的进程(1972-2012年)(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问题的缘起
    第二节 本课题的研究动态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框架
    第四节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第五节 “融入”的内涵
第二章 澳大利亚与亚洲关系溯源
    第一节 殖民主义时期与东方的接触
    第二节 一战后开始关注亚洲
    第三节 二战期间走向地区舞台
    第四节 澳大利亚与战后亚洲
第三章 面临扶择:开始转向亚洲(1972—1983年)
    第一节 70年代初国际形势与地区局势的变化
    第二节 澳亚关系的毒瘤——“白澳政策”宣告终结
    第三节 澳大利亚与亚洲国家建交
    第四节 由防范亚洲威胁到谋求共同安全
    第五节 惠特拉姆对融入亚洲的贡献
第四章 继往开来:主动融入亚洲(1983—1991年)
    第一节 确立多元文化政策
    第二节 由奉行贸易保护到融入亚洲市场
    第三节 倡导并成立了亚太经合组织(APEC)
第五章 加快脚步:全面融入亚洲(1991—1996年)
    第一节 全面融入亚洲的时代背景
    第二节 基廷政府倡导亚太多边合作
    第三节 《印尼—澳大利亚共同安全协议》的签署
    第四节 澳大利亚推动东盟地区论坛的建立
    第五节 扩大亚洲移民计划
    第六节 基廷总理“全面融入亚洲”评析
第六章 寻求平衡:在融入亚洲与美澳同盟之间摇摆(1996—2007年)
    第一节 “霍华德主义”与澳亚关系
    第二节 亚洲金融风暴与澳大利亚融入亚洲
    第三节 澳大利亚出兵干预东帝汶
    第四节 霍华德时期融入亚洲进程评析
第七章 渐入佳境:亚洲世纪下融入亚洲(2007—2012年)
    第一节 陆克文总理倡导“亚太共同体”
    第二节 澳大利亚—新西兰—东盟自贸区建成
    第三节 推广学习亚洲语言和文化
第八章 澳大利亚融入亚洲进程评析
    第一节 澳大利亚融入亚洲的战略目标
    第二节 澳大利亚融入亚洲的动力
    第三节 澳大利亚故入亚洲的主要障碍
    第四节 澳大利亚“亚洲观”的演变
    第五节 亚洲的“澳大利亚观”
    第六节 澳大利亚国内精英与民众之间的认知鸿沟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澳大利亚融入亚洲大事记
后记

(3)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与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论文结构与框架
    四、论文的研究方法
    五、研究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出台的背景
    一、亚太国际体系的深刻变革
        (一)国际体系全球转型
        (二)亚太地区地位上升
        (三)美国的相对性衰落
        (四)中国的结构性崛起
    二、美国亚太战略的历史沿革
        (一)克林顿政府的亚太战略
        (二)小布什政府的亚太战略
    三、“亚太再平衡”战略的酝酿
        (一)从“重返亚太”到“转向亚太”
        (二)从“转向亚太”到“亚太再平衡”
第二章 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的目标与实力依托
    一、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的目标
        (一)巩固主导地位
        (二)拓展经济利益
        (三)扩展价值观念
    二、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的硬实力依托
        (一)综合国力
        (二)同盟体系
    三、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的软实力依托
        (一)霸权威望的作用
        (二)亚太身份的强化
第三章 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的实施重点
    一、军事战略重心的转向
        (一)强化军事存在
        (二)提高作战能力
        (三)集中战略资源
    二、辐辏安全体系的巩固
        (一)修复信任关系
        (二)升级同盟体系
        (三)塑造伙伴网络
    三、多边合作关系的推进
        (一)力推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
        (二)创新盟国多边军事合作机制
        (三)深化与东盟的多边领域合作
        (四)扩展亚太地区的价值观同盟
第四章 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的基本评价
    一、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的实质
        (一)“离岸平衡”传统的延续
        (二)“选择性干预”的战略强化
    二、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的成效
        (一)获取部分战略红利
        (二)增加地区不稳定性
        (三)升高战略实施成本
    三、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的反响
        (一)美国国内的战略定性
        (二)亚太国家的战略反应
        (三)其他国家的战略认知
第五章 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的遗产及启示
    一、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的遗产
        (一)美国对华战略认知更趋消极
        (二)“亚太再平衡”向“印太”的转变
        (三)“印太”战略更加趋于“冷战化”
    二、“亚太再平衡”对中国因应“印太”战略的启示
        (一)明确美国对华战略定位与战略限度
        (二)坚持底线思维以实力应对中美竞争
        (三)加强经略周边以对冲美国战略压力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后记

(4)习近平总书记对外话语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论文的选题理由和研究价值
        (一) 选题理由
        (二) 研究价值
    二、文献综述
        (一) 国内研究综述
        (二) 国外文献综述
        (三) 对已有研究成果的评价和进一步研究的思考
    三、对外话语、对外话语体系等概念解读
        (一) 对外话语及其形成与发展
        (二) 对外话语的内在规律与基本特征
        (三) 对外话语的分类及其它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五、主要观点与创新
        (一) 主要观点
        (二) 创新之处
        (三) 不足之处
第一章 习近平对外话语体系的思想来源和时代背景
    一、理论来源: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有关思想
        (一) 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外交往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二) 列宁宣传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二、思想传承:中国共产党人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造
        (一) 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毛泽东对外话语思想
        (二) 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邓小平对外话语思想
        (三) 全球化时代江泽民对外话语思想
        (四)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历史新阶段胡锦涛对外话语思想
    三、历史文化来源:在历史文化中汲取丰厚滋养
        (一)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
        (二) 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四、习近平对外话语体系提出的时代背景
        (一) 在世界格局变化中准确把握中国的历史方位
        (二) 中国面临的现实挑战、战略难题及其应对和解决的关键
第二章 习近平对外话语体系的基本内涵和重要意义
    一、习近平对外话语体系的基本内涵和形成过程
        (一) 习近平对外话语体系的基本内涵
        (二) 习近平对外话语体系的初步形成
    二、习近平对外话语体系的重要意义
        (一) 对阐释中国梦的世界意蕴具有重要价值
        (二) 对提高软实力增强话语权具有重大作用
        (三) 对参与全球治理扞卫国际公平正义具有现实意义
        (四) 提高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世界传播的新水平
第三章 习近平对外话语体系的主要内容
    一、“中国梦与世界各国人民梦想相通相融”
        (一) “中国梦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
        (二) “推动大家一起加入'一带一路'朋友圈”
    二、“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
        (一) “牢固树立命运共同体意识”
        (二) “让命运共同体意识落地生根”
    三、“坚持正确义利观”
        (一) “只有义利平衡才能义利共赢”
        (二) “合作共赢是唯一正确选择”
    四、“全球共同治理”
        (一) 习近平倡导的“全球治理”理念
        (二) “增加发展中国家的代表性和话语权”
        (三) “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
    五、“坚决维护国家核心利益”
        (一) “建设海洋强国”
        (二) “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
        (三) “中国人民会坚定不移地维护国家核心利益”
第四章 习近平构建中国特色对外话语体系的战略思维
    一、大道行思:习近平对外话语体系的战略筹划
        (一) 坚持与巩固:切实增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统领地位
        (二) 传承与复兴:凝神聚气坚守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根与魂
        (三) 开放与包容:学习借鉴世界一切文明成果
        (四) 开拓与创新:努力构建当代中国特色对外话语体系
    二、传播中国梦:习近平对外话语体系的战略举措
        (一) 大力阐释中国梦的世界意蕴,和谐对接中国梦与世界梦
        (二) 坚定扞卫国际公平正义,占据话语权制高点
        (三)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努力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
        (四)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打赢信念仗传播仗
    三、扩大影响力:习近平对外话语体系的战略路径
        (一) 占领人才高地:建设世界一流智库
        (二) 引领传播革命:打造全球领先新兴媒体
        (三) 实现有效沟通:构建融通中外的当代中国话语
        (四) 机制保障:完善对外话语体系机制建设
第五章 习近平对外话语体系的鲜明特色
    一、历史性与时代性的辩证统一
        (一) 在历史思维中担当时代使命
        (二) 把握壮大和平力量的时代机遇
        (三) 推动世界秩序走向文明的和谐
    二、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相通相融
        (一) 在全球意识中体现大国担当
        (二) 扩大对外话语的世界民众基础
        (三) 在共赢意识中深化合作发展
    三、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相互观照
        (一) 彰显成功社会主义大国的制度性力量
        (二) 破除对西方话语过分“求同”的误区
        (三) 习近平对外话语对象的多元化
        (四) 在核心政治领域发出中国声音
    四、价值合理性与科学真理性的内在统一
        (一) 习近平对外话语体系的哲学意蕴
        (二) 习近平对外对外话语体系的理论价值
    五、语言生动性与思想深刻性的巧妙结合
        (一) 话语环境创新:和平发展与和谐世界的语境
        (二) 话语范式创新:理性式话语和感性式话语的结合
        (三) 话语载体创新:以全媒体传播中国声音
        (四) 话语表达创新:大众化、通俗化的语言魅力
第六章 习近平对外话语的传播效果
    一、习近平对外话语的国际评价
        (一) 对传播主体的评价
        (二) 对传播内容的评价
        (三) 对传播介质的评价
        (四) 对传播方式的评价
        (五) 对传播效果的评价
    二、习近平对外话语的世界影响
        (一) 习近平对外话语的国际影响力
        (二) 理性看待习近平对外话语的世界评价和国际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致谢

(5)俄罗斯亚太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 国内研究现状
        (二) 国外研究现状
    三、 研究设计
        (一) 论文的框架
        (二) 研究方法
        (三) 预期的创新点及难点
    四、 相关概念阐释
第一章 俄罗斯与亚太关系的历史脉络
    第一节 亚太地区与 21 世纪的世界格局
        一、 亚太地区国际关系的总体特征
        二、 亚太地区在新世界格局中的位置
    第二节 俄罗斯与亚太地区的联系
        一、 俄罗斯与亚太地区的历史渊源
        二、 俄罗斯融入亚太地区的进程
第二章 俄罗斯全球战略与亚太战略构想的演变
    第一节 叶利钦时期的全球战略与亚太战略
        一、 “一边倒”时期
        二、 “双头鹰”战略
        三、 全方位外交
        四、 小结
    第二节 普京时期的全球战略与亚太战略
        一、 确定新时期外交战略,提升俄罗斯的影响力
        二、 推动多极化格局,维护在独联体利益
        三、 实施积极的东西方外交政策,彰显大国地位
        四、 小结
    第三节 梅德韦杰夫时期的全球战略与亚太战略
        一、 调整对独联体政策,扞卫俄罗斯国家利益
        二、 大力开展经济外交和军事外交,为国家现代化服务
        三、 大力开展东西方外交,积极参与国际事务
        四、 小结
第三章 新世纪俄罗斯的亚太战略
    第一节 俄罗斯亚太战略的目标、内容及其影响
        一、 俄罗斯亚太战略的目标
        二、 俄罗斯亚太战略的主要内容及其特征
        三、 俄罗斯亚太战略的意义及其影响
    第二节 俄罗斯亚太战略的全球考量
        一、 俄罗斯提升大国地位的需要
        二、 俄罗斯经济发展的需要
        三、 俄罗斯亚太安全的需要
第四章 俄罗斯与亚太地区主要国家的关系
    第一节 俄罗斯与中国的关系
        一、 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发展
        二、 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深化
        三、 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发展前景
    第二节 俄罗斯与日本的关系
        一、 普京时期的俄日关系
        二、 梅得韦杰夫时期的俄日关系
        三、 俄罗斯与日本关系的发展前景
    第三节 俄罗斯的朝鲜半岛政策以及与朝鲜、韩国的关系
        一、 朝鲜半岛在俄罗斯地缘战略中的地位
        二、 普京时期俄罗斯的朝鲜半岛政策以及与朝鲜、韩国的关系发展
        三、 梅德韦杰夫时期俄罗斯的朝鲜半岛政策以及与朝鲜、韩国关系的发展
        四、 俄罗斯朝鲜半岛政策的总体原则和发展趋势
    第四节 俄罗斯与印度的关系
        一、 普京时期的俄印关系
        二、 梅德韦杰夫时期的俄印关系
        三、 俄印关系的合作前景
    第五节 俄罗斯与美国的关系
第五章 俄罗斯与亚太地区国际组织之间的合作关系
    第一节 俄罗斯与亚太经合组织的关系
        一、 高度重视与亚太经合组织的关系
        二、 积极参与亚太经合组织的活动
        三、 全力举办 2012 年亚太经合组织峰会
    第二节 俄罗斯与上海合作组织的关系
        一、 俄罗斯与上海合作组织关系的发展历程
        二、 俄罗斯与上海合作组织关系的发展趋势
    第三节 俄罗斯与东南亚国家联盟的关系
        一、 俄罗斯与东盟地区关系的发展历程
        二、 俄罗斯与东盟地区关系的发展前景
    第四节 中俄印战略三角关系及其前景
第六章 俄罗斯亚太战略走势
    第一节 俄罗斯亚太战略的问题及其前景
        一、 俄罗斯亚太战略的问题
        二、 俄罗斯亚太战略的前景
    第二节 俄罗斯亚太战略与中俄合作的前景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6)新世纪中蒙合作关系的多层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关于层次分析法的国内外研究综述
        (二)关于中蒙合作关系的国内外研究综述
        (三)对以往研究的评述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一)研究的主要内容
        (二)研究方法
    四、论文的创新与不足
        (一)论文的创新
        (二)论文的不足之处
第一章 层次分析法与在中蒙关系研究中的应用
    一、国际关系研究中的层次分析法
        (一)肯尼兹·华尔兹的层次分析法
        (二)其他学者的层次分析理论观点
    二、中蒙合作关系的发展进程及特性
        (一)中蒙关系发展的进程
        (二)中蒙合作关系发展的特征
    三、中蒙合作关系分析的层次选择
        (一)区域多边层次
        (二)国家间双边层次
        (三)次国家政府层次
第二章 区域层面:中蒙在东亚区域多边框架下的合作
    一、多边主义视角下的中蒙区域合作
        (一)多边国际合作的内容指向
        (二)中蒙多边合作的内在逻辑
    二、中蒙在东亚区域多边框架下合作的现状
        (一)中蒙参与区域多边合作的现实动力
        (二)中蒙在区域多边框架下合作的具体实践
    三、中蒙区域多边框架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中蒙在东亚区域多边合作的过程中缺乏相应的制度性框架
        (二)东亚区域多边合作与蒙古国的“第三邻国”外交相冲突
        (三)“历史记忆”影响着中蒙在区域多边合作中的互信
        (四)经济合作短板是制约中蒙区域合作的重要因素
第三章 国家间层面:中蒙双边合作的独特性
    一、中蒙关系的地缘特性
        (一)中蒙关系中的地缘“边际效应”
        (二)蒙古国的地理位置带来的特殊大国关系效应
        (三)蒙古国的“主动”外交将重塑中蒙地缘政治环境
    二、中蒙国家间合作的进程与特色
        (一)中蒙政治合作的特色与成就
        (二)中蒙经济合作的特色与成就
        (三)中蒙文化合作的特色与成就
    三、中蒙国家间合作的问题分析
        (一)中蒙国家间合作的政治互信不足
        (二)中蒙两国合作的稳定性不足
        (三)中蒙国家间的一些合作基础还不牢
第四章 次国家层面:中蒙次国家政府的国际合作
    一、次国家政府及其对国际合作的参与
        (一)次国家政府参与国际合作的契机
        (二)次国家政府参与国际合作的相关主张
    二、中蒙两国次国家政府间国际合作的现状
        (一)中蒙次国家政府间合作的优势
        (二)中蒙次国家政府间合作的主要方式
    三、中蒙次国家政府间国际合作的问题分析
        (一)合作的制度化水平低
        (二)合作的程度和规模还不够
        (三)口岸的通道效应使地方政府收益低
        (四)基础设施建设不均衡
第五章 中蒙多层次合作关系的深化
    一、中蒙多层次合作关系的评价及政策思考
        (一)中蒙多层次合作的评价
        (二)中蒙多层次合作的政策思考
    二、“一带一路”倡议下中蒙合作的前景
        (一)政策沟通:“一带一路”与“草原之路”的对接
        (二)设施联通:贯通欧亚大陆的基础
        (三)贸易畅通:全方位推动经贸合作
        (四)资金融通:助力中蒙合作
        (五)民心相通:夯实中蒙合作认同的基础
    三、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下的中蒙合作
        (一)构建中蒙利益共同体
        (二)构建“共生安全”的安全观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7)21世纪以来的俄罗斯东北亚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摘要
前言
    一 研究对象和研究意义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文献综述
    三 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四 研究思路与结构设计
第一章 俄罗斯东北亚外交决策的主要影响因素
    第一节 地缘政治因素
        一 欧洲—大西洋主义
        二 现代斯拉夫主义
        三 新欧亚主义
    第二节 历史文化因素
        一 俄罗斯文化特征
        二 历史文化传统作用下的东北亚政治格局的变化
    第三节 面临的国内外不利现实因素
        一 外部影响因素
        二 内部影响因素
第二章 21世纪以来俄罗斯东北亚政策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 俄罗斯东北亚政策出台的背景
        一 国际背景
        二 国内背景
    第二节 回眸20世纪下半叶的俄罗斯东北亚政策
        一 二战后苏联东北亚政策简要回顾
        二 苏联解体后叶利钦执政时期俄罗斯东北亚政策简要回顾
    第三节 21世纪以来俄罗斯东北亚政策的核心内容
        一 俄罗斯东北亚政策要点
        二 俄罗斯落实东北亚政策的策略和措施
    第四节 俄罗斯东北亚政策的特点
        一 谋略性
        二 务实性
        三 可行性
        四 机制性
        五 持续性
第三章 21世纪以来俄罗斯的东北亚国别政策
    第一节 俄罗斯对中国的外交政策与经济、安全合作
        一 俄罗斯对中国的外交政策
        二 俄罗斯与中国的经济合作
        三 俄罗斯与中国的生态环境安全领域合作
    第二节 俄罗斯对日本的政策
        一 俄罗斯与日本的政治、外交纪实
        二 俄罗斯与日本的经济交往
        三 俄罗斯与日本的领土博弈
    第三节 俄罗斯对朝鲜半岛国家的外交政策与经济、军事安全合作
        一 俄罗斯对朝鲜半岛国家的外交政策
        二 俄罗斯与朝鲜半岛国家间的经济合作
        三 俄罗斯与朝鲜半岛国家间的军事安全合作
    第四节 俄罗斯对蒙古国的外交政策与经济、军事安全合作
        一 俄罗斯对蒙古国的外交政策
        二 俄罗斯与蒙古国的经济合作
        三 俄罗斯与蒙古国的军事安全合作
第四章 俄罗斯东北亚政策的走势
    第一节 国际政治格局的变化走向
        一 俄罗斯与独联体国家关系的发展面临新挑战
        二 俄罗斯在亚太地区面临的挑战
        三 俄罗斯在中东地区面临的严峻挑战
        四 俄罗斯与美欧关系仍很棘手
    第二节 俄罗斯国内的整体发展布局
        一 政治上稳形势、推改革
        二 经济上推创新、促增长
    第三节 东北亚地区的形势发展变化
结语
参考文献

(8)澳大利亚亚洲融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节 选题的缘由及意义
        一、选题的缘由
        二、选题的理论及现实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二、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三、既有研究评述
    第三节 本文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及基本框架
        一、本文的研究思路
        二、本文的研究方法
        三、本文的基本观点及内容框架
    第四节 本文的创新点与难点
        一、本文的理论突破与创新
        二、本文的研究难点
        三、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第五节 基本概念的界定与阐明
        一、澳大利亚视域下的“亚洲”
        二、澳大利亚“融入亚洲”的内涵
第一章 地区身份认同理论的构建
    第一节 国家身份认同的内涵
        一、国家身份的定位
        二、认同与观念认同
        三、国家的身份认同
    第二节 国家的地区身份认同
        一、相互依赖现实的存在
        二、共同命运意识的形成
        三、文化、价值观的同质性
        四、观念与共有观念的自我约束
    第三节 地区身份认同困境
        一、自我身份认同困惑
        二、他者身份认同犹疑
        三、外源性因素的阻滞
第二章 澳大利亚亚洲融入的由来
    第一节 隔绝亚洲(1901-1941)
        一、澳亚关系的起源
        二、“主权缺损”下澳大利亚隔绝亚洲的表现
        三、一战后澳大利亚对亚洲的关注
    第二节 面向亚洲(1942-1982)
        一、二战与澳大利亚独立外交政策的初步形成
        二、战后澳亚关系的新发展
        三、澳大利亚面向亚洲进程的发端
    第三节 融入亚洲(1983-2013)
        一、霍克-基廷政府:融入亚洲进程的开启
        二、霍华德政府“融入亚洲”政策的摇摆
        三、亚洲世纪下“全面融入亚洲”战略的确立
第三章 澳大利亚亚洲融入的动因
    第一节 变与不变:亚洲融入的地区因素
        一、吸附力:亚洲崛起大趋势
        二、外推力:区域经济集团化
        三、融入空间:亚洲松散的地区特性
    第二节 动力源泉:亚洲融入的国家利益因素
        一、经贸利益
        二、安全利益
        三、文化、价值观利益
    第三节 身份认同与亚洲融入的互动
        一、澳大利亚身份认同变迁是亚洲融入的基础
        二、融入亚洲重塑澳大利亚国家身份新认同
    第四节 观念认同的转变推动亚洲融入新进程
        一、澳大利亚“亚洲观”的演变
        二、亚洲“澳大利亚观”的转变
第四章 澳大利亚亚洲政治融入
    第一节 地区政治的“合群者”:外交重心转向亚洲
        一、发展同东盟国家的关系作为亚洲政治融入的基石
        二、提升与东北亚国家的关系作为亚洲政治融入的重点
    第二节 地区事务的积极参与者
        一、不可或缺的角色:柬埔寨和平进程的推进者
        二、加入亚欧首脑会议实现亚洲政治融入新发展
第五章 澳大利亚亚洲经济融入
    第一节 澳大利亚亚洲经济融入的源起
        一、澳大利亚经济对外依赖的基本特性
        二、澳大利亚将对外依赖的对象转向亚洲
    第二节 “三位一体”:亚洲经济融入的实施路径
        一、倡建亚洲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
        二、加入亚洲次区域经济合作机制
        三、亚洲经济融入的FTA战略
第六章 澳大利亚亚洲安全融入
    第一节 地区安全观念认同:“合作安全”观念的提出
        一、亚洲地区对澳大利亚国家安全的重要性
        二、澳大利亚亚洲新安全观的确立
    第二节 亚洲安全融入的平台:东盟地区论坛
        一、澳大利亚的“亚洲共同安全构想”
        二、澳大利亚在地区安全合作进程中的角色
        三、东盟地区论坛对澳大利亚亚洲安全融入的意义
    第三节 亚洲安全融入的双边安全协定战略
        一、《澳大利亚-印尼共同安全协议》的签署过程
        二、《澳大利亚-印尼共同安全协议》对澳亚洲安全融入的意义
第七章 对澳大利亚亚洲融入的评析
    第一节 澳大利亚亚洲融入的特点
        一、亚洲融入的国内政党因素
        二、亚洲融入的实质:寻求地区身份认同
        三、具有多重战略目标的亚洲融入
    第二节 澳大利亚亚洲融入的效应
        一、澳大利亚亚洲融入的正面效应
        二、澳大利亚亚洲融入的负面效应
    第三节 澳大利亚的地区身份认同困境
        一、澳大利亚身份认同的困惑与错误
        二、亚洲国家对澳地区身份认同的犹疑
        三、美国对澳大利亚地区身份认同的阻滞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件

(9)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述评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方法
    四、创新之处
第一章 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理论论述
    第一节 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内涵界定
        一、十八大以前中国“对外开放”主要内涵
        二、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主要内涵
    第二节 党的十八大以前对外开放理论综述
        一、中国传统对外开放理论
        二、马克思、列宁对外开放理论
        三、中国近代以来对外开放理论
    第三节 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理论论述
        一、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时代背景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发展脉络
        三、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丰富内涵
        四、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理论渊源
        五、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历史渊源
        六、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的关系
    第四节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理论论述
        一、开放方向方面的论述
        二、开放原则方面的论述
        三、开放路径方面的论述
        四、开放价值导向方面的论述
        五、开放与新发展理念方面的论述
        六、开放与国内治理方面的论述
        七、开放与全球治理方面的论述
第二章 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总体态势
    第一节 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主要实践
        一、自由贸易区战略
        二、“一带一路”倡议
        三、服务业扩大开放
        四、自由贸易试验区(自由贸易港)
        五、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
        六、人民币国际化
    第二节 全面对外开放新格局的生成
        一、对标国际一流标准的全方位产业开放格局
        二、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地理开放格局
        三、“引进来”、“走出去”的双向投资开放格局
        四、美元与人民币协同互补的货币开放格局
        五、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并重的地缘开放格局
        六、多边、区域、双边兼顾的贸易开放格局
第三章 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主要特征
    第一节 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的治理特征
        一、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相结合
        二、创新性与延续性相结合
        三、顶层设计与底层探索相结合
        四、依法治理与制度创新相结合
        五、对内改革与对外开放相结合
        六、融入世界与引领世界相结合
    第二节 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的历史特征
        一、中国对外开放历史三个阶段的划分
        二、新时代对外开放是对1.0时期的复兴
        三、新时代对外开放是对2.0时期的超越
    第三节 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的全球化特征
        一、全球化阶段新划分
        二、西方推动的全球化的主要特征
        三、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的全球化特征
    第四节 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的价值特征
        一、中国历史及世界其他国家对外开放价值导向
        二、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的价值导向
第四章 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基本条件
    第一节 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优势分析
        一、庞大的内部市场优势
        二、又快又好的经济发展优势
        三、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优势
        四、大幅提高的科技实力优势
        五、稳定的宏观发展环境优势
    第二节 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劣势分析
        一、高水平开放所需经济基础还不牢固
        二、营商环境条件落后于世界一流水平
        三、海外权益保护体系处于起步阶段
        四、科技创新水平与强国比差距较大
        五、落入中等收入陷阱风险增加
        六、资源安全问题不容忽视
    第三节 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所面临机遇
        一、面向发展中国家,产能合作和基础设施建设机遇
        二、面向发达国家,承接服务产业国际转移机遇
        三、面向新科技革命,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发展机遇
        四、面向全球治理,世界经济治理地位提升机遇
    第四节 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所面临挑战
        一、价值链高低两端的挑战
        二、全球经济治理的挑战
        三、中美“修昔底德陷阱”的挑战
        四、发达国家对中国发展模式不认同的挑战
第五章 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战略策略
    第一节 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战略依据及构成
        一、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战略主要依据
        二、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战略基本构成
    第二节 打造以中国为核心的全球价值链
        一、打造以中国为核心的全球价值链的基本分析
        二、打造以中国为核心的全球价值链的必要基础
        三、打造以中国为核心的全球价值链的主要动力
        四、打造以中国为核心的全球价值链的市场主体
        五、打造以中国为核心的全球价值链的建构路径
        六、打造以中国为核心的全球价值链的保障体系
    第三节 创造有利的内外发展环境
        一、持续推动国内改革,营造有利的内部发展环境
        二、完善海外权益保护体制,提供有效外部救济体系
        三、推动国际治理体系改革,构建有利外部制度环境
    第四节 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跨越修昔底德陷阱
        一、战略对抗将导致双输,损害双方的战略利益
        二、战略合作将带来双赢,有益于双方战略利益
        三、构建新型大国关系,共同为世界和平发展做贡献
    第五节 守住经济安全底线
        一、坚持渐进式开放,降低开放发展风险
        二、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维护国家金融安全
        三、建立资源安全体系,确保国家资源安全
        四、完善外国投资安全审查机制,保护国家经济安全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10)跨境高等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 选题缘由
        (一) 跨境高等教育是国际关注的世界性主题
        (二) 跨境高等教育是我国社会发展的时代诉求
        (三) 跨境高等教育是需要潜深研究的重要课题
    二、 文献综述
        (一) 国内研究现状
        (二) 国外研究现状
    三、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第一章 跨境高等教育的内涵与意义
    一、 跨境高等教育的内涵
        (一) 什么是跨境教育
        (二) 跨境教育的相关概念
        (三) 跨境高等教育的概念界定
    二、 跨境高等教育的基本特征
        (一) 跨国性
        (二) 流动性
        (三) 多样性
        (四) 复杂性
        (五) 贸易性
    三、 跨境高等教育的意义
        (一) 增强能力建设
        (二) 发展人力资源
        (三) 获取经济利益
        (四) 促进国际理解
第二章 跨境高等教育的发展演变
    一、 跨境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考察
        (一) 跨境高等教育的初步形成
        (二) 跨境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
        (三) 跨境高等教育的兴盛繁荣
    二、 跨境高等教育发展的影响因素
        (一) 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二) 合作区域化的影响
        (三) 教育服务贸易自由化的影响
        (四) 国际组织的影响
第三章 跨境高等教育的主要类型
    一、 人员跨境流动
        (一) 学生跨境流动
        (二) 教师跨境流动
    二、 项目跨境流动
        (一) 双联项目
        (二) 特许项目
        (三) 双学位/联合学位项目
        (四) 衔接项目
        (五) 授证许可项目
        (六) 远程教育项目
    三、 机构跨境流动
        (一) 海外分校
        (二) 独立院校
        (三) 企业大学
        (四) 虚拟大学
        (五) 其他类型
第四章 跨境高等教育的实施策略
    一、 超国家政府组织实施跨境高等教育的策略
        (一) 颁布国际政策及准则
        (二) 推进文凭及学历学位互认
        (三) 举办国际会议
        (四) 实施人员国际交流项目
        (五) 发挥非政府组织—高校协会的力量
        (六) 加强信息采集和研究
    二、 国家政府实施跨境高等教育的策略
        (一) 教育输出国政府实施跨境高等教育的策略
        (二) 教育输入国政府实施跨境高等教育的策略
    三、 高校实施跨境高等教育的策略
        (一) 高校实施跨境高等教育的活动策略
        (二) 高校实施跨境高等教育的组织策略
第五章 跨境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
    一、 跨境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经验
        (一) 政府的支持是跨境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前提
        (二) 经济收益的追求是跨境高等教育发展的主要动因
        (三) 高等教育制度的改革是跨境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条件
        (四) 国际合作办学是跨境高等教育发展的有效策略
        (五) 质量保障机制的构建是跨境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保障
    二、 跨境高等教育发展面临的现实问题
        (一) 管理失范导致教育主权及教育公益性受损
        (二) 非对称发展诱发教育的不公平
        (三) 机构逐利及多样化跨境流动滋生假冒伪劣
        (四) 缺乏统一的资格认可标准挑战国家间文凭认证
        (五) 国际化与本土化的失衡钳制跨境高等教育的发展
        (六) 人员跨境流动带来“人才流失”的风险
    三、 跨境高等教育的发展走向
        (一) 跨境流动:重心从学生流动向项目及机构流动偏移
        (二) 价值取向:从发展援助到追求教育贸易
        (三) 实施模式:从“政府主导”走向“院校主导”
        (四) 关注焦点:聚焦质量保障及国际质量标准的构建
        (五) 实施方式:日趋偏好跨境远程教育
第六章 跨境高等教育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启示
    一、 创新高等教育理念
        (一) 树立高等教育的开放观
        (二) 树立高等教育的合作观
        (三) 树立高等教育的产业观
        (四) 树立高等教育的市场观
        (五) 树立高等教育的经营观
    二、 完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机制
        (一) 完善法规约束机制
        (二) 完善制度机制
        (三) 完善信息服务机制
        (四) 完善协调机制
    三、 加强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
        (一) 引进国外优质高等教育资源
        (二) 加强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管理制度建设
        (三) 加强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质量监控
    四、 实施高等教育“走出去”战略
        (一) 大力发展来华留学生教育
        (二) 加快中国高校境外办学
参考文献
后记

四、亚太经合组织:面向21世纪的选择(论文参考文献)

  • [1]冷战后俄罗斯亚太地缘战略研究[D]. 徐博. 吉林大学, 2013(08)
  • [2]论澳大利亚融入亚洲的进程(1972-2012年)[D]. 许善品. 华东师范大学, 2014(12)
  • [3]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研究[D]. 于红丽. 吉林大学, 2020(08)
  • [4]习近平总书记对外话语体系研究[D]. 刘泰来. 南京师范大学, 2016(04)
  • [5]俄罗斯亚太战略研究[D]. 郭金峰. 外交学院, 2013(12)
  • [6]新世纪中蒙合作关系的多层次研究[D]. 姜宏. 吉林大学, 2020(08)
  • [7]21世纪以来的俄罗斯东北亚政策研究[D]. 申达宏.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19(01)
  • [8]澳大利亚亚洲融入研究[D]. 张文杰. 山东大学, 2015(04)
  • [9]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研究[D]. 刘登攀. 中共中央党校, 2019(01)
  • [10]跨境高等教育研究[D]. 张进清. 西南大学, 2012(03)

标签:;  ;  ;  ;  ;  

亚太经合组织:21 世纪的选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